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新聞專業畢業

新聞專業畢業

時間:2022-03-08 18:00: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新聞專業畢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新聞專業畢業

第1篇

我是XXX大學文化產業系的大四學生,所學專業是廣播電視新聞學。在四年的學習期間,較為系統學習了相關的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在大學中,我同時注重的是思想和品德上的完善。在完成學業和實踐活動過程中,我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既要學會做事,又要學會做人。誠實守信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年輕就要吃苦”是我恪守的人生信條,積極奉獻,樂于助人,多次參與社會捐贈和公益活動,這是我堅持的愛心行動。在生活上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在校期間,我積極的參與學校的各項文藝演出,并且無論在臺前還是幕后,都會傾盡全力去完成該完成的任務,力求完美。我尊敬老師,和同學相處融洽,團結協作,關心熱愛班集體,愿意為集體做事,有著強烈的集體責任感。

四年的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課的學習,讓我掌握了關于這個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在實踐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增強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并獲得了計算機等級證書和普通話等級證書,還掌握了Photoshop等圖片編輯軟件和視頻編輯軟件的使用。

在校期間,我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從未有過違紀現象。在班上作為宣傳委員對宣傳工作盡心盡力,積極配合其它班委開展活動。在年級擔任愛心基金會會長時期,負責管理貧困生檔案和政府補助金的發放,確保檔案不外泄,補助金準確發,工作細致而盡責。

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拓展個人興趣的同時,我也投入到一些有益的社會工作中。在大一至大三期間,我在XXX兼職,使我學到了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了解到了一個著名企業的管理模式,感受到了頗具感染力的企業文化。在實際工作中體會到了社會工作生活的艱辛,但從中我收獲了很多,無論是在業務能力,還是社交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具備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在為他們服務的同時也使我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對企業的忠誠度也在那個時候漸漸被培養起來,深入吾心。

新聞學專業畢業生自我鑒定范文(二)

我是xx學校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一直以來,我對新聞工作很感興趣,喜歡看報紙、雜志和電視新聞,因此我選擇了這一專業,大學的四年,給我奠定了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務實的工作作風還有良好的為人處世能力,

我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習成績優秀,掌握了基本的新聞理論基礎知識。在大學里,我參與了學校新聞小組,擔任學校的校園記者,在學校里努力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在校刊發表了很多新聞作品和攝影作品。同時我積極參與校外實踐活動,運用寒暑假時間到報社實習,增加自己的實踐工作知識和經驗,在校外的媒體也發表了一些作品。幾年的專業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使我掌握了較好的文字功底,鍛煉了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優秀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關注追蹤社會熱點的能力,也培養了自己不怕困難,勇于挑戰,吃苦耐勞的性格。同時,我也學會了基本新聞攝影及新聞剪輯技術。

期間我還擔任過學生干部,有良好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注重團隊的合作。在這些活動和工作中,我培養了自己快速高效的做事能力。也養成了良好的思想品格。

四年學校的學習生活養成我自信的性格和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然而,所學知識是有限的,我真誠希望貴公司能夠給我一個機會。我將在今后工作中虛心學習,不斷鉆研,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工作能力。

新聞學專業畢業生自我鑒定范文(三)

時光飛逝,轉瞬20xx年即將結束。回首幾年來的自學之路,收獲頗豐,值得回味。

在思想修養方面,我一如既往地關注時事,及時更新理論知識,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當我參加工作以后,即堅定不移地選擇了自學之路,作為提高個人素質,增強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來的自學,充滿了欣喜,也時有失落之感,當我從學習中吸取了新的有用的知識,消除了一些疑惑時,我對學習充滿了自信;當我由于工作繁忙、家務瑣碎,不能靜心學習,難以取得良好的成績時,也會感到一絲失落。但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家人無私的支持,信心和勤奮最終戰勝了失落和懈怠,我終于考完了全部的課程。

學習一門專業,為的是學以致用,不為一紙文憑所困,這是我在開始自學之路時給自己確定的目標。幾年來,通過學習新聞學專業,我已經能夠把握基本的新聞要素,學會了評析新聞作品,并且能夠寫作一些新聞作品。在學習中,我發現新聞與法律之間的一些聯系,寫作畢業論文的時候,我選取了新聞與法律及道德之間的契合點,重點論述了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方面的問題,雖然有些觀點可能在學者眼中還顯得浮淺,難免有井底蛙見之嫌,但可敬的是,指導老師和答辯老師仍然對我在道德與法律關系問題上所作的論述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使我倍感欣慰。通過自學,我在新聞學和法律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并且這些知識完全能夠應用于工作,成為得心應手的工具。一些過去困擾我的老問題,用新的知識來解決,顯得游刃有余。至此,我不得不慶幸自己在自學之路上選擇了法律與新聞這兩門當今顯學中的翹楚,使得我的工作和學習變得豐富多彩。

今天,新聞學本科段的畢業并不是自學生活的結束,而是新的自學階段的開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仍會堅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爭取獲得事業和生活的雙豐收。

新聞學專業畢業生自我鑒定范文(四)

珍貴的四年大學生活接近尾聲,特此總結一下大學四年的得失,從中繼承做得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顧走過的路,也更是為了看清將來要走的路。

我的學習成績不是非常好,但我卻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學習態度。在我考進大學時,腦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從重壓下解放出來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學仍需努力認真的學習。看到周圍的同學們拼命的學習,我也打消了初衷,開始大學的學習旅程。其次是極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學能力。由于大學的授課已不再像高中時填鴨式那樣,而是一節課講述很多知識,只靠課堂上聽講是完全不夠的。這就要求在課下練習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須自己鉆研并時常去圖書館查一些相關資料。日積月累,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運用學習方法同時注重獨立思考。要想學好只埋頭苦學是不行的,要學會“方法”,做事情的方法。

古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來這里的目的就是要學會“漁”,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換了好多種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請教。在學習時,以“獨立思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不忘警戒。隨著學習的進步,我不止是學到了公共基礎學科知識和很多專業知識,我的心智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能較快速的掌握一種新的技術知識,我認為這對于將來很重要。在學習知識這段時間里,我更與老師建立了濃厚的師生情誼。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使我體會了學習的樂趣。我與身邊許多同學,也建立了良好的學習關系,互幫互助,克服難關。現在我已經大四,正在做畢業設計,更鍛煉了自我的動手和分析問題能力,受益匪淺。

第2篇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Sports News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Sports News

Sports new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journalism. In today’s leading mass media, it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three mainstay departments, along with social news and economic news. (Zhang Gongfei, 2001:8).

Forms of English Sports News

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English Sports News, newspaper, television and internet.

Newspaper is the eldest form of all three mentioned. Since 1900, newspaper publishing worldwide has expanded greatly. The growth of other news sources, such as radio and 24-hour television news stations, has helped diminish the impact of newspapers. The demise of the printed word,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a daily newspaper, is periodically predicted to be imminent by industry analysts. However, it is still the mainstream media currently and no doubt the biggest source of English sports news headlines.

Television clearly is the most active and in some way, on-the-spot means of media. In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audience’s choice is limited as the following program is decided and pre-arranged by the producers. Thus, audienc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gram than the headlines.

Internet is the fastest developing means of media. Promptness is its superiorit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print, the story of news is not shown in the following space, but in the next page which needs a simple click of the mouse. The headlines appear in front of readers independently. Usually, various headlines of a same group are located in the same column for the reader to scan and choose. Under the same level, only the headlines with a highlight can successfully attract internet surfers’ hand.

General Features

The sports department was for many years considered to be the “toy department” of the newspaper, now the toy department has become legitimate. All the large-scale newspaper agencies, broadcasting stations and TV stations have their own independent sports departments or columns. With so much competition for the leisure time of individuals in such a time, it is tougher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a reader with so much other material available for them to read. That’s why sports reporters are beefing up their products for the contemporary sports fans. Sportswriters and journalists have to report and edit diverse competing activities and broaden the appealing of their product to attract more readers at all levels.

Meanwhile, sportswriters are also becoming less and less event oriented and more and more non-event, or process oriented in their reporting. Their stories become more insightful and interpretative, the emphasis less on the results and more on why these results occurred. Hence, the range of sports stories broadened considerably world-wide. Although sports events still appeal to readers, interest is growing in sports topics off the field and court; Reporters began to look into restrooms, courtrooms, and training rooms.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sports reporting involves athletes, athletic programs, sports agents, gambling, the abuse of illegal drugs and athletic organization rules cheating. In-depth reporting has become the salvation of sports writing.

第3篇

就業市場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獨家撰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2012屆就業率較高的主要本科專業前50名中,新聞學專業排第30位,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為93.8%。2012屆本科畢業生社會需求量較大的職業前50位中,編輯排第27位,就業比例為0.8%。而在此前的調查中2009年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為87%,在就業總體排名中是88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以88%的就業率,排在第75位。以上數據可見,新聞專業畢業生的實際就業率總體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

但在新聞專業就業率提高的背后,隱現的是真正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畢業生數量逐年下降。部分省級、地市級以上的新聞媒體招聘門檻逐年提高,從本科學歷到全日制本科學歷,目前已經發展到非“211”“985”本科院校全日制學生不考慮。一方面是由于新聞媒體的一般采編人員飽和,另一方面是新聞媒體招聘人才早已不局限于新聞專業畢業生。同時,近年來新聞行業內部以及與其他行業之間的人才流動加劇也日趨明顯。

在上述報告中還有幾個數據值得關注,如2012屆本科畢業生從事的前50位高薪職業及其對應專業排名中,第36位高薪職業是公共關系專家,新聞學竟是其主要對應專業,可預見未來新聞專業人才流向情況。而在2009屆本科畢業生三年內轉換行業中被轉入最多的行業里,媒體行業排第二,大量非新聞專業人才涌入這個行業可見一斑。雖然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業尷尬,不排除2012年時逢中國大學畢業生“史上最難就業年”因素的影響,但教育工作者更應思考目前高校新聞學專業教育理念、教育機制如何與就業市場接軌的問題。

