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實驗的作文

關于實驗的作文

時間:2023-05-29 17:41: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實驗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實驗的作文

第1篇

要知道葡萄的味道怎么樣,就要親口嘗一嘗;要知道狗刨式游泳快不快,就要到水里用狗刨式游一游;要知道新買的電動牙刷好不好用,就要親自用一用……所有這些,其實都是實驗。

【開心升級】

我wǒ踮diǎn起qǐ腳jiǎo,從cón郎shàn勞wǎn老xià看kàn,蠟là燭zhú的de上shàn婪fān酪yǐ出chū現xiàn了le一yì層cén覽là油yóu,蠟là油yóu愈yù鼓括秤yù大dà,卻què遲chí遲chí不bù肯kěn滴dī下xià來lái。終zhōn烙yú,這zhè層cén覽là油yóu滴dī了le下xià來lái,落luò在zài蠟là燭zhú旁pán辣biān,緊jǐn緊jǐn地de貼tiē著zhe。

這個片段把實驗過程中看到的場面寫清楚了嗎?蠟油的形態是怎么樣的,可以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嗎?我們一起看看修改后的片段:

【作文有高招】

1.要寫出做實驗的目的。就是寫出為什么要實驗,要證明什么結果,或者要驗證什么道理、想法等。寫實驗的目的,可以在開頭部分寫,也可以在結尾寫。

2.寫明實驗工具或材料。實驗總離不開使用的工具、材料,寫有關實驗的作文,總要寫出做實驗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如果實驗用的工具、材料多,寫出主要的幾種也行。

3.寫過程,寫想法。實驗過程中的所見所想其實是實驗作文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把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我wǒ踮diǎn起qǐ腳jiǎo,從cón郎shàn勞wǎn老xià看kàn,一yì股括橙rè氣qì直zhí撲pū我wǒ的de臉liǎn。蠟là燭zhú的de上shàn婪fān酪yǐ出chū現xiàn了le一yì層cén覽là油yóu,在zài火huǒ光uān賴de照zhào耀yào下xià,閃shǎn閃shǎn發fā光uān潰美měi麗lì極jí了le!好hǎo像xiàn朗shǒu一yí碰pèn潰那nà層cén烙yóu就jiù要yào裂liè開kāi似shì的de。時shí間jiān一yì分fēn一yì秒miǎo地de推tuī移yí,蠟là油yóu也yě愈yù鼓括秤yù大dà,就jiù像xiàn酪yí位wèi孕yùn婦fù挺tǐn雷zhe個括ùdà肚dù子zi。我wǒ本běn以yǐ為wéi那nà層cén烙yóu就jiù要yào滴dī下xià來lái了le,可kě它tā就jiù像xiàn籃hé我wǒ作zuò對duì似shì的de,遲chí遲chí不bù肯kěn滴dī下xià來lái,它tā還hái流liú連lián忘wàn婪fǎn了le!終zhōn烙yú,這zhè層cén覽là油yóu滴dī了le下xià來lái,緊jǐn緊jǐn地de貼tiē著zhe蠟là燭zhú的de身shēn體tǐ,好hǎo像xiàn酪yí個括ㄐxiǎo孩hái子zi,依yī偎wēi在zài媽mā媽m簧shēn邊biān,不bù肯kěn離lí去qù。

修改后的片段抓住了實驗過程中看到的現象進行了仔細的描寫,文中將蠟油滴落前比喻為“一位孕婦挺著個大肚子”;將蠟油滴落后比喻為“一個小孩子”。真是形象啊!

第2篇

1958年,萬榮縣廣大中小學,根據中央關于“《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范、中小學校進行教學”的指示精神,普遍開始教學漢語拼音,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一)實驗教學方法

該實驗方法為聲介合母教學法,它包括以下內容:第一,省教聲母j、q、x;y、w當作聲母來教,共教聲母20個。第二,省教介音i、u、ü領頭的20個復鼻韻母,增教復韻母的韻尾-n–ng,只教ai、ei、ao、ou、an、ang、eng、ong九個復鼻韻母,加上6個單韻母,共教韻母(韻尾)17個。第三,教聲介合母31個:bi、pi、mi、di、ti、ni、li、ji、qi、xi、yi、du、tu、nu、lu、gu、ku、hu、zu、cu、su、zhu、chu、shu、ru、nü、lü、ju、qu、xu、yu。第四,整體記認音節10個:zi、ci、si、zhi、chi、shi、ri、wu、ye、er。

按照“聲介合母教學法”改編的教材,為了達到一口氣直呼音節,在教學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聲母教本音。(2)拼合音節,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

聲介合母教學法主要是針對當時拼寫規則難學難記,有介音的長形音節不便拼讀拼寫和拼音規則口訣的教學效果不好而實行的。由于j、q、x與ji、qi、xi在讀音上相同,學生容易混淆,而以介音i、u、ü領頭的20個復鼻韻母的讀音并不是按照拼讀規則進行發音的,學生在理解和記憶上存在難度。因此,實驗者是根據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量身定做了聲介合母教學法,可謂用心良苦。

