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8: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閱讀一本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如何閱讀一本書》久聞大名,作者是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 查爾斯·范多倫。我平常在讀書的時候,常常急切地看完一本書,但在看完書之后,好像夢一場,記不住多少內容,也領會不到書中的意義。很感激班班,感謝這本書領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閱讀世界,讓我能夠更好地把握閱讀,提升自己閱讀的能力和水平。
一、回答書中43頁四個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人如何提升自己的閱讀層次,或者說讓讀者能夠更好的閱讀,掌握閱讀的技藝,不走彎路。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閱讀的前兩個層次: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基礎閱讀,這是閱讀層次中最基礎的一層,以識文斷字為主要目的,閱讀時能夠清晰的知道作者是在說什么。這本書所針對的人群是已經至少具備基礎閱讀能力的閱讀者。檢視閱讀,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全書最好最重要的內容快速的閱讀并掌握。這一層次是建立在讀者已經具備第一層閱讀能力的基礎上,以增進理解力為目標的讀者必須掌握這個層次的閱讀方法。
第二部分講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分析閱讀主要用在論說式的書籍中,不適合用于小說,詩歌和戲劇。
第三部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面對論說式讀物時主要運用前面所講的分析閱讀的方法,但在面對想象文學時,卻不同采用這種方法。
第四部分講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作者說這個閱讀方法才是最高級的閱讀。因為這個閱讀主要針對在研究某一個主題時才采用的方法。
2、作者的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作者細部說了如何進行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和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首先,作者談到了基礎閱讀,主要描述了最基本的閱讀方式,只要掌握了語言和文字就能夠達到。檢視閱讀則講述了在開始閱讀一本書之前,應當先對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分析閱讀方面,作者重點寫了分析閱讀的的三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不同規則。接著作者詳細介紹了分析閱讀需要讀者進入閱讀的十五個步驟,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要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其次詮釋一本書的內容,最后評論一本書。每一個階段再繼續細分,讓讀者能夠更好的把握一本書。接著作者告訴我們在閱讀想象文學時一定要接受作者的主題和想法,這樣才能夠進入到作品當中。同時在閱讀想象文學時,一定要盡量快的把全書看完,不要將故事情節分割的太厲害,不然就掌握不到連續性的故事情節,也就掌握不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想法了。同時這一部分也介紹了閱讀歷史,哲學和其他類別學科的閱讀方法。
最后,作者又依次介紹了主題閱讀的步驟和方法。
(具體見筆記圖片)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這本書說得很有道理。尤其作者談到的分析閱讀需要讀者進入閱讀的十五個步驟,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要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其次詮釋一本書的內容,最后評論一本書。每一個階段再繼續細分,讓讀者能夠更好的把握一本書。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這本書給我的幫助會很大,因為我以前都是盲目地閱讀,粗略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更加感受到這本書的魅力,它讓我能夠從此以后有科學和系統地閱讀,不斷地提升我的理解能力,知識儲備,及人生的境界。
二、閱讀速度訓練
速讀訓練我自己親自試驗了。剛開始很別扭,嘗試過幾次之后,確實手眼搭配可以避免在閱讀時出現“逗留”現象,還可以集中精力,大大地提高了閱讀質量和速度。
《給語文老師的新建議》第三次打卡:
我選擇了內蒙古包頭張瑩老師設計的二年級下冊《村居》一課,談談自己對本節課的想法。
《村居》這首詩,這首詩是清代詩人高鼎寫的,詩句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春景圖,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美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張老師教學中通過識人讀詩、解詩意悟詩情、誦古詩三個板塊完成教學目標。
板塊一識人讀詩:張老師首先從古詩的題目入手,讓學生理解《村居》的含意,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農村居住時親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古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這里建議可以通過課件演示一組與詩詞有關的春天的景物動畫,如:小草、黃鶯、楊柳、兒童、紙鳶等畫面,借助這些畫面來學習詩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描寫所看到的景物的呢?出示古詩,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表達的意思。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這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初讀古詩時張老師下大力抓正音和節奏,為第三板塊誦古詩做好鋪墊。
板塊二解詩意悟詩情:這一環節主要體現在識字寫字和理解詩意兩個方面。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階段學習的重點。在本課教學中張老師采用了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兩種方法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并在生活中去學習認字、識字,有意的引導孩
子在生活中去發現識字的樂趣。解詩意時張老師采取了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談談想法,從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感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和合作意識,讓學生從品讀中感受詩歌的美。寫字環節重點指導書寫“童”字(建議書空、示范放在學生試寫感悟之前,然后讓學生自己組詞,通過詞語鞏固、理解字的意思。)
板塊三誦古詩:張老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知詩詞的內容的環節。 朗讀形式多樣:學生自由朗讀、配樂讀、指名讀、集體讀(建議還可以分行讀,比賽讀,表演讀、展示讀,教師點評,并穿插自己的示范讀。);嘗試背誦形式多樣:挖空背誦、刪句背誦、整體背誦。
――英國詩人華滋華斯
關于閱讀,古今中外已有滔滔論述,但閱讀不只帶給我們快樂,也可能制造了小小困擾:如何選書、看書、品味書?以下是幾個與閱讀有關的尋常難題解方:
1.運用書評
時間有限,想要多看幾本書的竅門之一,就是多讀書評,如果能常看書評,等于是多接觸了許多不同方面的知識。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政論家南方朔,都是愛讀書評的人,而且兩人主要閱讀書評的來源都是《紐約時報》。
2.運用時間
汽車上、火車上、飛機上都可以有移動中的閱讀,而《越讀者》作者郝明義提出“零錢”與“整款”的閱讀時間概念。除了運用零碎的時間讀些篇幅不長的雜志、報紙、網路資訊,他認為,完整的時間應該保留給書,尤其是周五的晚上,“沒有追兵,沒有來人,沒有電話,也沒有等待”,形容得好似一個完美的獨處夜晚。
3.運用網絡
買書可以通過網絡、看書評可以通過網絡、電子書肯定要通過網絡、無法親臨的國際書展還是得通過網絡。此外,許多有見地的博客,也已成為愛書者的選書指南,尤其在國人較陌生的外文翻譯書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部落格“灰鷹巢城”(blog.省略/grayhawk/)就是一例。
4.找出喜歡的作家
幽默大師林語堂認為,一個人若能發現自己所愛好的作家,就是一種智力進步的表征,“這猶如一個男人和一個女子一見生情,一切必都美滿。他會覺得這位作家的筆法、心胸、見地、思態,都是合式的。于是他對這位作家的著作即能字字領略,句句理會” 。
5.不同層次讀一本書
郝明義極力推薦他的譯作《如何閱讀一本書》,該書將讀書的方法分為四個層次,包括:在小學階段就學會的“基礎閱讀”,在很短時間內了解一本書的內容、性質、架構的“檢視閱讀”(例如看目錄),把時間投入并真切領略的“分析閱讀”,最后是在不同書籍間讀出一個共通主題的“主題閱讀”。由淺入深,有興趣成為專業讀者的,不妨把《如何閱讀一本書》找來一看。
6.學習放棄
一本書若可以讀得很快,可見它講的內容都已為你所熟悉,那可能就是一本不必再花時間去讀的書。此外,如果讀了50頁后,還是無法提起興趣,可能就要考慮放棄別讀了,但《品書?書品》的作者史帝夫-李文(SteveLeveen)指出,這個50頁法則的前提必須是,你心中還有大量的好書書單待讀,而不是只想應付了事!
