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7 02:50: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學長導師工作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常青藤”學長制的產生背景
1、基于數字化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的需求計算機網絡的發達帶來的QQ、飛信、人人、微博、微信、陌陌等多種軟媒體的無限蔓延,昭示著我們已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化生存環境對當代大學生在思維模式、語言特點、行為方式、心理意識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分制的推行,使得以班級為紐帶的聯系逐漸淡化,學生之間缺乏一個特別穩固的團隊形式來組織,漸趨松散,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數量相對較少,使得學生工作在突然間陷入被動局面,有些地方還出現了“真空”狀態,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管理體制進行彌補。數字化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網絡的顯性和隱性方式積極“營造顯隱結合、以隱為主的寬松、自由與自主氛圍,通過感人情境、優美藝術、多樣語言與多彩活動等教育信息依托、滲透、潛藏到網絡信息中”①。如何通過樹立品牌進一步創新數字化環境下學生教育管理模式,促進數字化生存狀態下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成為當前高校一線的學生工作者———高校輔導員面臨最嚴峻、思考最深刻的問題。
2、基于國內外學長制實施的實踐經驗“學長制”(英文為“StudentMentoringScheme”簡稱“SMS”)是在國際上和港澳臺地區普遍推行的一種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指在高年級學生中挑選政治覺悟高、成績優秀、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高年級學生,經過培訓,對新生開展幫扶、指導、教育,引導和幫助新生盡快地度過入學適應期的一種管理模式②。早在15世紀,英國的伊頓公學就出現了學長輔導制度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長輔導制度在學業、心理、生活和社會實踐都已經發展的很成熟。日本早稻田大學將學長制納入學分,西澳大利亞大學的學長制作為新生始業教育的組成部分。在我國,這項計劃于1998年試行于香港城市大學,現已在香港各大、中學校廣泛應用。近年來,內地的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溫州大學等幾十所高校陸續啟動了此項計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基于當前學生工作多元化的思考學生管理工作的事務性越來越復雜,如何將繁雜的事務條理化、規范化、清晰化也成為學生工作管理者思考的話題。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結合數字環境下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特點,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牌意識,不斷開拓工作思路,尋求新方法,探索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范式。新生不適應大學生活,往往較難很快地改觀其在高中應試教育體制下形成的封閉型、自我型心理狀態。高校實施學分制,給學生帶來了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部分課程,選擇過怎樣的大學生活。但這種選擇有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如果對于新生有了較為貼切和細致地指導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但是光靠輔導員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為此,江蘇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專門成立了學長計劃項目組,團隊成員深入學習調研了國內外學長制的實施概況,實際調查了我院新生的需求狀態,從理論上探討了學長制的可行性,并于2009年在實踐中實施“常青藤”學長制?!俺G嗵佟痹⒁獬瘹馀c蓬勃,積極與向上。同時,美國的常青藤高校是頂尖名校的代名詞,常青藤高校的理想是培養一個完美的人,一個能讓自己快樂也能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給學長制冠以“常青藤”,便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們樂于接受和印象深刻,進而打造基層學生工作的品牌。
二、“常青藤”學長制的實施和模式構建
