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2 11:47: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女性生育權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C924.21 【文獻標識碼】A
相較于普通家庭,白領階層女性往往更重視自己的個人事業發展及自我價值的實現,認為生育下一代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事業的羈絆。許多白領甚至將生育下一代安排成時間進度表,把生殖細胞冷凍,等自己達到事業巔峰時,再取出受孕。鑒于生育意愿及生育水平與未來人口的發展趨勢密切,使得對白領女性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逐漸由單一向多元化方向轉變①。影響白領女性階層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因素日趨多元化和復雜化。只有有針對性地解決由這些因素產生的一系列影響,才能有效提高白領女性的生育意愿,優化我國的人口結構。
影響白領女性階層生育意愿的個人因素
影響白領女性階層生育意愿的個人因素主要包括個人成長經歷、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狀況、職業發展前景、自我價值觀及工作方式等。
個人成長經歷。人的性格一小部分是來自于遺傳,而大部分是受后天生長環境的影響。同樣的,個人成長經歷對白領女性階層的生育意愿影響很大,主要是指從小缺愛、獨立性比較強的白領。例如單親家庭成長的白領女性,在年幼時遭遇父母離婚或是去世,從小缺乏父母的至親關愛,在他們心里并不能完全體會到父愛或母愛的偉大,所以缺愛的白領女性往往對自己生育下一代更為謹慎,甚至不愿去生育下一代;長期在外求學、工作或者受過西方教育的白領女性,很少得到父母的關愛,生活獨立性很強,對后代的期望值降低,致使生育意愿也不是很強烈。所以個人成長經歷對白領女性生育意愿的影響往往是深遠持久的。
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家庭規模對白領階層女性的生育意愿也有一定的影響。由于家庭規模逐漸由家族化向小型家庭方向轉變,年輕人結婚后和父母分開住,雖然有生育意愿,但生育孩子后無人照顧,自己雖然想照顧但又顧慮到日后工作壓力,致使他們不得已將生育小孩的計劃一直往后推;有些白領女性還會根據家庭親戚中的其他人生育小孩的情況來考慮自己的生育情況,在那些家族都只生育一個孩子的家中,白領女性往往只生育一個小孩。
個人教育經歷也會影響白領的生育意愿。白領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有的讀了博士,還有海外留學的經歷,受教育時間長,學業壓力大,因此很少有時間考慮個人問題,生育意愿普遍不強。教育程度的高低往往直接影響著現代白領的生育意愿。白領女性之中絕大多數都是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在適合結婚生子的年齡卻在讀大學、研究生、博士甚至出國深造,而將婚姻大事拋在腦后。他們往往從學校出來時就已經將近三十歲的年齡,而此刻結婚,已經屬于晚婚人群②。然而這些人,通常會因為自己入職時間短,個人存款較少,而在事業方面,也并不是非常的如意。和同齡人一比較,趨于自尊心便要更加努力去工作,為事業不斷奮斗,因此這些人群通常會選擇在事業方面更進一步之后再考慮生育問題。
職業發展及個人價值觀。從現在的就業看來,女性在找工作中受到了很大的(或多或少)壓力,同樣專業同樣能力的男女生,公司傾向于男生,現在的白領女性也深知工作的來之不易,如果一味選擇生育,這樣不僅給公司帶來了損失,最重要的是自己千辛萬苦爬上來的位置及取得的成就,往往會因為生育孩子而一落千丈。公司不會因為你的請假而讓位子空著,激烈的競爭使得位子被別人頂替。也正因如此,作為白領女性,在選擇生育孩子時,會尤其慎重。
此外,隨著丁克家庭日益增多,不要孩子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特立獨行。因此許多的白領女性在面對較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選擇干脆不要孩子。工作時不用擔心孩子的安慰,回家時不用照顧孩子,晚上不用起來好幾次給孩子換尿布,不用擔心孩子在學校是否聽話、是否受欺負等。他們可以兩個人自在的生活,下班后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通過爬山、聚餐、旅游等活動來陶冶情操或鍛煉身體等。
工作方式及收入水平。很多白領女性往往內心之中也特別想要孩子,只是因為夫妻工作的方式和工作的要求,使得他們經常是很少有生育孩子的機會。如夫妻雙方分隔兩地,一個在北京,一個在上海,或者是夫妻雙方的上班時間存在偏差,一個在白天上班,一個晚上上班,致使兩人能夠見面的時間相對較短,更不用提及生育孩子的機會了。因此,工作方式和工作時間也是制約白領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由于養育子女需要一定的經濟成本,追求生活品質的白領女性必然也要對下一代的生活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從經濟成本角度考慮生育行為,也是影響白領女性階層生育意愿的重要影響因素③。相較而言,白領的工資要比藍領更加的穩定可觀。而白領作為高修養人群,通常在有了空閑時間以及空閑資金之后會選擇提高生活質量。當今的社會,雖然很多的白領女性也會想著生育孩子,然而,生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太高,往往會直接影響到一個白領家庭的生活狀態,孩子一旦出生,那些高質量的生活將會受到影響,也可能會直接把一個高生活質量的家庭直接變成一般的家庭。毫無疑問,雖然白領女性的經濟收入尚算不錯,若是自己使用,確實可以過上不錯的日子。然而,隨著生(養育)孩子的成本加深,在未畢業的學生口中我們都能聽到“畢業了趕緊給孩子掙奶粉錢”,還會有服裝錢,保姆錢,玩具錢等。也是因此,若是白領女性的經濟收入并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她們的生育意愿。
影響白領階層女性生育意愿的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作為對生育意愿影響較大的因素,小至可以影響一個街道、一個村莊,也可以影響到一個較大范圍地區甚至大至整個國家的群體生育意愿,從而形成一種有區域特點的生育文化,并通過人們的生育觀念特別是政府的生育政策而被集中體現出來。生育行為不僅受白領女性階層自身意愿的影響,也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社會環境作為外部宏觀環境,其影響往往是深遠持久的。而且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文化、風俗往往不盡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地區,生育意愿也會體現出不同的特點。
生育政策的影響。生育意愿的轉變主要是國家政策推動的結果,生育意愿的轉變往往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即服從、同化及內化。從目前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人們已經內化了計劃生育政策,特別是受到高等教育的白領女性,作為國家認同感和社會歸屬感的較強集中者,往往會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而在生育方面的意愿也會跟著國家的計劃生育有所改變。城市一胎化政策的實行致使白領女性數量越來越少,因此,往后白領女性的生活壓力也會越來越大④。因此,很多白領女性會充分為自己孩子考慮,而改變自己的生育意愿。目前,國家生育政策進一步放開,允許階段性落實二胎生育政策。很多原本就有了一個子女的白領女性,一般都會抓住機會生育二胎。換做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其對白領女性的生育意愿的影響還是很大的,超生罰款就會使其望而卻步,及放棄自己的生育意愿。
城市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中,白領的生育意愿也是不同的。在那些較發達的城市中,生活節奏較快,白領女性的壓力較大,想生卻不敢生的情況最多,孩子養不起的現象居多。而城市化水平較低的城市,生活節奏較慢,壓力相對較小,白領女性階層在生育孩子數量的意愿上會選擇多生一個,但出于以后生活的考慮及國家政策的限制,往往不會輕易選擇生育第二胎。
生活壓力的影響。現代社會白領女性階層生活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往往因為具有較強的事業心,不愿意為了生育孩子而影響自己的事業。另外,在大城市,廣大的白領女性結婚后面臨房貸、車貸以及其他必要的生活支出壓力,因此對生育下一代而帶來的經濟成本產生困惑。這些都是導致現階段白領女性階層生育意愿較低的重要原因。
工作環境的影響。工作環境也會影響白領女性生育意愿。由于近年來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加,部分白領女性的薪水雖然已經能夠支撐其進行高端的物質生活,然而隨著生育成本的逐步提高,所需的資金也日漸增多,而白領女性的資金根本不足以撫養一個小孩或者兩個小孩,因此,很多白領女性在生育一個小孩之后,會選擇不再要小孩,而很多沒有生育小孩的白領女性,也會考慮自己是否要生小孩,或者自己應不應該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后再選擇生育小孩。因為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把自己和周邊的人相比,若是其他人都是選擇了相同的生育方式,往往作為企業中的個人,也不會選擇去改變,也會選擇隨大流,跟著大部分人的腳步走⑤。因此可見,企業環境乃是一把雙刃劍,對白領女性有著很大的影響。許多的白領女性在面對較大工作壓力時,會選擇干脆不要孩子。至少不用擔心孩子,回家后不用照顧孩子,這樣她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工作崗位中,攀登職業高峰,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往后的白領女性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生活壓力。過去有幾個子女共同贍養老人,而在計劃生育影響下,一家往往只有一個孩子,以后白領年輕人都需要承擔四個老人的養老責任,以及養育下一代。因此出于減輕自身負擔的愿望,對生育下一代的愿望大大減弱,有的僅僅將養育下一代當作履行人生的義務,缺乏主觀能動性和生活向往性。加上部分白領女性追求個性獨立,喜愛自由,不愿年輕時就被過多的生活壓力所牽連,不希望剛剛實現的生活水準,卻因出生的孩子而有所下降。
改善白領女性階層生育觀的優化路徑
加大生育政策的改革力度。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30余年的實踐證明了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尤其在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老齡化趨勢的不斷發展,當前我國需要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當前放開二孩政策就是政策調整的嘗試與實踐⑥。
從改善白領女性生育意愿的角度來看,加強政策引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是要積極鼓勵白領女性生育。由于白領女性受教育水平高,綜合素質和個人能力都很強,在個人基因的遺傳和下一代的后天教育方面應當較為成功⑦。因此,從政策層面要鼓勵白領女性生育,此舉對提高全民族素質也十分有利。
其次,要從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入手,為白領女性適當減緩由于生活成本高而帶來的不敢生育的心理壓力,解除白領女性對未來生活和養育子女的后顧之憂。
最后,相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讓用人單位給適齡女性白領生育下一代適當的照顧,不能因為女性白領生育下一代需要休假而勸退或者影響升職,要充分尊重白領女性的生育權。
建立健全醫療體系保障體系。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生育率計算是基于新生兒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來確定的,即生育率等于新生兒出生率減去死亡率。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醫療水平有明顯提高,新生兒死亡率越來越低。因此提高生育率,關鍵是提高新生兒出生率,即提高白領階層女性的生育意愿。
醫療部門應當建立起一套針對于白領女性生育的完善的保障體系,在保障醫療資源公平分配的前提下,從懷孕到分娩的全過程適當給予白領女性優質的醫療服務,并定期向全體準媽媽推送一些醫療常識,建立定點聯系制度,對白領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給予全程的貼心照顧,建立起完整的醫療服務保障體系,為白領女性生育下一代保駕護航⑧。此外,醫療部門要加強對適齡白領女性生育行為和生育觀念等的宣傳和引導,逐漸改變白領女性的生育觀念,提高生育意愿。
積極轉變白領女性生育觀念。前文已經分析,影響白領階層女性生育意愿的因素主要是經濟成本和個人未來發展兩個主要問題,解決這兩個主要問題,提高白領階層女性生育意愿就可以迎刃而解。
就白領女性的個人觀念而言,白領女性普遍認為生育下一代是對自己職業發展和提高經濟收入的障礙,會延緩自己在事業上的進展。這種想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其合理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育是人的本能,繁衍下一代也是人類神圣的使命,養育下一代是人生的樂趣,是另一種情感體驗和人生的收獲,而這種體驗和收獲是工作和事業無法給予的,對于白領女性更是如此。雖然養育下一代會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但這個過程無疑也是充滿人生幸福感的。而且生育行為和白領女性的年齡段有直接關系,錯過最佳生育年齡,再想生育下一代,不僅身體會承受更多的痛苦,孩子的身體素質也會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白領女性作為社會高學歷、高修養的人群,往往在追求人生享受時,生育意愿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然而,雖然其有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然而必須時刻糾正自己的價值觀,時刻調整自己的生育觀。科學研究表明,晚婚晚育會使得后代基因、身體技能等各方面發生基因突變的幾率變大,而發生遺傳性疾病的幾率也會提升,因此白領應當注意自己的生育年齡,盡可能地在能夠承受的年齡期間生育。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各方面與國際接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還會發生許多變化,白領女性階層的生育觀念也會發生許多新的更加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我國婚姻家庭生活的模式多元化的趨勢,選擇哪種模式是白領階層自己的事情,但以怎樣的方式去維護他們家庭生活的合法權益則是全社會應該關心的,決策者應該認真研究和妥善解決的問題。
(作者為貴州理工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龔德華,甘霖,劉惠芳,曾小敏:“生育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②吳孝明:“現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對農村生育意愿影響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③吳唯實:“影響生育意愿的社會因素分析”,《統計與決策》,1993年第4期。
④陳衛紅:“白領階層女性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⑤李高原:“上海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⑥賈志科:“影響生育意愿的多種因素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⑦趙琳華,吳瑞君,梁翠玲:“大城市‘80后’群體生育意愿現狀及差異分析―以上海靜安區為例”,《人口與社會》,2014年第1期。
關鍵詞:權利,就業歧視,不平等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憲法規定;婦女在經濟生活中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據此,在《勞動法》、《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上,體現了中國婦女與男子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就業地位。享有同等的勞動權利,以及女職工在勞動工作過程中受到國家的特殊保護等作了規定。但是,由于我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舊觀念殘余影響還存在,而且我國人口多,勞動力供大于求,每當社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時,婦女就業問題的矛盾就突出起來,這些都干擾著我國婦女就業等政策的貫徹執行。當前,我國又面臨著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在正確貫徹婦女就業與女職工保護政策方面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擾。
在我國,婦女就業歧視,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婦女的就業機會和從事職業的崗位往往比男子要少,卻承擔的責任和壓力更大。女性第一次就業通常就比男性困難,包括許多女大學生在畢業求職過程中都會遇到性別其實問題。
婦女勞動就業權是婦女獲得并保有財產權利的重要途徑和保障,也是實現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的先決條件。建國以來我們國家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對婦女就業權的法律保護,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從制度和體制上為促進婦女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婦女就業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急劇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轉型,婦女所面臨的就業環境和實際就業狀況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就業過程中歧視婦女的現象日趨嚴重,許多婦女成了就業中的弱勢困難群體。通過制度創新完善對婦女平等就業權的法律保護,是一個關系到社會穩定,關系到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問題,其意義可以與上個世紀50年代全面動員婦女參加社會勞動相提并論。
一、婦女就業會遇到哪些問題
(一)我國婦女就業歧視現象的現狀
由于生理以及社會觀念上的原因,婦女在就業過程中處于不利的地方。論文參考網。從生理來看,女性與男性相比在身體結果和生理機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女性在一生中要經歷經期,孕期,產期,等生理機能的變化過程,過重的和過緊張的勞動以及不良的工作環境,都有可能影響到婦女的安全和健康,甚至會影響到整個民族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從社會觀念看,社會性別觀念以及社會叫色定位的差異也給婦女就業帶來很大的障礙,這種想象的觀念往往偏見地把婦女看成弱不禁風,沒有理性,和被家庭拖累的群體。這些想象的特點,常被雇主當作排斥婦女就業的借口。
(二)女工未能納入社會保險范圍
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是現階段我國公民享受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險的前置程序和必要條件。也是用工單位對被雇傭職工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對此,我們做了一個調查,63%的女工,其單位為她繳納和辦理了社會保險。而37%的女工單位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障費。49.3%的女工答道單位是按城鎮繳費標準繳納的,19.2%女工是按郊區標準繳納的,剩下的31.5%選擇不知道。顯然,她們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單位究竟是讓她參加了哪一層次的社會保險,也不知道自己應享有的權利和標準。另外,我們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即企業為降低用工成本,故意規避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而女工被迫接受這種降低了的待遇。論文參考網。
(三)就業時間縮短
女職工實際就業時間縮短,就業年齡呈年輕化趨勢,勞動合同期限短期化現象嚴重。雖然我國法律規定女職工50歲退休,但女職工實際就業年齡多集中在18-45歲之間,5歲以上在企業就職的女性,往往成為減員的首要對象。一些企業甚至規定女性職工45歲就要內退。對于那些處于生育高峰期的女職工,用人單位則采取縮短合同期限,甚至一年一簽合同的辦法,以回避女性事業中斷期帶來的負面影響。有的用人單位知道或估計哪位女工要結婚,就會在其尚未懷孕時,提前表示不再續簽下一次合同,以逃避用人單位未來將要承擔的某些義務。女職工所簽勞動合同期限偏短,加大了女工就業的難度和不穩定性。
二、總結
當然,從全局看,我國13億人口,6億多女性.至少有接近3億適齡婦女勞動力,我國的婦女就業與女職工保護問題仍將是一個長期的、繁重的任務。特別是在我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觀念沖突大,法制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現象存在。從表面上看,近年沿海地區一些私營業主、“三資”企業熱衷于大量雇傭女職工,但他們出發點仍是“打工妹”,聽話、好管、工資低廉,這要按照女職工保護的規定來保障婦女就業的權利,實際上還相距很遠,甚至和他們貪婪追求利潤的本能是南轅北轍的。論文參考網。眾多的鄉鎮企業和一些小型國有企業,就其低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講,要全面貫徹女職工保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平衡適用女職工多的行業與適用女職工少的行業的負擔,鼓勵企業單位盡可能地多用一些婦女勞動力,解次婦女就業難的問題,建立社會統籌的婦女生育保險的議程已經提出。所以,當前我們面對這一繁重的任務,我們,必須大力宣傳婦女就業與女職工保護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宣傳《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的達容,以及它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促進作用。并依據《芳動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法規,加強女職工勞動保護的執法監察工作,不斷地提高婦女就業與女職工保護工作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董輿.當今中國人的法律意識結構——抽樣調查結果與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1,(6).
