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0: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企業跨國經營戰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國“走出去” 跨國經營 華為 國際化
一、研究背景
自2002年以來,我國非金融類的對外直接投資進入了持續快速增長時期,并呈現出了不斷增長的趨勢,截止2012年,近十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8.5%,年同比增長率平均達到43.1%。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2008年,非金融類的對外直接投資數額比2007年增長了一倍多,達到了559.1億美元,2012年更是迅猛增加到772.2億美元。細數中國跨國企業,總會想到海爾集團、聯想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公司等業界翹楚。當這些企業在成功地走出了國門,樹立了自身品牌的同時,國內許多企業因還在原地模仿偶像,始終不得要領,且受到了來自國內國外的許多壓力和阻礙。甚至,許多企業儼然被貼上了“中國制造”的標簽,被許多國家拒之門外,踟躕不前。
二、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概況
(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和對外投資起步晚,但發展快
從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那年起,自2002年到2012年,這11年間,中國跨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年平均增長率速度達到了60%以上。2008年,中國的對外投資流量也達到了550億美元以上,非金融類的投資數額就有406.5億美元,占了總對外投資數額的81%以上,該類投資在2008年同比增長了117%。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領域和行業多樣化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依舊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其中也不乏有限責任制公司,股份有限制公司,股份合作制公司,私營公司,集體企業等。根據中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腳步遍布了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到的行業多種多樣,資源開發,科學研究,生產加工,交通運輸,旅游等行業,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對外投資數額為最高,2012年達到2674080萬美元,占該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1%。
(三)中國對外投資區域多元化分布,相對集中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由于一些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中國的對外投資選擇性地集中到了亞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這樣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是經濟較為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從投資區域來看,亞洲和非洲地區就集中了中國70%以上的投資數額,投資項目繁多,而亞洲和拉丁美洲更是集中了中國非金融部門的投資。
(四)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組織結構大多處于初級階段,少數優秀企業進入高階發展狀態
中國大多數的企業都處在組織結構演進過程的初級階段,也就是海外市場部或者出口部階段,其企業競爭力較為薄弱,且成長周期長,受投資阻礙的壓力較大。而一些,例如康佳,長虹,同仁堂,格蘭仕等企業,因為企業本身發展穩健,處于國際化經營階段。僅有少數的高階發展企業,例如海爾,聯想等,已經處于全球性網絡結構發展的階段。
三、華為集團跨國經營戰略分析
(一)華為集團概述及國際化的發展背景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這個被媒體稱為東方幽靈的“上甘嶺”的企業,現已成功地進入全球通信市場,是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供應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其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運用于全球15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強,以及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華為于1996年開始了國際化的旅途,不斷開拓海外市場,從深圳相鄰的香港開始,與長江實業旗下的電信商合作,同國際產品相比較,提供新的電信業務生成環境,獨立于競爭產品,取得差異化優勢。隨著技術革命的改革,華為順勢而上,對其戰略不斷進行調整完善,在20多年的時間里,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到國際經濟競爭合作中,逐步發展成為服務于全球10億用戶,依靠國際市場為主要利潤來源。
(二)基于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華為跨國經營
1.所有權優勢分析
華為公司自創業伊始到2010年12月底,其先后遞交了將近26889分專利申請書,而其在全球獲得專利授權17765件。截至2011年,華為在全球范圍內所擁有的技術研發人員達到35000名,占其總員工數的43%。縱觀華為的海外發展路,海外設立了22個地區部,100多個分支機構,在全球設立了17個研究機構,36個培訓中心。2012年,于芬蘭新建了研發中心,在法國和英國建立了其本地董事會和咨詢委員會。
2.內部化優勢分析
華為公司一直致力于新興市場的份額增長,而作為東道國當地市場的新興進入者,華為對于當地的電信運營商不了解,甚至面臨著當地老牌電信提供商與其當地供應商之間已有了長久且良好的合作。再看消費市場,當地買者對于技術的價值存在不確定性和不肯定,和相對地與東道國電信供應商之間簽訂的合同,廣告宣傳費用較高。面對這些情況,建立戰略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成為了必要的選擇。
3.區位優勢
作為從事生產銷售通信設備,提供硬件設備,軟件,服務和解決方案的華為,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上,考慮到的不僅僅是東道國當地的市場規模狀況,還會在意到當地電信市場的發展,東道國國家政策的方向,技術勞動力的情況等等。而如今,華為的跨國路線已經遍布歐洲,中東,非洲,印度,東南亞,北美以及南美市場。
四、啟示
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處在上升期,往上還有爬升的空間,在對華為集團的跨國戰略分析中,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不僅僅要從自身的發展戰略轉變上著手,更加需要落到對于不同地區文化的認識,對國際競爭環境的有效分析,把握海外市場的邏輯性上來。當然中國企業的跨國發展,政府的支持必可不少,同時提出了創新的著重點,加強與國際伙伴的合作,樹立自身的品牌和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田澤,馬海良.國際企業管理――文化,戰略與行為[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23-33.
論文摘要: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加入借界貧易組織的新形勢,中國企業要想在全球性的竟爭中生存和發展,必須走跨國經營的道路因而正確制定跨國經營戰略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詳細分析了我國企業在制定跨國經營戰略時應著重考慮的幾個問題。
一、注重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環境評估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國企業主動“走出去”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大潮是其必然選擇。在統一開放的全球性大市場中中國企業在實施跨國經營的戰略選擇前進行詳細的、準確的投資環境評估,建立完善的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就顯得至關重要該指標體系包括:
1行政環境的評價指標。投資雖然是一種經濟行為但在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要受到當時當地的政治(行政)環境的影響。從投資的角度考慮行政環境主要包括:政局的穩定性政府機關辦事效率、政府工作人員素質、政府對外商投訴的態度政策的透明度、政策的公開性、穩定性、靈活性政府對外資的政策政治腐敗程度等。
2經濟環境的評價指標。一般來說對經濟環境的評價可以分為經濟發展條件與自然支撐體系、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市場狀況、生產成本、金融環境、經濟開放度等幾個大項每一大項可以列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則需要選擇若干具體的、可以量化的指標加以反映。
3.法制環境的評價指標。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良好的法制環境構成投資環境的重要內容。對法制環境的評價主要涉及法律的完備性、仲裁的公正性、法制的穩定性和涉外法規的執行等項,以及相應的子目。一般來說此類指標難以量化因此也難形成較規范的結構模式。
4.社會環境的評價指標。投資的社會環境評價指標主要是指生產服務環境、生活服務環境、教育環境、文化環境等。社會環境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政府機關的管理和服務,中介機構的種類、數量和服務信息化水平和能力生活用水、暖、氣、電供應狀況通信、商業和金融狀況;學校教育、成人教育、職工培訓距學校、醫院、郵局的距離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
5.基礎設施與自然環境的評價指標。
二、謹慎選擇跨國經營的路徑
目前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各方條件尚不完備選擇經營方式切忌盲目要從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狀況采取相應的跨國經營方式和策略。通常應以產品出口為先導取得經驗,了解市場,有了品牌知名度熟悉經營環境后,再循序漸進逐步開展合資、合作乃至獨資、戰略聯盟、跨國并購等方式。
其中跨國并購是實施跨國經營的重要戰略,但是盲目實施跨國并購也曾給中國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事實證明,跨國并購是一個戰場,而不是一個鋪滿了玫瑰的溫床。中國企業跨國并購要建立在堅實的戰略基礎上而不應該心血來潮,出自一時的沖動:要采取規避風險的措施,而不應該盲目投資被迫付出更高的并購代價要修煉高超的整合能力而不應該以購了之為并購而并購。
三、有效規避跨國經營風險
近年來我國跨國經營既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利潤,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的國際風險。除自然災害外,目前我國跨國經營中面臨的風險主要體現在政治風險上。政治風險,是由于東道國政府或社會政局的不穩定和政策的不連續性而導致的跨國公司國際投資和貿易活動受到影響并使其經營管理績效和其他目標遭受不確定性。麥肯錫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海外收購有67%不成功。幾乎中國企業的每一次海外并購都會在東道國遭遇到政治方面的責難。因此如何有效規避政治風險已成為我國企業實施跨國并購的前提。
四、正確制定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文化戰略
在國際商務環境日趨完善的背景下跨國經營已經成為眾多企業實現擴張、形成規模的必要途徑。然而實踐證明異質文化的影響和作用往往成為企業跨國經營中難以逾越的鴻溝。文化差異特別是管理文化上存在的沖突制約了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文化因素對于跨國企業經營管理的成功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事實上,中國企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越來越多的跨國經營中的文化障礙面對各種各樣的文化差異與文化沖突僅運用傳統的戰略管理方式還是不夠的必須要重視和規劃企業的文化戰略。一般來說文化戰略的制定包括調查、分析、定位、規劃和實施五個環節。
1.文化戰略調查。是確立文化戰略的前提調查對象是實施跨國經營所在國家的民族文化、并購合作企業管理文化的特質、本企業的文化特征。好的文化調查應全面反映公司的文化環境、人文狀況和公司文化的特質及其系統性。
2.文化戰略分析。核心任務實要鑒別出國外民族文化與公司文化的特質及其系統性并把它們完整地顯示出來。可以為日后海外投資的文化戰略規劃提供現實的依據為文化戰略的導入找到好的切入口。
3文化戰略定位。是文化戰略成功的一個基本的支持點。
4.文化戰略規劃。經過調查、分析、比較和定位以后下一步就是要進行規劃確定公司文化的發展和變革的內容與方向。
加入WTO以后,中國的航運業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競爭壓力,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均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中國航運企業在獲得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的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如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走跨國經營之路,不斷強化企業的競爭優勢已經成為中國航運企業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為了尋求經營機會、保護和擴大原有市場、克服貿易壁壘、追求優惠政策、獲取技術,走跨國經營之路成為中國航運企業的戰略選擇。
跨國經營有利于提高航運企業的競爭力
伴隨著馬士基、OOCL、鐵行渣華、萬海等國際大型航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本土航運企業強烈地感受到了外國航運企業所帶來的競爭壓力。加入WTO之后,中國在海運服務包括國際貨物運輸方面做出了大量承諾,特別是對國際班輪貨物運輸以及散貨、不定期和其他國際船運在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費方面取消了市場準入限制和國民待遇限制,在商業存在方面也有條件地允許外國服務提供者在中國設立合資船運公司。外資運力的進入必然對本來就已呈現出運力過剩的中國航運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航運企業必須摒棄落后的經營管理模式,面向市場,從滿足客戶需求出發,實施有效的跨國經營戰略。
中國是世界航運大國,截至2003年底,我國已擁有民用船舶26.02萬艘、4792萬噸,遠洋船舶運力2071萬噸,從事國際航運的航運企業300多家,經營沿海和內河運輸的航運企業分別有1300多家和5100多家。我國外貿進出口貨物的84%是通過航運完成的,航運業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我國的外貿運輸中有著支配地位。
目前,境外航運企業在我國港口開出的國際班輪航班所占比例高達40%以上,班輪航線比例將近50%。并且隨著國際班輪運輸市場供求關系進一步惡化,市場競爭仍在加劇,運價水平下滑,不少航運企業的盈利狀況出現危機,單純依靠降低運價手段增強企業競爭力使得航運企業越來越力不從心。采取積極有效的跨國經營戰略,是提高航運企業的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徑。
中國航運企業的跨國經營戰略
樹立全球經營意識
在航運業中,跨國航運占了很大的比重,國際貿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航運的繁榮。因此,中國航運企業必須樹立全球經營意識,建立靈敏的市場應變機制,及時捕捉國際航運及相關領域的信息,并根據此信息適時形成決策并付諸實施,采取跨國經營戰略,在更廣闊的空間發展航運業。
中國加入WTO后,單純的國內市場不復存在,只有一個世界性市場。中國航運企業要向國際化邁進,首先要對世界航運市場、資源狀況和主要競爭對手進行深入研究,同時要密切關注世界政治、經濟和技術發展動向。其次,航運企業應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定位制定全球戰略目標,此目標既要符合航運企業的經營能力,又要符合資源條件。第三,緊緊圍繞國際化戰略,強化航運企業的管理制度、組織機構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建設,以利于戰略目標的實施。
提高服務質量是基礎
航運業屬專業性很強的服務行業,其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知識、創新、速度和質量。如果要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航運企業必須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和層次。由于航運業的特殊性(運輸工具代價昂貴、資金回收期長、決策復雜、資金大進大出等),我國的航運企業短期內無法改變與世界知名的航運企業在硬件上的差距,而要與之一較高下,提高服務質量無疑是最容易辦到的,也是最容易出成效的。我國加入WTO后,隨著國際貿易與投資自由化進程的加快,貿易流向趨于多元化。跨國公司以全球為目標,實行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要求班輪公司提供門到門服務,甚至實現綜合物流服務,以便貨主做到零庫存管理。這就要求航運企業樹立“客戶至上”的客戶服務理念,提供特殊的保證與服務,如在時間上、貨運安全上的承諾,對貨主特殊要求的處理以及案件的理賠等。航運企業還應建立與其他運輸方式發展相協調和銜接的國內航運體系,以及較完善的國際、國內多式聯運和物流系統,不斷地實行服務創新,提供高附加值服務。
使無形的服務有形化
航運服務的無形性使得客戶很難事先評估其服務的優劣程度,也很難對促銷的運輸服務形成深刻印象。針對這個困難,航運企業的營銷人員應盡量在促銷過程中使無形的服務有形化,以增強人們對這一服務及這家航運企業的印象,引起興趣與關注。此外,營銷人員在促銷某一項運輸服務時,可以通過強調該服務產品的優越性作為標志,以顯示出自己與競爭者的不同。航運企業還應采用品牌經營,以樹立企業形象。例如中遠貨運公司推出了“一站服務”和“綠色服務”,按照這種服務理念,客戶只要找到中遠貨運公司的一位業務員,辦理一次委托手續,一次提供委托書或訂艙位,即可完成所有的出運操作流程,從而使客戶擺脫了出運過程中諸多業務上的細節,遠離風險。中遠貨運公司以品牌樹立了企業形象,從而更有利于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戰略。
