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2 05:31: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能不憶江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憶江南
在贊美江南的詩詞中我最喜歡的要屬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每每吟誦,總是心潮起伏。
“江南三月,草長鶯飛”,你可以在春日里尋一徑綠地,放飛輕靈的紙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坐一葉烏篷輕舟在湖面蕩漾,清風拂面,甘醇如那陳年的紹興黃酒;“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任你的思緒在水天一色里飛揚;“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南冬日的水墨丹青,只要黑白二色就勾勒得淋漓,在養眼的愉悅里沒感受不到寒冷,你就入了那畫境里。
如同詞中的“春來江水綠如藍”一樣,江南美,美在江南水。水光旖旎、垂柳依依的西子,槳聲燈影的秦淮河,光華燦爛如綠寶石的玄武湖,小石橋下劃過的小木船,船頭的鸕鶿,……這一切,都讓我魂牽夢繞,讓我忘記了大城市里水泥森林的高聳林立,古板,呆滯。
“日出江花紅勝火”你或許看過泰山的日出,也可能觀過海上的日出,但你是否注意過江南的日出?江南的日出是溫和的,可又是嫵媚的。開始時,眼前是水霧渺渺的江面,江的盡頭,沿水平線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淡藍色,再過一會兒,江面霧氣漸收,江水如洗,波明如鏡。薔薇色的朝霞倒映在江水里,從一抹化為一片,然后染紅整個江面,再突然有一團火球從江底跳出,它的美麗、動人,讓我久久沉醉!是啊,江南的氣息是獨特的,它更是純真無暇的,沒有絲毫的污染,把我融入其中。
江南如歌、江南如酒、江南如詩、江南如夢,江南是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長卷。此時此刻,我的感受就如同《憶江南》最后的那句詞一樣:“能不憶江南?”
初二:北半球的孤單
教學共性是指多數教師所共同具備的概括化了的教學傾向。它是教學個性(即教學風格)產生、發展的基礎和源泉。著名語文教師的教學共性經歷了長期實踐的檢驗和理論的論證,是合乎科學的語文教育規律的體現,筆者在關注語文名師教學課例的基礎上發現,他們上課的風格雖各不相同,但對古詩文的理解及引導卻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一、重朗讀,訓語感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正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誦讀古詩,要讀出韻味,讀出情感,熟讀成誦,重視積累。經典絕句,一經背熟,便會終生不忘。重視朗讀、吟誦可以說是特級教師們在古詩詞教學中達成的最大共識。他們成功的課例都是伴隨著大量的誦讀,以致學生加深了對詩的語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戴建榮老師執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別具一格。他把教學過程設計為:讀詩、唱詩、吟詩。
師:怎么讀?兩個字兩個字一讀。渭城連著讀,朝雨連著讀,浥單獨讀,輕塵連著讀。讀的時候按照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我們稱之為平仄的規律。(板書:平仄)
……
師:同學們,當詩人的感情——讀啊讀,讀到一定程度,他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的那一刻,讀已不足以表達他的這種感情,這時我們就要來唱了。
(第一遍學生先聽師和樂唱,第二遍可繼續聽唱或跟師唱,第三遍師邊做手勢邊唱,生小聲跟著唱。)
師:同學們,按平長仄短的規律我們來讀,(師讀)和著《陽關三疊》的曲調來唱,(師唱)把兩種混在一塊兒就叫做——
生:吟。(師板書:吟)
師:什么叫做吟?半讀半唱就是吟。吟是詩歌最好的體現,吟是情感最豐富的體現,吟詩是自我陶醉的體現,所以我們古人這樣說——吟詩作畫,詩就是吟的。
課堂上用大量時間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讀、怎樣唱、怎樣吟,特別是教師讀、唱、吟的示范,對學生起了很好的導向作用。隨著對詩句語言的理解,學生讀得有板有眼,讀出了節奏,讀出了語感,讀出了韻味。
很多老師在古詩詞教學時讀的量也很大,但就是讀不出味道來。關鍵在于對詩句的誦讀缺乏必要的引導,把誦讀和語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開來了。
再看汪秀梅老師執教《憶江南》的教學片段:
師:詩人感慨:“能不憶江南?”這是什么句式?
生:反問句。
師:請用你的朗讀來告訴大家。
生:(讀)能不憶江南?
師:從這句中你還體會到了什么?
