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影像檢查

影像檢查

時間:2023-01-05 05:10: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檢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影像檢查

第1篇

單純的感冒咳嗽無須影像檢查,做到生活規律、少看電視、注意休息、多喝茶水、曬曬太陽,便可在2~3天之內好轉。但是,如果伴有發熱,特別是咳嗽痰中帶有血絲,就得高度重視了。

X線胸片通常,也是最起碼的選擇,就是需要拍一張胸部正位片,看看肺里面是否有陰影存在,是片狀的炎癥,還是條索狀的結核,或是成塊狀的腫瘤?如果真的發現病灶存在,就得加拍一張胸部側位片,以明確病變的位置。常規是哪側有病哪側靠片,以增加病灶的清晰度,減少放大率。如果是左側有問題,就得左側靠片,如果是右側有問題,就得右側靠片。

CT平掃如果僅僅是肺炎,或是肺結核,其影像學檢查也就到此了。但是,如果把握不準,或是考慮腫瘤的可能性時,那就相對麻煩一點。首先,其影像學檢查少不了做CT檢查。如果病灶較小,或是對病灶內部結構以及周圍特點分辨不清時,需要加掃薄層。也就是在普通CT平掃的基礎上,根據病灶的大小,選擇適合于病變特點的、較薄的層厚再進行掃描,以進一步了解病變內部及其周邊盡可能多的信息。

CT增強掃描 CT平掃并不是萬能的。有時對淋巴結或是血管影分辨不清,就得做CT增強掃描。通過靜脈給患者注射對比劑,以進一步分辨出是血管影,還是淋巴結,或是腫塊,以及了解腫塊內的性質、特點等。增強掃描通常分動脈期、靜脈期、毛細血管期。為了抓住這3個不同的掃描時期,就得進行3期CT掃描。通過大范圍的掃描,還可以看看遠處有無淋巴結轉移灶。有時還得延遲3~5分鐘時間進行延遲掃描,對病變提供更強有力的證據,加以鑒別診斷。

CT灌注掃描按照以上的方法檢查,就相當于給5個病人進行CT掃描。如果醫生單純考慮病灶本身,為病人減少X線的輻射劑量,可就病灶本身進行掃描,甚至對病灶的中心層面進行掃描,這叫CT灌注掃描,以明確對比劑在病灶內的峰值,這更能明確病變本身的特點,利于影像學的鑒別診斷。

CT三維重建如果醫生考慮腫瘤,為了便于手術,給胸外科醫生在手術時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可給病灶進行CT三維重建成像。這不需要再進行CT重新掃描,而是將CT檢查的原始資料在電腦上取出重新組合成新的立體圖像,這叫做三維重組。三維重組所顯示的效果,與患者檢查時屏氣的質量有著密切的相關。

磁共振檢查以上檢查有時還不夠,還得進行磁共振檢查。通過磁共振組織分辨率高的特點,可充分顯示病灶與血管,以及與心臟之間的關系。這樣,不僅可避免手術大夫在操作過程中誤傷了血管,更主要的是,在手術前就能給大夫一個整體的概念,為手術路徑的選擇做充分的思想準備,并做好手術器械及所需材料上的準備。

DSA的診治如果檢查發現是晚期腫瘤,或是多發性腫瘤,已失去手術的機會,那又該怎么辦呢?接下來就得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進行介入治療。將抗癌藥物通過導管注入病灶,或通過栓塞把腫瘤餓死。此期間,病人可能會有許多化療反應,如疼痛、嘔吐、食欲不佳、脫發等,更主要的是病人要認真執行醫囑,定時、定量服藥,并定期進行相關的檢查。

注意事項腫瘤治療需要進行影像學的復查,通常以X線胸片或CT檢查為主。如果經濟上不允許的話,可考慮兩者交叉進行復查,何時復查要聽醫生的意見。當然,在上述所有的檢查中,要認真配合醫生進行檢查,該吸氣時要吸氣,該屏氣時要屏氣,并且要主動去除身體之外的所有異物偽影,如項鏈、胸罩、拉鏈、金屬扣、油漆、膏藥等,謹防給診斷帶來誤會。

第2篇

鄭老先生突患重病住院,診斷卻一直不明。醫生先后安排鄭老先生做了幾次X線檢查。兒女們對此很擔心,X線對身體有損害已是眾所周知,如果需要反復做X線檢查,那么有沒有一個身體耐受的安全上限呢?比如一年內最多做幾次X線檢查?

自從倫琴1895年現X線起,一百多年來,X線設備從最簡單的X線裝置,發展到數字化計算機化設備(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隨著其應用越來越廣泛,X線電離輻射危害也成為醫生和大眾共同關注的問題。目前,大家對放射輻射危害的認識存在兩種誤區,一種是過度恐懼,另一種是滿不在乎。

X線檢查對人體的損害到底有多大?這要視其照射劑量而定。據有關專家測定,胸部正位攝片時,肺接受的X線照射劑量,僅為造成人體損傷的單次最大劑量的1/20000。另外,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準推算,一次X線拍片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為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有一點值得注意,胸部透視檢查的射線劑量是胸部攝片的幾十倍,因此應盡量用拍片替代透視。

CT輻射劑量是X線100倍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線檢查,后來醫生又為其安排了CT檢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而免受X線傷害呢?

X線攝片檢查和CT檢查,對于身體不同部位各有優缺點。X線攝片可更好地顯示宏觀表現,CT則能更好地顯示內部細節。有一點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線檢查,因為兩者是互補關系。

CT成像的X線劑量大約是普通X線成像劑量的100倍,但越來越多的CT設備增加了輻射劑量控制措施和低劑量掃描方式,來降低輻射。隨著設備的更新,臨床診斷率逐步提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因重復檢查受到的輻射。盡管如此,與攝片相比,CT的輻射劑量還是很高的。合理檢查是減少輻射損害的唯一途徑。因此,應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檢查。

CT排數越高越好?

張先生因頸椎不適到醫院做了CT檢查,拿到結果后發現,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訴他,CT排數越高,檢查越準確。張先生認為自己的檢查結果不夠準確,計劃著到另一家醫院再做一個64排的CT檢查。

排數代表CT內部安裝探測器的數量,排數越高,接受射線信號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掃描速度,提高圖像質量,縮短患者受輻射的時間。多排(層)螺旋CT與先進的計算機軟件相結合,能使人體內的器官以立體的、高分辨率的形式顯現出來,更真實、清晰地顯示病變。但是,設備只是醫生使用的診斷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規檢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設備,也能達到診斷要求。此外,再先進的設備也要合理使用,同時結合影像醫生豐富的經驗,才能達到正確診斷的目的。

MRI與CT孰優孰劣

祁先生在駕駛車輛時發生交通事故,醫生懷疑其有頸椎外傷。因此給他同時安排了CT檢查和MRI檢查。祁先生心里琢磨,兩項檢查做一個不就行了嗎?有必要同時都做嗎?

