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巨災保險論文

巨災保險論文

時間:2022-02-23 03:26:4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巨災保險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巨災保險論文

第1篇

論文提要:我國巨災風險發生頻繁,損失逐年加重,而現有的保障體系對災區的經濟補償和人民生活的恢復只能是低層次和小范圍的。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體制顯得非常必要。

一、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急迫性

2008年我國遭受了兩次巨災,其涉及范圍之廣,涉及人數之多,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傷害。2008年1月中旬以來,冰凍雨雪災害突襲我國南方,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516.5億元,造成107人死亡。于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災害造成工業企業經濟損失估計超過2,000億元,死亡人數截至6月9日達69,142人。

面對這樣的災害,政府及時撥款700多億元,社會踴躍捐了300多億元,而保險公司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在這兩次災害中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其職能,據中國保監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2月25日,我國保險業共接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保險報案95.3萬件,各商業保險公司賠款已經超過16億元。但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1,516.5億元的經濟損失相比,保險行業賠付金額所占比例約為1%。而對于發生在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截至6月5日,保險業共接到地震相關保險報案24.9萬件,已付賠款2.8億元,與所估計的地震災害造成的2,000億元的損失相比,保險行業賠付金額0.14%。

保險公司的賠付和實際巨災損失之間的強烈的落差是有原因的,我國海嘯、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目前還沒有正式列入保險責任范圍內。商業保險公司對于諸如海嘯、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采取“謹慎”的承保態度,多數自然災害只能作為企業財產保險的附加險,不得作為主線單獨承保。一旦巨災風險發生,保險公司只能發揮有限的作用,大部分人員和財產損失只能由政府和社會來承擔。

二、國外巨災保險體制比較分析

目前,國際上主流的巨災風險管理模式有三種:一是政府主導模式,也就是政府直接提供巨災保險;二是市場主導模式,也就是由市場自我調節,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巨災保險,政府為局外人;三是協作模式,保險公司商業化運作巨災保險,政府作為協作者提供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下面分析各種模式的代表國家:

(一)政府主導模式。在美國的洪水保險和加利福尼亞地震局地震保險中,所有業務和品種都由政府提供,保險公司并不開展保險業務。在美國全國洪水保險計劃中,保險公司并不參與保險業務的經營管理。保險公司在巨災保險中主要是協助政府銷售巨災保險保單,從而取得相當于保費32.5%的傭金收入。政府承擔著巨災保險的保險風險和承保責任。美國政府以其在1973年頒布的洪水保險法將洪水保險界定為強制性保險范疇,并以此法為依據,設立了洪水保險基金,并設立聯邦保險和減災局負責經營和管理巨災保險。

(二)市場主導模式。英國的洪水保險提供方全部為保險公司。私營保險也自愿地將洪水風險納入標準家庭及小企業財產保單的責任范圍之內。保險需求與資源的配置由保險市場決定。投保人在市場的作用下自愿地選擇保險公司進行投保。英國政府不參與洪水保險的經營管理,也不承擔保險風險,其主要職責在于投資防洪工程并建立有效的防洪體系。

(三)協作模式。日本經歷了1964年新瀉地震后,頒布了《地震保險法》,逐步建立由政府財政和商業保險公司共同合作的地震保險制度,其做法是首先由原保險公司在市場上出售地震保險保單,然后由日本再保險公司對原保險人承保的所有地震風險提供再保險。地震再保險公司再將所有保險公司購買的地震再保險分成3個部分,第一部分反向各普通保險公司購買地震再再保險,第二部分向日本政府購買地震再再保險,第三部分作為自己承擔份額保留。這樣,一個風險巨大的地震保險最終由各保險公司、日本地震再保險公司和日本政府三方來分擔。

綜上所述,這三種巨災保險模式各有特點,英國模式因為其保險市場發達,人們的保險意識高,且英國擁有世界上第三大非壽險再保險市場,其再保險市場非常發達和完善。商業保險公司在提供洪水保險時,完全可以通過再保險市場把風險分散出去。

三、應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體制

由于我國現階段既沒有英國發展完善的保險行業協會和再保險市場,也沒有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的政府財政強力后盾,加上我國保險市場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投保意識不強,大多數都依賴于政府救濟,可以結合政府主導和地方政府分配統籌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特點,所以我國適用于政策上政府指引,政府、保險公司和社會共同協作,各地方政府參與的巨災保險機制。

(一)建立一個巨災管理委員會。防災委員會的成員設置可以參照土耳其的TCPI管理機構模式,以國家代表、商業保險公司和學術界構成。

防災委員會應該起著一個統籌規劃的作用,其主要職責應為:1、重視事前防范,開發和修建防災的公共產品。吸納優秀人才,完善我國巨災方面的研究技術和數據收集。2、管理巨災風險基金。該基金由投保人繳費、政府補貼。3、成立巨災測評專項小組,對不同地方的風險進行測探,然后根據費率公平原則,設立各地的標準費率指標,并隨時根據風險狀況的變化修正和更改費率。同時,幫助保險公司制定費率和開發產品。4、制定巨災保險法,規定提供巨災保險的保險公司的資格要求,對有能力和意愿經營巨災保險的公司提供稅收減免和政策優惠。

(二)對于災害發生可能性比較強的地區強制投保,并限額承保。設置免賠額上限和下限,一方面可以減輕受災以后的賠償負擔,也降低了保費,擴大保險范圍;另一方面也督促公眾做好防災防損工作,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

第2篇

1.巨災風險的概念

巨災風險通常指具有突發性、不可預測性,給人們生活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風險,主要包括洪水、地震、颶風、恐怖襲擊等自然及人為災害。美國保險服務所將巨災定義為損失金額超過2500萬美元的災害事件。巨災的基本特征是:它是一系列能導致巨大損失的災害事件,與一般事件相比,巨災事件發生的概率非常低。

2.認識巨災風險的證券化產品

風險證券化是一種創新融資工具,它使得保險風險能夠在資本市場上交易,提高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用來支付大型災害和其他損失所引起的償付資金。最突出的風險證券化產品是巨災債券,作為一個完全抵押合約,如果合約定義的巨災事件發生,該債券就可以進入資本市場交易,為保險和再保險公司提供資金支持。近幾年,巨災債券市場顯著擴大,雖然巨災債券市場的規模相比全部非壽險再保險市場仍然較小,但與單一的財產險再保險市場相比,它仍然占據主要地位。一些保險業內專家已經觀察到,例如巨災債券、行業損失擔保等非傳統風險融資工具,現在正逐步占據著財產險再保險市場的主要地位。

3.巨災保險市場的現狀

(1)巨災風險是由不同的金融部門共同承擔。

巨災保險通常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個人和企業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第二步,保險公司向全球范圍內的再保險公司購買再保險。通過這種方式,巨災風險在全球范圍被分擔。然而,數據表明:個人和企業并沒有為全部的巨災風險購買保險,大部分風險仍然由被保險人自己保留;類似的保險公司在進行再保險時,僅僅對其中的小部分巨災風險進行了再保險,大部分的風險仍然暴露在外,無法得到保障。

(2)如果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不能夠完全分散巨災風險,那么這些機構必須通過持有足夠的資本金,用來支付其承諾的巨災索賠。

如果原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所持的資本金數額不足以支付潛在的巨災索賠,那么一部分巨災風險就會自然地返還給被保險人,或者通過國家破產救助基金轉嫁給其他保險公司,又或是通過災難援助而轉嫁到全部納稅人身上。事實證明,盡管保險公司的巨災償付能力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已經有了大幅改善,例如在1998年的巨災事件(合計約100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的索賠中,絕大部分保險標的損失都由保險公司進行了賠償。但是,一方面,仍然有數以億計美元的損失沒有得到保險保障;另一方面,在巨災事件發生之后,大量的保險公司破產,嚴重干擾了保險市場的正常運行。

4.巨災風險領域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如何應對巨災風險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巨災風險造成的巨大損失,使得學者們開始嘗試解決以下3個問題:一是巨災風險的保險保障是否完善,風險的分配和最優風險分擔在實踐中是否一致?二是市場的何種缺陷阻礙了巨災風險的有效分配?三是是否存在公共政策或私人機構的解決方案,使得巨災風險的分配更為有效?正是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擔憂,引發了許多的市場反應和公共政策建議。市場反應主要體現為金融創新,包括引入巨災期權和巨災債券機制。而公共政策建議方面,則包括允許保險公司建立享受稅收延期的巨災準備金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于統一再保險計劃的提案。

二、阻礙巨災風險有效分散的因素

1.保險市場自身的缺陷

巨災風險的分配與普通的保險風險一樣,首先要對風險進行分散。對于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來說,損失的償付能力主要受到風險的分散程度和自身資本金兩個因素的制約。對大多數類型的常規保險合約來說,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因素限制了風險的分散程度。盡管可以通過監控等手段,緩解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帶來的問題,但是,在應對巨災風險的不確定性和強大的破壞力時,保險公司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2.保險人有限的償付能力

為了合理地分配巨災風險,保險和再保險公司通常依靠持有大量資本金來滿足巨災風險對償付能力的要求,盡管超額的資本金可以實現保單更高的價格,但飆升的額外資金管理成本與持有更多資本金所拉升的納稅成本,嚴重限制了保險公司的資本金額度。此外,保險公司相比外部投資者往往擁有更好的市場信息和投資機會,充實的資本金賬戶會減少保險公司的投資,這種逆向選擇的問題一方面會增加新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會限制他們持有超額資本金的意愿。巨災事件發生后有關各方的表現,加劇了保險公司能否應對巨災引起的巨額賠付的擔憂。行業的共識是:目前保險行業的資本金額度是不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巨額賠付的。特別是對那些仍有部分巨災風險暴露在外的保險公司來說,巨災事件的發生將意味著無法支付的高額賠款和眾多保險公司的破產。

三、國際金融產品創新實踐

1.巨災期貨合約

1992年,為了應對巨災風險,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引入了巨災期貨合約,該合約以22家財產保險公司構成的保單池承保責任損失為基礎指數,由一個國家指數和3個區域指數構成。假如巨災事件的發生造成保單池的損失,這會導致指數上升,此時,保險公司可以交易一個期貨長頭寸用來對沖巨災風險造成的價值波動。這類巨災衍生品的主要優點在于索賠支付是基于指數,不會受市場參與者活動的影響。相反,典型的再保險合約是基于保險公司的損失,這會引起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巨災期貨所具有的優勢也是有代價的,巨災衍生品的收益是基于全行業范圍的損失,而不是特定保險公司的損失,這表明市場中將存在基差風險。事實上,基差風險是最初批評巨災合約期貨的一個主要觀點。另一個批評意見是,盡管交易所具有保證金制度和日結算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為了獲取不對稱收益而導致短頭寸無限制下跌的信用風險。

2.巨災期權合約

1994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決定用巨災期權來代替期貨合約。巨災期權是基于被保險財產損失預期估值的一類指數合約。此外,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還為更多特定地理區域開發了專項合約,例如,專門針對災害多發的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專屬合約。期權合約在市場中可以作為看漲價差來進行交易(一個長期看漲頭寸與一個更高行權價的短期看漲頭寸結合),如果指數的結算價值下跌到兩個期權的敲定價之間,那么購買者可以收到正收益。這樣,購買巨災看漲期權就與購買一個再保險責任產生的效果類似了。

四、成功的巨災風險證券化產品

1.認識巨災債券合約

在過去數十年間,資本市場的衍生金融工具仍在不斷地提高保險公司管理巨災風險的能力,但最成功的一個創新應當是巨災風險的證券化,即如果巨災發生時,保險公司可以優先安排發行股權或者債務。如被廣泛使用的巨災債券,當特定巨災發生,投資者有權同意免除債務工具的部分本金和應付利息;如果巨災沒有發生,那么投資者將獲得他們的本金與利息之和,而且利息通常大于同業拆借利率。例如,1997年的巨災債券承諾其收益率比同業拆借利率高576個基點,1998年發行的巨災債券的利率比同業拆借利率高416個基點。

2.巨災債券的特點

相比保險公司管理巨災風險的其他方法,巨災債券的優點更加明顯。由于債券投資基金通常由大型信托資金持有,所以巨災債券具有更低的信用風險。如同債務融資相對股權融資具有更加明顯的稅務優勢那樣,巨災債券也具有相對股權資本較低的稅務成本。相對于傳統的次級債,巨災債券同樣可以降低基金公司的財務成本,此外,巨災債券還可以減少由于債券發行導致的成本。總的來說,相比再保險和股權運作,發行巨災債券具有更加顯著的優勢,它可以提高保險公司管理巨災風險的能力。不過,美國巨災債券地使用仍然受到監管機制的約束,監管方一般要求債券只能由離岸的特定機構來發行。因此,巨災債券的交易成本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五、政策建議

