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行為理論論文

行為理論論文

時間:2022-05-08 05:33: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行為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行為理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分析個人投資金融投資行為理論

一、金融投資行為理論分析

金融投資行為理論悄然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其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tǒng)的力學研究方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金融投資行為理論以期望理論、行為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為其理論基礎,并將人類心理與行為納入金融的研究框架,具體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模型:

首先,BSV模型。BSV模型認為,人們進行投資決策時存在兩種錯誤范式:其一是選擇性偏差,即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數(shù)據(jù)的變化模式,而對產生這些數(shù)據(jù)的總體特征重視不夠,這種偏差導致股價對收益變化的反映不足。另一種是保守性偏差,投資者不能及時根據(jù)變化了的情況修正自己的預測模型,導致股價過度反應。

其次,DHS模型。該模型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和無信息兩類。無信息的投資者不存在判斷偏差,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著過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歸因。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夸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準確性;有偏的自我歸因則使他們低估關于股票價值的公開信號。隨著公共信息最終戰(zhàn)勝行為偏差,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就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連續(xù)性和長期反轉。

再次,統(tǒng)一理論模型。統(tǒng)一理論模型區(qū)別于BSV和DHS模型之處在于:它把研究重點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機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認知偏差方面。該模型把作用者分為“觀察消息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觀察消息者根據(jù)獲得的關于未來價值的信息進行預測,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賴于當前或過去的價格;“動量交易者”則完全依賴于過去的價格變化,其局限是他們的預測必須是過去價格歷史的簡單函數(shù)。

最后,羊群效應模型。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準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噪聲,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征是其決策的序列性。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xiàn)代金融理論中關于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tài)的厚尾特征。

二、對金融投資者的個人行為分析

1.多為投機心理,短期行為嚴重

我國很多證券投資者入市并不是看重上市公司真實的投資價值,而是企圖從中獲取超額回報。絕大多數(shù)的投資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為通過股票的買賣價差而獲利,這類人群多是為賺錢買賣差價進行短線操作;只有少數(shù)投資者進入股市是為了獲得公司分紅收益;38%的投資者因有閑置資金而,把股市看成是一個長期投資場所。高比例的企圖賺取短期收益群體的存在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博取短線利潤群體的過大是我國證券市場行情波動幅度.驚人的重要原因,這也是造成證券市場不穩(wěn)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投資者入市動機上分析,就已經預示著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短期行為比較明顯。

我國個人投資者更多的是短線投資、投機,而沒有把股票作為長期的投資。另一方面,股票價格的劇烈波動誘發(fā)了一部分人的賭博心理,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由于證券投資者容易產生羊群效應,使這種市場短期行為具有很強的蔓延性,從而極大地加重了投資者孤注一擲的心理,一旦認為找到了機會,就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顧,冒險參與高風險的證券投資活動。在我國證券市場中,我國投資者的短期行為特征表現(xiàn)為比較明顯的冒險心理和投機短期行為。

2.投資承受能力差

調查顯示,我國個人投資者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階層為主,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為工資收入,參與證券市場的時間普遍較短,證券投資意識很強,但投資經驗相對缺乏,股市投入占家庭金融資產比例較大,這充分說明我國個人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很弱,投資者對投資股市的“情感依托”強烈。

3.對股票專業(yè)知識了解不足

絕大多數(shù)個人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知識來自于非正規(guī)教育,主要通過朋好友的介紹、股評專家的講解以及報刊、雜志的文章等獲得;在做投資決策時,投資者大多依據(jù)“股評推薦”、“親友引薦”,以及“小道消息”;在投資決策的方法上,兩成以上的個人投資者決策幾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憑自己的感覺隨意或盲目地進行投資。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過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視對其他信息的關注和深度挖掘。大多數(shù)投資者在評價投資失誤時,往往將失誤歸咎于外界因素,如國家政策變化、上市公司造假,以及莊家操縱股價等,而只有少數(shù)個人投資者認為是自己的投資經驗或投資知識不足;大部分投資者對新出現(xiàn)的金融品種如開放式投資基金的認知程度有限。

三、結語

總體來說,我國的股票市場中對于股票價格的影響因素過多,政策因素、大戶操作因素,這說明中國股市不符合經典金融理論對于市場是有效的基本假設;同時,投資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也不符合經典金融理論中,投資者對于風險總是厭惡的基本假定:在收益時,股民表現(xiàn)出對已有收益的貪婪,以及賭博心理,而在被“套牢”時,又寧愿苦苦等待,以待反彈機會.這些特點都說明中國股民的投資心理符合金融投資行為理論的期望理論。

參考文獻:

[1]何問陶王金全:行為金融理論的發(fā)展及述評[J]南方金融,2002,(12)

第2篇

一、共同危險行為的涵義

《解釋》第四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并造成損害后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據(jù)此,共同危險行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或財產安全的行為并造成損害后果,但是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情形①。共同危險行為責任制度的設立目的,在于防止那些無辜的受害人在因非可歸責于自己的原因而又無法證明損害行為與侵害行為的因果關系時,無法獲得救濟,從而保護無辜受害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實現(xiàn)公平正義。

二、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要件

共同危險行為不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屬于“準共同侵權行為”,它不同于一般或者說典型的侵權行為,其構成要件有自己的特殊性,根據(jù)《解釋》的規(guī)定,共同危險行為有以下構成要件:(一)共同危險行為是由數(shù)人實施的,且數(shù)人之間并沒有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共同危險行為由數(shù)人實施的,這是共同危險行為成立的前提條件,如果加害人僅有一個,則不可能成立共同危險行為。數(shù)個行為人一般由自然人構成,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構成。數(shù)人之間不存在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如果數(shù)人之間存在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即便受害人無法證明其中誰為實際加害人也并不重要,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依據(jù)《解釋》第3條第1款(共同侵害)的規(guī)定,要求該數(shù)人就原告的損害承擔連帶責任,因為共同過錯已經將這些行為進行一體化處理,受害人只要能夠證明數(shù)人的行為共同造成了其損害即可。

(二)數(shù)人共同實施了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財產安全的行為。所謂“數(shù)人共同實施了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財產安全的行為”就是指,作為被告的數(shù)人共同參與了對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財產構成的行為。正是由于數(shù)人共同參與實施了該行為,因此他們的行為都與受害人的受損害之間具有潛在的因果關系,或者說因他們的行為而使他人被置于一種危險的境地,所以法律才推定所有參與人的行為都與損害具有因果關系,除非參與人中的一人或者數(shù)人能夠舉證證明其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根本不存在因果關系。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人民法院對“共同行為”的標準掌握是比較寬松的。例如:重慶市渝中人民法院對受害人郝躍因被空中墜落的一只煙灰缸砸中頭部而受侵害一案中,法院判決王瑞才等22名有仍煙灰缸嫌疑的住戶分別向郝躍承擔8101.5元的賠償責任②;在此類相關的案件中,就保護無辜的受害人而言,其判決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從理論上講上述案件中被判承擔賠償責任的被告中存在并沒有共同參與實施對他人的人身或者財產具有危險性的行為。如果上述案件中的被告都向下仍東西,而其中一個被告的煙灰缸砸中了受害人,那么將此種行為認定為共同危險行為是正確的。但實際上仍煙灰缸的只有一人,其他的住戶并未實施危及他人人身或者財產安全的行為,因此這些被告并不屬于共同危險行為的參與人。在此種情形下,判決其承擔賠償責任,無疑是不公平,筆者認為,為了在無辜的受害人與無辜的被告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既能夠有效保護無辜的受害人,又不至于令無辜的被告承擔責任,應當借鑒德國民法的相關規(guī)定,將“共同行為”的標準界定為:數(shù)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的關聯(lián)性,以致這些行為被整體地加以看待,都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具有潛在的因果關系。

(三)損害后果是由共同危險行為所致的,但不能確定誰是實際侵害行為人。數(shù)人實施的共同危險行為在客觀上必須造成了現(xiàn)實的損害后果,如果該行為并沒有現(xiàn)實的損害后果,則該行為不夠成共同危險行為。在實施共同危險行為的數(shù)人中,不能確定誰是實際加害人,需要強調的是“不能”一詞。“不能”表明在認定是否能夠“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問題上標準是十分嚴格的,只有根本無法查明實際侵害人時才能適用共同危險行為制度,如果能夠查明但是比較困難或者大費周折,也不能適用共同危險行為制度。

(四)數(shù)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事實因果關系屬于“不確定的因果關系”。所謂“不確定的因果關系”,也稱為“擇一的因果關系”。它是指這樣一種情形,即受害人的損害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過失的被告中的某一位的行為而造成的,但是又無法查明究竟是哪一個被告的行為所造成的,由于數(shù)人的行為都具有造成損害的可能,因此不是其中的一人(或數(shù)人)就是另外的某一個人(或數(shù)人)。在共同危險行為中,損害后果的發(fā)生不是全體共同危險人的行為所致,而是其中的某一人或部分人的個別行為所致。這是共同危險行為與侵權行為的本質區(qū)別,如果是全體共同行為人所致,則不是共同危險而是侵犯行為。這是與累積的因果關系相對的一種因果關系。所謂“累積的因果關系”,是數(shù)人的行為的結合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數(shù)個原因對結果發(fā)生的作用比例不明。

三、共同危險行為人的責任及免責事由

(一)共同危險行為人的責任。《解釋》第四條明確規(guī)定了共同危險行為應當就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害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作為共同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對其歸責有過錯推定原則,過錯原則與過錯推定原則混合運用③。至于各個責任人之間如何分攤責任的問題,有兩種學說:一種是過錯程度說,即受害人后將共同危險行為人全部列為被告,然后根據(jù)其過錯程度分別確定行為人的賠償份額過錯大小,行為重的按比例多分擔,反之則少分擔。二是平均分擔說。即在決定共同危險行為人對全部侵權責任的份額時,其過錯程度將不予考慮。行為人負擔如無特別的事情,平均分擔④。筆者贊同平均分擔說。因為數(shù)人所實施的共同危險行為是造成受害人損害的一個整體的原因,各個行為人在實施共同危險行為的過程中,其各自的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幾率大體相同,難以確定各自過失的程度,因此在責任劃分上,應當是采取平均分攤的方法,各人以相等的份額對損害結果自負。