切入點:尋找市場盲點
航運企業面臨著復雜多樣的客戶需求,貨主分布廣泛、為數眾多,任何一家航運企業都無法滿足市場上所有客戶的所有需求。而且在當前航運市場運力供大于求的狀況日益嚴重,航運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空前的時候,任何一家企業要在市場上與所有對手展開競爭,并試圖取得優勢地位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險的。中國航運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戰略的切入點是,對自身的航線進行研究,尋找市場的盲點。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客戶,根據企業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大致選定所要開發航線的船舶類型、貨物類型、地區等等。航運企業應選擇對本企業最有吸引力、競爭者最少的,同時在該市場上可能富有競爭力的一個或幾個市場作為經營目標,從而為產品確定適當的競爭地位。
以山東海豐航運集團來說,作為一家區域性的船務公司,其在實力上根本無法與中遠、中海這樣的國有大型航運企業以及馬士基這樣的國際航運巨鱷相提并論,但山東海豐卻能將其船小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利用大船無法進入偏港的條件,開辟大量到日本偏港的特快航線服務,并一舉站穩了市場,成為國內最大的日本線航運企業。由此可見,尋找市場盲點是中國航運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戰略的切入點。
以聯促強
過去我國的航運企業常常是有著極強的地域性和排他性,僅僅守著固有的區域市場,對同行也有著強烈的敵視。但隨著外資航運巨鱷在中國的發展,我國航運企業不要說是發展了,就是想守住原有的區域市場也是難上加難。但如果我國的航運企業能夠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之間形成一種戰略聯盟關系,采取統一運價、艙位互租、航班協調等措施,就能聯合起來同國際大型航運企業分庭抗禮。聯合有利于航運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戰略,有利于我國航運企業獲得自己應得的市場份額。
相對于發達國家企業,我國中小企業有一定的成本優勢。我國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數都是勞動密集型的,這樣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較優勢。這既有利于它們在國內市場中采用內向型國際化經營,也有利于它們在國際市場采取外向型國際化經營。相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我國中小企業有一定技術優勢。雖然整體上說來,我國中小企業技術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水平比較落后,但相對于拉美、非洲等一些發展中國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加入WTO后帶來的有利因素。當我國在2001年正式成為WTO的一員后,大量的外國先進企業和商品進入我國市場,加劇了國內市場上的競爭,與此同時,根據對等原則,外國市場也逐步對我國進行開放,顯示出巨大的吸引力,這兩方面都有助于我國的中小企業樹立國際化經營的意識,加強與國際知名企業的聯系,提高自身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關規定也有利于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有人說21世紀的經濟是屬于“小而強的時代”,21世紀中知識經濟的興起,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的今天,跨國經營不再是大企業的事,中小企業在實力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同樣可以進行跨國經營,開辟國外市場。據商務部統計顯示,在中國對外投資主體中,民營企業數量超過70%,己經在全球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經營和投資。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沖擊了世界經濟,加快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金融危機產生的威脅影響到了各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使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增加;但是金融危機也為企業的跨國經營帶來了機遇,各國恢復經濟的政策減少了對外資的限制,中國逆市發展也為我國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奠定了基礎,中小企業通過制定適宜的跨國經營戰略就可以利用危機帶來的機遇,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文獻綜述
為了更好的完成該論文,本人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具體有:徐艷梅、徐先航的《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策略研究》;馬建國、梅強的《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探源》;崔建華的《人力資本與我國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研究》;陶振民的《.中小企業生存問題研究》;尹柳營的《中小企業如何發展與騰飛——國際化經營視角》;王乃靜、馬剛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與模式選擇》;李盾的《關于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幾點思考》;張增日的《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思路》。通過仔細閱讀上述參考文獻,我對本次論文課題的背景,主要內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為我接下來進一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觀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于以上各位專家與學者的觀點,我做出了比較翔實的歸納。
1、 關于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貢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在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條件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中國的城鎮和農村,其成效是舉世矚目的。城鎮集體企業迅速發展,私營企業、個體企業、三資企業和股份合作企業有了極大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以國有企業為主的各種經濟成分并存,共同發展的格局。目前我國已經注冊的中小型企業的總數已經超過800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主體,并對我國經濟每年以8%的遞增速度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始終是一支重要力量,對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促進作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業的增長來支撐的。尤其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主要依賴于中小企業發展。我國工業新增產值的76.6%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我國出口的許多大宗商品,如服裝、玩具、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小企業生產的。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競爭日益國際化,競爭空前激烈.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較大的擠壓,從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業將目光投向國外市場,通過開展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從中國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來看,中小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能更好的面向世界,迎接挑戰。
2、關于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面臨的問題
抗風險能力低。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資本不很充足,在對外投資中抵抗風險、管理風險的能力比較低。技術落后國際競爭力較低,要進行跨國經營,需要有高競爭力的企業。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短缺。跨國經營是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具備豐富知識,通曉國際慣例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而我國中小企業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體素質也不高,跨國經營人才短缺。跨國營銷策略不完整。
3 問題解決方案
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的跨國經營,建立技術聯盟,形成開發體系,提高經營者素質,造就創新人才。需要具備豐富知識,通曉國際慣例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實行網上跨國經營,降低銷售成本節省所需經費。通過海外華人進行跨國經營、培養創新的營銷文化、建立科學的營銷管理體系、選擇合適的營銷發展戰略,塑造優秀的營銷組織團隊。
三、論文框架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2文獻綜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跨國經營的基本理論分析
2.1 跨國經營的概念
2.2 跨國經營的優勢與劣勢比較
2.3 跨國經營的意義
第三章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 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背景
3.2 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
3.3 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 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對策
4.1 加強風險抵抗力
4.2 加大技術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3 選擇和培養跨國經營人才
4.4制定新的國際營銷策略
畢業設計任務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采用的方法:
1、擬研究或解決的問題
擬撰寫的畢業論文題目為《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是以我國加入 WTO為背景運用市場營銷和管理理論,研究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問題及經營戰略,為日后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抵抗風險、提高競爭力、贏得國際市場,提供可資借鑒的對策性戰略。
2、擬采用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跨國經營不確定性;制度距離;客戶參與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10011108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全球一體化加速,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進行跨國經營不僅可以使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拓展市場,也符合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方向,因此政府逐漸將中國企業“走出去”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在一系列宏觀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十多年時間中國對外投資增幅近二十倍,2014年中國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可以說,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然而,中國企業在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競爭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其面臨的國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經營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復雜,跨國經營的不確定性和困難也在不斷增加。例如收購剛果銅礦開發商被當地政府宣布無效、中國動車在墨西哥推廣失敗,等等,這些中國企業剛走出國門就遭遇挫折的例子正在一次次提醒我們,要注意這些制度環境差異帶來的影響。近年來在國際商務相關研究中制度環境對跨國投資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者們重視,Cantwell等[1]也將制度視角融入其跨國投資理論模型中。本文從制度理論視角出發探討各國間經營環境差異是如何作用于企業跨國經營,企業又能通過何種跨國經營戰略增加經營績效,以期能在中國企業國際化步入新紀元的今天,為其跨國經營戰略決策提供參考。
二、文獻綜述
(一)制度理論視角與制度距離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經濟學和組織社會學中新制度主義的興起,學術界開始對制度理論相關研究有所關注,Peng[2]將制度主義視角、資源基礎視角和產業基礎視角并稱為戰略管理中的三大研究視角。
研究國家之間制度環境差異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制度距離。Eriksson等[3]對制度距離這個概念進行了探討,比如從人們的認知差異和不同的思維方式為切入點,提出了“心理距離”的概念。Kogut 和Singh[4]則從不同文化價值觀的角度分析國家之間的差別,進而有了“文化距離”概念。而Kostova[5]首次提出了“制度距離”這一概念,他認為用制度環境這個詞更能準確概括國家層面對企業跨國經營行為的影響。如今,從國家間制度距離視角討論跨國企業戰略策劃與行為決策等問題,正逐步融入主流國際商務理論體系中 [6]。
(二)外來者劣勢與跨國經營不確定性
制度距離的存在使得企業跨國經營時相比當地競爭對手可能會面臨所謂的外來者劣勢。這即包括資源、技術跨國界轉移帶來的額外顯性成本,也包括一些隱性成本,例如不受當地利益相關方認可,無法設計出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產品等[7]。Zaheer等[8]認為,這種隱性成本才是討論的核心。這種主要由非正式制度距離的存在而產生的外來者劣勢中不可預期的部分正是企業跨國經營的不確定性[9]。
在對非正式制度距離造成的跨國經營不確定性進行度量時,學者們一般用文化距離作為近似變量或是選取一個比較狹義的角度,比如腐敗。但文化本身并非企業做出戰略決策的關鍵,且不會輕易隨時間而變化;同時如果不同學者采用不同狹義角度進行分析,會造成他們研究中的非正式制度距離互相不可比。
我們可以借鑒Crook等[10]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對不確定性影響的研究,這里的不確定性是指對未來收入和成本不可預測的程度,可以分為行為的不確定性和環境的不確定性。行為的不確定性是交易伙伴或者對象的行為不確定性,是一個針對微觀對象的概念;而環境的不確定性指的是企業家感知到的對當地外部環境的不可預測,是一個針對宏觀對象的概念,又可以分為可能遭遇的歧視性對待,即企業的合法性壓力,如可能遭遇的東道國政府、供應商和消費者對跨國企業的差別性待遇,以及市場需求和技術的不確定性(本文將其統稱為市場模糊性),包括不能預測當地的市場需求傾向和市場需求數量及不能完全理解當地的技術環境[11]。從而企業跨國經營不確定性可以分為合法性壓力、行為不確定性和市場模糊性三個方面。
(三)通過客戶參與戰略積極克服跨國經營不確定性,提升競爭優勢
隨著中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相比早期進行跨國經營的大國企,其無論在經營規模還是資源儲備上優勢都不明顯,傳統的“本土積累競爭優勢――優勢由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轉移”發展路徑未必適用。那么他們積極地推進國際化戰略背后的邏輯何在呢?Mathews[12]提出了LLL范式(Linkage, Leverage and Learn)以解釋這些跨國企業的發展模式,認為這些跨國企業是通過“鏈接―杠桿化利用―學習”的反復運用才得以克服初期的競爭劣勢。
異質性經營環境會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如許多世界級的公司能比本土公司接觸到更多的環境刺激、多樣化的消費偏好、技術應用、政府監管要求和競爭對手行為,正是這些不同的刺激會促使組織進行學習、消化和創新,從而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而要利用這種異質性,就需要企業海外子公司扮演好這種主動學習的“異質性節點”角色。這其實是一種在當地進行的關系網絡構建過程,因為在一個陌生市場環境中,文化、習俗、經濟體制等與母國都大不相同,跨國企業需要融入當地關系網絡才能準確識別和學到那些軟性知識或隱性規則。
這其中客戶參與戰略是一個典型的非正式關系網絡構建戰略。這里所謂的客戶參與指的并非企業日常經營中與客戶的往來,Chase[13]給出的定義是指企業在與客戶進行長期互動的基礎上,將其納入產品設計和生產環節,或是服務提供環節。Priem等[14]基于服務型企業的視角探討企業在提品和服務時將客戶納入其戰略體系的程度,不過客戶參與戰略并不限定于特定的行業 、商業模式或者國家和地區,比如在制造業,企業將客戶參與納入其產品設計流程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三、 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