對保險公司支付巨災索賠能力的關注,導致了各國政府對巨災保險和巨災再保險項目的討論。事實上,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和夏威夷州早已建立了應對巨災風險的保險和再保險計劃,并且有關聯邦巨災再保險項目的提案也已經提交國會審議,美國政府甚至允許使用拍賣的方式,賣出巨災再保險的高階分保權益。

1.政府主導的巨災風險分擔制度

政府主導的巨災風險分配機制安排是目前主流的一種嘗試,由于巨災風險難以被“橫截面化”分散,因此需要進行“跨期化”分散,跨期風險分擔安排涉及跨越很長一段時間資源轉移,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往往能夠實施比私人部門更有效的跨期風險分擔安排。而且相比私人機構,政府有能力得到更低利率的資金支持(由于低信用風險,可以提升其融資能力),能比私人部門更有效率地安排跨期風險分擔的制度安排。

2.稅務優惠與減免

第3篇

論文提要:我國巨災風險發生頻繁,損失逐年加重,而現有的保障體系對災區的經濟補償和人民生活的恢復只能是低層次和小范圍的。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體制顯得非常必要。

一、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急迫性

2008年我國遭受了兩次巨災,其涉及范圍之廣,涉及人數之多,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傷害。2008年1月中旬以來,冰凍雨雪災害突襲我國南方,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516.5億元,造成107人死亡。于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災害造成工業企業經濟損失估計超過2,000億元,死亡人數截至6月9日達69,142人。

面對這樣的災害,政府及時撥款700多億元,社會踴躍捐了300多億元,而保險公司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在這兩次災害中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其職能,據中國保監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2月25日,我國保險業共接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保險報案95.3萬件,各商業保險公司賠款已經超過16億元。但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1,516.5億元的經濟損失相比,保險行業賠付金額所占比例約為1%。而對于發生在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截至6月5日,保險業共接到地震相關保險報案24.9萬件,已付賠款2.8億元,與所估計的地震災害造成的2,000億元的損失相比,保險行業賠付金額0.14%。

保險公司的賠付和實際巨災損失之間的強烈的落差是有原因的,我國海嘯、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目前還沒有正式列入保險責任范圍內。商業保險公司對于諸如海嘯、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災害采取“謹慎”的承保態度,多數自然災害只能作為企業財產保險的附加險,不得作為主線單獨承保。一旦巨災風險發生,保險公司只能發揮有限的作用,大部分人員和財產損失只能由政府和社會來承擔。

二、國外巨災保險體制比較分析

目前,國際上主流的巨災風險管理模式有三種:一是政府主導模式,也就是政府直接提供巨災保險;二是市場主導模式,也就是由市場自我調節,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巨災保險,政府為局外人;三是協作模式,保險公司商業化運作巨災保險,政府作為協作者提供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下面分析各種模式的代表國家:

(一)政府主導模式。在美國的洪水保險和加利福尼亞地震局地震保險中,所有業務和品種都由政府提供,保險公司并不開展保險業務。在美國全國洪水保險計劃中,保險公司并不參與保險業務的經營管理。保險公司在巨災保險中主要是協助政府銷售巨災保險保單,從而取得相當于保費32.5%的傭金收入。政府承擔著巨災保險的保險風險和承保責任。美國政府以其在1973年頒布的洪水保險法將洪水保險界定為強制性保險范疇,并以此法為依據,設立了洪水保險基金,并設立聯邦保險和減災局負責經營和管理巨災保險。

(二)市場主導模式。英國的洪水保險提供方全部為保險公司。私營保險也自愿地將洪水風險納入標準家庭及小企業財產保單的責任范圍之內。保險需求與資源的配置由保險市場決定。投保人在市場的作用下自愿地選擇保險公司進行投保。英國政府不參與洪水保險的經營管理,也不承擔保險風險,其主要職責在于投資防洪工程并建立有效的防洪體系。

(三)協作模式。日本經歷了1964年新瀉地震后,頒布了《地震保險法》,逐步建立由政府財政和商業保險公司共同合作的地震保險制度,其做法是首先由原保險公司在市場上出售地震保險保單,然后由日本再保險公司對原保險人承保的所有地震風險提供再保險。地震再保險公司再將所有保險公司購買的地震再保險分成3個部分,第一部分反向各普通保險公司購買地震再再保險,第二部分向日本政府購買地震再再保險,第三部分作為自己承擔份額保留。這樣,一個風險巨大的地震保險最終由各保險公司、日本地震再保險公司和日本政府三方來分擔。

綜上所述,這三種巨災保險模式各有特點,英國模式因為其保險市場發達,人們的保險意識高,且英國擁有世界上第三大非壽險再保險市場,其再保險市場非常發達和完善。商業保險公司在提供洪水保險時,完全可以通過再保險市場把風險分散出去。

三、應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體制

由于我國現階段既沒有英國發展完善的保險行業協會和再保險市場,也沒有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的政府財政強力后盾,加上我國保險市場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投保意識不強,大多數都依賴于政府救濟,可以結合政府主導和地方政府分配統籌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特點,所以我國適用于政策上政府指引,政府、保險公司和社會共同協作,各地方政府參與的巨災保險機制。

(一)建立一個巨災管理委員會。防災委員會的成員設置可以參照土耳其的TCPI管理機構模式,以國家代表、商業保險公司和學術界構成。

防災委員會應該起著一個統籌規劃的作用,其主要職責應為:1、重視事前防范,開發和修建防災的公共產品。吸納優秀人才,完善我國巨災方面的研究技術和數據收集。2、管理巨災風險基金。該基金由投保人繳費、政府補貼。3、成立巨災測評專項小組,對不同地方的風險進行測探,然后根據費率公平原則,設立各地的標準費率指標,并隨時根據風險狀況的變化修正和更改費率。同時,幫助保險公司制定費率和開發產品。4、制定巨災保險法,規定提供巨災保險的保險公司的資格要求,對有能力和意愿經營巨災保險的公司提供稅收減免和政策優惠。

(二)對于災害發生可能性比較強的地區強制投保,并限額承保。設置免賠額上限和下限,一方面可以減輕受災以后的賠償負擔,也降低了保費,擴大保險范圍;另一方面也督促公眾做好防災防損工作,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

第4篇

[ 關鍵詞 ] 巨災風險 保險制度 完善

巨災風險是指能夠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風險,且其具有突發性和破壞性的特點。正是由于其損失頻率低損失幅度高的特點,也對完善的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近年來,世界范圍內自然災害事故頻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大量的人員傷亡。我國接連發生的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都一次次考驗著我國的保險體系,特別是巨災保險制度。據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初發生在我國南方地區的冰雪災害和5月發生在四川汶川的8.0級大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分別為1516.5億和8451億元人民幣,占2008年全球巨災損失總額的8.3%和46%。由于巨災風險不具備大量和同質等可保風險的條件,對保險經營的穩定性具有較大影響,巨災一旦發生不僅會危機保險公司自身財務的穩定性,對再保險市場也會形成巨大的沖擊。因此,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十分必要。

2009年3月8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會中,我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在《關于建立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幾點思考》中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是一項利國利民的迫切任務。我國作為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發展中國家,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讓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巨災風險管理水平。從政府的角度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有利于減輕財政壓力,增強財政資金救助的有效性,可以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承擔巨災風險,形成多層次的巨災風險分擔機制。從保障民生的角度看,巨災造成的損失一般十分巨大。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利用巨災保險基金的長期資金積累,以及巨災再保險分擔機制,可以快速籌集大量資金,促進災后重建。

二、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國情限制及保險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我國的巨災救助體制長期依賴國家財政為后盾,巨災風險大部分都由國家財政來承擔,然而政府財政僅能提供最低限度的災后救濟,其金額和惠及面相對于巨災損失如杯水車薪。2008年5月發生的汶川大地震僅在四川省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而據不完全統計中央財政投入550.74億元(其中:應急搶險救災資金250.74億元,災后恢復重建資金300億元)用于救災,這相對總損失額的作用十分微弱。同時,財政救災資金的大量支出, 常常會牽涉到財政赤字, 從而影響國家財政收支的穩定性, 也“擠出了”其他方面的財政支出。另外,社會捐贈(包括國際援助) 也是我國對付巨災風險采取的措施之一,但是其力度也是有限的。而我國的巨災保險和再保險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地震、海嘯等巨災都不屬于可保責任,這樣其風險分散能里很有限,加之,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程度低,使保險公司經營巨災保險的穩定性受到很大影響。

總體來說,我國巨災保險制度仍處于欠發達水平,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巨災救助體制,對于商業保險及再保險制度的缺乏充分利用,很多相關制度也不完善,對于我國巨災風險沒有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

三、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完善

綜上所述,完全依靠政府救助的巨災風險管理體系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然而我國的保險業發展仍處于較為初級的程度,保險市場及相關制度都有待完善,這就決定了單純體用商業保險模式處理巨災風險也是不適應我國國情的。

借鑒國際經驗,可以看到國際上運行較為合理的巨災保險機制都是以商業保險作為風險承擔主體的,例如,英國的洪水保險即是商業保險機構獨立經營模式的典范,其中,商業保險機構承擔了主要風險,而政府只是通過工程防損等起到輔助作用,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巨災保險制度雖然政府參與程度明顯加大,但是商業保險機構依然是制度的主體,起到主要作用。

綜合考慮我國的經濟體制、保險市場等具體國情,巨災風險不可能完全由商業保險機構獨立承擔,我國的巨災保險制度應當充分利用政府和機構的力量,通過兩者的有利結合,達到有效分散巨災風險的作用。具體的完善措施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闡述:

一方面,規范及完善政府支持體系。將巨災保險制度納入國家綜合災害防范體系,從立法保障、組織推動、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防災減災等方面給予支持。當然政府的支持并非是無條件的給予財政支持,這將無異于以前的政府救助體系,只有在巨災損失超出商業保險機構的賠償能力,政府才適當介入給予合理補償。

另一方面,加強巨災保險的市場化運作。這是完善的重點,也是我國現行巨災保險體制嚴重不足之處。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公司的網點和技術優勢,為巨災保險提供承保理賠服務。并且大力發展和利用再保險市場特別是國際再保險市場分散巨災風險。此外,巨災保險業務必須實行單獨核算,單獨管理,保費盈余部分作為巨災保險基金逐年滾存,這樣有利于保障巨災保險經營的穩定性。

此外,我國還可考慮建立巨災保險共同基金,通過基金的獨立運作,起到對巨災保險制度的有效補充作用。

參考文獻:

[1] 譚湘渝,蔣毅.《巨災保險制度的經濟學分析與模式選擇》 《生產力研究》2009年第24期 第31-33頁.

[2]《政策要覽》 《國際融資》2009年第4期 第74-75頁.

[3] 李軍.《論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碩士學位論文.

