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4 09:24: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腹腔鏡手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從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供收治5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經檢查無一例并發癥。將患者隨機分為兩個小組:25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18~52歲,平均30.3±8.9歲;平均體重(53.3±14.1kg);25例干預組(患者的年齡在17~56歲,平均3(4.1±9.5)歲;平均體重(50.3±15.4kg)。其手術的種類主要是包括:異位妊娠手術,附件或卵巢腫瘤切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盆腔包塊等。兩組患者在年齡、體重、疾病的種類、手術的類型、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上并無統計學的意義(P>0.05),因而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臨床護理學中常規護理組和護理干預組的患者進行手術前的常規檢查:血尿常規檢查、出凝血時間、肝功能檢查、心電圖、X線胸片;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對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護理干預。(1)術前一天巡回護士訪視患者,介紹手術過程及手術室環境以減輕對手術恐懼心理。病房護士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根據患者身心的具體情況及病種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科學指導,將腹腔鏡手術前后所要注意的事項對患者進行講解,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2]。(2)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講解手術名稱、手術過程及手術所需時間。(3)讓患者與病房同病種手術后病友交流、溝通、消除顧慮。(4)指導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床上被動運動,盡早的下床進行適量的活動,有助于減輕術后腹脹,促進傷口愈合。(5)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飲食盡可能合理、多樣化。(6)術前晚與患者進一步溝通,消除所有顧慮,保證睡眠充足。通過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有助于患者情緒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證圍術期患者的平靜心理,更好的配合,促使整個手術過程順利的進行。在手術前一天、手術當天、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至麻醉之前、手術之后的第一天,對患者的平均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進行測量并做好詳細的記錄。
1.3統計學的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用(平均值±方差)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恢復的比較
兩組在手術前24h所測量的HR、SBP、DBP的基礎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入手術室之后連續測量三次,取其中的平均值記錄見表1,兩組患者術后HR、SBP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切口愈合及術后并發癥的比較
由表2得知,術后對照組甲級愈合20例(80%),并發癥中肩痛4例、皮下氣腫3例,高碳酸血癥3例,腹脹5例,惡心、嘔吐2例,共17例(68.0%),干預組甲級愈合25例(100%),并發癥中肩痛1例,腹脹1例,惡心、嘔吐1例,共3例(12.0%),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甲級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通過對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增加了患者在圍手術期的應變能力及對該手術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3討論
腹腔鏡手術相對于傳統的開腹手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等優勢,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早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傷口小愈合快,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大大降低,鑒于此,腹腔鏡手術收到了越來越多醫生和患者的青睞。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2月—10月間40例膽石癥腹腔鏡手術患者,其中膽囊結石9例,膽管結石14例,膽囊合并膽管結石17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42±13)歲。將患者分為1組和2組,每組2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式
1組患者予常規圍術期護理(術前準備、術后膽管護理、傷口護理);2組患者在1組基礎上配合飲食護理、疾病講解。
1.3療效觀察
對2組患者護理后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包括術后并發癥、有無死亡等情況,此外還要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四個等級。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并發癥率比較
1組患者術后出現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膽管出血、肝膿腫、感染共計7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5%;2組患者僅有1例感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2組并發癥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滿意度比較
1組患者的滿意度為80%,2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5%,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年膽囊炎膽石癥疾病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有較長時間反復發作病史,因此其臨床表現并不典型,并且病情極易被掩蓋和混淆,導致老年膽囊炎膽結石診斷出現延診或誤診狀況。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各臟腑器官功能減退,因此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同時膽囊結石與膽囊炎的發病有密切關系,但由于老年膽囊膽管彈力纖維的增加,使得膽囊黏膜肥厚,造成了膽囊肌層的斷裂,因此形成了結石。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增加了膽固醇的濃度,易出現結石。老年患者活動較少、肥胖等因素阻礙了膽汁流通,長時間的積聚使得膽囊濃縮造成了結石。因此對于老年膽囊炎膽石癥患者給予必要的臨床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在我院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2組患者護理后的綜合情況要明顯好于1組患者,且護理滿意度也明顯高于1組患者。因此認為,對于膽石癥腹腔鏡手術患者而言,除了在圍術期進行常規的疾病以及手術護理之外,還要對患者進行并發癥護理、飲食護理以及膽管方面的護理。患者在術后多會放置T管進行引流,護理人員要對引流情況進行觀察,并要時刻注意T管形態,防止患者翻身時導致T管脫落或被擠壓,通常術后2周左右可以拔除T管。拔管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若無腹脹、發熱等情況則說明膽管通暢,此外拔管1周后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防止病情復發。由于膽石癥患者手術部位較為特殊,因此對術后飲食要求較高,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正確飲食,防止飲食不當影響病情恢復。通常患者術后6h若無嘔吐癥狀出現可以引用少量涼開水,觀察無異常后可以進流質食物,待腸道通氣后方可進行半流質或普食。但若患者出現嘔吐癥狀,則要減緩進食速度,食物要選擇黏、軟、易消化的類型,切不可進食刺激性強的食物。另外很多患者在治療前對膽石癥的知識并不了解,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為患者耐心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要叮囑患者改善自身的不良習慣和行為,防止患者在不自覺中做出影響治療的舉動。
4結語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例肝癌患者作為觀察組,男7例,女5例,年齡41~69歲,平均(54.86±4.58)歲。入院后,本組患者均經體檢、B超、CT、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等檢查確診,其中原發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4例,且所有患者均給予完全腹腔鏡下左肝外葉切除術。選擇我院同期行開腹手術的18例肝癌患者作對照組,男11例,女7例,年齡47~68歲,平均(56.17±4.42)歲,其中原發性肝癌16例,肝血管瘤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配合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開腹術護理配合;觀察組實施完全腹腔鏡手術全程護理配合,具體過程如下。
1.2.1術前的準備①手術室護士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向患者詳細介紹腹腔鏡手術的優點、方式、術前需準備事項以及預后等,讓患者對手術有大概的了解,消除其疑慮。訪視過程中,護士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態度,盡量將談話氣氛輕松化,有利于患者減輕心理負擔,緩解緊張情緒[2]。此外,術前需加強患者的心理干預,盡量消除不良心理的影響因素,如采集一些手術成功的病例進行宣教,幫助患者降低心率、血壓、血尿兒茶酚氨含量或減輕應激反應,避免術中因應激反應強烈導致血壓升高、大出血等突發問題[3]。②認真評估了解患者的全身狀態,準確掌握腫瘤位置、大小、性質、范圍,掌握行完全腹腔鏡肝臟切除術的適應證,明確病灶切除范圍,同時做好術中患者中轉開腹手術的準備。③手術前1d,手術室護士主動聯系主刀醫師,了解手術是否有特殊需求,提前把各種醫療器械、物品準備好。