生:我體會到了詩人不能不憶的極度思念之情。
師:請你讀出不能不憶之情。
生:(讀)能不憶江南?
生:我體會到了詩人對江南美景的無限眷戀!
師:請你讀出無限的眷戀!
生:(讀)能不憶江南?(深情地)
生:我還體會到了詩人的贊嘆之情。
師:請你贊嘆!
生:(讀)能不憶江南!(強烈地)
師:在思念中贊嘆!在贊嘆中思念!
師:我聽出詩的贊揚之意。還可以怎么讀?
生:江南好!(小聲嘆)
師:我聽出詩人的向往之情。就這樣可以大聲贊,可以小聲嘆。把詩人的贊揚之意和向往之情盡寓其中!
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誦讀,不同的誦讀,就表達出不同的感悟。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內涵、節奏、韻味、美感,以讀來檢驗對詩的語句理解,做到讀中入境,讀中悟情。
二、抓語言,感意境
1.扣詩眼,促理解
對詩的語句理解是體會古詩的基礎。古詩短小精悍,每一個字都是作者經過錘煉后敲定的,特別是其中一些關鍵性的字詞更是考究至極。我們在講解古詩文時應該重視字詞的教學,并通過理解關鍵字詞,引導學生體會意境。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楓橋夜泊》時把詩眼定位在“愁眠”上,不僅如此,在課堂上,王老師還要求學生給“愁眠”找近義詞,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孫雙金老師執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則抓住“喜”字,支玉恒老師在教學《暮江吟》時則抓住了“暮”,于永正老師在上《草》一詩時,緊扣“燒不盡”來引導學生體會小草那頑強的生命力。
2.品寫法,領其妙
古詩詞短小簡練,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感彩、表現手法。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詩句語言的運用、表達上提出問題。千古傳頌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等,都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現、細細品味。
如汪秀梅老師執教《憶江南》的片段:
師:古典詩詞語言精美,我們學習古詩詞不僅僅要知道它的意思,還要懂得通過語言來品味、欣賞。那么你認為這首詞哪里寫得好?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寫得好。江南處處是美景,詩人抓住江花、江水這一江南美景,讓我們看到了江南的又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師:請你讀出這種意境。(生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現在我們來想象一下,這是何等的一種境界啊!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開,紅日普照,使鮮艷的紅花紅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于是紅的更紅,“紅勝火”;綠的更綠,“綠如藍”。
古詩《憶江南》改寫
蒲城電力學校六年一班
張象龍
江南的美景可這好啊,令人大開眼界!。我對江南的一花一草一木是多么熟悉,還有那個池塘,對那些景色是多么的清楚,還在我的腦海中模模糊糊地浮現著,雖然已經模糊了,但多多少少還有著一點印象。
在江南春天的早晨時,太陽出來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小草偷偷地探出頭來,花兒也悄悄地透氣,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草中有許多雜瓣兒,有名的、無名的都混在一起來,下了一夜的雨,花兒草兒上有著珍珠似的露珠,也許是雨下的太大了吧。
下了一夜的雨,一顆顆晶瑩剔透的小水珠兒在鮮花嫩葉中滾動著,每一顆都映出一個“生機”。雨下的太大了,旁邊的小池塘已長滿了水,馬上溢上岸了。
冬天過了,春天終于來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太陽火辣辣的照著大地,那些花兒在太陽下更加美麗,春天來了,江水綠的好像蘭草一樣,藍的好像天空都融入了進去。
這樣美麗的風景能不令人回憶嗎?于是詩人白居易邊作下了《憶江南》這首古詩詞:憶江南,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指導老師:喻縣茹)
在那兒,疲憊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和補給;在那兒,我領略了江南之美,它會讓你情不自禁地將烏鎮的印象深深地烙在腦海中——
多少樓臺煙雨中
走進烏鎮,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歷史之香。遠遠望去,那些江南獨有的建筑整齊地排列在那兒,沐在秋雨中。墻上的青苔,窗上的木雕,無不透出一絲滄桑感……
我們來到了一條巷子,似乎是條文化街,里面的店鋪一一向我們展示了烏鎮的特產和獨有的文化藝術。那些漂亮樸素的藍印花布,細致玲瓏的木雕,清香甘醇的白酒……還有那幽靜的立志書院,清雅的茅盾故居,幽邃古老的當鋪……
走在這一條條小巷里,望著兩邊和遠處一座座古老的木屋,仿佛真的是回到了從前……
小橋流水人家