(二)共同危險行為的免責事由。對于共同危險行為的免責事由,存在著兩種說法:一為肯定說。該說認為只要數(shù)人中能夠證明自己根本沒有加害他人的可能,也就證明了自己沒有實施危險行為,此時即便其他人仍然不能確知誰為加害人,也應當將該人排除在共同危險行為之外,使其免除責任。二為否定說。該說認為,為了更加有效地保護受害人,即便數(shù)人中的某人能夠證明沒有加害行為,也不能當然地令其他人負賠償責任,倘若其他人也如法炮制的證明自己沒有加害行為,則勢必會發(fā)生全體危險行為人逃脫責任的現(xiàn)象,受害人所受損害根本無法獲得補救。因此行為人能夠證明自己并非加害人不能免責。更有學者認為,共同危險行為中的某人不僅要證明自己沒有實施加害行為,而且還應證明他人為真正的加害人時,方可免責。筆者贊同肯定說。首先,要求共同危險行為人中的某人能夠證明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導致?lián)p害發(fā)生才能免責時,本身就意味著對免責的要求已非常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人是無法證明此點的,所以擔心受害人無法獲得補救是沒有必要的。其次,若要求共同危險行為人中的某人不僅要能夠證明自己沒有實施加害行為,而且還應證明他人為真正的加害人時,方可免責。此說法違背了共同危險行為制度,原因有二:一共同危險行為人中的某人并沒有證明他人為真正加害人的責任;二若能證明誰人為真正加害人,該行為就不再屬于共同危險行為了,而是一般的侵權行為,應按相應的原則追究加害人的侵權行為。實施危險行為的人能夠證明自己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就能夠免責。《解釋》第四條第二句更是明確規(guī)定: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共同加害人”是推定的,應當充許其中的人證明自己沒有實施加害行為,或者自己的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進而免除其責任。這一規(guī)定顯然意味著共同危險行為并不是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

四、共同危險行為的舉證責任原則

共同危險行為的責任基礎,是共同過錯,確定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但共同危險行為又不能適用嚴格的過錯責任原則,而是適用推定的過錯責任原則。所謂推定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前提下,在特殊的情形下,可以就損害事實本身推定加害人的過錯,而無須受害人加以證明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其落實到舉證責任上則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即受害人只要證明數(shù)人均實施了危險行為,并造成了損害結果,而行為人對造成的結果有無過錯及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則由行為人進行舉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四條第七款規(guī)定:“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行為人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其行為并不導致受害人的損害發(fā)生,則其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否則,應由該數(shù)個行為人共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并互負連帶責任。確定共同危險行為的舉證倒置原則,使受害人擺脫了必須舉證具體誰為真正致害人的勞累和束手無策,使原本無法得到法律保護的受害人之損害得到法律救濟,從而使受害人處于優(yōu)越的地位,更有效地制裁民事違法行為。

五、共同危險行為的正確認定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共同危險行為的情形還是很多的。在過去一段時間,部分法院在審判實踐中運用自己所認同的共同危險行為理論對一些案件裁判,而立法的空白和理論上的不明導致審判中的混亂。一方面是因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相關案件的裁判沒有依據(jù),往往造成對受害人的保護不周甚至無法為其損害提供救濟;另一方面,由于對共同危險行為的界定沒有制定法律依據(jù),有些不屬于共同危險行為的案件被當作共同危險行為,并判決承擔連帶責任,這樣的判決對非共同危險行為人而言,喪失了正義的標準。因此,正確認定共同危險行為,對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正義;保障與他人損害沒有任何關聯(lián)性的人不受非法追究,維護社會秩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如何認定共同危險行為。在共同危險行為制度中,對共同危險行為的正確認定至關重要。對此問題,在民法理論上,主要有兩種學說。一種學說是“行為之共同說”,認為行為人的行為須具有共同的一體性,才能構成共同危險行為。另一種學說是“致害人的不能確知說”,該學說認為構成共同危險行為,不須具有行為共同性的要件,行為人的行為,雖不在同時、同地發(fā)生,只要均具有造成損害的可能性,仍構成共同危險行為。兩種學說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共同危險行為是重在行為的共同性,還是重在致害人的不能確知性。如果重在行為的共同性,則行為人須有共同行為,才構成共同危險行為;如果重在致害人的不能確知性,則只需受害人不明,不須有共同行為,仍可構成共同危險行為。從《解釋》的規(guī)定看,采納的是“行為的共同說”。《解釋》第四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中的“共同實施”,就明確說明了這一點。筆者認為,這樣規(guī)定是恰當?shù)模欠瞎脚c正義的要求的。

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一些地方法院將高樓拋物的案件也認定為共同危險行為,要求高層建筑物的所有住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筆者認為這類案件不能認定為共同危險行為,因為在高空拋物案中,并沒有證據(jù)證明該樓全體居民具有“共同實施危險行為的意思聯(lián)絡”,并實際實施了共同危險行為。如果高空拋物案中的被告都在向樓下仍東西,而其中一個被告煙灰缸砸中了受害人,那么將此種行為認定為共同危險行為是正確的。但實際上仍花盆或煙灰缸砸的只有一個人,其他住戶并未從事任何行為,更談不上從事對他人人身安全或財產安全具有危險的行為。如果僅僅因為居住在同一棟樓中的居民都具有仍花盆或煙灰缸砸的嫌疑的可能性,就要求他們全部承擔賠償責任,無疑使得那些與受害人的損害沒有任何關系的人都承擔了賠償責任。法院這樣判決雖然使受害人獲得了充分的賠償,對保障無辜的受害人非常有利,但對于肇事者以外的其他被告,又顯然是不公平。對“共同實施”的理解與認定,筆者認為可以從時間、空間及行為人的意思聯(lián)絡以及對其推定等幾個方面界定。也就是說數(shù)人行為應具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上的關聯(lián)性,以致這些行為被整體地加以看待,都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具有潛在的因果關系。例如,幾個小孩在樓頂嬉鬧往下仍石子,結果其中的一塊小石子砸到了行人,由于幾個小孩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上的關聯(lián)性,這些行為都對他人的人身構成了危險,但只有一個行為真正造成了損害的發(fā)生。因此應當運用共同危險行為制度要求這幾個小孩向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對“共同實施危險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界定:(1)行為的實施主題是二人以上,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因為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物質生活的不斷進步,法人的行為也越來越多地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行為對社會的危險也時時存在。共同危險行為者已不僅局限于自然人,也應該包括法人。(2)行為在性質上具有危險性。這種危險性可以從行為本身、周圍環(huán)境以及行為人對致害可能性的控制條件上進行判斷。同時,任一行為都具有足以造成損害后果的可能性。對危險性的認識,筆者認為并不局限于同類行為或相同的行為。對數(shù)人實施的不同性質的行為,只要對他人具有危險性且最終造成了損害后果,都應該認定為共同危險行為。如在嚴寒的冬天,甲由于與乙有仇,把水潑在了乙必經的馬路上。丙從超市買了一袋黃豆,一不小心,剛好灑在甲潑水結冰的路面上。這時,乙騎車經過,自行車一滑,乙跌倒在馬路上,摔斷了腿。此案中,甲潑水的行為和丙不小心撒落黃豆的行為并不是同一類的行為,但均有致人損害的危險性,且與乙的損害之間具有擇一的因果關系,因而屬于共同危險行為。(3)一般而言,危險行為之間應具有時空的一致性,但具體到個案,各行為人的行為,雖不在同時、同地發(fā)生,但數(shù)個行為人都可能是侵害行為人,卻無法確定到底是誰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情況下,法律也有必要推定行為人全體為共同危險行為人。在前述例中甲的行為和丙的行為即屬此種情況。(4)從行為存在的時間看,在損害發(fā)生時,行為已經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此時不論行為本身是否依然存在,只要其造成的危險仍然存在,這種行為都屬于共同危險行為。(5)從行為的指向看,一般情況下,行為沒有特定的指向,但也不排除特定情形下數(shù)人的行為偶然巧合共同向特定的目標。但應該注意此時一人或數(shù)人的主觀方面應該為故意,且無意思聯(lián)絡。如甲、乙二人素不相識,均于某晚找丙復仇。二人同時向丙開槍后,以為被人發(fā)現(xiàn)逃跑,丙中一彈,不知具體為何人所為。

2、共同危險行為人之間不存在著共同過錯。在共同危險行為制度中,共同危險行為人之間不存在著意思聯(lián)絡,同時也不存在共同過錯。也就是說,行為人的過錯(主要是疏于注意的義務)之間沒有意思聯(lián)絡,只是個別的過錯或者相同的過錯。如果具有共同的過錯,則為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在共同危險行為中,行為人主觀上并無意思聯(lián)絡,他們之間的過錯仍未聯(lián)結在一起,不存在“共同過錯”。(如前述甲、乙二人素不相識,均于某晚找丙復仇同時向丙開槍后的事例)共同危險行為中的共同,不是指行為人過錯的共同,而是行為人之間造成損害可能性的共同,即危險的共同。

