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貨幣制度論文

貨幣制度論文

時間:2022-03-22 16:19: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貨幣制度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貨幣制度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金融創新對金融業及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金融創新也有它的負面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它的積極的正面的對金融業影響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討了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供大家參考。

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金榮等經濟學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建議,它對金融業及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金融創新也有它的負面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它的積極的正面的對金融業影響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討了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供大家參考。

一、金融創新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1.金融創新提升了金融業發展能力。金融創新不僅僅是在業務發展、機構放大、就業增長和素質提高方面對金融業的發展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還由于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增強,把金融機構的資本擴張能力和現代化的設備水平的提高帶動起來。也許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創新還推動了金融產值的快速增長,促使一個國家的第三產業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迅速上升,為第三產業和GDP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2.金融創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組織創新促使金融機構紛紛有新的成員加入,促成了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業務創新使傳統的金融措施對顧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潤逐漸下降。所有這些,都強化了金融機構的競爭。

3.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機構對經營風險的抵御能力。金融創新的這種影響,主要通過金融機構對具有風險轉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體現出來。例如,浮動利率債券或浮動利率的票據,這種建立在傳統金融工具的特點的基礎上的金融創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機構降低籌資利率風險。

二、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1.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金融工具的創新豐富了金融市場的交易品種,導致金融市場接納的金融資產的品種不斷增加。各種類型的債券陸續出現,特別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序列已經延長,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技術也越來越強。從衍生產品的組合設計來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樣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匯期貨,債券期貨、股票期貨等;還有衍生工具之間的搭配,例如期貨期權,換期權等兩種金融衍生品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還有對基礎衍生工具的參數和性質進行重新設計后產生的創新衍生產品。

2.金融創新促使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證券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證券發行融資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過了銀行貸款,具體表現為銀行貸款的數量急劇下降、循環國際證券急劇上升。二是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微觀金融主體,資產和負債越來越證券化。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中有相當多證券資產的形式存在,商業銀行成為重要的國際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此外,商業銀行貸款資產也實現了證券化。至于負債債務證券化,是指銀行更注重通過發行浮動利率債券和長期債券基金,而傳統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資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業銀行不僅作為國際證券市場的發行者,還參與國際證券業務的經營,成為新發證券承銷機構。

3.金融創新促進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創新國際資本的流動,促進國際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促使一體化程度加深。一些創新的金融工具在國內金融市場或國際金融市場問世以后,交易規模迅速擴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而這又在客觀上要求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慣例、市場交易價格和投資回報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基本一致,從而促進了不同的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僅為金融主體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為相同的貨幣的浮動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間、不同貨幣的利率之間存在差異,并對金融主體套利投機收益和套匯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創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個金融市場做依托,是一種跨市場的國際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創新對金融制度的影響

1.金融創新模糊了融資邊界。金融創新使得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從而導致融資體制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學原理,間接融資是指以銀行作為信貸中介的資金融通資行為,而直接融資則是籌資人和投資人沒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機構直接融資。至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融資期限的分類則作為主要的客觀標準。融資期限不超過十二個月期限的市場為貨幣市場,反之為資本市場。這樣來解釋這種融資制度相關的四個基本概念,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書中似乎已經成為規則得到了一致的認可。然而,金融創新將使這些劃分標準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2.金融創新促進國際貨幣制度的變遷。金融創新促進國際貨幣一體化的進程。歐元的開始使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歐元貨幣制度創新推出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歐元制度是一種不與國家權力相聯系的創新的貨幣制度。在人類的歷史上的貨幣統一,基本都是以統一主權作為前提和條件。而歐元作為一個超國家組織的產物,是在國家主權分立的情況下實現的貨幣整合,也就是歐元體現的貨幣的統一,是超越國家主權的限制,與國家主權統一相分離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歐元的開始使用不僅推動了貨幣制度創新,還對傳統的金融學的貨幣制度理論提出了挑戰。其次,歐元是符合經濟和金融全球化和貨幣形式出現的一種創新。貨幣制度創新,不僅包括深化金融體制演化和貨幣形式的發展演變,也包括總體貨幣制度不變下的貨幣一體化。

四、結論

總之,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為金融業的工作人員,只有認真研究、趨利避害,才能極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柯健.金融創新的風險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06) .

[2]劉志海,王睿.淺論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的關系[J].金融經濟,2006,(02).

第2篇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匯率日數據按照籃子匯率機制構建了籃子匯率市場和人為安排兩要素,在此基礎上考察了中國匯率改革后市場力量在匯率形成中的作用。有別于以往單純強調籃子匯率安排,文章將同時考慮央行的匯率安排和市場的作用。研究發現市場的力量開始在起作用雖然并不十分顯著,此外央行也的確參考了所選籃子貨幣成分的變化調節匯率。文章還對所運用的線性和非線性模型進行了估計和預測績效的比較。

關鍵詞:籃子匯率體制 神經網絡遺傳規劃 市場因素 匯率安排

研究背景

布雷頓森林體系后,各國可以選擇各自的匯率制度。可以自由浮動、可以盯住其它單一貨幣,也可盯住其它一組貨幣,后者稱為籃子貨幣制度。籃子貨幣制度出現得比其它貨幣制度相對晚。Flanders and Helpman在1979的論文中提出了選擇籃子貨幣的兩個目的,即國際收支平衡和收入水平的增長。如果匯率政策的目的是國際收支平衡,那么籃子幣種的選擇就應該去最小化國際收支的變化。Bhandari(1985)則從一般均衡的角度考察了籃子的組成。與盯住單一貨幣相比,盯住一籃子貨幣體制可以自動地、系統地調節雙邊匯率,但卻不需要產生象盯住單一貨幣那樣的干預成本;而與浮動匯率相比,籃子匯率的波動性更小。因此籃子匯率是固定和浮動間轉換的中間地帶。

中國人民幣長期以來盯住美元。2005年的匯率改革變單一盯住為籃子盯住,匯率決定以市場為基礎和籃子為參考。籃子組成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包括4種貨幣,第二種包括11種。選擇這些幣種的原因是最小化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許多學者特別是國外學者作為對中國政府宣布匯改后是否“言行一致”的研究。Jen 2005, Shah, Zeileis和Patnaik 2005, Frankel 2006和Eichengreen 2006的研究發現,人民幣盯住美元的狀態并沒有明顯的改善。于是他們認為中國依然是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相反,Yamazaki (2006),Xu,J 和 H.Shao,G.Tang (2007), Frankel和 Wei.(2007)以及Xu,S 和Q.Tang (2008)等發現中國已將匯率的重心從美元微量地轉向了歐元、日元和其它貨幣。到目前為止對于該問題的研究還沒有形成共識,因此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目前這些研究中存在兩個問題:

首先是它們僅僅強調了人民幣籃子匯率體制中的一個方面即籃子貨幣的安排。本文除了分析籃子安排外還將被忽略的市場因素考慮進去。因為匯率改革的基本目的是擴大匯率變動的靈活性最終走向自由浮動,而市場力量的作用是實現這一靈活性的重要基礎。

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研究該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線性模型對被選中的貨幣進行權重的估計。本文認為人民幣籃子匯率體制決定因素間的關系是更為復雜的非線性關系,線性只是非線性的一個特例。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將利用三種不同的人工神經網絡(ANN)及遺傳規劃法(GP)來刻畫這種非線性性。據我們所知這一研究視角和方法以前不曾有過。

下文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的設定;第三部分是數據的介紹,模型的估計和結果的分析;第四部分是結論和將來的研究設想。

模型分析

(一)線性估計

參照Frankel 和 Froot (1986) 以及 Frankel (1987),市場因素由基本面交易策略和技術易策略決定。基本面交易者的決策基于均衡匯率St-1和實際匯率St-1的差異。其中均衡匯率由HP過濾器獲得。α是一個正值參數,反映了實際匯率向均衡匯率調整的速度。

(1)

技術易策略將他們對匯率的預測基于對過去匯率的觀察上。該種策略的模型種類繁多,例如ARIMA。方程(2)利用移動平均MA,參數為0

(2)

在一個完全自由浮動的匯率體制中,匯率可以由這兩種策略的加權平均決定。在籃子匯率體系中,除了市場外央行也需根據確定的目標進行籃子的安排。StrmbAi代表以美元計價的籃子匯率安排;Sti是籃子中的貨幣對應美元的匯率,匯率都是從美元角度考慮的間接標價法;γ0是美元本身的權重。

(3)

公式(4)是市場力量和人為匯率安排的線性組合:

(4)

(二)非線性估計

在考慮非線性模型時,將同時應用三種不同的ANN模型:BP,RBF 和 GRNN。單隱層ANN可以由公式(4)延伸成(5)式的非線性情況。

(5)

其中n是隱層神經元的個數,K是解釋變量的個數,logsig是傳遞方程,βij是從輸入到隱含層的參數矩陣,εt是誤差項。

本文將考慮三個解釋變量如下式 :

(6)

公式(6)中三個不同的βS分別代表基本面策略、技術交易策略以及央行的籃子安排。

數據及估計結果

從2005年7月11日 到 2009年7月11日的匯率日數據來自于美聯儲的官方網站和俄羅斯央行網站。所用各國貿易數據來自于商務部網站。對數據取對數后求一級差分,使得數據平穩。用OLS來估計方程(4)結果列示于表1。

表1從上到下分為三部分。最上面是當基準貨幣是美元的情況,中間是基準貨幣為瑞士法郎的情況,下面是基準貨幣為SDR的情況。在每種情況下籃子又分為4種貨幣,11種貨幣及將籃子退化為單個歐元三種具體形式。將籃子退化為單個歐元的形式是為了檢驗Frankel教授(2009)的最新發現:籃子份額正向歐元傾斜的結論在此是否成立。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三種情況下基本面策略的系數都是顯著的,符號也是如所預期的,但是技術交易策略的系數則并不顯著。由此說明市場因素在匯率形成中在起著作用,而其中的驅動力來自基本面交易者。

從匯率安排的角度看,當美元為基準貨幣時,兩種籃子以及歐元的系數是顯著的,符號也如預期。當瑞士法郎為基準貨幣時,除歐元外兩種籃子的系數是顯著的,符號也如預期。當SDR為基準貨幣時,歐元的系數是顯著的,符號也如預期,兩種籃子則并不是如此。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匯率安排在人民幣匯率的決定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歐元的回歸結果看,也有Frankel教授(2009)所發現的跡象。

如果比較市場基本面和籃子匯率安排兩個因素哪個作用更大,我們發現市場力量中的基本面因素的系數大于籃子匯率安排的系數。

除此之外本文還發現回歸結果隨著使用不同基準貨幣而異。在籃子匯率研究的現有文獻中,人們選擇了各種各樣的基準貨幣,例如美元、SDR、金、瑞士法郎及石油等。(Frankel & Wei,1994 Mickinon 2002 Agnès Bénassy-Quéré1997 Marquez,J.& J.Schidler2006, Thorbecke,W 2008)。有時同一個作者會不加任何說明地選用不同的基準貨幣。(Frankel and Wei, 1994, Frankel, J & S.J.Wei.2007)。本文認為基準貨幣的作用是為了比較人民幣及籃子中貨幣成員的匯率波動性。選擇一個合適基準貨幣的標準是避免產生偏差而且基準貨幣的波動對成員貨幣的影響應該基本相同。對于美元的選擇符合該標準。

如果很難發現符合上述標準的據準貨幣,第二個標準是基準貨幣應該“中立化”。它的變化應該盡量小地影響籃子中的貨幣,它應該僅僅作為一個衡量和比較的標準。在此本文定義“中立化”為對成員貨幣影響的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基準貨幣的波動越小越好。對于瑞士法郎的選擇符合該標準。

如果以上兩個標準都不符合,既沒有共同變動類的基準貨幣也沒有中立類的基準貨幣,那么可以選擇SDR。SDR是一種世界性的準貨幣,包涵了以上兩種標準的綜合特征。理論上它考慮了影響成員國貨幣變動的各種因素。同時,本文發現籃子匯率中的成員國與美國都有貿易、投資和債務往來。美元因此會同時影響到這些國家的貨幣變動關系。在下面的非線性分析中我們將考慮以美元作為基準貨幣。

(一)非線性估計結果-ANN

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考慮了應變量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模型的轉換等復雜現象的回歸模型。人工神經網絡在具有大規模并行模擬處理、非線性動力學和網絡全局作用等特點的同時,還具有很強的自適應、自學習及其容錯能力,具有傳統的建模方法所不具備的許多優點。其對被建模對象經驗知識的要求不高,可不必事先知道有關被建模對象的參數、結構和動態特性等方面的知識。只需給出對象的輸入及輸出數據,通過網絡本身的學習功能便可實現輸入和輸出的映射關系。因此,人工神經網絡的非線性高度逼近能力為宏觀經濟分析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本文中我們將同時利用三種優化算法來實現ANN,即反饋型神經網絡(BP),徑向基神經網絡(RBF)和廣義回歸神經網絡(GRNN)。

BP由P. Werbos于1974年提出,并由D. Rumelhart于1986年發展成為一種無師學習網絡參數的模型,它由Delta算法實現。RBF是由徑向基函數作為激活函數,它的收斂速度和學習速度都快于BP。GRNN是于RBF類似的一種神經網絡,但相比之下前者收斂速度和精確度都更高,而且對怪異值反應的敏感度小。GRNN的一個不足之處是它的網絡規模較大。

(二)績效評估

三種統計量分別為:絕對百分均值誤差(MAPE)、絕對均值誤差(MAE)和根均方誤差(RMSE),他們的公式分別如下:

(7)

(8)

(9)

其中p是樣本量,xt是預測的匯率值, 是實際觀測到的匯率。本文將計算的結果列示于表2中。

從表2中看出RBF的三個統計量值最小,因此它的預測效果是最好的。雖然如此,與線性模型相比,RBF的不足是僅能提供自變量是否對應變量有解釋作用與否的信息,但無法說明這種作用的大小。因此,也就無法比較不同解釋變量間解釋能力的大小,而這正是線性回歸模型的長處。

(三)非線性估計結果-GP

BP,RBF 和GRNN的ANN優化算法很容易陷入誤差的局部優化最小點而非全局的,所以可能并非最優化結果。這部分的研究將進一步利用遺傳規劃方法來克服該缺陷。

GP是一種演化式優化算法,它利用交叉變異等生物中的進化規則來不斷繁衍更優的后代。(Koza,2004)(Koza,1992)。

GP利用大量的基本的隨機算子作為起始點,下一代是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來選擇。表3是經過多次試算得出的最后結果。本文計算了各自的RSS,AAN 和GP分別為0.001557,0.001555。很顯然,由于克服了ANN的弱點,GP的結果優于ANN的結果。

第3篇

一、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制度非均衡的表現

制度非均衡是導致制度變遷的前提條件,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內在動機。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這種制度非均衡因素主要有兩點。

1.主體行為錯位。一般地說,國際貨幣制度包括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匯率制度的協調與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等幾個方面。1973年之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西方國家的貨幣制度進入一種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時期,但作為布雷頓森林時代標志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卻依舊在國際經濟金融活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究其來源實際上是二戰之后英美兩個大國在各自提出的“凱恩斯計劃”與“懷特計劃”之間斗爭的結果,代表了資本主義大國利益。由于IMF殘存的舊有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痼疾,使它不但沒有發揮應有的最后貸款人作用,反而因其在金融危機中開出一些不適當的“藥方”而備受世人的非議。

IMF成立于1945年,是一個旨在穩定國際匯價、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并通過提供短期信貸解決成員國國際收支暫不平衡問題的國際機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與世界銀行和WTO并列稱為世界三大經濟“聯合國”。50多年來,IMF對世界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匯率確定和貨幣政策都產生重大的影響。IMF始終以體現美國的國家利益為主線,美國在基金組織中一國所占的份額就達到18%,擁有絕對的否定權。IMF對會員國的貸款規模極其有限,而在資金分配方面又存在著不合理之處,其貸款按會員國交納的份額分配,主要發達工業國占有份額的最大比重,但目前貸款資金最需要的都是發展中國家。另外,IMF提供貸款時附加的限制性條件極其苛刻,這種限制性條件是指IMF會員國在使用它的貸款時必須采取一定經濟調整措施,以便在IMF貸款項目結束或即將結束時能夠恢復對外收支的平衡。IMF同其它金融機構一樣,在發放貸款時必須考慮貸款資金的回收問題,以保證它擁有的資金能夠循環使用,就此而言,IMF發放貸款時附加限制性條件顯然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從IMF近年來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貸款限制性條件的實際結果看,由于IMF對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夠準確和全面,附加貸款條件規定的緊縮和調整措施卻給借款國的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金融危機中,接受IMF的資金援助的東南亞各國都被迫按其所開的“藥方”進行調整和改革,而這些“藥方”都是:要求危機國采取財政緊縮和貨幣緊縮政策,提高利率以吸引外資進入并進一步穩定匯率;要求亞洲各國整頓金融機構,加速開放市場并邁向自由化,取消不平等的補貼政策等。IMF的這些限制性條件,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要求加速資本流動自由化,反倒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蕩;此外IMF對這些面臨匯率風暴沖擊的國家采取強制措施,不但無法恢復投資人的信心,反而加劇了資本的外逃;提高利率又迫使私人企業的資金成本大幅提高,從而加速破產的速度,并引發通貨膨脹的急劇上升。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指責美國借IMF對遭受金融危機的國家貸款之名,實行“經濟殖民主義”的掠奪。美國以援助為籌碼逼迫東南亞各國開放國內市場,并要求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樣更動搖了市場的信心,使東南亞的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