到了江南,不乘船是極可惜的。乘著那天秋雨綿綿,便租了艘船,慢慢地領略烏鎮之美。
烏鎮充滿著詩情。河的一岸是江南人家的房子,朝河的一面大多是陽臺。到底是古鎮的人!他們在陽臺上放了一盆盆花花草草,與河水映襯的十分協調。那些屋子雖然有些破舊,但這卻是無瑕的古典美!簡直可以和威尼斯媲美了!船搖不到幾米,便就要過橋。烏鎮的橋有許多樣子,它們在清清的河水上投下倩影,令人遐想連篇。
烏鎮又是溢著畫意。看那河邊,楊柳依依,在秋風中輕輕舞動著婀娜的身姿,在水中劃過。遠處那一片青青的楊柳和河水結合得天衣無縫,那一抹綠為古老的烏鎮添了一份新的生命力。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在這古老的烏鎮,沒走上三五步便能看見藍印花布、茶莊、木雕藝術品這些傳統文化。而那天,卻在這古鎮上發現了時尚與古典的完美結合。
也是在船上,望見岸上有二對新人在拍結婚照。新娘穿著旗袍,摻著一些時尚的元素,那晶瑩的鉆戒和淡淡的紅妝,在雨中撐著竹傘,靜靜地站在河邊。
在這傳統的古鎮上,用這樣一種現代美來與之結合,可謂錦上添花。這是現代藝術與古代藝術的對話,烏鎮的時尚,使她成了一個更富有活力的江南小鎮!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下江南,道出《憶江南》這首千古名詩。此番來烏鎮,雖沒目睹“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壯麗景象,但我絕不遺憾,因為我欣賞到了如此美麗的烏鎮!
她,飄溢著濃濃的歷史芳香;蘊含著夢一般的詩情畫意;點綴著一絲淡淡的時尚氣息。
江南,對于白居易來說,怎一個“好”字了得?一個“好”勾起他對柔媚江南的美好回憶;一個“好”濃縮了他對江南勝景的深情贊嘆;一個“好”寄托了他重游江南的美麗向往。
綺麗江南憶
他,少年時曾漫游江南,飽覽江南美景;50歲后又先后出任過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所以他說:“風景舊曾諳”。這里的一山一水,這里的一草一木,他再熟悉不過。他寫下這首詞時,是公元838年,他已經67歲,歲月滄桑,仕途失意。回首往事,最不能忘的,是他在蘇州修建的山塘街,是他蓄的那湖清澈的水以及在錢塘江造的那座石涵閘,還有他筑起的那條長長的白沙堤。
十二個年頭過去了,他雖身在洛陽,卻心在江南!我們不禁要問:
懸于白居易心頭的僅僅是江南的秀麗風光嗎?他分明游遍了祖國大好河山,將各地名勝盡收眼底!是了,江南,對于白居易來說也許不僅是一個地方,而是一段美好的過往,是一段純粹而快樂的時光,是一段生命里抹不去的記憶!
首句“江南好”,開門見山,直抒胸意。他將自己對江南的滿腔愛意酣暢淋漓地表達。江南好,好在哪里?讓我們把溫情的目光向那片柔軟的土地投射。春到江南,花紅柳綠,芳草凄凄,鶯歌燕舞,青黛含翠。好一派迷人的風光!詩人漫步白堤,尋芳西湖濱。近處楊柳依依,游船點點;遠處,煙波浩渺,霧牽青山。如詩如畫的江南春景猶如段段流光溢彩的錦繡,把詩人腳下的石階鋪就。江南好,好在哪里?他說,風景舊曾諳。是的,一切都是那樣熟悉。熟悉的景,熟悉的人。西湖的水一定熟悉他――想當年杭州大旱,西湖旁的萬畝良田龜裂,百姓心急如焚。這時,剛剛到任的詩人,官服還未來得及穿,頭戴方巾,氣宇軒昂地站在人群中,面對百姓大喊放本湖水的呼聲中,大聲附和:講得對!于是,第二天,西湖碧綠的湖水嘩嘩地流進農田。錢塘江的堤也一定熟悉他――為了給大家普及堤壩和農家的利害關系,他親自撰寫《錢塘湖石記》,記載了堤壩的功用、蓄水放水的方法以及如何保護堤壩,為百姓所想之周全令人感佩!所以,離別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攜幼,提著酒壺,灑淚而別;所以,當他離開蘇州時,“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江南的美景江南的情,深深地烙印在詩人的心中。夜闌人靜,他總沉浸在江南綺麗的回憶里,仿佛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們還能聽見詩人喃喃自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艷麗江南景
“日出江花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詩人“舊曾諳”的江南春色!這艷麗的畫面使多少人產生對夢中江南的無限向往:晨光映照著的岸邊姹紫嫣紅的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在綠草的映襯下,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短短十幾個字是對江南春景的高度概括。詩人抓住了“江花”“江水”兩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鮮艷奪目、花紅水碧、生機勃勃的江南春色圖。最妙的是“紅勝火”“綠如藍”六個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紅、水綠,又用異色映襯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為背景,顯得更加絢麗可愛。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這圖畫,是早晨的太陽照射著火紅的江花,絢麗耀眼;這圖畫是一江春水,青波漾漾!詩人在圖畫里敷彩設色,紅綠相映,色彩明艷,輕輕巧巧地為我們描摹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眼前。于是,我們又明白,詩人為什么對江南念念不忘,月上柳梢時,他便又抬眼望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絢麗江南夢
