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澆筑

時間:2022-09-21 18:40: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混凝土澆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由于各階段的不同控制措施,所以在施工中必須把握好關鍵環節,進而能保證澆筑技術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混凝土澆筑;振搗

中圖分類號:TU375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施工技術、施工工藝的不斷進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的不斷推廣。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很多建筑施工中被廣泛運用。下面就混凝土澆筑技術在施工中的運用進行簡要分析。

一、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施工澆筑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根據設計配合比優化施工配合比,如采用商品混凝土,應要求攪拌站進行嚴格的混凝土配合比的試配,砼施工配合比應通過試配確定。在試配的基礎上優選混凝土配合比,針對根據現場技術要求及實際情況提出的最優試驗室配合比,在實際生產中進行生產配合比的試拌,以滿足施工要求的各項技術指標。要合理安排材料供應、運輸道路及腳手架、機械振搗設備及電源、混凝土澆筑振搗生產工人等,并注意天氣變化,做好防雨、防風雪、冰雹等不可預見自然因素。其次,要按施工要求檢查模板和基槽,如有積水、木屑、垃圾等應先清除干凈。在澆注前,模板應封閉漏洞及孔隙,澆水濕潤,防止漏漿。澆水量視模板材料、干燥程度及氣候條件而定。最后,應檢查鋼筋的規格、數量、位置,看是否符合設計圖紙的要求,并檢保護層厚度、預埋件及預留孔洞的位置是否正確。鋼筋焊接位置及鋼筋表面必須清理干凈。總之要做好澆筑前的充分準備工作。

二、施工過程的保證措施。

(一)技術保證措施

1、砼出灰口下落,上傾落高度不得超過2米,澆筑高度如超過2米必須采取措施,用串桶或留管等。

2、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應快插慢拔,插點要均勻排列,逐點移動,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均勻振實,移動間距不大于振動器作用半徑的1.25倍(一般為300-400mm)。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50-100mm,以使兩層砼結合牢固。振搗時,不得觸及鋼筋的模板。

3、澆筑砼應連續進行,如中間休息應盡量縮短時間,并在砼初凝前,將首次砼澆搗完畢。間歇的最長時間一般不得超過2h,或超過2h應按施縫處理。

4、澆筑砼時應觀察模板,特別是集水坑模板、鋼筋、預留孔洞、預埋件和插筋等有無移動、變形或堵塞情況。發現有問題及時向現場施工員匯報及時處理,并在初凝前修好。

5、混凝土塌落度大或者表面砼會產生裂縫時,為防止產生裂縫在混凝土預凝后,采取二次抹平壓實。

6、基礎澆筑砼時現場必須按要求做好抗壓和抗滲砼試塊數量。

7、在澆筑混凝土時必須專人負責現場觀看,一但有發現小裂縫馬上再次壓實抹面,復蓋薄膜。

(二)質量保證措施

1、 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

必須滿足設計圖紙及規范要求混凝土強度等級

2、 原材料的要求

由于是大體積混凝土需要降低水化熱,且要滿足混凝土后期強度,防止產生裂縫,水泥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商品混凝土堿的含量必須滿足國家標準,且含量不超過5kg/m3。

3、攪拌站選擇

考察攪拌站,選擇適用于本工程攪拌站供應砼。

4、 混凝土運輸

(1)場內混凝土運輸采用塔吊、地泵共同來完成;澆筑豎向結構的墻、柱混凝土時,采用移動式布料機,使其保證澆筑的靈活性。

(2)運輸時間:混凝土從攪拌機卸出到澆筑完畢的連續時間(min)

溫度 混凝土強度等級 混凝土強度等級

時間(min) 時間(min)

≤25℃ 12090

>25℃ 9090

(3)季節施工: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可能受溫度影響或者長時間停留等原因可能混凝土會出現離析或者分層,此時要進行二次攪拌并檢測混凝土的坍落度,使其符合相應的標準和規定。

(三)安全保證措施

1、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正確戴好安全帽,使用個人勞護用品,同時身體必須健壯。

2、夜間施工應有足夠的照明,電線必須架空在2.5m高以上

3、所有電器設備的修理拆換工作由專業電工操作,嚴禁操作工自行拆動。

4、使用澆筑砼機具應檢查電源電壓,輸電必須安裝漏電開關,保護電源線路是否良好,電源線不得有接頭,機具移動時,不能硬拉電線,更不能碰到鋼筋和其它銳利物拖拉,防止電線割破而造成觸電事故。

5、覆蓋砼時,別把孔洞蓋住(或做標志)以防操作人踏空跌落或受傷。

6、嚴禁酒后和身體不健康人作業。

三、施工中混凝土的澆筑及振搗

(一)分層和振搗方式

大體積混凝土一定混凝土要分層振搗且按1:5的斜向坡度推進,推進層厚度0.4~0.5m,目的是防止底板混凝土因澆筑量大、面大而導致冷縫出現,振搗棒必須插入下層混凝土內5~10cm,使其上下層間不形成混凝土縫,緊密結合一體。

需要注意泵管需架設在支設的鋼管架上,不能直接放置在鋼筋骨架上。架設泵管的鋼管要在混凝土初凝前拔出,防止底板混凝土出現紕漏。

(二)泌水處理

在澆筑過程中會有混凝土的泌水,會導致砼強度不均并產生收縮裂縫,因此要及時處理,為此要預先在筏板的模板四周預先留設泄水孔,做到有泌水立刻清理。

混凝土溫度控制

混凝土要嚴格控制各項溫度指標,使其在允許范圍內,防止混凝土產生裂縫。

控制指標:

1、混凝土內外溫差不大于25℃。

2、降溫的速度要控制在不大于1.5~2℃/d。

3、控制混凝土出罐和入模溫度。

加外加劑:摻入粉煤灰,目的來替換一部分水泥,減少水泥用量,從而降低水化熱;摻減水劑,目的減小水灰比,防止水泥干縮產生裂縫。

四、施工后混凝土養生及注意問題

.混凝土二次抹平壓實后、即可先在混凝土表面先蓋一層薄膜,然后并及時灑水養護防止產生裂縫。

(一)砼澆搗12小時后必須派專人負責澆水養護,并保持濕潤,因基礎是抗滲砼,再少砼保養時間不得少于14天。

蜂窩:砼一次下料過厚,振搗不實或漏振,模板有縫隙使水泥砂漿流失、鋼筋較密而砼坍落度過小或石子過大,模板有縫隙,以致砼中的漿水從縫隙中涌出。

(二)露筋:鋼筋墊塊位移,間距過大或砼澆搗不密實也會出現露筋。

(三)孔洞:鋼筋較密的部位砼被卡,未經振搗就澆上上層砼,漏振及接搓不到位等出現孔洞。

第2篇

關鍵詞:橋梁 混凝土澆筑 養護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概述

主梁采用C50高性能混凝土,本工程砼均為在拌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運輸車輸送,砼運至澆注地點,如混凝土出現離析和分層現象,應對砼進行二次攪拌。

每車砼運至泵車旁時,應由試驗人員先檢測其塌落度。所測塌落度值必須滿足施工要求,其允許偏差值為±20毫米。滿足要求后,方可用于澆注。

砼試樣在澆注地點隨機抽取,每澆注≤100立方米砼取樣次數不得少于一次。試模采用邊長為15厘米的立方休試模,采用邊長為15cm的立方體試件的抗壓強度作為評判澆注砼強度的依據。

2 混凝土澆注前準備工作

混凝土澆注前,首先對模板內的雜物安排專人進行清理,然后用壓機對模板內的灰塵吹風及高壓水泵用水沖洗模板內表面(灰塵及其他雜物從排水孔吹走),同時再對模板內進行潤濕。砼澆注前留意天氣情況,必要時備足防雨布。在砼澆注過程中,派專人全過程檢查模板的支撐、加固情況,逐個卡扣敲擊檢查,松、脫處及時處理。箱梁砼宜分兩次澆注,第一次澆注底板,第二次澆頂板、腹板、翼緣板砼。砼澆注宜先底板、后腹板(分層厚30~40cm)從一端向另一端層層推進、順序進行。砼澆注分層長度不宜太長,以免形成施工冷縫。頂板砼的頂面標高要于兩側翼緣板上拉線控制,確保砼的澆注厚度滿足要求、不超高。頂、底板面至少進行兩次找平收面,以防止表面收縮裂紋的產生。底板面收成毛面即可,頂板面前兩次找平收成毛面,并于初凝后立即用鋼刷拉毛,達到“大面平整、細部粗糙”要求。頂板砼澆注完畢后及時清理通氣孔,讓其發揮作用,以避免箱室內外產生較大的溫差。對于預應力砼箱梁,在砼澆注過程中至最后澆注的砼初凝前每間隔30分鐘,由兩頭掛設的倒鏈來回抽動鋼絞線數次,以防止波紋管漏漿堵塞死管道。

砼澆筑前報請監理工程師按照設計圖紙核對鋼筋布置及支座安設等預埋件,檢查模板斷面尺寸誤差是否符合規定,橋梁中線誤差情況,模板接縫情況衣表面平整光潔度。對以上情況逐項檢查、驗收,各項檢查合格達優后方可進行砼澆筑。

3 砼澆注及振搗要求

底板澆注時,從腹板下料振搗,如腹板下料不能滿足底板砼量,可從每箱的頂板內模預留孔下料。施工時,派專人注意觀察底板混凝土的穩定,防止腹板混凝土下墜引起翻漿,造成病害。混凝土的振搗用插入式振搗棒,振搗時間要適當掌握不要漏振也不要過振。振搗棒不得撞擊波紋管、各種預埋件,避免其跑位。鋼筋較密處可以用小直徑振搗棒振搗,小直徑振搗棒功率低、作用半徑小,注意適當延長振搗時間、加強振搗。振搗頂、底板及翼緣板砼時要在棒頭上作好振搗深度標記,嚴格控制好振搗深度,避免振搗棒觸及模板。振搗延續時間以混凝土獲得良好的密實度表面泛漿氣泡消失為準。

