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8 06:39: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藥學學生實習自我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成績考核模式 綜合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 網絡學習評價 自我評價
課程學業成績評價,即教師根據學生的課程學習能力和水平做出的成績評定,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的學業評價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和教師的榮譽。《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是植物保護專業的一門骨干專業課,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為切實有效地提高植物化學保護課程的教學質量,一些高校開展了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教學改革研究,發表了多篇專題性研究論文[1]-[3]。但是,這些教學改革主要側重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實驗實踐教學,很少涉及對課程學習成績的評價或考核。早期的植物化學保護課程包括理論課與實驗課兩部分,是一門課程的兩個組成,課程學習成績來自對理論課成績(期末考試)、實驗課成績(試驗報告)及平時成績(作業、考勤等)的綜合評價,三者所占的比例各校間可能會不一致,但大多為60%~70%、20%~30%和10%??梢娖谀├碚撜n考試成績占據主導地位。筆者所在的青島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以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和山東省名校工程建設為契機,從2000年開始將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拆分為理論與實驗兩門課程,并分開考核。
其中,傳統的、已普遍采用的理論課程考核分為期末成績(閉卷考試)、平時成績和考勤成績,各自所占比例分別為70%、20%和10%;實驗課程考核分為實驗報告、平時成績和考勤成績三部分,它們的比例依次為70%、20%和10%。這種考核模式雖然彰顯了對實踐教學課程的重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是仍未克服以期末考試和撰寫實驗報告為主的單一考核模式,欠缺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學生的學習動力仍顯不足,學習效果的增強幅度不大。為此,本教研組從改革課程考核方法入手,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建立了植物化學保護理論課與植物化學保護實驗課兩個考核體系,并在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植物化學保護理論課考核體系
圖1 植物化學保護理論課程成績組成及比例改革
傳統的考核模式以期末考試即閉卷考試為主,平時成績、考勤為輔,其中期末成績占比為70%(圖1)。由于期末考試所占比重過高,學生往往更重視期末考試而忽視學習的過程,從而出現為考試而學習、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等現象[4]。因此,傳統考核模式應適當改變,以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提高教學質量。教研組經過調研,在不影響傳統教學的前提下,逐步調整了三者的比例,降低了期末考試成績的比重至50%,提高了平時成績的比重到40%,平時成績包括自我評價、課程討論和網絡作業三個子模塊,成績各部分組成及所占比例見圖1。平時成績比重的增加,使得考核創新與實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大增加,給予了任課教師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的空間,有利于課程考核的綜合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實現及相關考核模式的不斷創新??记诔煽儽壤蛔?,并不意味著考勤不受重視,新模式特別提出理論課程無故缺課超過1/3學時的學生,該門課程以不及格計算。
1.1綜合性評價在課程考核中的應用
學業成績評價方式必須多樣,除了傳統的閉卷筆試外,還應該采用其他考核方式如開卷筆試、撰寫論文、課后作業相結合的方法,即綜合性評價方法。在綜合性評價考核方法中,除了考試和考勤之外,其他均為平時成績范疇。提高平時成績所占比例至40%,要求我們必須采用科學、規范和合理的綜合性評價方法,更有效地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過多的考核方式,容易增加學生的負擔,且不易操作。因此,綜合植物化學保護的課程特點,配合采用三五種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學業考核,易于操作且更科學準確。本教研室通過研究和討論,在近三年的植物化學保護和植物化學保護實驗課程教學中,采用多種考核手段如閉卷考試、考勤、網絡學習評價、課后作業、過程性評價和自我評價等六種方式組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學業成績評定,其中后四種屬于平時成績的范疇,考核模式改革思路見圖2??己四J降捻樌七M,需要任課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積極引導,活躍課堂氣氛,把握課堂節奏,做好課堂進行中的過程性評價,另一方面要布置相應的作業,引導學生課下做好作業,特別是利用網絡資源獲取有效信息,課上課下的結合使得學習效果相得益彰。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在不同的階段自我評價學習效果,增強自我辨別和糾正能力,查缺補漏,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圖2 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成績的綜合性評價模式