1.2.2術中配合①巡回護士的配合:接待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巡回護士要熱情、有禮地向患者介紹手術醫生、護士、室內環境,以消除其陌生感;嚴格執行手術患者的安全核對制度,認真核對手術信息,確認無誤后建立靜脈通道,術前30min給予抗生素預防術中感染;指導患者躺上手術床,并擺好手術,一般取截石位,頭略高,左手內收,放于體側,右手外展在90°內,綁上安全帶固定,兩腿分開呈剪刀狀;詢問患者室溫是否適宜,為其鋪蓋被子保暖;對心理比較緊張的患者,適當給予語言鼓勵、握手等心理支持,盡量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配合洗手護士現場將腹腔鏡各類導線及管道連接并調節好,例如氣腹管、光纖、攝像頭、超聲刀、吸引器、電刀等。打開氣腹機的電源,將氣腹壓力調節為13~15mmHg,術中密切觀察氣腹機的流速,依實際需求再調節氣腹流量、光源亮度、電凝功率等參數;手術過程密切關注手術臺物品的供給是否充足,尤其是確保生理鹽水的持續供給,另外密切留意手術進程和患者的體征變化,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②器械護士的配合:提前大約20min上臺,檢查確認各類手術器械、物品是否備齊,組裝好器械,且測試確認能正常使用。與巡回護士配合清點臺上所有物品,包括器械和敷料。麻醉前,協助手術醫生消毒鋪巾;手術開始后,配合醫生在患者臍下緣作切口,建立氣腹,遞給對應型號的穿刺套管;手術視野暴露后,及時遞給醫生鈦夾離斷動靜脈,然后遞給阻斷線,留意腹腔鏡屏幕是否能清晰觀察到術野,如有視野模糊,可用碘伏紗球擦拭屏幕;肝門阻斷時,告知巡回護士將阻斷時間填在護理記錄單上。由于肝臟部位血管十分豐富,切除時可能會大量出血且不易止血,護士遞送超聲刀時也要準備好鈦夾,以防出血后能邊鉗夾邊辨認切斷,如果病灶處血管超過3mm,及時遞給醫生hem-o-lock夾、鈦夾,以夾閉血管,預防大出血。病灶成功切除分離后,遞給無損傷鉗抓持切除物,提前準備好標本袋,待醫生將臍下的切口擴切后,協助醫生取出切除組織,放入標本袋,遞給巡回護士妥善保管好。然后利用沖洗管仔細沖洗腹腔,沖洗結束確認腹腔無出血,協助拔除腹腔鏡,開放穿刺套管的閥門,排凈腹內CO2,在肝斷面置入引流管,用以導流。與洗手護士一同清點、確認器械、敷料、縫針等數量,并作常規皮膚消毒后遞給醫生可吸收縫線,縫合切口,最后敷貼敷料。③洗手護士的配合:術中認真關注手術進展,積極主動配合手術醫生及器械護士的工作,時刻關注手術臺的清潔度、手術臺功能狀態、手術物品器械的使用情況,如發現問題,立即處理;術中負責妥善保護切除物,注意不得遺失、污染。
1.2.3術后的護理配合①手術結束后,手術室護士依照腔鏡器械清洗流程,對物品進行嚴格的清潔、消毒處理。術中如有器械、設備有損壞或故障的,做好標記,術后立即報告護士長處理。②手術室護士處理并固定好患者的引流管,為患者擺好舒適、穿好衣物、蓋好被子等各項基本護理工作。③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協助運送患者到病房。④術后1~3d進行回訪,了解手術效果及恢復進展,對患者術后的疼痛護理和保健給予指導。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地活動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等指標。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情況的比較
兩組均能成功完成手術,無死亡病例;觀察組無中轉開腹手術病例。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為(223±31)min,對照組為(194±65)min,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817±665)ml,對照組為(698±542)ml,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術后并發癥的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進展均較好,未見術后大出血、高碳酸血癥、下肢靜脈血栓、膽漏等嚴重并發癥。觀察組僅有1例(8.33%)因出現低蛋白血引發腹水,創口愈合延遲;對照組有5例(27.78%)出現低蛋白血癥腹水,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均顯著早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也短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微創手術是外科領域的一種新型手術方式,其中以腹腔鏡技術的應用最為廣泛[4]。隨著微創概念的普及,再加上高頻超聲刀的發明,使腹腔鏡在腹部手術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好的前景[5-6]。相比傳統的開腹手術,腹腔鏡腹部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康復快、并發癥率低等顯著優勢,值得臨床考慮采用。但腹腔鏡手術技術精度高,需配合精密、細致的手術護理,才能提高腹腔鏡手術的成功率[7-9]。本研究中觀察組12例患者實施完全腹腔鏡左肝葉切除術,手術均順利完成,無病例需中轉開腹術,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與開腹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費用低等優點。觀察組除了實施常規肝臟切除術的手術室護理外,在護理配合上,還注意了下列幾點[10-14]:①該類手術雖為普外科手術,但手術過程復雜,護理配合度要求高,要求器械護士能夠熟悉肝臟的解剖結構,掌握手術相關醫療器械的名稱及正確用法,確保術中能準確無誤地傳遞醫生所需物品,才能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效率[7]。在開展此類手術前,我院手術室定期邀請臨床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來授課,組織醫生、護士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學習肝臟解剖結構,了解各種器械、儀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確使用方法,熟悉腹腔鏡肝臟切除術的護理配合要點以及注意事項,這為臨床護理實踐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手術室巡回護士、洗手護士、器械護士各有職責,術中均能迅速、準確地完成護理配合工作。②術前認真做好訪視工作,便于實施健康宣教、評估患者全身狀況及了解手術大致情況(包括手術流程、所需器械、所需物品)。訪視中需重點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因為過于消極的情緒容易導致術中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會嚴重影響手術的順利開展,由此,訪問護士要保持良好的態度,談話過程中盡量活躍氣氛,減緩患者的警戒心和緊張感,建立患者心中的良好印象,增加信任感,有利于手術時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促進手術順利進行。③提前準備好超聲刀頭、CO2氣腹機、分離鉗、電鉤、抓鉗及各種型號的鈦夾、動脈夾、釘倉等器械物品。術前20min由器械護士、巡回護士聯合檢查確認各類手術器械、物品是否備齊,擺放固定好腹腔鏡系統的各種導線,組裝好器械,并測試通過。術中器械護士能夠“快、準、巧、穩”地為醫生傳遞所需器械、物品;洗手護士隨時關注器械的使用狀況,及時清洗或擦拭電刀、超聲刀上的血跡;巡回護士密切關注腹壓,注意調節CO2氣腹機到適宜的參數,調節超聲刀的檔位或協助調整患者的手術,使手術獲得無縫隙的護理配合[15]。術中,如有粘連不易分離、術野不清晰、腸管損傷等問題,需立即轉為開腹手術。本研究中的觀察組患者均未出現上述情況,無患者需中轉開腹術。實施完全腹腔鏡手術者,易見肩部酸痛、皮下氣腫等并發癥,其主要原因與護理不到位相關[16],因此,加強術中護理配合,能夠減少術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④術后的護理配合中,一方面要管理好各類儀器、器械,對術中不足之處要加以改進;另一方面配合做好術后患者的基礎護理工作和患者交接工作,并在術后1~3d內進入病房進行手術回訪,記錄好患者術后各方面的狀況,必要時給予疼痛護理或術后胃腸恢復指導,以利于患者術后能盡早下床活動和胃腸道功能的恢復,且對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具有積極的意義[17-18]。
【關鍵詞】 婦科良性病變; 單孔腹腔鏡手術; 傳統腹腔鏡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2-0187-01
目前,隨著近20年來飲食習慣改變、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婦科良性病變患者數目正在逐年不斷增加[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單孔腹腔鏡手術(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已經逐漸成為治療婦科良性病變患者的主要方法,為進一步對比單孔腹腔鏡手術與傳統腹腔鏡手術的優劣,筆者利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較本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收治的144例婦科良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臨床經驗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收治的144例婦科良性病變患者,年齡18~50歲,平均(35±3.3)歲,其中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婦科良性病變患者[2],均無其他并發癥。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應用單孔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取頭低足高位,將手術的切口選擇在患者的臍部邊緣,經過臍部切口采用置入外徑10 mm帶5 mm器械操作孔道的腹腔鏡,術中予自制不銹鋼帶手柄穿刺針協助操作[3];對照組應用傳統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取平臥位,臍孔及左下腹共3個穿刺孔。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時間、應用止痛藥頻率、并發癥情況以及滿意度均較對照組有顯著優勢(P
3 討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單孔腹腔鏡手術(LESS)已經逐漸成為治療婦科良性病變患者的主要方法[4]。由本次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時間、應用止痛藥頻率、并發癥情況以及滿意度均較對照組都有顯著優勢(P
綜上所述,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婦科良性病變的患者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已經成為治療婦科良性病變患者的主要方法,相比傳統腹腔鏡手術具有優勢,對我國治療婦科良性病變患者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值得臨床借鑒和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曹文璽,吳浩榮,谷春偉,等.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對比分析[J].江蘇醫藥,2011,37(7):853-854.
[2]李斌,韓琪,趙文娟,等.婦科良性病變的單孔腹腔鏡手術與傳統腹腔鏡手術的比較研究[C].2011北京地區婦產科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23-28.
[3]李斌,韓琪,趙文娟,等.婦科良性病變的單孔腹腔鏡手術與傳統腹腔鏡手術的比較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2):155-158.