澆注混凝土過程中,每一工作班交接時,雙方施工班長及施工負責人做好交接班手續,防止出現質量問題。

4 混凝土澆注注意事項

① 施工時要設專人對橫隔板、橫隔梁等鋼筋、預應力密集處等關鍵部位進行振搗和檢查,并備以鋼筋人工搗固。混凝土澆筑和振搗過程中應注意防止波紋管上浮。

② 澆筑腹板混凝土時,為避免松散混凝土留在頂上,待澆筑頂板混凝土時,這些混凝土已初凝,易使頂板出現蜂窩,故在澆筑腹板混凝土時,進料口周邊應用卸料鋼板蓋住。

③腹板振搗以插入式振搗器為主。在腹板與底板倒角處,應注意振搗密實,澆筑腹板混凝土后,不得再振搗底板混凝土,以防止腹板梗角處混凝土外鼓,上部懸空,出現空洞。

④ 頂板或底板上、下層鋼筋之間,應有足夠的聯系筋,以免鋼筋網變形。

⑤澆筑混凝土時,要防止錨墊板位移和傾斜,防止管道踩扁和移動。

⑥節段澆筑混凝土時,要確保兩節段對稱澆筑,最大澆筑偏差量不大于2m3,若澆筑時發現偏載現象,立即停止澆筑多的一側施工,待澆筑少的一側與多的一側持平后繼續對稱澆筑。

5 混凝土養護的目的

混凝土澆搗后,之所以能逐漸凝結硬化,主要是因為水泥水化作用的結果,而水化作用則需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條件,因此必須對混凝土進行養護。在混凝土尚未具備足夠的強度時,水分過早的蒸發還會產生較大的收縮變形,出現干縮裂紋,影響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體性。所以混凝土澆筑后初期階段的養護非常重要,混凝土終凝后應立即進行養護,干硬性混凝土應于澆筑完畢后立即進行養護。

6 養護要點

混凝土養護期間應注意采取保溫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溫度受環境因素影響(如曝曬、氣溫驟降等)而發生劇烈變化。養護期間混凝土的芯部與表層、表層與環境之間的溫差不宜超過20℃。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前應制定嚴格的養護方案,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滿足設計要求。

混凝土在冬季和炎熱季節拆模后,若天氣產生驟然變化時,應采取適當的保溫(寒季)隔熱(夏季)措施,防止混凝土產生過大的溫差應力。

高性能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立即用塑料布覆蓋,并在混凝土終凝后立即灑水養護,養護期不少于7天。

養護由專人專班及時進行,當氣溫低于5℃時,采取冬季施工保溫措施,使用塑料薄膜嚴密覆蓋混凝土表面,不得向混凝土表面上灑水。

參考文獻

[1] 鄧壽昌、李曉目.土木工程施工.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第3篇

關鍵字: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工藝

混凝土作為當前施工過程中的主要材料和施工難題,其在施工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自身的施工工藝,更要在施工的過程中實現和其他各種材料配合使用。混凝土拌合物施工是當前混凝土澆筑的重要組成成分,更是混凝土施工的前提基礎。在施工的過程中除了做好一般準備工作外,還要做到各種相關施工質量和施工措施的保證。混凝土澆筑應連續進行,以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在施工的過程中應該對各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進行嚴格的控制和過程記錄。

混凝土是由膠凝材料、水和粗骨料、細骨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經過均勻拌合、澆筑密實,并且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之下養護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有時候為了增加混凝土某些特性方面的要求,在施工的過程中通常會加入各種外加劑。澆筑作為當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施工重點,是當前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

一、 建筑混凝土澆筑施工流程和不同部位的澆筑方法

㈠ 建筑混凝土澆筑施工流程

1. 采用現場攪拌混凝土澆筑工藝:

作業準備混凝土攪拌混凝土運輸柱、梁、板、墻、樓梯混凝土澆筑振搗養護

2. 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工藝:

作業準備商品混凝土運輸到現場混凝土質量檢查卸料泵送至澆筑部位柱、梁、板、墻、樓梯混凝土澆筑振搗養護

㈡ 不同建筑部位的澆筑方法

1. 柱混凝土澆筑

柱混凝土應一次澆筑完畢,如需留施工縫時應留在主梁下面。無梁樓板應留在柱帽下面。柱高3 米以內可在柱頂直接下灰澆筑,超過3米時應采用串桶或在模板側面開洞安裝斜溜槽分段澆筑,每段高度不得超過2米,每段混凝土澆筑后將門洞模板封閉嚴密,并用箍筋箍牢。構造柱混凝土應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得超過300mm。

2. 梁板混凝土澆筑

肋形樓板的梁板應同時澆筑,澆筑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推進,即先澆筑梁,根據梁高分層澆筑成階梯形,當達到樓板板底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筑,隨著階梯形不斷延伸,梁板混凝土連續向前澆筑。在澆筑與柱、墻連成整體的梁和板時,應在柱和墻澆筑完畢后停歇1~1.5小時,使其獲得初步沉實再繼續澆筑。

3. 剪力墻混凝土澆筑

剪力墻混凝土澆筑前應在底面上均勻澆筑50mm厚與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漿,砂漿應用鐵鏟入模,不能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內。

二、 建筑混凝土澆筑施工準備和工藝

㈠建筑混凝土澆筑施工準備

1. 混凝土申請:澆筑混凝土前,預先向攪拌站辦理商品混凝土委托及申請,委托單的內容包括:混凝土強度等級、方量、坍落度、初凝終凝時間、是否加抗凍劑以及澆筑時間等。

2. 所有機具均應在澆筑混凝土前進行檢查,同時配備專職電工,隨時檢修。

3. 在混凝土澆筑期間,要保證水、電、照明不中斷。為了防備臨時停水停電,事先應在現場準備一定數量的人工拌和振搗用工具,以防出現意外施工縫。

4. 檢查墻、柱插筋位置、數量,預埋件的位置、數量,預留洞的位置、數量,及模板接縫是否嚴密,支撐系統強度、剛度是否滿足要求。

㈡建筑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

1. 混凝土澆筑由遠及近,隨著混凝土澆筑,泵管及架子逐漸拆除,按區域流水施工。

2. 混凝土澆筑量大時,板及墻厚度較厚,為了防止溫度裂縫及收縮裂縫出現,除了設計上采取措施外,在施工操作上控制澆筑層厚度,并通過測溫記錄與保溫覆蓋使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內。

3. 由于混凝土坍落度為18~20cm,采用的澆筑坡度為1:6,泵車同時向后退著澆筑,泵口之間的距離應保證接軟管后能左右交合。

4. 根據泵送澆筑時,自然形成一個坡度的實際情況,在每道澆筑帶前后布置三道振搗棒,前道振搗棒布置在底排鋼筋處和混凝土坡腳處,確保下部砼密實,后道振搗棒布置在混凝土卸料點,解決上部混凝土的搗實。

5. 除了鋼筋稠密處采用斜向振搗外,其它部位均采用垂直振搗,振搗點的距離為300~400mm,插點距模板不大于200mm。

6. 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為了使上下層不產生冷縫,上層混凝土振實,應根據混凝土公司提供的混凝土初凝時間,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且振搗棒下插5cm。

7. 振搗要采取快插慢拔的原則,防止先將上層混凝土振實,而下層混凝土氣泡無法排出,且振搗棒略上下抽動,使振搗密實。

8. 振搗時間不要過長,一般控制在表面出浮漿且不再下沉為止。

9. 在澆筑和振搗過程中,上浮的泌水和浮漿順混凝土面流到坑底,隨混凝土向前推進,從集水坑或后澆帶處抽排。

10. 泵送混凝土排出泌水和浮漿后,表面仍有較厚的水泥漿,在混凝土澆筑后一定要認真處理,按標高用長刮桿刮平,用木抹子搓壓、拍實,在砼終凝前,用木抹子壓光,使收縮裂縫閉合,然后覆蓋保溫材料,保溫材料厚度根據混凝土溫差值而定。

三、 建筑混凝土澆筑時的注意事項

㈠ 現場攪拌混凝土時砂、石料中若含泥量超標,應在混凝土澆筑前三天沖洗完畢,并在施工前按照規范要求取樣和準確測定砂、石的實際含水率,調整配合比從用水量中扣除含水量,準確增加砂、石料的用量,嚴禁邊沖洗邊拌制混凝土。

㈡ 大體積混凝土要注意控制施工冷縫的產生以及澆筑后的養護措施。控制內外溫差在25 度以內,冬天保溫措施要跟上,可以覆蓋麻袋片、草柵等然后覆蓋塑料薄膜;夏天要及時養護防止混凝土失水過快產生裂縫,同時要進行測溫工作,可以埋測溫計。如果通過計算水化熱導致內外溫差肯定超過25 度,可以通過埋設冷凝水管采取水循環的方式進行降溫。

㈢ 注意天氣預報,不宜在雨天澆筑混凝土。在天氣多變的季節施工為防不測應有足夠的抽水設備和防雨物資。

㈣ 混凝土振搗采用低噪音振搗棒,振搗時不得碰到鋼筋或模板;罐車在等候進場時必須熄火,以減少噪音擾民。夜間施工時,要嚴格控制噪音作業,對強噪音設備(如混凝土地泵),加設隔音棚遮擋。

㈤ 現場設置洗車池和沉淀池、污水井,罐車在出場前均要用水沖洗,以保證市政交通道路的清潔,減少粉塵污染。沉淀后的清水需重復使用。

四、結語

當前社會不斷發展,各種科學技術手段和施工措施日益完善,在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各種施工管理控制措施也日益完善,各個施工環節逐步成為控制混凝土施工質量的重點。在混凝土施工工藝過程中從配料、拌和、運輸到澆筑,這些環節中,其中最關鍵的施工環節是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澆筑工作是混凝土施工的關鍵性環節,直接影響著工程質量。特別是混凝土表面不允許飾面時,澆筑工作就更為重要。而在建筑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還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注意,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證混凝土的配比要符合澆筑的要求,現場澆筑過程要保證質量,澆筑后的養護也要細致。因此,只有通過精心的施工組織和周密的計劃,搞好混凝土的澆筑工作,才有可能使工程質量達到優良。

參考文獻:

[1] 李軍.淺談建筑混凝土澆筑工藝與施工問題 《建材與裝飾》.2012

[2]呂春海.淺談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澆筑技術 《中國科技投資》.2013

第4篇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澆筑養護

中圖分類號:TV5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正文】

一、大體積混凝土的含義與特點

由于經濟建設規模的迅速擴大,建筑業向高、大、深和復雜結構的方向發展。工業建筑中的大型設備基礎;大型構筑物的基礎;高層、超高層和特殊功能建筑的箱型基礎及轉換層;有較高承載力的樁基厚大承臺等都是體積較大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大體積混凝土已大量地應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之中。

什么是大體積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中規定:大體積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結構物實體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體量混凝土,或預計會因混凝土中膠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溫度變化和收縮而導致有害裂縫產生的混凝土。

建筑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與一般混凝土是不同的。大體積混凝土具有結構厚大、澆筑量大,工程條件復雜,且多為現澆超靜定結構混凝土,施工技術和質量要求高等特點。

