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時間:2022-09-01 08:33: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聽了不少語文課,發現哪一堂都少不了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范讀、引讀、以問促讀……花樣繁多的朗讀方法讓語文課書聲瑯瑯,甚是熱鬧。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盡管學生以各種形式,就某一段文字反復朗讀,結果除了讀得熟練些外,幾乎看不到變化,學生原來怎么讀,現在還是怎么讀。尤其是那些“讀書腔”,你再怎么教怎么練,都少有見效。“讀不好,教不會”,是朗讀教學羞于見人的尷尬事。不教不行,教了沒用,朗讀教學儼然成了一根雞肋。

翻看老師們的教案,幾乎每一課都有“感情朗讀”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設計中,關于如何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基本上只有一兩行字:要么如“體會文中的××情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空泛而無實質性的內容;要么如“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至于如何讓學生做到感情朗讀?要教給學生些什么朗讀知識?要訓練哪些朗讀方法與技巧?文中表達的是什么感情?這樣的感情需要通過什么樣的語氣、語調、語態才能表達出來?感情朗讀的分寸感在哪里?等等,似乎從未在教案中看到過,也未曾有人質疑過。只有上公開課了,才發覺教學生朗讀成了一個大問題。一位老師教《狐假虎威》時,把狐貍蒙住老虎的那一段對話作為朗讀教學的重點,非教不可。老師教得很細致,狐貍眼珠子怎么骨碌一轉?怎么扯著嗓子?老虎怎么一愣?翻來覆去地讓學生想象、體會、表演、模仿,就是沒有按角色所說的話語進行朗讀。結果折騰了足足20分鐘,依然讀不好。究其原因,是老師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讀。我們語文教師普遍缺乏朗讀學的專業知識,更缺少朗讀的專業訓練。以其昏昏,豈能使人昭昭?不補朗讀學這一課,朗讀教學就沒了底氣!

當然,有了朗讀學知識還未必就能教得好朗讀課。近日指導一位老師教學《鷸蚌相爭》,其中,針對鷸和蚌相爭的對話設計了這樣一段朗讀導語:關注一下提示語“威脅”,體會一下,“威脅”時語氣是柔和的還是生硬的?語調是粗重的還是細長的?語態是和善的還是兇狠的?是熱情的還是冰冷的?……意圖通過比較,辨別出表現“威脅”特有的語氣、語調及語態,然后練習朗讀,揣摩朗讀發聲的變化。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光有這樣的理論指導,學生還是一頭霧水。學生需要的是在具體朗讀語境中的現場比較、即興示范、反復模仿與積極評價,于是,教學時做了這樣的改進:你用什么“威脅”蚌?()體會一下鷸對蚌的態度?(惱羞成怒、氣急敗壞)讀!學生果然讀出了相應的語氣、語調,教師及時評價:有點“威脅”的味道了,誰能比他更厲害?幾個學生爭先恐后地表演朗讀,一個比一個更能表現“威脅”。在此基礎上,教師作朗讀的點化:語氣是生硬的,語調是粗重的,語態是又氣又怒、冷冷的。學生有了具體的朗讀經驗,自然就能把握分寸。看來,朗讀的理性指導必須在現場,在學生現有朗讀經驗的基礎上,趁熱打鐵,才能水到渠成,點石成金。紙上談兵,只能是無用之功。

我們常常驚嘆于賈志敏、于永正等老師出神入化的朗讀指導,那些“讀書腔”在他們的引導下,不知怎么就改變了。這其中的教學技巧和藝術,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和琢磨。要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朗讀教學不僅需要朗讀學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自身朗讀能力過硬。有了過硬的朗讀能力和專業的知識,怎么教就不是件難事了。學生朗讀中出現的種種尷尬恰好就是教學的最佳時機,捕捉住這些時機必能化尷尬為驚奇,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進入教學的藝術境界。