1、“常青藤”學長制的實施與運行“常青藤”學長計劃是由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策劃、組織,選拔和培訓一批高年級學長,組成“常青藤”學長隊伍,通過構建1位學長輔導4-5位新生的學生互助網絡。從大二、大三年級中選拔各方面表現優秀或有所特長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輔導低年級同學,從而使同學們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更好地度過大學時光?!俺G嗵佟睂W長團隊由不同專業、不同班級,或者學習成績優異,或者專業上學有所長,或者科研成果豐碩,或者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等幾方面或者某方面突出的高年級學生組成。學長人選的產生經過自主報名、上一屆學長推薦、班級推薦和綜合確定四個步驟,學長入選后進行統一培訓才正式和新生見面。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如何管理好你的輔導隊伍、建立密切良好的關系等。第一學期末提交“常青藤”學長工作總結和“常青藤”學長意見反饋表,通過學長自評、被輔導同學評測和學院學生工作領導小組測評等幾個方面進行學長工作的中期考核,督促做好第二學期工作。第二學期5月份,面向全院大一、大二、大三招聘下一屆學長。
2、學長制實施存在的問題“常青藤”學長制自實施以來,選拔了57位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同學,通過各種方式與新同學建立了良好的互助關系,不僅在專業學習上給予了悉心的幫助與指導,也與他們在生活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由于時間上的相對不寬裕,對于學長的各種培訓不夠充分,“常青藤”學長們對工作不夠熟悉,也凸顯了一些問題:(1)學習活動開展較少。有的學長因專業賽事多、學生干部事務多等,而與學弟學妹們日常面對面交流較少,專門的學習活動開展也較少,這使得“常青藤”學長計劃的開展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2)生活中交流不夠多。一些學長在提供學習上指導的同時忽略了對學弟學妹們生活以及心理動態上的關注。對新同學們的指導應滲透于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用心去傾聽去關注他們才會使交流互動更有意義。(3)在輔導低年級同學時耐心不足。也存在極個別的學長,忙于自己的事情多,輔導學弟學妹耐心不足的現象,這一點對于新一屆學長的遴選起到了借鑒作用。新同學們對大學的學習生活都相對陌生,作為一個過來人,應對他們保持以真誠及耐心,這也成為了日后遴選學長的最重要條件。
3、“常青藤”學長制實施模式的構建結合半年的學長制的實踐,學長計劃項目組對調查條款進行了修訂,大量地搜集了學長及被輔導的低年級新生對于此項制度實施的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調整了學長計劃的相關活動安排、制度要求,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學長從遴選到考核的所有流程。體制上的健全和制度上的嚴格,使學長制開始從稚嫩走向成熟。為了便于學長團隊的管理,緩解學院學生工作人員的壓力,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設立了學長事務委員會,來專門負責“常青藤”學長計劃的具體實施工作。學長事務委員會和年級事務委員會、專業事務委員會平行,同時隸屬于院學生會,總體負責“常青藤”學長制的實施,從事相關計劃、規則的制定,遴選學長及部署培訓事宜,并且對學長的工作進行指導和考核。新生可以通過反饋機制對自己學長的輔導情況進行反饋,通過考核機制對學長進行測評。學長要幫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各個階段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消除心理上的困惑與恐懼,使大學生活更加充實而多彩,也為今后的人生之路做好前期的積淀和準備。學長遇到輔導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及時與學長事務委員會聯系尋求幫助,同時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以實實在在的工作為低年級同學服務。結合90后大學生數字化生存狀態下的特點,我們搭建了“常青藤”學長的網絡交流平臺?!俺G嗵佟睂W長QQ群,主要用于即時的通知和在線的交流;“常青藤”學長博客,主要用于適時的、定期的交流,是不同專業小組進行小組內交流和小組間交流的平臺,是資料保存和非在線交流的載體。老師可以通過這些網絡平臺,監督和指導學長的工作。同時也向更多的老師和同學公開網絡交流平臺,使更多的人關注“常青藤”學長,評價學長的工作,不斷地激發學長的工作熱情和內在的動力。
三、“常青藤”學長制運行的意義分析
關鍵詞:朋輩教育管理大學新生學業輔導
學業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仍然是至關重要的主要任務,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專業志趣,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實現內涵式發展,是高校的根基所在[1](11-13)。面對從高中到大學的學習特點及學習模式從被動向主動轉換,學習節奏明顯加快,學習環境變化,大學新生入學后面臨學業適應性挑戰。同時,新生入學可能會有一些適應不良的情況,產生焦慮、厭倦、自責等情緒[2](84-86)。意味著我們更應該關注新生的學業輔導工作,幫助順利度過適應期,為今后學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朋輩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學業輔導內涵
