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9 00:13: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德育滲透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德育教育 滲透 英語教學
教學構思:
現在讓我們以一節課為例,看如何既能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又能讓學生在單元教學結束時既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又能夠學會做人。在人教版新課標高一英語必修Unit1的教學中內容談論的是關于友誼方面的,對學生來說這個話題既熟悉又有話可談,所以在備課時我先確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再結合學生水平設計整節課。
教學過程描述:
教學德育目標:讓學生懂得朋友和友誼的含義并能正確地衡量朋友的好壞,讓學生學會怎樣成為一位好朋友,學會怎樣在逆境中生存。
教學步驟:
第一步:讓學生總結一些關于友誼與交友方面的諺語。
問:Can you tell me some proverbs about making friends?
問: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
第二步:討論問題〝你有朋友嗎?你認為你的朋友怎樣?用一些形容詞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好友的為人!”然后教學生學會以下形容詞。
Qualities: kind kind/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第三步:聽力,聽一段對話,對話內容講述的是三對好友間怎樣解決他們之間的小摩擦。教師先播放一遍,讓學生討論: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怎么解決此事?再播放一次錄音,聽文中人物解決辦法。
第四步:直接進入這課的中心閱讀。通過講述查克·諾蘭德在孤島上與排球為友意識到人應該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好友并自我檢討沒有盡到好友職責的故事。教育我們應該與好友一起分享快樂與悲傷,自己應該對好友“付出比索取多”應對別人多點關心等等。
教師:給學生設計以下任務,要求5分鐘時間閱讀全文后完成任務。
問:找出在查克·諾蘭德出事故之前,他對朋友的態度:
答:查克·諾蘭德因公事很忙,幾乎沒有時間與朋友聯系。
問:在島上查克·諾蘭德領悟出自己對待朋友的不足指出是什么?
答:他認識到自己不是個好朋友,對自己考慮很多而對別人關心不夠。
第五步:聽課文錄音后發動學生討論。
一:“查克·諾蘭德怎樣獨自一人在荒島存活下來的?你從中學會了什么道理?”
總結:查克·諾蘭德 學會了找尋食物和水,還學會怎樣生火。在精神世界他建立了與排球的特殊友誼。從他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借鑒到: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不要灰心喪氣,要多動腦筋,采取一切方法使自己先能安全生存下來再尋找逃生出路。
二:“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應該怎樣對待朋友?”
總結:朋友即師長。(三人行必有我師)友誼是情感的付出,我們應該給與別人的要比別人給與自己的要多。
第六步:教師總結學生發言,要求學生學會表達書上的經典句子: Friends are teachers.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第七步:家庭作業: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整個教案的設計把德育滲透在英語課堂活動中進行。在使用課堂用語時教師就須注意使用委婉、文明、地道的疑問句形式。首先,讓學生了解在英語語言中,請求別人做事時,一般要用這些結構:Will you please …? Would you like to …? Could you …? Excuse me… 。這樣可以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文明用語的教育。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學習英語語言時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第五步,第七步的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進行總結和自我評價,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再次,德育滲透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體現,還可以與英語的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英語活動課和英語主題活動。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舉行Friendship為主題的“英語角”, 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加強道德教育和責任意識。最后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后,回顧對教材的整個處理過程發現: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充分,但出現個別學生對復雜句子的理解及再現存在困難。這一點對于基礎差的同學在下一節課中把復雜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之后,再要求學生再現。
綜上所述,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無時無刻不在體現“教書”和“育人”兩個環節。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那么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就應該緊緊圍繞這兩個基本點。作為合格的人民教師,上任何類型英語課程,都應時刻注意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愛國敬業教育。英語這門課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運用得當,就像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打開了另一扇明窗,會使得枯燥的語言講解既有意義,又生動活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張亞軍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而思想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充分利用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對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灌輸。如何加強職業學校各學科的德育滲透,是當前教改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全社會普遍重視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大氛圍下,學校作為專職教育單位,“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們的共識。加強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的決定。為了推動“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這一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各學科滲透德育”,拓展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校傳統美德特色教育在學科滲透中增添新的時代內涵,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功能。作為我們職業學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非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創業教育。
各校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實踐中,注重經驗總結、方法、交流。職教中心搭建平臺,學校在教學工作中選拔出學科滲透教學能手,結合職業學校學生實際、專業特征、學科特色,提供一個研討機會。通過此次活動提出符合職業學校特色、結合學生實際、行之有效的學科滲透德育工作的好辦法,以點帶面,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各學科各顯神通,德育進課堂形成大氣候。“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來,各科教師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征、學生年齡特征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各自形成了一套滲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旅游地理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職業道德素質,創設民主愉快氛圍,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計算機專業課培養學生保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服務專業課注重了課前、課間、下課前的預備、服務等的培訓,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意識。數學課上教師通過數學課上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新問題——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電子專業課用鮮活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審美教育。德育課結合政治課通過“四結合”的方法,發揮了德育主陣地的功能,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注重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自然的情感;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通過探究社會新問題,激發社會責任感;結合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進行教育。英語學科的德育過程,是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秀文化、現代文明和健全人身融為一體的教育過程。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福語等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師們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鼓勵者、參和者、評價者。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語教學的自身規律,自覺地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靈和豐富知識的一代跨世紀新人。
“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時總結,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學校能時時處處受到傳統美德精神的熏陶,從課堂中得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的“雙豐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功能。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征、專業特征、學生年齡特征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使德育滲透科學化、經常化、系列化,來指導我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使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德育;初中英語教學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趨向多元化的今天,初中生作為一個未來社會的中堅群體,社會閱歷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存在著道德標準的選擇和道德價值的判斷模糊化的特點,這正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老師予以認真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教育家赫爾巴德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因此,在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德育不僅僅是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和任務,還應滲透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中。
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在英語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結合英語教學特點進行思想教育。它既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一、新標準英語教材的特點
新標準初中英語教材的內容范圍很廣,其中大量的內容是有關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口、環境、生態、能源、災害、饑餓、貧困等當代世界熱點的問題,這些材料的呈現都突顯了德育的實踐性、科學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實現了德育的生活化和科學性,極大的增強了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思維的過程,增進了學生對自然的關愛,積極主動,有意識的參與社會服務。
