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非語言交際論文

非語言交際論文

時間:2023-03-27 16:52: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非語言交際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非語言交際論文

第1篇

韓禮德(Halliday)把語域(register)分為三類:話語方式(modeofdiscourse)、話語風格(tenorofdiscourse)和話語范圍(fieldofdiscourse)。

1.話語方式

聊天語言在同一時段里是雙向的,即接收信息和發出信息是發生在同一時段的一個連續不間斷的過程。與傳統的面對面交流不同,網絡聊天的交流雙方需要講話者通過鍵盤錄入文字,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人類瞬息萬變的不穩定的思維活動,使之表達準確清晰且易于記憶,這使它具有了書面交流的優勢;又由于它的時效性強,隨意,語法結構自由,因而又具有了口語交流的長處。這使得網絡聊天同時兼有書面語和口語的雙重特征,模糊了人們對口語和書面語的傳統認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現象。所以,有人把網絡聊天稱為“書面口語”(writtenspeech)或“交互式書面會話”(interactivewrittendiscourse)(Allen&Guy,1974)。

2.話語風格

在網上,人們幾乎不采用拘謹體和正式體,偶見商談體,更多的是隨便體和親昵體。這從網絡交際“進入”和“退出”的方式上就可體現出來。常用的“進入”方式有:“hi!”、“Hello!”、“rufree(Areyoufree?)”、“Chat?”等等。而對方一句“OK”,雙方即可進行隨便、親密的交流,婚姻家庭、個人隱私無所不談,這在實際的生活中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退出”的方式也很簡單,有時甚至很突然,常有這種情況,兩個人正聊得很投緣,一人有事要走,他只一句bye就可以離開了,并不需要解釋什么,而這在現實生活中恐怕不妥。

3.話語范圍

網絡交際語言顯然多屬于非專業性語言。這是因為網友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很難有共同的專業性語言。另外,網絡交際內容的“隨意性”和行為的“不專一性”也決定了其話語范圍屬于非專業性語言。再者,在網上進行交流的人們往往不專一,如一邊看電視一邊交流,也有的人同時與幾個人交流,這些都決定了網絡交際語言的話語范圍是非專業性語言。在網絡交際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以電腦和因特網為載體和技術基礎。如電子郵件、BBS、在線聊天等,既可以是同步交流,也可以是異步交流;既有單向交流,也有雙向交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交際方式的不斷豐富和多樣化,以適應人們實際交流的需要,單就網絡聊天工具而言,已從最初的MSN、ICQ發展到現在的OICQ、Yahoo、Skype等等,其功能也從最初的只能文字交流到后來表情符號的添加,再到現在的語音、視頻聊天,多樣化的選擇也滿足了廣大網民求新、求快、求異的心理。

二、話輪

網絡空間是一個以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的虛擬社會,網絡用戶群活躍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傳達感情。在這些交際活動中,他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交際方式,和傳統的面對面的言語交際手段相比,網絡交際對網絡技術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網絡交際中,交際雙方所有的交流信息都是以網絡為載體進行傳遞的。當發話人發話后(往往是通過鍵盤輸入的文字信息),信息由計算機進行編碼后通過網絡傳遞出去,對方電腦接收后進行解碼還原,受話人通過閱讀獲得發話信息,這個過程往往有時間上的延遲。由于網絡狀況、電腦運行速度、交際雙方操作電腦的熟練度不同等因素的影響,這個延遲的時間變得較長。因此,便出現了網上會話殊的話輪轉換。

A:你在干嗎呢

B:吃飯了嗎

A:吃了,你呢

B:在寫論文呢,愁死我了。你現在哪呢

A:我也吃過了,別急慢慢寫,在宿舍

……

可以看出,該例子中不再遵循一問一答的規則。網絡交流打破了日常會話中的話輪規則,形成了網絡交際獨有的兩條話語主線交叉并行的局面。

三、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

在網絡交際過程中,由于不同于日常交流的參與角色和交流方式,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遵守和日常交際也不盡相同。簡單地說,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網上聊天中仍然存在,但是被遵守的程度與現實生活中不一樣。

例1:影子:

草尉劍俠:在

影子:論文

影子:電影

草尉劍俠:寫論文呢

影子:ok,你忙,cu

草尉劍俠:cu

這樣的對話一方面減少了自己的負擔,另一方面也使“聽話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這就說明了合作原則中的經濟原則在網絡交際話語中同樣適用。

例2:月影沙秋:你在阿

草尉劍俠:是啊,你也來了

月影沙秋:恩,你的論文寫完了嗎

草尉劍俠:呢,正在寫呢,你的呢

月影沙秋:一樣

草尉劍俠:問你個事啊

月影沙秋:說吧

草尉劍俠:是你的論文寫是關于什么的,我想借鑒一下

月影沙秋:便寫寫得,關于語碼的問題。

草尉劍俠:語碼?

月影沙秋:恩

草尉劍俠:什么語碼?

月影沙秋:語碼就是語碼阿,嘿嘿。

草尉劍俠:不懂,赫赫

以上的對話是圍繞話語分析的學期論文這一話題進行的一段在網絡上的對話。當草問及月的論文內容時,月只是泛泛的說明了一下,這就使草明白月不想告知草有關他的論文內容,也不想讓草參考。月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數量原則,也就是沒有給草提供更多的有關他的論文的信息。

網絡交際參與者雙方在非面對面的交際環境中,交際者往往為了交際速度,采取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來進行交際活動,其禮貌程度低于日常言語交際。但是,不禮貌的交際話語未必違反網絡交際的禮貌原則,這與網絡交際的禮貌程度較低和禮貌原則適用范圍寬泛等因素有關。有些看起來很不禮貌的話語,不一定會導致不好的交際效果。

張:?

張:說話……

張:每次跟你說話都不理我,太不道德了

張友:豬頭……

李:你才是豬頭呢,我忙啊,別煩我。正寫論文呢我

張:常有理——胡說八道

李:不信拉到,88。我要趕論文了回頭聊鳥人。

“不道德”、“豬頭”、“胡說八道”、“鳥人”都是不禮貌的交際話語,但是在這個地方,詞語本身的意義弱化,只是表達了“不滿、不快”的情感意義。這些交際話語仍然在網絡禮貌原則的規范之內,只是禮貌程度很低。

第2篇

【摘要】本文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文化教學研究狀況做了個總結,旨在為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文化教學;研究狀況

西方的文化教學始于中世紀的拉丁語教學,從最初的語言教學開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就形影不離。1880年法國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發表的一本語言學專著《語言教學與學習的藝術》一反過去傳統式的拉丁語教學模式,明確將文化教學目標列入語言教學,開創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并舉的先河。1900年,美國出現了有關語言文化教學的提案,這是第一份將文化教學列入語言教學的正式文件(轉引至陳申,2001)。1945年美國學者Fries首次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意義揭示出來。他認為語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對其使用的文化環境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20世紀60、70年代國外語言學界掀起的文化熱打破了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模式影響下,文化學習模式被視為理解課文,文化知識的習得建立在文學作品的課文的理解和翻譯上。人們認為,外語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交際雙方始終進行著一種文化協商。美國語言學家Lado也較早提出語言教學應當包含文化教學。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的科學的方法》兩書,都明確提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紀60、70年代出現的文化熱使有關研究文化教學的文獻陡然增多。語言學界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由淺入深,在語言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觀點從理論上被提上議事日程。如英國學者Michaelyram和美國學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對在外語教學中如何結合文化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與方法。社會學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與社會中的語言》、《論交際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際能力的概念,導致了語言教學領域方向性變革,正是他賦予了社會交際與文化因素在語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語言學界在文化的研究領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雖然70年代以前,外語教學中吸納了一些文化內容,但教學中涉及的文化面較窄,有些文化知識并不是目的語本身所蘊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際文化涉獵甚少。70年代末,許國璋先生最早將社會語言學這一關注語言得體性的學科引進國內外語教學領域,這以他于1978年發表的《社會語言學及其應用》一文為標志,該文強調以語體的變化適應不同的交際需求,強調考慮交際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際學引入我國。由于交際教學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較早見于何道寬(1983)的《介紹一門新興學科跨文化交際》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與外語教學》。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聽、說能力要求愈來愈高,反映在英語教學中,所學語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學者在語言文化的不同層次上展開了許多研究。1980年許國璋先生在《現代外語》第4期上率先發表了有關語言與文化的論文。他在文章《詞匯的文化內涵與英語教學》中區分了英語教學環境、中國文化環境和英語國家文化環境三種語言環境后指出了詞匯的文化內涵應對號入座,進而首先揭示了詞匯的文化內涵與英語教學的關系問題。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方面的權威一一胡文仲教授關于跨文化交際的作品頗豐。1988和1990年他編寫出版的《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學選讀》兩書著重從語言和非語言手段以及人們交往等各個側面,論述文化因素對于人們交際的影響,分析了中國學生典型的文化錯誤并對如何進行跨文化教學進行了介紹。胡文仲還收集整理了大量關于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他的專集《文化與交際》(1994)集國內44篇有關文化研究的論文成果于一體,給外語教學界的文化教學提供了強大的學術支持,因為該論文集中有相當的篇幅討論了文化因素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并對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克服和預防文化干擾,提高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和敏感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還有其他學者在跨文化交際這一領域論述也頗豐。如賈玉新(1987)基于文化和交際的關系生動地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時表現出來的種種差異;趙賢洲于1989年發表在《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上的文章“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是較早提出“文化導人’概念的論文之一;鄧炎昌、劉潤清(1989)出版了《語言與文化》,該書采用英漢兩種語言撰寫,比較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討論了使用英語時所涉及的文化內涵和非語言交際問題;桂詩春(1988)在《應用語言學》里呼吁將社會文化項目納入外語教學大綱,并介紹了幾種進行社會文化教學的具體辦法;高一虹(2000)在《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一書中,把對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放在了以中國為背景的社會、文化、語言、教學中,并進行了科學有效的實證性的研究。進入21世紀,許多的大學教授、學者以及一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也對文化教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對各地文化教學現狀展開了實證研究,發表了很多的學術論文。這些都對我國語言與文化教學產生了較大影響。

參考文獻:

[1]Hymas,H,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J,B,Pride andJ,Hlmes(eds),Socio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Eng-land:Penguin Books,1972.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95.