[2]蔣永萍.世紀之交關于“階段就業”、“婦女回家”的大討論[J].婦女研究論叢,2001,(2):26.
[3]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4]何平.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報告[A].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01.
論文關鍵詞:他者;男權社會;女性特征
不論是從生物學論據、精神分析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還是歷史上那些可據可考的事實來看,除了短暫的母系社會,女性一直都是作為他者成為男權社會的附庸。在由男女兩性組成的人類社會中,男性一直是整體中的主體,而女性只能做為客體、他者而存在,正如波伏娃所說:最平庸的男性面對女人也自以為是半神”[1]。畢飛宇的長篇小說《玉米》表現了男權社會意識下女性作為他者的思想狀態。
一、傳宗接代的工具
在父系制社會中,男性要求傳宗接代,人們不得不在生育中給予母親一個位置,但人們認為她只不過攜帶和孕育活的種子,唯有父親才是創造者。[2]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對男女兩性的思想影響都很大。《玉米》里施桂芳最初對待半推半就,王連方對待的熱衷自然不是因為夫妻間的感情,王連方在施桂芳終于生下兒子后便再也沒有碰過她。施桂芳對于丈夫來說,只是一個生兒子的工具,除詞之外施桂芳對于王連方沒任何吸引力。柳粉香原一直不能懷上丈夫的孩子,卻懷上了王連方的孩子,諷刺的是婆婆知道后卻說:能懷上就好啊。柳粉香在婆婆那里無疑也是一個傳宗接代的工具,至于這個工具被誰用過并不重要。“過門前的是金,過了門的是銀,喂過奶的是狗”王連方對于女性乳房的看法明確地表明一旦完成的生育的任務女人的價值就所剩無幾。不僅男人把女人當成生育的工具,女性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也把自己放在了他者的位置上。施桂芳是個明顯的例子,沒有生兒子之前她對人和藹,生下兒子之后便是一副女支書的樣子;施桂芳自己也認為生育的任務完成了便可以揚眉吐氣了。至于女人懷孕、分娩以及哺乳的痛苦,不僅男人不關心,就連女人自己也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
二、男人權力的象征
從原始社會開始,男人由于身體優勢開始進行捕獵這些女性不占優勢的生產勞動,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性開始上戰場。女性因生理上的劣勢,例如乳房等身體發育以及生育和月經等限制了她們的行動,于是男性逐漸掌握了權力。戰爭年代,女人根據樣貌和身體發育劃分等級,最高是妻,最低就是女奴,女人數量和質量與男人的權力有直接關系。那些女人肯跟王連方睡覺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王連方是支書,手里有權,王連方對那些女人都不是真心的,她們只是滿足王連方欲望的工具;文學柳粉香不愿去干漚肥這種又臟又累工分還低的活,解決辦法就是要靠王連方,柳粉香的姿色氣質不用說,王連方也覺得得到柳粉香是能力的象征。村里的人都知道玉米能干漂亮,卻給郭家興做了填房。這是一個雙贏交易,玉米是為了借助郭家興的權力;郭家興能娶到玉米這么年輕漂亮又能干的媳婦恰恰是權力的象征。“女人不僅取悅男人的社會虛榮心;她也使他感到更隱秘的驕傲,他沉醉于對她的控制”。[3]玉米作為大姐幫助被人欺負的玉秀重新樹立信心,玉秀的心里是感激的,但卻有一股難言的恨,玉秀希望玉米不是大姐而是大哥。玉秀認為,同樣是女人,為什么玉米可以這么堅強讓人依靠,如果玉米是個哥哥,那么玉秀依靠她也是情理之中。說到底,玉秀在心里就認為男性的強壯是理所應當的,而讓一個女人在另一個女人面前示弱就有些心理不平衡了。
三、女性特征的壓制
男性總是以自己的男性特征為傲。“娘娘腔”便因為降低其男性特征而被認為是侮辱性的詞語。女性特別是青春期的女性,總為女性特征的顯露感到羞恥,比如第一次來月經和胸部的發育等等,有的女孩甚至還在胸部綁緊布帶來防止同伴的嘲笑。在不少地區,女性經期被認為是污穢不潔的,不允許參加祭祖等大型活動;現在的泰國也是如此,也有規定女性經期不能進入寺廟等。在中國歷史上女性從小受到三從四德的禁錮,甚至認為女性打扮得過于妖嬈就是的表現。這些原因使得女性特征被壓制。玉秧終于靠自己的實力進城讀書,她沒像大姐玉米那樣依附權勢。但是玉秧是自卑且壓抑的。玉秧被迫參加三千米長跑的時候正在月經期,但是她羞于告訴老師,于是委屈自己忍痛跑完了3000米。玉秀是個愛美的女孩,善于展現女性的魅力,但是在玉米眼里就是個“下作的坯子”,村里的女人都以老實本分為標準,除了生育這一女性特征,其他女性特征的顯露只會被看為不潔、放蕩、污穢的標志。男人一邊欣賞那些具有女人味的女性,一邊又在心里看不起她們。所以女性便開始自覺或不自覺的壓制自己的女性特征。
女性的生理、心理、身體特征以及傳統的風俗和道德觀念等一直在無形中壓抑著中國女性。甚至使她們中的一些人變成權力的附庸并失去自我。女性想要在社會上獲得跟男性同等的地位,首先要突破歷史和社會中對女性他者地位的定位,使女性也同男性一樣成為社會二元體的一元,而不是簡單的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男人權力的象征。
注釋:
[1][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I[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P19.
論文關鍵詞 女性 權益保護 法律思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女性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社會中的價值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肯定,女性群體在社會中的權益得到了逐步的建立并完善,建立了一系列的女性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和合法權益的法律救濟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既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所決定的,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時至今日女性在社會中雖然擁有了和男子一樣的社會地位,但現實卻并非盡如人意,因此要加強對女性法律權益的保護,社會才能更加和諧、進步。本文所界定的女性權益是指女性作為社會上的人所應當享有的與其他主體(男性)一樣的平等自由的權利。下文主要對女性在婚姻家庭領域的權益保護進行法律的分析與思考。
一、現代女性在婚姻家庭方面享有的權益及其內容
在舊社會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極其低下,她們被看成是男性的私有財產,任由其處置,最終使女性從身體到精神都成為男性的附屬品,讓女性不僅在身體上而且精神上都遭受了許多的痛苦和折磨。不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看待事物的觀點發生了變化,現在法律賦予了女性充分的權益。我國頒布了一系列保護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現如今,法律賦予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權益包括:(1)人身方面的權益;具體是:婚姻自由權(婚姻不受任何人的干涉,完全處于女性個人的意志)、生育自由(有可生育子女和不可生育子女的權利,不受任何人的威脅和干涉)、人身自由和不被虐待的權益、和男性享有一樣的家庭地位,不因收入的多少而受到歧視。(2)財產方面的權益;具體是:享有個人財產權,不被剝奪,繼承權(繼承丈夫、父母等直系親屬財產的權利),獲得贍養的權利,離婚時獲得和男性平等分配夫妻共同財產的權利等。由此可見,我國法律賦予了女性這一系列的權益,說明在法律領域內女性地位日益提高,女性權益保護問題已向著完善的目標進步。
二、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權益保護的不足
雖然國家規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權益不受侵犯,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侵犯女性合法權益的事件仍舊存在。如:在離婚案件中,一些男性往往采取各種手段,限制或剝奪女性的財產權益,侵吞經營收入或花錢買離婚。還有就是女性在家庭中的繼承權問題,我國《繼承法》明文規定了繼承權男女平等。在同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中,不得歧視婦女;女性配偶可以繼承丈夫的財產,不受任何人干擾。但在實際生活中,在我國城市地區,女性與男性享有平等的繼承權幾乎沒什么障礙,但在一些農村地區或邊遠地區,法律意識還不夠強,其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得那些地區的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不應該再回來繼承父母的財產,剝奪了女子繼承父母財產的權利。同時還存在一些阻礙女性繼承亡夫的財產和喪偶兒媳繼承公婆的財產,以及阻礙其處分自己繼承的財產的行為。《繼承法》規定,妻子是丈夫的第一順序繼承人之一,與其他同一順序繼承人享有同樣的繼承權利;喪偶兒媳對公婆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但是在一些法律比較落后的地區仍然存在剝奪女性繼承權和阻礙其處分自己財產的現象發生。如:女性繼承了亡夫的財產,要再嫁就不能帶走她所繼承的財產,必須留在婆家。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由于法律可操作性不強,存在許多的漏洞。在婚姻家庭中還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侵害女性權益的問題,就是現在討論的比較熱點的話題:家庭暴力問題。雖然目前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做出了積極的努力預防和懲治家庭暴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實狀況仍然不是很樂觀,還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困難沒有得到解決。其中,規范家庭暴力的法律規定不夠完善,法律干預力度不夠突出就是其原因之一。同時還由于:(1)雖然現在是新時代了,但是在男權文化和夫權思想的影響,還是有一些人抱有“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思想根深蒂固。(2)一些丈夫文化素質低下,在社會中無法找到自己的價值,只能靠打罵自己的妻子來體現個人價值。(3)立法不完備和法律的可操性差。(4)社會對家庭暴力現象的漠視態度是家庭暴力產生的社會根源。(5)女性的懦弱是致使產生家庭暴力的自身原因,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不懂得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使施暴者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
三、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權益保護的完善建議
目前雖然國家頒布了不少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權益,但還存在一些漏洞,可操作性還是不強。本文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大力宣傳法律知識,增強大家的法律意識
保護女性權益最主要是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識,尤其是農村和邊遠地區的人們,加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在“3.15法制宣傳日”的時候,政府部門應該在那些大型的活動地點:如中心廣場、商業街、購物廣場、商場等地進行法律宣傳,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同時可以通過配合演出一些有關法律方面的小品節目之類的,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在“3.8婦女節”的時候在各個人員流動比較大的活動地點設置專門針對女性的法律知識宣傳,讓女性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當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懂得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二)設置一些免費的法律宣傳講座,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法律
現在有些人對法律不是很了解,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該怎么做,尤其是女性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更應該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在農村各個村和鄉設置法律知識普及講座,讓各個村和鄉的政府部門組織大家去參加法律知識普及講座。農村的人法律知識不夠全面,法律意識不夠強,因此應該在農村做大力的宣傳。
(三)加大懲罰力度
嚴厲懲戒那些在婚姻家庭中侵害女性合法權益的行為,加大懲罰力度。當女性的權益受到侵害時,男性應賠償因此給女性造成的損失,而且賠償額應比較大,是損失的雙倍。這樣男性就不會利用各種手段來剝奪女性的財產權利了。同時完善《婚姻法》和《繼承法》,讓女性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完善女性在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保護。
(四)完善家庭暴力方面的制度
論文摘要:從婦產科患者的特點及男性醫生所面臨的處境,探討對婦產科男性醫生加強倫理道德的培養方法,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婦產科工作,促進醫患關系和諧。
隨著醫學科學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男性醫生開始進人婦產科領域,但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對他們的醫學倫理要求也更高。因此,加強男性醫務人員倫理道德培養,成為促進婦產科醫患關系重要的一環。
1婦產科行業特點
1. 1婦產科醫療工作特.毅
婦產科的工作對象是婦女,涉及性器官和婚姻、家庭、生育等問題,表現有如下特點:
1.1.1群眾性廣。
婦女因婦科疾病或妊娠、分娩住院,親友都十分關心,尤其產科更關系到母子兩代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因此,工作好壞對群眾影響很大。
1.1.2社會性強。
婦產科工作涉及保護婦女權益、優生優育、計劃生育、人流墮胎、性別鑒定、生命質量等許多社會問題,有些問題還涉及國家法律和有關政策,如婚姻法、計劃生育政策等。
1.1.3技術性高。
由于婦產科工作常涉及兩代人的生命,關系著一個家庭的幸福,病人及其家屬對醫務人員的技術要求不斷提高,希望醫務人員能夠及時確診、妥善治療,而且應盡量使性功能和生育功能保持完整。
1.2婦產科病人的心理特點
1.2.1羞怯心理。
由于受傳統封建思想影響,女性就醫常有害羞心理。尤其是未婚女性對性缺陷、形體缺陷,已婚婦女對性生活異常、生殖機能障礙等疾患難以啟齒,當男性醫生在場時尤為如此。特別是涉及既往非婚同居、妊娠、墮胎和婚外性生活等個人隱私時,患者更是諱莫如深,不愿吐露,常有隱瞞病史、拒絕檢查或要求保密的情況。尤其是當男性醫生為其診治時,這種心理表現更為突出。
1.2.2疑懼心理。
婦產科病人疑懼心理包括:少女月經初潮時的恐懼不安,妊娠分娩的喜憂參半,對生殖器畸形或手術摘除心理負擔沉重,易產生自卑感和心理缺失感,擔心會影響性生活、夫妻感情、生育和家庭幸福等。
1.2.3抑郁心理。
由于疾病部位及受傳統觀念影響,這類病人雖有痛苦,也不輕易向人傾訴,一怕人們譏笑議論,二怕社會輿論,思想負擔沉重,終日提心吊膽,抑郁苦悶,甚至造成心理失衡,引起心身疾病。
1.2.4驕躁心理。
由于內分泌的影響,加之住院后環境改變,病人感情脆弱,情緒不穩定。一方面焦躁不安,神經過敏,好哭易怒,容易沖動,甚至引起醫患間口角;另一方面又嬌愁自憐,悲觀孤獨,渴求、同情和體貼。
2男性醫生從事婦產專業的困境