[4]紀妹,蘇輝,趙,等.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在婦科附件手術中應用的對比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7):631-634.
[5]劉艷香,王彩芳,高樹生,等.婦科良性病變應用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與傳統腹腔鏡手術療效對比分析[J].河北醫藥,2013,35(10):1533-1534.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手術;闌尾炎
作者單位:276800山東省日照市人民醫院
闌尾炎屬普外科中的常見病及多發病[1],也被公認為是普外科中最常見的一種外科急腹癥,是普外科最多見的急腹癥。闌尾炎發作時,患者常以臨床上轉移性的右下腹疼痛為主要特征[2]。據統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 闌尾炎的年平均發病率高達01%左右。而闌尾炎治療中常見的闌尾切除術則屬外科手術中最古老、最常見手術。但自從1983年semm報告首例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以來,闌尾炎的傳統切除術的患者損傷便越來越引起患者的注意。尤其是隨著腹腔鏡設備及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闌尾炎手術的比例不斷增加,逐步成為闌尾炎手術的主要方式。本文選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接收的114例闌尾炎的患者,分別進行腹腔鏡和傳統方法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接收的114例闌尾炎的患者,其中,男63例,女51例,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67±1123)歲,所有患者以腹痛為主訴,均表現轉移性右下腹痛或者是右下腹痛史,89例患者伴有惡心、嘔吐,19例患者伴有腹瀉。b超檢查時,均未發現患者有右輸尿管結石癥狀。患者經臨床癥狀、超聲、實驗室檢查及病理診斷確診。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則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7例,其中治療組采用腹腔鏡下治療,而對照組則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行闌尾切除手術,術中發現或者術后病理證實為闌尾炎。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腹腔鏡手術法 治療組在臍上作小切口,在腹腔鏡視野下,在恥骨聯合上2 cm及左下腹反麥氏點取兩個切口,置入3 mm和5 mm的套鞘,找到闌尾,將其從粘連組織分離,貼近闌尾并用超聲刀分段剝離闌尾系膜直至患者闌尾的根部,可吸收夾夾閉闌尾的根部,電凝處理闌尾殘端黏膜,或采取結扎及8字縫合處理殘端,必要時大網膜覆蓋、縫合、加固,取出闌尾后沖洗腹腔,消毒切口。術后常規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122 常規手術法 所有患者行術前詳細體檢,排除手術和麻醉禁忌癥狀。所有患者術前30 min時,肌肉注射魯米那鈉01 g,阿托品05 mg,進行硬膜外麻醉并靜脈麻醉,隨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照組患者行麥氏切口4~5 cm,分離闌尾、結扎闌尾系膜和動脈,根部用7號線在不同平面上進行雙重結扎,切斷闌尾后,用石炭酸、酒精和生理鹽水處理殘端,用1(4)號絲線在距離根部05 cm處的盲腸壁上進行荷包縫合,收緊荷包并包埋闌尾的殘端,術后常規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以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參數 腹腔鏡下手術的治療組和常規開腹手術的對照組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309,p<005);手術出血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7359,p<005);患者手術恢復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4143,p<005);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7505,p<005)。
2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腹腔鏡下手術的治療組和常規開腹手術的對照組切口感染率分別為135%和
9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571,p<005);切口出血率分別為0和5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11,p<005);腸梗阻率分別為270%和10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609,p<005);兩組患者均無闌尾殘端瘺出現。
3 討論
闌尾炎屬目前普外科最常見病癥之一,其特點是發病急、進展迅速等[3]。一般情況下,臨床上將闌尾炎分成單純性、化膿性、急性懷舊型、穿孔性和闌尾周圍囊腫五類病理類型[4]。就治療手段而言,闌尾炎大都選用傳統開腹手術,但近年伴隨科技的飛速發展,腹腔鏡的出現及成熟,以及其在手術治療中應用的日益廣泛,使腹腔鏡手術在闌尾炎治療中應用也得到了廣泛的擴大[5]。從手術過程和結果,可知腹腔鏡手術一般均具有創傷小、康復快和患者易接受等特點,得到了患者和醫務工作者的一致認同,也因此加速了其在闌尾炎手術的發展和應用。
一般認為,相較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具有的優點包括[6,7]:切口小,術后疤痕不明顯,良好的視覺效果;腹腔鏡下進行闌尾炎的手術,醫學工作者能夠在寬闊的視野下,清晰的了解病灶,利于對患者病情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且能夠準確地發現和排除其他病變;腹腔鏡手術可以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比率,腹腔鏡手術中套管的隔離,有效避免和減少了感染率;在腹腔鏡下,可充分觀察切口,有效吸出殘留的膿液,大大降低患者術后形成膿腫的可能性。總而言之,腹腔鏡下闌尾切除手術在多方面比傳統的開腹闌尾切除手術均顯示了一定的優勢。首先腹腔鏡手術在整體上,實現了集診斷和治療于一身的要求,該方法在診斷的全面性、準確性和靈活性方面明顯好于傳統的開腹手術。除此之外,在適應證選擇、患者的可接受程度、手術應變能力和術后恢復等多個方面優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治療闌尾炎易于基層醫院開展,從而帶來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本文選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接收的的114例闌尾炎的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則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7例,其中治療組采用腹腔鏡下治療,對照組則采用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手術中的手術時間、患者出血量、平均恢復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長和術后并發癥的情況進行記錄和比較分析,可知:行腹腔鏡下手術和常規手術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手術恢復時間和抗生素使用時間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腹腔鏡下手術的闌尾炎患者的手術相關參數與常規手術比較均具有良好的效果;行腹腔鏡下手術和常規手術的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切口出血、腸梗阻及闌尾殘端瘺的比較中,前三者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腹腔鏡下手術后,所觀察的并發癥比例均低于常規開腹手術,研究中兩組患者均無闌尾殘端瘺并發癥出現。
綜上所述,我院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闌尾炎的治療,具有易操作、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是值得臨床廣泛推廣使用的治療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陳衛軍,張業民,林萬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與傳統術式的對比分析.河北醫學,2008,14(6):694696.
[2] 呂建生腹腔鏡與傳統闌尾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比較.河北醫學,2012,18(8):11071108.
[3] 陳開運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闌尾炎的對比研究.暨南大學碩十學位論文,2008.
[4] 徐平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臨床對比研究.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8):24692470.
[5] 儲建華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85例臨床分析.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9):23742375.
在賈主任的手術日,我來到手術室現場觀摩了一臺腹腔鏡手術。當助手和麻醉師做好一切準備之后,穿戴好手術衣的賈主任,在患者的腹部開了三個不到一厘米的小孔(一個“觀察孔”、兩個“操作孔”),分別用來放置腹腔鏡鏡頭和腹腔鏡操作器械。纖細的鏡頭置入腹腔后,通過先進的傳輸系統,被放大了兩倍的腹腔內臟器,立即清晰地顯示在電視屏幕上,肝、膽、脾、胰、胃、結腸、直腸、膀胱、子宮附件等,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可謂一覽無余。在監視器的引導下,賈主任和助手在腹腔外熟練地操控著專用的手術器械,對腹腔內的病變進行探查、分離、切開、電凝、止血…一放在腹腔里的攝像鏡頭,就好比是醫生的一雙眼睛,而專用的長長短短的特制器械,像是把醫生的手臂延伸到了病變部位。很快,一個與雞蛋差不多大小的囊腫被“拿出”腹腔,經美容縫合后的三個小傷口,像“鑰匙孔”一樣貼在腹壁上。原本要切開10多厘米的開腹手術,就這樣用三個小口解決了問題,干凈利落,幾乎沒見到出血,整臺手術不到40分鐘就結束了。我不禁感慨:腹腔鏡手術是電子、光學、攝像等高科技與操作者精湛醫術的完美結合,通過幾個小孔,無需開腹即可切除體內的病變,將手術的創傷減少到最低程度,讓我真實地讀懂了腹腔鏡手術被稱為“鑰匙孔手術”的含義。
下面就請武警總醫院腹腔科賈元利主任,談談這項21世紀革命性的微創技術,能給需要手術的患者帶來哪些全新的感受。
切口就像“鑰匙孔”
記者(以下簡稱“記”):腹腔鏡手術被國際醫學界稱為“鑰匙孔手術”、“綠色手術”、“不開刀手術”,請您簡單談談腔鏡技術運用于臨床的“緣起”?