第3篇

關鍵詞:摘要翻譯;交際理論;重寫;英譯策略

一、引言

摘要是論文的縮影,也是精華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摘要比論文更為重要,因為它有可能決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學術界認可并廣泛傳播。大部分作者進行摘要寫作時,通常都是先撰寫中文摘要,然后將其翻譯為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的讀者群不同,前者服務于國內的中文學術讀者,而后者則服務于國外英文學術讀者及國際檢索系統的工作者。東西方語言文化差異較大,行文結構和習慣有所不同,都為摘要英譯帶來不小的難度。在此,筆者提出增強摘要英譯的交際性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提高翻譯質量的有效手段。

二、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與重寫理論概述

1、 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索》中提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個核心概念,這是他對普通翻譯理論的主要貢獻。語義翻譯強調忠實原文,重在翻譯原文的表達形式及語義內容,在結構和字詞安排上力求貼近原文;而交際翻譯則強調對讀者的效果,注重讀者的理解與反應,使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這就要求譯者重新組織語言結構,以使譯文流暢、地道。紐馬克還將語言功能與翻譯結合起來,提出文本功能分類說。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文體,紐馬克將文本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譯者應根據不同的語篇文體類型選用合適的翻譯方法。對于表達功能文本,核心是表情達意,作者獨特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譯者應選擇語義翻譯為主的手法。對于信息功能文本,核心是語言之外的現實世界,所以譯者應選用交際翻譯法。對于呼喚功能文本,核心是號召讀者去思考、去行動,因此應選用交際翻譯法。奈達對此評述說,紐馬克關注到了文本的廣泛差異性,將兩個方法和語篇類型相結合,更彰顯其價值。

2、 重寫理論

譯意是翻譯的核心問題,意義的轉換方式則是重寫。中國著名翻譯家思果曾明確提出“翻譯不是翻譯,是重寫”,并認為“翻譯是翻譯,不是寫作”是“學翻譯的人走不通的胡同”,并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強調這一觀點。傅雷則將翻譯這門學問比作蠶寶寶造絲,“這蠶要是吃了桑葉進去,盡吐些桑葉渣出來,就完蛋了。吃了桑葉,吐出來的應該是絲嘛。翻譯的人應當把原文徹底弄明白了、完全消化了之后,再重新寫出來。”由此看來,翻譯是基于寫作技巧和語言知識上一種重新表達的藝術。此時譯者充當的是手藝精巧的人,用不同的形式重新表達文字,為自己的藝術品重新塑形以迎合觀眾。在此,“重寫”的內涵與“改寫”不同,“改寫”是指對原文內容或意思進行了更改,而“重寫”是在忠實于原文意思和內容的基礎上僅對原語表達形式的重新組合。

3、 交際翻譯視角下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

學術論文摘要是以傳播信息和知識為主的非文學作品,信息性是其一大特點。因此,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可以指導論文摘要的翻譯。交際翻譯強調的傳遞信息,“量體裁衣”,對譯文讀者的效果,以及表達形式上的擺脫原語結構束縛,重新組織句法等,不論從摘要寫作和翻譯的目的來說,還是從讀者的對象來看,都符合學術論文摘要翻譯的標準。交際理論重組語言的結構,實際上與“重寫”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此我們提出,在交際翻譯理論指導下,運用重寫的方法來進行論文摘要的英譯是可行的。

三、交際翻譯視角下學術論文摘要英譯的策略

1、詞語意譯, 增強跨文化意識

文史類的摘要常會涉及民族及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可謂是摘要翻譯的難點之一。譯者應具備敏銳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能簡單地將詞語所蘊含的豐富內涵一筆帶過,讓讀者不明不白。一些重要文化典籍的翻譯,如“山海經”,若簡單音譯為“Shanhai Jing”則大為失色,并不能傳達出原文的形象,應采取意譯的方法將其潤色,譯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或是重寫解釋為“a work of folk geography in ancient china”。其次譯者在深刻理解兩種文化間差異的基礎上,可以對譯語進行重新創作,目的是為了掃清讀者理解上可能產生的障礙。如漢語成語“雨后春筍”,用來比喻新生事物大量產生和迅猛發展,若譯為“be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由于英語文化中“bamboo”是外來詞,是不可能產生相似聯想的。而英國受氣候影響多產蘑菇,人們對mushroom也賦予了快速蔓延的意思,因此譯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更為合適。應當承認,兩種完全不同的異質文化間進行語言溝通交流,有時的確是困難重重,作為譯者,有責任盡量使譯文與原語意義對等,減少交際損失,提升交際效果,平時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

2、句子重組,提高可讀性

漢英兩種語言在表達形式上存在極大的差異。漢語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銜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以神統形,所以漢語的句子結構被比喻為“碧波萬頃,層層推進”;而英語重形合,注重句子形式及結構完整,句子多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因而英語句子仿佛是“大樹參天,枝葉橫生”。 由于中文摘要通常信息量大,結構松散,邏輯性強,這無疑又為英譯增加了不少難度。因此,在英譯過程中,必須要透徹理解原文的含義,然后按照英語思維和英文行文習慣來重新組織譯文,必要的時候可以做拆句、合句以及句子嵌套的處理。

第4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社交―語用失誤、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2

一、前言

(一)選題意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持續升溫,推動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蓬勃發展。眾所周知,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實現這個目標僅關注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習者運用漢語語用的能力,即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合理使用漢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現狀

語用失誤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現已受到語言學家的廣泛關注。國內許多知名學者,如何自然,何兆熊等學者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本文試圖在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現象的基礎上,探討語用失誤的表現形式,分析語用失誤的種類及產生的原因,總結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防止跨文化語境下語用失誤的一些切實可行的對策。

二、跨文化交際中社交―語用失誤的概念和現象

(一)語用失誤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者因文化差異,而不能準確地根據語境理解和使用所學的隱含意義,因語用差異而導致的誤解、不合乃至沖突,或偏離交際目的的語言行為。跨文化語用失誤是由于語用規則遷移造成的。跨文化交際中的種種語用失誤,常會給處于交際中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帶來誤解和煩惱,甚至還會阻礙人們之間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跨文化交際中社交―語用失誤的現象

英國語言學家 Jenny Thomas :“社交語用失誤源自于不同文化對恰當語言行為構建的不同感知”。“這種失誤由不同文化對于影響語言選擇的參數的不同評價的錯配造成,這些參數包括:損益觀點、社會距離、相應的權利義務等”。

何自然認為社交語用失誤指的是在交際中,因為不了解或者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地位、文化背景等差異而出現的語言表達失誤。它與會話的語域、談話雙方的身份、話題的熟悉程度等等諸多因素有關。

1、母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在遵守合作原則上的差異

合作原則這一概念是 Grice 在 1975 年發表的演講《邏輯與會話》中提出的,合作原則包含四條準則,分別是:相關準則、方式準則、量的準則和質的準則。

在中國社會,社會關系和社會距離較為固定,地位較低者對地位較高者有服從性、依賴性,所以中國人在遵循這四種準則的時候會有所側重。在中國的很多場合,更注重的是“方式準則”,有時甚至可以為了“方式準則”而可以犧牲“量的準則”和“質的準則”,以求得中庸、和諧,并保持個人與集體的和諧關系。這與等級、身份觀念淡薄的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如:在稱呼語方面,中西方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僅以俄漢來對比,中國人稱呼別人的時候往往會說出對方的職業表示尊重,比如:張老師、王總經理、李大夫等。在俄語中老師、總經理、大夫等職業不能作為稱呼對方的方式,俄羅斯人對比自己年齡大的人和對自己尊敬的人直呼對方的名字和父稱。由于這些原因,俄羅斯學生到中國之后如果不了解中國人的稱呼習慣就會造成交際上的阻礙。