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中國女性身患婦產科疾病時不愿接受男性醫生診治,導致我國目前男性婦產科醫生的比例不足5%。到醫院看婦科或者產科的時候,很多女性從心底里會覺得面對一個男大夫是很尷尬的。據調查,81%的患者本身比較配合,但是來自家屬的反映不好處理。作為婦產科男醫生,因不被理解而被患者丈夫動粗的尷尬是眾多婦產科男醫生有過的經歷。
3婦產科男性醫生倫理道德的培養
3.1培養男性醫生穩定的職業心理
穩定的職業心理是指具有較強的職業自尊和職業競爭心理,能夠正確對待職業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能夠不斷促進自身在職業中的健康發展。重視年輕男性醫務人員職業心理的培養,使其能夠在工作中以滿腔的熱情對待病人、對待同事、對待自己,能夠以平和之心對待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包括在遭受女病人診療拒絕時,或者遇到病人的無理取鬧時,仍能夠冷靜處理,發現不足并隨之克服,從而具有一名職業醫師所具備的穩健的職業心理。
3. 2妥善解決患者拒診
男性醫生從事婦產科工作,與人們傳統意識差別比較大,因此更需注重醫患之間的關系,避免糾紛的發生。當病人出現猶豫,不愿意接受男性醫生檢查時,男性醫生應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后再跟患者進行交流,耐心詢問患者覺得哪個大夫更有經驗,并把病人推薦給她(他)。
3. 3強調知情同意
婦產科男性醫生在診療前,向患者說明由本人為患者治療,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最大限度調動患者的能動性,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同時,也不能剝奪患者考慮及選擇治療的權利,從這一原則出發,婦產科男性醫務人員應尊重患者的人身權利,遇到拒絕由自己診治的患者時,及時向科主任匯報,調整治療醫生。
3. 4重視醫德醫風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倫理學進一步延伸并擴展為生命倫理學,它以生命為中心,不僅涉及醫療領域的病人,還面對整個社會的人群,從生殖、生育、衛生保健等方面,引發各種倫理探討。由于科技與經濟利益等的介人,醫患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在這種情況下,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對新上崗的男性醫生,需要帶教老師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自覺的醫學倫理學知識,影響男醫生形成堅定的職業道德觀念。
3.5儀表樸實,行為端正,態度嚴肅
樸實的儀表,端莊的行為,嚴肅科學的態度,是取得病人信任的首要條件。尤其男醫生更要醫行莊重、品德純正,不有思邪念,檢查時要有女護士陪同或其他第三者在場,取得病人同意后,由病人自己寬衣解帶,再循規操作。操作中力求輕柔,避免多次重復檢查。
3. 6要愛護病人,做好保密
[關鍵詞]女性高新技術人才;社會性別;技術與性別
[中圖分類號]C9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744(2016)01—0076—05
作者簡介:易顯飛(1974—),男,博士,長沙理工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哲學、與科技發展;王雅蓉(1989—),女,長沙理工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與社會;秦美珠(1965—),女,博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婦女問題
現代高新技術產業自動化生產率高,體力勞動強度低,弱化了女性在體力上的先天不足,越來越多的女性技術人才愿意投身至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女性高新技術人才不僅是技術的使用者,更是技術發明和創新的參與者,從技術—性別—社會的視角來看,女性高新技術人才有其獨特的認知優勢,能以女性視角洞察技術隱藏的多維價值,從而有利于克服技術的過度“男性化”甚至“非人性化”傾向。[1]隨著性別平等與解放運動的深入,女性高新技術人才在技術領域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得到社會的認同,但必須看到女性高新技術人才的成長依然面臨諸多瓶頸。
一、女性高新技術人才成長受制約的現狀與問題
技術人才不同于從事營銷、管理等方面的業務人員,也有別于一線生產工人,他們是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發和熟練地掌握了某些專門領域的科學技術的專業人才。盡管高新技術產業因其勞動強度低、工作環境優越等特點為女性技術人員提供了眾多工作崗位,但在高新技術領域中仍存在男女之間不平等的現象,并且在職位和行業上男女技術人才存在性別分層,女性在技術領域中處于邊緣地位,在工作場所、職位、薪水等方面均表現出了巨大的性別鴻溝。在職業發展中存在性別歧視、家庭角色與職場角色沖突、晉升渠道不暢通即“玻璃天花板”等突出問題,這使女性技術人才在職場晉升過程中舉步維艱。
首先,技術領域內存在著較嚴重的“性別失衡”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參與到公共勞動中,高新技術產業以其優越的工作環境和薪資水平吸引了一批高素質女性技術人才。然而,數據顯示,技術領域仍存在巨大的性別鴻溝,女性技術人才仍舊“相對缺席”,即在技術領域中,女性技術人才的比例遠低于男性。我國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在女性人力資源中,女性技師和高級技師分別為23萬人和7.7萬人,占我國技師和高級技師總量的14.9%和14.2%。[2]這表明女性技術人才嚴重短缺,男性依舊在技術領域中占據絕對優勢。
其次,女性技術人才“行業分層”較突出。目前,女性技術人才大多集中于“適合女性”的醫療技術、信息技術等行業和領域,而從事工程技術的女性技術人員則要少得多。以廣西女性優秀專家的行業分布情況看,科技領域的女性專家人數占女性專家總人數的18.33%,從事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和高技能領域的女性專家人數各占優秀女性專家總人數的5%,從事工程技術領域的女性專家人數更少,僅占女性專家總人數的3.33%,其余86.36%的女性專家均從事醫療、教育、衛生、社科等文科類行業。[3]這一現狀表明,絕大多數高素質女性都游離于技術產業之外。
再次,女性技術人才往往處于技術層級的底端。從世界范圍看,男性一直是整個技術領域的權力中心,是技術創新和技術變革的主導力量,女性的價值和作用受到貶抑。女性技術人才則被排擠到邊緣地位,大多集中于薪資低、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崗位上,反之在報酬較高、技術含量較高的技術崗位與核心部門中,女性技術人才的比重則非常小,這種“高位缺席”的現象,使得女性技術工作者的個人觀念不能在技術決策中得到實現,女性技術人才對社會發展的潛在貢獻遠遠沒有得到發揮。
二、女性高新技術人才成長受制約的成因分析
(一)既成的“二元論”性別文化是制約女性高新技術人才成長的主要因素
女性高新技術人才游離于技術領域的邊緣并非基于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別差異,而是由社會建構下的社會性別差異導致的。在近千年的社會發展中,兩性間的不同分工,使男性所從事的畜牧業和農業在生活中逐漸起決定作用,女性因體能差異而被視作低等生產力,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工作機會受到制約。而后,受傳統性別“二元論”和“生物決定論”影響,女性被認為生理特征和人格特征都劣于男性,女性氣質被建構為被理性所排斥的東西,“科學是屬于男性的標簽,科學文化偏見排斥女性進入科學領域”[4],男性逐步成為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主導。由于女性多困頓于家庭瑣事,獲取的經驗和技能僅源于家庭生活,多數女性失去社會化勞動和受教育機會,只能被社會化大生產邊緣化,進而使全體女性被動地被社會建構為思維固化、墨守成規、不善交流與合作的群體。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創新性、動態性等特點,要求從業者具有敏捷的思維、強大的創作力,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與女性“社會性別”特點之間的矛盾使得即使女性技術人才取得比男性更高的學歷、更豐富的專業技能,在高新技術企業中也并不會得到與之能力匹配的就業崗位,女子不如男的性別偏見使得女性技術人員在未上崗之前就已被輕視。
(二)角色沖突阻礙了女性高新技術人才的成長進程
傳統觀念認為,女性應將人生注意力集中在對家庭的忠誠與維護上,法國哲學家盧梭聲稱,女性的理想特征與男性不同,男人應渴望成為好公民,而女人應退居私人領域,將公共領域留給男人[5]。“男主外女主內”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價值觀念“逼迫”女性以家庭為重,要求女性在工作之余還要花費大量精力操持家中事物。而在職場中,尤其是人才消耗率高、知識更新速度快的高新技術行業,從業者被要求投入高度注意力從事科研、投入大量的時間掌握尖端信息技術。較高的產品創新率、知識更新率以及人才消耗率都對技術人員的創新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也需要技術人才付出比普通員工更多的體力和精力,也不可避免地使得技術人才始終籠罩在巨大的壓力之下。[6]家庭與職場間的不可調和矛盾和沖突使女性技術人員在兩者之間的精力投入比例上難以權衡,面臨生理、心理雙重壓力。因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女性技術人員很難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完全展示出來。
(三)女性生理性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女性高新技術人才的成長
女性技術人員職業晉升發展受生理影響顯著。從個體職業生涯發展歷程看,女性技術人員具有較大的波動性,這與女性生育密切相關。生育導致的生理條件變化,對女性的體能、心理和精力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此期間女性工作與創新能力下降,對企業的短時利益造成影響,更對女性技術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由女性職業生涯呈現出明顯的“兩個高峰和一個低谷”的特點可見,生育與操持家事無疑增加了女性技術人員晉升的阻力。[7]另外,女性技術人員通常自我期望值較低,晉升動機不足,在職業競爭意識上存在“拐點”:隨著職業發展越來越趨向于職業目標,女性技術人員的競爭意識會逐漸增強,而一旦達到先前設立的職場目標,女性技術人員便會產生職業倦怠、競爭意識減弱、職業發展方向和晉升目標變模糊等問題。[8]因此,盡管女性溫和、追求穩定與男性陽剛、激進等特性互補,有利于技術發展和使用的穩定性,善于傾聽的特點致使女性比男性在新知識接受上更具開放性,但女生的生育天職造成的短期績效降低使高新技術產業更傾向于選擇短期績效高的男性。
(四)高新技術領域現有的相關制度成為制約女性高新技術人才發展的外部因素
在職業晉升方面,因為先天的性別歧視和不利于女性的考核制度,女性技術人員在晉升時會遇到一種無形的、人為的不公平和困難,這就是常被提到的“玻璃天花板效應”,這種看不見的屏障使女性無論付出何種努力、獲得何種成就都仍舊無法攀向更高的“階梯”[9]。帶著“有色眼鏡”的考核者、忽視兩性間生理差異的經驗化的考核制度,這些都束縛了女性技術人才的成長與發展。同時,我國勞動法規定,“女性干部/工人的退休年齡是55/50歲(特殊工種除外)”,女性技術人才累積工作年限低于男性,退休年齡早于男性。長年知識累積和人脈累積在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科技人才在41—45歲年齡段開始擔當科研重任,成為科研中堅力量”,[10]而45歲卻意味著女性技術人才的創新研究生涯即將走到盡頭。過早地結束職業生涯使得女性在知識和人脈累積到最高峰時即使仍有充沛的精力也只能退居幕后,后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女性技術人才通常具有受教育時間長、學歷高、年齡偏大等特點,因此她們實際工作年限也會相應縮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女性人才晉升與發展的機遇,影響到其職業發展中的“優勢累積”,造成了女性人力資源的浪費。[11]
三、推動女性高新技術人才成長的對策建構
(一)構建有利于推動女性高新技術人才成長的社會性別文化
首先,解構“二元論”性別結構、尊重差異、消解性別壓迫、營造積極的性別公平文化是推動女性技術人才發展的重要前提。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女性當前所處的境地是由父權制文化建構而成,并非生物學中的生理特性所決定。[12]女性技術人才的發展不應被性別偏見所限制,早在公元前300多年,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就提出“男女同賦”,并主張女性參與公共事物管理,提高女性地位。其次,女性技術人才成長不僅需要社會充分認識到女性人力資源的價值,加大對女性技術人才教育投資力度,更需要女性技術人才克服自身的“弱者”心態,明確自身職業規劃,令女性技術人才有更清晰的奮斗目標。[13]最后,建立科學化的考核制度,保證女性的話語權,保障婦女對各項資源具有同樣的控制權。
(二)弱化角色沖突,促使女性高新技術人才角色重心轉移
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可以有自己的事業,但應承擔相較于男性更多的家庭事務。家庭角色和職場角色的沖突大大阻礙了女性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大力開展家務的社會化,推動家庭服務業,幫助女性技術人才減輕家務負擔,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時,強化男女平等的觀念,倡導文明的“家庭觀”,鼓勵男性家庭成員主動分擔照顧家庭地責任,減輕女性技術人員的家務負擔。社會和家庭共同配合,弱化了女性技術人才的角色沖突和困惑,促使女性家庭觀轉向多元化。同時,企業也建立靈活的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女性的生理差異,設定彈性工作時間,以充分發揮女性技術人才的主觀能動性。
(三)關注女性高新技術人才特殊性,成立基于性別視角考量的女性技術人才組織
女性多具有較高的合群需要,更青睞和諧輕松的工作氛圍,而高新技術企業具有性別失衡、高人才消耗及強競爭性的特點,女性高新技術人才面臨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成立女性技術人才聯盟,使女性技術人才之間不僅能友好互動交流,和諧的人際關系更易使她們產生強烈歸屬感和積極性。[14]在團隊中樹立“角色榜樣和良師益友”,為女性技術人才確立主體意識提供可供效仿的角色模式,定期開展培訓活動,增強女性專業技術人才的凝聚力、改變女性技術人才對自己群體的認知,主動建構自己的職業規劃而非被動接受上級安排,并以此對抗主流社會建構出的女性整體柔弱、容易受人擺布的形象。同時,企業也應重視企業內部性別和諧問題,成立女性人才組織,加大女性技術人員的培養力度,進一步疏通女性技術人才晉升渠道。
(四)重視制度建設,為女性高新技術人才發展與提升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首先,兩性平等和女性更進一步發展需要法律支撐,通過女性權益保障相關法律的制定與落實,為女性職業生涯發展創造平等的競爭機會。其次,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應避免否定女性生理特色的形式化、教條化的性別平等,要正視兩性生理差異,對女性的需求及特殊權益給予滿足和重視。生育成本承擔與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匹配性是造成女性技術人才求職和晉升的最主要障礙。女性繁衍種族給整個社會發展具有正的外部效應,而女性生育期間誤工成本卻要用人單位承擔顯然有失公允,這必然導致企業對女性雇員的減裁。[15]最后,解決女性技術人才的發展問題,有賴于利于女性職業發展的保障制度的建立,如適當推后女性技術人才的退休年齡,有助于女性技術人才的“優勢累積”;提高生育價值補償社會化水平,有利于降低用人單位“性別成本”,等等。[16]
參考文獻
[1]董美珍.女性主義科學觀探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68.