3、侵害行為人不能確定是界定共同危險行為的要件之一。在審判實踐中,有觀點認為,在侵害明確但各自對受害人造成的損害份額不明的也屬共同危險行為。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不是共同危險行為,而是無意思聯(lián)絡的數(shù)人侵權。在共同危險行為中,侵害行為人是無法確定的,而這種無法確定不是體現(xiàn)在客觀真實的層面,因為實際侵害行為人只能是共同危險行為人的一人或者幾人,即并非每個人的行為都與受害人的損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法律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基礎在于他們的行為具有共同的危險性。而在無意思聯(lián)絡的數(shù)人侵權中,侵害人是明確的。根據(jù)《解釋》第三條規(guī)定,無意思聯(lián)絡的數(shù)人侵權的行為結合方式有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兩種。在數(shù)人行為直接結合的無意思聯(lián)絡的數(shù)人侵權中,數(shù)個行為人雖然對共同實施行為不存在意思聯(lián)絡,即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是實際侵害行為人,因而其對外應付連帶責任。在其內部,一般應該考慮主觀過錯程度以及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原因力比例。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在數(shù)人行為間接結合的與意思聯(lián)絡的數(shù)人侵權中,數(shù)人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其分別實施的數(shù)個行為間接結合了同一損害后果。其中,實際侵害行為人是確定的,只是各行為人的主觀過失以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原因力有所不同,因而司法解釋規(guī)定“根據(jù)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注釋

1、王利明《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頁

2、2002年3月2日《法制日報》載《高空墜物砸傷人,涉嫌住戶同賠償,侵權日不明可否搞“株連”》。

3、程嘯,《論共同危險行為》載《人民法院報》2003年12月19日

4、馬駿駒著《民法原論》(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86—992頁。

5、王利民,《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99頁。

參考書目

1、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第九章

2、王利明主編,《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

3楊立新:《中國侵權行為法理論體系的重新構造》,來源于中國民商法律網。

第3篇

摘要:本論文是對中日企業(yè)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進行企業(yè)管理的比較研究。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組織行為理論在研究員工的各種需要、行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研究上述諸因素與組織目標的關系,并據(jù)此進一步研究改進生產環(huán)境,組織結構,管理方法,協(xié)調人際的關系,從精神上、物質上引導員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性和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進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本論文首先對基本的組織行為理論進行了重點研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的海爾集團和日本的松下公司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yè)進行了實證分析和對比分析;最后對中國企業(yè)如何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yè)提出了建議。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表明:

(1)組織行為理論的思想基礎是“社會人”,它著眼的基本點是將人作為管理活動的核心。利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yè),可以有效地形成企業(yè)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可以充分地激發(fā)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可以極大地提高企業(yè)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可以推動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對于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說,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制度是基礎,組織行為理論與方法是催化劑和助燃劑;二者的合理搭配與波動均衡,可推動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一個優(yōu)秀的企業(yè)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有關理論與方法,而且還要懂得組織行為學的有關理論與方法,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推動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版權所有

(3)全員參與、因勢利導、以人為本,是海爾集團運用組織行為理論推動企業(yè)管理的集中表現(xiàn)。勞資同權、人力資源核心論、尊重人性,是松下公司運用組織行為理論推動企業(yè)管理的集中表現(xiàn)。在組織行為理論的應用方面,中日企業(yè)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點。從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yè)的總體效果而言,目前日本企業(yè)暫時勝中國企業(yè)一籌。

(4)在企業(yè)管理中、組織行為理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與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有關;應用的效果和效益,與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和員工的綜合素質有關;組織行為理論在企業(yè)管理中的應用與推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存在跨時空的飛躍。

(5)目前,組織行為理論在中國企業(yè)管理中的應用,有著廣闊的需求市場。我們應當根據(jù)我國企業(yè)推行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后面臨各種機遇和挑戰(zhàn)的實際情況,積極引進西方的組織行為理論,并結合我國有關的儒家文化思想,創(chuàng)新出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用以推動我國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4篇

論文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哲學領域的一個重大進步與突破。本文介紹了該理論產生的淵源及內容,并重,點探討言語行為理論對邏輯學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20世紀50年代以來,語言哲學家對語言的認識既區(qū)分了語言和言語,又將語言作為人類的一種行為來對待,于是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一、言語行為理論產生的淵源

奧斯汀是言語行為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其學生塞爾修正并發(fā)展了這一理論,使之進一步系統(tǒng)化、嚴密化。在他們之前,弗雷格、馬林諾夫斯基、維特根斯坦等先驅已對該理論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斷。

20世紀初,哲學產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語言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弗雷格首先發(fā)起此次轉向,羅素繼承并發(fā)展,維特根斯坦完成了這一轉折和過度。“語言轉向”的產生標志著英美分析哲學時代的到來,從內涵上看分析哲學指“把哲學問題置于語言領域并在分析語言手段和語言表述的基礎上解決哲學問題”。從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學又分為邏輯分析學派和日常分析學派。前者主張應發(fā)明一種其語法形式在邏輯上是完善的語言,后者則側重分析自然語言或日常語言。這些事實都充分說明了把交際中使用的語言作為一種行為來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從奧斯汀開始的而是由來已久的。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內容

在《如何用語詞做事》中,奧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他認為,言語是人在特定場合對特定語言的具體運用,包括運用語言的說話行為和所說的話。因此,說話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奧斯汀區(qū)分了兩類不同的話語:施事話語和記述話語,并用“適當與否”、“真假與否”兩個評價標準來區(qū)分這兩類話語。

之后,他又嘗試提出言語行為理論來處理“說話就是做事”的問題。奧斯汀把作為整體的言語行為分為三個層次,即認為在說些什么時,可能以三種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他把這三層意義的做些什么分別稱為以言表意行為、以言行事行為、以言取效行為。

以言表意行為指說話這一行為本身,發(fā)出一段聲音,組詞成句,音義結合;以言行事行為指在完成“說什么”這一行為的同時,所表達的說話者說出這個話語的“用意”,產生的某種語力,如某人說:“出去!”這句話的同時,就實施了一個“命令”的以言行事行為:以言取效行行為指說話者通過以言表意行為表達自己的用意之后,在聽話者身上(也可能是說話者自己)產生的一定的影響,出現(xiàn)的一定效果。

塞爾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修正、完善、發(fā)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并利用自己設計的一套人工語言符號來來表述分析他的言語行為理論,將言語行為分為話語行為、命題行為、以言行事行為和以言取效行為。即:說出一串語詞(語素、語句)就是實施話語行為;進行指稱和謂述就是實施命題行為。做出陳述、提出問題、發(fā)出命令、做出承諾等,就是實施以言行事行為,而這種以言行事行為對聽話者在行動上、思想上、信念上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語效行為。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影響很大,被人們譽為語言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言語行為理論對邏輯發(fā)展的意義

在對語言做邏輯分析時,應當考慮語言的使用者、語境及整個背景知識因素,言語行為理論也是以其語用學內容與自然語言邏輯研究相聯(lián)結,并以其理論的系統(tǒng)性為不完善的自然語言邏輯研究提供借鑒。

首先,言語行為理論改變了傳統(tǒng)邏輯、經典邏輯的研究方向。傳統(tǒng)邏輯、經典邏輯只研究陳述句,并只從真假角度來研究。言語行為理論用一種新的意義理論來取代長期以來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的真值語義論,對邏輯學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其次,言語行為理論擴展了邏輯學語詞研究的范圍。邏輯的特殊性在于它所研究的語詞及由之構成的語句的特殊性。這樣,從邏輯的觀點看,對語詞的研究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奧斯汀發(fā)現(xiàn)某些句子的說包含有行為動詞,如愿意、許諾等,并把這些行為動詞進行了分類。塞爾在奧斯汀分類的基礎上做出了更合理更細致地劃分。最重要的是,塞爾對語用行為句的邏輯分析研究為后來的語用邏輯研究開拓了思路。

最后,言語行為理論擴展了傳統(tǒng)邏輯的研究范圍。言語行為理論是一個綜合和分析、歸納和演繹的統(tǒng)一運用,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語用邏輯,為用邏輯的方法解釋生動的言語交際,提供了理論支持。語用推理是語用邏輯的核心概念,它對具體語境的解釋力是傳統(tǒng)的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及類比推理等無法比擬的。

第5篇

論文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語篇;理解;鑒賞

間接地使用語言是人類交際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在語言實踐中,人們并非總是在句法或詞匯上直截了當?shù)乇砻髡f話者的意圖,而是讓聽話者去意會其深層的寓意即“言外之意”(implicature)。語言使用中的這種現(xiàn)象就是語言的間接現(xiàn)象(indirectness)。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在于,人們有時出于一定的社會規(guī)約限制,說話人不能用直接的語言表達思想,有時是說話人為了換取特定的交際效果,出現(xiàn)了話語與實際意義所承載或傳遞的信息之間的差異問題。本文將以斯坦貝克短篇小說《》為例,對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進行探討。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簡述

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塞爾(Searle)1969年在他的《言語行為)(SpeechActs)一書中,從根本上修訂了奧斯汀(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塞爾(1975)還提出了言語行為的概念并用其發(fā)展的言語行為理論對間接言語行為作了深刻的論述。一個人直接通過話語形式的字面意義來實現(xiàn)其交際意圖,這是直接的言語行為;當我們通過話語形式取得了話語本身之外的效果時,這就稱作間接言語行為。簡單地講,間接言語行為就是通過做某一種言外行為來做另一種言外行為,也可說成是通過一種言外行為間接地實現(xiàn)另一種言外行為。塞爾認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意義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力,或者聽話人從說話人的字面意義中推斷出其話語的“言外之力”。他分析了話語意義和句子字面意義不完全一致的情況,指出在間接言語行為中,特別要注意發(fā)現(xiàn)說話者的話語意義,而話語意義是隨著語境的不同而不斷發(fā)生變化的。用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分析語篇中的言語篇章,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語篇并提高讀者的鑒賞力。

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閱讀是一種交際行為,它體現(xiàn)了讀者的認知心理過程:讀者通過語言表層信息推知作者的深層意圖。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是基于語碼交際理論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提供閱讀材料,學生預習,然后課堂由教師講解生詞、難句等語言重點、難點,最后是學生回答問題或者討論。這幾乎成了一種模式。然而對于大量閱讀材料中的文學作品而言,這一模式很難理解語篇所蘊含的豐富的意義,很難了解作者的立場、觀點,如何通過字面刻畫人物性格,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師如果運用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指導學生對語篇言語篇章進行分析,將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言外之意。

由美國作家斯坦貝克撰寫的《》這篇短篇小說,被搜集在《大學英語泛讀教程》第四冊第十五單元閱讀材料中。以下本文作者就《》中出現(xiàn)的語篇言語篇章作具體分析。

在《》這篇短篇小說一開始,讀者就讀到愛麗莎(v.1isa)和她的丈夫亨利([-Ie,lry)生活在遠離城市的農場里,愛麗莎非常勤勞、強壯,日復一El、年復一年地在農場勞作。此外,她很喜歡,并悉心照料它們。一到秋天,又大又美麗。而她的丈夫熱衷于照料農場、牲口,以及他們的牲口又賣了好價錢,對妻子種的卻不以為然,他說:“You’vegot agiftwiththings,”Henryobserved,someoftheseyel—low chrysanthemumsyouhadthisyearwereteninchest]tel’oss.1wishyou’d work outin orchard and raisedsomeapplethatbig.”

