時間:2023-10-08 15:44: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課程設計的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課程設計現狀
目前課程設計教學是環藝類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較強的實踐創新性和綜合性,實施好課程設計的教學任務,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A課程設計的研究雖然取得了理論成就,但其中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課程設計的概念界定混亂。其主要原因是對課程設計的核心問題認識上的差異化。課程設計的核心的問題主要是處理理論及實踐的關系:一是課程設計的理論層面問題,解決的問題是課程設計應具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或者特定的理念,二是課程設計的實踐操作層面問題,處理的是應該形成具體的課程基本形態。根據這樣的基本認識,課程設計的主要原因本身是研究的內容多樣性。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關注重視課程設計所隱含的基本內容,同時關注課程設計的的實踐性,從課程的實踐角度關注課程設計的應該解決的實際問題,從而形成基礎課程設計的概念的確定。課程設計研究內容的泛化。其主要原因是由課程設計的概念混亂引發的。課程設計的內容泛化包括理論研究、價值取向、實踐操作、課程授課形式等問題。內容范圍寬廣,需要關注的問題,應達到的預期目標變得復雜,混亂。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經過各專業的相關課程設計實踐,總結問題的所在,去進行實際的改革。
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1.課程設計的課前準備。課程設計的課前準備要求教師和學生做好該門課程的準備工作,明確課程設計的的基本原理、任務、目的、方法、步驟等。教師在上課前要針對這門課的理念,有目的的做準備,在下達任務書、設計課題、實施步驟、預期效果,都應有一定的目標性。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的完成課程設計的實踐操作,并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并且得到老師的啟發與幫助進行總結。
2.加強引導采用啟發式教學。在課程設計中針對學生在課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采用啟發式教學,可以不直接回答,加強引導作用,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癥結,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教師從中去采用提問的方式給予學生幫助,讓學生找到問題的源頭,積極去解決。這種啟發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合理分配組員,人人做到實踐動手的目的。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科。課程設計盡量減少每一組的課程設計人數,做到一般2-3人,可提高學生的的實際動手能力的機會。在男女比例的分配上做到合理劃分,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4.完善課程設計的審核管理制度。學生做完課程設計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方案作品、報告及實踐操作的完善性給予分數,在審核學生作品時要注意學生的作品的真實度,防止抄襲現象。在結題時進行作品答辯,具體的做法:通過面對面的問答,教師可以直接了解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相應的陳述表達、分析及判斷能力,較為準確的評定學生的課程設計成績。并給予設計作品的修改建議及注意事項。讓學生重視課程設計的結題報告,重視和培養獨立動手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意在培養學生對環藝專業的課程設計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培養素質教育的能力。
課程設計不單單是對相關課程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課程知識的場所。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設計的原動性、創新性。通過綜合課程設計的學習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并可以接觸到具有實踐性操作的課題項目。教學模式改革下的課程設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緊密結合。理論知識指導學生的實踐操作,在實踐操作中學生遇到的問題結合理論知識可以迎刃而解。在這種學習的反復與實踐中,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動思維,鍛煉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學生在基礎課程設計的實踐活動中,看重學生探索創新問題的能力及過程。學生在在綜合能力的研究與實踐活動過程中得到培養與提高。隨著教學體制的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以便更好的促進教與學的效果。
作者:彭鴻坤張琳琳單位: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
關鍵詞:技術經濟學;系統思維;課程設計;工程管理
作者簡介:江新(1966-),男,安徽壽縣人,三峽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工程管理系,教授;朱沛文(1989-),男,湖南郴州人,三峽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2-0140-02
一、常規課程設計的不足
技術經濟學是技術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的產物,是一門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1]工程管理專業將技術經濟學作為專業基礎必修課,其目的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經濟分析能力,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工程項目和企業管理中的技術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與評價,因此,它又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在實踐環節中,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顯得相當重要,但是目前對該課程設置的課程設計只是一種常規模式,學生理論基礎掌握相對較好,但是將知識系統化和實際動手的能力相對較弱,[2]從而達不到該課程教學的目的。這種常規課程設計模式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所學的技術經濟學知識是割裂分散的
工程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因初次接觸有關經濟、技術、管理等概念,不免對一些純理論知識難以真正理解和消化,有些基礎知識根本上尚未掌握,學到的也是一些零散割裂的知識要點,因此在做課程設計時會無從下手,不能靈活運用。同時他們因經驗不足也難以將各種知識、方法和工具綜合起來運用到課程設計當中。
2.學生被動參與使課程設計的效果不佳
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主導作用,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但是在課程設計實踐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學都是被動參與,認為這只是老師布置的任務,并未將該過程設計作為鍛煉和提升自己的目標,從而使課程設計的效果不佳。
3.常規的課程設計難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與用
技術經濟學課程內容包括資金的時間價值及等值計算、技術經濟評價的基本要素、經濟評價方法、投資方案的選擇、不確定性分析、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財務評價、項目國民經濟評價、價值工程等。常規的課程設計具有時間短、涉及知識面廣、教學資源缺乏等特點,因此學生難以在短期內將如此多的知識融會貫通,特別是對于工科的工程管理專業學生來說對財會知識掌握甚少,在學習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時感到很吃力,[3]這也就更加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和學生能力的提升。
二、課程設計中系統思維的引入
1.系統思維的概念和特征
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蘭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確提出,作為思維方式的一種,系統思維也是一套概念框架或話語體系,可以運用它來整理思想,這是各種思維方式的共性;而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系統思維的個性是借助“系統”這個詞所把握的整體性概念來整理思想,強調把握對象的整體性,強調把思維成果系統化。[4]因此,系統思維就是把認識對象作為系統,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系統思維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帶來整體觀。
系統思維具有整體性、動態性和綜合性的特征,在運作過程中形式多、創造性強。將系統思維引入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目的是改善其常規設計過程中的不足,它是讓學生站在整體的視角把各知識點聯系起來學習研究,從概念、判斷、推理階段到進一步用模型來模擬、檢驗推理階段,[5]讓學生的思維始終構成一個知識系統。學生在學習每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只要和他的知識系統融合,就很容易成為一個拓寬知識體系的節點,從而形成擴大的知識網絡系統。這種思維習慣從課程開始就應該養成,因為該課程的課程設計一般是安排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有的甚至在學期末,所以學生對知識的學與用的銜接也考驗了其思維系統的持續性。
2.系統思維促進理論知識與課程設計相結合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比如“現金流量”、“內部收益率”、“技術經濟分析”等重難點,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就引入適當的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幫助學生把各知識點串聯起來。一方面把課程設計的要求提前告訴學生,讓學生帶著課程設計的問題進行學習,比如說課程設計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Excel軟件,因此目的性強、興趣高,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從系統思維的角度,讓學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礎上把握知識存在與變化的根據和規律,讓學生能夠整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并直接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出實踐運用能力。
3.系統思維激發學生興趣
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是對理論知識、案例分析和實驗等環節進行系統整合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在決策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它的內容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為解決社會實際生活問題而設。設計內容可以分為必做和選做兩部分,讓有能力的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將設計向更深層次進行;客觀題不設標準答案,讓學生思維發散,爭取創新。當然有一些數據可讓他們自己設定,模擬市場情景,把自己當作一個可行性研究人員,就某個具體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一步的決策。最后,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把決策行為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就會給出每次決策的結果。
4.系統思維在課程設計中的重要性
在工程項目建設的過程中,可行性研究階段是項目建設程序中的一個重要階段,[6]而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的過程就是可行性研究和項目經濟評價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項目建設程序的一個子系統。從項目這個大系統的角度來思考,系統思維讓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的學習上升到更高層的項目管理領域。因此,設置技術經濟學的課程設計就是讓學生按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原則、程序和方法,深入研究一個案例,包括原始數據收集、計算方法的選擇、財務報表的編制、評價指標的計算和分析,最終寫出項目評價報告以判斷項目財務和經濟上的可行性。[7]同時,根據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及畢業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要求,以項目建設程序為目標,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基于系統思維的課程設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課程設計中系統思維的引入是一個需要長期鍛煉和培養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本身就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且能動態地整合自己的知識系統,不斷地進行思維訓練,不斷地彌補實踐中的不足。因此,基于系統思維的課程設計的實施,不僅能使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時事半功倍,而且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理解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應該如何在各類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中體現,即達到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1.在縱向上,培養了學生思維技能,讓學生重視知識的過程設計
學生從開始接觸該課程,然后經過課堂教學與教師的互動,直觀理解技術經濟理論中的相關概念和方法,再通過案例具體生動地進行分析,最后通過課程設計來實現學習該課程的目標這一系列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部分與部分的相互作用,每一個階段都在培養學生的思維。最后的課程設計升華了學生的知識系統,使它更加豐富和充實。因此學生必須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積累,只有知識積累的質量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出來。
2.在橫向上,有助于使學生有效獲得不同領域的信息,積累學習經驗
系統思維在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中更是體現出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它不是單靠在該課程學習和課程設計中就能夠真正掌握的。如果學生在課程設計前就掌握了課程設計過程中需要的相關知識和工具,比如經濟學的一些知識、網絡技術知識和Excel操作能力,那么在這些經驗基礎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就能夠更好地體現。通過縱向和橫向的相互結合,更加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四、結語
系統思維不僅適合于人們認識世界,揭示事物的運動規律,而且也適應人們改造世界、變革現實的需要。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學生只有在系統思維的角度,辨證地對待課程設計,不再停留在單個知識點上,而是把認識提高到系統水平,把技術經濟學包含的各種知識看作各要素,按不同的聯系方式組成不同結構。每種結構都具有不同功能,是系統內部聯系的描述,而功能是系統與外部聯系的表征。學習的過程就是實現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真正讓學生在課程設計中達到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傅家驥.工業技術經濟學[M].第三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6.