2.制度缺位。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徹底瓦解,1976年簽訂以浮動匯率制合法化、黃金非貨幣化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議從此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國際金融進入了一個沒有體系的時期(注:學術界對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的國際貨幣體系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有人稱其為“沒有體系的體系”,也有人將其歸納為牙買體系。它的內容是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具有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資產,多樣化的匯率安排,多種形式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及各國相對靈活的國內宏觀政策選擇,這種制度使國際金融市場發生重大變化。)。這種國際貨幣體系不存在“超國家”的制度因素,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只是各國對外貨幣政策和法規的簡單集合。其特征表現為:各國對外貨幣政策轉向自由放任,取消各種限制性制度,允許貨幣逐步走向自由流動和貨幣價格的自由浮動,市場成為調節經濟的主要手段。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市場本身就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包含了一大批附屬的制度,并且與社會中其他制度的復合體相互作用。總之,經濟不只是市場機制,它還包括那些形成市場、構建市場和通過市場起作用或引導市場起作用的制度”(注:《簡明帕氏新經濟學辭典》第33頁,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后布雷頓森林時代所謂的“沒有體系”是當前國際金融制度安排的總體特征,由于這種體系所造成的制度缺位使國際金融體系處于一定程度的無序狀態,這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制度缺位具體表現在:

(1)在金融危機的援救過程中缺乏最后的貸款者。目前,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全球金融市場正在形成,資本的跨國境流動加快,客觀上要求金融監管標準全球統一和國家干預國際化。亞洲金融危機暴露出目前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天然的缺陷——缺少“世界中央銀行”,作為監管世界中央金融市場的“警察”和扮演國際最后貸款者。而這樣的職責由IMF來承擔是困難的,不改革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不進行國際經濟秩序和制度的創新,難以防止貨幣危機的再次發生。

(2)迅速膨脹的國際資本市場缺乏國際監督和防險措施。由于國際資本流動的背后,有銀行業的支持,使資本市場出現了所謂“高杠桿操作問題”;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使金融交易量增長大大加快,而這種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使習慣于集中管理的監管制度更難實施,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由避險的工具演變成高風險的投資工具,金融危機爆發的突然性,使金融監管相形失色;“信心”這類心理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信息傳播的高速度,媒介的某種傾向性,使信心越來越難以穩定,越來越容易大幅波動。

(3)世界各國尤其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形成平穩的與金融自由化、經濟一體化相匹配的國際資本市場對接機制。資本的全球化將全世界的各個國家都卷了進來,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在對貨幣的自由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外匯儲備的選擇與管理上還不能適應國際資本流動與變化的節奏。這一方面是國際資本運動非核心國與核心國之間在經濟制度安排上的不銜接,同時也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制度的不銜接,國際經濟金融組織與各國經濟制度的不銜接。金融的自由化進程過于迅速,出現了無序、波動過大和惡意投機以致破壞自由市場的趨勢。自由化進程已帶來三個問題:一是投機性成份超過投資性的程度;二是金融經濟的虛擬化發展到超過真實經濟太大太多的程度;三是自由化發展到發達國家失控、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的程度。

(4)對以對沖基金(HedgeFund)為主要代表的國際壟斷資本缺乏必要的間接管理。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國際投機炒家運用對沖基金這種高杠桿的金融銜生工具瘋狂炒作引起的。1998年10月傳出的關于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向國際15家大銀行融資35億美元以挽救險些倒閉的頹勢,反過來說明,對沖基金是有錢的游戲,它具有高回報,同時銀行向其貸款風險也是相當大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提出要通過監管銀行來加強有關對沖基金的管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托賓提出征收資本交易稅的設想,也是對國際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游資對各國金融市場的沖擊的一定限制,值得引起人們的注意。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制度變革與創新

任何時期的國際貨幣體系都是對當時的世界經濟現實作出的客觀選擇,現存的金融體制不是為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所設計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在國際金融體制中的影響日益增強,仍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現行貨幣體系顯然不能適應這一變化,它不能從根本上滿足金融市場全球化、全球資金一體化以及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客觀要求,因此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制度非均衡存在必然產生制度需求,這里的制度需求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適應外部環境客觀形勢的變化進行制度變革,另一方面是為填補制度缺位而進行制度創新。這種制度變革與創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進或創建新的國際金融機構。(1)加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功能。IMF在后布雷頓森林時代也曾起到過很大作用,但它在職能安排上已不適應新形勢變化的要求。一是受美國及其它西方發達國家干預的色彩太濃;二是在其貸款的份額、對全球資本流動的監測和預警系統方面存在極大缺陷。目前需進一步擴大其防范和支持當事國化解金融危機的能力,協調成員國的貨幣政策,提供中長期貸款以協助其克服國際收支的困難。(2)提高世界銀行在穩定國際金融體制中的作用,提升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的職能。如讓世界銀行承擔部分化解受害國金融風險的支持功能;發揮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如亞洲開發銀行的作用,加強對遭受危機襲擊的國家實施資金援助。(3)許多經濟學家都主張建立一個最后貸款人,來避免產生金融不穩定的過度道德風險。IMF難以擔當最后貸款人的重責,我們傾向于建立一個諸如“世界金融組織”(WFO)的機構,制定新的規則和宗旨,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平等參與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金融運行規則的制定,規范國際金融市場行為。(4)以國際清算銀行為中心,建立國際金融風險預警系統,提高國際金融預防風險的能力,為IMF或其它國際金融機構提供基礎性材料,向有關成員國發出金融風險的預警信息。

第二,建立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制度。許多國家由于銀行管理不善,引發金融過度風險;或由于銀行財務狀況信息不透明,延誤發現和解決風險的時機;或由于監督機構不獨立,使制定的監督制度不能實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督機構已成為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開披露有關信息。1999年初,由七個發達國與十五個新興國家組成的盟國金融小組商討制訂“財政透明度行為準則”、“公布數據的特殊標準”和“公司管理行為準則”等,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有利于建立一套金融危機的預警系統并實行金融監管。(2)加強對“對沖基金”的管理。對沖基金是有錢人的游戲,集中大筆資金利用匯市、股市和期貨期權市場進行“立體投機炒作”,給一國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力。喬治·索羅斯認為:“造成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主要是一體化帶來的龐大資本,超越國際的無原則的移動。”對沖基金以及其它種類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監管是國際貨幣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3)加強對銀行的跨境監管。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某些國際性銀行經營轉移到管理不嚴的離岸避稅港,以便規避國內的管理和監督,對銀行的跨境監督是國際監管體系的重要內容。

第4篇

論文摘要:東亞金融危機凸現了該地區匯率制度不匹配以及區域協調機制的缺失。本文運用博弈論分析法探討東亞經濟體匯率制度的最優選擇,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分析顯示在短期,和共同釘住貨幣籃相比,各自獨立釘住貨幣籃更能提高各國的福利。從長期來看,在各自釘住的基礎上實現共同釘住貨幣籃,建立區域性匯率安排和協調機制是東亞各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選擇了出口導向型的國際貿易戰略和經濟結構調性的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保持了財政收支平衡和價格水平的相對穩定,世界銀行(world Bank 1993)稱之為東亞奇跡”。然而,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使得東亞各經濟體遭受巨大的沖擊,危機的嚴重性和傳染性暴露出該地區原有貨幣金融體制的缺陷,突出表現為匯率制度的不匹配以及區域協調機制的缺失。東亞金融危機之前,大部分東亞經濟體選擇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Peg to the Dollar),包括中國、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中國臺灣等,雖然他們名義上的匯率制度安排各異,但在實際操作中都演變為事實上的釘住美匯率制,McKinnon (2001)采用弗蘭克爾和魏(Frankel and We, 1994)的模型,引入爭外部”貨幣作為計值貨幣來測算東亞各經濟體的實際匯率變動,檢驗結果表明危機前各經濟體的貨幣都緊密地釘住美元,亞洲各國政府以每日為基礎保持本國貨幣對美元的穩定。 Kaw-ai and lkivama(2 000)通過統計資料說明在危機前的一段時期,亞洲的貨幣匯率隨著一個或其他主導貨幣(大部分指美元)的變動而變化。危機期間,東亞各國紛紛放棄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實行浮動匯率制,然而Barry L;ichengreen and RicardoHausmann (1999)提出的原罪”假說original Sin Hypothesis表明當國內貨幣無法用于國外借貸或長期借貸的原罪”狀態存在時,國內投資幣種錯配和期限錯配無法避免的,一旦出現匯率波動,銀行和金融機構就必然要承擔風險。因此危機過后,東亞各經濟體又相繼的恢復了較前寬松的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浮動恐懼”(Calvo and Reinhart,2002)表明東亞經濟體選擇釘住美元以穩定匯率的政策是在金融市場不完善條件下的次優選擇,也是在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對世界美元本位貨幣制度的一種理性反應。

究竟何種匯率制度更能刺激東亞國家經濟的增長,或者說東亞各國的匯率制度應如何安排實現最優,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綜觀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可以分成4類:1認為東亞應該實行“舍中間、取兩極”的匯率制度,即應該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或固定匯率制度(Obstfeld and Rogoff,1995);2選擇恢復某種形式的釘住美元匯率制度。Mckinnon(2000)認為東亞匯率制度選擇應恢復某種形式的釘住美元匯率制度,他通過建立模型分析得出以美元作為名義錨可以比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更好的維持貿易伙伴之間的匯率穩定性。#釘住貨幣籃子。Rajan(2000)認為釘住貨幣籃子制度與浮動匯率相比能降低名義匯率的過度波動,與貨幣局制度相比,還能更為有效的降低實際有效匯率的波動,有利于貿易結構多元化的東亞國家。Williamson(2000)的共同釘住一攬子貨幣建議,實際上是把美元、日元和歐元作為共同釘住目標的匯率制度。每個成員國對這一攬子貨幣都有一個中心平價,并且維持本國匯率在此中心平價的一個固定范圍內浮動。4日元區方案。日元區方案以日元為主導貨幣,實行釘住或目標區匯率制度。Kawai和AKiyama(2000)提出增加日元在貨幣籃中的比重,Kwan(2001)則生動的討論了東亞日元區的可能性。但日元區方案能否實施不但取決于日本經濟的恢復和金融改革的順利進行,而且還取決于日本政府的政治態度。就目前來看,實現難度較大。本文運用博弈論分析探討東亞各經濟體的最優匯率安排,結果表明東亞各國只有進行貨幣合作,改革匯率制度,才能防范危機的再次發生并真正創造出保障經濟長期穩定成長的貨幣環境。

一、東亞經濟體匯率選擇的博弈分析

在東亞相機抉擇型政策協調機制下,缺乏制度化的匯率協調機制,雙邊匯率的頻繁波動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通過模型分析也發現,在短期,各國實行各自獨立釘住貨幣籃的政策(非合作博弈)可以提高各國的福利水平,而在長期,各國共同釘住貨幣籃子(合作博弈)是東亞各國的必然選擇。因此,先縮小雙邊匯率波動幅度,再向共同釘住一攬子貨幣的匯率制度發展,是較為合理的匯率制度改革方向,也應該是東亞經濟體匯率制度改革的目標。

本文借鑒Natacha Gilson Marecel Gerard的成本函數框架,通過計算合作與非合作兩種情況下的最小支付成本,來考量東亞經濟體匯率的最優安排。假設X國的最小成本函數為Y:

其中:Cx表示以貿易權數加總計算的實際有效匯率:Ix表示以外債權數加總計算的實際有效匯率.d為一國政府為穩定匯率所支付的固定成本;w反映出匯率在多大程度上通過外債途徑影響政府的支付函數,在這里我們假定各國的w值相同。

假設一經濟體有A,B兩個國家(x=A,B,同時假定貨幣籃子幣種為美元、日元、歐元〔i=$,J、M、B,) u,是i、 x兩國的雙邊貿易占x國的總貿易的權重,vi是在‘國的總外債中,以i種貨幣計值的外債占總外債的權重, evi表示以對數形式表示的雙邊匯率。假設:x=A,以A國為例,得到A國的貿易加權實際匯率Ca‘和外債加權實際匯率La:

1.非合作博弈解

在非合作狀況下,兩國都追求自身的支付成本最小化,也就是兩國根據各自的經濟環境分別釘住貨幣籃子。這種選擇可以表述為;

根據最優化理論,對每個國家的支付函數分別求一階導數并使其等于零,就可以求出均衡解e’。由于美元、歐元、日元在東亞各國的外債貨幣構成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我們可以假設V$+Vj+Vm =1,同時令Ux+Uj+Um=f,則可求得均衡時,可得均衡狀態下的支付成本為:

2.合作博棄解

在合作狀態下,兩國追求的是兩國成本函數之和的最小化,也就是從兩國整體福利出發,共同釘住貨幣籃子,這種選擇可以表述為:

比較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兩種情況下支付成本的大小,可得Y0>Yx,即L0>Lx。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各國在貿易和外債上存在差異性,與各自獨立釘住貨幣籃子相比,釘住共同貨幣籃的成本較高,因此,目前采取}l-住共同貨幣籃子的匯率安排井不適合,無法促進東亞地區整體福利的提高,獨立釘住貨幣籃子的匯率安排是目前狀況下的最佳選擇。

但是,從長期的發展趨勢來看,采取獨立釘住貨幣籃子制度,要求大國間匯率水平與國際資本流動保持相對穩定。這樣一國貨雨當局才能有效協調匯率目標與國內政策目標。市場參與者才有條件檢驗政府對匯率制度的承諾是否兌現,制度信譽才得以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成功案例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應,通過區域貨幣合作建立,種區域貨幣協調機制.各國雖然在名義上放棄了本國的貨幣主權,卻實現了整個區域內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各成員國的福利水平通過區域范圍經濟利益的提高而加以改善。因此,加強東亞經濟體的金融合作,由獨立釘住貨幣籃一子向釘住共同貨幣籃子邁進,建立區域性的匯率安排和匯率協調機制,是東亞匯率制度安排未來發展的方向。

二、結語

IMF曾經在1997年提出廠匯率制度選擇的指導性意見.認為匯率制度的選擇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開放度、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外匯儲備、與貿易伙伴的融合意愿等等。用表中的指標對東亞經濟體進行綜合評價,東亞各地區的貿易地理分布相對集中,產品與出口結構的多樣性較差,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強,因此,并不適合選擇彈性匯率制,而相對穩定的匯率安排才是其最優的選擇,這一點通過上述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到有力地說明。通過博弈模型分析甲我們可以看到由于目前東亞經濟體的貿易和債務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過早地進行貨幣合作反而會加大支付成本。因而,采取獨立的釘住貨幣籃子政策是當前的最佳選擇。但是從長期來看,隨著東亞各經濟體差異性的逐漸縮小.進一步的貨幣金融合作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優匯率安排的實現需要分成幾個層次:第一,要逐步建立信息溝通機制與預警系統,維持區域內雙邊匯率的穩定;其次,增強相互監督意識,建立獨立的釘住貨幣籃子制度;再次,在獨立釘住的基礎上建立次區域的釘住共同貨幣籃子匯率制度;再建立區域內釘住共同貨幣籃子,構建統一的匯率協調機制;最后向區域內固定匯率制邁進。

參考文獻

[1]威廉姆森,盯住一藍子貨幣如何運轉[J].國際經濟評論.2006,(01)

[2]王洛林。余水定.2003-2004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李曉,丁一兵,東亞區域貨幣體系的構建:必要性、可行性與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戰線.2003(04)

[4]李曉,丁一兵,東亞貨幣合作的具體措施[J].世界經濟,2002(11).

第5篇

關鍵詞:國際金融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教學軟件

國際金融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課程,主要研究國際貨幣金融活動的基本理論與實務。由于該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和其它經濟類課程相比,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由于高職高專的學生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往往覺得該課程抽象難懂,最后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高職高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如何探索一套適合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1學好國際金融學的必要性

20世紀以來,尤其是8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并且日趨全球一體化,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不斷創新,金融機構的服務日趨多元化,金融交易迅速膨脹。金融業的迅猛發展一方面有利于優化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大大推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其內在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也增加了市場風險,金融危機頻發[1]。同時,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國的經濟發展甚至百姓日常生活都日益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因此,掌握一定的國際金融相關知識,不止是從事金融行業所必須,也是日常理財的必要條件。

國際金融學是經濟類學科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其研究對象為國際間金融活動及其本質與規律性,介紹國際范圍內貨幣金融活動的基本理論與實務,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實現經濟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一門學科。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較系統地了解國際貨幣制度、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融資工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外匯與匯率、外匯交易和國際結算的原理和操作;理解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的內涵以及和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并學會分析和判斷國內外的金融問題;把握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財能力。

2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

2.1時代性強,內容更新快國際金融是世界經濟中發展最快最活躍、也是最不穩定的經濟領域。日新月異的國際金融實踐也推動著國際金融理論不斷深化和發展。近十年來,國際金融理論發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匯率決定理論、匯率制度選擇理論、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理論、國際金融監管理論和國際金融市場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2]。

近年來重大的國際金融事件層出不窮,從拉美債務危機到東亞金融危機和美國IT泡沫破裂,再到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和蔓延以及歐洲債務危機的惡化等,這些都對我國經濟帶來了重大的影響;而人民幣匯率問題更是成為近年來全球關注的焦點。重大金融事件的發生也促進了金融理論的發展,如次貸危機引發加強金融監管的討論。金融領域的瞬息萬變、新觀點新問題的日新月異要求本課程教授的內容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2.2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和其他經濟類課程相比,國際金融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非常典型。一方面,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必要的國際金融基礎理論知識,如有關外匯、匯率、匯率制度、國際貨幣制度、國際收支、國際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危機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應用相關理論觀察和分析國際金融現實問題的能力。

比如外匯交易作為本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就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進出口企業必須利用外匯交易規避外匯風險,普通百姓也可以利用外匯交易獲得投資收益;而一國的國際收支、國際儲備等數據的變化直接影響外匯市場的走勢和當局的政策意向,這些都和各經濟體包括百姓的日常理財息息相關;國內外金融事件、各國金融政策等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因此學生在課堂外對此類信息接觸得比較多,對本課程的興趣也普遍較高。

2.3宏觀微觀并重國際金融學研究的內容既有宏觀理論,如國際收支理論、匯率決定理論、資本流動理論等;又有微觀實務,如外匯交易實務、外匯風險防范實務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宏微觀并重,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掌握宏觀理論的同時提高對微觀實務的實踐能力。不僅從微觀層面透徹的認識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金融現象,而且能從宏觀層面理解一國的經濟金融政策和金融體制改革,觀察和分析國際金融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動向等。

