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1:29: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傳統工藝品市場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湖北 遺產 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湖北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涉及剪鏤、修造、雕藝、塑藝、陶瓷藝、彩飾、編制、刺繡等類(湖北省民間工藝分類辦法)。入選非遺項目就有幾十項之多――在已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湖北民間美術類有12項(含3項擴展);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39項(含9項擴展)。多年來,各級政府對非遺的發展給予了政策、經費、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市場拓展等多方面都的支持。值得肯定的是,非遺整體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良性發展階段。然而,通過長期的跟蹤調研,非遺生存現狀個體之間差異較大,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存在的突出問題
1.1理論研究空前壯觀,市場生存之道難見成效
從文化社會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手工藝”、“創意產業”等領域開展的理論研究,成果頗豐。政府、企業、學校積極參與,建立的傳承園、產業園、社科研究基地比比皆是。毫無疑問,對非遺的重視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此時比肩。以上研究盡管涉及面廣,但針對創意產業背景和當下消費文化時代工藝美術的現代轉型及開發問題,仍缺乏具體而行之有效的路徑。如果把非遺保護局限在形而上的理論研究層面上,與市場脫軌,實則不是保護,而是傷害和破壞。
1.2非遺品類個體之間的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現象
宏觀湖北美術類非遺,品類個體發展受政策、個體藝術形態、藝術品市場認可度、藝人素質、培育條件等因素影響較大。如政策的影響:武漢牙雕因原材料限制,藝人只有選擇猛犸象牙等代替材料,但是這種材料又不被藝術品市場,特別是收藏市場所歡迎,于是有的藝人就改行,轉向玉雕、木雕行業以謀生計。這些中途轉行的,很難與已經牢牢占據市場的專業玉雕、木雕藝人抗衡,市場銷售不容樂觀。個體藝術形態的差異,導致藝人們幾家歡樂幾家愁。例如,玉石雕刻和泥塑,二者在藝術品投資和收藏市場的優劣勢非常明顯,一個是高端、貴氣、細膩,一個是低廉、鄉土、粗獷,市場價值自然天地之別。有些藝人立足工作單位(工藝美術研究所、群藝館等),在政策、經費、對外交流上,要比純農民藝人的日子好過多了,培育條件相對較好的,發展自然良;相反則發展緩慢,舉步維艱,甚至面臨人亡藝絕的困境。
1.3依靠政府扶持,難以“斷奶”,“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如前所述,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很多藝人的作品市場行情并不樂觀。非大眾喜好的收藏品類,其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調研結果顯示,市場最為樂觀的非遺品類是玉雕、青銅器、木雕、陶瓷這些傳統收藏大類,藝人每年的收入不菲,并且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穩定、優質藏家群體,甚至完全不需要政府的扶持。而泥塑、膏雕、貝雕、布貼、麥稈畫、剪紙等小眾門類,市場反響并不樂觀。大多數藝人都在另謀生計,對非遺的堅持純粹是出于情懷在維系。這種尷尬會使非遺的生存更加惡化――越沒有市場,就越沒有人氣,沒有良好的收藏愛好者群體,非遺在市場的對話中就沒有優勢。小眾市場的非遺品類,如果再失去政府的關懷,情懷不在,非遺就不在了。
1.4文化影響力不夠,難以形成軟實力
大多數非遺項目是民間的、鄉土的,有的甚至難以走出自己的起源地。品種自身藝術水準、文化內涵、技藝特色有沒有吸引力,有沒有開發、延伸、融合發展的可能,決定著品牌是否能建立、傳播、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非遺,作為一種寬泛語境下跨學科、跨行業、重商品、重消費的研究,國家強調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湖北省也有“將湖北工藝美術發展成為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精神力量,成為支撐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軟實力、生產力和競爭力”的發展需要(蔣祝平、歐陽萬坤,2012)。因此,研究消費文化時代湖北民間工藝的現代轉型和開發很有必要。
1.5對現代市場,尤其是藝術市場和創意產業的發展缺乏研究
限于藝人整體文化層次不高,對現代藝術市場、收藏市場、創意產業的發展難以有系統、深刻的認知。那么勢必對受眾群體、消費模式、工藝美術品的轉型升級、互聯網+等缺乏有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創意產業”行業之一的工藝美術的意義和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既要注重保護和搶救,從文化解析入手,尋根固本;又要通過“工藝的再發現”,尋找設計之源,進而借助“創意產業”的熱浪,推進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生活化、大眾化和時尚化。要實現后者這一目標,首先面對的就是工藝美術的轉型升級問題。工藝美術及經營主體的定位至關重要,改變企業經營形態,進行產業戰略或者市場戰略的轉移、從生產低附加值產品轉向高附加值產品需要探究。
