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29 09:12: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高等教學變革工作開展的逐步深入,尤其是高職院校教學變革工作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創新、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都成為現階段高職院校教學工作開展中的瓶頸問題[1]。如何解決現階段限制高職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實現“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已經成為當前高職學校教學工作開展的優秀。諸多實踐研究結果表明,只有加大對“雙師型”師資團隊的建設力度,才能構建校企合作化、產學結合型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確保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高素養、高水平、高能力的“雙師型”師資團隊,更是確保高職院校開展教學工作的關鍵所在。由此,本次研究針對高職外語專業的教學開展現狀,研究如何讓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得到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支持。
二、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概述
1.高職“雙師型”教師的界定。自我國首次提出“雙師型”這一教學觀點至今,有關“雙師型”的教學課題研究就始終爭論不止。直至我國下發《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評估方案》之后[2],針對“雙師型”素質教師才予以明確的教學規定。主要對其界定劃分為如下幾種:(1)具備講師以上職稱,或者行業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才可以獲得“雙證教師”的稱號;(2)教師本身的素養能力,具備了教學實踐技能以及高素質能力,也可獲得“雙能雙素質”稱號;(3)既有“雙證”,還有“雙能”的教師,被稱為“雙師型”教師;(4)“雙職稱”的教師也被稱之為“雙師型”教師。總的來講,“雙師型”教師主要指那些具備較高職業能力素養,又具備相關行業的素質能力、實踐能力、知識運用等多方面結合的綜合型教師。
2.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的內涵。相較于專業的高職院校教師,高職外語專業教師的“雙師型”教學概念相對比較難界定,因為對于絕大多數的外語教師來講,他們的教學任職都并未與大學公共外語以及相關專業有著較高的整體契合度[3],由此學校對于公共外語教師的“雙師型”界定也比較寬泛,通常只是查看教師是否擁有教學專業相關的翻譯類證書或者職業資格證等,在整體教學方式培養方面,也只是重視培訓考證、理論實踐結合、崗位對接等教學方法。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則需要考慮到外語教師的專業實際能力,確保外語教師可以努力了解外語行業的技能及知識,同時在教學中對自身實踐能力及實踐經驗進行培養[4]。現階段所追尋的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主要是以教師本身的專業外語能力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之上根據學校外語專業課程教學的開展情況以及教師本身的個人興趣及教學意愿,發展教師在某一個行業之內的專業實踐理論知識及技能,從而真正實現“雙師型”外語教師的培養。通過培養及實踐,讓教師在熟悉行業內有關知識及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借助實踐及探索,讓教師更能清楚的了解專業化的外語知識及技能,提高學生整體的應用能力。
三、支持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影響因素
1.國家政策導向因素。有諸多因素會對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其中包括國家政策導向為主的影響因素。我國在針對當前職業教學體系規劃建設的文件中表示,應當將“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放于突出位置,主要包括了對教師資格及編制機制的改動、職業院校用人機制的變革、教師培訓機制以及培養機制等多方面的政策內容[5]。在此類機制的變動中,尤其突出了“雙師型”教師對高職院校教學開展的決定性影響作用。將目標放置于2020年具備實踐教學經驗的專兼職教師的占比要超出60%。提出推廣教師崗位輪訓機制,并且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系列性的法律保障及標準機制。
2.地方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地方產業的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較大的導向性作用。高職要想服務于地方經濟,其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就要始終齊平于地方經濟發展方向,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機互動,從而為地方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高職在服務于地方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要針對產業發展的形勢,形成自身的特色化辦學模式及專業教學方法,促進學校更加深層次、內涵型的發展。在現階段地方產業的發展進程中,諸多地區在因地制宜化的發展,針對產業領域及產業集群的發展來探索,甚至部分地區在鄉鎮層面也形成了一對一的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此種發展都需要諸多人才的支撐[6]。
四、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支持策略