賈主任(以下簡稱“賈”):腹腔鏡外科的歷史應追溯到上世紀的初期,1901年俄羅斯的一位婦科醫師將窺陰器通過腹前壁的小切口插入腹腔,并利用額鏡反射光觀察腹腔內臟器,這是醫學界第一次嘗試通過小創口窺視人體腹腔,開辟了腹腔鏡的歷史。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腹腔鏡技術日趨成熟,在消化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當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80年德國醫師首次成功地用腹腔鏡技術施行了闌尾切除術,1987年法國醫師又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991年月,云南曲靖醫院的外科醫生荀祖武完成了我國第一例腹腔鏡外科手術。近20年,腹腔鏡已經越來越多地在我國醫學領域得到應用。
記:近些年來,腹腔鏡手術已被人們所接受和肯定,你們都開展了哪些腹腔鏡手術?
賈:我們于1992年開展腹腔鏡手術,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積累,設備及技術都比較成熟,目前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開展的手術有:
1.肝膽系統手術 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肝囊腫開窗引流術、肝膿腫引流術;
2.胃腸外科手術 闌尾切除術、腸黏連松解術、胃大部切除、結腸或直腸腫瘤切除術:
3.胸部疾病手術 賁門失弛緩癥手術、食管裂孔疝手術;
4.婦科疾病手術 卵巢囊腫切除術等。
記:與傳統開刀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的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賈:傳統的開腹性手術,切口大,腹壁損傷大,腹腔內損傷重,術后形成腹腔黏連及切口感染的幾率大。腹腔鏡技術的應用,使普外科手術從傳統的外科剖腹術轉向“最小損傷”的微創手術,它僅需0.5~1.0厘米的小切口,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同時兼有診斷和治療作用腹腔鏡可以代替大部分經腹的剖腹探查;
2.術后恢復快腹腔鏡手術在密閉的盆腹腔內進行,患者創傷遠遠小于開腹手術,絕大部分患者不需服用鎮痛劑,平均術后一日可自如活動,而且不存在排尿、排氣障礙;
3.住院日減少無論多復雜的腹腔鏡手術都不需較長的住院時間,平均住院日明顯短于經腹手術。我科腹腔鏡手術病人平均住院五日,而經腹同類手術平均住院日為11天;
4.腹壁美容效果及盆腹腔黏連少腹腔鏡手術僅在臍孔及下腹部做0.5~1.0厘米穿刺,表面縫線,沒有經腹手術的長瘢痕。腹腔鏡手術對盆腹腔干擾小,醫生雙手不進入腹腔,組織損傷小,使術后盆腹腔黏連遠遠少于開腹手術;
5.出血少切開、結扎、止血主要依賴電凝、超聲刀來完成,出血很少;
6.節省醫療費用住院日的減少,用藥的減少,術后恢復快,都使患者的治療費用降低。
7.治療效果與開腹手術相同
總之,它的優越性是連帶的,由于切口小,那么組織損傷及污染機會就少,術中出血就少,術后傷口痛,低熱,感染,腸脹氣或黏連機會自然就小。一句話:效果好――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
記:請您解釋一下為什么腹腔鏡手術出血極少?
賈:主要是因為腹腔鏡專用電刀、超聲刀的使用,手術時邊分離、邊切割、邊電凝止血,所以基本上避免了手術中的出血。其次還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切口由開腹手術的10~5厘米縮小到不足一厘米,切口變小,出血自然就少;二是腹腔鏡對組織的分辨率高,使得各種組織在鏡下更加容易辨認,更加有的放矢,損傷小出血就少;三是手術時間的縮短。以腹腔鏡的經典代表手術膽囊摘除術為例,腹腔鏡下摘除出血量也就10毫升左右,而開腹手術出血量至少也要100多毫升。
掌握手術適應證是關鍵
記:是不是所有的普外科手術都可以通過腹腔鏡技術來治療?難度較大的腹腔鏡手術有哪些?
賈:從廣義來講,普外科實施的開腹性手術,絕大多數都可采取腹腔鏡進行操作,只是手術適應證的選擇要嚴格。比如,結腸癌可以通過腹腔鏡來切除,但是只適合沒有轉移擴散的病例,腹腔鏡是先進的技術,但并不能“包打天下”,不能為了追求新技術新業務而不顧病人的安全,無限地擴大適應證,而且腹腔鏡外科醫師要經過嚴格特殊的訓練,要有扎實的臨床經驗和外科手術的基本功,才能勝任腹腔鏡操作技術。我們開展的難度較大的腹腔鏡手術有:腹腔鏡下結直腸腫瘤腹切除術、食道裂孔疝修補術、肝腫瘤切除術、膽總管探查術等,這些均是腹腔鏡技術要求較高的手術。
腔鏡有尺度 探索無止境
關鍵詞:腹股溝疝;腹腔鏡;疝修補術;臨床對比
腹股溝疝俗稱"疝氣"主要是腹腔臟器通過腹股溝薄弱缺損部位向體表突出形成[1]。傳統的修補主要是通過縫補缺損部位,但由于縫合張力,術后存在嚴重的疼痛和高的復發率。20世紀90年代,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應用于臨床,在普通外科手術中占著重要的地位,分為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和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兩種[2-3]。本論文為了將二者進行研究比較,對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176例患者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將隨機分為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支出費用、術后并發癥、復發率等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 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治療的患者1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兩組,每組88例。其中,男性140例,女性36例,年齡25~75歲,平均(66.2±4.6)歲。單側疝142例,(直疝28例,斜疝114例)雙側疝3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組成、疝的分布等基本條件基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都進行氣管插管麻醉,患者取低腳高。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TEP):臍下做2cm縱向切口,在腹直肌前鞘的中線切開,將腹直肌牽拉向兩側,將腹膜外間隙分離。將鈍頭鞘插入,腹腔鏡充入氣體后導入[4]。于臍下及恥骨結節間分別置入長約 5mm 的套管針腹腔鏡下,提起疝囊,使其徹底游離,放人 10cm×15cm 聚酯解剖免釘合補片,檢查固定后沒有出血,放出氣體。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在臍部的上緣做10mm的切口,充入氣體建立氣腹,置人 10mmTrocar 30°腹腔鏡。腹腔鏡下,在疝環口處離斷疝囊,并將疝囊遠端留在原位。開2個5mm的戳口在患側腹直肌外緣平臍和對側腹直肌外緣臍下方,將Trocar置入。 在疝環邊緣 20mm處切開腹膜,向周圍潛行分離,向外至髂前上棘對應處,向內至恥骨結節以內,顯露腹壁下血管、聯合腱、Cooper 韌帶、腹直肌、輸精管、恥骨結節、髂恥束精、索血管。將100mm~120mm×80mm~100mm 大小展平后的網片后送入腹腔,覆蓋于腹膜下腹橫筋膜缺損處,固定網片,最后進行連續縫合,關閉腹膜。并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支出費用、術后并發癥、復發率等進行評價。
1.3統計學分析 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檢測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支出費用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較,治療組患者手術的時間明顯較短,結果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的治療支出費用較低,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
2.2兩組患者手術后的術后并發癥與復發率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癥狀復發率較對照明顯降低(P
3 討論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臨床疾病之一,腹股溝疝主要是因為腹內壓增高和腹壁強度的減弱兩方面原因形成的[5]。腹腔鏡完全腹膜外作為新型的疝修補術,與傳統的疝修補術比較,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費用低、疼痛感輕、且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6]。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與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是腹股溝疝修補術受歡迎的兩種手術入路方式。本研究對比分析了TAPP、TEP 兩種手術方式,根據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治療組患者手術的時間明顯較短,結果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的治療支出費用較低,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癥狀復發率較對照明顯降低(P
參考文獻:
[1]袁全林.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與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效果比較[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5,22(2):6-7.