一、根據市場需求,確立新聞學教育體系中“學”與“術”的比重和地位

根據職友集(某職位搜索引擎)數據,截至到2013年11月22日,30天內為新聞學專業應屆畢業生的提供崗位的招聘單位有1172個,其中民營企有720個,占61.4%,所提供的職位中,網絡編輯最多,約占五成,其次是廣告文案與公關營銷,約占四成,此外還有行政管理等。事業單位只有6個,占0.5%,其中僅有兩家新聞媒體,而且只提供實習生崗位。也就是說,而民營、私營網絡公司、廣告公司、房地產公司等已經代替了傳統大眾傳媒成為新聞專業畢業生主要的就業方向。

反觀我國高校新聞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和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之距離在逐步拉大。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條對本科學歷教育學業標準描述明確:“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我國最早開設新聞傳播學專業的高校多以人文社會學科歷史悠久,積淀深厚著稱,重視學科知識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對術科技能的訓練多針對紙質媒介的需求。當時全國新聞學專業畢業生數量少,國家分配工作,人才走向多為政府機關、傳統新聞媒體,且供不應求。

上世紀末,我國新聞學專業課程設置已經形成了新聞理論、業務、歷史三足鼎立的格局。理論部分一般包括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等,業務部分包括新聞采、寫、編、評、攝等基本技能環節;歷史部分包括中外新聞史、外國新聞事業等。后續開設新聞傳播學專業的高校大多復制上述課程體系,輔以語言文學類基礎課程,形成重學輕術的專業教育體系。此后,由于我國的傳媒體制改革,刺激了傳媒經營研究,傳媒管理與經營也成為新聞專業的必修課程。新世紀,隨著廣播電視媒介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社會對新聞人才的媒介技術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數院校逐步設置了音頻、視頻采集和編輯課程、網絡編輯課程等。一些理工科院校也陸續開設了新聞傳播專業,依托技術優勢,將培養學生的術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又催生了幾所高校相關專業的建立。

但總體來說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傳統課程設置區分度不高,教材內容同質化明顯;新興課程理論積淀不足,某些技術課教材甚至是各種軟件操作教程。人才培養重學輕術的院校,畢業生往往有“上手慢,后勁較足”的特點。但企業考慮到人才使用成本和繼續培養成本,而對招聘這類新聞人才有所顧慮,尤其是非“211”“985”高校畢業生,就更難獲得企業青睞。而人才培養重術輕學的院校,畢業生操作能力強,但往往“上手快,后勁不足”,企業考慮到用人成本低,一般會給予較多就業機會,但這類人才后續發展空間有限,流動性強,企業也會為人才流失而憂慮。因此,在市場導向之下,無論是重學輕術的人才培養傾向還是重術輕學的人才培養傾向,都會阻礙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因此,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應在市場導向之下,慎重確立“學”“術”定位,不僅要從學生個性、天賦、愛好、成長空間等角度考慮,還要從學校現有師資、“學”“術”水平、硬件條件等方面考慮,同時還應高瞻遠矚,對就業市場準確預測,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又適應學生職業發展規律的人才。

二、在遵循就業市場發展規律和尊重個性基礎上,開展人生規劃指導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信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部分知名學府的新聞及傳媒類專業排名世界前列。其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就業五大方向是營銷廣告類傳媒、新聞類傳媒、創作表演類職業、媒體類職業和公關營銷類職業。從我國社會和媒介技術發展規律來看,上述五大就業方向也是我國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現在和將來一段時間的主要就業目標。

我國高校在學生畢業前會進行就業指導,介紹就業政策和程序,講解基本應聘技巧。但這種就業指導課程和講座只是對畢業生的一般就業培訓,缺乏專業針對性,更多的是站在學校立場,指導學生包裝自己,像推銷商品一樣,將學生投入就業市場中。而且在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新聞傳播學專業類下設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五種專業,每種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都有區別。因此,畢業生的認知結構、專業技能、能力水平等存在差異。在此專業類別中進行無差異的就業培訓,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學生的個性因素也應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被充分尊重,學生的性格、天賦、愛好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個人專業水平在擇業和求職中往往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學生就業既是一項宏觀系統工程,又要從細微處著眼,針對專業、針對個人。

高校應在學生入學教育之后,就公開人才培養方案,介紹專業教學計劃,同時引導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思考未來,進行自我人生規劃。此外,讓學生認識自我,自愿參與人格測驗,可以避免盲目性,輔助學生有效展開人生規劃。

高校新生在認識自我,了解專業,掌握就業形式之后,才能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規劃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生活,也能迅速適應大學環境,開始目標明確、充滿熱情地投入學習中去。畢業時,學生應已經從思想政治修養、專業素養、心理生理素質等各方面完成了就業準備,而且能夠以作品、證書的形式將其各種就業優勢表現出來,打動目標招聘單位。高校讓學生入學伊始就接觸嚴峻的就業形勢,思考人生,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未雨綢繆,抓緊在校時間和學習鍛煉機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方向的課程、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盡可能發展自身優勢,彌補不足,充分做好就業準備;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效降低教學和管理成本,減少學校、師、生間矛盾和摩擦,將更多資源用在教學改革和管理創新上,進而實現一種良性循環,實現學生和校方雙贏的局面。

三、適應新媒介和融媒體要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新媒介是指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而言的新型媒介形式,包括互聯網絡、手機、平板電腦、圖文電視等。而融媒體是指是充分使用媒介平臺,將傳統媒介如廣播、電視、報紙等與新媒介,在人力資源、信息內容等方面優勢互補,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據CNNIC的《2013年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手機網民達4.64億,超過使用臺式機上網人數,新媒介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令人驚嘆。其實,在傳播學視閾下,互聯網絡可以看做是多媒體交互平臺。換而言之,即網絡為其他媒介形式提供了傳播的載體,而手機和平板電腦可以看做是基于互聯網絡的便攜式即時通信終端。因此,互聯網本身就是一種融媒體形式。僅從網絡和手機使用的規模,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

目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同時采集、傳輸,實時整合編輯、輸出,同時向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提供報道和服務,適應融媒體時代需要的采編設備和系統已經生產并投入使用。先進的技術設備使信息采編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縮短了新聞制作周期,并有效減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其廣泛使用必然是未來新聞傳媒發展的趨勢。一方面,先進技術和設備整合五種傳播類型,為傳統媒介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使媒介使用者實現了“媒介即訊息”和“媒介即人的延伸”;另一方面,融媒體時代也為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修養、專業素養、個性心理素質、駕馭更新中的采編設備的能力,還需要至少精通一種其他專業,具有迅速搜集、判斷、編輯、整合盡可能多的原始信息能力。因此,快速閱讀與快速記憶也應成為融媒體從業者的基本技術,而對信息的把關能力也必須提高。

第4篇

一問:為何學了多年新聞專業,畢業后卻不適合媒體的要求,甚至連消息都不會寫?媒體要求我們畢業7就能拿來用,合理嗎?

陳:至少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畢業的本科生,不至于連消息都不會寫,因為我們有專門的采、寫、編、評課程,光是一個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就講半學期,還有“深度報道”的專門課程,評論課是整整一個學期專門講述。老師都是頗為有名的,“寫作”是張征教授、“深度報道”是高鋼教授、“編輯”是蔡雯教授、“評論”是馬少華資深副教授。如果大學新聞專業畢業的本科生“連消息都不會寫”,這個大學的新聞教育是失職的。學中文的老師直接教新聞寫作,這是很不合適的。一般的“作文”與新聞寫作,不同點太多,后者需要專業理念。

新聞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到新聞單位要能夠從事一般的采寫編評,這是合理的要求。寫消息兩個星期就能學會,是比較簡單的。但是,不能要求大學新聞專業畢業生到新聞單位即刻進入狀況,總得有一段適應期,例如幾個月。要求新來的畢業生能夠馬上像老新聞工作者那樣處理較為復雜的問題,這是不可能的。文科專業畢業生的成長需要經驗的積累,從業年頭是考察新聞人才的必要項目。

二問:老師鼓動我們實習,應該這樣嗎?我們自己的實習態度正確嗎?

陳:大學新聞專業的同學需要一定時間的新聞實踐(實習),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這種實習不能只是簡單地充當勞動力,而要有指導、有目的地讓學生熟悉媒體大體的工作流程,以及整體的工作環境。現在實習中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缺乏本校老師的指導,或者老師沒有能力指導(因為有些學校的老師自己沒有新聞工作經歷);實習單位則把實習的同學當勞動力使用,沒有安排具體的老記者“傳幫帶”。實習的安排,有的學校處于無人管的狀態,任由學生自己去找。

三問:老師教給我們的東西,哪些是對今后的工作最有價值的?

陳:看老師教了什么和怎樣教的,這方面的差別太大了。新聞專業的教學,要提供基本的行業歷史理念、基本的新聞學理念(傳媒職能的認識、新聞價值的選擇標準、客觀與平衡的寫作規范、新聞法治和職業道德意識等等)、各方面的基本國策知識、中外文史常識,還有就是采、寫、編、評的基本功、較為熟練的傳播科技運用能力等等。如果教師是學中文出身的,沒有新聞工作經歷,又沒有再學新聞傳播學,即使本人很努力地教學,可以想象,也教不出適應傳媒工作的人才。

現在的新聞業務教學還要考慮到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不能停留在報紙的采寫編評上,所教的“新聞業務”,要能夠適應廣播、電視、網絡上各種傳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的寫作、制作和報道的要求。目前這方面各高校尚跟不上新形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正在努力調整這方面的教學,以適應新形勢對新聞人才培養的要求。

四問:面對現實教育制度的不完美,我們怎么在學校里為今后成為真正的新聞人打下基礎?我們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正確嗎?

