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10:13: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子女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篩選假設理論,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就業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率持續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68%和74%。據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萬畢業生未能按時就業。文章旨在從教育經濟學篩選假設理論的視角審視農民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及其就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一、篩選假設理論
篩選假設理論視教育為一種裝置,本質上是一種信號,其主要作用是幫助雇主識別能力不同的求職者,以便把他們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篩選假設理論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當雇主要從求職者中選拔有適當能力的人去填補空缺崗位時,他對求職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暫的招聘過程中,只是通過簡歷或交談了解求職者的顯性情況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如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經歷等,用人單位為了招到合適的員工,主觀上往往更注重畢業生的學歷、所學專業、畢業學校等,據此來鑒別、篩選和錄用大學生,因此,畢業證書的作用尤為凸顯,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是一種身份、能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和畢業生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素質和能力的基本依據。高校的層次和水平顯著影響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985”、“211”院校的畢業生與一般普通院校的畢業生相比,用人單位更青睞于前者。“211”院校的畢業生是企業招聘的主要對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僅占20%[1]。
二、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機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學率;二是高等教育層次。近年來高校擴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們在大眾化過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城鄉差距正從數量上的顯性不均轉向質量上的隱性不均,主要表現為城鄉學生就讀院校的類型與層次上的差距。統計數字顯示,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相對較弱的非重點地方普通高校。楊東平教授主持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研究表明,農村學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與??圃盒?,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趨勢[2]。“中國農大農村戶籍學生比例一直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為28.26%,比2010年減少了5.98個百分點,近十年來首次跌破三成。”[3]
學界通過研究發現,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就讀高校的層次和類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豐富的社會上層子女進入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高于社會底層子女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社會底層子女考慮到入學風險和就學成本,往往選擇學費較低或相對冷門的專業,而上次社會子女更多地選擇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
曾滿超研究發現:農民階層與非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整體可能性之比為5.6,進入全國重點高??赡苄灾仁?.2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其中與黨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則分別達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會階層子女在高等教育內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層次學校中[5]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子女進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是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子女的18倍[6]。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所處的家庭階層對其高等教育準入與結果有著明顯的影響。農民與農民工、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較多就讀高職高專院校,管理階層子女較多就讀“211”院校[7]。文東茅研究指出:父親具有??萍耙陨蠈W歷者的子女進入“211”大學的比例為32.8%,父親中只受過小學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為15.3%[8]。高學歷父母子女與低學歷父母子女進入“211”院校的比例懸殊較大,二者相差10個百分點[9]。
(二)原因分析
1.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長期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是導致我國城鄉高等教育機會差距的主要原因。長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造成城鄉二元教育結構。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機會、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等嚴重不均衡,存在顯著差距,導致農村學生從一開始就在高校入學機會競爭中處于劣勢。
2.城鄉教育觀念差異
農村家長普遍存在教育短視行為,多從投資—收益角度考慮子女受教育問題。由于大學學費高昂,四年大學費用對于農民而言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貧”;加上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業,就業后工資較低,甚至低于農民工工資。在權衡成本與收益之后,相當一部分農村家長認為上大學還不如外出打工實惠,進而不重視子女教育,“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導致農村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其高考成績和高等教育機會。
3.高考選拔制度隱性不公
近年來一批重點大學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藝術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種形式。一方面,招生過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為操作的制度空間,優勢階層往往可利用其所擁?械娜Α⒕煤蛻緇岬茸試炊哉廡貧燃右隕?,磦蝤直桔x蚣浣擁鼗竦謎廡┤胙Щ幔褰撞閽蛞蛉狽Υ死嘧試炊τ諏郵啤B蘗⒆2捎帽急燃唇鞘?(農村)子女所占比例與城市(農村)子女高考報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17.2倍。對2010年某“985”大學自主招生數據進行統計顯示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城市子女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階層家庭背景、經濟、文化及教育資源差異較大。優勢階層家庭收入高,經濟殷實,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較多,其子女可以參加各類培訓班、特長班。一是可能其綜合素質,可以拿到多種技能證書,從而獲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學業成績,獲得高等教育機會較大;農民階層則相反。結果導致“家庭背景、收入差異—家庭教育投資差異—教育投資質量差異—就業差異”惡性循環的現象。
三、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不僅影響到每一位大學生的自我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均處于劣勢的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狀況如何呢?