2、母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在遵守禮貌原則上的差異

禮貌原則由 Leech 提出,它共包括六個次則,分別是:一致準則、謙虛準則、贊美準則、慷慨準則、得體準則和同情準則。

人類遵守普遍的禮貌原則,但是眾多文化對禮貌原則中的取舍各有所不同。如,英美文化強調得體準則,中日文化則更為偏重謙虛準則,地中海文化是以謙虛準則為次,以慷慨為主。

如當贊美某人時,中國人通常會以 “哪里,哪里”、“不,不” 來作答,這時候,西方人則會以“謝謝”來回答。

3、母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在禮貌策略上的差異

“面子理論”即參加交際活動的人都是具有面子的理性人,交際者的面子指的是每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爭得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它一般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這里提到的積極面子指的是交際者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喜愛和贊同;消極面子是指交際者不希望別人干涉或阻礙自己的行為,更不希望其他人將他人的意識強加于自己。

由于文化的不同,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自己表達禮貌的策略,漢語文化中則更重視“面子理論”,一般采用的是消極的禮貌策略。

如,加入你希望別人讓路的說法便體現了不同的禮貌策略。很多留學生會先說“對不起”或者直接說“讓一下”,而不是“勞駕”。中國人在打擾到別人,并請求別人讓路時,常說“勞駕”、“借過”等,采用消極禮貌策略中的“尊重對方”以示禮貌。而西方和日韓的留學生則習慣采用消極禮貌策略中的“抱歉”性言語行為以示禮貌,如常會說“對不起”來盡量減少對方的損失。

三、跨文化交際中社交-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

筆者根據留學生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社交-語用失誤進行分析,認為造成這些語用失誤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在本篇論文中重點從主客觀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主觀方面

1、母語文化的干擾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們傳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化具有民族性,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整套的價值系統、社會習俗、道德觀念、是非標準等。在學習第二語言漢語時,話語中必然會流露出母語文化的取向,如果母語文化與漢語的化傳統、價值取向相悖時,就會發生語言沖突,產生語用失誤,從而母語文化的干擾就成為可能。

如,中國是一個崇尚集體主義和倫理道德的國家,人們注重團結合作,講求集體力量,在衡量個人品性時,也往往是以道德為準則。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崇尚個性解放,追求人人平等,認為自己是不依賴于別人而存在的獨立個體,他們不會想要融入集體,而是會努力把自己從集體中突出出來,以求能充分地展示自我。

2、文化認同矛盾

有些學生出現語用失誤并不是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化及其表達方式不了解,而是在自知的情況下,不認同中國的某些特有文化。

如對“吃了嗎?”、“去哪兒?”等打招呼方式,部分外國學生表示這種表達很別扭,一般不會用。還有在中國以稱呼語作為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外國學生也明確表示,中國的稱呼語太復雜,在打招呼時,用“你好”等代替同樣能達到交流的目的。由于母語文化在人們思想中的根深蒂固,導致了這種文化認同的矛盾,從而使語用失誤的出現不可避免。

3、自身的語言能力

克拉申(1977)指出,學習者在缺乏第二語言規則的情況下,直接使用第一語言形成句子,然后再將第二語言的詞匯替換第一語言的詞匯,同時通過控制調節系統進行一些小型調整。

當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時,很多外國學生都選擇這樣提問:“老師,我有問題。”這顯然不是中國人的表達方式,也不符合漢語的規則,而是學生將母語中的表達直接翻譯成漢語形成的。所以,語言能力的限制也是外國學生出現語用失誤的原因之一。

(二)客觀方面

1、對外漢語教學中語用教學的空白

呂文華、魯健冀(1993)指出:“我們的教學還沒做到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充分地反映漢語語用規則和文化,這片教學中的空白地使學生的母語干擾成為可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很多時候會出現在如何使用某些表達方式的講解上不夠全面和明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

2、中國人對外國人語用失誤的容忍

在跨文化交際中,本族語者對第二語言使用者的語言水平不足通常都有一種心理準備,即使對方出現語用失誤,或者違反了各種語用原則或不符合本民族的文化規約,通常都能夠對其寬容和遷就。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外國學生在出現語言失誤時不能覺察,或者“屢教不改”。

中國人事事講求和諧,重禮節,講求大度,在對待外國人出現語言失誤時,通常采取寬容的態度。在交際中,充分考慮外國文化的特點,在心理上,時刻做好接受異文化沖突的準備。

如,當外國學生在中國朋友過生日時,送給朋友一個鐘表作為生日禮物,中國朋友也不會因為中國有“送鐘”和“送終”的忌諱而拒絕,當然也不會向外國朋友指出這一錯誤。

四、對外漢語教學中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社交-語用失誤的策略

對外漢語教學不能只講究遣詞造句的正誤,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語言使用是否合適、得體。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僅需要第二語言學習者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還需要他們不斷地提高文化水平,逐漸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增強交際者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和領悟力,在交際中避免交際雙方因文化差異而造成跨文化語用失誤。就如何減少對外漢語教學中快文化交際社交-語用失誤,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就必須讓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平日就有意識的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加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清除跨文化交際的誤會,避免跨文化交際的沖突,做到更為得體地運用所掌握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外國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就該得到特別的重視。

(二)注重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

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社交-語用失誤產生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文化差異,因此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把文化帶進課堂,重視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對外漢語教師須有計劃、有目的的在課堂教學中插入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隱性的文化內涵,有意識的滲透語言交際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對于漢語文化的敏感性,減少跨文化交際社交-語用失誤。

五、小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不斷地深入,不同的文化之間必將發生相互的碰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跨文化交際中社交-語用失誤隨之出現,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一定的阻礙。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幫助留學生不斷分析和改進跨文化交際中的社交-語用失誤,幫助其成功的運用漢語進行交際,了解中國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本篇論文著重從對外漢語的角度來分析社交-語用失誤的現象和產生的原因,并與對外漢語教學相聯系,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的幫助。由于學識有限,本篇論文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希望給予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何自然 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年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

[3]牛明哲 外國學生漢語語用失誤探析―以禮貌語為例[D],碩士論文

[4]馬樹華 語用失誤與對外漢語教學[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0卷第一期

第5篇

【論文摘要】幽默是以語言為媒介,根據特殊語境,運用輕巧而詼諧的語調,暗示說話者的意圖,達到藝術的效果。本文運用預設理論從語用角度分析言語幽默的生成、理解與欣賞。

一、引言

幽默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不僅起著改善人際關系、調節談話氣氛的作用,而且還能體現個人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幽默言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頗受語言學界關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語言學家對幽默的研究一般著眼于修辭格、合作原則、關聯理論、言語行為、言語行為與指示語等語用原則與要素。本文擬從語用預設(前提)理論的角度出發,嘗試運用預設的共識性、合適性和可撤銷性等特點來解讀言語幽默。

二、預設與預設性質

1、預設(presupposition)

預設(presupposition)被譯為“前提”、“先設”等,是源于哲學研究。著名哲學家、邏輯學家佛雷格、羅素、斯特勞森最先對預設問題進行了研究。20世紀60、70年代隨著語義學的發展,這個概念引起了語言學界的興趣。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預設:

張三會唱歌。

這句話的預設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張三這個人。如果這句話被否定或被質疑,仍以原句的預設為預設,這是預設的一個特征。(徐盛桓,1993)

即:張三不會唱歌。

與:張三會唱歌嗎?

仍>>存在張三這個人。

以上分析主要是從語義角度,即在句子語義結構層面上展開(何自然、陳新仁,2002:140),而語用學范疇下對預設(前提)的理解和定義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看法認為“前提是說話者傳遞交際意圖時對其意圖的傳遞所作的設定”;第二種看法認為“語用前提是有效實施言語行為必須滿足的恰當性條件”;第三種看法認為語用前提指“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何自然,2002:141)語用預設是從語用(使用語句的語境及說話人的身份、知識背景等)上分析預設。它包括這樣三個要素:說話人a通過話語s預設命題s’。

2、預設的性質

(1)預設的共識性。共識性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交際雙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識體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語環境、共同的文化背景。

(2)預設的合適性。預設合適性的一個重要依據是與特定的語言環境相協調。具體地說,為了使預設能被交際者所理解,必須滿足一定的語境條件,如參與者個人的身份、性別、年齡,他們之間的親緣、地位關系,涉及者的狀況以及其他的客觀背景,等等。

(3)預設的可撤銷性。一定的語言結構可以產生預設,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語境和言語內容相斥會導致預設消失,這叫預設的可撤銷性。

(4)語用預設的非規約性。非規約性指的是語用含義并不是話語包含的語詞本身所體現的意義,或者它并不是話語的字面意義,而是根據特定的話語環境推導出來的意義。

三、語用預設與言語幽默

1、取消語用預設的共識性產生幽默

共識性的存在保證了交際的有效性。假如言語交際雙方具有共有知識,那么預設對于聽話人具有可接受性;反之,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順利傳達,在言語交際中產生障礙,導致“不和諧”現象的出現,產生幽默效果。如:

小張邀請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飯,好友答應如果不去看女友就來。傍晚,小張打電話給好友:“在干嗎?”“準備出發”“好,快點,我們都在等你”“不,我出發去看女朋友。”

此處幽默效果的誘發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預設共識性,小張理解的“準備出發”是去他家,而好友指的是出發去看女朋友。

2、取消預設的合適性產生幽默

預設的合適性要和語境相連,如果忽視語境原因,故意使用錯誤的預設,就可以達到正常交際以外的某種交際目的。比如:

“臺上的唐太宗怎么戴塊手表?”