(三)側重文化交流,通過語言,文化傳遞的形式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傳統教育的代表人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說過:“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識基礎上產生的,而教學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徑。因此,外語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要有強烈的人品意識和文化意識,利用這些英語教學材料,以課文內容為核心,把正確的人生哲理滲透到課堂當中去,讓學生通過內心體驗,引發心理結構上的變化,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進而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人才。
二、滲透德育的英語教學實踐
基于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結合《新標準英語》教材的內容,就地取材,讓英語教學成為德語的載體。筆者實踐嘗試如下:
(一)利用英語對話滲透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品德,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社會意識
新標準英語教材突出強調了聽說技能,每個模塊的第一單元都是對話,其中有許多的材料是引導學生對禮貌用語的使用,如:“Excuse me ”. “Thanks”.“It doesn’t matter”. “That’s kind of you .“Would you like-----?”. “Can I help you?”課堂上讓學生在操練這些技能的同時用心體悟,并使用于課內課外其他的學習生活環節,潛移默化,文明行為成自然。
九年級上冊Module 5第一單元的對話是關于博物館規則的內容:No shouting! No smoking! No photography! 等禁令標語讓學生清楚了在公共場合做一個文明人的標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列舉一些校園的不文明行為,然后商定學校以及班級公約,在學生分析總結后,文明的行為予以肯定、鼓勵、表揚。不文明行為予以指正,這些都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約束和管理的能力。
(二)仔細鉆研課文,聯系背景知識,挖掘思想內涵,弘揚中外傳統道德的精髓
新標準英語教材每個模塊的第二單元都是課文,里面蘊涵德育的素材不少。八年級上冊Module 9是有關瀕危動物故事,通過學習了解我國乃至世界現在很多的動物面臨滅絕的狀態,提問:“Why do so many animals have no place to live?” “How can we protect the animals in danger?”分組討論得出:環境的惡化,人為的屠殺是動物瀕危的根本原因,只有從我做起,人人增強社會責任感,保護環境,制止大肆屠殺,才能解救瀕危動物,最終也就解救了我們人類。隨著分析的層層深入,學生公民責任道德意識得到了升華。
(三)應用于現實生活,進行課后的延伸,使學生更有積極性,德育教育更有實效性
英語教學目的之一是要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和書本上,應向課外延伸拓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這樣德育滲透會更有實效性。
例如,學生在學了打招呼時,為了帶動學生張口說,我早晨見到學生,主動對他們說:“Good morning,--”Hello,--“剛開始,學生們也羞于張口,日久天長,我的行動感染了他們,學生們也漸漸養成了習慣,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都能用英語主動、熱情地打招呼。這種鼓勵的結果是學生不僅鞏固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培養了他們的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當學生看到需要援助的時候會主動提供幫助“Can I help you?”學生在文明行為的過程中,不斷得提高了他們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通過課后現實生活的實際運用,學生不僅訓練了語言,應用了語言,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質,這樣做可以發揮課內發揮不了的作用,使德育滲透更加深入。
為了了解三年來初中英語學科德育滲透對學生們思想品德素質的影響,我做了一份所教班級問卷調查,收回來自110位我校在校生的反饋:95%的學生認為入學后他們思想品德素質得到了一定提高,不明顯的只占5%, 87%認為英語的學習對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質提高有一定幫助。由此可見,通過英語學科德育滲透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結語
總之, 實踐表明,利用英語課堂學科教學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的機會很多,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所含的思想性, 適時適度的進行德育滲透,(德育滲透不能喧賓奪主)這樣,德育便很自然地融入英語課堂教育之中了,教書和育人的雙重目的就很自然的達到了。
參考文獻:
[1]葛琦.簡析大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J].延邊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48—50.
[2]李麗生.英語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英語課堂;德育教育;素質教育
新課程改革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實施。素質教育以發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為核心,而德育素質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滲透到學生全面發展的各個方面。在實現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的各科教學中,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尤為關鍵,因為英語不僅是門學科,更是一門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些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的方法,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五點: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滲透德育
新編高中英語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課文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很強的時代感、思想性、知識性和真實性。這些教材的內容涵蓋了名人傳記、自然災害、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能源與交通、行為規范、人際關系、音樂體育、婦女權利等諸多方面,其中都滲透了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可充分地挖掘利用教材中這些德育素材,強化其感染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誘導下,聯系自己的實際去思考和討論,使其思想得到升華。
二、注重語言教學的情感教育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身心整體發展的過程。有研究表明:中學階段正是情感性學習形成的關鍵時期。該階段學生的學習活動帶有很大程度的情緒化傾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滲透在英語教學之中,從而把語言教學與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聯系起來。
三、精心組織安排教學活動,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
寓德育于英語教學的過程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但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活動其側重點也因有所不同。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決定了要在語境中、在活動、在模擬交際中學習英語,感受語言。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語言交際場景、教學游戲和練習形式,以學生學會為目的,以學習情趣為主線,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在教學的語境中、練習的活動中、模擬的交際中,向學生滲透德育。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第一單元學習Anne took nature for granted這一句子時,要求學生模仿造句。之后筆者給學生一個例句以供參考:Do you take it for granted to ask money from your parents?學生一下子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不但掌握了這個短語,而且內心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洗滌。
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和樂于助人的品質,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指正,要對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這是滲透德育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又讓學生充滿了上課的激情。
四、教師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響學生,以愛激發學生的情感世界
素質教育要求“因材施教”,提高全體師生的素質。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實踐者,他們對教育現代化和教學改革的認識和理解,將直接影響這場變革的成敗。
在新的條件下,教師的職責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激發者、組織者、引導者。
教師是課堂德育的實施者,他們的世界觀、情感、品行及教態,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響學生。
首先教師要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樹立教師的角色規范,樹立威信。
其次,教師要從學習和生活上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樂于與他們交往,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用師愛去包圍他們。當教師的這種情感一旦觸及到學生內心的情感需要時,學生會處于一種積極的接受狀態,并對此有強烈的表示,親其師而信其道,愛屋及烏,愛教師,愛學科。
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愛護與鼓勵,使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在愛的沐浴中逐步發展。
例如筆者的學生中曾經有一位理科學習成績優秀而英語一般的學生找到筆者,說自己英語成績不好,很苦惱。筆者就鼓勵他既然能夠學習好理科,那么就說明他不但聰明,而且能夠做出努力,英語成績不理想也許是方法還不科學,學習效率不高的原因,然后就其具體情況,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要求,并且在課堂內外多督促鼓勵他。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這名學生英語成績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便他更加自信,更加熱愛學習了,總體成績提高很大。
五、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擴大德育的滲透范圍
課堂教學中所認識的道理,激發的情緒,最終要轉化為道德行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式,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斷擴大德育滲透的范圍。
如舉行英語朗讀比賽,英語角,觀看英語電影等活動。
筆者所在學校有一個優良的傳統,每年在高一年級舉辦英語短劇表演比賽。對于剛剛入學的新生來說,這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尤其是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有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
在排練的過程中,參與表演的學生積極投入,苦練口語,背誦劇本,其它的學生熱情服務,準備道具,做好后勤。這樣有特長的學生才能得以展現,有熱情的學生愛心得以表現,全班學生幾乎人人參與,個個都有收獲,也凝聚了極強的集體榮譽感。
另外,隨著學校硬件設施的完善,我校每個教室都安裝了投影機。自習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水平,播放一些淺顯易懂的英文電影,既能充分地認識和了解英語文化,學習地道的英語發音,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提高了認識,發展了興趣,使其在活動中繼續深化對課堂所學的德育知識的理解,內在激情升華為道德意志轉化為道德行為。
總之,要寓德育于英語教學中,必須憑借教材的內容進行設計,靈活地找到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的最佳方法,使英語教學既向學生傳授了教材知識,又成功地滲透了德育內容,達到了英語教學與思想品德水融的境界,給學生雙重收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要。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德育;滲透;有效性;策略
