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1 09:11: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讀書團建活動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學;文學社團;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0-0056-04
文學社團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出臺,中學文學社團建設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筆者自工作以來,一直從事中學文學社團欄目工作,形成了一些思考,并于2013年和東臺市實驗中學合作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生本的初中文學社團建設研究”。在此過程中,筆者梳理了學界同人撰寫的與之相關的研究論文。本文擬從“中學文學社團活動特性與基本內容研究”“中學文學社團與語文教學的關系研究”“中學文學社團對素質教育及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研究”和“中學文學社團的推進策略研究”四個方面,對中學文學社團的研究狀況進行歸納。
一、中學文學社團活動特性與基本內容研究
(一)中學文學社團活動的特性
有兩篇文章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鄒國春的《校園文學社團建設的四項原則》認為,校園文學社團應遵循四項原則:組織性原則――保障開放性原則――前提活動性原則――根本整體性原則――目的[1]。丁春鎖的《語文新課程視野中的文學社團》則指出,“文學社團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課外活動的一種形式,具有課外活動的一般特點,又具有其特殊性”,即“主體性”“活動性”“開放性”和“群體性”[2]。其他文章或多或少也有論述,但基本沒有超出上述范疇。
(二)中學文學社團活動的基本內容
較為集中地對此進行論述的依然是鄒國春的《校園文學社團建設的四項原則》,他認為文學社活動的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基本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類:1.舉辦文學講座2.指導課外閱讀,并提出要組織一年一度的文學采風活動,舉辦文學晚會、辯論會,鼓勵學生參加影評、征文比賽[3]。
其他文章則多是以某所特定學校文學社團開展的活動進行概述總結,例如郭志賢的《開辟素質教育的綠地――淺談中學校園文學社的建設》以該校“俊園文學社”為例,將活動總結為定期編印社刊,每季度舉辦現場作文競賽,小記者采訪,每學期組織一次課本劇展演,組織系列講座,走出學校服務社區等[4];楊建秋、沈根元的《加強文學教育,區域性推進中學文學社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則以浙江桐鄉中學文學社為例,指出文學社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出社刊”“踴躍向外投稿”“向學生推薦不少于10本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等[5]。
二、中學文學社團與語文教學的關系研究
語文教學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培養,文學社團要求參與學生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多讀多寫多說,因而與語文教學形成了密切的聯系,是語文教學在課外的重要補充。
邵天偉的《校園文學社團活動與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文學社團可以鞏固和擴大學生在課內所獲得的知識,加強語文基本功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可以發揮學生語文方面的愛好和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6],因而是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深受學生歡迎、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劉興華的《文學社團與語文教學的互動》主要探討了構建高效益的初中文學社團與語文教學的互動模式,認為文學社必須在語文教研組的指導下開展工作,所有語文教師都兼任文學社的輔導教師,語文教學與文學社團活動都要做到“以人為本”,要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7]。
潘進福的《文學社――語文教學的良師益友》則指出,文學社是語文先驅者的搖籃,是語文與生活的結晶,是語文素質教育的走向,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老師與學生情感的橋梁[8],對語文教學有深遠的影響。
從這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不難看出,論述者均注意到了文學社團對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影響,認為文學社團是語文教學的有力補充,是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須關注的方面。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之余,有義務有責任對文學社團建設予以更多重視。
三、中學文學社團對素質教育及學生未來發展的影響研究
(一)心理素質教育功能
趙冰的《校園文學社團活動的素質教育功能》認為,校園文學社團活動能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的心理素質,并能逐步積淀成為一種穩定的內在素質[9];丁春鎖的《語文新課程視野中的文學社團》認為,文學社的活動是學生自愿參與的,因而他們的積極性很高,在活動中“能較好地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這有助于他們增強信心,重新認識自我”[10];陳光明的《中學生文學社――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則指出,文學社活動能讓一些差生發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起自身的內動力,對學習充滿希望和自信,積極向上,改變落后面貌[11]。
(二)創新功能
趙冰的《校園文學社團活動的素質教育功能》認為,開展文學社團活動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參觀訪問、調查采訪、聽文學講座鑒賞名著名篇、寫作中的字斟句酌等,都激勵著創新意識,“學生獲得某種成功之后,會體驗到創新的歡樂,從而進一步激發起創新意識,并使學生變得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樂于創新,形成創新習慣”[12];周國正、夏雨娟、夏小娟的《學生社團建設:文化立校的重要載體》則指出,社團是“創新能力體現的文化載體”[13]。
(三)美育功能
李秀明的《校園文學活動的作用及發展對策》指出,校園文學活動具有很強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活動中,學生參加文學作品的欣賞、閱讀、評論、創作及演出實踐,會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并且,文學活動本身能給他們提供一個抒感緩和焦慮情緒、轉移苦悶心情的手段,讓學生看到自己周圍環境中就有許多美的事物,崇高的人物,能夠真正啟發他們對身邊現實發生的事件進行思考,從而達到德育和美育之目的[14];趙冰的《校園文學社團活動的素質教育功能》認為,校園文學社團活動具有培養學生審美品格的功能,這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審美活動過程,能夠使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逐步地既形成一種審美的能力,又積淀成一種審美的品格素質[15]。
