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智能家居調查報告

智能家居調查報告

時間:2022-11-10 19:56: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家居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家居智能化;現狀分析;發展趨勢;探討

【分類號】:J523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智能家居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正在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幾十年前,我們無法想象可以通過一個遙控、一個聲音、一個動作完成對家電、家具的操作,但是現在已經實現了。在家中,可以通過遙控或智能系統實現對電燈、窗簾、冰箱、空調的操控;外出時,可以通過手機或網絡通信完成以上操作;并且,智能家居還會隨時監護家里的安全,防止偷盜事件、意外事件發生。家居智能化正在改變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把我們帶入新的信息化時代,不僅在大城市發展迅速,而且家居智能化正在朝著中小城市發展,家居智能化不斷發展來滿足用戶需求。家居智能化的健康發展,需要各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相互促進,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智能化家居產品。

一.家居智能化現狀分析

1.1 家居智能化概述

家居智能化主要是用網絡或其他通訊設備組成智能系統,與家里的電器、家居設備相連,通過對智能化系統的簡單操作來實現與家庭生活有關的各種行為活動,可以實現家庭內的通訊也可以和外部聯系,并且家居智能化在不斷發展來實現更多功能。家居智能化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自動控制照明、溫度等;可以實現遠程學習、遠程辦公、遠程娛樂等,讓生活更加便利;可以實現安全監控,監視家庭環境、防盜報警等。家居智能化是現代家居的目標,也是社會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需求。

1.2 家居智能化在摸索中前進,近幾年發展迅速

自從智能化家居開始發展以來,國家對于家居智能化越來越重視,頒布了一系保家居智能化進程的法律法規,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居智能化發展的標準性和規范性。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發展迅速,并對家居智能化越來越感興趣,加大了對智能家居的宣傳力度,從市場的角度引導消費者去認識了解智能家居,使智能家居在摸索中前進,根據調查,現在我國的家居智能化已經由大城市逐步推廣到中小城市以及農村,并且其應用范圍正在逐漸擴大。另一方面,從消費者自身的角度,21世紀的人們最求高質量的生活,尤其是年輕的一代追其時尚和潮流,家居智能化的發展滿足了消費者的內在需求,并在其親友關系中間不斷推廣,擴大了市場需求,這是家居智能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加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網絡信息化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持,使消費者用的放心,用的舒心。總體來看,我國家居智能化在近幾年逐漸被消費者接受,發展迅速。

1.3 家居智能化過程中存在問題,影響發展速度

家居智能化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并不是一帆風順,已經暴露出了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家居智能化的進程。

一方面,家居智能化的應用對象仍然以高端用戶為主體,高端用戶一般消費水平較高,資金充足,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因此成為商家最中意的消費群體,由此,忽視了對廣大消費者的推廣,這嚴重制約著家居智能化的推廣范圍。

一方面,對家居智能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廣大消費者對家居智能化沒有認識和了解,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生活方式,而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時間,對于家居智能化的宣傳學習力度不夠,廣大消費者對于家居智能化沒有足夠的認識,就不會形成購買和使用的欲望,對于家居智能化沒有內在的需求。

另一方面就是售后服務和運營維護不到位,物業管理公司對于這方面的管理不重視,沒有制定完善系統的家居智能化管理維護標準,甚至有些物業公司逃避責任,出現問題沒有及時解決,極大的削弱了消費者對家居智能化的信心。相關的運營和維護技術還比較欠缺,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于智能化的理解不夠,對消費者的引導失誤。

二.家居智能化發展趨勢探討

2.1 家居智能化將朝著與環保節能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永恒不變的話題,近幾年隨著對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問題的重視,綠色生活的概念被提出,在滿足人們的正常生活消費的情況下,使用綠色產品、環保家具,在這一大趨勢下,家具智能化的發展必將與環保節能相結合,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新型環保材料,全面做到建筑施工和室內裝修的綠色安全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和循環利用的先進技術,減少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和污染嚴重的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使人們的居住環境更安全更健康。