(一)跨國經營不確定性的影響機理
是什么決定了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成敗?制度理論對此的回答是,是企業對所在國家不同制度維度的理解和應用。比如,海底撈在中國市場依靠“增值服務”樹立了其品牌特征,但在2013年進入美國市場后卻因未能及時根據美國文化做出相應的改變而首戰受挫。所以即使是產品同質化較高的行業,也需要根據當地市場的消費習慣、文化因素等做出一定程度改變。對于跨國企業來說,這種影響最為顯著的就是相比競爭對手企業往往為此會付出一定的額外成本,即外來者劣勢。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基于顯性正式制度距離的可預計經濟成本,如地理距離帶來的資源轉移成本;二是基于隱性的非正式制度距離的社會成本,這部分成本往往是不能準確預計的,也就是所謂的跨國經營不確定性。后者是研究重點,因為國家之間的差異可能更多集中于非正式制度而不是正式制度間的差異。
更進一步,借鑒交易成本理論中不確定性對交易復雜性的探討[10],可以根據可能給企業帶來成本增加的不同方面,將跨國經營不確定性進行劃分,分解為合法性壓力、行為不確定性和市場模糊性三個方面。企業家基于對這三個方面的不同感知可能產生不同的戰略決策行為,比如當企業家覺得合法性壓力可能較大時,其會傾向于與東道國當地本土的企業或利益相關者進行合作;但當企業家對行為不確定性感知較強時,其可能會傾向于減少這種合作,因為此時若執行合作未來增加的無效溝通和討價還價等行為給企業帶來的機會成本可能更高。
而從克服跨國經營不確定性的角度看,企業一般會采取兩種策略:一是保守性策略,盡量減少在這些地區的跨國經營以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二是積極性策略,即利用當地制度環境的異質性開展制度學習和知識學習,通過在當地開展關系網絡構建拓展自己的信息獲取渠道并增加自己在當地的認同感,從而將外來者劣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后者可能更適合中國企業國際化。
客戶參與戰略正是非正式關系網絡構建的一種。本文之所以選擇客戶參與戰略是借鑒了Zhang等[15]對客戶參與戰略的相關研究。在該研究中作者以客戶參與戰略為自變量探尋對企業海外績效的影響。不過,其基于的研究視角是客戶參與,而將合法性壓力、市場需求的模糊性,以及企業相應所需能力和客戶參與合為一個整體,且考察的對象是服務企業。本文在借鑒其分析范式的基礎上,以制度理論下外來者劣勢中的隱性成本為出發點,結合交易成本理論中的不確定性探討對企業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的影響,并將研究對象拓展到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其他中國企業。
綜上所述,本文將非正式制度距離帶來的跨國經營不確定性分解為合法性壓力、行為不確定性和市場模糊性三個方面,并進一步指出企業可以通過采取客戶參與戰略這類非關系網絡構建來積極地管理跨國經營不確定性,從而提高企業經營績效。
(二)跨國經營不確定性對客戶參與戰略的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跨國經營不確定性可以分解為合法性壓力、行為不確定性和市場模糊性三個變量,也是本文研究的自變量。首先,從合法性壓力角度看,執行客戶參與戰略可以提高企業在當地的合法地位,所以合法性壓力越大企業越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的客戶參與戰略。因為一旦客戶企業或個人將跨國企業作為其重要的產品或服務供應商看待,并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就可以大大提升企業在當地利益相關方中的認同感。人們都有積極對待對自己處于的系統內的事物的傾向。其次,當東道國市場模糊性越大時,企業急需拓展知識和信息獲取的渠道,從而企業也會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的客戶參與戰略。通過客戶參與,企業降低了與當地市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并在通過與客戶的深度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了更多當地市場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等必要知識,以及更多關于當地價值觀、市場需求等隱形知識。此外,當地人們行為實踐的不確定性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當兩地的社會習俗、道德規范、價值觀等非制度因素的差異越大,越會使得企業管理者對當地企業、客戶、雇員等相關方行為的不理解,企業會難以意識到對方行為背后的真正意圖,進而會更加難以信任對方。表現在客戶參與戰略上就是跨國企業會盡可能地減少客戶參與的程度。盡管此時跨國企業可能會放棄一些更多了解東道國當地市場信息和知識的機會,但同時也避免了因執行客戶參與戰略可能帶來的行為不確定性相關的損失,比如因與一方客戶勢力合作而得罪另一方勢力,在日后與對方產生矛盾后額外增加的成本等。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a:企業合法性壓力越強,越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的客戶參與戰略。
H1b:東道國利益相關方行為不確定性越強,企業越傾向于采取更少程度的客戶參與戰略。
H1c:東道國市場模糊性越強,企業越傾向于采取更大程度客戶參與戰略。
(三)客戶參與戰略對跨國經營績效的影響
企業執行更大程度的客戶參與戰略可以獲得更多當地市場關鍵信息,能加快產品和服務流程創新并使其更適合當地市場需求,從而對企業跨國經營績效產生正向影響。首先,企業執行客戶參與戰略會使企業和客戶不斷溝通。盡管這可能使得企業的員工和管理者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耗費一些額外成本,但相反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對當地市場的重視,意味著更多資源的投入和更多時間的花費,從而往往導致了當地子公司能取得較好的跨國經營業績。其次,客戶參與戰略會幫助企業拓展目標市場的信息獲取渠道,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競爭優勢。客戶參與戰略會使企業直接接觸到客戶的需求信息,從而可以根據這些客戶的潛在需求重新設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流程,改善其中不完善的地方,使得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更加符合當地市場的價值觀。隨著客戶參與程度的加大,企業可以從這些利益相關方處獲取許多不能直接獲得的當地市場隱性知識,比如一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這些隱性知識和經驗的獲取能幫助企業更好地在當地開展跨國經營活動,從而獲得較好的跨國經營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對企業跨國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
(四)跨國經營經驗的調節作用
跨國經營經驗在企業進行國際化業務時也會發揮重要作用,因為當企業在不同制度環境的國家中經營時,企業擁有了與不同價值觀背景、不同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體系下利益相關方打交道的經驗,豐富的跨國經營經驗可以幫助企業較準確地識別關鍵利益相關方,感知合法性制度要求,識別隱性的市場需求等。
一方面,較豐富的跨國經營經驗能幫助跨國企業更好地了解東道國當地市場。經驗豐富的企業由于經歷了不同制度環境背景下的商業實踐,這些經驗積累可以幫助企業迅速掌握一個新的制度環境中的關鍵點和識別制度規則的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跨國經營經驗能幫助企業更好地介入東道國當地的商業活動,與客戶更好地交流或進行相關的公關工作。有著豐富跨國經營經驗的企業在與利益相關方打交道方面也有更多經驗,這會使得企業對從執行更大程度的客戶參與戰略中獲益更有信心。而且即使發生未能滿足客戶初始預期之類的危機事件,經驗豐富的企業也能更好地進行危機公關,從而將可能造成的額外經營成本或損失降至最低。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a: 跨國經營經驗越豐富,合法性壓力對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正向影響越大。
H3b: 跨國經營經驗越豐富,行為不確定性對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的負向影響越小。
H3c: 跨國經營經驗越豐富,市場模糊性對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正向影響越大。
四、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設計與數據收集
本文主要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對數據進行收集,并通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對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 在具體量表設計上,首先,在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搜集與本文所需變量相關的成熟量表,并用“雙盲”翻譯法解決語言轉換問題。其次,將初步形成的問卷在導師領導的課題組內進行討論,對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和語言表述的準確性進行修改。而為了確保調研問卷與中國企業實踐相匹配,還將調研問卷咨詢了跨國企業中的相關跨國經營項目負責人和公司領導,比如問卷問題是否存在歧義性的地方或者難以理解的地方。此外本文在進一步大范圍問卷調研之前還對所選量表是否適合中國情境研究進行了小樣本預測試。
在預測試階段我們一共向跨國企業發放了1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0份。 通過內部一致性信度的檢測發現各構念所選量表題項的Cronbach Alpha值均大于060;而在各題項相關性檢驗結果也顯示KMO值大于060,探索性因子分析顯示各構念題項的因子載荷系數值大于060,表明各變量題項的一致性較好,能反映要測試的構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行為不確定性前測信度分析
題項項目刪除后的標度平均值項目刪除后的標度方差校正后項目與總分相關性項目刪除后的克隆巴赫系數克隆巴赫系數
以行為不確定性變量為例,4個題項的Cronbach Alpha值均大于060,表明其一致性較好。同時KMO值大于070,且通過巴特利球形檢驗,意味著適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從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可知,行為不確定性量表可以提取出1個因子,且所有題項的因子載荷系數值全部大于070,說明該量表不應該刪除題項,所選量表的題項可以有效地表達行為不確定性這一構念。
而在正式大樣本調研階段,通過上門拜訪并輔以郵寄、email的發放方式進行,共發放了450份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94份,加上預測試一共收集有效樣本264份。在收集的樣本中,最多的是制造業企業,有113家,占4280%,其次是批發零售業,有29家,占1100%,此外還有能源礦產品類、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信息技術業、建筑房地產相關、農林牧漁業等一共264家有跨國經營業務的中國企業。
(二)統計分析
1檢驗模型的信度與效度
在進行進一步數據分析前需要對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再次進行檢驗。在對信度檢驗時,各變量的Cronbach Alpha值均大于070,說明本研究的量表信度質量高,樣本的回答真實可靠。
而在效度檢驗方面,本文所選量表都是基于成熟量表體系,并通過咨詢專業人士和預測試的檢驗,具備較高內容效度。而在區分效度的檢驗上則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并計算CR和AVE值。檢驗結果同樣顯示具備較高區分效度,以對行為不確定性的檢驗為例,結果如表3所示。
表3行為不確定性CFA分析結果及信度與效度匯總
可見行為不確定性量表對應的4個題項載荷系數值全部高于050,最低為057,而且全部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意味著這4個題項與行為不確定性有著良好的相關關系。另外,CR為081高于080,而且AVE值為052高于050,因而說明此次研究的行為不確定性量表有著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樣本的回答真實可靠,各題項可以有效地表達關系處理量表這一構念。
2描述性分析與相關性檢驗
在進一步進行假設檢驗前,先對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以了解整體情況(如表4所示)。跨國經營績效平均得分442,客戶參與平均得分441,意味著樣本對于客戶參與的態度及績效情況表現出中立略偏滿意。合法性壓力的平均得分較高為482,也即對是否需要為合法性做出改變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行為不確定性的平均得分為378,說明樣本對于不確定性的態度為中立偏樂觀,而市場模糊性平均得分為404,也一樣表現出中立態度。
表4研究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此外相關性檢驗顯示三個自變量與客戶參與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58,052和030,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而客戶參與和跨國經營績效間相關系數為075且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說明模型假設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非常緊密,需要進一步研究各變量間的影響。
3回歸分析與假設檢驗
筆者提出,合法性壓力和東道國市場模糊性的增加會加大企業執行客戶參與戰略的程度,而東道國利益相關方行為不確定性的增強會減少執行客戶參與戰略傾向。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5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5可知,5個模型均通過F檢驗,且R2值均高于010,意味著三個自變量確實可以解釋客戶參與的變化原因,模型擬合情況較佳。從模型M11可知,合法性壓力的回歸系數值為042,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因而企業合法性壓力越大,則執行客戶參與戰略程度會越高,驗證H1a成立。從模型M12可知,行為不確定性的回歸系數值為047,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說明利益相關方行為不確定性越高,企業執行客戶參與戰略程度會越低,驗證H1b成立。從模型M13可知,市場模糊性的回歸系數值為022,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說明市場模糊性越大,企業執行客戶參與戰略程度會越高,驗證H1c成立。從模型M2可知,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的回歸系數值為064,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說明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會對跨國經營績效產生正向影響,驗證H2成立。
而在對跨國經營經驗的調節作用檢驗上,合法性壓力與公司跨國經營經驗的交叉項回歸系數值為003,呈現出01水平上的顯著性,意味在合法性壓力對于客戶參與的影響過程中,越豐富的企業跨國經營經驗會加強合法性壓力對客戶參與戰略程度的影響,驗證H3a成立。行為不確定性與公司跨國經營經驗的交叉項回歸系數值為013,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性,意味著負向調節作用,但是行為不確定性本身會對客戶參與形成負向影響,因而說明在行為不確定性對于客戶參與的影響過程中,越豐富的企業跨國經營經驗會加強行為不確定性對客戶參與的影響,即意味著相對更低的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驗證H3b的影響方向與原假設相反。而市場模糊性與公司跨國經營經驗的交叉項回歸系數值為005,呈現出01水平上的顯著性,因而豐富的企業跨國經營經驗會加強市場模糊性對客戶參與的影響,驗證H3c成立。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探討并實證檢驗了在制度環境差異下跨國經營不確定性的不同方面對企業跨國經營的影響,以及企業能否通過采取客戶參與戰略這類關系網絡構建積極地管理跨國經營不確定性,從而提高跨國經營績效。
首先,本文的研究證實了可以通過交易成本理論中的不確定性與制度理論相結合,將企業實際商業情境中的跨國經營不確定性的影響,依據正式、非正式等制度距離的不同維度,以及影響企業成本的不同方面,分為合法性壓力、行為不確定性和市場模糊性三個方面。企業的戰略決策出發點是成本和收益,但在制度環境情境下,這些成本可能是顯性的,但更多可能是隱性的社會成本,后者是企業跨國經營決策時需要重點關注的。
其次,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客戶參與戰略這類關系網絡構建積極地管理跨國經營不確定性。不管是為了消除合法性壓力可能帶來的成本,還是在當地進行有制度情境特色的新知識汲取,企業都需要通過關系網絡構建融入當地社會和市場。在如今客戶需求日益個性化和精細化的發展背景下,客戶參與戰略是個非常好的選擇。企業要進入一個相對不熟悉的海外市場,必須加快對當地市場需求的理解和反應速度,需要能對客戶的偏好信息和其背后的隱性潛在需求有準確地把握,此時將客戶納入企業戰略體系無疑對其跨國經營是十分有幫助的。
此外,客戶參與戰略執行程度是企業家對跨國經營不確定性的不同方面綜合考量的結果。一方面,客戶參與可以提高企業在當地的合法地位和被利益相關方接受的認同感,也可以拓展企業信息獲取渠道和獲取更多當地市場的隱性知識。但另一方面,客戶參與戰略也可能給企業帶來負向影響,比如使企業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在與客戶溝通上,使產品設計和服務提供流程變得更復雜等。企業需要權衡兩方面的機會成本與收益。
最后,將本文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層面,中國企業可以積極地利用異質性跨國經營增加自身競爭優勢,比如把當地市場具有制度環境特殊性的信息和知識獲取作為戰略重點,將公司本身已有的優勢和這些戰略性資源相結合。隨著當地跨國經營的不斷深入,企業能不斷積累新制度情境下的特殊知識,并通過消化整合吸收,最終成為企業的跨國經營經驗應用于企業的商業實踐,反過來進一步推進在其他國家的跨國經營。
參考文獻:
[1]Cantwell, J, Dunning, JH, Lundan, SM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y: The CoEvolution of MN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0, 41(4): 567586