第5篇

關鍵詞:巨災,綜合風險管理

 

一、我國巨災發生情況

1、巨災的特征:

巨災風險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可能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的風險。保險界至今沒有對巨災風險進行統一的定義,各國只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和習慣對巨災風險進行定義。美國財產保險理賠服務公司(PCs)以1998年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為準將巨災風險定義為“地震、洪水及颶風之類的自然災害造成的超過2500萬美元財產損失的事件”。瑞士再保險公司將巨災風險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禍,從1970年以來瑞士再一直根據當年美國通貨膨脹率調整、計算全世界巨災損失情況,并通過公司的出版物Sigma雜志向全世界公布。這里主要探討的是由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巨災損失,不包括由于人為災禍導致的損失。

2、我國巨災損失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大。給我國造成巨災損失的災害主要有洪澇、臺風、干早、風暴潮以及地震等,二十世紀60年代全國平均每年的自然災害損失約300億元,70年代平均每年損失約520億元,80年代平均每年損失約620億元,90年代災害損失顯著增加,年均超過1000億元。1991年為1215億元,1992年為854億元,1993年為993億元,1994年為1876億元,1995年為1863億元,1997年則高達1975億元,1998年僅長江、嫩江和松花江特大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666億元。以上數字只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還未包括人為災難的損失。

二、我國在巨災應對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災害救助管理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對包括地震在內的巨災準備不足。最近3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巨大的經濟發展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十分缺乏抵御巨災的能力。

第二、部門協調性不夠。從災害鏈角度看,巨災防范不是一個部門的問題,一旦發生,會涉及很多行業、很多系統,特別是涉及大范圍的地區協調和部門協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條和塊之間怎么協調,不是簡單的問題。必須建立綜合巨災風險防范體系,加強綜合協調,從災害鏈的角度研究整個系統防御的各個環節。

第三、保險深度不夠,目前我們國家商業保險保費占GDP大概是2%到3%的水平,也就是一場巨災我們能夠賠付的不多。中國的保險業在應對巨災上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第四、巨災防范機制更多的是事后救助,而不是事前預防和預測。各級部門關注的重點在災害治理和危機管理而不是風險管理。目前風險管理主要側重于風險爆發后的應對和恢復,而對風險的預測與預防工作做得不夠,以致在風險來臨時處于被動的“撞擊式”反應而不是主動出擊。

第五、 我國公民的防災意識和在災難來臨時的自救能力薄弱。雖然我國的地震等災害頻繁,但對公民的風險防范意識教育力度遠遠不夠,多數公民缺乏必要的防災救災的常識,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防災需構建綜合風險管理體制

1、 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并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準備。

2、 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御,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3、 巨災保險,轉移風險

目前國際上有1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4個巨災保險基金,這為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模式。我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以商業保險體系為支撐,以國家救濟、社會捐助、社會慈善為補充,逐步構建多層次的巨災風險管理體系。從政府的角度看,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有利于減輕財政壓力,增強財政資金救助的有效性;從保障民生的角度看,巨災造成的損失一般十分巨大。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利用巨災保險基金的長期資金積累,以及巨災再保險分擔機制,可以快速籌集大量資金,促進災后重建。

4、 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愿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5、 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臺風災害,重點是防御強風、暴雨、位對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征,采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6、 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政府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應編寫、發放自然災害防御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企業員工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

參考文獻:

[1]構建預防救助綜合體系應對巨災風險 來源:上海證券報.2008年05月20日business.sohu.com/20080520/n256962738.shtml

[2]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總結試點經驗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2009年03月09ce.cn/xwzx/gnsz/gdxw/200903/09/t20090309_18432358.shtml

[3]巨災風險的保險研究與應對策略綜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05-10-14 cass.net.cn/file/2.html

第6篇

[關鍵詞]加勒比巨災風險保險基金;巨災風險管理;運行機制

理論上講,由于巨災的準公共性質,如果政府擁有足夠的財力,那么政府理應風險自留,為巨災損失買單。但是這一理論在實際中對很多發展中國家并不適用,理由是這些國家吸收巨災損失的能力相當有限。地處颶風和地震頻發的加勒比海地區的三十多個小型島嶼國家正是如此。由于經濟規模甚小且外債沉重,它們無力購買保險,而不得不依賴國際捐贈來籌集救災資金。但是由于捐贈通常不能及時到位,這些國家在一場巨災之后往往缺乏資金立即進行賑災,甚至無法維系政府的正常運轉。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加勒比共同體各國于2007年6月成立了加勒比巨災風險保險基金(Caribbean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Facility,以下簡稱CCRIF)。在當今世界上十多個巨災保險基金中,該基金頗具特色,在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為災后政府迅速提供流動性支持的政府性質的救災保險基金;是世界上第一個多國參與的區域性巨災共同體;是世界上第一個選取參數指數為觸發條件的共保體。

學術界對巨災保險基金的研究剛開始起步。卓志和王琪(2008)從巨災風險融資體系的視角提出了建立我國巨災保險基金的構想;謝世清(2009)對國際巨災保險基金模式進行了梳理探析。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有關CCRIF的研究論文。本文在介紹CCRIF產生的背景、組織結構和優點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CCRIF的運行機制和風險轉移安排,以尋求對我國如何建立自然災害救濟基金提供新的思路。

一、CCRIF概述

(一)成立背景

長期以來,自然災害給加勒比地區的各國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嚴重威脅其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勒比地區每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平均損失已經超過當地每年GDP的2%。1979―2005年,颶風給加勒比國家造成了總計為166億美元的損失,年平均損失6.13億美元。而僅2004年4次大颶風(Charley、Frances、Ivan和Jeanne)給加勒比地區造成多達40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其中颶風Ivan給格林納達所造成的損失為8億美元,是該國GDP的兩倍。

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一般的風險轉移方法對這些島嶼國家都不適用。首先,由于島嶼國家有限的財政預算,單個國家沒有足夠的現金儲備來應對災難;其次,它們的經濟特性限制了各島嶼國家之間進行災后重建的互助互補行動;第三,大部分國家過高的負債水平限制了災后有效進行信用融資;第四,如果單個國家購買的保險交易金額太小,交易成本太高,很難進入國際(再)保險市場。

鑒于以上原因,在經歷了2004年颶風Ivan襲擊之后,加勒比共同體國家決定請求世界銀行提供巨災保險援助。經過加勒比地區各國政府、主要捐款國和來自世界銀行專家兩年的協調協商之后, 2007年6月CCRIF正式成立了。其目的是為使加勒比地區國家在已經非常緊張的財政預算限制的情況下,以一種政府可以負擔得起的、相對優惠的保險費率購買巨災保險,使其能夠在災后及時得到賠付資金來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

(二)組織結構

CCRIF是在開曼群島注冊的特殊目的的保險公司,由參與國和捐贈國所任命的董事會所控制,但其運營管理則是通過董事會監督下的一些保險經理來具體操作執行。CCRIF包括董事會和運營部門。董事會由五名董事組成,其中一名來自于加勒比共同體,代表參與國家;另一名來自于加勒比開發銀行,代表捐贈國家;還包括一名財務專家和一名保險專家等。運營部門的負責人包括基金監管人、內部經理人、資產經理人和再保險經紀人。

董事會的職責包括制定和審核CCRIF政策;發展并完善戰略計劃;通過可行的財政支持維持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機構的長遠規劃。基金監管人對所有前臺運營負責,包括建模、風險轉移、定價、動態財務分析、制定目標和市場營銷等;內部經理人對所有的后臺運營負責,包括辦公、會計、審計管理和監管聯絡等;資產經理人負責將資金按照CCRIF投資指導的要求進行投資;再保險經紀人負責落實執行由基金監管人所指定的風險轉移戰略。

(三)主要優點

1.風險分散效果明顯。加勒比地區包含有30多個島嶼國家,面積廣闊。由于災害在各島嶼之間發生并非完全相關,單個颶風或者地震災害同時襲擊所有島嶼的可能性極低。因此CCRIF的集合風險相對于單個國家所單獨面臨的風險來說要穩定得多,有利于分散風險。CCRIF所需的風險資本遠遠小于單個國家分別為各自損失所儲備的風險資本總額。如圖1所示,對150年一遇的巨災來說,CCRIF集合地震和颶風期望損失分別只相當于所有國家總損失額的1/3和1/4。

2.保費極為優惠。CCRIF的保費只相當于公開市場上同類保險價格的一半左右。除了上述把各國的個體風險集合成一個多元化的風險組合極大地分散風險外,CCRIF機構非常精簡,所需的人力成本較低。此外,把個體風險集合所產生的經濟規模效應也使得統一再保險價格大為下降。最后,由日本政府提供種子基金,捐贈國支持,世界銀行協調使得它不需要收取更高的保費來填補其項目啟動的費用。

3.參數指數啟賠機制確保理賠迅速。首先,保險合同的參數指數促發機制是事先約定的自然災害事件本身的參數如颶風風速和半徑、地震的等級等,而不是保險公估人對災害所造成實際損失的評估。其次,申請賠付的文字工作也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這種參數理賠制度能夠更客觀迅速地獲得理賠,當災難發生時,CCRIF可以為參與國在短期內提供迅速的現金賠付。

4.財務可持續性能力強。動態財務分析顯示,CCRIF在未來10年的生存概率是99.86%,意味著在10年內所進行10000次模擬測試中,只有14次CCRIF會出現破產。CCRIF的財務抗風險能力遠高于當今世界上其他類似的巨災保險基金。中國臺灣地區地震保險基金和土耳其地震保險基 金分別能夠經受住未來10年中發生一次240年一遇和150年一遇的巨災沖擊,但CCRIF卻能夠經受住發生一次1500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災害的沖擊。

二、CCRIF的運行機制

CCRIF的運作機制極類似于一個被各參與國控制的、具有保險功能的聯合儲備基金(見圖2)。CCRIF資金來源于參與國所繳納的保費和國際捐贈兩部分,實行分權管理。參與國保費作為儲備金的一部分,其運作由董事會監控。國際捐贈形成一個多方捐贈信托基金,它同CCRIF的關系由一個專門的協議所界定,財政支出依據相應的程序來執行。世界銀行定期向捐贈者報告基金的使用情況。

(一)多國捐贈基金

原始捐贈金合在一起形成多方捐贈信托基金,并由世界銀行對所有報批的開銷實行報賬制式的財務管理。多方捐贈基金有兩個用途:一是支持CCRIF日常運營支出,包括支付各經理人的薪水、再保險的費用支出、保險賠償和用于審計的費用;二是形成部分補充儲備金。迄今 為止,該基金一共從世界銀行、日本和法國獲得了5千萬美元的捐贈。

(二)儲備金

儲備金由四部分組成:(1)參與國的保費;(2)多方捐贈信托基金用于運營支出之外的部分;(3)儲備金的利息收入;(4)儲備金通過國際資本市場獲得的資本利得。信托基金和儲備金之間既互相關聯,又互相獨立。其關聯性體現在信托基金在結構上歸屬于儲備金,部分可以直接用于風險賠付支出;其獨立性又在于信托基金有專門的多方捐贈信托基金來對其進行經營和監督。這種方案既有利于各捐贈國對CCRIF的監督,也有利于CCRIF從各捐贈國得到更多的援助。

(三)再保險/ART

為了增加其賠付能力,CCRIF還大量在國際再保險市場上購買再保險。2007-2008年度的超額再保險的總額度是1.1億美元,與CCRIF承保的巨災保險總額度相匹配。其中,慕尼黑再保險占據這些傳統再保險交易份額中的絕大多數,其他參與者還包括巴黎再保險和Hiscox以及倫敦的勞合社。CCRIF為了進一步分散風險,還采用了另類風險轉移方法(ART),與世界銀行簽訂了3千萬美元的風險互換協約。

(四)保費

CCRIF提供針對較為罕見的颶風和地震兩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其賠付起點較高,颶風是15年一遇的損失,地震是20年一遇的損失。保費以保單的純風險年度為基礎計算。保單的理賠范圍針對賠付短期收入損失而設計,而非為了賠付基礎建設等其他間接社會費用。參與國自己決定自己的保額,這取決于他們對風險承受的能力和支付能力,他們支付的保費從20萬到200萬美元不等,分別對應保額1千萬到5千萬美元。

(五)運營支出

CCRIF的運營開支由四部分組成:(1)支付給再保險經紀人、資產管理經理、保險業務經理及其員工的薪水與福利;(2)定期交納一定的再保險保費;(3)如果合同規定的災害事件的參數指標滿足觸發條件,則需向參與國進行理賠;(4)還需要支付審計公司等中介機構的服務費用。

自2007年6月成立以來,CCRIF實際運行情況良好。所有受巨災影響國家在24小時內得到巨災損失通知,并在巨災過后四個星期內得到實際賠付。2007年11月29號,在東加勒比地區爆發了50年一遇的里氏7.4級的地震,這是CCRIF成立以來第一起賠付事件,賠付給圣盧西亞和多米尼加兩國總額達到100萬美元。2008年9月,4級颶風艾克襲擊了加勒比南部島嶼國家大特克,CCRIF根據合約賠付了該國630萬美金。這是CCRIF成立以來第一起颶風賠付。

三、CCRIF風險轉移安排

2007年6月CCRIF成立之初共有16個參與國認購了共29份保單,包括16份颶風保單和13份地震保單。值得注意的是,CCRIF保單的保額設計一般只為實際巨災損失的20%,這一比例被認為受災國可以在其他國際援助到來之前滿足自身采取災后救濟行動對流動性資金的需求。CCRIF還對保單的總的風險敞口作了限制。2008年機構對颶風和地震的總保額分別為3.65億美元和1.3億美元。