很顯然,亨利的這番話并沒有直接批評妻子花精力照顧而不是精心照顧果園,但通過字面之意讀者不難讀到亨利言語中的言外之意,即“Youshouldworkoutintheorchardandraised8onleapplesthatbig,notchrysanthemums.”在這里作者絲毫沒有對其刻畫的人物進行評論和描述,但讀者通過用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語篇中的言語篇章進行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愛麗莎的丈夫對愛麗莎精心培植的是不滿的。他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人,過分注重金錢而忽視了妻子對生活的更多需求和追求,這為故事的展開埋下伏筆。當愛麗莎的丈夫去趕牛后,一個灰頭土臉的補鍋匠出現(xiàn)在農場,他希望愛麗莎給他點活干,以掙點飯錢。他說:“…Imend potsandsharpenknivesandscis-BOl’8.Yougotanyofthem thingstodo?”“Oh,no,”shesaid quickly,“Nothinglikethat”.Hereyeshardened t}lresistanee.

遭到拒絕的補鍋匠繼續(xù)吹噓自己的本事,“Scissorsistheworstthing,”heexplained,“Mostpeo—piejustruinscissorstryingtosharpen’em,butIknownow.Igota specialtoo1.It’s a little bobbitkind ofthing,andpatented.Butit811r~doesthetrick.’’

“No.Myscissorstitleallsharp.”

補鍋匠不死心,又繼續(xù)說:

“Allright.then.Takeapot…’’

“No.”she said shortly.“Itellyou and Ihavenothinglikethatforyoutodo.’’

在直接的請求屢遭斷然拒絕后,補鍋匠幾乎是央求愛麗莎:“Iain’thadathingtodotoday,maybeIhad nosuppertonight…”

“I’m sorry.”Elisasaidirritably.“l(fā)haven’tany—thingforyoutodo.”

從以上語篇言語篇章中.讀者不難看出,補鍋匠很直接地表達了自己想補鍋掙錢的愿望,然而一次又一次遭到了拒絕。甚至在其身無分文、無錢吃飯的情況下,愛麗莎照樣嚴辭拒絕了他的請求,并且顯得極不耐煩。然而就在補鍋匠山窮水盡、交際不能進行下去時,他換了話題,開始稱贊愛麗莎的。一談到,愛麗莎不耐煩和抵觸的情緒一掃而光,她變得異常興奮。補鍋匠告訴她一位太太希望他給她帶上點苗時,愛麗莎更感覺是找到了知音。補鍋匠對她說:

“Ifyou everrun acrosssomenicechrysaIItlle_-mumI shyou’dtrytogetmeafewSt~~~Ioh.I8’poseIelllll’ttaken0netoher,then.”

愛麗莎馬上滔滔不絕介紹自己的種花經驗,并準備花盆種上花苗給補鍋匠放到車上。她對補鍋匠說:“I’VeReVel"livedasyoudo,….礬entheni曲tis dark,…you rise up and up!Everypointed stargets driven into yourbody.It’s like that,hotaIIdsharpaIld一一l0vely.”

在這里,愛麗莎并沒有直接表達出自己對浪漫生活的追求,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她只是間接詢問補鍋匠的生活和經歷,她腦海中也勾畫出她想象中的補鍋匠的浪漫生活歷程。然而讀者通過小說開篇所交代的遠離城市的農場以及她丈夫對她的的漠視這一語境,就完全明白了愛麗莎話語中的言外之意。她的內心熱烈地憧憬農場以外的世界,并對陌生的世界充滿好奇和向往。

補鍋匠聽后對她說:“It’snice,ilastlikeyousay.0nlywhenyoudon’thavenodinner,it ain’t”.

歷盡滄桑的補鍋匠,假如他原來還有那么丁點浪漫的話,在一日三餐都難以滿足的狀況下,他關注的只是干活掙錢。此時他并不是直接向愛麗莎要活干,而是說自己沒飯吃。但讀者通過這些語篇言語篇章不難看出補鍋匠的直接意圖已經通過間接言語行為表達出來。他實際表達的意思是:“If you don’t givemesomethingtodo.Ihavenomoneytohavedin—hey."盡管愛麗莎對補鍋匠說,她補的鍋和他補的一樣好,但她還是給補鍋匠活干。補鍋匠由此掙了五十美分。雖然補鍋匠一掙到錢就把忘了,離開后還扔了它,但讀者此時更清楚看到,補鍋匠對愛麗莎所說某太太要的話事實上也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其目的就是為了干點活掙到飯錢。通過間接言語行為,補鍋匠的目的達到了,完成了交易。讀者也可以通過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語篇言語篇章的分析了解作者對人物性格的巧妙刻畫:為了生計千方百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補鍋匠以及他在討活干時的間接言語行為技巧;單純、勤勞、向往浪漫的農婦。通過分析,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使他們學會掌握并運用語用知識,解決語篇言語篇章中遇到的間接言語問題,了解作者字面意義之外的言外之意,以及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間接言語行為刻畫人物性格的。

第6篇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言外行為

1引言

言語行為理論由英國哲學家JohnAustin于1962年首次提出,并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哲學著述,其中尤以美國語言學家JohnSearle的著作影響最大。Searle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思想,揭示了實現(xiàn)言語行為的各種有效條件,闡明了言語行為的分類和標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該理論從使用和交際的角度研究語言的意義,為認識語言的本質提供了獨到的解釋方法,并已成為當今語言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2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理論源起

言語行為理論的理論源頭可將其同西方哲學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考察。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到20世紀的發(fā)展一般被概括為三個階段模式,其中心論題為:本體論——認識論——語言。20世紀初,哲學產生了一次根本的“語言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語言轉向”的產生標志著英美分析哲學時代的開始(孟慶玲,2005)。從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學又分為兩個派別。其中一派稱為邏輯分析學派,又稱邏輯實證學派;另一派為日常分析派,又稱日常語言學派。英國哲學家JohnAustin針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真值條件語義論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即著名的“言語行為三分說”: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Austin又將言外行為分成五大類型:裁決型、行使型、承諾型、行為型、闡述型。然而,Ausitn的分類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一個明確的分類標準,實際上他不是在對言語行為進行分類,而是對行事動詞進行分類。這一分類缺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沒有被廣泛地接受,反而招致許多學者的批評。但他的言語行為理論為后來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3 Seade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展

Austin把言語行為理論看作是對孤立的話語的意義的研究,Searle繼承和發(fā)展了Austin的思想,對言內行為的內部結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在任何一個語言環(huán)境中,言語行為必然涉及到說話人、聽者、語境和句子的說出等要素,即命題內容。Searle通過下面一組例子來說明命題內容和言外行為之間的關系:

1)Wm Johnleavetheroom?

2)Johnwillleavetheroom.

3)John.1eavetheroom.

4)WouldthatJohnlaevetheroom?

5)IfJohnleavesthel’ooln,1willleavealso.(何兆熊,2000)

Searle認為這五句話都具有相同的命題內容,即Johnisleavingtheloom,但它們分別實施了各種不同的言語行為。一般情況下,例1)提了個問題,2)是對未來的一種猜測,3)是猜求或命令。4)表達了說話人的愿望,5)是一種假設。

根據(jù)命題內容這一構想,Searle把Ausitn的言內行為再進一步分為兩個部分:話語行為和命題行為。因此,Searle將言語行為分成了四個部分,即上述的話語行為、命題行為以及言外行為、言后行為。話語行為指的是說出單詞、句子這一行為,命題行為指的是通過所指詞語和謂詞所實施的“談及”和“談述”這兩種行為。言外行為指的是通過話語的說出做出陳述、提出問題、下達命令、進行允諾等。言后行為就是話語在聽者身上產生某種效果或反應。Searle對言語行為規(guī)定了比較明確的分類標準,他從12個方面對言外行為的分類標準進行分析,最后認為如下3個方面構成了分類的基礎。

1)言外之的

Searle認為,各種言外行為的目的是不一樣的。例如,命令的目的是試圖讓聽者做某件事情;描述的目的是對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進行表述,這些表述具有真或假、精確或不精確的特性。總之,完成各種行為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它們形成了分類的基礎。

2)適從向

適從向指言外之的帶來的后果,指言語和客觀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有的言外行為使說話人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如:陳述的適從向使從話語到客觀現(xiàn)實);有的則相反,是客觀現(xiàn)實與說話人所說的話相符(如:請求的適從向是從客觀現(xiàn)實到話語)。

3)說話人所表達的心理狀態(tài)

Searle認為,說話人在完成一個有命題內容的言外行為中,總要表達某種心理狀態(tài)或心理活動。例如,當某人陳述、解釋、斷定某個命題時,他表達了對該命題的信念;當某人允諾、發(fā)誓、保證做某件事情時,他表達了做這件事情的意圖;當某人命令、請求、要求別人做某事時,他表達了要做該事情的愿望。