二、大體積混凝土產生裂縫的原因

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過程中,開裂問題是帶有一定普遍性的技術問題,裂縫一旦形成,特別是基礎貫穿或者裂縫出現在重要的結構部位,危害極大,它會降低結構的耐久性,削弱構件的承載力,同時會可能危害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體積混凝土的開裂,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溫度裂縫和收縮裂縫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一般要求一次性整體澆筑。澆筑后,水泥因水化引起水化熱,由于混凝土體積大,聚集在內部的水泥水化熱不易散發,混凝土內部溫度將顯著升高,而其表面則散熱較快,形成了較大的溫度差,使混凝土內部產生壓應力,表面產生拉應力。此時,混凝齡期短,抗拉強度很低。當溫差產生的表面抗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則會在混凝土表面產生裂縫,這就是溫度裂縫

混凝土逐漸散熱和硬化過程引起的收縮,會產生很大的收縮應力。如果產生的收縮應力超過當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就會在混凝土中產生收縮裂縫。在大體積混凝土里,即使水灰比并不低,自身收縮量值也不大,但是它與溫度收縮疊加到一起,就要使應力增大,所以施工時早就將自身收縮作為一項性能指標進行測定和考慮。

三、防止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產生的措施

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易產生變形裂縫,該變形主要取決于混凝土中水泥品種和混合材、混凝土的配合成分,化學外加劑以及施工工藝,特別是養護條件等。

1、原材料的選擇

我們要選用中低熱的水泥品種、選擇適當的粗細骨料及外加劑。

混凝土升溫的熱源是水泥水化熱,在施工中應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以及盡量降低單位水泥用量。為此,施工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多用325#、425#礦渣硅酸鹽水泥。

在選擇粗骨料時,可根據施工條件,盡量選用粒徑較大、質量優良、級配良好的石子。在選擇細骨料時,采用平均粒徑較大的中粗砂,從而降低混凝土的干縮,減少水化熱量。

我們還可以摻加適量的外加劑。例如:減水劑主要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強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強度時減少水泥用量;緩凝劑可以延緩混凝土放熱峰值出現的時間,等放熱峰值出現時,混凝土強度也增大了,從而減小裂縫出現的機率。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加劑不能摻量過大,否則會產生負面影響。

2、澆筑的方法的選擇

在混凝土澆筑方面,我們要嚴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溫度、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澆筑速度與澆筑的方法。 室外溫度較高時,可以在施工現場對堆在露天的砂石用布覆蓋,同時對澆筑前的砂石用冷水降溫。如果是在冬季進行施工,在澆筑混凝土以前應該對基礎及新混凝土接觸的冷壁用蒸汽預熱,對原材料應視氣溫高低進行加熱。混凝土的澆筑,一次澆注的混凝土不可過高、過厚,以保證混凝土溫度均勻上升。一般來說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可以分為全面分層、分段分層、斜面分層等三種方式:

全面分層:澆筑混凝土時從短邊開始,沿長邊方向進行澆筑,要求在逐層澆筑過程中,第二層混凝土要在第一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畢。在整個基礎內全面分層澆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層全面澆筑完畢澆筑第二層時,第一層澆筑的混凝土還未初凝,如此逐層進行,直至澆筑好。這種方案適用于結構的平面尺寸不太大,施工時從短邊開始,沿長邊進行較適宜。

分段分層:分段分層方案適用于結構厚度不大而面積或長度較大的情況。混凝土從底層開始澆筑,進行一定距離后澆筑第二層,如此依次向前澆筑以上各分層。

斜面分層:斜面分層方案多用于長度較大的結構。

斜面分層的原則與平面分層基本是一樣的,斜面的角度一般取小于或等于45度,每層厚度按垂直于斜面的距離計算,不大于振動棒的有效振搗深度,一般取500mm左右。適用于結構的長度超過厚度的3倍,振搗工作應從澆筑層的下端開始,逐漸上移,以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

大體積混凝土在振動界限以前要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鋼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現的裂縫,減少內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實度,使混凝土抗壓強度提高,從而提高抗裂性。

3、混凝土的養護

混凝土澆注完畢后,應及時灑水養護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經常濕潤,這樣既減少外界高溫倒罐,又防止干縮裂縫的發生,促進混凝土強度的穩定增長。

在大體積混凝土保溫養護過程中,應對混凝土澆筑塊體的里外溫差和降溫速度進行監測,可根據這些實測結果調整保溫養護措施以滿足溫控指標的要求。保溫養護的時間,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可采用保溫性能好,又便宜的材料作為大體積混凝土的保溫養護,如塑料薄膜、草袋等,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期不得少于28天,保溫層覆蓋層的拆除應分層逐步進行。同時保溫養護過程中,我們還應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在大體積混凝土拆模后,應采取預防寒潮襲擊、突然降溫和劇裂干燥等措施。

總之,大體積混凝土是目前施工中應用較多的一項新技術,只要嚴格施工規范,仔細落實每一個施工環節,認真妥善地作好澆筑完的保溫工作,該項技術是完全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侯君偉.現澆混凝土建筑結構施工手冊.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 楊南方等.混凝土結構施工實用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張少鋒.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的控制.土木工程.2002.16(2)

[4] 戴鎮潮:大體積混凝土的防裂. 混凝土,2001,(9):10

[5] 覃維祖:混凝土的收縮、開裂及其評價與防治.混凝土,2001,(7):3

第5篇

【關鍵詞】輕軌;先張U形梁;后張U形梁;混凝土澆筑

中圖分類號:U239文獻標識碼: A

Concrete Pouring Process Of U-shaped Beam

Abstract:Shanghai first line 16, a u-shaped girder and Qingdao blue inter-city rail transit line R1 in silicon valley Post tensioning U beam,it has light structure, saving materials,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noise reduction, etc.But the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concrete process requirement is very high. After analyzing different types of u-shaped beam,the u-shaped girder concrete pouring process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Light rail;First, a u-shaped beam;Post tensioning u-shaped beam;Concrete pouring

0.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速,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迎來黃金發展期。伴隨投資額度的加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成為繼鐵路大規模投資之后新的投資熱點,成為“十二五”基礎建設投資的新增長點。輕軌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結構、性能、外觀、環保要求更高。

2006年上海首次從法國引入后張U形梁技術,U形梁以優美流線型外觀很好的與城市景觀融為一體,同時其結構輕便、節約建材、施工周期短、降噪等諸多優點讓城市建設單位尤為關注。2010年上海再次引入法國先張U形梁技術,在保留后張U梁諸多優點的同時,改變預應力方式,使其結構更加穩定、耐久性更高。隨后國內掀起U形梁建設熱潮,南京、重慶、青島均引入國內U形梁技術,開始U形梁建設。但由于先張U形梁在外觀結構與預應力布置上與后張U梁存在差異,那么在混凝土澆筑工藝上必定存在不同。因此本文結合上海16號線先張U形梁和青島藍色硅谷城際軌道交通R1線后張U梁,對U形梁混凝土澆筑工藝進行詳細闡述,為不同類型U形梁在施工中提供參考。

1.工程概況

1.1上海16號線

軌道交通16號線工程從浦東新區的龍陽路站至滴水湖邊的臨港新城站,是連接上海市區和南部地區重要樞紐。線路長約58.962km,其中高架線路長約45.221km。梁標準跨徑主要采用25m、30m、35m,一般軌道結構的30m及以下橋跨均采用先張法預應力。

1.2青島藍色硅谷城際軌道交通工程R1線

青島藍色硅谷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南起青島嶗山區南部沿海區域至即墨市大橋鹽場,全線約59公里,其中高架預制U梁段約43公里。標準跨度為25m、28m、30m,所有U梁為單行預制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U形簡支梁。

2.U形梁外觀輪廓及預應力布置

2.1.上海16號線先張U形梁

全部U形梁均為5.0m線間距,U梁外觀整體呈“U”字型,為開口薄壁結構,腹板為流線弧形設計。以30mU形梁為例:梁寬5.54m,梁高由1.8m,內外腹板、底板厚為0.25m,外側翼緣板寬0.87m,內側翼緣板寬0.5m,底板布置84根¢15.2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具體布置構造如圖1。梁體混凝土選用C55混凝土澆筑。

圖1 .30m先張U梁外觀構造及預應力布置圖

2.2.青島R1先后張U形梁

梁型分5.0m線間距直線段、5.0m線間距曲線段、5.1m線間距曲線段三種。U梁外觀整體呈“U”字型,為開口薄壁結構,腹板為弧形設計。以5.0m線間距直線段30mU形梁為例:梁寬5.32m,梁端1.2m為U梁底板加厚區,梁高由1.8m增至1.94m,漸變段長0.42m。內外腹板厚分別為0.26m、0.265m,外腹板頂寬1.0m,內腹板頂寬0.72m。底板厚0.26m,梁端底板加厚至0.4m。腹板底板分別布置2束7¢15.2和8束10¢15.2后張鋼絞線,具體布置構造如圖2。梁體混凝土選用C55纖維混凝土澆筑。

圖2 .30m后張U梁外觀構造及預應力布置圖

3.U形梁混凝土澆筑工藝

3.1上海16號線先張U梁混凝土澆筑工藝

混凝土采用傳統的料斗澆筑方法,選用C55塌落度為180±30mm的混凝土,30mU形梁混凝土方量為67.2m³。

在總結了U形梁試驗梁灌注的基礎上并結合U形梁的結構特點,最終選用“底板分中,同向灌注”灌注方案。方案總體遵循水平分層,斜向分段一端向另一端澆筑的原則。如圖3所示。

(1)混凝土采用兩臺20t龍門吊配合4個料斗同時進行澆筑。料斗布置位置見下圖所示。

圖3.龍門吊、料斗位置示意圖

(2)U形梁從跨中分為兩段,4個料斗分為2組,一組從U形跨中部開始往一端澆筑,另一組從U形梁梁端開往跨中方向澆筑。詳見圖4、圖5。

圖4.混凝土分層橫斷面示意圖

圖5.混凝土分層縱斷面示意圖

首先澆筑一段A層即兩側底腹板結合處,以附著式振動器為主,插入式50振搗棒為輔,在振搗棒插入內模下沿振搗時要避免碰到鋼絞線。澆筑到端部(跨中)后返回澆筑B層即底板,使用插入式50振搗棒振搗。澆筑到端部(跨中)后返回澆筑C層即腹板板,振搗方式同B層。依次按此順序澆筑,直至澆筑完E層。

