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大學生自我認知總結

大學生自我認知總結

時間:2022-11-22 09:13: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自我認知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生自我認知總結

第1篇

關鍵詞: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實踐活動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進行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深入實際、深入社會、依靠社會力量完成的一種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綜合素質的教育活動,它是以社會為課堂、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社會系統工程。

實踐活動可以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手段,可以作為其檢驗手段。結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再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檢驗完善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實現個人職業的長遠發展。由此可見,高校欲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重要舉措,基于職業生涯規劃開展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學生實踐活動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

(一)促進大學生全面認識自我。

根據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理論,大學生正處于職業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首要任務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認知,明確自身特點,不斷成長為將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而對自身的正確評估就需要在形式內容各樣的實踐活動中完成。通過參與實踐,對自身的個性、興趣和能力等進行全面體驗和分析,對于“我的個性適合做什么樣的工作”、“我喜歡什么類型的活動”、“我的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這些自我探索的問題找到明確答案。在實踐中了解自身的優劣勢,對于未來發展必不可少。

(二)促進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職業。

大學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階段,要成功地成為“社會人”需要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實踐了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和趨勢、國家就業政策和導向,把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方向;了解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環境,分析職業分布和需求情況,預測未來職業發展趨勢,親身經歷并搜集信息,為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依據。

(三)幫助大學生確立職業目標,儲備職業技能。

在實踐中自我認知和職業初探的同時,找到“理想職業”和“現實職業”的差別,通過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性實踐開闊視野,積累經驗,不斷調整并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以職業目標為中心結合自我認知結果有針對性地深化和拓展實踐內容和形式,儲備職業技能,實現職業理想。

二、大學生實踐活動促進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舉措

大學生實踐活動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據職業生涯規劃不同階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學生實踐活動,有效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是亟須研究的重要方面。

剛入校的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探索期,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初步了解專業背景、就業形勢,形成自我認知,包括自身的個性、特長、興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認識自我后,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路線。因此,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專業認知實踐活動和形式內容豐富的校園活動。專業認知方面,可以以專業對口單位參觀等形式,讓學生對將來的工作環境和內容有初步了解,對所學專業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認知方面,高??梢酝ㄟ^團組織構建學生組織、社團、團支部等多樣化平臺,支持學生開展校園文化、科技創新、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組織、參與等形式在集體中扮演不同角色,對自己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和定位,發現自己的優劣勢,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階段是全面提升綜合素質的關鍵時期,在分析自身優劣勢的基礎上,制訂能力提升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實踐活動,提高綜合素養。同時,逐步樹立擇業觀念,了解自己的“職業錨”,初步確立長期職業目標。因此,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在豐富的校園實踐活動的基礎上,要加大社會實踐活動的比重。利用學生假期組織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政策宣講與理論研究,社會考察與熱點調研,科普宣傳與科技活動,社區服務和志愿活動,科技創新與學術研究,等等。重視社會資源參與,積極尋求政府、企業和社區街道等支持,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實踐平臺。配備專業教師作為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全程跟蹤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并做好實踐成效反饋和學生成長建議工作。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多投入多觀察多思考,大量獲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環境資源,為明確職業目標做好準備。

大三階段進入求職準備期,要引導學生綜合分析自身職業技能,幫助學生掌握步入社會和適應職業的各種能力,積累擇業優勢,培養求職技能。要為學生爭取更多機會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體驗和見習活動。從應聘、錄取、培訓到實習、總結、反饋,讓學生全程參與體驗,主動了解職業需求,親身體驗工作內容,總結反思自身表現,儲備提升各種能力。在實習實踐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做好求職擇業的心理準備,腳踏實地,不空談,不浮躁。

大四階段是職業生涯決策階段,要幫助學生全面總結,凝練提升,沖刺理想職業目標。這個階段的實踐活動主要是畢業實習實踐,指導學生總結四年所學理論知識,到理想求職崗位實習實踐,檢驗學習成果。同時,針對理想求職崗位的具體要求做好求職準備,努力實現求職目標。

三、結語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成為高校和學生的共同目標,實踐育人工作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本文結合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理論和目前高校實踐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提出針對學生不同階段開展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旨在為高校更好地開展實踐育人工作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1]孫長纓.當代大學生就業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王革.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M].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3.

第2篇

【關鍵詞】 認知行為; 團體輔導; 大學生; 情緒管理

近年來,在高校頻發各類大學生傷人和自傷事件,起因多是由于情緒對照不良而引發的應激沖動行為。但長期以來,國內各高校對于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問題的研究和干預普遍不足,并未將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內容。現今教育管理部門所規劃的心理輔導任務,僅就目前高校發生暴力事件進行補救,而在預防環節上明顯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忽視大學生心理個性的塑造,二是過多關注了補救性教育的研究。高校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的提出,正適應了當前大學生心理狀態不穩定的現狀,亦符合了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備心理健康教育模塊的重要內容。對于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推進,應本著適應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原則,科學制定符合大學生心理文化的學習方案,使其逐漸成為高校正規心理教育中的一個所屬分支,為更好的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揮積極的推進作用。

認知行為取向互動團體輔導(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CBIGT)可以定義為是一種將認知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和行為理論有機結合的對生氣情緒起到有效降低的技術策略,并融合系統化心理干預技術的輔導取向[1]。目前該技術在國內大學生群體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應用。團體輔導作為一種手段已經逐漸應用于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2]。對于大學生的自殺、自殘、他殺等極端行為亦有良好的趨化作用[3-5]。目前國外的一些研究結果亦證明了它的顯著效果和現實意義[6-7],認知行為取向的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對團員情緒管理有明顯的改善效果,自我化的管理手段、系統處理情緒問題、認知行為互動的有效結合等一系列的方式與方法,成就了一套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案,并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發展,已然成為一套理論聯系實際的合理化的團體輔導措施。本次實驗,通過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訓練對于減少和對照大學生生氣情緒的發生起到顯著的干預效果,包括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和非理性信念等技術指標上的改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某綜合性大學在校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標準為自我認定情緒管理不善,易沖動,并自愿接受團體輔導有強烈的改變愿望的個體。通過使用大學生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測評及與學生的一對一面談,最終確定42名大學生被試,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1名,試驗組成員參與團體訓練,對照組成員不參與團體訓練;兩組成員在年齡、性別、專業、前測指標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來參加面試的大學生均接受前測、后測和追蹤測量。參與本研究的成員信息見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 研究者依據高校的教育特點以及大學生的語言習慣,逐條修正了STAXI(Sa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Scale)量表。該量表包括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3個分量表。通過內部一致性Cronbach Alph系數分析度量表的信度。經過修訂后的系數值分別為: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分量表分別為0.86、0.78、0.81,總量表的系數為0.82。

1.2.2 非理性信念量表 參照楊清艷等[8]編制的非理性信念量表(Irrational Beliefs Scale,IBS)。其研究內容以患者組和正常人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4個層面內容:絕對化要求、糟糕至極、低挫折耐受和概括化評論。情緒障礙是當代大學生中最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焦慮、抑郁、情緒控制障礙等負性情緒與非理性信念的關系密切,這一結論已經被大量研究所證實[9]。

1.2.3 團體錄音 在征得所有試驗成員同意后,使用專業的錄音筆,對在團體訓練過程中的所有有聲文字進行聲音記錄。在團體輔導結束后由專人負責將其轉化為書面稿件,用以記錄和分析每個團隊成員在團體實踐過程中的改變。

1.2.4 團體回饋表 由團體訓練小組成員自行編制,在每次團體活動結束后回收,內容主要包括團體會序、團體活動、團體內容以及活動有感和愿望等團體活動信息。

1.2.5 形成自我量化報告 用于測量被試生氣狀況的自我測評報告。報告以優化大學生情緒管理作為目標,通過團體訓練和參團人員的具體情況擬定了情緒對照、生氣管理、減壓學習能力等3個方面的內容,采用Likert 7點量表進行自我量化。其中的數字“1”代表為負性的不符合,數字“7”表示為正性的最符合。

1.2.6 自我質性報告 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成員填寫開放性問卷調查,由課題組進行總結、分析和梳理,并結合團體錄音、團體觀察記錄表、團體回饋表等信息,分析團體成員生氣狀態下的具體表現形式。最終精簡為兩個維度的基本信息:生氣情緒管理行為的正向改變、認知行為精神學習的改變。

1.3 CBIGT方案

1.3.1 帶領者 (1)主要帶領者:在該研究中擔任多重角色。負責團體訓練的前期準備、活動方案的設計、各種量表的形成,活動的組織實施,全局性的保證團體訓練整體的順利進行。(2)協同帶領者:是團體訓練項目中的協助者。伴隨各類活動項目的進展,負責收集團體成員的反饋信息與建設性意見,整理分析各類量化表格,協助主要帶領者完成團體訓練活動。

1.3.2 團體活動方案 通過文獻分析及現狀調查[10-12],以認知行為互動團體輔導為框架,融入Novaco的生氣對照模式與自我管理技巧,設計該項團體輔導方案。試驗組通過4期共8次的認知行為取向的生氣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每次活動時間為120 min。見表2。

1.4 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評估 該項研究的評估效果主要包括3個方面:團體成員在接受訓練干預前和后的問卷測試評分(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團隊成員的自我量化報告、以及組員的自我質性報告。研究過程包括三個時間點:前測,輔導項目進行前,對面試人員進行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自測,自我量化報告的形成;后測,輔導項目結束后,團體成員進行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自測,形成自我量化報告和自我質性報告;追蹤測量,在團體輔導結束后六周,團體成員繼續填寫評估問卷及自我量化報告。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以P

2 結果

2.1 問卷結果分析

2.1.1 試驗組前后測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結果比較 試驗組中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和非理性信念4個維度的后測值與前測值比較顯著降低(P