從上述的三個方面為主要依據(jù),Searle將言外行為分成5類:1)闡述類;2)指令類;3)承諾類;4)表達類;5)宣告類。

4 Seade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西方哲學的貢獻

第7篇

【論文關鍵詞】翻譯行為理論;商務信函;曼塔里

1翻譯行為理論簡介

翻譯行為理論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發(fā)展的第三階段,是由德國籍芬蘭職業(yè)翻譯家賈斯特·赫爾茲-曼塔里提出的。在曼塔里的理論模式中.翻譯被解釋為一種“為實現(xiàn)某種特定目的而設計的復雜行為”。(christianenord,2005)曼塔里認為翻譯過程可比為一種行為,強調對于行為的參與者以及周圍環(huán)境條件的分析理解。作為一種翻譯互動形式.翻譯行為理論的核心因素包含以下幾種:f1)翻譯作為一種有意圖的互動;(2)翻譯作為一種人際互動;(3)翻譯作為一種交際行為;(4)翻譯作為跨文化行為;(5)翻譯作為一種文本處理行為。基于這幾點,在翻譯時,我們應該予以更多的考慮以便使譯文更為順暢貼切。

2商務信函的語言特點

2.1大量使用專業(yè)性詞匯

為了達到表意準確,專業(yè)性強的目的,商務信函常常使用大量的專業(yè)性詞匯,具體表現(xiàn)在使用大量的行話、縮略語以及專業(yè)術語等等,例如、fob(離岸價格)、irrevocablel/c(不可撤銷信用證)。可以說,大量使用專業(yè)詞匯能夠使商務信函表達得更加準確有效。

2.2用詞規(guī)范正式

作為一種正式的公函語體,商務信函中正式詞匯與基本詞匯并存.這樣才能顯示商務信函的規(guī)范正式等特性。例如,商務信函中常用inaccordancewith來代替accordingto。又如.“therefore,weherebyregisterourclaim withyouforthefollowingsum.”其中帶下劃線的hereby一詞則體現(xiàn)商務語言的正式規(guī)范性。當然商務信函中也經常利用構詞手法以及詞類轉換手法來體現(xiàn)其語言的正式性與規(guī)范性。

2.3運用結構嚴謹復雜的長句與套語

由于商務英語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言,因此其中往往套用一些長旬,這些長句結構完整,成分多,層次多,充分體現(xiàn)了書面語體的典型特點。(張煒,2008)商務信函中常見的套語如“itwillbehighlyappreciated ifyoucouldcooperatewith usin thematter.”

3從翻譯行為理論下幾個因素考慮商務信函翻譯

3.1從翻譯作為文本處理行為的角度考慮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賴斯曾對于文本類型進行界定并將其分為信息型、表情型以及操作型三種文本。一封商務信函里可以包含三種文本類型的語言:信息型文本通常文字簡樸,所陳事實包括信息、知識、觀點等,其目的是為表達其內容。表情型文本指的是“創(chuàng)作性文本”,傳遞的信息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而操作型文本目的是為了感染讀者并使其采取行動,其焦點重在呼吁或感染。(張美芳,2005:70)基于這三種文本的不同特點,在翻譯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使得譯文更為精準。

試看下面這個例子:順告,如果今后貴公司能保證按規(guī)定期限開出信用證,本公司仍樂意接受貴公司的新訂單。若貴公司訂單能夠達到我方預定數(shù)量,我方將給予5%傭金。這段話既包含了文本類型的語句又包含了操作型文本,因此在翻譯時應予以多加考慮。

譯文:weherebynoticethatifyouguaranteetoopenyourl/cin accordancewith thestipulateddeadlineinfuture,wewillstillbewillingto acceptyourfresh orders.w e would like to provide you with a 5%commissionifyourordercancometothestipulatedamount.

又如:為了促進我們的業(yè)務合作,我方衷心希望貴方能盡早全部解決我方的索賠。這句話屬于操作型文本的語句,其目的是為了促使對方解決索賠問題.因而在翻譯時,譯出語也應該具備此呼喚功能。譯文:forthesakeofourcooperation,wesincerelyhopethatyou willcome to asettlementofourclaim atyourearliestconvenience.

3.2從翻譯作為跨文化行為角度考慮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文化因素對于翻譯存在著很大的影響,如文化對等與文化差異等因素等。

首先我們來看看文化對等因素影響下的商務信函翻譯。以一則商務信函為例:

wewritetointroduceourselvesasoneofthelargestexporters in usa,ofawide range ofmachinery and equipment.w e learntthatyourcompany is in urgentneed of our producteaned“crowwashingmachine”.原文美方公司向中方公司推銷“烏鴉牌洗衣機”,烏鴉在西方國家文化中是吉祥物,而對于中國而言,烏鴉則代表邪惡與晦氣,因此在翻譯時候譯者務必對于此點多加以考慮。在翻譯時候則可以少許做些改動,將crowwashingmachine翻譯成“喜鵲牌洗衣機”。這樣能夠促進使文化對等,同時也因改動一下名字而增加本商品進口后的銷售量。

第8篇

[論文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 高職高專英語口語教學 交際

一、引言

高職高專的教育是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技術、管理、生產和服務人才的教育。高職高專的英語教育更應該體現(xiàn)其“職業(yè)化、實用性”的特點。在教育部高教司高職處與全國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指導委員會頒發(fā)的“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中,強調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指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以實用為主”的教學目標。因此高職高專教學中的口語教學不容忽視,筆者針對高職高專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試圖從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出發(fā)探討如何提高高職高專英語口語教學的效率。

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簡介

(1)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產生

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言語行為理論。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我們說話的同時是在實施某種行為奧斯汀認為,說任何一句話時,人們同時要完成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也有學者把它們稱作以言指事(thelocutionaryact)、以言行事(theillocutionary act)、以言成事(theperlocutionaryact)。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創(chuàng)立后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學論述。其中美國哲學家塞爾(J.R.Searle)的影響最大,他將言語系統(tǒng)化,闡述了言語行為的原則和分類標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speechact)這一特殊的言語行為類型。

(2)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個人直接通過話語形式的字面意義來實現(xiàn)其交際意圖,這是直接的言語行為:當我們通過話語形式取得了話語本身之外的效果時,這就稱作間接言語行為。

間接言語行為在言語交際中是非常普遍的,陳述句不是陳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問旬不是疑問的情況比比皆是。也就是說,話語意義與語句本身意義不完全一致。如:“Canyougivemethemap?”字面意思是詢問聽話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則往往是請求。該請求是以詢問形式發(fā)出的,但還要表達請求這一言語行為。至于如何理解像“It s hot here.這類非規(guī)約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句,情況就比較復雜了。發(fā)話者可能真的是陳述這一事實,也可能是請求對方打開窗或門,或打開風扇或空調遇到這種情況時,聽話者需依賴語境、雙方共知或語用推理等等才能奏效。間接言語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影響間接言語行為理解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時取決于語境,有時取決于聽話人的身份、背景等,有的還取決于聽話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間接言語行為句的理解已不單純是語義范疇,而且是語用范疇。

三、間接言語行為對高職高專英語口語教學的指導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其實質就是語言交際雙方如何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和使用話語,對它的分析、認識與理解無疑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尤其是對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語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該理論揭示了與英語口語教學有關的幾個基本方面的內容:第一,語言的形式與功能功能并非總是相等的:第二,語法準確的語句并非都是得體的:第三,要理解發(fā)話人的真實意圖,僅有語言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定的交際能力。有鑒于此,筆者認為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師應該應用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指導英語口語教學實踐:

第一,形式與功能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揭示了語言的形式與功能并非總是對等的,一方面,一種形式可以表達多種功能,如“It’sgoing to rain’從語法上講是“陳述句”,但在實際交際中,它即可以用來陳述某一事實,也可以用來表示請求、建議、警告、埋怨等。另一方面,語言的某種功能還可以有多種形式來實現(xiàn),如:

A.Open thewindow P1ease!

B.Can you open the window?

C.1wonder if you can open the window.

D.How about a little breeze here?

然而,在外語教學中存在一種傾向,即把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劃等號,致使學生錯誤地認為,要發(fā)命令就一律使用祈使句,要提問就一律使用疑問句,結果常常導致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言語行為理論給我們的啟示在于:教師不但要向學生講授語言形式,而且還要向他們說明這些形式所表達的語用功能筆者建議,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講授語言形式,然后再揭示其交際功能。

第二,準確與得體

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還向我們揭示了語法正確無誤的語句在交際中并非都是得體的這一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說話人,同樣一句話,由甲說出來是有效得體的。而由乙說出來就是無效和不得體的。如在法庭審判會上,只有法官才有權最后宣告某一被告人罪行是否成立,如果是一位聽眾席上的聽眾上場做同樣的宣布,就是無效和不得體的。第二,受話人,受話人是支配言語行為的重要因素。說話人在選擇表達方式與手段以實現(xiàn)交際意圖時,必須考慮受話人的身份、地位與說話人的關系等。第三,語境與文化因素,盡管言語行為及間接言語行為具有共性,但實現(xiàn)的手段卻因文化而異。也就是說某些言語行為在一種文化中運用是得體的,但如果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來實施同一行為就不得體了,以“上哪兒去了”為例,這是中國人認為得體的打招呼用語,如果用“Where are you going”跟英美人打招呼,就會顯得不得體,甚至導致交際的失敗。這里我們無意否定準確性的重要性,只是說明準確與得體是語言表達的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偏廢,我們在向學生講授正確形式的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如何得體地運用這些形式。

第三,語言知識與交際能力

要正確理解言語行為,交際雙方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及交際能力,這是因為扎實的語言知識是交際成功的基礎,沒有足夠的語言形式的輸入,就談不上語言功能的輸出。有位專家將語言知識與交際能力的關系,形象地比喻為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足以說明語言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學習語言,雖然語言知識的積累必不可少,但它絕對不是學習語言的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交際。我們的任務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第9篇