各種檢查方法都各有其適應癥,不能簡單地說哪個好,哪個不好。有時要一起使用才能準確地對疾病作出鑒別診斷。CT和MRI也是各有特點,比如CT有輻射,而MRI沒有;CT成像快,MRI卻成像慢,因此CT更適合于急診檢查;CT空間分辨率高,能更好地顯示細小的結構;MRI的組織分辨率好,更適合軟組織的檢查;CT對骨質和鈣化的顯像更好,而MRI對骨質和鈣化則顯像不清晰。

在頸椎外傷的檢查中,CT更好地顯示復雜骨折的骨質情況,MRI更好地顯示脊髓的損傷情況,二者結合則可完成全面診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醫生會在診斷過程中給患者更合理的建議。

CT適用急診檢查

趙女士的母親因突然出現側肢癱瘓,被救護車緊急送到了醫院。醫生簡單檢查后,安排其盡快做CT檢查。趙女士認為,醫生搶救過于敷衍,只會亂開檢查單,因此心生不滿。

CT檢查簡便易行,安全、無創傷,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適用于各種急癥的急診檢查,對包括中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動脈夾層、急性肺動脈血栓栓塞、各種急腹癥和全身外傷都有極佳的診斷效果。雖然CT是一種有射線輻射危害的技術,但正是CT的應用,使無數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隨著CT技術的不斷進步,設備逐步普及到縣以下醫院,CT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影響健康、威脅生命、降低生活質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很高。根據病因不同,該病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種。由于二者的治療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誤診必然導致嚴重后果。在CT問世之前,臨床醫生診斷缺血性腦卒中的準確率僅為67%左右,而CT的應用將該病的診斷準確率提升到接近100%。對中風患者進行CT檢查,雖然患者會受到一定量的射線輻射,但是其生命卻能得到挽救,所以CT檢查十分必要。

PET檢查腫瘤最敏感

魏女士的兩名同事近期都被檢查出患了癌癥。魏女士因此很擔心,她懷疑自己身體是不是也有問題。聽朋友說,有一種檢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腫瘤。魏女士也想盡快去醫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貴的影像學技術,也屬于有射線輻射技術,其一次檢查費用在萬元左右,我國現行醫保不予報銷。但是PET能在活體顯示代謝情況,而且具有極高的敏感度,在腫瘤的良惡性分級、腫瘤分期和發現惡性腫瘤的全身轉移病灶方面有價值。

由于PET的空間分辨能力不足,顯示組織器官的清晰度還不夠,近年又有將PET和ICT集成一體化設備的PET-CT問世。該設備既能敏感地顯示腫瘤等病變的異常代謝改變,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準確定位,受到臨床的歡迎,尤其在肺周圍性孤立性結節評價方面有較高價值。

檢查前準備很重要

做各種檢查都有相應的一些注意事項。既要保護患者,又要保證影像質量,這都需要醫患的密切配合。這里只簡要提出幾點常識性注意事項。

1.做X線攝片時,患者應按醫師要求做好檢查準備工作,如除去項鏈、胸罩、發辮、膏藥等可能造成偽影的東西。

2.CT檢查時最重要的是避免身體移動,同時要配合屏氣等。腹部檢查時應配合必要的胃腸道準備,檢查前一周內避免鋇劑檢查。增強檢查前應配合醫務人員做好造影劑安全使用方面的工作。

第3篇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61例經術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診斷為胃腸間質瘤的病例,整理其主訴、術前輔助檢查、初步診斷,對其術前所使用的輔助檢查和初步診斷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在61例胃腸間質瘤病例中,共有34例患者首發癥狀為消化道出血,占總病例的55.7%;其中有11例患者因出血迅猛而需急診手術處理,占總病例的18.3%。消化內鏡和CT是胃腸間質瘤影像學檢查最常用的兩種檢查,其中內鏡使用率為67.2%,CT為65.6%。臨床上只使用一種輔助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20.7%,使用2種以上影像學檢查診斷準確率達71.9%。結論:胃鏡(腸鏡)可以作為首發癥狀為消化道出血的胃腸間質瘤診斷的首選輔助檢查,輔以CT能更好的確定腫瘤的位置、邊界和轉移情況。適當的選取多種影像學可以縮短術前診斷時間,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胃腸間質瘤,內鏡,計算機斷層掃描,內窺鏡超聲,初步診斷

胃腸間質瘤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組織來源性腫瘤,其中為惡性的約為20-30%[1]。較為常見的臨床癥狀有腹痛,早飽,腹脹,腸梗阻,頭暈,上消化道出血等,但這些癥狀均無特異性,因此往往容易誤診漏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針對胃腸間質瘤的輔助檢查有消化內鏡(胃鏡、腸鏡)、CT、BSE、EUS、PET-CT、VCE等。本文主要對我院61例確診的胃腸間質瘤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對主訴、術前輔助檢查、初步診斷的分析總結,探討胃腸間質瘤術前輔助檢查方案的選擇。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用2012.1-2014.12湖南省臨澧縣人民醫院 61例經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診斷為胃腸間質瘤的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齡最小為29歲,最大81歲。臨床癥狀多表現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飽脹不適、腹部包塊等,其中以消化道出血為主要癥狀的病例33例;以無意間發現腹部腫塊為主要癥狀病例為2例;因體檢發現腫物的占7例;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為主要癥狀的病例為19例。

1.2 病理診斷標準

胃腸間質瘤的病理診斷必須依據大體病理學、病理組織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的結果共同做出。病理結果由我院病理科提供,胃腸間質瘤的診斷必須在組織學符合典型胃腸間質瘤,同時CD117陽性(表達定位在腫瘤細胞膜和細胞質)。

1.3 臨床資料

統計61例病例的主訴、術前各項輔助檢查使用情況、初步診斷、急診手術病例數等,繪制成表格。

1.4 輔助檢查使用情況

分別統計胃腸間質瘤患者術前內鏡(胃鏡、腸鏡)、CT、BSE、EUS、PET-CT、VCE等輔助檢查的使用情況。

2. 結果

2.1 各種輔助檢查的使用情況:

表2:各種輔助檢查的使用情況統計

注:消化內鏡(胃鏡、腸鏡)使用率為67.2%,CT使用率為65.6%,#P>0.05,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為臨床診斷胃腸間質瘤最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2.2 使用一種影像學檢查與兩種以上影像學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表3:影像學檢查準確率比較

注:采用1種以上影像學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20.7%,采用2種以上影像學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71.9%, *P<0.05,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提高初步診斷準確率的重要性。

表4:胃腸間質瘤患者消化道出血、急診手術比例

注: 61例病例中,以消化道出血為首發表現的有34例,占總數的55.7%,其中,因出血迅猛而又無法明確出血部位及原因,危及生命被迫采取急診手術剖腹探查的有11例,占總病例的18.3%。

3.討論

胃腸間質瘤是最常見的一種間葉組織來源的消化道腫瘤,由于存在頻發性c-kit基因突變,故而CD117和CD34可作為與平滑肌瘤相鑒別的重要依據。胃腸間質瘤臨床癥狀多無特異性,通常于腫瘤的發生部位和大小有關,多表現為腹痛,腹脹,腸梗阻,頭暈,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胃腸道出血和腹部包塊為常見臨床癥狀[2]。

由于潰瘍多出現在瘤體中央,形似臍,稱為“臍征”,胃腸間質瘤患者45%伴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本文統計的我院61例患者55.7%以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癥狀,由于出血迅猛而、無法明確出血部位及原因,被迫采取急診手術剖腹探查的有11例,占總病例的18.3%,可見臨床對于消化道出血的快速診斷、定位是十分關鍵的。

CT 目前基本成為腹痛患者常規做的輔助檢查,而且 C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內鏡診斷胃腸間質瘤的復核手段,減少誤診,可更精確的明確腫瘤的大小、位置、周圍情況,也能排除是否有肝轉移和其它位置的轉移。但是對于體積較小的胃腸間質瘤檢出率也較低,這點跟胃鏡的不足之處相類似。文獻證實,CT對于直徑大于2cm的腫瘤診斷陽性率高(87.5%),而當腫瘤直徑小于2cm時,其準確率僅為38.1%[4]。

BSE可以對腹內腫塊做出間接定位診斷,胃腸間質瘤都有向外生長的特性,胃腸道鋇餐造影可重點顯示胃腸間質瘤腔內病變范圍及黏膜細微結構,能顯示出向外生長的腫瘤并能估計腫瘤的大小。

PET-CT對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出現使胃鏡、CT在對小胃腸間質瘤的、轉移灶以及復發灶診斷上的不足有了很好的補充。研究表明,PET診斷胃腸間質瘤的陽性率在80%以上,甚至可以發現直徑小于1cm的腫瘤,但該設備費用高昂,難以推廣。

相比于費用昂貴的PET-CT,EUS對于直徑較小(<2cm)的胃腸間質瘤,是一個性價比更好的選擇。胃腸間質瘤在內鏡下多表現為隆起性病變,而內鏡超聲,能清楚顯示胃腸間質瘤其來源于肌層,能明確病變的侵犯深度、范圍、有無周圍淋巴結轉移以及有無周圍組織器官的侵犯,這對胃腸間質瘤的治療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意義,是CT所不能媲美的。更重要的是,結合EUS,可大大提高活檢的成功率。

除此之外,如果懷疑出血灶位于小腸,由于胃鏡、腸鏡都無法到達,腫瘤又比較小CT顯示不清,可以考慮采用VCE。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種輔助檢查都有其局限性,單獨使用一種輔助檢查的診斷正確率低下(20.7%),而聯合使用兩種以上的影像學檢查可顯著提高胃腸間質瘤的術前診斷準確率(71.9%)。因此我們提倡術前合理的組合多種輔助檢查,適當的采用綜合性影像學方案,從而縮短術前診斷時間,降低生命危險,提高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李玉林,于昭,程亞寶等.胃腸間質瘤CT表現及預測腫瘤惡性程度的分析[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1,17(2):135-139.

