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06:38: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移動通信業務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移動通信市場競爭結構市場行為差異化
論文摘要:中國移動通信業從壟斷經營到寡頭壟斷經營的發展過程中,其市場競爭行為是不同的通過分析中國移動通信業市場競爭結構,運用經濟學理論和博弈理論研究在不同市場競爭結構中企業的競爭行為,提出了移動通信企業運用非價格競爭手段推行差異化營銷的策略,就是將價格競爭逐步轉變為以產品差異、產品質量、及服務等為主的多樣化競爭;提出了實施品牌戰略的對策建議、
中國的移動通信市場正處在從壟斷市場結構向寡頭壟斷競爭市場結構轉型期,由于我國移動通信業長期的壟斷經營缺乏有效競爭,導致移動通信企業的市場營銷能力缺乏,營銷手段側重價格競爭.而價格競爭雖然有利于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社會福利的增進,但同時過度的價格競爭也導致了企業尤其是新進入企業盈利能力不足.所以,使移動通信企業充分認識不同市場競爭結構特征和競爭主體競爭行為特征,進而采取科學的市場營銷策略有利于我國移動通信業在不斷改革中一方面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處理好企業間的競合關系,另一方面增進社會福利,最終達到移動通信業改革的目的.
1移動通信業市場競爭結構分析
1999年2月,國務院通過中國電信重組方案,將原來的中國電信總局一分為四,成立了經營固定電話業務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經營移動業務的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移動)、經營無線尋呼的國信尋呼公司和經營衛星通信業務的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1999年5月,將國信尋呼公司并人中國聯通。
2001年1月,中國聯通作為我國唯一經營CD—MA移動通信網絡運營商正式建成覆蓋全國的CD—MA移動通信網絡并開始放號.
在此期間,國務院加快了我國電信運營體制改革步伐,決定分割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為南北兩部分.南方部分成立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北方部分成立中國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允許兩個集團公司在對方經營區域建設本地電話網和經營本地電話業務.
截止2002年底,移動通信業經過l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容量的GSM、CDMA數字移動通信網,移動電話的普及率達到l5%,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9億.在移動通信業已初步形成了中國移動公司和中國聯通公司的競爭格局.從世界各國電信業的改革發展歷史看,通信業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獨家壟斷經營到寡頭壟斷經營的兩個市場競爭結構發展階段,而寡頭壟斷是目前和將來的主導市場競爭結構.
我國自1994年7月國務院批準組建中國聯通公司,打破了中國移動通信業獨家壟斷局面,理論上形成了市場占有者中國移動(原中國電信)與新進入者中國聯通的新競爭格局.但截止2001年底,,我國移動通信業務總收人為1617億元中,中國移動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78.8%,中國聯通僅占總收入的21.2%,中國移動業務收入增長率為18.5%中國聯通業務收入增長率為44%;我國移動用戶總數為1.5億中,中國移動占71.7%,中國聯通占28.3%.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在19952001年期間,中國聯通公司收入占有率和用戶占有率一直未達到20%,移動通信市場還未形成實質性競爭格局,所以市場結構仍視為獨家壟斷市場結構.2002年以后,隨著新進入者中國聯通的收入份額和用戶份額均超出20%,我國移動通信市場形成雙寡頭壟斷的市場競爭結構.所以我國移動通信業市場競爭的時間分界線是2001年底.市場競爭結構的劃分是從兩方面表現出來的.首先,新進入者的市場分額達到了經濟理論20%標準;其二,政府逐步放松了資費政策管制,標志著資費的”不對稱”管制完成了歷史使命,同時標志著移動通信資費標準將從政府定價向市場定價轉變.
2雙頭壟斷市場競爭分析
2001年以前,我國移動通信市場還未形成實質性競爭格局,政府對移動通信企業采取了”不對稱”管制,即給予了新進入企業中國聯通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如移動通信“雙8折”資費優惠政策(入網費、月租和基本通話費是標準資費的8折),同時政府加強了移動市場資費政策管理.在此期間由于資費價格的差距,中國聯通用戶發展迅速平均增長率比中國移動高30%,收入增長率高20%.
2002年至今,隨著各種資費價格套餐的推出,移動通信市場的價格競爭愈演愈烈,由于雙方都采取了”針鋒相對”的價格政策,所以兩個企業都面對著“曲折”的需求曲線.價格的需求彈性變小導致價格競爭對雙方用戶發展數量增加的相對作用逐漸減弱,而過度的價格競爭導致新增用戶中低端用戶比例很高,用戶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由于我國移動通信企業現行的體制和機制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不變,所以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都沒有放棄”針鋒相對”政策的理由,但移動通信企業運營企業都應清楚地認識到單純的價格競爭手段不利于企業長期穩定地發展,從價格競爭向網絡競爭、服務競爭轉變的營銷策略是我國移動通信企業長遠發展之路.
2.1卡特爾和串通
移動通信企業存在著”規模經濟”的顯著特征和高固定成本(網絡投資)、低邊際成本的特點,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固定成本被分攤,即單位成本遞減,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相對固定成本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邊際成本曲線位于平均成本曲線之下,所以移動通信企業呈現收益遞增現象.根據經濟理論當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時社會福利函數最大_2,但由于移動通信企業邊際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所以企業將出現虧損;又根據經濟理論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入時企業利潤最大化,但由于移動通信企業的收入與成本的特點,此時的產量是企業虧損最大的產量.移動通信業成本構成與收入的特點造成了“定價難題”.
在寡頭壟斷的行業,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往往導致價格下降和利潤減少.因此兩家企業在政府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串通按壟斷或接近壟斷價格水平定價,避免激烈的價格競爭.雖然在串通協議中的市場分割和利益分配等條款的確定上存在很多困難以及政府政策對此行為的限制程度,但成功的串通對兩家企業的利益都有好處,所以兩家企業都有串通的意愿.
不失一般性,串通的移動通信市場可視為壟斷市場結構J,假設結成的卡特爾以利潤最大化的產量Q為決策變量,移動通信市場需求方程為P=n—bQ,平均成本為C,則邊際收入是MR=d了。R/dQ=d[(n—bQ)Q]/dQ=n一2bQ
當邊際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時可以求得利潤最大化產量.n一2bQ=C得:利潤最大化的總產量Q=(n—C)/2b,求得最大化總利潤R=(n—C)/4b.為了說明2家企業博弈過程,在此不妨假設兩家企業產量和利潤均分,即兩家企業的最大化利潤分別為q=q=(a—c)/4b,兩家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的產量分別為(a—c)/8b.2.2串通欺騙
串通能提高卡特爾所有成員企業的利潤,但通過串通協議上的欺騙能夠給企業帶來更高的利潤.例如:在某寡頭壟斷行業的所有企業串通形成卡特爾并決定提高價格,但未按協議提價的欺騙企業在市場中獲得了更高的市場份額和利潤收入.不失一般性,在雙頭壟斷的移動通信市場,假設企業1嚴格按照q,=(a—C)/4b的串通產量生產,而企業2在協議上搞欺騙,則企業2的邊際收入是:
MR2=dTR2/dq2=d[(a—O(a—c)/4b一6q2)q2]/dq2=a一2bq2一(a—c)/4b
當邊際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時可以求得企業2利潤最大化產量:
a一2bq2一(a—C)/4b7--C
得:企業2利潤最大化的產量q=3(a—C)/8b又根據需求方程可得在產量Q=q+q時的價格P為
P=a一6Q=a—b[(a—f)/4b+3(a—C)/8b]=(3a+5c)/8
所以企業1、2的利潤分別為
r1=Pq1一Cq1=(3口+5c)/8(n—C)/4b—C(a—C)/4b=3(a—C)/32b
r=Pq2一Cq2=(3a+5c)/83(a—C)/8b—C3(a—C)/sb=9(a—C)/64b
顯然,企業2通過串通協議上的欺騙所獲得的利潤9(a—c)/64b高于企業
1)嚴格按照“串通”的產量生產所獲得的利潤3(a—c)/32b.
2)移動通信業雙頭壟斷博弈結果分析.
設(a—C)/b=R,并將不同組合情況下2企業利潤填入收益矩陣:
根據最小最大原則可以得出兩家移動通信企業博弈的納什均衡解是采取“降價”策略,即兩家企業都會選擇“降價”而獲得較少的利潤0.111R.現在分析企業在選擇“不降價”或“降價”的決策過程.由于“不降價”的利潤較高,所以企業1會首先考慮選擇“不降價”決策,但同時也顧慮協議條款協商的困難,更主要的是一旦企業2在串通協議上欺騙(即“降價”)則企業1利潤將只有0.094R,是所有情況下的最低利潤.所以企業1的最佳選擇是”降價”同理企業2的最佳選擇也是“降價”.
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在移動通信市場的價格競爭完全符合非合作性博弈:囚徒的兩難境地的理論分析結果,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價格競爭.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不斷升級的廣告宣傳也屬于此類問題,兩家企業廣告競爭結果是利潤降低,廣告費支出快速增加.
3移動通信市場競爭對策建議
移動通信市場價格“惡性”競爭是移動通信企業在特定市場競爭結構下的“必然”.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移動用戶新增6o139萬戶,其中預付費用戶超過了90%,而簽約用戶僅占不到10%.價格競爭的結果使這些新增用戶中低端用戶已經占據了主流,ARPU較去年同期下降25%.可以推斷,如果惡性的價格競爭長期進行下去,移動運營企業(移動通信行業)獲利能力將持續下降,將直接影響企業(行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同時企業也無法更好地履行對消費者的服務承諾和所應承擔的義務.