〔論文摘要20世紀初,西方傳統(tǒng)哲學發(fā)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語言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課題。1962年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這一概念,此后,美國哲學家塞爾提出了著名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修正和完善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為我們在新時期全面理解語言的現(xiàn)象和本質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域。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國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奧斯汀((J. L. Austin)1962年在他的著名哲學著作《論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來的。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出發(fā)點是:人類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應是詞、句子或其他語言形式,而應是人們用詞或句子所完成的行為(Aus-tin, 1962)。奧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使用上,把語言的使用視為一種行為,抓住了語言的動態(tài)特征,開拓了從行為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使用這條道路。

塞爾((J. R. Searle)是奧斯汀的學生,他同意奧斯汀的觀點,即語言交流的最小單位不是符號、詞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種言語行為。不過,他對“言語行為本身夕,與“用以完成言語行為而說出的話語”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區(qū)分,認為兩者不是完全對等的關系,不能混為一談。塞爾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思想,闡述了言語行為的原則和分類標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這一特殊的言語行為類型。奧斯汀和塞爾都是語言哲學家,他們對語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學軌道上進行的。“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對語言本質的認識,為我們全面理解語言的現(xiàn)象和本質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口

一、奧斯汀對言語行為理論的貢獻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從根本意義上來說,話語是一種行為,它不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 1962) o

言語行為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英國的語言哲學家奧斯汀。奧斯汀把“言有所述”的句子稱為述謂句(constatives),如句子“中國在亞洲”和“天在下雨”,這兩句話有真假值,即對這兩句話,我們可以問:“這句話是真的嗎?”另一方面,他把“言有所為”的句子稱為“施事句”C performatives ),如老師對一個學生說:“我要求你認真聽講。”起初,奧斯汀把他的主要力集中在對“述謂句”和“施事句”的區(qū)分上。不過,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人,他發(fā)現(xiàn)述謂句和施事句的區(qū)分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根據(jù)他的觀點,施事句的典型句式為“我+施事動詞(現(xiàn)在時直陳式主動語態(tài))(+其他成分)”,諸如“我命令……”,“我宣布……”,“我請求……”等等。然而述謂句也可以用這種句式,如“我宣布我是一位歌星”,說者一方面在做宣布,是一種行為,另一方面也在做陳述。所以,他發(fā)現(xiàn)述謂句與施事句兩個概念之間其實并無實質的區(qū)別。

摒棄了述謂句與施事句的區(qū)分,標志著奧斯汀在言語行為理論的探索上有了新的飛躍。他認識到,歸根結蒂,我們所要闡釋的唯一現(xiàn)象就是在完整的言語環(huán)境中所做的完整的言語行為。這時他提出了著名的“言語行為三分說”,即一個人說話時,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同時實施了三種行為—說話行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為(illocutionaryact)和取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通俗地說,說話行為指說出合乎語言習慣的、有意義的話語,為說者所為;施事行為指在特定的語境中賦予有意義的話語一種“言語行為力量"(illocutionary force),即語力,為說者所為;取效行為指說話行為或施事行為在聽者身上所產生的某種效果,為說者與聽者共同而為。

奧斯汀首先提出了現(xiàn)代哲學意義上的言語行為概念,但他還沒來得及進一步發(fā)展他的言語行為理論就過早地去世了。不過,這一理論提出后很快便在哲學界和語言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因為這一理論把客觀世界、人的思維以及語言三者有機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使得人們對語言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二、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展: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正式出場

塞爾首先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這個概念,他認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用意”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力”,或者說聽話人如何從說話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斷出其間接的“言外之力”。( Searle ,1965)

間接言語行為在語言交際中是非常普遍的,陳述句不是陳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問句不是疑問的情況比比皆是。那么,在實際的言語行為交際過程中,如何實施并理解這種間接的言語行為呢?塞爾將間接言語行為分為規(guī)約性和非規(guī)約性兩種。所謂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是指對“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斷就可以得出的間接言語行為。這類行為已經形成一種習慣用法或語言形式,說話人和聽話人可能已經感覺不出這類言語行為在字面上的施為用意。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較為復雜和不確定,它更多地取決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處的語境。

奧斯汀的功勞在于開拓了從行為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的使用這條道路,而塞爾則把言語行為理論系統(tǒng)化、嚴密化,不但豐富了言語行為理論,而且為解釋語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間的不一致現(xiàn)象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jù)。它解釋了人們在交際中為什么和如何大量使用間接言語行為,使得我們明白不僅要了解話語的字面意義和交際的內容,還要了解說話人的目的以及說話所進行的語境,這對我們重新理解“語言”這一概念提供了哲學思考的新視角。

三、奧斯汀和塞爾的語言哲學觀

1.言語行為理論產生的哲學背景

言語行為理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追溯該理論產生的源頭,可將其與西方哲學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考察。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到20世紀的發(fā)展通常被概括為一個三階段模式,其中心論題為:本體論一認識論一語言。20世紀初西方哲學發(fā)生了“語言轉向”,產生了語言哲學。所謂的語言轉向,指的是哲學將語言的研究對象作為自己探討研究的對象,從哲學的角度對語言進行分析研究,特別是對關于語言意義和語言使用所進行的哲學研究。(付習濤,2004)就語言哲學而言,“它的首要任務在于通過語言分析,澄清語詞和語句的意義,使我們能夠以適當?shù)摹蚀_的方式使用語言,從而有效地表達我們的思想”(涂紀亮,1996)。西方哲學界之所以出現(xiàn)“語言的轉向”,是因為哲學家們認識到不論研究存在還是研究認識,都必須首先弄清楚語言的意義,而研究語言的意義正是語言哲學的首要任務。言語行為理論源起于哲學家對意義的研究,它是一種對語言的意義進行研究的理論。

2.奧斯汀的語言哲學觀

“語言轉向”的產生,標志著英美分析哲學時代的開始。從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學又分為兩大派別。其一為邏輯分析派,又稱邏輯實證學派。邏輯實證學派主張從邏輯方面分析科學語言中的語句或命題的邏輯結構,他們所持的一種假設是:陳述之言的作用要么是描述事物的狀態(tài),要么是陳述某一事實,兩者必須要具備其一,否則說出來的話語便是無意義的,而陳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陳述只能是真實或者是謬誤,必須滿足語義的真值條件,即這種陳述必須具有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可以被驗證真?zhèn)巍?Yule, 2000)其二為日常分析派,又稱日常語言學派。日常語言學派著眼于對日常語言,即自然語言的分析。英國哲學家奧斯汀屬于日常語言學派,他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真值條件語義論提出了異議,認為“許多陳述只不過是‘偽陳述’( pseudo- statement),人們所說的許多話語貌似陳述,但它們根本不以坦直地記敘或傳遞有關事實的信息為目的,或是僅是部分地以此為目的”(Austin, 1962)。他在探討語言與行為之間的關系時,首先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人說出話語不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許多其他的行為。換言之,語言不僅是用來描寫和陳述客觀世界的,而且也是一種行為。他指出:“所謂的‘毫無意義的’‘偽陳述’本來就不是用來做陳述之用的,它們的意義在于以言行事。”這是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出發(fā)點,也是其哲學觀點的核心價值之所在。

3.塞爾的語言哲學觀

美國語言哲學家塞爾繼承并發(fā)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提出了著名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塞爾的理論建構體現(xiàn)在他對語言學哲學(linguistic philosophy)與語言哲學(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的區(qū)分上。語言學哲學試圖用分析語言中的特定詞語及其他成分的普通用法來解決特殊哲學問題,語言哲學則試圖對語言一般特征做出哲學的闡釋性描述。在塞爾看來,前者是關于方法的研究,而后者是關于主體的研究。塞爾認為他的理論屬于語言哲學而不是語言學哲學。在語言哲學的研究過程中,塞爾把言語行為界定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把言語行為放在研究語言、意義和交際的中心地位。

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西方哲學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概括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他從言語行為角度研究語言現(xiàn)象,打破了傳統(tǒng)上對語言的靜態(tài)研究(梁駿,2000);其次,塞爾對言外行為分類標準的研究是他對現(xiàn)代語言哲學的一大貢獻(韓靜靜,2009);再次,他對言語行為理論的整體研究有力地促進了語言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塞爾把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系統(tǒng)化、嚴密化,并且把它放在更大的哲學背景下加以論述,強調言外行為的研究,強調說話人的意識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對言語行為的影響與作用,因而使得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語言分析哲學研究方面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一個標志性的符號和領軍人物。

第10篇

論文摘要:本文是對企業(yè)應用組織行為理論來進行企業(yè)管理的比較研究。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組織行為理論是在研究員工的各種需要、行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并且研究上述諸因素與組織目標的關系,從而進一步研究改進生產環(huán)境,組織結構,管理方法,協(xié)調人際的關系,從精神上、物質上引導員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性和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探索如何加快企業(yè)改革的步伐,規(guī)范企業(yè)組織行為的方式,以提高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合理運用組織行為學來幫助企業(yè)提高管理績效,推進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組織行為學的概念與研究對象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研究人在組織中的行為的學科。目標是研究在一定組織中的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guī)律,而組織中人的心理與行為又分為組織中的個體心理與行為、群體心理與行為和組織心理與行為三個層次。

組織行為學針對上述3個層次的研究,表現(xiàn)在研究這三個方面的變量:個體水平的變量、群體水平的變量和組織系統(tǒng)水平的變量。對我國的企業(yè)來說,系統(tǒng)地研究員工的想法和行為,學習如何運用組織行為學來提高公司的管理績效和員工滿意度是非常現(xiàn)實,也是有很大潛力的。

對員工的個體心理的研究,確切地說,就是研究個體的社會心理,即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部門或組織系統(tǒng)中,因其所處的角色地位而表現(xiàn)的心理現(xiàn)象。包括個人行為的發(fā)展過程,包括態(tài)度、個性、價值觀以及自我意識等發(fā)展,社會認識的確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個體行為則是指處于組織環(huán)境中的個人的所作所為。通過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討個體內在的能力,激發(fā)個體的工作潛能,實現(xiàn)管理科學化。