推薦理由:在課堂上,賈志敏老師曾經為了讓學生用適宜的語調和語氣讀一個短句,不惜耗時五六分鐘,先后讓十幾位學生讀,并分析為什么要這樣讀。這個細節讓編者印象深刻。事實上,朗讀與內容理解、情感表達有關,語文教師如能像賈老師一樣帶領學生真正把課文讀好,其他問題也許就會迎刃而解。

第2篇

內容編排之美

一堂好的課堂設計要講究內容編排之美美的教學編排,可以讓教師教學行云流水、得心應手;讓學生學習樂此不疲,興趣盎然

在《食物鏈、食物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重點反復式結構設計,通過對找出來的4條食物鏈進行三次重復;通過“三看”,突破本節教學的重難點“一看”食物鏈,總結食物鏈中不同環節的生物成分,歸納出食物鏈的書寫特點“二看”食物鏈得出規律:同一種動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以處于不同的位置“三看”食物鏈,對4條食物鏈進行簡化,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每個環節又安排了說一說、議一議、寫一寫等環節,層層遞進,深化了生物教學的求真過程

在教學內容編排上,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線索式結構設計一堂課中大部分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都圍繞某個教學線索展開這種編排,思路清晰,知識連貫,可以有效地解決講解內在聯系不密切的知識時產生的繁雜和無序,給人以看得見、想得到的感覺教學線索的選擇可以是懸而未決的生活問題、自然現象或實驗現象

2首尾設計之美

設計形式各異的課堂“切入口”,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已被廣大教師認可“美的導入”能激起學生“躍躍欲試”的沖動,能給予學生“耳濡目染”的享受,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為教學重難點開啟智慧之窗在《食物鏈、食物網》教學的開始,讓學生觀看一段生物之間關系的視頻和一組生物捕食的精彩畫面,給予學生“耳濡目染” 的享受,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以上采用的是意境引入法教師將知識進行加工和構思成一個意境,然后用圖片、影視等手段呈現出來順勢導入課題當給學生建立一個有關事物的整體印象或一個意境時,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

設計課堂引入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需求,采用認知沖突引入法利用學生認知上的矛盾和解決矛盾的心理,故意制造學生心理認知上的失衡,以此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生物課堂教學的結束之美在于知識的拓展,使其達到繼續開啟學生心智、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目的在教學的最后,設計一個案例:重慶遇罕見蝗災,急需000條蛇、2萬只麻雀、20萬只青蛙,讓同學說說其中的緣由問題解答之后,又補充一個問題:青蛙、麻雀、蛇的數量能否換一下?這一設問再次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為食物鏈的數量金字塔這一知識做了作鋪墊

3節奏把控之美

一堂好的課堂設計也要講究節奏之美教學內容的疏密變化、教學氣氛的張馳起伏、教師聲調的抑揚頓挫等都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語言不是蜜,但卻要用它來粘住學生課堂教學中的節奏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體現

()教學內容主次分明教師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重點內容,重錘敲打,精雕細刻;一般內容,一語帶過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自然會形成鮮明的節奏

(2)課堂氣氛張馳有序整堂課都一板一眼,學生必然索然無味;整堂課都激情洋溢,學生也會產生疲勞感而抑制思維教師只有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地把課堂氣氛由平緩推向,又由逐步轉入平緩使學生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迷惘,時而驚嘆才能扣人心弦,產生真正的節奏

《食物鏈、食物網》的教學設計中通過“三松”“ 三緊”的模式來體現節奏之美

“一松”:上課之初播放視頻和展示精美圖片,讓同學在輕松的氣氛中步入本堂課的教學“一緊”通過農田生態系統中常見的6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過渡到食物鏈的正確書寫的討論

“二松”播放水墨動畫《螳螂捕蟬》片段、展示捕食圖片,要求根據情景寫出食物鏈讓同學們在放松之余,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二緊” 加入“議一議”小環節:殘留在農作物上的農藥既影響作物品質,又影響人類的健康,如果你是農民,有何良策?引發學生激烈討論