[2]Peng, MW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75296
[3]Eriksson, K, Johanson, J, Majkgaird, A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nd Cos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 28(2): 337360
[4]Kogut, B, Singh, H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8, 19(3): 411432
[5]Kostova, TTransnational Transfer of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 Contextual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 308324
[6]蔣冠宏, 蔣殿春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東道國制度重要嗎?[J]管理世界, 2012, (11): 4556
[7]Barnard, HOvercoming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without Strong Firm Capabilities:The Value of MarketBased Resourcc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10, 16(2): 165176
[8]Zaheer, S, Schomaker, MS,Nachum, LDistance without Direction: Restoring Credibility to a MuchLoved Construct[J]General Information, 2012, 43(1): 1827
[9]Santangelo, GD, Meyer, KEExtend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of MNE Commitment in Emerging Economic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1, 42(7): 894909(16)
[10]Crook, TR, Combs, JG, Aguinis, DJ, Ketchen, JAHOrganizing around Transaction Costs: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3, 27(1): 6379
[11]Sartor, MA, Beamish, PWOffshoring Innovation to Emerging Markets: Organizational Contro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al Distance[J]Journal of Inter 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4,45(9): 10721095
[12]Mathews, JA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Latecomer Firm: A ResourceBased Account of Industrial CatchUp Strategie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 19(4): 467488
[13]Chase, RBThe Customer Contact Approach to Services: Theoretical Bases and Practical Extensions[J]Operations Research, 1981, 29(4): 698706
[14]Priem, RL, Li, S, Carr, JCInsights and New Directions from DemandSide Approaches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38(1): 346374
[15]Zhang, X, Zhong, W, Makino, SCustomer Involvement and Service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4, 46(3): 355380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national Business Uncertainty,
Customer Involvement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alyses Based on Institutional Distance
LI Yuanxu, HUANG Jing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MNE’s strate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MN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uncertainty due to those informal institutional distance, rather than just focusing on the formal ones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o divid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uncertainty into legitimacy pressure, behavioral uncertainty and market ambiguity, and to study that whether MNE could take customer involvement strategy to overcome and manage these uncertaintie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 and to provide suggestion and guidance for Chinese firms going abroad
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但由于起步較晚,其具有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期階段的顯著特征,與世界頂級跨國公司相比有較大差距:
(一)人力資源與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適應國際市場競爭需要。我國現有的跨國經營企業,尤其是中小跨國企業大都缺乏現代人力資源的概念。企業普遍缺少精通外語、知悉相關法律、熟悉海外直接投資操作的優秀跨國經營管理人才,而且優秀人才流失嚴重。另外,我國跨國企業普遍存在組織功能不健全、管理制度與國際運行規則不相符等問題。
(二)投資結構不合理、總體投資效益不高。在產業結構上,我國跨國企業側重于對制造、加工等初級產品的投資,對高新科技產業的投資較少;在規模結構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規模明顯偏小,這與中國作為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大國的地位相比,是極不相稱的。
(三)產品技術含量低、研發投入少、創新意識不強。世界跨國公司的滲透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高科技產品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國跨國企業在科技研發和投入方面比較落后,許多企業沒有技術優勢、技術創新意識不強、更沒有形成核心技術。
(四)缺乏對國際市場的全面性、動態性了解。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時間不長,國際化經營經驗欠缺。不少企業沒有國際經營的全局意識,不進行國際化經營環境分析、對目標市場定位不明確、對中外文化差異不關注等問題突出,對國際市場缺乏全面、動態的了解與追蹤。
(五)市場經濟不健全、國家宏觀管理體制不完善。由于社會歷史原因,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加之我國改革開放時間不長,因此我國企業管理體制相比而言較為滯后。
二、提升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培養和引進國際化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擁有專業技能扎實、通曉外語、精通相關法律的綜合型的經營管理人才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必要條件。第一,在企業內部著力培養一批懂外語、懂法律,又通曉相關人文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擔當公司的管理者和業務骨干。第二,借鑒別國經驗,大力實施跨國機構人員本地化戰略。同時,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建立科學管理制度,儲備人才、留住人才,減少不合理的人才流動。
(二)實施多元化的投資策略,降低風險。在產業結構上,國家應通過宏觀調控,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和相應的技術力量,實現跨國公司在產業結構上的優化組合。強強聯合,少而精,避免多而爛。長遠來看,應同時向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伸延,實現投資地域的多元化,降低風險。在規模結構上,實施規模經營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原有的規模優勢,綜合發揮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作用。
(三)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力度,使產品質量滿足國際需求。科學技術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只有注重科技投入、技術創新,增大研發力度,并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技術升級,建立和完善企業的技術創新系統,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在強手如林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四)建立準確、及時、高效的信息服務系統,全面追蹤國際市場動向。提高企業海外投資的咨詢服務質量、構筑高效完備的信息咨詢服務系統,使企業能夠方便、準確地獲悉外國投資的法律法規、現行政策等可以為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提供有效與正確的指引。
(五)完善經營機制,改進跨國經營管理和政府宏觀調控。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建設的當務之急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國際慣例組建和管理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并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
三、結束語
[關鍵詞] SWOT 分析 民營企業 跨國經營
一、戰略研究的意義
改革開放后中國民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在實施跨國經營戰略中,將有更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跨國經營的行列。跨國經營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貨物、服務、技術等商品和要素的輸出;二是資本輸出,即對外直接投資。中國民營企業在跨國經營中面臨的環境將更復雜,競爭更趨激烈。本文運用SWOT戰略決策模型,分析了中國民營企業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機遇和威脅;并且進一步綜合SWOT的各個因素,制定了可供企業選擇的SO、ST、WO、WT戰略組合。
二、中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SWOT分析
1.內部優勢(S)
(1)企業運行機制的優勢。中國民營企業較早實行企業制度改革和管理創新。目前部分企業已形成產權明晰、決策靈活迅速、機構精簡、效率高、成本低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在跨國經營活動中,具備跨國公司要求合作伙伴所具有的基本素質,易融入其生產供應鏈系統,在國際合作中處于有利地位。
(2)專業分工程度高,具有群體效應,使邊際成本大為降低; 各企業間可以模仿學習、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提供相關的服務,增強企業之間的互補性;許多同類型的企業集中在一起,相互競爭,使企業不斷創新,從而促使勞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
(3)各種商品專業市場具有網絡優勢。專業市場跨國經營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商品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和生產國際化已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產品出口的“橋梁”。著名的義烏小商品城已成為中國企業產品出口的國際市場。同時一些有影響的專業市場已走出國門,在境外設立分市場, 如俄羅斯的“海寧樓”、巴西的“中華商城”等。
(4)中國人的勤勞進取精神和大批企業家的資源優勢。中國人吃苦耐勞,精明強干,是民營企業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國際化經營中涌現出一批具有創業精神和發展戰略目光的民營企業家,積累了較多的經驗,為其他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樹立了榜樣。如萬向集團的魯冠球,帶領企業跨出國門投資辦廠,在美國市場創立的反向OEM模式,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模式之一。
2.內部劣勢(T)
(1)從事跨國經營的形式較單一,海外投資的項目規模過小。大部分民營企業都以商品貿易形式參與國際經營,海外投資意識不強;已有海外投資的企業,多以窗口式的銷售公司為主,生產型企業較少,項目規模也較小。
(2)融資困難。中小企業申請銀行貸款限制多,又很難獲得境外資金支持,資金短缺成發展“瓶頸”。中小企業自身財務制度不規范不透明也難以符合銀行貸款要求。
(3)國際競爭能力差。中小企業產品低檔低價,不能適應國際市場多樣化需求。品牌知名度低,缺乏核心技術優勢,經營規模小,技術裝備率低,規避風險能力不高。國際化經營人才匱乏,中小企業“走出去”的經驗也不足。
(4)企業研發能力不強,技術創新水平不高。模仿是很多中小民營企業技術發展的主流,市場上一旦發現適銷對路的產品,便努力模仿生產;在解剖他人樣機的情況下改造自己的技術。這種類型的企業易受知識產權保護的剛性限制。
(5)企業缺乏國際品牌,產品競爭力弱。在跨國經營中,大多是貼牌生產,“替人做嫁衣裳”,企業只獲得低廉的加工費。
3.外部機遇(O)
(1)從我國的宏觀環境來看,我國開始逐步建立起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和專門規范中小企業出口和對外發展的法律法規,因而民營企業有望獲得進行國際營銷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2)融資環境不斷改善。以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為首的商業銀行開始為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金融支持。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金融環境正在不斷改善。
(3)專業人才成倍增態勢。近年來,一大批懂外語、懂經濟商務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和具有國際貿易、金融、法律和財會專業知識的經營人才紛紛到中小民營企業施展才能。
4.外部威脅(T)
中國加入WTO后,市場環境變遷給中小企業實施國際營銷帶來一系列威脅和挑戰:
(1)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加入WTO 后,市場的國際化和競爭的全球化使中小企業的營銷創新面臨更大風險與壓力,中小企業需用全新思路對國際市場開拓模式進行大膽創新。
(2)產品趨向高新化,市場競爭多極化。新技術革命使一些中小企業漸失勞動力成本優勢,組織架構的弊端和創新能力的缺乏,嚴重制約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日益復雜的國際市場競爭給中小企業選擇目標市場和確立經營戰略帶來了挑戰。
(3)我國的企業面對的是世界級的對手―-實力龐大的跨國公司。它們市場和管理經驗豐富,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現在又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整合營銷傳播,顧客忠誠戰略。對中國民營企業構成極大的威脅。
三、基于SWOT分析的戰略組合
1.優勢――機遇戰略(The SO Strategy)
為便于企業籌資、提升談判力、優化資源并規避風險,應建立多種形式的企業戰略伙伴關系來擴大企業規模和市場空間,促使中小企業在WTO 平臺上與跨國公司競爭以適中價格提供差異化產品,迅速擴張
2.優勢――威脅戰略(The ST Strategy)
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定制營銷。樹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國際化經營理念,通過高新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確立在產業發展中新的增長點。企業在經營品種上要考慮目標顧客的需求,確定適當的數量。但是也要避免過長的產品線,同時應該有主打產品。
實施“圈地”戰略,加快海外社區開店步伐。麥當勞的創始人克拉克先生曾經說過公司的真正生意是經營房地產。可見,正確的選址對企業的經營成功至關重要。中國民營企業國際市場競爭中,應該加快社區開店的步伐。
3.劣勢――機遇戰略(The WO Strategy)
加強企業技術創新, 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產品逐步標準化。由于目前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原因,完全標準化是不切實際的。但是中國企業可以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使產品逐步標準化。
實施戰略聯盟,推進產業化進程。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給現有民營企業的啟示是實施戰略聯盟,推進產業化進程。根據波特的產業價值鏈理論,中國企業應該集中資源進行產品的研發和銷售渠道的控制,而產品生產和物流等非核心能力則可以通過戰略聯盟外包。