“人家是皇上,弄塊手表還不容易?”

——轉引自康佳瓏《語用生幽默,預設出神力》

在這段幽默中,答語預設了唐代是有手表存在的,這個預設極其可笑。在幾千年前的唐朝,言語的發出者處于對舞臺表演細節上疏忽的不滿而故意使用了錯誤的預設,即產生了幽默效果,又有力地達到了嘲諷的效果。

3、利用預設可撤銷性產生幽默

預設的可撤銷性指含有預設的話語在前面出現后,發話人后來又補充否定了這個預設,導致預設的廢止。發話人有時就會有意或無意地設置這種懸念性預設,然后通過預設的否定或與預設相沖突的話語,制造幽默。

看下面一個著名小品中的片段:

一個訪客到交警家里送禮,結果只有領導的爸爸在家,訪客說:“大伯,那么這東西就交給您了!”老父親回答:“不能要,絕對不能要。我告訴你,我兒子在家也不能收,這點我相信,他比較隨根,我從來就沒收過禮。也沒人送啊!”

——趙本山小品《門神》

這里,有人給老人的兒子送禮,老人堅決不收,他自己說就從來沒有收過禮物,這就預設著有人給他送過禮,“從來”這個預設觸發語預設這樣的事情也不止一次發生,這樣的預設給人們心理上傳達的信息是:老人也是個不小的領導,經常遇到給他送禮的事情,可他公正廉潔,不收受賄賂,正當人們得到這樣的信息而對老人敬佩和期待他說出什么豪言壯語時,老人卻說了一句“沒有人給我送啊!”讓前邊的預設撤銷,人們根據預設而來的所有心理期待撲空,所有的聯想和思考都做了無用功,所有的不和諧都變成了理所當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聲大笑了。

四、運用語用預設鑒賞言語幽默

幽默語言的形成是復雜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是綜合的語言藝術。

幽默言語的產生一方面離不開曲折而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另一方面離不開特定的民族文化、歷史和社會自然環境。因此理解和欣賞幽默必須要求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和語用推理能力。當我們聽到或看到一則幽默時,實際上是這樣一個過程:幽默的發出(預設)——分析推理過程——幽默的接受(與事實相符與否),其中這分析推理過程也是人們利用所掌握的各種知識來理解的過程,包括我們分析語用預設的共識性、可撤銷性、合適性等。

五、結語

幽默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幽默,生活平淡無趣,作為現代人有幽默感、有欣賞幽默的能力很重要。當然我們還可以從預設的其他角度來討論幽默現象的產生。例如:焦點轉移、語義模糊等現象都可能影響預設而產生出幽默話語。本文試圖為幽默與語用預設的關系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覺,與讀者共享。

【參考文獻】

[1]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兆雄.新編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范姍姍.預設與言語幽默的生成[D].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

[4]王菀情.預設理論對言語幽默機制的詮釋[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

[5]劉銀霞.幽默笑話中的預設生成[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

[6]曹正波.從語用預設的角度分析黃宏小品的幽默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07.

第6篇

論文關鍵詞:語法翻譯 交際法

論文摘要:提出用語法翻譯與交際并重的方法來提高外語教學效果.認為由于年齡差異將產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外語教學中,成人教學與兒童教學應有所不同。

從中世紀的歐洲人學希臘文和拉丁文所產生語法翻譯法起,在外語教學方法上已經歷了語法翻譯法(腳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聽說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認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際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講oach)的演變。在現階段筆者認為,高校的外語教學應從語法翻譯和交際法兩項入手,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語法翻譯法是用本族語講解,強調語法的作用,強調對詞匯和語法規則的記憶和背誦,側重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其長處在于利用文法和學生的理解力著重閱讀,著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筆者認為這是比較適合有思考力的外語學習,者的方法。丹麥語言學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為什么母語學得這么好》的文章中曾對學語言的嬰幼兒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較研究,得出的結果是:在孩子這方面無論孩子有多愚笨,對語言都有一個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無論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賦有多高,大多數情況下,對語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確的。如果從這個結果看,我們似乎應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主張用教兒童本族語的方法,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音習慣。講述中只用外語加手勢、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兒童語言和成人語言的不同。一個兒童頭腦的“知識”含量是絕對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長期思考習慣的養成,已難以象兒童一樣運用直接法,因此,針對成人的教學法與針對兒童的教學法不應相同。

對于學外語的成人來講,使閱讀理解成為自己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是一個更重要的目的,而語法翻譯法恰恰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研究空間。成人可以利用學到的語法知識,對原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謂賓的結構來分析一個較難理解的句子,這時候,就會發現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理解的難度減弱了。可是,我們光能理解是不夠的,還要進行書面或口頭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須培養由漢語再翻譯成外語的能力,才可以說對外語有了初步的掌握。應用語音學家H·G·Widdowson在談到“語法”和“學會”時說:“對學習者而言,欲知曉語意,則應知曉語法在單詞與語境之間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氣how腳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見,語法翻譯法忽視了語教學,忽視了語音和語調的教學,過分強調翻譯而不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交際法產生于本世紀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會語言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既要求語言形式和使用規則,還要求學會具體運用,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比如說新聞報導、廣告、通知、表格、新聞廣播、電話談話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因此,交際法可以彌補語法翻譯法所帶來的口語練習方面的不足,我們也可以盡可能地利用直觀教學帶來的各種好處,列如: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所學與他們每日的活動息息相關。而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在各種交際中的語音,知道怎樣去說,說什么,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會語言學的任務“誰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樣的語言對誰講話(從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謂交際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從交際能力到交際語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職eped眼。盯)》中所說,是“知識和技巧:在交際能力的運用過程中,知識指的是人們對語音和交際語音運用的其它層面的自覺和非自覺的認識;技巧指的是人們在真正的交流中對這種知識運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見交際法的最終目標是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要以人們的知識積累作為基礎。同時,我們在學習中還要分清語言和語言知識的內涵,語言內涵是指能夠與不同語言的人進行簡單的交流,那么你已經掌握了這種語言的某種法門;而語言知識則不同,語言知識是指系統的規則,這規則可以使一句話聽起來語序正確,合乎這種語言的特點。因而,對大學生來講,僅僅靠淺層次的交際是無法在語言的掌握和運用方面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語法翻譯的語言知識,才能弄懂深層次的交際內容。

綜上所述,在外語教學中,應采取博采眾長的態度,既讓學生對語言能夠流利地運用,使之成為有效的交際手段;又要讓學生懂得語法翻譯的知識,在不斷的理解領悟中去體會語言的更深層次的作用。為此,教師在教授一、二年級學生時除了正常的教材,還應讓他們多讀些各個領域的原著,以適應不同語體的特點,這個階段也是詞匯量積累和擴大的過程,但這個過程是以語法翻譯為基礎的,其目的就是讓他們嘗試地進行部分運用;在三、四年級時可以利用視聽手段讓學生自發地學習在各種交際場合中的語言運用,提高聽說能力,使其對語言的掌握從穩健中走向靈活。

參考文獻

IH·G·稍ddowson.語言教學面面觀.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7篇

    〔論文摘要〕 當前網絡信息傳播中,一種特殊的信息符號——網絡語言備受關注,其相關研究多從語言學或傳播學的角度展開。本文則試圖將網絡信息傳播環境與之相結合,對這一虛擬世界的信息符號進行一定的總結和概述,并指出今后應該致力的研究重點。

    信息傳播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通過符號媒介進行信息傳播、接受與反饋行為的總稱。使用符號進行信息傳播是人最基本的屬性,符號在信息傳播中處于核心地位。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出現了很多在網絡信息傳播中的特殊符號,很多學者把它們稱為“網絡語言”。目前學術界對這一信息符號及在網絡信息交流中的作用進行了許多研究,既有信息傳播領域、語言學視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等框架中的觀照,當然也包括多學科交叉研究。就語言學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點是詞匯和非語言交際方面,而且研究中滲透了傳播學層面的闡釋。在此我們就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對今后網絡語言研究的發展方向進行一定的探討。

    1 明確概念

    在研究中對研究對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對于網絡環境中出現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號形式都被限定為“網絡語言”。潘美岑在《網絡語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從語言的定義、特征、功能以及社會文化意涵等方面對網絡情景中出現的語言進行了分析,認為其具備被當作語言來研究的合理性。這樣從本質上確立了研究網絡語言的價值和意義。

    而對于網絡語言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很多研究者都有具體的闡釋。如于根元在《網絡語言概說》一書中的定義:“網絡語言”本身也是一個網絡用語,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網絡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將網絡語言定義為自然語言。之后呂明臣在《網絡交際中自然語言的屬性》(2004)一文中,分別定義了網絡交際手段、網絡符號和網絡語言,并指出網絡語言是在網絡中使用的自然語言,用語言學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另一些研究則將這些語言現象定義為網絡交際語言,并且從言語交際學、人際傳播學等方向進行了分析。廣義上講,網絡語言泛指在網絡傳播中所應用或觸及到的一切語言,大體上可以分為3類:一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二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三是網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詞語和符號。狹義的網絡語言就指第三類。它是網絡語言研究的重點,也是本文綜述的基點。從上述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論框架給予網絡語言不同的定位,但是概念的內涵還是基本一致的。在這個前提下,很多文章都從詞語的分類、特點和語用規律等層面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分析和研究。