陳:不要只把學新聞當飯碗,而要利用這幾年寶貴的在校學習時間,盡最大可能積累各方面的知識。到了工作崗位就會知道,即使想學習,再也沒有在大學里這樣充裕的時間了。新聞學本身沒多少東西,需要學習與社會相關的各種知識: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大眾經濟學、法學和政治學,以及基本的文史知識、地理知識、自然科學常識。當然,傳播學的基本理論要熟悉,這是做好各種信息傳播工作的知識基礎。

可能自己所在的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水平不高,但你畢竟是在一個高校內,有很多不同的專業,學校是有選修課的,這個學習環境不要放過,自己好好設計一下學習什么。這樣的學習條件,以后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是沒有的,要珍惜。

五問:重點院校的“準新聞人”真的素質就高嗎?普通院校的“準新聞人”怎么彌補差距?

陳:一般來說,重點院校學生的知識功底較厚實,但就人的實際能力的發揮而言,普通院校的同學不比重點院校的同學差。我國的教育制度一開始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這是很糟糕的。

如果身在普通院校,不要氣餒,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本校某方面較好的學術資源,同時到附近重點院校聽聽課,結交同齡朋友,仍然可以做出很好的成就。我帶的一位博士生,本科所在學校一般,但是他總是到附近的幾所重點高校聽課和結交朋友,后來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碩士、博士,接著在另一所985高校博士后工作兩年,現在已經是某所985大學的副教授了。我帶的博士生中,半數本科出身是普通高校,后來的發展并沒有因為“出身不好”就比重點高校出身的同學差,甚至有的顯示出更強的能力。

現在有的單位招人,要問本科是哪個學校的,這是一種特殊的出身歧視。很沒道理。現代中國歷史上很多文化名人,甚至都沒有上過大學,不是照樣成為名家了嗎?不要迷信重點高校的出身。

六問:如今新聞單位里有很多非新聞專業的人,公民記者也越來越多,面對“人人都能做新聞”的現狀,“準新聞人”獨有的優勢在哪里?

陳:現在我國的新聞教育擴張太快,很多高校沒有設置新聞傳播教育的基礎,出于競爭目的,強行組建新聞傳播學院。現在傳媒單位不大喜歡招收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其中原因之一,是我們有些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一方面沒有真正學到新聞專業的東西,同時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專長,真是誤人子弟。其實,比較好的新聞專業教育,除了水平較高的新聞業務訓練外,優勢在于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擁有文科各方面的知識,造就比較厚實的人文一社科知識的功底。新聞工作面對的是社會,關于社會各方面的知識都要有一些。學生在讀期間,要形成某一方面的專長,例如同時拿一個法學、經濟學或國際關系等的學士學位。

我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第一屆新聞研究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最初的幾屆招生,其中的考試項目之一便是“史地知識”。因為學新聞的,知識結構要廣,什么都得知道一些,不深不要緊,但是不能不廣。我們第一屆研究生參加考試的人有600多,我是4個常識考了90分以上的人之一。

七問:“全媒體記者”是今后培養“準新聞人”的必然趨勢之一嗎?

陳:是的,現在傳媒形態本身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但對具體的報紙老總、電視臺老總來說很重要,是生存問題),所有傳媒的形態,不過是數字化傳媒的外在形式而已。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新聞業務教學需要改革,跟上傳播科技的迅速變化。現在缺乏的是適應這種情形的人才,教材更缺乏。

八問:現在進行的一些新聞教育改革,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是不符合實際、矯枉過正甚至本末倒置?

陳:現在的新聞教育需要改革,這是沒說的,問題在于空話說得較多,基本沒有改革什么。要改革,首先在人(教師),而教師的知識結構是不可能在短期內發生變化的,教師的用人機制在看得見的未來,也沒有革命性變化的跡象。目前改變較快的是設備添置。若真心改革,就要動員教師換腦筋,在崗學習新媒體技術,了解采寫編評在不同媒介形態下存在的差別,可以先在新聞業務教學方面改革。新聞理念也要變化,若還講什么能搶的槍、能壓的壓(新聞,舊聞,不聞),講什么追求本質真實(這個“理論”是為假新聞和強加于人開辟道路)之類,就別指望新聞教育能有什么改革了。

第5篇

對中美記者公眾形象調查的研究比較

1.美國記者:更專業更成熟,公信力面臨挑戰

在美國,近年來,由于受政局變化、傳媒集團為了商業利益進行的并購融合以及行業裁員成風的影響,以三大電視網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公信力正在逐年下降,最具代表性的為2006年對弗吉尼亞薩戈煤礦礦難的失實報道,連《紐約時報》這樣的世界性大報也未能幸免于難。而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對新聞受眾的調查也說明了問題:“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信任美國新聞媒體的報道,美國年輕一代對新聞的關注度也創了歷史新低。現在許多美國觀眾都是通過上網或是收看境外的電視新聞節目(如BBC)來獲得新聞信息。”①

2.中國記者:更年輕更活躍,高期望值帶來高壓力

2007年,《青年記者》雜志聯合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的師生組織了“記者公眾形象調查”問卷調查。

對于我國公眾眼中的記者形象,調查結果顯示:71.9%的調查對象認為記者的壓力很大、很辛苦;在“對記者危險性”的調查中,有88.4%的調查對象認為記者職業具有危險性。

對“您相信記者的報道嗎?”這一問題,則有53.7%的被調查者表示“得看哪家媒體”,表明雖然公眾認可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的公信力,但是要求標準更高。這與我們剛剛提到的美國知名調查機構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從歷史縱向看,無論報紙、雜志,還是廣播、電視,大眾傳媒的公信力總體呈下降趨勢。

現狀調查分析比較

1.教育背景比較

美國新聞從業者目前的平均年齡是41歲。美國新一代新聞從業人員,入行的學位門檻一直在提高,獲得過學士學位及以上的從業人員比例呈遞升趨勢。2003年的調查顯示,美國新聞從業人員有89.3%獲得過至少一個學位。美國擁有世界最發達的新聞教育體系,目前近90%有學位的從業人員中,有近一半是新聞或傳播專業畢業,這也說明了美國新聞專業向傳播學專業擴展的特點。②

在我國,據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2005年的統計:目前我國的新聞記者中,大學本科畢業生最多,為64%;碩士學歷者占13%;擁有博士學歷的占1%。即擁有學士學位及以上的比例為88%。并且,這支擁有高學歷的隊伍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尤以20~30歲青年人最多,占29%;此外,這個記者隊伍中幾乎包括了各個專業的畢業生。

所以,比較來看,美國記者整體的從業年齡更成熟,科班出身者更多,有半數以上都是新聞或傳播學專業畢業。并且大部分都擁有學士學位,這要歸功于美國推行了近百年的發達的新聞教育;與之相比,我國的記者群體則整體年輕化,學科背景比較多樣化,由于近年來我國新聞教育的飛速發展,在擁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比例上,我國記者與美國同行的比例差距已經大大縮小。

2.行業平均待遇比較

美國報紙一般采用采編與經營相分離的傳統。兩大系統的薪酬和分配制度一般也不同。美國報社里,編輯記者的收入是固定的。與平時發稿量,報紙當年當月的廣告收入一般沒有直接關系,也不存在風險獎金。除去那些資深記者和知名記者不談,美國剛入行的新聞記者的平均年薪約4.36萬美元,仍然屬于美國中產階級中收入偏低的一個群體。而且,面臨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近年來裁員風潮越來越猛烈。

在中國,通常編輯記者們的主要收入是工資+稿費。2007年8月,據北京太和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對平面媒體業所作的一次薪酬福利調查顯示,35歲為記者收入的高峰期。在北京的主流媒體中,大多數記者編輯的底薪收入每月在3000~5000元。而高的例如副總編一級的,其月薪則在每月10000元左右。普通的媒體,記者編輯的收入通常在每月2000~3000元左右。報告顯示,薪資分布實際上顯示了平面媒體的行業特征。新人與老人同在,舊管理與新管理并存。而在主流的大眾媒體中,新人和老人的薪資差異很大。至于網絡媒體的從業人員,薪資待遇更是缺乏統一的標準。

毫無疑問,無論是中國的記者還是美國的記者,所從事的都是一項高壓力、高危險的工作。由于待遇與付出失衡,導致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尤其是在我國,如何給與記者群體更多的保障,是媒體長久生存與發展必須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注釋:

①《美媒體逐漸喪失公信力 半數人不信任媒體報道》,新華網,2006年1月16日

第6篇

[關鍵詞]新聞教育 發展規模 課程結構 實踐教學

一、當前新聞教育存在的幾個矛盾

1.粗放式的發展規模與媒體對新聞院校畢業生需求日益減少的矛盾

近年來,我國不同層次的高校新聞教育可謂發展迅猛。據統計,到2008年6月,我國高等院校設立的新聞傳播學專業點達到了創記錄的877個,具體的數字是:新聞學267個,廣播電視新聞學188個,廣告學323個,編輯出版學64個,傳播學31個,媒體創意4個。這些新聞傳播學專業點分布于全國300多家高校之中。這其中還不包括沒有備案而已經存在的新聞傳播學專業點。與龐大、粗放、簡單復制式的專業規模擴張相對應的,是越來越多新聞專業畢業生不能進入媒體就業的尷尬。即使是在新聞教育領域處于高端位置的知名院校,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07年本科畢業生共207名,去傳媒業就業的只占15%,2008年也基本相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8年應屆畢業生去傳媒業就業的也只有40%。在大量的新聞學專業畢業生未能進入媒體就業的同時,有相當多的媒體把就業機會向經濟、法律等其他專業開放。新聞傳播教育面臨著供大于求、人才培養不能應對媒體需求的嚴峻現實。

2.融媒體的媒介技術環境與傳統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分類的矛盾

以信息海量、雙向互動、共享性、全時性等優勢獨樹一幟的數字媒體,為信息傳播提供了一個從未有過的綜合表現方式,并由此帶來受眾群體激增。在此情況下,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紛紛占據網絡高地,發揮網絡的多媒體綜合性,形成了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融媒體時代應時而至。融媒體時代就是“媒介融合”的社會時代。它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就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和互聯網站等多種媒體的采編作業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傳播平臺傳播給受眾。這種新型的作業模式催生的“融合新聞”已逐漸成為國際傳媒業的新潮流。