“三松”向同學介紹低碳農業的新嘗試--稻鴨共育的相關知識在簡單介紹完食物鏈的相關知識后,播放水墨動畫《鷸蚌相爭》片段,要求寫出相關的食物網“三緊” 對于重慶遭遇蝗災所采取措施的討論,進一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和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4師生合作之美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兩個主導因素,當這兩個主導因素相互配合,師生合作之美也會出現在課堂上

第3篇

【關鍵詞】理念方法方式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

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結合自己的實踐,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 教學理念――“新”

教師的教學理念是發揮學生主體的先決條件。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也不再被視為“你不學,我教你學,你不想學,我強迫你學”的被動承受對象。課堂變成了學生主動探究性課堂,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伙伴。只有教師的教學理念真正改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個性才有希望實現。學生在課堂上“想說可以大聲說”、不同的意見可以及時表達。哪怕爭得面紅耳赤,也無關緊要。畢竟這是學生真真切切地在表達自己的意見。隨著教師語文教學觀念的不斷改變,我認為教師應注意“三個多些”。

(一) 多些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力求能讓學生通過多閱讀,用他們自己的認知去感悟文本,領悟生命的真諦。課堂教學中,學生能通過閱讀明白的,老師不說;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明白的,老師不說;學生接受同桌幫助可以明白的,老師也不說。整個課堂,充分體現學生自主,讓學生通過默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不同形式的閱讀,去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 多些樂趣

語文課要上的充滿樂趣,應該杜絕一板一眼的照本宣科,課堂要真正解放,就要做到“三允許”:允許學生打斷;允許學生表達;允許學生犯錯。而且還要去除腦海中所謂的標準答案,雪化了是什么?“是春天”,多美的回答,多美的想象,我們干嘛要用剛性的標準去扼殺孩子的靈性呢?

在語文課堂上,無論是閱讀,還是詞匯教學,都要充滿情趣,要找到學生記憶的支點,而不是把知識像填鴨式一樣硬“塞”給學生。如在教學“荒”時,學生經常會在死亡的“亡”字上多寫一點,于是我就說:“同學們,中國的漢字,造字是有講究的,你看‘荒’,上面是‘草’,中間是‘亡’,草都死亡了,這地方是不是很‘荒’涼啊!”學生都笑了,也一下子都記住這個字了。

(三) 多些民主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應該民主。在這里,老師沒有特權,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特有學習行為進行適當的指導,充當的只是一個指導者的角色。

二、 教學方法――“活”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 教材重組

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教材,精心重組教材,并靈活運用教材。如在教學《長城與運河》一課時,教師備課的內容,不僅僅要關注書本上的詩歌,而且還應關注長城和運河的相關資料,并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明白像長城與運河這樣的文化古跡在中國還有很多,同時教學中,教師還應把保護“文化古跡”的思想滲透到文本,并學會借鑒《長城與運河》一文中設問、反復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去閱讀更多的關于中國文化古跡的介紹,如《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等,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其實這也就是一個教材重新整合的過程。

(二) 全員參與

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根據教材,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愛好、性格等方面去思考,什么樣的教學,能最佳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什么樣的學習,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什么樣的設計,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學習,達到一種全員參與的和諧境界呢?如在教學《鷸蚌相爭》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用自我表演、或分角色朗讀、講故事等眾多的方式自主學習,文章讀通了、順了、透了,寓言的道理也就自然而然出來了。當然如遇自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指導。

(三) 教法靈活

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有很多的生字需要識記,有的時候,一課連上要認讀的二類字,都有十幾、二十個字,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在教學生字詞時,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方法一定要靈活,可以編兒歌,促學生記憶。如學習“戴”這個生字的時候,教師可以一邊書寫一邊對學生說:“戴,‘土’字頭,‘田’子腰,‘共’產黨,挎大刀。”這么新穎有趣的識記方法學生一下子記住了。這樣的教學,多生動、多形象啊!