過程性評價作為綜合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通過對學生在討論、探究、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的觀察,給予學生一定的等級和評語,激勵每個學生不斷地保持對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在這個方面,教研組通過討論和前期試驗,認為過程性評價應包括實驗實踐的動手能力、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情況等。為便于實際操作,在教學過程中,由主講教師建立教學記錄制度,可推薦班干部或者學生選舉產生教學記錄員,記錄本次課程課堂發生的教學討論、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情況,任課教師根據記錄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過程性評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錄音筆對課堂進行錄音,課后任課教師可根據錄音回放對參與的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由于過程性評價的效果具有隨機性,每節課都可以發揮的內容可能差異很大,因此任課教師需要在備課中做必要的準備,從而在課堂上引導大家參與討論或者回答問題。
1.2網絡學習評價在課程考核中的應用
為了配合教學,教研組在我校建立的網絡教學平臺上建立了“植物化學保護”網上課程板塊[5],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快速獲取大量與課程相關的信息,并與教師開展互動式學習與交流。教研組對此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通過網絡平臺的交流,學生完成網絡作業的質量和參與答疑討論的熱情較高,學生更重視課后的學習,可有效地進行輔助教學[6]。同時,網絡教學平臺也提供了一種新的成績考核模式:網絡學習評價。植物化學保護課程網絡學習平臺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等16個模塊,其中網絡學習評價方法主要涉及其中的課程管理模塊中的學生學習統計。該板塊可有計算機自動統計匯總學生登錄次數、進入課程次數、發表討論次數、回答問題次數、查看教學材料次數等,并對學習情況進行排序,這為任課教師評價學生的課外學習情況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任課教師也可以根據各章節內容,要求學生完成一些具有章節特色的課后作業,進行實時上傳,任課教師在網上進行批閱和回復,與傳統的紙質作業相比,網絡作業有效地提高了效率。教研組經過討論研究和前期試驗,認為將網絡教學評價列入成績考核方法中是合理而且可行的;從教學實際分析,其成績占比幅度為10%,可有效地考查學生課外學習交流的情況,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1.3自我評價在課程考核中的應用
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已成為社會心理學、教育學和文化學等多學科關注的熱門話題。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效果和狀況的評分,代表自己對自己學習態度和效果的認可程度,也應該列為成績評價選項,屬于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在近幾年的實際教學中,教研組成員要求學生就課程學習情況如聽課效率、課程感想、考試準備情況等做自我總結,且對自己的期末成績進行評定,提交一份自我評價報告,作為成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總成績占比幅度為10%。自我評價內容包括:聽課效率自我評價,知識點難易及如何克服自我評價,與任課教師互動的自我評價,期末考試成績自我評價,課程學習對自己的影響評價等,任課教師批閱自我評價報告時應尊重同學們的想法,同時提高教學水平。經過對近三年課程教學的調查和研究表明,學生自我評價有效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我評價能力和學習認知能力,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心,間接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2.植物化學保護實驗課考核體系
圖3 植物化學保護實驗課程成績組成及比例改革
傳統的考核模式以實驗報告成績為主,平時成績、考勤評分為輔,其中實驗報告的成績占70%(圖3)。由于實驗報告所占比重過高,學生往往更重視實驗報告的寫作,出現為取得較高的實驗報告分數而采取抄襲甚至編造數據的現象,各種能力的提高不明顯。因此,以實驗報告為主的考核模式應該不斷改革,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思維能力。教研組經過調研,在不影響傳統教學的前提下,逐步調整了三者的比例,降低了實驗報告的比重至40%,平時成績的比例為20%,增加期末實驗操作考試模塊,所占比例為30%(圖3)。實驗報告比重的降低,并不意味著實驗報告不再重要,而是引導學生對實驗報告有理性的認識,不再認為實驗報告就是考試,減少壓力,從自己所做實驗內容出發,寫出高質量的實驗報告,切實提高自己的實驗設計、操作和結果分析能力。實驗考試的增加,可以集中考查學生所學的實驗內容,更具有針對性,可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認真程度。平時成績所占比例不變,但是增加平時成績考核的內容,平時成績包括自我評價、網絡學習和實驗操作表現三部分,因而考核方式多元化趨勢明顯??己四J降母?,使得學生更注重實驗操作日常表現,有利于綜合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實現,從而增強學生的實驗設計、操作和分析能力。與理論課程相同,實驗課程無故缺課超過1/3學時的同學,該門課程以不及格計算。
2.1實驗考試在課程考核中的應用
在新的考核模式中,教研組加入實驗考試這一模塊,目的是檢驗學生對實驗操作和分析能力的掌握情況,督促學生在具體實驗中認真對待每一個實驗要求,做好每一步,注重細節。教研組認為實驗考試對于實驗課程考試是不可缺少的,可有效地抑制學生不認真對待甚至忽視實驗課程的情況,客觀上提高實驗報告的質量。在具體教學中,實驗考試時間選擇方面可分為隨機考試或者期末考試,隨即考試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測試,期末實驗考試是實驗課程結束時任課教師組織規劃的較正規的考試,兩種考試各有利弊??荚噧热莘矫?,可采用實驗操作考試和紙質試卷考試。本教研組通過長期的試驗,時間上采取期末實驗考試的方式,內容上采取試卷和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在實驗課程結束的第二周,由任課教師組織同學們進行實驗考試,試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筆試,時間為60分鐘,主要考查學生對本課程若干題目的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及對各個實驗的熟悉和掌握情況;第二部分為操作考試,考試時間30分鐘,考察內容如給定的農藥制劑,通過計算得出田間施用所需的推薦濃度,然后根據計算LD50所需,配制出濃度梯度,任課教師或者監考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結合評分標準進行評分,筆試分數和操作分數之和即為同學的實驗考試分數。