以特許經營模式擴張,打造國際品牌效應。連鎖經營由于其規模優勢,已經成為市場經營模式的主流。但是,中國民營企業采用直營的模式擴張會受到資金的制約,應該采用特許經營的模式迅速擴張,縮短打造國際品牌的時間。
4.劣勢――威脅戰略(The WT Strategy)
合資戰略,與國外成功的企業合資。盡管在本土市場與西方企業的競爭中,中國企業仍處于劣勢,但是在國外卻有中國企業成功地產業化、連鎖化,如海爾,TCL等。這些企業具有先進的營銷管理理念,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如果中國企業能夠與國際企業實現合資,必將加快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
參考文獻:
[1]王其中:浙江民營企業跨國經營優劣勢分析.商業經濟,2004年第4 期
[2]方元龍:不失時機的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浙江經濟,2003年第12期
[3]詹建芬: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取向.中國對外貿易, 2003年第6期
[4]徐 梁 劉卓林:淺談整合營銷傳播在中國企業的實現途徑.江蘇商論
一、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依存度正在迅速攀升,中長期無下降勢頭,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特別是近五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接近10%,石油需求迅猛增長,加之國內原油增產疲軟,幾大油田均以進入滑坡階段,使我國成為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為了改善石油企業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狀況,為我國獲得較大的石油安全供應權,我國石油企業加快了國際化經營的步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我國石油公司的跨國經營總體來說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我國對進口原油仍然依賴,在市場規模、管理經驗和人力資源,以及核心競爭能力方面,均無法與國外幾大石油公司抗衡,打破國際現有的油氣資源壟斷格局,從國際油氣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這都是比較困難的事。對此,我國石油企業必須要有正確的發展戰略、市場定位,要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應對的策略,鞏固當前成果,穩步向前推進,逐漸實現跨國經營。
二、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存在的問題
石油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各大國之間激烈爭奪的戰略資源。隨著世界石油資源爭奪戰日趨激烈,資源輸出國逐步加強對資源的控制,世界優質油氣資源基本上已經被幾大跨國公司瓜分殆盡,中國石油企業在嚴峻的形勢下實施跨國經營,海外資源開發和原油供應方面將面臨空前困難和風險。特別是在此過程中,某些國家蓄意散播 “中國”的謠言,給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帶來更為劇烈的全球競爭。為此,筆者結合各大材料,分析認為,我國石油進行跨國經營的問題來自以下三大方面:首先是來自政府方面的問題,其次是來自石油企業內部的問題,最后是來自全球經濟環境下的風險問題:政府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給予石油公司跨國經營的相關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對原油進出口及國外承包等的服務貿易的政策需要進一步支持;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跨國經營模式單一、人才匱乏、投資決策缺乏實際性、國際文化沖突;企業面臨的國際環境風險,如抵御各國之間的經濟風險、政治風險以及運輸安全風險。
三、促進我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我國政府完善相應的鼓勵政策。制定適合的的稅收、財政、信貸政策。構筑適合我國石油公司國際化經營的支持體系。并把石油安全保障放到議程中,為我國石油跨國經營創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同時,政府應放寬石油投資項目投資限額,簡化審批程序,和完善石油公司海外投資管理制度,設立海外油氣風險勘探專項基金,鼓勵海外石油公司進行國際融資,積極加入國際油氣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競爭。
(二)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1.采用合作式,多元化管理,積累經驗。我國仍處于國際化經營初級階段,經營經驗明顯不足,因此要向全球有影響力的大型石油企業學習,吸取其經驗,與其聯合投標或組隊施工。這樣,既可提高中標率、分散風險、獲得利潤,更重要的是學到他們的高效完善的勘探開采技術以及嚴格系統的國際化經營的管理經驗,健全自己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培養自己的優秀作業團隊。
2.培養國際化人才。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增加國內外高校培訓,實踐培訓,加大國際化人才的培訓力度,圍繞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發展重點,積極拓展境外培訓渠道,加快培養外向型人才,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使企業的人才實力同國際接軌。同時,更新人才工作理念, 創新人才管理機制。
3.改善投資決策。石油企業應完善健全一套具有實際性的跨國經營項目投資評估體系,做出科學準確的決策。通過綜合評估結果,把政治相對穩定、開采成本較為低廉、儲備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作為海外項目的目標國。
4.加強跨國文化管理。導致文化沖突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人們總是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充滿自豪,大多數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視為正統,而認為外國人的言行舉止不可理解。因此,我國石油企業需要在企業內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價值觀和經營觀。我們要盡可能地消除這種種族優越感,尊重并理解當地文化,以平等的態度交流。在此基礎上,找到兩種文化的結合點,發揮兩種文化的優勢,提高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加強我國石油企業的風險管理
我國石油企業要規避跨國經營風險,除前文提到的政府給予的財政補貼、低息貸款、減免稅收等政策的扶持外,還應建立國外石油企業相關風險協調機制,建立我國石油企業同合作伙伴國溝通的平臺,從而盡可能避免國際政治和經濟風險。同時,在進入海外市場時,應改變策略,實施非控股股東合資,以“份額資源”或“份額油”的債務形式投入,留給當地政府或民間更多的海外資源企業的股權。這樣,石油企業才能有效的解決政治沖突,規避政治壁壘,降低政治風險。
石油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關鍵因素是,積極培育石油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及管理能力,加強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采取有效措施規避國際化經營風險。通過開展國際化經營,實現油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石油國外供應的安全,為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森.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20期,第7-8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9年
[4]網友評論:《世界原油供需形勢解析》,國際石油網,http://in-en.com/oil/html/oil-13281328941123489.html/(閱讀時間:2012年2月3號)
[5]盧漢,胡勇.國際油價泡沫中 中國石油企業何去何從[J].財經界(學術)2010(6),第71-72頁
[6]王春梅.石油企業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的戰略關系[J].現代企業文化,2010(33),第20-22頁
.西安石油大學,2010年
[8]范秋芳,戴秀芝,李平等.中國石油企業海外經營風險及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4),第1-3頁
關鍵詞:跨國企業;戰略選擇;戰略演進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7日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競爭環境的動蕩,關于跨國企業如何通過制定與實施戰略從而使企業建立競爭優勢的一系列研究開始展開。全球市場競爭的國際化迫使企業進入國際舞臺上,成為在兩個或兩個國家以上擁有和控制重大業務的跨國企業。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跨國企業戰略成為了學術研究的熱點話題,關于跨國企I戰略的研究不計其數。因此,本文對到目前為止有關跨國企業戰略的研究進行總結與回顧,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介紹跨國企業戰略的演進模式以及其對于管理跨國企業的價值,同時也希望能夠為我國的跨國企業管理實踐者提供在跨國戰略選擇上的參考建議。
二、跨國企業戰略選擇的影響因素
戰略是一個長期的適應于企業的持續需要,并能夠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而進行適應。企業最初進行FDI以及進行跨國經營的動機直接影響著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選擇。對企業跨國經營意圖的分類很重要,因為不同的意圖反映不同的戰略方向和實現不同的競爭和增長目標。過去的文獻中識別了主要的四種動機:
(一)自然資源尋求。自然資源尋求動機的跨國企業旨在確保公司的供應資源輸入能夠滿足自己在東道國的生產或對合作伙伴的購買需求。雖然自然資源尋求目的地跨國經營可能會提高公司供應的可靠性,從而保護其當前的競爭地位,它通常不能夠提高公司的資源利用和價值增加的能力。
(二)市場尋求。市場尋求動機的跨國企業旨在加強公司在現有市場的市場份額或開拓新的外國市場。它通常包括對當地資產的收購從而在特定市場獲得競爭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市場尋求的跨國經營一般只限于在東道國獲得競爭優勢,而對母公司并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三)效率尋求。效率尋求的跨國經營往往緊跟市場尋求,通過在多個國外市場的整合操作來實現合理化和全球協同。為了追求效率而進行FDI與跨國經營,會擴展企業的中短期競爭優勢,但它不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以提高其長期的競爭力。
(四)戰略資產尋求。戰略資產尋求的跨國經營在本質上是探索擴張資產,旨在改變企業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地位。戰略資產尋求的跨國經營主要是收購企業的邊界以外的知識資源,如技術、品牌和管理技術,在跨國經營后,企業整合和利用收購的戰略資產創建公司特有的優勢。最終其旨在重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從而徹底改善其當前的知識基礎和競爭地位,通常涉及對積極和長期的競爭行為形成的基礎實施的競爭追趕戰略。總之,相對于其他跨國經營的意圖,戰略資產尋求意圖反映了企業的戰略目標是建立其核心競爭力和追趕全球市場領導者。
三、跨國企業戰略的類型
在全球市場競爭的企業通常要面對兩種競爭壓力:成本降低的壓力和對當地需求響應的壓力。對于跨國企業來講,這兩種壓力是相互沖突的。成本降低的壓力要求企業通過將生產活動集中于最為有利的地區,向全球市場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充分享受區位經濟與經驗曲線所帶來的利益。然而,由于全球消費者有著不同的興趣與偏好、各東道國的政府要求以及分銷渠道的要求,企業也面臨著對當地需求響應的壓力。在這一壓力下,使得跨國企業提供特制化的產品以及區別化的營銷策略,從而使得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繁復過程,無法實現成本最低化。由于各跨國企業面臨的兩種壓力的不同,其在跨國戰略的選擇上也不相一致,主要有以下四種戰略:
(一)國際戰略。采用國際戰略的跨國企業其實現利潤與創造價值的核心能力是其具備有價值的技術與產品。在各個東道國的競爭市場上,缺乏其具備的技術與產品。這種類型的企業將核心的開發流程集中在本國進行,將其開發的各種產品統一營銷與推廣到各個國家,從而創造利潤。同時,他們也會將部分的生產和營銷流程建立在有主要業務的國家和地區,也會根據各個市場的差距制定特定的產品與營銷計劃,但是此種行為的規模是十分受限的。跨國企業的總部始終需要對產品的核心開發與營銷過程掌握最終的控制權。國際戰略適用于擁有核心產品或技術的跨國企業,通過提供標準化的產品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創造價值,例如像麥當勞和寶潔公司都是采取的這類戰略。然而,當企業在面臨的當地需求響應壓力大的情況下,采取這一戰略將不太合適。
(二)多國戰略。采取多國戰略的跨國企業核心目的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當地需求相應的壓力。這種類型的跨國企業主要的經營模式也是將在本國所開發的產品和技術向全球市場上轉移,然而與采取國際戰略的跨國企業所不同的是,它們會根據各個東道國不同的環境與情況對產品和技術進行廣泛的調整,同時也會對應地調整營銷計劃,使得產品與技術能夠滿足各個市場需求。同時,它們也會在有主要業務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完整的價值創造流程(包括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與營銷),故而這些企業往往無法享受到區位經濟與經驗曲線所帶來的效益,經營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多國戰略適用于面臨當地需求壓力較大而成本壓力較小的跨國企業。
(三)全球戰略。采用全球戰略的跨國企業其盈利的主要方式是通過享受經驗曲線和區位經濟的優勢最大化地降低經營成本。也就是說,它們采用的是低成本戰略。這類跨國企業往往將他們的整套價值創造活動集中在少數最為有利的地區與國家進行,很少對其生產的產品和技術進行調整,他們喜歡在全球市場上推行最為標準化的產品,從而取得規模經濟的最大好處。同時,他們也會利用自己的成本優勢實行強制性的定價策略。目前許多工業產品行業的跨國企業均采用這一戰略,例如英特爾、德州儀器等。因此,此類戰略適用于面臨成本壓力很大而當地需求壓力很小的跨國企業。如果各國市場的差別化需求很高的時候,很明顯此類戰略是不適應的。
(四)跨國戰略。在當今全球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跨國企業如果想保持其發展的勢頭,穩定生存,不僅需要實現成本和區位經濟,而且還需要注意到各國市場的不同消費需求。同時,在如今的跨國企業中,核心能力不能夠僅為母國總部所具有,這些能力應該能夠在全球的任一子公司或業務地點之間實現有效地流動。
跨國企業的經營不能只依賴于核心技術與產品從母國向全球各經營業務點或者子公司流動。相反,要求跨國企業的核心能力能夠實現從國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轉移或者各個子公司之間的相互轉移。這一過程被稱之為全球學習,同時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跨國企業所采用的戰略被稱之為跨國戰略。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得知,當跨國企業所面臨的成本壓力和當地需求壓力都很高時,采用跨國戰略最為合適。但是,采取這一戰略既需要企業能夠充分利用經驗優勢,又需要企業能夠同時滿足各國差異化的消費需求,故而采取這一戰略絕非易事。企業需要同時考慮到兩種壓力之間的矛盾性,在兩者之間需求平衡。但這應該是未來跨國企業的經營目標。
四、跨國企業戰略演進模式
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生變化的漸進過程。企業經營者缺乏市場信息時,為了規避風險會將未知市場成本減少至最低點,因此做出的決策屬于前期試探性階段。緊接著企業展開了產品在海外市場經營活動,隨著活動前進,經營者對產品在當地市場信息掌握更加全面、認識更加深入,市場知識增加為企業經營者奠定了更好認識海外市場經營活動的基石,從而促進企業在市場上做出更多投資與否的決策。
企業進行海外市場選擇時伴隨著一種潛意識中由近至遠的心理現象,即從鄰國入手隨著產品市場成熟和壯大再選擇更遠的區域和國家,因為不論是理論角度還是實際角度在相對熟悉的鄰國會有更高的成功率。所以企業在最初進行國際經營時,不會直接選擇跨國經營,四種跨國企業戰略是有一個先后選擇與演進的順序的,其戰略選擇不僅僅與最初企業跨國經營的目的相關,與所面對的當地響應壓力和成本降低壓力相關,而且與戰略本身也有關。本文整理出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演進模式,如圖1所示。(圖1)
企業在最初決定進行國際經營時,一般可以有兩個選擇:國際戰略和多國戰略。當企業實施國際戰略時,活動的配置集中,僅需要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小幅度的調整,一般只是將自己的生產與品牌銷售給國外市場。當企業實施多國戰略時,活動的配置很分散,但是不需要對活動進行大幅的調整。
企業在第二個階段國際階段可以選擇維持原來的多國戰略或者是從國際戰略發展為多國戰略或者全球戰略,從而擴張國際化的程度。
隨著企業國際化的擴張,活動的配置會變得比較分散,而根據國際化進程中的經驗學習其活動也需要做出高度的調整,此時跨國企業應該嘗試跨國戰略,利用經驗曲線效應與區域經濟效益,根據各國市場生產差異化的產品和實施差異化的營銷方案,受益于全球學習,從而建立自己的全球優勢與獨特競爭力,在全球市場上處于領導者的地位。
五、結論及研究展望
根據本文分析,發現現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跨國企業如何做出戰略選擇以及如果具體實施戰略上。但是針對跨國企業在實施某一種戰略之后對子母公司的績效有何影響鮮有人研究。學者們對于跨國企業戰略也只局限于對其進行簡單的分類與對比,具體在實踐中跨國企業在實施戰略時不可能僅是一種戰略模式,存在著兩種以上戰略的結合。在未來的研究中,一方面我們可以將視角轉換到探索跨國企業戰略與績效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對戰略之間的結合效應做一個實證研究或案例研究,其對國際商務領域與戰略領域都具有極大的意x。
主要參考文獻:
[1]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1.17.1.