[2]趙超,姜長茂.工程經濟學課程實踐改革探討[J].科技信息,
2013,(17):14.
[3]王曉玲,馬立強.“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0):107-108.
[4]魏宏森.復雜性研究與系統思維方式[J].系統辯證學學報,
2003,(1):7-12.
[5]苗東升.系統思維與復雜性研究[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4,(1):1-5,29.
情境導向的小學科學課程設計可以有效反映學生的科學學習特點,是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法。
一、把概念獲知和情境相結合
課程情境必須對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且要有真實性。同時要把科學概念的獲知和應用貫通于情境中。目前我國小學科學教材在情境設計方面缺乏一定的重視。較為常見的情況就是,為從教材中獲得某個知識點的學習,單一化進行某個或是固定幾個代表性試驗操作,之后再總結結論,對與結論有關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把相關的知識和設定的情境結合起來。因此,小學科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將概念的獲知、應用的環節和情境相融合。
二、注重情境設計的多樣性
情境認知對于知識技能遷移、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具有豐富性、多樣性的情境設計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時候實現技能的突破與遷移。因此,在進行科學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從多個角度、各個層面盡量提供豐富的情境設計。隨著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為科學課程的認知與交流提供了豐富的情境資源。另外,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普及,進一步促進了信息化情境資源的建設凸顯其課程設計的價值。
三、把握情境課程設計的時間
在情境導向的科學課程設計中,要注重時間的使用與把握。教師要合理分配教學的時間,盡量精簡教學設計,節約出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創作,保證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問題的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發揮積極的引導與組織作用,努力做到精講,才能為學生留下更多思考的時間。另外,在具體的時間安排上,教師還要懂得對教學內容加以取舍,科學安排,進一步精簡化整個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要采用科學措施合理運用課程內容。同時,要保持充分耐心,給予小學生更豐富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進而有效幫助學生學習科學知識。
總之,情境教學更有利于激發小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激發其挑戰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知識的掌握與遷移。為目前小學科學課程設計中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范式。
【關鍵詞】課程設計;模式;理想的
【中圖分類號】G6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0)10―0059―1.5
課程設計是課程理論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理論依據和前提條件,直接決定了課程實施的效果和我們教育的效果。因此,我們只有對課程設計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夠建構理想的課程設計模式。
一、課程設計的概念
課程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把課程論的思想內容轉化為現實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的問題。黃甫全認為課程設計實質上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課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組織安排課程的各種要素或成分,從而形成特殊課程結構的過程及其產物。這就是說,課程設計時基于對課程資源的選擇、課程要素的優化組合以及目標和內容或學習經驗的選擇確定,旨在確定課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
二、理想的課程設計模式應該體現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理論基礎的辯證互補原則
實踐表明,不能只依據一種課程理論來設計課程,否則便容易出現問題。我們應該吸取各種理論中的合理成分,將其共同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自20世紀初,課程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以來,涌現出眾多的流派。課程設計呈現一種搖擺狀態,常常是先采取某一種流派的理念,待其弊端暴露,再換另一種嘗試,循環往復。美國20世紀的課程演變就是典型的例子。20世紀初的進步主義教育占優勢,經驗課程風行;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社會重建主義登場,核心課程盛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學科結構運動;60年代中至60年代末,人本主義課程;70年代,回歸基礎,有代表性地體現出課程實踐中的鐘擺現象。一些課程專家注意到了這點,如美國課程專家施瓦布指出指導學校課程改革的理論不是單數而是復數的,并把根據學習的具體情況對課程理論進行分析選擇的行為稱為“擇宜的藝術”。
(二)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原則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應以這點為中心。課程設計自然要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發展為終極標準。
(三)系統性原則
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先要確立一套包含課程設計中的各個要素的設計程序,使課程設計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
(四)多元主體合作原則
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會用到很多學科的知識,因此課程設計需要通過多元主體的合作才能夠實現。在眾多的參與主體中,課程專家、學科專家、教師通常是核心成員,學校行政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學生、家長、有關社會機構等都可以成為咨詢的對象。單純以專家學者的理論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樣難免會造成課程設計的片面性。因此,不同成員在設計過程中既要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發揮自己的特長,也要相互合作,加強對話、協商,以達到課程設計的優化。
(五)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統一性是指課程體系中要求全部的學生都要進行學習的部分,它體現了對全體學生的統一要求。多樣性是指適應地區差異和學生個體差異的非通用性課程?,F在各國越來越呈現出課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結合。
(六)適應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原則
適應性是指課程要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超越性是指課程要對未來社會的需要負責。沒有適應性也就沒有實用價值,而沒有超越性也就沒有前瞻性,就會不利于發展,所以我們要找到適應性和超越性的最佳結合點。
三、模式考察
國外有幾種典型的課程設計模式,包括泰勒的目標模式、斯滕豪斯的過程模式以及自然設計模式等。其中目標模式本身的提出、實行與改進都為課程設計的模式奠定了基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也有一些缺陷,斯滕豪斯針對其缺點提出了過程模式,試圖解決目標模式無法解決的問題,直接關注教育過程的不斷調適,以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學習和發展。自然設計模式的提出也是針對課程發展的目標模式提出的。在這個模式中,手段和目標是互動的,而不是完全有一個先后的順序。自然設計模式十分注重課程立場的不同,課程設計人員由于課程立場的差異,很難開始就達成一致,因此需要反復討論、協調、制定種種變通方案。因此,目標只是追求良好課程引導方案的引導因素之一,并不是起點,它更突出的考慮了課程設計的主體。
下面是我國新課程設計示意圖:
四、理想的課程模式應有的特點
第一,在吸取發達國家在課程設計方面的先進經驗的同時,相關部門應集思廣益,通過各種宣傳形式,將國家和地方的課程標準在民眾中傳播,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對課程標準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這種形式了解人民群眾對教育標準的意愿。這也是教育決策部門在課程設計中民主化、科學化的體現。
第二,要充分考慮兒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進行課程設計。未來的、現實的世界都是兒童的。因而,課程設計與改革需要以育人為本,需要給兒童純真的心靈以莊嚴的承諾。
第三,課程設計的主體是課程決策者、課程理論家、學科專家、中小學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和社會大眾。只有集思廣益,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維方式,對課程設計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設計,集合專家的理論知識與教師的實踐經驗進行課程設計和課程決策。
第四,課程設計者要有一個基本的共同課程理想、課程觀,也就是要有共同的課程哲學觀和課程變革的取向。而作為一種導向,要在課程變革中,有共同的課程設計平臺,貫徹設計的指導思想。
第五,關注微觀課程的設計主體――教師。無論國家對課程的設計和規劃是如何詳細,針對具體學生的教師也必須進行再設計。盡管課程專家在課程設計中可以保證學科知識、邏輯結構的科學嚴密,體現社會需求、國家意志,保證課程足夠的正統和主流。但是,他們卻難以保證這種在形態上完美、理論上合理的課程設計能夠為學生所認可。因此需要教師對課程的再設計。
第六,要有一定的實證研究的積累。實證研究能夠用直觀的判斷分析研究對象的現實結構以及要素特征,可以為具體的課程決策中的價值權衡與判斷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談各種課程設計主體的有效結合[J].教育評論,2000(1).