7.以書會友
籌組讀書會,是許多個人和企業尋找閱讀同好的方式,尤其容易因此讀到一些“原本并不會主動去讀”的書,反而大大增加了閱讀的廣度。而贈書則是另一個制造分享機會的好辦法,若有余裕,不妨多買幾本自己很喜歡的書,送給好朋友,并附上贈語,保證對方不久之后就會饒富興味地與你討論這本書。
8.找一種舒適的姿勢
是嗎?所有的書不都是要安安靜靜地坐著看的嗎?
不,有的書一看封面,就知道要發生一個熱鬧的故事。那類書,就仿佛一個眼睛大大的孩子,一邊急急忙忙地想跳進愛麗絲那個神秘離奇的兔子洞,一邊還回頭使勁招手,說:“快來,快來!”讓人心跳加速。
有些則僅僅看封面,就知道要很安靜、很放松地翻開它,仿佛有一個頭發閃亮的小孩子,輕輕地拉住我的手,讓我坐下來把這本書讀給他聽,要小聲,要輕輕地讀。
《閱讀樹》,就是這樣一本安靜的書。
《閱讀樹》像是一個小朋友親手畫成的,淳樸稚拙的線條,簡單清爽的顏色,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氣氛。故事講的是一個愛讀書的小朋友的花園里長著一棵樹,他很喜歡這棵樹,經常爬上去,坐在樹枝上讀書。而這時樹會把它的枝葉圍攏過來,仿佛也在看書。有時候,他會在樹上找到他“失蹤”的書,莫非,是樹偷偷拿去讀了?
不幸的是,一個夏天的夜晚,這棵主人公心愛的“閱讀樹”竟被一場無情的雷電劈中,幾乎成了焦炭。盡管如此,這愛讀書的孩子,這愛讀書的樹,并沒有從此分離,而是重新開始了他們不一般的“讀書”之旅。
愛讀書的孩子在媽媽的幫助下,將大樹砍下,加工成了粉末,制成了漂亮的白紙,接著他又在紙上寫下了最想告訴別人的故事,裝訂成了書。
現在,這本書就被捧在我們的手里。原來,這本需要安安靜靜閱讀的書,竟然如此“有故事”。
讀完這本書時,兒子輕輕地撫摸著這本書,緩緩地說:“哇,原來這本書是用閱讀樹做成的啊,怪不得用手摸著這么溫暖呢!”我也忍不住又重新撫摸了這本書的每一頁紙張,無論如何都不想說破它,希望保存那一份閱讀后的溫存與感動。
最近兩個月,我在Kindle上花了不少錢購買電子書。對于我來說,用信用卡買電子書是一個全新的習慣:首先它非常便捷,基本上是一鍵下單,密碼都不用輸;另外,一些經典讀物的價格經常會打折到兩塊以下,購買壓力很小(后來收到賬單時我發現積少成多也很嚇人);最后一點,花了錢的東西更容易讀完,以前是“書非借不能讀”,現在變成了“非花錢不能讀”。
但話說回來,電子書的制作與發行仍然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現在市面上所謂正版電子書僅僅做到了沒有錯別字而已,我買過一本圖文混排的電子書,它在Kindle上顯示的效果簡直慘不忍睹。雜志就更不用提了,圖片和文字完全是硬生生地套在一起,整個閱讀節奏完全亂了套。有了這些教訓,我后來只會選擇一些純文字的經典讀物。
在技術上,電子書可以做得非常精美,可以嵌入各種多媒體資料,可以和各種app進行互動,這種閱讀體驗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電子書,才是人們花錢的基礎,不過制作這樣的電子書成本會非常高,誰來買單?大家都在想如何把紙質上的內容電子化,好再賺取更高的利潤,而沒人去思考如何把電子內容做好。所以,我至今沒有發現一本真正用心制作的電子書,快餐閱讀似乎是電子書無法擺脫的烙印。而電子書的初級階段我想還會維持非常長的時間。
后來我揣著Kindle去逛書店,同樣一本書,別的且不說,單從制作的用心程度上來說,紙質遠遠超過電子版。也許是職業關系,我喜歡去分析一本書背后的制作故事,當我看到那些從排版到字體選擇、從圖片到裝幀都一絲不茍的書時,真的有一種感動——這是多少個環節的協同工作,最終它才以現在的形式呈現在你的眼前!這絕不是僅僅把電子檔用軟件生成一本書那么簡單。有一種說法,紙質書會成為奢侈品,如果你僅僅需要信息,電子的方式無疑更便捷,但如果你需要的是一種閱讀的感受,那么紙質書更能滿足你情感上的需求。
對于雜志亦是如此,也許你可以在網上找到各種資訊,但每個月等待雜志的感覺,等待我們為你準備的各種方案的感覺,當你最終把雜志捧在手上的時候……你應該明白這種感覺。有人問我,如今外出究竟是選擇帶上書本還是Kindle,我的回答是:如果是出差,就帶Kindle,如果是度假,我還是揣上幾本書更帶感。
現在學校打造“書香校園”,圖書館的書籍琳瑯滿目。以前,我們經常說多讀書,豐富孩子們的課外知識(可以說這個目地達到了),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孩子們在一個星期至少能看完一本書,他們看的書可以說比我這個當老師的還要多,男孩喜歡看跟驚險、刺激有關的書,或是推理故事等邏輯思維性比較強的書,女孩更喜歡沉浸在美妙的童話故事里。那為什么在寫作文時像擠牙膏?我班上就有這樣一個學生,她對某些事物有獨特的見解,口頭表達能力也很強,而她寫出來的作文連語句通順都達不到或者是寫出來的作文像一杯索然無味的白開水。我不禁捫心自問:閱讀與寫作有聯系嗎?我覺得應該從閱讀抓起,讓閱讀為寫作服務。那怎樣真正抓好學生的閱讀呢?下面想談談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選
就是書籍的選擇。在開學前,教師給學生規定所看書籍的名稱,然后會打一份清單發給每一個學生,要求學生照著此清單閱讀這些書目,問他們為什么會讀這些書?回答竟是“老師要我們讀的”。可想而知,這是與我們的目地是相違背的,每個學生因個好的不同,有些書是學生不太愿意看的,這時候的閱讀就變成了“強制”,教師的這種強制性勢必會扼殺學生的興趣,限制學生的個性思維的發展,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當然,也不能放手讓學生選擇,畢竟他們還是小孩子,在書籍的選擇方面還是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我們是否有兩全其美的辦法?比如:輪流制,這一周由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看的書目,下周由教師決定,這樣,“民主”中夾雜著一絲“專制”,學生也不會“怨聲載道”,教師也沒有撒手不管,起到了一定的引導的作用,何樂而不為?
讀