小學英語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入門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涉獵一些國外的文化,為此,教授課程的過程中應該逐漸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現代教學主抓學習成績,忽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導致現在的學生從小學便認為“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的想法出現,崇洋的行為非常普遍,針對這一現象,學校要增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德育教學的意識,提高教師自身素養,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正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認識到兩種文化的優秀與不足之處。
一、德育教學需要以學生的學習環境做基礎
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承載著中華文化,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學生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有極大的幫助,同樣,英語作為國外的母語,承載著西方的文化,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學生的價值觀等觀念逐漸發生變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一般要求學生掌握英語單詞,學會大量英語詞匯,聽、說、讀、寫要兼顧,眾多學科中英語和數學的壓力最大,同樣作為主要學習的語文則不能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并不是因為語文容易學習,而是學生處在漢語文化氛圍較重的環境之中,學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所以學習漢語較快,英語則不同,沒有語言環境,能夠用英語交流的更是少數,為了提高英語學習成績,學校和教師只好增加學生英語學習的壓力,讓他們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恰好因為英語學習的壓力較大,學生認為英語比漢語更重要,積極主動學習英語的同時,通過觀看影視作品學習英語口語,而影視作品中含有大量的西方文化色彩,會誘導學生主動學習西方文化。國外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為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及文化學習的方向,教師和家長應該積極溝通,為學生的德育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良好的教育氛圍應該是家長、學校和社會的三位一體,每一部分都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社會方面看,社會環境不同造成人們的思想文化參差不齊,不利于學生的德育教學,為此,社會應該保證整體趨勢是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相關部門在德育宣傳方面應該加大力度,通過懸掛條幅、媒體宣傳、印刷圖書等手段面向社會宣傳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從家長的角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的成長,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家長的表態尤為關鍵。從學校的角度看,學校本著育人為本的原則,為社會和國家輸送大量人才,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如果家長和社會對德育教育保持漠視的態度,那么即便教師在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最終學生也會因為無法做出正確的取舍走向道德的“死角。”所以,家長、社會、學校共同營造的文化氛圍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基礎。
二、校園文化的滲透,有助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配合學校的文化教育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學生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中渡過的,因此,學校的文化氛圍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小學英語教學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可以配合學校的文化氛圍開展,通過閱讀文化典籍、學習先人經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蘊藏在文化中的無形的力量可以感染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而教師要學會減少學生學習的壓力,利用現代媒體設備,將英語還原,讓學生在一種英語氛圍較強的環境中學習英語、理解英語,正確的面對西方文化,明白英語只是一種文化載體,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兩者都存在著優點和不足,要善于挖掘英語的深層含義,學習不同文化的精髓之處。
三、教學過程中德育與授課相結合
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可塑性較強,教師傳授的知識會影響其日后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的角色都是非常嚴厲的,學生難免因為閱歷的緣故對教師保持距離,對老師產生害怕的情緒,這種情況不利于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傳統英語的聽、說、讀、寫都要求掌握大量詞匯和語法,為此,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倦情緒的機率較高,對英語教學持抵觸情緒。教師上課授課的目的無非有兩種,一種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為社會培養人才,另一種是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做鋪墊,提高其精神文化素養,同時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多數學校的老師將德育與教學相分離,通過成績的高低將學生分等級,使學生的心理遭受打擊,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尚未完全形成,教師通過成績的高低將學生分等級,容易在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方面產生隔閡,而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說明教師將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的分離,教師的本職工作便是教書育人,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授給學生做人做事的準則和方法。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帶動氣氛,在教學的過程中摻雜著德育教育,例如:可以找一些經典的英語文章給學生閱讀,并且幫助學生理解,通過視頻和歷史典籍了解西方文化,這樣,既可以學習英語,又能夠幫助學生深層次挖掘西方經典文化,不要試圖通過大道理說服學生,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大道理講的多了,他們即聽不懂同時也會產生厭惡情緒,將英語教學與寓教于樂相結合,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又能夠順利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四、總結
小學教育是學生步入學校的第一步同時也是人生的起跑線,學校及教師應該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及發展負責,堅持在教育工作崗位的工作者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家長負責,小學英語教學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學習英語單詞,身為英語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挖掘英語的內在文化,同時結合本國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將道德文化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作者:曹梅華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北街校區
參考文獻:
關鍵詞:言談舉止;和諧課堂;課外活動;德育培養
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該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語言教學的規律,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的交際和閱讀能力;又要注意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英語教學之中。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
1.通過教師自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進行德育
教師是構建師生關系的構成者。通過英語教師自身得體的儀容儀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教師的表率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用教師自己熱愛知識、熱愛祖國的激情,堅忍不拔的毅力去啟迪學生、影響學生。
2.營造和諧的課堂
英語課堂要進行德育滲透,教師首先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德育環境。課堂不僅能滿足學生學到知識和方法的需要, 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愛、尊重與信任,課堂上處處洋溢著誠實、寬容、謹慎自律、助人、合作、勇氣一系列民主氣氛。課堂上,我們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民主、輕松的氛圍。在教學過程
中,我結合實際來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參與的欲望和行為。充分利用學習小組來鼓勵學生的組內合作和各組間的競爭,讓學生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和競爭的必然性。
3.精心組織課外活動,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滲透
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而不只是追求分數。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在語境中模擬交際學習英語,感受英語。所以,我不僅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還與其他英語教師共同組織一些團體活動,比如:英語角和情景交流展示的競賽。在這些活動中向學生滲透德育,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在學習與他人的合作和交際,學習關心他人,互助友愛,文明禮貌等品德和行為規范。
三、對學生進行了這些方面的德育培養
1.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
眾所周知,聽、說、讀、寫是學習英語的必要環節,而學生想做好這些環節中的哪一項,都需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去實踐和得到老師的指導。我在教授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會告訴他們,不僅英語學習需要仔細嚴謹的作風,在我們的生活中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嚴謹這一積極的心態。
2.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情操,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
我利用每周三的連排課,給學生播放英語經典影片、英語電視節目、瘋狂英語的視頻,鼓勵學生學唱英文歌曲,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習英語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學到英語的同時還能體驗到快樂,讓他們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習Unit3 Learning English時,我陪同學生一起記錄學好英語的方法和技巧,學習的態度與動機等。并且我鼓勵學生,這些方法同樣適合學習我們自己的語言――語文。
4.培養和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Unit 10 Under the blue sky中講到人類環境所受到的污染以及污染對生物所造成的嚴重影響。例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水土流失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亂捕亂殺野生動物,導致一些動物瀕臨滅絕邊緣,人類因污染而導致的死亡率遠遠高于交通事故和艾滋病。根據課文,我制作了一個課件,先向學生展示了一些有關環境污染的圖片來引入話題,然后我再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1)What causes damage to the earth?(2)What’s the result of pollution?(3) 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pollution?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最后師生總結: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the earth together!