[2] 張曉鵬,唐磊.胃腸間質瘤靶向治療的影像學評價[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3):208-212.

第4篇

【關鍵詞】影像學檢查;疾病診斷;合理選擇

1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影像學檢查在疾病診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隨之而來的是,如何合理選擇針對某一位患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合理的檢查方法,一方面能夠快速準確地診斷出疾病,盡早解除患者身心方面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夠盡量減輕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盡可能減少患者在檢查過程中遭受的痛苦與傷害。

2 合理選擇針對某一患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對于一個臨床醫生來說,為正確診斷疾病選擇針對某一患者的影像學檢查,雖然是必要的,然而較為詳細的病史詢問以及有針對性的體格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經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及重要部位的體格檢查,才能對患者的疾病有一個大致的判斷,從而在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選擇上少走彎路,避免重復檢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以及減少檢查設備給患者帶來的不必要的痛苦與傷害。

為合理選擇針對某一患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我們有必要對常用的一些檢查方法的原理、優缺點、適應癥與禁忌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常用的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普通X線檢查、CT、磁共振成像、超聲檢查等。

首先說普通X線檢查(包括普通X線透視和攝片以及造影檢查),普通X線檢查,它是利用X線的穿透性、熒光特性及感光特性,實現在熒光屏和膠片等成像媒介上實現成像的一種檢查手段,它的優點是價格低廉,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一種檢查方法,而且檢查方法簡單,檢查結果出來的也較迅速,基本上能夠滿足一般常見疾病的診斷需要,如一般的骨折,肺部的炎癥、肺結核等。它的缺點是圖像質量欠佳,密度分辨率低,屬于二維平面成像,對一些疾病檢出的陽性率低,檢查的特異性也不高,而且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也較大,還有X線輻射會對患者及工作人員帶來一定的損害,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加強防護、提高成像介質的敏感度加以改善,目前逐步廣泛使用的CR、DR成像技術,使普通X線的這一缺點得到大大改觀。

CT,計算機體層攝影,是人類在使用X線成像用于臨床診斷上得到了質的飛躍,大大提高了X線使用效率,它也是利用X線成像,且明顯優于普通X線成像,它是利用計算機控制下的X線橫斷體層攝影,避免了人體前后、左右重疊對圖像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圖像質量,尤其是提高了圖像的密度分辨率,對細微疾病的檢出率大大提高,而且可以在計算機上利用圖像處理軟件對圖像的黑化度、對比度進行后處理,可以獲得比原始圖像更為清晰、對比度更高的圖像。利用CT值的測量,量化分析,在病灶的性質鑒別方面可以獲得比較有價值的信息,如鑒別一個顱內高密度病灶是新鮮的出血還是鈣化等等,另外還可以通過三維圖像重建,獲得多部位、多平面、多層次的圖像,使病灶的顯示更為清晰、直觀。這些都是普通X線成像無法實現的。它的缺點是空間分辨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需要專業人員對橫斷解剖比較熟悉,而且價格相對較高,并且也存在X線對患者及工作人員的輻射損害。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顱腦外傷、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對軟組織器官特別是顱腦、肝、腎、胰等實質性臟器的腫瘤有特殊的診斷價值,對腫瘤的良惡性鑒別也有一定的價值。

磁共振技術是近年來發展并普及較快的一項影像學檢查手段,是繼CT之后影像學的又一次突破,它與CT相比又有獨特的優點如成像參數多(質子密度、T1、T2弛豫時間、流空效應等),軟組織分辨率高于CT,圖像無骨質偽影,安全可靠等。

它缺點是價格昂貴、檢查需要時間長,不適于急癥患者的檢查如急性顱腦外傷等一些需要盡快出結果的患者,而且對骨病及一些含鈣病灶的敏感度不及CT,另外它還有一些潛在的危險,如大的靜磁場引起的鐵磁性物質損傷,帶有起搏器的患者是禁用的,帶有鐵磁性假體安裝者慎用,還有靜磁場有可能帶來的生物效應等等。

超聲波檢查具有靈敏度高、成像速度快,無副作用、操作方便和能重復檢查的特點,對妊娠、胎兒、卵巢、膀胱、肝膽、乳腺、甲狀腺和心臟大血管疾病等能夠提供重要的診斷價值,但對含氣組織(如肺)、骨骼及2歲以上兒童和成人的顱腦等,不宜選用。

第5篇

顱腦與頭面疾病一般都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但患者和家屬面對眾多的檢查項目,是否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檢查是什么,而哪些檢查又可能是花了“冤枉錢”呢?

X線平片 顱腦X線平片檢查最經濟,一般采用正、側位片,看頭顱外傷者是否有骨折;如頭顱有凸起時,可加拍切線位。但某些位置的拍攝就比較復雜,需要配合醫生進行。如對于視神經孔的顯示,需要病人把頭的正中矢狀面擺成53度角,才能顯示清楚;看乳突內有無慢性炎癥及膽脂瘤、鼻竇炎、鼻竇積液等,也需要將病人的頭擺成各種相應造型。頸椎部位可常規攝x線正、側位片;若觀察椎弓或椎間孔,則需加攝斜位片,通常對于手臂發麻,或腦血管供血不足者可考慮。

造影檢查 腦血管造影可根據腦血管的分布、形態、位置等變化來判斷顱內疾病,并可經導管行介入治療。主要用于診斷動脈瘤、血管發育異常和血管閉塞等疾病,并可了解腦瘤的供血情況。此外,通過眼動脈造影確診眶內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等,眼眶靜脈造影觀察眶內靜脈曲張等,淚囊淚道造影觀察淚道排空功能及淚囊淚道功能和形態等。

CT 頭顱CT對顱內病變有很好的診斷效果,顱腦外傷、腦梗塞、腦出血、腦積水等平掃即可明確診斷,顱內腫瘤、炎癥、血管畸形等需做增強掃描。CT血管成像可觀察病變與血管的關系,CT灌注成像可觀察病變血流灌注情況。對于眶內病變,鼻竇炎癥及癌腫,鼻咽癌早期與癌腫侵犯范圍,中耳小膽脂瘤、聽骨破壞與脫位,內耳迷路的輕微破壞,耳先天性發育異常,涎腺及甲狀腺病變的發現、診斷及其癌腫的侵犯范圍,等,有重要價值。