[2]孫小紅.教師:不可忽視的課程設計主體[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3(7).
[3]黃忠敬,李曉軍.當代國外課程設計模式述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8(2).
[4]馬其君,張萬波.試析課程設計的基本問題[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8).
關鍵詞 化工設備機械基礎 教學手段 工程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Mechanical Basis of Chemical Equipment Course Teaching
SUN Yuhong, SI Chongdi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ning University, Jining, Shandong 273155)
Abstract Mechanical Basis of Chemical Equipment was a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urse, having very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design, evaluation method etc are discussed in teaching.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se methods were abl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ing their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echanical Basis of Chemical Equipment; teaching methods;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化工設備機械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專業技術課程,該課程設計的概念和公式都很多。在授課學時有限的情況,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和熟練運用各種公式進行強度設計的工程應用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通過實際教學過程發現,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聯系學生的日常經驗、滲透思想教育、改革課程設計環節、改變評價方法、充分利用網絡育資源等措施,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社會責任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教學效果提高明顯。
1 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人的認識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多數涉及化工設備的結構,但是在學習本課程前,絕大多數同學都沒有見過化工設備,對一些基本概念認知基本為零,所以很難理解很多結構和概念。因此,讓學生對化工設備先形成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
(1)把工廠見習安排在該課程開設之前進行。這時也是大多數學生初次接觸工廠,教師配合見習過程把化工廠的重要硬件――化工設備給同學們做詳細的介紹,讓他們對化工設備的構成和作用形成了一個直觀的印象。另外,通過和企業協商,在實習時可以拍攝相關設備的照片,在講解本課程時, 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展示拍攝的照片,這樣學生通過回憶結合當時見習時的情景,極大提高了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強化了教學效果。
(2)建立了化工設備模型室。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清晰地觀察化工模型的內部結構,我們建立了化工設備模型室,并且全部是透明的模型。根據課程的內容,有時把模型帶到課堂上,結合具體講授的設備展示給學生們。有時,讓學生分組進入模型室,讓學生近距離地觀察各種化工設備的內部結構,有的設備還裝有電動裝置,這樣接上電源之后,模型就能運轉起來。比如,反應釜,當轉起來后,學生對反應釜和攪拌器的作用和運用原理就有了更為直觀、深刻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動畫、視頻。有的概念和原理,僅僅通過理論講授比較枯燥、難懂,所以我們采用動畫、視頻的方法。例如,在學習外壓容器的失穩時,先讓學生觀看外壓容器失穩的動畫過程,最后和學生們一起分析外壓容器失穩的原因、危害和預防方法。實踐證明,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教學效果顯著。
2 結合學生的日常經驗,幫助學生掌握新概念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以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對新知識進行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中很多概念和內容,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結合學生的日常經驗講授。例如在講授金屬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發生變形和破壞過程時,以大家熟悉的彈簧秤為例,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金屬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彈性變形、彈塑性變形,最后斷裂的三個階段及各階段特點。
3 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書育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道德素養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責任。在教學工程中,課程組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化工設備是每一個化工生產企業都必需的裝備,而設備設計和制作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企業能否安全生產,關系著環境污染問題,關系著生產人員及周邊人員的生命安全問題。所以,學習本課程時,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生產實際,講授生動案例。這樣,讓學生從慘痛的教訓中提高社會責任感,養成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科學、嚴謹、準確地設計化工設備的每一個零部件。例如,在講授內壓容器的強度設計時,就通過圖片、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 示了最近一起因容器強度設計不合格造成的爆炸事件,學生們在對事故進行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增加了學習好本課程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了學習動力。
4 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因為化工設備機械基礎不是一門純理論的課程,它的工程性和應用性都很強,所以課程設計是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課程設計是一次綜合性的實踐性教學活動,其目的是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重和化工原理課程的橫向聯系。對于化工類本科生來說,化工工藝和化工設備機械設計是兩項重要的內容。工藝設計是根據化工生產任務提供的工藝條件:包括壓力、溫度、產量物料性能等,通過化工工藝計算和生產經驗確定設備的結構型式、設備總體尺寸及管口尺寸和方位;機械設計則是在工藝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設計或校核計算,對設備的內外附件進行選型和結構設計計算,最后繪制設備的裝配圖和零部件圖。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和論證,在和化工原理教師溝通和協調后,把化工原理和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結合起來,學生在化工原理課程設計中,通過工藝計算將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所需要的設計參數計算出來,然后進行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首先根據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提供的參數選擇材料,然后進行強度計算設計厚度等,使學生練習掌握設備設計的全過程,這樣更接近工程實際,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非常有益。
(2)聘請設計院專家親自講授指導課程設計。為了使課程設計更接近于工程實際,我們專門聘請濟寧化工設計院的專家來講授和指導。他們通過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指導學生的設計,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樣讓學生更能真切地處在實際工程環境中,增強了完成設計任務的緊迫感和成就感,充分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水平。
5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平臺,充分利用網絡。由于本課程存在內容多和課時少的矛盾,所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就成為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利用網絡教學可以有效避免課堂教學在時間、地點方面的限制,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討論、互動,在辯論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是要想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必須采用先進的網絡教學技術,同時提供教學視頻、習題庫、試題庫等多媒體資源,并且要及時更新網頁信息,讓學生了解國內外最新的行業信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6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以前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實行的是由任課教師命題的閉卷考試,考試的成績占100%。由于本門課程不屬于考研課程,所以有不少學生平常曠課,或者即使上課也不聽課而看考研課程資料的情況。這種一考定成績的模式,造成了有的學生平常不學,在考試前突擊學習,考后立即遺忘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改變了評價模式,現在采用期終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的模式,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課堂練習、作業等幾個方面,通過形成性評價,可以不斷督促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實踐證明,改變評價方式后,學生的出勤率和課堂學習、作業、課程設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基金項目:濟寧學院教學改革項目:2012JX33;2012JX 35;2013JX03
參考文獻
[1] 張琳.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的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2(2):54-55.
[2] 張允,路有昌,趙凌.《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廣東化工,20012(4):122-123.
[3] 徐想娥.化工設備機械基礎教學改革的探索[J].襄樊學院學報,2007(8):83-85.
[4] 潘艷秋,匡國柱等.化工過程與設備課程設計的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1-102,110.