[2]陳浪南,洪如明,謝綿陛.我國企業跨國市場進入方式的選擇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5.7.
[3]高國偉.跨國公司生產率差異和國際直接投資戰略選擇[J].南方經濟,2010.28.3.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 跨國經營 戰略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凈額448億美元。境外企業共分布在全球149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國家(地區)的71%。其中歐洲地區投資覆蓋率最高,91%以上的國家中有中國直接投資企業;從境外企業的國別分布來看,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的43%;其中香港為17%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內部約束
目前階段,大多數中國公司的海外業務仍然停留在辦事處、經理部經營的階段,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和取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企業馳騁國際市場的“攔路虎”體現在缺乏自己的競爭優勢、企業體制障礙、管理系統和方法缺陷、本土化運作水平低等,而克服這些障礙是企業進行國際化建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方面
(1)政策促進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國家對國際經營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宏觀協調管理機構,目前,海外直接投資由國家計委、財政部、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銀行及中央各部門、各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實行多頭管理的制度,即以現在的商務部為主,商務部內沒有專門的機構管理此項工作,而是分散在幾個下屬司局。各專業部門從各自管轄權限和部門目的出發,制定各自的管理辦法,缺乏一個權威機構來負責統一協調,這就往往導致管理上的混亂,管理效率的降低。
(2)制度保障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中國海外企業散布在世界各地,海外投資大多是根據各種渠道的非系統化信息進行的,致使海外企業在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分布等方面,充滿著無序性和隨機性。目前在海外的企業,一部分是經批準成立的,一部分是未經批準成立。例如,在美國紐約地區某使館登記的海外企業有130家,中方領事館估計實際有300家,而美國政府有關人士估計,各類帶中資背景的公司約有1000家。
(3)監管調控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海外國有資產流失嚴重。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海外投資風險相比,中國海外投資中國有資產所占比重大,加之財務制度、經營管理的不規范,造成了海外企業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據估算,中國目前約有一半左右的海外企業是零利潤或虧損,尤其是以國有資產為資本在海外搞的實業投資,成功的少,賠錢的多,或勉強保本。
(4)市場服務體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由于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接觸較少,加之中國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尚不健全,許多企業想對外投資,但是苦于信息不靈,不知道應向哪里發展。而一個企業要對外投資所需了解的信息包羅萬象,既包括宏觀的國外經濟發展趨勢、產業總體規劃、金融外匯市場狀況、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等,也包括微觀的產品供需狀況、價格市場周期、合作伙伴的資信、行業市場準入等。對于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確實存在諸多困難,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導致項目不理想的情況時有發生。
2.微觀方面
(1)中國跨國企業投資規模小,品牌知名度低
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的規模接近90%的在300萬美元以下,比較摩托羅拉等國際著名企業,投資數量十分有限,而且跨國經營投資的行業范圍較窄,主要集中在家電、機械、輕工和紡織服裝等行業。中國企業生產產品的品牌知名度較低,在國外市場上大多處于中低檔水平,除海爾等少數幾個知名品牌外,大多數中國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缺乏品牌競爭力。由于跨國經營經驗不足、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存在,多數中國跨國經營企業效益不甚理想。
(2)缺乏國際化的管理人才
在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對企業挑戰最大的是人才競爭。國際市場環境變幻莫測,跨國經營要求企業家必須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善于以全球的視角定位企業的未來和發展方向,精通國際競爭規則,具有豐富跨國經營管理經驗。但就目前而言,中國跨國企業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人才數量十分有限,而且在競爭激烈的國際人才市場上,相當部分的本土管理人員從中國企業流失。
(3)缺乏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低
中國企業跨國投資技術含量較低,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下游行業,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相應也較弱。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研發投入大約占1%,而世界500強研發投入則占3%左右 。 此外,中國企業技術研發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也明顯低于國外跨國企業。中國企業大多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下游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絕大多數的中國跨國企業在國外僅進行貼牌生產,企業不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品也大多進入中低檔品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缺乏技術競爭優勢。
(4)缺乏有效的文化融合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復雜多變的社會文化。在跨國企業內部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員工,他們具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不同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的組織運營過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在所難免,在特定的情況下甚至會激化。
三、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國家支持戰略
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資源,中國政府有必要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制定戰略規劃和提供必要的促進、支持和服務。建議如下:
1.建立與完善政策促進體系
制定實施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規劃,包括總體規劃、國別地區規劃和產業規劃。規劃是指導性和導向性的,不應具有行政約束力。規劃的制定應突出重點。應選取政局穩定、投資合作環境好、與我經濟互補性強且雙方有一定的經貿合作基礎的國家和地區,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市場。
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積極推進技術進步。韓國的經驗表明,在發展中國家經濟、技術的趕超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值得中國政府效仿。
2.建立與完善制度保障體系
加快對外直接投資方面的立法進程,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制訂《對外投資法》、《國際經濟合作法》,抓緊出臺《對外投資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配套的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以法保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的實施,以法規范政府、企業和中介組織在實現跨國經營過程中的管理、服務和經營行為。
3.建立與完善監管調控體系
完善境外投資績效評價與聯合年檢制度,及時掌握境外企業的發展與變化情況,加強對境外投資效果的檢測。探討對境外投資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制定與完善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加強對企業以收購兼并、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跨國投資的政策指導與規范。
4.建立與完善市場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信息網絡系統,提供技術、快捷的信息服務。建立企業投資業務數據庫,充實與完善境外投資環境信息庫、外國吸引外資項目信息庫、外國中介機構信息庫、中國企業對外合作項目意向庫等子庫,為企業提供境外經營環境、政策環境、項目合作機會、合作伙伴資信等信息。
四、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經營戰略
雖然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困難重重,但也擁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因此如何利用這些優勢,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企業跨國經營成功的關鍵。
1.規模戰略
國際競爭最終是規模和實力的競爭,大規模跨國企業是國際競爭的主體。為適應這一國際競爭規律,中國企業應先在國內的同一產業內形成內聚力強大的產業集團,改變以往小規模、分散化的局面,通過企業間的兼并、收購和控股等市場行為,構建具有資本、生產和技術規模優勢于一體的跨國投資主體――跨國集團。跨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也可以積極對國外中小企業實行分合并購之術,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規模優勢、生產能力或者是當地企業的品牌資源。
2.人才培養戰略
人力資源是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的核心資源。目前,在競爭激烈的國際人才市場上,中國企業處于劣勢位置,外面的人才引不進來,而自己培訓的人才又不斷流失。針對這種情況,中國企業在加大力度吸納國外優秀人才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注重自身人才隊伍的培養。這就要求企業站在核心員工的位置上進行換位思考,了解企業員工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采取物質留人、感情留人和事業留人“三步走”的人才戰略,并通過各種有效的激勵措施發揮員工的專長和優勢,使之為企業所用。
3.核心競爭力戰略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通過有特色的資源配置與社會市場現實需求長期統一而獲得超額收益的能力,是一個企業核心層面所具備的超越其他企業的優勢。它可以是技術,是銷售能力、營銷策略,也可以是組織文化和經營理念。企業經營價值鏈上任何一環均可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來源。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國門,進行海外跨國經營,必須選擇并培育與自身跨國經營戰略相匹配的核心競爭力,并在此基礎上一步步走向擴張和發展。只有構建了適應國際競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走出國門,立足于國際市場。
4.文化融合戰略
跨國企業要變文化沖突為文化融合須采取有效的文化融合戰略。首先要進行文化差異識別,尋找文化差異的范疇所在,是正式規范、非正式規范還是技術規范,不同規范的文化造成文化沖突的程度和類型是不同的;其次要加強員工對不同文化環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進行文化敏感性訓練,促進不同背景的企業員工間的溝通和相互了解;最后企業應致力于建立共同的組織文化,使員工個人的思想、行為與組織目標有效地統一起來,避免一片散沙局面的出現,增強跨國企業應付和適應不同文化環境的能力。
5.進入方式戰略
在跨國公司的進入管理中,進入方式選擇是一項基本和重要的管理內容。進入方式選擇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進入的效率,以及進入后的經營績效。合理的進入方式能夠有效地降低跨國公司的進入成本,降低進入風險和提高經營績效。中國企業開展跨國投資,應該按照投資的動機、目標,以及企業自身各方面的實際狀況,針對不同的地域、行業、時機,選擇相應的投資方式,以保證投資活動的成功。
6.區位選擇戰略
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在確定對外投資區位時有兩種選擇,即上行投資和下行投資。上行投資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投資,這種選擇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為了打破技術封鎖,直接獲取發達國家的一流技術;二是為了避開貿易壁壘,占領東道國市場或打入第三國市場。下行投資是發展中國家對其它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或稍低的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這種投資可以看作是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實際運用,因為它是將本國處于成熟化的產品或技術移植到較不發達的國家,以便實現產品或技術的第二次或第三次生命周期。中國跨國公司在確定對外投資區位時,必須考慮到本國的具體國情和特點,以及企業的自身優勢,對擬選東道國的區位優勢進行科學的評價和比較,綜合權衡利弊得失。
五、結束語
隨著國際間經濟競爭與合作的不斷加強,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為一國向別國滲透,占領別國市場的有力武器。中國若想在未來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必須大力發展本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跨國經營是我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陳允宏游春楊晨:經濟全球化既我國企業應對策略[J].管理科學文摘,2005(5)11~13
[2]馮春麗:構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框架的一些思考[J]. 經濟與管理,2004(8):19~20
[3]林祖華:關于加快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思考[J]. 經濟問題探索,2005(4):83~86
關鍵詞 跨國經營 外貿 就業
一、跨國經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無論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接受,無論是積極應對還是消極回避,不同國家和地區都逐步被卷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洪流之中。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實質乃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跨國公司為載體、以各種各樣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方式為媒介的全球性經濟結構動態整合的過程。隨著國家和地區間經濟融合度進一步提高,各自在國際分工鏈條中的角色將重新定位,眾多經濟主體競相爭奪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竭力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這個相對漫長的裂變和選擇過程充滿了非確定性。各利益主體間的博弈將更為激烈。
自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日漸融入世界經濟大潮中,外貿依存度逐年攀升。盡管大家對2008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具體數據的解讀不盡相同,但在總體上已達到60%這一點上基本沒有異議。顯然,我國經濟的外向型特征十分明顯。鑒于此,我國經濟的發展思路不能再沿襲傳統的封閉型內循環式發展模式,而應從全球的開放視角出發,有機整合國內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盡早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控制價值鏈的關鍵環節,逐步培植和夯實核心競爭力。