朋輩輔導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學,所謂“朋輩”(Peer),實際上是“朋友和同輩”的簡稱,是指年齡相近、職位相當、生活境遇相似的一個群體,他們之間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3]。進入同一所高校學習的學生,有著相似的成長時代背景及求學經歷,進入大學后擁有相同的生活環境,接觸相同的教育資源,在不斷的磨合適應中具有相似的價值觀念及人生目標追求,對彼此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不斷增強。朋輩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學新生學業輔導機制能夠通過新生群體間的價值認同增強學業輔導的有效性,營造良好的班級學風氛圍,幫助大學新生走好大學期間學業發展規劃的第一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朋輩教育學業輔導機制,有利于實現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和自我教育。
2.大學新生學業輔導需求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新生在入學適應期對于學業輔導的需求,優化朋輩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學新生學業輔導機制,對安徽某高校265名在校大一新生的學業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大一新生在專業學習中積極性高,但專業概念卻較為模糊。85.71%的學生選擇對專業學習有熱情,并想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這一結果符合初入校園的學生好奇心強烈、求知欲旺盛的特點。但僅有21.58%表示了解自己選擇的專業,對于未來的就業前景明確并能夠對自己的職業做出具體翔實的規劃。同時自主學習意識強,但缺乏有效的方法。87.34%的學生選擇想要自主學習專業相關知識,閱讀本專業相關書籍,同時有62.34%的同學對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滿意,不是十分有效。遇到學習問題時,45.24%的學生選擇自己通過閱讀相關書籍、觀看視頻課、做練習題等自助方式解決,僅有18.34%的學生選擇與同學開展互助學習,78.25%的同學認為朋輩互助方式是所有方式中最為有效和快捷的。說明大一年級學生對于學業輔導有一定需求,但是選擇朋輩互助的方式解決學習困難的較少,仍然需要探索構建科學完善的朋輩教育管理模式下大學新生學業輔導機制。
3.加強新生朋輩教育學業輔導工作制度化建設
3.1完善朋輩學業輔導的運行體系。
學?;驅W院應當建立專門的朋輩學業輔導中心專門機構,招募高年級學生團隊承擔中心日常運行任務,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老師和輔導員進行指導,形成由輔導中心統籌、以班級為基礎的學業輔導工作體系;制訂并完善朋輩學業輔導工作實施方案;年初制訂年度工作計劃,年末進行工作總結。圍繞朋輩學業輔導規范管理、學業預警、朋輩學業輔導咨詢工作流程、朋輩學業輔導內容課程化建設、朋輩學業輔導隊伍建設、監督與考核等內容,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3.2完善朋輩學業輔導隊伍建設。
任何機制的完善運行都離不開優秀隊伍的保障。朋輩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學業輔導隊伍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由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組成指導教師隊伍,負責對朋輩學業輔導工作進行整體框架設計,對每個學期的參與者設置合理的考核目標,為擔任輔導者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導,例如講授技巧、心理疏導技巧、學科專業知識等。另一方面選拔學生黨員、十佳大學生、研究生科技標兵、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等優秀學生輔導者,共同組建大學生朋輩學業輔導的朋輩隊伍,讓朋輩學業輔導隊伍煥發出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教師群體和優秀學生群體優勢互補作用,以學生為本,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
3.3建立朋輩學業輔導效果反饋評估制度。
評價體系應包括縱向和橫向評估,既有參與學業輔導前后的分類評價,又有參與和未參與學業輔導的比較評價。建設學生學業狀況的動態監測平臺,包括課程成績、獎學金、助學金、校內與社會實踐經歷、科研項目經歷、公益活動經歷等。將參與朋輩學業輔導的記錄和反饋意見及建議,課程不通過率、學業預警率,畢業率,早操、晚自習學風狀況等數據作為評估參考指標,全面分析學生參與朋輩輔導的受益情況,廣泛收集意見和反饋,使朋輩學業輔導工作得到持續性發展。
4.加強新生朋輩學業輔導工作專業化建設
4.1豐富朋輩學業輔導內涵,充分挖掘相關資源。
在接觸有學業問題學生時,應當全面分析造成學業問題的原因,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心理健康狀況、家庭親子關系、職業生涯規劃等。對現有育人資源進行充分挖掘整合,將朋輩學業輔導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發展性輔導相結合,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發展性學業輔導能夠為學生提供每一個學習階段的學業輔導,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完善個人發展目標[4](22-26)。立足于每個院系下設的大學生心理發展輔導中心,對每個學生細致深入地開展個性化的學業輔導,為學生解決長期以來困惑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問題,同時結合積極心理學相關知識,培育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及時調適學業壓力下出現的心理問題,增強學生學習韌性。