【論文關鍵詞】移動通信;3G;發展;展望
伴隨著移動通信市場的快速發展,用戶對更高性能的移動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為豐富和高速的通信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運營商發展速度趨于緩和而競爭越加激烈,為尋找新的增長點,通過發展數據業務來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業務類型,需要3G的支持。同時由于第二代移動通信無線頻率資源日趨緊張,已不能滿足長期的通信需求發展需要。
1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基于模擬傳輸的,其特點是業務量小、質量差、交全性差、沒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歐洲電信標準協會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擴展和改進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業務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戶化應用移動網絡增強邏輯),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計費,GSM 900/1800雙頻段工作等內容,也包含了與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強型話音編解碼技術,使得話音質量得到了質的改進;半速率編解碼器可使GSM系統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階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頻率復用、多復用、多重復用結構技術,引入智能天線技術、雙頻段等技術,有效地克服了隨著業務量劇增所引發的GSM 系統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適應語音編碼(AMR)技術的應用,極大提高了系統通話質量;GPRS/EDGE技術的引入,使GSM與計算機通信/Internet有機相結合,數據傳送速率可達115/384kbit/s,從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斷增強,初步具備了支持多媒體業務的能力。盡管2G技術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但隨著用戶規模和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頻率資源己接近枯竭,語音質量不能達到用戶滿意的標準,數據通信速率太低,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滿足移動多媒體業務的需求。
2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概述
第三代移動通信業務主要是話音和中低速數據, 碼率為384 kb/ s (局域網可達2 Mb/ s) , 因而可傳送比目前GSM (第二代移動通信) 更高碼率的信息。隨著多媒體業務的發展, 2 Mb/ s 的碼率將越來越不能滿足用戶各種新的寬帶業務的需要, 因此國際上已開始研究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 第一步目標是10 Mb/ s 以上。我們國內則尚未啟動。因此需盡早開始研究其關鍵技術。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有: 寬帶多媒體移動通信系統的體系結構, 包括頻段、多址方法、無線接入技術、軟件無線電的硬件和軟件、多載波調制和OFDM 技術、自適應天線陣、高效信道編碼技術(如Turbo 碼) 等。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也稱IMT2000,是正在全力開發的系統,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號處理技術,智能信號處理單元將成為基本功能模塊,支持話音和多媒體數據通信,它可以提供前兩代產品不能提供的各種寬帶信息業務,例如高速數據、慢速圖像與電視圖像等。如WCDMA的傳輸速率在用戶靜止時最大為2Mbps,在用戶高速移動時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頻帶寬度5MHz 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通信標準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組成一個IMT 2000家庭,成員間存在相互兼容的問題,因此已有的移動通信系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頻譜利用率還比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寶貴的頻譜資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還不夠高,如單載波只支持最大2Mbps 的業務,等等。這些不足點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發展的需要,因此尋求一種既能解決現有問題,又能適應未來移動通信的需求的新技術(即新一代移動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基本特點:(1)全球統一頻段,統一標準,全球無縫覆蓋和漫游。(2)頻譜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達到全覆蓋和全移動性,還能提供最高速率達2Mbps的多媒體業務。(4)支持高質量話音、分組多媒體業務和多用戶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帶寬和根據不同業務設置不同服務等級的能力。(6)適應多用戶環境,包括室內、室外、快速移動和衛星環境。(7)安全保密性能優良。(8)便于從第二代移動通信向第三代移動通信平滑過渡。(9)可與各種移動通信系統融合,包括蜂窩、無繩電話和衛星移動通信等。(10)終端(手機)結構簡單,便于攜帶,價格較低。
3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
4G系統中有兩個基本目標:一是實現無線通信全球覆蓋;二是提供無縫的高質量無線業務。目前正在構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網絡頻譜更寬。要想使4G通信達到100Mbps的傳輸速率,通信運營商必須在3G網絡的基礎上進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網絡在通信帶寬上比3G網絡的帶寬高出許多。據研究,每個4G信道將占有100MHz的頻譜,相當于W-CDMA 3G網絡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們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高蜂窩電話和其他移動終端訪問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無線傳輸速率。據專家估計,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傳輸速率速率可以達到10M~20Mbps,最高可以達到100Mbps;(3)通信更加靈活。從嚴格意義上說,4G手機的功能已不能簡單劃歸“電話機”的范疇,因為語音數據的傳輸只是4G移動電話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機從外觀和式樣上看將有更驚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鏡、手表、化妝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為4G終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動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僅表現在4G通信的終端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機可以實現許多目前還難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盡快地被人們接收,還應該考慮到讓更多的用戶在投資最少的情況下較為容易地過渡到4G通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4G通信系統應當具備全球漫游、接口開放、能跟多種網絡互聯、終端多樣化以及能從3G平穩過渡等特點。
總之,隨著新問題、新要求的不斷出現, 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將會相應地調整、完善和進一步發展。縱觀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規律和第四代通信技術的優點,我們相信,不遠的將來,人們將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動網絡獲取和傳遞信息。從而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將會發生更深刻的變化。
關鍵詞:通信業務;網絡終端系統;開放性;現狀
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我國通信業務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通信終端系統結構的不斷完善。終端,指的就是計算機顯示終端,近年來,通信業務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其網絡終端系統的開放性不斷增強,這種開放性促進了單個技術和終端系統的整合,也是通信業務不斷更新與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能夠縮短通信業務投入到市場的周期,降低業務成本,對通信終端系統的開放性與現狀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終端系統概述
終端,即計算機顯示終端,是計算機系統的輸入、輸出設備。在主機時代的集中處理模式下產生了計算機終端,并且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而不斷發展。常見的終端一般可以分為胖終端和瘦終端。通常情況下,將以Pc為代表的具有較強開放性而且功能較為強大的設備稱之為胖終端,其他的則歸納為瘦終端。在瘦終端的空間內,通過計算機技術使得操作界面更加人性化,而且數據處理的方式,也由以往的分散化處理逐漸向著集中化處理的方式轉變,以此來實現信息處理的全面網絡化,使得終端的管理安全性極大的提升。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絡終端具有較多的連接方式,既能夠將桌面環境作為桌面設備,也能夠通過移動的方式來增強桌面環境的便攜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終端的發展也將以適應不同系統的需要而不斷的發展,終端設備的種類也出現了如windows終端、Linux終端、Web終端等多個層面,其應用的領域,也逐漸由單一的網絡領域,深入到通信領域、電力領域,以及政府工作、教育等多個領域內。
二、網絡終端系統的開放性
當前,很多的通訊終端都具備強大的計算功能,在終端上可以運行如Office等文字處理軟件,也可以運行Real player等多媒體軟件,通過這些功能,能夠使文字和多媒體等輕松的實現,并且實現有效的資源共享;如果使用者需要娛樂功能,也可以通過下載Java等游戲客戶端,就能夠在終端上實現游戲功能;近年來,在網絡終端上使用的智能儲存卡,不僅能夠實現儲存功能,同時也可以作為與外接設備的連接設備,實現終端與外部設備的連接;在終端與終端之間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來實現。這些功能的實現,都是建立在終端系統較強的開放性的基礎之上,具有開放性的終端系統,需要以一組業務引擎作為運行平臺,在該平臺中可以分為業務和業務支撐,其中業務中包含了所有具有支撐能力的不同的客戶端程序,如果用戶通過短信、瀏覽網頁等方式可以實現對客戶端的指令,客戶端也能夠在這種指令下進行運轉,并且在該客戶端中的程序存在著一種嵌套關系,不同的客戶能夠通過不同的客戶端實現不同的體驗,一種客戶端可以同時被其他的引擎所使用,因此,這種客戶端所體現出來的開放性使得其在業務方面就擁有廣泛的空間。業務,則主要是通過應用接口來實現業務支撐中的引擎功能,這種功能的實現需要依賴于終端的服務器功能,因此,在業務引擎進行運行時,需要對與之相連接的客戶終端進行詳細的分析,才能夠實現業務的功能。
三、網絡終端系統的現狀分析
在終端系統的市場上,要根據不同的客戶群體,開發高、中、低三個不同層次的中的終端設備,而且具有較強綜合功能性的設備占據了市場的很大比例。與傳統的電子設備相比,多功能終端設備具備更豐富的功能,如下載視頻、網絡電視,甚至具備計算機處理功能,可以作為電子錢包等高科技業務的處理設備。但是,這種終端設備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有的終端在CPU處理功能的影響下,在一部分復雜數據的處理方面,發生如攝像頭像素不夠高的現象,而網絡電視和流媒體對于網絡傳輸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當前的網絡條件下,傳統意義上的移動通信業務已經無法滿足客戶日益增多的需求,對于不同客戶的體驗需求,應當逐漸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終端網絡出具處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對于整個終端設備的硬件資源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基于此,通信終端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通話設備,其在具備基本的語音功能之外,還應當具有較多的媒體功能和數據處理功能。當前市場上的很多終端設備都能夠滿足數據處理能力的要求,而且具有獨立的操作終端來實現數據的處理,通過java和brew等應用程序,實現與外界設備的有效連接,為第三方的使用提供終端的下載和運行。當前,市場上很多的終端處理設備都具有雙處理功能,這種終端由于標準化程度不高,因此其應用范圍還不夠廣泛,無法實現設備本身與外部設備的有效連接,也無法實現組件功能的相互交換,但是,這種具有雙處理功能的設備卻成為了智能終端設備的雛形。在傳統的計算機處理模式下,硬件資源需要通過具有科學化的管理才能夠實現,而單獨的管理終端主要是通過內部設備和外部設備的科學管理,來實現對硬件資源的管理。而當前的設備終端,除了傳統的硬件資源管理系統以外,逐漸向著智能終端的方向發展,多功能的終端設備也開始進入到市場中。高、中、低端不同功能的移動終端,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客戶需求,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未來一段時間內,具有獨立操作系統和開放性接口的設備仍然在市場上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在這段期間,各種操作系統和運行平臺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因此基于終端的軟件開發也逐漸向著功能化和更具開放性的方向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通信網絡終端系統的應用范圍也日漸的廣泛,在終端系統應用的過程中,應當對于終端的開放性進行詳細的研究,并且在對現狀進行科學的分析的基礎上,不斷的加強終端技術的提高,拓展終端技術的應用范圍,以此促進我國計算機網絡的技術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靜.移動通信網絡中終端定位參數聯合估計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電路與系統,2008.
[2]林欣.流媒體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技術,2009.
[3]陳科李,睿吳琳.基于多因素影響的通信網絡連通性建模研究[A].仿真科學與技術青年學術論壇,2008.