3.2青島藍色硅谷城際軌道交通后張U形梁混凝土澆筑工藝

混凝土采用泵車泵送至布料機布料的方式澆筑,選用C55塌落度為180±20mm的纖維混凝土。30mU形梁混凝土方量為76.7m³。

根據后張U形梁的特點,制定如下“臺階式”混凝土澆筑方案。

(1)混凝土采用兩臺泵車和兩臺布料機同時進行澆筑。布料機布置位置見下圖6所示。

圖6.布料機位置示意圖

(2)混凝土斜向分為三段,每段長為10m,水平分為5層,由下而上澆筑,中間段始終保持比后一段高一層,比前一段低一層具體詳見圖7、圖8。

圖7.混凝土分層橫斷面示意圖

圖8.混凝土分層縱斷面示意圖

澆筑順序按圖8所示數字進行。首先澆筑底板1,底板處的混凝土采用插入式50振動棒振搗,振搗時將振搗棒斜向插入內模下沿,盡量使內模下沿流入更多混凝土。

澆筑底腹板結合處2,從一側腹板處布料澆筑底腹板結合部位,以附著式振動器為主,30插入式振搗棒為輔。30插入式振搗器緊跟布料管及時進行振搗,從腹板頂部向下沿斜向插入,配合附著式振搗器進行振搗,內模看護人員密切關注底板翻漿情況,并及時通知相關人員開關振動器,直至內模下沿翻漿飽滿時。必須讓混凝土充分翻漿,保證底腹板結合部位的混凝土密實,氣體排出。

澆筑底板3段,底板處的混凝土采用插入式50振動棒振搗,振搗時將振搗棒斜向插入內模下沿,盡量使內模下沿流入更多混凝土。同時兩段底板交界處振搗時,振搗棒垂直插入第一段底板,傾斜振搗棒使之同時處于兩段混凝土中,使其結合充分,避免出現冷縫。

澆筑腹板4段,從一側腹板處布料澆筑腹板,以附著式振動器為主,50插入式振搗棒為輔。50插入式振搗器緊跟布料管及時進行振搗,每次振搗時間為6~10s/次。后面依次來進行混凝土澆筑,振搗方式參考1~4.

4.先、后張U形梁混凝土澆筑方法比較

先張法U形梁因鋼絞線集中于梁體底板與底腹板結合處,腹板上無預應力結構,空隙較大,混凝土澆筑時不易形成阻礙,故采用從腹板澆筑的方法使得底板與腹板混凝土的澆筑間隔部位置于底板處,該處利于振搗密實;縱向分兩段澆筑,針對混凝土塌落度較大的情況對易流動的漿體形成阻隔,不易出現離析,且縮短了混凝土灌注的間隔時間,有效避免冷縫出現;分段分層更小,氣泡盡量排出,避免了麻面。但也易造成底板頂面的浮漿較多。

后張法U形梁因腹板布置有鋼絞線束的波紋管道,且鋼筋較密,間隙很小,混凝土澆筑時易阻礙布料及振搗棒的插搗,故宜采用自下而上的該澆筑方法,能有效避免“骨”、“漿”分離,從而避免混凝土的離析;縱向分三段澆筑可縮短混凝土澆筑分層的間隔時間,有利于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減小分層厚度,利于氣泡排出,使得混凝土表面更密實。但在環境溫度較高時,底腹板結合處易出現冷縫。

第6篇

【關鍵詞】混凝土;澆筑;柱

中圖分類號:TV331文獻標識碼: A

一、澆筑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的分類

按混凝土的結構分:有普通混凝土、大孔混凝土、多孔混凝土。按膠結材料分:有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鹽混凝土、瀝青混凝土、塑料混凝土、水玻璃氟硅酸鈉混凝土。按用途分:有普通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熱混凝土、隔熱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輻射混凝土。按質量密度分:有特重混凝土、重混凝土、稍輕混凝土、輕混凝土、特輕混凝土。

2、為防止混凝土澆筑時產生分層離析現象,混凝土自高處傾落時自由高度一般不宜超過2m;對于豎向結構(如柱、墻),澆筑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得超過3m;對于配筋較密或不便搗實的結構,不宜超過600mm。否則,應采用串筒、斜槽和溜管等下料。

3、在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愛底部填以50~100mm厚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以避免產生蜂窩、麻面、露石等質量缺陷。

4、混凝土應分層澆筑。

5、為保證混凝土的整體性,澆筑應連續進行。因技術上或施工組織上的原因必須間歇時,其間歇時間盡可能縮短,并保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其間歇的最長時間,應按所用水泥品種、混凝土強度等級及施工氣溫確定。

6、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模板及其支架、鋼筋、預埋件及預留孔洞的情況,發現有異常的變形、移位時,應及時擦去措施進行處理。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及時認真填寫施工記錄,它是施工驗收的依據。

二、施工縫與后澆帶

1、施工縫的留設。

混凝土結構多要求整體連續澆筑,若受技術、設備、人力的限制,不能連續澆筑時,且間歇時間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則應按事先確定的位置留置施工縫。因混凝土的抗拉強度約為其抗壓強度的0.1倍,故施工縫是構件中的薄弱環節,宜留置在結構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應留水平縫,梁、板應留垂直縫。

柱子的施工縫宜留在基礎的頂面、梁或吊車梁牛腿的下面、吊車梁的上面、無梁樓蓋柱帽的下面。框架結構中,如果梁的負筋向下彎曲入柱內,施工縫也可設置在這些鋼筋的下端,以便于綁扎。

與板連接成整體的大斷面梁,應留在樓板底面以下20~30mm處,當板下有梁托時,留在梁托下部;單向板應留在平行于板短邊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樓蓋宜順著樓梯長度中間1/3長度范圍內。墻可留在門洞口過梁跨中1/3的范圍內,也可留在縱橫墻的交接處。雙向受力樓板,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拱、薄殼、多層框架等及其他復雜結構,應按設計要留置施工縫。

在施工縫出繼續澆筑混凝土時,應除掉水泥浮漿和松動石子,表面加以濕潤并沖洗干凈,先鋪水泥漿或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漿一層,待已澆筑的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低于1.2M/m方可繼續澆筑,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施工縫應細致搗實,使其結合緊密。

2、后澆帶設置。

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中設置后澆帶是為了克服由于溫度收縮而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而設置的臨時施工縫。后澆帶的設置距離及位置,應在有效降低溫差和收縮應力條件下通過計算來確定。在正常施工條件下,位于室內和土中的混凝土為30mm;露天則為后澆帶的寬度一般為800~1000mm,后澆帶內的鋼筋施工時應注意保護完好。

在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應將后澆帶表面清理干凈,整理好所留置的鋼筋。后澆帶宜選用早強、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要求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比原結構強度提高一級,澆筑時的溫度宜與主體結構混凝土澆筑時的溫度接近,并保持至少28d的濕潤養護。后澆帶附近的結構構件應采取可靠支撐措施,以防止出現過大變形損壞結構構件。

三、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澆筑前應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除對模板、鋼筋和預埋管線進行檢查和清理及隱蔽工程的驗收外,還應做好搭設澆筑用腳手架、棧道(馬道)、材料準備、落實水電供應情況,施工用具準備等工作。

1、多、高層框架結構的澆筑。

框架結構的主要構件包括基礎、柱、梁、板等,其中框架梁、板柱等構件是沿垂直方向重復出現。應按豎向結構分層施工。若平面尺寸較大,還應在橫向上劃施工段。對每一施工層中施工段的劃分,則需考慮工序數量、技術要求、結構特點等,盡可能組織分層分段流水施工。施工層與施工段確定后,即可求出每班或每小時應完成的工作量,據此選擇施工機具和設備并計算其數量。

在每層每段的施工中,應先澆柱、后澆梁、板。柱基礎澆筑時,應先邊角后中間,按臺階分層澆筑,確保混凝土充滿模板各個角落。

2、剪力墻澆筑。

剪力墻澆筑應采用長條流水作業,分段澆筑,均勻上升。新澆筑混凝土與下層混凝土結合處,應在地面均勻澆筑50mm厚與墻體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混凝土應分層連續澆筑,每層澆筑厚度控制在600nn左右。墻體混凝土的施工縫一般宜設在門窗洞口上,接槎處混凝土應加強振搗,保證接槎嚴密。

混凝土澆搗過程中,應保證鋼筋位置符合設計要求,并經常檢查鋼筋保護層厚度及預埋件的牢固程度和位置的準確性。

3、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在工業建筑中多為設備基礎,在高層建筑中多為厚大的樁基承臺或基礎底板等,承受上部較大的荷載,因而整體性要求較高,一般不允許留設施工縫。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澆筑后水泥的水化熱量大,水化熱劇集在內部不易散發,混凝土溫度顯著升高,而表面散熱較快,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易在混凝土表面產生裂紋,同時,混凝土內部逐漸降溫產生收縮時,收到基底或已澆筑的混凝土的約束,會產生很大的拉應力,當拉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極限抗拉強度時混凝土會產生裂縫。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縫的出現和發展,必須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溫、延緩降溫速率,減少混凝土的收縮、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強度、改善約束條件和設計構造等方面全面考慮。其中應優先采用水熱化低的水泥,降低水泥用量,摻入適量的摻合料,改善配筋,降低澆筑速度和減少澆筑層厚度,設置后澆縫消減溫度應力等。

4混凝土缺陷的處理

1)細石混凝土填補。當蜂窩比較嚴重或露筋較深時,應去掉附近不密實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顆粒,用清水沖洗干凈,充分濕潤后,用比原標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補并仔細搗實。

2)表面抹漿修補。對數量不多的小蜂窩、麻面、露筋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1.5~1∶2水泥砂漿抹面修補。抹砂漿前,應用鋼絲刷或加壓水清洗潤濕,抹漿初凝后要加強養護工作。當表面裂縫較細,數量不多時,可將裂縫處沖洗補水泥漿。

3)環氧樹脂修補。當裂縫寬度在0.1mm以上時,可用環氧樹脂灌漿修補,材料以環氧樹脂為主要成分,加入墻塑劑、稀釋劑和固化劑等。修補時先用鋼絲刷將混凝土表面的灰塵、浮渣及散層仔細清除,嚴重的用丙酮擦洗,使裂縫處保持干凈。然后選擇裂縫較寬處布設嘴子,嘴子的間距根據裂縫大小和結構形式而定,一般30~60cm。嘴子用環氧樹脂膩子封閉,待膩子干固后進行試漏檢查。最后對所有的鋼嘴都灌滿漿液。混凝土裂縫灌漿后,一般經7d后方可使用。

結束語

施工中應根據結構特點、工程量、鋼筋疏密等具體情況,可選用全面分層、斜面分層和分段分層澆筑方案。隨著時代的進步,混凝土的澆筑施工技術將愈發完善,愈發高效和穩定。

【參考文獻】

[1]李亮.工業與民用建筑中的清水混凝土施工[J].經營管理者,2010(10).