2.4交叉學科多國際金融學涉及了經濟貿易類課程的方方面面,和許多課程的內容存在交叉,如國際投資學、金融市場學、國際信貸學、國際貿易、國際結算以及財務會計等學科。這就要求在設置課程時應注意到課程的銜接和延續,各課程之間應加強聯系和配合,以防止教學內容的重復或斷層。

3對高職高專國際金融教學改革的建議

針對國際金融學的課程特點和高職高專的教學目標,應探索出一種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教學方法,改變單純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傳統教學模式。

3.1教學內容的改革

3.1.1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實用性與時效性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首先應做好教材的選擇。目前,市場上國際金融的教材有非常多的版本,僅高職高專類就有幾十種。在選擇教材時應充分考慮高職高專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特點,比較適合的教材應該是理論與實務結合較好,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同時又突出實踐性、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并有配套的案例和作業[3]。

由于國際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發展迅速,國內外重要金融事件不斷發生,教師在平時應關注國際金融領域的發展動向,及時追蹤理論前沿信息,充實知識儲備。由于教材可能不能及時跟上變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補充最新的金融信息,可通過教輔資料建設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力求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3.1.2教學過程增加圖示法的使用圖示教學法,即通過簡要的符號、濃縮的文字、線條(箭頭)、框圖等構成特有的圖文式樣,形成板書、電腦課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這種圖示教學方法把教學內容展示化、可視化,比一堆文字更能讓人一目了然,并印象深刻,能很好的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解匯率變化對國內物價的影響時,如果教師用枯燥的文字滿堂灌輸給學生,學生會感覺晦澀難懂,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圖示法能很好地解釋匯率和物價之間的關系。教師通過流程圖將其作用過程一步一步地展示出來,就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該知識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學手段的改革

3.2.1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

傳統教學模式下,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構成了教師的教學工具。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工具的多樣化成為可能。尤其是國際金融學的時代性特點要求其教學內容必須緊跟時代變化,多媒體課件則可以將大量內容以各種形式在短時間內呈現在屏幕上,大大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非常適宜向學生講授國際金融的新理論、新動態;而網絡則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比如在講解金融危機的時候,可以將課件連接互聯網,這樣課題內容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信息,了解美國次貸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的情況。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3.2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國際金融實踐性強的特點,有利于充分發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比如在講到匯率和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時,正好可以利用大家關注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可讓學生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通過課堂討論掌握我國的匯率政策,并理解其和當前國際貿易摩擦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也可以考慮讓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對某一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外,學生普遍對網絡比較熟悉,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通過電子郵件、聊天工具、論壇、博客等多種互聯網工具輔助教學,對學生進行在線答疑;也可考慮將作業、案例資料等制作成網頁,供學生登錄學習。同時,鼓勵學生登錄一些財經網站、查閱財經信息,將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堂外。

3.3重視實踐教學高職高專培養的是實用型人才,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方面相對更側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更應重視學生能否對所學知識加以使用。目前,科技的發展為此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如教學模擬軟件的使用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一個好的模擬軟件能提供外匯市場、期貨市場、證券市場等重要金融市場的實時行情以及相關資訊。學生可利用所學知識,通過自己對市場行情的判斷,對模擬資金進行運用。盡管是模擬交易,但它反映的交易狀況和真實交易無異,系統還可以對學生的投資狀況進行比較排序,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學模擬軟件的使用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手段,克服了傳統教學紙上談兵的缺點,也充分發揮了國際金融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

同時,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教學。學校應與企業加強合作,通過組織學生到銀行、外貿企業、證券公司等機構參觀、實習,使學生能親身體驗相關行業和工作,為以后從事實際工作打下基礎[4]。

3.4優化考核手段傳統教學往往在期終使用書面考試的形式來考核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這種形式簡便易操作,但其合理性有待商榷。尤其是國際金融這種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課程,單純的書面考試不能全面反映教學效果。課程的最終成績應充分考慮平時表現,而考核的方式也應多樣化,如課程論文的完成情況、相關網站的訪問情況、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情況、模擬軟件的使用情況以及在研究小組中的作用等等,都應進入考察范圍。這樣的成績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這種考核方式也反過來促進學生重視平時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職高專的教學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應努力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條件;同時,教師也應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優化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孫連錚.國際金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2]孔立平.高職《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商業經濟.2009.(1).

第6篇

摘要:當前我國國際經濟學教學存在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重從提高教師素質、理論聯系實際、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飛速發展,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已成為經濟學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在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運用微、宏觀經濟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國際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強,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課程。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好壞,也關系教學目的的實現,目前我國高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1課程理論體系龐大,眾多理論派別林立

從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微觀部分主要研究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貿易與經濟增長、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說明國際貿易的起因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依據。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外匯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調整理論與政策、國際貨幣制度等。微觀部分涉及到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重疊需求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等諸多理論內容,宏觀部分中的貨幣模型、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等內容更是涉及到眾多經濟學流派。

1.2國際經濟學對數學要求較高

國際經濟學所涉及的經濟數量關系聯系緊密,是一門由各經濟變量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具有很強邏輯關系的學科。數學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這兩個特點使得數學在應用到國際經濟學中去的時候,能夠抽象地表述經濟變量,進而建立經濟模型,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相互支持的理論體系。正因為如此,國際經濟學中大量采用了數學模型的論述方式,這自然要求學生具有較熟練的高等數學知識。

1.3國際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程互為依托

國際經濟學和經濟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學科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在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國際經濟學常常安排在其他專業課程之前或同時開設,這就使得國際經濟學教學中需要涉及的一些財政、金融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暫時并不熟悉,由此也給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2.當前國際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當前很多高校在國際經濟學的教學中普遍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而這種方式難以提高教學質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把講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教學過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過程。

2.2學生對數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理解困難國際經濟學理論體系龐大,并且大量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其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經濟類專業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大多對邏輯推導、圖標、公式、數學證明不習慣接受,尤其是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和其經濟學涵義相聯系,從而難以理解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產生難學、厭學的情緒。

2.3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較嚴重目前國內高校通常由教師選取相應的教材并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方式固然有助于教師完成備課、講授等教學環節,也有助于學生對成熟理論體系的掌握,但也使得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教材,而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國際經濟現實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理論來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即使是被認為完善的理論也需要國際經濟現實的驗證,因此,過分強調教材建設,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可能會束縛教學雙方的思維,導致教師難以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也難以增強學生用理論分析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3.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設想

第7篇

【關鍵詞】高職高專;金融與證券;教育;應用

一、金融學科的發展與金融人才培養

金融理論是隨著經濟、金融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金融活動主要圍繞貨幣和貨幣運動,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從1952年馬可維茨的博士論文《投資組合》發表為標志,現代金融學起源了,從此,現代金融學的研究開始偏向微觀層次、資本市場,研究方法也更加技術化。

受國外金融學科發展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的金融學科也基本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一種是“經濟學院模式”,即金融學科設在經濟學院,這種模式特別關注金融理論和宏觀問題,貨幣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國際金融學等作為最重要的課程來開設;另一種是“商學院模式”,即金融學專業設在商學院中,這種模式特別關注金融領域的實踐問題或微觀問題,金融學作為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金融與公司管理的相結合,資本市場、投資學、公司財務、金融工程、期貨期權等課程成為最重要的課程。盡管如此,微觀金融學仍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與國際學界存在差距最大的領域,國內各高校普遍存在微觀金融課程開設不足的問題,宏微觀課程比例嚴重失衡,使金融應用人才的培養出現了斷檔。

在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專業目錄中,在財經大類、財政金融小類目錄中,與金融學相關的專業有13個,包括金融管理與實務、國際金融、金融保險、資產評估與管理、證券投資與管理、證券與期貨等。

二、當前金融與證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金融與證券專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對照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目前的人才培養目標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培養目標的確定決定著人才培養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也決定著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努力方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金融與證券專業教育在培養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上過多強調理論學習,忽視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實踐教學在學生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該專業的畢業生難以符合市場對應用型人才要求。

(二)專業定位不明確,課程體系設置不夠科學

金融與證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問題,集中體現在專業定位方面,這是該學科建設的基本內容,體現著金融與證券專業教育的基本內涵。

在我國,金融學(本科)被定義為“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屬于經濟學,大多設在經濟學科門類下。傳統的金融學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貨幣銀行學,內容包括:貨幣本質、信用形式、銀行職能、利息和貨幣流通等,其實是以貨幣和銀行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核心是貨幣問題,這是我國金融學學科領域中最為主要的內容,也一直是金融學專用的正統名稱。第二部分指的是國際金融,內容包括國際收支、匯率、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制度等。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展,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經濟金融化趨勢日益凸現,以金融投資活動為研究對象的證券投資學,也成為金融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國家教委對我國金融學科目錄進行調整,將原來的“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以及“保險學”合并,統稱為“金融學”。目前,金融學科大的專業方向,比較普遍采用按行業分工的方式,設置為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和證券投資學等。這種專業方向的設置方式,既因專業口徑偏窄而滯后于目前金融業務范圍自由化的趨勢,也因方向設置過于專業化而不利于課程建設和專業發展,總體仍傾向于間接融資領域。

受本科教育的影響,金融與證券專業設在經濟學科門類下,在課程設置上,偏向理論教學。

(三)師資隊伍建設亟須加強,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相對落后

近年來,高職高專金融與證券師資隊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從總體上看,仍存在著梯隊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尚不盡合理,難以適應新金融教育和學科發展的要求。許多教師在大學學習期間主要接受的是傳統金融教育,知識結構側重于宏觀金融理論和定性分析方法。雖然這些教師也在教學中不斷學習和提高,但面對當前金融與證券專業教育教學微觀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的趨勢難以適應。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能夠勝任現代金融實務,尤其是能夠勝任微觀金融實務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教師明顯不足。

三、根據金融與證券行業需求制定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培養方案

(一)專業建設思路

金融與證券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應以市場為導向,以證券投資領域職業崗位的需求為基礎,確定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構建以應用性和實踐性為基本特點的教學體系,特別是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體系;進一步加強校合企作關系,充分發揮學校與銀行、證券公司、股份公司緊密聯系的優勢,使教學與金融與證券投資實務工作緊密結合,建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具體來說就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基本金融知識,證券發行、承銷、上市、交易和投資分析知識,相關法律知識,企業管理基本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包括證券投資、期權期貨投資實際操作能力、項目投資分析評價及監管能力、企業資本運營及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取得證券、期貨從業人員資格證書)。實行畢業證書和職業證書“雙證并舉”的要求。培養目標要突出“崗位針對性”;教學過程強調“實踐性”;專業設置要體現“職業性”。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敬業、創新精神,適應證券及相關行業對大量從事于基礎性、程序化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專業建設具體目標

1.加強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建設

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要求,按照“校企聯手、雙向互動”的基本思路,合理規劃和建設符合人才培養標準的實訓基地,使學生熟悉證券金融行業的工作環境,掌握證券經紀崗位、投資理財崗位、投資分析崗位、發行承銷崗位、證券會計管理崗位的業務操作流程,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為學生提供零距離就業的真實情境并為用人單位了解學生和學生就業提供雙向選擇機會。同時滿足專業教師頂崗實踐、教學案例收集、專業技能研發等需要,提高教師投資銀行綜合業務實踐技能水平。

2.建立一支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并重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優化師資隊伍的素質、學歷、職稱、學緣結構,可采取頂崗實踐、國內高水平高校學習培訓、證券市場熱點探討與國內交流、證券公司實踐和學歷提高等模式,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增強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通過高學術造詣的專業教師理論指導和高業務技能水平的實踐教師的指導,提高實訓課程的教學質量。

3.建立符合金融與證券專業特點以及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按照金融與證券投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培養金融與證券投資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加大資本市場案例在教學內容中的教學篇幅,滿足投資銀行證券發行師、證券交易員、證券基金經理人、期貨交易員、客戶經理、證券分析師等崗位的人才需要和證券投資與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要求。

參考文獻

[1]劉迎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其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研究[C].廣東白云學院《應用型本科教育研討論文匯編》.

[2]李海.金融工程案例教學的難點與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4(8).

[3]張方.關于金融學案例教學的若干思考[J].中國科技縱橫,2009(12).

第8篇

【論文關鍵詞】自由放任;國家干預;滯脹

【論文摘要】當今世界發達資本主義都曾經采取過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和國家干預為主的經濟政策,都取得過成功也都出現過問題,實踐證明單一的任何一種經濟政策都不能有效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所有問題,本文回顧了這兩種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證明了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是促進經濟發展需要采取的合理經濟政策。

自英國古典主義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1776年3月9日完成了他的經濟學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之后,“自由主義經濟”就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奉為經濟運行的金科玉律。他們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會自發地調節供需之間的平衡,市場就是萬能的上帝,而政府的角色只應是資本主義的“守夜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一經濟法則之下,經濟迅速發展,物質財富急劇增加。馬克思當年曾經這樣感嘆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基礎之上的,放任自由的經濟必然會因其個體生產者的短視而盲目無限制地擴大生產規模。因此在資本主義早期經濟蓬勃發展之時,放任自由的經濟發展自身所具有的缺陷也就不時的暴露出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就是這種缺陷的真實寫照。自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經濟危機之后,經濟危機就像一個幽靈一樣困擾著資本主義世界,不僅表現在危機爆發的周期越來越短,而且所產生的破壞性也越來越大。每當經濟危機到來之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生產停頓,經濟滑坡,工人失業,各種矛盾極端尖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處在一片風雨飄搖之中。

在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經濟危機中,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這次危機還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的崩潰。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這場空前劇烈的經濟危機,宣告了“自由放任主義”的失靈。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理論從此受到了冷落,市場萬能論的聲音日漸式微。于是,提出通過加強“國家干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1936年12月凱恩斯了發表他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這本書中他說道,政府不應只是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應該在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國家應該積極的干預經濟,主張政府應通過調節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擴大政府開支,增加貨幣供應,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應該說,這種主張基本上是符合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實際情況的,1933年。新上任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正是接受了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在經濟生活中加大了國家干預的力度,實行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才逐漸克服了經濟危機的消極影響,使生產得以逐漸恢復。戰后,歐洲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對經濟進行了國家干預,還通過建立普遍的社會福利制度,緩解了日益緊張的勞資沖突,并且降低了失業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困擾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也沒有再次爆發,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以美國為例,戰后美國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50年代為4.0%,60年代為5.0%。1970年與1950年相比,工業生產增加了1.24倍,其增長速度明顯地高于美國兩次大戰之間時期的速度。國民生產總值也從1945的3552億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5037億美元,人均收入達1883美元。60年代美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渡過了“繁榮的十年”,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到9741億美元,人均收入增長了37.5%,達到了2579美元。

在度過了20年的平穩發展之后,國家干預的弊端也逐漸顯露了出來。1973年12月至1975年4月,美國再次發生了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這次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3.8%,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7.8%,全國失業人口達850萬。1975年上半年危機渡過后,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出現了相對停滯的趨勢,但同時又出現了通貨膨脹的情況。西方經濟學界把這種現象稱為“滯脹”。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滯脹”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干預的情況下,不斷推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導致大多數國家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另外,國家不斷推行反危機的政策和措施,結果使得經濟危機不能充分展開,過剩的生產力和過時的機器設備不能夠被有效淘汰,所以生產的潛力不能被充分釋放。另外,國家的干預也使得企業自主性降低,企業的生產動能不足,組織和管理效率低下。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理論對當時的“滯漲”是無能無力的,因為根據凱恩斯理論,失業和通貨膨脹是不能并存的,但當時的情況卻是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一起發生,凱恩斯主義理論陷入了困境。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又重新抬頭,曾經一度被忽視的市場作用又被重新提起。不過西方經濟學家也認識到,單純靠自由放任的市場調節,是絕對不可能處理好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必須要將國家干預的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微觀調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經濟長期平穩地運行。因此,一種試圖糅合這兩種經濟思想優點的經濟理論——新古典綜合經濟理論,開始被后來的美國總統所采用,并作為指導國家經濟運行的主要經濟政策,逐漸使美國經濟從“滯漲”的泥潭中擺脫出來,并在20世紀的90年代步入高速發展的階段,自1991~2001年,創造了經濟連續增長10年,年增長率達3.5%的世界上最長的經濟持續增長周期的記錄。其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可見,市場不是萬能的,但缺失了市場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又是不行的。國家干預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完全靠國家干預的弊端也是十分嚴重的。當前,我國正在致力于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市場已經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并不表明有效的國家干預就該在經濟領域中完全撤出,必須要將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我們國家宏觀調控的引導作用,又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微觀調節作用。并且廣泛吸取國外優秀的經濟研究理論成果,走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之路,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我國經濟產生大的波動,保持經濟的持續平穩快速運行,創造出惠及全國人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最終實現我們目前正致力于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藍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7

第9篇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學;課程改革

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為傳統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使得金融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逐漸發生轉變。為順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培養出滿足互聯網金融時代所急需的“新金融”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學”課程改革面臨的緊要任務。然而,目前高校的“金融學”課程更多強調的是傳統金融理論,與現代互聯網金融相脫節且缺乏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方法勢必會發生重大變革。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學”課程教學的目標