【論文關鍵詞】 移動通信媒體 發展 移動商務
【論文摘 要】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通信媒體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已逾8億,手機用戶的增加無疑加快了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也說明移動通信媒體進入了一個更加高速發展的時代,并且將加速對傳統媒體產業的解構。
一、移動通信媒體已經成為“第五媒體”
媒介的定義是信息的一個載體,凡是能夠把信息從一方傳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稱之為媒介。商業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眾的行銷服務媒介必須是面對大眾傳播的,因此商業廣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眾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資行為的本質是以較少量的投入換取較大量的回饋,即是投資行為,在投資上必須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費,商業媒體的另外一個特點為商業性,所謂商業性的意義是媒體依賴廣告為主要盈利來源,所以具有付費特征。
從以上媒介的定義和特征來看,移動通信媒體亦即手機媒體已經具備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們也已經普遍認可手機作為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的地位。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網絡媒體,具備數字化、網絡化、多元化、全球化、小眾化、實時性、交互性、廣容性、易檢性等特點,已經對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在中國,2005年以后,報紙業出現了整體不景氣的情況。那么在手機媒體突然興起的今天,會不會促成媒體結構新一輪的新陳代謝呢? 還有待檢驗。
二、移動通信媒體的特點
移動通信媒體亦即通常所說的手機媒體,可以理解為一種集網絡和信息傳播功能于一體,通過數據傳輸技術,把各種文字、圖像、音頻、視頻信息數字化,然后傳輸給廣大用戶的嶄新媒體。無線網絡的發展讓手機同時具備了網絡媒體所具有的幾乎所有優點。而由于其介質手機的特點,手機媒體也具備兼容性、整合性、貼身性和便于互動,成為一種“帶有體溫的媒體”。它具備以下其他媒體無法抗衡的特點。
1、廣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國手機用戶已經超過6.4億,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億,手機媒體的用戶已經不僅僅集中在25歲到45歲之間、知識水平較高、經濟基礎較好的人群,它已經向上擴展到65歲而向下延伸到15歲,手機幾乎已經成為對應于每個活躍的社會元素的存在。幾乎人手一終端,這是其他媒體不可能具備的。
2、覆蓋性
手機網絡在大多數地方都可以實現覆蓋,無論是辦公室還是家中,甚至電梯、汽車、火車上。它的覆蓋能力遠遠超過其他媒體。
3、跟從性
“手機時代,人們在裸奔”。通過現行的基站,手機定位誤差在200米,3G時代,誤差可以縮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區西單商業街透露將考慮開設手機信息平臺,只要進入西單地區,就可獲得商場購物及相關打折信息等。
4、可統計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過受眾所用機型、話費、手機漫游情況、網頁瀏覽狀況,運營商可以精確的區分受眾,在此基礎上豐富受眾信息,建立詳細的受眾數據庫,將為廣告精準化營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5、即時互動性
廣告投放效果將不再是盲目計算的。通過促銷活動等吸引反饋的手段可以準確地計算。
6、可支付性
手機已經可以進行方便的小額的電子支付。而和金融業的融合,使其變身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時代替錢包和信用卡,從理論上講也是可行的。
人們從廣泛性和覆蓋性意識到移動通信媒體的價值,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們意識到手機媒體的更重要價值來源于它可以精確的區分受眾。而且,手機還具有隨身性、反應速度、區域能力、互動能力等其他媒體很難具備的特征,更使其可以進行精準甚至一對一的傳播。廣告將不再是單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與營銷緊密結合的交互式溝通過程。隨著手機上網資費的降低,人們使用無線網絡的頻率越來越高,而國家正在推行的三網融合會加速這一潮流,手機廣告的形式也將大大豐富。在互聯網時代,Google、百度等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超越了眾多的媒體公司,而移動通信媒體時代的到來,又為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傳統媒體乃至終端機器生產商提供了一個再次競爭的舞臺。
三、移動通信媒體應該加強服務性
由于移動通信媒體所具有的優點,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驚人的。我國手機用戶突破8億,手機報的普及率已經達到39.6%。而隨著手機媒體的發展,早期群發短信式的模式已經遇阻,應當意識到受眾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時的、對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這一點上,日本的實踐比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動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數據業務I-MODE,現在是全球最成功的無線互聯網服務。手機媒體研究的先行學者匡文波總結,它成功的關鍵是以內容為王:首先,它必須是新鮮的,即時更新;其次,它必須有深度;再次,應該鼓勵用戶多次訪問;第四,用戶應該能夠看到這種用手機上網方式的好處。I-MODE結合日本國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種娛樂業務吸引用戶,重點提供了諸如漫畫、游戲、圖片下載和音樂等服務,結合對內容提供商的嚴格考核,保證了I-MODE業務內容的豐富化和個性化。而移動通信媒體還有一個與傳統媒體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發展非常依賴于技術的發展,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無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動通信媒體業的博弈與發展
移動運營商進軍手機媒體業務的步伐已經勢不可擋,它與報社、電臺、電視臺、獨立WAP網站之間也因此產生了矛盾。移動運營商并不甘心只做網絡和渠道,而是要憑借自己在市場、用戶、渠道、信息網絡等方面的諸多優勢,力圖整合內容提供商、網絡服務商、設備系統和終端制造商以及終端用戶,形成以自己為主體的產業鏈。由此,移動運營商與報社、廣電企業和WAP網站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奪。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加速我國在這一輪信息技術變革中的腳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
所謂“三網融合”,是一種廣義的、社會化的說法,在現階段它并不意味著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三大網絡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業務應用的融合。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這也就意味著,只要通過一部機器,人們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處理。手機體積或者屏幕面積會適度增大,而筆記本電腦等則會適度縮小,手機媒體也將正式進化為移動通信媒體。原本存在于電視媒體、手機媒體、網絡媒體之間的界限將進一步模糊。同時也意味著,移動通信媒體進入了一個更加高速發展的時代,并且將加速對傳統媒體產業的解構,僅僅是“第五媒體”的定位,恐怕已經不能準確評價它的價值了。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移動通信;網絡信息監控;系統設計
1 引言
目前。各個移動通信網絡的運營商的網絡環境是異質的,其中包括了GSM網、IP網、智能網、信令網、GPRS等,它們的結構比較復雜,而且管理和控制的費用相對較高,更重要的是目前還不能將全網的管理信息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處理。隨著未來幾年IN、GPRS、移動IP、WAP等新業務的高速發展,這一切都迫切要求加快網管建設,提高維護管理水平和規劃能力,保證移動通信業務向更深更廣層次的發展。
研發移動通信網絡智能監控系統是為了能夠實時監控移動通信網絡的通信質量,從而為移動通信網絡優化工作人員優化網絡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我國移動通信發展速度很快,而相應的網絡管理和維護水平滯后,從而出現通信容量不夠、小區劃分和話務量分配不合理、同頻干擾嚴重、無線覆蓋不好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加強網絡監控,搞好運行維護,改善網絡通信質量,保證網絡的正常運行和安全,已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2 移動通信網絡監控系統總體設計
2.1 層次架構分析
移動通信多業務智能監控系統是基于GSM網絡的無線通信多業務仿真平臺。該仿真平臺可根據需要加載不同業務并對其運行質量進行分析和評估,滿足多種移動業務的需求。此外,該平臺還可建立與BSC的連接,通過對特定通信過程中上行和下行信令的比較來對網絡故障進行深入分析。
監控系統通常有兩種結構形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前者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成本低,但由于信號電纜過長,信號易失真、易受干擾,且由于數據采集通道數和存儲量的增加導致監測實時性差,只適用于測點較少且比較集中的場合;后者可靠性高、易于擴展、適用于大規模且監測點分散的場合。根據移動通信網絡分布的特點,要能監控移動通信網絡在任意點的通信質景,必須采用分布式的監控系統。本文所設計的智能監控系統是分布式的。
從體系結構上,智能監控系統一般包括3個層次:
(1)數據采集層主要包括由智能數據采集模塊和數據上傳功能的數據采集前端。
(2)網絡通信層主要完成采集終端和監控中心之間的數據傳輸。
(3)監控中心層主要面向具有管理和調度權限的管理人員,由計算機在此完成集中監測。
2.2 系統的結構設計
根據終端監測儀離散分布的特點,移動通信網絡智能監控系統采用分布式的監控系統。整個系統主要有終端監控子系統、監控中心和通信網絡組成。
(1)測試監控子系統:測試監控子系統可以分布在任意測試監控點,負責采集監控系統所要監測的內容,同時能夠將采集到的數據按照設計的協議通過短消息的方式發送到監控中心。終端監控子系統由GSM模塊和測試控制兩部分組成,用于測試移動網絡在固定點的網絡通信質量的相關參數,同時可以使用短消息的方式將數據及時傳送到監控中心。本系統中是采用單片機來實現的。
(2)移動短消息服務中心:完成系統中終端監控子系統和監控中心的短消息互發功能。
(3)監控中心:通過短消息的方式和各個終端監測儀進行數據交互,從而設置終端監測儀的工作參數和控制它們采集數據。同時監測中心軟件系統可以分析處理終端監控子系統傳送的數據,為移動網絡維護工作人員提供查詢和報表功能。所以監控中心必須設計開發一套獨立的軟件系統。
3 移動網絡監控系統的實現
3.1 監控平臺中的硬件設計分析
本系統的硬件核心設備由放置在基站或者直放站(主要)附近的監控點組成,它們通過服務器端的終端進行撥測。監測點終端系統由手機終端和控制系統兩部分組成,該終端系統接收服務器命令,進行業務測試,并將測試結果以短信方式發送至服務器控制終端以備查詢。
監控系統的硬件主要使用兩套終端設備,終端設備由手機終端和終端控制系統構成:一套是安置在監控主服務器端的控制終端系統,負責發送測試命令和測試數據的接收,并將數據傳遞到監控系統的監控服務器;另一套是安置在監測,該終端接收服務器命令,進行業務測試,并將測試結果以短信的方式發送至控制終端。這兩套系統在硬件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具體的控制程序上有所不同。
3.2 監控平臺中的軟件設計分析
移動業務監控系統平臺軟件的設計的總原則是:在不影響現有網絡的正常運行或者降低原網絡的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進行分層次,模塊化設計,不僅可以集中操作維護,而且可以靈活的升級和擴展。下面以網絡監控系統的主要構成:監控主服務器、監控從服務器和DB服務器為例進行說明分析。