江南好,好在綺麗景;江南好,好在殷切的情!于是詩人一次又一次地追問“何日更重游”,時時渴望能“早晚復相逢”!可是,他已經步入遲暮之年,加上交通不便,他的身體狀況已不允許他長途跋涉,舟車勞頓。于他而言,重游江南已然是懸在心頭的一個絢麗的夢而已。
但是,那個夢又是那么強烈,多少次夢見江南景,多少次夢里尋景千百遍,夢醒時分,詩人悵然若失!他只能將一腔思念,托付于《憶江南》。直到去世,他魂牽夢繞的杭州,他親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沒有能夠舊地重游。于是我們又聽見他說:“能不憶江南?”
是啊,能不憶江南?江南的景,江南的人,江南的情,他只能在夢里重溫了……
事實確是如此,白居易寫下這組詞8年之后離開了人世,重游江南只能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因此,教學本首詞時,我們的目光不僅局限于詞中的江南美景,更應該把目光投射在詩人的重游江南夢里。
由此,教學思路可大概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歌曲賞江南
《憶江南》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教學中要將利用音樂、美景將學生帶入情境,使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優美的旋律,色彩明麗的江南景,很容易使學生陶醉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景中,從而激發學習這首詞的濃厚興趣,達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奇異效果。
二、深情憶江南
通過對“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畫面的欣賞感受江南景色的絢麗多姿;再對白居易在杭州和蘇州為官時為百姓所做的貢獻作為資料的補充,從而使學生明白,詩憶的不僅是江南的景,還有江南的人,江南的情。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元] 白樸《天凈沙·春》
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
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3、[唐]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4、[唐]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6、[宋] 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7、[宋] 朱熹《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8、[宋] 程顥《春日偶成》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9、[唐] 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0、[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2006年夏季,我正在美國度假,收到歐陽先生的長女春子從廣州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說為紀念父親逝世十周年,準備出一本精美的畫集,希望我能寫點什么。先生離世一恍十年,歲月如梭,宛若昨日。春子和秋子姐妹承母命精心整理父親的遺作出版,表達對先父的無限懷念。我作為先生的學生,敬佩之外,理當做一份力所能及的事。
1953年,歐陽先生二十三歲,懷著一顆赤誠的愛國心從印尼雅加達毅然回到祖國,來到北京,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奠定了他為舞臺美術奉獻一生的事業基礎。1958年畢業分配到湖南,先是在湖南藝術學院從事多年教學,后到省話劇團擔任舞美設計,為湖南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舞臺美術人才,成為我省業界的一代尊師。幾十年來,他的舞臺設計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和省級大獎,是全國很有影響的著名舞臺設計家。一個優秀的舞臺美術家常常是一個優秀的風景畫家,先生的水粉畫以其扎實的功力和獨特的畫風,影響著湖南水粉畫界,多次榮獲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和水粉畫大展金馬獎。熟悉歐陽先生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勤奮敬業,在擔任設計工作之外的時間里,幾乎全部沉醉于繪畫世界。他畫水粉畫,畫油畫,也畫國畫,但他對水粉畫情有獨鐘。他畫水粉風景、人物、動物、靜物,畫得最多的是風景。與他的摯著與勤奮相比,我們后輩學生深感愧疚。
