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描寫音樂論文

描寫音樂論文

時間:2022-06-12 08:41: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音樂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描寫音樂論文

第1篇

[論文內容提要]文章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先秦儒家、道家音樂思想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深遠影響做出了簡潔明了的歸納和總結,并闡明先秦音樂思想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聯系。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時期,作為倫理學的“德”的觀念發韌于夏代,中經殷周和春秋戰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時期。由于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對音樂文化的闡釋中,先秦音樂思想凸顯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倫理意蘊。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德”具有總攝諸體、兼收并蓄的意義及功能。尤其作為中國音樂思想中一個最為重要、最核心的觀念,從先秦典籍《論語》、《左傳》到漢代《禮記·樂記》,從戰國末期孟子、荀子的《樂論》到魏晉秘康的《聲無哀樂論》,以迄于唐、宋、元、明、清,歷代樂論、筆記、詩詞、小說、曲論、唱論,無不浸潤著“德”的觀念。謹遵道德規范,乃是中國古代音樂倫理、政治、美感和形態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時期的音樂倫理思想著述研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倫理精神與音樂藝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傳統藝術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格的完成。先秦時期思想家學派繁多,在思想領域中產生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成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頁。先秦典籍、諸子百家的著述、先秦考古文獻(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犢”“帛書”及“銘文”等)、文物實物資料是研究先秦音樂思想史料的主要來源。這些文獻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論語》,孟子、荀子的《樂論》及《周易》“象”,《周豐山“春官宗伯·大司樂”,《尚書》“堯典”、“皋陶漠”,《禮記》等經典;墨家的墨子《三辯》、《非樂上》、《非儒樸和《公孟》;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鞍《商君書》、韓非子;雜家的《管子》、《呂氏春秋》、《列子》、《國語》、《左嘟(先秦史書);以及漢代的《史記》,《樂記》(后人記載的先秦歷史資料)等均載有一定的論樂文字。

第一個提出較系統的作為倫理學道德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孔子,他是儒家的開創者、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先秦,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被稱為“顯學”;以孔子為宗師,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展的儒家學派建立了一個以“仁”“和”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現;墨家學派的開創者是墨翟,與儒家并稱為“顯學”,他們興起聆儒家學派之后,但所持思想觀點與儒家學派針鋒相對,是儒家的反對派。在文藝生活中,墨家認為藝術的美與道德的善是應當統一的,違背道德的娛樂享受應該禁止:法家音樂倫理思想出現于先秦,以商較和韓非為主要代表,其核心觀點是“不務德而務法”,片面強調社會作用,否認了道德的社會作用。盡管法家的“法治”理論并未被完全拋棄,但其“不務德而務法”的原則在以后的封建社會中被否定,因此對后世并無顯著影響。孔子及其前的音樂思想是儒道兩家音樂思想的共同源頭,以老子為最早代表的道家出現于春秋末期,是兼采儒墨而又批評儒半的一個學派,老子和莊子為其主要代表,“道”是道家音樂倫理思想的核心。

先秦時期豐富多樣的音樂生活中,產生了許多很有價值、影響至今的音樂理論思想。諸子就音樂倫理思想的論述相互對立,亦各具其思想之精要,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堪稱音樂史上思想繁榮的鼎盛時代。因為封建主義宗法等級統治的需要,儒道兩家思想貫穿了2000多年中國發展史,稱為這個渙映大國數千年的土流思想而影響于后世,其重要性遠在其他各家之上。

二、對儒家音樂思想的倫理分析

在早熟的中國傳統文化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內涵著濃厚的倫理道德意識,儒家文化傳統是建筑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仁”成為中國哲學所關注的中心課題,于是,在認同音樂給予人的快樂的同時,將它與“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調音樂的美與倫理道德的“仁”相統一。因此儒家音樂思想的價值取向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在音樂中極力表現對人的重視和以人為中心,這些特點吸引了許多文化學家的眼球,被他們視為一種人文主義文化,他們認為在儒家音樂文化里,人的主體性是完全與倫理道德結合在一起的。因此音樂作品的創作也從“仁”出發,為“仁”服務;“正樂”、“靡靡之音”、“鄭衛之音”等術語亦可以不加解釋的用于音樂批評,并分別指稱處于不同倫理地位的音樂。