(1)監控主服務器
它是監控系統的核心所在。完成監控系統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戶的管理策略、監控系統的接口配置(055接口、DB服務器、從服務器、監測點、SMS、GPRS)、不同業務的處理單元(語音/SMS/GPRS)、信令分析和統計指標形成模塊、告警信息的處理和生成、數據采集分析模塊、平臺配置模塊和日記文件系統。一個監測系統只能有—個主服務器。
(2)監控從服務器
從服務器是Web Service服務器。一個監控系統可以有多個從服務器組成,根據不同的業務需要可以增加相應的從服務器來擴充功能。主服務器和從服務器直接的通信是通過基于XML的SOAP(簡單對象訪問協議)進行通信。它的功能是監控任務的定制和調度,SMS短信收發和配置管理。
(3)DB服務器
數據庫服務器主要完成數據的存儲:基礎數據,統計信息等所有設計到的數據的存儲。各個服務器與DB的數據交互通過ADO.NET高效數據訪問技術和SQL語句。
為了真實再現客戶使用這三個品牌的心路歷程以及通過使用這三個品牌而發生的故事,《中國移動周刊》向全社會開展“暢享移動新生活”征文活動,期望各位讀者的創意靈感豐富我們的移動生活。
一、征文主題:
總主題是“暢享移動新生活”,分為“我與全球通(動感地帶、神州行)的故事”、“我是如何受益于移動服務的”兩個子主題,分別對應的是品牌業務體驗故事和優質服務故事,您可以任意選擇一個主題進行寫作。
二、征文體裁和內容:
本次征文分為暢想類和經驗類,文章體裁包括散文、記敘文或議論文(詩歌除外),您可以發揮所長,有的放矢,字數最好在2000字以內。
暢想類:您可以根據自己對移動通信技術、市場、產品的認識和理解,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不受任何束縛,對未來移動信息時代移動生活中家庭、校園、農村、商務等任意一個生活場景進行展望、勾畫和描述。
經驗類:您可以結合自己在使用信息通信業務或享受移動信息服務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收益、碰到的問題或產生的疑惑等,對現有的信息通信產品和服務提出建議或展望未來發展的方向。
三、征文時間:
2007年5月17日~11月31日
四、評選辦法及獎項設置:
征文稿件的評選由相關領域內的資深專家、學者擔任評委,評選出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及優勝獎等,獲獎作品名錄及一等獎作品將在《中國移動周刊》上刊登。
1.特等獎一個(不分主題),獎金為1500元人民幣(稅前)與獲獎證書。
2.一、二、三等獎按照兩個分主題設置,分別設1個、3個和5個,獎金分別為1000元、800元、500元人民幣(稅前)與獲獎證書。
3.優勝獎10個,將頒給獲獎證書。
論文摘要:分析了中國移動通信業不同階段的市場競爭結構,運用博弈論對其競爭行為進行了討論,提出了中國移動通信企業實施差異化戰略的對策和建議。
在中國通信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移動通信高速增長。根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字,中國移動電話用戶2003年底已達2.69億戶,截至2005年底,移動通信電話用戶總數達到3.93億戶。而我國移動通信市場基本上是雙寡頭壟斷競爭格局,競爭主體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兩家,雖然現在固話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推出的“準移動”產品——小靈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參與了移動市場的競爭,但其所分享的市場份額和用戶規模相對小得多,其對移動市場的影響仍可以忽略不計。
了解我國移動通信的市場結構,挖掘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不但會有助于推進移動通信的3G時代的到來,而且也會為世界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作貢獻。本文運用博弈論原理,對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的雙寡頭壟斷結構及市場競爭行為進行分析,從而為其培育競爭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提供理論依據,同時為確定科學有效的市場結構莫定基礎。
1中國移動通信市場競爭行為的博弈分析
我國移動通信企業之間的競爭分別經歷了進入期的阻撓博弈、成長期的價格博弈和成熟期的差異化博弈3個階段。下面分別就這3個階段進行具體分析。
1.1初進入階段的市場博弈
1994年以后,中國聯通進入電信市場打破了原來獨家壟斷的局面,電信市場上出現了企業競爭,這段時間電信市場上的博弈主要表現為處于絕對支配地位的在位者中國電信總局與弱小的中國聯通公司在市場進入與阻撓進入上展開的博弈行為。博弈模型見圖1。
這個博弈有兩個納什均衡,即(進入,默許),(不進入,斗爭)。由于聯通公司由國務院批準成立,進入勢在必行。中國電信總局在市場進入博弈中的納什均衡行為應是默許,但事實上中國電信總局選擇的是斗爭行為。主要表現在對中國聯通公司的市場進入、互聯互通實行限制,在號碼資源的分配上對聯通實行歧視等方面。中國電信總局所以選擇(進入,斗爭)的博弈行為,其目的顯然不只甘于獲得納什均衡下的寡頭利潤,而是企圖以行政措施和不正當競爭手段扼殺聯通公司,以期保護壟斷利潤。這一市場進入未體現納什均衡的博弈行為一直持續到1998年,聯通公司成立3年后,聯通的電信業務仍然只限于移動電話和無線電尋呼業務。非正當的市場阻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聯通公司的業務發展。
1.2成長期市場博弈
1998年以后,隨著信息產業部的成立,企業間的競爭逐漸趨于平等,中國聯通公司在政府政策允許下,通過低價策略獲得后動優勢,迅速擴張市場份額,使得中國移動通信市場出現了雙寡頭壟斷的局面。中國聯通為了盡快地降低平均成本和收回投資,就通過降價策略來吸引爭取更多的用戶以盡快提高市場收益,而中國移動為了不失去已有的市場份額和利益,不得不加入降價的行列,由于兩個移動通信企業提供的服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替代性,這就使得它們陷入了不斷降價的囚徒困境怪圈。博弈模型見圖2。
在該博弈中,移動和聯通都有兩個可能的策略:降價和不降價。就移動而言,無論聯通的選擇如何,降價都是它的最優策略。同樣聯通的最優策略也是降價。因此該博弈的一個納什均衡就是(降價,降價),此時移動和聯通的收益分別是5和1,行業總收益為6。從上面的博弈矩陣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聯通和移動都不降價,那么二者的收益將會是7和3,總收益為1O,顯然是帕累托優于納什均衡。但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就如兩個沒有條件串供的囚徒一樣,雙方都清楚地明白,如果雙方達成一致,形成協議定價,共同瓜分市場,在雙寡頭的市場形勢下,必將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這種協議注定是脆弱的,由于擔心會被對方“出賣”,這種協議很快就會被打破。如1999年,山東聯通和山東移動為了解決曠日持久的降價大戰,于同年l1月簽署了帶有協議性質的公約,但僅在兩個月之后,山東聯通對資費進行大調整,山東移動也適時應戰,僅存在兩個月的協議就這樣宣告破產,價格戰繼續進行。由此可見,在有限次重復博弈之后,移動和聯通仍然會一直采取降價策略,不斷地陷入“囚徒困境”。
菩名的伯川德模型指出:只存在有兩個企業的伯川德博弈中,如果兩者邊際成本為常數且相等,所生產的產品具有完全替代性即產品是同質的,并且企業考慮的競爭策略是其產品或服務價格而不是其產量,則存在著唯一的納什均衡,即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等于其邊際成本,企業的利潤等于零。在我國移動通信市場上,當中國聯通的價格下浮幅度恰好能彌補兩運營商產品質量的差異性時,競爭的均衡結果將導致價格不斷下降,最終等于其邊際成本。這較好地解釋了我國移動通信市場上價格競爭的囚徒困境。
1.3成熟期的市場博弈
雖然價格戰是市場競爭的客觀需要,對培育市場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惡性價格戰是得不償失的,它不僅大大降低了行業利潤率,造成國家稅收銳減,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而且影響到整個電信產業的健康發展,嚴重削弱了電信產業未來發展的推動力。要使移動電信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盡可能地逐步擺脫這種輪番降價的囚徒困境,實現企業之間的理性競爭,移動通信運營商應該從低層次的價格競爭,轉向差異化戰略。差異化戰略是指企業通過提供獨特的產出特性以及技術、品牌形象、附加特性和特等來強化產品(服務)特點,增加消費者價值,使得消費者愿意支付較高價格的戰略。
伯川德悖論的一個決定性假設是兩個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相同的,價格成為用戶購買和企業出售的唯一決定變量。解開這一悖論的辦法之一是引入產品的差異眭,如果兩個企業提供的服務并不是完全具有替代性的,此時消費者面對的是互有差別、多樣化的市場細分服務,價格就不再是用戶唯一感興趣的變動系數,還有許多非價格因素。這樣的服務差異化就有效地防止了惡性價格競爭。因此要使現在的移動通信企業擺脫這種囚徒困境,必須要提供差異化的互有區別的服務給用戶。豪泰林模型指出:均衡價格:平均生產成本+產品的差異量。在平均生產成本一定的情況下,企業間提供的產品差異越大。均衡價格就越高,從而利潤就越大。原因在于產品間的替代性隨著差異性增加而降低,企業壟斷能力便增強,這樣導致競爭越來越弱,從而均衡價格將更接近于壟斷價格,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
低層次的價格競爭類似于博弈論中的“零和博弈”,僅僅在相互競爭的企業和消費者之間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零和博弈”是一種完全沖突的博弈類型,博弈各方的總得益是一定值,一方所得必是一方的所失。如果考慮到由此帶來的低效率及對未來的不利影響等因素,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甚至很可能是“負和博弈”,博弈各方的總得益在減少。差異化戰略則屬于“正和博弈”,它通過實行差異化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創造出新的價值、新的利益,博弈各方的總得益隨著市場蛋糕的擴大明顯增加。此時的博弈模型見圖3。
這個博弈存在唯一的納什均衡就是(不降價,不降價),但二者的收益都增加了r,整個行業的收益也增加了2r,整個市場的蛋糕被同時做大了。現在應該是一個差異化戰略的時代,沒有差異化,就失去了競爭力。實施差異化戰略,是移動通信市場螺旋式上升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的必然趨勢。
2中國移動通信市場差異化策略
2.1技術差異
電信是一個技術迅猛發展的行業,采用先進的技術提升網絡質量,提供更新更優的服務以適應差異化、多層次的市場需要,不僅能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不易被對手效仿的更加持久的競爭優勢,而且能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中國移動在未來的3G時代,通過大量的技術投入獲得在某一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其實施差異化營銷就會事半功倍。
2.2品牌差異
品牌上的競爭已經成為一個焦點,用戶對運營商品牌和服務(產品)品牌的忠誠度成為競爭的核心。好的品牌有助于監督和提高服務產品質量并能開發新的產品和新的市場。培養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可以減少用戶對價格下降的敏感性。要通過主品牌和細分品牌的宣傳實現用戶對不同品牌價值認知的差異,另外還要積極尋找新的市場,實現準確的品牌定位,才能最終實現差異化策略。
2.3產品差異
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這兩大移動運營商都已經認識到語音業務市場可以開發的資源已經不多了,目前數據業務的需求劇增,成為移動通信新的利潤增長點,也是市場發展的方向。移動增值業務和移動數據業務在移動通信市場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G網絡的高速數據傳輸和多媒體特征將大大拓展移動通信的應用。會促成移動數據業務的大爆發,為差異化戰略的實施提供了舞臺。
2.4細分用戶目標市場
關鍵詞:3G,移動通信,TD-SCDMA,CDMA2000,WCDMA
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3G牌照,這意味著我國在經過了3G技術研制、標準提出、試驗網建設和試商用后,終于步入產業化時代。盡管經過了10余年的研發和試驗,但作為一項前沿技術,3G通信技術在其產業化進程中仍會遇到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就目前我國3G技術的應用、發展現狀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淺析。
1.3G移動通信技術