磁共振 適合于眼眶內占位病變、炎癥、外傷和視網膜病變的診斷。在耳部主要用于內聽道腫瘤的診斷。對鼻竇病變作出定性診斷,可確定腫瘤的范圍和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對喉癌和顳頜關節病變提供可靠信息。對顯示較小的甲狀旁腺腫瘤較為敏感,對甲狀腺腫大可區別實性腫瘤與囊腫,膠樣囊腫與出血囊腫,甲狀腺腫瘤手術后改變是水腫、纖維化或腫瘤復發。但對骨骼病變的顯示不敏感。磁共振增強掃描可增加病變與正常腦組織之間的對比,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用于鑒別腫瘤和水腫,有助于微小病變的顯示,如垂體微腺瘤、微小聽神經瘤及小轉移灶。磁共振彌散加權主要用于急性腦缺血的研究,特別是急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磁共振灌注加權成像可以反映腦組織微循環的分布及血流灌注情況,主要用于腦血管性疾病及腫瘤的良惡性鑒別。腦功能成像是通過檢測病人接受刺激(包括視覺、觸覺等)后的腦灌注變化,研究皮層活動的功能定位,是目前神經學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磁共振波譜可檢測外傷、腫瘤或癲癇病人腦組織的代謝情況。磁共振檢查能比較全面地顯示脊髓全程和病變上下平面,可確切顯示脊髓大小、脊髓內外的病變及脊髓移位程度。脊髓水成像可獲得脊髓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影像,類似椎管造影效果,有望替代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

超聲 經顱多普勒是主要用于高血壓及腦動脈硬化、急性腦血管性病變(包括腦梗塞、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血管畸形及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對腦血管畸形的篩選診斷及治療效果的評價有重要價值,并對眼、腮腺、甲狀腺的疾病有重要診斷意義。

第6篇

關鍵詞:科學;合理;醫學影像設備

為了從人體不同系統疾病的影像學特點方面闡述怎樣才能更加科學合理的應用影像檢查設備,以此提供有效建議。

1 中樞神經系統

1.1中樞神經外傷 所謂中樞神經外傷則必須要進行CT檢查,通過CT所顯示出來患者頭部損傷程度,如出血、腦室內積血或者腦疝、硬膜內外出血等癥狀。一般CT患者如出現腦出血癥狀則是由腦干或者小腦出血癥狀較多,而這些部位在患者的顱底,如果進行其他影像檢查的話,一個是不容易診斷,再一個因顱底的偽影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忽略。所以,采用CT進行檢查則可以提高其診斷的準確性。而采用磁共振成像的話則因其不具備顱底偽影技術,并且對一些急性出血癥狀檢測不完全,所以一般不會采取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檢查,智慧作為顱底損傷檢查方式。

1.2椎體骨折以及椎管問題 檢查一般會采用X線平片技術進行檢測,以此可以將患者的椎部骨折位置或者椎小關節骨折位置進行檢測,而再下延的話則就要采取CT檢查或者是CT三維重建,以此對患者骨折位置、形狀進行了解。如果所呈現的平片顯示患者頸椎出現嚴重骨折癥狀,那么則要對患者脊椎的損傷程度進一步進行了解,此時就要以CT或者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檢測,以此確定患者脊椎損傷程度。

1.3炎性病變 一般會引起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情況,部分患者也會伴有出血癥狀。如采用CT進行檢測則對水腫情況檢測不完全,所以采取磁共振成像M行檢測較為準確。

1.4腫瘤病變 腫瘤病變也會伴隨不同程度水腫,甚者鈣化情況以及出血、囊變等問題。對腫瘤進行檢測過程中可采取CT或者是磁共振成像等技術對腫瘤進行診斷。而對腫瘤內部結構進行檢測的話仍需要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其所檢測成像技術要明顯優于CT。所以,對腫瘤病變的檢測上就可以使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對患者腫瘤或者炎癥性的病變等都可以進行更好檢測。

1.5血管病變 對血管病變進行檢查還需要使用CT進行檢測,而如果是慢性出血病癥則可以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檢測。因CT對于灌注成像檢測較為準確,而磁共振成像技術則對病變檢測上要優于CT。因此,使用CT、CTA或者磁共振成像技術都可對顱內血管進行檢測,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上仍要以實際情況為準。

2 呼吸系統

對呼吸系統檢查則相對較為簡單,可采取透視或者常用的X線平片影像檢查設備即可。而現今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在數字化攝片技術上得到更快發展,在臨床中也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在實際過程中仍存在不能檢測完全問題,如對一些身體組織重疊部位或者一些隱蔽位置等不能檢測。尤其是對患者所出現病變的內部結構或者與心臟相連接的隱蔽部位等,仍然需要使用CT進行進一步檢查,以此才能了解到患者患病癥的主要部位或者詳細情況。所以,對呼吸系統的檢測上就要通過X線平片以及CT技術共同使用,則較為全面。

3 循環系統

對循環系統進行影像檢查設備使用則較早于其他身體部位檢查。使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循環系統進行檢測則較為詳細,并且在價格方面要優于CT,所以可以被更多患者所接受,而使用CT技術的話在使用的費用上明顯要高于磁共振成像。如果對患者大血管循環系統疾病進行檢查,則可以使用MRA或者CTA等技術,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要根據具體情況所選擇。如對患者循環微血管病變位置進行檢測,則要使用DSA血管造影進行檢查,而大血管疾病則可以使用CTA等技術進行檢查。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彩色多樂普超聲對部分血管病變進行檢查則可以更加詳細,但是只能在局部位置進行使用,仍無法對患者血管全部情況進行檢查。

4 消化系統

4.1胃腸消化道 檢查可以使用X線造影技術,也可以對患者消化疾病進行檢測。因X線造影在價格上較為合理,且對患者痛苦性較小,所以被患者所接受。對腸胃消化道進行檢測還可以采取CTVE方針內窺鏡進行檢查,可以更加詳細的對病變位置以及具體情況進行檢測,并且還可以對病變位置活檢,以此可以進行病理診斷。所以,如果患者因慢性胃腸道疾病或者疑似腫瘤等癥狀,這時就可以采取內窺鏡檢查技術。但是采用內窺鏡技術進行檢測則需要從咽喉進入胃腸,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適應,所以不能經常使用。而采取X線造影技術,則對患者消化道腔外以及胃腸臨近組織等不能進行檢測。如果采取灌水等進行CT檢查,則可以對消化道腔內外的病癥進行診斷,以此對患者的腫瘤位置、情況等有一定了解,可以對病癥進行下一步的治療。但是這種檢查辦法可用在早期的腫瘤治療階段,對后期治療效果不大。

4.2肝膽胰疾病 檢查可以選擇超聲波治療,一般針對膽結石、膽囊炎以及膽囊炎癥等都可以進行檢測,一般情況下也可以代替X線進行檢查。現今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采取X線檢查技術已經不再作為肝膽胰的檢測辦法。采取超聲波對病癥內部情況進行檢查則所取得的價值要高于X線檢查。也可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進行病灶檢查手段,能夠較好的對病癥具體情況進行診斷。在肝膽胰疾病治療過程中,使用CT等影像技術對患者肝膽胰進行檢測在臨床上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對患者病灶的內部結構、血供等特點有一定了解,以此能夠對病灶進行準確診斷。

5 泌尿生殖系統

對泌尿生殖系統進行檢測則可采取超聲檢查方法,必要時也可采取CT進行檢測。而對婦科疾病如子宮、附件等疾病檢查,則可以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也可對前列腺等疾病進行檢查。對腎腫瘤疾病進行檢測則要通過CT等進行檢查,其中MRI對患者子宮解剖情況能清楚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子宮問題能進行更好診斷。如因前列腺腫瘤疾病等進行檢查,則可以采取CT或者MRI技術灌注成像,以此能對具體情況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膀胱、輸尿管等疾病仍采用X線造影檢查,在價格上較為合理且對病癥能進行更好檢查。而如果采取MRI進行檢查的話,則價格上相對較為高,所以臨床常用手段仍以X線造影檢查為主。

6 肌肉骨骼系統

現代各種成像手段如MRI、CT等技術的應用,使研究者正在逐步免除對大量病例手術、病理證實進行對照分析的麻煩,可直接通過疾病本身的形態學、病理生理學及影響表現的特點進行對照分析,更早的發現小病灶和早期病變。根據不同的病變合理地使用影像診斷設備,充分發揮影像診斷設備在人體各系統的不同優勢,真正做到影像技術的最優化選擇,相信未來影像學的發展會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辛春.臨床實用影像解剖彩色圖譜[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9.