儒家傳統音樂文化強調禮樂一體,認為音樂與倫理相通,所謂“禮者為同,樂者為異。同者相親,異則相敬”。《中庸》亦提到“尊德性而道學問”,由于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音樂教育歷來主張以“德為美”。《周禮·春官宗伯》說:“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孔子曾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之言。孟子《公孫丑上》說:“聞其樂而知其德,’,這些言語都將音樂與仁德聯系起來。“德生禮,禮生樂”,從“德”到“禮”、“樂”,是一個自然生成的過程,禮樂被儒家視為德的表征。“六藝”是西周時期學校教育的六門課程,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樂屬于綜合藝術,包括音樂、詩歌和舞蹈。其中,禮樂代表西周的意識形態,是決定教育的貴族性質的因素。樂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禮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禮重點在于約束子弟們外表的行為,樂重點在于調和子弟們內在的感情。

孔子開創了儒家的音樂倫理理論,建立起情感與倫理道德、個人與社會和諧的音樂思想,影響了整個封建時代音樂思想的發展,使中國古代思想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這些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中都有具體體現。第一:“樂之教化在于道德”—即音樂從道德上感化人。“文質彬彬”是孔子的審美思想。“文”即文采,指一個人要注重禮樂即音樂文化修養;“質”即實質,指一個人的仁義之道及倫理品德。孔子認為:一個人沒有禮樂修養就顯得氣質不佳,但只有禮樂修養而缺乏仁義之道的倫理品德便是一種虛飾;所以他還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強調具有禮樂修養與仁義之道的品德才是完美的人,只有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才是文質協調。第二:“道德之內涵在仁”—即音樂要貫注“仁”的道德內涵,孔子認為“樂”可以感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仁義禮道,從而發展為君子。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仁愛,講什么禮?人如果沒有仁愛,講什么樂?說的是外在形式的禮樂,都應以內在心理情感為真正的憑依,否則只是表象而已。由此可見,孔子的觀點非常明確:禮樂的本質是“仁”,為人“不仁”,便無從對待禮樂。孔子在哲學上崇尚中庸之道,藝術上提倡中和之美淚而胃的“樂而不,哀而不傷”將中庸之道運用于音樂并將情感的因素統一起來,避免因突出某一因素而抹殺另一因素的片面性,這無疑是符合音樂藝術的內在規律。第三:“盡善盡美的和諧”—即音樂形式與內容、情感與道德的統一。孔子認為音樂有思想性和藝術性。他評價音樂的標準是“善”和“美”。所謂“善”是指內容的完善,“美”是指音樂的形式美好、動聽;二者能完美結合就盡善盡美了。這就將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和“禮”、“仁愛”結合起來了。他在齊國觀聽古樂舞《韶》后,認為獲得了一次很高的藝術享受,以致“三月不知肉味”。并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韶》盡美矣,又盡善也!”但接著評價另一部古典樂舞《武》時卻說:“盡美矣,未盡善也!”可見他推崇《韶》,并要求樂應合乎禮的規范。他斷言,歌頌舜帝功德的《韶》樂的內容和形式都達到了高度統一。而《武》這部反映武王滅商興周事跡的樂舞,雖欣賞起來很美,但過多表現征伐的武力行為,未能完全做到仁愛,所以“未盡善也”。而《韶》樂則是贊頌舜帝德治的內容,符合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因此,孔子在正樂時說:“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佞人殆”。將符合他思想的《韶》樂推崇到了崇高的地位。在此孔子是以他的道德標準作為音樂舞蹈的判斷尺度。孔子在充分肯定美的形式前提下,強調內容與形式、情感與道德的統一。孔子的“盡善盡美”的主張是對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是對音樂藝術特征的認識和審美評價的一次飛躍。,孔子對音樂本質的認識非常清楚地強調音樂審美與情感及道德相結合。故歷來的儒家音樂既維護“禮”,又滿足感官的愉悅。使教育通過藝術表現出來,人的情感在正常發泄時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精神與道德的升華,教育也通過審美而獲得體現;即所謂的“寓教于樂”;從而形成了儒家的“樂感文化”。