4.2依托學術型社團,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學術型社團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參與到其組織開展的學術型實踐活動中對新生來說是提高專業素養的渠道之一。學術型社團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以學術研討、課題研究、教學實踐為主要活動形式,靈活多樣的學術型社團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與學術交流相融合,促進課內知識在課外的深化運用,豐富學生課堂外的學習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增強新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豐富學生專業知識和拓寬國際化視野。
4.3通過科研訓練計劃,鞏固提升學習成效。
科研訓練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學生朋輩學業輔導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完善學生高低年級交叉科研訓練制度,使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積極進行科研訓練和課題研究,參與各類學科競賽,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互相影響帶動,拓展專業領域,提髙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確保朋輩學業輔導有效開展和長效運行。
4.4打造朋輩學業輔導中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業輔導中心旨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發展指導體系,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個性化指導和支持,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根據不同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及特點采用不同的學業輔導方法,盡可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業需求。學業輔導中心開展學業輔導形式多樣,包括工作坊、自主學習小組、學習互助小組、學業指導平臺、團體輔導及個體輔導等,輔導方式的創新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習慣養成,大大增強學業輔導效果。除了專業指導教師外,品學兼優、熱心公益的朋輩學生輔導團隊成員也是學業輔導工作的主體力量,他們往往與輔導對象有著相近的年齡和情感體驗基礎,溝通交流更加順暢,具有特別的優勢,可以承擔一對一輔導、答疑等工作。
5.加強新生朋輩學業輔導精準化建設
5.1實施全覆蓋的“開學第一課”計劃。
新生朋輩學業輔導是大學生學業輔導體系的第一站,能夠幫助新生順利從高中學習模式轉變成大學模式,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新生朋輩學業輔導要從增強學生的適應性系統規劃和整體設計,新生“開學第一課”計劃的輔導內容可包括髙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學術型社團宣講活動、學長導航制度推行、學習互助小組建立、學術前沿講座、專題講座、專業導論等。
5.2面向學業困難學生實施預警及個性化朋輩學業輔導。
學業困難學生是開展朋輩學業輔導工作關注的主要對象之一,學業輔導以個性化指導為原則,根據學生學習困難的等級施行預警機制和一對一輔導。通過學業困難學生的篩查,建立學業輔導檔案,確定學生學業困難的具體原因和程度等級,制訂有針對性的學業輔導計劃,根據學業困難學生不同時間節點的學習狀態動態調整學業輔導計劃。每個學業困難的學生可能存在多個導致學業困難的問題,例如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學生往往自律意識較差,時間管理能力弱,對于大學生活和今后職業生涯發展缺乏合理規劃等,因此需要全方位、連續性的個別學業輔導,學生朋輩輔導者在學業情況跟蹤和督促上有很好的優勢。
5.3依托網絡平臺,打造精品朋輩學業輔導項目。
通過實際走訪調研,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和期待,并以此設計輔導內容,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設計、實踐、反思,推出符合學生個性化需求及富有特色的項目。結合大學生慕課平臺、超星學習通等網絡課程平臺,推動朋輩教育管理下的學業輔導課程化建設,讓更多的同學受益。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面向學生群體及時開設朋輩輔導微博、微信平臺,定期推送朋輩學業輔導欄目,提供預約服務,把朋輩學業輔導的理念、內容和活動融入新媒體技術之中,擴大工作的覆蓋面,增加資源獲取的便利性。
5.4實施全程跟蹤,實現全過程管理。
建立輔導對象個人成長記錄,因材施教,一人一策。以電子檔案的形式,實現普通學生群體的個性化系列定制輔導,同時定期召開工作交流會,對朋輩學業輔導中心團隊學生群體每個階段的輔導內容提供指導,為后期輔導效果評估與改進提供建議。在學生群體中總結典型案例,推廣先進經驗,通過開展主題報告會、主題訪談的形式帶動朋輩學業輔導工作的開展,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加入這一群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