(一)超額損失曲線

CCRIF每年平均的巨災損失額為780萬美元,但這一風險度量只能部分地說明CCRIF的風險暴露,因為它沒有反映出在平均值上下的波動幅度,為此,可以用CCRIF組合風險的損失超越曲線(Loss Exceedance Curve, LEC)來反映機構的最大損失波動情況(見圖3)。LEC是一組針對不同事件頻率下的最大可能損失組合組成的曲線。可以看出,對于100年一遇的巨災來說,最大損失將超過7100萬美元,而對于1000年發生一次的災害來說,最大損失會超過1.2億美元(World Bank, 2008)。

(二)風險轉移結構

CCRIF的財務戰略是要使其最大賠付能力達到1.45億美元,能夠對1500年一遇的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賠付。其風險轉移結構由以下四個層次所組成:(1)第一層次CCRIF風險自留為1250萬美元,應對的年平均損失是410萬美元;(2)第二層次由再保險承擔超出第一層次以上的1250萬美元的損失;(3)第三層次是由再保險承擔超出第一第二層次之上的3000萬美元的損失;(4)最后一個層次共有9000萬美元,包括6000萬美元的再保險和3000萬美元的掉期。2008年,CCRIF共購買了總保額為1.325億美元的再保險,再保險費率為7%,共支付保費930萬美元,是年均損失550萬的1.69倍。

其中,世界銀行與CCRIF簽訂了一筆保額為3000萬美元掉期協約,與此同時又與慕尼黑再保險簽訂了一份同樣的掉期協約,抵消了世行自身的風險暴露。這樣,CCRIF通過世界銀行成功地把巨災風險轉移到國際資本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第一次使用巨災衍生工具把巨災風險轉移到國際資本市場。這種風險安排進一步使得CCRIF的外在風險資本多元化,從而減少了對潛在的再保險價格周期的風險暴露。

(三)財務安全性

CCRIF的財務安全性極強,出現破產的概率極低。主要原因有:第一,CCRIF由各種復雜的風險損失模型支撐,使其風險轉移方案滿足各種不同條件下的賠付需求;第二,CCRIF保費包括期望損失、運營成本和儲備增長能夠充分滿足一般賠付的設計要求;第三,CCRIF并不會隨時間而分紅,這樣,CCRIF就可以降低來自購買再保險的保費份額,從而降低其對再保險市場的依賴,增強自己的財務可持續能力。

隨著年限的不斷增長,CCRIF資本金的規模發展迅速,其保費與純風險(年總損失)比率也在下降。CCRIF資本金從最初的5500萬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8000萬美元,到2010年達到最高值9000萬美元,隨后下降穩定在8000萬美元左右。目前CCRIF的年保費收入約2千 2百萬美元,為每個參與國的年總損失的2.25倍。CCRIF計劃在2至3年內把保費比率降低到比較穩定的水平(大約1.5至1.75倍)。這樣,資本金繼續累積直至保費可以降低至可足以維持CCRIF的長期運作的水平。

四、CCRIF對我國的啟示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參數指數為理賠機制、多國參與的區域性共保體,CCRIF成功地吸引到了眾多的會員和大量資金,并把巨災風險轉移到國際再保險和資本市場,它向加勒比各國政府提供了保費低廉的保險項目。CCRIF還在不斷改進之中,以便提供更多的保險品種,保障更多的國家。CCRIF的諸多創新和成功運作為中國建立巨災保險基金提供了新的可行思路,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洪水和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特別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損失,同時也給中央和省級的公共財政帶來嚴重的沖擊。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巨災保險制度已是刻不容緩。國際經驗表明,巨災保險基金是巨災保險制度的核心與關鍵,能夠在巨災風險管理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國應借鑒CCRIF的成功經驗,在更新、更高的起點上盡快建立我國的巨災保險基金。具體啟示如下:

1.建立“中國自然災害救濟基金(China Disaster Relief Fund, CDRF)"(簡稱“救災基金"),其主要目的是給各受災省份的省級政府提供流動性支持,用于災后的應急救濟工作,如搭建帳篷和臨時避難所。而這種巨災保險的設立目的是為各省級政府提供財政資金,并非像其他的巨災保險基金是為了對巨災保險公司的巨災保單提供分保,以保障保險公司的賠償能力。由各省政府財政廳按照自身在基金賠償中所占的比例繳納保費。

2.設立區域性的子基金。為了進一步分散在不同區域內的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風險,“救災基金"旗下可設立三個區域性的子基金,包括東南沿海地區的臺風基金、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基金,以及西部地震帶地區的地震基金。每一個區域性的子基金由幾個容易遭受相同自然災害襲擊的省份所組成。例如,臺風基金由福建、廣東、深圳等南部沿海省份組成;地震基金由四川、陜西、甘肅等省份組成;洪水基金由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蘇等省份組成。每個區域性子基金的運作方式可以類似于CCRIF。

3.采取參數指數為觸發機制。參數指數機制的啟賠方式可以為基金在國際再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上分散風險提供有利條件,也能避免核定損失的繁瑣程序,有效地減少一般理賠所需的冗長時間,滿足對救災資金的即時需求。我國可以設立類似CCRIF的參數指數,按照中國地震局和氣象局的相關天氣指數進行設定,從而增加賠付的速度、可靠性、透明性和公正性。

4.充分利用國際再保險進行風險轉移。CCRIF的顯著特征就是通過風險集合降低統一再保險的保費費率,并且大量利用國際再保險以增加其賠付能力和財務安全性。由于中國人口稠密、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救災基金"的需求量較大,需要通過國際再保險來進一步分散風險。一方面,三個區域性的不同災害類型的子基金的風險分擔能夠把風險在廣闊的地域內分散;另一方面,與CCRIF相似,“救災基金”由于規模較大使其更容易在國際再保險市場上獲得優惠的保費費率。

5.利用資本市場實現保險風險證券化。可以通過發行巨災債券、簽訂巨災互換協議等保險風險證券化方式,進一步將保險風險分散到資本市場上去。由于成立的“救災基金”采取參數指數機制啟賠方式,它容易在國際市場上發行巨災保險連接證券,從而將巨災保險風險進一步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分散和轉移。

主要參考文獻:

[1]卓 志,王 琪.中國巨災保險基金的構建與模式探索:基于巨災風險融資體系的視角[C].巨災風險管理與保險國際研討會文集,2008年9月, 第72-82頁.

[2]謝世清.建立我國巨災保險基金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9(4).

[3]Ghesquiere, Francis et al (2008), "The Caribbean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Facility: Providing Immediate Funding after Nature Disasters", Operational Innovations in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March, World Bank Press.

[4]Young, Simon and Milo Pearson (2008), "The Caribbean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Facility as a Technical Model." Natural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Mechanisms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Nov.

[5]World Bank (2007), Results of Preparation Work on the Design of a Caribbean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Facility. World Bank Press.

[6]World Bank (2008), Caribbean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Facility:A solution to the short-term liquidity needs of small island states in the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s. World Bank Press.

[7]Simmons, David (2008), 加勒比海巨災風險共保體介紹, 國際巨災保險基金管理研討會。

Operation and Lessons of Caribbean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Fund

Xie Shiqing

Abstract: Caribbean Catastrophe Risk Insurance Fund (CCRIF) has

quite innovative

第7篇

關鍵詞:小額信貸;農業保險;農村金融市場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083-02

一、新疆近年來小額農貸的發放情況

新疆農業發展最大的障礙是資金問題,小額信貸能否持續發展,關系到新疆三農問題的解決。就全國而言,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由于農村支行經營成本過高等原因退出農村金融市場,因此農村信用社成為縣域地區小額信貸投放主體,2005年以來新疆農村基本形成了以農信社為主體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1]。新疆小額信貸始于2001年,農村信用社是發放小額信貸的主要機構。2007年的一項新疆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和中國銀監會的調研數據表明,新疆農村信用社有1 085家機構網點開辦小額信貸業務,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年均累放額已由 1999 年的 27 億元增至 140 億元,年均增長率為 26% [2] ;2012年全區農村信用社累計投放各項貸款1 382.24億元,同比增加196.5億元;小額信用貸款102.32億元,較年初增加31.55億元,增長44.58%;農戶聯保貸款190.79億元,較年初增加32.69億元,增長20.68%[3]。截至2013年11月末,新疆農村信用社各項貸款余額1 440.58億元,較年初增加265.75億元,增幅22.62%;其中,涉農貸款余額1 025.5億元,較年初增加219.55億元,增幅27.24%,占各項貸款余額的71.21%,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4]。雖然新疆農信社的小額信貸規模越來越大,但是根據一項面向新疆農戶金融需求調查顯示,新疆有 79.4%的農戶有借貸需求。因此,就新疆農村小額信貸的需求而言,農信社依然不能完全滿足農戶的小額信貸需求。

二、小額信貸引入農業保險對于緩解農戶“貸款難”的博弈分析

(一)農村小額信貸中的信用博弈分析

農村小額信貸信用博弈的參與人為信貸機構與借款人(即農戶),二者均滿足理性人假設。因為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缺少資金,所以只要貸款利率合適,農戶一定會選擇借款。因此雙方博弈中,假設信貸機構有貸款與不貸款兩種策略選擇(貸款,不貸款),農戶有還款與不還款兩種策略選擇(還款,不還款),農戶借款金額為M,借款利息為r,信貸機構的收益為X,設農戶貸款后用于生產的收益為N,其中X=M(1+r),則小額信貸中的信用博弈模型(見下表)。

借貸雙方的“博弈模型”

當信貸機構選擇貸款策略時,若農戶選擇還款策略,則信貸機構收益為X=M(1+r),農戶的收益為N;當信貸機構選擇貸款策略,而農戶選擇不還款策略時,農戶的收益為N,信貸機構由于不能收回貸款,則損失所貸金額M;當信貸機構選擇不貸款策略時,農戶選擇還款策略,則信貸機構會損失本來可以貸款給農戶的利息收入,農戶也因得不到貸款,損失了本來可以用貸款資金從事生產所得的收入N;若信貸機構選擇不貸款策略,農戶選擇不還款策略,則雙方的收益均為0。因此,從上述博弈來看,只有當信貸機構選擇貸款策略,而農戶選擇還款策略時,才能達到雙方效益最大化。但農戶如果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會選擇不還款策略,那么信貸機構之后必然選擇不貸款,結果雙方終止合作,結果造成信貸機構的“惜貸”現象。

(二)農業保險參與后緩解農戶“貸款難”的理論分析

假設農戶購買農業保險,如果信貸機構通過代辦農業保險收取的中間費用為z;農戶貸款從事農業生產,發生風險事故后保險公司給信貸機構的賠償額為b;農戶貸款經營后,有能力還款的概率為q,若此時信貸機構的貸款利率不變任然為r。則此時信貸機構的期望收益為T2,T2=M(1+r)q+(1-q)(b-M)+z。同時可知農戶沒有購買農業保險時信貸機構的期望收益T1,T1=M(1+r)q-(1-q)M,現對T1與T2進行比較,T2-T1=(1-q)b+z。

由于q在區間[0,1]之間,發生風險事故后保險公司給信貸機構的賠償額b>0,信貸機構收取的中間費用z>0。因此,T2-T1=(1-q)b+z≥0。說明農戶購買小額保險后,信貸機構的期望收益提高了,因而提高了信貸機構貸款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戶的“貸款難”問題。

三、基于農村保險引入模式,完善新疆小額農貸的措施

小額信貸與農業保險是現代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小額信貸引入農業保險機制,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新疆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也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新疆農村地區的發展有利于加強各民族團結。小額信貸與農業保險結合,對于完善新疆農村金融市場,促進新疆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有著重要的意義。

新疆農村小額信貸引入農業保險這一模式經歷了數年的發展,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政府作為農戶、保險公司、信貸機構三方的協調者,需要強化政策上的支持,給予開辦農業信貸與保險的信貸機構和保險公司更大的稅收優惠。

第二,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完善巨災保險保障機制以及再保險制度。巨災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損失是毀滅性的,一般商業保險公司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賠償責任,因此要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完善巨災保險保障機制,同時需要建立再保險制度,減輕和分散保險公司農業保險的風險,提高農業保險的供給率。