儒家用詩繼承了周人注重政治道德倫理的傳統,孔子對《詩經》的闡釋,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詩經》是西周樂官文化的產物。從藝術功用上看,《詩經》體現了以德為本、以禮為用的文化價值和鮮明的理性精神。“德”是樂官必備的素質,“樂德”是貴族音樂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德音”是儒家美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理論范疇。《詩經》依據塑造倫理人格、完善群體道德的理想,描寫了敬慎修德的彬彬君子之風,贊美了等級社會宗子宗孫、世卿世祿的宗法制度,個體則完全消融在由君臣、父母、兄弟、友朋、家族、婚姻所組成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而鮮有個性的表現。因此《詩經》堪稱西周禮樂文明的范本,它完整地反映了藝術與文化的深層聯系。《宇Li己·郊特牲》:“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鮑竹在下,貴人聲也。”《禮記·仲尼燕居》:“升歌《清廟》,示德也。”所謂“登歌”、“升歌”,皆為人聲之歌,而樂器多半處于從屬地位。周人“貴人聲”,顯然不同于“恒舞”“酣歌”的殷商巫音,而更重視樂歌所激發的道德倫理情感(“發德”、“示德,’)。因此就有一“德為樂之本”、“德音之謂樂”之說。《詩經》雅、頌兩部分作品大半都充斥著這類“德”的說教和“德音”的頌美之辭,與《國風》中的那些清新活潑的言情民歌形成截然不同的風格,同時為儒家的倫理政治學說提供了最豐富最現成的思想資料。由此可見,儒家的言必稱《詩》、《書》,行必據《禮》、《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在儒家禮樂文明中,樂體現出深厚的倫理化、道德化的色彩。

三、對道家音樂思想的倫理分析

道家既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派“玄之又玄”的思辯哲學,也是一派實際可用的關于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達到福樂人生的倫理學。道家倫理體系,也以其恢宏的規模、納米般的邏輯,中國歷史發展歷程中社會和文化所帶來的鐵一般的證據,鑄造了它的以“宇宙主義”為理論框架、以崇尚自由人生為特點的倫理學體系。這樣一種倫理學,發人之所未發,道人之所未道,其在倫理學理論方面的創造性思考和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批判,至今都是發人深省的。老莊及其弟子和諸多道學的后繼者通過對“社會倫理”和“圣人之道”的批判和否定,表達了他們重自然的天理倫理觀。他們的音樂思想也含有豐富的自然主義倫理觀。