第7篇

【關鍵詞】混凝土;拌合物;澆筑;搗實

1 澆筑要求

1.1 防止離析

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澆筑中,當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較大時,易產生離析現象,若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超過2m,要沿溜槽或串筒下落;當混凝土澆筑深度超過8m時,則應采用帶節管的振動串筒,即在串筒上每隔2~3節管裝一臺振動器。

1.2 分層澆筑,分層搗實

混凝土進行分層澆筑時,分層厚度可按相關的規定。混凝土分層澆筑的間隔時間超過混凝土初凝時,會出現冷縫,使混凝土層間的抗滲、抗剪能力明顯下降,嚴重影響混凝土的整體質量。在施工過程中,其允許間隔時間要符合規范要求。

1.3 正確留置施工縫

施工縫是新澆筑混凝土與已經凝固混凝土的結合面,它是結構的薄弱環節。為保證結構的整體性,混凝土一般應連續澆筑,如因技術或組織上的原因不能連續澆筑,且停歇時間有可能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時,則應預先確定在適當的位置留置施工縫。施工縫宜留在剪力較小處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留水平施工縫,梁、板留垂直施工縫。柱施工縫留在基礎頂面、梁或吊車梁牛腿的下面、吊車梁的上面、無梁樓盞柱帽的下面;梁板連成整體的大斷面梁施工縫留在板底面以下20~30mm處,當板下有梁托時,留在梁托下部;單面板施工縫留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板,宜順次梁方向澆筑,其施工縫應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間三分之一范圍內。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筑混凝土時,應待已澆筑的混凝土達1.2N/mm2強度后,清除施工縫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或軟弱混凝土層,經濕潤、沖洗干凈,再抹水泥砂漿或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一層,然后澆筑混凝土,細致搗實,使新舊混凝土結合緊密。

1.4 混凝土澆筑時應注意的事項

1.4.1 在混凝土澆筑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停止澆筑

①混凝土初凝并超過允許面積;②混凝土平均澆筑氣溫超過允許偏差值,并在1小時內無法調整至允許溫度內;③在澆筑過程中出現大雨或暴雨天氣。

1.4.2 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鑿出已澆筑的混凝土并重新澆筑

①不能保證混凝土振搗密實或對建筑物帶來不利影響的級配錯誤的混凝土料;②長時間凝固、超過規定時間的混凝土料;③下到高等級混凝土澆筑部位的低等級混凝土料;

1.4.3 澆筑完的混凝土必須遮蓋來保溫或者防雨

2 混凝土的搗實

混凝土的振搗首先要根據設計混凝土的厚度來選擇振搗器,一般平面面積較大厚度在20~30cm的混凝土板應選擇表面振搗器,對振搗器面積尺寸較小而有一定垂直深度的構件或厚大結構的混凝土應選擇插入式振搗器。操作時應快插慢拔,快插是為了防止表面層混凝土拌和物振動過度而下面混凝土拌和物振動不足結構不勻;慢拔是為了使混凝土拌和物籍振動力能于振動器抽出時均勻填滿振動器留下的空間。振搗時間視混凝土不再顯著下沉,同時不再出現氣泡且混凝土表面呈水平并出現水泥漿時為準。插入點應均勻交錯排列,插點間距不應超過振動棒作用半徑的1.5倍,只有遵守了這些操作程序,才能使混凝土振搗密實。

3 混凝土拌合物的養護

混凝土的凝結硬化是水泥水化作用的結果,而水泥水化作用必須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的條件下才能進行。混凝土的養護,就是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溫度和濕度,而逐漸硬化。混凝土養護分人工養護和自然養護。自然養護就是在常溫(平均氣溫不低于5℃)下,用澆水或保水的方法使混凝土在規定的時間內有適宜的溫濕條件進行硬化。人工養護就是人工控制混凝土的溫度和濕度,使混凝土強度增長,如蒸汽養護、熱水養護、太陽能養護等,一般用于預制構件的生產。現澆混凝土工程中多采用自然養護。自然養護的覆蓋物要采用吸水和保水能力較好的材料如草簾、麻袋。為保證混凝土養護期間內的濕潤狀態,應每天不斷的澆水,只有強度達設計要求強度70%以上,方可停止養護。新澆筑混凝土早期失水嚴重,在澆筑后2~3天內應加強養護。對混凝土表面的養護要求:

①塑性混凝土應在澆筑完畢后6~18h內開始灑水養護,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澆筑完畢后立即噴霧養護,并及早開始灑水養護。②混凝土應該連續養護,養護期內必須確保混凝土表面處于濕潤狀態。③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宜少于28d。

4 混凝土的拆模

拆模的時間早晚直接影響到混凝土質量和模板的使用周轉率。拆模時間應根據設計要求、氣溫和混凝土強度等級情況而定。對非承重構件,只有當混凝土強度達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和棱角不會因為拆模造成損壞時,方可拆除模板。對承重構件,只有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規定的混凝土設計標號的百分率后方可拆模。對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側模宜在預應力張拉前拆除;底模支架的拆除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執行,當無具體要求時,不應在結構構件建立預應力前拆除。

后澆帶模板的拆除和支頂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執行。側模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損傷。模板拆除時,不應對樓層形成沖擊荷載。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時清運。

第8篇

【關鍵詞】高溫、薄壁、清水池、防裂、混凝土、施工

本項目為某大型水廠(日產水量50萬噸)的四座矩形清水池,單池容積14400立方米,四座清水池總容積57600立方米,每個池子中間采用聚苯板隔開,分成南、北兩水小池,長×寬×高為40.7m×40.7m×5.5m,池壁厚度為350L,采用C30、P6抗滲混凝土澆筑。

1 炎熱氣候對混凝土的不利影響

1.1當混凝土的溫度升高時,為了保證澆筑作業所需要的坍落度,混凝土的用水量要增大。同時,溫度升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損失速度加快,以致于有時混凝土從攪拌站運到施工現場時需要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再次加水。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使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進而導致收縮增大、強度降低致使裂縫的出現。

1.2 因為較高的溫度加快凝結,混凝土的運輸和修整將變得更加困難,冷縫也可能會更多。當濕度較低或風速較高時,在修整過程中則可能更容易出現收縮裂縫。 針對不利影響,采取有效措施和控制手段

此工程屬于薄壁水池工程,又恰逢夏季進行混凝土的澆筑施工,針對夏季氣溫高、濕度低、干燥快的氣候特點,新澆筑混凝土可能出現凝結速度加快、強度降低等不利影響,所以在進行混凝土的運送、澆筑、修整和養護等作業時都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做到事前控制、過程控制、事后控制相結合,進而有效避免溫度裂縫、收縮裂縫的產生。為了提高炎熱氣候下混凝土的澆筑質量,就需要通過精心地選擇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和施工方法,并且在混凝土的拌制及運輸以及澆筑、養護等,采取一些特殊的施工技術方案來保證混凝土的施工質量符合施工規范及設計要求。

2.1事前控制――混凝土拌制、運輸和卸料

混凝土是一種混合材料,其成型后的均勻性和密實性可判斷其質量的好壞。因此,從攪拌運輸的各道工序中,應杜絕任何缺陷,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溫度,并以此控制附加水量,減少坍落度損失,減少塑性收縮開裂。在混凝土拌制、運輸中有以下幾項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2.1.1適當使用一些高效減水劑。有些高效減水劑產生的高坍落度能夠維持2h。高效減水劑還能夠減小拌合過程中骨料顆粒之間的摩擦,減緩運輸攪拌機拌合筒中的熱積聚。

2.1.2通過使用減水劑或以粉煤灰取代水泥來減少水泥用量。同時,在澆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大骨料粒徑,既保證了混凝土的和易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水化熱。

2.1.3在溫度高、濕度大的季節里要長距離運輸混凝土時,考慮運輸攪拌車的延遲攪拌,使之在到達工地時仍處于攪拌狀態。

2.1.4向骨料堆中灑水,以促進蒸發冷卻來降低混凝土的溫度。如果用冷水(如地下水或井水)濕潤,則冷卻效果會更好,在濕度較高時尤其如此。本工程中采用了一定比例的冷水或用冰來代替部分拌合水。

2.1.5作好計劃,避免在日最高氣溫時澆筑混凝土。在干燥的條件下,晚間澆筑的混凝土受風和溫度的影響相對減少。

2.2過程控制――混凝土澆筑和修整

在炎熱氣候條件下澆筑混凝土時,要求嚴格按照施工組織設計實施,并配備足夠的人力、設備和機具,以便及時應付預料不到的不利情況,隨時控制好混凝土表面與外界的溫差及混凝土內部與表面的溫差的影響。控制開裂主要因素是約束溫差及收縮混凝土的極限拉伸。

2.2.1混凝土入模自落高度控制在2米以內,防止混凝土出現分層離析現象。混凝土應分層連續澆注,分層厚度一般控制在50M,分層澆注時,振搗棒要緊插慢拔,振搗時以混凝土表面漿出齊,不冒泡、石料不下沉為宜,嚴禁過振、漏振和欠振。由于此工程采用C30抗滲混凝土,振搗時間不宜少于20秒。為加強混凝土的抗滲性能和防止裂縫的產生,在混凝土分層振搗時要將振搗棒插入下一層5―10M左右,這種二次振搗為混凝土密實和防止裂縫的產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2.2.2降低水化熱溫升,主要是通過選擇合理的原材料,采用良好的配合比,來降低水泥用量。

2.2.3加強施工中的溫度觀測,必須重視溫度管理,施工中若能控制實際溫度差小于容許值,就可避免產生溫度裂縫。2.2.5為防止表面裂縫,可采取提高混凝土表面溫度的措施,如在混凝土結構的外露面覆蓋保溫,搭設保溫棚和覆蓋塑料薄膜。

2.2.4降低澆筑溫度,在具體的施工中應注意骨料防曬,灑水加冰屑或冰水攪拌混凝土,運輸中的容器加蓋,防止日曬。

2.2.5應準備好備用振動器,因為夏季混凝土施工時振動設備易損壞。與混凝土接觸的各種工具、機具、設備和材料等(例如澆筑溜槽、輸送機、泵管、混凝土澆筑導管、鋼筋和手推車等)不要直接受到陽光曝曬,可在使用之前進行適當的濕潤冷卻并加以遮蓋。

2.2.6當發現混凝土有塑性收縮開裂的可能性時,應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發。例如在新澆筑混凝土的表面用噴霧器噴灑一層薄膜養生液等。在干燥條件下,混凝士澆筑和整平后應及時覆蓋。

2.2.7配合比的計算是混凝土技術關鍵,常規計算配合比,不但水泥用量增加,成本加大,而且容易使混凝土溫度應力過大,使混凝土產生開裂,破壞耐久性。以低水泥用量,有效養控制活水化熱,降低混凝土的溫升值,以大摻量摻合料增加混凝土密實度和體積穩定性,采用復合高效外加劑,有效降低水膠比,保證了結構設計強度要求。