2.2過程性評價在實驗考核中的應用
與理論課程的改革思路相同,過程性評價應在實驗課程考核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課堂教學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補足減少實驗報告成績所帶來的不利因素,督促學生更注重實驗過程,提高對實驗的糾錯、掌控和分析能力。過程性評價包括實驗過程中的實驗流程設計、操作準確程度、出現錯誤時的應變能力等。為便于實際操作,在實驗過程中,由主講教師擔任實驗記錄員,根據實驗記錄對學生的實驗情況進行評分;也可利用實驗室所安裝的視頻設備回放功能,課后對每一位同學的實驗情況進行記錄和評分。教研組通過討論和前期試驗,認為過程性評價對于實驗課程較重要,所占比例10%是合理的,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實驗的重視程度,客觀上提高了學生實驗報告撰寫的質量。
2.3網絡評價在實驗考核中的應用
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不僅為植物化學保護理論課程的學習提供了一個互動和提高的平臺,而且為實驗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效率。與理論課程相似,學生可以登錄網站進行課程學習,任課教師將自己的課內或課外學習資料放在網絡空間上供學生隨時閱讀,可以進行實時的作業上傳和批改。但是,與理論課程相比,實驗課程的資料相對較少,因而網絡學習實驗課程存在一定不足,實驗課程的網絡學習需要認真規劃。教研組經過討論研究和前期試驗,認為網絡學習占比例在5%較為合適,主要以實驗數據、實驗圖片的匯集為主,由教師和其他同學共同評價,匯聚成的圖片或者數據庫可以供下一屆學生參考和比較。比如,在農藥生物測定的板塊,殺蟲劑實驗中,選課學生可利用智能手機拍攝昆蟲的死亡或存活實驗圖片及實驗結果做成的回歸圖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共同分享實驗成果,由任課教師和其他學生評價,取長補短,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從而增強實驗教學效果。
2.4自我評價在課程考核中的應用
學生自我評價,代表著自己對自己學習態度和效果的認可程度,也應該列為實驗成績評價選項。與理論課程相配套,實驗課程也設置自我評價這一塊,評鑒內容與理論課程略有不同,比如對某個實驗的認識和熟悉程度等。教研組通過前期試驗,認為實驗教學中的自我評價同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任課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融洽程度,從而最終提高實驗課程成績,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和認知。
3.學習效果
教研組從改革“植物化學保護”課程考核方法入手進行實踐和創新,引導教學改革向多層次、多角度發展。取得的主要效果有:課堂學習效果顯著強化,學生近三年課程及格率均為100%,平均分達到80分以上;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提高,實驗成績顯著提高;學生的課外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及網絡學習水平顯著提高;師生關系更為融洽,課堂利用效率和活躍程度增加;植物化學保護課程相關的科技創新立項數量逐年提高,近幾年平均超過15項;近三年考研率均超過50%,居學校各個專業前列,其中大部分學生考入浙江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知名科研院所進行學習深造;由教研組參與申報立項的植物保護專業技能大賽,學生以較高的熱情參與與植物化學保護課程相關的技能競賽。成績評價的多樣化和規范化,促使老師不斷加大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力度,使課程教學方式和考核方法多樣化,同學和任課教師教學相長,促進我校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的長遠發展。
4.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單一和固定的課程成績考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廣適應、善創新的植保專業大學畢業生的需要。本教研組以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和山東省名校工程建設為契機,分別從植物化學保護理論課和實驗課程成績評價的現狀出發,大膽探索,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成績考核模式,采用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注重課程成績的綜合性和過程性評價,注重網絡學習評價、自我評價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增加實驗考試模塊,建立新的和科學合理的學業評價模式,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英姿,紀明山,祁之秋,等.植物化學保護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及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0):9748.
[2]江定心,田永清,徐漢虹.以培養應用能力為導向的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實習教學實踐與體會[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2):100-102.
[3],周利娟,徐漢虹,曾鑫年.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237-239.
[4]錢坤,何林,鄧新平,等.農藥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教改思路淺談[J].中國植保導刊,2013,32(12):59-60.
[5]羅蘭.《植物化學保護》的教學改革與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