“金融學”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辨析金融理論和解決金融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提供應用型人才。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證券、銀行、保險等基本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能用所學知識思考金融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問題,能在傳統金融機構和依托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非金融機構等領域從事融資、投資、理財規劃、綜合金融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時代脫節教材內容更新滯后。目前的教學內容仍依托傳統金融理論,知識框架及內容體系上不能與現代金融發展有效銜接,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數字經濟等尚未成體系納入教學內容中,未與時代緊密銜接。同時,教師師也沒有根據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自我專業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影響了學生對于金融市場的認知,導致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狹隘,大大削弱其分析與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畢業以后無法勝任工作,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率。(二)多樣化教學方法難以落實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高校在教學中依舊存在著“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法,即“我教你學,我說你聽,我做你看”的模式。雖然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教學改革,眾多優質“慕課”“微課”以及智慧樹、超星等網絡教學平臺的涌現,也使得“金融學”課程中引入“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但因上課時長限制、學生人數較多等多種原因,導致大多數高校依然依然采用傳統授課方式。(三)實踐操作落后甚至缺失應用性人才的培養途徑之一是在授課中增強課程內容的實用性,也就是說實踐教學必不可少,才可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然而,一方面國內缺乏較為成熟的金融學應用型實踐內容,另一方面某些高校的實驗室硬件設備及相關配套軟件方面不完備,最終使得實踐環節流于形式。另外,專業教師也缺乏在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工作實踐經驗,金融實務操作及實踐能力并不強,難以引導學生實踐。(四)考核方式不完善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以及培養人才的標準。目前國內大學課程考核多采用平時成績與試卷成績加權平均綜合測算,其中試卷成績占比更大,這種考核方式會使部分學生出現期末突擊、“搭便車”的情況。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講,“應用型”是教學標準并據此組織教學活動,而把期末成績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缺乏過程考核、實踐操作能力考評,與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目的不符,不利于學生全方位發展。

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路徑

(一)豐富教學內容金融學是一門動態的、開放性的課程。世界經濟金融形勢不斷變化,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教學內容也要與時俱進。首先,選用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包含最新金融形態的“金融學”教材,同時還可以利用開放性教學資源平臺構建課程資源模塊、教材資源模塊、案例資源模塊等輔助教材和輔助資料進行參考。其次,教師不但要強化現有金融學知識;而且要要加強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認知,在課程中融入互聯網金融的新理論和新創新;同時也要求教師在金融創新日新月異的形勢下,及時了解最新的金融業態,掌握最前沿的知識與技能,更加專業全面的傳授給學生。(二)優化教學方法“互聯網+”時代,金融學教師應該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優化實體課堂教學。一方面,通過微信、QQ、釘釘等軟件,搭建“金融學”線上學習與交流平臺,讓學生在課下也可以借助平臺進行“金融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自身進行改革,由傳統“教”為主向“學生”為主轉變,采取“啟發+互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同時將“翻轉課堂”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增加課堂交流探討時間,提升教學效率;另外,還要大幅度增加金融案例,引導學生關注實際金融問題,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三)提升實踐能力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只有提升學生的金融實踐技能,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應對這殘酷的社會競爭,讓學生畢業即就業。首先,增加實驗實訓設備,引入模擬軟件操作系統并及時更新系統,如商行模擬教學軟件、股票模擬交易軟件等。通過模擬實操,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其次,鼓勵學生參與校內、省內、國內外的學科競賽,如金融知識競賽、“工行杯”大學生金融創意大賽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再次,注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1],通過校企聯合等形式鼓勵教師到金融機構掛職鍛煉,提高業務操作能力,避免教學脫離實際。同時,也讓學生進入實踐基地實習,提前熟悉工作環境,為將來就業打下基礎。(四)科學構建考核評價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基礎理論扎實、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此目標導向為原則建立的考核機制,必須打破以成績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平時成績占比并避免平時成績流于形式,同時要公正合理的測定。平時成績除日常出勤、作業筆記、課堂測試外,還要增加課堂互動、團隊項目任務匯報、專題討論、階段性測試等形式的過程性考核;其次,期末成績也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包括試卷、論文、調查報告、金融產品設計等。若采用考試形式,則題目結構應弱化純記憶性知識點,適當增加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題型。再次,將實踐教學納入考核范疇,包括學生參與的各種實踐活動,專業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等。

四、“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究

以哈爾濱金融學院2020級、2021金融學專業學生的相關數據為例,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并采用新的考核方式進行“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一)教學活動設計安排教學內容。在傳統“金融學”課程體系中融入互聯網金融知識,如貨幣與貨幣制度中加入數字貨幣、虛擬貨幣、互聯網支付等;信用與利率中加入大數據征信、網貸、LPR等;金融市場引入金融網銷平臺及金融創新產品等;金融監管中融入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監管等。教學方法。采用MO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及成果展示,課后鞏固及拓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意識,還提高學生對金融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改善教學質量。同時利用雨課堂記錄出勤、作業及測試。實踐教學。運用商業銀行模擬軟件進行柜面業務實操演練;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組織學生分批次去校企合作的銀行參觀。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如圖1[5]。圖1多元化考核體系(二)教學效果評價平時學習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學期內學生出勤率高達95%;作業完成率達到100%;從課堂測試參與度100%,通過雨課堂平臺統計出錯率獲得學生不懂、難理解的知識點,并針對這些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翻轉課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而小組項目匯報一方面給學生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期末成績。首先,從期末考試成績看,卷面100%的及格率且試卷平均分高于2020年前金融學專業學生,說明了“金融學”課程改革的有效性。其次,綜合運用能力上,情景模擬操作提高了學生們實踐能力;創新創業大賽的參與,塑造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金融學”課程最終成績即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看,金融學專業學生成績整體確有提升,彼此間差距也在縮減。另外,新的教學模式極大的增加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五、總結

第10篇

關鍵詞:電子貨幣銀行金融

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商品貨幣、紙張貨幣和電子貨幣。從貨幣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貨幣制度的變遷是為了提高貨幣流通速度、降低貨幣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商品交易費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電子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一體化使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以因特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使人類社會逐步向信息社會邁進。由于金融業對信息有超乎其他產業的特殊需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這個網絡經濟時代,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在業務處理、顧客服務、經營決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術環境。這些革命性的變革無疑都必須依賴于貨幣及支付手段相應的電子化。電子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是20世紀末支付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將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銀行的經營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費用上的巨大優勢,電子貨幣取代傳統通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當然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商業如何應對電子貨幣的沖擊就成了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一、電子貨幣相關概念解析

20世紀以來,電子商務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作為其支付工具的電子貨幣也隨之產生和發展。電子貨幣的產生被稱為是繼中世紀法幣對鑄幣取代以來,貨幣形式發生的第二次標志性變革,并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應用與發展不僅會影響到電子商務的進行,而且會影響到全球的金融體系。

(一)電子貨幣的定義

電子貨幣就是由消費者(及相對的特約商戶)占有的,存儲在一定電子裝置中,代表一定的貨幣價值的“儲值”或“預付價值”的產品。具體而言,這里所講的電子裝置通常包括兩種形態:以IC卡為媒質的智能卡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電子貨幣載體。電子貨幣的貨幣價值以數字信息的方式存儲在電子裝置載體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儲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支付的貨幣形態。電子貨幣不是紙質的,也不像電子資金劃撥一樣涉及到銀行,這種新的貨幣形態可以離開銀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過程中不用同存款發生密切聯系。就其現階段而言還只是一種新的支付形式,還要以現有存款為基礎。

(二)電子貨幣的特性

1、電子貨幣是以計算機技術手段為依托,通常以各類電子設備(如智能卡)及計算機存儲器為價值載體的貨幣

電子貨幣主要有卡類和計算機兩種載體。以卡類為載體的電子貨幣,卡中的芯片能夠根據事先存儲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銷售終端或其他設備(如電子錢包)的指令存儲和處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設備和終端,卡中代表金錢的信息可以被識別,并且按照指令進行轉移。而以計算機為載體的電子貨幣進行交易時,需要借助個人計算機和互聯網,交易前要先下載或從發行人那里獲得專門的軟件,通過特殊的軟件和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實現電子貨幣數額的計算和轉移。這種強大的存儲和處理能力是傳統的提款卡所不具備的。提款卡主要是通過輸入密碼同中央數據庫相聯系,通過中央數據庫增減相應的金額,卡本身不存在代表電子貨幣信息的增減。

2、電子貨幣是一種信息貨幣

電子貨幣說到底不過是觀念化的貨幣信息,它實際上是由一組含有用戶的身份、密碼、金額、使用范圍等內容的數據構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稱其為數字貨幣。人們使用電子貨幣交易時,實際上交換的是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傳輸到開設這種業務的商家后,交易雙方進行結算,要比現實銀行系統的方式更省錢、更方便、更快捷。

3、電子貨幣價值傳送的無紙化

電子貨幣是現實貨幣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虛擬化,是一種沒有貨幣實體的貨幣。電子貨幣是在電子化技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無形貨幣。一般來說,電子貨幣的價值通過銷售終端從消費者手里傳送到貨物銷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贖其手里的貨幣。商家將其手里持有的電子貨幣傳送給電子貨幣發行人從其手里回贖貨幣,或者傳送給銀行,銀行在其賬戶上借記相應金額,銀行再通過清算機構同發行人進行結算。整個過程是無紙化的。所謂無紙化是與票據、信用卡相比較而言。而且,電子貨幣可以在各個持有者之間直接轉移貨幣價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銀行的介入,這也是電子貨幣同傳統的提款卡和轉賬卡的本質區別。電子貨幣在這一點上,很類似于真正貨幣的功能。

4、電子貨幣是可以進行支付的準通貨

電子貨幣能否被稱為通貨,關鍵在于電子貨幣能否獨立地執行通貨職能。就目前而言,電子貨幣可以起到支付和結算的作用,但電子貨幣只是蘊涵著可能執行貨幣職能的準貨幣。首先,電子貨幣缺少貨幣價格標準,因而無法單獨衡量和表現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也無法具有價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現實貨幣價值尺度職能和價值儲藏職能;其次,由于電子貨幣是以一定電子設備為載體—智能卡和計算機,其流通和使用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設施條件及軟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最后,盡管目前電子貨幣最基本的職能是執行支付手段,但是現有的各種電子貨幣中的大多數,并不能用于個人之間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約商戶支付時,商戶一方還要從發行電子貨幣的銀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實體貨幣后,才算完成了對款項的回收,電子貨幣不能完全獨立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可見現階段的電子貨幣是以既有通貨為基礎的新的貨幣形態或是支付方式。

二、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的挑戰

伴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銀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賴于存、貸款數量的資金中介功能,向為顧客提供電子清算服務和信息服務功能的重心傾斜。在這一變化中,傳統銀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信用創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證電子貨幣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規避電子清算系統風險;三是銀行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經營轉變,與金融電子化趨勢相適應。

(一)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

目前國際間對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這一金融監管的對象的認識尚存在較大分歧。歐洲大陸各國認同這樣的觀點,即電子貨幣的發行應該包含在金融機構的業務中,其發行主體應該屬于金融監管的對象之一。1998年,歐盟委員會在歐盟理事會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規定,發行電子貨幣的機構與傳統意義上的“信用機構”享有同樣的市場準入權利和相同的競爭條件。這體現在:第一即使電子貨幣發行機構無意從事傳統信用機構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務,它依舊有權在整個歐盟成員國范圍內自由從事經營活動;第二電子貨幣發行機構只接受設立地成員國一國的管理和監督,這也使其在經營條件上與傳統的信用機構完全相同。在美國和英國,占主導性的觀點則是,若對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進行嚴格的監管和限制,會損害民間機構的技術開發和創造精神,把電子貨幣的發行限定于金融機構還為時過早,因為一些證券公司、特殊貸款公司、非銀行支付供應商、信用機構也能提供電子貨幣服務。如果將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限定于中央銀行,則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沖突。因為貨幣是中央銀行獨有的利益,它來自貨幣發行權,即能使市場參與者將其負債作為貨幣的權利,該利益反映在對生息資產通過以發行貨幣的方式進行無息或者低息融資的回報上。如果法定貨幣被私人電子貨幣所取代,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來源就會喪失或者減少。如果由中央銀行以某種形式發行電子貨幣,不僅可以向消費者提供無風險的電子支付產品,還可以換回貨幣收益的損失。但這樣做的代價很大,因為政府的介入會沖淡市場活力的發揮,抑制私營領域的發展,阻礙進一步的金融創新,而且高風險的新興商務可能會浪費納稅人的錢財。從目前來看,各國只允許銀行發行電子貨幣,從而有利于對其監管。

(二)銀行的結算職能

隨著小額結算方法的多樣化,以及開放式網絡結算服務使用者隊伍的不斷擴大,結算業務作為銀行固有業務的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結算業務的提供者已超出銀行范圍。例如電信、交通、旅游等行業發行的名目繁多的、儲值性質的磁卡或IC卡,實際上已成為新形式的“結算帳戶”。例如儲值卡的發行公司,在銷售卡時,即與購買者之間產生了借貸關系,這筆資金是在儲值卡使用時逐步清算的。這種資金清算,與銀行存款用作結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這些行業能用更低的價格,通過電話、因特網,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服務,那么在結算業務領域,銀行將可能被其他行業奪去更多的機會。

另外,以往企業間交易的買賣雙方,其資金授受都是通過銀行中介進行的,銀行可以從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續費。但是,隨著金融EDI的應用,促進了貨款的相互抵沖及企業間的差額結算,這對企業無疑有效地削減了手續費支出。同時,隨著企業EDI應用的發展,這種結算方法必將在企業集團內部普及。其結果是,雙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過銀行即可相互交換,貨款的抵沖也不必經過銀行即可進行,銀行不僅喪失了手續費的收入,而且無法掌握企業的資金流向。這對銀行的結算職能及資金監督職能又是一個挑戰。

(三)結算網絡的國際競爭

電子貨幣、電子結算發展的結果,將為使用者跨越國境利用由外國經營者提供的結算服務創造了更多機會。特別是由于因特網的發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圍的通信網絡,以電子貨幣進行的結算服務,已出現無國籍化的動向,國內金融機構與外國機構之間將處于直接競爭的環境。如何增強結算網絡的國籍競爭力,已成為各國銀行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同時,為了保護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國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會議(G10)下設的電子貨幣作業部的報告書中指出:關于跨越國境的電子貨幣及電子結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轄權問題是復雜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確的,即使是對國內的使用者,其保護措施和監督體制也不盡完善。因此,由外國主體發行的電子貨幣和提供的結算服務,目前應限定其范圍。

三、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沖擊及應對策略

我國已由中國人民銀行為牽頭單位,配合國家各主要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聯合建設中國金融數據通信網和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統電子化基礎設施,加強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職能,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以逐步確立和完善我國支付清算體制,加快實現全國范圍內銀行卡跨行、異地支付業務授權及清算信息自動交換。目前,我國金融卡發卡量超過10300萬張,全國金融卡信息交換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衛星網擁有646個衛星站,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和700多個縣,全國電子聯行平均每天往來5萬多筆,轉匯金額平均每天達800——1000億元,大大提高了轉匯效率,縮短了資金在途時間,平均每天為企業減少利息開支500萬元。金融卡的發行,使得消費群體、商業領域和銀行之間形成了互相支持、簡易方便、安全可靠、促進發展的緊密關系,非金融卡發卡量突破1億張,廣泛地應用于交通、水電、煤氣、醫療衛生、安全保衛等方面。

(一)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沖擊

1、對銀行生存和經營的挑戰

電子貨幣的普遍使用,使得網絡銀行的出現成為必然。就目前而言,網絡銀行有兩類:一種是完全依賴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絡銀行,另一類是指傳統銀行運用公共互聯網,把網上銀行業務作為銀行零售業務柜臺的延伸,達到24小時不間斷服務的目的,并節省銀行的經營成本的模式,完全意義上的網絡銀行即第一類網絡銀行。根據美國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調查報告,網絡銀行經營成本僅相當于經營收入的15%——20%,而傳統銀行的經營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開辦一個互聯網銀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萬美元,還可用電子郵件等技術提供一種全新的真正的雙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個傳統銀行分支機構需要150萬——200萬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經營費用35萬——50萬美元。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網絡銀行業務成本優勢顯著,對傳統銀行的經營已構成威脅。

2、對客戶市場占有率的沖擊

電子貨幣是通過電子網絡發行并可在全球范圍內流通的貨幣,這就使一國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擁有先進技術和大量資本的機構和個人(如軟件公司、電信業者、中介業者等)像商業銀行一樣都將發行和經營電子貨幣作為其主要業務。這種狀況給商業銀行進行信用創造的基礎帶來了嚴重沖擊。如果其他公司發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電子貨幣,那么這些公司就可能越過銀行單獨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其中包括向客戶提供電子貨幣。電信、交通、旅游等行業發行的名目繁多的、儲值性質的磁卡或IC卡,實際上已成為新形式的“結算賬戶”。例如儲值卡的發行公司在銷售卡時即與購買者之間產生了借貸關系,這筆資金是在儲值卡使用時逐步清算的。這種資金清算與銀行存款結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這些行業能用更低的價格,通過電話、因特網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服務,那么在結算業務領域銀行將可能被其他行業奪去更多的機會。

3、對銀行經營方式的沖擊

傳統銀行的銷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廣泛分布的營業網點,獲取規模經濟的途徑是不斷追加投資和多設網點,發展的基礎是資金利差。隨著電子貨幣的出現,其經營方式將受到極大的沖擊。一方面電子貨幣的使用多依賴于計算機網絡系統,這就使僅有廣泛分布的營業網點而沒有便利的計算機服務網絡的銀行經營寸步難行;另一方面電子貨幣的多樣性會無形中削弱銀行信貸的規模,也將使得銀行賴以發展的基礎發生動搖。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識之士指出,商業銀行如果近幾年內拿不出可行的電子貨幣,那么其他電子貨幣發行單位將搶占更大的市場。這無疑對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二)我國商業銀行應對電子貨幣的策略

電子貨幣產品的開發對銀行業務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目前,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步伐的加快,各家商業銀行的競爭生存意識迅速加強,利用金融業務及工具創新來擴大市場份額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業銀行都已意識到了電子貨幣市場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哪家銀行在該領域領先一步,其就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1、加快金卡工程建設速度,開發以金卡為核心的表外業務品種