2009年10月8日至10月10日,世界媒體峰會在北京召開,主題為“合作、應對、共贏、發展”,這次尋求對話與合作的盛會提出了8個重要議題,即:“世界媒體的挑戰、合作、機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競爭、依賴、共存、發展。金融危機與媒體的應對,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數字化與網絡技術的挑戰,媒體并購,數字化多媒體時代的沖擊與機遇,新技術對媒體發展的影響及作用。未來媒體編輯部及記者的發展模式”,其中有關媒介融合的議題占五個,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媒介融合既是當下傳播的語境和發展趨勢,也是新聞傳播教育的時代語境和現實課題,然而,目前新聞傳播學科在本科階段設定的專業方向和課程結構,基本上還是按照傳統媒體的分類,把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數字媒體等專業條塊分割,對人才進行細分培養,這難以適應當前不斷出現的跨媒體新聞集團的復合型人才需求。

3.大眾化的新聞傳播教育與專業化的媒體人才需求的矛盾

當前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雖然規模龐大,但是這種規模基本建立在簡單復制的基礎上。目前各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在本科階段的專業分類、課程設置上幾乎沒有什么區別,培養出的人才也是模式化和大眾化的。然而,中國的新聞傳播業早已跨入分眾化和專業化的時代。傳統新聞教育培養出的“萬金油”式人才正日益被媒體冷落。

借鑒國外的媒介研究成果可以發現: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和歐洲的受眾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即大眾受眾時代、細分受眾時代、適位受眾時代和一對一受眾時代。不同的受眾時代需要不同的媒介和節目形式與之對應。目前的中國受眾正處于由大眾受眾時代向細分受眾時代過渡的階段,媒介從面向最廣大的受眾服務,制作大眾化的節目,向有針對性地選擇受眾傳播,制作專業化的節目過渡,因此出現了都市報、報紙專業化、電視頻道專業化等媒介趨勢。大眾傳媒的發展進入到分眾化傳播的時代,其表現形式為,媒介市場日益細分,專業化的媒體平臺不斷涌現。如財經類的《21世紀經濟報道》、體育類的《體壇周報》、《足球》等,以及數字電視提供的衛生健康、圍棋、靚妝、旅游、時尚等頻道的分眾化節目。即使依然在進行大眾化傳播的傳媒,其部分節目或欄目的報道角度和報道深度也越來越專業化,如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中的經濟、法制類節目。

專業化媒體發展帶來對專業化傳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專業素養的更高要求。21世紀以來,中國傳媒業正趨向招收更多專業背景的畢業生,其中金融、經濟、法學等專業的學生尤其受歡迎。中國三大財經報紙――《第一財經日報》(上海)、《經濟觀察報》(山東)、《21世紀經濟報道》(廣東)5年來只招收不到10名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其余95%均為金融、經濟、法學等專業。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當前的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才能避免被其他專業蠶食的命運。

4.新聞本科教育中實務課程增加與相關師資力量不足的矛盾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階段,主要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既需要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又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隨著近年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實務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必須有與此相適應的師資力量才能承擔起教學任務。但是反觀我國新聞教育的師資結構。早期很多從事新聞教學的教師大多來自中文等文科院系,他們承擔史論部分的教學尚可,從事采訪、編輯、制作等環節的教學則力不從心。而我國新聞教育界與新聞實務界長期脫節,各說各話,缺乏交流,自然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媒體發展步伐。近年來,各高校在人才引進方面唯博士學歷是瞻的做法,又堵塞了從新聞媒體引進實務教學人才的通道。上述各種原因,導致新聞教學中實務型教師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對全國30家新聞傳播學院系負責人及教學專家的意見調查表明,“嚴重缺乏實務型師資”是新聞傳播教育界普遍存在并被普遍認知的嚴重問題,專家們對這一觀點的整體態度值接近5.9(調查表的測量值1-7,1是極不贊同。7是極為贊同)。如果缺乏有效、務實的新聞實務教育,學生就不可能具備基本的實踐能力,更談不上成為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新聞教育的競爭力也就可想而知。

二、當前新聞教育的調整

1.控制規模,準確定位,推進差異化的辦學理念

當前規模龐大的新聞教育格局,已經導致了高校招生、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過度飽和的競爭和市場秩序的混亂。反觀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界,奉行的是規模適量控制的道路:全美國目前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學校二百余所,每年招生四千人左右,總體規模約占我國的十分之一;除密蘇里、哥倫比亞等少數幾所大學外,絕大多數大學的新聞傳播專業在學科排列位置上均落在文、史、哲、經、法學等之后,同我國的現狀呈明顯反差。

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效益遞減原理,在一個地區或行業,當資本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再增加一單位的資本投入,其效益就會減少。這意味著我國高校的新聞教育如果要繼續發展,必須嚴格控制甚至壓縮規模。筆者認為,教育主管機構對于正在報批的新聞專業,要嚴把審核關;對于不符合新聞教學要求的,要逐步取消辦學資格;對符合各項條件的新聞傳播專業,則要重新進行準確定位,推進差異化的辦學理念,使新聞教育既能健康有序地發展,又能滿足社會需求。比如根據學校的資源優勢,合理定位本學院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已有這方面的實踐,如財經類大學依托經貿專業的資源優勢開設財經新聞專業,政法類大學利用法律專業的資源優勢開設法制新聞專業,外語類大學利用外語優勢開設國際新聞專業,體育類院校利用體育專業資源優勢開設體育新聞專業等等。這也是解決當前我國各高校新聞教育同質化問題的有效途徑。

2.調整專業分類和課程結構,應對融媒體的時代要求

筆者認為,傳統的按照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數字媒體等不同媒介進行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的方式,必須應對融媒體的時代要求做出改變。以目前廣播電視專業的電視節目制作、廣播節目制作兩門課程為例,在融媒體時代,需要的是既能進行文字采寫,又能制作視頻、音頻作品,并能利用網絡平臺來傳播信息的復合型人才,與此相適應,電視節目制作和廣播節目制作兩門課程,就應該擴展成視頻節目制作、音頻節目制作這樣跨越當前專業分類的課程,不僅網絡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以滿足網絡媒體對視頻、音頻節目的采寫要求。報紙專業的學生也必須學習,才能滿足報紙網站對于視頻、音頻形式的報道。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從2007年起,在新聞學專業中新增了一個專業方向,“數字新聞傳播”,作為傳統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塊實驗田。新設的數字新聞傳播方向是一個立足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客觀變化,整合教育資源,重新規劃設計的新專業方向,其目標是造就一批適應新媒體以及實現傳統媒體數字轉型需要的新型新聞人才。

需要強調的是,調整專業分類和課程結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關乎當前新聞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更是為今后新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合理的體系,因而要科學論證,與時俱進。

3.強化專業背景,培養專門人才,適應媒體需求

我國傳統的新聞教育定位于培養“雜家”型的新聞記者。這一理念至今都影響著當前的新聞教育領域,致使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成了“萬金油”,貌似都通,又其實都不怎么懂,于是只能寫小而淺的報道,不能進行新聞題材的深度開掘,更不能適應專業化媒體對于報道的專業性、權威性的要求。只有強化新聞專業學生的非新聞專業背景,使之成為掌握某一領域知識的專門人才,才能適應媒體所需。

強化專業知識培養,可以采取模塊教學的方式。即學校可以考慮讓每個學生選擇一個喜愛的報道方向(或報道領域1.提供各種相應的選修模塊,進行跨學科培養。這種培養方式是美國高校新聞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如紐約大學的新聞專業之下,細分成紐約都市報道、美國國家報道、文化報道和文學批評、金融與經濟報道、科技、醫療與環境報道等許多具體的報道方向,他們還和國際事務研究學院合辦了拉美與加勒比國際形勢報道、法國國際形勢報道和近東國際形勢報道三個方向的報道專業,以為各類不同需求的媒體輸送精通該領域報道的新聞人才。而英國的新聞學教育要求本科生必須具有雙學位,如新聞與當代歷史、新聞與社會科學等。

4.7 開門辦學,加強實踐教學建設

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延伸,也是培養和檢驗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美國高校就主張學生通過新聞實踐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不僅僅是談論這個職業。美國新聞傳播專業普遍要求老師有新聞實踐背景。據統計,美國新聞傳播專業全職教師僅為30%,學校從校外聘請了大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老師,他們多來自著名媒體。擔任一線教學任務。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教師中,專職理論教師和專職、兼職實踐教師各占一半,其中有三名專業實踐教師獲得過美國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英國和法國的新聞專業課教師幾乎都有過記者的經歷,記者和教師可以在新聞工作與大學教學之間自由往返。法國著名記者R,埃斯卡比特不僅實施了波爾多大學的新聞教育計劃,還為《世界報》撰寫了30年的頭版評論,出版了50多部專著。

針對我國高校新聞教學中實務型教師缺乏的實際,必須開門辦學,加強與媒體的橫向聯系。一方面,高校教師要多與媒體接觸,甚至參與媒體實踐,提升新聞實務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借鑒美國新聞教育中聘請大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的做法,讓他們開設課程或舉辦講座,不僅可以彌補教學力量的不足,也可以開闊高校師生的視野,提升教學的前沿性。

第7篇

一、傳媒專業大學生新聞業務素養的現狀

新聞職業素養主要表現在新聞工作者的理論和政治素養、法律和道德素養、業務素養等方面。如果一個記者思想作風、職業道德、文化知識等方面的修養都很不錯,但是業務素養欠缺,那他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記者。

新聞業務素養的內容包括:敏銳的觀察思考力;快速的捕捉反應力;扎實的專業操作力。

一份對象為某高職院校新聞專業學生的調查顯示:被調查同學中,僅有0.4%的學生攝影攝像技術非常好,55.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攝影攝像技術是熟練,對攝影攝像只會一點的同學竟然高達44%。在圖片處理能力方面,18%的學生是熟練的,66%的學生只會一點,而有16%的學生還根本不會處理照片。掌握后期視音頻非線編輯的同學更是鳳毛麟角,只有14%的學生熟練掌握,14%的學生會一點,而72%的學生不會使用非線編輯。

該數字表明,傳媒專業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實踐中動手鍛煉、增強書本知識實際應用幾個方面沒有主動協調、契合,他們的新聞業務素養差得太遠了!