就是看書的過程,也是最重要的,“怎么去讀比讀多少更重要”!那看完一本書后,自然少不了摘抄好詞佳句,談心得體會,但大部分學生不太愿意去做這項“工程”,愛“看”不愛“記”,這也是令我頭痛的問題,每次都是像布置作業一樣,批改詞語存折本時,好詞佳句無記錄,最后一條“我的體會”就只一句話:這本書太好看了!或是書中的小女孩太可憐了!或者干脆空著不寫,我問她為什么這一欄沒寫?她脫口而出:“沒什么好寫的?”可見,她只是泛泛地瀏覽了一下,沒有深入地去挖掘文本,也就是“悟”。任何一本書,只要我們用心去看了,就一定會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觸碰,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痛哭流涕……這樣才叫真正的讀書,讀書一方面要使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觀點,感受帶給學生的心靈震撼和文學底蘊,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形成學生的人文修養;另一方面還要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是怎樣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語言是如何統一的,即從閱讀中學習如何學習寫作。會讀書的人才會有所感悟,才會有所“記”!
記
就是在詞語存折本上做筆記。前面說到學生不太情愿做摘抄,不如在詞語存折本的版面上有所更新,是否給學生換換“口味”,例如:
劇本:
故事背景:
道具:
角色:
故事的起因:
經過:
:
結局:
主題:
上面的這種以“劇本”的形式可能學生會更易接受,相信學生會以“導演”的身份去拍好這部“戲”。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把一本書讀懂、讀透(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局,也就是對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的概括都包含其中),這樣學生看完這本書后,對它的內容的理解會更深刻,層次更清晰,也避免了“走馬觀花”的現象,末了,應該有個合適的名字吧!就叫“我的劇本”!
評
?P鍵詞: 高校圖書館;大學生;閱獨;共享;引導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college students;reading independence;sharing;guide
中圖分類號:G2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4-0211-02
0 引言
2016年,《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正式印發,這是我國制定的首個國家級“全民閱讀”規劃[1]。2017年,亞馬遜中國了“亞馬遜中國2017全民閱讀報告”,報告解析出大眾閱讀行為的5大趨勢,其中紙質書電子書一起讀成主流;且從“閱獨”到分享,閱讀社交化日益明顯[2]。
結合歷屆舉辦的陜西省各類閱讀推廣案例交流會議,我館發現,非閱讀交流類活動尤其是游戲類活動基本是曇花一現,舉辦一屆到兩屆,很難再吸引讀者。根據我館校內調研,我校一半以上的師生均會制定讀書計劃,但執行效果較差;80%讀者把閱讀當作休閑娛樂活動,因此,閱讀內容與質量很難保證;在閱讀共享方面更是少之甚少。目前我校已有閱讀共享活動除了圖書館舉辦之外,僅局限于部分二級學院所有的三個讀書社。由此可見,我校大學生從“閱獨”走向共享之路任重道遠,而我館更是責無旁貸[3]。因此,從2016年起,我館將閱讀推廣創新重點逐漸從非閱讀交流類活動轉移到閱讀交流類活動上,且筆者認為,創新不一定是新活動,新項目,也可以是對舊活動的深入改進,從而形成固定品牌。目前,我館擁有兩大閱讀交流類品牌活動,分別是“讀了就是你的”交流會和共讀一本書。下面本人將對此兩大品牌活動進行介紹,由此探究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從“閱獨”走向共享這個過程中所應起到的引導作用。
1 活動介紹
1.1 “讀了就是你的”交流會
1.1.1 活動開展
“讀了就是你的”交流會始于2014年,每年舉辦兩次。“讀了就是你的”是以小型座談會的形式展開,由我館提供閱讀書單,討論的內容也更加具體,報名者自行選購書單上的圖書。寒暑假閱讀,并做讀書筆記。開學后參加交流活動,活動完后,持發票報銷書費。2016年,我們發展了交流會學生管理組織,方便各位讀者隨時面對面交流。交流會的討論也由初期的讀者提問、館員答疑為主逐步發展為讀者自主討論;內容從西方經典名著中的人物性格、情節設定,譯本的比較跨越到中國經典名著的寫作心理、創作背景、人物原型。很多讀者在活動結束后,每天利用課余閑暇時間與我館館員繼續交流溝通,以達到精神上的升華。
“讀了就是你的”交流會是我館引導我校師生從“閱獨”到共享的飛躍式進步,讀者們均表示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現的晦澀難懂以及共鳴之處都無法與其他讀者共享真的讓人很遺憾,雖然現在各社交平臺踴躍出現,但是仍然沒有這種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親切,更加融合。
1.1.2 不足之處
“讀了就是你的”交流會的閱讀書單由我館提供且較固定,受眾范圍過小,對于閱讀層次較低的讀者,不愿意過多交流。且在座談會上,經常出現某一本名著只有一位讀者選擇,其他讀者均未讀過的現象,這樣會使得該讀者交流起來較為困難。
1.2 共讀一本書
1.2.1 活動開展