關鍵詞:微課程;設計;開發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29-0093-02
微課程相關概念最早于1960年誕生于美國,由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首次提出,隨后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研究的熱點課題。我國對微課程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得到了各個階段教育工作者的廣泛參與。雖然國內外對微課程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但至今未形成一個統一、標準的理論概念界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未得出系統、完整的實踐設計方法。因此,如何明晰微課程的相關概念,以及如何通過設計與開發將微課程整合到具體實踐教學中,將是微課程未來重要的研究方向。
1 微課程的概念界定
關于微課程涵義的界定,國內外廣大研究者可謂是眾說紛紜,目前還未有一個標準性、統一性的概述,但各種觀點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進而可以得出一個普遍性、廣泛性,而具有代表性的微課程相關概念界定。由于微課程與微課僅一字之差,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初次接觸時容易混淆,因此,在界定微課程的內在涵義之前,首先應該正確區分微課程與微課之間的差別,微課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視頻,是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現場記錄和存檔;而微課程是以一定教學資源為基礎,策劃、組織成主題突出、規模較小的課程體系。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微課程,而非微課,突出的是以教學資源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整體過程。筆者根據諸多文獻對微課程相關概念的界定,結合微課程的主要特征,得出微課程的涵義為:微課程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以解決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為目標,借助計算機、手機等網絡教學平臺,自主開發的、短時間的、小規模的新型教學工具。
2 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原則
由于對微課程內涵的界定較為籠統,且微課程應用于教學的時間較短,因此,為了保證微課程整體教學功效的發揮,在微課程設計與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筆者結合微課程主要特征,考慮實際教學需求,總結出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應以短小精悍、以生為本、定位學科、合理適度為原則。
2.1 短小精悍
微課程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時間較短,根據國內外微課程實踐教學相關經驗,微課程的時間最好控制在十分鐘以內,而且微課程的主要內容應只有一個知識點,通過利用微課程對這個知識點的自主學習,學生能夠順利掌握,并加以應用。相關研究表明,人們集中維持注意的時間一般在二十分鐘以內,然后呈下降趨勢,因此,為了保證學習效果,微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盡量少。與傳統課程設計相比,微課程則更加短小精悍,力求突出教學主題、把握教學重難點,直接反映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具體關鍵性的教學環節或者教學活動。
2.2 以生為本
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應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在微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因此,在微課程設計與開發前期,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構成以及網絡自主學習能力,以保證微課程整體設計在學生的接受范圍內。以生為本要求教師在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轉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理念,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或手段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學習生成理論及規律表明,多元化的微課程呈現形式對學習的自主學習能產生明顯的積極作用,因此在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選擇一項或者多項較為適當的多媒體技術,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微課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工具。
2.3 定位學科
在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環節中,還應充分考慮學科本身的知識構建及人才培養定位,唯此才能保證微課程的使用價值。筆者認為,微課程設計與開發應定位于: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科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托,以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為主線,以具體學科教學內容為依據,設計與開發出較高實用價值的優質微課程。
2.4 合理適度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其設計與開發是以教學實際需求為基礎的,因此,微課程本身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等特征。這就意味微課程在設計與開發時不能隨意拆分、重構相關教學內容及知識點,否則將會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的殘缺不全。這就要求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必須合理適度的選擇、分解、重構相關教學核心內容,既要考慮量又要追求質,力求二者的統一,這樣才能最大化發揮微課程的內在效益。
3 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方法
微課程設計與開發是一個整體性的過程,包括諸多細節,筆者在參考上文所述微課程設計與開發原則的基礎上,基于單個微課程設計與開發實踐,從各個環節提出以下具體方法。
3.1 知識單元建立
知識單元即微課程的具體知識點,知識單元的建立是微課程設計與開發的首要環節,知識單元建立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梳理教學目標與知識單元之間的關系。由于微課程本身所容納的知識單元較小,這就決定了知識單元不能承載太多、太大、太復雜的教學目標。其次是在分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考慮微課程的容量及知識點的難度,將其分解成單個知識單元目標,同時考慮是否補充額外知識單元,是否設置成獨立知識單元。若微課程只是輔的課堂教學補充,則無需將所有知識單元都納入到微課程中。若微課程是開放性的課程教學補充,則需增加一些其他知識點。這說明微課程在知識單元建立過程中應按需篩選和設計。
3.2 序列結構確立
由于每個學科的知識單元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連續性、漸進性及邏輯性,基于學生知識結構完整性考慮,不可完全割裂各個知識單元之間的聯系,這就要求建立知識單元之后,需組織成一定的序列結構。序列結構確立時應把握完整性和靈活性這兩個要點,完整性要求微課程的知識內容是彼此聯系的一個整體,并考慮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及認知水平,使他們能夠實現連續性的自主學習。同時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實際情況,序列結構應該是靈活的,可供學生根據自我需求選擇性的學習。
3.3 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設計是微課程設計與開發的關鍵部分,主要目的是形成微課程資源包,具體表現形式為微視頻的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主題設計。微視頻主題設計的要點在于把握知識單元內容的重難點。對于以知識掌握為主題的認知型微課程,重點在于概念、原理的理解,難點則為復雜概念、原理的掌握;對于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為主題的情感型微課程,重點在于學生的情感體驗,可多采用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具體案例。通過案例的講解或展示,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觀;對于以實踐技能掌握為主題的技能型微課程,重點在于技術操作要領、流程、規范等操作事項的講解和示范;對于以多個培養目標為主題的混合型微課,可根據主次培養目標對微視頻主題進行混合式設計。
(2)過程設計。微視頻其實就是對課堂教學的再現,只不過其時間更短,要求整個過程更簡潔。課題引入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時間控制在一分鐘以內。而內容的講解要求主干清晰、立論簡明精要、邏輯嚴謹,可充分利用精且筒的案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雖然微課程有時間限制,但筆者認為課程的結尾總結階段還是不可舍去,是幫助學生梳理脈絡、查缺補漏、鞏固知識的關鍵部分,具體比重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也不應超過一分鐘。
3.4 教學交互設計
師生交流是任何教學活動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而依托于通信網絡的微課程恰好能實現較為便捷、強大的師生交流互動。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交互問答的設計,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來設計教學問答系統,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微課程中應用問答系統需注意以下幾點:符合教學主題;多用趣味性提問;問題難度層層推進;問題答案靈活調整;問題回答及時反饋。保證問答的有效性才是問答系統應用的基本目標。
3.5 微視頻開發制作
微視頻開發制作是微課程設計與開發過程中一個偏向于技術性的環節,目前微視頻開發制作的方案靈活多樣,如PPT+解說詞+錄課軟件的方案,繪圖板+電子白板軟件+解說詞+錄課軟件的方案,課堂實錄+雙機位的方案等等。教師在實際微視頻錄制過程中,可綜合考慮時間、效率、經濟、技術等要求,選用較為靈活的方案。其實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是對一些微視頻開發制作軟件的掌握和應用,如PPT、屏幕錄像大師、camtasia studio、premiere、edius、photoshop等等,教師可結合自身需要,通過短期培訓,來掌握和應用這些微課程制作軟件。
3.6 微課程實施設計
微課程在高校的實施過程中,比較普遍的是與翻轉課堂教學相結合,但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云平臺技術的發展,筆者認為與移動學習相結合是未來微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要方向。Web技術及app應用軟件技術可讓移動終端展示豐富的資源及強大的交互能力,極大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及資源選擇提供了便利,學生可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利用零碎時間去學習。
4 結語
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文章只是結合微課程實際特征及真正功效,提出了具體的原則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在微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還需結合課程特點、學生實際加以開發和應用。
學生通過學習暖通專業相關課程能系統地掌握使建筑環境達到衛生標準或特殊要求所采用的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等應用技術,培養學生具有一般民用和工業建筑供暖、通風和空氣調節等系統的設計以及運行調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并且初步掌握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和設備的測試方法和運行管理的基本知識,對暖通空調技術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設備有所了解。
“暖通專業”的課程設計主要涵蓋以下內容:室內負荷計算、空氣調節系統、潔凈空調系統、供暖系統、工業與民用建筑的通風系統等等?!芭▽I”課程設計所包含的內容體現了該專業有很強的工程性和實踐性,必須有相應的實踐教學與之配合,相輔相成,才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的,使教學效果達到要求。