先生是一個十分熱愛生活的人。深入生活,細心地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感受生活中的快樂,為此樂不可支。他的這種生活熱情,這種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在作品之中。他畫的雞、小鳥讓你鮮明地感受到一種親切和溫暖,一種與人類心靈通達的情趣。他畫的大量的風景畫充分展現出一種對大自然的膜拜,宗教式的虔誠。他走遍三湘四水,寫生于塞北江南,跋涉于名山大川,南及西雙版納,東臨海濱漁村……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相當數量的湘西風情作品,他深入到苗鄉的村村寨寨,不畏旅途艱難,無數次地跋涉于武陵的崇山峻嶺之間,他的每一次旅行寫生都是滿載而歸,然后潛心整理和創作。先生對大自然的愛戀,并不因為年屆花甲而讓激情歸于平和,仍是一往情深,豪邁揮灑。“一枝一葉總關情”,大自然的無比博大,無比豐富,大自然的諸多奧妙與情趣,激活著他的創作,誘發著他的靈感,如生命的涌動,使他癡情醉心。
歐陽先生的畫風基本上是寫實的。他的前期作品不拘泥于真實生活,強調對生活色彩的對比和提高,強調環境色和折射光色的相互影響,強調色彩飽和度的感觀響亮,色彩整體而繽紛,具有大膽而強烈的審美視覺效果。他不照搬對象,在追求客觀與主觀統一的藝術形象的同時,善于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色彩認識去改變對象,去感悟和創造自己心中的彩色天地。對他個人來說是過程的體驗與享受,對觀眾來說則是領悟和欣賞。歐陽先生前期的繪畫作品,充滿著燦爛的陽光和鮮明的色彩,隱約地感受到一絲從印尼吹來的熱帶風光氣息。他的后期作品在色彩上則更顯深沉和厚實,更具體量感,更強調對生活的提煉,更注重生活氣息的營造,使已形成的獨特畫風更賦個性。
先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實施他蘊釀了很久的創作計劃,那就是創作三件巨幅水粉畫長卷。即《古湘鳳凰行》――苗寨風情,長50米,高0?65米。《能不憶江南》――魯迅水鄉,長15米,高0?65米。《萬波洞庭》,長60米,這幅畫又分楚鄉雄風、漁村情韻、波光湖影和千古名樓四個部分。《古湘鳳凰行》和《能不憶江南》兩幅長卷完成后曾在省會舉辦個展,目睹從未有過的如此鴻篇巨制水粉畫大作,不能不使人震驚折服。
可以想象,要完成好如此長卷,需要多少積累和經驗,幾乎是傾其一生。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更是無法估量。由于多年的跋山涉水,采風寫生,他的繪畫視覺空間如同一個廣闊的天地,在創作上得心應手,順手拈來。水粉畫的繪畫理念、繪畫方法和色彩運用基本上是西畫方式,然而先生勇于突破,有膽有識,憑借嫻熟的技藝,創作出如此長卷繪畫,在構圖創新方面獨樹一幟。長卷畫像影視的移動攝影,攝影機移動,景物從畫面中依次劃過,造成巡視或展示的視覺效果。長卷《能不憶江南》基本上是借用了移動式的展示方式來完成視覺效果,將江南水鄉的依水小鎮、過街券門、曲巷石板、河埠廊坊、粉墻黛瓦、拱橋湖汊、枕水人家、水閣社戲、楊柳輕揚、烏蓬穿梭、肥田萬頃、碧水連天等豐富多彩的水鄉畫面,描繪得如錦似繡,分外旖旎。畫家在另一幅更長的畫卷《古湘鳳凰行》中的構圖處理,則尋求了更高的難度,融入更多的視覺方式和表現方法來打破視野上的局限。在這里,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中國畫,中國畫的諸多法則,如:靈活自如的時空處理,不局限于焦點透視法,對空間表現的折高折遠,深遠、高遠和平遠等透視法的相互結合,經營位置中的虛與實、疏與密、開與合、起與伏、繁與簡、聚與散的相生相應,相互貫通、首尾相連等等,將豐富多彩的內容編織成復雜多變且又和諧統一的整體。《古湘鳳凰行》對民族繪畫的借鑒與融會貫通,成就了他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在這里,長卷畫面布局宏大,集鳳凰古城的沱江吊樓,武陵山脈的雄渾氣勢,苗鄉村寨的獨特風光,民俗民風的純樸情韻于一體,氣韻流貫,紛繁多變卻又渾然天成,將這片凈土潔天中壯美的自然山水與原生態生活氣息融和,構建成雄渾的樂章。使長卷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結構嚴謹,回味無窮。如果說,《能不憶江南》是一位柔情似水的水鄉少女,那么《古湘鳳凰行》則是一個充滿陽剛之氣的山野大漢。
萬萬沒有想到這竟是先生長卷創作的絕筆。另一幅規模更大更長的畫卷《萬波洞庭》,在他畫完60米長的構圖稿,完成其中第一卷23米長的《楚鄉雄風》后突然離世,倒在勤奮耕耘的藝室中,留下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眷戀,留下了再也無法完成的巨幅長卷,留下了漚心瀝血的未競事業……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遺憾。
先生的作品,先生的精神永恒地肥沃著他耕耘的熱土。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South River Land is a rare land, / As from of old I Know./ No flame for redness can compare / With river-blooms at daybreak there. / The waters in the spring tide glow/ Deep-green like indi go./ who can forget South River Land?"