作為第三代數字通信技術,3G與前兩代技術的主要區別在于傳輸聲音和數據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實現無縫漫游,并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
為實現此服務,無線網絡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此數值根據網絡環境會發生變化)。為了3G的發展,國際電信聯盟(ITU) 于2000年5月確定了全球四大3G標準,并寫入3G技術指導性文件《2000年國際移動通訊計劃》(簡稱IMT—2000)。它們分別是WCDMA、CDMA2000、TD-SCDMA和WiMAX。其中TD-SCDMA是我國提出的。自此,各國的開發商紛紛投入了3G和3G手機的研制。
其中,CDMA(碼分多址)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基礎。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采用頻分多址(FDMA)的模擬調制方式,其主要缺點是頻譜利用率低,信令干擾話音業務。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采用時分多址(TDMA)的數字調制方式,提高了系統容量,并采用獨立信道傳送信令,使系統性能大為改善,但其系統容量仍然有限,越區切換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統則擁有頻率規劃簡單、系統容量大、頻率復用系數高、抗多徑能力強、通信質量好、軟容量、軟切換等優勢,具有巨大的發展及應用潛力。
2、中國3G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2008年4月1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陽、廣州、深圳、廈門和秦皇島8個城市,啟動3G“中國標準”TD-SCDMA社會化業務測試和試商用,其號段為157。標志著我國3G標準TD的商業化應用正式起航。
2009年1月7日14:30,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中國移動增加基于TD-SCDMA技術制式的3G牌照,中國電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術制式的3G牌照,中國聯通增加基于WCDMA技術制式的3G牌照。此舉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
可以說,目前我國的3G市場均處于起步階段。按三大運營商的計劃,最晚的運營商也將在2009年第3季度推出3G服務。據測算,如果按建網最晚的聯通來計算時間,2009年年初開始建網,根據以往的建網和運營經驗推測,3G網絡部署大概需要6個月時間,業務調試需要3個月左右時間,加上較慢的初期放號時間,再加上克服突發困難占用的時間,那么樂觀估計,2009年底~2010初,以大規模用戶放號為標志,中國通信業將全面進入3G時代,屆時3G將全面開始商用。
3.我國3G產業面臨的問題
雖然我們很樂觀的看到3G美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在其產業化發展道路上尚存在很多的坎坷。
3.1 手機終端
無論采用哪家公司的3G服務,都需要更換成3G手機。3G手機完全是通信業和計算機工業相融合的產物,使用3G手機用戶可以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支持視頻通話,支持移動電視、視頻點播、MP3下載、在線游戲、位置服務、無線上網、移動存儲和視頻會議等功能。
目前,各手機廠商研制的3G手機陸續推出,但還沒有大規模上市。3G手機的價位普遍高于同檔次2G手機。面對價位高且姓戴不甚穩的3G手機,如果沒有特殊需要,用戶換手機轉網3G的可能性比較小。這個結論在中國移動發展TD用戶的過程中也可窺見一斑。自2008年4月中國移動放號至2008年12月5日,累計發展TD用戶33.7萬戶,其中社會化業務測試招募客戶15.4萬戶,服務奧運專用客戶10.5萬戶,試商用客戶7.8萬戶,總體來說商業用戶還非常少。
3.2 SIM卡和手機號
雖然三大公司都相繼提出了“三不原則”——不用換手機號、不用換SIM卡、也不用到營業廳辦理登記手續,只需將原手機SIM卡插入3G手機。但目前各公司采用的都是“三要政策”——要換手機號、要換SIM卡、要到營業廳辦理相關手續,從而造成了人們轉網的麻煩。這又是一個影響3G用戶普及的重要因素。
3.3 手機號碼編碼方案
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都已經對3G業務放號,所采用的編號方案均是網號方式。目前我們采用的電話編碼方案主要有兩種,局號方式和網號方式。我國固定電話用戶入網采用的是PQR(S)ABCD的局號編碼方式,而2G的GSM和CDMA移動電話入網采用的是“13x”和“15x”的網號編碼方案。3G入網采用的網號編碼方案的號碼容量有限(“15x”和“18x”網段共14億),隨著3G入網用戶的增多,恐怕會帶來號碼不夠的不便。如果“三不原則”不能實現的話,那么進行號碼擴容將是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作者認為其方法主要有兩個:采用號碼容量比網號方式大很多的局號編碼方案(53.9億左右)、采用升位的方法來克服、開辟新的網段。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種方法都會給運營商、用戶和技術人員等帶來一定的麻煩。如果“三不原則”得以實現,那么這個問題將不是問題。
3.4網絡建設
3G的開通是建立在網絡建好的基礎上的。TD-SCDMA和WCDMA都需要重新建網,因此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要想實現3G,占領3G市場,就要加大力度進行網絡建設了。目前中國移動的3G網絡只開通了10個城市,即便是開通的城市也只是在市區,所以會導致通信過程中信號弱、甚至是沒有信號的情況。其2期網絡工程計劃年底竣工,也只是涵蓋了38個城市,要想建成覆蓋全國的網絡至少要2~3年的時間。中國聯通計劃今明兩年在移動領域投資1000億元,在全國范圍內建成初步全覆蓋的網絡。而中國電信的CDMA網絡可直接升級(主要軟件升級)就能提供3G服務,難度較小,因此在發放牌照之前電信曾放言,有信心首家推出3G服務,且在3G牌照發放后一個月內即可升級,一個月后開始向客戶提供3G服務。如今牌照已經發放近兩個月,其推出的189業務還是不能實現視頻通信。由此看來,覆蓋全國的3G網絡要在3年以后方可全部建成。
3.5網路互通問題
TD、WCDMA、CDMA2000這三個技術都是基于碼分多址技術標準,理論上可以實現互聯互通。而目前三個運營商的3G用戶之間以及和2G用戶之間均可以進行語音通信,但是只有采用同一牌照的3G用戶之間才可以進行視頻通信,這對3G用戶而言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說花大價錢買了3G手機卻得到和2G手機用戶一樣的待遇,會讓用戶感到得不償失。隨著網絡建設的開展和相關技術人員的努力,這個問題肯定可以解決。
4、結束語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業界各方人士的不斷努力,這些問題將逐一解決,中國的3G產業將會逐步發展起來。據估計2-3年后,3G用戶的發展將進入高峰期,同時也是2G用戶向3G用戶遷移的高峰期,預計今后5年內將有一半左右的移動用戶成為3G用戶。3G作為實現個人通信,也就是無論任何人(Whoever) 在任何時間(Whenever)在任何地點(Wherever)與任何一個人(Whomever)進行任何類型的通信(Whatever)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中國3G的發展將極大地推動全球3G的發展,為個人通信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北京郵電大學無線新技術研究所.《3G移動通信系統概述》.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年5月
[2] 北京郵電大學無線新技術研究所.《3G終端技術與應用》.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年12月
[3]3gzhan.com/html/3Gxinwenzixun/2009/0115/57.html
[4]baike.baidu.com/view/808.htm
摘要:文章介紹了4G移動通信技術的優勢、概念、特點及4G移動通信中的關鍵技術,闡述了移動圖書館的概念與4G環境下的移動圖書館的特征及具備的優勢,探討了圖書館應用4G技術之后要做好哪些準備。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5-0084-02
14G的概述
1.14G技術的優勢
21世紀,誕生了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即4G,它使信息處理能力迅速提高。移動通信技術經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更替正在走向第四代這一新階段。相對于前三代移動通信技術,4G的重要優勢在于以下幾方面。①4G能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這是3G無法比擬的。②4G是在現有網絡基礎上融合多種無線技術的新一代系統架構而成,它不須運營商重建一套新系統,與目前的3G相比存在成本上的優勢。③4G系統運用了高度分散的IP網絡結構,使得移動終端具有更好的智能性和可擴展性。移動通信業務范圍從現在的語音業務、數據連接、視頻業務發展到傳輸速率更快的語音、數據、視頻、圖像、多媒體等業務和互動交流業務。在信息革命浪潮中,4G將倍受關注,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要改變信息服務的發展模式和方向,就要關注4G時代帶來的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信息服務現狀的變革。4G將成為構建移動圖書館服務平臺新的技術支持。
1.24G的概念
4G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它集3G與WLAN于一體,可以傳輸高質量視頻圖像,圖像傳輸質量相當于高清晰度的電視。4G系統能夠以100Mbps的速度下載,上傳的速度也能達到20Mbps,4G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快的速度,無線服務可以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4G是3G技術的進一步演化,比3G技術的性能和業務質量能力有顯著的提高。
1.34G通信技術的特點
4G通信技術的主要特點:①更快速的通信速度。4G數據傳輸速率可達到10Mbps至20Mbps,最高可以達到高達100Mbps。②更寬的網絡頻譜。每個4G信道會占有100MHz的頻譜,是W―CDMA3G網絡的20倍。③更加靈活的通信方式。4G通信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信,還能夠雙向下載傳遞資料、圖畫、影像。④更優越的智能性能。4G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具有智能化的特性,例如降低對菜單和滾動操作的依賴程度。⑤更加便宜的通信費用。4G通信的無線即時連接等某些服務費用會比3G通信更加便宜。⑥更多的增值服務。4G移動通信系統技術采用正交多任務分頻技術(OFDM),這種技術可以實現例如無線區域環路(WLL)、數字音訊廣播(DAB)等方面的無線通信增值服務。⑦ 更好的兼容性能。4G通信技術具備全球漫游、接口開放、能跟多種網絡互聯、終端多樣化,以及能從第三代平穩過渡等特點。[KH+4mmD]
2移動圖書館概念與4G環境下的移動圖書館特征及優勢[KH+4mmD]
2.1移動圖書館的概念
移動圖書館(Mobile Library)是數字圖書館的一個分支,它具備數字圖書館的一般特征,同時還具備“可移動”的特征。圖書館依靠無線移動網絡、互聯網與多媒體技術,使用戶不受時間、地點、空間限制,通過閱讀設備(如手機、MP3/MP4、PDA等手持閱讀器以及筆記本電腦等)終端來進行館藏信息查詢、瀏覽、下載、閱讀和欣賞數字資源等,是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補充。
2.24G環境下的移動圖書館特征
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資費合理。4G技術中,包含了較多高效的技術,不過圖書館可以在3G技術的基礎上,升級為4G技術服務,不用花費大量的資金,由此可以降低讀者的資費負擔。②更加豐富的服務內容。到了4G時代,網速的加快和資費的降低,使移動用戶可更便捷地享用到圖書館的3D圖書、互動圖書、有聲圖書和其他服務。③高覆蓋率。4G技術的網絡具備全球信號,可實現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緊密連接,促使圖書館在全球范圍內,使用統一的服務網絡,即使讀者使用各種各樣的通信系統,4G技術仍可通過高覆蓋率,協助圖書館滿足讀者的不同需要,打破時間、地區的限制,提高讀者與圖書館的互動頻率。④通信靈活。圖書館應用4G技術,可以提供靈活的通信服務。4G技術可實現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雙向服務。
2.3移動圖書館應用4G的優勢