2.2.8在澆注時,對每個小池子分別留置6組抗壓試塊,兩組抗滲試塊,并取得了不同齡期的試塊的強度報告,達到了強度要求。

2.3事后控制――混凝土的養護

夏季澆筑的混凝土,如養護不當就會造成混凝土強度降低或表面出現塑性收縮裂縫等,因此,必須加強混凝土的的養護。

2.3.1在修整作業完成后或混凝土初凝后立即進行養護,優先采用噴淋養護方法,連續養護。在混凝土澆筑后的前14天,應保證混凝土處于充分的濕潤狀態。

2.3.1.1因池壁較薄,為防止混凝土裂縫的出現,特設置噴淋設施對混凝土進行養護。在清水池池壁內、外各設三道環形噴淋管,噴淋管采用1寸軟塑管,在靠近池壁的一側每隔300毫米打一個直徑1.5毫米的圓孔,每節管之間用快速接頭連接。

2.3.1.2為保證噴淋水源供給及噴淋壓力,在3#、4# 清水池南側安放2個5T儲水罐,采用水泵由積水井及大口井內抽水注入儲水罐內。在儲水罐出口處設置2臺加壓泵與內、外噴淋管道相連接。

2.3.1.3為降低鋼模板表面溫度在混凝土澆筑前4小時就需要進行噴淋降溫處理。池壁內側噴淋管由頂板八字角下每隔1.2m設置一道,外側由頂板頂面以下200mm開始均勻設置。

2.3.1.4為防止池壁外側因陽光直曬而出現裂隙,在清水池的南側和西側分別苫蓋遮陽網進行防護。

2.3.2當達到規定的養護時間拆除模板時,最好為潮濕表面提供潮濕覆蓋層。

2.3.3主體施工完畢進行了閉水試驗,未出現滲漏點,達到了規范要求。

3、小結

長期以來,混凝土工程作為當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受其特征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開裂是難以避免的,特別是大型薄壁水池在高溫季節的混凝土澆筑就更加受到從事建筑工程行業人士的極大關注。從材料、設計、施工和環境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綜合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混凝土結構裂縫產生的可能性。在混凝土施工中,嚴格按照施工程序、施工技術方案來保證施工質量符合設計規范要求,要用科學的方法滿足工程建設突飛猛進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鐵夢.工程結構裂縫控制.中國建筑出版,1997.

第9篇

【關鍵詞】坡屋,弊病,建筑美觀

中圖分類號:O213文獻標識碼: A

1概述

一般來說,鋼筋混凝土坡屋面構造包括如下內容:由現澆鋼筋混凝土板,上鋪1:2.5~3水泥砂漿找平層,上設卷材防水層,擠塑聚苯板保溫層、 C20細石混凝土, 1:2.5水泥砂漿粘結層,屋面瓦。

屋面因用材不同、構造不同,其滲漏的種類一般分為三類:即點漏、線漏和面漏。

2原因分析

從結構上看,坡屋頂具有利于排水的先天優勢,通過設置合理的排水坡度,使屋面雨水因勢利導排出屋面。但是,由于坡屋面防水構造層次較多,既有混凝土結構層,又有隔熱層、防水層和屋面瓦,雖然多道設防。但是也留下了大量的漏水隱患,除了坡屋面防水觀念淡薄外,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原因。

2.1結構原因

坡屋頂結構復雜,變坡轉折多、結構交接和細部節點比較繁雜。對屋面結構板來說,這些都是支座結構,其實際受力情況因構造的不同而不同,結構設計計算時只能假定約束形式與實際類似,但是,由于各面受力變形情況不一致,會導致交接處的應力集中,而設計配置的構造鋼筋往往不能抵抗其受力產生的彎矩,進而發生了斷裂,生產裂縫。同時,由于造型復雜,這些部位的防水設防施工困難大,大大增大屋面滲水的可能性。

2.2材料方面

現澆混凝土坡屋面構造層次較多,層與層之間使用水泥砂漿等物質來進行粘結,但是任何一個層次和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影響到整體防水效果,且由于水、及水蒸氣見縫就鉆的特性,滲水點與滲水源頭很難追查到位。根據施工經驗,坡屋面真正起到防水作用的材料主要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層、防水材料、防水砂漿及屋面瓦。

混凝土是一種非均勻膠凝體材料,內部分布著大量的微小孔隙;由于混凝土抗拉強度較低,受拉時易出現局部微小裂縫,形成滲水點;此外屋面結構受氣候影響大,冬冷夏熱易熱脹冷縮產生溫度裂縫;屋面板在長期使用中發生徐變,也會引起結構裂縫。這些都易形成滲水通道。

防水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當屋面坡度較大時,使用防水卷材施工不方便,容易下滑;節點細部采用卷材防水塊材較小、搭接面多,無法保證鋪貼質量。而在一些屋面板交接面受荷載作用、溫度應力作用變形較大,局部需要增設防水加強層。

屋面瓦是直接與雨水和大氣接觸的層面,若施工中瓦的材質不保證,屋面瓦間砂漿不飽滿,非常容易產生砂眼裂縫孔洞現象;此外、瓦片在常年的日曬雨淋作用下產生微細裂紋,會使瓦片本身的防水能力下降甚至喪失。屋面瓦塊體鋪設的接縫太多,施工中不能保證瓦層的整體性,尤其在暴風雨和臺風時易發生滲漏。

2.3屋面設計耐久性不強,如設計鋼筋的布置,一般僅考慮結構承重,而不考慮屋面的溫度變形,這樣的屋面結構層在混凝土澆筑并相隔一段時問后,必然會發生有規律的溫度裂縫。若施工時振搗養護不好,則還會發生眾多不規律的收縮裂縫,如此附著基層的水泥沙漿與涂膜防水材料,隨之發生開裂,形成滲漏隱患。如為了片面追求建筑形式,將泛水高度過于降低造成其防水高度低于暴雨下的瞬時積水高度,在上述滲漏中,防水處理不當,也是造成滲漏的原因。另外有些防水措施如外檐溝段面尺寸的大小,雨水口的設置間距等值得探討。落水口不能及時排除瞬間積水,容易造成雨水漫過防水泛水高度,深入外墻保溫材料,造成慢滲。

2.4施工不規范,施工單位為了施工方便,通常采用單面支模法施工,即在支底模、綁鋼筋后,將坍落度較小的混凝土逐層拍到模板上,用振動棒稍加振搗后,再將滑移下附的混凝土刮到上部去,待混凝土初凝再用手提小型平板振動器稍加振搗并刮平。該方法受到屋面坡度大小、模板光滑程度和混凝土坍落度等影響,從而無法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且由于混凝土在膠凝化過程中還會出現微量下沉,一旦下沉即產生水平方向微裂縫,造成滲水。

2.4.1結構層施工方法不當。坡屋面的坡度在30度以上時,仍采用板底單面支模法;或者屋面板混凝土澆筑順序錯誤,未采用雙面對稱、從下往上同時進行的方法;又或是鋼筋配置不到位,混凝土板澆搗不密實、后期養護不到位等等引發不規則的收縮裂縫,給坡屋面的滲漏埋下隱患。

2.4.2屋面板混凝土坍落度選擇不當。除了施工中容易下滑、振搗不便外,還因為含水量過多,混凝土在凝固水化過程中體積收縮,同時內部多余的水分蒸發,在混凝土中形成微小縫隙。這些空隙在一起便形成具有虹吸作用的毛細孔隙,成為雨水滲入的通道,從而誘發雨水通過這些孔隙滲入屋面板下造成滲漏。

2.4.3施工縫位置留設不當。例如將施工縫留在屋面變坡處或屋面和屋面的交接處,這些都是結構內力轉換的部位,容易產生裂縫而導致屋面滲漏。

2.4.4防水施工工藝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屋面瓦上下接縫搭接尺寸不足,造成屋面雨水滲入基層;貼瓦砂漿未擠滿瓦縫,砂漿和板面基層結合不密實,使波瓦出現空鼓現象,水氣通過這些空隙滲入板內,形成滲漏;采用木條做掛瓦的掛瓦條,木條防腐處理不到位,容易吸水,不利于保持層間干燥,木條腐蝕易造成瓦片松動;掛瓦條使用水泥釘釘在砂漿保護層上,水泥釘穿透防水層,引發滲漏;另外防水層的厚度達不到規范要求,特別是防水涂膜厚度及其粘結油氈的基層油脂涂刷厚度不均、或是防水卷材搭接長度不當,形成防水結點缺陷,造成滲水。

2.4.5細部結點處理不當。坡屋面上細部節點較多,若是處理不好,每一個節點都可能是防水薄弱環節。

3預防及控制技術

3.1模板質量控制

3.1.1模板及支頂必須有足夠的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斜面施工極易失穩,要求穩定性更高,模板及支頂用料必須符合材質要求,并且能可靠地承受新澆筑混凝土的自重及在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荷載。

3.1.2模板及其支架的設計應符合有關的專門規定,模板安裝必須牢固平整,平整度不好將影響混凝土板的厚度,厚度不均則影響板的自重及承載力,按《現行建筑施工規范大全》規定:表面平整度允許偏差5mm,相鄰兩板表面高低差允許值為2mm。此外板縫過大漏漿也是降低混凝土板質量的原因之一。

3.2鋼筋質量控制

3.2.1所用鋼材必須符合圖紙設計要求,具備出廠合格證及試驗報告。

3.2.2鋼筋綁孔必須嚴格按照質量要求。與平面板不同,斜面板不能梅花點式綁孔鋼筋,必須每相交點全部扎牢,以防澆筑時因混凝土自重下墜產生鋼筋位移;綁扎網的允許偏差,施工規范規定:受力筋間距為10mm,分布筋間距25mm,受力筋還須有足夠的錨固及搭接長度。

3.3水泥質量控制現澆屋面板的混凝上選用的水泥標號不得小于32.5級,砂子為中砂,卵石子粒徑10~30mm為宜,混凝上的落度不得大于18cm,砂子的含泥量不得超過5%,石子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未經復試合格的水泥、砂子、石子、鋼筋不準使用。

3.4防水材料質量控制防水材料應有出廠合格證及使用說明書。施工過程中更要主要施工工序,嚴格按照規范來施工。

第10篇

關鍵詞:建筑工程;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

1 引言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迅猛發展,高層、小高層建筑如雨后春筍。當商品混凝土得到推廣應用后,混凝土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傳統的預制板施工方法,逐步為現澆混凝土澆筑施工的工藝技術所取代。現代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發展普及,現澆混凝土結構與預制板結構相比,混凝土具有容易成型、可連續作業、輸送能力大等特點,尤其是對高層建筑、體積較大的基礎施工,更能彰顯其優越性。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混凝土也不例外。在建筑施工的實際操作中,經常會有混凝土凝結、強度不足、出現裂縫等現象的出現,這將大大影響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因此,只有做好混凝土澆筑這個重要的環節,才能為建筑施工的整體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2 混凝土澆筑