spring is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of a year. The daybreak is the most charming monent of a day . Bai chose the daybreak of a Spring day to sketch scenery there, in the view of the poet, were the dark blue river and bright red flowers. Therefore, the poet chose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to show the most attractive part of the scenery in the most gorgeous place.
Rhet orically, he chose two metaphors to add more poetic flavours. In his verses. "no flame for redness can compare with river-blooms at daybreak" and "waters in the springtide glow deep-green like indigo". Such a beautiful scene was enjoyed by Bai while in south China, but now he could only recall it in a poem. So in the last line, he signed "Who can forget South River Land?"
今天上課的時候,老師叫我們玩古詩大比拼的游戲。我一想:糟了!我還沒有看書準備過呢!今天肯定當不了擂主了。
古詩大比拼開始了,第一輪的比賽規則是這樣的:由一位同學主動擺擂,其他同學打擂。打擂的同學出詩句,擺擂的同學接下句。如果擺擂的同學能夠接受五位打擂者的挑戰,他就可以成為擂主了。第一回合的比賽很快就開始了,一位同學自告奮勇的走上了講臺。幾位同學開始出題了,這位同學都對答如流。突然一位同學說:“梅子杏黃杏子肥。”這時,講臺上的這位同學愣了一下,想了半天也沒有答出來。此時,講臺下的一個同學舉起了手。老師問舉手的這位同學。這位同學回到道:“麥花雪白菜花稀。”那個擺擂的同學被打了下來,剛剛舉手的那位同學代替了他。她流利的背出了同學們提出的詩句,只有最后一題了,全班同學都鴉雀無聲。原來同學們都在絞盡腦汁想題目,看看能不能把她考倒。過了一會兒,終于由一個同學舉起了手,老師問他是什么。他說:“一行白鷺上青天。”講臺上的同學興奮地答道:“兩個黃鸝鳴翠柳。”她終于成為了今天的擂主。
接下來我們又進行了第二輪的比賽。老師把我們班分成兩組,又在大屏幕上打出詩句,叫我們回答詩句。我第一組的,老師叫我先回答。我輕松的答出了第一個問題,但是第二個問題——“春來江水綠如藍”的下一句,我卻怎么也想不出來了。突然一個同組的同學提醒道:“《憶江南》里的詩句。”我恍然大悟,不假思索地答道:“能不憶江南!”最好,我們小組取得了勝利,我們高興極了。
今天這堂課真有趣。
說憶江南,似乎是不靠譜的,因為在我這出生的十幾年里,我還未在江南彳亍過!就是萍水相逢過也沒有!因為我們這,我的故鄉沒有水的影子!
對江南最早的回憶是在白居易的詩里“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是幸運的,抑或是幸福的,因為他到過江南,可以在剩卻的華年離去慢慢的回憶,去思議江南!我嫉妒了……
但美好的一切總會被現實左右著,我現在只能在夢里夢到她,江南的水鄉,多愁善感的水鄉。那里到處充斥著都是靈動,“上善若水”就是這般吧?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柔情的,女人是水做的,說的是江南的女子嗎?此時江南的男子,眼里也是多情的了。我想江南把一切都同化了。
夜來得了無聲息,我靜靜的立在窗臺,打開窗子。北方已經有了絲絲的秋風,風兒吹來一片枯葉,伸手夠到,拿在掌心里,用手撫摸著脈絡,一絲一絲的擷去絲絲的泥土,江南此刻似乎還是“春意盎然”吧!不知怎么的又切換到了江南去!思著思著就多了睡意。躺在床上,不知何時傳來了????的聲音,是秋雨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是就傳來了新鮮泥土的氣息,狠命的吸了一口!心扉都舒暢了些許!這是夢的前奏嗎?