    2 網絡語言的分類

    分類是研究中的一個重點,只有明確類別才能更好的認識和應用網絡語言。現有的研究中雖然對網絡語言的分類很細致,但是大體還是對網絡交流中出現的新詞語進行分類。如鄔敏(2001)將網絡新詞語分為舊詞新義類、創新類、縮略語類和符號詞語四類。孟偉(2002)則將網絡傳播中的語言符號運用歸納了7種:諧音、拼音及拼音的簡寫、使用數字、圖形、同音異義字、象聲詞表示感情和特有的借稱。而柳麗慧(2006)中更將網絡語言的造字、造詞和表達方式分為11類。其實要對網絡語言進行分類,一個合理、科學的分類標準是前提。從網絡語言使用的符號系統來看,它包含了字母符號、漢字符號、標點符號、數字符號,再加上將幾種符號的雜糅混合使用,可以據此分為5類。而從網絡語言的構詞方法上看,應分為縮略構詞、諧音構詞、舊詞新義、隱喻造詞和將縮略、諧音等構詞法綜合運用的雜糅構詞。其中縮略構詞包含英文縮略、拼音縮略、漢字縮寫。諧音構詞也包含英文諧音、漢字諧音、數字諧音。而通常被成為表情符號的網絡詞語,因為其是用各種鍵盤符號采用象形的方式構成來表示交流者的面部表情、心理感受等,所以可以概括為象形構詞。這樣關于網絡語言的分類問題可以論述的更清晰和明確。同時,由于網絡語言大量是由網民在交流中創造的,只要網絡交流繼續進行,新的網絡用語就會層出不窮,所以我們的分類系統必須是開放的、動態的,以容納新的類別。

    3 網絡語言的特點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網絡語言的特殊性。毛力群(2002)指出網絡語言具有4大特點:快捷、簡略;混編、雜糅;聯想豐富,思維跳躍、諧音字大行其道。趙越(2000)則提出網絡語言具有個性化、主觀化、形象化、符號化、數字化、字母化等特點。網絡語言的特點還有很多,如經濟性、可視性、粗俗化、隨意性、創新性等。要論述網絡語言的整體特征,我們認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考察:其一,從網絡語言本身來看,其具有符號化、象形化和簡略化的特點。因為網絡交流環境的限制,網絡語言的構詞符號系統必然具有符號化的特點。而為了追求生動、可視的交流效果,為了彌補非面對面交流中傳播暗示的減少,網絡語言必然具有極高的象形性。至于簡略化是網絡語言適應網絡交際時效性要求的體現。從而也造成語言符號使用中錯字多、多義性的結果。其二,從網絡語言的使用來看,其具有快捷化、個性化和游戲性的特點。網絡交際是分秒必爭的,網絡語言自身的簡潔性就帶來了使用中的快捷性。而網絡的開放性、去中心化,給了網絡更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間,張揚的個性和標新立異的追求就成了網絡語言使用中的核心理念。同時隨意創新、玩笑戲謔正帶來了網絡語言的游戲性。

    潘美岑(2002)發現網絡語言使用者常搭配符號的使用來加強語音效果;用空格或換行來分句;多屬口頭語體等現象。還有經常用重復的方式來表示強調,用大量的擬聲詞、象聲詞來暗示說話者的心情或表情反應,對說話的內容有補充、強調或否定的作用。同時網絡語言的使用必須是在網絡情景中,這樣特定的語言符號和其所指涉的實物之間才有關聯,所以語境因素對于網絡語言的使用至關重要。

    4 網絡交際語言的語用研究

    從語用學的角度對網絡語言進行研究一直備受關注。首先呂明臣(2004)重點分析了網絡交際中自然語言的屬性,并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既非口語也非書面語的特殊存在狀態。首先在交際功能分布上,網絡語言既能完成口語的交際功能,又可以完成書面語的交際功能。其次,在言語交際行為特征上,網絡語言兼有口語和書面語的特征,是一種特殊語體——網絡語體。它具有視覺性、即時性和非面對面性等特征。朱萍(2002)分析了網上聊天語境的特殊性,指出在網上聊天的交際過程中,交際參與者具有非語言交際手段失效、身份隱藏,參與者群體以青年學生為主這3點特征;交際雙方的平等性和身份的隱蔽性造成了語言行為的隨意性和語言信息的不真實性,這是網絡交際中語言行為的特征。

    同時網絡語言交際過程中,交際主體要達到預期狀態,也應遵循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等交際原則,所以一些學者從語言交際原則出發去研究網絡語言交際的特點。林秋茗(2003)就運用語域理論、哈貝馬斯交往理性和格賴斯合作原則以及話輪理論分析了ICQ會話的特點。林文認為網絡聊天會話的話語方式是以書面形式使用口語體。而從話語風格來看,網絡聊天交際中,人們的社交身份偏向一致性,背離權勢,社交態度偏向親密一端,遠離呆板一端。網上聊天的隨意性和話題的不專一使其所涉及的話語范圍大多屬于非技術性的。而禮貌原則,尤其是其中的得體準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一點李蔚然(2004)專門進行了分析論述,認為網絡言語交際對合作原則中四條交際準則都有一定程度的偏離和補充。

    4·1 關于數量準則,李文提出省約原則作為對其的補充,但省約原則要受到受話人容錯能力的限制。而博客cicili-ay136在網文《網上聊天語言交際的語用考察》一文(以下以“網文”一詞來代指)中提出,在網上聊天的交際過程中問答式對話經常出現,而且往往以被問一方做出包含信息較少的回答而提問一方繼續追問的方式持續多輪,這樣的方式是由于網絡交際對于信息數量的要求往往比日常交際要低,可以看作是一種網絡交際中獨特準則——簡便準則的作用結果。之外李文還提出網絡語言交際中,交際主體有意違反數量準則造成網絡話語的羨余,這是對數量準則的偏離。而網絡語言交際的零信息現象則是對數量準則的違反。

    4·2 關于質量準則,李文認為網絡交際中的虛擬身份或虛假話語是對質量準則的違反。其實這里的“虛擬”是指交際雙方隱去了現實環境中的各種身份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網名和IP地址組成的網絡身份。而“虛假”指網絡交際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虛假信息,即無法判斷網絡交際中信息的客觀真實度,無法證偽。但是即使這樣,網絡交際中,雙方對信息的真實性驗證的必要性要求還是要比現實世界小得多。

    4·3 網絡語言交際中由“個人現場”的話語帶來的話題無關現象是對關系準則的違反。網絡聊天中無論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交流者都可以同時進行“個人現場”的視聽活動,所以,發話人可以將“個人現場”的信息內容引入共同的交際話題中,產生與原有話語或交際目的無關的新話語。同時這種話題轉換的方式很常見,沒有任何語言標志,但是一般交際雙方卻不會因此中斷交流。可見,網絡交際中對于關系準則的要求比日常交際要低。

    4·4 網文中還提出網絡語言交際往往因交際雙方都同時可能存在其他網絡活動而很難持續下去,所以交際雙方一般會表現出比日常交際更大的耐心,并通過“哦”、“嗯”等話語來傳達談話可以繼續交流等意義。因此,提出保持原則作為對會話原則的補充。

    同時李文還指出在網絡交際中禮貌程度較低,一些網絡語言中不禮貌的交際輔助手段,將嚴重污染網絡交際環境,亟待解決和規范。

    以上兩人的文章對網絡交際現象的分析深入透徹,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第8篇

論文摘要: 隨著語用學的發展,人們提出了語用能力的概念,而發展語用能力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目標。語用能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一直是眾多語言學家關注的對象。本文就此進行了闡述。

一、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

“能力”(competence)一詞首次是由喬姆斯基(Chomsky,1965:3-4)在語言研究中與“表現”(performance)一起提出來的。Chomsky認為,“能力”是指說話人、聽話人的內在語言知識,或稱內有語法;“表現”則指具體情景中語言的實際運用。可見,Chomsky的“能力”是抽象的語法,不涉及語言在實際中的使用(黃國文,1991:35)。喬氏的“能力”概念也稱作“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詞自從被Hymes首次提出后,在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在對交際能力經過系統的研究之后,卡納爾(Canale)與斯溫(Swain)歸納出其四個組成部分: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話語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二、語用能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

語用能力是隨著語用學研究的興起與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概念,所以,它必定與語用學研究的范圍相關。語用學研究的是指示、話語含意、預設、言語行為、話語結構(Levinson:27),所以,語用能力也與這些要素相關,在外語教學中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對于它的確切定義與具體范圍至今尚無定論。語用能力、交際能力、語言能力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呢?我們先來看一些觀點。

第一種觀點:生成語法學家們認為,人們在內化語法規則的同時,也內化一套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規則,但是,語法能力(即語言能力)與語用能力是兩個獨立的概念。Widdowson認為,Hymes的交際能力的第一個成分,相當于Chomsky的語言能力,而其它三個要素相當于Chomsky所說的語用能力(黃國文,1991)。