“暖通專業”課程設計的驗證實驗教學方法研究
1“暖通專業”課程設計現狀
課程設計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教學時間短而動手能力強。在這短時間內,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決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過去課程設計,多是選擇一個既定題目,教師把任務書、指導書發給學生,然后把任務布置下去,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遇到學生理論知識學得不扎實的情況,一旦觸及實際問題,無從下手,經常找往屆學生的設計進行參考。這樣課程設計雖然是完成了,但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本談不上,更不要說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了。
2設計性實驗教學方法研究
在專業技術課程中進行課程設計的驗證實驗,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機會,通過實驗技術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通過課程設計的驗證實驗建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理論概念、建立工程概念、培養專業技能,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的專業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的驗證實驗從教學方式上改變了過去由教師擬定實驗方案、給出具體的實驗步驟、有相同的實驗結果和標準的實驗報告等程式化教學模式。作為課程設計的驗證實驗,沒有現成的實驗步驟和具體方法,完全由學生自己動腦、自己設計、自己操作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在實驗中,要求學生根據課程設計的結果完成驗證實驗。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的驗證實驗時需要進行的工作是:完成課程設計,驗證內容設計、實驗過程設計、實驗操作設計、進行實驗、實驗結果分析,最后完成實驗報告。可以看出課程設計的驗證實驗以學生為主導,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目的和實驗內容,完成不同的實驗項目,在學生進行設計性實驗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主動學習暖通專業相關設計的方案設計、方案比較和實施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團隊精神、合作與協作。
3設計性實驗教學效果
通過對暖通專業課程設計的驗證實驗教學改革,采用設計性實驗教學實踐,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能夠提出有應用意義的實驗內容和可行的實驗方法;(3)能夠正確掌握專業技術實驗方法;(4)提高了處理實驗現象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5)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多元識讀能力 課程設計 表意潛勢 階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符號資源的生產與分配越來越便利[1]。隨著感官信息的增加,交際媒介與社會符號越來越具有多模態的特點。交際媒介的發展在重塑社會實踐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對于識讀能力的認識。彈性的、可持續的社會實踐的意義必須根據它所應用的語境做出相應的調整與修正[2],與知識時代相適應的教學目標中關于學生識讀能力的要求不僅應該包括獲得對于傳統語篇中社會實踐知識的應用能力,也應包括新的交際技術語境下社會實踐知識的應用。在不斷更新的交際方式及信息爆炸的社會現狀下,交際中表意潛勢的擴展及表意資源間的整合方式引起了教育界廣大學者廣泛的關注,如何培養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已經成為當前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3][4]。
傳統的課程設計范例中更多地強調構成元素的分散性,而這一點與知識時代信息技術應用中的整合性特點很不相符。因此,應該提出一種全新的課程設計方案以適應當今高度交互的社會實踐。它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而可以涵蓋關于教與學的全新概念。國內外對于課程設計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國外對于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環境下課程設計范式的研究發端于新倫敦小組關于多元識讀能力的提出[5],近年來關于不同學科的多元識讀研究更加深入。國內學者系統介紹了這些理論并初步應用于中國語境的課堂話語分析與課程設計,但尚未把多元識讀能力作為課程設計框架進行探討。本文首先分析課程設計的主導因素,然后提出基于多元識讀教學法的課程設計,以適應新媒介時代課堂話語的變化,滿足學生在知識時展多元識讀能力及意義潛勢的要求。
一、課程設計的主導因素
交際過程的設計不是任意的,而是社會文化及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意義的建構是文化語境與情境語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課程設計是符號資源發展過程的社會實現;因此,課程設計的過程既是一個物質過程也是一個思想過程,它具體表現為課程設計的資源因素、設計者的修辭立場及課程目標的設計。
1.課程設計的資源因素
設計(design)作為多元識讀能力的核心概念,包括已有設計(available design)、設計(designing)及再設計(the redesigned)三個部分[5]。課程設計的過程是對已有資源進行選擇的過程,同時在整合資源中產生新的設計資源的過程。與傳統教學法相對比,多元識讀教學法主導下的課程設計的可用資源不僅包括語言資源,如教師的口語及為了特殊的教學效果所運用的語音、語調、書面語及其字體、字號,也包括非語言資源的選擇及設計,其中有傳統的體現空間關系資源選擇,也包括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教學設備、計算機教學軟件、網絡資源及其他輔的教學工具。而這些可資利用的符號資源構成了課程設計的資源邊界[6]。學生通過設計者對于可用資源(available design)的選擇,在交互的社會實踐中習得資源的整合模式(designing)并生成新的設計資源(the redesigned),從而發展自己的多元識讀能力。
2.設計者的修辭立場
Kress & Van Leeuwen把課程設計者的修辭立場分為:純知識的傳授、權威知識的識解過程及認知過程的體驗[7]。它代表了教學法發展過程連續體中三個重要的階段。第一種立場強調規定知識的傳授,沒有教師與學生的參與及互動;第二種立場要求設計者按照課本知識的體系選擇可用資源表現權威知識,同時為學習者提供實戰訓練的資源選擇,從而讓學習者在實踐中習得權威知識;第三種認知立場要求設計者通過選擇模態或者模態組合為學習者提供大量參與社會實踐、體驗表意資源整合的過程,從而在交互的社會實踐中提高交際能力,發展表意資源及其意義潛勢。認知體驗的修辭立場能夠適應新媒介時代的交際特點,為學生培養多元識讀能力提供交際語境與社會實踐,應該成為課程設計者的主導立場。
3.課程設計的目標因素
課程目標的設計是以設計資源為物質基礎,同時體現著設計者的修辭立場,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課程設計的目標主要涵蓋總體目標、局部目標、具體目標及模態的選擇四個方面。在基于多元識讀能力的課程設計中,具體體現為課程設置的總要求(各個符號系統及符號系統間語法規則的識讀能力)、階段性的教學目標(與階段相匹配的模態識讀能力目標)、每一堂課的設計目標(具體某一模態或者某幾個模態間整合的識讀能力)以及為實現具體目標提供可資選擇的具體模態的設計(具體某一模態或者某幾個模態間整合的實踐能力)。
二、基于多元識讀教學法的課程設計
設計過程是某一社團文化語境與其特定的情景語境的體現,也是社會符號資源的體現過程,因此,是一個從意義到模態選擇的過程,即從意識形態到實際話語的過程。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體現為文化語境即教學理念及教學總要求、到情景語境即具體的教學目標。每一個具體課堂話語的設計過程是符號資源從整體系統(即意義潛勢)到次級系統(即表意資源)到實例(媒體選擇)的體現過程。這種體現過程也是一個轉換過程(transformation),即從意義(設計理念)到形式(媒體選擇)的轉換,同時也是從單一模態簡單表意到多模態協同作用的聯通過程(transduction)[8]。
階段(phase)是課程設計的基本單位,也是課堂話語謀篇順序的宏觀組織單位,它是模態整合選擇的前景化的表征并藉此實現課堂話語的謀篇意義功能。它超越了組集(cluster)的基本分析,預設了可供選擇符號資源間的確定的關系,并且涉及到模態資源整合的動態順序[9]。以階段作為課堂話語設計的劃分單位體現了以口語為主軸、以空間變化與事件變化為依據的課堂話語的分節原則。
同時,每個階段活動的設計也應該體現多元識讀能力教學法中的四個基本元素:情境實踐(situated practice)、顯性指導(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及內化式實踐(transformed practice)[。學習者在情境實踐中與其他社團學習者共同沉浸(immerse)在情境活動、游戲中,設計者的顯性指導發展了學習者設計的源語言,包括識讀內容及構成識讀方式的支架;批評性框定有助于學習者形成并發展在情境實踐中所獲得的社會實踐能力及對于與價值觀相聯系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意識控制力及理解力。通過反思性實踐,學習者不僅能夠實踐在顯性指導與批評性框定中所獲得系統內、外的關系,也可以應用并修正自己已有的經驗。多元識讀能力教學法的四個因素沒有主次、先后之分,這四種基本因素相互交叉、互為犄角,貫穿于整個課程設計中。
比如在教學設計的文化背景介紹階段、課文知識講解階段,設計者的顯性指導與積極干預,帶動學習者進入情境,使學習者獲得有效組織與指導實踐的具體信息,并且強化與重組已有的知識體系。而對于導入階段、知識性實踐階段及社會文化性實踐階段,設計者通過情境活動與游戲的設計,在設計者指導的輔助下,與其他學習者在意義協商過程中活動中形成對表意資源及社會價值、權利的批判性框定,從而提升學習者社會實踐的熟練度,有意識地控制與理解在顯性指導中所獲得的某一社團知識與社會實踐間的聯系,形成學習者的再設計表意資源;同時,任何情境實踐的設計都應該考慮學習者情感、社會文化的需求及其個體身份,并且能夠保證學習者信任來自于社團學習者及設計者的指導。對作業內容的設計體現了學習者對于顯性指導及情境實踐中所獲得認知能力的反思式實踐,即內化式實踐,通過學習者在具體情境與語境里表意資源的選擇與應用,評估課堂話語設計及學習者個體表意資源獲取的有效性,從而為下一次的課堂話語設計提供根據。
三、課程設計的多維性討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學生的市民身份及專業身份的改變對他們的實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為課程設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包括教學評估系統的新設計、學生情感因素的新考量及教師發展的新思考。
為了適應知識時代對于人才多元識讀能力的需求,也應該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評估系統。對學生的評估應該是一個包括各種識讀能力的連續體,主要應該強調在具體交際語境中學生對于模態識讀及表意資源選擇的表現。同時,數字化媒介發展的非線性特征與去大眾化趨勢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充分分析學生的情感傾向及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可以調動他們情感及與個體特征相適應的模態設計,從而保證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的高效性。再次,隨著地區多樣性及全球化的加強,交際出現多語言性、跨文化的新特點;新媒體時代交際的方式趨于多樣化、技術化;這些變化首先應該體現在教師發展上。
總之,課程設計既是一個物質過程,受制于社會物質條件所規定的已有資源并在實踐中產生新的設計資源;同時與教學參與者有密切的關系;取決于設計者的修辭立場、學習者的個體特征及兩者間的意義協商。學習者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既是一種技術的應用,也是一種價值趨向。
――――――――
參考文獻
[1] Roland,Barthes.Elements of Semiology.London:Jonathan Cape,1967.
[2] Luke,A.& Freebody,P.Land,R.Literate Futures:Review of Literacy Education.Brisbane,Old:Education Queensland,2000.
[3] 朱永生.多元識讀能力研究及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外語研究,2008(4).
[4] 張德祿.多模態話語模態的協同及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外語學刊,2010(2).
[5] The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in Bill Cope and Mary Kalantzis.Multiliteracies. London:Routledge,1996.
[6] 張德祿.論多模態話語設計.山東外語教學,2012(1).
[7] Kress,G.&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London:Edward Armold,2001.