5.培養學生自強不息、不輕言放棄的精神
教材中有不屈不撓,樂觀向上,最終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例子,例如Unit 10 The Spirit Of Marathon 講述Pheidippides為了向國人告訴祖國取得這場激烈的戰爭的勝利的消息,一次不歇地跑完了馬拉松到雅典的26公里。當他終于抵達雅典時,他實在是太疲勞了,當他說完“我們勝利了”的好消息后,就倒下了,而且再也沒能起來。Pheidippides的故事雖然已經過去200多年了,但是這種馬拉松精神卻一直在傳遞著。我為他們布置了網上去查找與Pheidippides有關資料的作業。學生都非常積極地搜索到了很多材料及圖片,感受到了他堅持不懈的精神。
6.進行感恩教育
在介紹了非洲的寬扎節的同時,我為學生用英語介紹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以及父親節、母親節,并且讓學生聆聽幾首有關父愛、母愛的歌曲,來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并鼓勵學生談談,你打算如何把感恩父母的想法落實到你的行動中,并告訴學生,老
師會對他們的感動行動和父母進行溝通,共同給打分。
7.愛國主義教育
在“The Spring Festival”我們能學到我國春節的一些傳統和風俗習慣,同時鼓勵學生了解一些在我國日益流行的西方節日以及其背景,并且鼓勵學生到網上搜索一下目前已有多少個國家因為當地的華人聚集地而和我們中華民族一起歡度春節,并讓學生看看世界各地的華人以及喜歡春節的外國人是如何慶祝這個節日的。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加強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要讓學生樹立危機感,增強使命感,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緊迫感,發憤圖強,認真學習英語,將來為我國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使學生在學到英語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自己的道德素質,這樣的教學能達到雙重目的。因此這也無疑是符合新課改的教育教學方式,值得我們英語教師繼續探索的教學方式。
一、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滲透,妙在潤物無聲,不留痕跡,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趣,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抓住一切時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引導他們開展討論、共同探究、不斷總結。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概括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更可以培養他們團結互助、共同協作的精神。
1.小組互助、共同協作
合作精神是一個人情商的重要部分,也是決定一個人良好個性的重要方面。英語教學中可以開展合作的內容比比皆是,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補充,共同協作,既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小組互助中得到提升,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又培養他們互助合作的意識。如,牛津英語7AUnit5中要求學生寫Let’sgoshopping,通過小組合作,很多同學給出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如:Ienjoy...,Iprefer...to...,Iaminterested...,Ilikegoingto...同學間的這些“發明”不僅讓學生記憶猶新,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潛能,更使他們在互助中體會了同學的友情,也讓他們明白了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2.短劇表演、娛情培智
初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情節很強的文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內涵。很多學生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忘卻羞澀,積極配合,表演者有模有樣,觀看者其樂融融。在這樣的氛圍中,德育教育自然融匯其中。如,教學7BUnit3中的Reading部分中的“Aluckyes-cape”時,我安排學生進行表演,通過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和動作,讓學生體會短文中富有戲劇性的情節。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愉悅了課堂氣氛,從而讓英語教學充滿快樂。
3.聯系生活、關注社會
在英語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文章中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適時放大,對學生及時地進行德育熏陶。如,在教學9BUnit3的內容時,通過閱讀有關桂林山水美麗景色的課文,我給以學生進行愛護環境的教育,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身邊的一花一木,只有這樣,才能永遠擁有一片蔚藍的天空,我們也才能永遠生活在藍天碧水下。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品德進行熏陶
1.利用名人的榜樣作用,使之成為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在牛津英語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是關于一些歷史上的名人及科學家的故事。如9BUnit4“Greatpeople”中既有不畏艱難險阻,成功邁向太空的尼爾·阿姆斯特朗,也有為了科學研究而奮斗一生的愛因斯坦。他們的事跡都可用來激勵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特別是通過尼爾·阿姆斯特朗故事的記載和描述,讓學生感受人類的進步和宇航員的偉大,再結合我國近期在航天領域所作出的成就,激勵學生堅定努力學習的信心,不斷完善自我,為了將來實現自己遠大的人生目標而努力奮斗。
2.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公德教育,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更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熏陶,抓住點滴機會對他們進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如,7BUnit5中“Helpinghandsclub”及“Reading”的教學,教師可抓住這一時機,在學生中滲透綠化種樹、撿拾垃圾、扶助老人過馬路、見義勇為等道德教育。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做個富有愛心的人,做一些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才是有樂趣的。
3.對學生進行法制和安全教育,學會良好的生存技能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而思想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充分利用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對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灌輸。如何加強職業學校各學科的德育滲透,是當前教改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林崇德認為:"德育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目前,加強德育工作已成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我們對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實效性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鷗指出:"盡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實踐并未收到應有的道德效果。",現代中學德育要想擺脫困境,重新獲得發展的活力,必須探索產生這種困境的內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
在全社會普遍重視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大氛圍下,學校作為專職教育單位,"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們的共識。加強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的決定性作用。為了推動"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這一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各學科滲透德育",拓展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校傳統美德特色教育在學科滲透中增添新的時代內涵,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我們職業學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特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創業教育。
各校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實踐中,注重經驗總結、方法、交流。職教中心搭建平臺,學校在教學工作中選拔出學科滲透教學能手,結合職業學校學生實際、專業特點、學科特色,提供一個研討機會。通過此次活動提出符合職業學校特色、結合學生實際、行之有效的學科滲透德育工作的好辦法,以點帶面,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各學科各顯神通,德育進課堂形成大氣候。"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來,各科教師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各自形成了一套滲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旅游地理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職業道德素質,創設民主愉快氛圍,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計算機專業課培養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服務專業課注重了課前、課間、下課前的準備、服務等的培訓,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意識。數學課上教師通過數學課上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電子專業課用鮮活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審美教育。德育課結合政治課通過"四結合"的方法,發揮了德育主陣地的作用,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注重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自然的情感;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通過探究社會問題,激發社會責任感;結合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進行教育。學科的德育過程,是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秀文化、現代文明與健全人身融為一體的教育過程。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福語等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師們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鼓勵者、參與者、評價者。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語教學的自身規律,自覺地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靈和豐富知識的一代跨世紀新人。
"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時總結,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學校能時時處處受到傳統美德精神的熏陶,從課堂中得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的"雙豐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點、專業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使德育滲透科學化、經常化、系列化,來指導我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使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更上一層樓。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的理念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語言教學的規律,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的交際和閱讀能力;又要注意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外語教學之中。初中英語課程的設計除了時代性、思想性和知識性之外,文章的內容也十分的廣泛,包括了文明禮儀、西方文化、希望工程、人際關系等內容,我們英語老師應該在以知識傳授為載體的前提下,適時地對初中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那么,怎樣在課堂上實現教學與德育的雙贏呢?下面是我的兩點嘗試:
一、助人是一種美德
魯教版初中英語八上的Unit 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文中講到了一名北大的畢業生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志愿者活動,到甘肅的貧困山區執教。 在執教的一年中,在深深體會貧窮的同時,也愛上了那里可愛、上進的孩子們。根據課文的內容,我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一些貧困學校的圖片和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神。我在黑板上板書兩個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
1)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school and our school?