統計數據顯示,一個國家擁有跨國公司數量的多寡與規模的大小,已經成為衡量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7萬多家跨國公司,其中發達國家占有90%左右。世界排名前500強的企業中,美、日、德、法、英五國就占80%。跨國公司以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等強大實力在世界市場攻城掠地,其觸角遍布全球各個角落。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斷:倘若說20世紀中期以來是跨國公司主導的世紀,那么21世紀將是跨國公司主宰的世紀。為了應對國際經濟新形勢,各國紛紛調整發展戰略,逐步摒棄內向型發展模式,積極推動跨國經營。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廣東省就曾有個別企業率先“走出去”,試圖在國外市場上一試身手,結果事與愿違,鎩羽而歸。盡管對其失敗的原因有著不同的解釋,但事實上其敗局也隱含著一定的必然性,即缺乏較長時期市場經濟的磨練,一兩家企業貿然“走出去”,無異于孤軍深入,陌生的環境、孱弱的實力和匱乏的經驗使其感到處處掣肘,疲于應付,很容易陷入重圍,成功的概率自然不高。
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和跨國經營經驗的積累,尤其是在政策傾斜、區位優勢和得天獨厚海外關系的共同作用下,廣東省在實施跨國經營戰略方面占得先機。截至2006年底,廣東省在境外創辦企業2072家,協議投資累計達67.25億美元,年均增長約77.6%。廣東跨國企業涉足的領域非常廣泛。涵蓋的行業主要包括:餐飲、旅游、建筑、化工、紡織、水利、水電、農業、加工業、運輸業、房地產開發、通訊設備、工程承包、咨詢服務、醫療衛生、進出口貿易等。這些“走出去”的優秀企業在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當地很受歡迎的外國企業,樹立了“優質廣東”形象。
二、廣東省企業跨國經營的必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漸進深化,我國的改革重點在時間上呈現出明顯的差序性,在空間上則表現出從沿海到內地的梯級擴展和延伸。廣東省企業如何充分利用既有的經濟基礎、區位優勢和海外社會資本,在與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等省市的激烈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如何在兼顧國內競爭優勢的同時成功實現跨國經營,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便是一項十分艱巨和重要的任務。
(一)跨國經營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確保競爭優勢
眾所周知,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經占全國的1/6,量上的優勢十分明顯,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但倘若從經濟結構上考察,所得結論可能就不那么樂觀了,因為廣東省同樣存在結構雷同、層次低級等頑疾。在人工成本不斷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價格高企不下以及對高污染和高能耗企業處罰力度逐步加大的情況下,廣東省經濟的未來發展之路注定不會平坦。尤其是其他省市同類企業不僅具備低廉的人工和土地成本,而且擁有政策和技術上的后發優勢。這就意味著未來的國內市場競爭必然更為激烈,廣東企業的競爭優勢將逐漸被蠶食。
廣東省既有的經濟結構曾為本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但面臨外部環境的變遷,必須調整發展思路。與其在有限的國內市場自相殘殺,倒不如掌握主動,早日推行跨國經營,尋找一片更為廣闊的新市場。利用跨國經營的契機,將一些在國內產能相對過剩但在國外市場仍有發展前景與那些勞動密集度高、原材料消耗大與土地占用量多的企業合理有序地轉移出去,將自身的技術與管理優勢與轉入國的資源優勢和市場空間有機結合,實現成本最小化,最終確保競爭優勢。同時,一些企業因跨國經營之舉轉移陣地也為留下企業營造了更為寬松的發展氛圍,它們可以充分利用全球性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適時適度地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積極穩妥地培植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二)跨國經營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毫無疑問,原材料、能源以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約廣東省經濟發展的瓶頸,但前者供給的有限性和后者上漲的剛性均決定了這個瓶頸很難突破,這就意味著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低產出、低效益”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事實上,內地一些曾經盛極一時的資源型城市無可奈何地衰落已經提供了鮮活的樣本。資源供給的有限性與環境承載的脆弱性決定了廣東省經濟發展必須更新思路。不然很難再有所作為。因此,在日益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引導企業積極主動“走出去”不失為一種良策。首先。廣東省資源匱乏,市場相對狹小,經濟發展對外依賴性強。傳統的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在資源供給相對寬松和市場競爭不甚激烈的條件下,可能具有一定的市場實力,但當以上兩個條件均發生質變時,廣東省經濟發展的空間逐漸被擠壓和分割。其次,盡管廣東省部分企業開始涉足電子、生物制藥、高新技術研發等高端產品,但從總體上看,其競爭優勢仍然集中在加工領域,該行業進入門檻低,復制性強,附加值低,競爭壓力大。最后,國外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時,一般首先選擇在沿海地區試水,廣東省自然成為它們理想的試驗場,它們與廣東企業在能源、材料、人才、市場等方面展開爭奪,本地企業的生存狀況日漸惡化。
同時,其他省市的經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廣東經濟騰飛的經驗,同時兼有后發優勢,產業布局上的同構性與消費結構上的同質性必然加劇省際間企業的競爭。可見,廣東省企業將面臨“腹背受敵”的窘境。審時度勢,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的種種優惠政策,引導企業走出國門,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中配置資源,貫徹盈利最大化的目的,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跨國經營有利于降低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實現經濟的平穩發展
在金融危機全球肆虐的環境下,如何盡量降低金融震蕩對外向型經濟的沖擊,是廣東省經濟發展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隨著我國加入WTO過渡期的終結,對某些幼稚行業的保護已經解除,我國經濟更大程度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之中。如何消弭匯率波動對廣東經濟的負面影響?如何盡量減少愈演愈烈的外貿摩擦?如何在惡劣環境下確保經濟的平穩發展?在產能過剩、內需不足的情況下,這些問題的解決不能再拘泥于國內市場,而應從國際視野來通盤考慮。要鼓勵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到境外拓展業務,通過進出口貿易、FDI、工程承包、產權運營等方式開展跨國經營,努力拓寬國際市場。唯有如此,方能繼續確保廣東省企業的活力與實現經濟的平穩發展。
在面臨全球性金融危機所導致出口萎縮和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巨大就業壓力的雙重擠壓下,我國企業如何度過這個漫長的冬季始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本文雖然僅選擇廣東省跨國企業作為分析對象,探討其對外貿和就業的影響,但目的則在于以此作為典型案例,通過系統考察跨國經營戰略對二者影響的內在機理,說明廣東省及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三、廣東省企業跨國經營對外貿發展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始,廣東省憑借優惠政策和優勢區位,經濟得以迅速騰飛。廣東省之所以會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創造經濟奇跡,在很大程度上應歸結于外貿的快速發展。從時間序列上考察,廣東外貿的發展在早期主要靠“三來一補”等“引進來”模式,為了適應國內外環境的變遷,在未來則可能更多地依托商品和資本輸出等“走出去”方式,伴隨著廣東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向型”思維向“外向型”思維的轉變,跨國經營勢必對廣東省外貿發展產生多重影響。
(一)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的繁榮
雖然囿于資料的局限無法通過具體數據來量化廣東省企業跨國經營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本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但廣東省跨國企業對進出口貿易發揮著積極作用倒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透過2006年廣東省外貿的發展態勢,初步估量出廣東省跨國企業對外貿的影響。首先,從總量上考察,據海關統計,2006年廣東省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了5272.1億美元,比2005年高出992.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2%,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9.9%,對全國外貿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29.3%,其中出口3019.5億美元,增長26.8%,占全國出口總值的31.2%,對全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30.8%;進口2252.6億美元,增長18.7%,占全國進口總值的28.5%。顯然,就全國而言,廣東省在外貿領域具備了量上的絕對優勢。其次,從結構上考察,機電產品占出口近七成,高新技術產品、傳統大宗商品出口持續增長。2006年廣東省機電產品出口20453億美元,增長24.4%,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962.6億美元,增長30.3%,機械及設備出口636.1億美元,增長16.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044.4億美元,增長25%。其他傳統大宗商品如鞋類、家具及其零件、塑料制品、燈具、照明裝置等出口均實現較快增長。可見,廣東外貿出口已經日漸擺脫了過分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限制,轉向依托跨國經營模式更多地涉足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
(二)降低了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過快上漲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伴隨著國內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上漲,能源供給普遍吃緊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斷攀升,加之公眾對工人福利和工作環境問題的關注,再加上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技工荒”的困擾,廣東等沿海省區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日益嚴峻,生產和運營成本驟然增加,其結果必然影響到以“低成本、低價格”為競爭優勢的外向型企業的發展。相比之下,如果轉換一下思路,提倡和引導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從事跨國經營,采取各種積極舉措主動“走出去”。從初期簡單從事進出口貿易、餐飲、物流等少數領域,逐步拓展到生產加工、資源開發、工程承包、農業合作和研究開發等方面,這條“漸進式”跨國經營之路必然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廣東省跨國企業的區位選擇目前主要集中在東盟、非洲和美洲等地區,這些地區原材料豐富,能源供給充裕,價格相對較低,市場競爭狀態較弱,勞動力成本低廉,生產和經營成本較之于國內更有優勢。同時,依托跨國經營,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在時空上相對統一,不但縮短了適應新市場的時間,而且也大大節省了企業物流成本,這些有利條件將使廣東企業拓展出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規避了低價“傾銷”的嫌疑
自“人世”以來,雖然傳統的貿易壁壘逐漸減少,但層出不窮的所謂“綠色壁壘”已讓我國企業應接不暇。時至今日,一些國家依然固守貿易保護主義的信條,動輒揮動反傾銷的大棒,嚴重干擾了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廣東省深受其害。2004年以來,廣東省的玩具、皮具、紡織品以及鞋類等小商品行業接連遭遇反傾銷調查,其頻率一年高過一年。據廣東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提供的數據顯示,“人世”至2006年7月,廣東省企業共發生90余起對外貿易摩擦案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隨著廣東省外貿規模逐年擴大,發生外貿摩擦的概率也自然增加;(2)由于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觀念的差異所導致各自對產品質量標準的界定不同;(3)外國繁瑣的司法程序、漫長的應訴周期以及高昂的應訴成本使得相關企業退避三舍;(4)個別企業僅僅出于貪圖一己之私利而展開的惡性價格競爭難免授人以柄;(5)普遍存在的“搭便車”心理使得應訴企業間協調成本居高不下,很難在短期內采取一致行動,即使拖到事態過于嚴重有關部門不得不介入時,也已經喪失了最佳的應訴時機,一切已經無可挽回。因此,倡導企業走出國門從事跨國經營,這種“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新型發展模式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運作成本,而且還可以最大限度地規避“傾銷”嫌疑。
(四)滿足了發展中國家“招商引資”的需求
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國家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拉美國家由于長期受債務危機影響,國內投資不足,為了擺脫困境,刺激經濟發展,近年來紛紛放松了對外來直接投資的限制,并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同時,拉美市場容量相對較大,消費結構與我國相似,自然資源極為豐
富,人工成本較低,非常有利于廣東省企業開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跨國經營。我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經濟互補性強,非洲國家擁有我國相對稀缺的礦石、木材等自然資源,我國一些發展后勁不足的夕陽產業在非洲仍屬于朝陽產業。其中許多國家不約而同地把廣東省作為考察的重點地區,因為這些發展中國家非常看重廣東省在輕工、電子行業的技術優勢和海外承包工程方面的經驗。廣東省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機遇,努力拓展和延伸海外業務。
當然,廣東省企業在積極推進跨國經營的過程中,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因為要在國外陌生的市場環境下立足乃至逐步拓寬業務范圍,必然會擠占企業的部分優質資源,甚至會降低企業的外貿業績,短期內勢必增加企業的運作成本,侵蝕企業利潤,但從長期來看,這種獨具慧眼的前瞻舉措必然為企業的未來競爭夯實更堅固的平臺。
四、廣東省企業跨國經營對就業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依托數量龐大的外向型企業,不僅解決了省內絕大部分勞動力的就業,而且吸納了數以千萬的外省勞動力。但是,始料不及的金融危機使許多企業陷入困境,融資不暢、成本高昂和訂單減少等因素使得其中一些企業倍感壓力,要么茍延殘喘,要么破產倒閉,廣東省政府所推行的“雙轉移”戰略又進一步模糊了傳統企業的發展前景。面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景,廣東省的就業形勢不再樂觀。審時度勢,如果引導一些企業逐步從事跨國經營,不僅有利于拓展國外就業空間,而且也為國內勞動力騰出更多的就業崗位。
(一)帶動了海外勞務輸出
廣東省企業從事跨國經營從早期較單一的出口貿易、餐飲、對外工程承包,逐步擴展到目前的投資辦實業、營銷服務、生產制造、資源開發、遠洋捕撈、農牧養殖業等諸多業務。盡管投資的地域不斷擴大,投資的領域也得到不斷延伸,但仍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這種情形一面說明了廣東省企業的跨國經營之行步履艱辛,迄今仍停留在較低層次,然而另一方面,這種弱質性的“走出去”模式卻起到了帶動本省乃至全國國際勞務輸出的作用。廣東省海外勞務輸出規模不斷擴大,既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有利于其生活狀況的改善,同時,長期歷練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管理實踐,又有利于提高其業務素質,積累經驗,開闊視野,最終推動企業海外競爭能力的提升。