時空的轉換,出現在了夢里……
幾聲鳥鳴,沒有:“嘔啞嘲哳難為聽”的無奈,而是那么的婉轉,因為這兒是江南。睜開沉沉的睡眼,環顧四周,一切的一切都似曾夢境,難么如幻如夢,沒有多余的修飾。屏風?屏風上畫著水墨江南,那么的素淡,似乎江南的韻味就是這般吧,屏風上低吟著:
齊眉舉,彩侍紫霞記。天上九朝島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詞。籬下菊,醉把一枝枝。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風記我一聯詩。留著晚香時。
好一個江南……
起身,踱到窗前,手扶著木質的窗臺,還有傳來陣陣的檀香,混著檀香的氣息,還傳來雨的馨香。我在這畫框前迷醉于江南的古鎮,一切的一切都飄渺在晨光熹微之中。陽不知道哪里去了,這似乎是他知趣地躲了吧?目光遠眺,但目光走不遠,因為山色都沉寂在飄渺中。黑瓦白墻,小橋流水,一切都生得自然,沒有多余的修飾。淡妝才是它的味道吧!屋頂的黑瓦,在飄渺中連成片,逶迤的拖向遠方。小橋邊有著些許的柳枝,風兒吹著搖搖曳曳,柳枝不時的弗向水中,觸起一段漣漪,向遠處飄蕩開去。鳥兒喳喳的叫著,俊秀,在柳枝邊飛過,嘴攜一片桃花瓣,斜斜的飛走了,這小東西也充滿了詩意。
走向古街,在古鎮里慢慢踱著,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江南,挺滿足!江南的春雨,適時的下著,江南是多雨的。走在幽靜的古街道,路上被江南的雨洗的褪去了昔日的喧囂,沿路的古墻邊,伸出一枝桃花,花上撒著雨珠,晶晶瑩瑩的,但夜色里沒有了閃耀只是多了可愛!風兒吹來,一瓣粉色桃花瓣飄落,伸手接住,放在鼻子上輕輕嗅著,頓時心脾都被染上了江南味,是什么味道呢?我也無從說起!雨不停的下著,但不會惹人惱,細細密密地斜織著,由天際斜掛下來,伸手去觸,滑滑的,惹人喜!
“乘一葉扁舟入景隨風望江畔漁火,轉竹林深處殘碑小筑僧侶始復誦,葦岸紅亭中抖抖綠蓑邀南山對酌,紙錢晚風送誰家又添新痛”
被這江南的歌曲喚醒,我又回到了現實里,但以后我也可以憶江南了,因為我夢到過他,說她在哪里她在夢里……
夢江南
漁火夜,鐘聲遠山囀。韻雨斜織伴落紅,新燕攜泥柳枝頭。桃花瓣瓣情。
江南行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每每讀此詞句,心頭總是滿園春意,江南的水鄉風情總是在我腦海中肆意渲染。粉墻黛瓦的房屋、清波粼粼的水面,飄揚著的柔軟柳條下伏著吃草的水牛,走進小巷,還有撐著油紙傘姑娘的莞爾一笑。
是縈繞在心頭的夢牽著我的足踏入南國的土地,婉約而秀氣的江南啊。
最美不過烏鎮。水路縱橫在小鎮之上,坐著烏篷船,聽著櫓劃水時的飽滿的嚕嚕聲,允吸江南二月空氣中的沁香,仿佛是給心靈在做洗禮。從未見過這樣的路。路是水鋪的,有幾條窄窄的船兒漂在路上,可以想象,夏天長了蘆葦后該是如何行船。一條條水路是一張蜘蛛網,覆蓋了小鎮,也溝通著人們的心。從未見過這樣的屋子,地基臨著水面,房子還超出一點,黑瓦粉墻,甚是素凈,沒有一絲雜色。歲月的風霜覆在房子上,卻又平添一份優美與寧靜,像久經風霜的老者。在這些房子中,有幾間可出過名人,是大文學家“矛盾”的故居。矛盾是大文學家,只因為生在這美麗江南小鎮罷了。我心生遐想,便更戀上了這里的粉墻黑瓦。說來也好,這高墻里卻是玲瓏小巧的人家,像是待字閨閣的少女。江南小院進數甚多,卻無不耐煩,只因這每一進交接之處的小院里都添了幾份情趣。不似北方的重樓別宇、對仗工整,江南人家更有閑情雅致;這兒補幾棵竹子,那兒添幾塊奇石,把單調的小院布置的生機盎然。