(二)實驗過程

實驗過程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時間為1960年冬,是試驗時期。文改會在青谷學校開設了一個漢語拼音教改試驗班,在漢語拼音教學方面設計了新的試驗方案,同時重點民校也在試驗改革漢語拼音教學方法。

第二階段時間為1963年,是修正期。在文改會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聲介合母教學法”基本定型,萬榮縣采用這種方法對漢語拼音教材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

第三階段時間為1964年到1980年,是推廣期。萬榮縣委在孫吉、青谷、南張三所小學進行漢語拼音教改試驗,采取重點試驗、全面推廣的辦法,繼續推行“聲介合母教學法”。

實驗開始于1960年,從這年開始,中國經歷了,可見當時開展試驗的環境非常惡劣。實驗者們在這個時刻進行實驗第三階段時,遭遇了,實驗夭折。但一些教師仍進行拼音教學,從開始到結束,堅持了二十五年。實驗者對教育的堅定信念值得敬佩。

(三)實驗結果

在教學效果上,它有利于拼音學習,有利于培養直呼音節快、聽寫注音準的能力。按照“聲介合母教學法”學習拼音,學生看見一個音節,不需現拼就可以一口呼出。初次試驗,小學生入學五、六周可以學完拼音零件,掌握拼音方法,兩三個月可以直呼400個音節。以后零件教學時間縮短到四周以內,一個多月時間就能直呼400個音節。這樣,學生就可把拼音當作文字來用,使識字、組詞、造句、閱讀、寫話、查字典等基本訓練都大大提前,有力地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和各科教學的改革。

實驗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效果,與實驗者注重學情和不停步地堅持分不開。二十五年,時間已給了最好的答案。

不過,這種拼法少教20個帶韻頭的復韻母和鼻韻母,但要教31個聲介合母,“對有些韻母和聲母相拼時省掉了主要元音,較難拼準,需要附加拼寫規則。該拼法在內地小學曾廣泛流行,1972年,它被三拼連讀法代替。”但是,“聲介合母教學法”之后幾經發展演變,在一些偏遠農村或廣州、香港的某些地區依然沿用。

二“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改實驗

這個實驗是黑龍江省教育學院丁義誠、李楠、包全恩等同志于1982年提出來的。實驗目標是用三年時間完成五年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閱讀和寫作的教學任務,識字和寫字達到同年級(五年級)的實際水平。

教改實驗是從1982年起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拜泉縣、訥河縣的3所學校首先開始實驗的。教育部、國家語委曾多次開會,推廣此項改革。經過20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這一實驗已推廣到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400萬名學生參加實驗,取得的經驗已被我國小學各套語文教材吸收,并在海外華語教學上產生很大影響。

(一)實驗教學方法

第一,一開始用三周時間進行拼音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漢語拼音。

第二,在學生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情況下,先閱讀拼音課文,進而閱讀漢字全部注音課文,再閱讀漢字(難字注音)課文。

第三,利用漢語拼音寫話和作文,先用純拼音寫話,進而用拼音夾漢字和漢字夾拼音作文。

第四,從一年級開始,先打下能識能寫350個漢字的基礎,進而通過大量閱讀來增識漢字,通過大量作文練習寫字。

第五,在大量的聽、讀、說、寫的訓練中,打好說普通話的基礎。

(二)實驗過程

拼音:學會讀寫聲韻母、字母表、大小寫字母,熟練地直呼音節。

識字:課內指導寫字,由鉛筆小楷開始,到鋼筆小楷,再是鋼筆行書,最后為毛筆字;課外則要求在閱讀中識字。

閱讀:課內閱讀的層次要求為拼音課文、注音課文、難字注音課文、漢字課文;課外閱讀的層次要求為拼音讀物、注音讀物、難字注音讀物、漢字讀物。

寫作:寫話部分的層次要求為純拼音、拼音夾漢字、漢字夾拼音;作文要求為從漢字夾拼音到純漢字。

說話:從二年級開始開設普通話課,每周一節。

(三)實驗結果

這個實驗取得了令人難以相信的效果。學生在三周時間內做到了直呼音節,沖破了傳統的“呼必有三”;學生以兩年識字超過兩千的速度,突破了傳統教學所規定的識字量。兩年中每個學生平均讀100多萬字的書,突破了小學五年的閱讀量;他們的作文水平打破了一年級不能寫話、二年級不能作文的老觀念。學生們一年級下學期能寫150字左右的短文,二年級開始能寫命題作文200字左右,最多的寫到400多字。

有人認為,由于要提前讀寫,一年級上學期的漢語拼音教學任務是不輕的,在方言區,在學前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區,兒童沒有一點漢語拼音基礎,其難度會更大。其次,這一體系以大閱讀量為識字教學乃至提高整個語文教學總體質量的基本前提,而閱讀量又與學生的學業負擔密切相關。因此,采用“注音識字,提前讀寫”體系,漢語拼音要過關,可能會增加學生負擔。