[2]邱曉峰,康杰,郭伯敏,等.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對比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2014,8(4):329-331.
[3]陳一平,唐華健,蔡榮平.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與完全腹膜外手術入路療效的Meta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6):2202-2204.
[4]謝偉濤.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與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臨床對照分析[J].臨床研究,2013:179.
【關鍵詞】循證;婦科;腹腔鏡;鎮痛;實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26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29-01
手術可以為患者去除疾病,但通常都伴有焦慮、禁食、物、疼痛和制動,其中每個因素均輕微增強機體應激反應。組織的分解、體腔的開放以及細胞外液的丟失都可加重機體的應急反應,有時可使反應達到失控的程度,因此采用微創和腔鏡技術可減輕不當的應激反應[1]。但是,術后疼痛仍然是患者感到不適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擬對婦科腹腔鏡手術術后引起疼痛的原因進行全面研究分析并找出切實的解決辦法,歸納總結,盡可能的解決患者的疼痛,提高手術治療,努力是患者在輕松愉悅的條件下完成手術治療。
1資料與方法
我院從2010年開始,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約3000多例,選擇其中ASAI-II級患者500例,進行觀察,擇期行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ASAI-II,年齡18-60歲,體重45-90kg,均采用CO2氣腹,全麻麻醉,術前均給予布托菲諾1-2mg肌注,長托寧0.3-1.0mg靜注,患者入室行快速誘導,插入喉罩,術中維持用七氟醚吸入,丙泊酚4-12mg/kg.h,瑞芬太尼0.05-0.1ug/kg.min微泵輸注,定時追加肌松藥,手術結束前給予特耐(注射用帕瑞希布納)40mg靜注。①術后給予靜脈止痛泵(舒芬太尼0.04-0.06ug/kg/h,托烷司瓊4mg),術畢患者清醒4-6L/min,持續4-6小時;②局部按摩,深慢呼吸。肩部、季肋部按摩10分鐘一次,持續2-3天,囑患者深慢呼吸,3-5分鐘一次,3次/天,持續2-3天;③熱敷30分鐘;④頭高腳低位;⑤聽音樂,分散注意力;⑥盡早活動,6小時后在床上輕微活動,6小時后進少量流食,同時禁食鮮奶、甜食、雞蛋等,適當增加青菜水果等纖維素的攝入。
記錄患者疼痛情況,采用VAS評分法0分-10分,0分:無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
2結果
0分472例,3分以下的25例,4-6分的3例。無痛率達94.4%,其中惡心35例,嘔吐8例。術后腹脹34例。
3討論
腔鏡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原因主要為:
3.1切口痛常發生在術后第一天,10-80%的患者需要鎮痛劑緩解疼痛。在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之前若預先采取措施制止其向中樞(脊髓和脊髓上)的傳遞,就能消除和減輕術后疼痛為超前鎮痛[2],布托菲諾為阿片受體部分激動劑,對u受體有弱的阻斷作用,可緩解中度和重度的疼痛。瑞芬太尼有痛覺過敏[4],使阿片類藥物喪失鎮痛效應,特耐可以解決這一問題[5]。特耐為注射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起效快速,作用持久,強效鎮痛,在骨科模型中,單支劑量靜注鎮痛療效優于4mg嗎啡,可以顯著減少術后阿片類藥物用量及其相關不良反應,其鎮痛療效及安全性已經在多個手術模型中得到證實,為術后鎮痛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3.2非切口痛63%患者主訴膈下及肩痛,術后24小時達高峰,持續24-72小時,其主要原因包括膈神經牽拉,術后腹腔內殘留氣體等[3]。吸入高流量氧,可盡量排空腹腔內的CO2,CO2經腹膜吸收后在體內產生H+,照成局部組織內的酸性環境,刺激雙側膈肌和膈神經產生損傷并增加炎性反應致痛因子的釋放,適當提高吸氧流量可加速血CO2D排出,緩解術后肩痛;局部按摩可使局部組織毛細血管開放,促進血液循環,加速CO2排出,深慢呼吸可增加肺活量和肺泡通氣量,增加吸入氧量,提高氧分壓,增加動脈血氧含量和血氧飽和度,減輕體內組織對殘留CO2造成的酸性環境和對膈神經的損傷。另外用熱可以減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以提高疼痛閾值,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代謝,舒緩肌肉痙攣,松弛神經,改善肌腱柔軟度以達到止痛。聽輕松舒緩的音樂可分散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痛苦,術后腹脹使腹腔壓力而間接增加殘留CO2的張力,加速加重腹腔酸化和對膈肌的刺激而加重疼痛,建議患者術后6小時在床上輕微活動,適當增加纖維素飲食,禁食鮮奶、甜食、雞蛋等,促進早排氣,減少術后腹脹發生。
總之,采用上述藥物和物理方法,全面的預防了患者術后疼痛的發生,可以大大減科腹腔鏡手術術后疼痛和不適,使術后無痛率達到90%以上,患者在輕松愉快的條件下完成手術治療,減少了廣大女性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保障了女性患者的健康,且方便可行,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海防.婦科腹腔鏡手術實踐及CO2氣腹對機體影響的臨床和基礎研究[D].第二軍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婦產科學,2009.
[2]Kissin I,Lee SS,Bradley EL Jr:Effect of prolonged nerve block on inflammatory hyperalgesia in rats:Prevention of late hyperalgesia.Anesthesiology 1998,88:224-232.
[3]尹善德,陳蕾,王藹明,高金芳,閆玲,趙軍.腹腔鏡術后肩痛111例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志,2007,(12).
[關鍵詞] 腹腔鏡;輸卵管;異物清除
[中圖分類號] R 714.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4(c)-233-02
近年來,異位妊娠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1],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科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結果,篩查出輸卵管妊娠76例,實施腹腔鏡下保守手術治療,術后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年齡18~32歲,未婚40例,已婚36例,全部有生育要求。停經35~60 d,陰道出血3~20 d。不同程度的下腹痛2~10 d,尿HCG均為陽性。血β-HCG 1 000~5 000 U/L,陰道B超探查均在附件區發現2.0~5.0 cm混合性包塊,其中30例見有卵黃素,20例有胎芽及胎心搏動。陰道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60例。
1.2 方法
術前行生命體征監測,做血、尿常規、血凝系列、肝腎功能、輸血前系列心電圖等檢查。手術指征:①要求保留生育能力。②年齡
手術步驟:①患者在全麻下取頭低臀高截石位,進行常規清毒處橫型切開皮膚1.0 cm,氣腹針穿刺進入腹腔,充CO2氣體至腹壓達12~15 kPa,用10 mm Trocar插入腹腔,連接氣腹,置鏡觀察,明確診斷后,于左下腹行第二、三穿刺點。②用分離鉗分離盆腔粘連,暴露和游離輸卵管,吸凈盆腔內積血。③用無損傷鉗靠近子宮,提起患側輸卵管,在輸卵管病灶最突出處,輸卵管系膜對側,輸卵管無血管區或最薄處,用單極電針縱行切開輸卵管壁約1 cm,用沖洗吸引管將輸卵管內妊娠病灶全部吸凈,并徹底沖洗,再用無損傷抓鉗仔細清除殘留的異物組織。需注意清除孕物時應盡量不損傷輸卵管黏膜皺襞,否則將導致出血。電凝止血將損傷輸卵管黏膜內皮細胞,并可導致術后輸卵管管腔狹窄甚至閉塞。若有活動性出血,切緣可用雙極電凝止血。當孕物從輸卵管管腔清除后,管腔塌陷,切緣自然對合,一般不必縫合。④給予出現對側輸卵管粘連、傘端閉鎖、積水情況的患者粘連分解遠端造口。術后48 h和術后1周分別測尿和血HCG。術后陰道出血干凈3~4 d行輸卵管通液術。月經復潮干凈3~7 d再次行輸卵管通液術。
2 結果
2.1 術中情況
術中探查輸卵管壺腹部妊娠67例,峽部妊娠5例,傘部妊娠4例,無間質部妊娠。未破裂者66例,全部行輸卵管縱行切開,取出病灶成功。6例破裂,沒有壞死,經破口清除管腔內孕物,并酌情止血。60例均有盆腔積血50~250 ml,對側輸卵管正常44例,炎性增粗、扭曲19例,傘端閉鎖、積水13例。術中無副損傷,術中出血量均在50 ml以下,手術操作時間20~50 min。
2.2 術后情況
術后48 h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體溫、脈搏、血壓等均在正常范圍。術后6 h可進食水,下床活動。術后48 h測尿HCG陰性者48例,16例弱陽性,仍為陽性者12例,測血HCG100 U/L以下50例,其余在200~500 U/L之間。術后1周測尿HCG均陰性,血HCG均小于25 U/L。標本送病理分析檢查,均有絨毛組織。行輸卵管通液術無阻力,無液外溢67例;略有阻力,無外溢9例,無輸卵管完全梗阻者,住院 3~5 d。
2.3 隨診
患者術后3個月內發生妊娠的11例,6個月內發生妊娠的19例,1年內發生妊娠者24例,2年內發生妊娠的14例,術后1年內有5例患者對側輸卵管妊娠再次行腹腔鏡手術治療,證實上次妊娠的輸卵管正常。其余3例在本論文完成前仍在隨診中。
3 討論