閔維方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態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業率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業率為70.9%;而??茖W校的就業率為58.9%。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本顯著影響就業。家庭經濟狀況好、社會資本豐富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公務員子女的就業率與農民子弟的就業率相差14個百分點[11]。李煒,岳昌君研究發現:“211”重點大學的畢業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成功就業的概率大;家庭經濟條件好,家庭社會關系廣泛的畢業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較高的好工作 [12]。
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結果亦有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業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員和經理人員的子女大學生畢業時平均月工資高于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400元和300元[13]。“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從學生畢業后半年的就業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產業與服務業員工子女中分別有35%和2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15%的比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在就業質量上也處于弱勢,2008、2009兩屆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14]。
楊釙等對麥可思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轉換成本較高,弱勢群體學生的就業流動性小于其他學生。“985”、“211”院校畢業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子女就業流動性遠高于非“985”、“211”院校畢業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業流動性。同時不同流動模式的實際收益也存在較大差異[15]。
郭叢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從事主要或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其子女從事相同勞動力市場工作的可能性比較大;代際之間,從次要勞動力市場流向主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比由主要勞動力市場流向次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大[16]。馬莉萍,岳昌君認為,家庭背景顯著影響畢業生進入主、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家庭條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會資源豐富有利于畢業生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17]。主、次要勞動力市場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收入最高和最低行業的差距已擴大到15倍,躍居世界之首[18]。
四、對策與建議
1.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
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是縮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城鄉差異的重要舉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整合城鄉教育資源,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和協調發展,切實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打破城鄉二元教育格局,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
2.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及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
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萬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學校管理與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一般不理想。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讀于農民工子弟學?;蛳啾容^薄弱的學校,由于存在戶籍等制度性障礙,農民工隨遷子女尚須回原籍參加升學考試,因所學教材課程的差異,影響其升學考試成績,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采取措施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研究制訂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以及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3.規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應遵循公平原則,規范招生程序;加強自我約束,實行公示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在采取多元錄取機制時應考慮社會現實和公平保障條件,加大考測能力比重宜考慮各種復雜因素,在考測能力與公平客觀之間尋求平衡點。“當高考日益側重于考測能力的時候,應該承認勤奮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績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條件和環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養和拓展社會資本,提高綜合素質
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同學、校友及師生關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拓展交往領域行政管理畢業論文,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發展和配置社會資本。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綜合能力。如社會交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等。
5.消除體制性障礙,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打破就業市場分割局面,推進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寬政策限制,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規范就業市場,創造公平公正的就業市場環境,加強就業立法,禁止并監督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歧視現象,規范招聘程序、公開招聘過程、接受社會監督。
6.建立就業援助制度,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業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作為就業困難群體的一部分,理應被納入到政府的就業援助體系之中。政府應該從就業政策、就業崗位、就業服務以及失業保障等方面對其進行就業援助。
參考文獻:
[1]王霆,楊玉梅,張瑾.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及就業問題研究—基于企業用人單位、高校教師和畢業生的調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門果真難出貴子?國內多所大學農村生源減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滿超.教育政策的經濟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吳連海.高等教育收費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負面影響及反思[J].復旦教育論壇,2006(2):60-65.
[6]謝作栩,王偉宜.高等教育大眾化視野下我國社會各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研究[J].教育學報.2006(2):65-74.
[7][14]35%農村生未就業家庭背景對就業影響漸明顯[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基于2009年高校畢業生的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0):78-84.