2)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upils and life there?
這樣一來,與我們的學校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在課程結束后,又加了一個討論題目:Will you be a volunteer to teach in China’s rural areas when you graduate?(你大學畢業后會去中國的邊遠地區教書嗎?)同學們大都表達了如果有機會,愿意幫助他人的意愿。這節課不但使得學生們掌握了知識,完成了大綱的要求,又達到了寓德育于英語教學中的目的,使學生明白了在中國,還有許多的孩子沒有條件上學,急需他人的幫助。
學生們應該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應該互相關愛。最后我作了總結,呈現出了志愿者和山區孩子們的合影,看照片上大學生笑得多么燦爛!同時在照片的旁邊打出這樣的標語:Help others, help yourself! 助人助己!教育同學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收獲了一份喜悅!
笑對挫折,永不言敗
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現在的初中生缺乏挫折教育,在父母的包辦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進入初中,學業負擔的加重,學生青春期和叛逆心理的出現,讓這些毫無防備的孩子們備受打擊。正好八下第二單元的文章是討論如何處理我們自己的問題。作為英語教師和班主任,我認為這應該是一個“授課”+“班會”的好機會。課堂的開始,我出示了:Talk about your problems. 這樣的題目。學生們各抒己見,紛紛坦言了自己的不滿和憂慮:too much homework, too much pressure, strict teachers and parents, bad grades… 這時,我出示了一幅Stephen Hawking (史蒂芬·霍金) 的圖片, 同時告訴同學們霍金的故事和霍金的話It’s not a problem. It’s a challenge. Enjoy facing it. 當看到重殘的霍金向殘酷的命運挑戰,最終成為生活的成功者后,很多學生用英語講述了自己所思所想。這樣,既進行了口語的鍛煉和課本知識的學習,又讓學生從霍金的身上學到了笑對挫折的勇氣。By regarding problems as challenges!!
當然,教材當中還有許多課文遵循著學科當中滲透德育的原則,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挖掘運用并滲透到教學當中。我們應當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鼓勵者、參與者、評價者。
【關鍵詞】高中英語,英語教學,新時期,德育滲透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教學目的中要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這就明確指出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這就明確指出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且還要著重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以語言為載體,在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修養和高尚的情操。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過多地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現在青少年暴力事件和不求上進現象越來越多,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學校和教師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忽略,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思考。德育教育應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應當通過多渠道的方式來影響人的興趣、情操與品性。德育最有效的途徑是啟發誘導、潛移默化,而不是單純的說教。德育應當滲透到各課程之中,與各科課程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作用。
1.高中生普遍存在思想道德薄弱環節
經過對我校高中生抽樣調查統計分析,高中學生身上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幾點:
1.1 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怕苦怕累,缺乏堅持不懈的刻苦精神。現在的學生大多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以筆者任職班主任的班級為例,接近80%的學生為家中的獨生子女。這些學生大多意志力薄弱,對抗挫折能力差,在學習上、生活中的困難面前比較容易灰心泄氣,有的甚至在遇到困難時輕言放棄、自暴自棄。
1.2 過分注重自我,不善合作。很多中學生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同學相處時自制能力差,由于血氣方剛,比較容易出現口角甚至打架行為;文明禮貌意識淡薄,不尊敬家長和老師,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據我們調查顯示,有87%以上的高中學生不愿同家長和老師交流思想。
1.3 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上進動力不充足,缺乏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得過且過,厭學情緒普遍。
1.4 誠信意識薄弱。主要表現為一些學生作業、作文抄襲,考試作弊。
1.5 審美意識偏差。高中生思想意識還不夠成熟,他們往往很容易受到外界媒體網絡的影響,對所謂的“酷”與“美”盲目跟風。比如:染燙頭發、改裝校服、狂熱追星、出口臟話,以盲目效仿異類行為舉止為時髦,甚至出現性別偏差等現象。
1.6 缺乏勤儉節約的意識,相互攀比亂花錢,追求“高消費”,許多學生不愛惜糧食。當代獨生子女普遍家庭條件較好,因此大都缺乏勤儉節約的意識,相互攀比亂花錢。一些學生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拋諸腦后,在很多全寄宿學校的學生飯堂中,學生隨意倒掉飯菜的現象并不少見。部分家境寬裕的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用父母給的錢請同學吃喝玩耍。
1.7 身體發育的成熟與思想的不成熟形成強烈反差,不懂的控制把握。學生對生理、生命、生活缺乏了解,部分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鑄成大錯。
以上現象在廣大高中學生身上較為常見,下面我就談談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一些感悟和具體做法。
2.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現狀分析
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德育這一方面往往被忽略,英語課大多是以老師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其次就是搞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后就是大量的做題鞏固。究其原因,在背后遙控老師的是期中考、期末考、高考這些無形的指揮棒。而這些大大小小的考試所考的無非就是聽力、單選(也就是語法)、完形、閱讀理解、寫作這幾大類型。這些題型我從初中開始學英語時就耳熟能詳。這種考核方法使得老師和學生都誤認為英語就是由詞匯,語法,技能構成的,會做題,會寫點簡單的應用文,會基本的交際就是把英語學好了,往往把德育丟給了班主任或是語文老師。
3.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學生正處于向成人轉化的特殊階段,正處于長身體和增長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他們的德育觀還有很大的可塑性。教育的重點應當在于品德、理想、世界觀。現代英語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特別重視學生的“德”,教學中應始終樹立“德育首位”的指導思想。語言是思想文化的載體,外語教材的課文內容滲透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和教育內容,這些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學英語教學要發揮本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在教英語中培養人,在培養人中教英語,使兩者互為因果,互為手段,把德育教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促進學生良好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明確學習目的,努力提高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教材中豐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內容能否充分利用,主要靠教師有意識地、認真地挖掘。結合教材中許多思想性強的文章,教師可以挖掘其中的情感信息,喚起學生的喜悅、憎恨、悲哀、快樂、好奇、神往,求知欲、愛國心、正義感等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使學生在接受英語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4.高中英語新課程的德育內涵
新編高中英語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課文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有的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有的是人類所共同關心的問題。具有時代感,思想性、知識性和真實性。教材中的內容都滲透了德育因素,我們教師應努力挖掘這些德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在教學中滲透思想品質、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培養良好的品德;使他們明確學習外語的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4.1 英語教材是德育的載體。
在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就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育目的,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于英語課教學中。我國編寫了許多套英語教材,優秀教材在精心考慮外語學習規律的同時,也注意在德育、美育諸方面給學生良好的影響。它涉及日常生活的道德規范,辨明是非,區分善惡,建立科學的世界觀。教材還介紹了英語國家以及其它國家的地理狀況、風俗、習慣,與中國的交往,與各國的友誼,各國人們平等相處,宣傳愛國主義精神。高中階段英語教材中包括了很多英美文學,如詩歌,小說,戲劇,抒情散文等等。這些作品有自己的時代性和思想性,有德育價值。我們根據中國的國情出發編寫英語教材,使語言教材整體上有益于德育,使德育自然地滲透到語言教育中。