組織中的人們總是處在一定的相互關系之中,而這些關系又表現(xiàn)為親近或疏遠的不同程度,并呈現(xiàn)為不同的群體。要有效地達到管理目標,就必須研究群體心理與行為,等等,使管理者能掌握群體行為形成的原因,并對之進行有效的協(xié)調與控制。

作為管理者,必須掌握如何從形態(tài)和功能上保證組織運行的有效性,如何使組織結構既滿足內部功能的要求,又要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同時組織心理與行為還包括領導心理與行為。組織中的領導是指引或影響個體、群體,在一定條件下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行為過程。因此,領導者在組織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心理與素質的好壞,領導方式的合理與否,以及對領導藝術把握的程度都會直接影響組織的績效。

二、組織行為學在企業(yè)管理中的作用

過去在計劃經濟中,員工的自由流動受到很大限制,終身雇傭制在勞工雙方看來都是天經地義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下,企業(yè)的人事部門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控制和管理”員工—因為員工如果不滿意工作的話,并不能隨意流動。在經過了20多年改革開放的今天,許多企業(yè)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已經意識到員工是企業(yè)的寶貴財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企業(yè)開始試圖學習研究員工的缺勤、流動、工作滿意度,研究不同員工的價值觀、態(tài)度并采取不同的激勵手段,有效提高組織的績效。在中國,組織行為學的概念可能已經導人有10年甚至更長時間,可是,真正在大多數(shù)企業(yè)中運用仍然可以說是剛剛起步,對很多企業(yè)來說,“以人為本”觀念的改變遠比把“人事部”改成“人力資源部”來得困難。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對高層管理人員,尤其是大一型企業(yè)里的高層管理經理的要求已經越來越強調其概念技能。原因很簡單,過去我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中,雖然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可是對單個企業(yè)來說,環(huán)境的變化是很小的,生產和銷售都有上級負責,企業(yè)只要負責好生產出規(guī)定的產量就好了,因此企業(yè)無須也無法對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作出清晰的規(guī)劃。可是現(xiàn)在是市場經濟,特別是全球化的市場經濟,企業(yè)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最高領導者的遠見、領導魅力,同時企業(yè)是否能夠吸引優(yōu)秀人才,并使員工滿意,使整個經營團隊良好地貫徹執(zhí)行最高領導者的戰(zhàn)略意圖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組織是由一個個群體和團隊構成的。在群體和團隊中,公平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其中的個體感覺到不公平,通常會降低他的積極性,甚至會使他離開。現(xiàn)在有許多國有企業(yè)的管理層在反省員工滿意度降低甚至離職的原因時常常把薪資不高放在首位,覺得如果大幅度提高薪資水平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然。一項研究表明,有37%的員工離開公司不是因為報酬低,而是因為覺得自己付出與得到不公平。公平的企業(yè)使員工滿意,使員工能夠心無雜念地專心工作。

群體凝聚力對群體和團隊的生產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高凝聚力同時高績效規(guī)范的群體的生產率最高。所以,一個管理者需要辯證地看是否需要大力加強一個群體的凝聚力,因為一個績效規(guī)范低的群體,高凝聚力反而使群體生產率降低—我們平時所說的要辯證看待企業(yè)內部“非正式組織”的作用也是同樣道理。

三、組織行為學在企業(yè)管理中的應用

第一、組織行為理論的思想基礎是“社會人”,它著眼的基本點是將人作為管理活動的核心。利用組織行為理論來管理企業(yè),可以有效地形成企業(yè)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可以充分地激發(fā)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可以極大地提高企業(yè)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可以推動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二、一對于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說,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制度是基礎,組織行為理論與方法是催化劑和助燃劑;二者的合理搭配與波動均衡,可推動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一個優(yōu)秀的企業(yè)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有關理論與方法,而且還要懂得組織行為學的有關理論與方法,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推動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11篇

論文摘要:言語行為理論闡述了“言”與“行”之間的關系。本文回顧了言語行為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涵蓋了奧斯汀的施為句和陳述句理論,塞爾對奧斯汀言外行為理論的批判與發(fā)展,塞爾對奧斯汀言語行為分類的修正與發(fā)展,以及塞爾提出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一、施為句與陳述句

奧斯汀的研究屬于分析哲學中的日常語言哲學派,認為人們日常用的自然語言是很完善的,通過對日常語言的仔細分析,可以解釋許多概念模糊的語言現(xiàn)象。與執(zhí)著于傳統(tǒng)哲學中真假值問題的邏輯實證主義不同,奧斯汀認為很多句子拋開真假值的問題,在現(xiàn)實中也很有意義。奧斯汀通過對施為句的研究,拉開了反對傳統(tǒng)哲學的帷幕。

奧斯汀對施為句的研究是從“許諾”開始的。他注意到,當人們說“I promise”的時候,雖然和其他的說話行為一樣,發(fā)出聲音并使聽話者聽懂了意思,但實際上完成了另一個動作一“許諾”。他把‘`I promise”以及類似的詞語歸人“程式用語”的范疇m。比如,當一個未婚男子與一個未婚女人在一起,在沒有違反任何禁忌的情況下,面對神甫說出“Ido"時,這對男女就結成了夫婦;當你擁有某樣東西的時候,說“I give",你就把這東西給了別人;當你掌握權力的時候,你說“I order",你就了一個命令。

在1955年,奧斯汀受邀到哈佛做講座時,用“施為句”這個概念取代了“程式用語”,并提出了其對立體一一“陳述句”。他這樣概括施為句:它們不“描述”或“報道”或斷言任何東西,不存在真假;說出這樣的一句話,就是實施一種行為,或實施了一種行為的一部分日。他列舉了三個施為句的例子:(1)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2)I give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3)I bet you 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那些起“描述”、“報道”或斷言作用的,有真假值的句子為陳述句。奧斯汀進一步依據(jù)“有無施為動詞”劃分出顯性施為句和隱性施為句:含有像"promise" , "warn”或“deny”這樣的“施為動詞”的施為句叫做顯性施為句,否則就是隱性施為句。

奧斯汀還分析了施為句完成施事作用所必要的一些條件,包括:合適的程序、人員、場合以及有關人員的思想狀態(tài)例(1)必須是個命名儀式‘程序),由英國女王(人員)向公眾(場合)宣布。

但隨著研究的深人,他發(fā)現(xiàn),施為句和陳述句間還是難以區(qū)分的,每一個句子都可以用來實施行為。于是他放棄了對施為句和陳述句的區(qū)分,提出了一個內涵更廣闊的理論—“施事行為理論”。

二、施事行為理論

奧斯汀認為當一個人說話的時候,他實際上同時完成了三種行為:說話行為、施事行為和取效行為。說話行為是指移動發(fā)音器官,發(fā)出語音,按照規(guī)則將這些語音排成合格的詞或句子。說出的內容對說話者而言是有意義的,對聽話者而言是可以理解的。比如,A對B說:Shoot the snake.B聽懂了這句話,也知道A指的是哪條蛇。施事行為指的是說話人要藉由此話達到的目的,比如“Shoot the snake.”是A對B發(fā)出的一個命令或一個建議。奧斯汀稱此行為為“語力”,是施事行為理論的核心。取效行為指說話的后果。例如,A說了“Shoot the snake.”后,B把蛇打死。

“語力”的提出是為了區(qū)別施事行為與說話行為。奧斯汀將說話行為又細分為“發(fā)聲行為”、“發(fā)音行為”和“表意行為”。說出一句話先要發(fā)出聲音(即發(fā)聲行為);但不是發(fā)出任何聲音都行,必須是屬于某語言的音(即發(fā)音行為),音又必須有義(即表意行為)。這樣一來,言語行為就完成了,它的意義就是話面意義。但他的區(qū)分仍顯混亂,因為有時候意義等于語力,如,"I apologize"。很多時候,意義雖然限制語力,卻不會窮盡語力。

奧斯汀的學生塞爾對老師的劃分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表意行為”實際上與施事行為重疊。能用作表意行為的動詞都可以做施事行為的動詞(3}。因此,塞爾把說話行為拆成“發(fā)話行為”和“命題行為”,施事行為和取效行為不變。其中,發(fā)話行為統(tǒng)一了奧斯汀的發(fā)聲和發(fā)音行為;命題部分包括指稱和陳述,是不等同于語力的,如:(4)Sam smokeshabitually. (5) Dose Sam smoke habitually? (6) Sam, smokehabitually! (7) Would that Sam smoke habitually.這四句的命題是相同的:Sam(指稱),smoke(陳述);但語力卻分別是“陳述”、“提問”、“要求”和“祝愿”。

塞爾(s1結了奧斯汀劃分法的不足:混淆了施為動詞和施事行為;并非所有動詞都是施為動詞;三部分劃分法存在著重疊;每一類中的內容紛繁混亂;許多動詞都不滿足歸類的定義;劃分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 三、言語行為的分類

塞爾在對言語行為重新分類時確立了分類標準。他認為任何言語行為都有命題內容和語力,要分類先要分清二者的區(qū)別。他擬定了作為決定和劃分言語行為基本要素的十二個方面:施事行為目的的不同;言詞與世界間的適切方向不同;所表達的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追求施事行為目的的迫切程度;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身份地位與語力之間關系的不同;施事行為與說話者和聽話者的利害關系的不同;實施話語與語篇之間關系的不同;語力顯示項決定命題內容的程度的不同;必須通過話語來完成與不必通過話語來完成的施事行為間的不同;實施是需要語言以外的社會規(guī)約與不需要語言外的社會規(guī)約的施事行為間的不同;有施為句與沒有施為句來做某一施事行為的不同;實施施事行為風格的不同。

其中,只有三條是主要的原則與參照,即:施事行為的目的;言詞與世界之間的適切方向;所表達的心理狀態(tài)。此三條連同命題行為中的命題內容,建構出了塞爾對施事行為劃分的標準,即現(xiàn)在所說的要完成施事行為所必需的四條合適條件:基本條件(}語的目的)、真誠條件(表達的心理狀態(tài))、先決條件(言詞與世界間的適切方向)和命題條件喻題內容)。塞爾在此基礎上將施事行為分為五類嘰