4G技術背景下的圖書館有著眾多的優勢。①有利于移動圖書館應用業務的發展。圖書館將電子信息資源利用移動網絡送至每位用戶身邊,無論用戶身處何地都能享受到和身處圖書館同樣的體驗。②有利于圖書館提供個性化服務。4G背景下,圖書館的系統能夠根據用戶的歷史數據分析用戶需要,將與用戶需求較為類似的新書、新資源、新論文期刊等以更為簡潔直觀的方式呈現在用戶面前。③有利于降低用戶在使用移動圖書館過程中的成本。移動服務的發展能讓用戶享受更便捷的服務,提供的內容也更加多樣化。在未來,服務將以更加便捷新穎的方式向用戶提供,并且在價格方面也占據優勢。④方便用戶下載和利用資源。在3G環境下,用戶下載資源的速度緩慢,影響用戶使用移動圖書館服務的積極性。在4G環境下,下載速度可以達到100Mbps,比3G快近50倍。
3面對4G環境,圖書館需要做好準備工作
3.1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4G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服務要以用戶為中心,提供主動服務。一是4G 技術本身的特點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4G技術具有的服務內容豐富、服務領域廣泛、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用戶界面友好等特點,都體現了一切以用戶中心的理念。二是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朝著以用戶中心轉變。圖書館由原來的以藏為目的轉向以用為目的,圖書館資源的最終使用者是用戶,沒有用戶,圖書館的工作將失去意義,圖書館也就無法生存。三是4G環境下的圖書館要想真正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需要走到用戶身邊主動為用戶提供服務,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4G網絡建設的目標是能夠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連接到互聯網。圖書館也應該讓用戶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獲得圖書館的資源與信息服務。
3.2建設智慧圖書館的目標
智能化圖書館是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是數字化時代拓展和深化信息服務功能的發展必然,是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RFID技術與現代圖書館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是先進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智能化可以提高館內服務的效率,擴大服務范圍,保障服務質量,更為館外延伸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現在多家圖書館已經實施構建以RFID為關鍵技術的物聯網環境,開始向建設智慧圖書館的方向邁進。智慧圖書館具有三個特征:溝通智慧化、建筑智慧化、服務智慧化。4G網絡為物聯網發展提供了高速且高帶寬的通信環境,隨著分布式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不同物聯網系統通過信息關聯共享與協同運作,將智慧圖書館融入整個社會的運轉之中,將會進一步推動物聯網邁向泛在網絡的時代。圖書館不僅要在硬件設備上做好智慧圖書館的準備工作,還要在軟件系統上為實現智慧圖書館提供條件。圖書館要重視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讓最新的科技真正發揮作用,為建設智慧圖書館奠定基礎,使讀者能夠認識到圖書館的價值,從而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3.3做好資源的建設準備
3.3.1人力資源方面的準備。圖書館應用4G技術之后,館員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素養和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新的技術,館員要樹立新的學習觀念,培養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終身學習、責任學習等新學習觀念,充實自己的知識,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3.3.2信息資源方面的準備。在4G技術的支持下,移動圖書館的服務更加便捷與順暢,但用戶的信息利用行為、使用習慣及對信息服務的要求等會發生變化,并對圖書館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實現“人在哪里,信息就到哪里”。應用4G技術后,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開放程度提高,遠程用戶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圖書館數字資源。
4G 技術的出現為移動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移動圖書館的事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比之前的通信技術有優越性,可要實現在移動圖書館的全面應用,讓用戶享受到4G 的服務,還需要對移動圖書館進行升級改造,需要圖書館在移動推廣方面做更細致的工作。4G 技術在圖書館的普及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是隨著用戶需求的增長,它必定會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ZK(#]彭晉.基于4G系統的移動服務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李薔.基于4G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平臺構建[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
[3]楊軍等.4G網絡潛在業務及應用分析[J].移動通信,2013(23):79-81.
[4]宋恩梅.移動的書海:國內移動圖書館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5).
[5]趙林.4G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及意義[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4).
[6]陳景明.4G通信技術在移動圖書館中應用的探討[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12(4):13-17.
【關鍵詞】BOSS 10086短信業務平臺 業務流量 網絡流量
1 BOSS系統架構概述
業務支撐系統(以下簡稱為“BOSS系統”)是基于計算機技術,融合了計算機軟硬件以及移動通信的部分特點于一體,用于支撐移動通信業務運營和管理的IT系統。隨著移動通信業務運營內涵的極大豐富和服務對象群體外延的不斷擴大,BOSS系統無論是業務種類、業務規模還是業務流程,都變得非常龐大和復雜。要研究BOSS系統的應用業務和網絡流量相關性,必須首先對BOSS系統進行分類,然后比照網絡拓撲圖,按照業務邏輯分別對收斂的采樣點進行數據流的采集和分析,建立相關業務的數據模型,定量及定性分析業務邏輯流量和網絡流量的關聯關系,進而推理出相關業務邏輯數據流隨著業務量的變化對網絡資源開銷的影響程度。
BOSS系統分類方法很多,有按功能域分、按服務需求分、按安全域分等。BOSS系統的業務種類繁多,因而各業務系統網絡及性能管理是一項復雜而富挑戰性的工作,這當中包含了多項因素。本文選取一個典型的業務平臺――10086短信業務平臺,對短信業務的業務數據流和網絡流量做抽樣性分析,以此作為對BOSS應用系統研究和維護管理的方法論,進而推廣到整個BOSS系統業務維護和管理系統中。
210086短信業務平臺架構概述
2.1 BOSS短信業務平臺業務概況
上海移動10086短信業務平臺是BOSS系統向移動客戶提供基于短信交互方式的資費和業務查詢、業務定制和退定、手機功能開通和取消、套餐申請和轉換、積分兌換和促銷活動等個性化服務的E渠道之一。
上海移動10086短信業務系統是以計費信息中心BOSS系統為核心,利用運行維護中心的行業網關平臺,向移動客戶提供便捷的端到端服務的跨平臺、跨部門的業務系統。
2.2 BOSS短信業務平臺系統概況
BOSS短信業務平臺計費信息中心側由兩臺DELL2650 PC服務器做短信接口服務器,一臺IBM P650_1做短信中間件服務器,一臺IBM P650_2做短信數據庫服務器,此外還有兩臺BOSS營帳數據庫服務器。
BOSS短信業務平臺運行維護中心側由兩臺HP行業網關服務器做對應。
計費信息中心側與運行維護中心側通過10M城域網經由一臺CISCO3725路由器互連,2M數據鏈路做備用。
BOSS短信業務平臺提供多種短信業務,明細列舉如表1所示:
3 BOSS系統短信業務網絡和服務器流量捕獲研究
3.1 業務流量和網絡流量的對應關系
為了有效捕獲網絡流量,研究業務流量和網絡流量的對應關系,需要采用特定的流量分析設備,具體包括一臺NetScout 4端口百兆探針NGenius 9241硬件設備一臺,和NetScout nGenius Performance Manager軟件一套。
為收集網絡流量,在網絡中放置探針,通過交換機上的端口鏡像將業務流量端口鏡像到探針連接端口,流量經過探針處理后再傳送到集中的性能管理服務器(nGenius Performance Manager,簡稱PM),用于全局的網絡分析。
NetScout設備能夠自動識別常見網絡協議以及應用端口,如HTPP、FTP、Telnet等。為有效標明短信數據流,在詳細分析數據流的基礎上,根據IP地址以及應用端口定義了如下應用:
短信接口到短信中間件Upstream:10.10.169.30 10.10.167.13,TCP port:28500;
短信中間件到短信接口Downstream:10.10.169.1310.10.167.30,TCP port:28540,28518;
短信中間件到營帳數據庫YZ_DB:10.10.167.1310.9.215.24。
3.2 小結
(1)經過大量統計和運算,獲得流量特征值T的對應表和K值,以及流量推算公式:
F’XX=短信業務量*K*T
其中,XX是任意段的流量預估。
如行業網關到短信接口的流量=200,000*1754*3.78/小時=1326M/小時。
(2)短信業務量每小時峰值40萬是中間件環節處理和吞吐能力的預警線,因為此時短信中間件服務連接端口流量=短信中間件服務到短信數據庫的流量+短信中間件服務到營帳數據庫的流量+短信中間件服務到短信接口機的流量=47.6Mbps,達到網絡連接100M的近50%。對于網絡來講,50%的利用率是一個預警的尺度,需要考慮采取措施如升級處理性能和帶寬等。
4 應用拓展
4.1 網絡系統維護
流量和業務量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運用到網絡和主機系統的日常運維中,包括日常系統及業務流量監控、故障診斷,還可以用于網絡規劃的輔助工具。如:
建立正常工作情況下的流量基線;
實時分析網絡流量,掌握流量的動態變化;
監控應用的響應時間,逐段分析系統延遲的組成;
確定時延導致根源,分析究竟是服務器、應用還是網絡造成的;
一旦發覺服務性能很差(響應時間太長),可以分析和比較Application Response Time 與Network Response Time,知道響應時間長是網絡造成還是Application Server本身造成的;
掌握網絡流量與業務量的對應關系,分析業務量的增長趨勢;
區分網絡傳輸時間與服務器響應時間等。
4.2 故障診斷及流量預測
流量和業務量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運用到日常系統及業務流量預測、故障診斷,為更好的系統維護作業計劃打好基礎。如:
對網絡誤用、黑客入侵“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服務暫停、超時響應等做出實時告警;
提早獲得流量異常“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如病毒爆發)的提示,預防問題的發生,并得到導致告警的應用、主機和通信對,了解流量異常的根源;
根據總流量、廣播包占用量、包CRC Errors、Multicast包占用量、不同應用的時延設置門限告警;
24小時不停監視網絡異常,并發出告警,數據包捕獲,協議解碼分析;
實時了解網絡流量情況,及時獲得導致告警的根源;
得到異常占用網絡的用戶的行為、特征,如黑客入侵;
基于前期流量,分析未來走勢,對于可能產生的系統、網絡瓶頸,提前采取措施,滿足業務增長的需要;
通過趨勢分析預測過載發生時間,有助于規劃容量以應付未來需求。
5 結束語
本文通過抽樣選取10086短信業務作為研究的對象,比照10086短信業務的業務邏輯和受理流程,采用特定的流量分析設備,得出業務流量同網絡流量之間存在的對應關系,進而推理出短信業務邏輯數據流隨著短信業務量的變化對網絡資源開銷的影響度。流量和業務量分析模型可以很好地運用到網絡系統維護、故障診斷及流量預測等方面,并可作為網絡規劃的輔助工具,對3G時代的到來所帶來的網絡與業務架構變化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Vladimir Naumovich Vapnik.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M]. New York: Wiley,1998.