道家對藝術審美和藝術所具有的特征有著深刻的認識,它高度重視人的理性精神,但反對用特定的社會倫理道德來規范人的情感。它主張自然、無為,強調情感的自由抒發和表現。老子認為,理想的音樂是“大音希聲”,是合乎道之特性的無聲之樂,是白然、恬淡、用之不盡的至美之樂。有聲之樂或“五音”則是不合乎道之特性的不完美的音樂;老子甚至告誡道:“五音令人耳聾”。莊子繼承了這一思想,并進一步闡明,合乎“道”的音樂是“天”、“真”之樂,是自然之樂;唯它才具備音樂之“和”(即精神內涵);而這“和”才是音樂中最內在、最本質的東西,才是音樂之至美所在。簡言之,自然之樂是“充滿天地,苞裹六極”的宇宙之樂。老子否定一切人為的有聲之樂,推崇“大音希聲”,強調恬淡而不可欲,其意義是消極的:莊子則要以追求“天籟”似的自然之樂、宇宙之樂,來反對一切束縛人心、扭曲人性的有聲之樂,與此同時,又肯定合乎人的自然之情性的有聲之樂,因此,其意義是積極的。老莊道家音樂倫理思想,經過《淮南子》以及稽康、李蟄等人,獲得進一步發展。稽康音樂思想的倫理觀是道家音樂思想精髓在魏晉時期放射出的一道驚世駭俗的異彩。稽康在遵循道家自然主義音樂倫理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聲無哀樂論”的命題,從而從根本上否定了儒家“音由心生”、“樂與政通”、“樂通倫理”的音樂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稽康認為,天地產生萬物,音樂是萬物之一,也是由自然之“道”、由天地之“氣”所生,因而,音樂獨立于天地之間,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與人的哀樂無關。換句話說,音樂是客觀的存在,哀樂則是主觀的東西,二者互不相干,音樂不包含哀樂,也不能喚起相應的哀樂。此所謂“外內殊用,彼我異名”;“聲之與心,殊途異軌,不相經緯”。顯而易見稽康明確割斷了音樂與心(情感)之間的聯系。彰顯了其崇尚自由、重自由的天理倫理觀。

第2篇

關鍵詞:藝術歌曲;風格特點;歷史價值;演唱表現

中圖分類號:J6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2

在世界漫長的音樂歷史發展中,歐洲藝術歌曲有著特殊的地位,成為專業音樂領域中具有深厚藝術造詣的音樂品類,不但是音樂體裁中的一朵奇葩,更對世界聲樂藝術的發展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藝術歌曲這種獨立的歌曲形式,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體裁之一,它與歌劇中的詠嘆調有相似之處,采用獨白的形式來表達人們豐富的情感,所不同的是它較多出現在音樂會(室內樂)舞臺,所以藝術歌曲是一種專業性、室內性、藝術性高度統一的產物。藝術歌曲的藝術性,主要在于它的抒情性、戲劇性,以及對作品內涵和人物內心淋漓盡致的刻畫,以致形成一種莊重而高雅的欣賞氛圍。

一、藝術歌曲風格的形成

歐洲藝術歌曲是在歐洲豐厚的民族文化和博大的文學歷史土壤中成長、發展的,最早產生于德國的藝術歌曲,按德語的譯音是lieder(浪漫歌曲)的意思。它的形成源于兩個條件,首先主要由于歐洲悠久的文化歷史培育、造就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詩人、文豪。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的大量出現,要求有更為精致、完美的音樂形式予以配合,而由此產生了注重情感抒發,更具藝術水準和表現技巧的藝術歌曲。早期的藝術歌曲較多采用歌德、海涅、席勒等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名詩不但能喚起聽眾的心靈共鳴,也給作曲家和歌唱家的音樂藝術創造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和靈感。藝術歌曲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文學與音樂、人聲與器樂的珠聯璧合,歌詞都具有文字精美、格調高雅、形象生動的特點,音樂的旋律與詩歌也能水融、渾然一體,極具藝術性。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將藝術歌曲闡釋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普遍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它的特點是歌詞較多采用著名詩歌,著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曲調表現力強,表現手段及作曲手法比較復雜,伴奏占有重要的地位。”[1]藝術歌曲大師雨果•沃爾夫所說:“藝術歌曲是詩歌與音樂的融合,對作曲家來講詩歌永遠是音樂靈感的源泉”。[2]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浪漫主義的詩歌推動了藝術歌曲的發展。