[2]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7.
[3]何玲.廣西高層次女性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社會性別分析——以1992—2010年廣西評選的女性優秀專家為例[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6):60—65.
[4]施遠濤,陳雪玲.性別差異視角下女性科技人員科研產出之謎探究——基于湖北省的實證調查[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2):60—65.
[5]廈門大學性別與哲學研究中心.女性主義哲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61.
[6]楊艷.IT企業女性技術人員職業生涯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7—19.
[7]何建華.國外女性職業生涯開發研究現狀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1):24—29.
[8]冉娟.公共部門女性職業生涯發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20—23.
[9]黃育馥.玻璃天花板[J].國外社會科學,2002(4):93—94.
[10]李和風.年齡結構分析對科技人才工作的管理學意義[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7(4):292—296.
[11]羅青蘭、孫乃紀、于桂蘭.加快女性高層次人才成長的有效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123—126.
[12]肖雷波、柯文、吳文娟.論女性主義技術科學研究——當代女性主義科學研究的后人類主義轉向[J].科學與社會,2013(3):57—71.
[13]顧琴軒、黃培清.研發人員職業傾向與職業成功發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2):106—108.
[14]唐人潔.我國女性職業生涯規劃的困惑及相關對策[J].管理科學文摘,2007(10):101—103.
[15]王淑榮.制約高新技術園區女性員工就業的因素分析——以大連高新技術園區女性員工為例[J].當代經濟,2008(8):32—33.
論文摘要:現今我國女性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女性在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現象也日益凸顯。文章通過對其外部因素的詳細分析,探析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對女性高等教育的影響。
從封建時期的“男尊女卑”思想到我國自辦專門女子學校——“上海經正女學”的開辦,再到現階段高等教育中女性普遍享受教育,可以說我國女性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長足的進步。面對現今高等教育,在我們為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的同時,不容置否,我國的高等教育性別不公平狀況還大量存在。其外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
一、政治因素
1.政府對教育公平政策制定的缺失。
1992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第三章“文化教育權利”中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權利。”“學校和有關部門應當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婦女在入學、升學、畢業分配、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總則”的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升學、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可見我國基本教育方針和教育法律是指向性別公平的,可是雖已立法,但在執法中對實際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現象重視不夠,在具體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還存在性別偏見的傾向。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實現了“法律上的公平”,卻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事實上的不公平”,而我國并沒有具體的政策來改善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劣勢地位。在具體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也經常出現忽視或歧視女性的情況。因為沒有關于性別區分的任何內容,在存在長期男女不平等思想的一個社會中,缺乏社會性別意識的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導致性別不公平或性別歧視的后果則是必然的。
2.女性弱勢的實際政治地位。
在我國當前的決策機構中,基本上以男性為主體,女性所占比例較低。基于此,可推之越到上層,具有女性代表的聲音也越發微弱,以女性視角來進行觀察和解決問題也越發難以實現。既然高層缺乏足夠優秀的女性為自身的性別團體維護和保障權益,又如何期待男性們能夠全力地捍衛“女性尊嚴”?即使以一種社會公平的角度審視我們的法律法規,也會由于無法以同種弱勢性別的深刻體會對其予以修正和完善。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公平中,要實現完全的性別平等,讓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高層探討和決策是不可或缺的。
二、經濟因素
1.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影響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經濟對教育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貧富差別,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給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可選擇的高等教育也是存在階層性的,如從一般的職業大學到普通高校再到重點高校,家庭環境優越的學生因承襲了家庭文化資本,還能選擇出國深造。在經濟和社會的不平等急劇擴大的過程中,教育非但沒有縮小和彌補這種差距,反而因其自身的不平等使得原本的不平等大大增強。而對于普通階層家庭來講,家里但凡出現不同性別的孩子,接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別的教育,或是選擇男性,而讓女性放棄高等教育機會的情況還是較為普遍的。在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男性的入學機會明顯優于女性。
2.城鄉差別影響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農村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性別不平等更為顯著,農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遠遠低于城市。經濟的落后直接導致高等教育中的性別不公平。在廣大農村中,“男娃上學、女娃放牛”的事例比比皆是,農村女性更難以企望能夠進入高等學府學習和研究了。據調查1997年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男性占55.42%,女性占44.58%;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中男性占85.04%,女性占14.96%。據此,農村女性高等教育不平等現象可見一斑。
三、文化因素
1.傳統文化影響著人們對女性高等教育的期望。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由來已久,“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更是成為高等教育性別不公平問題的根源。幾千年的封建父權制文化和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使得將女性培養成“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成為對女性的成功教育。“三綱五常”、“清貞”、“賢淑”、“恭順” 等等都是歷史教育對女性的定位。縱使歷經幾個世紀之久,在今天,“男性優于女性”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社會對男性的期望是要其做出優異的事業,支撐家庭、扶助妻子,而對女性的期望往往是在其能較好打理家庭事務的同時,再做好屬于自己的事業,往往將能于事業和家庭間關系良好平衡的女性作為欣賞和贊揚的對象,而對家庭生活不甚美滿的女性往往報以貶低和同情的態度。顯而易見,這樣的思想和觀念局限并束縛了女性的發展,牽制了女性對于接受更高教育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現實社會中存在兩種典型的女性觀點:一是女性自身也降低了個人追求,認為成家后就應該幫助和輔佐丈夫;二是彷徨于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而兩者的沖突必然是長期存在的,直到現在也無法找到一種解決機制化解兩者的矛盾。在高等教育方面則普遍地表現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成就動機不高,導致定位偏低,就業信心不足。尤其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現狀下,“婦女回歸家庭”的思潮,成為女性高等教育公平進一步提高的阻力。
2.女性性格的影響也導致了入學和就業不公平。
相較于男性,女性的性別意識使她們更多地關注情感、外貌以及與他人的關系,這樣一種對外界的敏感和溝通也使得她們注重營造和諧的氛圍。這與等同于男性競爭意識的社會意識是迥然不同的,甚至是背道而馳。從女童受家庭教育伊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家長對女孩的性別期待經常表現為安靜、乖巧、溫馴。因而不難得知,壓抑自身個性、淡薄的競爭意識就逐漸地內化為女性的自身氣質,使得女性群體普遍呈現成就動機偏低的態勢。
沉默的性格和對自身的低估也影響著女性的專業選擇以及未來的擇業。經過基礎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很多女性不是由于客觀環境和自身實力無法涉足高等教育,而是由于自身觀念主動放棄進一步接受教育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自動喪失了與男性“平分天下”的主動權,進而形成勞動力市場上的劣勢地位。現代女性既然走向社會,與男性競爭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可惜在高等教育入學階段的起點上女性就普遍屬于弱勢角色,再加之與“男性競爭特質”吻合的“社會競爭”的影響,區別于男性的女性性格使得女性的社會劣勢地位越發突出,大量的女性勞動者被邊緣化。
四、社會因素
1.用人單位對女性工作的擔憂阻礙女性教育回報。
統計性歧視(statistical discriminatino)的理論依據——人力資本差異和信息的不完全,具體就是從全社會的總體發展來看,男性的工作價值要大于女性,而且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雇主認為鑒別某些雇員能力的費用太高,只好采用這種成本最低的甄別機制。這也是用人單位對女性就業諸多限制和排斥的理論依據。其實這種做法對女性而言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差。根據美國密歇根州lawrence a.pfaffand associates的一項5年研究中,美國19個州2 400個管理人評定女性在20項管理技巧中,17項優于男性。有關技巧不僅包括女性的傳統強項,如訓練指導、團隊工作、激勵雇員,還包括處事果斷及規劃。根據加州hagberg consulting group對425個行政人員的調查,在52種管理技巧中,有42項女性比較優勝。明尼蘇達州的personnel decisions調查了5.8萬個管理人,發現23項衡量標準中,20項女性優勝。研究人員janetlrwin和michael perrault發出了6 400張問卷,結果顯示,在31項管理技巧中,女性領先28項。可見,女性絲毫不比男性遜色。
其次是女性在崗期間所面臨的婚姻、家庭事項,在其從事本職工作期間因其性別原因生養小孩、照顧家庭,也使得用人單位在招納特定年齡段的女職工時顧慮重重。女性通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加強自身競爭力的同時,卻因為教育對青春的消耗而陷入招聘尷尬的境地。因此,放棄高等教育,早早涉足社會,投身工作,也成為眾多女性的選擇。
2.不完善的社會規章制度無法切實保障女性利益。
如前所述,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就業后的一系列問題感到擔憂,但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規章制度來切實保障女大學生的利益,且相關的法律規定可操作性差,無法發揮應有作用。由女性的生理特征決定,她們肩負著傳承后代的艱巨使命,可是女性就業高峰期與生育期一致,在我國生育保險不充分的情況下,女性就業難問題也成為社會現今關注的焦點。因此,完善社會規章制度,保障女性就業,讓更多的女性通過參與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讓她們對未來的就業前景充滿信心,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胡旭紅.社會性別視角下我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問題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2):26.
關鍵詞:納粹德國;婦女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K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4-0253-02
婦女作為社會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影響的增強和西方新史學的崛起,史學家的視野不斷地擴大,研究的領域也不斷地拓寬。加之,與此同時,歐美婦女運動空前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活躍于社會的各個層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取得了令世人所矚目的成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對婦女史的研究異軍突起,而我國國內的西方婦女史研究則緊隨其后,20世紀80年代后便開始有了真正的起步。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傳統上對于西方婦女史研究的重點一直停留在對古代婦女和近現代的英國、法國和美國婦女的研究上,對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婦女研究一是相對較少,二是多集中于這些國家婦女運動的研究,對其具體的社會生活等方面涉及并不多。
但是近年來,在德國史學界,隨著社會史研究的深入,德國婦女問題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內容包括婦女生活的范圍、婦女關心的問題、婦女文化等大小不等。而納粹時期作為德國歷史上一個尤為特殊的歷史時期,那么身處在這個時期中的德國婦女在此時便走進了歷史學家的視野中。德國婦女究竟在這一時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德國婦女的社會地位在這一時期又是怎樣?圍繞這些問題,國內外史學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論證。對納粹時期德國婦女政策的研究正是這一學術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對這方面的研究概況進行梳理。
一、國內外學術界對納粹德國婦女政策的研究概況
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德逐步解密來了一些二戰時期的檔案,到90年代初東西德統一,涉及更廣范圍的納粹時期檔案得到更大規模的解密。在這些檔案得以重見天日的同時,其中涉及到婦女問題的檔案也為納粹時期婦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間。另外,有六、七十年代的傳統納粹德國婦女史研究作為基礎,納粹婦女史研究煥發了新的生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此前較少有人涉及的納粹統治時期德國婦女政策的研究逐漸引起了很多婦女史學者的興趣。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對納粹時期德國婦女政策有很多研究成果。如雅克R?帕維爾斯所著的《第三帝國的女大學生》通過對納粹黨出臺的有關在校女大學生的政策,分析了當時德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現狀,同時還討論了二戰時期在校女大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問題。作者認為雖然納粹政府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采取的是排斥的態度,并由此頒布許多限制政策,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甚至還使得德國女性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學術解放。麗莎?松的《納粹家庭政策,1933―1945》旨在通過分析納粹的家庭思想體系和具體的家庭政策,探討納粹家庭政策所產生的影響。作者在開篇章節中提供了非常實用的納粹家庭思想體系和政策的概覽。第二章則論及有關教科書中,婦女組織中以及大眾出版物中所體現出的教育和社會化問題。最后一章是作者全書的重點,集中論述被納粹政府所給予特別關注的家庭:“多生育”家庭,“自私的”家庭以及猶太家庭。該書為以后的學者在研究納粹婦女政策和納粹優生學問題上提供了借鑒。吉爾?史提芬森的《納粹德國的婦女》承襲了她研究納粹德國婦女嚴謹的學術風格,并將視野拓展到了她此前未曾涉及到的婦女政策領域。她認為納粹時期的婦女政策,使得婦女遭遇的唯一特殊之處是在于生育方面,母親的角色使婦女備受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關注和壓力。馬修?斯蒂布的《第三帝國的婦女》自出版以來,一直備受學界關注。作者在書中表明自己是要站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歷史點來考察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婦女。他試圖先對現階段該問題的各種研究觀點進行綜合敘述,然后用自己提出的觀點來解決一些相對傳統的爭論。作者認為納粹德國婦女政策既非現代也非反現代,只是因為不同的年齡、階層、信仰和種族會給婦女帶來不同的遭遇。由于納粹種族目標放在第一位所以能稱得上受害者的只有那些被納粹歸為“無價值”的女性,而普通的雅利安婦女實際則是政策的受惠者。米歇爾?蒙頓的《魏瑪和納粹德國的家庭政策,1918―1945》追溯了魏瑪共和國時期到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家庭政策,提供了大量有關納粹時期婦女婚育方面的資料。該書在論述納粹德國的家庭政策的章節中,提到納粹當局所頒布的一系列針對婦女的生育政策,其表面宣稱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恢復活力,但實質則是以這些政策作為納粹種族主義的工具。作者致力于通過對這些政策的分析,展示納粹家庭種族轉化目的被削弱的原因,而原因之一則在于許多婦女能夠挑戰,協商或者更多的是選擇逃避納粹的政策。該書最大的價值并非是要提供一種完全新式的德國家庭政策的表述,而是在于它將魏瑪共和國與納粹時期的家庭政策做了一次連貫的研究。