針對“讀了就是你的”交流會中出現的種種不足,我們深刻意識到共讀一本書,讓所有讀者均能參與到討論中的重要性。因此,我館于2016年11月開始進行“共讀一本書”活動,活動每兩周舉辦一次。本次活動的主要創新點為織網式共讀。活動不再僅限于圖書館策劃活動,而是與各學院各讀書社團各書友會共同編織讀書交流會網絡,我們的閱讀推廣館員可以走出圖書館,作為指導老師,參與每一次“共讀一本書”活動,使得閱讀受眾范圍盡量最大化。“共讀一本書”活動將我館的閱讀分享活動推向。該活動不僅讓更多的讀者愛上圖書館,還推動我館閱讀推廣館員主動閱讀經典名著,對館員起到了一種監督的作用。且我們每次的書單不再由館員確定,而是由讀者投票確定交流書目[4]。
1.2.2 不足之處
我館的“共讀一本書”活動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閱讀推廣館員的閱讀能力培養及閱讀量的積累。目前我館符合要求的館員僅有4名。
2 思考啟示
筆者認為在引導大學生從“閱獨”走向共享過程中,高校圖書館應該做到以下幾點:①提高閱讀交流活動舉辦頻次。很多機構舉辦活動基本是圍繞“4.23世界讀書日”進行,無法滿足讀者即時閱讀交流的需求。我館設置的最短交流頻次為兩周左右,以便閱讀速度較慢的讀者能參與到其中,而不因其能力薄弱,對閱讀交流活動望而卻步。②擴大閱讀推廣人的培養范圍。閱讀推廣人不能僅限于館員,也可以是閱讀素養較高的師生,這樣不但擴大圖書館在全校的影響力,也能夠加強我館對我校師生需求的了解。我館目前開始發展學生閱讀推廣人,每次交流活動上各位讀者們都是踴躍發言。③圖書采購要平衡讀者需求。我們閱讀交流活動的目的一方面是讓讀者從書中走出來,與其他讀者分享自己的感悟,在交流的過程中達到精神層面的升華;另一方面是促使讀者學會利用我館圖書資源,使每本書有其讀者。在我館舉辦活動期間發現,讀者找書時,某本圖書復本量不足,而讀者對于我館電子資源不夠了解,就自費購買推薦圖書參加活動,這樣給讀者與圖書館均造成較大損失。④確定書目為經典名著。我館所交流的書目均為中西方經典名著。經典名著是經過讀者、時間反復檢驗遴選下來的文化精髓,具有不容小覷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5]。我館選擇交流書目,并不是僅要求為經典名著,而是針對不同年級學生讀者群的特殊性,經過反復調研并與學生溝通交流確立的。同時針對沒有參加我們交流會的同學,我們會以微信等形式進行書目推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⑤分層次引導讀者閱讀。美國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其《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指出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目前,大部分讀者仍停留在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層次上,在引導讀者閱讀時,應該按照閱讀難易系數,從易到難,逐層次地進行閱讀[6]。我館于2017年1月出版的《青春與經典同行?D大學生經典閱讀導讀推薦書目》里,就把18本經典名著按照閱讀難度系數及閱讀厚度系數進行定類,然后分發給每位參加活動的讀者。讓其根據自己的閱讀層次選擇自己的閱讀書目。
就說大班閱讀區的現狀:大班閱讀區一直不溫不火地存在著。喜歡閱讀的小朋友經常會來這里參與一下,不喜歡的小朋友幾乎從來不會主動走近。教師也曾經想過很多辦法吸引幼兒,如不時地更新圖書的品種,提供多樣化閱讀材料等,但基本上都是短時效應明顯,很快又歸于平靜。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幫助他們提升主動閱讀的興趣,使他們的閱讀向深入方面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在實踐中該如何操作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呢?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與探索,覺得閱讀卡是一個不錯的媒介。而閱讀卡根據內容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成閱讀記錄卡、閱讀涂鴉卡和閱讀交互卡,這三種卡的誕生與使用經歷了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價值意義也逐步顯現。下面,我將總結出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閱讀記錄卡,激發興趣有奇效
大班的幼兒,無論是操作意識還是操作能力都已具備,他們敢于去嘗試,也喜歡去嘗試。通過自己的閱讀完成閱讀卡,在他們而言,有一種“可以輕松搞定”的優越感和成就感。
正是抓住了大班幼兒的這種心理,閱讀記錄卡應運而生。
閱讀記錄卡并不大,外形卡通,有愛心形的、蘋果形的、花朵形的、蝴蝶形的等等可供選擇。色彩雖然豐富,但是顏色普遍偏淺,且一種記錄卡只有一種顏色。記錄卡上用形象的符號標注,說明請幼兒填的內容包括:自己的學號、閱讀圖書的編號、閱讀后的心情。記錄卡經過塑封,這是考慮到資源的循環利用,學號、編號用彩色水筆書寫,能存放也能擦洗。至于閱讀心情,可以用彩色水筆畫人臉的符號來表示,也提供心情貼紙,讓幼兒有選擇的余地。后面備注欄里,還有填頁碼的符號提示,這是為了滿足部分幼兒單頁閱讀后產生想法的需要。如,幼兒在P符號后面寫上8,然后又畫上笑臉和貼上大拇指,表示對第8頁上的內容進行肯定和贊揚。
閱讀記錄卡操作起來很簡單,展示出來又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參與其中。我們班的閱讀區無論什么時候都熱鬧不已。
但是我發現,孩子們的參與興趣雖然濃厚了,主動閱讀的行為也多了,只不過這些都是為了完成閱讀記錄卡并展示,閱讀同一本書的持續時間還是不長,大多在3~5分鐘。
二、閱讀涂鴉卡,促進閱讀效率提高
《案例式解讀》中,有這樣一條關于幼兒閱讀的注解:閱讀是一個融觀察、記憶、思維和表達等多種認知于一體的綜合過程,所以,要注意幼兒閱讀中的觀察、想象、理解和情感表達。
針對上面的情況,又結合《指南》中的相關精神,我們開始思考:怎樣讓孩子們延長閱讀同一本書的時間?怎樣體現他們在閱讀中的觀察、想象、理解和情感表達呢?