第三,需建立信貸機構與保險公司風險共擔制度,促使信貸機構風險與收益趨于平衡,促進農村金融資源有效配置。

第四,完善監管制度,增強新疆農業信貸與農業保險協同發展穩定性。

第五,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政府應大力弘揚社會誠信意識,規范社會信用行為,信貸機構與保險公司通過信用評價體系共享等方式,強化農戶信用在農村信貸和保險中的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徐琪疆.新疆農戶小額貸款發展問題研究[D].呼和浩特:新疆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康馨方.新疆農戶小額信貸需求研究――以瑪納斯縣為例[D].呼和浩特:新疆農業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第8篇

【論文摘要】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歷次地震發生后,災后房屋重建主要依靠政府救濟。保險公司在歷次地震后對居民住宅損失的有限賠付顯示,在社會風險轉移上,保險公司尚未起到其應有的作用。發展和完善我國住宅地震保險產品,對災后重建、轉移社會風險和為弱勢群體提供相應的保障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指出,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占全球陸地面積的7%,20世紀全球大陸35%的7.0級以上地震發生在我國。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區域;50%的國土面積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區域,包括23個省會城市和2/3的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歷次地震后,保險公司對居民毀損住宅的賠付較為有限。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中,房屋出現了大面積的倒塌:倒塌房屋為652.5萬間,損壞房屋達到2 314.3萬間。在災后房屋重建的過程中,政府救助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在包括房屋損失在內的所有經濟損失中,保險公司的賠付不超過全部損失的3%。作為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作為市場化的社會互助機制,保險公司應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為什么保險公司的賠付在整個經濟損失中所占的數額相對較低?是因為投保率低,還是居民可獲取的相關保險產品較為有限?發展和完善我國的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等是本文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對我國住宅地震保險產品①的歷史回顧

我國現有的與住宅地震保險相關的產品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家庭財產保險;另一種是房貸險。

(一)家庭財產保險

按照家庭財產保險的主險中是否包含地震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6年之前。在這個階段,我國保險公司所提供的家庭財產保險承保的風險事故中包括了地震。第二階段是1996年至2001年。在這個階段,地震被列為家庭財產保險的除外責任。第三階段是2002年至今。在這個階段,地震可作為部分保單的附加險承保。江西九江地震后,也有部分保險公司推出了專門針對地震的保險,如大地財險推出的“大地解憂”。在這個階段,雖然地震可作為家庭財產保單的附加險投保,但收費相對較高,要求較為嚴格,承保的保險公司數目相對較少。

(二)房貸險

房貸險的全稱是“個人抵押住房綜合保險”,按照房貸險是否為強制保險可將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8年至2005年。在這個期間,房貸險為強制保險。1998年央行頒布《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其中規定:“以房產作為抵押的,借款人需在合同簽訂前辦理房屋保險或委托貸款人代辦有關保險手續。”第二階段為2006年至今。從2006年起,房貸險由以前貸款人購房時被要求強制購買變為自愿購買。

二、我國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分析

(一)與住宅地震相關的保險產品供給不足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與住宅地震相關的保險產品供給不足。供給不足的原因主要為:一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尚有待改進。自2001年8月中國保監會頒布《企業財產保險擴展地震責任指導原則》(保監發[2001]160號)后,保險公司可向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提供地震保險,但監管部門并沒有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提供住宅地震保險。二是因為地震具有很強的突發性、地域性和相關性,而且頻率高、分布廣、損失大,屬于典型的巨災風險;保險公司對地震的承保能力非常有限,而且費率的制定權較為有限,抑制了保險公司提供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積極性。在1996年至2001年,地震被列為家庭財產保險的除外責任。其后,雖然地震不再被列為家庭財產保險的除外責任,可以作為附加險進行購買,但由于一旦投保人購買該附加險后,保險公司可能會面臨較高的賠付,保險公司一般不愿將其列為附加險銷售或不愿向投保人進行推薦。雖然此后有保險公司推出了以地震作為主險的保險產品,但費率相對較高,能夠承擔該費率的投保人相對較少。

(二)與住宅地震保險相關的保險產品需求不足

與住宅地震保險相關的保險產品需求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先有覆蓋地震的相關產品費率相對過高,導致投保人購買乏力。其二是投保人保險意識淡薄導致的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終表現在與住宅地震相關的保險產品的投保率較低。2007年在我國家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僅為17.01億元,占財險公司全部保費收入的0.82%。而我國的家庭財產保險基本險所覆蓋的責任范圍不包括地震,房貸險的“責任免除”中包括了“地震或地震次生原因”。這也就是說,即使投保人為保障財產的安全,購買了家庭財產保險和房貸險,但如果沒有購買覆蓋地震的附加險,或沒有購買專門覆蓋地震的險種如“大地解憂”,在地震后,投保人不會因為毀損的房屋而得到保險公司的賠付。購買家庭財產保險和房貸險的本身人數就相對較少,購買了這兩種險種或其一的又專門購買了覆蓋地震附加險的就更少。

從時間上看,由于臺灣地區是在2002年才開始建立相關的基金對此進行運作的,因此在如何發展和完善住宅地震保險產品上,可以參考和借鑒臺灣地區的經驗。

三、臺灣地區發展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經驗

1999年臺灣“九二一”地震發生時,民眾投保住宅火險附加地震險的比率極低,僅約千分之二,民眾無法通過保險機制獲得保障,這次大地震最終催生了2002年4月臺灣地區住宅地震保險制度的建立,該制度以臺灣的住宅地震保險基金為運作核心。臺灣的住宅地震保險制度經過6年發展,截至2008年底,有效的保單件數大概200萬件,投保率從開始興辦時的5.9%上升到25.55%,累積責任額是新臺幣2兆6 989.9億元,累積特別準備金是72億新臺幣。臺灣地區發展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經驗包括:

(一)基本住宅地震產品只提供基本保障

臺灣地區的住宅地震保險包括兩種:一種是政策性的基本住宅地震保險;另一種是擴大住宅地保險。臺灣的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提供的兩種政策性保險為:一是住宅地震保險②;另外一種是房貸險。這與內地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種類較為類似。地震保險基金所承擔的是基本住宅地震保險,該險種的保險金額為新臺幣120萬元,同時可以獲得一個臨時住宿費用,相應的保費是新臺幣18萬元。由于在地震危險分散機制中,超過新臺幣576億元的損失由臺灣地區當局財政承擔;同時所有的民眾都可以購買基本住宅地震保險,這決定了地震保險基金為民眾所提供的基本住宅地震保險的金額必定是有限額的,以避免大量房屋毀損時,損失過大,超過臺灣地區當局的財政承擔能力。基本住宅地震保險的保險金額與臺灣地區住宅的市場價格相比,無疑是較低的。對于大部分民眾而言,基本住宅地震保險所提供的保障相對不足,這也是為什么盡管基本住宅地震保險所收的保費要低于實際成本,但投保率還是相對較低的原因。至2008年底,投保率大概是25.55%。也就是對于資產實力較強的民眾而言,在損失發生時,即使保險公司賠付了新臺幣120萬元,該賠付金額與住宅的價值相比還較小,故購買這種保險的意義不大。但對資產實力較弱且住宅的市場價值相對較小的民眾而言,基本住宅保險能夠提供較高的保障。一般認為,當損失發生頻率較低而損失程度較高時,保險才被認為是較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從這個角度分析,地震保險基金對弱勢群體的意義更重大;而對資產實力較強的群體,即使沒有相對應的保險,當損失發生時,也可以用其他的資產來消化住宅的損失。當然,如果民眾需要更多的保障,可購買擴大住宅地震保險,但擴大的住宅地震保險為商業性保險,非政策性保險,由于這部分是要由保險公司自負盈虧,所以相對費率較高,民眾的購買欲望受到抑制。

(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臺灣地區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完善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這種支持體現在:一是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強制保險公司必須提供與住宅地震保險相關的產品,并將其界定為政策性保險。二是在賠付超過一定限額后,風險的最后承擔者為地區政府,這需要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三是在厘定費率和災后理賠時對保險公司人力等方面的支援,同時要求相關部門的配合。

(三)住宅地震保險產品風險分攤模式的建立

由于地震為典型的巨災風險,商業保險公司無法獨立承擔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賠付,多層次的住宅地震保險分攤體系的建立能夠解決巨災風險的分攤問題,使得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推出和實行成為可能。臺灣的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建立了多層次的住宅地震保險分攤體系,實現了風險的多層次分攤。該基金建立后,并非由該基金獨立承擔相關賠償,也并非由該基金單獨建立一整套系統以負責相關險種的銷售和理賠工作,而是與原有的商業保險公司協作。基金本身是管理這個基金,但是不簽發保單,所以所有的保單都是由財險公司簽發。當簽發保單之后,必須要把業務和組織費百分之百地移交到基金來。在臺灣地區的住宅地震保險模式中,參與風險分擔的主體主要為四類:第一類為按法律法規規定必須提供住宅地震保險的財產保險公司,所有財產保險公司組成住宅地震保險的共保組織;第二類主體為地震保險基金;第三類主體為臺灣地區和國際上的再保險市場或資本市場;第四類主體為政府。在各相關主體的分攤責任上,針對不同程度的災害以及賠付金額,住宅地震保險設立了五層危險分散機制。第一層,賠償新臺幣24億元以下的,由住宅地震保險共保組織承擔;第二層,賠償金額介于新臺幣24億元到176億元的部分,由地震保險基金承擔;第三層,在新臺幣176至376億元的部分,則安排于臺灣地區或國際上的再保險市場或資本市場進行風險分散處理;第四層,超過新臺幣376億元至456億元的部分則又回到地震保險基金承擔;第五層,超過新臺幣456億元至576億元的部分,則由臺灣地區當局財政承擔。

(四)多方配合以及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

提供與住宅地震保險相關的產品,建立地震保險基金,需要多方的配合以及相應的配套措施。首先需要多方的配合,如承保公司、政府和地震保險基金等機構、部門的合作;其次,需要相應配套措施的建立。如在地震發生后,需要專業人員對災區建筑物進行安全性鑒定,判斷是否滿足賠付標準以及房屋是否能繼續居住;又如在理賠時對損失數額有爭議時,需要大量有經驗的專業技師對結果進行復評,以最終確定賠付數額。在臺灣地區,地震發生時,可以找到4 000至5 000的專業人士對災區的建筑物進行安全性鑒定,同時有大概800名的專業復評技師。

四、對發展我國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啟示

(一)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發展不可一蹴而就

不僅是臺灣地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都表明,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發展的背景基本是大地震發生。同時,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設計與完善是需要時間的,不可一蹴而就。相應法律法規的出臺、基本數據的收集、風險分攤模式的建立等都需要時間進行研究和探索。

(二)以提供基本保障為主,以自愿為原則

如前所述,在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建立過程中,應以提供基本保障為主,同時以自愿為原則。提供基本保障可以降低住宅地震保險的成本,使所有的人群都有能力購買。由于住宅地震保險產品覆蓋了地震,我國尚缺乏對住宅地震保險損失等數據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如果要求所有居民必須購買,則可能會積聚大量的風險,所以適宜以自愿為原則,有利于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試運行和相關研究工作的進行,避免風險過于集中。

(三)我國住宅地震保險產品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在解決巨災風險方面,政府應發揮積極的作用。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確定相應的標準、構建住宅地震保險框架和設立監管規則等,并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

(四)需建立多層次的住宅地震保險風險分攤模式

在發展住宅地震保險產品時,政府應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建立一個類似住宅地震保險基金的機構,作為處理住宅地震風險的核心,并建立多層次的住宅地震保險風險分攤模式。風險分攤主體應包括承保的財產保險公司、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國內外的再保險市場或國內外的資本市場和政府。只有多層次的住宅地震保險風險分攤模式的建立,才有可能使住宅地震保險產品能夠被長期供給。

(五)多方合作以及相應配套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在地震發生時,需要原保險公司、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和政府的多方合作,以便盡快理賠和進行災后重建。同時,由于地震發生時,要有專業人士對房屋進行安全性鑒定,要有能進行核賠的理賠人員和進行復評的專業技師,這就要求在該制度建立前后,進行相關技術人員的培訓。同時,我國還需要嚴格和完善其他的法律法規,如對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要求等。只有完善、迅捷的理賠服務,才能使住宅地震保險產品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卓志.風險管理理論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第9篇

關鍵詞: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10-0105-5 中圖分類號:F833文獻標識碼:A