1993年國務院聽取電子部關于實施電子貨幣工程(金卡工程)的總體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標志著我國金卡工程的開始。我國金卡工程的應用目標是先從銀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現代化的實用電子貨幣系統,具體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銀行卡授權、結算、發卡、流通、服務體系,最終減少現金流通量,以電子貨幣(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現金流通,與國際金融支付體系接軌。實施“金卡工程”發卡銀行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通存通兌,可以實現銀行電子化、網絡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點在于推廣信用卡和其他銀行卡的應用。這是由于我國網絡環境相對歐美而言比較差,且我國的支付工具也相對比較落后,現金交易占了交易總金額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處在起步階段。因此,確定先發展銀行卡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礎上發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銀行卡發展的比較高級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國12個金卡工程試點城市銀行卡信息交換系統全面投入運行。1999年初,各商業銀行卡發卡量達1億多張,銀行IC卡300多萬張。我國IC卡產業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IC卡在我國的生產、應用發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貿、交通、電信、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業收費管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國IC卡發卡金融機構達55家,發卡量達3.8億張。可以受理銀行卡的飯店、商店、賓館等特約商戶約13萬家,各金融機構裝備的自動柜員機總計5萬臺,銷售點終端機34萬臺,全國受理銀行卡的電子化業務網點13萬個,截止2002年交易總額為84532億元。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世界平均增長的水平。我國金融電子化系統建設己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實施了電子貨幣(銀行卡)工程。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種類較多,使用范圍局限性較大,使用成本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國四大國有獨資銀行應加快信用卡合作開發步伐,將現在的四大信用卡合為一卡,增強信用卡的服務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戶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業銀行降低成本,提高競爭能力。同時為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提供合作的條件。四大國有獨資銀行可率先統一表外業務創新的標準,開發以信用卡業務為核心的各種新型服務工具,隨著金卡工程的實施推動我國電子貨幣的使用,同時加速電子貨幣創新步伐,用以抗擊網絡銀行對其業務的可能沖擊。

2、積極開發新工具,進行業務創新

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擴展原來的銀行業務如在柜臺之外辦理存款取款,開設個人理財賬戶如消費賬戶、投資賬戶、外匯交易賬戶等,以辦理及個人消費信貸、教育投資信貸、投資組合工具等業務,積極與各大型商場、超市等電子貨幣使用頻繁的單位聯系,在以上單位設立POS機等,將銀行、單位、政府、個人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龐大的服務網絡,以降低風險,增加收益,抵御電子貨幣帶來的商業銀行收益減少的危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進行網上銀行業務的創新。隨著以IP網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革命的深化,傳統銀行以存款、貸款和轉帳結算為主的資金信用中介將逐漸弱化,因為新的在線電子支付的手段不斷更新將不斷削弱銀行在結算方面降低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過程交易費用的比較優勢,從而網上業務的重點將日益向為公司和個人提供理財咨詢和金融增值服務方面轉移,Internet網、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使傳統銀行在分支機構和結算體系方面的優勢蕩然無存。借助Internet網,總分行制商業銀行能夠在網上實時、快捷地提供個性化、互動性極強的金融服務,結算支付將逐漸成為廉價的、甚至在將來是免費的無償金融服務,因為這是網上銀行爭奪客戶和網上金融市場份額所內生的競爭機制的必然結果,網上銀行將日益向網上證券交易、網上保險、網上拍賣和其他網上投資業務方面發展,網上銀行在這些領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務,隨著網上銀行電子貨幣資金的相對充裕,網上投資理財技能將成為稀缺的信息資本,銀行業與證券業將日益走向融合,關于投資咨詢和理財的信息資本的運營效益將日益成為決定網上銀行成敗的關鍵。

3、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主要營銷方式

電子貨幣的應運而生使商業銀行之間和其他金融企業、非金融企業對電子貨幣的流通總規模有重要的影響,從而商業銀行的職能必須進行重大轉型,商業銀行之間將為爭奪網上電子貨幣支付、結算上的市場份額而進行激烈的競爭,為此商業銀行必須不斷地提高在線電子貨幣支付和結算的服務質量,甚至會導致這幾項業務走向完全的免費,商業銀行和其他在線金融服務企業爭奪網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權更加激烈。網上商業銀行爭奪網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權在本質上就是爭奪網上客戶群,就是爭奪網上金融市場份額。網上銀行收回經營成本所依賴的經營收入和資本收人,將主要依賴網上廣告收人、投資理財咨詢服務收人和馳名品牌、商業銀行的馳名網站門戶的數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場增值。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進行金融創新,提供與其需要相適應的電子貨幣類的金融服務。同時采用一定的激勵手段,如為強化消費者信心,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對在使用電子貨幣中遭受損失的客戶給予一定的賠償。商業銀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戶為導向的營銷模式,使客戶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享受銀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務,爭取占有更多的顧客群。

4、建立完善的電子貨幣支付系統

安全性一直是電子貨幣使用過程中最為關注的問題,就總體形勢來看,為保證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專門簽訂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電子交易協議,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統。目前正在運行的無條件匿名電子支付系統和可記錄的匿名電子現金支付系統能在相當程度上保證電子貨幣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網絡安全技術的局限,目前人們對銀行電子貨幣安全性的擔憂并未減輕,任何經營電子銀行業務和電子貨幣業務的機構都希望他們的帳戶管理和風險管理系統能受到嚴格的控制,能夠防止虛假電子貨幣在系統上進行交易。但事實上,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條信息途徑的使用,系統的安全性越來越難以得到保證。計算機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網絡進入電子銀行系統。安全性風險的防范越來越重要。對于電子貨幣業務,如果安全系統被破壞,則可能導致欺騙業務發生。而對于其他形式的電子銀行業務,未經授權的闖入既可為銀行帶來直接損失,也可以產生其他問題。例如電腦黑客通過網絡闖入電子銀行業務系統,尋找使用客戶的機密材料,使客戶利益受損。而缺乏對系統的嚴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闖入系統設置病毒,會給銀行帶來更大的損失。電子銀行及電子貨幣既可能遭受外來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內部職員的破壞。某些心術不正的職員可通過在暗中獲得的數據進入客戶的帳戶竊取資金,而另外一些職員不經意的錯誤也可能對銀行計算機系統的運行產生危害。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繼續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電子貨幣支付系統,促進電子貨幣業務的發展。

結論

雖然我國金融電子化起步較晚,離國際先進水平尚有較大距離,但近年各家銀行相繼推出了各種與電子貨幣有關的服務,主要集中在零售業務領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銀行POS系統,以及使用IC卡代替現金用于小額支付的預付式系統等。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內網絡用戶的不斷擴大,社會對電子貨幣、網絡銀行業務的需求必將迅速增長。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面對信息技術進步、金融國際化、傳統銀行業務衰退等國際性發展趨勢,重新認識銀行固有的結算、信用創造、資金中介等職能,重新檢討銀行業務的發展方向,制定新的經營戰略,是經營管理層當前的重要任務。其中,對目前正在開展的電子交易業務,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如何與Internet結合,應積極研究并及時展開工作。首先抓緊時機上網,以防再度發生被搶注“域名”事件。網絡銀行業務可從信息、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開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務,分階段逐步展開。否則,將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損失無可估量。

參考文獻:

(著作)金光華、田昊箭、王蓓、刑林明:《電子貨幣》,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頁。

(著作)唐應茂:《電子貨幣與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頁。

(著作)趙立平:《電子商務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頁。

(著作)陳進:《電子商務金融與安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頁。

(著作)姚立新:《電子商務下的金融創新與運作》,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頁。

(論文)陳穎:《電子貨幣發展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影響的思考》,《廣東經濟》2006年第7期,第72頁。

(論文)孔立平:《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的影響與對策》,《商場現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頁。

(論文)陳湛勻、李文斌:《我國網絡銀行與電子貨幣發展研究》,《新金融》2000年第8期,第34-39頁。

第11篇

1997年至1999年的貨幣政策操作在緩解外部沖擊、促進內需增加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面對通貨緊縮、國內需求不足、失業增加、國內風險逐漸暴露、處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難度加大、國有改革步履唯艱、居民消費和非國有投資低迷等不利條件,中國貨幣政策無論是最終目標、中介目標、操作工具還是傳導機制方面都遇到了困難。在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任務仍很艱巨,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諸多挑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將近兩年中國貨幣政策實踐中遇見的矛盾和挑戰作初步的。

一、貨幣政策的多目標約束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紿終是貨幣政策理論中爭論最多的,尤其是穩定物價與促進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在中國這樣一個中國家尤為突出。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明確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單目標論”的規定實際上并未得到廣泛認同。只是1993和1994年是中國高通貨膨脹年份,“單目標論”的在當時背景下容易通過。1997年以后中國進入負通貨膨脹率,不僅理論上“單目標”與“多目標”之爭仍在繼續,而且政府和各界都要求貨幣政策“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中國貨幣政策實質上面臨多目標約束,這些目標有:物價穩定、促進就業、確保經濟增長、支持國有企業改革、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確保外匯儲備不減少、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多目標約束主要來自中央政府,這可以從每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和中央銀行分行長會議主報告看出。

實際上在90年代后期,發達國家均進入低通貨膨脹時期,各國也面臨貨幣政策目標的動搖不定。但象中國這樣明確要求貨幣政策實現多個目標還屬少見。貨幣政策的多目標約束至少存在兩個基本理論問題:一是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即貨幣政策能否系統地產出;二是多重目標之間能否協調一致。

貨幣政策能否系統地影響產出在西方貨幣理論中被稱為“貨幣中性理論”。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和以盧卡斯為代表的合理預期學派最先提出貨幣中性論。弗里德曼(1963)認為貨幣只能影響物價等名義變量,而無法影響真實產出。盧卡斯則認為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會由于公眾理性預期的存在而被抵消。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真實經濟周期模型(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同樣認為貨幣政策不影響產出和其他真實經濟變量,只有資本、勞動和生產技術等真實變量的變動才是經濟周期的根源(Mankiw,1988)。真實經濟周期模型實證檢驗非常精確地擬合了產出、就業、消費及其他主要經濟總量的實際方差和協方差,格蘭杰因果檢驗與向量自回歸(VAR)分析表明:如果以貨幣作為產出波動的解釋變量,其解釋力度并不顯著。展開的分析可見吳易風、王建和方松英(1998)的專著第193-199頁。

盡管貨幣中性是在嚴格假設前提下的一個結論,尤其在短期內,諸如價格和工資粘性,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使意料外的貨幣波動能夠影響產出,但是時間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理論同樣不主張用貨幣政策去刺激產出。從短期看,意料外的貨幣供給增加會使產出增長率高于潛在增長率,但在當期最優的貨幣政策由于公眾預期的變化而不能在今后各期保持最優。具體地說,當中央銀行利用預料外的通貨膨脹刺激產出后會喪失信譽(credibility),公眾產生高通貨膨脹預期,最終結果是產出恢復到率水平,而通貨膨脹加速上升,社會福利發生了凈損失。因此,從長期來看,不存在通貨膨脹與產出之間的替代關系,即菲利浦斯曲線在長期不成立,貨幣政策只能以穩定物價作為單一目標。

貨幣理論太抽象,現實中有兩個實例。一是如何評價美聯儲貨幣政策與美國連續五年經濟增長的關系。如果說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發揮了作用,但實際上美聯儲1993年7月就放棄了M2調控目標,美國的貨幣政策操作就是美聯儲每年8次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是否調整聯邦基金利率(或貼現率),并且 每年都有幾次是不調整。很顯然,在美國已經不存在主動增加貨幣供應量來刺激經濟增長。理論界普遍認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是高技術帶動的,美聯儲的作用是為經濟增長提供了低物價基礎和前瞻性信息,貨幣政策本身并不會刺激經濟增長。另一個例子是日本銀行,日本經濟連續4年負增長,日本銀行的貨幣政策已經非常積極和擴張,甚至采取了零利率政策,但日本經濟仍然低迷不振。這兩個例子起碼說明了一點: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不是貨幣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要實證分析和這種有限的貢獻率更是難上加難,的貨幣理論和計量經濟學都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貨幣政策短期內的多重目標是否能同時達到呢?非常困難。由于多目標之間的相互矛盾,貨幣政策往往無所適從。當國際收支盈余與國內通貨膨脹并存時,典型的“米德沖突”便出現了;簡·丁柏根論證了實現n個政策目標需要n個獨立的政策工具;蒙代爾則進一步提出了財政政策追求內部均衡,貨幣政策維持外部均衡的“政策搭配論”。在封閉經濟的假設下,米什金(Mishkin,1995)也證明了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存在矛盾。著名的“克魯格曼三角”則認為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中至多能同時達到兩項。

綜上所述,對貨幣政策的多目標約束是“要求過高”,它迫使中央銀行在多目標之間尋找平衡,往往可能采取機會主義的手段注重短期效果和表面效果。貨幣政策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應堅持穩定物價的單一目標。

二、通貨緊縮還在繼續

到1999年11月底,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20 個月負增長,商品零售物價指數持續26個月負增長,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持續 29個月負增長(《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1999年第4期)。如果僅從物價下降(單要素論)來看,通貨緊縮已毋庸置疑。更麻煩的是,到1999年底,仍然看不到價格負增長幅度縮小或扭轉的跡象,兩年來克服通貨緊縮的各種政策效果并不明顯。新世紀前兩年我國貨幣政策仍然面臨通貨緊縮的挑戰。

如果把通貨緊縮(價格負增長3%)與1999年其他宏觀經濟變量放在一起看,仍然是一幅令人迷惑的拼圖:經濟增長率7%,稅收和財政支出大幅度增長,凈出口保持較高增長,儲蓄存款、貸款和貨幣供應量均保持正常增長速度,個人收入和消費也保持正常增長。上述指標無論是橫向國際比較還是本國時間序列比較均是正常理想的。除了物價之外,不理想的宏觀經濟指標就是投資和就業。問題究竟在哪里?近年來國內外分析通貨緊縮的論文很多,但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僅以“內需不足”來概括是遠遠不夠的。

面對通貨緊縮,貨幣政策能否像抑制通貨膨脹那樣迅速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按照貨幣是外生變量這一貨幣銀行學的基本前提,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不應該出現通貨緊縮,因為中央銀行可以隨時增加貨幣供應量。所以現有的貨幣政策理論都是對付通貨膨脹的,竟然沒有對付通貨緊縮的理論。經濟現實總是與貨幣理論和現代中央銀行制度開玩笑。我國已經連續兩年實行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并使用了如此多的政策工具,但貨幣供應量就是增加不多。中國是這樣,日本也是這樣。再看,才知道人類還沒有以貨幣政策成功對付通貨緊縮的先例。Cover(1992)和Karras(1996)的實證證明了美國和歐洲18國存在明顯的貨幣政策效果的不對稱性。有人形象地將貨幣政策比喻為繩子,可以有效地“拉住”經濟過熱,但卻無法“推動”經濟增長。新凱恩斯主義的貨幣理論對此提出了諸如價格粘性、勞動力市場不完善、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等微觀解釋,同時都認為貨幣政策效果的不對稱性是個客觀事實(吳易風、王建、方松英:1998)。

一方面是對中國通貨緊縮的原因分析不盡人意,另一方面是前兩年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效果并不明顯,消極等待通貨緊縮自然消失更不是辦法。由此看來,中國的經濟運行中還有很多未知因素,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也不是所想象的那樣完善,市場經濟本身并不是可以“駕馭的”。中國出現的通貨緊縮不是單純的貨幣現象,它與現行體制改革中出現的許多矛盾有關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并不能解決體制問題,但是人們總是不相信這一點,總是認為貨幣政策應該在對付通貨緊縮方面大有所為。因此,只要中國存在通貨緊縮,中央銀行就不得安寧。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

過去兩年的情況表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并不僅僅取決于中央銀行的意愿和行為。從基礎貨幣的投放到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要經歷一個傳導過程,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行為、體制約束都會產生較大的。

首先是中國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狹窄且增量不多。1995、1996、1997年基礎貨幣增加額分別為3542億元、6182億元和3764億元,1998年比上年減少589億元,1999年預計增加2000億元。(戴相龍,1999)。

中央銀行貸款作為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作用已經消失。從1995年到1999年末,中央銀行對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再貸款余額從12000億元下降至4900億元。特別是近年來,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流動性充足,不需要中央銀行貸款,每年是凈還款。到1999年末,中央銀行貸款余額僅占其負債總額的6.3%。中央銀行對政策性銀行的貸款主要集中在對農業銀行的貸款。也許是1994—1996年期間貸款太多了,1997年開始貸款需求大幅下降,1998年農業發展銀行實施收購資金封閉運行后,幾乎不需要增加再貸款。1998年凈減少1000億元,1999年凈減少300億元。

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后,外匯占款一度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1994--1997年,外匯儲備大增,中央銀行資產中的“外匯占款”分別增加3740.51億元、2292.65億元、2804.23億元和3070.62億元。但是1997年亞洲危機以后,外匯占款增速減緩,1998年僅為438.59億元,1999年估計為900億元。實際上,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政策目標約束下,外匯占款不是中央銀行可以主動調控基礎貨幣的手段。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調控基礎貨幣是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一貫做法。也是央行可主動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我國卻不是這樣。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容量較大,1999年末中央國債登記公司托管的可流通國債和政策金融債券有1.05萬億元。1999年末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加政策性金融債券共7500萬億元,約占其總資產的11%。(戴根有,2000)但是人民銀行1998年債券持有量僅增加702億元。1999年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投放基礎貨幣1907億元,占央行當年新增基礎貨幣的50%左右(戴根有,2000),但如果減去外匯購入,債券購入量約為900億元。同時,持有大量國債的國有商業銀行將國債視為優質資產,不愿出售,公開市場業務缺乏交易的基礎。公開市場操作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還沒有對基礎貨幣投放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個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重要因素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格局及其無利潤約束行為。在中國,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擁有銀行業80%以上的資產和負債,客觀上形成了壟斷。從1996-1998年,全貸款增量的68%是由這四家銀行提供的。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貨幣政策不是由央行決定的,而是由這四家銀行的行為所左右。這種狀況世界少見,在大國幾乎沒有。此外,由于和的因素,這四家銀行之間的商業性競爭并不充分(寡頭競爭模式),反而在一些事情上容易達成默契和一致行動。實際上,中央銀行的準備金政策、利率政策、信貸政策等政策工具能否最終作用到經濟運行之中,取決于這四家銀行如何運用自己資產的總量和結構,他們的行為很可能與貨幣政策方向不一致。