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媒體對能從事一般記者、編輯工作的本科畢業生,需求量已接近飽和。數量上的供大于求已經使傳媒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重重,質量上不盡如人意也讓傳媒單位拒絕接受剛出校門的學生事出有因。究其原因,不外乎其業務能力大多不能達到傳媒單位“來即能戰”的要求。

一方面絕大都數傳媒專業畢業生不具備直接上手,進入編采流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幾乎所有的傳媒單位都不愿意投入成本,對新近入職的學生進行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的培訓。高校傳媒專業大學生處境尷尬前途堪憂,因此,提高高校傳媒專業大學生新聞業務素養迫在眉睫。

二、提高高校傳媒專業大學生業務素養的舉措

要想讓書本上的知識自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高校、學生和媒體應該共同努力,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加大合作力度,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推進高校傳媒專業大學生新聞業務素養的提高。

1.縱向拉長實踐教學時間鏈條,增加學生動手機會。

高校傳媒專業學生的實踐有自發的興趣小組性質的新聞實驗室(工作室)以及部分學生自行聯絡、利用寒暑假參與的實習,當然這只占實踐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實踐來自學校安排的實習。而多數高校傳媒專業實習只安排在高年級,甚至畢業前夕。

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以理論為主,很少有直接動手操作的機會。如果要學生能夠在具體應用當中發現自身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要從低年級開始就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讓他們按照媒體單位的實際操作流程應用已經學到的知識,甚至直接參與到媒體實際工作中。

學校(二級學院)應該創造這樣的機會,為學生提供“體驗媒體”的可能。通過時間的增加,一方面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盡早具有媒體的職業體驗。

2.橫向拓寬實踐教學范圍,增加傳媒專業學生進入該產業的砝碼。

目前,國內很多院校的傳媒專業都擁有可用甚至比較專業的制作設備,包括平面媒體需要的相機、廣電媒體的攝像機、非線性編輯系統等。日常教學中,這些價值百萬、千萬的設備,除了實驗課的45分鐘或90分鐘時間內讓學生看看、摸摸,聽聽講解、嘗試操作之外,大部分時間發揮不出其他效益。傳媒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這些設備滿負荷使用也會很快落后,何況閑置?因此,盡快喚醒這些“沉睡”的設備,讓它們成為傳媒專業師生進入產業領域的工具,應該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師生分組配備制作設備,盡早開展帶設備實習。

除去部分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之外,大多數高校所在城市媒體限于自身實力,雖然擁有合格的技術維護人員,但制作設備數量往往捉襟見肘,經常不能滿足編采業務需求。針對這種現狀,高校方面可以把傳媒專業的師生編組,攜帶教學設備到傳媒單位實習。這樣,學生可以在媒體實踐中學會設備使用,媒體設備不足的現狀能夠得到改善,從而增強媒體接受實習生的意愿,同時,高校的教學設備也可以得到專業技術人員的維護,可謂一舉三得。

與媒體合作,促進高校、媒體雙向人員進入。

國內現有媒體,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媒體中,沉淀了很多20年前就進入傳媒行業工作的從業者。這部分員工業務熟練,但對行業前沿動態知之甚少;反觀高校,傳媒專業的教師理論修養、對行業發展動態的研究層次較高,但大多不具備媒體從業經歷。兩者對傳媒專業學生隔斷式教育和輔導,難免造成學生理論、實踐偏向一方的知識結構。因此,加強高校與媒體合作,在校內開辦選修課,由資深媒體從業人員介紹編采業務流程設備操作技能;在媒體內部開展研討,聘請傳媒專業教師從行業發展角度研究、指導媒體業務開展,參與欄目、節目策劃、制作,并增加學生對這些業務內容的接觸,將形成雙贏的格局,新聞專業畢業生動手能力明顯增強。

依托互聯網,嘗試開辦覆蓋高校,甚至部分社會面的實驗性媒體。

高校開辦媒體并不是非常新鮮的話題。創辦于1908年的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就擁有九大實踐基地。極為貼近實踐的教育方式讓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人才輩出,該校的畢業生有不少人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在國內,2003年,浙江傳媒學院就成立了實驗電視臺,經浙江廣播電視局批準,這座電視臺如今已經覆蓋了整個杭州下沙高教園區。

互聯網的發展,為視頻傳輸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高校的傳媒專業可以聯合所在城市的其他院校、單位,利用自身設備、人員力量,開辦實驗性媒體。這樣,直接的效果是能夠讓在校學生按照媒體運作流程接觸實踐,間接效果還可以創造學生接觸市場運作、商業合作等傳媒產業發展的其他方面。

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在校期間即創辦網站、制作公司等產業實體。

如今,很多高校都給學生提供資金、場地支持,鼓勵年輕人創業。適應這樣的時代基調,高校傳媒專業也可以嘗試由教師指導,輔導在校學生創辦網站、雜志、制作公司等面向社會服務的產業實體。市場經濟的鐵律是,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層出不窮的制作公司說明市場對社會化制作需求量在不斷增長。高校提供方便,讓在校學生創辦傳媒產業實體,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把原本僅有書本知識的“半成品”鍛造成為合格的傳媒人才,也能夠增加未來學生走上社會之后的生存技能和就業可能性。

利用校內資源,在本地域、甚至跨地域尋找為媒體配套生產的機會。

2009年7月16日,國家廣電總局向各地廣電局下發文件《廣電總局關于推進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改革(修改稿)》,三年后,制作與播出分離已經成為電視媒體重要的生產方式之一,《中國好聲音》等轟動全國的效應就充分說明制播分離的成功。不僅僅是電視,現在,合作、外包等生產方式甚至早就超出傳媒行業。對于大多數高校的傳媒專業來說,獨立生產《中國好聲音》這樣水準的電視欄目,或維護門戶網站級別的網絡平臺的確不現實,但為電視媒體負責部分拍攝、剪輯業務,為廣播、平面媒體承擔一些資料收集、文案策劃、初級編輯等業務就顯得比較輕松。因此,高校傳媒專業可以和當地媒體多方聯絡,甚至跨地域爭取類似的配套生產,創造機會讓在校學生成為傳媒產業鏈上的生產者,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合格的傳媒人才。

三、 以產業思路打造人才孵化基地

作為一項產業,傳媒的屬性早已明確。近年來,國內運作狀況良好的媒體、傳媒院校(或高校的傳媒專業)的共同特點就是,思路、實踐完全符合市場規律。這樣的現實雄辯地說明,抱殘守缺繼續沿襲多年前的傳媒培養方式正在被時代淘汰。潮流不可阻擋,對于傳媒專業來說,盡快融入產業發展的潮流,按照市場需求培養傳媒人才,提高新聞專業大學生的業務素養,不但是必須的現實選擇,也是發展的未來方向。

參考文獻:

[1]豐純高:《新聞理論基礎》[M].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崔保國:《2012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尹戴忠:《高校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及破解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7期

[4]徐璐:《從模擬到實戰專業過剩背景下的傳媒專業外向型實踐平臺建設》[J].《現代營銷》2012年第3期

第8篇

一位沒有新聞從業經歷(但有一定采訪經驗)的大學教授,在教學生如何采訪的時候,提出采訪活動要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比如選題、資料準備等等,全部流程大概有十幾道。按照這樣的流程嚴格訓練一段時間,一個有一定職業素養的新聞記者基本上就成型了。當然,也有一些進修的學生提出疑問:有些流程,有時候是不得不放棄的。比如,在采訪之前是需要一定的資料準備的,但我們在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情況卻是――19:25,你正在吃飯,總編忽然打來電話說,一位中科院院士已經來到我市,將逗留1小時左右,你現在馬上趕到機場采訪。如果這位院士是記者所熟悉的,那還好;如果不是,再進行資料準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新聞實踐中充滿了這樣的偶然性,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認真考慮一個問題:技術層面的“陽春白雪”真的那么重要嗎?我們是否更應該把它看作一種思維能力訓練,而非技巧訓練?

某雜志總編的培訓方法則是“下里巴人”式的。他的人才觀強調的不是高學歷,相反,只要有高中學歷、會寫作文就足夠了。從他在網上發表的一些文章來看,他幾乎認為新聞是一個“技術活”。他培訓隊伍的辦法比較簡單,但可能是有效的――

給剛進來的記者,我總是布置三個工作,稱之為“三個一工程”:每天寫1000字;每天打10個業務電話;每天上1小時網看新聞。(驛釗,《記者培訓點滴》)

同樣是教采訪,大學教授和這位總編的方法,表現出了風格上的不同。其實,這種風格上的不同,幾乎在新聞教育(包括大學中的新聞教育和媒體中的新聞教育)的大多數領域,都有所體現。這兩種風格不同的新聞教育,我們可以約略地稱之為“術”的教育(后者)和“學”的教育(前者)。

這種風格上的不同,卻能夠折射出新聞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我們把新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這兩種不同的風格做一個映照,會更清晰地看出學院教育與新聞實踐的脫節問題。

這種脫節可以用“兩頭空”來概括。這個“兩頭”,既包括新聞教育的產品――大學畢業生這一頭,也包括新聞教育的客戶――新聞媒體這一頭。新聞教育是要滿足這“兩頭”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這“兩頭”都落空了。

先說畢業生。這一頭的落空,并不是說新聞專業的畢業生不好找工作,真實的情況恰恰相反。所謂的“落空”,指的是畢業生新聞理想的落空。很多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參加工作之后,會發現真實的新聞實踐與課本上寫的、課堂里講的大相徑庭。老師們在課堂里賦予他們的新聞理想,在現實中往往很難實現,不少人因此備受打擊。這時候,他們發現自己的新聞事業也許只能作為一個飯碗而存在。

再說媒體。正像剛才說的,新聞媒體吸收的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只要勤奮,保住飯碗一般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如果做一下統計,總編們很快便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新聞專業的學生固然上手比較快,但工作若干年下來,編輯記者中出類拔萃的或者比較冒尖的,往往都是其他專業的學生。新聞專業的學生或許占據了金字塔的中部、底部,但占領“制高點”的愿望往往落空。用業內一句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新聞專業的學生,上手快、后勁不足;其他專業的學生,上手慢、后勁足。

兩頭落空,使得媒體對新聞教育并不滿意;當然,新聞專業畢業生對新聞實踐的現狀也不滿意。

當然,很多大學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提出了打造專業化的復合型新聞人才這一思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5年推出了4個新聞專業方向 :商業和經濟新聞、科學和醫學新聞、藝術和文化新聞、政治和國際事務新聞。國內,上海財經大學的新聞系已經推出了財經新聞專業,充分發揮自己的財經特長;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招收體育特長班已經有好幾年了,這些特長生將來的目標是搞體育新聞。

但是,是否僅僅有了這樣的專業方向就能夠培養出復合型的新聞人才來?答案是否定的。一個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是:國內的新聞傳播學專業在以一種近乎瘋狂的速度增長,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師資力量?