[10]羅立祝.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對城鄉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閔維方,丁小浩,文東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煒,岳昌君.200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15]楊釙,門垚,馬莉萍.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現狀的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75-80.
[16]郭叢斌,丁小浩.職業代際效應的勞動力市場分割與教育的作用[J].經濟科學,2004(3):74-82.
[17]馬莉萍,岳昌君.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向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1(3):1-7.
[18]中國行業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關鍵詞:優質教育;社會分層;輩出率;資本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2)01-0006-06
高等教育具有與生俱來的兩方面功能,一是承擔著社會化的功能(如知識的傳播),二是充當社會精英的文化選擇機制(即通過何種方式來選擇什么樣的人進入上層社會)[1]。我國目前正處在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社會機構也開始由同質性明顯轉向異質性,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結構體系也隨之發生變化,高等教育的“精英選擇機制”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教育不平等問題的一個重要表現。教育不平等現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資源的占有問題,優勢社會階層會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使得自己的子女繼續在精英選擇機制中脫穎而出,從而完成教育優質資源的代際傳遞過程。這里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家庭背景的優勢,而家庭背景的構成是復雜的,家庭背景資源的綜合指數形成的社會分層是家庭背景的一個有力表現。那么,到底是哪些家庭背景會對社會分層產生影響,社會分層進而又如何影響到優質教育資源的獲?。慨a生什么影響?產生的影響孰輕孰重?是什么原因造成影響出現?這種影響會傳遞嗎?它是如何傳遞下去的?這一系列問題,都是本文要涉及到的。
一、概念、研究框架及基本假設
優質教育資源在這里以部分985院校為代表,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共16所大學。
本文采用的社會分層來源于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的研究結果:中國社會自上而下依次劃分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無業失業半失業階層。[2]
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與香港科技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共同進行的“中國內地的綜合社會調查”項目(CGSS)。此項目從2003年開始,到2008年結束,為第一階段(其中2007年未進行)。第一期共完成了5年的調查。此次調查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共抽取125個縣,500個街道/鄉鎮,1000個居委會/村委會,10000個家庭,每個家庭中隨機抽取一人作為最終調查的對象。最終的抽樣單位中城市樣本與鄉村樣本的比例為5900:4100。涉及到的問題包括家庭收入、住房、教育、醫療、婚姻、養老等一系列問題,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不單單來自于受教育情況,還會涉及到其他方面影響到教育資源的相關數據,如家庭收入情況。CGSS的數據及相關研究成果的網址是中國社會綜合調查網站 wwwchinagssorg以及中國社會調查開放式數據庫網站wwwcssodorg,本文所采用的數據是2003――2008(2007年除外)年匯集的有效數據。
輩出率是反映教育公平與否的一個指標,指的是特定社會階層的子女在學校學生中的分布與該社會階層在社會結構中所占的份額之比。輩出率為1時,某階層子女在大學生中所占比例與該階層人口在同一社會全體職業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等,也就是說,該階層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與同一社會全體階層的平均水平相同,這是理想的狀態。本文選擇的是以子女入學時父親的職業為基礎進行分析的輩出率。
為了使本研究更具邏輯性、條理性和清晰性,筆者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研究框架,在框架的基礎上建立了若干研究假設。
(一)研究框架
1.根據CGSS數據,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子女在優質教育資源中的分布情況。
2.根據CGSS數據,進行不同年份輩出率的比較。
3.影響輩出率的因素分析。
(二)研究假設
在初步的數據分析中,筆者完成兩個基本假設:
A. 現階段,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得與社會階層輩出率有著很大的關系,且社會輩出率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B. 社會階層輩出率受到家庭資本占有情況的影響。
筆者再將以上兩個問題進行細化,共建立四個基本假設:
A1. 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得與社會階層輩出率之間既有趨同性也有分散性。
B1. 家庭經濟資本對階層輩出率存在顯著影響。
B2. 家庭文化資本對階層輩出率存在顯著影響。
B3. 性別、城鄉、區域對階層輩出率存在顯著影響。
二、關于CGSS的數據分析
(一)2003年――2008年各階層子女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中的分布情況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在部分985高校中,按照各階層子女在高校中的人數比例而言,農業勞動者階層子女的比例為最大,達到2398%,略低于總體學生的四分之一,是各社會階層中子女就讀高校人數最多的階層。其次為產業工人階層子女,達到1708%,將近五分之一。這兩個階層總人數合計將近總體的一半。接下來,商業服務人員,辦事人員,國家與社會管理者三個階層子女比例按順序約為總體的十分之一,最后為無業及失業,個體工商業者,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私營企業主階層。而從輩出率的角度來看,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的輩出率都是“1”的35到45倍之多,表明這三個社會階層子女擁有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遠遠超過社會一般水平,且這三個階層的輩出率都在相似的范圍之內,說明三者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擁有一定的相似性;以產業工人階層的輩出率為098,最接近“1”,即最接近理想的輩出率分布形態,而辦事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人員四個階層的輩出率趨向于“1”,在“1”的周圍上下波動,說明這四個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趨向于社會平均水平;農業勞動者、無業及失業者階層輩出率低于“1”,說明這兩個社會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低于社會平均水平。而在這十大階層之中,輩出率的最大差值達到近4倍之多(私營企業主階層和農業勞動者階層的輩出率差額為395),可見,不同階層對高等教育的分流作用有著深深的影響,而占據最大比例的農業勞動者的輩出率是最低的,相對而言,他們的子女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難以獲得到高等教育,尤其是重點大學高等教育的機會。
另外,從輩出率的角度來看,從屬于不同階層的人員有著趨同的一面,如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可歸為一類,屬于社會上層階層;個體工商戶、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可歸為一類,屬于社會中層階層;余下的農業勞動者及無業及失業者可歸為一類,屬于社會底層階層。即在社會分層內部有著趨同性。但在總體上而言,他們之間階層輩出率的差值有較大,因此也具有很強的分散性。所以,這驗證了A及A1的結論: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得與社會階層輩出率有著很大的關系,且社會輩出率之間存在著內部的趨同性與整體的分散性。
綜上所述,盡管社會階層的數量分布狀態大致呈一種“正三角”形態,但社會階層的輩出率分布狀態大致呈一種“倒三角”形態,可見兩者之間并不匹配,是一種相反的發展模式??梢?,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比例并不合理。
(二)不同年份中輩出率的比較
2004年,不同社會階層的輩出率最大差值為12(專業技術人員輩出率為190,無業或失業人員輩出率為070),而到2008年,這個數字上漲到395(私營企業主輩出率為455,農業勞動者輩出率為060)。可見,在短短的四年時間中,社會階層接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不平等性加劇。第一類社會基層的增長幅度最大,可見,享有優勢資源的社會階層在不斷擴大,子女在獲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時獲利較多。而在這類社會階層內部,也存在著差異:私營企業主的輩出率增長最大,這表明:在我國高等教育實施教育收費,并且劃分收費等級后,與高等教育機會獲得最明顯的擁有經濟資本最多的“私營企業主”階層子女獲得的高等教育機會最為突出,高等教育機會優勢最為顯著。在第二類社會階層中,除辦事人員之外,其他階層的輩出率均有下降,在2004年度,其輩出率普遍高于“1”,到2008年,其輩出率雖然仍高于“1”(個體工商業除外),但明顯向“1”趨近,說明此類階層獲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勢減小,趨向于社會基本水平。在第三類中,由于商業服務人員缺少比較的數據,因此不予分析。而產業人員的特點與第二類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說產業人員在此角度完成了部分的向上社會流動。而農業勞動者的輩出率在本身基數較小的情況下仍有下降,說明他們在教育機會上更處于劣勢狀態,這種情況也得到了其他實證研究的結論支持 。無業或失業者的輩出率變化較大,從007發展到128,說明其子女在很大程度上是獲得了優質的教育資源,部分完成了向上社會流動,這也許與政府的補貼與學校獎學金制度的完善息息相關。