其次是由于當時鋼琴伴奏的成熟,在藝術歌曲的伴奏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曲家采用多種手法烘托和豐富音樂的表現,并在和聲織體或轉調運用上大膽嘗試,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舒伯特使歌曲與鋼琴伴奏得到更充分、完美的結合,他為了更充分地表現出作品的意境、內容,加大了旋律與和聲的表現力,將詩歌按照音樂特有的表現規律融匯一體,又能通過旋律準確地表達出詩人的不同風格特點。鋼琴伴奏能以獨立的形象和特有的表現手法與旋律交織,形成音樂形象塑造的鋪墊和補充,也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整體。不少的“作品的前奏、間奏和結尾用鋼琴來表現歌唱者演唱中只能體驗到而又不能道破的情感,不但營造了意境和氛圍,加深了作品的心理刻畫,也使作品的形象塑造更加完整。”[3]比如《魔王》中的馬蹄聲,《鱒魚》中的歡快的游姿,《紡車旁的瑪格麗卿》中紡車聲,《美麗的磨坊女》中歡快的小溪等聲音形象,都是由鋼琴伴奏來表現,由此與歌唱形成交匯融合,塑造出完美的音樂形象。

在藝術歌曲的發展中涌現一大批優秀作曲家,特別是舒伯特有非凡的貢獻,是他把藝術歌曲的創作推向新的高度,賦予了藝術歌曲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它的音樂創作深受貝多芬的影響,繼承了古典主義的精髓,更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質,從他的作品中對大自然的特殊愛好和作品富于色彩對比和變化看,它受浪漫派的影響,體現出古典與浪漫的二重性,并在傳統作曲技法基礎上大膽創新,對歐洲藝術歌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他以600多首作品成為多產的作曲家,作品詩意盎然、情景交融、題材豐富、手法細膩、情純感人,運用音樂化的詩與詩化的音樂使人們能深刻理解詩的意境和感悟到音樂的內涵,充分表現出對人類命運的高度關注,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愛情的渴望。

二、歐洲藝術歌曲的發展特點

藝術歌曲在歐洲有近300年的歷史,由于民族習慣、文化背景、語言特點的不同逐漸形成不同的流派,主要以德奧、意大利、俄羅斯、法國為主要代表,這些作品較多是根據著名詩歌創作的,也有不少是對本民族民歌的提煉和升華。

(一)德奧藝術歌曲。德奧是當時歐洲文化的中心,以歌德、海涅、席勒等大詩人筆下的詩歌,具有深刻的文學性與哲理性,極大地激發起作曲家的藝術創作靈感。以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等是當時最為活躍的作曲家,他們被稱為是詩人型的作曲家,極具浪漫氣質,音樂既高雅又通俗,作曲的表現手法細膩,體現出特有的嚴謹與規范,成為世界音樂舞臺藝術歌曲的典范。他們創作了數百首歌曲、聲樂套曲,作品風格各異,內容廣泛,表現形式多樣,深受歌唱家和欣賞者的歡迎,由此也造就了大批優秀的藝術歌曲歌唱家,形成了特有的德奧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

(二)意大利藝術歌曲。(也稱意大利古典歌曲)早期意大利歌曲產生背景主要是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基礎上發展的。音樂體裁上主要受音樂與詩歌緊密關系的影響,用詞精練,意蘊深刻,細致入微地表現人們豐富的內心情感。以斯卡拉蒂、喬爾達尼、貝里尼等為代表的作曲家創作了許多優秀藝術歌曲,曲調樸素、典雅、活潑、浪漫,蘊含戲劇性,有極高的藝術性,成為世界聲樂舞臺廣為傳唱的經典。正如聲樂教育家趙梅伯所說“從歌劇誕生以來的十七、十八世紀意大利藝術歌曲,它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的先進思想,在聲樂寫作技術上亦有可供借鑒之處,而在風格的純正和表現古典美方面則是無與倫比的。他們是發展美好音質,學習真正的美聲唱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典,也是全世界聲樂教學的好教材。”[4]

(三)俄羅斯藝術歌曲。早在沙俄時代,上流社會的藝術活動就十分活躍,曾出現過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耶夫等大批著名詩人和文豪,他們的不朽詩篇成為作曲家的佳作。以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穆索爾斯基等著名作曲家,寫出了風格各異、感情真摯、內涵深刻、富有內在激情,典雅精致而充滿新意的藝術歌曲,作品極好地傳承了傳統音樂文化,也保持了浪漫主義藝術特點。