腹腔鏡下輸卵管妊娠保守性手術被認為是輸卵管顯微外科和治療異位妊娠的新進展[2]。臨床中,有各種常見的輸卵管妊娠的保守治療方法,如腹腔鏡下輸卵管內注射甲氨蝶呤[3]、輸卵管傘部孕物清除術[4]、輸卵管節斷切除術、輸卵管縱行切開孕物清除術。筆者采用的輸卵管縱行切開異物清除術,將病灶立即取出,并過濾篩查絨毛,可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腹腔鏡手術本身就具有微創效果,加之鏡下的放大作用,可準確地對輸卵管進行切開、止血、修補、縫合及粘連分離,將手術操作對輸卵管的創傷減少到最低限度。施術76例,無失敗病例,且術后用藥少,住院時間短。術后48 h即術后1周復查血HCG進一步證實治療效果。隨訪2年宮內妊娠率達87%,無一例同側輸卵管再次妊娠的。由此可見,對于輸卵管妊娠實施腹腔鏡下輸卵管縱行切開孕物清除術保留患側輸卵管,同時還要解除對側輸卵管不孕因素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洪香,高詠梅.異位妊娠的發病率及診斷進展[J].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2008,10(5):6.
[2]周紅,王衛星,黃順榮.腹腔鏡與開腹下輸卵管妊娠保守性手術的對比研究[J].微創醫學,2007,2(2):101-103.
[3]聶曉輝.甲氨喋呤在輸卵管妊娠保守性手術治療中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5):661-663.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腹膽囊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4-0063-01
自從1882年Langenbuch成功實施首例開腹膽囊切除術(Open Cholecystectomy,OC)以來,療效與安全性不斷提高,已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病變的經典手術,但在80年代后期,Mouret(法國,1987)等人先后在臨床開展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開辟了治療膽囊良性病變的一種創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的全新手術方法。[1]現隨機抽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成功施行膽囊切除術的229例病歷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后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229例病人均為擇期成功施行膽囊切除的患者,不合并其他手術,由患者自主選擇LC或OC術式,LC組患者自始自終用腹腔鏡做完手術,不含中轉開腹者(中轉開腹者占LC總數的3.8%),兩組患者均痊愈出院,具有較好的可比性。LC組:共77例,男性19例,女性58例,男女之比:1:3.1,年齡13-66歲,平均46.33歲;急性炎癥7例(9.1%),萎縮性膽囊炎2例(2.6%),慢性炎癥68例(88.3%);膽囊結石72例(93.5%),膽囊息肉4例(5.2%),膽囊結石并息肉1例(1.3%)。OC組:共152例,男性31例,女性121例,男女之比:1:3.9,年齡18-75歲,平均46.38歲,急性炎癥15例(9.9%),萎縮性膽囊炎8例(5.2%),慢性炎癥129例(84.9%);膽囊結石143例(94.1%),膽囊息肉9例(5.9%)。
1.2 研究方法:
1.2.1 觀察指標:手術時間(分鐘):不含術前、術后的麻醉時間;術中出血量(毫升):由手術室護士根據紗布和吸引瓶中的血量估計,術者核實后寫入手術記錄;術后疼痛程度:所有患者均未用鎮痛泵,根據患者術后疼痛感覺先后選擇不用鎮痛藥(輕度疼痛)、一般鎮痛藥(鹽酸奈福泮)肌注(中度疼痛)和強鎮痛藥(鹽酸哌替啶)肌注(重度疼痛)三種處置方式,并觀察鎮痛效果,寫入病程記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天):為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或排大便所需時間;術后住院天數:為患者術后實際住院天數(部分患者要求提前出院),不含術前住院天數;切口愈合情況:分別為甲級和乙級。
1.2.2 手術方法:LC:全麻下采用德國“狼牌”電子腹腔鏡(型號:R.WOLF),常規建立氣腹,取三孔法或四孔法,解剖膽囊三角,雙鈦夾夾閉膽囊管,單或雙鈦夾夾閉膽囊動脈,順行或順逆結合切除膽囊,電凝處理膽囊床,對于炎癥、粘連嚴重者或萎縮性膽囊炎,行膽囊部分切除。OC: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取右上腹肋緣下斜切口或直切口,進腹后解剖膽囊三角,分別結扎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常規順行或順逆結合切除膽囊,縫合膽囊床,對于炎癥、粘連嚴重者或萎縮性膽囊炎,行膽囊部分切除。
2 結果
2.1 LC組:手術時間:40-180分鐘,平均70分鐘;術中出血量:10-150毫升,平均30毫升;
術后疼痛程度:輕度疼痛18例(23.4%),中度疼痛48例(62.3%),重度疼痛11例(14.3%);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1天左右均能恢復,可進半流質飲食;術后住院天數:3-5天,平均4天;切口愈合情況:甲級愈合77例(100%)。
2.2 OC組:手術時間:50-150分鐘,平均80分鐘;術中出血量:70-300毫升,平均100毫升;術后疼痛程度:輕度疼痛4例(2.6%),中度疼痛38例(25%),重度疼痛110例(72.4%);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2-4天,平均2.9天;術后住院天數:3-13天,平均7.1天;切口愈合情況:甲級愈合131例(86.2%),乙級愈合21例(13.8%)。
3 討論
本文統計數據表明,除手術時間相差不大外,LC組在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程度,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住院天數和切口愈合情況等方面均明顯優于OC組。LC順應現代外科發展的總趨勢。但LC術者必須遠離手術部位,用長桿狀器械進行操做,缺乏開腹手術的那種手感,經驗不足的術者造成的手術并發癥較多,因此,LC的適應癥雖受病人膽囊本身病理改變的影響,但很大程度上是手術者技術水平所限。黃曉強等統計了國內1991年7月至1995年6月共發表的有關LC論文,綜合例數39238例,膽管損傷率為0.32%,[2]1996年,劉國禮調查了國內91所醫院共47038例LC,膽管損傷率0.24%,后于1998年再次調查了國內187所醫院共105188例LC,膽管損傷率下降至0.19%。昆明總醫院于1991年9月至1999年7月共施行LC6500余例,膽管損傷率為0.12%。[3]朱華鋒等報道1998年至2008年2080例LC發生膽管損傷2例,發生率0.1%。[4]我國自1991年2月(荀祖武,云南)成功實施了大陸地區首例LC,至今已有二十年,事實上,在我國開展LC手術的初期,其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膽管損傷率曾一度高于開腹手術數倍、甚至十余倍,但隨著各項技術的不斷完善及規范化培訓的加強,腹腔鏡專科醫生的膽管損傷率已降至開腹手術的水平(0.5%以下),有些可達到0.1%以下。[5]現在,LC已成為一種成熟的外科技術。Orlando收集美國34所醫院4640例資料,認為若術者經過75例操作后,其并發癥發生率可以從5.3%下降至0.98%。為預防操作不當所致并發癥,應以嚴格訓練積累經驗來避免。[6]對膽囊三角區精細的解剖及熟練的手術技巧是順利完成手術和預防膽管損傷等并發癥的先決條件。[7]盡管在19世紀90年代LC已被廣泛應用,但以LC作為治療膽囊良性病變的主要手術方法仍有某些疑問,其主要爭論是LC與OC并發癥的比較。隨著實踐時間的增長,LC已被證明是治療膽囊良性病變最合適的手術方法。我們認為,對LC術者進行系統、規范的學習和培養,循序漸進,術中加強責任心,LC的“大部分并發癥”將被消滅。LC可作為膽囊切除的首選術式。
參考文獻
[1] 黃志強.黎鰲.張肇祥主編.外科手術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 1023-1024
[2] 黃曉強.馮玉泉.黃志強.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并發癥.中華外科雜志,1997,11:654-656
[3] 陳訓如.田伏洲.黃大熔主編.微創膽道外科手術學.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0年4月 197
[4] 朱華鋒.夏存林.朱月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肝外膽管損傷的預防. 肝膽外科雜志 .2009年第3期 第17卷 211-213
[5] 黃志強.林言箴.祝學光等主編.腹部外科學理論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747
[6] 武正炎主編.普通外科手術并發癥預防與處理.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年4月. 335
佛山市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廣東佛山 528300
[摘要] 目的 評價地佐辛超前鎮痛對腹腔鏡肝切除患者術后疼痛及血清白介素6 (IL-6)和白介素10 (IL-10)表達的影響。方法 50例腹腔鏡肝切除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腹腔鏡肝切除術患者未采取任何超前鎮痛。觀察組:腹腔鏡肝切除術患者采用超前鎮痛。 結果 觀察組術后4、8、12、24 h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8、12、24 h的患者VAS疼痛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術后4、8、12、24 h的患者血清IL-6水平及血清IL-1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8、12、24 h的患者血清IL-6水平及血清IL-10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0.05)。結論 腹腔鏡肝切除術后患者采用地佐辛進行超前鎮痛能有效減輕傷害后疼痛,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保持機體內部炎性因子與抗炎性因子濃度的平衡,化解術后患者體內的代謝紊亂,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 地佐辛;超前鎮痛;腹腔鏡肝切除術;疼痛;白介素6;白介素10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c)-0086-03