1.構建職教教育體系。我國要想借助新型的職業教學變革,就要構建針對性的職教教學體系[7],符合現代化教學變革趨勢,順應我國“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發展規劃,以我國經濟走出去為發展目標,抓住每一個歷史機遇。因此我國應當為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構造一個基礎性、必然性、重要性的良好政策扶持環境。在現如今“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帶動發展中,需要大量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外語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由此該任務的實施,就是外語教師在自身語言優勢得以利用的基礎之上,更加契合于當前的社會市場及外語專業發展環境。充分借助諸多培訓學習實踐的機會,不斷的提高本身行業內的專業外語知識技能,最終將其應用于外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外語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應用能力。
2.地方產業融合教學。高職院校外語專業教師應當融入所在地區的產業發展中,在此過程中必然不會順利,一個只懂得外語專業知識的教師,如果想要融入地方產業發展,提高地方產業經濟水平。不僅需要自身具備主動性認知,還需要其他有關因素的共同介入及推進。地方政府及地方學校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機制,不斷的對企業進行引導,通過多種方式來對外語專業教師進行培養。接納多種類型的外語教師,為地方企業的發展以及教師提供更多的便捷性條件。教師需要在融入企業的發展進程中,始終保持好學的態度,虛心鉆研、善于學習,在實踐服務開展中,將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更好的服務于企業崗位,實現企業崗位的價值。在教師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企業也需要根據本身的有關機制規定,予以教師相應的精神及物質類激勵。在真實的崗位工作環境中,對教師本身的外語專業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不僅促進了企業的良性發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具備崗位價值的教師,推進了高職外語專業課程的開展。
3.高職制度層面規定支持。首先“雙師型”外語教師的培養必然取決于高職學校本身的多方面條件,因此在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過程中,學校要立足于這一師資團隊的培養目標[8],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在感情激勵的輔助作用之下,借助科學規范的機制來不斷對教師的多方面利益進行保護和提升。高職可以根據其本身的職業教學定位以及地方產業的發展實際目標,針對“雙師型”教師的個人資質加以針對性界定,需要保證界定標準的實質性及適當性,保證教師能夠經由自身的努力,達到高職“雙師型”外語教師的界定標準。同時還應當做好“雙師型”外語教師的認可標準,尤其是針對不同專業的認可專家,通過合理、規范的審批過程,保證高職外語教師的發展。其次就是需要構建“雙師型”外語發展的針對性平臺,不斷的對高職外語教師所處的外部教學環境進行拓寬,從而推進教師的專業化素養提升。學校還需要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及本身學校的職教目標趨向,對外語專業人才的教學培養方向加以明確。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要保證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頂層設計合理規范,實現學校及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開展校企合作化的教師培養模式。學校需要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主動獻言獻策,更要努力為地方企業的發展培養人才。在達到雙方互惠互利的背景下,為培養“雙師型”外語教師創設發展平臺。再者就是制定針對性政策機制,不斷對教師的“走出去”加以鼓勵,讓教師能夠有更大的能力拓展空間,提高自身的專業化實踐能力。外語專業教師的發展,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校企兩者之間,應當針對其他的培養渠道不斷拓寬,從而促進外語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比如外語教師的省級培訓、部級交換培訓、訪問項目、留學訪學以及校企人才交流等多種形式,讓教師能夠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及實踐能力。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師的教學眼界及教學理念得以開拓,從而推進高職外語專業的教學變革。最后學校還需要確保教師的職業發展能夠可持續且有效。教師的個人發展是一個始終長期的過程,不能在培養教師職業能力的過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及作為。如果在短期時間之內對教師的本身能力進行量化考核,必然會對教師本身的發展積極性造成挫傷,無法培養教師的積極性及可持續性發展。單純的短階段考核還會促使教師無法完成目標從而出現應付的心態,無法利于教師的長期科學化發展。
五、結語
高職“雙師型”外語專業教師,是現階段促進高職院校教學開展的必然所趨。在現如今高職外語專業逐步邊緣化的教學背景下,外語教師能否迫切的實現轉型已經成為當前的教學必然要求。政府及學校本身都需要抓好現存的教師培養條件,在國家下發有關政策的基礎之上,善于利用當前的師資培養資源,更好的促進高職外語專業教師能夠擁有更加開拓的良好的發展平臺,在教學中能夠真正的做到得心應手,實現高職“雙師型”外語專業教師的轉型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蒙芳,安仲文.校企合作視角下高職“雙師型”英語教師的培養[J].中國集體經濟,2013,(34):61-62.
[2]楊春暉,叢悅.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3(6):42-45.
[3]張晗.骨干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5):90-91.
[4]楊立艷,張麗.高職“雙師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探討———以財經類專業為例[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1(2):22-25.
作者:張藝 單位: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