2.1.2 兩組情境-特質生氣表達量表的結果比較 兩組前測中情境生氣等4個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后測和追蹤測試中,試驗組4個維度的測評結果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 自我量化報告 試驗組中情緒對照、減壓學習能力和生氣管理,與前測結果相比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3 自我質性報告 由組員不定式的開放問題組成,問卷于團體訓練結束后下發,并要求團隊成員在1周之內填寫完整并統一上交。問題經過輔導團隊成員編碼后總結歸納為:(1)生氣情緒管理行為的正向改變。21名訓練成員中認知上的改變有18名,占85.7%;應對方式上的改變有17名,占81.0%。團隊成員提高了對于生氣情緒的認知能力以及處理事件發生與生氣情緒反應之間的變化關系。(2)認知行為精神學習的改變。能夠成為自己的治療者從開始的3名,增加到9名;能夠具體的應用認知行為技巧的人數從開始的1人增加到13名。

3 討論

大學生處于認知發展、調整的成熟階段[13],對于突然發生的狀況及緊急情況大多處理缺少應有的鎮定情緒及合適的處理技巧。往往對于生氣情緒無法有效化解,亦或壓力情緒管理不當[14],甚至表現出因控制偏差而導致的不良后果。在國內對于大學生情緒控制的研究發展尚淺,基本處于初級階段,許多研究手段和干預措施還需進一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認知行為取向的團體訓練在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中的輔導效果,為進一步在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氣情緒管理學習與應用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15]。

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前測中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生氣表達、非理性信念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在實施了生氣情緒管理的團體化訓練之后,大學生情境生氣、特質生氣等4個維度與前測值相比,后測值均明顯降低(P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輔導對于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水平有顯著效果,它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情緒對照、減壓學習、生氣管理的能力,對于大學生情緒控制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團體訓練中學習的輔導技巧,能夠讓個體應用于學習、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個人問題的處理中,在未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大環境下,期待著這項技術能成為提高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進校園和諧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Davis.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6):187-195.

[2]李麗.團體輔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未來與發展,2013,8(1):85-87.

[3]梁瑛楠,楊麗珠.大學生自殺意念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8):1010-1012.

[4]鄭小方,陳華蓮.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對自殺意念大學生的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64-66.

[5]郭文斌,張劍,馮小瑜,等.大學生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的現況調研[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28(1):150-153.

[6] Duo Chen,Zhang J M,Shen L L,et al.Interner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7(5):151-152.

[7] Gni S,Wu X C.A study on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 on academic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17(5):512-514.

[8]楊清艷,李占江,姜長青,等.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6):562-568.

[9] Solomon A,Arnow B A,Gotlib I H,et al.Individualized measurement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remitted depressiv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4):439-455.

[10]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1]邢秀茶,曹雪梅.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效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6):1142-1143.

[12]段鑫星,趙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2-163.

[13] Rose S D.青少年團體治療-認知行為互動取向[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2.

[14]魏鵬程.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的設計與實施[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5):167-169.

第3篇

元認知策略是一種高級的管理技能,對提高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元認知策略是指大學生對自己認知能力的了解,也就是大學生明白自己在哪方面的學習會比較擅長,是在文字能力上還是在空間能力上;學習任務和要求的準確判斷,對于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花費不同力氣去進行解決,以及用什么方法來達到最佳的目的。元認知策略分為三部分;計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評估策略。如何利用元認知策略讓大學英語的學習效果更好呢?首先我們要明白現在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

一、如今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

英語對我國的大學來說,無論是??七€是本科,無論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都是一門必修課程,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還專門為這門課程制定了統一的教學大綱。這二十年來,通過無數人的努力,英語的教育已經有了很好的氣氛,大學英語教學也從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到教學重心、手段和教學的模式等等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通過大學的英語學習,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英語的運用上,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加強。但是,縱觀現在的大學的英語教育,仍然有著很多的弊端和問題讓人擔憂著,這些問題主要是:

(一)很多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不夠明確,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在大學的生活中,很多的大學生因為在大學生活的寬松,約束性較低,生活變得隨心所遇,高中的那種學習勁明顯的喪失,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失去了強烈的學習動機。特別是一些英語基礎較差的大學生,他們在英語的學習上遇到了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就更容易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還有的人對英語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通過國家四級英語考試,為將來的工作提供一個可利用的籌碼,但是這種動機明顯的功利性太強,或許能夠短期的維持學習熱情,但是這種功利性太強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對很多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很少有人能夠把英語的學習當做是必要的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途徑,更是很少有人能夠把英語的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平常的英語學習中,缺乏必要的英語學習的自覺性、持久性和主動性,這樣進行英語的學習要想有好的學習效果,肯定就有著相當的困難。

(二)很多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滯后,學習的效果不明顯

在大學中很多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的效果不好,除了他們的目標不夠明確,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自身的英語基礎薄弱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他們的學習方式滯后,自主學習能力較差。

英語是一門擁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在這個學科的學習上,聽、說、讀、寫等各項能力的學習都很重要,但是要想做好這四項能力的培養,不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上面,在這些能力的培養上還需要有著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在實際的學習中,很多的大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上都沿用著一套老的學習套路,在方法的選擇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甚至有一部分大學生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學習方法,只是傾向于在課堂上機械的聽教師的講授,然后在課堂外對這些知識進行死記硬背。根本就不知道要在課外閱讀和寫作上花一定的時間能夠增強自己的英語語感,更加不知道通過構詞法、轉換法、聯想法、歸類法、推斷法等方法來進行英語單詞的記憶和積累。更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平時,不肯老老實實的進行語言知識的積累,到考試時才進行臨陣磨槍,搞題海戰術來進行英語的突擊,用這樣的英語學習方法來進行英語的學習,要想真正提高英語水平,根本就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

二、元認知策略教學法對大學生英語學習的意義

在當前大學生中非英語教學的現狀存在很多的不樂觀的形式,無論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其實可以通過增強大學生的元認知意識來進行這種情況來解決。元認知策略與教學相結合的培訓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優化學習方式,因此對于缺乏語言環境的英語聽力教學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元認知策略在具體的應用中指的是個人在自身思維過程中,對主體認知過程的自我反思、自我控制、自我評價。運用元認知策略能使大學生學會去合理計劃、正確評估、科學的管理自己的學習。大學生一旦掌握了元認知策略,把元認知理論引入到英語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培養上將會對這些能力培養的效果起到巨大的幫助。

筆者試圖改變目前大學生英語各種能力的學習的現狀,將大學生元認知意識的培養融入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將元認知策略的培訓與各種能力培養的策略的培訓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的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元認知學習策略意識,主動使用元認知策略,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英語中的各種能力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有效的激發出大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三、元認知策略教學法在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應用策略

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就已經有人在開始進行將元認知策略融入到英語的學習當中,筆者從多年來各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中進行分析,并作出深入的研究,努力、積極把元認知策略的培養融入大學生英語學習中,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意識,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從而增強大學生的英語的學習能力,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聽力成績和水平。以下將對元認知策略融入到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應用策略進行具體深入的探討。

(一)元認知意識的培養

元認知意識包括了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的自信心和自主學習的動力,元認知意識的具備是把元認知策略融入到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第一步。教師要首先進行大學生學習觀念和策略的調整和改變。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是面談,抑或是其他的各種形式,來掌握大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特征,再根據各種問題為大學生進行學習觀念和策略的調整,在調整觀念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大學生們英語的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英語的學習,聽、說、讀、寫都很重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也是大學生完成可以掌控的。元認知策略的引入能夠有效的進行大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測試、評價以及調整,讓大學生能夠很好的完成學習目標。在大學生對元認知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再想大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的系統介紹,包括其中的目標性、計劃性、學習監控和學習評估等內容,讓大學生在英語的學習是不斷加深元認知意識的理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機制。

(二)協助大學生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

在大學生對元認知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那么他們的英語學習就該有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了。學習目標的明確能夠讓學習動機更加的強烈,同樣有助于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的作用,通過逐一的訪談和個性化輔導等途徑,明確每個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不足,并為其提供可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弱點而進行某方面的強化學習和訓練,和大學生一起協商,執行處適合大學生個人特點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其中要包括,每周、每月以及整個學期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并按照計劃進行實踐。比如每周計劃背100個單詞,每周刊一份英文報紙,每周要抽出幾個小時來進行聽力的訓練,每周參加一次英語角活動,每月寫幾篇英語作文,學期計劃是通過大學英語的四級、六級考試等等。除了要幫助大學生建立學習目標和計劃,還要讓大學生在課堂上擁有學習的主動性,為大學生制定課堂的目標。教師在開始新想課程的之前,為大學生指出重點、難點以及這個課時需要達到的要求,讓大學生能夠能夠更加容易的制定出合適的課堂學習的目標。

(三)協助大學生提高自我的監控能力

對自我的監控是元認知策略的核心,很多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較差的原因都是因為缺乏對自我的監控能力。他們或許制定了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但是對自我的監控能力不做,在學習的熱情消退后,就把英語的學習計劃擱淺了,最終就失去了英語學習的興趣。自我監控的作用就在于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思路的調整、學習方法的改變,尋找到決絕問題的方法。大學生在進行英語的學習過程中要經歷一個從外部監督想內部的自我監督轉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做好對大學生的引導、協助和督促,在經過幫大學生進行學習目標和計劃的知道你該后,教師要經常進行大學生進度的詢問和了解,如果大學生在進行計劃的執行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教師要及時的幫組學習進行方法和策略的改進,讓大學生能夠重新找回自己的信心。