(四)法國藝術歌曲。有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歌詞較多出自歷代著名詩人的名詩,以現實生活、愛情、死亡等為主題,作品著重心理刻畫,曲式精練,極富旋律美感,充滿詩情畫意,富有戲劇性對比。作曲家主要以弗雷、德彪西、拉威爾為代表,各有其獨特的風格。法國藝術歌曲注重聲音色調的對比、變化,細膩而典雅,含蓄而優美,需要歌唱者有全面的歌唱修養。

三、歐洲藝術歌曲的藝術特點

歐洲藝術歌曲博大精深,制作精致。由于產生和發展的特點形成特有的藝術特色。

(一)表情性:抒情性是歐洲藝術歌曲創作和藝術表現的第一要素。由于藝術歌曲的歌詞較多都出自詩人精致優美的詩歌,詩意濃濃、情意綿綿、內涵深刻,能給人以無限遐想。美學家稱藝術歌曲是“用音樂寫成的抒情詩”,既能給人以聽覺的美感,也陶冶人的情操。如尚家驤在《歐洲聲樂發展史》中所講“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大量的反映出思戀、愛慕、離愁、哀怨、邂逅的喜悅、失戀的痛苦、典雅的風度、嫵媚的姿態、高尚的情操、純潔的友誼、甜蜜的回憶、幸福的憧憬……愛情方面的主題。”[5]比如歌曲《阿瑪麗莉》就是意大利藝術歌曲的典范,歌詞中對愛的大膽表白,體現出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歌詞中的愛情主題體現出現實生活,善于把握人物的內在情感,熱情地謳歌人們對愛情和幸福的向往。歐洲藝術歌曲的音樂特點豐富多彩,有的情緒奔放,有的深情內在,有的親切委婉,也有的輕快活潑。由于表現題材的廣泛性,旋律表現既抒展、寬廣而富有歌唱性,也有的流暢、活潑而富有熾烈性。音樂表現出深遠而細膩,情感起伏跌宕,旋律色彩變化豐富,都極好地體現出表情性特點。

(二)戲劇性:較多的藝術歌曲詞、曲具有敘事、描繪性,具有較強的對比性和造型性。歌詞較多具有情節描寫,有的是將敘事與抒情交織,有的又是在現實與理想、希望與失望的沖突中進行,具有極強的表現性、情節的沖突性以及深刻的哲理性。比如舒伯特的《魔王》具有復雜的情節性,用朗誦調模擬出父親、兒子、魔王以及敘事者的不同語氣,有強烈的沖突性和表現性。而《幻影》則用獨白的形式,表現出流浪者對自己可怕影子的和痛苦。音樂結構較復雜,富有層次,旋律常用的是波浪進行和直線進行,跳越與平穩的交替進行。歌曲的速度和力度都變化多樣,強弱分明交替呈現,規律不突出,節拍形式多樣,較多采用多種音型節奏來表現音樂形象,強調對作品表現的細膩和造型性。

(三)技巧性:歐洲藝術歌曲的發展還呈現出更為豐富的技巧性,不但完美地表現出歌曲的情感內容,更重要的是促進了聲樂技巧的豐富性和規范性,使聲樂藝術得到更全面地發展。有的作品為了抒感和情節造型的需要,音域適中,演唱時都在歌唱者最美好的音區中,要求歌唱展現自然、純凈的音色,秀美而感人,強調對作品藝術表現的流暢性和完美性。有的藝術歌曲則由于表現的內容情感奔放,旋律跨度大而音域寬廣,跌宕起伏,要求演唱者要有高超的技巧,演唱中要有音色、力度、速度的變化和對比,情感真摯,語言表達要真切感人。歌詞具有描繪性,生動活潑,具有豐富的表情,極富歌唱性。如法國的藝術歌曲《燕子》、俄羅斯的《夜鶯》等,歌曲旋律熱情奔放,流暢而優美。要求演唱者氣息流暢,聲音靈巧,富有彈性,高音通暢而富有魅力。