此外,李秀明的《校園文學活動的作用及發展對策》則指出,教師及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學生的作品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應從中提取信息,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時改進[16],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四、中學文學社團的推進策略研究
研究者對中學文學社團推進策略的論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
(一)爭取各方支持
郭志賢的《開辟素質教育的綠地――淺談中學校園文學社的建設》指出,領導重視是社團的堅強后盾,優化隊伍是社團的有力保障[17];邵天偉的《校園文學社團活動與語文教學》提到,文學社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贏得校領導支持,教師群體(特別是同組教師)支持,家長、學生支持,此外,還要爭取名家指點[18];王霜玲的《淺探學生文學社組織的指導》認為,配備常務指導老師是提高文學社活動質量的必經途徑[19]。
(二)規范組織形式
王霜玲的《淺探學生文學社組織的指導》提出,要辦好校園文學社團,首先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只有具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文學社團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才能出成果[20];胡秀芳的《中學生社團的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指出,文學社團建設要“規范制度,明確導向”[21];劉興華的《文學社團與語文教學的互動》認為,文學社要建立一個完整而富有彈性的文學活動體系[22],使文學社活動有章可循;郭志賢的《開辟素質教育的綠地――淺談中學校園文學社的建設》則提到,規范有序是社團的堅實基礎[23]。
(三)豐富活動平臺
邵天偉的《校園文學社團活動與語文教學》指出,文學社的活動除舉辦寫作專題講座、寫作欣賞與會診等常規活動外,還可開展讀書心得會、朗誦會、名著(或影視)研討會、演講會、名家書法賞析、小品演出、采訪、與作家見面等等活動,并爭取發表園地[24];劉興華的《文學社團與語文教學的互動》認為,文學社團活動要注重實踐性、綜合性、趣味性,要面向生活、面向校園、面向社會,多實踐、多動筆,寓教于樂[25]。
(四)培育文學骨干
胡秀芳的《中學生社團的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指出,文學社團不僅要提供學生社團活動的時空,還要對社團骨干加強指導,要創設條件,培養骨干[26];郭志賢的《開辟素質教育的綠地――淺談中學校園文學社的建設》認為,文學社團要凸顯主體,培養骨干,要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展現[27];劉興華的《文學社團與語文教學的互動》則指出,要充分發揮文學社干部的作用,要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使其在文學社團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28]。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學界對中學文學社團的研究,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推進,除了單篇論文外,也有幾篇碩士論文以此為研究對象,例如劉欣榮的《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文學社建設》對文學社團的管理形式、評價方式進行了研究,康輝的《中學文學社團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研究》探討了文學社團活動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但總體而言,研究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關注度依舊不高,直接以中學文學社團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只有屈指可數的十幾篇,其余多是對高校文學社團或其他種類社團的研究。而在這為數不多的研究文章中,和初中文學社團相關的研究幾乎缺失。
二是大多數研究文章或以某校或某一地的文學社團為樣本,在對其活動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概括提升,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意義;或泛泛而談理論,未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導致研究層次不高。這意味著,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方面,大多數研究者還未找到契合點。
三是對文學社團活動的研究還顯得不足,活動開發尚缺乏體系性、層次性,從而制約了文學社團相關活動的開展,也影響到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是研究視野還未打開,例如,文學社團與地域文化、校本文化的關聯,文學社團的管理、評價、激勵機制,文學社團中教師的作用等,都是可以研究而且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但是,相關文章對此幾乎未作關注。
以上種種,應該成為未來中學文學社團研究關注的方面。
參考文獻:
[1][3]鄒國春.校園文學社團建設的四項原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5).
[2][10]丁春鎖.語文新課程視野中的文學社團[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4).
[4][17][23][27]郭志賢.開辟素質教育的綠地――淺談中學校園文學社的建設[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5).
[5]楊建秋,沈根元.加強文學教育,區域性推進中學文學社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3(12A).
[6][18][24]邵天偉.校園文學社團活動與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之友,2008(1).
[7][22][25][28]劉興華.文學社團與語文教學的互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7).
[8]潘進福.文學社――語文教學的良師益友[J].教學與管理,2002(5).
[9][12][15]趙冰.校園文學社團活動的素質教育功能[J].中學語文,2001(3).
[11]陳光明.中學生文學社――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1999(6).
[13]周國正,夏雨娟,夏小娟.學生社團建設:文化立校的重要載體[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2005(5).
[14][16]李秀明.校園文學活動的作用及發展對策[J].三明師專學報,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