(四)協調大學生加強自我評估能力

評估策略是元認知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評估指的是在大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以后,對大學生的知識掌握的完整性、準確性等方面進行核查。通過評估策略能夠讓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深入的反省和總結,這是提高大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優秀的英語學習者能夠成功的進行對自己整個英語學習過程的管理,然后通過評估策略進行自己學習情況的檢查,從中了解到自己在進行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弱點,學習的計劃和方法是否科學等等。在進行評估策略的過程中,可以使用這幾種評估方式:一是在每個單元設計一個評估表,用來進行大學生英語英語能力的評估,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評估能力。二是使用同學之間互評的方式,這種方式要制定統一的評估標準,從而提高評估的客觀性。三是教師對大學生的評估,通過面談等方式超出大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四是教師定期的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對評估的方法進行核實的調整。

第4篇

關鍵詞: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教師角色;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222-03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力資本結構的變遷,社會對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更需要保持旺盛的學習力,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適應各種工作崗位的需求。因此,在大學階段通過研究性教學提升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是一種必需也是一種必然。

一、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構成

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活動,是對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師生教與學的單向模式的一種突破,將教學和研究融合在了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同時發生變化,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時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課題,收集、分析和處理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成,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研究性學習通常能夠使學生具備研究性學習能力,當然,研究性學習能力也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前提要件。詳言之,研究性學習能力包括自我認知能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團隊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首先,研究性學習能力應該使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得到發展。自我認知能力是情商的表現之一,在未來的職場競爭和生活場域中不可或缺,能夠為大學生在大學階段選課、讀書、社團活動的選擇提供依據,并為未來自我職業生涯的設計提供條件,他們的職業觀將從“就業”轉向“擇業”。新一代的大學生群體經歷了較為漫長的應試教育過程,大學階段應該是他們進入社會的一個準備期。課程學習只是充實他們的知識儲備而并不是大學學習的唯一目的。大學生尋找和發現自我的過程更為重要。課程學習應該是他們提升自我認知能力的載體。

其次,研究性學習能力強調學會學習的能力,實際上就是尋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旦生成,就會使學生形成一種全新的探索型的思維方式,引領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從學習階段延伸至工作和生活之中。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對于習慣于解答問題的中國學生來講,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甚至是唯一答案一直是主要的學習目標。但是這種只注重答案的學習方式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難以形成問題意識,而問題意識使學生從認知活動中的有疑、困惑到探究和釋疑,這種心理狀態能夠推動學習過程的主動發生,形成積極思維和一種問題性的心理品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和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要比分析決絕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根據各種問題類型及其解決方法的分類,低級型問題是由他人呈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是已知的,學生以求得結果為目標;中級性問題由他人呈現,但學生須根據問題通過推理設想解決的有效方法;高級型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探究值得研究的問題,自己通過記憶、推理、創造性想象提出多樣性的解決方案并進行優序排列。

第三,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應包括溝通和團隊合作的能力?,F代教育理論認為,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可以使一個人獲得認知自我、理解和調節他人情緒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溝通能力差會導致自己被邊緣化,影響同事間合作,而溝通能力強則會在工作場所迅速取得別人的合作和幫助,容易獲得職業上的成功。根據筆者在公務員系統中所做的調查,大學生進入社會后在25~30歲之間屬于心理困擾較為嚴重的群體,他們最主要的壓力源來自人際關系的處理,其中,以溝通能力的缺失和不足為主要指標,他們比較容易糾結于自己跟上下級以及同事的關系處理。此外,團隊合作能力是在溝通能力的基礎上,融入奉獻和集體責任感,通過溝通協作進行團隊決策、與團隊其他成員共同實現團隊目標、自我認同團隊角色、處理團隊關系以及合作完成團隊運作過程。溝通及團隊合作能力是目前企事業單位在人力資源招聘較為注重的能力,它關系到企業績效的高低。

第四,自我管理的能力是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基本能力也是保持學生未來學習力與競爭力的要素。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指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等一系列能力,具體體現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擺脫長期依賴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學會獨立處理跟生活有關的一切事宜,樹立獨立生活意識;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學會學習的方法和自我規劃學習內容;社會活動參與能力:尋求構建社會關系網絡的機會,積極參與各種相關的有益活動,進行溝通合作的自我練習,應對未來社會的需求。職業生涯自我規劃能力:對職業定位能夠形成準確的認知,并為之設計好一系列選課以適應自己感興趣并心向往之的職業崗位的需求。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學生人力資本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提升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困境

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彈性;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0—0072—02

一、問題提出

處于成年早期階段的大學生,心理發展階段上還沒有達到與生理相適應的成熟水平,但又是承載著家長和社會高期望的一個特殊群體,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經常會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狀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會出現心理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就是他們的心理彈性(resilience)不同。心理彈性可以看作是當代大學生群體應該具備的一項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

團體輔導是心理輔導的一種重要方式,其應用性十分廣泛,具有相對高效性、感染力強、省時省力、效果明顯且易保持,在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團體輔導這一形式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設計出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案來對心理彈性水平較低的大學生進行積極干預,增強他們面對挫折或壓力性事件的能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研究著眼于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干預,以知情意行訓練為突破口,以發展性成長性為目的,以團體指導為干預手段,開展縱向的追蹤評估,旨在以科學的態度探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與方法,以實證的手段評估團體輔導技術在心理彈性干預運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

以張貼招募廣告的方式在華中農業大學招募團體成員,對自愿前來報名參加的成員進行訪談和篩選,最后確定20名成員。其中10名作為實驗組,參與本次團體輔導;另外10名作為控制組,與實驗組同時異地進行問卷測量,但不進行團體輔導。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獻法、訪談法、觀察法及問卷調查法。

(三)研究工具

1、大學生復原力量表。采用陽毅、江光榮(2005)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彈性量表》。量表以自陳方式呈現給被試,采用5點計分法,量表總分越高,表示心理彈性水平越高。該量表項目區分度良好,量表分半信度達到0.6334,Cronbach α系數為0.8594,結構效度、效標效度及外部效度較好。

2、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采用《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此量表由清華大學樊富珉編制,共20道項目,請成員根據量表陳述句子,以1到5的尺度等級評估自己參與團體的狀況。

3、團體滿意度自我評定量表。使用《團體滿意度自我評定量表》,該量表共10道項目,采用1—10計分。

(四)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研究設計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設計,團體輔導活動每周一次,共持續8周,每次時間依據不同的活動內容不同,大約為90—120分鐘。

(五)數據處理

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團體輔導前后實驗組、對照組差異評估

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團體輔導前后,實驗組心理彈性各維度及總分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照組沒有發生顯著性變化。具體結果見下表1:

(二)團體輔導前后實驗組、追蹤組差異評估

為了考察團體輔導效果的持續效應,3個月后對實驗組進行了再次評估,追蹤測評組較實驗組前測有顯著性差異,較實驗組后測無顯著性差異。結果如下表2:

(三)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評估

在團體輔導活動進行至第4次時,請成員填寫了《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從而及時了解成員對活動的感受和團體的發展程度。團體成員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團體當中,并且采取建設性的行為和態度來改變自己或是幫助別人,有70%的成員能夠以真誠的反應面對其他人,60%的成員能夠在活動開始前后進行認真的準備和總結,60%的成員愿意參與團體各種形式的活動,50%的成員能夠避免標定自己和團體其他人。另外只有70%的成員不愿意使自己做別人的模范,這可能與團體所提倡的尊重平等氣氛有關??傮w來說,團體成員在團體進程中參與情況良好。

(四)團體滿意度自我評定量表評估

在團體輔導活動結束時,請成員填寫《團體滿意度自我評定量表》。86.7%的成員對團體越來越信任,83.3%的成員能夠樂于和他人分享經驗,83.3%的成員認為本次團體經驗是有意義的并且認為團體氣氛使人舒適,75.6%的成員表示越來越有信心??梢钥闯?,團體成員對于本次團體輔導的滿意度較高。

四、討論

(一)團體輔導對于提升大學生心理彈性水平的有效性

本次團體輔導對于實驗組心理彈性水平的提升作用顯著,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1、本研究的團體輔導方案設計將認知轉變與行為改變相結合始終圍繞著改變成員的認知方式,從關于自我概念的自我接納,到識別自我的不合理情緒,建立理性思維模式,再到增強成員的自我效能感,這些都緊緊的圍繞成員的認知模式開展,促使他們有意識的去改變自我行為。除了改變認知外,還加入了一些行為改變的策略,讓每個成員在實際活動中體驗不同的行為方式所帶來不同的后果;2、方案的設計及實施都能針對心理彈性的各個維度來開展,做到了有的放矢,針對性強,這樣易于領導者引導,也利于成員的領悟與總結,并將每次收獲及時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每一次活動討論的主題都是承接上一次的主題而設計,并且還在每一單元結束時給成員布置家庭作業,注重將感悟應用于日常實踐。

第6篇

關鍵詞 元認知 動機 相關性 英語寫作水平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45

On Correlation of English Writing Meta - 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Writing Proficiency

JIANG Lan, ZHANG Xusong

([1]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28;

[2]Changchun Aut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o.3 Middle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011)

Abstract English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writing level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 have a great impact. Although the current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learly excellent English writing standards, but they are far less than excellent English writing standards, the causes of various aspects, mainly because most of the students there are painful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Writing a language barrier. Based on the different grades and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re in English as the first foreign language a certain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found in English Writing Metacognition and students' writing level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student motivation and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skills is not alway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hile the English writing meta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have some relevance.