[2]Juha M Alho. Statistical Demography and Forecasting [M]. NY: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2008.
[3]Peter Hack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of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 [M]. Springer-Verlag,1989.
[4]Holger Kantz. Nonlinear time series analysis [M]. Cambridge Press,2003.
[5]Julien C Sprott. Chaos and time-series analysi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Zhongjie Xie. Case studies in time series analysis [M]. McGraw-Hill Osbome Media,2009.
[7]Michael Eugene Orshansky. Statistical models,methods and algorithms for computer-aided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M]. 2001.
[8]Yair Wiseman, Song Jiang. Advanced operating systems and kernel applications: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Hershey [M].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2010.
[9]Jean Bacon. Operating systems: concurrent and distributed software design [M].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3.
【作者簡介】
電信業是屬于典型的網絡產業,具有自然壟斷的特性。(1)電信產品和服務是以網絡供應系統為存在基礎的,隨著需求量的增大和規模擴大,固定成本相應降低,從而收到網絡經濟的規模經濟效應。(2)資產的沉淀費用高。電信產業的資產專用性強,基礎設施投資大,使用周期長,退出時大量的資產難以轉作他用,導致沉淀費用高,由此形成了較高的進人壁壘。(3)電信產業具有很強的范圍經濟效益性。正是基于對電信產業上述技術經濟特點的認識,各國普遍對電信產業加強政府管制。但是近年來,電信產業的自然壟斷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是技術創新。隨著信息技術和其他高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光纖、衛星通信等大容量傳送途徑的開發成功,電信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已經大為減少。二是市場需求的擴大。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國的電信市場發展迅猛。這些變化導致電信產業在傳統意義上所具有的自然壟斷性正在逐漸被削弱,放松管制、引人競爭的思想成為各國電信業改革的主線。
二、中國電信產業改革的現狀
中國電信業的管制與改革始于改革開放初期,但是真正具有重大意義的改革直到90年代才出現。1994年7月中國聯通正式掛牌成立。中國聯通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擁有全部電信業務牌照的電信運營商。中國聯通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電信產業獨家壟斷經營的堅冰開始被打破。1998年3月,國務院決定組建信息產業部。作為主管全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通信業和軟件業的國務院組成部門,并按照政企分開、轉變職能、破除壟斷、保護競爭與權責一致的原則,對信息產業部的職能進行了配置。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中國電信產業的管理體制。1999年2月,國務院通過中國電信重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l月、6月分別批復組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同時將原中國電信尋呼業務并人中國聯通,2000年底中國鐵通也加人中國電信市場。2001年12月,國務院批準電信體制改革方案。中國電信現有資源被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責任公司重組成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南方部分保留“中國電信集團”的名稱,繼續擁有“中國電信”的商譽和無形資產。重組后的兩大集團仍擁有中國電信已有的業務經營范圍,允許兩大集團各自在對方的領域內建設本地電話網和經營本地固定電話等業務.雙方相互提供平等接人等互惠服務。
目前中國電信產業存在一家全能的電信運營商,即中國聯通;兩家近似全能的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三家近似單一型的電信運營商,即中國移動、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在市內電話、固定長話、數據傳輸等電信經營領域形成了電信和網通兩家占領市場主要份額,其他一家或數家占領少數市場份額的雙寡頭壟斷格局。移動通信由中國移動占領市場主要份額,中國聯通占領少數市場份額的主壟斷格局。在以上一系列改革中,我國電信監管部門信息產業部分別從市場結構、進人管制和互聯互通三個方面對中國電信產業進行了監管。
(1)沛場結構管制。我國1999年以來對電信市場兩次較大幅度的分拆和整合就是由管制機構直接參與垂直和水平分拆占主導地位的電信壟斷企業,重新構建電信市場結構以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進人管制。為了創造競爭的環境,我國在電信市場進人方面逐步放松管制。先后成立了中國聯通公司、中國網通、中國吉通、中國鐵通,打破了原來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對于基礎電信業務和移動電話業務的獨家壟斷地位。即使在2001年重組后也基本保持了在基礎電信領域和移動業務領域至少都有兩家或兩家以上的公司互相競爭的格局。
(3)互聯互通管制。互聯互通問題向來是各國電信管制的核心問題之一。為了防止占主導地位的電信運營商拒絕與其他競爭企業聯網或是制定盡可能高的聯網成本價格,以達到排斥競爭者的目的,在2000年9月25日頒布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里規定,主導的電信業務經營者不得拒絕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和專用網運營單位提出的互聯互通要求,主導的電信業務經營者向其他電信業務經營者提供網間互聯,服務質量不得低于本網內的同類業務及向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機構提供的同類業務質量,網間互聯的費用結算與分攤應當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在規定標準之外加收費用。
三、中國電信產業改革的級效分析
對中國電信產業進行改革的目的在于減少壟斷,加強競爭,建立優化的市場結構,將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相融合。另一方面,引人競爭促進電信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強中國電信企業的競爭力。從目前看來我國針對電信產業的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中國電信產業在經過一系列改革和重組后,目前根據不同電信業務的自然壟斷性程度,可以區分為強自然壟斷業務、弱自然壟斷業務和競爭性業務。對于這些不同種類的電信業務,信息產業部加以區別對待,實行了不同的產業政策對于強自然壟斷業務,由于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其中相當部分是沉淀資本,如果有太多家企業進行重復投資,不僅會浪費資源,而且會使每家企業的網絡系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實行壟斷,并加強管制。對于弱自然壟斷業務,則要減少壟斷,放松管制,逐步由市場競爭來代替壟斷。對于競爭性業務,則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為了有效防止企業利用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的壟斷地位,運用企業內部業務間交叉補貼(如對自然壟斷經營業務制定高價、對競爭性業務制定低價)等戰略手段,排斥在非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內競爭的企業的市場行為,要求企業對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分別實行財務上的獨立化,以監督和控制電信企業運用內部業務間交叉補貼等反競爭戰略。
自從中國電信產業進行了一系列拆分和重組后,中國電信市場的各個業務領域競爭程度日益激烈,主體結構也日益多樣化。以固定電話市場為例,在1994年中國聯通公司成立之前,固定電話市場只有一個運營商中國電信,處于絕對壟斷地位。雖然99年中國聯通和2000年底中國鐵通開通固定電話業務,但是從總體上看,仍然是中國電信的壟斷經營。但是在現在中國電信重組后,原中國電信在固定電話上的壟斷被打破。在移動通信市場在國家的扶持下,聯通發展迅速,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結束了中國移動在移動通信市場一支獨秀的局面。下面分別以中國電信業務總的市場和移動通信業務市場來分析。
根據表1反映的中國電信業務市場收人情況,利用利用反映市場集中度的綜合指數一一赫芬達爾指魏HerfindahlIndex,簡稱HHI進行分析.結果見下表
由于市場結構的壟斷性程度與HHI呈正相關,由上表數據可見中國電信業務市場的壟斷程度在逐步下降,在2000年時相當于2.263個企業經營,但在2002年已經相當于3.84個企業經營。(1/HHI表示市場中相同規模的企業個數)
在移動通信市場,中國聯通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穩步上升(參見表3),聯通的市場影響力由原來的51.6%上升為68.5%,雖然仍未改變中國移動的主壟斷格局,但其已經有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四、中國電信產業下一步改革中急.解決的問佰
1、電信管制機構的改革
電信產業管制機構本身的體制有可能直接影響到管制的效率,從而影響電信產業的改革和發展。目前,中國電信產業的管制機構是1998年3月在原郵電部和電子部的基礎上組建的信息產業部,除了主管電信產業,f言息產業部還要主管全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業。這樣一方面現有的電信管制機構存在人員構成上的不合理(缺少專職的經濟學家和電信技術專家),另一方面還存在權限過大,精力分散的問題在電信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中國信息產業部既是中國電信政策的制定者又是電信市場的管制者,這種雙重身份很難保證其在管制中維持必要的公正性
因此需要成立專門的類似于電信管制辦公室的機構,由各方面的專家組成,以保證中國電信管制的權威性、合理性、公正性,而信息產業部只作為電信產業政策的制定者。即使不成立新的機構,信息產業部至少應該在內部各部門之間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以確保管制過程的客觀和公正。
2、管制手段和模式的調整
目前電信產業市場已經逐步的多元化,與原來只有國有企業不同的是,隨著國有資產管理和經營體制的變化,現在中國的電信產業已經出現了國有全資公司、國有控股公司、公開上市的菌有電信公司,這些不同種類的公司遵循著多種制度及規則的約束。另外在2004年隨著對入世承諾的履行,很可能會出現中外合資電信公司,和我們原來的經營電信增殖業務的企業一起,成為管制對象。現有的單一的管制手段將無法面對復雜的競爭主體,在外資、民間資本進人后,一些管制手段也會失去基礎和環境。在管理手段上我國過去常用的數量控制、服務質量考核、資費審批等,隨著2003年國資委組建并履行出資人職責,其合理性也已經消失。