這里的關鍵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由此,在國債市場上可以壓低價(利率)購入大量國債;存款充足時不一定即時去尋找貸款客戶,特別是在我國目前貸款風險較大時期不積極開拓貸款市場,寧可把資金放在央行備付金賬上;分支行不計成本吸收存款。更為奇特的是,我國存款市場近年來出現了信譽不對稱,公眾認為,四家國有銀行的信譽高于中小金融機構,所以存款大量集中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國有銀行就更需要央行貸款,甚至返還央行貸款,反而有一定緊縮效應。實際上,貨幣政策的信貸渠道被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行為阻塞了,利率政策之所以效果好一些,是因為利率調整可以越過信貸渠道直接作用于和家庭的資金成本,并發揮信息作用。

因此看來,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很大缺陷,而真正改善涉及諸多制度:如國有商業銀行的深入改革;存款保險制度;貨幣市場進一步改革;利率市場化;等等。

四、貨幣信貸計劃的失效

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現金投放計劃和指令性的貸款限額是主要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1995年以后,現金計劃和貸款計劃的作用明顯無效,但是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報告中還要定指標。

1996年中央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指標,并宣布“九五”期間,貨幣供應量控制目標定為M2年平均增長23%左右,M1年平均增長18%左右。但是1996年-1998年,M1年增長率分別為18.87 %、16.54% 、11.85%,M2的年增長率分別為25.17 %、17.32 %、15.34 %,1999年11月末M1增長率為16%,M2增長率為14%。都較大幅度地偏離了預定的調控目標。由此面臨的挑戰是:貸款指導性計劃和貨幣供應量目標有沒有用?將來可否有其他替代物?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認為:良好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應該具有可測性、可控性、與最終目標相關性三個特點。但無論實際現金投放、實際貸款額還是貨幣供應量增長率都頻繁地偏離預定的調控目標,而且這種偏離是順經濟周期的波動。從實踐看,中央銀行也難以糾正這種偏離。理論上對貨幣供應量是內生變量還是外生變量爭論很大,如果是內生的,貨幣供應量便不具有可控性,不適宜作為中介目標。

同時,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之間相關性如何也沒有經過系統的實證。因此,根據預定的經濟增長率或通貨膨脹率倒推出來的貨幣增長目標,作為約束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規則,其可靠性值得懷疑。

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貨幣政策也必須市場化,計劃經濟的已徹底結束,如何完成貨幣政策由計劃手段向市場化手段的轉變也構成對新世紀貨幣政策的重要挑戰。

五、貨幣政策工具選擇余地小

我國中央銀行目前可以運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八種,但真正能自主運用,并且有預定效果的工具卻不多。

1998年我國推行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合并準備金帳戶和備付金帳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13%降為8%。1999年11月,中央銀行將存款準備金率由8%下調到6%。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屬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頻繁使用。一般認為,下調準備金率之后,商業銀行可貸資金增加,貸款總量就會增加。但是,貸款是否真的增加還要取決于商業銀行的決策。他們也可能增加購買國債,也可能增加在央行的備付金存款。我國1998年下調存款準備率并沒有引起貨幣供應量M2增長,就是一例。而且,目前準備金比率已很低,在新世紀可用余地不大。

公開市場操作中國債交易量小是與我國國債市場發展程度一致的:我國國債期限較長,品種不多,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持有大量國債的商業銀行將國債視為低風險、高效益的優質資產,不愿出售,市場交易不旺,以調控基礎貨幣為目的的公開市場業務缺乏交易的基礎。這里的關鍵問題在于: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還沒有把這個銀行間債券市場作為自己流動性管理的場所,其他非金融機構投資者又不能進入。至于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公開市場操作,考慮的是匯率目標,即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而被動地吞吐外匯或人民幣。

中央銀行再貸款和再貼現也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由于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商業票據使用不廣泛,再貼現始終未能形成規模,1998年再貼現余額僅332億元。中央銀行貸款在1993—1997年期間曾經是中國調控貨幣量最靈活的手段,但1997年后,隨著商業銀行再貸款逐步歸還。調控余地已經不大。1998年末,中央銀行貸款余額是12525億元,比1997年末減少了2000億元。其中給政策性銀行的6754億元幾乎不可調控。

窗口指導或稱“信貸政策”是近年來使用較多的貨幣政策工具,為了擴大內需,中央銀行連續了支持中小企業信貸、消費信貸、農業信貸、外貿信貸的指導意見,文件下發不少,但效果有限。實質上,任何“指導意見”既不是數量性工具,也不是價格性工具,而只是一種道義勸說,是一個軟約束,貸款程序、貸款數量的決定權仍掌握在商業銀行手中。從貨幣理論看,許多信貸政策手段,諸如允許房地產抵押貸款、助學金貸款、證券公司進入貨幣市場融資、股票抵押貸款等,實際是金融制度革新,并并屬于貨幣政策的范疇。

近幾年使用最多,也被認為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是利率。從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連續7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對刺激經濟增長、減輕企業債務負擔、降低國債籌資成本、推動個人消費信貸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1999年6月10日第7次降息后,儲蓄存款增幅明顯下降,減輕企業財務負擔2600億元。

但是,我國仍然是一個以管制利率為主的國家,包括存貸款利率在內的絕大多數利率由中央銀行代表政府制定。政府在制定利率政策時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通過利率改變存款人、借款人(主要是國有企業)和金融中介機構的收入分配格局,尤其對國有企業進行政策傾斜和扶持,利率下調的結果往往是企業財務負擔減輕,存款人和銀行收入減少。所以利率水平很難反映公眾對未來的預期和風險貼水,利率結構也易于扭曲。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2.25%。活期存款利率0.99%,如果物價負增長局面不改變,利率下調空間已經不大。

在分析了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信貸政策、中央銀行貸款、信貸指導性計劃、利率和政策性貸款(發債)計劃這八項政策工具之后,使人感到中央銀行還不能“自如”有效地運用這些工具,而且這些工具的政策效果都要打一些折扣,但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政策工具。

六、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速度難以預測

一般認為,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速度是基本穩定或有變化的,由此才有可能為中央銀行的決策提供了支持,同時也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某些技術支持。

謝平、俞喬(1996)通過結構性變化的顯著性檢驗與長期穩定性關系檢驗,得出結論,認為基礎貨幣與貨幣總量間的短期動態關系,盡管受到結構性因素的干擾,但仍表現出相對穩定狀態,也就是說,我國漸進性變化的結構與經濟制度盡管會對貨幣乘數產生不同程度的沖擊,但是這種結構性震蕩僅僅是一種暫時現象,貨幣乘數在震蕩之后回復到長期均衡狀態。因此通過基礎貨幣進行間接貨幣總量控制在理論上是可行的。貨幣乘數的可預測性及其精度就成為貨幣當局通過基礎貨幣調控貨幣總量的技術操作基礎。

關于貨幣乘數的預測,學者提出了若干:一是將當期貨幣乘數與去年同期之差表示成上月貨幣乘數與13個月前貨幣乘數之差的函數。(一默、馬明、1993);二是先就貨幣乘數中各因素作經濟計量,然后再把各因素的預測值代入總體模型(徐諾金,1989);三是就決定貨幣乘數中有關各種因素,分別按其定義確定其值,然后代入貨幣乘數公式中。

盡管對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速度的預測在理論上可行,但實踐中尚無一個模型能很好地擬合現實。從事后統計分析看,1996—1998年M1的乘數為1.15、1.17、1.30,M2的乘數為2.97、3.03、3.47;M1的流通速度為2.71、2.40、2.29,M2的流通速度為1.01、0.91、0.83,波動很大。下世紀初中國仍處于體制轉軌時期,體制環境的變化對貨幣乘數和貨幣流通速度的沖擊不僅明顯,而且不確定性強,通過數據得出的預測模型很難期望它在將來也有良好的預測表現。由此,對貨幣供應量、貸款總額的事先預測和調控就相當困難

七、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也日益受到各國中央銀行的重視。因為在資本流動日益頻繁的情況下,各國中央銀行只要不是實行純粹的自由浮動匯率,其國內貨幣政策都要受到外部環境制約,美國近年來每次調息都會引發全球性的利率變動。Levy 和Halikias(1997)的實證發現:德國短期利率提高對法國長期利率的甚至超過了法國本國短期利率的影響。在各國貨幣政策相互影響日益深入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盡管未加入類似于歐洲貨幣聯盟的貨幣一體化組織,但業的對外開放是大勢所趨。21世紀初至少有三個金融開放舉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和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亞洲各國的貨幣、金融合作進一步加強,國際貨幣制度也將面臨大的改革。金融業開放不僅使金融監管面臨新課題,而且也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增加了新變數。

假設十年后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游資動會加強。如果國家要求人民幣匯率堅挺,那么貨幣當局只能被動地吞吐外匯,這樣如何保持國內貨幣政策不受干擾便成為難題。中國是個大國,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僅會影響國內經濟,而且會影響香港和亞洲其他國家。1997-1999年,人民幣匯率穩定在應付亞洲金融危機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樣將來對亞洲金融市場還是影響很大。

在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后,國內存款利率、同業拆借利率也會對亞洲金融市場產生影響。匯率和利率從來就是金融機構套利投機的基準,中國也必然如此。中央銀行如何根據人民幣的匯率與利率,平衡好國內外兩個金融市場的波動,將是一個難題。

WTO盡管是一個以推行貿易自由化,協調和調解各締約方貿易爭端的國際組織,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WTO已不局限于商品貿易,在推動國際投資自由化和勞務貿易自由化方面也卓有成效。中國加入WTO后,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只是個時間問題。外資銀行的引入至少會對貨幣政策產生兩方面沖擊:一是傳統的以貸款指導計劃為手段的直接數量控制辦法失效,而間接調控體系尚不完善,外資銀行在貨幣政策傳導中作用如何尚難預料;二是國際資本流動更加容易,外資銀行大多數是跨國經營的大型銀行,其資金在全球范圍內調撥以套取利潤,當中國出于緊縮經濟的目的提高利率時很可能引起短期套利資本流入,反而擴大了貨幣供應量,這種難題即便在英國這樣一個金融市場完善、中央銀行調控手段豐富的國家也出現過。

八、貨幣政策與資本市場

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過程與西方國家恰恰相反,西方是先出現短期融資的貨幣市場,后出現長期融資的資本市場,中國則是先建立了證券市場,后完善同業拆借等貨幣市場。時至今日,貨幣市場仍發展滯后。

中國股票市場的功能定位也不同于西方:西方國家股票市場評估價值,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在中國并不受重視,中國更看重股票市場的籌資功能。國有企業上市意味著大量不需還本資金的流入。本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資本稀缺,股票市場的籌資功能受到重視也是正常的,但把為國有企業籌資作為首要任務,勢必導致上市公司質量普遍低下,投資者短期行為盛行,最終會影響股票市場的基礎。

難題在于,中國的貨幣政策也有為國有企業改革服務的任務,貨幣政策操作不僅要顧及證券市場的反應,有時還出臺一些“利好“來“培育”證券市場發展。例如,利率下調時,央行主動說要“有利于資本市場發展“;允許券商進入同業拆借市場融資;允許商業銀行發放股票質押貸款,等等。這些事情作為一國金融改革與發展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利用這些事情(信息)來影響股票市場就是另一回事了。貨幣理論一直告誡人們,貨幣政策過多地顧及證券市場不僅喪失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且會影響正常市場秩序的建立。但是,無論是在美國、日本,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直接融資比重加大,股票市值巨大,老百姓的財富也有相當部分投資在股票、債券和基金上。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越來越受股票市場的影響,尤其是在低通貨膨脹時期。但無論如何,中央銀行絕不能以股票價格指數作為決策的參照指標,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的作用應該是中性的。如果貨幣政策意在刺激股票市場,投資者普遍認為貨幣當局會托市,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和經營漠不關心,無法對上市公司形成有力的約束,促使其改善經營;上市公司既不擔心股東“用腳投票”也不擔心會被兼并收購(國有股,法人股不上市),唯一值得關心的就是增資擴股又能“圈”多少錢。這種典型的道德風險問題會使貨幣政策和證券市場都受到損害。

九、貨幣政策與最后貸款人的角色沖突

1998年以后,國內有相當部分中小機構出現支付危機甚至資不抵債,有部分信托投資公司和城市信用社以關閉或解散的形式實現市場退出。原鄉政府部門辦的“農村基金會”要全部清理整頓和撤并。上述這些機構負債額巨大,且相當部分是對人負債(即吸收了個人存款)。因此,在這些機構進行整頓或市場退出時,各地紛紛向中央銀行要求流動性支持,使央行處于兩難境地:如果給予貸款,不知有多少能收回來,風險很大,但有利于增加基礎貨幣和信貸擴張,有利于防范通貨緊縮;如果不予支持,則一些金融機構或農村基金會出現擠兌,不安定,化解金融風險的壓力很大。

從上說,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作用是維護金融穩定的一道安全門,這是中央銀行作為貨幣創造者的一項特殊功能,但這一職能本身從來不屬于貨幣政策的范疇。利用“最后貸款人”職能來投放基礎貨幣,實際是把部分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貨幣化”,以緩解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有限性,這絕對是角色沖突,但在卻不得已而為之,而且是恰恰是在通貨緊縮時期。但是,此例一開,可能為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帶來不少難題。

現在看來,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作用有多種方式:省政府通過地方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承諾在若干年后還款并付較低利率;中央銀行貸款給資產管理公司用于沖銷國有商業銀行的呆帳;中央銀行向農村信用社貸款;中央銀行向中小金融機構(如城市商業銀行)直接貸款;其他緊急救助貸款。由于中國沒有存款保險機制,所以有部分央行貸款在金融機構清算過程中起了存款保險作用,地方政府在使用了這些錢以后,將來能償還多少確實令人擔心。

盡管在通貨緊縮時期,由“最后貸款人”機制出去的資金與貨幣政策調控方向不會有矛盾。但是從長期和制度建設兩方面看,還是有若干需引起重視:一是數量控制,如果數量過大,這些被動出去的央行貸款收回難,就沒有反向調控作用,會對今后貨幣政策造成被動;二是不能成本(利率)過低,這些貸款期限很長,如果按現在利率水平把長期利率都鎖在過低水平上,將來會引起很大套利行為,擾亂貨幣市場利率,于貨幣政策不利;三是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和中小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四是要有透明度,及時公布通過“最后貸款人”出去的資金,這實際與財政支出是相似的,意在長遠的制度健全,不能走關系,誰本事大誰得錢多,造成攀比;五是容易讓金融機構的股東和管理人員在救助中得益,甚至讓犯罪分子放水逃脫;六是最大的道德風險還在人民銀行,一看出風險不可收拾了就給錢,人民銀行就更可能放松金融監管。

如果以凱恩斯《通論》作為貨幣政策理論的起點,距今已有64年。在中國,從1985年起才有真正的貨幣政策,距今只有15年。在中國這樣的轉軌過程中,貨幣政策究竟如何操作,并沒有現成的理論,西方現代貨幣理論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和統一的參照系,但仍不能完全解決我們面臨的現實挑戰,這也許就是貨幣理論的魅力所在。上述九個方面的挑戰還僅僅是我們已經感覺到的,也許還有更大的挑戰在后面。例如:網上金融交易將使央行喪失貨幣發行權,甚至使貨幣供應量指標毫無意義;將來亞洲貨幣一體化可能使本國央行職能消失,也就沒有本國貨幣政策;以個人電腦為終端的全球支付系統可能會開辟境外人民幣金融市場和交易;等等。因此,我們只能不斷地和積累知識,才能應付這些挑戰。

(1)、一默、馬明:《我國貨幣乘數運行及預測公式》,《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學報》1995年第9期

(2)、徐諾金:《貨幣乘數:理論與實證》,《金融》1989年第10期

(3)、謝平、俞喬:《中國經濟市場化過程中的貨幣總量控制》,《金融研究》1996年第1、2期

(4)、戴相龍主編:《中國貨幣政策報告:1999》,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5)、吳易風、王建、方松英:《政府干預和市場經濟---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研究》,商務印書館,1998。

(6)、戴根有:《迎接債券市場新》,《金融時報》2000年1月5日,第12版

(7)、Cover J.P. : Asymmetric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ney Supply Shock,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pp1261-82

(8)、Friedman M. & Schwartz A. :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9)、Karras G.: Are the Output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Asymmetric? Evidence from a Sample of European Countries,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58, 1996, pp267-68

(10)、Levy J. & Halikias I.: Aspects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 under Exchange Rate Targeting: Case of France, IMF Working Paper, 97/44

(11)、Lucas R.E. : Expectations and Neutrality of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4, 1972, pp103-12

第12篇

關鍵詞:票號;金融中介;分工;交易效率

中圖分類號:F8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8)10-0030-07

清季至民初,山西票號盛極一時,享譽全國,是“20世紀以前中國最富盛名的銀行”,控制著當時中國金融的命脈,也對中國近代經濟產生過重要影響。鼎盛時期,山西票號的分莊不僅遍及全國23個省,而且遠涉重洋開到了日本、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盡管山西票號“匯通天下”的美譽名副其實,但其相對于市場何以存在的原因卻沒有引起經濟學界的關注:在主流經濟學的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范式中,沒有票號的存在空間;金融學領域的金融中介理論也無法解釋“票號為什么存在”這一問題。因此,需要從新的角度對票號的本質進行解釋。

一、山西票號的銀行屬性

一些學者認為,山西票號并非銀行。如曾康霖堅稱票號不是銀行;[1]趙煥焱只承認票號是現代銀行的前身;[2]張亞蘭也將票號和新式銀行對立起來,她指出“清朝末期新式銀行和外資銀行出現后,票號在面臨生存壓力的情況下沒有聽從一些改革倡導者的建議將票號改為新式銀行,最終走上了衰亡的道路。[3]而本文認為,票號與現代銀行并無二致,從其主營業務與“bank”的中國譯名源考即可見一斑。因此,本文有關票號本質的分析同樣適用于銀行。