全面風險管理是目前風險管理發展的最新趨勢,它是一種站在整個公司角度進行的整體化風險管理方式,我們平時見到的公司風險管理(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或整體風險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也是指全面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一個公司的風險來自很多方面,比如,一個保險公司可能會面對由需求變化、利率變化、資產價格變化等帶來的種種不同風險,最終對公司產生影響的不是某一種風險,而是所有風險聯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從公司整體角度進行的風險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目前關于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基于組織結構體系全面風險標準化度量的全面風險管理方法――ERM(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是由美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和證券公司最先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對整個機構內部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和業務環節的各個種類的風險進行通盤管理。ERM 要求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各種風險、各種風險所涉及的金融資產與資產組合(利率、匯率、股票、期權等)以及承擔具體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進行全面有效的整合風險管理。第二類是基于風險決策因素的全面風險管理理論――TRM。TRM(Total Risk Management)是從風險決策角度提出的另一種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從系統決策的角度出發,引入風險管理策略的三因素概念,這三個因素包括概率(Probability)、價格(Price)和偏好(Preference)因素。風險管理的目標是謀求三要素(3P’S)的最優均衡。目前TRM還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建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TRM系統現在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相對TRM理論而言,ERM具有良好的現實可操作性,本文所講的全面風險管理指的是ERM。

一、全面風險管理經典文獻回顧

(一)國內(中文)文獻回顧。陳秉正(2003)在其著作《整體化公司風險管理》中論述了風險管理概念的演進、風險管理與企業價值、風險管理與資本管理以及風險管理的各種策略,并對整體化風險管理進行了展望。文章主要是融合了Shimpi(2001)的《整合性公司風險管理》和Doherty(2003)的《整體化風險管理》兩本風險管理巨著的精華,論述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陽(2006)《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一書從金融機構的風險角色分析入手,歸納了風險的概念和性質,并從金融機構的角度論述了現代風險管理的內涵和特征,以及現代風險管理框架體系的構建。該書的特色在于對風險角色的分析和風險、風險管理概念的歸納,但作者只是提出了現代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構建,并沒有關于風險管理的實證分析和風險管理框架的具體應用。(美)尼爾?多爾蒂(Doherty, Neil. A.,2003)《綜合風險管理――控制公司風險的技術與策略》,這本由陳秉正,王在2005年翻譯的風險管理著作認為隨著近年來衍生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以及金融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加上保險市場開始重視在保單內容的設計上將可保風險與財務風險相結合,因此,當前風險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反映公司的理財能力和增加公司的價值。整合型風險管理是結合保險與金融工程技術,利用創新性避險工具來管理公司的風險,包括可保風險(Insurable Risk)、財務風險、營運性風險和事業風險(Business Risk)。Doherty, Neil. A.還認為考察風險的成本是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因此對風險的成本做了深入分析,并考察了容易產生風險成本的公司結構特征,指出改變公司的結構特征同規避風險一樣屬于重要的風險管理策略。該書對如何利用簡單的和復雜的財務杠桿對風險進行管理,包括應急性融資工具的分析在全面風險管理領域是一個創新,增強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可操作性。賴志仁(1999)在《風險管理與全球保險之未來趨勢》一文中論述了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產業間的合并和企業并購行為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保險、銀行、共同基金、資本市場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金融商品之間的差異性變小,替代性變強。因此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不能繼續局限于傳統的方式,而應該從公司整體的視角上開發一種綜合的風險處理方法。該文章還指出多種避嫌工具的風險管理策略會成為未來的潮流,但并沒有具體說明企業應該如何整合這些避險工具來處理公司所面臨的風險。潘國臣等完成的文章《整合風險管理與會司價值》(2006)指出,新興風險管理工具有資產避險、負債避險和權益避險三種,這三種避險工具的價格分別為、和,并且三者的關系是>> 。如果采取避險措施之前的資產與負債額分別為與,則在資本結構已經是最優的假設下,采用負債型避險方式對資本結構的沖擊是最小的,其次是權益型避險方式,而資本型避險方式對資本結構的沖擊是最大的。若是分析損失后對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則單純使用資產型或負債型避險工具都是不利的,應該綜合運用多種避險工具。但文章并沒有就該理論進行實證研究。

(二)國外文獻回顧。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研究部在其著名期刊《Sigma,No3/2005》發表了《產險業資本承保與價值創造的實踐》①一文,該文章指出:影響產物保險公司的資本成本因素是投資活動與承保風險的組合。而公司價值比較高的產險公司的承保利潤波動較小,這些公司都有較好的風險選擇、風險分散與再保險安排,或者使用了創新的風險轉移技術。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從實證角度出發驗證了風險管理提升公司價值的重要作用。Shimpi(2001)年的著作《整合性公司風險管理》中提到:風險就像一頭大象,傳統的風險管理就像盲人摸象,“雖然每個人都摸對了一部分,但總體上來講還是錯的”。書中對于傳統個別的風險管理與創新整合型風險管理做了比較,其中包括:資本管理與風險管理;公司財務與保險;財務長與風險管理人;眾多個別風險與整合風險;眾多個別市場與整合的市場。并對整合前后的風險管理效果進行了論述。該書與Doherty(2003)②的著作是學術界公認的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領域中最經典的兩本著作,兩本書的著重點不同,內容各有千秋。Doherty(2003)主要論述了各種創新型避險工具的運作與風險分析。Meulbroek(2002)在其論文“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中強調現代風險管理的觀念不應該局限在可保風險暴露單位上,而應該關注會影響公司價值的所有風險,包括營運風險、法律責任風險、財務風險、投資風險、稅收負擔風險、監管及合規風險等。并提出了處理風險的三大基本原則:一是修正公司的營運方式;二是調整公司的資本結構;三是選擇適當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產品)。以此來適應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的變化。Meulbroek認為應該用最具成效的方法達成風險管理的目標,使企業在遭受不可預測的意外損失時,可以及時獲得融資資金,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甚至進一步發展。Culp(2002)的兩篇文章認為,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本來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但長久以來的公司財務處理方法總是將兩者分開來管理,這不僅浪費了資源也損失了管理的效率。Culp建議公司應該采用整體化風險管理,利用創新型金融避險工具來管理風險對企業內部的現金流、盈余與資產負債表的不利影響,并避免非預期損失事件實際發生時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巨大的沖擊。

二、全面風險管理產生的基礎

全面風險管理涵蓋的范圍很廣,它是在圖1所示的三個理論與實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容涉及保險、財務套期保值、投融資、杠桿管理、薪酬設計甚至稅收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③

首先是風險管理與保險理論的發展。風險管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管理“可保風險”而出現的。Robert Mehr和Bob Hedhes于20世紀60年代建立了可保風險管理的基本框架。之后,可保風險管理又有了一系列的創新,比如有限風險計劃;保險公司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以及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捆綁式保障保單,這種保單不僅包括傳統的可保風險(財產和責任風險),還包括財務風險(如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從而打破了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障礙。

其次是衍生產品市場和金融工程理論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金融創新高速發展的時期,其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基礎主要是馬柯威茨的資產組合管理理論、夏普和羅斯創立的資產定價模型以及布萊克和舒爾茨創立的期權定價理論。衍生產品和金融工程的發展不僅豐富了風險管理用于套期保值的工具,還為公司其他的風險管理策略提供了方便。公司不僅可用衍生產品對特定的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還可以將衍生產品嵌入到公司的負債和權益里。而新近發行的巨災債券和非傳統風險轉移工具(ART)則是直接出于風險管理的目的而出現的。

再次是公司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開始關注風險對于公司價值的影響,1976年David Cummings通過對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進一步分析,說明了公司是如何通過對風險進行保險而實現價值最大化的;Mayers和Smith(1983)又基于風險給公司帶來的摩擦成本,提出了更新的公司風險管理理論(關于風險的成本,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有詳細的論述),即風險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可以使風險管理成為一個增加公司價值的過程。針對風險的成本解釋, Doherty Neil A.(1985)又提出了管理風險的“對偶策略”,即公司既可以通過降低風險又可以通過調整財務或組織結構、改變杠桿作用的方式來減少風險的交易成本。

三、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這里主要介紹美國COSO委員會和GARP組織提出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一)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①。COSO全稱為“發起機構委員會”(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它是一個自愿性質的私營機構,致力于通過商業倫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來提高財務報告的質量。2004年9月,COSO委員會正式了《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目前已受到國際企業界、金融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新的《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對全面風險管理給的定義是: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企業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企業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各種經營活動之中,目的是識別可能會影響企業價值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于企業的風險容量之內, 并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稱REM框架)力求實現以下四種類型的目標:戰略目標―高層次目標,與使命相關聯并支撐其使命;經營目標―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企業資源;報告目標―報告的可靠性;合規目標―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包括八個相互關聯的構成要素,這些要素來源于管理當局經營企業的方式,并與企業管理過程整合在一起。這八個構成要素分別是: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企業風險管理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曾經有效的風險應對方式可能會失靈,控制活動可能會變得無效或不再被執行,企業的目標也可能發生變化等。面對這些變化,管理者需要通過控制手段,以確定企業風險管理的運行是否持續有效。監控可以通過持續的管理活動、個別評價或者兩者結合來完成。ERM框架有如圖2所示的三個維度:第一維是企業的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第二維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控;第三維是企業的各個層級,包括整個企業、各職能部門、各條業務線及下屬各子公司。ERM三個維度的關系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八個要素都是為企業的四個目標服務的;企業各個層級都要堅持同樣的四個目標,每個層次都必須從以上八個方面開展風險管理活動。該框架適合各種類型的企業或機構的風險管理。

(二)GARP全面風險管理框架②。GARP(全球風險專業人員協會)成立于1996年,是在英國老牌巴林銀行倒閉、全球風險重要性開始凸現的背景下由風險專業人士倡議產生的專業組織。GARP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所要做的是了解從金融機構活動中所產生的全部風險同時去有效地管理這些風險,因而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案會平衡風險管理結構和質量方面的問題。基于這一認識該組織認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應該包括策略、程序、基礎設施和環境四個模組以及它們之間的融合(如圖3所示)。

GARP認為,風險管理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六點: (1) 把交易策略和風險管理策略結合起來,這樣可以確保企業在預測并分散風險方面的優勢;(2) 建立風險管理過程,這個過程要便于公司組織內部對風險管理的理解和實施,并能主動支持公司的風險管理策略; (3) 通過在組織人員指導和風險行為的支持系統之間的合理安排來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 (4) 對各種類型的風險進行理性和動態的劃分,合理地反映公司商業策略和外部市場環境所對應的風險;(5) 建立一個風險和行為的衡量系統,這個系統要透明、可信、及時,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以實現個人行為與企業目標以及風險管理目標的統一;(6)強化組織的風險管理意識,重視風險管理的質量和持續性,提高企業風險承受的能力,滿足顧客要求和增加股東收益。GARP全面風險管理的四個模組協調合作,共同負責完成以上六項風險管理任務。實際上GARP方案與COSO的ERM框架并無實質區別,GARP方案囊括了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的要素,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控,并做了重新組合,更進一步來說,策略是中心,風險管理基礎設施、過程和環境是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三大平臺。

四、全面風險管理的四種基本策略①

全面風險管理策略針對的不是單個風險,而是整個公司的風險剩余,它包括下面四個基本策略。不論風險的來源如何,也不管風險是增加了稅收成本還是財務困境成本,只要風險對公司價值產生了影響就可以使用這四種風險管理策略來管理風險。

(一)資產規避策略。“資產規避”可以定義為用一項資產為其他資產所存在的風險提供規避。資產規避策略的思想是:一個包括了基礎資產和規避資產的投資組合可以有很小的風險甚至沒有風險。比如投資組合F,一定量的資金$被投資于兩項資產。第一項是基礎資產,每投入的一美元的回報為AB;第二項資產,即規避資產,每一美元的回報為AH。資金$按{1h}分配于兩項資產,并且兩項資產的相關系數ρBH為負,在接近-1的極限時規避效果最好。

資產規避:F= $(AB+hAH) 0>ρBH≥-1(1)

如果ρBH=-1,則存在某個規避率h*使得投資組合不存在風險,此時COV{ $(AB+hAH) }=0。

再保險保單是保險人采用的一種傳統的資產規避形式。新型的資產規避工具是巨災期權,巨災期權是根據保險公司所要求的指數價值而制定的期權,當指數達到預先設定的指數值(執行價格)時,保險公司就可以獲得一筆支付報酬。資產避險核心思想是當基礎資產遭到損失時可以通過另一項資產的獲取來彌補,當然中間涉及規避費用的問題(再保險保費或期權價格)。