閱讀涂鴉就這樣走進了我們的設想中。涂鴉作為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方式,正是幼兒以其獨特的理解和繪畫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察、認知、思想、想象和情感。隨性而為,大膽宣泄,自然流露就是閱讀涂鴉最大的優勢。
于是,我們就在原先閱讀記錄卡的基礎上,融入了涂鴉的創意,在卡上留出了稍大的涂鴉版面,提供了多色的彩色水筆。
不可否認,閱讀涂鴉卡的出現使閱讀區一直人滿為患,不僅大大延長了幼兒閱讀同一本書的時間,一般維持在5-8分鐘,而且,幼兒看得更投入,更仔細,不少小朋友能邊看邊講了。
但是,我們也發現,幼兒閱讀中的交互性還不夠,獨立閱讀的比較多。就從展示的涂鴉卡上看,幼兒雖然用心表現自己的閱讀感想,可是每個幼兒表現的內容都比較雜亂,別人很難去把握。
三、閱讀交互卡,引發交流少不了
領悟《綱要》中的指導思想,我們應該支持和鼓勵幼兒之間的閱讀交流,還要積極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流環境,提供適宜的交流契機。
先前閱讀涂鴉卡顯然是受到了這方面的瓶頸制約,那么,我們又該如何打破這個瓶頸制約呢?
經過多次調整,閱讀交互卡終于出爐了。
閱讀交互卡中新設計了一個“交流項”,幼兒可以在記錄、涂鴉過后,在“交流項”里標注想交流的對象,也就是寫上想交流的同伴的編號。這樣一來,展示出來的閱讀交互卡就有了明確的指向性,使得孩子們紛紛關注,不時會去看看有沒有哪個朋友給自己發出了交流信號。
一旦有幼兒收到定向給自己的“閱讀交互卡”后,會仔細了解上面的信息,包括記錄者是誰,他看了哪本書的哪一頁,涂鴉表達了什么內容?是想向自己提問還是邀請自己一起去看?這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也是激發幼兒深入閱讀同一本書甚至是同一個頁碼的過程。如果收到的小朋友暫時無法理解,還能根據卡上的信息,找到留卡的同伴作進一步的溝通。當然,也可以再次通過“閱讀交互卡”,做出反饋。
if we have a book ,we will not be felling of being longly
如果我們有一本書,我們將不會被孤獨的感覺
When I`m free or in trouble, I always take out a book and read quietly. In no time, I`ve put my heart into it so that I`ll forget all the troubles. It`s in this way that I`ve formed the habit of reading in any time.
當我`米自由或麻煩,我總是拿出一本書靜靜地看書。在任何時候,我`已經把我的心讓我`會忘記所有的煩惱。它`的這樣,我`已經形成在任何時間閱讀的習慣。
Little boys as I was, I was interest in picture books and storybooks. I was struck by them. No sooner had I entered the middle school than I began to read novel, plays, essays and so on. I found I could get much from them. Little by little I took great interest in literature and last term I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osition contest among middle-school students in Zhe Jiang.
當我還是小孩子時,我在圖畫書和故事書感興趣。我很驚訝他們。我剛進入了中學,我開始讀小說,戲劇,散文等。我發現我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很多。漸漸的我開始對文學感興趣的最后一學期我在浙江省中學生作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Reading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I had to let out a burst of laughter over his fool. “The Little Match Girl” couldn`t keep me from crying for her misery. “ Robinson Crusoe” took me into a strange world full of danger. And I was also deeply impressed by Helen Keller`s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Besides these, books also tell me other thing -how to be a man and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In a word, good books can make me know what I didn`t before. So I think of a good book as my best friend.