Key words Metacognitive; motivation; correlation; English writing level

0 引言

英語寫作作為一項輸出技能,在英語學習者綜合運用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大學英語寫作學習和教學方法進行科學深入的研究總結后發現,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的元認知是好的英語寫作教程的重點所在,所以大學教師應該多注意培養學生英語寫作的元認知,同時要加強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學習動機,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將自己的英語寫作動機轉化為學習動力,尤其要著重培養學生在文化興趣、語言偏愛及社會責任方面的動機,學生的成績動機和學習環境動機也要同時關注。無論是從大學生的角度還是大學英語教師的角度出發,都應該重視英語寫作這一部分,共同努力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與技能。

1元認知與動機

元認知是指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是認知活動的核心,元認知的發展受個人所接受的教育訓練影響。元認知由美國心理學家 Flav ell首先提出,他認為,元認知是關于個人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 程的能力。其實質是人們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與自 我調節。元認人對自己元認知活動的了解、評估、檢驗和調整等一般都是通過元認知來進行的,元認知一般可以分為元認知知識、體驗和監控三部分,而元認知的策略一般包括有計劃、監控和調節策略。學生的元認知在英語寫作學習中對學生學習英語寫作的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培養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的元認知對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至關重要。

動機一般指涉及人的某種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是人在產生決定做某些事情的念頭時,形成的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這種內在的驅動力驅動人做出一些可以讓事物朝著自己內心期望方向發展的行為。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動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英語寫作的寫作元產生影響,從而對學生學好英語寫作起到一定作用,好的學習動機能促進學生為內心期望的學習方向做出努力。

2元認知、動機與英語寫作水平相關性問題的提出與研究

2.1 問題的提出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元認知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原因在于現代認知心理學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分為監統、材料、目標、操作和產品系統等幾大系統,而這幾大系統中監控系統占有主導地位,控制協調其他系統。在對學生的英語寫作方面元認知與寫作水平之間進行研究以后,總結發現學生英語寫作元認知與學生英語水平顯示正相關的關系,即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隨著學生英語寫作元認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也就是說學生的英語寫作元認知對學生英語寫作水平起著同向的影響作用。但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研究起著同樣重要影響的動機性因素卻沒有被考慮其中。

動機對元認知有著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動機性因素包括有成就目標、自我效能、任務價值、心理控制源等方面,研究總結發現,英語寫作的元認知與動機性因素中的四大因素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調查學習發現之前的學者們對元認知、動機與英語寫作水平三者之間進行的關系研究一般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三個變量之間兩兩進行研究,即元認知與英語作文成績之間或元認知與動機性因素之間分別進行研究;二是并沒有將三者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研究,沒有清晰明確的指出三者之間的影響因素和被影響因素。三是沒有對三個變量之間的影響力進行研究。本文將對英語寫作元認知、動機與英語寫作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及互相影響進行研究,以便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有一個明確的參考方向。

2.2 問題的研究

英語寫作元認知的測量一般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的,問卷調查的維度一般有四個,通過調查讓學生分別對自身優缺點進行了解及語言策略與評價標準知識。調查問卷一般有成就目標量表、內控性量表、英文寫作成績測定、英文寫作自我效能量表及英文寫作價值量表。測試要綜合選取第一外語為英語的不同高校不同年級且一定數量的大學生為測試對象,由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問卷調查的內容,并由專業的學者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三者間的相關性研究分析

研究結果中顯示英語寫作元認知、動機性因素中的四大要素即自我效能、成就目標、任務價值、內控性因素與英文寫作水平都顯示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英語寫作元認知與動機性因素對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還發現英語學習中的四個動機性因素內控性因素、自我效能、任務價值、成就目標英語與英語寫作元認知中的三個成分即元認知控制、體驗和知識都有著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動機性因素可能在實際具體的英文寫作智力活動中對英語寫作元認知起到影響。而在動機性因素的四個因素中,元認知的三個成分對英文寫作水平的相關性只同自我效能比較接近,而高出了其他三個因素,也就是說英語寫作水平與英語寫作元認知及動機性因素中的自我效能關系更加密切。

3.2 三者間的相關性路徑分析

本文通過將自我效能、內控性因素、成就目標、任務價值與英文寫作水平應用到協方差結構模型的方法,進一步驗證了動機性因素四個因素自我效能、內控性因素、成就目標、任務價值與英語寫作水平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動機性因素的四個因素之間兩兩相關,同時對英語寫作元認知與英語寫作水平都有著影響作用,而由三個成分元認知即體驗、調控和知識合成的英文寫作元認知作為潛變量也會直接影響到英文寫作水平。

在對協方差模型中加入嵌套模型進行研究之后,進一步發現動機性因素中的自我效能對英語寫作元認知與英語寫作水平都有著顯著的影響,即自我效能高的學生在英文寫作中的元認知更高,英文寫作水平也更高,動機性因素的其他三因素對英語寫作水平的直接影響不夠顯著,但是對英語寫作元認知也有著一定的影響,進而通過英語寫作元認知產生影響又間接地對英語寫作水平產生影響。

總而言之,英語寫作元認知與動機性因素中的自我效能在研究中的各變量中是對英語寫作水平影響最大的。這就為提高大學英語寫作水平實際教學引入相關變量給出了一個可行性高,可信性高的參考。

4研究啟示及影響

研究表明,在動機性因素的四大因素中,自我效能對英語寫作元認知的影響最大,而且四大因素中只有自我效能對英語寫作水平起的是直接作用,其他三要素即內控性因素、成就目標、任務價值對英文寫作水平都是間接產生影響的。自我效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行為成就,任務價值、焦慮等則是間接作用于人的行為成就。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英語寫作元認知訓練的過程中,要引入自我效能變量的訓練,結合學生自身實際情況針對英語寫作元認知較低的學生進行個體訓練,并對其進行英文寫作自我效能的測驗,對自我效能測試結果較低的學生要多加以培訓,而有的學生在自我效能達到一定限度以后,再對其進行自我效能培訓就起不到太大作用,因為自我效能是有一個極限的。

之前有學者認為成就目標、任務價值、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對學生英語寫作元認知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后來的研究中已經通過兩兩相關的形式將其納入到模型中去,研究結果也認證了上一理論的正確性,即動機性因素中的四個因素在發展中一直兩兩相關,即四個因素中前一變量的變化必然引起后一變量產生同向變化,所以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習狀況選取學生實際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動機因素進行培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另一方面對動機性因素中的其他因素起到正向影響作用,從而對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產生綜合積極影響。

5 結束語

英語教學強調教學的雙向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元認知能力對于解決教 會學生如何進行英語寫作自主學習的問題提供非常重要的保證。動機性因素的四大因素兩兩相關,都對英語寫作認知元有著直接影響,再通過元認知對英語寫作水平起到間接影響作用,自我效能是其中對英語寫作元認知影響最大的因素。大學教學應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的同時,更加關注培養學生英語寫作元認知及學習動機性因素,從各方面出發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水平。

本文系吉林省大數據寫作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GZ54 14-81

參考文獻

[1] 張愛卿.大學英語寫作能力滯后探源[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1).

[2] 吳錦,張在新.英語寫作教學嘆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

第7篇

一 社會參與是大學生形成正確認知的奠基石

一般認為,教育價值的傳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他教,即以課堂講授為主體,主要傳授理論知識的理論講授模式;另一種是自教,即教育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以體驗觀察式的自我教育為主的實踐教育模式。目前這兩種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同時并存,但是因為受到中國傳統學校教育的影響,理論講授模式更加受到高校的青睞,但這絲毫不能否定參與式教育模式早已進入教育家的研究視野。傳統教育實踐中對“踐仁”“體道”“知行合一”等的強調就是較好的證明,同時認識論中對于實踐地位的肯定也讓我們認識到社會參與對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認知的奠基作用。

具體說來,社會參與對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認知的奠基作用主要表現為“兩次飛躍”。一方面,社會參與有助于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相對抽象的、系統的、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運用、體悟和反思進而驗證其真偽、合理與否。通過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學生將在課堂上接觸到的靜態的、抽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動態、復雜的具體社會生活中,既可以驗證自己所學理論知識的真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社會生活的直接現實性特質也會促進大學生理論知識的運用和提升,幫助學生更好地整合先前的知識結構和理論框架,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是大學生形成正確認知的第一次飛躍,實現了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初步融合,并在社會現實中實現了具體到抽象的轉化和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升華。同時,學生會將社會現實中發現的問題帶回課堂,對其進行自主探究和討論,得出結論后再返回到社會現實中進行檢驗,這樣一個認知――實踐――再認知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實現了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連接、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也契合辯證唯物觀的知行統一觀: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再由實踐檢驗從而得以指導實踐、升華認知的辯證過程。

另一方面,社會參與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相比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更強的實踐品性,一切價值問題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一切價值問題都要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解決,真實的社會環境永遠是大學生價值觀體系形成的最終基礎;而且三觀教育不僅是一個認知性的知識授受過程,還是一個完整的人的意義世界的架構過程。因此反復進行價值知識的灌輸是難以在學生內心引起共鳴甚至認可的,只有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學生參與其中,對真實的社會問題進行解讀與分析,同時在實踐的基礎上反思并完善自己的價值觀體系,他們才更容易辨別是非、更新觀念、更容易成長為一個真正富有社會責任感和關懷意識的公民,進而積極自覺地以自己的實際努力和行動去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主乃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參與式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和學習,核心價值觀不再是遠離當代大學生高高在上的“懸浮物”,而是深植于學生內心,成為一種選擇、一種追求乃至一種信仰,然后在恰當的時機實現由“信”到“行”的第二次飛躍,最終促進大學生群體公民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

二 社會參與是大學生個體人格發展的助推器

人格是個人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獨特的、穩定的、基本的精神面貌、個性品質和行為方式的綜合,是一個人品德素質與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健全的人格并非與生俱來,它的形成有賴于后天的教化和培育,“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和途徑使個體的智能、情感、意志、性格、品德、自我意識、人際交往能力均達到高層次的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健康人格形成的教育”[1]。