[2]阮先會.論醫學影像技術的合理選擇[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3).

第7篇

關鍵詞:超聲影像檢查;乳腺癌;篩查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由于乳腺癌早期的癥狀或體征不明顯,從而導致乳腺癌患者由于發現病情不及時,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從而導致病情惡化加重,危及生命。隨著超聲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女性乳腺癌篩查的推廣,使得乳腺癌的致死率大大降低[1]。超聲影像技術具有無創傷、簡便、診斷率高等特點,更有利于乳腺癌的早發展、早診斷、早治療,不僅提高了乳腺癌的臨床診斷率,也提高了女性的生活質量。可見,超聲影像技術在臨床乳腺癌篩查中具有重要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1000例育齡期婦女乳腺癌的超聲影像篩查情況,年齡32~62歲,平均年齡45.6歲。

1.2超聲影像檢查所有患者均通過PHILIPS-IU型超聲影像檢查儀器,探頭頻率為10MHz進行檢查篩選,具體方法是這樣的:①將所有篩選育齡期婦女取仰臥姿勢,雙臂上舉并且雙手抱頭,待兩側和腋窩充分暴漏出來。②采用直接檢查法,將所有患者以表面涂上耦合劑,以為中心進行放射狀多切面、多象限掃描檢查乳腺。同時,左右進行對比,有無腫塊情況。③發現腫塊后,詳細觀察并記錄腫塊的部位、形態、大小、邊緣以及內部回聲等情況。④腕部加墊來保持探頭穩定并旋轉探頭, 并與乳腺表面垂直進行輕柔接觸,用多普勒觀察乳腺癌內部血流信號多少以及頻譜情況。此時記錄收縮以及舒張期血流速度、阻力以及脈動指數等數據,方便診斷。乳腺癌內的血流信號按照Adler等標準進行分級[2],I級:血流量較少,為1~2個點狀或細棒狀血管;II級:中量血流,為3~4個點狀血管或一個較長的血管,并且其長度接近或超過乳腺腫瘤的腫塊半徑;III級:血流量大,為5個以上點狀血管或2個較長的血管。⑤觀察檢查去的淋巴結,方便診斷確定乳腺癌是否有擴散情況,為下一步的治療做好打算。并選擇典型圖像,進行打印記錄,方便對比分析。

1.3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數據均是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采用t檢驗作為計數資料,以P<0.05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乳腺癌篩查結果在1000例育齡期婦女中篩查出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有96例,檢出率為9.60%。在通過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患者有80例,其中乳腺纖維瘤患者有35例,乳腺囊腫患者有10例,乳腺增生結節患者有14例,單純癌患者有8例,導管內狀瘤患者有6例,導管內狀癌患者有4例,黏液癌患者有2例,髓樣癌患者有1例。

2.2影像特征表現①毛刺狀邊緣;通過超聲影像檢查,早期乳腺癌均表現為明顯的低回聲,無明顯的包膜情況。同時腫瘤后方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衰減、腫瘤邊界不清楚或不規則而且內部分布不均勻,往往呈毛刺狀。②為鈣化灶;腫瘤的中有顯示針尖樣強回聲而且后方沒有伴隨聲影的情況。③縱橫徑之比;臨床上縱橫徑之比≥0.77,隨著腫瘤的減少,縱橫徑之比會增大。④乳腺癌內血流信號情況;乳腺癌內血管多粗細不均勻,往往走形多呈迂回狀,同時會有動靜脈瘺形成,一般檢測動脈頻譜RI在0.75±0.12。⑤乳腺癌患者有腋窩淋巴結腫大的情況[3]。

3結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將超聲影像技術應用于臨床乳腺癌的篩查,不僅能鑒別癌的良惡性,而且更有利于乳腺癌的早發現、早治療,成為了臨床上乳腺癌診斷中的首選方法。在乳腺癌篩查中,由于乳腺腫塊的聲像圖特征與腫瘤的生長方向或病理變化等方面密切相關,容易導致出現誤診、漏診情況。因此在診斷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全面掃描、仔細檢查,癥狀比明顯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活檢,確診乳腺癌的情況,及時進行治療,防止惡化導致病情加重,危機生命。

參考文獻:

[1]張寶國.不同影像檢查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3,34:82-83.

第8篇

[關鍵詞] X線;CT;肺癌;影像表現;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4(c)-0122-02

為了提高對早期肺癌影像學特征的認識,本研究對本院2001年6月~2012年8月經病理學確診的46例肺癌患者X線平片與CT檢查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1年6月~2012年8月經病理學確診的46例肺癌患者,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齡41~72歲,平均(55.5±16.5)歲;均經病理診斷確診,病理分型為腺癌27例,占58.70%;鱗癌11例,占23.91%;小細胞肺癌5例,占10.87%;細支氣管肺泡癌3例,占6.52%。

1.2 臨床表現

46例患者中27例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胸痛、胸悶、氣促咳嗽,咳痰,其中6例痰中帶血,19例無明顯臨床表現。

1.2 檢查方法

1.2.1 檢查設備 Philips雙層螺旋及東芝Activion16多層螺旋CT;島津600MAX線攝影機。

1.2.2 X線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胸部正側位X線攝片,其中21例同時作胸部X線體層攝片。

1.2.3 CT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三期掃描,為胸部正側位,掃描層厚為1 mm,重建層厚為5 mm,掃描條件為120 kV、250 mA,所有患者作全胸掃描,范圍從肺尖至肋膈角進行平掃,同時輔以增強掃描增強造影劑為100 mL碘海醇,濃度為300 mg/mL,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流速為2.5 mL/s,掃描時間分別為1期35 s,2期70 s,3期150 s左右,平掃及增強所有數據傳至工作站做后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患者CT、X線診斷準確率及影像學表現,并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且進行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T與X線片診斷準確率比較

本組46例患者經CT診斷41例,診斷準確率為89.13%,X線片診斷29例,診斷準確率為63.04%;CT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平片,兩種檢查方法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CT與X線片影像表現比較

46例肺癌患者病灶位置分別為右肺31例,左肺15例,CT、X線典型表現為分葉征、毛刺征或鋸齒狀、細支氣管充氣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影、兔耳征等,CT顯示率分別為76.09%、69.57%、34.78%、36.96%、32.61%、23.91%;CT表現率明顯高于X線,與X線片表現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詳見表1。

3 討論

肺癌是呼吸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研究表明[1],該病與患者個人的生活環境及習慣有密切關系[2-4],近年來,工業化進程加快,各種污染加劇,肺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發病率居各器官之首,早期肺癌由于發病隱匿,病灶較小,且患者多無明顯臨床癥狀,僅少數表現為胸痛、胸悶、氣促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等,城市的發病率高于鄉村,病死率已經占癌癥病死率的首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使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于60%[3],影像學是肺癌早期的主要診斷方法,從CT與X線片兩種方法檢出率結果顯示,CT診斷41例,診斷準確率為89.13%,X線片診斷29例,診斷準確率為63.04%;CT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平片,兩種檢查方法檢出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CT以三期掃描及強大的后處理技術,分辨率高,對肺癌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5-6]。

X線胸部平片作為一種方便快捷的常規影像手段,對肺癌的早期診斷率仍在60%以上,由于早期肺癌無典型的臨床表現,因此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視,近半數的患者是在體檢中經X線片檢查出現異常再行進一步檢查的,本組46例患者中19例患者屬于體檢X線片顯示異常后確診的[7-8],因此,雖然肺癌X線片鑒別診斷有一定的困難,但通過仔細檢查,認真分析,可作出初步診斷,同時X線片是臨床診斷的基礎,具有費用低、簡單方便的特點[9],可作為治療后療效的跟蹤檢查工具,指導放療、化療和介入治療。

[參考文獻]

[1] 張正福,王海燕,李偉,等. 肺癌鈣化的CT表現及其意義探討[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7,14(3):249-250.