可喜的是,近些年,中國國內的一些學者也對這一前沿問題展開了研究。在此前,國內受條件所限,各種研究資料的來源非常有限。同時也由于國內學者受到國際婦女史研究主流思潮的影響,對于納粹時期的德國婦女史并未進行過多的研究。有關納粹時期婦女狀況的中文資料只是零星的見于各種德國通史、文化史之中。現在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國內學者可以通過網上資源快速地獲取得大量的國外一手史料,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國內學者研究這一問題的史料主要來源有:網上資源:《日耳曼研究雜志》(Germany History Review)、《中歐歷史》(Central European History)等;檔案資料:《納粹主義,1919―1945》(Nazism, 1919―1945),由杰里?諾克斯主持編寫的四卷本,堪稱納粹官方原始檔案資料的總匯,其中第二卷與第四卷對納粹戰前的婦女就業、家庭政策以及戰時婦女的勞動動員都有非常詳細的敘述。這些豐富的一手史料為這一問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還是以論文為主。王肇偉的《論納粹德國的婦女理論及政策》可稱得上是我國國內對納粹德國婦女政策進行探討的“開山”之作。該文首先通過介紹納粹的婦女理論及政策的形成過程與主要內容,對納粹婦女理論及政策的最終目的和結果進行了分析,并最終闡釋了納粹婦女理論及政策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由納粹黨極其政府對婦女的雙重要求所造成的。楊秀梅的《納粹德國的婦女政策》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了納粹德國的婦女政策,即就業、教育、婚姻和生育三方面。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逐次介紹與論述,作者認為婦女在納粹德國的地位是“完全要服從男性為中心的納粹政府需要,她們基本無權選擇自身的生活道路,只是屬于國家的工具”。陳其遜的《德國婦女運動的歷史與現狀》雖然沒有直接探討納粹德國的婦女政策,但是在論及早期德國婦女運動的時候,較為詳細的敘述了納粹在上臺前的婦女理念與婦女政策傾向。馬瑞秋的《德國納粹時期的婦女政策與婦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納粹的種族主義政策出發,認為德國婦女由此被劃分為了“有價值的”婦女和“墮落、劣等”的婦女。并創造性的提出了納粹婦女政策的基本傾向是“實利主義”的,婦女在納粹總體政策中始終只具有工具性意義。由此得出納粹婦女政策最本質的特征,即將種族主義的基本國策與人口政策、生育政策等等聯系起來構筑婦女政策的基礎。龐貝的《納粹種族主義政策下的德國婦女》則是單純從納粹的種族主義政策出發,構建在這種政策下的德國婦女的生存角色。他認為納粹宣稱婦女是民族的母親,給予她們極高的社會地位,然而,德國婦女的真實命運卻由于其種族和階層上的差異而有很大不同。
三、評價
國內外學術界對納粹時期德國婦女政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拓寬了德國婦女史的研究領域,也相對拓展了納粹德國史的研究視野,為進一步深入認識納粹德國歷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目前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在充分使用一手史料進行研究的情況下,使結論具有堅實的事實基礎。在以往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研究者往往只能接觸到少許有關納粹時期德國婦女在醫療健康、社會福利、生育政策等方面的檔案,這就為納粹婦女政策的研究造成了客觀上的困難。在東西德統一后,有關納粹時期的各類檔案得到了大量解密,這就為這一問題的研究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第二,研究視角多樣化,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了歷史所呈現出的多面性。在有了大量原始史料作支撐的前提下,學術界開始了對納粹時期婦女政策的進一步探究。在此研究過程中,學者沒有只局限在研究婦女地位的傳統課題上,而是將目光投向了納粹政策下德國婦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亨利P?大衛的《納粹德國的墮胎與優生學政策》與吉爾?史提芬森的《納粹德國的婦女勞工委員會》。這些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認識納粹婦女政策的全方位視角,并使我們認識到不能單純的通過整齊劃一的方式來定位納粹德國婦女。
對納粹德國婦女政策的研究使我們充分看到在納粹時期德國婦女地位的兩面性:一方面婦女在社會宣傳上備受尊崇,贏得了光輝的形象,甚至被譽為是“精神之母”;另一方面,婦女在實際生活中卻無任何實際權力,并受男性支配,失去了她們自身生活的控制權。而這種兩面性更深層次的反映則是納粹政權在面對女性問題時的矛盾性:納粹意識形態的中心部分之一就是反女權主義,堅稱婦女就是應該回到家庭中去。但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納粹政府又不得不在公共領域中大量使用女性勞工。這種研究促使我們能夠更加客觀的評價納粹德國婦女的歷史角色問題。
參考文獻:
[1]王肇偉.論納粹德國的婦女理論及政策[J].世界歷史,1995, (3): 58-65.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也是近年來發病較高的女性疾病。研究表明,高危型人類瘤病毒(HR-HPV)在宮頸癌變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隨著病變的進展,HR-HPV DNA與宿主基因整合頻率逐漸增加。這些復雜的病理關系,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使患者的病情加重。認清病變過程、了解上述整合狀態,不僅對臨床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及早發現、預防病情發展的有力武器。這也是對HPV的相關研究在生理科學界受到矚目的原因之一,2008年,發現HPV導致子宮頸癌的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Harald zur Hausen,就是因這項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的。
如何通過對HPV的防控,對子宮疾病進行有效地預防與精準地治療?我國HPV相關研究進展如何?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對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李芳教授進行了專訪。
用好“手術刀與智囊庫”
這些年來,李芳在子宮疾病的防治方面深入研究,也是自她從醫之初便逐漸明確的方向的延續。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學習期間,李芳師從對各種類型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都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的馬丁教授。臨床與科研――“手術刀與智囊庫”,兩者都要過硬的思維模式早已成型。
臨床中,李芳的耐心細致以及高超的醫術,得到了患者的好評。在某醫療社交網站上,李芳教授的主頁下方,很多治愈的患者跟帖好評,表達自己對仁心妙術的醫生的感激之情。
科研上,李芳的勤奮篤實以及扎實的科研基本功,讓她在深入研究中取得一項又一項成果。主辦多期國家級子宮頸疾病新進展學習班;主持完成國家自然基金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衛計委10余項科研課題;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10余篇,核心期刊40余篇,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尤其是她的“高危HPV基因整合及致癌機制研究”,受到了國際專家及同行的認可,她本人也因此受邀在2016年歐洲感染與生殖道腫瘤大會(EURGIN)做報告。
作為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子宮頸疾病學科帶頭人,李芳帶領團隊,在子宮頸疾病的臨床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上苦下功夫。從2011年獲得美國陰道鏡及LEEP資格證書,到2012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支助英國劍橋大學附屬 Addenbrooke's Hospital訪問學者基金 (201208310661) 2012年主辦宮頸疾病新進展培訓班,再到2013年在英國劍橋大學附屬Addenbrookes 醫院婦科腫瘤中心做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李芳的國際視野不斷拓展,始終沖在世界子宮頸疾病相關研究的前沿。在英國做訪問學者期間,李芳師從該中心臨床主任Robin Crawford教授。
用好“手術刀與智囊庫”無疑是一件忙碌而又充滿成就感的事兒。為了給患者早日解除病痛,為了讓更多患者及早發現、預防,醫學工作者在臨床與科研上的付出何止是汗水,更是很多個孤燈窗前統計數據、撰寫論文的寂靜深夜。
尋求更多可能
多年來,李芳的工作一向分為兩部分――臨床和科研,但都是圍繞子宮頸疾病相關預防與治療的。
李芳介紹:“疫苗的使用及強身健體可以有效預防HPV的感染。對于已經感染HPV病毒,且自身免疫力不能清除的持續感染以及由HPV感染引起疾病的患者,我們應該積極治療以幫助患者早日康復。HPV的預防和適時治療都很重要。”
在治療上,有幾種常用的方法,而李芳和她的團隊正致力于尋求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子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治療方法主要有激光、冷凍、微波、光動力、外用腐蝕劑、干擾素、LEEP手術切除等。包括LEEP、激光等在內的手術切除療法,可以使大多數的癌前病變治愈,子宮頸局部病變組織可以祛除。但對于相當一部分患者,手術切除療法不能祛除HPV持續感染,且可導致子宮頸彈性下降,可能影響自然分娩。因此,考慮到對于自然分娩的影響,很多未生育的患者不太愿意接受激光或LEEP手術之類的治療。對于她們以及一些高危HPV持續感染的患者,更適合使用物進行治療。我的前輩和同行早已從中藥寶庫中尋求了安全有效的藥物,用以治療、干預,這些都是需要不斷學習借鑒的。針對不同的患者尋求不同的治療方法,也是我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正如李芳所說的,她和團隊基于臨床數據,正在開展兩個類型的科研工作,分別是:“高危HPV和子宮頸癌易感基因研究、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差異蛋白標志物研究、高危HPV基因整合及致癌機制研究、炎癥因子協同致癌機制研究”等臨床基礎研究,以及“上海婦女HPV感染型別研究、LEEP術后高危HPV持續感染高危因素研究、激光治療LSIL臨床效果分析、激光移行帶破壞術臨床研究、光動力學治療高危HPV和子宮頸癌前病變研究及藥物治療高危HPV感染和子宮頸癌前病變研究”等臨床研究。
關鍵字:管理性別;高校女性教師;陰柔特質
一、引言
在高校中,女性卻是學術權力的邊緣者[1]。據研究者統計的我國38所“985工程”高校中女性教師人數占高校教師總數不到20 % ,教授級別的教師中,女性教師更是占比不到10%。高校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早在2001年,學者萬瓊華從進取意識角度對此做了研究,他認為進取意識薄弱影響到了高校女教師的成就[2]。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深入剖析,可以發現女性教師因某些顯性或隱性的歧視而影響到其職業發展。本研究將此角度進一步深入,并分析女性教師采取了哪些策略來消減這種影響。
高校教師工作主要有教學和學術科研兩個主要部分,因此本文擬從高等院校的評價機制和學生對高校老師的角色期待兩個方面分析高校女性教師遇到的問題。
二、理論視角、文獻回顧
工作組織的性別化是個重要的研究基礎,因為組織的工作邏輯或制度設計是否含有性別化的預設,會深深影響組織的性別文化,以及組織內成員間的性別關系。本研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一)性別化、陽剛化的工作組織
在較早的研究文獻中,多傾向以抽象而性別中立的方式來討論工作。而Joan Acker(1992)提出組織的性別化概念,Acker認為,現實生活中最接近抽象工作條件的個人,是一個男性的個人,女性被假設為有照顧家庭的社會義務,不符合抽象工作的條件與要求[3]。Aker(1990)還指出組織管理的規定條文和組織運作的過程看似客觀中立,其中欲暗藏了一套性別化的涵義與規范[4]。這隱形的性別化組織條文與規范,必須從小處著眼,細致的探索,然后明確標出隱藏的性別權利運作。而所謂的小處又必須與工作者的性別身體、性別與權利關系緊緊聯系(Sheppard 1993)[5]。 Connell(1996)指出學校也是一個具有陽剛文化的環境,原因在于大學教師環境都是以男性做為預設的前提[6]。
從R.W.Connell(1995;Connell and Messerschmitdt, 2005)的研究可知,我們不能把陽剛特質視為個人特質,而必須著重關系性的構建歷程,從此歷程探討男性與女性性別生活的象征與實踐,及其如何影響每個人的身體經驗、個人言行與整個文化[7]。本研究所探討的高校環境,整體而言,也可說是較具集體陽剛特性。
(二)在陽剛組織文化中做性別
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強調性別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完成,個體受到既有社會觀念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主動構建適合自己的性別特質。誠如Paechter(2006)所言:當我們知道某人是男或是女時,我們對其陽剛或陰柔特質之形成和構建仍然所知不多[9]。我們通常有身體特征來判斷男女,但是我們對于自己是陽剛或陰柔的了解,則會因時空和環境而有所變化。
Judith Butler(1990)認為性別是階級、族群、性特質在特定歷史時空下的產物[10]。深受Michel Foucault影響的Rosalyn Diprose(1994),在延續Butler的討論時,指出個人行為的兩種可能,一是繼續不斷地學習配合體制中的性別規范,盡量不要違反傳統常規;另一是部分逾越常規,迫使規范界限松綁,爭取個人暫時的自主[11]。
本研究從微視的角度,引用Candace West與Don H.Zimmerman(2002)的觀點。他們認為,性別并非天生存在于個人身體中,而是在互動關系中產生的,而此互動關系是每個人的行為都必須考量社會性類屬(sex categorization)的規范,讓自己的行為舉止說話方式都能夠符合其所屬的性類屬,而且需要不斷地做性別,才不至于受到社會性別規范處罰[12]。即使是擔任陽剛工作的男性,也同樣必須認識到如何在社會構建的性別環境中行動,做出符合陽剛特質的性別化行為。相反地,如果一個被社會定義為女性的人,要參與陽剛性別類屬的工作,此常規就會受到挑戰,必須依賴持續地做出陽剛的性別,才可以受到尊重。
(三)高校女性教師在職場中的雙重困境
大學女教師在實際的工作中往往遭遇到雙重矛盾困境。首先,女性教師在教學的環境里面,必須隨時衡量自己的行為,究竟是要維持典型社會角色應具備的陰柔特質,還是要順應教學課堂的氣氛以表現出陽剛特質,并形塑她的專業權威。其次,女性教師還會面臨另一種形式的矛盾困境:當她在事業中取得勝利時,會被認為是運作性感所造成的結果,男性甚至會埋怨女性教師借由操弄性感的策略,以享受不公平的性感化利益;然而,一旦女性教師在職業發展上遭受挫折,卻又容易被歸咎于女性是較不能勝任高校教師工作。正是因為看待女性教師的觀點都無法脫離傳統的性別角色,甚至會將教師的性別地位階層(status hierarchies)現象加以正當化及忽視,反而使女性教師在群體中,處于不利而矛盾的處境。
(四)管理性別:運用不同的策略應對場合及自身的需要
前文提過Rosalyn Disprose(1994)指出,個人的性別展演有二種可能。也正如莊玲茹(2012)基于管理情緒概念提出的管理性別概念[13]。管理性別是指在性別化與陽剛化的組織中工作,女性經常得發展出各種策略,以維持個人陰柔的特質,同時也遵從工作文化的規范,展現應有的陽剛特色。本研究將沿用這個概念,對高校女性教師在其工作中的管理性別行為進行深入研究。
(五)研究方法
女性個人的經驗并不是主體與客體的固有的關系,而是在不斷產生于實踐過程中。因此,本研究有收集客觀數據信息,更著重于呈現人類及社會互動溝通的過程,因此本研究將不斷將女性經驗所構建的知識與理論對話,形成一個在特定情境下有條件的真實。
本研究電話訪談了不同高校的學生和老師,共訪談了10位副教授職位以上的高校教師,其中有7位女性教師,3位男性教師;10位學生,其中4位女學生,6位男學生。其中取樣的教師職務分為教授和副教授,年齡劃分為五段分別為:1、30~35,2、36~40,3、41~45,4、46~50,5、50~60;學校區域按通用標準劃分為華東、華北、東北、華南、中部、西北、西南;所就讀學科類別也按通用標準劃分為工科、理科和社科等類。教師受訪者樣表如表一。
三、研究發現
教師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主體力量,是高校辦學水平和質量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基于此,雖然不同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不盡相同,但主要的標準仍然是教學質量、科研成果及論文著作數量多少及其質量。換而言之,教學質量越高,科研成果的數量越多、質量越高,教學等到學生的認可,教師的考察成就就越好。
(一)晉升標準以男性為中心
上述教師的工作評價看似與性別無關,但是根據Acker(1990)的分析,在父權社會下的高校女性教師,仍然被期待做好傳統角色,即家庭中的責任義務,這點有別于男性。因此,用科研成果等來評價其工作,同樣可以迫使這些女性教師不適合高校組織,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時間處理家庭中的責任義務,同時還要完成特定的績效目標已達成職業發展的目的。因此,從高校的工作評價機制,便可以看出高校教師工作的性別內涵。