但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功利主義和社會工具主義等不良傾向造成了人格發展的異化,培養出一個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健全心靈、完善人格的塑造逐漸成為教育中的一大盲區。盡管我們也在反復強調人格養成,但方式大多是師者的生硬告知,甚至是居高臨下的要求,缺乏讓學生參與到現實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活動中的實踐,結局只能是被動地相信與接受,還可能是原封不動地“吐出”。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教育運用強制手段執行某種道德不僅是徒勞的,也是不道德的,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實現高尚的道德,只能引起更多的不道德”[2]。因此如何將實踐、參與、體驗等要素與塑造完善人格相融合,成為當下人格培育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社會參與作為一種體驗參與式的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統一的實踐模式,對參與者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一方面,青年學子主動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可以更好地感悟社會、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在參與過程中,大學生能夠將自身的活動與社會緊密地結合,通過身體力行的活動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為社會服務的滿足感,同時在參與過程中能夠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有利于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統一起來。另一方面,社會參與既是大學生作為一股年輕力量參與推動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重要體現,同時也為大學生通過社會大講堂夯實自身成長成才提供了平臺,具體鮮活的社會問題能夠激發潛能、增長才干。在這樣一群年輕力量的影響感化下,越來越多的青年會加入到服務社會的行列中,逐漸形成一股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正能量。這個傳遞正能量的過程恰是大學生群體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對形塑大學生價值觀與品德素質養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這種教育效果是參與者身體力行所收獲的知識積累與能力提升之外的對自身發展內在程度與外在空間的拓展延伸,這樣的一種拓展恰恰是以往我們人格培育過程中所忽視和缺失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參與是大學生人格發展的助推器。

三 社會參與是大學生公民能力養成的催化劑

公民能力這一概念最初由西方學者提出,意指公民追求有價值的個人與社會目標所必備的一切功能的組合。[3]公民能力涵蓋的內容很多,不同的國家對公民能力的培育也有所側重。結合中國實際,我們認為大學生應具備的公民能力包括:認知能力、知行統一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4]

公民認知能力包括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兩個方面。自我認知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客觀認識和評價;社會認知就是個體對社會的客觀認識與評價。正確的自我認知是自我認同的基礎和自我主體性的集中體現;社會認知是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良好的社會認知水平能夠幫助大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在個體性和社會性、個人興趣和社會需求之間找到契合自我發展的平衡點,同時也是大學生群體社會認同的前提和基礎,高度的社會認同是社會參與實現的心理基礎。無論是自我認知還是社會認知,都是主體性與社會規定性的體現,也反映出個體融入社會的程度大小。

知與行相背離是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知行統一的能力亟需培養。大學生接受了較高層次的教育,在知識儲備方面確實知曉的比較多,但是落實在行動中的卻是少而又少,尤其在德性或者公民性方面知與行嚴重分離,道德實踐能力或者說公民參與能力確實有待進一步提高。德行和公民性的習得和內化需要的是知識基礎上的有效行動和實踐,離開了行動和實踐,道德和公民知識就會因缺乏生動的現實生活意義而日益萎縮,只有將公民知識和公民實踐統一起來,才能形成自身的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進而做出正確的公民行動。

社會參與能力是大學生公民能力的核心,內涵有三:合作能力、關注能力和影響能力。社會參與實踐可以更好地鍛煉大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關注能力指的是及時注意和跟蹤所關心的事態發展的一種能力,這種關注是思考和行動的前提,只有密切關注,才會產生思考,才會由思考轉化為行動的原動力;而影響能力顧名思義就是表達自己的意愿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了事態發展進程的能力。這三種能力共同構成了參與能力的內核。能力的養成不是課堂教學的反復說教,“最好的學習是力行實踐”,能力的獲得需要在實踐的反復錘煉中習得,社會生活的實踐土壤永遠是習得能力真正的沃土。

無論是公民認知、知行統一還是社會參與能力,其習得與內化都離不開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社會實踐是促使個體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催化劑。每個個體只有在走向他人和社會的過程中、在不斷參與社會生活的進程中,方可促使獨立正確的公民能力的養成,更好地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承擔公民責任服務社會,以此實現公民個體性和社會性的高度協調。

參考文獻

[1]李薇薇.高校社會實踐教育的功能探析[J].教育探索,2014(9).

[2]包衛.現代道德人格教育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第8篇

【Key words】Application-based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1 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學習效能現狀

本文在借鑒相關文獻資料的同時,設計了《應用型大學學生學習能力狀況調查問卷》。總體而言,應用型大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動力和學習情緒狀況等多方面呈現階梯式發展特征,大部分學生自我效能感較高,樂于迎接應急情況的挑戰,對待生活學習持有積極肯定的態度,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自身學習能力,較好控制學習情緒和行為。

1.1 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立獲取外界信息刺激,并能夠加工和運用相關信息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內在素質??傮w而言,由于學生自身培養目標、教育背景、知識構架、年齡階段、思維發展情況以及心理品質狀況等方面的不同發展特征,應用型大學學生相比研究型大學學生在學習獨立性和自信心方面略低,而應用型大學學生群體也呈現階梯式發展特征。調查顯示,認為自己學習生活“很有規律”的占17%,認為自己學習生活“有一些規律”占63%,僅有20%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生活“基本無規律”或“毫無規律”。

1.2 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學習動力

學習動力是指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量,它是由各種不同的因素組成的整個系統所引起的。調查顯示,“為了工作想學習好的學生占61.98%,出于面子想學習好的學生占10.09%,沒有想學習好意識的學生占27.93%”[1];97%的學生表示“會主動為自己安排學習任務,主動學習新知識”,僅有7%的學生表示“從來沒有”“主動為自己安排學習任務,主動學習新知識”。

1.3 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學習情緒

隨著大學生實踐過程的不斷深化,其情緒、情感和情操也會成為強化或弱化理性認知能力形成的內驅力,我們通常所講的學習成就感、學習自信心就是學習情感認知的表現形式,而這種創造性的總結、提煉和歸納的情感認知模式也必為大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奠定思想基礎?,F階段,“90后”大學生思維更為活躍,對新鮮事物的追求自主性增強。絕大多數學生表示“會在課下有意識地搜集和閱讀相關學習信息,開拓自己視野”,93%的學生表示“對所學專業課感興趣”,僅有7%的學生表示“對所學專業課不感興趣”。此外,學習生活、社會交際、就業壓力等因素都成為影響大學生學習情緒的重要方面,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大學生學習效能感的降低。

2 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效能提升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部分學生囿于“被學”狀態,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動力呈現多樣化、嬗變性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仍過分側重于對書本知識的理論記憶,這種認識上的偏頗導致部分學生囿于“被學”狀態,簡單將完成學校或家長規定的學業任務為重點,忽視了自身評判性反思能力、決策能力,以及自身興趣愛好的培養與發揮;與研究型大學相比較而言,大部分應用型大學學生的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學習策略和學習自我監控能力缺乏,尤其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經濟人”效應和功利主義等錯誤思想使部分大學生缺乏對學習實踐的正確認識,產生“學習無用論”的想法,把視野過早轉向盲目的“實習”,而年級、專業、家庭環境不同,每個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狀況有稍有差異。

2.2 學生主體地位未得到應有重視,學習知識能力缺乏適當引導,先進教育理念亟需上升為集體自覺

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有一些教師自身素質能力較高,教育理念先進,能夠運用生動的語言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求,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方式強化學習效果,但并非所有教師都能夠適當地以自身傳授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態勢,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知識為重心、以學生為客體的填鴨式教學還仍普遍存在,這與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成才渴望存在一定矛盾。與此同時,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專業口徑偏窄、學生選擇發展空間有限、教育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和個性的發展。

2.3 學習資源利用率和創設性較低,教育模式缺乏時代性、創新性、實踐性

多媒體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出現為高校教師日常教學活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開放式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應用型大學大部分學生思維模式活躍,但從整體而言,他們主動學習意識淡薄,在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等方面較為欠缺,對教學設施的意義理解不夠,不習慣去圖書館查閱選借圖書,不熟悉多渠道的圖書資料檢索查詢方法,尤其是在多媒體自主性學習或一些專業前沿課題研究過程中缺乏問題式學習方法訓練,學習目標往往以考試為終結,從而導致難以適應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自主能力培養為重點的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3 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學習效能提升路徑探索

3.1 明確學校責任,優化教學條件

首先,高校應通過教學設施建設和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有效利用讓大學生在感受科技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自主能動性,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校園環境的建設和優化中去,不斷激發他們自主能動性;并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將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融入到辦學理念和學生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其次,應用型大學教師應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任務,根據社會形勢和行業發展要求的不斷變化,合理科學進行課程體系設置,通過學生參與性課程體系評價和考核,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在實現理論教學成果受眾化的同時,使學生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清楚自身學習狀況及優劣勢,在日常學習反思和總結中提高學習效率。再次,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發展,MOOC等網絡課程平臺以及微博、微信等網絡移動媒體為大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應用型大學教師在探索學生現代技術學習技能的過程中,應注重把握網絡時代特點,主動尋求時代新內容,及時把握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的關注點和難點熱點,熟練運用網絡等媒體新技術將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相結合,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在全方位服務學生的過程中,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效果。

3.2 提升教師素質,堅持以人為本

首先,改善歸因增強自我效能。應用型高校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積極歸因模式,根據學生自身學科專業、家庭環境、個性特點以及年齡階段的不同制定科學學習目標,并對遠期目標進行合理分解,實現分層次、分類別多樣化教育,使大學生在逐步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揚長避短,從而堅定學習信心,強化學習動機。其次,注重培養過程人文關懷。當今大學生通過網絡等路徑接受的信息更加廣泛及時,參與的社會活動也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應根據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高校教育相應要求及時對教學內容和方式作出調整,堅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和興趣愛好,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鼓勵大學生多觀察、多探索、多思考,提高專業價值興趣認知,建立起通過學習達到自我實現的內部動機。