[8] Halliday,M.A.K.& C.M.I.M.Matthiessen.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2004.
一、課程設計的概念
課程設計是教學所采用的一種特定的組織方式,它主要涉及課程目標以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1]?!逗喢鲊H本科全書課程》中將課程設計定義為:“課程設計是指擬訂一門課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2]課程的組織形式主要涉及課程類型的選擇,課程的組織結構則是指課程內各要素的組合。叢立新教授認為:課程設計就是對于課程的各個方面做出規劃和安排。包括從基本理念的確定到選擇具體程序方法的整個過程。從課程設計的實際過程分析,根據課程設計所承擔的任務和產生的結果,大致可分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設計,完成不同的任務,產生不同的結果。
綜上,筆者認為課程設計是以一門課作為設計對象,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各個要素進行選擇、組織而有機組合的決策過程。創業營銷課程設計的目的是:有機組合課程各部分內容,促進學生對課程各環節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培養學生對創業的洞察能力、環境敏感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二、創業營銷課程設計的實施程序
“創業營銷”課程以創業營銷活動為主線,系統地研究創業市場環境分析、創業戰略選擇、創業商業模式和創業規劃、創業企業的營銷策略等理論與實務。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較全面地掌握創業營銷基礎理論和創業營銷的方法;同時,強化創業營銷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學會用創業營銷理論分析和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作為未來創業者所具備的營銷技能。“創業營銷”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創業管理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不但需要具有科學性,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創業營銷課程設計具體包括建立營銷團隊、篩選營銷創意、設計創業營銷方案、評價與討論等環節。
(一)建立營銷團隊
營銷團隊是課程設計的基礎,人是營銷的核心資源,將上課學生依據隨機原則,將其分成10個左右的營銷團隊,每個創業營銷團隊大約4-5人。建立的營銷團隊民主推出營銷經理,在營銷經理的領導下將團隊內同學進行分工,建立自己營銷團隊的名稱、團隊組織結構圖,初步選定該團隊經營項目,該項目必須是市場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或者產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成立營銷團隊是創意營銷課程設計的第一步。
(二)篩選創業創意
創意是創業的基礎,也是后面方案設計的基礎。篩選創業創意的過程大致是:第一,搜集與整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作者簡介] 潘光杰(1974-),男,山東夏津人,德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理資料,主要包括產品大類選擇、市場二手資料的搜集,一手資料的設計和整理,根據調研結果確認創業營銷的產品;第二,提出產品創意: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法等手段,激發學生產生更多的創意,每個團隊成員根據選擇的產品自己考慮2-3個創意;接著評價創意,團隊成員一起把各個成員提供的創意進行評價,排出先后順序;第三篩選創意,將創意里面大家認可的前3個創意進行深入討論和論證,教師可以參與這個過程,選出最優創意;第四形成創意概念,團隊成員對創意進行深入分析,反復驗證,最終形成階段性成果,確認各個營銷團隊的產品概念。
(三)設計創業營銷方案
主要設計的內容包括:① 營銷戰略的選擇,戰略是創業的方向,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宏觀分析工具PEST、行業分析工具五力競爭模型、微觀分析工具SWOT以及STP戰略工具,形成階段性成果,隨之進行討論和確認,注意分析過程中學生經常犯的錯誤,例如SWOT分析中學生經常把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環境分析弄混,優勢和機會放到一起等。STP戰略工具也是目前營銷中應用最普遍的工具,通過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和市場定位,來確認該產品的市場位置,也是后面營銷策略設計的基礎。② 營銷策略的設計,主要涉及到創業營銷中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通過對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的設計,一步一步讓學生掌握策略的具體應用。最終形成一個完成的創業營銷計劃書。
(四)評價與討論
評價是對前面所做工作的總結,采取各個營銷團隊現場PPT演示演講的形式,由營銷團隊做出講解和說明,其他營銷團隊對該方案質疑,現場討論,該團隊回答其他團隊的質疑,教師根據演示和現場回答兩部分對各個方案打分,做出評價,最終評出優秀營銷團隊。學生對自己創業選擇的產品進行總結,總結得失,提高其應用能力。
創業營銷的課程設計方案可以參與全國大學生市場營銷大賽、新加坡國際市場營銷大賽、電子商務挑戰賽以及挑戰杯等國家級大學生大賽,提高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并且有很多學生獲得了省級和國家級大學生競賽大獎。
三、創業營銷課程設計實踐的效果
創業營銷作為一門應用實踐性課程,課程設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根據我們的實踐,在試用課程設計的班級調查結果顯示:90%的學生認為課程設計這種教學模式提高了自己的學習積極性;85%的學生認為課程設計對掌握所學知識幫助較大;70%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自己的實際應用能力;60%的學生認為課程設計對自己以后工作有幫助。從統計結果來看創業營銷應用課程設計這種教學模式受到同學們的認可,提高 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的優勢表現在:① 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②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③ 增進了學生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④ 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⑤ 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創業營銷課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素質問題
課程設計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選擇的課程設計的產品和創意千差萬別,對教師的知識和操作提出挑戰,指導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和企業運營知識,指導老師要對很多行業和產品有全面的認識,否則在指導學生的時候就會出現不知怎么判斷的問題,無疑會影響教師在學生中的權威性,影響教學工作的開展。
(二)教師掌控進度問題
教師應掌控各個營銷團隊的階段性成果。創業營銷課程時間教學周期(18周)較長,課程設計只靠課堂時間沒法完成,因此需要學生在課余用大量的時間來準備資料和討論,而階段性的成果就能看到學生的努力程度和營銷團隊的合作情況,根據運行情況來調整營銷團隊的分工情況。對學生的階段性成果進行評價和反饋,做到課程設計的完成進度與教學同步。
五、結語
從實踐來看,課程設計研究有助于改變目前教與學的教學模式,教師也可以有效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課程設計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師生溝通和交流,幫助學生將學到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教學設計方面,課程設計研究可以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創業營銷知識不但要組合在一起來應用,而且要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創業營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營銷能力和素質。所以課程設計在創業營銷中應用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無疑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摘要:
國內大多數土木工程專業的混凝土結構理論教學,一般都會有一周左右的時間進行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到現在,盡管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已經幾經更替,但該課程設計的形式和內容變化不大。隨著建筑物震害的調查和對建筑結構體系的進一步認識,混凝土結構教材中的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采用的內框架結構形式已基本退出結構舞臺。文章分析了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混凝土結構
中圖分類號:TU37;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2)01-0107-04
混凝土結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很多土木院校將該課程設置在第五、六學期進行。第五學期主要學習混凝土基本構件的設計理論,第六學期重點為混凝土結構設計。一般在第五學期末,在學生完成混凝土基本構件的設計理論的學習后,安排一個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讓他們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設計方法運用到具體的工程設計實踐中,以提高他們的結構設計能力,使所學知識能夠融會貫通。
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專業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其中涉及到受彎構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載力的計算理論,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和按彈性理論方法分析內力的計算理論,以及梁的內力組合、內力包絡圖、抵抗彎矩圖和配筋方法等知識。經過這一教學環節的實踐后,學生增強了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學會了如何將計算配筋、構造鋼筋在圖紙上的表達,獲得了初步的施工圖繪圖技能,增強了混凝土結構理論教學的效果。
一、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要求
一般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都是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工業廠房樓蓋或民用建筑樓蓋(如商場、圖書館書庫等),給學生的建筑平面圖一般都是內部為混凝土框架,四周為370 mm厚磚墻的內框架結構形式[1-2],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要求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了解單向板肋梁樓蓋的荷載傳遞關系及其計算簡圖的確定;