三、 學習方式――“趣”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就要求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和閱讀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新穎、有趣的學習方式中獲得知識的體驗和積累。

(一) 小組合作

團隊協作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個性等因素把學生進行分組,小組4個人中,有一個是比較強的組織領導者,其他三個是或執行任務、或記錄、或報告,整個學習過程中,合作學習是教學的主要形式,群體的學習對學生的自我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提高了個人學習的效率和能力。例如,教學《三顧茅廬》一文時,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為什么張飛和劉備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會有不同的態度。匯報時,有的小組額外增補了二顧茅廬的小故事,有的小組則是挖出了劉備和諸葛亮不同的身份背景,有的還講述了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深厚情誼,學生這樣的參與、朗讀、交談,充滿了樂趣,學生的生命在不經意間獲得了成長。

(二) 自我探究

讓學生自主學習是讓學生對自己的知識掌握進行一個統籌回顧運用的一種方式。例如課堂上安排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一個任務,那么課后他可能就要針對這個任務,去查找信息,獲取信息,這個搜集、整理、完善的活動過程,就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廬山的云霧》一課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學習,并溝通交流,有的學生說出了他們選擇不同內容的原因,有的學生甚至還畫出了自己閱讀文本后的廬山云霧,有的甚至還注意到了所選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和寫作順序,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真正體現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不同趣味。

(三) 角色體驗

教師的角色在學生的心里滿是敬畏,若能讓學生走上講臺,當小老師,在角色體驗中收獲當老師的樂趣和成就感,對學生的成長印記一定更深。如:可以把班級學生的作文,拿來讓學生當小老師進行講評,小老師要針對別人所寫文章的優點和缺點,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被講評的人,也在耐心、細心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積極地參與討論不同的觀點,這樣的體驗在學生的心靈烙下了印記,相信未來的文章,他們定將超越。當然若是這個講評過程中,學生還有沒看到的地方,教師也可以親切地說:“能讓老師說兩句嗎?”,這樣一個民主、和諧趣味十足的場面,學生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四、 教學氛圍――“樂”

愉悅快活的教學氛圍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學生在樂融融的教學氣氛中會才思敏捷、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具有鮮明個性色彩的觀點。我認為擁有教學的快樂氛圍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 尊重差異

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的那種“師道尊嚴”已經一去不復返,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更需要與時俱進,改變過去處處呈現自我優越感的教學風格,放下架子,確實地尊重學生,愛學生,多與學生交談,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多用禮貌用語以示對學生的尊重。如:課堂上,你可以對學生說:“可以告訴我,這本書你讀了嗎?”“你可以把你的說你的真實想法告訴大家嗎?”“能請你幫他嗎?”等等,不要小看這樣的語言,它會在無形中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加教師的親和力,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差異,課堂上孩子自由,課堂成為了“花兒想開”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氛圍多快樂。

(二) 等待轉變

每一節成功的語文課都傾注了教師的真摯情感。這里的情感不是說老師如何慷慨激昂地講課,而是教師能抓住教材,讓學生理解,感悟并有所得。

在我曾經執教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中,當我問到:“如果你有這樣一件雨衣,你會像文中的小主人公薩沙那樣做嗎?”一個女學生立刻站起來,說:“老師我不愿意,因為保護了花,我的花裙子就濕了,不美了。”她的回答引來了學生集體大討論,大家認為她的取舍自然,只是做人不能這么自私,要有一顆博愛的心,在大家的共同探討交流下,這個女同學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教師和學生全身心投入的情感,讓大家體驗到一股生命成長的快樂。

(三) 體驗成功

人都有想成功的愿望,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經常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表現自己,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進步,挖掘出潛藏學生體內的積極因素。例如,我們班上有一個叫宇的孩子,各科成績都不好,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每次上課經常發呆,有一次,作文課時,他破天荒地比往常作文多寫了兩行,于是我抓住這個契機,把他的作文適當修改了一下,在全班范讀,宇同學的臉蛋激動地通紅,從那以后,上語文課狀態明顯不一樣了,整天樂呵呵的,我想這就是體驗成功之后,帶來的正能量吧!

特級教師魏書生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所以,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努力營造快樂的教學氛圍,教學方法靈活,學生想說可以大聲說,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在學習中獲得成長,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也才能得以真正體現。

【參考文獻】

[1] 魏書生.魏書生談語文教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