1票號業務與現代銀行的一致性

根據主流觀點的界定,銀行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辦理匯兌等業務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曾經以是否向個人和家庭提供貸款作為區分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主要標志。《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稱:“銀行的典型業務顧客既是借款者又是存款者,且往往是同時的。”[4]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撰寫的《金融學》認為,銀行發揮著兩大功能:吸收存款、發放貸款。[5]《現代漢語詞典》(2005)對銀行的定義是:經營存款、貸款、匯兌等業務的金融機構。

山西票號主要經營存款、放款和匯兌三大業務,這與現代銀行沒有區別。以喬家字號大德通票號為例,其營業范圍有存款、放款、匯兌三項。存款分往來存款與定期存款二種:前者是商家浮存,隨市面之變化,臨時定日利,但存款利率較市面利率為小;;后者則有定期一年者,亦有定期一、二、三、四、五、六月者,存戶如在存款未到期提取利息,須立一借據。存款利息比較低,一般是二、三厘,最多四、五厘。放款分信用放款與抵押放款二種:前者于放款時須立字據,亦有隨市面習慣辦理者,其日利隨市面而定,定期者較高,活期者較低;后者抵押貨物,須訂立合同,執其憑單,驗明貨物,押品如系不動產,則須執其紅契,并立字據,由承還保人墊還。。匯兌則有六種情況:同業對交交,各憑各信,不立字據,匯水隨市面松緊,臨時酌定;、遲票、除以兌期另加匯水外,所占之期,按月估算遞加;兌條,手續于定匯之后,立一對條,齊中剪為二紙,匯款者持上半頁,承匯者將下半頁寄往所匯之地驗兌,交條付銀,即不找保立收據也可、信匯,各憑各信,字號對字號,下付人堂名,須得保付給,匯水隨行市、匯票,憑票給付,匯水隨行市、電匯,如用明電,見電后討殷實承保用款,錯則退款,如系各家之密電,用款手續亦與明電同,電費皆由匯款者出。[5]可見,從主營業務上看,大德通票號與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中的商業銀行,幾乎沒有區別。所以,海外學術界目前一般也將山西票號視為銀行。例如,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外國人來到以前,在最上層信貸的轉讓,是由錢莊經手,這些錢莊集中于山西中部汾河流域的一些小鎮。山西銀行常常靠親屬關系在全國設立分號,把款子從一個地方轉給其他地方的分號,為此收取一些匯水”。[6]

2“Bank”譯名源考:銀行即是票號

從“Bank”傳入中國并被翻譯為“銀行”的歷史過程看,現代意義的“Bank”(銀行)與票號沒有什么區別,無非是名稱不同。在中國,最早介紹海外銀行的是魏源。1847 年魏源在《》中介紹了英國的英格蘭銀行和其他的商業銀行,還介紹了英國的債券、銀行券以及銀行存放款和匯總等業務活動。但是,魏源未提及“銀行”兩字,他把英文中的“Bank”翻譯成“銀局”。最早把“Bank”翻譯成“銀行”的是洪仁。他在《》中明確地倡導“興銀行”。他設想:“倘有百萬家財者先將家資契式稟報入庫,然后準頒一百五十萬銀紙,刻以精細花草,蓋以國印國章,或銀貨相易,或紙銀相易,皆準每兩取息三厘,或三四富民共請立,或一人請立,均無不可也。此舉大利于商賈士民,出入便于攜帶,身在萬金而人不覺,沉于江河則損于一己而益于銀行,財寶仍在也。即遇賊劫,亦難驟然孥去也。”[7]此后,在1868年出版的《華英字典》中,鄺其照也把“Bank”譯成了“銀行”。據解釋,按照漢字的字義,“銀”是歷代使用的貴金屬貨幣,“行”比局和店的規模要大,所以。字典把經營貨幣業務而且規模較大的機構稱之為“銀行”。日本人原來把英文“Bank”譯成日文時稱“金館”,那時日本的財相伊藤博文正在籌擬新式金融機構,見漢譯的“銀行”比日譯的“金館”更加妥當,也就采用“銀行”的中譯法,于是“銀行”的名稱就日益被推廣起來了。而在當時,山西票號在海外的注冊名就是“銀行”,如山西祁縣合盛元票號在日本、朝鮮掛牌名為“合盛元銀行”。

二、現有理論無法圓滿解釋票號的存在性

主流經濟學中沒有票號的存在空間,而金融學領域的金融中介理論也無法解釋“票號為什么存在”這一問題。因此,需要從新的角度對票號的本質進行解釋。

(一)漠視貨幣的主流經濟學不能解釋票號的存在性

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是阿羅―德布魯范式。從《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1992)對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模型的介紹可以看出,該模型沒有貨幣,也沒有銀行或者票號。撰寫該詞條的經濟學家約翰•簡納科普咯斯(John Geanakoplos)說:“阿羅、德布魯實際上將價格充當貨幣,從而使得貨幣作用明顯化無意義,因為它對實際的配置毫無影響。”這從下文將票號引入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假設條件如下:

(1)存在金融市場的三部門經濟:廠商、家庭和票號,不存在公共部門(如政府和中央銀行)。廠商用下標f表示,家庭用下標h表示,銀行用下標b表示。

(2)家庭的消費剩余(即儲蓄)通過金融市場和票號兩種渠道向廠商的投資轉換。

(3)有兩個時期,t=1,2。

(4)只有一種實物產品,最初由消費者擁有。產品中的一部分在時期1被消費掉,其余在時期2由廠商投資于消費品生產。

(5)消費用C表示,投資用I表示,儲蓄用S表示,證券用B表示,存款用D表示,貸款用L表示。上標符號“+”代表供給,符號“-”代表需求。

(6)所有的經濟部門都采取競爭行為。

(7)本模型使用確定性結構,如圖1。

圖1表明了家庭儲蓄向廠商投資進行轉換的過程。家庭儲蓄可以存入票號,也可以在金融市場上購買證券;票號可以向家庭發放存款憑證,也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發行證券籌措資金,并將所籌措的資金用于向廠商發放貸款;廠商利用票號的貸款或者向金融市場發行證券來籌措資金,并將籌措的資金用于投資。

1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選擇其消費組合(C1,C2),儲蓄S在票號存款D+和證券Bh之間分配。消費者的目標函數是在預算約束下實現效用最大化,即max U(C1,C2),滿足條件:

C1+Bh+D+=w1

C2=Пf+Пb+(1+r)Bh+(1+rD)D+

上式中:w1代表其初始消費品稟賦,Пf和Пb分別代表廠商和票號的利潤,r和rD分別為證券和存款支付的利率。

由于在本模型前提下,證券和票號存款是完全替代品,很明顯,只有當利率相等(r=rD)的時候,消費組合才有內解內解指各個要素的使用是正數時的解。。[8]

2廠商均衡

廠商選擇適當的投資規模I和融資(向票號貸款L和直接發行證券Bf),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即maxПf,滿足:

Пf =f(I)-(1+r) Bf-(1+ rL)L-

I= Bf + L-

上式中:f代表廠商的生產函數,rL是票號貸款利率。同樣,證券和票號貸款是完全替代品,很明顯,只有利率相等(r=rL)時,生產組合方程才有內解。

3票號均衡

票號選擇其貸款供給為L+,存款發行Bb,使得利潤最大化,即maxПb,滿足:

Пb=rLL+-rBb-rDD-

L+=Bb+D-

4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特征轉化為用利率向量(r,rL,rD)、三個需求和供給向量即消費者的(C1,C2,Bh,D+)、廠商的(I,Bf,L-)、票號的(L+,Bb,D-)向量表示。因此:

每一部門行為均為最優決策(即其決策值分別為Ph,Pf,Pb)。

當I=S(產品市場均衡);

D+= D-(存款市場均衡);

L+= L-(信貸市場均衡);

Bh = Bf + Bb(金融市場均衡)時,每一市場都出清。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當所有利率都相等時,惟一的均衡才可能發生,即:

r=rL=rD

從前述票號的行為方程式(Пb=rLL+-rBb-rDD-)可知,均衡時,票號所獲得的利潤為0,并且,其決策對其他部門并沒有什么影響,因此家庭在存款和證券上的選擇并沒有大的差別,同樣,廠商對票號貸款和證券之間的選擇也沒有區別這說明了Modigliani-Miller定理(一般簡稱為M-M定理),即在完善和均衡的金融市場里,企業價值和融資方式(債務結構)無關。。

由此可見,從阿羅―德布魯范式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票號是多余的機構。

(二)金融中介理論亦不能解釋票號的存在性

迄至目前,專門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銀行的著作為數不多,有關銀行的經濟學分析,一般被納入金融中介理論之中但是,在狹義的金融中介概念中,并不包括商業銀行。參見[美]D格林沃爾德《現代經濟詞典》第178頁的“金融中介”詞條。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不過,即使在國外學術界,金融中介的理論研究也并不成熟。[10-12]下文的分析表明,現有的主流金融中介理論各有漏洞,并不能有效解釋票號(銀行)的存在性問題。

1主流金融中介理論各有漏洞

(1)戴爾蒙德和戴伯維格(Diamond and Dybvig)的流動性保險說,認為銀行為家庭提供防范影響消費需求的意外流動性沖擊的保險手段。[9]但是,第一,在D-D模型中,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投資者之間可直接簽訂合約,以獲得與利用銀行相同的投資結果。但是,由于道德風險的原因,這樣的私人合約會最終走向解體。第二,正如伯特里克•博爾頓所指出的:D-D模型對銀行的產生解釋得不夠充分,因為,企業也可以提供流動性調整服務。[10]

(2)本斯頓•喬治[11]和法馬[12]、克萊因[13]、艾倫和桑特莫羅[14]等提出的交易成本說,認為銀行的存在是為了節約交易成本。這個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科斯論文《企業的本質》的翻版。但問題在于:第一,交易成本是事后的,在事前或者事中,我們無法核算一項交易或者行為或者制度的交易成本。只有一項交易完成了,才能知道其交易成本是多少。所以,是否選擇銀行這種組織,與交易成本沒有直接的關系。因為,只有在銀行這種組織產生之后,人們才能大致估計出其運行的成本。第二,同一個人的同一行為,既包含技術成本又包含交易成本,難以加以區分。

(3)利蘭和派爾(Leland and Pyle)[15]、戴爾蒙德[16]等提出的信息不對稱說。他們指出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這兩種情形都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使有良好前景的公司沒有需求資金的積極性。這時,金融中介通過減少這種不對稱信息而在經濟中起到實際的作用。金融中介更重要的是對使用資金的一方加以監督和控制(Diamond)。同時戴爾蒙德認為,由于大數定律的存在,可較好地解決資金供給方與金融中介兩者之間的問題。也就是說,金融中介并未因增加了一層關系而增加資金運作中的交易成本,相反,它積極參與監督和控制,降低了資金交易雙方的不對稱信息。但是,第一,信息不對稱在解釋銀行的存在性上,被過于寬泛的濫用了。戴爾蒙德模型稍加修改,也可以用來解釋廠商的存在性。第二,認為銀行具有信息處理和監督管理的比較優勢,能夠有效地減少資金供求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如果依照這樣的理論邏輯,那么隨著金融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減少,投資者直接參與市場的比例應該有所上升,而銀行的數量會減少直至消失。但現實并非如此。根據伯特和迪克(Bert and Dick)的研究,整個美國金融中介部門的資產總額占GDP的比重從1970年的120 %上升到1995年的250%。具體到美國的銀行,其資產占GDP 的比重也相應地從46%上升到63%。同一時期內,其他發達國家中,證券融資均不足1/3,而銀行融資達55%―70%,只有加拿大的證券融資為50%。[21]第三,正如哈維爾•弗雷克斯所批評的:按照借款人報告的現金流量調整非罰款類處罰并不現實。現實世界中的非罰款處罰,如破產入獄或名聲掃地等,更多是一次付清的。[17]

現行金融中介學說有將理論強加給銀行(票號)現實的嫌疑。這些理論都是以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為前提的,雖然后來尤其是在伯特•迪克和默頓(Merton)[23]那里已經開始注重演進與結構變化的所謂動態視角,但也只是一種十分有限的擴展,或者說只是把原來分割和靜態的市場與銀行的關系加以整合,從總體上講,仍然是以市場體制作為背景和條件的,沒有考慮到銀行產生的歷史因素,更不必說考慮中國明清時期不發達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了。因此,現行金融中介理論的適應性實際上十分狹窄,對銀行或票號存在性的解釋力很弱。

2票號并不是“金融中介”

本文認為,將銀行或票號劃歸金融中介,這是傳統貨幣銀行理論的思維。票號的貸款創造貨幣的行為只受存款準備金的制約,而與票號持有的存款余額無關。信用創造的本質特性是債權交換。票號貸款是票號與客戶之間的債權交換,也是信用交換。雙方同時增加對對方的債權和債務,反映在雙方的資產負債表上,即資產和負債的同時增加。同時,在信用貨幣時代,如果票號的資產只有貸款和存款準備金,那么社會的每一筆貸款的起源都是貸款,都是由票號貸款產生后,被非銀行公眾相互轉手,中間或許還經過現金過渡而表現著。票號貸款產生存款,貨幣的創造就發生且僅發生在這一行為中。在票號發放貸款的瞬間,存款貨幣就被創造出來了,這就是貨幣的創造機制。存款貨幣的轉移是票號創造貨幣之后的行為,是票號運行的問題。因此,票號不是資金的中介,票號為社會提供全部的貨幣資金。實際上,狹義的金融中介概念并不包括銀行[24]。雖然廣義的金融中介包括銀行、儲蓄機構等存款機構、保險公司、其他金融中介(包括證券公司和投資銀行、財務公司、共同基金和投資基金等),但這些不同類型的機構的作用和特征各異,本質并不相同,運用一個籠統的概念和解釋是不適當的,應該有對不同形態機構的理論解釋。因此,不能將金融中介理論簡單地應用于票號分析。

三、票號的本質:模型分析

下面將運用分工理論[18]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對貨幣和票號的產生進行分析。

如果張三(C)不使用任何工具,赤手空拳地去捕魚,他可以馬上捕到魚(即時生產),并吃掉(即時消費),但產量會很低。張三也可以回家織網再以此網(生產工具)捕魚,這樣魚產量會大增,但織網要花時間,且織網時張三仍然要消費,卻無魚可吃。為此,張三可以與李四(B)和王五(A)分工,假如張三(A)打魚,李四(B)織網,王五生產織網用的麻線,然后三人各以自己的產品(魚、漁網、麻線)交換,這樣則能增進各自的福祉,促進經濟的發展。

但是,更為理想的是,張三可以向別人借魚和麻線來度過無魚可吃的織網階段,然后在織好網捕到很多魚后再把當初借的魚連本帶息還清。由于織網捕魚的產量非常高,在還掉織網時期借魚度日的本息后,他還可以保留比原來赤手空拳捕魚還多的盈余,因此這種先生產生產工具(麻線、魚網),再生產消費品(魚本身)的迂回的生產方式,效益要高于直接生產消費品的直接生產方式。下文具體分析。他們之間存在著如后文分析的三種生產模式。

(一)貨幣的出現這一分析圖式受Borland-Yang模型的啟示。[17]

假設一個社會中有n個無差別的人,他們選擇三種模式進行生產。第一種如圖2所示:每個人自己生產麻線(A),然后用麻線織成漁網(B),再用漁網來打魚(C)供自己消費。這時,該社會既不需要交換(即不存在市場),也不需要貨幣。

第二種模式如圖3 所示: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專業化分工之中,即每個人只生產一種產品,與其他人完全專業化的生產者交換他所需要的物品。但是,此時生產麻線的人與生產漁網的人之間不存在供求的“雙重巧合”供求的“雙重巧合”,最早由杰文斯(Jevons,1875)提出,它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如果兩個人偶然相遇,一個人不僅僅手中恰好要有另一個人所需要的,而且還必須恰好需要另一個人手里所有的。參見[日]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第94頁。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漁網制造者需要麻線,卻不捕撈麻線生產者需要的魚。這兩個人之間的交易在沒有貨幣的情況下是單向的。同理,生產麻線的人與用網捕魚的人(漁夫)之間的交易也是單向的,生產麻線的人需要捕魚者(漁夫)所捕撈的魚,但是他不能給捕魚者提供漁夫所需要的漁網。

第三種模式如圖4所示: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分工,且存在貨幣(產品C充當貨幣)。假設不存在一個中央出納機構以促使所有生產者同時按照瓦爾拉斯價格和數量交易產品,則在完全分工的經濟中需要貨幣的存在。假設生產麻線的人從漁網制作者那里交換漁網,然后用漁網與漁夫交換魚,則所有的交易都滿足供求的“雙重巧合”。而漁網對于麻線制造者而言就是貨幣,因為麻線制造者既不消費它,也不用它來捕魚。漁網對于麻線制造者而言,沒有直接的生產和消費價值,其價值在于協調下一步的交易。可見,專業化和分工對于貨幣的出現是必要的,而當迂回生產的鏈條足夠長、分工水平足夠高的時候,貨幣就會出現。什么樣的產品會充當貨幣呢?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兩個條件:產品在迂回生產鏈條中的位置;產品交易效率參數。如果所有產品的交易效率參數相同,則處于迂回生產鏈條中間的產品容易成為貨幣;如果產品的交易效率參數不同,則交易效率高的產品將成為貨幣。如果政府或法律使紙幣及相關的信貸制度能夠有效率的運作,則其交易效率高于任何產品的時候,紙幣就會替代產品貨幣,反過來促進分工和經濟的發展。

(二)票號的出現

貨幣出現之后,分工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上所有的個體都可以根據其手中所持有貨幣的情況分為資金供應方(存款人或者貸方,如家庭,用H表示)和資金需求方(貸款人或者借方,如廠商,用F表示)由于文章主題所限,這里不對廠商的本質做出分析,廠商僅僅作為給定變量而存在。。不存在票號的時候,資金的供應方與需求方雙方直接交易。這種狀況可以用圖5表示。

圖5將問題簡化為只有H和F兩個人的情況。如果存在資金供求的“雙重巧合”,那么,交易順利,不需要進一步分析;如果不存在資金供求的“雙重巧合”,譬如說H的資金不能夠滿足F的需要,則交易不可能實現。所以,一般情況下,圖5這種經濟社會是不存在的。