2.1 墊層和底板

一次澆筑,按“Z”型澆筑,從北向南澆筑。基礎底板厚為1000mm。兩臺混凝土輸送泵同時澆筑底板,施工分兩層連續澆筑,1#混凝土輸送泵負責下層混凝土澆筑,2#混凝土輸送泵負責上層混凝土澆筑,上層澆筑在下層初凝前進行。40m×2m×0.5m=40m3

2.2 柱的澆筑

柱子獨立澆筑,當柱子模板支好后,澆筑腳手架一定要與柱模板架子分開。柱澆筑前先澆水濕潤底部,先填以5cm厚與混凝土配比相同減石子砂漿,柱混凝土應分層振搗,每層厚度不大于45cm,振搗棒不得振動鋼筋和預埋件,除上面振搗外,下面要隨時敲打模板,澆筑高度控制采用標尺控制。澆筑柱子混凝土應高出梁底標高3-4cm,拆模后,根據50線在柱頂四周彈線,用云石機沿線上部5mm切割,剔除上部浮漿。

2.3 墻體的澆筑

(1)墻體澆筑混凝土前,應先均勻澆筑5cm與墻體混凝土成份相同的水泥砂漿,并隨澆隨鋪。混凝土應分層澆筑振搗,每層澆筑厚度控制在45cm(以標尺桿為依據),混凝土下料點應分散布置,澆筑墻體混凝土要連續進行,間隔時間不應超過2h。墻體垂直施工縫,用竹膠板垂直封堵嚴,遇鋼筋處留豁口,拆除模板后,應把封堵的竹膠板拆除,彈線用云石機切割并剔去浮漿。下段澆筑混凝土墻體時對接槎處混凝土應加強振搗,保證接槎嚴密。

(2)墻體混凝土澆筑高度應高出梁底或板底標高3-4cm,拆除墻體模板后,根據50線彈出板底或梁底往上5mm線,用云石機沿該線切割,然后剔除上部浮漿。門窗洞口處澆筑混凝土時,應兩邊同時下料,同時振搗,保證兩側混凝土高度大體一致,門窗下口留出氣孔,澆筑時邊澆筑邊敲打模板檢查窗下是否充實,并防止門窗模板位移。

2.4 梁、板混凝土澆筑

(1)梁、板澆筑混凝土前搭設馬道,以免操作人員踩踏頂板鋼筋。墻柱頂部施工縫處剔鑿浮漿露出石子,并清理干凈用水濕潤,用混凝土漿隨鋪隨振實。施工段接槎處應做剔鑿處理,并用空壓機清理干凈,澆水濕潤后澆筑混凝土,保證接槎嚴密。根據技術交底和布料桿位置接好泵管,泵管用鋼管支撐固定。頂板混凝土在離開施工縫50cm處開始澆筑。當混凝土泵送到澆筑點時,應派人及時用鐵鍬或鋼耙扒開,以免集中荷載造成頂模變形。

(2)樓面混凝土標高控制:在澆筑墻體混凝土時,予先埋好≥φ14鋼筋頭于墻內,高度根據樓板而定,須高出樓板5cm,在墻體交腳處每側放一根鋼筋頭,對稱放置,墻中間部位間距2.5m(每段墻不少于三點)。澆筑樓面混凝土前先根據50線放出混凝土表面高度,用φ14鋼筋頭出墻體鋼筋5cm與予埋鋼筋水平焊牢(鋼筋上平與混凝土樓面等平)。澆筑樓面混凝土時,根據水平鋼筋頭位置用4m杠尺趟平,保證墻邊混凝土面平整度,同時距墻體邊線15cm以內的范圍用鐵抹子壓光,為大模板施工做好準備。樓面混凝土澆筑必須在振搗后用鐵抹子抹壓3遍最后用木抹子搓成麻面,塑料刷拉毛。

2.5 樓梯混凝土澆筑

樓梯鋼筋綁扎前,施工縫處應預先進行剔鑿處理,并用空壓機清理干凈,澆水濕潤,以便接槎嚴密。澆筑樓梯混凝土前,應及時清理樓梯根部接槎處雜物,并澆水濕潤,以保證接槎嚴密。樓梯混凝土澆筑時,要求混凝土塌落度在12-14cm之間,以免澆筑踏步時混凝土下淌。澆筑樓梯時,應將混凝土泵送至平臺處,由人工把混凝土送入踏步模內,以免泵管沖撞模板而導致模板變形。樓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澆筑,先振實休息平臺板混凝土,達到踏步位置時再與踏步混凝土一起澆搗,向上推進,并隨時用鐵抹子將踏步上表面抹平壓光。

3 混凝土振搗方法

鋪設砂漿應保證鋪設均勻。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時,應采取快插慢拔的方法。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搗棒應插入下層5cm。振點間距為35cm,每個振點振搗20s(以不出現氣泡為宜)。梁端、暗柱采用30振搗棒,振點間距不大于30mm。墊層、頂板混凝土的澆筑采用平板振搗器。

4 施工縫的留置及處理

4.1 底板水平施工縫

4.1.1 底板與外墻水平施工縫的留置、處理

第11篇

關鍵詞:建筑 混凝土 澆筑 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混凝土澆筑前期準備

1)混凝土澆筑前要全面清理干凈 ,澆筑面驗倉合格后才允許進行混凝土澆筑。

2)為保證新老混凝土施工縫面結合良好 ,在澆筑第一層混凝土前,應鋪與混凝土同標號的水泥砂漿 2~3 cm,鋪設的砂漿面積應與混凝土澆筑強度相適應,鋪設厚度要均勻,避免產生過厚或過薄現象。

3)混凝土的澆筑應采用平鋪法或臺階法施工 ,嚴禁采用滾澆法,應按一定厚度、次序、方向、分層進行,且澆筑層面平整,澆筑墻體時應對稱均勻上升,澆筑厚度為 30~50 cm。

4)混凝土澆筑應先平倉后振搗 ,嚴禁以振搗代替平倉 。振搗時間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顯著下沉,并開始泛漿為準,將混凝土內的氣泡振搗出,避免振搗時間太短或過長,造成欠振、漏振及過振,振搗完應慢慢拔出,嚴禁速度過快。 混凝土的振搗半徑應不超過振搗器有效半徑的 1.5 倍,應將振搗器插入下層混凝土 5 cm 左右,不應過深,以免造成下層混凝土的過振。

5)混凝土澆筑期間 ,如表面溢水較多 ,應及時清除 ,并采取措施減少溢水。嚴禁在模板上開孔趕水,以免帶走灰漿。

6)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 ,尤其是澆筑頂板 ,應設置位移變形觀測點,設專人定期觀測模板是否偏移,設專人檢查、加固模板。

7)為減少混凝土在澆筑后由于運輸導致的離析 ,混凝土的制備應該盡可能靠近最后澆筑的地方。 它應該分層澆筑以使每層可被均勻壓實。 每層澆筑間隔的時間應該限制在能夠保證新澆筑的混凝土與前面澆筑的有良好的結合。

8)混凝土一次澆筑完成,應立即用手提振搗器或機器振搗器進行搗密就應該移走,否則就會發生骨料離析。 一般來說,振搗器不應該集中在先前提起的混凝土上。

2凝土澆筑的施工技術應用分析

2.1控制裂縫的措施分析

1) 選擇合理的配合比。嚴格控制砂石以及水泥的含量,在混凝土中加入膨脹劑、減水劑,節省水泥的用量,降低水化熱產生的溫度,在不影響設計強度的同時,也要保持混凝土良好的性能。2) 有效降低混凝土混凝土澆筑后的初始溫度。可以采用溫度相對較低的水、將砂石冷卻的方法混凝土的攪拌溫度,延長初始凝固的時間,降低澆筑的速度,以加快熱量的揮發。3) 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拆模時間。如果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在25 度以下,可以進行拆模工作,但是如果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大于25 度,就應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減小內外溫差。4) 做好混凝土的維護保養工作。早期的養護工作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內外溫差,提高混凝土的強度,減少混凝土的收縮,降低后期出現裂縫的可能性。

對于已經出現的裂縫,采取以下措施:

①一般性表面細小裂縫,可將裂縫部位清洗干凈,干燥后用環氧漿液灌縫或表面涂刷封閉。 ②裂縫開裂較大時,將裂縫鑿成八宇形凹槽、洗凈濕潤,刷水泥漿一遍,用 1:2 或是 1:2.5 水泥砂漿分層壓實抹光,或干燥后用環氧膠泥嵌補。③溫度、干燥收縮、徐變等結構變形變化引起的裂縫,可視情況采用環氡腔泥或防腐蝕涂料涂裂縫部位或加玻璃絲布進行表面封閉處理。 ④對影響結構整體防水防滲要求的結構裂縫,可根據裂縫寬度、深度情況采用水泥壓力灌裝、化學灌裝的方法修補,或表面封閉與注漿同時使用;明顯降低結構剛度、承載力的嚴重裂縫,應根據情況采用預應力加固。

2.2混凝土的澆筑施工技術分析

2 混凝土澆筑技術

混凝土結構整體性要求較高,通常不允許留施工縫。 為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和施工的連續性,采用分層澆筑時,應保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將上層混凝土澆筑完畢。 因此,必須保證混凝土攪拌、運輸、澆筑、振搗各工序協調配合,并在此基礎上,根據結構大小、鋼筋疏密等具體情況,選擇如下澆筑方案:

2.1 全面分層

在整個結構內全面分層澆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層全部澆筑完畢,在樁凝前再回來澆筑第二層,如此逐層進行,直至澆筑完成。 采用此方案,結構平面盡量不宜過大,施工時從短邊開始,沿長邊方向進行澆筑。 必要時亦可從中間向兩端或從兩端向中間同時進行。

2.2 分段分層

當采用全面分層方案時,澆筑強度很大,現場混凝土攪拌機、運輸機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可采用分段分層方案。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從底層開始澆筑,進行一定距離后再澆筑第二層,如此依次向前澆筑以上各層。 分段分層澆筑方案適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積或長度較大的結構。

2.3 余面分層

適用于結構的長度超過厚度 3 倍的情況。 混凝土一次澆筑到頂,由于混凝土自然形成斜面,斜面坡度為 1:3,施工時混凝土振搗工作應從澆筑層下端開始,逐漸上移,以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截面大,易使混凝土產生結構裂縫。