女性教師在職期間因照顧家人而請假的時間與次數可能會比男性教師多 男性照顧家人的責任多余妻子、姊妹、其他女性親屬負擔。故請假時間與次數相對較少
每月可請女性生理假,計入病假記錄。但據訪談,高校女教師悔青生理假的人數很少。
以女性教師的生育為例,高校教師的法定產假日期有90天,其中產前休假15天。一旦女教師因分娩而請產假,將有三個月的時間無法工作,影響所及包括進行科研的時間將會減少,如此一來,科研數量與科研質量均將降低。這樣的結果會造成高校女性教師的考核成績可能被評為劣等的風險,影響所及不僅是工作年資與職務的問題,更會延緩薪資待遇調整的技術,甚至影響退休年資及退休金的計算,勢必造成高校女性教師工作權益的終身受損。除了再生產外,生育等家務責任,除非被轉化成公共領域的事務,否則都只會影響工作的持續性,不屬于工作或組織的概念范圍,反而被認定阻礙工作的進行(Acker,1990,1992)。
綜合上述各種與組織運作邏輯不相容的社會義務,以列表的方式(見表三)比較生產責任等因素,對于男性或女性教師工作的影響程度。假設已婚 的一男一女高校教師,都生育1個小孩,女性教師生育1個小孩時分別請3個月的產假,男性教師卻無須因任何原因而暫停工作。
然而,也有少數高校女性教師為了在科研方面取得成績與突破放棄成立家庭。訪談中就遇到了這樣一位年輕的女教授T01。她是2012“第九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獲得者,更是我國某著名高校中最年輕的教授。
我熱愛我的工作。我希望用盡量多的時間來完成我的工作,并希望有所進展。我覺得我這種狀態不適合與他人建立家庭關系。(T01)
可知,高校女性教師要獲得較高的職業成就要比男性教師要犧牲的更多。從這個角度來講,在看似公平的高校教師績效成果上,若加上生產、家務、家人照顧責任,與男性教師相比,女教師的工作絕對沒有優勢可言。
(二)性別化的工作分派
當被問及男女性教師有無差別待遇時,大部分受訪者直覺上會認為高校教師還算性別平等的,然而一旦再進一步追問,受訪者才會深入思考,于是分派工作時隱約的男女差別對待便浮現而出。
年輕的女性副教授T05注意到:如果需要去外地出差或參加學術研討會以及進修等,學院一般會分派給男性教師,除非女性教師自己要求參與。另外也有多位男性教師(T03,T07)在被要求出差時聽聞系主任在分派任務時,加入性別考量,理由是:
或多或少有性別考慮,很少,但是還是有的。因為考慮到女性外出不方便,有生理原因,也因為她們更多的要照顧家里的孩子等。如果外出時間長就會稍微考慮女性可能不太適合,而傾向于讓男性外出。
但女性教師在接受訪談時卻表示:
可我覺得女老師外出也沒什么不適合的,這種出差和會議我們也可以去,可以豐富經驗,也可以認識不少業內的同仁。我們也很希望有這種機會。(T05,T06,T09)
受訪者不確定的語氣正好印證了Acker(1990)的說法。在工作場所的論述中,幾乎聽不到女性不適合做什么工作或這個工作應該由男性來做等直接的評價,而是間接操作各種隱含的文化意義,還驗證了性屬概念在高校環境中的運作形式。更可貴的是,多位女性教師,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少數女性教師還會以行動證明女性同樣有勝任工作的能力。
在陽剛特質占優勢的工作組織中,工作性別化的另一個面貌,則是褒獎女性的陰柔特質,但暗示女性教師的陰柔特質并不適合教學、科研等。多位男教師表示:
我覺得高校男女教師的能力都一樣,女性教師同樣也能出很好的成果,教學方面也能很出色,尤其是英語課堂、文學類研究以及處理學生問題會更適合女性教師。女性教師的特質就是細心周到。我認為女性教師適合展現溫柔,尤其是耐心的部分,授課是需要耐心來處理的。但要出差或其他外出,可能就不適女性,這也是為她們考慮。(T03,T07)
其實,男性或女性教師因其科研成果需要經歷長時間繁雜工作的性質,都需要有耐心的特質。為什么男教師們仍然認為耐心就是專屬女性教師的特質?其實算是一種性別歧視。性別歧視分為敵意型歧視與親善型性別歧視(陳志霞,2007)[14],后者帶有正面的情感,卻傳遞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強調男性為資源提供者或保護者的優勢,這也是一種傷害,已經違反了性別平等工作法的精神。在上面的談話暗示了陰柔氣質與教師工作的工作要求并不特別相符,如果工作者展現陰柔的權威與控制形式,就會在工作場所中受到質疑(Halford,Savage and Witz,1997:228-260)[15]。
由上面的訪談可見,當組織把耐心、溫柔的陰柔特質與生理女性連結,就可會強化具有陽剛特質的男性適合出差等外出工作;當組織面臨這樣的任務分配時,更自然聯想到男性較適合這樣的任務;女性教師則容易被聯想到文科、社科的教學。如此以來,更強化男性性屬在組織的權力,也反映了被構建成陰柔特質的女性性別和高校組織不相容的現實。
(三)學生的角色期待—教學中陰柔特質受到貶抑
從研究者自身的經驗來說,在接受高等教育時對老師的期待和在接受中小學教育對老師的期待是不一樣的。這可能是由我國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然而,人們往往認為女性思維不夠開闊,陰柔特質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并不受到贊揚。就此,幾位接受訪談的學生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現在給我們上課的有一位女老師,人長的很漂亮,聲音溫柔,雖然內容也很豐富,但就是提不起竟來來聽,旁邊同學稍微有點動靜,注意力就分散了。我們之前也遇到過比較好的女老師,上課聲音洪亮,看上去也比較專業。(S01)
女老師還是別太漂亮了,不然聽課也會分散注意力啦。(S08)
但也有學生一開始并不認為性別是教學的一個影響因素,經過仔細思考才表示自己還是較喜歡男性老師上課。
男女老師都不重要了,只要講課專業、有趣,能給我們講清楚就行了。(S02,S03,S07)
上英語課的女老師還比較好,其他遇到的好的女老師倒好像比較少,因為學校女老師本來就不多。女老師上課有時會聽不大清楚,另外女老師講課好像都比較死板,大多還是沒有男老師那么幽默,可能還是男老師會好些。一般來說,男老師講課也會更生動點,課堂互動也會多一點。(S02,S07)
上個學期給給我們帶過課的一個女老師就挺好的,講課條理清晰,知識面很廣,能深入淺出。雖然年輕,但看上去跟一般女老師不一樣,很樸素,但你聽她說話,就感覺很專業。(S06)
從幾位學生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對高校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有一定的期待,同時認為女性教師較為陰柔的特質對其專業形象有影響,進而影響其教學效果。
四、高校女教師的管理性別策略
(一)專業的形象:陰柔少一點
Susan Halford(1997,2001)研究得出組織對女性工作者的評價存在著詭異的標準:女性的行為穿著暴露=性感女性化=不專業[16]。而我國高校的組織文化中,似乎也呈現同樣的現象,只是不管基于哪種標準,都為高校女性教師帶來負面的評價。同時,在個人形象的其他方面比如嗓音、言談等方面也存在這種現象。在這種組織中,高校女性教師知道要如何面對,也會自我要求。
高校女性教師不要穿著太暴露 、太時髦,因為我們的工作性質比較保守,穿著樸素、正式一點事做好,否則外在形象、專業形象將被扣分。(T02、T06)
我覺得女老師的形象很重要,它影響到我們跟學生,跟工作上接觸到的其他人的互動。不適當的衣著或外形給人不專業的感覺。給學生上課時,嗓子也不能過于尖銳,要洪亮,剛開始的時候會特別的不適應,很累,現在久了也就比較自然。生活中,學生們可能也比較會想女老師咨詢感情生活上的事,這時候也會當起知心大姐姐。(T05)
上班和接洽項目,我都會非常在意我的穿著,因為這些都說明了我的水說服力。如果有項目上的人拜訪,看著我穿著很隨便或很時髦,他們就會覺得我不專業,或認為我是一個女人,好像就沒有說服力。(T08,T09)
其實現在形象方面也沒有考慮太多,自然而然的就穿的比較簡單了。或許是覺得這樣不太浪費時間。(T01)
在男性主導的環境中,作為女性,需要以特別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性別。女教師們同樣都很清楚這隱而不顯的規范,因而會隨時警惕自己在性別方面的自我呈現。她們擔心如果沒有使用適當的性別行為,自己的工作表現會遭遇不被學生、同事、及橫向項目負責人認可的風險。可以說,高校女性教師不但要承擔太多陽剛的成見,同時也面臨太過陰柔的質疑,并需要在不同角色中快速轉移,很容易進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二)表現家庭對工作的支持—贏取工作機會的策略
上面我們提到學院在分派工作時會加入性別考量,對于這種情形,女教師會采取不同的策略,有些表現了自己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爭取自己希望贏取的外出機會。
有青年教師進修機會的話,我會主動申請,并會表示自己家人的支持,比如說小孩子會交給公公婆婆,他們會照顧好。同時表示老公也支持自己抓住這個機會提升自己。(T05,T06)
因為家里小孩歲數也不是很小,老人身體也可以,所以沒什么顧慮。院里安排外出更多的也是看資歷和個人家庭情況,我這方面沒有什么顧慮。當然,機會來了我也會主動把握,帶學生外出是常有的事情。(T08)
從男女平等的角度看,男女兩性都有養育子女、贍養老人、承擔家務勞動的義務,但是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社會的思維定勢往往是允許女性在完成家庭職責的基礎上去追求社會目標(高偉云等,2004)[17]。而在陽剛職場中,女性要同男性爭取同樣的社會目標,往往就會需要表現出家庭的和諧及支持,淡化其在家庭中的職責,表現的和男性一樣灑脫。在高校中,女性教師也往往通過這樣的策略爭取進修等提升自己的機會。正如禹旭才(2012)所述,“新賢妻良母”(“賢妻良母”+“事業強者”)的形象已經得到了高校男女性教師的廣泛推崇[18]。
五、結論
生活在父權社會,同時也在具有陽剛化的環境中工作,高校女性教師要在組織中調和女性類屬與教師這兩種沖突的角色,隨時應對各種突情境及不同的互動對象,轉換各種行為:如果高校女性教師想建立有說服力、專業的形象,便會選擇陽剛化的行為,使自己符合學生及其他接觸人員的期待。同時,她也必須展現適度的女性化形象,才能維持男性世界的傳統組織規則,并符合社會甚至自己對于女性性別行為的期待。
不過本文仍有不足,并沒有具體指出高校女性教師的管理性別策略跟其職業成長究竟有何種關系。研究者以后將對此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禹旭才.高校女教師的發展困境:社會性別視角的審視[J].大學教育科學,2012,(5):78-83.
[2] 萬瓊華.試論高校女教師的進取意識[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1,(5):22-26.
[3] Acker, J. Gender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 J. Albert and P. Tancred (Eds.), Gendring organizational anlysis. CA: Sage, 1992: pp.248-262.
[4] Acker,J. Hierarchies, jobs, bodies: A theory of gender organizations[.J]. Gender & Society, 1990, 4:pp.125-158.
[5] Sheppard, D. L. Organizations, power and sexuality: The image and selfimage of women managers[M]. The sexuality of organization,London:Sage, 1993:pp.139-157.
[6] Connell, R. W. Teaching the boys: New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and gender strategies for shcools[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96, 98(2): 206-238.
[7] Connell, R. W. and Messerschmitdt, J. W. Hegemonic masculinity: Rethinking the concept[M]. Gender & Society. In Connell, R.W.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asculinities[M]. In Masculinities,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pp.67-86.
[9] Paechter, C. Masculine femininities/feminie masculinities: Power, identities and gender[J]. Gender and Education, 2006, 18(3): 253-263.
[10] Butler, J.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 London: Routledge, 1990.
[11] Diprose, R. The bodies of women: Ethics, embodiment and sexual difference[M]. London: Routledge, 1994.
[12] West, C. And Zimmerman, D. H. Doing gender. In S. Fenstermaker and C. West (Eds.),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 New York: Roteledge, 2002, pp.3-30.
[13] 莊玲茹,成令方. 管理性別-陽剛職場中的女檢察官[J]. 女學學志, 2012, 6(30): 137-186.
[14] 陳志霞.善意和敵意性別偏見及其對社會認知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07,(3):464~469.
[15] Halford, S., Savage, M., and Witz, A. Gender, careers and organizations[M]. London: Macmilian, 1997.
[16] Halford, S. and Leonard, P. Sexuality and organisation[J]. In Gender, power and organisations, 2001, pp.141-177.
在女性主義者看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男、女性的生物特征,具有先天性;后者指特定文化環境對男、女性內涵的認定,它們規范著人們的社會行為。比如,人們往往要求男性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要堅強而自信,要求女性應溫柔、愛好整潔、能操持家務等。任何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這些觀念影響,從而被塑造為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樣子。法國哲學家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常被引用的名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
在傳統的父權制(patriarchy)社會中,男性被放置在優先地位。從受教育機會到職業選擇,從收入分配到社會分工,女性處處受到壓制。這正是女性作曲家被邊緣化的社會根由。因此,一些學者不滿足于僅收集、整理與女性作曲家相關的史料,還期望通過對作品及與之相關的社會語境的解讀、分析來批判父權制。其中,代表性學者有蘇珊?麥克拉蕊(Sllsan McClary,1946-)、瑪西亞?希特倫(MarciaJ,Citron,1945-)、露絲?索莉(Ruth A.Solie,生年不詳)、蘇珊娜?庫西克(suzanne Cusick,生年不詳)等。她們富于批判性的著述,使得女性主義音樂研究逐漸發展為批判音樂學(Critical Musicology)的重要一支。
據《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介紹,女性主義音樂研究可分為兩類:其一,受人類學影響(anthropology-influenced)的、關于音樂行為的研究;其二,針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式(analytic)或評論式(critical)研究。前者偏重于以客觀態度審視、描述特定語境中女性音樂家的行為及生活境遇,如創作、表演、職業選擇、家庭生活等,帶有社會學色彩,本文稱之為描述型研究;后者偏重于闡釋音樂形態中隱喻的社會性別觀念,研究者積極提出對作品意義、價值的見解,不避諱、甚至鼓勵作品解讀的主觀性,本文稱之為闡釋型研究。
為了更好地說明上述兩類研究的差異性、各自價值及內在關聯性,深化對女性主義音樂研究方法的理解,本文將選取兩部風格迥異的著作――分別是美國萊斯大學音樂學系教授瑪西亞?希特倫的《社會性別與音樂經典》及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音樂學教授蘇珊?麥克拉蕊的《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下稱《陰性終止》),就其主要觀點、研究方法、學術旨趣等方面做出比較和評述。之所以選擇二者,一方面在于它們分屬描述型研究和闡釋型研究,為本文論點提供了良好例證;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在女性主義音樂研究中皆屬質量上乘之作,并在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社會性別與音樂經典》成書于1993年,偏重以社會學方法描述19世紀以來西方女性作曲家面對的種種社會限制,對其文化根源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藉此獲得了國際婦女音樂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Women in Music)所設的寶萊?阿德曼獎(PaulineAlderman Prize)。英國音樂學家莉迪亞?戈爾(Lydia Goehr,1960-)曾指出:本書十分成功地呈現出女性音樂研究的最基本課題,其給出的答案也將具有持久的價值。《陰性終止》則早已為我國學界所熟知,成書于1991年,是最早運用女性主義批評理論闡釋音樂作品文化內涵的專著之一。直到今天,雖然人們對本書毀譽參半,卻無法漠視其對英美音樂學研究中重形式分析、輕內涵解讀的傳統思路的犀利批判及在研究方法論上帶來的新氣象。美國學者克萊爾?迪泰爾斯(Claire Detels)曾說:“在她(麥克拉蕊)出版此書中各篇論文的五年來,文化批評和性別研究已從一個無人問津的領域變成了音樂學會議和刊物上常被提及的顯學。”
一、描述型研究個案評析
先來看描述型研究個案――《社會性別與音樂經典》。本書欲回答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在西方音樂文化中,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往往無法成為經典,常處于邊緣地位?為了回答此問題,希特倫將注意力集中在19世紀,因為“該時段正是一系列習俗逐漸興起和確立的日子,它們孕育了相互關聯并在下一個世紀最終成為經典的曲目。”在充分收集史料,了解當時主流社會性別觀念、女性作曲家創作、生活狀況及音樂評論、音樂出版業狀況的基礎上,作者主要從三方面展開敘述,力圖重構其時的音樂生態景觀。
1.音樂經典如何產生,由誰來認定?