第二種觀點:劉紹忠(1997)認為,“語用能力指聽話人對語境的認識能力和在對語境認識的基礎上理解別人的意思和意圖,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意圖的能力。語用能力……屬于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一部分,與語法能力或語言形式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相對”。Chomsky的語言能力是抽象的語法,不涉及語言的運用,而語用能力卻正與語言的運用相關,因此語用能力不可能成為語言能力的一部分。

第三種觀點是基于語用語言學(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語用學(sociopragmatics)的分類。Leech(1983)認為語用能力可以分為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前者包括在一定的語境中正確使用語言形式以實施交際功能的能力,后者是指遵循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是更高層次上的語用能力。

第四種觀點:Bialystok(Kasper &Blum Kulka:43)認為:語用能力是在語境中使用并理解語言的各種能力,它包括:(1)說話人使用語言實現不同目的的能力,如請求、命令等(相當于本文第五種觀點中提出的illocutionary competence);(2)聽話人超出字面含義理解說話人真實意圖的能力(第二種點也有類似看法);(3)使用一定規則將話語連接起來的能力,如話語輪換、合作、粘連等。她強調,語用能力主要指使用與理解非字面語言形式(nonliteral forms)的能力。該定義包含了語言運用的雙方——說話人與聽話人,也涉及了語言的使用與理解兩個階段,這些也是交際能力所涉及的。 轉貼于

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也簡稱為語用能力,這是廣義的語用能力,而狹義的語用能力是語用學上的語用能力。

從以上觀點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語用能力是指交際的雙方在具體的語境中,能正確表達自己和理解別人意圖的能力。它與語法能力相對應,是語言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交際能力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在語用能力、交際能力、語言能力之間的關系上,楊文秀(2002)認為: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語用能力之間相互獨立。語用能力與交際能力既存在共同點又存在區別。

共同點:

(1)兩者都涉及交際的雙方。

(2)語言的產生與理解兩個階段。

(3)兩者都強調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和理解語言的能力。

(4)按規則將話語組織成話語或篇章的能力,即話語能力或語篇能力。

不同點:

(1)交際能力中包含語言能力,而語用能力則不然。

(2)從交際方式看,交際能力可以蘊含在語言與非語言交際中,而語用能力只能在言語交際中體現。

(3)語用能力強調說話人要善于根據語境表達多種語言功能,聽話人也必須根據語境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而這一點,在交際能力中未得到強調。

(4)策略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不包含在語用能力之中,因為在Levinson對語用學研究范圍的界定中,沒有發現與策略能力相關的研究對象。

三、結論

Chomsky的“語言能力”更具有動態性。Hymms認為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涵蓋范圍較窄,從而提出更具內涵的“交際能力”,把語用、心理等因素也包括在語言能力之中。而目前更有學者從語言的功能層面上、從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文化的關系上研究語言能力。我們可以看出,盡管不同的學者研究語言能力的出發點不同,但無疑他們的研究的深入,將加深人們對語言能力本質的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5.

[2]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

論文關鍵詞:關聯論,隱喻,語境,最佳關聯

 

1.引言

隱喻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 也是一種認知現象。人們對隱喻這一現象的探索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對隱喻的研究一直是語言學研究的重點,如今隱喻已發展為多學科研究對象,如語言學、語用學、語義學、哲學、符號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不同領域。對隱喻的研究也經歷了一條由修辭學、語義學,到語用學,再到認知科學的發展道路, 其中產生了對比論、替代論、相互作用論等多種理論。這些關于隱喻的理論分別以不同的角度研究隱喻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 在不同程度上為闡釋隱喻作出了貢獻。既是語言現象又是思維現象的隱喻,是人類將其在某一領域內的經驗或知識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經驗或知識的一種認知活動。1986年,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論在闡釋交際與認知的同時語境,也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對隱喻提供了新解釋, 從而使人類對隱喻本質的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具有啟發意義。本文擬從關聯論的框架出發淺談如何更好地解讀隱喻含義, 從整體上把握說話人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 從而促進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說明隱喻的理解實際上是尋求隱喻的相似性, 而尋求隱喻相似性的過程是在適當語境下尋求隱喻間的最佳關聯。

2.關聯論

交際,是人類最普遍的社會現象之一。所謂交際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感情、思想、態度、觀點等的一種行為”(關培蘭等,1989:262)。言語交際就是“兩人或更多人之間的創造意義的過程”(Tubbs&Moss,1991:6&24)。Austin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Searle 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以及Grice的會話含義理論都說明了一個共同又普遍的現象,即人們通常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圖,而是通過某種方式間接地實現。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出發, 在他們的專著《關聯性: 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了以關聯為原則,以演繹推理為理解模式的關聯論。它從認知的角度出發,研究言語交際過程中的信息推理過程,描述了人們對話語的認知過程以及話語本身與語境的關聯性。

關聯論是Sperber和Wilson基于J.A.Ford的認知理論,同時也是針對Grice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的修正和發展。關聯論把交際活動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交際,在交際過程中,人們不需要遵循合作原則,卻具有關聯的直覺語境,以關聯為取向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首先,把交際活動(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人們根據人類認知假設去理解話語,而人類認知假設的條件是關聯原則,這種關聯使得人們對話語的意圖做出合理的推理, 達到對話語的理解。其次,言語交際活動涉及兩種意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說話人說話時不僅表明他有傳遞某種信息的意圖,同時表明他有傳遞這種信息意圖的意圖。說話人的目的或意圖能夠被聽話人識別是由于交際雙方對認知環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具有共識。 另外,言語交際的過程,實質上是明示推理過程。說話人首先在其話語中通過某種能使聽話人顯映的方式表達意圖;所謂“明示”,就是說話人“明確地向聽話人表達意圖的一種行為”(Sperber & Wilson,1986:49),這個明示的過程一方面向聽話人明示傳遞的信息,即信息意圖, 另一方面又向說話人明示這個傳遞信息的意圖語境,即交際意圖。聽話人根據說話人的明示和相關認知語境, 努力尋找最佳關聯從而推斷出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的過程,便是“推理”過程。

同時,“每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Sperber & Wilson,1986:158),即認為在正常交際中,聽話人總是力圖以最小的努力來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因此,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聽話人在語境中尋找最佳關聯的過程。話語的關聯程度取決于語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和處理努力( processingeffort)兩個因素。在同等條件下, 語境效果越大, 關聯性就越強; 處理時付出的努力越小, 關聯性也越強(何自然, 冉永平: 1998)。聽話人付出處理努力就必定會獲得語境效果; 付出較大努力, 必然會獲得較大語境效果。而理解隱喻這一言語行為, 通常要付出較大努力, 相應地獲得的語境效果也較大。

3.隱喻

3.1 隱喻的產生

當原有的舊的概念已不能反映新的世界, 而需要認知和描述未知的或新的概念的時候, 可以用我們已知的概念去闡釋新的概念。這就是說, 用我們已知的、熟悉的事物來解釋我們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 這個過程正是隱喻產生的核心。它通過把已知的、熟悉的概念映射到另一個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上, 從而加深了我們對不熟悉事物的認識, 這一過程體現了關聯論的根本原則, 即在相關事物或概念間尋找他們之間的最佳關聯。隱喻正是人們使用隱含表達的產物, 表達了用語言的字面意義無法表達的意義。

3.2 隱喻的特征

隱喻的構成是在于它本身具有相似性。施喻者根據自己對目標域的認識或為了反映目標域的某一特征或特性, 尋找與之具有相應特征或特性的源域, 最終將源域映射到目標域之上。在此所說的兩個域之間的相應特征或特性其實就是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所以,隱喻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相似性的選擇, 源域是相似性一方的載體, 而目標域則是另一方的載體, 彼此發生關聯的紐帶就是相似性。Ortony指出, 所謂相似性, 就是指兩個事物具有共同的屬性。相似性原則告訴我們, 人類往往將相同或相似的東西看作一個單位。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概念,正是因為不同概念范疇的事物只有具有相似性, 才能夠引起人們的類比聯想, 從而將兩種原本屬于不同概念范疇的事物構成隱喻。所以, 相似性是隱喻產生的基礎,是隱喻的基本特征。例如:(1)“歷史是一條長河,不斷又有細流的滲去和匯入。”歷史和河流屬于不同范疇的概念,但歷史與河流間必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他們具有相似性,正是相似性構成了隱喻。

4.關聯論對隱喻的闡釋

4.1 認知語境和隱喻認知

關聯論認為, 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語境,包括交際時話語的上文,即時的物質環境等具體語境因素,一個人的知識因素。交際者通過經驗或思維已把有關的具體語境內在化、認知化了(Sperber & Wilson,1986:15-16)。關聯依賴語境,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 聽話人在關聯原則指導下進行思辨推理, 從新舊信息提供的前提推導出說話人的交際意圖。而隱喻的識別需要語境提供線索,人們通過想象力努力在本體與喻體之間建立統一, 尋找喻底, 如果這種統一或喻底能夠適合當下的語境, 與上下文的意義一致, 就可以獲得隱喻意義。孤立的詞在嚴格意義上講不能被稱為隱喻,只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判斷一個詞是否用作隱喻。隨著語境的變化, 同樣一句話, 可以是非隱喻性話語, 也可以是隱喻性話語;可以理解為不同的隱喻意義論文開題報告范例。比如:

(2)“Jay is atiger.” 這句話是說Jay如老虎那樣兇殘,還是說Jay很勇猛,處在不同的語境假設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認知語境的關聯性是識別和理解隱喻的依據和基礎, 在聽話人對隱喻進行辨認和選擇時,聽話人的推理過程就是在多個認知語境中選擇對于新信息來說最具關聯性的一個。隱喻的理解靠的就是聽話人假定說話人的話語具有最佳關聯, 在此基礎上運用自身關于喻體的百科知識, 構建前提, 推理結論, 從而獲得隱含意義。

4.2 最佳關聯和隱喻理解

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論中提出的最佳關聯原則能夠有力地對語言中的隱喻現象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解釋。因為隱喻的理解就是尋找相似性的過程, 從本質來說就是尋找其最佳關聯的過程。

Sperber和Wilson 提出的關聯原則是: “任何明示性的交際活動都意味著本活動有最佳的關聯性”(1986:158)。聽話人在理解話語時, 付出適當的處理努力而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在正常的交際中, 聽話人總是在追求和遵循著最佳關聯的標準, 即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適當的投入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而這一原則在隱喻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因為隱喻的理解是一個尋求其相似性的過程, 實際上就是尋找隱喻的本體和喻體的最佳關聯的過程。

根據最佳關聯原則, 認知語境要求一定條件下對話雙方付出最小努力而獲得最佳語境效果。在這個意義上說隱喻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 體現了最佳關聯原則。隱喻的理解和接受, 就是一個聽話人通過認知語境將接收到的話語建立在新假設基礎上進行關聯、激活, 選擇、推理, 最終獲得隱喻含義的過程。

5. 結語

綜上所述, 作為言語交際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及人類一種看待和認識事物的視角, 隱喻不可否認是一個認知過程。關聯論從認知角度對隱喻做出闡釋, 把隱喻過程看作是聽話人尋求最佳關聯的過程, 同時認知語境在隱喻理解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隱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聽話人通過認知語境將接受話語建立的新假設進行關聯、激活、選擇、推理, 最終獲得隱喻含義的過程。關聯論以動態的方式來考察隱喻的工作機制, 為隱喻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新視角。但是,隱喻的解讀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需要繼續研究, 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2]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李海輝.隱喻的關聯性解釋[J]. 外語教學, 2000(2) .

[4]林書武.國外隱喻研究綜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1) .

[5]劉振前.隱喻的傳統理論與理解模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10) .

[6]匡文濤.隱喻的認知語用學研究[J]. 外語學刊, 2002 (4) .

[7]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9]何自然,冉永平.關聯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J] . 現代外語, 1998(3) .

[10]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第10篇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二語言習得 高中英語教學

一、在二語習得中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也是文化學習的過程。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了語言和思維的差異,要學好外語,不僅要掌握語言的基本知識,還要學習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及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的結構及所要表達的意思。例如,在我們學翻譯的時候,只有知道英語注重形合,漢語注重意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區分兩者,走出用漢語思維理解目標語的誤區。又如,在學習英文時,英國人經常談論天氣剛接觸時會感覺詫異,但是,當了解到英國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我們就能理解它的“天氣文化”了。再如,“無風不起浪。”,這句話大多數人都會翻譯成“No wind no waves.”,但是比較地道的翻譯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不要以貌取人”,翻譯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則比翻譯成“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更有味道;“龍生龍,鳳生鳳。”,如果翻譯成了“The dragons will give birth to dragons;so will do the phoenixes.”,恐怕外國人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龍”代表吉祥,而在西方,人們會認為“龍”是很恐怖的動物,那么,我們不妨把這句話翻譯成“The apple will no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根據上述差異,我們不難發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Schumann曾提出“文化適應模式”,認為“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進入到陌生的語言環境后,除了語言休克以外,必然會產生文化休克,而且學習者會分散精力調整自己。有的學習者會選擇拒絕新的文化,把自己封閉起來,有的學習者則選擇接受。在選擇接受的學習者中,有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融入新的文化中,甚至反復好幾次,有的則很快就能度過文化休克期。文化休克的時間越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語言習得”。所以,在外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很有必要。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

畢繼萬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規則和交際規則的轉化能力、文化適應能力。劉學惠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識向度外,還有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和個性向度。文秋芳(1999)在分析比較了國內外三種交際能力模式后,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模式。該模式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區分為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靈活性。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特別是學習者是否對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差異具有敏感性,是否具有處理由文化差異引發的文化沖突的靈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者交際能力的發展,尤其表現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的恰當運用上。此外,楊盈、莊恩平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全球意識、文化調適、知識和交際實踐。

三、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

現在高中生對英語國家的背景知識了解不多,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受到了民族中心主義的影響,受到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鄧兆紅)。很多調查都顯示高中生目前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不夠,對習語的表達不熟悉,不能用英語進行地道的表達,并且不太了解西方人的行為方式,缺乏交際策略,不能抓住交際機會,在交際時害怕表達錯誤而不能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雖然大部分學生已經意識到學習語言時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學生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仍只注重詞匯、語法的學習,很少閱讀課外書目,很少關注英語國家的文化、英語國家人的行為方式及英語的地道表達。很多學生在與外教交流時羞于開口,或者不知道說些什么,這些都提醒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讓學生應付完考試之后把所有的東西都還給老師。

洪元慧的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認識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培養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知識對提高英語學習成績有一定的幫助,但教師本身對跨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不夠。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個別老師在大部分課文的講解中介紹文化知識,大多數教師只在部分課文講解時做簡單的文化知識介紹。在“處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時,教師認為以語言教學為主,而不夠重視文化教學。對“理解新課標對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意識要求”進行調查時,了解很多的占四分之一,基本了解的有7位,其余均為有所了解。

四、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

在調查結果中,我們看到雖然教師認識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教師本身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掌握程度還不夠,這就對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提出了要求。教師要多讀《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際》、《英美概況》等書目,以及讀英文報紙,看英文節目,增加自己關于英語國家的知識,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教師還要深度分析教材,挖掘課文背后的文化知識,有意識地把這些知識介紹給學生。除此之外,教師要多參加英語培訓,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校或教育部門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給教師提供到國外學習的機會,教師也應該抓住這些機會。

(二)大力引進外教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即便中國老師的跨文化交際素養提高了,他們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還是和土生土長的外教有很大的差異。另外,處在真實的文化情境中才能更了解文化。因為外教在體貌、著裝、言語行為等方面都帶有異域風情,這就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外教課上,學生能夠完全沉浸在英語環境中,感受文化之間的差異,更能了解西方人的想法,更能體會到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就的人們的言語行為的差異。

(三)營造英語文化環境

環境很重要,外因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起著延緩或促進的作用,所以要有意識地創造文化環境。例如在教室辦英文板報;在墻上張貼英漢對照的名人名言;在英語課堂上盡量做到全英教學;每天在黑板上摘抄一句英文名言以便學生積累等。

(四)建口語角

口語角是加強口語和思維訓練,同學們及外教接觸更多的場所,在這個場所中,同學們可以用英文談論國內及國外的最新話題,可以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和老師近距離接觸,可以暢所欲言。他們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還能增強自己的思維及表達能力。在這個環境中,同學們會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五)多舉行英文文化活動

英語文化活動更能體現英語文化的魅力,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要多舉行英語文化活動,例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英語配音大賽、英語話劇大賽、英語歌曲大賽等。通過這些比賽,學生不僅能享受英語文化的視聽盛宴,而且能提高自己的表達及合作能力。

五、結語

本篇論文總結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際的概念、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高中學生中的培養現狀,以及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和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提出的改進措施。希望教師和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能夠找到提高這種能力的有效途徑,不再為缺乏這種能力而困惑,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4-36.

[2]楊靜林.論英語口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5):65.