江南五日行,可憶得也不只是桐鄉的烏鎮,還有蘇州的拙政園。這可謂世界園林之精品,與盧浮宮等地有并肩之意。談到這兒,話兒可真長了。先說它的結構分配,只水、綠、筑各占一份,別有美感。它的建筑方式也很奇特,運用多種手法,體現了古人建筑設計之高超。園內有數千個窗子,從窗子看去,卻無一相同景物。同一景致,所處的點不同,樣子也絕不相似,它讓游覽者“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印象最深的便是這里的石頭罷了。據說,誰家的園子擺放石頭卻多,便卻尊貴,且石頭“以丑為美,”卻是體形奇葩、造型怪異,千瘡百孔的石頭卻被奉為珍品。或許他們更欣賞站在太湖邊上接受風日雕琢過的自然美。
話說至此,別不多言,就且閣筆。江南若一少女懷春,這里的風,似少女柔軟的長發拂過臉龐;這里的雨,若少女的眼淚朦朧而多情;這里的橋,仿佛少女纖細的腰彎彎軟軟;這里的景致,就像少女輕盈的步態。婉約,而總是印在腦海中不被沖淡。
江南好,吾依稀憶江南;似伊人,吾依稀念江南。
初二:@涼小兔Cookie
星期天,我沒回家。宿舍只我一人,平時擁擠、熱鬧的房間一下子變得空蕩蕩,靜悄悄。清冷的感覺不斷侵蝕著心,一種莫名的孤獨在心頭飄蕩,我不由地有些傷感。隨手拿起一本書,無意間白居易的《憶江南》映入眼簾: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讀著它,我思緒萬千,童年像放電影一般從腦中閃現。
小學時代,我是多么快活呀!快樂藏也藏不住,全部都綻放在臉上。那時,伴隨著悅耳的下課鈴,同學們會爭前恐后地奔向操場。幾個同學聚在一起玩跳皮筋,我運氣好到總是贏,他們不得不老為我撐皮筋,可他們并沒有一絲怨言,依舊有說有笑,一副樂在其中的樣子。還有一種很好玩的,叫玩“石子”,就是事先準備好5個拇指大的石子,拿一個捏在手中,然后把它拋向空中,迅速地從地上隨意捏起另外一個石子,再把拋起的石子接住,接下來依次從地上抓兩個、三個、四個,最后把五個全抓在手心,輕翻到手背后拋到空中,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這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其樂無窮!有趣的游戲還有很多,如蹦格,拍畫片,下棋子......童年的我們,真是年少不知愁滋味,這些不知傳自何朝何代的游戲,給予了我們的無盡的樂趣,讓人真地好懷念。
現在呢?課間也有十分鐘,可我們初一教室在三樓,下課后我總是無處可去,只有雙手搭在欄桿上,身體佇立著,雙眼快速地眺望著,瞧瞧樓下有什么新鮮的事,僅此而已。我們班平山籍的只有我一人,雖然我非常樂意交朋友,總是老遠就和同學打招呼,總是借最好的物品給他們,總是拿最好的食物和他們分享,可總是感到心與心之間隔著層膜;也許是功課的緣故使同學間無暇玩耍、嬉戲,那種天真、純潔、單純、無邪、其樂融融、無憂無慮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真可謂驀然回首,童年已是遙不可及,雖然我不曾同它道別,而那帶來無盡樂趣的游戲和兒時伙伴在一起的快樂也已遺失在了童年時代。
肖復興曾說:“懷舊是一張網,企圖打撈著過去失去的歲月。其實,我們什么也不會打撈到,失去的一切早已從網眼里流走。”可我還是懷念我的過去,想念兒時的那些親密無間的同學,我真想再回到他們中間,讓童年的快樂穿過時光隧道,永不流失……
吟著《憶江南》,我讀懂了作者作詩時的心境,也不由地感嘆:童年好,憂愁不曾諳。往日快樂無窮盡,如今光景難從前。怎不憶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