因此,在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必須采取如下適當措施:盡量使混凝土具有較大的抗裂能力,即抗拉強度大,線膨脹系數小。 為此選用低熱硅酸鹽水泥并入粉煤灰和外加的減水工劑,引氣、緩凝、早強等多種添加劑,盡量減少水泥的用量和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一般采用中粗砂和大粒徑、級配良好的石子,在氣溫較高時,可在砂、石塊場、運輸設備上搭設簡易遮陽裝置或覆蓋草包等隔熱材料,采用低溫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擴大澆筑面和散熱面,減少澆筑層厚度和澆筑速度,必要時在混凝土內部埋設冷卻水管,用循環水來降低混凝土溫度;在澆筑完畢后,應及時排除污水,必要時進行二次振搗;加強混凝土的溫測工作,為施工組織者在施工過程中及時準確的采取溫控對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2.3混凝土的養護技術分析

在完成最后一道抹壓工序后,表面要做好遮蓋工作,一般選用不吸水的材料,防止表面水分散發導致混泥土干裂收縮,同時防止干濕循環的現象發生,一般來說,混凝土的養護溫度控制在15 度左右,時間控制在14 至28 天之間,保證混凝土水化的順利進行。

3混凝土澆筑注意事項

1)混凝土入模 ,不得集中傾倒沖擊模板或鋼筋骨架 ,當澆筑高度大于 2 m 時,應采用串筒,溜管下料,出料管口至澆筑層的傾落自由高度不得大于 1.5 m。

2)混凝土必須在 5 小時內澆筑完畢 ( 從發車時起 ),為防止混凝土澆筑出現冷縫(冷縫:指上下兩層混凝土的澆筑時間間隔超過初凝時間而形成的施工質量縫),兩次混凝土澆筑時間不超過 1.5 小時,交接處用振搗棒不間斷的攪動。

3)澆筑過程中 ,振搗持續時間應使混凝土表面產生浮漿,無氣泡、不下沉為止。 振搗器插點呈梅花形均勻排列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動,移動位置的距離應不大于 40 cm,保證不漏振,不過振。

4)澆筑梁板混凝土時 ,先澆筑梁混凝土 ,從梁柱節點部位開始,保證梁柱節點部位的振搗密實,在用趕漿法循環向前和板一起澆筑,但不得出現冷縫;梁柱節點處不同標號(強度等級相差 10 MPa)的混凝土進行混澆時,先澆筑高標號混凝土,再澆筑低標號混凝土,且始終保持高標號混凝土澆筑高度高于周邊低標號混凝土澆筑高度;加強梁柱節點等鋼筋密實處的振搗, 振搗采用直徑 30 mm 振搗棒, 振搗間距為100 mm~200 mm,避免出現混凝土蜂窩等嚴重質量問題 。

結語

建筑行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伴隨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高層建筑日益增多,建筑的質量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混凝土澆筑施工的質量,不僅關系到企業本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關系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施工中如何確保混凝土工程質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第12篇

【關鍵詞】澆筑技術;混凝土;建筑;施工

中圖分類號: TU375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的建筑行業正在不斷發展,建筑施工質量成為了建筑使用者所關注的焦點。在進行建筑施工時通常會運用混凝土澆筑技術,因此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澆筑工藝進行施工,以保證建筑質量[1]。本文結合工程施工實例,對混凝土澆筑技術的應用方法進行了探討,以便為施工技術的改進提供參考。

建筑工程概況

本文研究的建筑工程為現澆混凝土鋼筋剪力墻結構,占地總面積為15076m2,建筑面積873.1m2,樓層總數為20層,檐高62.3m。應用混凝土澆筑技術完成建筑墊層、基礎底板、墻體、樓梯以及頂板施工。

施工前期準備

為了能夠控制好施工質量,則在澆筑前做了以下準備工作。(1)控制施工材料。材料進場后,及時對其包裝、出廠證明、級別以及質量檢驗報告等進行檢查,在必要的情況下可抽樣復檢,確認水泥以及鋼筋等材料合格后,才能在施工中使用。(2)配制混凝土。在配制的過程中對摻合料、外加劑、骨料以及水泥的比例進行嚴格控制,同時計算好攪拌時間,以確保澆筑好的混凝土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2]。(3)運送混凝土。采用塔吊以及泵車兩種方式運送混凝土,并安排專人監控運送過程,以保證混凝土得以順利輸送到施工點。

建筑施工混凝土澆筑技術分析

3.1建筑基礎底板澆筑施工技術

建筑底板厚510mm,所需混凝土量約為850m3。采用連續澆筑法對不同段的底板進行施工,同時避免留下施工縫,在施工中使混凝土的泵送量控制在35m3/h。每隔30m配置一個輸送泵,采用斜面分層工藝進行澆筑,同時利用布料桿控制施工范圍,將層厚控制在350mm至450mm之間。在澆筑的同時要進行振搗,本工程采用的振搗施工技術如下:(1)在澆筑帶的坡角處、中部以及卸料點設置振搗棒,當澆筑面形成一定的坡度之后便可以開始振搗施工。(2)保證每一振搗點的振搗時間在30s以下,并使用斜向振搗施工工藝,以便可以增加結構的密實度,當發現結構表面出現灰漿,且氣泡開始逐漸消失,即可以停止振搗。(3)振搗施工完成后,不可立即處理砼結構表面,應等待2.5h左右,從而提高結構強度。在處理砼表面的過程中應先刮平,隨后進行壓實以及抹平,從而使結構當中的空隙以及水分得以排除,避免出現混凝土裂縫[3]。(4)在混凝土結構初凝之前,要對其表面進行抹壓;為了預防裂縫,在結構終凝前再次進行抹壓。(5)在進行振搗施工時,改變了側模附近混凝土澆筑的方向,以便于采用軟軸泵將斜坡底部的泌水排出。此外,為了避免混凝土離析,在施工中要迅速插入振搗棒,振搗時間達到后,要注意緩慢拔出,從而保證混凝土當中出現的氣泡能夠有效返出。為了避免漏振,本工程采用了均勻排列振搗點的方法。

3.2建筑墊層澆筑施工技術

本工程的墊層澆筑厚度為120mm,砼強度為C15,施工時進行泵送澆筑。為了保證施工進度,則在清理好基槽基土之后,立即進行分段澆筑。具體的澆筑施工流程如下:(1)為了能夠使墊層厚度得到有效控制,則應在澆筑之前設置好控制樁,并通過控制樁的統一標高拉好水平控制線。采用方木(15cm×15cm)作為墊層側模,安裝好側模之后利用鋼筋頭對其進行固定。(2)確保澆筑面與下料口之間的距離小于2.5m,在泵送的過程中控制好坍落度,使坍落度保持在15cm左右。如澆筑面與下料口之間的距離在3m以上,則采用小推車運送混凝土。(3)混凝土的澆筑厚度統一控制在15cm左右,鋪平之后即可進行振搗,結構密實后可停止振搗,同時采用長刮杠對表面進行處理;如發現澆筑面存在塌陷部位,則再次進行鋪平、振搗。(4)刮平、搓平施工完成后,即可進行抹壓。進行一次抹壓時,要將腳印消除;當砼結構表面開始凝結時,則可以進行二次抹壓,在抹壓的過程中,注意壓平澆筑面存在的砂眼以及凹坑等;進行三次抹壓時,注意加大抹壓力,并在混凝土終凝之前進行壓光。(5)完成澆筑施工之后及時對砼結構進行養護,避免結構表面出現裂縫。

3.3建筑樓梯、頂板澆筑施工技術

在正式進行澆筑施工之前,將操作馬道搭設于樓梯以及頂板施工部位,確保不同馬道之間間隔1.3m左右,同時對負彎矩筋進行有效控制,避免施工過程中直接踩下矩筋。(1)在澆筑樓梯時,本工程采用了由下到上的施工工藝,先對踏步與平臺板之間的部位進行振搗,隨后同時澆筑踏步砼,在澆筑以及振搗之后,及時抹平砼表面。(2)從頂板的一端開始,對整個施工范圍進行連續澆筑;采用分散布置下料點的施工工藝,不同下料點之間的間距為2.5m,坍落度為1.5m。(3)先對墻體與頂板相連的部位進行施工,當澆筑好接茬部位之后再澆筑頂板主體部位,澆筑時按照階梯形擴大施工范圍;混凝土的虛鋪厚度比實際設計板厚略大,以保證頂板施工質量。(4)利用托拽式振搗法對頂板處的混凝土進行施工,改用小棒振搗墻根部位的混凝土,從而使頂板高度保持一致。當砼結構表面停止下沉且泛出浮漿時,可暫停振搗施工,并立即刮平表面。

3.4建筑剪力墻的澆筑施工技術

在正式施工前先在鋼筋表面套上塑料軟管,以防止鋼筋受到污染。本工程采用的澆筑工藝為流水線施工技術,即完成一段之后,將澆筑高度逐漸提升。在施工時避免采用料斗將混凝土直接灌入到模板當中,應采用鐵鍬裝入混凝土[4]。(1)先將厚度為5cm的混凝土澆筑于墻體地面,澆筑好地面之后才能澆筑墻體以及墻體層面。在澆筑墻體的過程中注意在不同的施工層之間預留施工縫,如窗洞以及門洞附近。(2)采用連續澆筑施工工藝,避免施工間斷;對于墻體當中的接口部位,則加大振搗力度,以便可以有效結合墻體接口。在澆筑墻體孔洞時,確保洞口周圍的澆筑高度一致,在澆筑墻體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外墻墻柱以及內墻墻柱的施工。(3)施工中先將抗滲型混凝土澆筑完,隨后才能夠采用普通型混凝土進行施工;在振搗之前,均勻排列好插點,并采用標尺桿對插點距離進行控制,確保兩個不同插點之間間隔3500mm。對于墻體過梁鋼筋密集的洞口處,則改用小振搗棒進行施工,當砼表面不再下沉且同時出現浮漿,即可以停止振搗,振搗時間一般控制在25s左右。(4)安排專人查看澆筑施工時鋼筋以及模板等是否出現變形、移位等問題,發現不良狀況后要及時進行處理;完成墻體澆筑施工之后,立即處理好墻上口處甩出的部分鋼筋。

4.結束語

混凝土結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應采用科學的澆筑工藝進行施工,以防治墻體開裂以及滲漏等質量通病。總而言之,在澆筑施工前應嚴格控制好技術方案,并對各項施工工序進行合理安排,確保施工人員能夠熟悉以及有效掌握澆筑技術,從而提高澆筑施工質量以及改善建筑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趁霞,李斌.關于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之中的探討[J].新材料新裝飾,2013,(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