(二)負債規避策略。與資產規避策略不同,負債規避是在資產負債表的相反方面實現的,即用一種負債的免除來彌補基礎資產的損失的風險管理策略。這樣,投資組合包括的就不是規避資產,而是基礎資產和規避負債的組合。

負債規避:F= $(AB-hLH ) 0

如果ρBH=1,則存在某個h使得投資組合不存在風險,即COV{$(AB-hLH )}=0。許多新型的風險管理策略,如目前市場上存在的股票期權和巨災債券都屬于負債規避。

(三)股權規避策略。全面風險管理的目的包括避免風險帶來的各項成本,保值公司對突然損失的融資能力和對投資機會的籌資能力。除了獲得外部資本注入和借債,還有另一種方式可以達到這些目的,那就是損失后的股權融資。當損失事件發生后,公司為損失或投資機會籌措資金的難易程度以及資金使用的成本取決于損失事件的嚴重程度、公司的特許價值以及當時金融市場的環境,而公司所關心的一是資金需求數量和成本,二是損失后的杠桿水平。股權融資可以滿足籌資需要,而且不會增加杠桿率。雖然債務融資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會增加杠桿率①。當一個公司現有的流動資產無力支付投機性損失(流動性危機),而公司其實還具有一定數量的特許價值,這時候采取的資本調整措施實質上是特許價值的一種變現。

股權規避策略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簡單的損失后權益融資。這種策略的一個特征就是新的權益資本的可發行價格會由于損失而降低。第二個策略是保險人購買其自己股票的一個看跌期權,這個期權可以在預定規模的損失發生后被執行。這些新的工具已經在市場上發行的“巨災看跌期權”中被使用。

(四)杠桿調節策略。風險的成本可以通過降低風險或減少風險的交易成本兩種方式降低,這是新型風險管理的“對偶性”特征,也是我們進行風險管理策略時考慮問題的兩個基本方向。其中減少交易成本的策略可以叫做風險調整策略,而對杠桿率的控制是最重要的風險調整策略,它可以用于降低任何風險來源導致的風險成本,是典型的全面風險管理策略。杠桿調節策略可以用來處理財務困境成本,貸款人和剩余權利要求者之間成本等。此外,如果發生了突然的損失,公司將發現由于杠桿率的降低使得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處于有利的位置,或者對已破壞資產進行重購,或者對新方案進行融資都變得相對容易。

杠桿調節策略顧名思義是對公司財務杠桿水平的調節,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都屬于杠桿調節的范疇,只是由于近年來風險管理領域的創新都集中在新型規避工具的使用上,這些新型工具又都屬于股權或負債型避險工具,所以把這兩種工具單獨拿出來介紹以示重視。除了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杠桿調節策略涵蓋的內容還很多,比如紅利政策的制定、債務和權益間的轉換等,這屬于更廣泛的公司財務管理的領域。

參考文獻:

[1]Culp, C.L., (2002, Spring), Contingent Capital: Integrated Financing and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Culp, C.L., (2002, Winter), The Revolution in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A Decade ofInnovations in Process and Product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3]Doherty, N.A.,(2003).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dition.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4]Meulbroek,L.K.,(2002).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5]Shapiro,Alan C.andSheridanTitman(1985).“An Intergrated Approach to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3,#2,41-56.

[6]Shelor,Roger M.,Dwight C. Anderson and Mark L. Cross(1992).“Gaining from Los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 Stock Pric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1989 California Earthquake”,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5,476-488.

[7]Shimpi,P.A.,(2001).Integrating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NY:Texere LLc.

[8]陳秉正.整體化公司風險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3.

[9](美)尼爾?多爾蒂著.陳秉正、王譯.綜合風險管理―控制公司風險的技術與策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10]陽.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1]潘國臣等.整合風險管理與公司價值[J].保險研究,2006,(9).

[12]賴志仁.風險管理與全球保險之未來趨勢[J].風險管理學報,1999,(2).

[13]宋明哲.現代風險管理[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

第10篇

論文摘要:我國的農業保險保費過少,保險公司經營虧損等內外因素使農業保險二十多年來步履維艱。具體分析我國農業保險現狀及面臨的困境,根據我國的實情把保險資產證券化,實行合作共濟制和再保險政策化的融合等措施有利于我國保險資產轉移風險、增加保值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加快我國農業保險發展。

2008年初春,中國南方發生了50年一遇的雪災,給國民經濟造成了1516.5億元的巨額損失,其中逾半數集中在種植、林果等農業領域。但農業保險在災后賠付的只有5770.8萬元。我國是一個有九億多農民的農業大國,探索建立適合國情和產業政策的農業保險制度和發展模式是我國轉向現代化農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國農業保險現狀及面臨的困境

截至2005年11月,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只有6.5億元,與1992年歷史最高的8.7億元相比,減少了2.2億元。這次雪災更是反映了我國農業保險的缺陷:農業部數據顯示,各種農作物成災8764萬畝、絕收2645萬畝,因災損毀塑料大棚60萬畝、受損農機具64萬臺、機庫棚62萬平方米。但對于純農業的賠付額度不足1%,總額就4000萬元。農業保險迅速萎縮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農險有效需求不足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農民長期的思維定勢認為天氣是收成好壞的決定因素,缺少人為因素和管理理念的認知,缺乏購買保險的積極性;二是我國農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即使一部分農戶意識到不能靠天氣吃飯,相對農民較低收入而言,需要交納的保險費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二)資金不足,政策缺陷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農業保險面臨著資金不足,致使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遲緩,抑或部分地區停滯。2008年南方雪災農業損失占總損失1516.5億元的逾半數,賠付額不到4%就是例證。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救助機制化、政策化還沒有建立起來,甚至還是空白,遇到災害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完全沒有制度依靠,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保險賠付與求償的矛盾。

(三)賠付矛盾

在測定賠付時,保險公司和農戶之間存在一個“利差效應”。在農業災害面前,農戶和保險公司都是“經濟理性人”,農戶要求賠付必然把投入的所有成本和根據往年收入產生的預期收入都考慮在內,而保險公司只是根據農作物的現實生長情況來測算。對于保險公司的賠付,農戶感到“得不償失”;對于農戶的求償,保險公司則認為是“過度賠償”。這也導致了農業保險中道德風險比較嚴重。

二、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經驗與分析

(一)明確農業保險目標,健全法制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農業發展和保護制度,政策性很強,它對相關的法律的依賴程度是相當強的。從國外實踐看,農業保險有兩大政策目標:一是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設,同時兼顧農業發展;二是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我國現行的《保險法》是一部商業保險法,沒有對農業保險做出具體規范。鑒于我國農業保險還處于初級階段,制定農業保險政策必須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為主,但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適當考慮提高社會福利的目標。鑒于農業保險的特殊性,應對農業保險的保障范圍、保障水平等方面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進行規范,以避免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的隨意性。或因財力問題忽視對農業保險的支持。

(二)因地制宜開展農業保險

我國東、中、西部的發展模式、發展水平、發展戰略不盡相同,各地應在遵循本地規律的基礎上自行選擇保險模式和水平。

首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具有農墾背景,持續了18年的農業保險模式就是政府支持下的合作互助經營模式的范例。1986年。新疆兵團以財政部下撥的1億元人民幣救災款作為資本金,成立了為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在兵團區域內試辦農業保險。20年來,保費累計收入21.83億元,累計承保1.6億畝的農作物,理賠面積累計達5345.47萬畝,共計為農業生產支付賠款15.86億元,農業保險的平均賠付率達73.26%,加上20%左右的綜合經營成本,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結余。2006年,農業保險覆蓋面達到了80%以上,促進了兵團農業生產穩定和發展。

其次,廣大農區,農戶土地分散、規模狹小,收入太低,農民一方面缺乏保險的物質基礎,也缺乏合作保險的意識和動機。農村地區完全有商業保險公司來經營,造成了“費率太低保險公司賠不起,太高了農民買不起”的狀況。李軍在文章中指出,農業保險是準公共物品。農業保險產品不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質,而具有大部分公共物品的特征,農業保險按完全商業運作必然失敗。 轉貼于

三、我國農業保險模式選擇的再思考

(一)保險資產證券化和引入利益誘導監督機制

保險資金應該多渠道、多方式的籌集,要以政府為主,體現保險的政策性、公益性,并且形成風險基金,讓有經驗的基金管理公司在金融市場上運作,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風險低、收益高的各類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套期保值。在操作方面,農戶繳納的保險金以法律形式規定可以取得一定的分紅,使他們手中的錢變成生息資產,以此來提高農戶的參保積極性。

保險資產證券化存在著如何監督操作的問題。林毅夫教授在國際學術界首次將監督理論引入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中。在集體生產中,生產隊成員的勞動積極性同勞動監督的準確程度和監督的難易程度密切相關,監督越準確、越容易,則生產隊成員勞動的積極性就越高。農業作業天然具有地域空間上的分散性和時間上的季節性,勞動監督非常困難。農業保險是建立在基礎上的,我們把這種模式引入到農業保險中來,把農戶、保險公司和政府的利益納入一個體系:政府和農戶成立監督委員會監督保險公司的運作和管理;保險公司可以監督農戶以減少道德風險損失;農戶又可以監督政府保險政策落實和資金投入情況,讓其互相監督和制衡以達到各自利益最大化,最終為農業保險提供有力保障。這種保險模式更適合于新疆兵團,因為戶均擁有的土地規模較大,機械化程度較高,科技含量高,兵團農業引入滴灌技術畝均總成本達三四百元之多,一旦損失后果就很嚴重,必然引起農戶的重視。另外,新疆兵團在全國免除農業稅的情況下,其農戶的農產品仍要統一上交,由國家統一定收購價格。遇到天災人禍就會“倒掛賬”(畝產出小于政府規定的產量),如果沒有保險,農戶好幾年都要背著負債的壓力,極大地挫傷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

(二)合作共濟制和再保險政策化的融合

據GAO(u.S.Govem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計算,2000--2006年美國政府為農業保險支付成本累計達216.78億美元,平均聯邦政府支付70%,農民只支付30%。發達國家財力強,農業人口比例小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行高風險、高成本和政府高補貼的傳統保險模式;而我國財力有限且農業人口比例大,必須要創新模式。有報道顯示,中國政府擬將農業保險的純保費補貼列入中央財政預算,2007年4月和7月中央財政已分別撥出10億元用于補貼農作物保險和生豬養殖保險試點,但遇到2008年初大雪冰凍類似的災害,對農民的生產生活來說也是捉襟見肘。從目前我國農業險的情況看,商業性農業保險萎縮,政府財力有限,引進外資還存在一定困難。選擇建立一個具有合作性質的農民投資管理的經濟組織模式,合作共濟制比較合適:

1 合作共濟制的成員既是保單持有人也是公司所有人。由所有人選擇經營者負責經營管理,追求成員收益最大化。

2 投保人作為股東有權分享剩余,也可轉入下一年的保有基金,保證可持續發展。

第11篇

論文摘要:發展環境金融是實施綠色信貸政策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例,對如何發展環境金融,并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作一探討。

2007年 7月30日,我國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聯合出臺綠色信貸政策,提出要為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和綠色產業融資,構建新的金融體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強信貸資源支持循環水平的效用。發展環境金融是實施綠色信貸政策的一條重要途徑 ,有助于提高柴達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 環境金融介紹

(一)定義及發展趨勢

1997年,國外學者首次提出環境金融這一概念。目前,關于環境金融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外學者也存在多種觀點:①環境金融是金融業根據環境產業的需求而進行的金融創新;②環境金融是針對環境保護,以及為推動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而開展的投融資活動;③環境金融就是把循環經濟、金融創新放在一個有機的系統里,探討所有能夠提高環境質量、轉移環境風險、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創新。

縱觀上述觀點,一個共同的認識是 :環境金融是針對環境保護開展的金融創新 ,研究用于環境保護用途的金融創新工具,因此應具備金融創新的范疇 ,明顯的環保意圖,并能提高循環經濟水平等特征。這就與當前各國政府倡導的綠色、環保等政策不謀而合。可以預見,環境金融將成為 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筆者認為,在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環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創新途徑達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護柴達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并達到政府一企業 一銀行多方共贏。