綜上所述,這種數據分布對于A1的結論起到一個補充的作用:雖然在階層輩出率仍然存在著內部趨同性與外部分散性,但這種趨同已經經過了重新的組合,形成了新的分層,但兩極分散的距離也逐漸擴大,不公平現象總體來說是嚴重了的,社會輩出率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一種“馬太效應”。
(三)資本對輩出率差異的影響
第一,從調查數據中所呈現的三個最上層社會階層的輩出率相似性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三個階層本身所擁有的資本總量在影響本身階層子女的高等教育機會上,具有趨向一致的特點。而資本本身是可以轉換的,任何一種資本的優勢可增加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機會,且資本越多,優勢越明顯[4]。第二,根據三個最上層社會階層的排序位置上看,可推論經濟資本是影響輩出率最重要的資本類型(這在后面得到相反的驗證結果),但是經濟資本的重要性與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相差不大。第三,從整體的社會階層輩出率上看,結合各個社會階層的資本擁有情況所產生的社會階層排序,可以推論,與各自階層所擁有的資本量相匹配,上、中、下社會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會隨之正向變化。
三、數據驗證:文化資本是影響輩出率分布的重要因素
(一) 經濟資本
筆者將家庭年收入、父母職業階層分布及其他收入來源(如遺產繼承、職業外額外收入)列為經濟資本的三個因素,依據SPSS150軟件進行回歸模型分析。源數據輸出中存在無價值數據,為略去此部分數據,筆者改用word形式呈現。
回歸模型1顯示高中時家庭生活水平對階層輩出率的影響作用并不顯著,驗證B1的假設不成立。
原因分析:很多學者這樣認為,家庭經濟資本的作用機制在于高階層家庭利用占有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勢,在升學和擇校的過程中減少競爭烈度,將部分競爭者排斥在競賽之外,甚至壟斷教育機會(如李煜[5]、郭從斌[6]、侯龍龍[7]、張玉林[8])。當然,在分析高等教育整體情況時往往是這樣的。但經濟資本僅僅是在用金錢能夠衡量的地方才發揮作用,雖然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優越可以選擇檔次較好的學校,但對于高等教育的選擇,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選擇并不是以經濟資本為判斷依據來進行的,更重要的是,它還要結合學生本身的學習成績和能力來進行綜合判斷。即使是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在獲得很強的學習能的基礎上也有機會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且,近年來,政府和社會加強了獎學金、助學金、貸款制度的完善,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增大了資金及人力的支援,這使得很多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來接受優質高等教育。這說明經濟資本的影響力度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得方面正在逐漸減弱。
(二)文化資本
回歸模型2顯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對于輩出率均存在影響,且非常顯著,其中,母親的受教育程度起到的作用較父親而言更為明顯(此觀點與王偉宜[9]、謝作栩[10]的結論一致)。驗證B2的假設成立。
原因分析:父母親的受教育情況,尤其是母親的受教育情況對于子女高等教育質量的獲得有著明顯的影響,即父母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越可能在重點大學接受教育;這表明,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盡管在錄取上堅持“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但實際上在家庭文化資本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已經逐漸顯現,并通過高考成績強化,在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中,這種分層更為明顯。對于這種現象,可以用“有效維持不平等理論”[11](EMI)來解釋,即當某個特定的學校教育階層還沒有達到普遍標準時,優勢社會文化階層會利用固有的優勢來使得自己的孩子獲得這種為普及教育階段;而一旦某一固定的教育階層在數量上達到普及之后,想占有優勢資源的社會階層便會努力尋求一種數量相同但質量更佳的優勢。也就是說,當教育存在數量差異時,優勢社會文化階層會獲得數量上的優勢,而當數量普及之后,優勢社會文化階層便會尋求一種質量上的優勢。在文化資本方面,教育的文化在生產功能與資源轉化功能合二為一,兩者共同起到影響作用,但文化再生產的功能更為強大,影響程度更強,它使得教育的文化再生產功效更為公平的分布。而母親的文化資本影響更大,更是說明了在中國當前的父權制社會中,母親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肩負了更多的責任。
(三)性別、城鄉分布、區域分布
回歸模型3顯示,性別對于輩出率有影響,但不是十分明顯。而城鄉或區域分布對于輩出率沒有影響。驗證B3的部分結論不成立。