第9篇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自我認知 具體運用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2008年,教育部明確要求各大學都必須開設就業指導課,以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大學生活,擁有更理想的職業人生。自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各個大學校園里悄然興起,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究其原因,主要是來自于大學生就業壓力和謀求成功人生的需要。但現代的職業生涯概念發起于美國,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興起不過十年左右,還不完善,投入也不夠,有很大的發展和上升空間。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梢?,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就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戴爾?卡耐基指出: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設計自己,量力而行。只有先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缺點、追求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是切實可行的、能取得實效的規劃,否則就只是空中樓閣,沒有根基,美好而虛無。

二、自我認知的概念和意義

(一)自我認知的概念。

在心理學上,自我是一個獨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主要包括作為認知對象的我和行為主宰的我。自我認知屬于自我意識范疇,它包括自我覺察、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評價等,也可以分為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與希臘德爾菲神廟的阿波羅神殿前的柱子上就刻了一句震撼人類靈魂的名言:人啊,認識你自己。可見,自我認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自我認知的內容。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對自我的認知首先要回答的是“Who am I?”“我是什么樣的人?”這是自我分析的過程,包括自己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教育背景、過往經歷和思維能力。其次是“What I want?”“我想要什么?”這是目標展望過程,包括職業目標、收入目標、名望期望和成就感。再次是“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自己的專業技能何在?”最好能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專長,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自己的專業特長,特別要注意個人社會實踐經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第四是“What can support me?”“什么是我的職業支撐點?我具有哪些職業競爭能力?”各種社會資源和人際關系,(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種種關系)都可能影響你的職業選擇。最后是“What fit me most?”“職業和行業眾多,哪個最適合自己?”每個職業的待遇、名望和社會成就感、勞累度都不一樣,這就要根據上面四個問題來得出答案。

(三)自我認知的意義。

職業規劃的黃金法則:人職匹配理論認為:個體差異是普遍存在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而每一種職業由于其工作性質、環境、條件、方式的不同,對工作者的能力、知識、技能、性格、氣質、心理素質等有不同的要求。在進行職業決策(如選拔、安置、職業指導)時,要根據一個人的個性特征來選擇與之相對應的職業種類,即進行人職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則個人的特征與職業環境協調一致,工作效率和職業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為提高。反之則工作效率和職業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而進行人職匹配的前提之一是必須對人的個體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三、自我認知的途徑

目前,進行自我職業認知和測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大學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并明確以后的發展方向。

(二)360度評估方法。

360度評估方法又稱多渠道評估法,是績效管理的一種新工具,正被國際知名大企業越來越多地使用。據調查,在《財富》雜志排名前1000位的企業中,已有90%的企業在使用不同形式的360度考核,比如IBM、摩托羅拉、摩根士坦利、諾基亞、福特、迪斯尼、西屋、美國聯邦銀行等,都把360度考核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

大學生可以通過自我評估、父母家人的評估、同學朋友的評估、老師領導的評估及其他社會關系的評估,搜集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來自不同層面人員的評估信息,全方位地評估自己的方法。

(三)職業測評工具。

職業測評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職業傾向,幫助我們準確地進行職業定位,找到職業生涯發展的有效起點。如職業氣質型量表、16PF、霍蘭德職業類型測試、MBTI測評,等等。

四、自我認知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具體運用

自我認知可以分為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這幾種自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包含著不同的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而個體差異的不同,使得每個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都具有獨特的看法和體驗。這些認知的不同,也使得每個人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都具有差異性和獨特性。

(一)認清自我決定擇已所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優點。按照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劃分的四種氣質類型,多血質的人敏捷好動,易于適應環境的變化,性格開朗,善于交際,適合外交、管理、記者、律師、運動員等工作。膽汁質的人屬于興奮而熱烈的類型,他們精力旺盛,行動迅速,不愿意受人指揮而愿意指揮別人,適合導游、推銷員、節目主持人等工作。粘液質的人緘默而安靜,遇事深思熟慮,具有很強的克制力,心境平和,適合從事政治家、商人、教育、研究等工作。抑郁質的人羞澀敏感,喜歡獨處,遇事三思而行,適合學術、醫學等領域。

(二)了解自我與擇己所能。

自我認知,不僅要了解自己的優點,而且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選擇自己能力范圍之類的工作,避開那些由于自身生理或性格缺陷而不適合的工作。這樣更容易獲得職業生涯上的成功。如一個具有很高音樂能力的人也許很快就能學會彈奏一種樂器,但對于一個樂盲來說,彈奏樂器也許不如學會炒菜輕松。一個空間能力很差的學生也許花費很長時間也不能畫好一副工程設計圖,但對于該項能力好的學生來講卻可以輕松搞定。能力對于事情的結果具有相當的影響,因此是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三)透視自我與擇自所求、擇己所樂

價值觀是潛伏于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東西,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非常深遠的。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埃德加?H.施恩將個人的職業價值觀形象地稱為職業錨。所謂職業錨,實際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作出選擇的時候,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這其實就是人自身對于精神層面的探索和認知。

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但只有先明白自己內心最求的究竟是什么,才能最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出發點和最終達成的目標都應該以內心最求價值實現為出發點。

綜上,只有建立在充分自我認知基礎上的職業生涯規劃才更適合自己的需求,并更科學,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1]肖建中.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2]吳永紅.淺析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05).

第10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幸福感教育

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是如何理解并解釋幸福和主觀幸福感,以及準確地預測影響它們的因素。[1]近年來,積極心理越來越被重視,成為了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我國不少學者也探討了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教育中如何發揮作用,大部分研究者都肯定了“中國大學課堂需要積極心理學”這一論點。曾秀蘭(2008)認為大學應該實施積極心理教育,培育大學生的積極心態,增進大學生的積極體驗,讓大學生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2]。

建設“幸福廣東”已成為廣東省“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之一,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水平成為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重點,以培養社會優秀的高素質接班人為己任的高校務必把提高學生幸福感作為工作重點。許多學者肯定了幸福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如馮光(2008)認為培養大學生幸福感是增強高校德育實效性的一項基礎性教育,它為增強德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內在動力,為德育的生活化開辟了基本路徑,為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了基礎,也為大學生精神信仰、心理素質和首先品質的良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和情感條件。[3]

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正是如何增進主觀幸福感,這正符合建設幸福校園和提高學生幸福感的需要,因此運用積極心理學增強高校對學生的幸福感教育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1.民辦高校大學生幸福感現狀和對幸福認知的現狀

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它不取決于外部的條件,而取決于個體內部的主觀評價,個體對自我的評價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信的人表現得更加積極樂觀,幸福感更強。在與民辦高校大學生接觸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當代大學生雖個性張揚,但大部分學生卻缺乏自信。為了進一步分析當代大學生自我評價特點,研究人員在選修課的課堂上開展了大學生自我評價調查,調查以“我是誰”二十問法進行。根據測試結果可以分析出民辦高校大學生日常缺少自我評價,自我意識內容不夠完整,自我評價介于自卑和自信之間,自信欠缺。這一現狀可側面反映出目前大學生的幸福水平有待提高。

對幸福的理解也直接影響著個體幸福感水平。研究者在一民辦高校里開展了“2011幸福公式”調查,發放了500張調查卡片,回收465張,旨在調查現今民辦高校大學生對幸福的認知和理解。統計分析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最注重的是情感的滿足,最看重親情和友情,其次是愛情;許多大學生認為開心就是幸福;五分之一的民辦高校大學生追求學業、比賽和工作上的成功,從而得到幸福;還有不少的學生把幸福與大而虛的目標聯系在一起。這一結果讓人高興的是民校高校學生注重自我情感的滿足,但對于如何滿足這一情感他們卻有些迷惘。經過多年的教育洗禮后,學生甚至老師都有了一個定勢思維:目標達到了就會幸福,現在的努力和忍受都是為了達到目標后的幸福。其實這是一種對幸福的誤解,而這一誤解直接影響人們的幸福水平。

2.民辦高校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根據實踐觀察和研究,對民辦高校幸福感教育現狀總結如下:

2.1 對大學生幸福感教育缺少關注,且有誤導的嫌疑

民辦高校為了樹立品牌,培養能與傳統高校競爭的人才,大力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比賽,以各種獎學金鼓勵學生學習,以為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激勵學生學習,所以教育與活動都以提高綜合競爭力為出發點,對學生的情感關注過少,普遍宣傳一種思想:現在的辛苦為的是日后的幸??鞓?。

2.2 強調制度管理,欠缺人文關懷和教育

處分本是教育的一個手段,目的是促進教育效果的實現,但在一些民辦學校,為了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為了維持學校的穩定,處處以制度規定學生,一旦違反紀律便實行嚴肅處分,沒有給予學生試錯的機會。這樣的管理模式缺乏了人文的關懷,不利于學生幸福感的提高。

2.3 很多工作和活動重形式,輕內涵

大部分學生從小到大都得到家人的保護,有家人為他做所有的決定,導致即將面對社會的他們還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興趣,不知道自己的價值,使得他們在大學期間無追求,不懂關注外界,以自我為中心。面對大學生這一現狀,民辦高校也采取一些措施解決這一問題,如開展以人際為主題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但是學校采取的措施重形式,多以講述的形式,缺乏給予學生行動的機會,所以效果欠佳。

3.針對現狀,運用積極心理學增加民辦高校大學生幸福感教育

3.1 教育者先正確理解幸福的內涵,再開展幸福感教育

泰勒·本-少哈爾老師是哈佛最具人氣的課程——《積極心理學》的主講老師,他說“身處‘逆境’仍然能正面、積極地看待問題、對待生活,這就是幸福生活的內涵?!彼J為幸福不是一個終極目標,如果人生就是為了追求幸福,那么這個人生事實上是不幸福的。因為幸福應該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終點。他還說幸福感總是在一個“幸福的基準線”上下徘徊,他不是由金錢多少決定的,也不是達到了期望就會得到的,而是由內在的認知決定的。[4]正如前文提及的,大部分學生和老師都有一個錯誤的思維:我達到了目標就能幸??鞓?。所以導致很多人只注重結果,他們覺得過程痛苦是值得的,但結果往往不是那么如意的,所以幸福在這些人生中是多么的稀少和短暫。