2.2 家居智能化朝著家電信息化的方向繼續發展

現在的家居生活中我們已經體驗了智能化的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在家居日常生活中,家用電器的使用是相當頻繁的,家用電器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必將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也是家居智能化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研發先進的智能系統和智能終端,優化布線結構,通過有線網絡或無線網絡實現對家用電器的控制和操作,減輕家庭主婦的負擔,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2.3 家居智能化朝著個性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當今社會以人為中心,一切產品和服務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當今的人們更是追求時尚和潮流,這就意味著消費者希望自己的家居環境和其他人與眾不同,家居智能化必將朝著個性化和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個性化和人性化也是家居智能化的最終目標,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良好的服務為方法,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按照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制定獨具特色的家居智能化系統,這需要商家在最初設計施工時增加對消費者的了解,合理的設計符合消費者生理、心理需求的家居環境,選擇切實可行又與眾不同的設計方案。

2.4 家居智能化繼續朝著家庭網絡化的方向發展

家居智能化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家庭網絡化,家庭網絡又可以分為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隨著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家居智能化中的應用,家庭網絡會由有線網絡向無線網絡發展。無線網絡更有優勢,更方便,更靈活,無線網絡克服了有線網絡的局限性,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使用范圍內任意移動,并且其使用范圍有擴展性。在家居智能化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無線網絡的應用會更廣泛,并且增大其傳輸距離,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其傳輸效率更高。

總結

家居智能化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未來還有巨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家居智能化已經慢慢走進了千家萬戶,我們在享受其帶來的便利與樂趣的時候要思考家居智能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家居智能化發展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廣,也需要市場的調配,關鍵還在于對消費者的引導,使其產生消費需求,并采取購買行為。針對目前家居智能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共同努力。現代化的潮流是其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技術是其發展的推動力,人們的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家居智能化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同時帶動了新的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國家經濟發展,家居智能化必將朝著更廣闊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陳 龍.居住小區智能化系統與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江月山.房地產商認為系統集成商的整體水平分析.《中國首屆智能化樓盤調查報告》,2001,8.

第2篇

1.社會上流傳的“讀書無用”、“學習無用”的說法,對相當一部分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是厭學心理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2.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有的學生學習負擔過重,造成心理壓力太大;有的是由于學習生活太單調,又缺乏自我心理調節;有的是貪玩,被網絡、電腦游戲所迷惑;有的是來自學習方面的挫折較多,缺乏自信心等。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的原因是他們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學習對他們來說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得不到愉快的體驗,長此以往導致學習情緒低落。

4.教師因素,教師不能真正做到公平對待全體學生,對于一些“學困生”,有的教師還給予一定的關注,但缺乏耐心,有的卻選擇放棄,差別對待。

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我們必須對癥下藥,原因找到了,最關鍵的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讓學生走出厭學之路?針對這些情況,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從學生出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糾正學生“上學無用、讀書無用”的偏見。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例子:課堂上,老師教孩子法語中的一個生僻的時態,學生趕緊反駁:“老師,沒有人這樣用的!”老師說:“這你不用管,先學會再說!”學生回答:“什么嘛,老師!沒用嗎要去學它呢?!”老師怒了:“誰告訴你沒用啦!明天考試,我就考你這個句型!”這時,學生們才恍然大悟,但心里總覺得別扭。這只是現在學生為什么會覺得讀書無用的一個例子。更多的讀書無用論者有這種想法是源自認為現在大學生就業難,上大學前景暗淡。他們只承認物質享受的追求,卻忽視了對精神享受的追求,這是對人生偏頗的解讀。對物質享受的追求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有物質和精神的不斷提高才能讓生活更加精彩,也更有意義。

糾正學生的這些錯誤思想,必須用事實說話,所以在課堂上應結合生活實例,從身邊的實例講起。如: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中很多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得到而且有其優越性。在學習智能加工這一課時,通過播放“我們的數字化生活”和“智能家居”,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能改變生活,改善生活”。通過講科學家執著追求真理的故事,講述科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講述科學知識在祖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喚醒他們學好知識的內驅力,為自己樹立人生目標。

2.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學生自信心。

許多厭學者并不是因為智力不高,大多是因為對自己認知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他們往往覺得自己天生不聰明,感到自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學習上往往很被動也很無力。這時教師應該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首先要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挖掘潛力。教師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困難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然后幫助學生制訂個人目標與計劃,并制訂出落實這項計劃的具體措施。在實施過程中使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進步,其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實現自我參照目標體驗成功,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改變對學為力的心理狀態。