原因分析:性別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影響程度已然較低。這說明,中國目前父權制家庭結構仍然存在,但趨向弱化。這和人們對于男女意識的轉變有著很強的關系,也是社會文明程度上升的一個表現;而城鎮和區域的顯著性水平較低則與本文所選取的院校有關。本文所選取的院校是我國現階段最為優秀的學校,因此在選拔的過程中相對是嚴格和公平的,即本著“人才優先”、“分數擇優”的原則進行錄取,只要成績好,就有機會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也與國家的助學政策有關[12],優質的教育機構所獲得的來自于國家和社會的助學資金、照顧政策、援助計劃也相對較多,從而彌補城鎮和區域上的不足與失衡,使得城鎮和區域的影響力度減小,同時也說明政府在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資源方面還是有所成就的。
四、結 論
在現代社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完成社會向上流動,另一方面也是實現社會繼承或分化的工具。家庭背景在影響教育資源的分配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社會輩出率是獲得教育資源的一個明顯的指標,因此討論家庭背景與社會輩出率的關系是有說明意義的。通過本文的數據分析說明,現代社會中,家庭背景對于社會輩出率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但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得方面,經濟資本所起到的作用趨弱,性別差異、城鄉差異、地區差異的作用也在減小,而文化資本的作用在趨強。這說明,教育的文化再生產功能開始強大,而文化資源代際分配的功能開始相應的減弱,特別是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中體現得更為明顯,而文化再生產模式與資源代際分配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見下表)。
可見,文化再生產模式和資源代際分配模式是教育的兩個相反方面,它們既矛盾又統一,無論在教育的哪一個階段,兩者都會存在并發揮作用。但在教育的初級或低等階段,資源代際分配模式的影響更明顯,而在教育的高級或優質階段,文化再生產模式的影響更為明顯。而文化再生產模式明顯有利于績效主義原則,更利于教育的長久發展。因此,根據筆者所掌握的數據來看,目前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得雖然存在不平等的現象,但還是更傾向于文化再生產模式的,這一點對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有利的。從更高、更深遠的角度來說,文化在生產模式對于社會地位的獲得與社會階層的合理性流動也是十分有利的(張翼[13]、邊燕杰[14]等人的研究說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布迪厄;帕斯隆.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M].邢克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90-109.
[2]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0-41.
[3]劉精明.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教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 219 -240.
[4]劉精明.國家、社會階層與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6-170.
[5]李煜.制度變遷與教育不平等的產生機制――中國城市子女的教育獲得 [J].中國社會科學,2006(4):97-109.
[6]郭從斌,閔維方.家庭經濟和文化資本對子女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 [J].教育經濟與財政,2006(11):24-31.
[7]侯龍龍.家庭背景對高等教育數量和質量獲得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9-45.
[8]張玉林.中國的職業階層與高等教育機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3):16-23.
[9]王偉宜.中國不同社會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10]王偉宜,謝作栩.家庭文化背景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 [J].江蘇高教,2005(4):15-19.
[11]高璐.論教育公平與社會分層 [J].當代教育論,2006(7):37-38.
[12]楊東平.從權利平等到機會均等 [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2):11-16.
[13]張翼.中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階級繼承和代內流動[J].社會學研究,2004(4):75-90.
[14]邊燕杰.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美國社會學者分析中國[M].上海:三聯書店,2002:209-271.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研究”,項目編號:09JZD0034-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07年度規劃基金項目“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變遷”,項目編號:07JA88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