僅就山東而言,已經有若干所以理工科為特長的大學(比如山東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等),擁有了自己的新聞傳播學院(或者叫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當然,以理工科為特色的大學未必就不能建新聞學院 ;正如剛才所說的,它們恰恰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培養出一批具有理工專長的新聞人才來――前提是運作得好。

事實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樂觀。從現狀來看,有的非文科院校的學生,在招生時確實側重了理工方面,具有文科之外的某些特長 ;但也有的學校在招生時,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新聞專業招收的學生還是以文科特長生為主,他們和以文科為特色的大學里的新聞專業學生,沒有大的區別。

另一方面,也是更大的問題:如何實現跨專業的融合。這永遠是個大問題,它既涉及到師資問題,也涉及到教育體制問題。

先說師資。新聞專業的擴張如雨后春筍,但師資的增長則很難有這么快的速度。你能全指望剛畢業的碩士、博士來教學生嗎?一個最基本的底線是:新聞學院的老師,至少要40%有過新聞從業經歷 ;這種新聞從業經歷至少要有10年。按照這個標準,我們怎么可能“速生”那么多的師資?

還有個更頭疼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我們要培養復合型的專業新聞人才,但是,如果老師本身就不是“復合型”的,他能教出復合型的學生嗎?最終的結果,是“兩張皮”:學校請一批其他專業的老師,教教心理學、教教經濟學,但這些老師對新聞很陌生;學校當然還有一批搞新聞出身的老師,他們再來教教新聞,說說新聞傳播是怎么回事。對學生來說,他們只是學了兩種不同的專業,除非自己很聰明,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融合、如何去做復合型的新聞人才。新聞實踐界強調“復合”強調了很多年,大學里的院長們也在著急,但沒辦法。在“復合”的指導思想下,大學里的老師也只能從思維方式上宏觀地指導一下,能不能掌握,就看學生的悟性了。

再說體制。把兩個專業拼湊起來不叫“復合型人才”,跨專業的最終成果,體現在新聞教育的產品――畢業生上;畢業生的很大一部分,是要到媒體工作的。因此,新聞教育跨專業也罷,不跨專業也罷,都要從體制上與新聞實踐領域密切融合。在這方面,可以向醫學院學習:醫學院的臨床教授大多是門診的主任醫師。而國外不少大學,也把新聞專業教授發表多少新聞作品作為一個考核指標。這是“術”的層面。在“學”的層面,新聞教育當然可以陽春白雪一些; 但需要注意的是,兩條腿必須平衡,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

第9篇

關鍵詞 新建 本科 新聞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LIN Jia, JIN Yangchun

(Colleg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Abstract Journalism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deepening of news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is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in line with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college journalism new colleges are weak links exist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teachers lack practical experience, a shortage of funds and equipment, the media,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Only change the original teaching ideas, practice-based training of teachers, increase investment funds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expansion news, college news to push forward the new colleges teach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news; practice

1 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

1.1 課程安排不合理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美國大學一般一、二年級時不分專業,學生要完成占學分總數1/3的公共課的學習,一般到了大三學生才決定自己的專業。①中國新聞教育在不斷學習美國式的培養方式,通識教育開始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然而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三明學院新聞專業主要課程中,文學系列、語言系列、寫作系列等課程占到總課程50%以上,基本課程與其他中文專業差別不大,而在其新聞專業課上,專業課程安排不突出,專業課上課時間偏遲,導致專業課教學縮水,專業課程緊湊,學生學習壓力大等情況,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1.2 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聞專業的教師,有些在課堂上已進行了多年的理論教育,而他們真正參加過新聞媒體行業實踐的幾乎沒有。并且有些新聞專業的教師可能不是新聞專業畢業的,對于新聞理論的研究亦不是很全面,而且這些教師一般也是身兼數門學科的教學,對于他們來說,新聞實踐更是無從談起。而新聞專業畢業的教師,也是從學校到學校,還沒到社會歷練過,對新聞實踐也是懵懵懂懂,教授新聞實踐也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成了實踐教學的一大障礙。

1.3 媒體資金及設備短缺

美國學者沃克溫1989年對86所大學的研究表明,與高校質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聯系最緊密的是政府提供經費的多少和學校規模的大小。這說明,學校各方面工作的開展是需要資金支持的。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離不開媒體設備,但由于教育經費不足,一些必要的實踐教學場所設施建設不全,尤其是需要大量經費投入的報紙編輯實驗室等,更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擁有。

1.4 專業實習基地匱乏

據統計,1994年以前,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共66個,到2005年底,新聞類專業點已發展到661個,其中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2個專業點。據專家推測,2007年中國的新聞學專業點已經超過了770個。③各院校新聞專業的學生都會尋找媒體單位實習,但媒體行業規模基本穩定下來,發展需求速度減緩,提供的崗位供不應求,往往會出現一批在辦公室倒茶打掃的實習學生,實習效果可想而知。

2 改善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措施

2.1 轉變教學思路

我國新聞實踐教學已開展多年,理應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教學模式,但學者李飛強經過調查發現,近幾年對實踐教學的總結很少提到具體的實踐教學模式。④這導致剛剛開始實行實踐教學的新建本科院校無例可循,無疑限制了其實踐教學的開展。現在大部分教師教學的基本思路是“理論-事例-理論”的模式,先系統的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再通過相應的例子來分析其理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理論,缺乏必要的實踐性。新聞專業的教學相比其他專業更講究實踐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對新聞傳播的實踐方法和技巧有所掌握以及對理論的體會,而不單單是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學習。⑤因此“實踐-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才是當今高校所應提倡并實施的,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應當采用的教學方法。這樣就能把實踐真正融入新聞專業的教學中。同時針對專業課程安排不合理的情況,應該適時調整教學課程安排,將新聞專業課程提前教學,與其他基本課程交叉教學,改變原來大一大二沒有專業課程教學的傳統。也可以通過加開選修課,來彌補專業課上課時間不足的問題,教學時間分開,更利于學生課后對知識的吸收和應用。

2.2 培養實踐型師資隊伍

實踐型師資隊伍是指教師在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的同時,還應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與相對應專業的工作經驗。培養實踐型師資隊伍一方面可以派遣原有教師到媒體單位去實習外,還可以從相關媒體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士來進行教學。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使教學由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習,轉化為對實踐經驗的理解,能更好地進行實踐教學。調查顯示,在美國大學的新聞學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沒有當過記者,37%的人認為新聞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博士學位,大部分教授認為,新聞從業經驗 更是聘任新聞教育工作者的先決條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只有18%的教授或教員擁有博士學位,紐約州立大學新聞學院的老師更是以有經驗的新聞記者為主。⑥國外新聞專業的教師需要的是經驗,而不是學位,可見教師實踐經驗在新聞專業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當依據自身情況,吸收國外先進經驗,不斷提高新聞教學的質量。

2.3 加大教學資金投入

正如前文所述,新聞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媒體設備的支持,面對媒體設備不足情況,教師想要開展實踐教學很難,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新聞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多人共用一臺設備,要是使用時間沒把握好,部分同學可能都沒機會接觸設備,這種客觀情況導致的教學困難是最不應該出現的。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應該在保證其他方面經費充足的情況下,撥給新聞專業更多經費,讓其能夠添置必要的設備。同時還可以通過與媒體企業建立輸送橋梁,為企業提供其需要的人才,企業則可為學校提供資金設備的支持,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實踐的地方,又能填補實踐教學中的不足。

2.4 拓展新聞實踐基地

新聞專業教育存在經費不足,媒體設備短缺,媒體資源匱乏等困難,新聞實踐基地的建設,能很好地緩解以上的問題。首先,與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學習為依托,與媒體單位“合作共建”。媒體單位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環境、設備以及崗位,這樣學生就能在校內學習的同時,可接受新聞單位的培訓,這也解決學校與媒體需求脫節的問題。因此,新聞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學生進行新聞實踐的良好平臺。其次,也要重視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將校內刊物、廣播臺、電視臺、校內網等媒體資源整合起來,為學生創造短期的實踐機會。分散的資源很難對實踐教學產生幫助,因為資源的分散性而失去了更大的作用。

3 新聞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現實意義

3.1 激發學生的主體性

在大部分教學中,學生一般處于被動吸收的地位,而實踐教學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實踐教學促使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可以使他們在觀念上逐漸樹立起主體意識,學會自覺學習、自我約束、自主發展、自立創造、自強奮斗,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和實踐主體。實踐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再是以適應、順從為特征的被動生存的人,而是能獨立思考、自主選擇、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主動生存的人。⑦

3.2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長期以來,大多數高校新聞專業對理論的傳授比重大于對實踐方法的傳授,這就導致了畢業生進入媒體單位后,對于一些實踐性的工作感到陌生,還需要媒體單位對其進行業務培訓。這樣的教學方式造成媒體單位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面對這一局面,實踐教學所培養出來的就是符合媒體單位需求的人才——應用型人才。新聞媒體單位不僅要求員工要學歷高、基礎知識扎實,更需要一個能馬上投入工作崗位的新人。所以,新聞專業開展實踐教學就能使學生做到進入工作后迅速上手,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

3.3 提高新聞專業教學質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彌補了原有教學體系中實踐不足的情況,改變單一的理論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轉變。同時,實踐教學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由“學”到“好學”到“樂學”的轉變。⑧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感到乏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4 結語

當今社會更注重的是應用型人才,需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還需要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新聞專業長期以來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因為種種原因難以開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新聞專業要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重視實踐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改變教學思路、拓展新聞實踐基地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學會思考,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經驗,在社會實踐中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基金項目:三明學院2012年校級教改項目

注釋

①③楊雨丹.新聞教育的背離與回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7).