希特倫指出:在人文藝術領域,經典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體現了某主流文化群體的價值系統,正是這個群體創造或維持著經典曲目庫”。換言之,經典是主流文化群體通過評價活動篩選出來的,與該群體的階級、種族、性別、政治傾向等特征關系密切。主流群體的價值觀具有權威性,滲透于社會生活諸方面,也滲透于經典形成的每一環節,從音樂創作、表演到接受、出版、評價、研究、教育環節,皆受其所控。具有影響力的表演者、團體選擇上演什么,大眾、出版商偏愛什么,評論家、音樂學者推崇什么,音樂教師以什么為教學內容,都有其背后的傾向性。他們的選擇將使一部分作品得以突顯,久而久之步人經典行列。那些被排除于經典范疇之外的作品只能暫處于邊緣地位,等待著被發現。
在西方音樂文化中,所謂的主流文化群體即歐洲社會中上流階層的白人,他們擁有一整套指引生活的價值觀念,其中直接導致女性作曲家被邊緣化的便是男尊女卑思想。希特倫指出,在19世紀,西方社會業已建立起來的父權制中充斥著一些蘊含不平等因素的二元論觀念:首先,男性往往與文化性、精神性、理性相聯系;女性則與自然性、身體性、非理性相聯系。“在西方話語中,文化實際上被置放在自然的對立面。文化處于優勢地位并與男性相關,自然則處于劣勢地位并與女性相關。文化包含知識和人類所建立的社會結構,自然則暗示純粹、未經開發的智力狀態”。由此,男是文化層次的精神性勞作,如藝術創造,女是自然層次的身體性勞作,如生育與家務。同時,女性的身體在相當一段時間中被認為是神秘且必須加以控制的。希特倫相信,這種男性控制欲根源于四方面,一是當時人們對女性生理結構不了解;二是人們相信女性無法如男性一般憑理性行事;三是男性對女性生育力的敬畏(即便是男性也由女性孕育);四是男性對女性的恐懼(男性可能因此被耗盡)。
另一對二元觀念為:男性常與公共空間相聯系;女性則與私人空間相聯系。19世紀,歐洲人普遍認為兩性分工應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性與家庭可畫等號。“這里包含了撫育子女、繁衍后代和自然性。由于家人是家的核心,婦女與私人空間有關。然而,她的家庭權威是有限的。她可能在孩子面前有權威性,卻并非家庭的首腦。她從屬于(男性)。這里暗示著某種被動而非主動的與世界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丈夫因其處理家庭之外的事務而獲得了權威性”。女性即便要從事音樂活動,也常被限制在家庭音樂教育場合或沙龍中。
2.女性作曲家的“作者身份焦慮”(anxiety 0fauthorship)
上述二元觀念不僅為男性所推崇,也內化于每一位社會化了的女性意識中,成為一種自我限制,當她們期望以音樂創作為事業時,便會表現出矛盾心理。希特倫認為,19世紀的女性作曲家往往對自己的創作者身份缺乏信心,這被稱為“作者身份焦慮”。她以門德爾松的姐姐范妮(Fanny Hensel,1805-1847)為例。范妮早年曾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酷愛創作,但當她考慮是否要以真名出版自己的作品時,卻陷入了猶豫。1836年11月22日,在她給門德爾松的信中透露了這種心態:“關于出版的事情,我現在就像是一頭站在兩堆干草中間的驢。我必須承認對此事我持中立觀點。一方面,漢塞爾(Wilhelm Hensel,1794-1861)支持此事,另一方面,你反對。在其他事務上,我當然會完全遵從我丈夫的意愿,但唯獨在這一點上,你的同意十分重要,沒有你的同意我可能不會做任何此類事情。”可見,范妮讓自己依附于男性,失去了獨立決斷力。而門德爾松就此事給母親致信道:“我想我毋需多言,如果她決定出版些什么,我會盡全力幫助她并消除這里產生的困難。但我不會去鼓勵她出版作品……她作為一位女子并不適宜如此,而應照料她的家園……”很明顯,門德爾松所信奉的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
當一位女性真正走上職業化道路,她便更須面對作曲家和家庭主婦身份的矛盾,許多人不得不晚婚或放棄創作。希特倫援引了一些實例:如法國女作曲家、鋼琴家查米娜德(Cecile Chaminade,1857-1944)為了專心創作,在44歲時才步入婚姻,嫁給了比她年長20歲的出版商卡本奈爾(Louis Carbonel,生卒年不詳);英國女作曲家克拉克(Rebecca Clarke,1886-1979)在58歲時與鋼琴家弗里斯金(JamesFriskin,1886-1979)結婚,后停止創作;美國女作曲家克勞福德(Ruth Crawford,1901-1953)在事業上升期與民族音樂學家西格(Charles Seeger,1886-1979)結婚,出于撫養子女或受丈夫影響等原因,她放棄了作曲事業,轉向美國民間音樂研究@。照顧家庭與撫育孩子的壓力使許多女性作曲家難以全身心投入創作。
3.男性接受者審視下的女性作曲家
除了從創作者角度剖析職業女性作曲家的限制因素,希特倫還從接受者角度展開論述。她認為,接受行為反映著特定語境中的群體評價標準,其實質即人們如何評論音樂。自1800年以來,正式書寫的音樂評論在經典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影響并塑造著大眾趣味。然而,“評論家群體幾乎都由男性構成。女性的稀少意味著女性聲音和女性觀點的缺失……男性話語構成了職業音樂評論的基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評論家角色隱含著精神性、智慧和仲裁者的內涵:其認識論根基在于向他人傳播知識。這讓人們回溯至上帝的概念,上帝是最高權威的代表。然而,上帝是一位男性,由此,女性無法獲得傳播知識所必須的倫理根基……其結果便是鮮有女性評論家出現”。
當男性評論家審視女性作曲家時,他們像一位“智慧卻具有權威性的父親”(wise yet authoritarian father),女性作曲家則被賦予“從屬性質的、小女孩般的形象”(subservient,daughterly figure),她們往往與“天才”及“原創性”等美譽無緣,還可能獲得讓人無所適從的評價。希特倫列舉了兩則關于查米娜德的評論,其中一則說到,她的作品“強勁而富于男子氣,或許太富于男子氣了……對于我來說,我非常遺憾,找不到一絲女性本質中所具有的優雅和柔美”;另一則卻說,她的音樂“如此具有女性化的優美和優雅,卻令人驚訝的淺薄且缺少變化……所有的女性,當她們從事音樂創作時都是膚淺的”。以上兩則評論相互矛盾,使被評論者陷入左右為難的“必敗”(no-win)窘境。一些女性作曲家為了避免不佳待遇,嘗試采用男性名字出版作品,如美國作曲家布羅夫(EdithBorroff,1925-)曾說:“在我獲得了作曲專業學位后,我發現我作品的表演和出版都與我的性別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有以我真名署名的作品都被拒絕了……相反,有兩部以男性假名署名的作品卻被接受了。”這無疑是對男性主導的評論話語的諷刺。
從以上介紹可見,描述型研究較突出的特點在于:不關注音樂形式結構分析,不關注音樂形式中蘊含了怎樣的內涵,更樂于敘述音樂之外的社會、文化生活細節和特征。在敘述過程中,描述型研究始終以豐富的事實材料為依托,重事實、講依據,較好地避免了研究者的主觀隨意性(當然,所謂事實材料,既可以是史料,也可以是通過實地調查、統計而獲得的現實材料,可根據研究對象而定)。如在回答“女性作曲家為何被邊緣化”的問題時,希特倫細致描述了音樂世界中不同角色――包括女性創作者和男性接受者、表演者、評論者、研究者、出版者的價值觀念、心理定勢及互動行為,將彼此不對稱的權力關系自然而然地呈現于讀者面前,引發其思考。這種思路也具有鮮明的社會史研究色彩,扎實穩健、可信度高。
二、闡釋型研究個案評析
與前者相比,麥克拉蕊《陰性終止》的最大不同點在于:不滿足于音樂之外的社會史實敘述,欲揭示音樂形式之內蘊含的性別內涵。麥氏在全書開篇便系統介紹了女性主義音樂研究的核心課題:其一,研究不同作曲家如何刻畫男、女性別特征;其二,研究音樂理論史上人們如何賦予終止式、和弦、調性等因素以性別內涵,如將強拍終止式、大三和弦、大調式視為陽性,將弱拍終止式、小三和弦、小調式視為陰性;其三,研究音樂過程與性別、特征的聯系,如將奏鳴曲式第一主題視為陽性,第二主題視為陰性,圓滿的解決則是對陰性的抑制;其四,研究評論家對音樂風格的性別化比擬,如視肖邦為女性化的,視貝多芬為男性化的。其五,研究女性音樂家如何通過作品質疑男性主導的音樂傳統。本文以為,這五方面不僅可視為女性主義音樂研究的核心課題,更可作為女性主義音樂闡釋的具體方略。書中,麥克拉蕊正是運用著這些方略對文藝復興以來一系列音樂作品的性別內涵進行深度闡釋,包括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比才的《卡門》、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甚至流行歌手麥當娜的作品等。因篇幅所限,本文僅重溫三例。
1.西方傳統與當代音樂作品中的性別內涵
在“古典音樂的性政治”一章中,麥克拉蕊剖析了歌劇《卡門》各角色的性格命運及音樂特征,揭示出兩對矛盾關系:其一,貞女與的沖突。劇中女配角米凱拉的音樂“簡單、抒情、甜美……節奏天真不含肉體性”。卡門的音樂則是具有異國色彩的哈巴奈拉舞曲,其搖擺的節奏和半音下行的旋律著霍塞和觀眾的欲望,也沖撞著追求嚴肅性的歐洲古典音樂傳統。其二,“惡女”與父權制的沖突。所謂的惡女即卡門,其之所以惡,是社會性別觀念認定為惡。霍塞則是父權制的代表,其音樂總體上循規蹈矩,“專注于崇高的情懷而不是身體”。但在《花之歌》中,霍塞跨越了理性的邊界,充分表達了對卡門的。讓他無法接受的是,卡門不但拒絕了他,還利用了他。走投無路的霍塞刺死了卡門,這是他回歸父權制行為模式的寫照,似乎要以暴力重掌控制權。歌劇結束在象征陽性的大三和弦上,這意味著父權制的勝利,但并未終止在起始調上,又暗示著不完滿,因為霍塞最終也毀滅了自己。
通過分析蒙特威爾第的牧歌《仙女的悲歌》(Lamento della Ninfa),麥氏引導讀者關注西方音樂文化中塑造的瘋女人形象,并對其文化意義做了剖析。此作品結構為三段式,兩端由男生三重唱演唱,穩健而富于理性,中段的悲歌加入女高音聲部,此段講述一位被愛人遺棄的仙女在悲痛的回憶中陷入瘋狂。麥氏認為:仙女富于隋感性的聲部雖構成中段的亮點,卻總是“被男聲三重唱小心中介:他們引進她、總是伴隨著她直到結束,然后以簡短的小結尾讓作品安全關閉”,“他們為她的第一句話加上‘她說’……當仙女結巴時,他們完成音樂的句法單位,確保理性連貫不因她而損失……最后,他們以兩個自滿的c大調終止式帶我們回到安全、規規矩矩的現實”。麥氏有三點解讀:其一,在歐洲文化傳統中,往往將女性與瘋癲、精神病聯系起來,因為女人被認定為非理性的動物。其二,此作品中的男生三重唱既像瘋女人形象的呈現者,又像聽眾的保護者,他們確立著父權秩序的框架,猶如“瘋人院窗上裝著的柵欄”,確保聽眾“安全觀看她的痛苦……并獲得美感享受”。其三,瘋女人代表著反抗理性社會的力量,但她實際上是男性的創造物,是男性自身矛盾的外在投射,因為男性也不時渴望擺脫理性的控制。
從美國現代作曲家范德費德(Janika Vandervelde,1955-)的鋼琴三重奏《創世紀II》中,麥氏又解讀出兩層深意。首先,作品表現了自然與人類文明的沖突。作品以類似分娩時胎兒心跳的固定音型起始,它由鋼琴演奏,創造出循環往復的意象,隱喻大自然無始無終的更替。弦樂聲部起初與固定音型和諧共處,隨后第一次躁動起來,推向,撞擊著固定音型確立的秩序。這意味著人類不滿于活在當下,開始了無止盡的求索。麥氏說:“17世紀由宗教改革、殖民地擴張、人文主義、哥白尼與伽利略的科學革命、笛卡爾哲學,以及許多其他因素促成的廣泛危機,將文化的理想從穩定與平衡改成了對過度、個人主義的肯定。”當固定音型再現時,已然支離破碎,然而,弦樂聲部又一次展開了無情攻勢,這一次夾雜著20世紀音樂語言,猶如當代文明對自然界的又一次沖擊,固定音型被徹底瓦解,音樂達到第二次。此后,躁動漸漸平息,音樂在寂靜中結束,好似人類重返胚胎,一切如夢。上述分析透露出對人類現代文明的憂慮,著實發人深省,但麥克拉蕊并未止步,將作品與性別問題聯系起來。她相信,鋼琴聲部的固定音型營造出一種女性化的持續意象(image of pleasure),而弦樂聲部的進取、強勢和暴虐則營造出男性化的欲望意象(image of desire)。在男望不斷膨脹并最終走向毀滅后,一切又重歸創世前的寧靜。這里隱含著以女性思維拯救男望的內涵。
2.為賦新詞強說愁?