Study on the Effect of Dezocine Preemptive Analgesia on the Serum IL-6, IL-10 Expression and Postoperative Pain of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SHI Shijian HE Zhongcheng ZHU Yuansong XING Zumi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unde,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528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ezocine preemptive analgesia on the postoperative pain, serum IL-6 and IL-10 ex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25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were not given any preemptive analgesia.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were given preemptive analgesia. Results The VA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4 h, 8 h, 12 h, 24 h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The level of serum IL-6 and IL-10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4 h, 8 h, 12 h, 24 h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0.05). Conclusion Dezocine preemptive analgesia for patients after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after injury, improve the level of serum IL-6 and IL-10, maintain the body’s internal inflammatory factor and anti-inflammatory factor concentration equilibrium, dissolve the metabolic disorder in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Dezocine; Preemptive analgesia;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 Pain; IL-6; IL-10
[作者簡介] 石世堅(1970.8-),女,廣東清遠人,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麻醉。
近期有關研究顯示[1],傷害性刺激能夠引起外周以及中樞神經致敏,若在傷害性刺激發生之前采用一定的藥物進行鎮痛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的緩解傷害發生后的疼痛癥狀。地佐辛是一種具有鎮痛作用的精神藥物,主要通過激動κ受體產生鎮痛作用,效果較強[2]。文獻報道[3],地佐辛用于超前鎮痛可明顯緩解腹腔鏡手術患者的早期疼痛,能有效減輕停藥后的痛覺過敏,但其有關腹腔鏡肝切除術后患者進行超前鎮痛的研究目前仍少見報道。自從1991年首先報道腹腔鏡肝臟腫瘤切除以來,隨著手術經驗、新設備及操作技術的提高,腹腔鏡肝切除術正在被更多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為此,該研究觀察了地佐辛用于腹腔鏡肝切除術后患者超前鎮痛的療效及其對患者血清IL-6、IL-10及術后疼痛的影響。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該院收治的52例腹腔鏡肝切除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50例腹腔鏡肝切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為第1次行肝切除術,均無上腹部手術史,均無心、肺、腎等重要臟器的器質性病變,術后殘肝能滿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其中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齡16~69歲。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5例,試驗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6.1±5.9)歲,肝細胞癌20例,肝血管瘤5例。對照組:男16例,女9例,年齡(48.9±7.1)歲,肝細胞癌18例,肝血管瘤6例,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 V 段1例。
1.2 方法
入室后開放靜脈通路,常規監測血壓、心率、脈搏氧飽和度。2組腹腔鏡肝切除患者均用咪達唑侖(宜國藥準字H20067041)0.04 mg/kg, 枸櫞酸芬太尼(國藥準字H42022076)0.003 mg/kg, 苯磺順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060869)0.08 mg/kg, 丙泊酚(國藥準字J20080023) 2 mg/kg進行誘導插管,術中持續吸入異氟烷(國藥準字H20059911),并間斷給予苯磺順阿曲庫銨維持麻醉。觀察組:于誘導時給予地佐辛(國藥準字H20080329)0.1 mg/kg。對照組:未采取任何超前鎮痛。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每位腹腔鏡肝切除患者術后4、8、12、24 h的靜息VAS疼痛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4]。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檢測兩組腹腔鏡肝切除患者血清IL-6及IL-10濃度,試劑盒購于上海華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具有動態分布的采用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者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的比較
不同處理方法下不同評分時間變化趨勢不同,觀察組肝切除患者術后4、8、12、24 h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8、12、24 h的肝切除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清IL-6水平的比較
不同處理方法下不同檢測時間變化趨勢不同,觀察組術后4、8、12、24 h的肝切除患者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8、12、24 h的肝切除患者血清IL-6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IL-10水平的比較
不同處理方法下不同檢測時間變化趨勢不同,觀察組術后4、8、12、24 h的肝切除患者血清IL-1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8、12、24 h的肝切除患者血清IL-10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 討論
超前鎮痛一般指在傷害性刺激發生前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進行鎮痛治療,臨床使用后能夠減輕傷害并大大減少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量[6]。而且采用正確有效的措施緩解術后術后疼痛不僅能夠減輕患者所受痛苦,同時還能大大減少機體對于創傷以及疼痛的應激反應,減低免疫抑制,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地佐辛[7-8]是κ受體激動劑,也是μ受體拮抗劑,皮下、肌內注射吸收迅速,肌注30 min內生效,靜注15 min內生效。馮祝余等[9]觀察了不同誘導劑量地佐辛對腹腔鏡快通道手術超前鎮痛的作用,認為0.2 mg/kg地佐辛能有效抑制腹腔鏡快通道手術氣管插管應激反應,減輕患者停藥后的痛覺過敏。該研究中,對照組腹腔鏡肝切除患者未采取任何超前鎮痛,而觀察組在術畢前30 min時靜脈注射地佐辛進行超前鎮痛。結果表明,觀察組術后4、8、12、24 h的患者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8、12、24 h的患者VAS疼痛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認為,腹腔鏡肝切除術后患者采用地佐辛進行超前鎮痛能有效減輕傷害后疼痛。
手術創傷會產生神經內分泌變化、疼痛和炎癥反應[10],IL-6[11]和IL-10[12]是具有廣泛細胞學活性的細胞因子,也是術后創傷血清中的炎性以及抗炎性因子,可作為評價術后炎癥反應強烈程度的檢測指標[13]。蔣麗等[14]觀察了子宮肌瘤腹腔鏡與開腹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血清TNF-α、IL-6及IL-10的變化,認為手術創傷可引起患者炎性因子釋放增加,而且患者抗炎性細胞因子分泌也隨之增加。腹腔鏡下行肝膽類外科手術,可以減少患者痛苦,縮短住院時間,而且腹腔鏡肝切除術安全可行,較傳統開腹肝切除術微創、經濟[15]。通過該研究,筆者發現兩組患者的血清細胞因子的在腹腔鏡肝切除手術的進行在不斷上升,因此筆者也認為IL-6以及IL-10是因為手術創傷的刺激產生的,并且與患者所有創傷的程度有直接關系。該研究中,觀察組術后4、8、12、24 h的患者血清IL-6水平及血清IL-1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4、8、12、24 h的患者血清IL-6水平及血清IL-10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腹腔鏡肝切除術后患者采用地佐辛進行超前鎮痛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保持機體內部炎性因子與抗炎性因子濃度的平衡,化解術后患者體內的代謝紊亂,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徐曉紅,崔蘇陽.帕瑞昔布預防全身麻醉術后躁動和咽喉痛的臨床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0,13(2):105-106.