② 黃錄良.廣播電視新聞學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研究[J].網絡財富,2010(7).

④ 李飛強.我國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D].江西: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系,2010(5).

⑤ 張明新.新聞傳播學專業案例教學的理念與實踐[J].東南傳播,2009(8).

⑥ 李希光.是新聞記者的搖籃還是傳播學者的溫室——21世紀新聞學教育思考[J].新聞記者,2001(1).

第10篇

論文摘要:我國各個高等學校專業設立中,設立最多、設立時間最長,同時又是學校專業組成中必不可少的專業之一便是漢語言文學。它具有眾多的優勢,例如基礎實力雄厚、就業范圍較為廣泛、社會各個行業對其需求比較穩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與經濟文化也在飛速向前發展,這都在漸漸改變著人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人才戰略觀念,更對傳統的人文類專業造成巨大的沖擊。

作為歷史久遠的傳統類專業之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早在“五四”時期便已確立其基本內涵,而其專業中的課程系統組成是在20世紀中葉左右,在借鑒前蘇聯模式的基礎上確定的。在時代的限制下,漢語言文學的人才培育方式發展為知識性的,其能力培育僅僅是知識傳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質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會迫切需要專業性能力較強的應用型專業人員對于漢語言文學類專業畢業的學生來說,展現自身能力及才華的主要方式就是寫作,這也是社會各界對此類專業畢業生的最基礎性的要求。從當今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狀況來看,他們的主要工作類型有:語文教育、文化宣傳推廣、新聞類工作、秘書、行政管理等,這些工作都要求相關從事人員具備較高的寫作能力。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時期要進行語言及文學基礎知識的扎實積累,同時還要進行文學氣質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審美觀念與創新思想的培育,這都是為畢業生踏上社會贏得歡迎所做的備戰工作。所以,要從當前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所要具備的能力培育出發,針對其課程系統與培育方式進行相關的改進以及結構性的調整,整體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優勢,不僅順應實際需求,同時也是順應時勢潮流。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的職業定位是比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學、會計學以及醫學類專業那樣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因此難以與應用型直接相提并論。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的人文類學科,不僅承載展現人文精神風貌的重任,還承載著發揚和提高全民整體語言文化素質的重任。它的主要內容是對中外優秀文化及其遺產的學習與傳承,其核心內容是關心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即對人類、國家、民族、集體、個人與自身的一種認知和社會責任。因此,其專業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畢業生主要就職于人事的相關工作,對專業生人文素質的培育比較重視;教育非直接體現于應用方面,而是從對社會人文觀念及精神文明擇取的影響上加以體現;不注重直接創造出的、可以進行計算的經濟收益,而是注重對無法以數值計算的社會收益的創造,等等。目前,在社會不斷進步以及就業形勢逐漸嚴峻的情況下,教育的實用性逐漸成為教育的追求目標。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育來講,進行適當變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堅持傳統的同時,積極與社會需要接軌。

二當前漢語言文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比普修課課程安排,專修課的上課時間明顯太少,導致對專業的深度學習出現不足;其次,教育教學方式中存有的問題,實踐類課程安排較少,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不強。

考核體制與考核形式方面的問題。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夠順利獲得相關學分以及通過最終畢業考核,這其實是對專業考核體制與專業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種展現。例如:部分試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簡單的專業概念,等等。同時,試卷決定課程最終成功的觀念使得學生們只關心考試的最終結果,而忽略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

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的熱愛程度不足的問題。對自身所學專業的認知不足,缺少對優秀文化傳承與發揚的光榮感及使命感,同時自身專業素養還有待提升。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專業教學借助實用性理念來指導

在《中國大學生》這本雜志中,該專業的就業方向被描述為各類的編輯職務、教師、文案策劃工作人員以及文秘等。然而,現實中,這個領域的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多為新聞出版社、政府工作機關、企業公司以及科研機構,還有部分人從事了新興的產業,諸如房地產、律師、金融外貿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的就業面是非常廣泛的,但是此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往往面臨著有關專業的競爭壓力,比如像新聞、公共管理、廣告、文秘等專業。

2優化課程,增加學生專業知識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量多且雜,包含了諸如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古代文學以及現當代文學等十幾門課程,為了使漢語言專業具有更好的競爭力,我們應當從三方面對課程進行優化:(1)課程內容精簡化,要隨著本領域的發展步伐,將最新的知識體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門課程中。(2)核心內容凸顯化,每門課程的結構都必須優化,學科基礎的建立應根據此學科當前的發展來確定。(3)課程內容體系突出化,將各課程中的內容進行整合,使交叉重復現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

為了滿足就業的需求,必須提高專業的應用性,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增加其專業應用性。應該在“讀”、“寫”、“說”這三個領域下功夫,這三方面的技能必須得到強化。此專業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實用性教學工作:現代各種類型問題的寫作能力、古今各種問題類型的閱讀能力、信息的調研能力、語言的教學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課程體系必須得到良好的設置,教學內容也應豐富化,最好是能夠形成某些應用模塊來輔助專業課程的教學。只有這樣,學生的這五個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強,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一個專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人才。

4要始終圍繞著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

結合開放式的人才教育培養目標,教育教學中后續課程與該課程的銜接工作應得到我們的重視。比如,在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們應該對此部分知識進行整合梳理,讓重復度降到最低。安排課程內容的教學工作,不必追求過深,只要“夠用”“必須”即可。要結合本專業的最新動態精選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于教學資源的選取問題,學校應根據課程改革以及教學大綱的需求,優化選擇各種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選擇使用頻繁的教材,滿足語文教師的各種新需求以及現代教育的新挑戰;另一方面要選擇足夠量的參考教材作為后備資源。這樣一來,諸如教學標準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實施、課程體系的確立、教學輔導的夯實、教學資源評價以及數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開展。我們要借助網絡,穩步有序地組織有關的教學輔助資料以及與本課程有關的教材檔案體系。

四專業教育要具有創新的理念作為指導

我們進行創新就要做到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創新以及教學思維的創新,各自的具體內容如下。

1教學內容創新要突破專業限制

該專業的畢業生雖然擁有著一個廣闊的就業面,然而因為專業針對性不強,其就業工作往往受到其他專業學生的強力沖擊。因此,本專業的教學工作不能僅僅考慮文學和語言本身,而應該適當地結合就業現狀和學科的發展歷史推陳出新,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其實說白了,像廣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聞專業,其實就是在漢語言文學這個領域經過創新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在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前提下,我們還應該突破傳統的限制,不斷改革創新,讓漢語言文學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諸如新聞傳播、教育教學工作、社區文化管理、公關和文秘、廣告文秘等,都可以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個應用模塊,借助各個模塊的學校教育,學生可以獲得寶貴的從業能力和動手能力。

2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著極強的文學底蘊,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堅實的東方文化底蘊,還要有深厚的漢語感情。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能力與自身關于東方文化的親和力以及自己推陳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師要在思想上與時俱進,具有極強的意識以及新穎的教育教學思路,他們不僅要潛心實驗、樂于探索,還要不斷地開拓進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種文化傳聲筒的角色,通過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針對某些社會問題(例如新媒體傳播方式、博客等)可以為我所用,將其帶到課堂之上供學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培養自己的思維創新能力。他們要利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創新,用新觀點、新思想不斷地激勵學生,學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會感同身受,進行探索、發現、分析、思考、創新。雖然,根據專業特點,此專業的教師大都不訥于言,然而,他們必須要以實際行動,言行結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總之,新課堂不僅饒有趣味充斥著人文氣息,而且還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它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工作做到了最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新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了精神棲息的最佳港灣,培育新型思維的一方沃土,更成為師生人生歷程的一次洗禮。如今的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還不能實現如此完美的教學目標,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講臺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學生是我國的未來,我們在進行中文教學的過程中,更應該貫徹實施上面提到的問題,學生實際掌握的語文知識豐富了,學生的漢語言體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這樣,中華文化才能不斷地流淌,傳統文化才能不斷地傳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伍建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陳艷芳.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7(2).