[2] 沈哲. 短細毛刺在早期周圍型肺癌60例鑒別診斷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5):6194.

[3] 李惠民,肖湘生,劉士遠,等. 孤立肺結節診斷中CT容積顯示的價值[J].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5,11(1):29-34.

[4] 康小兵,黃捷欣. 16層螺旋CT肺表面重建對胸膜凹陷征的價值初探[J]. 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7,4(9):769.

[5] Guemous l,Comus J,Paeeaud F. Lung cancer screening:current situaion and perspective[J]. Swiss Med Wkly,2007,137(21/22):304-311.

[6] 郭恒,趙磊,張萬明,等. 探討低劑量螺旋CT肺癌普查的最佳掃描條件[J]. 中國輻射衛生,2007,16(2):203.

[7] 陳偉琨. 早期周圍型肺癌重要的CT征象一空泡征[J]. 醫用放射學技術雜志,2007,6(2):73.

[8] 沈非. 血管集中征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J]. 中國實用醫藥,2008,3(21):94-95.

第9篇

【關鍵詞】膀胱前壁腔內憩室;結石;憩室炎;X線平片;超聲;CT

The Imaging Comparison of Anterior Wall of the Bladder Diverticulum with Stone and Diverticulitis/CHEN Huai-de,LI Chun-yu,AN Chong-ning,et al.// Medical Innocation of China,2013,10(20):095-096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imaging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anterior wall of urinary bladder diverticulum and stone, the ro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ticulitis.Method:One case of anterior wall of urinary bladder diverticula patient, examined by X-ray, B ultrasound, CT examinatio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imaging findings,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changes. Result:Protruding into the bladder cavity saccular diverticulum of bladder and easy diagnosis, occurred in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bladder diverticulum protruding into the cavity and stones, diverticulitis, more difficult to make a correct diagnosis before operation.Conclusion: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bladder diverticula and stones, diverticulitis rare, review, examina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eas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image.

【Key words】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bladder of intraluminal diverticulum;Stones;Diverticulitis;Plain film;Ultrasound;CT

First-author’s address: Xuyong People’s Hospital,Xuyong 646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47

膀胱憩室較少見,多為突向膀胱腔外的囊狀影,憩室并結石少見,發生于膀胱前壁并突向膀胱腔內的憩室并結石、憩室炎更少見,目前少見類似文獻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患者,男,10歲,因突發無痛性淡紅色全程血尿2 d就診,T 36.5 ℃,P 90次/min,R 22次/min,BP 90/53 mm Hg,神清,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心肺(-),腹平軟,雙腎區無叩痛,膀胱未捫及,腹部未觸及明顯異常包塊,外生殖器無明顯異常。白細胞計數正常(7.04×109/L),單核細胞率稍高(11.1%)。

1.2檢查方法

1.2.1X線平片圖1示小骨盆區斑片狀高密度影,隨膀胱充盈度不同位置有變化,考慮:膀胱結石。

1.2.2彩超多普勒超聲檢查圖2示膀胱充盈適度,壁連續光整,膀胱前壁近頂部見一9 mm×14 mm強光團,后方伴聲影,邊界較清晰,位置恒定;CDFI示團塊影內見血流信號。超聲提示:膀胱前壁強回聲團、膀胱前壁實性占位,性質待查。

1.2.3CT平掃及增強掃描圖3示膀胱腔內膀胱前壁處見啞鈴狀高密度影,位置較恒定,周圍似有軟組織樣密度影,窄頸細小的一端大小約2 mm×5 mm與膀胱前壁緊帖,該處局部膀胱壁稍增厚,啞鈴狀影另一端突向膀胱腔內,高密度影大小約12 mm×13 mm×15 mm,邊緣清楚,CT值約54~1014 Hu;圖4增強掃描示,膀胱壁完整,與膀胱前壁相連的高密度影周圍軟組織樣密度影有輕度強化,CT值約76~1023 Hu。CT診斷意見:膀胱結石,膀胱前壁稍有強化結節影。

2結果

2.1術前診斷膀胱前壁占位、膀胱結石。

2.2術中所見術中見一枚啞鈴狀結石位于膀胱前壁近膀胱頂部,一頭陷于憩室內、一頭突向膀胱腔內,啞鈴狀結石被膀胱黏膜包裹約15 mm×10 mm,于包裹結石處切開膀胱黏膜,取出結石、切除憩室后用可吸收線關閉憩室創面及切口各層。

2.3術后診斷膀胱憩室、膀胱結石。

2.4病理組織學檢查術后憩室黏膜送病理組織學檢查,病理診斷意見,“膀胱憩室黏膜”呈慢性炎癥改變,余未見特殊病變。見圖5。

圖1X線平片

注:小骨盆區斑片狀高密度影,隨膀胱充盈度不同位置有變化

圖2彩色多普勒超聲

注:膀胱前壁強回聲團,后方伴聲影,CDFI示團塊影內見血流信號

圖3CT平掃

注:膀胱前壁處啞鈴狀高密度影,窄頸細小的一端與膀胱前壁緊帖

圖4CT增強掃描

注:與膀胱前壁相連的高密度影周圍軟組織影處有輕度強化

圖5病理組織學檢查

注:膀胱憩室黏膜呈慢性炎癥改變

3 討論

膀胱憩室較少見,多為突向膀胱腔外的囊狀影,好發于膀胱后壁及兩側壁,病變一般位于輸尿管開口旁,5%憩室可合并結石,偶見憩室內腫瘤[1-2];發生于膀胱前壁并突向膀胱腔內的憩室并結石、憩室炎更為少見。

膀胱憩室是由于先天或獲得性原因引起的膀胱壁薄弱或黏膜自逼尿肌纖維之間向外翻形成的一個囊袋狀改變[3],憩室頸部寬窄不一。可并發結石、感染、腫瘤。憩室可為原發性、繼發性或醫源性。原發性憩室多見于男性,可能為輸尿管芽發育異常,大多位于膀胱三角區,多為與膀胱壁相連的單腔,頸部較短[4],偶見多發性膀胱憩室[5]。臨床表現:分段排尿,膀胱刺激癥狀或血尿,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在體檢中偶然發現。膀胱憩室是膀胱疾病中的罕見病,凸向膀胱腔外的憩室并結石,在B超檢查時可見有憩室口與膀胱壁相通,憩室內見強光團、后方伴聲影,可隨移動,排尿后縮小[6];靜脈尿路造影是膀胱憩室的主要檢查方法之一[5],可以檢查和診斷突向腔外的膀胱憩室,憩室表現為自膀胱壁外突的囊狀陰影,有時膀胱憩室可大于膀胱數倍,隨膀胱收縮,憩室內充對比劑增多、增大,膀胱排空后憩室內的對比劑可緩慢進入膀胱;憩室內合并結石,造影前X線平片可顯示結石影[7]。一般病例,VCUG(排尿膀胱尿道造影)或IVU(靜脈尿路造影)足以解決診斷問題[8],CT或MRI作為補充檢查手段[9-10];一般膀胱憩室的密度或信號與膀胱內尿液一致,當憩室內并發結石時,結石在CT上呈高密度影[11],MRI上T1WI、T2WI均呈低信號影;憩室并發腫瘤時,憩室內出現不規則的異常密度或信號影[7]。膀胱憩室內可有/無較薄的肌纖維,有肌纖維的憩室能排空,無肌纖維的憩室容易導致尿潴留,引起輸尿管梗阻等[12]。本病例憩室位于膀胱前壁,突向膀胱腔內,相對較大的高密度啞鈴狀結石一端陷入小憩室內,部分結石被內翻的膀胱黏膜包裹,故在CT、USG上缺乏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增強CT示包裹結石的軟組織影有輕度強化,超聲CDFI示強回聲團塊影有血流信號,均提示結石周圍黏膜組織有炎癥存在;該病例進行了普通X線攝片,彩色多普勒超聲和CT檢查(未作排尿膀胱尿道造影或靜脈尿路造影),術前均未作出正確診斷。

突向膀胱腔外的囊狀膀胱憩室,通過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資料能夠獲得正確診斷;發生于膀胱前壁突向腔內的膀胱憩室并結石、憩室炎,術前較難作出正確診斷。膀胱前壁腔內憩室并結石、憩室炎少見,綜合應用影像學檢查有助于提高對本病的術前診斷正確率。

參考文獻

[1] 鄭穗生,高斌,劉斌.CT診斷與臨床[M].第2版.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678.