閱讀“皇帝的新衣`”,我不得不把一陣笑聲在他的傻瓜。“賣火柴的小女孩”也`卻令我痛苦。《魯濱孫漂流記》把我帶進了一個充滿危險的陌生的世界。我也深深打動了海倫凱勒`的耐心和毅力……除此之外,本書還告訴我其它的東西——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如何分辨對與錯。總之,好的書籍可以讓我知道我并`之前。所以我認為一個好的書是我最好的朋友。
I`ll never forget this famous saying,“ Good books are best friends who never turn their backs upon us.”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句名言,“好書是最好的朋友,誰不背對我們。”
2012年冬季,我有幸成為新教育的冬季12號種子,走進了“新教育項目培訓群”。我在這里發現了一個教育智慧的寶庫,通過對新教育兒童階梯閱讀的學習和操作,我和孩子們在閱讀上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加入培訓群后,我接觸到了各類兒童推薦書目,才明白孩子不是不愛讀書,而是我們忽略了什么樣的年齡應該讀什么樣的書。我參考了三個推薦書目,在三年級開學后,精選出67本書貼上書簽,編上編號,按學號人手一本,要求孩子們每天都要帶上書。這樣,省去了孩子們借書和還書的時間。此外,我還讓孩子們推薦好書到班級圖書角。但是班級圖書角的書不能帶回家。圖書角除了擺放孩子們推薦的好書,我也在此捐贈了自己訂閱的少年版《意林》《童話王國》《小葵花快樂讀寫》等,還擺放了孩子們自己制作的個人文集,供相互傳閱。
此外,我還在課堂中大量引進繪本讀物。我對孩子們說,我們要少寫作業多看書。所以在課前、課中、課后或者晨誦、午讀時,我都會合理安排插入繪本故事,師生共讀。
閱讀活動不僅要交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還要培養學生積累的好習慣。我用了兩種方法:一本書,一套卡,讓學生根據所讀的書制作一套閱讀積累卡,內容主要是書名、作者、閱讀時間、好詞佳句和精彩段落。一本書,一份報。閱讀小報的內容和積累卡的內容一樣,只是展現的形式不同。同時,交給學生辦小報的方法:如何畫邊框、分板塊、打格子……由于孩子們處于學習起步階段,讀完一本書,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辦一套卡或一份報。不要求兩樣都做。
家長監督孩子讀完一本書后簽字:×號(學號)已讀完。為了鼓勵孩子們多讀書,我給孩子們制定了閱讀存折。存折左邊記錄的是班級共讀書目60本的選摘(主要是班級共讀繪本,也有我給他們念的故事)。一學期后,根據閱讀存折選出閱讀之星,在家長會上進行表彰。期末,除共讀書目外,漂流書目最多的為28本,人均漂流閱讀量在10本以上,對漂流閱讀書目達10本及以上的同學都進行表彰。
同時,我們的班級文化也結合閱讀活動進行布置。展板上粘貼的是孩子們的閱讀存折,墻磚上展示的是同學們辦的讀書小報。寒假里,我還布置了手繪制作個人文集的作業……
除推薦好書之外,我還給孩子們和家長推薦了電子繪本和有聲繪本以及有聲讀物。每周末我推薦一部影片。讀、看、聽相結合,不僅有利于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更增大了孩子們的閱讀量。我給孩子們推薦的影片有:《綠野仙蹤》《夏洛特的網》《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穿靴子的貓》等,而這些影片資源也來自“新教育項目培訓群”里分享的視頻資源下載。
當然,在活動的開展中,我也遇到諸如“閱讀的效果不能及時檢測和反饋”“閱讀量不均衡,存在兩極分化”和“如何切實有效開展好共讀一本書的活動”等問題和困惑。這些都有待于繼續探索和解決。
新教育種子計劃引領我走進新教育,新教育項目培訓群帶領我走在教育路上,讓我感受到一種全新的教育生活,而我自己由此獲得的成長也是可喜的:2013年5月,我執教的課例《女媧補天》在“成都市第十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賽課”活動中榮獲特等獎。2013年11月,我在成都參加了“閱讀的力量――新教育國際高峰論壇”。2013年12月,在金堂縣新教育開放周活動中,我展示的硬筆書法課例《辨析形近字》和教學敘事受到與會老師的一致好評。我的教學設計《風》和《在課程分享中點亮自己,照亮他人》的敘事先后在金堂《時代教育》雜志上刊登。由此,我被評為金堂縣2013年度新教育實驗先進個人。
2014年2月27日,新教育基金會推薦的瀘州敘永縣永寧讀書會來到我縣交流學習新教育,我在活動中和他們分享交流了我開展的閱讀漂流活動。3月11日,在金堂縣教培中心開展的兒童閱讀培訓活動上,我介紹了自己推動閱讀的經驗。3月25日,在成都市小學群文閱讀教學專題研討活動中,我執教的課例《開卷有益》也受到與會專家領導和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在金堂縣2013―2014學年度的課外閱讀展評活動中,我所在的班級榮獲了金堂縣課外閱讀展評活動一等獎。到了2015年7月,在金堂舉辦的第15屆新教育年會上,我又走上了年會的舞臺,向全國各地的老師們講述我的心路和心得……
這些都源于“新教育項目培訓群”讓我找到了組織。在群里,我不僅接觸了諸如閱讀存折、兒童劇編排、學生思維導圖、繪本閱讀等新名詞,還有機會零距離地與新教育榜樣教師直接對話,探討課程,分享他們的課程具體操作方法,這些引領可以使自己少走好多彎路。
歷時四個月,《與書私奔》溫情來襲。無論你是紙質書的擁護者,還是逆襲的電子文青;無論你喜歡菲茨杰拉德,還是波拉尼奧;無論你熱衷圖書館,還是地鐵站。
只要你是愛書人。
閱讀或許就是一個安全出口。到書里去,那里有可以棲身的地方,讓人暫時忘記了我是誰,我在哪里。
――張悅然
觀點:
張佳瑋:或許人們總會放棄紙閱讀的第一選擇。就像贊美紙閱讀的人們,不會去為更古雅的竹簡和刀筆作辯護。
嚴鋒:Google正在計劃把全人類所有的圖書做成一個知識的終極數據庫。貝佐斯也夢想把以往所有出版過的書都做成Kindle格式。人類到最后只有一本書,它的名字叫Google嗎?人類最后會只有一個書店,它的名字叫Amazon嗎? 這樣也挺好的,不是嗎?