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有必要發展環境金融

(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面臨嚴峻的環保壓力

循環經濟包括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型社會三個層面 ,分別定性為小、中、大循環。目前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圍繞鹽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等四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正處于從企業清潔生產向生態工業園區過渡的階段,即小循環向中循環過渡,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征是生態保護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現在:一是循環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達木循環經濟仍處于探索階段 ,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短,資源開發中的廢棄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壞環境和資源浪費的情況時有發生。二是水資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單位面積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14%,但萬元 GDP用水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減排防污壓力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導致的溫室效應,致使當地溫度在以每 10年 0.44攝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發展環境金融有助于緩解當前的環保壓力

1、發展環境金融與循環經濟的要求相適應,宏觀助解環保壓力。從宏觀上看,環境金融和循環經濟的目標一致,二者均期望在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柴達木地區經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發展環境金融正向引導企業的環保行為,微觀助解環保壓力。從微觀上看,企業提高清潔生產能力是緩解當前環保壓力的保證。環境金融的關鍵是以環保為宗旨,通過金融杠桿作用,實現金融資源的綠色配置與使用,間接影響循環經濟中的企業的環保行為,激勵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環保能力,采取各項環保措施吸引信貸資源。

3、環境金融參與循環經濟有助于實現多方共贏。循環經濟講求以最小的環境代價為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收益,在資源利丌]上“榨凈”,最終政府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獲得了綠色財政;企節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潤空間。環境金融與循環經濟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的效果更加突出,銀行也能從循環經濟的發展中收獲更大的效益。

(三)循環經濟為發展環境金融創造了優勢條件

從循環經濟“資源一產再生資源”的生產模式來看循環經濟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產對環境的破壞,節約了資源,增強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信貸資金因環保因素所形成的風險,信貸資源的“洼地效應”強于傳統經濟模式,為銀行發展環境金融創造了優勢條件。但是金融創新體制的弊端是發展環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為基層金融機構,末經上級授權 ,金融創新難以有效展開 ,并且基層銀行機構創新研發人才欠缺,現行的金融創新產品中難尋針對環保因素的會融創新產品。

三、發展環境金融有助干促進試驗區企業全面采取環保措施

假設柴達木地 企業存在信貸資源爭奪戰,并由此產生博弈行為,柴達木地區從時間依次經歷了“傳統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模式 +綠色信貸”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博弈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 ,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業采取環保措施與否,銀行均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并且企業采取環保措施要花費一定的資金成本,此時企業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環保措施,并且能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第二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參與循環經濟試點的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參與的企業可以不采取環保措施。因此參與試點的企業以“符合同家環保產業政策、污染物排放達到相關要求”為獲得信貸支持的取勝條件,但環保投資見效慢,銀行不愿向試點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銀行仍然可以為環保不達標的項目和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獲得短期效益。最后導致銀行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非環保企業,對循環經濟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階段: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資金是必然事件,參與循環經濟試點的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參與的企業可以不采取環保措施但不能獲得信貸支持。綠色信貸實施后,給予了發展環境金融產品的良好機遇。從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條產業鏈條上的所有企業都有意愿采取環保措施,因為同一鏈條上的企業都不希望因其中一個環節的斷裂,而導致自身經營閑難。不同產業鏈條上的企業之間,不采取環保措施的非循環經濟試點企業之間,雖然不存在利害關系 ,但由于綠色信貸政策的硬性約束,為了獲得信貸支持不得不采取環保措施。因此博弈結果是柴達木地區所有企業均采取環保措施,共享信貸資源,最終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水平上臺階。

四、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環境金融產品設想

目前罔內外常見的環境金融產品有碳金融、綠色抵押貸款、巨災債券、生態基金等產品,這些產品對設計適合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的環境金融產品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標交易是通過總量控制與配額指標交易,督促企業采取更清潔的生產技術,或者企業為了節省購買配額的資本,選擇其他可替代的清潔能源。巨災風險證券化是通過發行收益與制定的巨災損失相聯結的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包括人為造成的生態破壞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

(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機制

1、產品設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總量指標時,根據上年度排污總量,適當減少下一年度排放總量,并逐年遞減。桐關部門根據每戶企業的規模、清潔技術、排污情況,將排污總量指標公平、公開、科學地分配到每戶企業,規定配額指標可在試驗區范圍內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銀彳丁、銀監局等銀行業監管部門要嚴格執行綠色信貸有關規定,監督各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向指標超額或不足的企業發放貸款。

2、存在困難:(1)企業向銀行虛報排放情況,騙取銀行信貸資金。(2)企業獲得貸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導致全年排放超標。(3)配額指標交易雙方虛報交易情況,為某方制造指標充裕或排放達標的假相。

3、解決措施:(1)由政府相關部門(如環保局、發改委 、經貿委等)、人民銀行、銀監局制定完善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機制實施方案》,規定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向銀行機構通報指標交易情況、授信發生企業的實際排放情況;企業向銀行提供的排放情況需由政府相關部門認證;人民銀行、銀監局制定相應的“信貸指導意見”并承擔 日常工作的監督管理。(2)銀/-i-~ll定與單位排放量相應的單位信貸資金規模,根據企業年度排放剩余指標計算最大信貸投放量,或根據企業使用配額指標的進度,按比例發放貸款 ,遇有違規行為,可暫停貸款發放。對于企業中長期貸款,銀行可根據企業歷史排放情況,保守估計貸款期的排放總量。(3)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污染物排放指標交易市場”,將排放指標證券化,吸引社會資金介入。

(二)柴達木循環經濟綠色債券

1、產品設想:由金融機構發行,專門將資金用于向循環經濟項目貸款的金融債券,也可以由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單獨發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將試驗區全部或部分綠色環保企業集中打包,發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全額用于環保產業。

2、存在困難 :(1)如何保證所募資金全部用于企業的環保產業。(2)如何保證債券融資的成功率。

3、解決措施:(1)嚴格審核上市企業的環保資格,鼓勵和支持符合循環經濟特點的企業或項 目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發展環保產業。(2)由政府相關部門、人民銀行、銀監局組建債券運作管理委員會,負責債券的上市、日常運作管理及所募資金的使用監管。(3)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資綠色債券。(4) 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綠色產業投資基金 (未上市股權投資基金 ),所募集的資金主要投資于末上市企業。

(三 )柴達木循環經濟生態補償機制

1、產品設想:一是設立財政專項貼息補償基金,專項用于補償企業因違規排放造成的信貸資金風險,提高銀行發展環境金融產品的積極性 ;二是設立由企業利潤、財政資金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補償基金,用于應對人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應 急處置。

第12篇

【本文摘要】對不投保最低保費車險的人,美國至少有七個州有沒收牌照的規定,22個州會撤銷或吊銷執照,21個州會撤銷或吊銷車輛注冊。大多州會多種處罰并施,如:初犯者會被罰款并撤銷注冊,累犯者會被拘留并沒收牌照。美國最少有四個州——路易斯安娜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通過公路檢查站對未投保司機進行識別,檢查站已成為提高公眾車險投保意識、促進對不投保駕駛人抓捕的一個重要工具。

不投保機動車保險問題的解決辦法

近年來,美國對不投保機動車保險問題提出了種種應對辦法。一種是許多州設立理賠裁決不滿意基金,當責任方不愿根據理賠裁決支付費用時,該基金可為事故受害人提供資助,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解決問題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還有一種是較為有效的機動車未投保(或保額不足)保險。當責任方司機未投保責任險(或保額不足)或當責任方司機肇事后逃跑,該保險將對投保人進行賠償。當責任方為肇事逃逸或未投保司機時,該方案確實對無責司機的經濟損失起到了保障作用,但與理賠裁決不滿意基金類似的是,這種方法對減少不投保責任車險司機的數量也是隔靴搔癢。

強制性機動車不投保

在美國,約有20個州實行強制性機動車不投保保險;在其它各州,各保險公司被要求提供該保險,但對司機是否投保該保險則沒有強制要求;只有少數的幾個州要求司機投保機動車不投保保險。

美國機動車不投保保險的價格在各州間存有較大差別,這在相當程度上與各州未投保司機占司機總數的比重有關。此外,對為超過一輛車投保的投保人,有些州實行對投保人有益的打包投保,其好處在于投保人的責任得到限制,而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可賠付數額增加也會影響到機動車不投保保險的價格。在對打包投保責任不做特別限制的州,機動車不投保保險的責任上限可能會根據單張保單下的車輛數量成倍增長,或根據為多個車輛投保的不同保單進行疊加。在一個擁有三輛汽車的家庭里,機動車不投保保險的責任上限為2萬美元;但如果是在對打包投保責任不做限制的州,在發生事故時,如果對方駕駛人未投保機動車責任險,其賠付數額可高達6萬美元。由于打包投保抬高了車險的成本,現在美國大多州禁止這種做法,當然也有例外,如密蘇里州的立法機構和亞利桑那州的最高法院都對打包投保在立法等方面給予支持。

各種無過失保險法律的實行也對不投保機動車險問題起到了些許緩解作用。根據無過失汽車保險計劃,不管對方是否投保車險,事故受害方可通過自家承保公司取得賠付。

隨著對未投保司機更有效識別方法的涌現,美國許多州已考慮對不投保駕駛采取嚴厲處罰。不過,在有些州,對無力投保的人采取高額罰款對法官來說確是勉為其難。據得克薩斯州獨立保險局進行的一次調研顯示,許多人不投保的原因并不是要與法律作對,而在于他們財力上的匱乏。該調研顯示,在得克薩斯州不投保司機中,年輕人(屬保費最高的人群)和駕齡超過10年的人(保費最低的人群)居多。

“不投保,無賠付”

考慮到公眾所關注的遵守強制性保險法律的人無形中在“資助”違法者,美國二十多個州的立法機構提出“不投保,無賠付”的法律規定,即禁止不投保司機對非經濟損失(如外傷、疾病)提出控訴。目前,美國有五個州——阿拉斯加州、密歇根州、加利福尼亞州、路易斯安娜州和新澤西州已頒布此類立法。在密歇根州,不投保司機占事故責任方的50%強,發生交通事故后,他們得不到非經濟損失賠付;加利福尼亞州的Proposition213計劃更有影響力,其做法是限制酒后駕車者及未投保者提出索賠訴訟;路易斯安娜州制定法律強制要求不投保車險的司機在控訴對方前先以現金支付1萬美元的醫療費用和1萬美元的財產損失費;新澤西州的法律與加利福尼亞的Proposition213計劃類似,規定未投保駕駛人、酒后駕車者及故意犯下其它罪行的駕駛人在某些情況下不得為取得經濟或非經濟損失提訟。上述法律在新澤西州和路易斯安娜州都在行其道。有關問題在愛荷華州也得到了解決,其做法是該州州長簽署法案,根據法案規定,當駕駛人利用車輛犯下重罪時,如果發生交通事故,他(她)將無權為所受傷害取得非經濟損失的相關賠付。

廉價保單

廉價車險單是專為無力支付常規價格車險單的司機或僅有很少或沒有資產為自己謀求保障的人而設計的保險計劃。新澤西州的基本保單為保戶提供1.5萬美元的個人傷害保障、最高達25萬美元的巨災傷害醫療補助和5000美元的財產損失責任保障。投保人在選擇購買1萬美元的人身傷害責任險時,不能購買不投保、保額不足或車輛碰撞及綜合性保險。在發生交通事故后,這種新型廉價保單立即提供緊急醫療護理保障及1萬美元的死亡津貼。

加利福尼亞州的指定風險計劃專為低收入司機設計,最初在洛杉磯和舊金山推行,目前已普及到22個郡縣。在該州運營的每個車險公司必須承保一定數量的廉價保單。根據規定,只有年齡在19歲以上、有良好駕駛記錄且為低收入(收入不超過貧困收入水平的250%)者可參與該計劃。同時,計劃申請者的車輛市值要低于2萬美元。費率由各個郡縣自行制定,以便使保費量足以應對損失賠付和發生的費用。洛杉磯強制車險的費率為347美元,對19歲到24歲的單身男性要額外收取25%的費用;舊金山的強制車險費用為314美元,額外收費規定與洛杉磯同。指定風險計劃為事故中一人提供最高為1萬美元的責任險保障,當責任方超過一人時,最高責任險保障為2萬美元。賠付有選擇性,允許首付15%的保證金,余下為半年期分期付款,也可選擇1萬美元/2萬美元無保險司機人身傷害保險和1000美元的醫療償付保險。

科羅拉多州為年收入低于3.1萬美元的家庭推出廉價保險計劃,提供最高為2.5萬美元的醫療費用或個人傷害保障。不過,從2004年1月開始,該州的法律已不對保險公司就提供廉價保險計劃提出要求。

實行

《強制性機動車責任保險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