如果資金的供應方(H)和需求方(F)的數量擴展到n,問題就比較復雜了。以Hi(i=1,2,…,n)表示資金供應方的向量空間,以Fi(i=1,2,…,n)表示資金需求方的向量空間。那么,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易,可以用圖6表示。

在圖6中,假設金融市場屬于完全競爭,資金的供應量恰好等于需求量,那么,金融市場出清。但是,這種資金交易方式的效率比較低。譬如說,在沒有銀行的情形下,眾多的資金供應方(Hi)要分別進行客戶搜尋、對潛在的客戶(Fi)進行資信調查,與潛在的客戶進行談判、訂立合同條款以及簽訂合同之后對資金需求方(Fi)進行監督等工作,因此存在著大量的重復性的工作,導致高昂的成本。

進一步分析,假設金融市場不是完全競爭,在圖6的情況中,資金供應方(Hi)和資金需求方(Fi)所面臨的具體成本約束是不同的:資金需求方(Fi)主要面對的是聲譽損失(即聲譽成本)和籌資成本的約束。

先看聲譽成本。借款本身容易讓他人對其生產能力產生懷疑,所以,只能籌借到一定數量的資金,如果要籌措更多資金,資金供應方(Hi)必然考慮風險問題而拒絕借款。此外,如果資金需求方(Fi)到期還不了款,會進一步增加聲譽損失。再看籌資成本這里為了分析的方便,省略了很多變量。在現代經濟中,籌資成本指的是各種籌資費用的總和,它可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直接費用是指以某種方式從某一籌資渠道中獲取―定的資金所付出的費用,它包括:借款利息及有關的手續費、管理費、承諾費等各種附加費用;股票、債券的發行費用;外資的調匯、轉匯和有關手續費;其它直接費用,如必要的印刷費、廣告費、人工費、代辦費、郵費和其它雜費。間接費用是以某種方式籌資時,間接發生的費用。如:籌資風險調整和風險保護費;由資金使用的某些限制性條件引起的費用;籌資后企業負債上升,資信下降,以至于下一次再度籌資時籌資成本上升;籌資的風險損失。詳細參見劉正山,《新編固定資產投資學》第69頁。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籌措資金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如搜尋資金供應方的成本、信譽顯示所需要的成本和討價還價(如確定利率和還款期限)的成本等。假設第k個資金需求者Fk(i≥k≥1)的資金需求量Dk比較大,第k個資金供應者Hk的資金供應量Sk<Dk,那么,Hk可以放貸的資金不能滿足Fk的需要,假設每個資金供應者可供應資金量相同且mSk≥Dk,那么,m個資金供應者可以滿足第k個資金需求者的資金需求。假設與每個資金供應者簽訂資金供應合約的成本(可以認為其等價于籌資成本)為C,則第k個資金需求者Fk的總的籌資成本為mC。

資金供應方(Hi)貸出資金,除了面對比較大的放貸成本外,還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廣義上,道德風險包含了逆向選擇的含義。參見[美]喬治•阿克洛夫,“檸檬市場:質量的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載《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論文精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放貸成本指的是,在沒有票號的情形下,眾多資金供應方(Hi)要分別進行客戶(Fi)搜尋、對潛在的客戶進行資信調查、與潛在的客戶進行談判、訂立合同條款以及簽訂合同之后對借款人進行監督等工作,因此存在著大量的重復性的工作,導致高昂的成本。所謂逆向選擇,即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對稱一般認為,逆向選擇是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參見湯敏、茅于軾,《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3集第5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我認為,即使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也會存在逆向選擇問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買主和賣主都能夠區分劣幣和良幣。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即使資金供應方知道資金需求方的情況,也可能因為其它原因而不給貸款。,資金供應方(Hi)發放貸款比較謹慎,一些廠商(Fi)為達到獲取資金的目的,可能策劃、編制假投資項目,虛造財務報表,操縱利潤,欺騙資金供應方,資金供應方在無法了解廠商真實情況下,依據廠商所提供的信息發放貸款,導致失誤,造成損失。所謂道德風險,即貸款發放后,由于利益驅動,廠商可能改變貸款的用途、投向等,欺騙和誘導資金供應方,而資金供應方(Hi)在獲取廠商信息的質量、及時性及全面性等方面皆存在不對稱,必然導致風險加大或損失加重。那么,不存在金融市場出清。

在這種狀況下,票號的出現,一方面,可以解決資金供應方(Hi)的信息成本困境與籌資成本,另一方面,通過銀行可以減少放貸成本,緩解或者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大大提高資金的交易效率。因為,通過分工,資金供應方(Hi)不必直接與資金需求方(Fi)交易,將資金委托給銀行,可以節約搜尋資金需求者的各種成本,可以避免各種風險因素(如不還款風險)和追索資金的困難等產生的成本,可以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預期;對于資金需求方(Fi)而言,不必直接與資金供應方(Hi)交易,直接向票號籌資,可以減少資金籌措成本和籌資風險(如通過市場無法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聲譽成本(因為籌資行為或者還款能力而造成的聲譽損失)、其他成本(如資金信息搜尋、多頭簽約等帶來的成本)等,籌資規模得到擴大、籌資來源相對穩定,從而大大提高了籌資效率。

存在票號的情況,如圖7所示。其中,票號用B表示,金融市場用M表示。

票號專門從事信貸業務,隨著其處理的業務越來越多,積累了相關專門知識,提高了業務技能,處理信貸業務的效率比那些偶爾進行放貸活動的單個資金供應者要高得多,因此由票號來專門處理信貸業務,成本會大大降低。例如,同樣一筆信貸業務,由一個儲戶來處理的交易成本為C,而由票號來處理的交易成本為C/,其中的C/<C。粗略看來,這種分工帶來的效應類似亞當•斯密的制針案例,也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其一是減少了交易次數;其二是擴大了每次交易的交易規模;其三是降低了每次交易的成本。這三者分別對應著避免重復性工作帶來的成本節約、交易規模擴大帶來的成本節約和業務技能提高帶來的成本節約。

四、票號的本質:史實分析

筆者認為,探討票號的本質,如果忽視貨幣和票號發展史,忽視經濟現實,憑借空想得出的觀點和結論,恐怕如同科斯所說的“黑板經濟學”。鑒于此,下文從歷史考證的角度,通過案例分析,以期與前述理論模型的分析結果相互印證。

(一)貨幣的產生

正如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所說,由于存在分工,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然而,隨著社會分工程度的加深,物物交換的成本迅速增大,交易效率讓各方難以忍受,使得商品銷售者愿意將所持有的特定商品轉換成能夠被廣泛認同(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接受)的一種物品,即使該物品的真實價值略低于自己持有的物品的價值。

考證表明,在未開化社會(即游牧社會或者剛剛脫離游牧的農業社會),曾以牲畜作為商業上的通用媒介。中國最初曾使用過牧畜作為貨幣,如涼山彝族古籍中曾記載“四只羊換一頭牛”的比值,它們表示貨幣概念的“則糜”,原義泛指牛羊,即牲畜的概稱。周代青銅器銘文中還有“匹馬束絲”以易奴隸的記載,即其明證。卡爾•門格爾的研究也發現,貨幣的觀念與牲畜的觀念常相結合,并表現在大部分國家的語言中。[20]

隨著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隨著職業的分化與由于職業分化所形成的都市的逐漸發展,牲畜日益難以繼續充當貨幣。因為,保有甚至暫時性的保有牲畜,代價極大,且不方便交易。作為貨幣的牲畜逐漸被迫退出歷史的舞臺千家駒、希克斯和門格爾的考證,均證明了這一點。參見千家駒等,《中國貨幣演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英]希克斯,《經濟史理論》第5章。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奧]卡爾•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第8章。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于是,出現了用貝作貨幣的現象。最早的貝幣,是從裝飾品演變而來。它分為天然貝和銅貝。從夏朝開始,人們使用天然貝作為貨幣。天然貝大小輕重接近,堅固耐用,耐貯藏,便于計數,便于攜帶和轉讓。商代用貝明顯增加,如鄭州白家莊一商墓出土貝達460 枚之多,殷墟婦女墓出土海貝達1700 枚。從中國漢字結構上看,凡與價值有關的字都從貝開始,如貨、財、賦、貴、賤、賂等。

隨著分工的深化,交換的日益擴大,到商代晚期,出現了象形的銅貝。它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人類最早使用金屬的貨幣。在春秋戰國時代,金屬鑄幣開始流行。據《國語》記載,“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 年) 鑄大錢”。秦統一中國后,貨幣統一于秦半兩(銅錢) 。從此,方孔圓形成了中國銅錢的固定樣式。漢代,由于秦錢沉重、難用、攜帶不便(重量為十二銖),因此,改鑄小錢。從漢高祖使人鑄莢錢至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先后九次改鑄,重量為二點四銖至八銖。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 鑄五銖錢直到唐高祖五德四年(公元621 年) 止,歷時七百余年,五銖錢成為主要貨幣。唐高祖五德四年(公元621年) 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并規定每十文重一兩,鑄造精美,布文深峻,錢上字體講究而多變化,有真草篆體等,背文常有月紋等文飾。北宋鑄錢以宋徽宗政和、宣和錢為多。[21-22]

(二)票號的產生

從明朝中期開始,中國的貨幣制度過渡到銀兩貨幣與銅錢貨幣并行的制度。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 發行“大明通行寶鈔”,它與銅錢并行通用,以鈔為主。由于銀兩和銅錢兩種貨幣使用范圍不同,國內貿易與居民生活存在著兩種貨幣兌換的需求,從而產生了錢莊,為商人和居民兌換貨幣,由商業資本的商品經營資本中分離出來成為貨幣經營資本。錢莊,最初被稱為錢肆和錢桌。錢莊,從明崇禎年間(1628―1643年)出現,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一直稱其為錢桌,意在街上擺桌子兌換銀錢的。嗣后,進入乾隆朝(1736―1795年),才被稱為錢鋪、錢莊、錢店。這種組織與海外早期的“銀行”(“Bank”)的意思一樣。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最早的一部經濟學著作《財政四綱》(錢恂,1902)的“銀行之原起沿革”一節,考證了銀行的歷史。書中指出銀行產生于中世紀的意大利。“銀行”,英、法、德語稱之為“Bank”,意大利語稱為Banco,意思是“靠椅”或者“貨幣兌換桌”。這其實是從語言學和詞源學上分析的。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現代銀行出現于14世紀的意大利[23]。當代學術界也同意“Bank”起源于意大利的說法。

錢莊是現代銀行的雛形。在中國古代,錢莊是買入銅錢,收進銀兩,兌換銅錢,周而復始,賺取銀錢比價差額謀取利潤的。而根據英國經濟學家約翰•F喬恩的研究,歷史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是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當然,也有不同意見。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現代銀行出現于14世紀的意大利。參見[美]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第88頁。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不過,當年的銀行只是名字同現代銀行相同,從業務上看,并不是現代的銀行。因為其當時的業務并沒有存貸款。其實,中國古代如宋代也出現了名為銀行的組織,但其是典當行。但是,即使將意大利當時的銀行當作現代銀行,也不影響本文的分析和結論。[24]。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有關存款銀行的題外話”對此進行了描述。他說,1609年以前,“阿姆斯特丹同歐洲其他所有的地方都進行著廣泛的貿易,因而帶來了大量缺損和磨損的外國鑄幣,其價值相對于新鑄造的貨幣降低了大約9%……為了解決由此帶來的不便,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的擔保下建立了阿姆斯特丹銀行。該銀行既接受外國硬幣,也就受本國的較輕的、被磨損的硬幣,但是要依照本國好的標準貨幣來決定其實際內在價值,同時扣除鑄幣所必需支付的費用和其他一些必須支付的管理費用。”阿姆斯特丹銀行與中國古代的錢莊,業務類似。但它們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它們都只是貨幣兌換機構,不具備銀行的特性。

隨著社會經濟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現代意義上的銀行產生了。按照現有的資料考證,中國最早具備銀行特點的金融機構產生于1736年,山西人王廷榮在張家口開設的賬局――“祥發永”。賬局主要經營工商業存放款業務,也兼對候選官吏和官吏放賬。不過,賬局不經營埠際間匯兌業務。

到了清嘉慶末年,由于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埠際間貨幣流通量大增,而過去的起標運銀由于很不安全,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山西的西裕成顏料莊首先在京、晉間試行匯兌辦法,結果效果很好,便開始兼營匯兌業。1823年,西裕成顏料莊正式更名為日升昌票號,專營匯兌(后來,匯兌業務有票匯、信匯、電匯三種,與現代銀行的匯兌業務沒有什么區別)。接著,平遙蔚泰厚等“蔚字五聯號”五家票號出現,形成“平幫”;祁縣有合盛元等票號出現,形成“祁幫”;太谷縣有協成乾票號問世,形成“谷幫”。世稱山西票號“三大幫”。極盛時期,山西票號總數發展為28家,每家票號又有若干分店,分布在全國沿海、邊遠和內陸的八九十個城鎮,形成了龐大的金融網絡,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中樞。

票號是賬局的延續和發展。山西票號創立之后,經營業績日益上升,便開始存款和放貸業務。具有存款、貸款、匯兌三大現代銀行主營業務的票號,與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中的商業銀行,幾乎沒有區別。而今學術界的一些學者也認為,“山西票號是20世紀以前中國最富盛名的銀行”。

(三)票號與經濟效率

前文的理論模型分析認為,不存在分工的直接融資,與存在分工時從票號進行間接的融資,效率差別很大,后者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從實證角度看,票號的出現的確對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山西票號產生后,將匯兌業務推向民間,為商業活動中銀錢的異地調撥服務。“一紙匯票甫到,百萬現金立取”,使款項“匯通天下”,既安全可靠又省時省費。因此,它從誕生之日起就顯現出旺盛的活力――分號不斷擴展,形成遍及全國的金融網絡。中國埠際間的貨幣清算,開始走向以匯兌為主代替運現為主的時代,大大促進了全國商品物資的交流,加快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進程,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大進步。

票號的產生,也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山西票號是中國最早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把分支機構直接設在國外。這些分支機構向中外商人提供金融信用,對國際間的經濟交流起了促進作用。據初步調查,山西商人把自己的金融機構設在國外,從事國際金融業務的機構有合盛元、恒隆光等票號,分號遍及日本、朝鮮、俄羅斯、南洋等內。分布有日本的神戶、大阪、橫濱,朝鮮的仁川,俄國的恰克圖、莫斯科,印度的加爾各達、南洋的新加坡等等[32]。

山西票號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從史實資料來看,19世紀70年代,中國才有民族資本機器工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機器工業或多或少都同票號有聯系,或匯劃經費和資本或借款。例如:左宗棠設立馬尾造船廠,向福州票號一次性挪借現銀八萬兩(山西財經學院科研處,1982)[33];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由辦軍事工業轉向辦民用工業、有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輪船招商局的借款中有一大部分是借自票號的(孔祥毅,1998)。

五、結 論

本文的理論模型和實證分析結果均顯示,作為銀行的山西票號,是分工喬治•施蒂格勒曾說:“勞動分工并不是18世紀那些零星用品制造商異想天開式的實踐,而是經濟組織的基本原則。”(參見《施蒂格勒論文精選》第3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霍薩克(Houthakker,1956)也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將分工視為一個外在的公共場所,但沒有任一經濟學分支不會因對專業化的深入研究而得益。”楊小凱(2000)、汪丁丁(2001)等學者認為,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發展理論的正宗就一直是勞動分工及其深化的演化研究。詳細的討論參見相關著作。本文大體贊同這些觀點,但是本文的論證不同于上述學者,本文不是預設理論結論,然后設法證明。的產物。從理論模型的分析過程可見,分工經濟需要貨幣的存在;貨幣出現之后,當不存在銀行或票號時,資金的供求雙方直接交易,效率很低;而票號的出現則極大地提高資金的交易效率,推動經濟發展。從歷史演化來看,分工和商品交換促使貨幣產生, 貨幣余缺的調劑產生了貨幣信用,貨幣信用走向集中產生票號,票號產生之后,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康霖銀行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2] 趙煥焱職工持股――Google與晉商的異曲同工[N]世界經理人,2004-10-15

[3] 張亞蘭慣例與創新――以史為鑒談金融創新中的安全與效率[N]光明日報,2004-05-25

[4] 約翰•伊特韋爾,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2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366[5] 羅伯特•C默頓,等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46

[10] 秦國樓現代金融中介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11] 張杰金融中介理論發展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2001,(6):74-84

[12] 孫曙偉,蔡慶豐金融中介理論綜述及評析[J]武漢金融,2004,(6):36-39

[21] Bert and DickA Critique o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cial,2000, (24):1234-1251

[23] Merton, R Cand Bodie, Z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C]in Craneetal, Eds,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25] D格林沃爾德現代經濟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78

[32] 孔祥毅金融貿易史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33] 山西財經學院科研處山西票號研究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5] 黃鑒暉山西票號史(修訂本)[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6] 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72

[7] 中國史學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538

[8] [美]哈爾•瓦里安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第三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31

[9] Diamond, D W and P HDybvig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3):401-419

[10] 凱文•多德,默文•K劉易斯金融與貨幣經濟學前沿問題[C]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北京騰圖電子出版社,2000

[11] B George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76,(31):215-231

[12] Fama, E FBanking in the Theory of Financ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0,(6):39-58

[13] Klein, M AThe Economics of Security Divisibility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73,(28):923-931

[14] Allen, Franklin and Santomero, Anthony M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1):1461-1485

[15] Leland and PyleInformational asymmetric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371-387

[16] Diamond,D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4,(51):393-414

[17] 哈維爾•弗雷克斯微觀銀行學[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18)

[18] 楊小凱,黃有光專業化與經濟組織――一種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9] Borland and YangSpeciallization and Money as a Medium for Exchange[D]Seminar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Monash University,1992

[20] 卡爾•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9

[21] 千家駒,等中國貨幣演變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 王毓銓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3]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M]北京:三聯書店,20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