二、從教師自身出發,提高自身職業素養

1.關注學生,無差別對待“學困生”。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教師不能“瞧不起”某些學生,這種感覺對一個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有厭學情緒的學生來說則更加重要。高中生的心理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厭學者,一旦老師、同學的言語和行為有瞧不起他們的表現,就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從而自暴自棄。因此不要為這些學生貼上特殊的標簽,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尋找產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多褒少貶,激發他們潛在的內驅力,慢慢地克服厭學情緒,使他們走出誤區,走向成功。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會把對教師的好感遷移到學習中。課堂上應實施微笑教學、鼓勵教學,營造親切和諧的氛圍。還記得剛工作那年,緊張再加上缺乏經驗,每節課結束后我總會抱怨學生太過于死氣沉沉,不配合。于是我做了一個調查報告,80%的學生要求我上課經常保持微笑,因為我總繃著臉,給人無法親近的感覺。難怪很少有學生向我提問求助。所以我們要走到學生中去,多和他們溝通,多了解他們,多從他們的角度分析問題、思考問題。

第3篇

【摘 要】為更好地應對物聯網發展給無線網絡資源帶來的挑戰,通過對物聯網業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結合現網中蜂窩移動網絡和WLAN網絡的承載特征,給出了針對不同類型物聯網業務的網絡資源配置及新技術引入的建議,研究結果旨在給物聯網應用下的無線網絡協同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物聯網 無線網絡 資源配置 網絡規劃

[Abstract] To better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on wireless networks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Io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ies of IoT first, and then gave advices of the wireless network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llular network and WLAN, serving as operation guidance for the collaborative planning of wireless network in IoT application.

[Key words]IoT wireless network resource allocation network planning

1 物聯網概述

1.1 物聯網的定義

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1]。這些物理對象可以是實際物體也可以是虛擬物體。人們通過為每個物理對象配置在網絡中唯一特定的標識,就能使其組成網絡并連接到互聯網上,以實現任何物體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通信連接[2]。物聯網是對互聯網運用的一種延伸,通過物聯網應用,人類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時間、空間的信息交換和信息管理[3]。

1.2 物聯網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物聯網的基本思想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末,最初來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1999年建立的自動識別中心(Auto-IDLabs)提出的網絡無線射頻識別(RFID)系統――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4]。

目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歷程主要被區分為導入期、成長期與發展期三個階段。當前物聯網產業發展正由導入期進入成長期[5]。其發展是從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期開始,首先實現人與人的點對點通信,隨著技術發展,逐漸發展到導入期,即實現半自動化的“物-人-物”固定模式的信息交換期。而后進一步形成小規模的物聯網,完成非固定模式的“物-物”信息交換,最后轉入到發展期。智能物聯網的出現縮小了行業間連接的鴻溝,為全面實現跨行業物聯網自動化奠定了基礎。

在應用市場方面,物聯網最重要的運用場景是汽車和自動抄表(AMR,Automatic Meter Reading)兩類(如圖1所示)。主要原因是這兩種應用具有顯著的政府驅動特性,因此毫無意外地成為了整個產業發展的主力軍。而安保類和POS/ATM等金融類則形成了產業的次要市場,主要由本行業內巨大的市場需求所驅動,同樣占據了產業中的較大份額。其他需求為長尾市場,不具備明顯市場特征的集中需求,且較為碎片化,但具備較大發展潛力與市場空間。

在發展規模方面,根據BergInsight公司2014年物聯網應用調查報告顯示,物聯網全球市場規模已接近3500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0.1%,并且預計在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將實現500億的物物連接規模量[6]。全球物聯網連接規模增長情況如圖2所示:

由于物聯網對流量、速率、時延等要求較高,導致其對通信帶寬也有較高要求,所以寬帶化是未來物聯網發展的基本要求和趨勢;同時,全球物聯網龐大的連接量要求高IP化,則需要更多的資源分配以滿足網絡覆蓋深度和廣度的要求,這必將導致無線網絡發生巨大的改變。

2 物聯網的業務分類及對無線網絡提出的挑戰

2.1 物聯網的業務分類

物聯網業務基于產業類型可以分為物聯網制造業和物聯網服務業兩大類。前者是指生產物聯網技術所需計算機、感知設備等相關產品的業務,后者是指提供物聯網網絡或應用等服務的業務[7]。