《鯉?與書私奔》的最新評論:
?讀“鯉”的這本新書時,滿腦子自動填充的都是張震岳那首《思念是一種病》,不過下意識里,某一句歌詞被切換成了:當你在翻山越嶺的另一邊,我在與書私奔的路上……
?亞馬遜推出免費Kindle閱讀軟件之后,Kindle入華的腳步似乎加快了。目前亞馬遜的Kindle書籍只支持 Ios和Android設備,卻不支持任何一款Kindle,看著是很荒誕的事。
?《鯉?與書私奔》這期的選題正中許多文青的下懷,但也正因為選題的自私味太濃,反而文章對感情的處理過于私人化,很難讓人有完全的切身感受。
?《鯉》是由張悅然主編的Mook系列,每一期有鮮明的主題,這一期的主題是“與書私奔”,收錄了許多愛書之人與書私奔的經歷與感悟。
?不謙虛地說,我是一個愛書之人。喜歡看書,也喜歡把它們買下來。屬于自己的一本本書,有種歸屬感。看書可以心情平靜,遠離喧囂,接近自己。
?買這個是因為,標題正中我心,在這個資訊傳播速度極其迅猛的時代,已經很難定下心去捧著有明確標價的紙質書看了,而最讓人懷念的,其實正是在窗邊泡杯咖啡,在不太亮的燈光下,安靜地讀一本書,還自己一片安寧,就算只有一個小時也是好的。
?沖著這個名字看了這本書。對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鯉》系列叢書,包裝和紙質自是不用說的。
? 印刷很正,內容不錯。一直喜歡《鯉》系列的書,這本書是看名字就愛上的,與書私奔,是不是很讓人心動!內容很棒,喜歡。
?愛書之人都有一段與書的情緣,個中滋味,唯有自己能解。感受每個人與書之間的不解之緣,分享大家與書的邂逅。文章中提到的很多書都很不錯,可以列一個閱讀目錄了。
?這本鯉講的是各種人和書的故事,有人講述紙質書的沒落,有人講述自己與書的淵源,還有人講述了書房的裝修,都寫得很有味道,很好看,愛書的人都可以買來看看,真的很不錯 。
? 與書私奔,很有意思……我是個喜歡看紙質書籍的人,看看拿在手上的紙質書才叫看書。電子書,沒有感覺。
?在人們都是那么務實的時代,能如何與書私奔?
?看鯉系列的書都有六年了,追了那么久,是套很好的書。不過沒有耐心的人可能不會喜歡看。
對話
書香:關于書籍設計最瘋狂的一個設想。這個設想是否實現了?
朱:我最瘋狂的想法就是――什么設計都不要做。這一點是根本,書就是給大家看內容的。但是我所謂的“不要做設計”,不是說真的完全不設計,而是說把設計的“度”收到讓大家感覺不到有設計。設計不是張揚地讓大家一下就能看到,而是自然的、讓人覺得很好讀、很舒服。應該是說,不要去影響讀者。
書香:最近比較滿意的自己的設計作品是什么?
朱:最近自己比較滿意的,比如《設計中的設計|全本》、《設計的覺醒》……我覺得這幾本是我對裝幀設計的體會展現比較集中的作品。幾乎沒有什么多余的成分,看的人也不至于覺得很單調,太簡單。
書是一個很特別的載體。書本身并不說明什么問題。書的作用是,把腦子里想的東西以文字的形式,展現給其他人,它起到一個“交換手”的作用。那么這個時候,你作為一個設計師,憑什么加那么多噪音上去?設計師的作用應該像電話局里的接線生,你要保證的是線路的準確和清晰,而不是在別人通話時額外制造聲音上去。
書香:近年來,讓你覺得很不錯的兩岸的書籍設計作品有哪些?
朱:我很喜歡臺灣聶永真老師的作品。他的設計不是簡單地說好看不好看,你能看到做這個的人有激情,他是真喜歡設計這件事,他的設計里有夢。你能發現他不是把設計當成一個“活兒”在做,做好趕快交掉再做下一個。
大陸的年輕一代書籍設計師里,有個小馬哥。她一直堅持做實驗性的、藝術性的嘗試。她有一個很清晰的堅持,而且不斷地自主調整她設計的度。她其實是中青社的編輯,忙碌工作之余她還有自己的堅持,我覺得這很難得。
書香:您評價一本書裝幀設計好壞的標準是什么?
朱:首先是手感,你拿起書的一瞬間,開本、紙張、重量等等是作為一個整體印象同時傳導的。其次是品質感,就是顏色、紋樣等等,在你深入閱讀之前整本書表達出的一種氣質,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看對眼”了。最后就是開始閱讀時的語感,一本書你打開閱讀時,語感順不順?你讀得不順的時候,很有可能是設計做過頭,它妨礙你了:比如設計元素太多做花了、圖配得很糟糕、或者句與段的排布割裂了,老出現斷句。語感包含了書籍設計大約60%的設計元素,字距、行距、字體、字號、版心和留白的關系、圖文配、書眉……手感品質感語感三位一體是我個人評看一本書好不好的標準。
書香:你做設計的時候,是否會有手繪稿,還是直接用電腦完成?
朱:我基本不太會用電腦。我的做法可能比較原始。我做過的每本書,一定都會先按照屆時成品書的標準做一本毛書(白樣書)出來,做一個從里到外的實樣,才能從這本白樣書往下走。因為我自己不太相信,當僅僅面對一個電腦屏幕的時候,會有那么好的空間觀念,去了解留白如何、字號行距如何、這些配合在一起是最合適的?之前在日本做設計,我所在的田中一光老師的工作室和以后我所處的社會環境,很注重這個一比一原大呈現的東西是什么。這個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我覺得只有1:1的東西是最真實的。不光是做書,做其他設計也好,一比一原大是個什么樣子,設計師心里一定要清楚。
書香:您認為書籍設計師應該具備的品質有哪幾個方面?
朱:首先要喜歡“書”這種形式和載體。其次,設計師一定要有對自己的節制。你要克制自己不要在一本書里,把自己的設計才華全部展現出來。書籍設計師更重要的是說你要知道內容才是書的主角,書主要傳達的是內容,這個關系是不能亂的。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和學生,大家在一起有時候會說,出版社的編輯怎么這么煩,要求很多啊。我會和他們說,反過來想,如果你是編輯,你希望這本書給大家看的是什么?如果你是讀者,你希望看到什么?要懂得換位思考。最后是要耐得住寂寞,因為書籍裝幀設計經濟上不可能暴富。
書香:現在書籍設計的元素已經非常豐富,設計師都盡可能地去發掘更多裝幀設計的方法和元素,您覺得這種趨勢好不好?