老師應該先真正理解了幸福的內涵,再去教育和指導學生才不會誤導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幸福感教育的效果。

3.2 營造安全的,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

積極心理學研究學者提出幸福與生活環境的品質有關,他們建議為了增進幸福,可以從改變環境入手。[1]大學是寄宿學校,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校園里,所以校園環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幸福感。校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營造有利于師生幸福感提升的環境:首先,確保校園的安全,人身安全是馬斯洛需要層次中最低層的需要,這是幸福的基礎。其次,優化校園環境,增加校園自然風光,讓學校的風景變得更為優美。最后,增強校園文化建議,組織各類活動,讓校園充滿藝術氣息,因為住在有悅人的音樂和藝術的地方有利于增進幸福。

3.3 培養學生個人價值感,促進學生向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發展

自尊心可以增加幸福感。自尊有兩個互相關聯的方面:個人效能感和個人價值感。自尊是一種自信心和自我尊敬的整合性結構,是一個有能力生活和值得生活下去的確信。[4]目前不少民辦高校開始關注學生的心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和發展自我,但據觀察當今民辦高校很多學生懂得了正確認識自我(個人效能感的認識)但卻不知道自己價值何在(個人價值感的缺失),所以悅納自我和發展自我難以實現,這也是民辦高校學生自信不足的原因。因此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個性、興趣,價值觀等,進而發現自己的價值感是非常重要的。

自尊有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依賴性自尊即指依賴他人肯定和表揚而產生的自尊;獨立性自尊即不靠他人看法,自我產生自尊;無條件自尊即既不依靠他人的看法,也不來源于自我的評判,根本不需要對自尊進行評價。[4]三個階段逐層發展,無條件自尊使個體變得強大,因此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努力從依賴性自尊向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發展。

3.4 心靈教育,幫助學生改變認知

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心靈需要和成長,注重人文關懷和教育,以言傳身教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模式,因為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認知。教育者應有發展學生積極面的眼睛,同時有打開學生發現積極面的眼睛的能力,即除了用積極的態度教育學生外,還要引導學生積極看待人生。教育者不以責備的態度教育犯錯的學生,允許學生試錯,不追求完美,用鼓勵的態度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從經驗中不斷提升自我。

3.5 適當采用“強制參與”措施,用行動促進學生意識的改變

人的認知決定人的行動,而人的行動也可以改變內在的認知。[4]老師講的很多道理早已是大學生耳熟能詳的道理,但為何學生沒有把其變成實踐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們覺得自己要在情緒上準備好才能行動,這樣就很可能讓人總處于一個懶懶散散的狀態中。而積極心理學認為一旦行動起來——哪怕是強迫自己的,也可以通過行動來改變你的情緒狀態。所以學校必要時要用“強制參與”的措施,強制要求學生行動起來。例如組織學生晨練、晨讀、開展主題班會或活動、組織學生寫信感謝他人等等。

把積極心理學融入大學教育是一種趨勢,而且是高校教育的一次飛躍,對積極心理內涵的研究和運用需要更多教育者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美]Alan Carr.鄭雪等,譯.積極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1.

[2]曾秀蘭.實施積極心理教育培育大學生積極心態.教育導刊,2008,1:9-51.

[3]馮光.培養大學生幸福感:增強高校德育實效性的一項基礎性教育[J].南京社會科學,2008:6,117-121.

第11篇

關鍵詞:大學生;實崗掛職;心理適應

大學生暑期基層實崗掛職鍛煉是我校為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成才、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與成長、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觀察能力以及加強對國情、區情的了解,同時使就業與人才培養有效相結合而與地方政府建立起的長期合作項目。2014年暑期,作為實崗掛職帶隊老師,我與學生在基層單位同工作共生活一個月,根據學生“每日工作一記”、當地指導教師以及學生反饋的掛職情況,結合所看所聽所想,現就大學生在此期間的心理適應性等問題進行探討分析,記錄他們追逐青想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與成長點滴。

一、大學生對基層工作生活環境的適應情況

大學生基層掛職點主要分散在區內各個條件相對有限的鄉鎮鎮政府,他們大都偏離市區、交通食宿不便,掛職學生一般被安排在當地中學宿舍或政府職工宿舍,條件簡陋且需自備床上、生活等日用品,除了工作日可在單位食堂用餐外,周末需自行解決用餐問題。掛職學生主要為大二、大三在校大學生骨干,他們均為90后,大多在家是獨生子女,在校是天之驕子,一直備受關注,面對艱苦、陌生的鄉村工作環境,很多人措手不及而難以適從。然而有哭訴是在發泄不適感、有調侃是在自我調整情緒、有抱怨卻在主動適應,他們在默默接納既有環境的同時把其當做最真實的鍛煉。

二、大學生對社會人際關系的適應及重新認識

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以及成長背景決定了其人際交往更具有廣泛性、互動性和多樣性,他們人際交往的愿望相對中學時代更為迫切,力圖通過交往去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學會處世以表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獲得情緒的穩定,保持足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學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等特點及其人際關系的社會性大大地強化了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積極主動性;此外,大學生還普遍存在害羞的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在交往中常由于過分的焦慮和擔心,言語支吾、行動失措,使交往者無法表達自己的心聲與情感,最終以拘束、沮喪告終。初入職場,大學生面對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與純粹的校園人際關系有所不同,如何與領導、同事打交道,建立較為和諧、自然的同事關系進而把工作做好對掛職鍛煉的學生而言既是學習的課題也是考驗。為了更好地與當地領導干部和諧共處,早日獲取他們的認可,大學生們均在主動迎合不同地域及不同人的風格,盡可能克服害羞心理,主動多參加團體活動,增加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在感受不同人際交往的同時也在不斷總結、不斷進步。如有學生在領導面前謹言慎行,處處小心翼翼,導致不敢言、不敢行,非常拘束,導致事情因溝通不善而引發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通過指導老師正確引導以及當地領導的和善、真誠的作風感染,大學生們均能夠通過對人際關系的重新認知,而打破拘束感,積極、主動、勇敢地與人交往,充分地展現出大學生的活力與熱情,也使掛職鍛煉的意義得以升華。

三、大學生存在對理想與現實差距的心理落差感及認知重塑

大學生在認知社會乃至世界的時候是存在某個內心期望的,而當現實情況與理想世界不統一時,就會出現沮喪、失落、否定、逃避等脫離現實的心理傾向。而用這種自我心理傾向指向現實社會認知時,必然導致自我與社會環境的矛盾或沖突,引發內心混亂,從而造成生活適應的困難,嚴重者很有可能引起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患,這涉及到認知的重塑問題。大多大學生之所以暑期選擇去掛職鍛煉主要是出于對現實工作社會的理想認知,認為公務員是他們理想中的工作崗位,通過實地崗位的工作與學習,其各方面能力能夠得到鍛煉及提升,同時還可以根據與不同的人打交道而增長見識、豐富人生經驗等。然而,現實是掛職學生分配到的工作往往是很瑣碎、很細微,甚至很機械地去完成的工作,比如整理檔案、端茶倒水、文印資料等,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下班時間沒有其他娛樂活動,生活顯得很無聊,甚至沒有更多與他人打交道的機會,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感讓他們覺得無力可施、浪費時間的同時深感掛職的意義蕩然無存,失落無比。隨著對工作的逐漸熟悉,當他們在工作中出了小差錯而自我反省、跟不同的干部學到不同的東西、領悟基層公務員的工作狀況等等,很多學生反映,其實在校大學生真正缺乏的是對這個社會真正的認知,不能小視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去做,用心去學,就一定會有收獲,那就是他們掛職的意義所在。通過實地掛職、切身體驗與感受、認知重塑,見證著大學生們在實踐中成長的心路歷程。

四、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刻苦程度、協作能力對適應新崗位的重要意義

掛職工作往往需要大學生展示青年的良好風貌,包括創新能力、敢于吃苦耐勞、懂協作等等,這些對于90后大學生而言很重要但也尤為匱乏,需要在實際工作崗位中鍛煉與培養。例如,如何能把領導交給的任務高質高量地完成,有時加班是必不可少的,不抱怨、勤奮刻苦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有時候僅僅靠埋頭苦干還不夠,如何與同伴通力合作、加上彼此的創意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在一起吃苦、相互協作的過程中逐漸適應新崗位、領悟掛職的意義所在,青春追夢勤為徑,基層實踐亦精彩,相信,這些特質對大學生們在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更深遠的影響,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真正屬于他們的社會生活。

第12篇

關鍵詞:團體輔導;職業生涯規劃;貧困大學生

作者簡介:駱莎(1989-),女,江西南昌人,桂林理工大學學院碩士研究生;林晉(1989-),女,江西南昌人,桂林理工大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廣西 桂林 541004)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4-0132-02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而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是讓人擔憂。據不完全統計,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的就業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業率約10個百分點。因此,高校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團體輔導由于其自身特殊優勢已成為學校學生輔導工作的一個新趨勢,本文將結合對貧困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對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當前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確立自己的職業以及按照一定的時間制定相應的工作、培訓和教育計劃,并采取必要的行動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由于貧困大學生的特殊性,在職業生涯規劃時往往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認知模糊,職業準備不到位

職業生涯規劃是建立在對自己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自我認識是個體進行職業生涯發展的基石。然而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困擾,許多貧困大學生在對自我認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差。這種偏差集中表現在沒有準確的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能力、個性、興趣等要素,對自我認知十分模糊。如此,便對其職業生涯規劃造成較多的障礙,許多貧困大學生不了解自己到底喜歡什么職業、適合什么職業,并不能結合對自我認知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實踐,導致日后就業時準備的不充分。