[2] 郭燕芬,韓超,顧達民,等.地佐辛超前鎮痛對骨科下肢手術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3,8(10):1494-1494.
[3] 汪昕,于永健,方俊標.地佐辛超前鎮痛用于腹腔鏡手術療效觀察(附96例比較報告)[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5):549-551.
[4] Ye Jianhong, Peng Jun, Yang lu, et al. Parecoxib sodium in advance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analgesic effect of practical medicine magazine, 2011,27 (8): 1422-1444.
[5] 華海峰,鄒俊,張中軍.帕瑞昔布超前鎮痛對燒傷患者術后疼痛及血清IL-6和IL-10表達的影響[J].江蘇醫藥,2012,38(14):1689-1690.
[6] 張光金,潘雷達,陸青,等.手術前后監測IL-6的臨床意義[J].上海免疫學雜志,2010,17(2):177-178.
[7] 陶利軍,溫再和,于建設.地佐辛對小兒耳鼻喉手術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107-108.
[8] Liu R, Huang XP, Yeliseev A, et al.Novel molecular targets of dezocine and their clinical implications[J].Anesthesiology,2014,120(3):714-723.
[9] 馮祝余,劉彬.地佐辛對腹腔鏡全麻手術超前鎮痛的臨床觀察[J].現代醫院,2012,12(6):54-56.
[10] 蔣宗明,華,鄭羨河,等.帕瑞昔布鈉超前鎮痛對骨科患者術后血IL-1β、IL-6和IL-8水平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0,32(13):1485-1486.
[11] Takagi H, Mizuno Y, Yamamoto H, et al.Effects of telmisartan therapy on interleukin-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level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Hypertens Res,2013,36(4):368-373.
[12] Thompson CD, Zurko JC, Hanna BF, et al.The therapeutic role of interleukin-10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J Neurotrauma,2013,30(15):1311-1324.
[13] 陳茲滿,邱波,袁進,等. 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患者淚液中IL-6和IL-10 mRNA表達規律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0,28(2):126-129.
[14] 蔣麗,白華,韋妙成,等.子宮肌瘤腹腔鏡與開腹切除術圍術期TNF-α、IL-6和IL-10的變化[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1):3231-3233.
[15] 馮鉅濤,陳勁松,岑鈞華,等.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7):157-158.
(收稿日期:2014-04-27)
關鍵詞
關鍵詞 是為了便于編制文獻索引、檢索和閱讀而選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本刊所刊發的每篇論文須選取4~8個
關鍵詞 。
關鍵詞 應盡量從美國NLM的MESH數據庫(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db=mesh)中選取,其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專業術語(自由詞)可直接作為
關鍵詞 使用,建議排在最后。中醫藥
關鍵詞 應從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有英文摘要的文章,應標注與中文對應的英文
關鍵詞 。應特別注意首標
【論文摘要】分析12例卵巢妊娠的臨床特征,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卵巢妊娠的發生因素及臨床特征進行分析,特征為卵巢妊娠比輸卵管妊娠更易出現腹痛、墜脹、妊娠部位破裂、失血性休克等癥狀,無明顯停經史。結論卵巢妊娠的病因可能與盆腔炎、宮內置節育器有關,術前誤診率高,治療以手術為主。
卵巢妊娠(ovarianpregnancy,oP)是一種罕見的異位妊娠形式,自然受孕后的發生率約為1∶7000~1∶40000),占異位妊娠的0.5%~3.0%,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高。因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特征,術前很難確診,早期易發生破裂大出血,難以診斷,故應引起關注。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卵巢妊娠12例,現結合文獻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年齡和生育史12例患者年齡為21~40歲,平均28.6歲。未產婦3例,經產婦9例,產次為1~5次,口服避孕藥2例,工具避孕1例,采用宮內避孕環者9例,放置時間為1~11年,類型不詳。有輸卵管妊娠病史者1例,剖宮產史者2例,人工流產史者8例。
1.2臨床表現12例均有腹痛史,有停經史者8例,停經天數33~35d,陰道出血5例,暈厥伴休克4例,盆內觸及包塊6例。
1.3輔助檢查10例測定血β-HCG48.9~1280.4IU/L,6例測定尿HCG均為陽性。10例后穹隆穿刺陽性,6例B超檢查均提示附件區囊性包塊或囊實混合包塊。
1.4手術及病理情況12例全部行剖腹探查術。患側卵巢均可找到破裂口,破口直徑0.8~2cm,在破口處或血塊中有6例可找到絨毛,其余6例未找到明顯的絨毛,但術后病理均證實為卵巢妊娠。患側及對側輸卵管均正常,并發現患側的卵巢經子宮卵巢韌帶與子宮相通。12例均行卵巢楔形切除術,術后病理均證實為卵巢妊娠。2討論
2.1診斷卵巢妊娠這一概念由Muurice在1682年提出,并于1878年由Spiegelberg提出了診斷標準并使用至今。內容包括:①患側輸卵管完整并與卵巢分開;②胚囊位于卵巢組織內;③卵巢與胚囊以子宮卵巢韌帶與子宮相連;④胚囊壁為卵巢組織。在有第①、②項的基礎上,加上第③項或(和)第④項即可確定為卵巢妊娠。本組所有患者均符合此診斷標準。由于卵巢妊娠部位出血較早,容易誤診,一些患者往往無明顯停經史,即以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就診,不易與黃體破裂相區別,有時誤診為急性闌尾炎、卵巢腫瘤等。本組有33%的患者無停經史,僅5例患者出現陰道流血,1例患者術前診斷為卵巢腫瘤。B超檢查可發現附件包塊及腹腔游離液體征象,不易與輸卵管妊娠區別。由于卵巢妊娠的癥狀和體征與輸卵管妊娠相似,故術前鑒別診斷較困難。本組12例卵巢妊娠患者中,術前均診斷為“異位妊娠”,缺乏準確定位。根據胡麗娜等人的研究,卵巢妊娠比輸卵管妊娠更易出現腹痛、墜脹、妊娠部位破裂、失血性休克等癥狀,而有停經史、陰道流血癥狀的比例較低。由于卵巢妊娠更易出現腹痛癥狀,且大部分患者因腹痛就診,所以對無確切停經史,無陰道流血但有下腹疼痛或休克癥狀者,結合β-HCG陽性,應高度懷疑卵巢妊娠。
2.2病因學研究OP的確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確,然而不少學者認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宮內節育器(IUD)的廣泛使用,IUD的存在可產生炎性細胞浸潤,其分解產物既可影響宮內環境,也可影響輸卵管功能,但不影響卵巢。同時,IUD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輸卵管逆蠕動,使受精卵逆行種植于卵巢內。研究發現IUD可有效阻止99.5%的宮內妊娠和95%的輸卵管妊娠,但無法阻止卵巢妊娠。本組資料顯示77%患者使用IUD,IUD與卵巢妊娠有一定的相關性;②盆腔炎(PID):PID可使輸卵管逆蠕動減少,卵巢白膜繼發性增厚,阻止卵泡裂開而導致卵泡內受孕;③輔助生殖技術(IVF)的應用:近年來IVF的廣泛開展,易導致異位妊娠的發生。異位妊娠的發生率雖為0.08%,但IVF后發生率升為5%,其中約6%為原發性卵巢妊娠。然而由于IVF和ET后通常有嚴密的隨訪,故OP常在未破裂前得到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