2策略及建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決定;“十”會議精神強調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解放和發展工藝美術生產力”、“提高工藝美術文化影響力”、“民間工藝美術功能的現代轉型及價值取向”、“現代藝術市場的接入”、“高素質創新型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等問題,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應對策略和評估機制等前瞻性研究將是“十三五”期間,改善非遺生存狀態的研究重點。
2.1加大對現代市場,尤其是藝術市場和創意產業的發展研究
嘗試采取工藝品收藏化與市場標準化并舉的策略來傳承和弘揚它。所謂“工藝品收藏化”的策略是將非遺產品精品化,進入收藏市場;市場標準化,并不是產業規?;?,而是將相關部件、工具、貼和縫的操作說明等做成一個 DIY 賣品(類似十字繡)進行推廣。這樣現代人在比較忙碌的生活中通過親手制作表達“親親”之心的手工作品,能夠更好地認識非遺藝術。只有在系統論視域下努力培育非遺產品在新形勢下的新土壤即儒家的“親親”理論,才能使其在脫離原先文化母體的情況下存活和發展;只有將人類永恒的“親親”之心與現代人的生活特點相結合,從“愛”的角度來營銷 DIY 式的非遺產品,才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產品的認知度,進而為產品在一定范圍內成為工藝美術鑒賞品作好準備。
2.2大膽創新,尋求融合發展新機遇
市場環境瞬息萬變,若不能基于系統論視域開展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研究,勢必限于片面。2014年4月國務院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切實提高我國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整體質量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大力推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這為工藝美術研究提供了切合實際的理論視閾和闡釋方法,研究當前時期非遺的跨界融合發展很有必要。
2.2.1與設計、文創產業融合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已貫穿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呈現出多向交互融合態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具有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未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先導產業作用更加強化,積極推動非遺產品與設計、文創產業融合,提升文化含量,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以增加非遺產品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讓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在推動非遺產品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2.2與旅游、農業、體育產業融合
與旅游、農業、體育產業融合,既是政策要求,也是產業發展的自身需要?!耙晕幕嵘糜蔚膬群|量,以旅游擴大文化的傳播消費,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支持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旅游演藝精品和旅游商品”、“提高農業領域的創意和設計水平,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強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場所的創意和設計”、“注重農村文化資源挖掘,不斷豐富農業產品、農事景觀、環保包裝、鄉土文化等創意和設計”、“積極培育體育健身市場,引導大眾體育消費,豐富傳統節慶活動內容,支持地方根據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特色舉辦體育活動,促進體育衍生品創意和設計開發”等等政府要求,為推進非遺產品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思路。
2.2.3與現代裝飾產業融合
充分利用非遺產品藝術本質屬性,將其與現代裝飾產業進行互動融合,在提升大眾日常生活及人居環境質量上開展創新研發,這對非遺產品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非遺產品根植于人民群眾生活,其形式和內容起到了“成教化,助人倫”善化社會風氣、弘揚傳統美德的作用。它是民俗的物化與載體,以視覺的審美意蘊飽含著深層的文化內涵。如“鴛鴦戲水”、“魚戲蓮”、“比翼雙飛” “鯉魚跳龍門”、“喜報三元” “?!?、“壽”、“孝” 等吉祥寓意的圖形,都可以作為優秀的民族民間視覺符號加以利用。
2.2.4與互聯網產業融合
通過與電商平臺合作,加速非遺產品產業跨界融合,為相關中小企業打造創新、創業渠道,營造商業模式創新環境。可以在非遺產品在產品網上交易、精品網上拍賣、產品和設計眾籌、展商+電商模式創新、移動支付等多領域進行探索與實踐。
3結語
市場環境瞬息萬變。認清非遺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新機遇與挑戰,推動非遺產品由傳統工藝為核心向現代設計為核心轉變、由產品經營理念向品牌營銷理念轉變、由單一生產方式向跨界融合方式轉變;加速非遺產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傳統市場的轉型升級既是個體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非遺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