(四)完整性:歐洲藝術歌曲強調歌唱與伴奏造型的完整性。注重鋼琴伴奏對旋律的補充和深化,使旋律更富有表現性,形象生動。所采用的鋼琴伴奏部分也不同于一般歌曲的伴奏,僅僅是旋律的襯托或旋律表現的背景。藝術歌曲不僅用伴奏來帶動歌唱者的表現,而且在節奏、和聲、情緒、意境等方面都賦予更豐富的內涵,是作曲家表達深刻情感內容與歌唱旋律整體構思的重要手段。往往利用豐富的節奏音型和音區、音色的對比來表現詩的語言,十分注重描繪、渲染詩詞的意境和形象。歌曲中前奏、間奏和結尾等細節,都充分考慮與詩的協調,形成一種精致而富于詩意的互動關系。比如為人熟知的《魔王》、《菩提樹》、《鱒魚》等作品,鋼琴部分就賦予了鮮活豐富的音樂形象和詩意的氛圍,巧妙地將詩歌、旋律、鋼琴融為一體。比如《魔王》:伴奏用八度三連音音型的烘托、造型,貫穿于全曲之中的疾馳飛奔的馬蹄聲,令人毛骨悚然、憂心如焚。兒子病痛中的、父親的焦急不安與夢幻中時隱時現的惡魔形象交織在一起,久久地縈繞在人們的腦海里。歌曲《菩提樹》的伴奏,將凜冽的北風與主人公流浪者的心情交織、對比。而歌曲《鱒魚》的伴奏則以潺潺流水為背景,塑造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畫。

四、歐洲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

由于歐洲藝術歌曲題材廣泛,形式豐富,作曲家用精湛的作曲手法制作的一首首經典作品,已成為世界聲樂舞臺藝術表現的重要內容,其藝術價值是難以用語言來概括的。歐洲藝術歌曲對世界歌唱藝術的發展既對歌唱藝術的審美規范和歌唱技巧的發展起著一個極好的導向作用,也對歌唱者唱功的磨練以及藝術表現能力的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歐洲藝術歌曲的演唱主要通過流動的聲音來表情達意,他不像歌劇的演唱是通過角色的扮演,隨著音樂的深入塑造角色,使演唱者與其它角色形成戲劇性對比。音樂會舞臺上只有歌唱者與鋼琴伴奏,必須靠自己對作品的體會,靠自己富有魅力的歌聲和適當的肢體語言恰如其分地表現藝術。演唱藝術歌曲要求歌唱者具備全面的音樂修養,掌握復雜的歌唱技巧,感情表達要求細膩而深刻。有人將藝術歌曲的演唱比喻為用“富有音樂的聲音”去表現“富有聲音的音樂”,是非常經典的。一切都靠演唱者內在的表現能力,通過自己完美的歌聲將聽眾帶入歌曲的意境中,形成豐富的聯想,深刻的揭示內蘊。比如舒伯特的藝術歌曲較多表現的是主人公對大自然的感受,并將其融入性格之中。作品《美麗的磨坊女》中的小溪是主人公的伴侶和安慰者,也成為她最后的歸宿地。《冬之旅》中的菩提樹、霜雪、烏鴉等都與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緊密相連,成為他生活之中的痛苦回憶與聯想。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時必須要深入體驗、感受作品,才能用歌聲來闡釋其內涵。

由于歐洲藝術歌曲是歐洲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體現,作曲家都將自己對作品的創作意圖、藝術表現等要求暗含于作品音符的連接和音樂的律動之中。歌唱者在對歌曲的二度創造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則是忠實于原作,簡言之,就是歌唱者首先要能讀懂“樂譜”,按照作品原有的風格進行演唱,能從作品中理解到詞、曲作者的藝術構思和表達的內涵,表達出作品特有的意味等。“成功的表演必須建立在對作品細致的“解構”之上,只有通過 “解構”,才可能在舞臺上再“結構”出完美的音樂和完美的藝術。”[6] 同時“風格純正的音樂表演,將使人類歷史上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放射出它們本來的光彩,以他們各自獨具的藝術特色和美的魅力而永世流芳。”[7]