(二)為國再就業人員留出更多的工作職位
廣東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6年廣東省從業人員人數分別為4058.63萬人、4134.27萬人、4395.93萬人、4681.89萬人、5022.97萬人和5220.00萬人。盡管從業人員總數穩步增加,但增速明顯放緩。其根本原因在于伴隨廣東省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許多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遭受冷遇,被迫選擇向周邊省份搬遷,而現代新型的服務型企業展滯后,在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職位斷檔,從而限制了就業總容量。較之于其他省市,廣東省就業形勢比較特殊,就業壓力主要來自五個方面:一是粵西、粵東、粵北農村剩余勞動力亟待向城鎮轉移;二是本省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安置;三是外省低端勞動力(其主體為農民工)的涌入;四是高校畢業生大批南下求職;五是本省產業結構調整中所排斥的大量結構性下崗人員。這五股就業洪流一旦匯集在一起,必然對廣東省就業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工作效率提出嚴峻考驗。
在廣東省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受到重視,資源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日益被冷落乃至排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依然堅持依靠省內企業來消化日益龐大的求職隊伍恐怕很難奏效。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沖擊下眾多企業業務務萎縮、效益銳減、紛紛選擇通過裁員來降低運營成本的條件下,已不可能在就業方面對它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了。此時不妨轉換一下視角,適當考慮依托企業的跨國經營來拓展海外就業渠道。廣東省從上世紀60年代初期就已開始承包國家的對外援助項目,由于經濟比較發達,氣候條件與非洲、拉丁美洲及南亞、東南亞和大洋洲比較相似,所以一直是承擔援外項目比較多的省。從2001年至今,廣東省承擔的援外項目以大、中型為主,以這些項目為依托,廣東省的對外勞務輸出規模逐年擴大02006年廣東省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新簽合同額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9.1%;派出勞務人員17626人次,年末在外人數27827人。截至2006年底,廣東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項目72588個,合同金額109.1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0.61億美元。可見,隨著廣東省跨國企業在國外生產經營規模的穩步擴大,從事跨國經營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就業容量不斷拓展,這也為緩解本省就業壓力探索出了一條較理想的出路。
(三)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廣東省企業跨國經營在早期主要以海外承包工程為主,并以此帶動了機電產品、建筑材料的出口,進而帶動對外勞務輸出。隨著跨國經營的縱深發展,目前投資領域已經延伸到餐飲、旅游、加工、物流、建筑、紡織、咨詢業、房地產開發、資源開發、水利電力建設等行業。顯而易見,這些行業從總體上看基本上屬于勞動密集型范疇,與此相配套的海外勞務輸出規模肯定會逐年擴大。其實,這些企業從事跨國經營會帶來多種好處:其一是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找尋到更廣闊的市場,拓展了新的利潤來源;其二是為省內留下的企業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市場環境,避免了惡性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其三是這兩類企業的良性發展均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了利潤增加和就業增長的雙重目的。
不言而喻,廣東省企業涉足跨國經營自然會導致一部分優秀企業管理人員暫時流失海外,這無疑是國內人力資本的損失。但若從長期的、辨正的角度來看,不妨稱之為一種戰略性投資。因為這部分人才憑借自身相對厚實的知識積淀、豐富的管理經驗、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以及敏捷的領悟能力,通過“干中學”的方式,能夠以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熟悉國外的市場規則,學習和掌握其他國家先進的管理理念,最終有利于提升跨國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五、簡短的結論
關鍵詞:跨國經營;文化風險;文化差異;風險控制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一些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從事跨國經營。據統計:中國目前有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2000多家,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一大批其他國內企業正準備加入國際經營的行列。然而,擋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不僅是技術、法律等顯,由文化差異所導致的風險也成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成功拓展的潛在障礙。隨著中國企業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地控制文化風險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從事跨國經營的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文化風險的根源是文化差異,要正確認識文化風險,必須從文化差異講起。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籠統地說,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隨著組織行為學的發展,人們逐漸將民族文化與組織文化分開來,對外部環境的文化差異主要是民族文化差異。民族文化差異主要是不同國家或地區在語言、宗教、價值觀念、教育以及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
本文所指文化風險是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由于文化環境因素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使企業經營活動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目標相背離,甚至導致企業經營活動失敗的可能性。
國外許多學者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些經典的跨文化管理理論,這些理論對我們認識文化風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荷蘭著名管理學者霍夫斯坦德(G.Holfstetd)文化維度的研究做得最早,其開發的文化四維度系統至今仍被接受和廣泛運用,影響很大。他在對IBM公司的50種職業、66種國籍的雇員所回答的11.6萬份問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比較歸納出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四個方面:權利差距、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化與女性化。霍夫斯坦德的研究表明,文化維度在不同國家相差很大,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即使同為東方文化圈的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文化差異也是較明顯的。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借鑒國外關于跨文化管理研究的理論成果和分析框架,結合中國的實際,對跨文化比較管理領域的諸多課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有關的研究成果也豐富起來。但與國外相比,國內企業跨國經營規模小、時間短、經驗少,再加上中國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立足中國文化和中國跨國企業發展的特殊性基礎上,借鑒國外比較成熟的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適合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文化風險控制方法。
二、中國企業跨國經營中的文化風險因素
(一)種族差異風險
從事跨國經營的海外企業管理人員可能會由于具有較為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偏見地對待異國文化而產生風險。因為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心理取向不同,來自一種文化的人會具有較強的民族優越感,會相信自己的行為方式優于他人,于是有偏見地對待異族文化。這種民族優越感、民族歧視和隔閡是中國企業跨國經營中面臨的首要文化風險。例如,一些企業在海外采取與在國內相同的方式進行經營;不能改造產品以使其適應特定市場的特殊需求;將利潤全部轉回國內而不再對所在國投資;讓那些在國內干得很好但卻沒有國際經驗的管理者充任海外企業要職等。
(二)管理差異風險
由于中西方經營管理文化的差異,使其成為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時遇到的最大障礙。中國在境外投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在東道國所采用的管理模式、管理行為能否為當地的雇員所接受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決策的制定和能否得到貫徹執行。因此,如果不了解本國與東道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而采用以母國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往往會帶來管理上的風險。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方經理人員由于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習慣作風等的差異,對企業經營的一些基本問題上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態度。例如,在用人態度上,中方會更注重員工的忠誠度和資歷(身份、地位、年齡),個人才能相對次要;外方則用人“唯才是舉”,不論其身份、地位、年齡、性別、資歷、宗教和政治信仰如何;在領導層結構上,中方會采取一人負責制,而外方會采用集體決策和一人負責制相結合;在工作方法上,中方的特點是尊重上級,注重請示,而外方則自我意識為主,注重結果。
(三)市場差異風險
文化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消費需求欲望和消費行為,并最終決定消費者對任何產品的需求。因此,人們的消費選擇會受制于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不同的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偏好乃至消費行為都有很大的不同,從而決定市場需求差異。例如,自選商場在歐美各國受到普遍歡迎,但在西班牙卻無法發展,原因是當地人認為無人銷售是對顧客的冷漠,因而不愿光顧。由此可見,如果忽視文化差異對市場需求的影響,僅從自身文化出發來進行國際經濟活動的跨國經營企業將難以生存和發展。
(四)信息理解差異風險
由于不同國家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對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就會產生差異,甚至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在中國企業境外投資中,經常出現中外雙方溝通障礙,無論是人員配置,市場開發和內部管理方面,都存在較大分歧。例如,在中國企業文化中一般都將員工加班加點視為工作積極的表現,但在西方國家則把員工加班加點看作其違規或無能的表現。在文化、信仰、價值觀處于矛盾和沖突的時候,信息溝通就會遇到重重困難甚至導致溝通的誤解,這些誤解如果沒有及時有效得到解決,就會嚴重影響管理決策的制定和執行的效果。
三、中國企業跨國經營中的文化風險控制策略
(一)注重文化差異的識別
由于文化風險是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要識別文化風險,必須要分析文化差異。中方和外方在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等眾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到個體文化,在不同層面上都存在著文化差異。中國企業從事跨國經營之前,必須對東道國的文化(如風俗、價值觀、消費觀念等)進行詳細的調查,從而對當地企業的文化背景有一個深刻、全面的了解。在進行文化差異的識別時,首先,充分認識本國文化。為了能更客觀地認識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差異,所用資料最好能包括國外對本國文化的研究資料。其次,對東道國的文化特征、慣例、風俗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再次,找出兩國文化的差異。最后,根據以上差異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的經營方法和經營目標。
(二)制定風險控制戰略
文化風險是企業跨國經營中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企業應積極制定風險控制戰略。當中國企業文化占有明顯優勢時,企業的跨國經營可以采用延續母國文化為主導文化的戰略,在企業進行決策和行動時,以這種比較強勢的母國文化作為指導。而在東道國文化占有明顯優勢情況時,企業則需采取東道國文化導向戰略,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積極適應當地文化,降低文化風險。企業應該明確地認識到企業文化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只有那種能不斷吸收外部新事物,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的企業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當然文化適應并不代表中國企業要被動、消極地妥協或服從,而是要采取文化融合戰略,也就是積極地進行文化互動,在吸收當地文化的同時,向當地市場傳遞企業自身的經營思想和理念。
(三)加強跨文化溝通和培訓
為了更好地控制文化風險,企業應加強跨文化的溝通和培訓,包括對對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跨文化溝通與沖突的處理能力培訓;大力提倡、推廣應用國際化工作語言,并進行語言培訓,在企業內部形成學習與使用多種語言的風氣;采取多種措施增強員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適應性等。這些工作可以促進跨文化溝通技能的提高,改善管理人員與當地員工及政府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管理者更快地適應新文化新環境。
(四)實施本土化經營策略
為避免文化沖突,降低文化風險,實施本土化經營策略是企業跨國經營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這里所說的本土化經營策略主要是指人力資源的本土化。這是因為:首先,各國政府為了保護當地勞工,增加就業機會,許多國家都在法規上規定了跨國企業必須在當地雇用相當數量的當地雇員,人力資源的本土化可以滿足東道國相關法規要求。其次,由于當地雇員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項法規,雇用當地員工無疑可方便中國企業在東道國拓展市場、站穩腳跟。再次,人力資源的本土化還可以避免當地對中國企業的抵觸行為,盡量減少中國企業與當地文化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沖突。
四、結束語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中國企業逐漸走向國際舞臺,所面臨的文化差異也越來越多,文化差異給跨國經營帶來了優勢,但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因此,企業要從事跨國經營,除必須了解進入國家的市場及其運作規則外,還必須了解其社會文化、人際交往規則、企業管理模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對影響企業管理活動和管理模式的文化層面進行細致分析,在充分認識文化風險的基礎上,采取加強跨文化溝通和培訓、本土化經營等策略以有效控制文化風險,使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馬爾科姆?沃納.跨文化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孫永波.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商業研究,2008(5).
3、鄭水麗.跨國經營中的文化風險管理[J].中國商界,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