4.2 挖掘教材內容的德育因素。
英語教材的課文內容自然滲透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教材中豐富的思想內容,能否充分獲得利用,主要靠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認真挖掘教材潛在的德育因素,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于英語語言教學之中。這既遵循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則,又符合英語教學的規律。
我們現在新課程英語教材內容是很豐富的,主題涉及人文、社會、環境、體育等,這些內容都是符合現在學生的學習需求的,也是我們教師進行課堂德育的“原料”。如高中英語必修1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友誼”,探討的是朋友和友誼的話題,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友誼的豐富內涵,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懂得什么才是真真的朋友與友誼。這一單元的內容應該是非常適合我們教師去充分發揮的,現在我們許多學生對什么是真朋友,什么是真友誼這些問題是存在較大的認識誤區的。我們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他們心中的朋友是怎樣的,他們心中的友誼是怎樣的,討論之后再總結真正的友誼。通過實例讓學生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4.3 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進行必要的發散與深化。
教學內容是我們進行課堂德育教育的基本材料,但并不是每篇的教材都能直接用來進行德育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挖掘。在高中的課文中收錄了大量的有關當今世界的熱點話題,和著名人物、名著節選等,如果單純的處理語言點,就背離了語言學習的目的,如果只對文章大意進行講解,也只是停留在為獲取信息而閱讀的階段,雖然達到了閱讀的目的,但沒有達到大綱規定“遵循易于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的原則。教師應利用教學內容,通過提發散性的問題、推想性的問題、評價性的問題、延伸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把針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從課文中“跳”出來,注重課文主旨隱意的理解,注意聯系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深意,讓學生談自己的觀點、認識和看法。啟迪學生,教育學生對待自己要自愛、自尊,對待他人要真誠熱情,對待工作要認真。這樣使英語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又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5.在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
5.1 教師自身素養是英語課堂教學德育順利實施的關鍵。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其學習的楷模,道德的標桿,人生的導師,教師對于一個學生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先人揚雄在《法言•導行》中說道:“師者,人之楷模也。”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在學生最重要的成長期,與其相處交流時間最長的是我們教師,教師的形象就像一面鏡子,時刻影響著學生。對于一名合格的教師來說,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積極進取的精神等多方面的素養。
我們學校教學的天職是“教書”和“育人”,而“育人”是教育的最大使命,要“育人”必先育德。學校德育的組織實施需要教師去推動,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開放的教育思想,創新的教育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德育教育。而不是機械地把教書和育人人為地割裂開來,認為德育是思想品德課教師該做的事,這就違背了教育基本理念,也就不能有效推動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實施。
5.2 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使之成為學生用以仿效和認識的榜樣。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之道,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做人之道。課堂教學是實現德育滲透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師的自身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教學中體現出來的激情和精神面貌都可以在無形中給學生一種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我們要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重要形式,對學生言傳身教。必須用文明的語言、文明的行為,養成對學生使用文明禮貌語言的習慣,使學生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都是一致的,使言教身教合一。此外,教師要自覺學習教學心理學的理論,并自覺地把這一理論運用到學科教學的實踐中,在學科教學實踐中形成培養健康人格的自覺意識。教師要在自覺意識的指導下,貫徹課程標準基本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利用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也就是說,英語教師自覺地把課文中有利于培養健康人格的內容利用起來,要寓思想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
5.3 創造和諧的德育環境。
英語課堂要進行德育滲透,必須首先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德育環境。應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應使課堂生活充滿愛、尊重與信任,處處洋溢著誠實、寬容、謹慎自律、助人、合作、勇氣一系列民主氣氛。課堂上我們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民主、輕松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參與的欲望和行為,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感情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5.4 組織安排教學活動,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
寓德育過程以課堂教學為渠道,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活動,其側重點不同。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在語境中模擬交際中學習英語,感受語言。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教師要在教學的語境中聯系活動中模擬的交際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師可以利用每課的會話部分,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在學習與他人的合作和交際。學習關心他人,互助友愛,文明禮貌等品德和行為規范。
5.5 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視聽情境。
在英語教學中把真實生活帶進課堂,使語言自然的融入視聽背景之中,為學生更直觀地接觸英語,了解講英語國家的人的表達方式和舉止行為,創造條件,使學生置身于英語的環境中,這是一種真實、自然地感知語言的手段。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輔助設備,利用與教材相配套錄音磁帶,錄像磁帶,以及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資料,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系統,使其多聽、多看。通過聲情并茂的錄音、錄像,使其如臨其境,豐富視、聽內容和強化視、聽訓練。可視的語境不僅有助于口頭信息的采集、理解和記憶,還有助于激發學生開口講話的欲望,幫助學生進行表達,為語言交流創造良好的條件。
5.6 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創設語言真實親切的情境。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教師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的專業知識扎實,語音語調標準,詞匯豐富,語言流暢,課堂用語言簡意賅;有良好的禮儀、修養教態自然、和藹可親;思路敏捷,有靈活駕駛課堂的能力和較強的應變能力,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知識廣博,在學生中有較高的威信,這些都會使學生因為對教師有好感進而對英語有好感、親切感,對教師的言行去積極模仿,主動接近英語,這樣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會激發學生熱情,引起學生的共鳴,會將學生帶入自覺忘我的學習境地。
6.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強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對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有創新的思維,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效果達到最好。
6.1 引導式。課堂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其中要做好引航員的職能,做到點到為止,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空間。課堂教學的有形空間是有限的,但教學內容的空間是開放的,學生的思維空間也是無限的。我們教師要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將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引向無限廣闊的空間。