歐洲藝術歌曲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有著特定的風格表現和演唱的藝術規范。19世紀的音樂旋律較多都結構簡短,節奏舒緩,旋律極具抒情性,體現出柔美、優雅、幽婉、恬靜,真摯,這一時期作品較多用的表情術語是“充滿愛情的向往”(amoroso)與“甜美、柔和”(doice)等,正由于作品的特點也要求演唱這些作品時要細致入微,聲音要純美、自然,對音色、氣息、感情都要有藝術性控制,避免強烈的聲音力度對比,顯示出藝術歌曲特有的純樸、華貴的氣質,充分表現出歌唱的盡善盡美。有人總結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一切遐想都是美好的,孤獨都是寧靜的。”強調抒情與歌聲的完美和諧,應該在像天鵝絨般的光滑、柔美的美聲中去表現作者美好的遐想和寧靜的孤獨,能給聽眾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審美享受。有的藝術歌曲具有高度的性格化,需要細致的心理刻畫。只有充分理解作品,才能用準確的聲音色彩去表現作品。正如我國聲樂教育家沈湘對學生演唱《阿瑪麗莉》時所要求的“這首歌表現的是一個青年向美麗少女阿瑪麗莉表達自己真摯、純凈的愛情。要唱得很年輕、單純而樸素。……呼吸的控制要非常好,非常柔,非常均勻,唱時音樂要柔美、漂亮。……每個表情記號都是根據表現的內容需要而寫出來的。” [8]

歐洲藝術歌曲具有豐富的內涵,要求演唱要富有想象力。有人稱“藝術歌曲是人類想象力的結晶。”比如形式多樣的小夜曲較多是通過柔婉舒緩的旋律表現年青人對幸福愛情的向往,對獲得愛情的喜悅或對失去愛情的悲傷等等,以此來頌揚愛情的崇高與永恒,這一切又都與豐富多彩的藝術想象分不開。只有使自己的聲音把握住作品內在的情感脈絡,一切技巧只有與情感想象融合,才能完整地表現音樂。

深刻理解歌曲的內涵,理解作品的藝術特點是歌唱藝術創造的基礎。歌唱者要能準確地抓住作品中的節奏形態,旋律發展的特點以及力度、速度等所蘊含的特殊意義,將作品的詞、曲意蘊與自己的歌唱表現高度融合,借助自身豐富的生活積累和理性智慧,力求能夠準確表現出作品的精神實質。對作品的一切都爛熟于心,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舞臺表現中從容、完美的表現,“精湛的演奏(唱),撼動人心的藝術力量來自對每一部作品的不斷思考、辯證分析、深入解剖和相互比較,讓每一個音符、節奏、表情都清晰、清楚地在自己心里流動,賦予它們以文化、歷史意義。”[9]

五、結語

歐洲藝術歌曲以風格獨特、意蘊深刻、曲式完美、制作精致而享譽世界聲樂舞臺,成為世界音樂創作和歌唱藝術表現的范本,值得每個歌唱者認真學習和精心鉆研。綜上對歐洲藝術歌曲的理性探究是為了拋磚引玉,進一步提高演唱藝術歌曲的藝術性,增強歌唱者理性審美的靈動性,以至達到表現歐洲藝術歌曲的深刻性、準確性。歐洲藝術歌曲成為人類研究歐洲音樂歷史和歐洲聲樂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也成為歌唱者規范演唱技巧,提高表現能力必不可少的活教材。藝術歌曲要求歌唱者真正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歌唱,歌唱者必須運用自己所有的技巧和智慧去精心塑造作品所表現的意境和形象,才能使藝術歌曲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2]劉式.音樂名言[J].中國音樂, 1993(4):67.

[3]付國慶.歌唱技巧與修養 [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6.

[4]趙梅伯.唱歌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6]肖承蘭.付聰鋼琴演奏上的美學追求[J].人民音樂,199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