在競爭主體增多、競爭行為和模式日趨復雜、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的情形下,對于電信產業的管制工作必須要由以往的直接模式轉化為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的間接模式,同時結合必要的技術和行政等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兼顧效率和公平,讓我國的電信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3、3G牌照的發放問題
即將要頒發的3G牌照,無論對于現有的移動電話服務提供商還是經營其他業務的電信運營商都有著無比的重要性,不僅會對中國未來移動通信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會改變現有的中國電信產業的格局。隨著移動通信市場競爭主體的增多,要實行有效的監管,一方面要防止無序競爭和過度競爭,另一方面對于所有的經營者要提供大致相同的業務經營范圍和競爭起點。為了培植新進人移動業務的經營商,可以采取“非對稱管制”,在對新進人者放松管制時也要防止新進人者的’‘撇脂”行為(creamskimmin只),因為新進人者只進人存在超額利潤、最有利可圖的服務領域或地區,也會出現原有運營商和新進入者的不公平競爭。對于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如果都頒發3G牌照的話,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事實上的競爭,不能讓二者達成某種“市場默契”,都去集中力量發展移動市場了。否則,中國電信和由于紡織企業生產的特殊性,原、輔材料品種繁多,能夠達到數千種,而且容易分散保管在各倉庫。選擇一個合適的網絡架構非常重要,便于管理復雜的庫存。
紡織企業網絡結構可采用三層結構.三層結構一般分為客戶端、中間層、數據層三層結構具有很多優點如下:
(1)可以適應大數據量、大業務量環境的應用紡織企業的原、輔材料品種繁多,將業務邏輯集中到中間層.系統獲得了對業務邏輯的獨立性,即當用戶的要求改變時,開發人員可以迅速地在中間層(應用服務器)上更新業務邏輯,而無需將更新后的應用提交到眾多的客戶端系統上去(如遠程定點貨主的客戶端),即客戶端無需任何改動(改動眾多的客戶端并不是件輕松的事)
(2勝聯機分析處理,特別是決策支持應用中,數據的計算、操作和數據過濾往往是非常復雜的。這些復雜的工作最好在專門的應用服務器上進行,而不是在客戶機或數據庫服務器上完成。若在客戶機上完成這些處理工作,不僅要求客戶機具有足夠強大的配置和處理能力,而且對網絡負載也有較高的要求。如果在數據庫服務器上執行此類處理工作,將會限制系統支持的用戶數量。因此采用三層或多層結構,可以盡量分擔數據庫服務器的工作。當然,在數據庫服務器與應用服務器之間保持處理分割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紡級企業在實施電于商務過穆中應注班的問題
紡織企業在電子商務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買方和賣方都不僅僅是買或賣商品,它們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需求和供應鏈上的一環。買方不僅僅是買貨品,它們要考慮整個流程:搜索貨物、融資、訂貨、跟蹤、收貨、檢驗、安裝、測試、維護、淘汰。迫使買方把購買這個程序與其他程序分開是低效的。供應鏈在企業內外是否有效銜接、企業內部供應鏈的信息系統是否與企業內部的業務系統如ERP等有機結合在一起是關鍵。
1、紡織企業的手工業務處理流程必然存在很多重復或無效的業務處理環節,各職能管理機構重疊、中間層次多,而這些中間管理層一般只執行一些非創造性的統計、匯總、填表等工作,很多業務處理方式已不能適合計算機信息處理的要求。電子商務將紡織企業整個經營各環節都放在局域網絡上進行,進行信息化管理,取消了許多中間層,而決策層次的下放,要求對職能部門內部進行業務流程重組。
2、紡織企業要實現真正的電子商務,并不是只要實現了網上訂單、網上支付就可以了。如果只是這一段電子化了,而后續的采購、生產、庫存、訂單確認等供應鏈環節無法電子化,企業經營整體上還是體現不出效率提高及成本降低.這就要求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進行業務流程重組,以實現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
3、由于供應鏈已經不再局限于企業內部,而是延伸到供應商和客戶,甚至供應商的供應商和客戶的客戶,使得管理人員控制企業的廣度和深度都在增加。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就要求企業之間必須保持業務過程的一致性,這就要求企業與企業之間必須進行業務流程重組,以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朱軍,金志剛.三層網絡體系結構的特點和實現方法[I].計算機應用,2003,(03).
[2]趙洪明,馮運仿.我國企業如何發展BZB電子商務[I].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11).
[3]戴露思.廖文和.田宏基于WebService電子商務系統研究和實現[I].中國制造業信息化,2003,(04).
為了適應網絡發展和傳輸流量提高的需求,傳輸系統供應商都在技術開發上不懈努力。富士通公司在150km、1.3μm零色散光纖上進行了55x20Gbit/s傳輸的研究,實現了1.1Tbit/s的傳輸。NEC公司進行了132x20Gbit/s、120km傳輸的研究,實現了2.64Thit/s的傳輸。NTT公司實現了3Thit/s的傳輸。目前,以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光纖傳輸方面實現了10.96Thit/s(274xGbit/s)的實驗系統,對超長距離的傳輸已達到4000km無電中繼的技術水平。在光網絡方面,光網技術合作計劃(ONTC)、多波長光網絡(MONET)、泛歐光子傳送重疊網(PHOTON)、泛歐光網絡(OPEN)、光通信網管理(MOON)、光城域通信網(MTON)、波長捷變光傳送和接入網(WOTAN)等一系列研究項目的相繼啟動、實施與完成,為下一代寬帶信息網絡,尤其為承載未來IP業務的下一代光通信網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復用技術
光傳輸系統中,要提高光纖帶寬的利用率,必須依靠多信道系統。常用的復用方式有:時分復用(TDM)、波分復用(WDM)、頻分復用(FDM)、空分復用(SDM)和碼分復用(CDM)。目前的光通信領域中,WDM技術比較成熟,它能幾十倍上百倍地提高傳輸容量。
(二)寬帶放大器技術
摻餌光纖放大器(EDFA)是WDM技術實用化的關鍵,它具有對偏振不敏感、無串擾、噪聲接近量子噪聲極限等優點。但是普通的EDFA放大帶寬較窄,約有35nm(1530~1565nm),這就限制了能容納的波長信道數。進一步提高傳輸容量、增大光放大器帶寬的方法有:(1)摻餌氟化物光纖放大器(EDFFA),它可實現75nm的放大帶寬;(2)碲化物光纖放大器,它可實現76nm的放大帶寬;(3)控制摻餌光纖放大器與普通的EDFA組合起來,可放大帶寬約80nm;(4)拉曼光纖放大器(RFA),它可在任何波長處提供增益,將拉曼放大器與EDFA結合起來,可放大帶寬大于100nm。
(三)色散補償技術
對高速信道來說,在1550nm波段約18ps(mmokm)的色散將導致脈沖展寬而引起誤碼,限制高速信號長距離傳輸。對采用常規光纖的10Gbit/s系統來說,色散限制僅僅為50km。因此,長距離傳輸中必須采用色散補償技術。
(四)孤子WDM傳輸技術
超大容量傳輸系統中,色散是限制傳輸距離和容量的一個主要因素。在高速光纖通信系統中,使用孤子傳輸技術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光纖本身的非線性來平衡光纖的色散,因而可以顯著增加無中繼傳輸距離。孤子還有抗干擾能力強、能抑制極化模色散等優點。色散管理和孤子技術的結合,凸出了以往孤子只在長距離傳輸上具有的優勢,繼而向高速、寬帶、長距離方向發展。
(五)光纖接入技術
隨著通信業務量的增加,業務種類更加豐富。人們不僅需要語音業務,而且高速數據、高保真音樂、互動視頻等多媒體業務也已得到用戶青睞。這些業務不僅要有寬帶的主干傳輸網絡,用戶接人部分更是關鍵。傳統的接入方式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只有帶寬能力強的光纖接人才能將瓶頸打開,核心網和城域網的容量潛力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光纖接入中極有優勢的PON技術早就出現了,它可與多種技術相結合,例如ATM、SDH、以太網等,分別產生APON、GPON和EPON。由于ATM技術受到IP技術的挑戰等問題,APON發展基本上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但有報道指出由于ATM交換在美國廣泛應用,APON將用于實現FITH方案。GPON對電路交換性的業務支持最有優勢,又可充分利用現有的SDH,但是技術比較復雜,成本偏高。EPON繼承了以太網的優勢,成本相對較低,但對TDM類業務的支持難度相對較大。所謂EPON就是把全部數據裝在以太網幀內傳送的網絡技術。現今95%的局域網都使用以太網,所以選擇以太網技術應用于對IP數據最佳的接入網是很合乎邏輯的,并且原有的以太網只限于局域網,而且MAC技術是點對點的連接,在和光傳輸技術相結合后的EPON不再只限于局域網,還可擴展到城域網,甚至廣域網,EPON眾多的MAC技術是點對多點的連接。另外光纖到戶也采用EPON技術。
二、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對光纖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長距離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光纖到戶和全光網絡也是人們追求的夢想。
(一)光纖到戶
現在移動通信發展速度驚人,因其帶寬有限,終端體積不可能太大,顯示屏幕受限等因素,人們依然追求陸能相對占優的固定終端,希望實現光纖到戶。光纖到戶的魅力在于它有極大的帶寬,它是解決從互聯網主干網到用戶桌面的“最后一公里”瓶頸現象的最佳方案。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光纖到戶的成本大大降低,不久可降到與DSL和HFC網相當,這使FITH的實用化成為可能。據報道,1997年日本NTT公司就開始發展FTTH,2000年后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用戶數量大增。美國在2002年前后的12個月中,FTTH的安裝數量增加了200%以上。在我國,光纖到戶也是勢在必行,光纖到戶的實驗網已在武漢、成都等市開展,預計2012年前后,我國從沿海到內地將興起光纖到戶建設。可以說光纖到戶是光纖通信的一個亮點,伴隨著相應技術的成熟與實用化,成本降低到能承受的水平時,FTTH的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二)全光網絡
傳統的光網絡實現了節點間的全光化,但在網絡結點處仍用電器件,限制了目前通信網干線總容量的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網絡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全光網絡以光節點代替電節點,節點之間也是全光化,信息始終以光的形式進行傳輸與交換,交換機對用戶信息的處理不再按比特進行,而是根據其波長來決定路由。全光網絡具有良好的透明性、開放性、兼容性、可靠性、可擴展性,并能提供巨大的帶寬、超大容量、極高的處理速度、較低的誤碼率,網絡結構簡單,組網非常靈活,可以隨時增加新節點而不必安裝信號的交換和處理設備。當然全光網絡的發展并不可能獨立于眾多通信技術,它必須要與因特網、ATM網、移動通信網等相融合。目前全光網絡的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但已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從發展趨勢上看,形成一個真正的、以WDM技術與光交換技術為主的光網絡層,建立純粹的全光網絡,消除電光瓶頸已成未來光通信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未來信息網絡的核心,也是通信技術發展的最高級別,更是理想級別。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