[2] 張英建,金艷玲.膀胱憩室癌1例[J].寧夏醫學雜志,2008,30(8):768.

[3] 王振宇,徐文堅.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05.

[4] 謝宗熹.X線診斷學[M].第3版.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

[5] 高興漢,萬敏.膀胱憩室CT診斷[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9):795-797.

[6] 王春梅.B超診斷膀胱憩室并憩室內結石1例[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0,11(2):150.

[7] 孫國強.實用兒科放射診斷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715.

[8] 王慶義.X線攝影技術[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

[9] 張依勤,徐津磊,陳九如.巨大膀胱憩室的CT表現[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1998,4(3):210-211.

[10] 于淑靖.膀胱憩室CT診斷2例[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0,11(3):225-226.

[11] 趙振國,吳劍波,青科.CT診斷膀胱憩室并結石1例[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9,15(4):213.

第10篇

通訊作者:王暉

【摘要】 目的 探討現代影像學檢查在肝臟創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15例經臨床或手術證實的肝臟外傷患者的B超及CT表現,回顧性分析其特征,15例均行B超及CT平掃,其中CT平掃加增強6例。結果 15例患者中肝包膜下血腫4例,肝實質內血腫7例,肝撕裂及挫裂傷4例,病灶位于肝右葉的9例,肝左右葉的4例,左肝2例。結論 現代影像學檢查能很好的顯示肝臟創傷的部位、類型和程度,B超和CT檢查可作為肝臟外傷檢查的首要及重要檢查手段。

【關鍵詞】 肝臟; 創傷; 超聲診斷; CT診斷

肝臟創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腹部外傷之一,僅次于脾外傷,但其病死率高于其他實質臟器[1],早期及時準確地判斷對決定治療方式,搶救患者生命起著關鍵的作用。其病因明確,B超及CT檢查主要能確定肝損傷的部位和程度、判斷腹腔有無出血、有無并發癥,及時準確的為臨床治療提供直接依據。筆者分析15例肝臟創傷的B超及CT表現,探討其在肝臟創傷中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巴州市兩院2006年5月~2009年10月肝臟外傷患者15例,均行B超及CT檢查,其中6例行增強掃描。男11例,女4例,年齡15~52歲,平均32歲,病程0.5~24 h,均有明確外傷史,車禍傷12例,暴力毆打傷1例,高處墜落傷1例,騎馬跌落傷1例,臨床表現主要是右腹部疼痛及腹膜刺激征,腹腔抽出不凝血者7例,,其中手術11例,保守治療4例。

1.2 方法 B超采用菲利普HD11EX、麥迪遜V20超聲儀行腹部肝膽脾胰雙腎超聲掃查,根據患者情況,必要時擴大掃查視野。CT機為Somatom Emotiom雙層螺旋CT機,病情輕者掃描前可口服500 ~1000 ml,1%~2%泛影葡胺水溶液或適量溫開水,以充盈胃腸道,病情較重的直接掃描,層厚10 mm,層距10 mm,窗寬250 HU,窗位90 HU,掃描范圍自膈頂至雙腎下級,必要的掃描至盆腔。15例均行B超、CT平掃,其中6例行增強掃描。

2 結果

15例肝損傷中,肝包膜下血腫4例,B超檢查見肝包膜強回聲亮線與肝實質之間出現帶狀、弧形或梭形無回聲區或低回聲區,CT顯示為肝右葉邊緣包膜下新月狀、梭形低密度影,界線清晰,CT值大于40 HU,伴相應肝實質受壓變平;肝實質內血腫7例,肝右葉4例,肝左右葉1例,肝左葉2例,B超見肝實質內不規則低回聲區,CT表現為肝實質內圓形或類圓形高密度影,CT值高于肝臟密度12~15 HU,增強掃描肝實質強化,血腫不強化;肝撕裂及挫裂傷4例,肝左右葉3例,肝右葉1例,B超見肝臟形態不規則,輪廓線中斷,斷裂口周圍常伴有不規則強回聲,肝實質內不規則無回聲或低回聲,CT見肝實質內不規則、放射狀、線狀、裂隙狀低密度或高低混合密度影,增強掃描肝實質強化,肝臟破裂處不強化。

3 討論

3.1 影像學表現 根據肝臟外傷的類型不同,其B超及CT表現也不相同,肝包膜下血腫B超見相應部位肝包膜回聲連續完整,肝包膜局部隆起部位的包膜與肝實質之間出現帶狀或梭行無回聲區;CT見肝外緣包膜下新月狀或透鏡樣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區,伴相應的肝實質受壓變平或呈凹陷狀,血腫密度隨時間推移而逐漸減低。肝實質內血腫B超見肝實質內出現邊緣不規則的低回聲區或無回聲區。CT表現急性期為圓形或類圓形高密度影,偶爾為星形,血腫一般隨時間延長而縮小,邊界模糊,密度減低。肝挫裂傷可以是單一或多發性撕裂,B超見肝包膜回聲中斷,邊界不齊,伴有伸向肝實質內不規則的無回聲或低回聲區。單一者CT見線狀低密度,邊緣模糊,多發撕裂呈放射狀或粉碎性改變,應做增強掃描,增強掃描正常肝臟強化,撕裂或挫裂處不強化,強化的肝塊說明血運良好,愈合快,而不強化的肝塊則表示有肝動脈斷裂或栓塞,愈合時間長或發生肝壞死。增強掃描可提高肝挫裂傷的檢出率,較小的裂口平掃等密度時難以發現,易漏診[2,3]。本組2例平掃未見裂口,經增強掃描發現,由于破裂口和血腫不強化而肝實質強化,能清晰顯示破裂口形態、血腫范圍以及肝挫裂區血供情況。

3.2 影像學檢查在肝創傷診斷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物質生活及現代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各種創傷性事故的發生也在迅速的增加,肝臟創傷是腹部外傷中的常見病,作為腹腔內最大的實質性臟器,位置相對固定,質地嬌嫩,在腹部外傷中最易受到損害,由于肝臟血管豐富,肝臟損傷后又易引起大量內失血危及生命,為了贏得時間減少病死率,及時得到診斷并確定手術方式甚為重要[4]。B超檢查具有方便、快捷,無創、靈活、準確的特點,另外高分辨的超聲波可發現肝包膜下積血,肝損傷程度以及腹腔積血量并可引導腹腔穿刺檢查,且適合保守治療的患者隨訪動態觀察,現已成為肝外傷診斷的常規和首要檢查手段[5]。CT檢查對肝臟損傷有極高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能清晰顯示肝臟的形態異常,臨近器官的情況及腹膜后結構改變,有利于肝臟損傷的早期發現,并對損傷的程度、范圍、類型和腹腔內積血及并發癥提供準確地判斷,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6,7]。B超結合CT檢查能提高肝損傷的診斷正確率,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均有重要參考意義,因此B超和CT檢查已經成為診斷腹部損傷特別是肝損傷的首要及重要檢查手段,對肝外傷的診斷價值已被臨床普遍公認。

參考文獻

[1] 唐陶富.CT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9.

[2] 謝敬霞.肝臟疾病影像診斷學.遼寧: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22.

[3] 錢蘊秋.臨床超聲診斷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200.

[4] 李果珍.臨床CT診斷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86.