四、間接宮語行為

第12篇

    【論文關鍵詞】行為;行為理論;客觀條件;控制或應當控制

    不同的理論與理論上相關的不同概念之間是有很大的區(qū)別。如果我們不打算稍稍討論一下不同類型的理論概念,而貿然著手研討主題,那是不明智的.特別是在社會科學中,許多根深蒂固的謬誤的根源就在于概念的不科學所致。大陸法系在刑法行為論方面停滯難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對行為本質的認識有一定的不足。在我國刑法理論界中,只有極少數(shù)學者就行為概念進行過研究。基于這種考慮,筆者期望借鑒過去的和外國刑法理論中的行為概念,結合客觀實際的認識需要.分析行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而提出一種比較合理的行為概念。

    一、西方傳統(tǒng)行為理論的回顧和反思

    刑法學人精心擘畫,創(chuàng)立法則,建立了精致縝密的行為理論,包括因果行為理論、目的行為理論、社會行為理論和人格行為理論。

    (一)因果行為論評

    這種行為理論又被稱作為自然行為理論,該理論認為:“行為是由意志支配的(有意的)人的態(tài)度,它在外界產生特定的后果,這一后果要么僅僅是一種身體運動(行為犯,Taetigkeitsdelikte),要么是造成外界的某種結果的一種身體運動(結果犯,Erfol—gsdelikte)”川持這種觀點的有貝林格、馮·李斯特、馮·韋貝爾、梅茨格等等。其中,李斯特用肉體和精神相分離,但和結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表達,認為行為應該是某種內容的任意行動對結果(特別是對法益損害)的惹起。

    但是,這二者惹起的因果關系靠什么來判斷。判斷標準是什么卻沒有客觀統(tǒng)一的標準.可能會導致無止境的循環(huán)往復,這樣,犯罪行為很久以前的行為都可能成為因果要素,比如,一個人去買了一把刀,準備用來切菜,但幾個月后的一天,買刀的人用這把刀去把仇人殺死了,那么從因果關系來看,買刀與殺人行為是有因果關系的。我們還可以想象:這個人如果沒有出生,那么,他的殺人行為也就沒有出現(xiàn)的可能,因此,行為人的母親生育與殺人行為也就具有因果屬性。因果行為理論在這種可以無限遐想模式下突顯了它的局限性。在因果的概念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維方式神思遨游.使因果行為理論失去了客觀性和科學性。同時因果行為理論忽視了人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的能動性,忽視了人在實行行為的時候對整個行為過程的控制力量和支配力量,這就導致意志和行為的斷裂,從而不能解決未遂犯。同時,該理論強調行為到結果,由行為引起結果這種關系.所以也不能對不作為自圓其說。

    (二)目的行為理論的不足

    目的行為論者認為.人的行為不單純是由意志支配的因果過程,而是有目的的活動。威爾澤爾倡導了目的行為理論,后來蓋倫發(fā)展了這一理論。追捧者有德國的韋伯、默拉赫,日本的木村龜二、平場安治、福田平等。威爾澤爾認為行為是“意義的表達”,蓋倫認為行為是“向外界的態(tài)度決定”。

    這種理論在解決故意犯罪中是具有說服力的,也看到了人類的能動性.較之因果行為論有巨大的進步。但這一些理論也不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行為目的論不能解決不作為犯中的目的,因為不作為犯并沒有進行“操作”從而不可能具有目的行為,所以目的行為理論不能成為所有行為的上位概念.威爾澤爾企圖用“行態(tài)”和“潛在的目的性”來走出這一死角,但是這種辯解并沒有使理論走出困境,因為這樣的解釋,只是把在說明帶有目的的行為這一個分支,或者是人的行為只是“人的行態(tài)”的一種方式,只是目的的行為’或者‘人的行態(tài)’為其上位概念。已經失去做為‘行為論’的意義。”嘲也不能解決過失犯罪,威爾澤爾為了自圓其說,借用了“法所要求的目的性”來證明,認為在社會中,為了保護一定的法益.法律就要求行為人有目的性的實施一定的行為.也就是“法所要求的目的性”,而過失行為的主觀方面.不應該從目的性而應從僅僅產生其態(tài)度的主觀心情上來求得,所以這種解釋與行為自身的目的相去甚遠,畢竟行為的目的與法律所要求的目的不是同一個概念,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所以這一理論對于過失行為是不適合的,也就失去了作為刑法體系的基礎性因素。

    (三)社會行為理論的旨意和漏洞

    德國學者修密特在20世紀30年代從社會出發(fā),提出了社會行為理論:“刑法上的行為概念必須把社會和刑法納入其概念之中。”這一理論是德國行為理論的通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恩格休、麥霍夫、耶賽克,日本的有佐伯千仞、吉田敏雄、西原春夫等。

    該理論認為,行為概念與一個社會有密切的聯(lián)系,“行為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人的態(tài)度。”那些不具有人的態(tài)度的行為,如“條件反射”.“不可抗力”等就被排除了,而只有把刑法中的行為和社會性聯(lián)系起來,從社會中去把握行為,重視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屬性,這樣才可以使行為世界變得可以理解。此理論也并非完美無缺,“社會性”、“價值性”、“行為人態(tài)度”都是范圍很廣的概念,并沒有具體的統(tǒng)一的標準。如果僅僅根據(jù)社會性和價值性來界定一個行為,忽視了行為在存在論上的意義,也未免過于寬泛,“失之太泛,是這一理論的根本缺陷,因為它用來確定行為范圍的標準(社會意義)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過分倚重社會的規(guī)范評價。完全脫離行為的物理基礎,也會使行為概念泛化。消解行為的界定功能。”嗍這些弱點也就是該行為理論沒有界限功能。

    (四)人格行為理論之簡評

    日本的團騰重光首先提出人格行為理論:“人的身體的動作與其背后的其人的主體的人格態(tài)度相結合,被認為其人的主體的現(xiàn)實化的場合一只有這樣的場合——才被認為是行為。”也就是說,刑法中的行為是主體人格的現(xiàn)實化.這就排斥了反射行為和絕對強制的行為。而主體的人格不僅僅可以表現(xiàn)為作為還可以表現(xiàn)為不作為,可以表現(xiàn)為過失。人格不是單純精神要素,也包括生理要素,是精神和生理要素的統(tǒng)一體;同時人格是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所以格兼具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等特點。

    但是人格行為理論受到了平野龍一、內騰謙、川端博等的原因,沒有得到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首先主體是誰不明確,如果把社會性和生理性、主體性因素都納入行為理論,未免使行為理論太過于龐大臃腫,無法凸現(xiàn)行為的本質。人格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界定的詞語,更多的是要考證行為人的精神境界,要從這一要素來勾勒行為,為我們的行為理論鋪路,這就為我們的取證提出了更加苛刻和嚴格的要求.在客觀上加重了行為理論本身的負荷,是不現(xiàn)實的。“人格行為理論盡管具有相當?shù)睦碚搹埩?但它同時存在外延過寬和適用過窄的問題,即主要適用于解釋那些主觀惡性較深的犯罪人的行為,例如慣犯、累犯行為。對于偶犯、初犯行為的解釋力就差一些,除非把人格理解為對于本人的行為是否可以控制。顯然,這種理解已經與人格的意蘊相去甚遠。”is!用此說,標準也不確定,對于什么是反社會的人格,也難以界定。“將行為視為行為人人格的體現(xiàn).或將行為視為行為者人格的‘表征’,在理論與實踐中都可能導致將定罪的重心從行為轉向行為人人格的形成過程.并最終將行為人的生活方式作為定罪依據(jù)的危險。”

    二、新的行為理論的提出和分析

    (一)新行為概念的提出

    行為理論華麗的袍本身所具有的暗傷,使我們在面對諸多的問題,并不能找到完美的解答。這就為行為理論提出新的挑戰(zhàn),需要對行為理論重新立論.開啟新的論點。這是刑法在面對新的問題上的一種使命。雖然行為理論地位是至尊的,行為殿堂也巍然聳立,但隨著新的挑戰(zhàn)的出現(xiàn),進行新的修補或錦上添花卻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相反,會使我們行為理論的至尊地位更加牢不可破,迎接更多的新的挑戰(zhàn):更何況,不合適宜的固步自封也等于對進步的放棄。

    在反思傳統(tǒng)的行為理論和抽象行為本質的基礎上,以刑法為范疇,筆者認為,行為是指行為人利用控制或應該控制的客觀條件作用于刑法所保護的人或物的存在狀態(tài)的過程。這一概念體現(xiàn)了行為的四個基本要素,同時兼具存在論、評價論和規(guī)范論的立場。

    (二)新行為概念的分析

    刑法中行為的四個要素的分布:主體性一行為人;有體性一刑法所保護的人或物的存在狀態(tài)……過程;有意性——(應)控制,是考察主觀方面的“意識”和“意志”;結果性一刑法所保護的人或物的狀態(tài)的改變。在這個四個要素中,“主體性”是沒有必要花費筆墨,主要是指刑法中的行為是指的人的行為。而不是動物或其他物體的行為:下面主要就行為的“有意性”、“行為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的過程”、“結果性”,以及“行為人利用的客觀條件”等方面進行分析。

    其一,“(應)控制”一意識和意志即“有意性”解讀。行為人如果根據(jù)其最好的意志也沒有避免客觀的構成要件的實現(xiàn)的話。就不能因其行動對行為人進行譴責。在我們分析傳統(tǒng)的理論的時候知道.將所有的意思要素完全除去的結果是使行為概念的內容變得空虛,使行為論的有用性受到了質疑和批判。而作為“原因”的意志一定能使人的行為與單純的自然現(xiàn)象有所區(qū)別,也正是這種“意志”一在意志支配下的對客觀世界的控制性或應當控制的這種“控制性”,使自然力所導致的結果和人的犯罪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明顯地區(qū)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