6.2 互動性。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過程,那種單向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現在是沒有市場的,也是學生們最頭痛的。教師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教學內容,就某一話題進行相互間思想的交流,通過交流達到明辨是非,促進課堂德育教學。如高中英語必修1第四單元中心話題是“地震”,教師可根據“汶川大地震”,引申出地震中出現的“范跑跑”等人物,就“范跑跑”該不該跑等話題與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明白助人為樂的道理。
6.3 討論式。教師通過創設情景引出一個討論的主題,然后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如高中英語必修2的第一單元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我們國家博物館的一些文物照片,讓學生知道我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而現在我們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問題,我們國家的有些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們國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還不夠。然后展示一幅圖片,圖片上有一個英國人威廉•林賽,在長城撿垃圾。通過圖片和標語講述威廉•林賽的事跡,讓學生們的心靈有所觸動。一個外國人尚能這樣關心我們的文化古跡,我們作為中國人,在做些什么呢?展示完之后,接下來讓學生小組討論,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以此來激發學生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總之,要寓德育于英語教學中,必須憑借教材的內容進行設計,靈活地找到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的最佳方法,使英語教學既向學生傳授了教材知識,又成功地滲透了德育內容,達到了英語教學與思想品德水融的境界,給學生雙重收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
德育
教育界人士常說:“我們培養的學生如果科學文化素質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體素質不合格就是殘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質不合格就是危險品。”這個比喻很形象地說明了思想道德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的重要性。一談到德育,很多人都以為那是政治老師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會課上的事,與我們的英語課無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德育教育應該貫穿于每一學科,特別是英語教學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當然,這種教育不能是簡單、空泛的說教,而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使之貫穿其內,滲透其中,巧妙結合,有的放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較強的感染作用,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一、結合初中教材的特點,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語教材是德育的載體,其中不少對話、日常用語、閱讀文章都具有豐富的德育修養知識,教師用這樣的教材實施教學,在傳授英語知識、培養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自然也就滲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教材內容的德育價值,完成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務。另外,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找到并確定教材中訓練的內容和思想教育內容的結合點,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標英語七年級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本單元圍繞“家庭成員”這一主題展開聽、說、讀、寫等多種教學活動。教學核心是用英語介紹家人和朋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英語介紹家人及朋友,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描述,介紹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進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誼,從而更好地尊重對方,理解家人。
再如,新目標英語七年級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該部分學習內容是詢問和談論時間,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互相詢問或談論自己或對方的作息時間安排和活動計劃,讓學生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息習慣和守時習慣。
二、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行德育滲透
我們作為教語言的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揭示并解決自己的價值沖突,將自己的價值觀念與別人交流,并根據自己的價值選擇來行事。教師通過誘導,反對呆板的說教和僵硬的灌輸式教育;用小組道德討論模式,啟發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或辯論,作出判斷,尋找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答案。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考慮他人的觀點和意識,協調與他人的分歧。允許學生犯錯誤,并改正錯誤。面向全體學生,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創造條件,給后進生以更多的成功機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不斷增強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正確并合理使用獎勵和懲罰,在教師期望的良好行為出現后,就要立即給予獎勵,不要耽擱太長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民主、寬松、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會充分得到實現。
三、抓住時機,培養良好習慣
教學既是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培養的過程,新課程標準強調參與、體驗和情感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的真正統一。新課標在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健康的人格,使素質教育得到真正的體現,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本校、本班學生的具體實際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策略,抓住時機,使學生通過學習既能掌握綜合語言技能,又能提升道德情感。
1、尊敬師長,關愛他人教育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自我意識較強,他們往往不懂得關心、愛護別人。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導,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引導學生制作賀卡,并寫上祝福語:Happy Teachers’ Day. I am truly grateful to you for what you have done.(我深深地感激您所做的一切。)Thank you for making learning not a dull thing but a great joy.(感謝您使我們把枯燥的學習變成了巨大的樂趣。)/ I love you, Mum. You are the one that we love the most. Have a happy Mother’s Day.(您是我們最愛的人。祝您有一個快樂的母親節)On this day we honor you, dear mother.(親愛的媽媽,我們向您致敬。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over the years, mom.(媽媽,謝謝您這些年來所做的一切。)/ You are the best father in the world. Thanks for holding my hand when I needed it.(謝謝您在我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在父母生日時送上一句:Happy birthday! 又如在教學單詞“should”時,可設計下列問題:① What should you do when someone is in trouble? ② What should we do in order to make our city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學生們在討論這些問題的同時,既得到了英語口語的鍛煉,學生的道德意識也得到升華。
2、文明禮貌教育
在學習一些禮貌用語時,在讓學生了解外國人的禮貌用語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講文明、懂禮貌是我們的光榮傳統,因而要杜絕打架、罵人等不文明行為。如,在教學“Sorry./ I’m sorry.”時,可針對學生平時出現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來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去體會“Sorry./ I’m sorry.”的正確使用,同時也讓學生從中明辨是非,學到一些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習慣。在教“Thank you./ Thanks a lot.”時告訴學生:It’s very polite to say “Thank you” or “Thanks a lot” when someone help you.