第二,掌握板厚和梁系截面尺寸的確定方法;
第三,通過板和次梁的計算掌握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分析內力的計算方法;
第四,通過主梁的計算,掌握按彈性理論分析內力的計算方法,熟悉內力包絡圖和材料圖的繪制方法;
第五,掌握板、梁的配筋計算;
第六,了解并熟悉現澆梁板結構的有關構造要求;
第七,掌握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圖的表達方法、制圖規定,進一步提高制圖的基本技能;
第八,學會編制鋼筋材料表。
為了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課程設計規定內容,多數高校都通過改變跨度、進身和荷載大小的形式,做到一人一題。
(二)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存在的不足
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主要存在3點不足。
1.樓蓋依存的結構體系不合理
內框架結構形式是中國20世紀經濟困難時期的發明,該結構緩解了人口增長、建筑需求和經濟之間的矛盾,但這種結構形式在歷年各種地質災害中,特別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2009年青海玉樹地震,由于整體性較差、剛度變化不均勻、抵抗地震能力較差,該結構形式的建筑物破壞比較嚴重。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飛速增長,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內框架結構已經鮮見,現行《建筑結構抗震規范》(GB50011-2010)[3](簡稱為抗震規范)中也已經刪去內框架房屋的內容,說明該結構形式不能滿足抗震設防區的要求,內框架結構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因此,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采用內框架結構的樓蓋與現行規范和建筑業的發展明顯不符,必須對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內容進行調整,選擇更符合目前規范和工程實際的結構形式。
2.樓蓋的結構布置不當
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樓蓋結構,一般都是一個方向布置主梁,另外一個方向布置次梁(包括與柱相連的梁),這種結構布置形成樓蓋兩個方向的剛度差別較大,結構整體性差,不利于學生建立整體的結構概念,會使他們形成結構設計只要注意一個方向的錯誤觀點。
3.不能滿足“強柱弱梁”設計原則
在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主梁設計中,要求按照彈性理論計算,并考慮內力的最不利組合。設計時假定主梁與柱線剛度之比大于4,柱子對主梁的約束作用簡化為鉸支,主梁簡化為多跨連續梁,這個設計的假定和主梁計算簡圖與實際工程結構的情況明顯不符,嚴重違背了現行抗震規范中要求的“強柱弱梁”設計原則[3],不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結構概念。同時課程設計的主梁設計方法與后續課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講授的框架結構設計方法也不相同,課程前后內容不一致。
以上3點是目前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任務書中與現行規范不相符的原則性硬傷,必須對其進行整體的改革,否則就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4.樓蓋配筋方式落后
在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配筋計算時,要求學生在根據計算鋼筋面積選擇鋼筋時,盡量做到梁上下鋼筋直徑一致;在繪制配筋圖時考慮梁中鋼筋的彎起和截斷,抵抗彎矩圖盡可能貼近內力包絡圖,以達到節約鋼材的目的。隨著中國混凝土結構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中國的鋼產量增長和經濟發展,建筑結構設計理念以從“節約用鋼”過渡到“合理用鋼”。筆者對在設計院和施工現場調研發現,設計院的結構設計已不采用彎起鋼筋的配筋形式,且目前新規范也已不考慮彎起鋼筋的作用。因此,課程設計中的配筋要求也必須適應形勢,做必要的修改。
二、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改革建議
鑒于以上分析,針對目前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革,教學內容結合實際工程并與現行規范相一致,以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一)結構體系的選擇
鑒于內框架結構形式已從抗震規范中刪去的現實,單向板肋梁樓蓋依存的結構體系不能再用內框架結構,而應選擇新的結構體系??紤]到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在中國量大面廣,是目前最常用的結構形式之一?,F澆框架結構具有整體性好、平面布置靈活的特點,當結構布置規則、對稱時,框架結構縱橫向剛度分布均勻,整個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鑒于此,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宜選擇現澆混凝土框架結構作為依存的結構體系。學生在混凝土基本結構學習過程中就知道框架結構,學會肋梁樓蓋的結構布置和設計方法,這
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和畢業設計以及將來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二)板和次梁的設計
板和次梁的設計,仍然按照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對于板,選取1 m作為計算單元,計算簡圖仍為多跨連續梁,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查表計算板的內力;次梁計算單元的寬度取次梁左、右(或上、下)各半個次梁間距,計算簡圖也為多跨連續梁,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查表計算次梁承受的彎矩和剪力。在板和次梁內力計算時,要考慮其端部支座(主梁)對板和次梁的轉動約束,查表時要按端部為梁的情況考慮。
板和次梁的配筋設計,應根據計算結果,選擇板和次梁的上、下部鋼筋。在畫板和次梁配筋圖時,可按教材規定進行。教材中給出分離式配筋和彎起式兩種構造簡圖,分離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為工程中的主要配筋方式。建議板和次梁的上、下部鋼筋不要采用彎起鋼筋的配筋形式,以便和今后的工作實踐更好地吻合。對板還要考慮板中的構造鋼筋,特別是當長短邊長度比在2~3之間時,沿長邊方向按分布鋼筋配筋尚不足以承擔該方向彎矩,應適度增大配筋量[4]。
在建筑結構中,因混凝土樓蓋的造價占土建造價的20%~30%,在高層建筑中這一比例高達50%~60%。盡量降低樓蓋自重,樓板厚度宜小這一觀點是正確且必要的。但在確定樓板厚度時還應考慮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要求,以及其余工種配套管線對結構的影響,特別是過小的板厚對在板中常見的預埋電管并不合適。而在課程設計例題中一般按80 mm考慮,建議適當加大。
(三)主梁的設計
主梁計算單元的寬度取主梁左、右(或上、下)各半個主梁間距,計算簡圖原則上為框架結構,不能將主梁簡化為多跨連續梁。主梁的內力計算按照彈性理論進行,當計算簡圖為框架結構時,主梁的內力設計方法與多跨連續梁就有了本質的不同,建議按照簡化計算方法——分層法計算主梁的內力。計算時要考慮主梁的活荷載最不利布置,分別計算恒載、多種活載單獨作用下的內力。最后根據計算結果,畫出主梁的彎矩、剪力包絡圖,作為配筋計算的依據。
在主梁配筋計算時,建議不要考慮主梁上、下部鋼筋的聯系,不使用彎起鋼筋,主梁斜截面抗剪由箍筋承擔。根據規范的規定:主梁不再單獨配置架立筋,而應沿梁全長頂面布置二根通長筋,跨中受壓區上部鋼筋還應滿足實際計算結果;下部鋼筋同樣設置通長筋,在靠近支座處視具體計算結果考慮是否伸入支座。這樣的配筋方式既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也便于施工。在課程設計中,要求按照主梁的抵抗彎矩圖來完成主梁的配筋圖。這種配筋形式,主梁的抵抗彎矩圖現狀為:主梁下部一般為通長筋,其各個截面抵抗的彎矩不變,主梁下部的抵抗彎矩圖為矩形;主梁上部鋼筋部分通長,部分鋼筋根據主梁的彎矩包絡圖在距離柱一定位置處截斷,主梁上部的抵抗彎矩圖現狀為階梯形。
(四)材料的選用
一般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都是選用混凝土的強度等級C20,箍筋選用HRB235級的熱軋鋼筋,縱向受力鋼筋選用HRB335級熱軋鋼筋。這與現行規范和建筑業的發展明顯不符,建議選用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低于C25,縱向受力鋼筋宜選用不低于HRB400級的熱軋鋼筋,也可采用HRB335級熱軋鋼筋,箍筋宜選用不低于HRB335級的熱軋鋼筋[4]。
另外,在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過程中,各高校都要求學生手算并手繪施工圖,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繪圖能力。通過課程設計訓練,學生能真正掌握混凝土受彎構件的設計理論和構造要求。對學生課程設計完成后的情況的調查表明,經過課程設計的訓練,學生了解了結構布置的基本概念,對受彎構件的彎、剪計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構造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結構設計軟件是設計院設計工作的主要工具,在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教學期間,宜抽出一些時間,向學生講解國內設計院應用較多的繪圖軟件(如探索者等)的應用,對非土建專業的學生還可介紹PKPM軟件等的應用。學生在手算的同時,不僅學會了利用軟件進行設計工作,理解了軟件中各類參數的物理意義,而且還能和大一下學期開設的計算機繪圖課程更好地銜接起來。
三、結語
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是混凝土結構中十分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督促學生做好該課程設計,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結構概念,而且有助于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文章分析了單向板肋梁課程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以保證課程設計的質量,使學生真正能夠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混凝土結構:上、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藍宗建,朱萬福,梁書亭,等.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建部.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建部.GB50010-201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Curriculum design of one-way slab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course LIU Yan, ZOU Xiao-j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P. R. China)
Abstract:
1內容陳舊工科專業的課程設計存在工程性缺失和實踐環節薄弱的問題。目前,工程教育主要是按學科體系來設計課程體系和組織教學,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和系統,工程特色不突出;強調基礎理論的教育,忽視工程技術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陳舊,不能按產業需求和技術的發展更新內容;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忽視工程實踐;學生的動手能力欠缺,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