[5] 壽仕新,胡麗萍,等.B超檢查在閉合性肝外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全科醫學,2009:197.

[6] 劉志新,周華,等.肝臟外傷的影像診斷(附11例報告).中外現代影像學雜志,2007,4(9):799.

第11篇

730050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放射科

乳腺近紅外線掃描:紅外線掃描診斷儀為乳腺疾病的診斷,尤其為乳腺癌二級預防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法。由于此項檢查以其安全、簡便、快速、無創傷、對人體無害,可重復性等優勢,并且檢查速度快,非常適用于開展婦女乳腺癌的普查工作,對早期乳腺癌的檢出有獨到之處,是一種有價值的乳腺疾病診斷途徑。

X線攝片(MG):MG技術已有近90年的歷史。1969年法國醫生Gross研制出鉬靶陽板X線機,該技術成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診斷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MG檢查方便經濟,在乳腺癌普查、診斷、隨訪中起重要作用,是發現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可檢出隱匿性及微小病灶,并且在良惡性腫瘤鑒別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MG能檢出以鈣化點為主要表現的乳腺癌,這是其他設備無法代替的。

計算機輔助乳腺X線攝影(CAD):CAD是通過計算機將鉬靶X 線片數字化,再與計算機數據中的正常乳腺進行比較的一種新型診斷技術。由于乳腺組織與腫瘤組織在X線投照下缺乏良好的對比,早期體積較小的腫瘤很容易漏診。CAD技術可選擇性加強圖像中有價值的信息,并抑制其他信息,從而達到人眼分辨的程度。CAD已在乳腺癌早期診斷和良惡性病變鑒別方面顯示出明顯的優越性,其特點是技術穩定,結果迅速,無生理局限,不受外來因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致密型乳腺所造成的診斷困難。但此技術的臨床實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觀察。

乳腺高頻B超檢查(BUS):BUS檢查是乳腺X線攝片最重要的補充及釋疑方法,BUS與MG是乳腺影像學的“黃金組合”。BUS的優點在于病人無痛苦,無放射性損害,經濟簡便,特別適于哺乳期、妊娠婦女及年輕女性的檢查。在鑒別實性和囊性腫塊方面更具優勢,并能進行準確定位和明確病灶的層次,同時能探測腋窩及鎖骨上淋巴結的情況。BUS適用于評價致密型乳腺內病變、乳腺腫塊伴有彌漫性乳腺腺病、病灶緊貼胸壁等情況。早期乳腺癌的BUS影像表現為腫塊形態和邊緣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周圍組織呈蟹足樣浸潤、后方回聲衰減、周圍脂肪強回聲、血流豐富等。

乳腺核磁共振成像檢查:1982年Ross等首先將MRI應用于乳腺病變的檢測。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MRI在乳腺影像學檢查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正日益受到臨床重視。結合脂肪抑制技術和數字減影技術,其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和無X射線輻射的優點,非常適合乳腺影像學檢查。MRI不受乳腺腺體密度的影響,較MG和BUS在早期診斷乳腺癌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對浸潤性導管癌的檢出率為90%~100%,特異性可達90%以上。MRI 能檢出隱匿性乳腺癌和微小乳腺癌(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CT的橫斷面掃描可消除重疊干擾,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密度分辨力,能清晰顯示人體解剖結構。其優勢在于觀察腫瘤對皮膚及胸壁的浸潤程度,可檢出乳腺尾部病變,了解胸腹部有無遠處轉移等,特別在手術和放療后瘢痕及纖維化形成導致觸診腋窩不滿意情況下,CT可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信息。CT是乳腺癌患者隨診的重要檢查方法。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PET是一種能顯示生物分子代謝活動的無創性高分辨率的新型影像技術,根據腫瘤細胞糖代謝加速的特點設計而成。葡萄糖示蹤劑18F-FDG(氟脫氧葡萄糖)被注入機體后,通過掃描示蹤劑的攝取情況來判斷是否有高代謝病灶存在,定性和定量的綜合性分析有助于發現腫瘤病灶并可鑒別腫瘤的良惡性。PET對乳腺原發病灶、區域淋巴結轉移和全身轉移的檢測以及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等具有一定意義。

第12篇

腦部檢查

蘇州大學醫學院丁乙教授在談到腦磁共振波譜分析的臨床應用時說,磁共振波譜(MRS)是目前唯一能無創傷地探測活體組織化學特性的方法,可研究人體細胞代謝的病理生理改變,而常規磁共振則是研究人體器官組織大體形態的病理生理改變。但在許多疾病中,代謝改變先于病理形態改變,而MRS對這種代謝改變的潛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檢測病變。它可廣泛用于腦腫瘤、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老年性癡呆、新生兒重癥監護、腦外傷的預后、腦白質病變、感染性疾病及艾滋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揚州第一人民醫院湯曉明主任醫師在談到CT腦組織血流灌注成像時指出:CT腦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現癥狀30分鐘后顯示病灶,超早期診斷的特異性好,而普通CT一般要24小時后才能顯示病灶,會失去治療機會;常規磁共振T2加權成像8小時后顯示,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105分鐘后顯示。由此可見,腦CT灌注成像優于磁共振檢查,可使病人得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從而明顯改善了病人的預后。對于腦腫瘤的CT灌注可以了解血流灌注情況,有時腫瘤的供血動脈也能顯示清楚,為臨床醫生術前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且灌注量低的腫瘤對放療不敏感,而灌注量高的腫瘤對放療敏感,放療的病人可利于判斷其療效。

在腦血管疾病方面,徐州醫學院附院徐凱教授認為,多層螺旋CT腦血管造影對于腦血管病變的檢出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有利于評價病變與周圍的空間關系,且操作簡便、創傷性小,對手術的評價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對于腦血管畸形價值更大。

胸部檢查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引起心肌缺血所致,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常用的檢查手段為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其優點是分辨率高,不受心跳影響,圖像直觀,被認為是顯示冠狀動脈解剖結構的“金標準”,但它具有創傷性,且有一定的死亡率,費用也高,所以人們一直在研究非創傷性的心臟檢查技術。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李澄教授認為:非創傷性冠狀動脈成像可以診斷顯著的狹窄,為計劃血管搭橋術提供可靠的信息。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院影像科主任錢農副教授用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對比研究,認為:多排探測器螺旋CT能明確冠狀動脈狹窄的原因,同時還能對心肌的狀況做出評估,是一種無創、安全、費用低的檢查方法,易于被患者接受,可作為冠狀動脈狹窄篩選檢查。

南通醫學院附院胡振民教授在談到螺旋CT診斷支氣管肺癌時說:薄層螺旋式容積掃描與小間隔重迭重建圖像,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部分容積效應,具有掃描速度快,且無呼吸和運動偽影,較之常規CT能明顯提高對肺小結節的檢出率,并能準確確定病變的部位與范圍,詳細顯示病灶內部結構與復雜的解剖關系,準確判斷病灶增強情況,明顯提高肺內外轉移的檢出率,為肺癌的準確分期與臨床處理提供重要的影像學依據。

近來,肺結核有抬頭之勢,老年人是結核病易發人群,尤其是合并嚴重基礎病、長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更應提高警惕。南京醫科大學附院張思全教授對100余例60歲以上活動性肺結核進行了研究,認為:CT,尤其是薄層CT,對發現小空洞、病灶多形改變、沿支氣管分布的播散灶、結核球周圍的衛星灶、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及判斷病灶的活動性、有無惡性變可能等,是X線平片不能比擬的。CT檢查應成為老年性肺結核病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

腹部檢查

腎盂癌主要發生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診斷手段常見于靜脈腎盂造影和超聲波檢查,目前CT檢查已成為一種有價值的輔助診斷方法,在評估腎實質侵犯、鄰近臟器受累和轉移方面起重要作用。南京醫科大學附院王小寧副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馮駿副教授等認為,用螺旋CT平掃加增強,以及腎盂延遲掃描有利于小腫瘤的檢出及術前CT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