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5 14:32: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信管專業導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專業建設 課程研究 模塊化
1998年,教育部整合了分屬于不同學科領域的經濟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學、管理信息系統、信息學、林業信息管理五個專業,設立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以下簡稱“信管專業”),作為一個設立不到20年的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現狀分析
在這些已開設的專業中,有偏重于計算機方面的,有偏重信息情報的,還有偏重經濟信息管理的,所開設的課程也多種多樣。有的偏重于圖書館學和情報學,重視經典理論的研究,也有的偏計算機方面。基本上開設的信管專業可分為兩類,一是管理學下的信管專業,偏重于管理領域;另一類是偏重于計算機方面的,此種情況以新建院校表現得最為突出。
專業設置的混亂,直接導致了專業定位及專業特色的混亂,使信管專業成為“大而全,亂而雜,什么都學,什么都不會”的代名詞。
專業定位的混亂,使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比較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結合學院的總體定位,在明確專業定位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認真總結,建立起符合實際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2.課程體系梳理
從總體上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課程體系目前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2.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信管專業是1998年由多年專業融合在一起的專業,到目前為止,專業融合得并不好,實際上更多的是“拼盤”。另外,信管專業的核心能力定位不明確。
2.2課程體系仍然沿用基礎教學+專業教學的模式,沒有創新,專業無特色。公共基礎課難以支撐學生對專業知識模塊的學習,專業基礎課對信管專業的基本能力缺乏針對性。另外,基礎課的比例過高,導致應用技能型的培養很難落到實處。在基礎課中,公共類基礎課比例過高,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學時不夠或太少。
2.3課程之間缺乏聯系,課程結構不合理。存在因人設課的問題,也存在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前導課、后續課界定和體現做得不好。
2.4課程體系和內容創新創業內容極少,且理論大于實踐,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就業能力培養的支撐不足。
3.課程體系框架
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就是課程體系的構建,它也是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步驟是:依托專業培養目標,建立主線,并以模塊化的方式建立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是由專業核心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及相應的實踐環節等組成。
3.1模塊構成。以“信息系統應用與管理”主線,按需要確立相應模塊。包括公共基礎類、管理類、網絡類、信息類和實踐類五個模塊。
公共基礎類課程是專業所要求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應更貼近專業實際,而不是毫無針對性地講授。尤以高等數學和職業規劃這類課程為代表。管理類課程包括了管理基礎類、管理應用類、信息管理類。考慮到信息管理偏管理居多,故將其歸于此。網絡類包括網絡基礎類及網絡應用類,很多研究者將此部分歸于信息技術類等,并未單獨列出。考慮到網絡的應用、電子商務等的發展,我們認為,單列一個模塊是可行,而且是必需的。信息類包括了信息基礎類和信息應用類兩部分。所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偏計算機更多地體現在這里。
3.2具體分析
3.2.1公共基礎類課程模塊。公共基礎類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分為自然科學類、人文社科類和經濟法律類三個子模塊,建議的核心課程分別是計算機導論、大學英語和國際貿易實務。該模塊主要由高等數學、外語、馬列及公共選修課組成。在課程開設時,應注意與專業相結合。授課時,應該有專業特點,而不能是所有專業都是一個講法。公共基礎類課程更多的區別在于選修課的設置上,這些,都有非常明顯的其所在院校自身特色的痕跡。
對公共基礎課,應強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等這些數學類課程實現。在實際授課時,要注意對數學建模思想和方法的傳授與訓練。
3.2.2管理科學類課程模塊。本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包括信息管理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基于中小企業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管理方法,掌握企事業運作規律和業務流程。
本模塊分為管理基礎類、管理應用類和信息管理類三個子模塊。對應的核心課程分別是運籌學、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檢索技術。在實際授課時,一是注意這些課程應與專業特色相結合,如特色是為中小企業服務,則這些課程內容的主線就應該是中小企業;二是注意層次,即前導、后續等問題。
3.2.3信息類。本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及應用能力,在此模塊中,需要注意將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并以專業特色,如中小企業為實例進行知識培養、能力訓練。
本模塊分為信息基礎類和信息應用類兩個子模塊。對應的是數據結構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在實際授課時,注意專業定位與專業特色在其中的體現。
3.2.4網絡應用類。本模塊主要培養學生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網絡應用能力。包含了網絡基礎類和網絡應用類兩個子模塊。對應的核心課程是計算機網絡和網絡管理。這是為了適應互聯網+等發展需要而設立的,在實際執行時,注意前瞻性與應用性的結合。
3.2.5實踐類。本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整個實踐類應以畢業設計為導向,具體包括課程實驗、綜合實驗和綜合實踐。課程實驗是指各類課程所開設的實驗,主要完成技能的訓練。綜合實驗包括了課程設計或大作業、各類實習等,時間相對集中。綜合實踐包括畢業設計、校內外實習基地實習及開放實驗等,是對能力的綜合訓練。具體實現方式上,可分為課內和課外兩類,課內教學是最主要的實踐環節,同時是素質技能的培養環節。課外又可分為校內和校外,校內可以采取學生社團活動、考證考級、自主學習、各類培訓、各種競賽或比賽,以及各種科技活動、科研小組等方式進行;校外包括自主創業、社會實踐(應與專業相結合)、頂崗實習、校企合作等。
4.落實與保障
上面,我們研究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的框架,并羅列了開設的一些課程,想讓一個課程體系發揮作用,僅列出這些還遠遠不夠。在具體設置課程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階段性,注意前導、后續課,基礎在前,專業在后,以核心課為主導,層次分明,成為一個體系。
4.1撰寫好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必須明確課程地位,明確其前導課和后續課,明確知識和技能的分解與合成。合成是指本門課程所要實現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目標,分解是將其細化到章節或實驗中。
4.2完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以人才培養模式為依據,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技能訓練融為一體。從專業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出發,將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基礎實驗平臺、技能與工程實踐訓練平臺、系統設計與綜合實驗平臺和實踐平臺。
4.3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探索。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采用現場式、項目貫穿式教學方法與手段。嘗試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新的教學形式在本專業的應用。增加研討課。教學過程中應多采用小班課,對核心課,盡可能專課專設,例如“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作為專業核心課,完全可以比照畢業設計,讓指導教師提前介入。
4.4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人才質量評價標準體系,改進考核方式。建立以開卷考核、分散考核、過程考核等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改進學生綜合測評考核辦法。以“企業信息化案例研究”為例,可以把課堂討論、文獻閱讀、案例完成作為平時成績,課程論文作為期末成績。
4.5配套及保障措施。為保證整個改革的順利實現,我們還要制訂相應實施方案。加強教材建設,尤其是行業特色教材和適合專業的教材的建設。同時,配套實施學生的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與之密切相關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其所開課程的變化是經常性的。因而,研究也需要長期進行。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收獲會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張勁松.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創新研究[J].情報雜志,2008(11):102-110.
[2]呂永林,師薇.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設計[J].現代情報,2010,30(11):128-130.
[3]王知強,等.基于信息化建設的信息管理專業應用型培養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理論版),2010(3):16-19.
[4]盧冰原,黃傳峰.面向就業需求的信息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