朱:可以從兩個方面談這個問題。一方面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設計師肯定愿意把自己對設計的認識、把自己的設計技巧、設計方式盡量多地通過書的載體展示給大家看。但從讀者角度來看,如果他買的不是一本設計書,只是一本“他非常想看內容的書”,當那么多設計的元素同時展現在他面前時,讀者會怎么想呢?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對書籍裝幀而言,盡量把設計時的精力放到盡量不要打攪看這本書的人的心情這一點上。因為畢竟他花錢買書,未必有那么多人是為了設計去買。尤其是有時候設計師可能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設計,但讀者拿到手里閱讀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設計變成一種妨礙。對于書籍來講,設計其實不應該跳到太前面。就像一部電影的攝影師,不應該跳到導演前面去。個人風格應該很清楚,但是在技巧、技法上應該有個度――這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
書香:可否談談您對書籍設計風格的看法?這種設計風格的不同,與各自當地的出版生態有無關聯?
朱:我感覺最大的不同是“人文關懷的不同”。把三地的設計放在一起,差異是很清晰、很明顯的。大陸的設計可能是最有活力的。因為在設計師腦子里面的章法、規矩、框框限制是最少的,怎么來都可以。拿電影來打比方,你可以用槍戰片的方法去拍言情片,根本沒限制,但相對還是比較粗線條。在臺灣,類型分得很清楚,你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書。而且它在傳達的時候,文字在封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香港倒是比較直白一些,相對來說它要給你看什么,就會很清楚地告訴你這是什么。因為相對來說在香港,東方式的人文關懷會少一些,西方的影響更大一點。
造成這種區別的,一個是讀書的普及率,另一個不同是對知識認知的程度,我們大陸現在的環境,還在要求有高密度、很密集的信息集合在一本書里,才是“值”這個價格的。單從出版業界來看,大陸現在更加關注的是“我要賣多少本”,可能是說它更加著急一點,從上到下關注的是一個產業。
關鍵詞:移動碎片化學習;初中政治教學;啟示
引言
近期,新浪的《在線教育用戶行為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在移動平臺上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情景式體驗和及時互動將會是用戶的重要訴求。作為一種備受年輕人推崇的新型學習方式,碎片化學習肇始于網絡時代的信息碎片化,進而帶來知識碎片化、時間碎片化等等,具有學習時間更可控更靈活、分割后的學習內容更容易獲取、碎片內容的學習時間短更容易維持學習興趣、知識的吸收率有所提升等優點。為此,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傳授成體系的知識,實現整體化的學習效果,就成為微時代下做好初中政治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以熊貓書院為例
以熊貓書院為代表的互聯網在線碎片化教育模式,可以給初中政治教學提供很好的借鑒。熊貓書院是一個由地方公司發起的在線碎片化教育項目,即“十個月提升自己”的行動計劃,旨在幫助有強烈閱讀愿望但又不知道該讀什么書、不能堅持閱讀、閱讀效率低下的學生在為期十個月的課程期間能夠輕松獲得數十本圖書的精髓內容。而且,這數十本書按月區分閱讀主題,構成了科學的學習體系,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思維能力。因此,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手段,熊貓書院可以為我們改進初中政治教學的預復習工作,提供重要啟示。
二、基于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的初中政治教學對策
(一)圍繞初中政治教學目標制定適量書單
熊貓書院的十個月學習計劃中,前九個月每個月圍繞一個主題讀4本經典書,舉例如下:1.自我管理:《自控力》《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如何高效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2.溝通協作:《金字塔原理》《學會提問》《非暴力溝通》《溝通的藝術》;3.心理學:《心理醫生為什么沒有告訴我》《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以前,我們的初中政治教學也有過推薦書目的工作。往往是諸多圖書累積在一起,至多按照主題進行大致的區分,而且書目太長反而無法激發學生讀書的動力。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太長的書目會產生嚴重的畏難情緒,進而“破罐破摔”,一本也不讀了。那么,熊貓書院對于初中政治教學的啟發是,我們亦可根據初中生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精心設計主題、限定讀書數量,制定適宜書單,分階段分主題推薦書籍。比如,在“網絡政工”這個主題之下,我們可以給初中學生推薦《大數據時代》《大數據》等書籍,提升思維層次;給初中學生推薦《一本書讀懂大數據》等讀物,傳授方法和手段。每個主題的推薦書不超過4本。
(二)初中政治課教師“拆書”提煉精華信息
如前所述,當前人們的閱讀習慣從深閱讀滑到淺瀏覽,聯網在改變閱讀方式的同時,正在重塑我們“淺薄”的思維模式。為此,很多網絡發達的國家反而更強調傳統閱讀。美國提出“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計劃,英國政府設定“閱讀年”,要打造一個讀書人的國度。而且,目前各門課程安排得滿滿的,這就造成初中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品讀書單上的每一本書。因此,面對客觀上沒時間、主觀上傾向于碎片閱讀的初中學生,作為知識傳播者的初中教師,不得不采取“拆書”的形式,高效傳播有效信息。拆書不是簡單摘錄書中的信息,而是按照書籍的體系結構,根據授課人的理解,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小結歸納。以“自控力”一書為例,原書是十章259頁,但在熊貓書院就被拆成了22張閱讀卡片,計4天的閱讀內容。其中,第一章被概括成3張卡片——意志力的本質,意志力的神經學原理和訓練大腦,增強意志力。每張卡片700字左右,按照正常人的精讀速度,可以在2分鐘內讀完。也就是說,經過“拆書”,正常人可以在50分鐘內了解一本書的精華。這就在損失細節的基礎上大大提升了人的知識獲取率。而且,初中學生可以根據“拆讀”的體會選擇有興趣的書籍進行精讀,進一步提高了閱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