[3]鄧兆紅.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視野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證研究――I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for Senior High Schools:[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第11篇

論文內容摘要:語言的交際功能是承載文化的橋梁和工具,它的發揮關系到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存在價值和活力。而語言教材和語言的交際功能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民族語及其雙語教材也是如此。本文從麗江地區雙語教材及其民族語交際現狀出發,闡釋民族語教材與民族語交際功能之間的關系,提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的建議,以促進雙語教學的良好發展。

隨著漢語教學的廣泛普及,一些民族的語言文字逐漸失去在實際生活中的交際功能,失去了語言本應該有的活力。在我國云南省西北部的麗江地區,當地人口最多的納西族世代以納西語為母語,但由于歷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原因,漢語成了當地公共場合中的主體語言,其母語納西語的使用群體嚴重萎縮,有消失的危機。為了挽救納西語、東巴文及納西族傳統文化,麗江縣相關部門將納西語言文字及東巴文化納入小學教育課程中。[1] 雖然當地納西語課程在學校中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每周僅1課時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用于納西語教學的教材也存在難度大、趣味性低、脫離兒童生活、缺乏統一性等問題,這既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掌握運用造成不良的影響,也對納西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形成了阻礙,對于納西語本身的交際功能和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民族語教材內容與民族語言交際功能的關系

(一)二者是有區別的

1.二者的性質與內涵不同。在本文中,民族語教材指在民族地區,為了提高學生民族語水平、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化而在學校開設專門民族語課使用的教材,既包括客觀存在的課本,又包括教學中使用的其他內容和資源。而民族語言交際功能是指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民族語所發揮的傳遞信息、與人交流的功能,因此二者在性質和內涵上是不同的。

2.二者存在的領域和空間不同。民族語教材是在學校中開展教學使用,是在理論空間中發揮作用;而民族語的交際功能則是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是操作領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二者又相輔相成,互相影響

1.教材的內容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及效果。民族雙語教材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趣味性濃,能夠吸引兒童,提起他們的濃厚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才容易開展,學生學習的效果自然也會不錯。

2.教材內容來源于實際生活;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對教材內容掌握效果的檢驗。教材的內容不僅包含文化中經典部分,更應貼近生活。另一方面,學以致用是教學效果最好的檢驗,把語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是對教材、教學效果的檢驗,也在實際交流中發現不足和問題。

3.民族語教材的內容影響民族語的實際應用與交際功能的發揮,進而影響民族語言在公共空間的存在價值與活力。

4.民族語言的交際功能關系到民族語教學的繼續開展及其相關教材的編寫。語言教材的內容來自于實際生活,是實際生活的體現,因此民族語的交際功能更是影響到了雙語教材的編寫,影響著雙語教學的開展。

5.民族雙語教材內容與本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息息相關。作為實際生活的交際工具,語言成為文化的傳承和延續的橋梁,因此民族語教材與其交際功能有著極其重要的存在價值和作用。

二、民族語教材內容與民族語言交際功能的思考與建議

(一)重視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的開展及教材編寫

提高對民族雙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從學生及其家長的角度而言,要提高他們學習民族語的自覺性;從學校而言,要及時了解雙語教學開展的情況,培訓教師、研發教材、重視實效,使雙語課成為學生的興趣而非敷衍了事的負擔;從社會的角度而言,要營造全民學習民族語的氛圍。在麗江古城某小學自編教材,聯合社區對古城內的商戶進行東巴文、納西語、納西文化的普及,不僅提高了家長對于納西語教學的關注和呵呵重視,更是營造了學習民族語的氛圍和環境。

(二)重新認識民族地區雙語教材內容與民族語言交際功能的關系,并體現在教材編寫中。將民族語教材內容作為實現民族語言交際功能的途徑,將民族語交際功能的實現作為民族語教材編寫的目的之一,并將二者相輔相成的關系體現在民族語教材的編寫和雙語教學的實踐中。既實現民族語言的交際功能,又使雙語教學更有成效。

(三)完善相應政策,規范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盡管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有關于民族語言文字的相關條款,但具體到民族地區的學校當中卻缺乏統一性,而麗江地區的雙語教材更為明顯。因此要完善相應的雙語教學政策,在教學內容和選用教材方面統一,實現雙語教學的規范化。

(四)日常交際內容納入教材編寫范圍及課堂教學中。麗江地區學校納西母語課所使用的教材內容多是東巴經中節選的詩歌,缺乏實際生活交流。所以在編寫民族語教材時應當將實際生活的交際內容也吸收進來,更加注重民族語的實用性。

(五)教材編寫應注意兼顧原則。一方面在內容上將注重文化傳承與提高民族語交際功能、提高民族語課程的趣味性兼顧,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另一方面將教材編寫與使用的規范性與教學資源選擇的多元化并重,實現教學規范化,同時在民族語教學資源的選擇上實現多元化,以統一的教材為核心,開發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使民族語教學體系更加豐富,實現民族語教學的多樣性,提高實效。

參考文獻

[1]戴慶廈等.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概論[M].遼寧:遼寧出版社,1997

[2][英]ColinBaker.雙語與雙語教育概論[M].翁燕珩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3]中國少數民族新創文字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狀況及存在問題調查研究課題組.中國少數民族新創文字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狀況及存在問題調查研究報告[R].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2007

[4]周耀文.中國少數民族語文使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第12篇

利用真實的視聽材料如原版電影安排教學活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機會接觸不同語言環境中英語為本族語的語言材料,而且也真實地呈現了異族文化,幫助學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選擇合適的影片讓學生“泛看”,即在不打斷影片節奏的前提下,將影片分成幾個片段,并根據交際法安排一些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每一片段進行一次,常安排在看電影片段之前或之后;有些活動由學生獨自完成,有些以小組的形式完成。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電影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優美動聽的主題音樂,因此合適的影片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用原版電影安排教學活動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愉快教學”的新模式。

我們的學生經過中學階段的學習,已掌握了基本的英語語法知識。同時從電視、收音機等的諸如流行音樂排行榜等欄目中,從因特網的網頁上,學生都已初步接觸過真實的視聽材料。

將聽說課引進教學課堂是對教材教學的補充和擴展,由某一話題入手,對影片中出現的語言信息加工處理,用交際性任務來組織課堂教學,使電影、語言素材、教學活動以及涉及到的文化知識、情感態度等有機地融合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因此用交際法安排原版電影教學活動是可行的。

二、注意的問題

原版電影大都有復雜的情節,學生要聽懂、看懂有相當大的難度。如果只是簡單地介紹故事情節,將電影從頭到尾放一遍,提幾個理解的問題,往往帶來的結果是課前學生熱情高漲,課后卻因為看得似懂非懂而心灰意冷。其中不僅有語言上的障礙,如學生自身的詞匯量有限、語言能力不強,某些人物用了生僻詞匯或俚語、俗語等;而且還存在中西之間的文化差異。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然而,過多地中斷電影放映、某些細節的過分重復,不但打斷了電影的自然節奏,而且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解決的途徑

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途徑是讓學生“泛看”電影。在不打斷影片節奏的前提下,將影片分成幾個片段,同時根據交際法安排一些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每一片段進行一次,主要是解決電影中出現的語言信息,并使這些語言信息有效的運用,因此活動常常安排在看電影片段之前或之后;有些活動由學生獨自完成,有些則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有些活動得集體完成。

1.選擇合適的影片。影片中語言的難度不宜過大,情節不宜太復雜。筆者傾向于選用沃特·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動畫片。迪斯尼的動畫片一般不長,約80至90分鐘,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影片中的動畫人物語音有鮮明特點,而且個性極強,影片中的對話充分體現了典型語言環境中人物的語氣及用詞特點,給教師留下了安排教學活動的巨大空間。

2.在放映影片之前一定要告訴學生:看懂原版電影并不意味著一點一滴完全看懂。只要理解了故事情節,領悟了其中的幽默之處,能完成教師安排的大部分學習活動,就很成功了。提醒學生注意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如何使用語言,以及他們如何運用語言體現他們的個性特征。影片中的某些插曲和對話要能完全聽懂,非一日之功,平時要多看、多聽、多練、多積累。

3.一般每部動畫片安排四個課時。以影片本身的節奏分段,每一片段之后安排恰當的學習活動,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整部影片,讓他們“深入”影片,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每個片段放映之前,給學生提一些他們能力范圍之內的問題,給他們一些暗示,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這一階段要處理影片中出現的語言信息,進一步落實學生語言的基礎知識!

4.在學習活動中將學生分成對子或小組,完成教師留給的任務。這樣每個人都必須參與,必須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完成作業。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把握節奏,并適時給學生以幫助。

四、影視教學的優勢

1.這樣的教學安排,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其好處不僅是使學生由被動地看轉化為主動地看,而且給教師和學生都提供了巨大的發揮空間,讓師生討論文化差異。可供使用的論題如:

Whichdifferencesdidyouseein...betweenourandwesternculture/life?

Howwouldpeoplefromourcountryreact/havereactedinthesituation?

Whatwouldwedonow?

Whatdoyouthinkthecharacterinthefilmwilldo?

2.學生接觸的是真實語言環境中地地道道的英語。借助聲音和圖象,學生不僅易于理解真實的語言材料,而且能逐漸掌握英語為母語者說話的語言使用特點。日積月累,可幫助學生突破聽力理解的大難關,同時對他們的口語也有促進作用。

3.從交際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安排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看電影的過程中,而不是消極地看。歐美教育學家認為,學生積極投入教學過程時,學習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安排在影片片段前后的學習活動,既幫助學生理解原片,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部分練習給學生提供了交流運用語言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課后的寫作練習對他們寫作能力的培養也很有幫助。因此學生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通常約75%的學生對影片的理解程度表示滿意,能回答大部分理解問題、完成練習,而這些學習活動并不影響他們對影片的欣賞。超級秘書網

4.看完電影后,教師把影片中的一些語義學上與中文特別不對稱的用法挑出來給學生講解。學生平時不可能想到這樣來表達。因此,很多學生課后反映這樣看電影讓他們學到地道的表達法,而且印象深刻,使他們受益匪淺。

五、具體操作

可以參看教學實錄。該教學實錄的對象是小學生。為嘗試該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在小學、初中、高中分別開設了視聽說課(研究型的教學實踐),但只有小學課被制成教學實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