第11篇

為了更加全面地說明問題,本文選取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石溪大學新聞學院、圣克勞德大學傳播與新聞系、北阿拉巴馬大學傳播系新聞專業、太平洋大學傳播系新聞專業等五個不同知名度的新聞學院或新聞專業作為分析和研究樣本,以免以偏概全之嫌。

重視媒介融合教育

美國新聞學教育通常采用新聞學和社會、人文學科以及跨學科教學并重的課程模式,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注意拓寬學生的視野,重視媒介融合教育。隨著數字技術對信息傳播形態的改變,社會從未像現在這樣需要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受過良好媒介融合訓練的新聞專業畢業生。近年來,美國新聞學教育緊跟媒介融合的時代步伐,看準發展趨勢,新開了很多媒介融合的專業課程,或者在傳統新聞學教育中加入了很多媒介融合教育的課程,增加了很多用于進行媒介融合教學的硬件設備和多媒體教室。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下有10多家各類新聞專業機構,學生有大量機會與在職記者交流。近年來,哥倫比亞大學還開辦了數字新聞塔爾中心(Tow Center),并開始授予計算機科學和新聞學的雙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認為自己一直致力于新聞學教育向多媒體和媒介融合方向的革新與衍變。

美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新聞學院開設了很多注重媒介融合教育的課程:電視報道與編輯,電視制作,高級報道/寫作/廣播、高級編輯與表現/網絡、高級數字敘事,音頻新聞,數字攝影新聞實驗室,在線新聞學等,這些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傳統采寫能力以及多媒體運用的融合。為了培養能夠適應處于動態中的媒介未來的新聞人,石溪大學新聞學院建設了配備有最新數字技術的“未來編輯部(Newsroom of Future)”多媒體專業教室。所謂“未來編輯部”,包括采集、文字編輯、音頻視頻剪輯設備等,并使用一套軟件連接各個新聞工作者的電腦,使得新聞資料編制傳送一體化。石溪大學很多課程都在這個“未來編輯部”里完成。所有石溪大學新聞學院的學生都被要求必修廣播、印刷、在線新聞等課程,并學會如何利用多媒體平臺和模式進行思考與工作,然后在最后一學年才可專注于其中某一種媒介的學習和應用。

北阿拉巴馬大學傳播系確立了廣播新聞、融合傳播、媒介研究、出版與在線新聞、廣播電視與互動媒介等專業研究方向,從這些專業設置可以看出其對媒介融合教育的重視。

美國和中國在新聞教育理念上有很多差異,其中之一就體現在對教師背景的要求方面。中國新聞教育大多要求教師具備高學歷,美國看重學歷的同時,更看重教師的從業經歷,在媒介融合時代,后者的要求尤甚。由石溪大學新聞學院網站提供的相關資料可看出,石溪大學新聞學院共有教師28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兩人,占所有教師的7%;具備媒介從業經歷的教師27人,占比96%;來自傳媒行業的兼職教師10人,占比36%。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在這個媒介融合的時代,美國的新聞學院非常看重教師的實踐經驗,并不過分看重教師的學歷和學位,這與中國的新聞學教育有很大不同。中國新聞學教育非常重視學歷和學位,將博士學位視為進入各新聞學院工作的通行證,使得中國新聞學教育體系建設出現了種種偏差。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教員也全部是來自各個領域的拔尖人才,包括獲得各種獎項的記者、專欄記者、作家、雜志編輯、紀錄片制片人,以及數字媒介領域的專家。這些教員全部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完全勝任媒介融合的專業教學與支持學生發展的工作。

美國各新聞學院近年來新聘用了很多在新媒體領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員,與傳統新聞學教員一起,致力于培養新型新聞人才。即便原有的新聞學教員,也在向媒介融合研究領域靠攏。美國太平洋大學傳播系在2010年招聘教員時,發現應聘者發來的簡歷中90%以上都號稱自己的研究領域是新媒體。

強調多媒介的實踐與應用訓練

第12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攝影行業蓬勃發展,國內平面媒介的報紙擴版增容及攝影藝術機構(如影樓婚紗攝影、人像藝術攝影、廣告攝影)、攝影股份制企業、民營照相館等數量迅猛增長,還有媒體廣告宣傳部門、圖片制作部門、媒介傳播部門、企事業黨政機關宣傳部門等,對攝影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攝影專業人才市場前景甚好,尤其是攝影專業技能人才更受歡迎。攝影行業對教育程度較高的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會持續增長,因此,高職院校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對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及就業來說是一個美好的前景。

一、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院校開設攝影專業相對于本科院校來說,起步較晚,在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師資隊伍還相對薄弱。教師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雙師型”教師等無法與本科院校相比。二是教學設備及實訓場館建設規模、數量有限,學生實習用的攝影器材從質量到數量還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三是教材內容不精,知識點過于序列化。比如《攝影》課程用的《攝影技術教程》是普通高校攝影專業的專用教材,理論原理深,專業概念多,涉及數理化知識,許多同學望課本而生畏,傳統攝影的內容占有大量的篇幅。進入了數字時代,數碼攝影技術將是未來攝影技術發展的主流,攝影教材內容應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四是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傳統,理論講授多,操作實習少。五是攝影專業的校企合作攝影實習基地沒有得到較好的落實。

二、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面向

1、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廣泛的科學文化和攝影基礎理論知識,了解攝影各類器材,掌握其性能、結構及使用、維護方法,具備攝影的獨立工作能力,能在攝影藝術機構、攝影公司、企業、文化傳播公司、新聞媒體、出版單位、廣告宣傳和影視制作等部門從事攝影和影視攝影相關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具有技術精湛的高級攝影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

2、攝影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面向及職業崗位。攝影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面向主要是攝影藝術機構、攝影公司、攝影股份制企業、民營照相館、廣告制作公司、文化傳播公司、報社、新聞媒體單位、攝影培訓學校、企事業宣傳部門、自主創業等。職業崗位是攝影行業的攝影師、策劃員、業務主管、經理;新聞媒體單位攝影通訊員、攝影記者;攝影教師、攝影培訓師、自由攝影師。

3、攝影專業畢業生的知識、工作能力及職業素質要求。知識要求方面:具有掌握攝影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現代數碼攝影技術知識和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熟悉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的使用。接受美術、設計、攝影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和操作能力。具有工作需要的公關、禮儀、策劃、管理知識和一定的法律知識,了解黨和國家在新聞出版、文化藝術領域有關政策、法規。工作能力要求方面: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公關能力、對外業務能力。職業素質要求方面: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職業道德素質,身心健康、工作積極、愛崗敬業、責任心強、嚴謹務實、誠實守信、關心集體、團結協作、開拓進取和完成好各項任務的能力。

三、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

高職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課程體系的構建。學校要根據高職的“2+1”辦學模式和攝影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面向,構建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第一學年為公共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主要課程有攝影史、美學、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計算機應用、數字攝影原理、攝影用光、攝影用光、攝影構圖、景物攝影和人像攝影等。第二學年為必修專業課,主要課程有攝影美學、風俗攝影、廣告靜物攝影、室內外環境攝影、時裝攝影、工業攝影、商業攝影、新聞報道攝影、廣告策劃與設計、計算機圖形處理技巧、數碼攝錄像與多媒體應用等。第三學年畢業實習(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與論文。?

四、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策略

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職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有力保證,學校要根據辦學規模培養、引進或聘用一批德藝雙馨的專業教師和“雙師型” 教師,使師資隊伍在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雙師素質符合人才培養評估的要求。

2、加強教學設備及實訓場館建設,為實踐教學創造良好條件。要加大實踐教學資金投入,充實設備設施,創造良好實訓條件。要依據實踐教學需要建立攝影實訓室(或攝影棚),購置中、高檔次的攝影器材,并從數量上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

3、根據培養目標,精選教學內容。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攝影技術精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因此,學校要從實際出發,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加強教材建設,并對課程設置作適當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在課程教學的內容方面,要精選適合時展和實用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首先選取適合高職教育的高校規劃教材,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注意教學內容應反映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如《攝影》課程教學,傳統攝影應僅作介紹,數字攝影技術是重點的教學內容。

4、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高職院校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所需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教育強調“能力本位”,學校要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按照“實用、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調整課程設置,理論教學實用、夠用,強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有課程實訓、模擬實訓、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等方式,并要體現實用性、適應性、可操作性,使學生通過實訓,熟練照相機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練掌握攝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練掌握攝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構圖方法,掌握人像、風光、花卉、新聞、體育、廣告等各類攝影的拍攝技能及拍攝技巧。在教學中,用啟發式教學法、專題討論法、課堂輔導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要強化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理論講授100%應多媒體課件,給予學生更加直觀的視覺感受。要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影展、攝影名家講座、藝術欣賞、攝影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攝影水平。

5、開展頂崗實習,強化職業能力。頂崗實習是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內實習訓練向校外的延伸,是專業教學計劃中綜合性最強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它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學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實現高職攝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途徑。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強調學校與企業互動,生產與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畢業后可直接上崗,受到企業的歡迎。學生通過頂崗實習,置身于現代企業之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并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質,畢業后適應社會的要求。學校要做好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努力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

學校要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就業、創業校外實習基地,如攝影企業、文化傳播公司、出版、新聞媒體單位、廣告宣傳等部門,安排學生頂崗實習,讓更多的學生在頂崗實習中親自動手拍攝、親歷一線管理,以得到鍛煉、增長才干,并在頂崗實習中實現預就業。要加強校企合作,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使攝影專業技能人才有就業的出路,使更多畢業生在職業的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6、強化高職攝影專業學生的就業工作

高職攝影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概要解決入口問題,也要解決出口問題。畢業生就業工作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為此,高職院校要強化攝影專業學生的就業工作。

(1)加強領導,完善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機制。一是成立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指導、加強學校層面與各系的聯系與溝通。二是各系也應成立就業工作專門小組,成員由系領導、輔導員、班主任組成,定期召開會議、制定、落實措施。三是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問責制。制定階段性的就業率工作目標,未能完成工作目標的,要進行問責,尋差距、找原因。四是將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業績與評優掛鉤、激勵先進。

(2)注重高職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一是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將競爭機制引入教學工作中,如通過公平競爭選舉班干部、學生會、團委干部或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等,營造一種競爭的環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二是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就業適應社會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高職生踏入社會之初要想獲得社會認可,關鍵是要遵守職業道德,學校要把職業道德放在首位,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為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

(3)加強高職生的就業指導。一是加強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教改,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就業政策、就業技巧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自覺、主動地到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和行業去就業和創業,到中小企業、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去就業。二是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三是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多拿職業資格證書,如攝影師等級資格證書,藝術設計師等級資格證書、營銷師等級資格證書等,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四是加強學生創業教育,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國家的畢業生就業政策,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4)收集就業信息,做好搭橋工作。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就業指導中心的作用,加強與地方勞動人事部門的聯系與溝通,以獲取更多的就業信息,向用人單位推薦具有攝影專業技能人才的畢業生。學校也可通過聯系用人單位到校舉行“雙選會”,或要求學生積極參加校外舉行的人才招聘會,加大畢業生就業機會。要發動教職員工,參與學生的就業工作。通過親戚、朋友,廣泛收集就業信息,做好畢業生就業搭橋。學校還可通過網絡開拓就業無型市場,介紹攝影專業畢業生概況,為用人單位提供學生信息。也可通過網絡收集用人單位提供招聘信息,核實單位信息后組織畢業生進行投檔求職,通過搭橋工作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參考文獻:

[1]羅勇,蘆娟.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