2.就業取向功利,職業定位不合理

受特殊成長環境的影響,貧困大學生大都肩負著整個家庭的希望,他們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對就業抱有較高的期望值。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功利,過分看重經濟因素,有調查表明,貧困大學生多把職業目標放在“三大”(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單位,而忽視了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中小企業單位。職業定位的不合理,反而會使貧困大學生失去了很多合適的就業機會,也影響了貧困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3.自卑心理嚴重,求職信心不足

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物質生活相對匱乏,貧困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具備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資源處于弱勢,許多貧困大學生出現了嚴重的自卑心理。近年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著嚴重自卑心理的貧困大學生更是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對前途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沒有信心面對嚴峻就業形勢的挑戰,這對其順利的求職就業帶來了較大的阻礙。

4.缺乏針對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指導

目前,我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未能針對不同特質學生的需求制定相適宜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尤其缺乏為貧困大學生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時,我國大部分高校都沿用傳統的知識授課模式,這種模式不僅生硬單一,實效性和針對性較弱,也缺乏具備專業理論深度和實踐應用的方法,職業指導效果不盡如意。

二、團體輔導的含義及其積極作用

團體輔導(Group guidance)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

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是大學生職業指導的一種新興模式。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團體輔導是在團體工作者的帶領下,由一群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有共同需要和問題的貧困大學生共同參與,通過一定的活動與人際互動,相互啟發、誘導、支持、鼓勵,令成員在互動體驗中成長、學習并改進其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

團體輔導因其自身具有的優點,在對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過程中的優點和作用表現如下:

1.勇敢直視貧困,正確接納自我

許多貧困大學生都不能以正確的態度認識貧困,他們往往會認為這是自己的不幸,有的甚至會抱怨父母的無能、抱怨命運的不公,并在貧困的陰影下排斥自我,不愿意直視貧困。團體輔導通過將面臨貧困的大學生聚集在一起,不僅可以讓貧困大學生們在情感上找到共鳴,也可以汲取互相支撐的精神力量。同時,通過品學兼優貧困大學生的現身說法,幫助團體成員正視貧困、直面貧困、感恩貧困。

2.宣泄負面情緒,促進心理健康

貧困大學生要面對著比非貧困大學生更多的壓力和挑戰,所以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求職就業過程中,更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抑郁、嫉妒等負面情緒,心理狀態極不穩定,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團體輔導通過創造一個自由、安全、真誠、溫暖的氛圍,在開展團體輔導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相互的交流與彼此的理解與支持,使得貧困大學生可以最大程度的開放自己,宣泄壓抑已久的消極情緒,使心理壓力得到很好地釋放,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3.準確自我定位,明確職業目標

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可以幫助貧困大學生全面認識自我,矯正貧困大學生對自我認知的偏差,使貧困大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對自己的氣質、能力、知識和技能等方面也有明晰的把握,準確的進行自我定位。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以每個學期為單位制定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而做好規劃。

4.提升綜合能力,支持職業生涯發展

有計劃、有步驟地按照不同的單元主題設置對貧困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可以提升及培養貧困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開展團體活動的過程中,培養貧困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人協調溝通的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使其能更加符合社會的需要,為其順利的擇業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團體輔導的應用設計

團體輔導不同于傳統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模式,其強調團體活動中人際互動對個體的影響。以大一學生為例進行團體輔導,通過八次團體活動來完成輔導,可以設計如下職業生涯規劃活動方案。

1.組建團體

在此階段,以自愿報名的形式組建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團體,招募對象為一年級的貧困大學生,團體成員為8~14名。通過面談,對其進行篩選,同時考慮到團體成員的廣泛性,綜合考慮性別及專業等因素,確認成員具備較強的職業生涯探索愿望,能夠投入和融入團體。在團體組建以后,在正式開展團體輔導前,組織全體成員的見面會,介紹團體輔導相關知識及本次團輔的相關內容形式,促進成員間對團體的熟悉了解。

2.團體活動整體設計

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團體輔導是在心理咨詢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團體活動、交流分享、角色扮演、量表測試、心理繪畫、心理冥想、案例分析等促使貧困大學生更好的分析自我,了解職業。其總體目標是提高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水平,提高貧困大學生就業信心與能力,為未來的自我實現打下基礎。團體輔導包括:開始階段、中間運作階段、結束階段,本次團體輔導共分為八個單元,每周舉行一次,每次時間為120~150分鐘,每個單元都有各自的主題,以建立信任、自我認識探索、認識職業世界、選擇目標、提高決策能力、潛力開發、制定規劃、實際行動為主線,相互為基礎,步步為營。

3.團體輔導具體進程

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共進行八次活動,每次為一個單元,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單元:未雨綢繆定航向。目標:主要是激發個人參與活動的興趣、成員相互認識、建立互動關系、形成團體、澄清團體目標、建立團體規范并喚起成員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的意識。主要內容和活動:滾雪球;棒打薄情郎;認識職業生涯規劃;訂立團體契約;秘密小天使。

第二單元:職業生涯面面觀。目標:讓成員進一步體會團體的力量、認識生涯與生涯發展、了解生涯規劃的意義與重要性。主要內容和活動:兔子舞;職業大猜想;我的理想和專業;生涯的十字路口;分享生涯規劃的意義。

第三單元:遇見未知的自己。目標:通過團體活動,讓小組成員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協助成員了解自己的氣質、性格與職業興趣類型,為未來職業的選擇做參考。主要內容和活動:猜猜我是誰;我的柑橘;氣質與氣質量表測評;性格與MBTI測評;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量。

第四單元:人貴有自知之明。目標:協助成員進行工作價值觀探索,探討工作對個人的影響,澄清成員的價值觀,了解價值觀與專業、興趣的關系。主要內容和活動:蜈蚣翻身;價值觀大拍賣;生存選擇;人生的最后時刻;總結。

第五單元:天生我才必有用。目標:幫助成員肯定自己的能力,進一步肯定自己,加強生涯決策信心,協助成員自我了解,發現優點,提高成員的自信心。主要內容和活動:青蛙跳水;我的潛力有多大;同舟共濟;優點轟炸;自我尋寶。

第六單元:一寸光陰一寸金。目標:幫助成員更有效的掌握及運用時間,在生涯規劃上掌握主動,協助成員確定職業目標、規劃大學生活。主要內容和活動:我的時鐘;生涯幻游;自測管理時間的現狀;我的時間表;ABC時間管理;如何管理我的時間。

第七單元:小荷才露尖尖角。目標:鼓勵和協助團體成員積極挖掘自身資源,正確面對貧困和挫折,協助成員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生涯規劃。主要內容和活動:松鼠與大樹;命運之牌;感恩貧困;職業生涯規劃。

第八單元:我的未來不是夢。目標:引導成員分享前面幾單元的團體經驗、評估團體效果、整理團體收獲,學會利用現有資源感知幸福、笑迎未來,協助成員調整團體結束的心情。主要內容和活動:熱座;揭秘秘密小天使;成長雕塑;真情祝福;大團圓。

四、團體輔導在促進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考

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操作的方法也簡單易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現實推廣意義。通過實踐總結,就目前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和現實狀況而言,其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展完善:

1.不斷提高職業生涯團體輔導人員的綜合素質

團體輔導對組織者和指導教師的素質尤其是專業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指導教師專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團體輔導在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作用的發揮及結果的實現。具備專業知識功底、嫻熟的輔導技術及豐富經驗的團體指導者才能有效帶動團體氣氛,達到良好的團體互動效果。團體領導者是促進、活化和維持團體的重要角色,所以在實施職業規劃團體輔導中,領導者應熟練掌握職業規劃教育必需的人職匹配理論、生涯發展理論、MBTI職業性格理論等職業理論,并不斷提升團體輔導技術,提高教師的自身綜合素質,保障團體輔導的良好效果。

2.注重營造安全、溫暖、團結的團隊氛圍

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團體輔導是希望幫助貧困大學生擺脫因家境貧困而帶來的職業規劃困擾,應努力營造團體安全、溫暖、團結的氛圍,使得團體成員能夠感到自在和開放。團體輔導活動場地的選擇應避免在戶外及嘈雜喧鬧且人流量大的地方,注重保障團隊成員的隱私;團體輔導室的布置要整潔溫馨,使得團隊成員能很好的放松自我;團體輔導時,簽署團隊規則制度,強調保密性,使成員獲得足夠的心理安全感。良好的團隊氛圍有利于成員在活動中敞開心扉,袒露心理問題,獲得成長。

3.合理安排團體輔導,有效提高輔導效率

要合理安排團體輔導,注重考慮輔導時間和人數,借以提高輔導效率。每次團體輔導的時間間隔不要太久,以每周一次連續進行較佳,一次團體輔導以120~150分鐘為宜。要仔細掌握好時間,時間過短會使參與的學生感覺獲益感不高,影響下一次參加的積極性;時間過長,會耽誤學生學習時間、影響其生活(如晚上寢室熄燈)等,造成其焦慮不安,影響團隊效果。團體輔導人數應控制在8~14人為宜,既可以有利于團體輔導教師對每位團體成員的有效關注,也可以產生良好的團體動力以互相支持。

4.加強追蹤輔導,建立個別輔導網絡

加強追蹤輔導,建立個別輔導網絡,有利于對團體成員進行進一步的追蹤和干預。如成立團體輔導小組成員QQ群,便于團體輔導結束后持續追蹤輔導和相互幫助,鞏固成果和成員間的感情,也有利于持續追蹤輔導。同時在團體輔導結束后的不同學期,應該安排與團體成員的面談,了解成員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給予成員持續的鼓勵和支持,使得團體輔導的效果能夠良好的鞏固和持續。

參考文獻:

[1]樊富珉,何瑾.團體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曲振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鄧紅珍,等.高校貧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初探[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