(當有人幫助了你,說聲謝謝是很有禮貌的。)
3、遵章守紀,講公共道德的教育
教師要善于喚起和誘發學生對道德情感的體驗,培養學生善良的心靈,使學生真正地感動,以自覺的行動克服一些不良的行為。如教must/mustn’t 時,緊密結合所學語言項目,精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句,讓學生自己做出判斷后在下列句子加上must/mustn’t,再表達出來:Finish our homework on time. Draw on the wall. Be quiet at the library. Wait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are red. Take good care of follows and trees in school. Make a lot of noise in class. Spit on the floor.完成這一教學活動后,可趁熱打鐵讓學生用must/mustn’t 自由發言,說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好哪些,而哪些是不該做的。此項教學活動既使學生掌握了語言技能,又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具,進行德育滲透
英語教學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師單調的講解和空洞的說教,學生會感到乏味,更談不上德育滲透,而使用多媒體,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集于一體,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這樣能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講授War and peace時,屏幕上那一幅幅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歷史戰爭畫面與那一幀幀壯麗山河的美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再配上富有感情的演說錄音,就能激發學生對侵略戰爭的仇恨、對侵略者的憤慨,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對世界和平與美好生活的向往。課堂氣氛熱烈,學生進入了意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五、樹立典范,構建健康和諧的課堂
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需要認識、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而且還需要平時的訓練和引導。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不同的天賦和智慧,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一味地以成績的好壞來判斷他們,真誠接納、關愛、寬容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以學生的感受為感受,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并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深切地認識到教師的用意,使學生感覺到老師的親切可信,才能接受老師對他們的一番苦心,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信心較足,學習興趣較濃,并能以愉快的情緒、飽滿的精神,產生合作、交流的愿望,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英語教學;德育滲透;具體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9-0043
德育滲透不僅僅要在思想品德課中進行,在平時的一些學科教學中也可以進行滲透。那么,對于外語教學,如何才能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呢?作為一名新教師,筆者的經驗不是很多,但是筆者還是對此進行了思考和嘗試。在此,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英語語言知識的應用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品德
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不像一些邏輯學科那樣,需要學生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英語的學習是語言點的積累和綜合運用,所以英語知識的教學必要與實際相結合或者相呼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更重要的是可以成為品德教育的途徑之一,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英語語言培養個人品德。例如,我們在上“Virtual World”(虛擬世界)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思考回答活動。首先,筆者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Is there any crime in the real world?”(“在真實世界里有沒有犯罪?”)
2.“Is there any crime in the virtual world?”(“在虛擬的世界有沒有犯罪?”)
3.“Compared with the crimes in the real world, what do you think the crime in the virtual world would affect our lives?”(“和真實的犯罪相比,在虛擬世界的犯罪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4.“How can we prevent the crimes in virtual world?”(“我們如何才能防止虛擬世界中的犯罪?”)
對于問題一,學生都很踴躍地回答:“There are some crimes in our real world.”(在真實世界中有很多犯罪),當筆者再問第二個問題時,他們就沒有那么直接地說出他們的答案了,畢竟他們對虛擬世界了解也不是太多,這時候一些學生開始討論,這就是筆者要的效果。過了半分鐘,他們回答:“There are also some crimes in the virtual world, some of them just happen around us.”(在虛擬世界也有犯罪,有些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筆者進一步靠近主題:“Can you give us some examples?”(你能不能給我們提供一些例子?)……最后的結果是學生們對在虛擬世界中的犯罪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他們甚至了解到在網絡上的犯罪也會影響到我們所生活的真實世界。例如一些網絡騙子、黑客等,并且他們通過思考和討論總結了一些如何防止虛擬犯罪的方法。這一問一答,本來僅僅是英語語言的使用和學習的過程,但是被賦予了現實意義,學生們在鍛煉到英語思維和口語的同時,也了解了網絡犯罪的危害,更加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取得了多方面的效果。
二、對于祖國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材料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英語的教學會接觸到多種多樣的材料。一般會涉及到中外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在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和定位上可以適當地加入德育內容,尤其是關于我們祖國的經濟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內容,使學生在了解英語知識的同時也了解國情、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這在德育中是很重要的一環。高中英語模塊一的第二單元第五課是“Modern Heroes”(現代英雄),筆者在教學時聽取了同事們的意見,讓學生們在充分了解神州六號飛船勝利完成任務的重要意義基礎上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1. 根據課程安排,先引入太空船(spaceship),航天員(astronaut)概念,通過給學生播放神州五號成功發射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在點火的一霎那,大家注意力都很集中。所以,在一開始,學生的興趣就被吸引住了,下面的過程就容易開展。
2. 等到學生看完了視頻,筆者馬上將他們引導到主題的思考上:“What do you think of Shenzhou V’s launching?”(你如何看待神州五號的發射)這個問題不難理解,并且也有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就一個個地用不同的表達來回答:“Great”,”Wonderful”,”I am proud of it!”...這時候,恰到好處地安排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將課文閱讀,這是語言輸入的重要環節,有利于后面學生有感而發,有目標地輸出。
3. 等到學生閱讀完畢后,筆者馬上給他們布置三個討論 “topics”話題:(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national hero Yang Liwei?”(你如何看待我們的民族英雄楊利偉?)(2)“How you do feel about 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 flight?”(對于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你有什么想法?)(3)“Do you like to be a national hero like Yang Liwei in the future?”(你想學楊利偉那樣成為一名民族英雄嗎?)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每組有一名同學負責記錄,而其余三名同學都就這三個話題進行討論和發表各自的見解。這三個話題容易引伸,從對航天英雄楊利偉的評價到學生將來的價值觀的取向都有涉及,學生感覺很自然、討論熱烈。
4. 到了結尾階段,筆者特意找了幾位平時表現一般的同學來向大家展示他們組的“presentation”(陳述),這幾位同學盡管英語口語不是很好,但是還是很大膽自然地發言,在他們組員的討論中,都是對祖國在航天事業中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與自豪,尤其是有一名同學說到“From Shenzhou V, we can see the great future of our country.”(從神州五號我們看到了祖國的輝煌未來。)他們的陳述獲得了同學們的掌聲鼓勵。通過這種引入和小組討論,學生們不僅僅增加了英語知識,還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了各自的民族責任感與自豪感,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起表率作用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的表率作用尤為重要,教師的正面影響對學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英語學科德育的過程中,教師能把握好這一點,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能更好地對一些品德標準進行思考,這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英語學科本身的興趣。如我們班在講 “Christmas”(圣誕節)這一課時,筆者就安排學生在閱讀課文后思考這兩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Christmas? Is it the present, the Christmas tree, the dinner or anything else?”(你覺得對你而言,圣誕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禮物、圣誕樹、圣誕大餐還是其它什么東西?)筆者先讓學生就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然后讓他們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禮物,有的是火雞,有的則是圣誕大餐。筆者對他們表示肯定后,接著問他們:“Since you have known about your classmates’ ideas,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my idea is?”(既然你知道了同學們的想法,你想知道老師的想法嗎?)他們都說:“Yes!”筆者也大大方方地站在講臺上,和他們說:“In my opinion, the chance for family members to sit together is the most important.”(在我看來,能有機會和家人團聚就是最重要的。)通過這種即時的師生交流,可以增進師生了解、打破隔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看到教師也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教師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