2不能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在課程設計中多采用cad和辦公軟件,而且大量信息可以從網絡上獲得,本來就存在抄襲現象的課程設計更加嚴重。另外,許多學生做課程設計采用的仍然是手工和紙張工作的模式,用的雖然是計算機,但方法還是老方法,不能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現代設計理念無法體現,或者說就是新瓶裝舊酒。
3工程設計必須符合規范和標準從目前的課程體系現狀來看,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側重理論推導,強調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而專業課本來是結合實際應用的,應以掌握設計規范、設計標準為導向,特別要重視相關專業的細節問題。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目前理論化的傾向明顯,無法聯系實際應用,不能結合專業工程進行實踐,從而使學生概念模糊,各種規范和標準在課程設計中無法正確應用,更不用說對相關的規范和標準有深入的體會了。
4重理論輕實際因為大規模擴招,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特別是近些年,導致教師大都是從學校畢業又到學校工作,對專業知識掌握有余,對知識應用和實踐不足,無法完滿解決學生提出的技術問題。因此只能起到帶隊管理的作用,而不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工科專業教師沒有實際的工程經歷,工程教育師資隊伍缺乏工程實踐能力。教師普遍嚴重缺乏工程背景,教師授課當然就不能把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相結合,不能把工程成果和職場經驗充實到教學中,工程教育的教師不知何謂工程師卻在培養工程師。教育部提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大批各類型工程師”。現在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和現狀與教育目標顯然是相悖的。
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路
筆者在課程設計教學環節上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些改革思路。
1師資隊伍保障高校要創造條件鼓勵企業專家承擔參與高校的教學任務;改革工程類學科專業教師的職務聘任與考核制度,改變對工科專業教師的職務聘任與考核方式,轉變側重理論和論文的單一化傾向。
2建立工程實踐的觀念具體地講就是將實踐知識和能力帶入到課程設計中去,避免課程設計的內容與工程脫節。當然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工程實踐中進行經驗的積累,在課程設計環節上,要讓學生基本建立工程實踐能力,強調專業理論知識與工程實際結合。從教學目的以及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發,需要更加重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3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內容和方法課程設計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諸方面的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程設計中,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現代工程設計方法、設計手段的能力。常規的工程設計需要大量的查圖表,大量的手工計算,既費時又枯燥。然而如果運用計算機,則可以把這些繁瑣的任務交由計算機來完成,不僅提高了效率,同時準確率也高。特別的,在課程設計中培養學生現代工程設計方法的能力,使學生將IT技術和專業課程設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程設計中盡可能的采用IT技術進行設計。
4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課程設計考核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理論學習階段沒有接觸過的問題。為避免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的抄襲,需要改變考核方式,如可采用口頭答辯、提交書面材料等方法。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學生當場答辯,提高學生即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其學習積極性。
結束語
關鍵詞:JAVA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設計;PSP
1前言
在程序設計類課程中,實踐教學環節一般包含兩個方面,即實驗教學環節、課程設計環節。實驗教學環節是對理論教學中的知識點進行實踐;而課程設計環節是對本門課程乃至之前學習的課程知識綜合性的練習和實踐,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課程設計是對某一門課程進行教學策劃的研究活動,具體來說是指在學完專業課一段時間內,安排組織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在一定的時間內有組織或者分散地完成一些任務。目前在大學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程序設計類課程都開設了課程設計,以期學生在課程設計中能夠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軟件開發的基本流程、程序調試的基本方法[1]。目前存在的問題本文針對河南中醫藥大學JAVA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在實施過程中總結遇到的問題,有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包括對課程設計不重視,認為課程設計不重要;有教學計劃設計問題,指軟件工程課程安排在程序設計類課程之后,學生對軟件開發流程沒有整體概念,無從下手;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過于簡單、單一,且隨意性強,沒有嚴格的評價標準,造成課程設計的質量下降??梢?,問題集中在學生的態度問題、基本開發軟件的技能、教師的評價標準這三個方面[2]。鑒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調查,原因主要為:課程為考察課,重視程度不夠;課程學習起來太難,難以接受,更不想動手做東西;課程設計以往采用分組形式,每組人數較多,存在渾水摸魚的情況。對此,教師在組織課程設計實施過程中引入WWH模型,從學習動機、知識儲備、實際操作三個方面對學生課程設計實施過程進行干預。
2課程設計過程控制
在JAVA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實施過程中,教師采用WWH模型來完成課程設計的組織和實現。WWH具體是指Why、What和How。其中,Why解決的是在態度層面上學生的學習動機問題,也就是為什么要來學習本門課程;What解決的是在知識層面上學員的知識儲備不足問題,也就是學生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的知識才能支撐具體的編碼實現;How解決的是在技能層面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問題,也就是如何解決課程設計實現中的疑難困惑。Why(為什么學)Why是學生對待課程設計態度層面的問題。進行課程設計的意義需要借助相應的素材,從專業層面、課程層面、就業層面進行分析。使用最常用的方法案例,選用一個正面案例及一個負面案例。正面案例講授的是用心完成課程設計,將獲得什么收益,包括對前期知識系統性復習,代碼調試能力提升,代碼量增加,取得很好的成績;反面案例講授的是如果不學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比如掛科、重修等。What(學什么)學什么是知識層面的問題。學習的知識一般包括定義、概念、標準、要求、原則、區別、特點、基本組成要素等。課程設計時需要分析學生在掌握相關技術時還缺乏哪些知識,哪些技能掌握比較匱乏。比如:“軟件工程”中軟件開發的系統化流程,結構圖、流程圖的繪制,在代碼結構以及代碼調試方面能力較差[3]。由教師提供相關的書籍、材料進行補充。How(如何做)“如何做”是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基本技能。“如何做”一般是指課程設計實現過程中需要學生重點實現的內容,包括課程設計報告、軟件,如軟件開發中各個模塊分配的時間比例如何?哪個模塊分配的時間最多、人力最大?“如何做”包括了軟件開發的流程以及軟件開發中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進行指導,協助學生分析各個模塊重難點,進而確定分工。
3課程設計目標考核
在課程設計環節執行過程中,除了加強過程控制外,對結果目標的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學生的態度問題究其原因,其中一個方面是在教學評價過程中課程設計環節評價指標不明確,教師對學生課程設計評價結果與實際有偏差,造成學生渾水摸魚的現象存在。所以軟件開發的工作量和質量如何衡量、如何評價,是課程設計評價環節的一個重點內容。河南中醫藥大學JAVA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PSP(PersonalSoftwareProcess)模式進行評價。PSP認為在軟件評估過程中有下列四個因素需要考慮。1)任務有多大?用代碼行數(不包括空行/注釋行/單字符行)來表示,或使用功能點來表示。在實施過程中采用兩種方式相結合的形式,首先確定功能點的個數,按照功能點逐個確定代碼行數。2)花了多少時間?一組人所花費的時間可以用人數*時間來表示,但是由于學生的基本功有差距,此標準對學生課程設計的工作量計算并不適用。3)質量如何?交付的代碼中有多少缺陷?在課程設計中將交付定義為在“代碼完成”的時候,交付給負責測試的學生,并完成測試用例表。使用缺陷的數量來除以項目的大小,也就是缺陷的數量除以總的代碼量,衡量評價一個軟件的質量。4)是否按時交付?這個指標對學生不適用,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時間有明確的要求,不能延期交付。綜合以上幾點,在課程設計目標評估中,結合PSP模式并對其進行課程設計評估的相關修改,通過功能點數、代碼行數以及缺陷數來評估課程設計中軟件的質量。
4結果調研
按照WWH模型組織實施課程設計進行過程控制和引入PSP模型進行課程設計目標考核,在現有課程JAVA程序設計基礎上實施,并對結果進行調查研究,數據顯示,學生在課程設計的代碼量均在1000行左右,最少的在600行。從代碼量來看,學生在課程設計中代碼量在各個小組之間差距不大,這有助于小組之間競爭,并進而促進軟件功能點的增多。在軟件開發中引入PSP評價代碼質量,使用測試用例方式統計軟件完成情況、性能、穩定程度,進一步提高了代碼的質量,并讓學生在課程設計中了解了軟件開發的流程,課程設計報告的完整度和質量有所提升。
5結語
課程設計是程序類課程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對課程設計量和質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合理評價體系對課程設計的工作量和軟件質量進行評價,是從結果逆向來促使學生提升課程設計質量的一種方式,加強目標管理也是實踐性課程教學目標實現的一種重要途徑。加強過程管理以及目標評價,是提升課程設計質量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吳軍其,劉玉梅.學習設計:一種新型的教學設計理念[J].電化教育研究,2009(12):80-83.
[2]章杰,陳笑蓉,皮建勇.項目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在軟件開發課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0(5):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