麥克拉蕊的音樂闡釋不乏精彩之處,她將音樂形式分析與社會、文化批評聯系起來的思路,著實為讀者提供了理解音樂的新途徑,但有時也難免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嫌,特別在分析純音樂作品時更為明顯。美國學者皮耶特?圖恩(Pieter van den Toorn,生年不詳)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細節:麥氏在“爬下豆梗走開”一章中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闡釋曾被其本人修訂。此章節最早以論文形式發表,后在收入《陰性終止》時,作者刪去了一些過激用語。在原版中有如下敘述:“貝多芬交響樂為風格史添加了兩個維度:侵犯性的骨盆撞擊(assaultive pelvic pounding)(如《第五交響曲》末樂章和《第九交響曲》‘消極’的第三樂章之外的其他樂章)和性暴力。《第九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再現部是音樂文獻中最駭人的時刻,當精心準備的終止式受挫,被抑制的能量最終在無從發泄的犯讓人窒息的、兇殘的狂怒(throttling,murderous rage of a rapist)中爆發。”美國音樂學家塔魯斯金(Richard Taruskin,1945-)曾以“令人憤慨”(scandalous)來形容他對這段話的感受。或許連麥克拉蕊自己都覺得這些用語十分不當,于是在修訂版中刪去了“侵犯性的骨盆撞擊”、“性暴力”、“無從發泄的犯讓人窒息的、兇殘的狂怒”等辭藻。上例說明,闡釋型研究雖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個性化的音樂理解方式,卻也并非毫無底線的任意行為,一味求新求異、生拉硬扯而無視作曲家本意及作品背景的闡釋是經不住推敲的。其實,麥氏也知曉,音樂藝術――特別是純音樂――的涵義往往沒有唯一答案,女性主義的音樂解讀也不應標簽化。她曾說:“調性與奏鳴曲的典范之所以有效且強韌,部分原因來自它們的張力有多種解讀”,奏鳴曲式中具有他者身份的第二主題、副調“不一定總被僵硬詮釋為女性――它可以是身份的障礙或威脅,為了敘事關閉必須被清除或征服”。也許,麥氏的某些極端言辭是一種刻意選擇,她欲以明知故犯的論述策略喚起人們關注那久被忽略了的音樂中的性別隱喻。
三、殊途同歸
上文重溫了兩本著作的主要觀點,意在呈現其研究方法上的差異,然而,二者仍有四點不可忽視的共性。
其一,二者在主要運用某一研究方法時,均不約而同地結合了另一種方法,即在進行社會史描述時結合些許音樂闡釋,或是在解讀作品時關聯歷史材料。比如,希特倫專設一章對查米娜德《c小調鋼琴奏鳴曲》(Op.21)第一樂章中的性別內涵做了分析。她認為,奏鳴曲式的第二主題一般被視為陰性主題,查米娜德卻賦予該主題雙重性格。起初,“它那‘安靜’的呈現,抒情的特征,較柔和的力度(mp)和較稀薄的織體似乎顯露出女性特征。但是,持續的主調,其他聲部進入后出現的有力的功能和聲,及鮮明的賦格段又顯露出男性特征。這種結構和性別特征上的模糊挑戰著19世紀所理解的奏鳴曲式觀念”。希特倫為何要在自己偏于社會史風格的研究中帶入闡釋性因素?本文以為,這是其全書構思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全書各章的內容分別涉及了影響音樂創作、表演、接受過程的諸種性別因素,由此,在創作環節中,一位女性作曲家的反慣例意圖似乎是不可忽視的,此意圖在沒有明確史料(如作曲家書信、創作筆記等)證明的情況下,只能通過作品闡釋方式觸及。而在麥氏的敘述中,經常會出現作品闡釋與社會史描述自由切換的情況。如在對《卡門》的分析中,麥氏剖析了霍塞性格中的矛盾性――理性與感性、心智與肉體之沖突,隨后話鋒一轉,便開始了社會史描述:“1870年代法國的許多領域爆發了這類無法解決的矛盾:帝國主義擴張的限度和反效果逐漸浮現,女性和勞工階級都組織起來爭取他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這似乎在暗示個體矛盾與社會矛盾的聯系。此后,話題回歸,麥氏總結性地評價道:“《卡門》成功以最動人的方式戲劇化了上述每一種議題。”這種自由切換在《陰性終止》中比比皆是,構成麥氏所說的“不正統的散文形式”,有時候多少讓讀者跟不上其思維節奏,但細細琢磨起來卻回味無窮。
其二,二者皆相信音樂可表現社會歷史信息。希特倫曾說:“音樂,如它的姊妹藝術一樣,產生于特定的社會語境。它以多種方式表現(express)著它產生于其中的文化的基本假設”,“各種重要的社會參數,如權力、階級、性別皆銘刻于作品之中。”麥氏則指出,老一輩音樂學者多關注音樂形態分析,甚少觸碰音樂意義問題,此問題長期以來成為研究禁忌,如同藍胡子公爵城堡中那扇不許被打開的第七扇門。而她偏要突破傳統,自比藍胡子公爵城堡中的朱迪斯,期待以女性主義批評作為打開禁忌之門的鑰匙。為了讓自己的研究獲得扎實的理論基礎,麥氏從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阿多諾(Theodor w.Adorno,1903-1969)處尋找理論資源:阿多諾把音樂視為“一種媒介,個人自由意志與社會循矩壓力的中產階級矛盾,在音樂中以越來越悲觀的方式上演。他的解讀剝去傳統音樂學家珍惜的完全秩序與控制,不間斷地專注于歷史性的人類兩難掙扎,而非著重于超越真理。在他筆下,德奧經典中被認定為非再現的器樂音樂,卻成了整個文化最敏感的社會氣壓計……我若沒研究過阿多諾,就不能進行本書呈現的任何工程”。
其三,二者皆不遺余力地質疑男性話語霸權。前文對兩本著作主要觀點的概述已然說明了這一點,值得進一步提及的是希特倫對當前音樂史教學的批判。一方面,長期以來音樂史教材都采取了“偉大作曲家”、“偉大作品”的編纂模式。它不僅將某些作曲家、作品神化,更重要的是這些大作曲家多是男性。另一方面,音樂史教材的分期(如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等)多為男性視角下的產物。希特倫援引音樂史家瓊?凱莉(Joan Kelly,1928-1982)的觀點:文藝復興雖被視為人文主義興起的進步時期,對女性而言卻未必如此,此時的女性多被限制在家庭中,處于從屬于男性的地位。而希特倫本人則認為“古典主義”范疇也無法概括當時女性的音樂活動,“當時的女性積極創作利德歌曲。但把這種行為視為‘古典的’并硬以大約1820年作為一個人工切割的終點則有些不妥當,因為類似的創作行為至少繼續了三十多年。”當然,希特倫也看到上述現象有其客觀原因,即歷史上有關女性音樂家的記載、評論大大少于男性,她們多在私人空間活動,作品大多未被出版。如何才能在歷史研究中增大她們的比重?希特倫認為,社會史研究將對此有助益。“社會史以特別群體的經驗為研究起點。它關注各種階層,而非僅僅是上流階層,關注日常生活經驗,而不僅僅是重大事件。對于女性而言,或許關注她們的生育經歷,她們在家庭結構中的社會變動性,她們在經濟結構中的參與性,她們的創造性活動,或是她們與宗教實踐的關系……音樂史領域的女性研究將從這種方法中獲益”。為了實現這種研究,希特倫鼓勵學者們從回憶錄、日記、信件等中搜集材料,在散碎的歷史信息中重構女性音樂家的生活及她們為反抗男性霸權所付出的艱辛。
其四,二者皆具有反主流、反本質主義的后現代意識。質疑主流觀念,彰顯被邊緣化事物是后現代思想中一個側面。主流意識形態往往被視為壓迫者,非主流者則被鼓勵發出自己的聲音,爭奪一席之地,甚至解構主流文化。希特倫和麥克拉蕊正是此種觀念在音樂學領域的踐行者。如麥氏不接受當時占據美國音樂學界主流地位的形式主義研究,積極探討尚屬禁忌課題的音樂意義問題;她致力于從女性視角理解傳統經典作品,顛覆約定俗成的解讀方式;她提倡加強對被邊緣化的流行音樂的關注;她將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與作曲家的同性戀經歷相聯系等。希特倫則批判主流音樂史的編纂模式,提倡以女性音樂社會史研究為必要補充。以上觀點皆在不知不覺中解構著音樂學研究的慣性思維。此外,二者還從后現代思想中獲取了“反本質主義”的思想武器。反本質主義者否認永恒真理的存在,認為一切關于事物本質的敘述都是敘述者的主觀構建,必然導致認識的片面性和知識霸權。在反思“是否存在女性獨特的音樂風格”時,二人一致給出了否定答案。麥氏曾說:“盡管我們執迷于音樂風格的分類……去編纂何謂‘女性音樂’的獨特風格,但是這種單一的東西并不存在,正如同沒有普同的男性體驗或本質一樣。”希特倫則說:“在音樂中,似乎沒有本質主義所謂的女性風格……沒有一種風格是由女性生物學固有特征所賦予的。我們難以相信每一位女性都以同一種風格創作……”上述觀點是合理的,正如我們不能簡單接受社會關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一樣,也不應簡單斷言女性音樂風格有何固有不變的特征,真實情境中的每一位女性作曲家都是特殊的。法國哲學家茱莉亞?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曾將女性主義的發展劃分為“女權”、“女性”、“女人”三階段。在女權階段中,女性在政治、經濟、職業等多領域追求與男性平等,具有精神解放的意義;在女性階段,人們更強調性別差異,強調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體驗,甚至導致“逆向性歧視”,即否定男性;在女人階段,人們開始注重男、女性的互補與和諧關系。上述轉變實際是從激進轉向平和,從抽象轉向具體,從烏托邦轉向現實的過程。在現實世界中,男女的先天差異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二者的社會分工,但每一位女性仍有選擇的權力,并應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她決定成為職業作曲家,那么,除了克服創作的艱辛,還不得不面對母親與作曲家身份的矛盾。當然,她仍有可能二擇其一,放棄成為母親的權力。假若她選擇了兼顧二者,便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也可能從中獲得超于常人的收獲,恰如希特倫提及的那位匿名創作者所言:作為一位母親,我“必須持續地與外界發生關聯,這似乎與每日創作的隔絕狀態相悖。但是,積極地與外在生活近距離接觸,增強了交流的渴望,更需要消除各種誘惑并變得更為直截了當。較少的工作時間意味著更清晰、更迅速的決斷,更緊湊的工作和更有力的承諾,去除其他無意義的行為……撫育孩子與作曲頗為相像,奮斗、等待、觀望、反應、尋找線索,以及許多精彩的時刻讓這一切變得如此值得”。
或許,女性主義音樂研究的歸宿并不是僅僅重構歷史或闡釋作品中的性別內涵,而是在引發音樂世界中每一位男性和女性對兩性權力關系的反思之后,啟發他/她們找到適合于自我需要的、構建良性性別關系的行為方案。
【論文摘 要】 切實保障自由職業者的社會保險權益,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平穩、良性發展。本文通過對我國自由職業者社會保險繳納和管理情況的實地調研,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其中原因,進而提出了相對合理的建議,希望對政府部門、社會保險從業人員有所啟示。
自由職業者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經濟制度并存狀態下所衍生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局限性,以及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相對缺失,他們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沒有或無法參加社會保險,使他們無法享受到社會組織提供的保障和福利。
一、我國社會保險的概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廣泛、保障作用明顯,在整個保障體系中居于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保險具有三大特點,一是社會共濟,二是責任分擔,三是政府主導。
二、我國自由職業者參加社會保險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自由職業者參加社會保險的現狀:截止2009年9月末,政策新增就業915萬人,但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新增就業人員中,靈活就業人員占30%到40%,而自由職業者占靈活就業人員的2%到30%,這一群體的社保覆蓋面不到一半,大部分沒有社會保險支持。
筆者就自由職業者的社會保險問題在漢中市和網絡上進行了訪談和調查。本人選擇了職業不同的自由職業者進行了訪談和調查。對象共有23人。其中較為典型的六個情況如下:
a女士,今年29歲,本科畢業生,自由撰稿人兼家教,月收入接近2000元。對目前的生活比較滿意,也不擔心自己能不能進入正軌單位工作,她考慮過給自己上社會保險,但自己花銷也大,沒有攢下錢,又覺得自己年輕,所以一直沒有辦理。
s女士,今年27歲,本科畢業生,她精通日語和英語,翻譯兼家教,每月收入三千元。她比較滿意現在的狀態,可以自由的安排自己的時間。但她從沒有考慮過要加入社會保險。
e男士,今年31歲,廣告中介人士,平時不固定的接到業務,收入不菲。知道一部分社會保險的知識,但覺得交納社會保險不如存些錢。
w男士,今年35歲,網頁設計師,在網上找到一些設計工作,月收入4000元。想交納社會保險,但不知道到哪里交納。
y男士,今年41歲,曾是一個國有工廠的管理人員,工作穩定,原來單位一直為他繳納保險,后來自己選擇了做生意,成為了一個飲食店雇主,月收入近千元。他覺得社會保險交的多,很難承受,于是就沒有續繳。
(二)自由職業者社會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從以上的調研情況可以看出,自由職業者社會保險存在以下問題:
1、學歷高、收入高、年輕,社保意識淡薄。按照現行政策,他們有能力選擇以個人形式參保,但實際上,他們參保比例不高。這主要因為他們參保意識差,認為自己年輕,較高收入水平足以滿足自己的生活,再加上對現行的社會保險政策不了解,很少選擇主動參保,而且收入高就會繳納較高的保險費。沒有意識到自由職業者的問題是缺乏足夠的抗風險能力,收入缺乏長久而有效的保障。
2、制度缺陷。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險制度是針對有固定用人單位的正規就業形勢設計的。大部分自由職業者的收入不穩定,沒有什么措施讓強制參保, 且操作不靈活、不方便。
3、社保管理形式單一。現在社會保險管理所采用的是面向用人單位從登記、逐月申報到繳費的征繳制度。按照現行制度規定,需要以單位名義參加社會保險,像失業、生育、工傷保險個人是不能直接參保的。無法適用個人繳費的自由職業者。
4、社會保險管理體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現行社保管理體制費率差別較大(最高為36%)、統籌層次參差不齊、基金運營渠道單一、調撥、劃轉不順暢、不同統籌地區待遇標準差別較大。
5、社會保險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截止2010年底,全國有10%的地級以上城市未能實現與省數據中心的聯網,還有 7.5%的社會保險機構未連接到地域網,信息化實施的層次比較低。
三、解決自由職業者社會保險繳納與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在筆者的訪談中,有很大一部分自由職業者并不知道自己有權利參保,即使知道也不知道該去什么地方,怎樣參保。通過宣傳,使自由職業者充分認識到社會保險制度在分散風險、提供服務、保障其基本權益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提高社會保險管理部門的管理水平:首先,社會保險管理服務應直接面對單個的勞動者,由于自由職業者的勞動關系處于無明確雇傭關系狀態,其社保登記、管理、接續都與傳統的方式及內容有很大不同,必須改變政策和管理方式,把管理服務對象轉變為既面向用人單位,也同時面向單個勞動者。其次,研制全國通用型的社會保險登記、繳費記錄卡。在已有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接續卡的基礎上,研制全面通用的社會保險登記,繳費記錄卡。使自由職業者本人不論在哪個城市哪個企業,只辦理一次社會保險登記,就可以把社會保險關系作為依據,不間斷地對社會保險繳費進行記錄、接續、轉移,做到“通用,簡便”。
(三)不斷完善自由職業者的社會保險制度
1、 建立基于個人繳費的養老保險制度。方便自由職業者參保。如果基于個人繳費的養老保險制度能夠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本身便覆蓋了單位人員和非單位人員,可以彌補現行制度的缺陷。
2、 失業和生育保險。基本自由職業者的“無勞動關系”現狀,這使得自由職業者很難參加繳費的保險計劃,因此,目前還不適宜將自由職業者納入失業保險制度,而對其中生活特別困難的人員,可以考慮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來幫助解決。而生育保險的條件有很明確的限定,它是政府通過立法組織實施,當法定范圍的女性勞動者應生育子女而暫時失去勞動能力,為其提供物質幫助和身體恢復條件的社會保障項目,且其繳費比例較低,因此參加這個社會保險項目的阻力是很小的,建議允許自由職業者以個人的身份參加生育保險。
3、 建立專門的面向高收入自由職業者的社會保險體制。自由職業者包括很多的群體,可以建立專門面向高收入自由職業者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個人儲蓄,個人積累為主體,以國家的資助為輔。社會保險繳費直接從個人所得稅中扣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