物聯網業務按照技術特征可以分為4類,分別是身份相關業務、信息匯聚型業務、協同感知類業務和泛在服務業務。4種業務屬于遞進關系,同時也是物聯網業務的發展趨勢。結合現有物聯網業務與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預測,綜合考慮物聯網業務特征、業務需求、用戶數量等因素,一般將物聯網業務分為8類,如表1所示。

物聯網業務根據類型的不同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多種速率、時延、連接頻率需求等方面。如業務類型1的突出特點為對時延及移動性能高度敏感,總體流量需求不高但是對速率有著較高的要求。以業務類型1的典型應用車聯網為例,網絡以車輛為節點,車輛所具備的高速移動性能本身就決定了車聯網具有高速動態特性。一方面,車輛間快速的相對移動導致不同節點在任何時刻都可能產生網絡連接的斷開與重連,因此對網絡移動性能及信息傳輸時延方面必然具有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一部汽車中可能包含300個以上的傳感器,而整個社會的車輛數目龐大,且從城市擁堵的現狀來看,需要保證一定的連接頻率和巨大的連接規模,同時,網絡還需要對這些傳感器的海量信息進行傳輸及處理,并且必須保證一定的時延和效率。可見,物聯網的發展對基礎網絡提出的要求并非當前蜂窩網絡資源管理策略所能夠滿足的[8]。

2.2 物聯網業務對無線網絡提出的挑戰

物聯網業務的不同特點將對無線網絡產生不同的影響,考慮到現有無線網絡的狀況及各物聯網業務的用戶數和發展潛力,存在以下方面影響特別突出[9-11]:

(1)對接入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物聯網業務的發展將導致接入用戶快速增加,特別是類似業務類型7這種速率要求不高,但是連接頻率較高、用戶數量巨大的業務,將對現有網絡的接入性能發出巨大的挑戰。如健康監測儀器(對應業務類型7)為了保證監測的有效性,需以較高的網絡接入頻次接入網絡并傳送實時數據,這對網絡的接入控制性能有較高要求,而現有網絡架構和協議根本無法滿足這種級別的接入要求。目前3GPP已經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LTE的后續版本將對接入控制性能進行大幅提升[12]。

(2)對容量提出更高要求

物聯網的迅速發展很有可能引起網絡的擁塞,而且不同業務引發的擁塞機制還不盡相同。對流量、速率、時延要求高的業務對網絡業務信道資源占用較多,比如安防系統需要實時地傳送大量視頻信息,故需要保證網絡大流量、高速率(對應業務類型4),個別用戶集中區域會導致網絡業務擁塞。對用戶數量大、連接頻率高的低價值業務(如業務類型3、類型7)會給無線網絡帶來較大信令開銷,部分用戶集中區域有可能產生信令擁塞,影響業務接入。

(3)對上下行業務比例產生影響

目前的無線網絡上、下行業務并不對稱,下行業務遠遠高于上行業務,因此整體的網絡結構及業務資源配備也相應地呈現不均衡的態勢。但是,許多類物聯網的應用恰恰相反,如智能家居系統(對應業務類型5)需要上傳大量的采集到的信息,但是下行的傳送控制信息一般十分簡單,所以上行數據量遠遠大于下行。這些業務的加入需要將上下行業務的比例進行調整,現有的網絡結構、資源管理策略及相關協議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

(4)對用戶時延、移動性能、QoS等級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物聯網的部分業務由于其鮮明的業務特色,故對某一項性能有著嚴格的要求,如工廠及碼頭的生產調度類應用(屬于業務類型8)對通信時延及保障等級要求較高,車聯網、遠程醫療(對應業務類型1、類型2)等對網絡時延敏感等,這要求未來的無線網絡在能夠提供廣度的網絡覆蓋的同時能夠在時延、移動性能方面到達更高的標準,從而針對不同業務提供差異化的網絡服務。

3 無線網配置策略研究

針對物聯網業務分類情況,結合2G、3G、4G及WLAN網絡的承載特征,以實現物聯網業務為出發點,并考慮流量均衡及最大限度利用各網資源,提出針對物聯網業務的無線網絡資源配置建議如下:

(1)業務類型1:主要采用4G網絡進行承載,確保實現網絡廣覆蓋,并根據用戶發展情況適當進行網絡擴容,推進厚度建設。

(2)業務類型2:以WLAN+LTE進行網絡承載為主,通過Femto、Pico等微小基站進行局部需求區域的覆蓋等。

(3)業務類型3:主要由現有2G網絡承載,在網絡演進后期、2G網絡進行退網過程中,需保留薄網深度覆蓋,滿足遺留的2G物聯網用戶的業務需求。

(4)業務類型4:此類型業務以有線網絡承載為主,對于部分傳輸管道無法達到的區域可通過4G網絡進行回傳。4G網絡規劃需考慮該類業務的需求來進行覆蓋廣度規劃,對于業務較為集中的城區區域需要積極考慮網絡擴容。此外,需根據不同用戶需求,分配固定物理資源,保證傳輸帶寬要求。

(5)業務類型5:以WLAN+LTE為主進行網絡承載,確保網絡深覆蓋,通過Femto、Pico等微小基站進行局部需求區域的覆蓋。

(6)業務類型6:用戶多為個人用戶,以WLAN+

LTE為主進行網絡承載,需加強網絡廣度、深度、厚度三個維度的覆蓋。

(7)業務類型7:用戶多為個人用戶,以WLAN+

LTE為主進行網絡承載,需加強網絡廣度與深度覆蓋,此外需根據用戶的分布靈活調整上、下行時隙比例并引入多公共控制信道技術。

(8)業務類型8:該業務主要集中于廠礦、碼頭等大型企業內部區域,可根據客戶的需求在企業內部區域建設無線網專網,滿足企業內部設備的接入需求。

由于物聯網應用將在總體上不斷地向高流量、高速率的寬帶化方向發展,因此除上述策略外,多種可以滿足不同物聯網業務特點的新技術也可以順勢引入:

(1)為滿足物聯網提出的多用戶接入需求,可加快引入面向多連接解決方案的4G增強型技術試驗及部署。

(2)為滿足物聯網業務對網絡帶寬提出的需求,下行可引入載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提升用戶峰值速率,上行則引入上行載波聚合、上行64QAM、上行雙流傳輸等增強技術,提升網絡上行承載能力。

(3)為進一步滿足物聯網對網絡廣度、深度及厚度的需求,需加大新型基站與特型天線的應用,包括一體化微站、一體化微射頻拉遠單元(RRU,Remote Radio Unit)、Relay、Pico、NanoCell等小型化設備以及各類特性天線。

(4)為更好地滿足傳輸效率需求,可引入三維多輸入多輸出(3D-MIMO,3D-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增強型多媒體廣播多播業務(eMBMS,enhanc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LTE小基站熱點及室內覆蓋(LTE-Hi,LTE Hotspot/indoor)等新技術來提高頻譜效率,提升網絡競爭力、優化網絡質量、提升用戶感知。

4 結束語

本文首先對物聯網業務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在對物聯網多種業務類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不同業務對無線網絡資源的需求,并結合2G、3G、4G及WLAN網絡的特征,給出無線網絡資源配置及新技術引入建議。本文提出的建議希望能給無線網的協同規劃提供參考,滿足物聯網快速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沈蘇彬,范曲立,宗平,等.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與相關技術研究[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9,29(6): 1-11.

[2]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Geneva: ITU, 2005.

[3] 孫其博,劉杰,黎,等. 物聯網:概念、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綜述[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2010,33(3): 1-9.

[4] 唐浩. IPv6在物聯網中的應用[J]. 電信技術, 2010(9): 35-36.

[5] 左斌,姚瑤. 物聯網在物流產業中的推廣障礙、影響與策略[J]. 中國物流與采購, 2010(9): 68-69.

[6] Tobias Ryberg. Wireless IoT Connectivity Technologies and Markets[EB/OL]. (2015-10-31)[2016-05-10]. http:///ShowReport.aspx?m_m=3&id=213.

[7] 孔文. 讓物聯網務實的技術與應用[J]. 集成電路應用, 2011(10): 28-30.

[8] 劉楷華,李雄. 物聯網應用現狀及發展機遇[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1(5): 1007-1008.

[9] 周世杰. 物聯網的應用及產業鏈分析[D]. 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2011.

[10] 汪衣冰. 中國移動在物聯網應用領域的探索與實踐[J]. 電信技術, 2010(1):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