根據這項質疑,亣艷蘋等人進行了“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班學生學習負擔的調查,在黑龍江、北京和廣東三省市各選擇了一個實驗班和一個與實驗班條件相仿的普通班做比較。調查結果發現,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普通班相當。因此,“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并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但是,“漢字同音字很多,在應用寫作時,使用了同音字,或許會造成學生錯別字多的狀況,尤其在農村,這種狀況尤為突出。”另外,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集形象、聲音和詞義三者于一體,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漢字中蘊含了淵遠的民族文化,具有藝術品般的審美價值。學生從拼音課文到注音課文,再到難字注音課文最后轉為漢字課文的學習過程,都是以拼音在牽頭引線。那么,在面對一段文字時,學生腦海中閃過的是與之相對應的一堆冰冷的拼音符號還是一個個鮮活的方塊字呢?這依舊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直呼音節教學兩種教法對比試驗

這個實驗是1986年在上海閘北區第一中心小學進行的。被試者是通過整群采樣法選出的一年級三個平行班的129名學生。(1)班(44名學生)和(2)班(44名學生)為實驗甲組,采用綜合法教,(3)班(41名學生)為實驗乙組,采用分析法教。三個班級均無智力特別低下的學生,同一班學生的居住地點相對集中,每周語文課的教時相同,家長輔導情況各班相仿。實驗的三位執教老師都有多年低年級語文教學經驗,工作責任心強,對自選的實驗項自很有信心。

該試驗的重點在于得出直呼音節中兩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對癥下藥”,而不是對直呼音節教學法的革新。

(一)實驗教學方法

第一,綜合法。(1)綜合。(2)分析。(3)綜合。

第二,分析法。(1)分析。(2)綜合。

(二)實驗過程

第一,綜合法。(1)利用掛圖或實物或詞語引出音節;(2)引導學生講出聲母和韻母;(3)根據詞語進行鞏固練習。

第二,分析法。(1)引導學生講出聲母和韻母;(2)讓學生準備聲母的口形,發韻母的聲音。通過口形模仿、自己嘗試或示范,拼出音節,并進行鞏固練習。

實驗效果的測試分為兩個項目,直呼音節的正確率和直呼音節的速度。測試由閘北區教育學院小學語文組命題,由試點學校組織校內外十二位教師深入各班用逐個口頭測定法測定。

第一次測驗是在1985年9月22日,在教完聲母及單韻母組成的音節后進行。第二次測驗是同年10月22日,在教完全部音節后進行。第三次測驗是同年11月10日,在教完純拼音讀物后進行。

被試者的背景大抵相仿,實驗者的水平相當,結果測試是一對一口測的形式以確保實驗效果的真實性,可以看出,整個實驗過程的設計非常嚴謹。

(三)實驗結果

實驗表明:綜合法、分析法條條道路通直呼,兩者在直呼音節教學中殊途同歸,教學效果都是好的。對接受力強的學生來說,用綜合法好,對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用分析法好。根據低年級兒童機械識記占優勢的特點,讓一年級學生在學完漢語拼音的聲、韻、調以后,通過綜合法整體識別,先直呼后分析是可行的。

之后,關于直呼音節教學法的探索并沒有停止,如1994年丁家才和劉中安的《直呼音節教學談》,1999年范恒芬的《如何教學直呼音節》,2000年何志維的《我教直呼音節》,2005年韓春玲的《直呼音節教學方法的探索》。直到今天,教育工作者們探索的活動還在繼續。

第3篇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述評

語段,可以理解為由“原因”、“具體”和“結果”構成的句群。在語段寫作教學中,對于“原因”表述的處理,大家都感覺比較容易,教師有內容容易教,學生相對好寫;對于“結果”表述的處理,大家也感覺比較容易,教師能教,學生會寫;相對“具體”描述的處理,師生則往往陷入困境。

現實教學中,對于語段描寫,教師會描述得相對豐富,但指導學生時,往往無良計可施。于是,在學生的段落描寫評語指導中往往會出現“刻畫單一,描寫簡單,望豐富些!”教師的評語看似切中肯綮,但如何“豐富”?卻難以給出有效方法。

對于語段描寫,人們早有研究,并得出過一定的結論。然而,由于語段寫作內容的不同,學習者認知行文水平的不同,知識儲備的差異,教授者方法的個性

⑵化等諸多原因,關于語段描寫的方法,迄今為止多為零散經驗的總結,沒有太多系統性的理論。

或許正是這一原因,我們進行段落描寫教授時,往往沒有交給孩子真正有效的方法,這樣就會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及其學習效果。

二、本課題概念界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概念界定

課題中的“語段”,指圍繞某個意思寫出的句群。課題中的“豐富”,指運用有效方法進行語段描寫指導之后,對學生語段描寫帶來的積極影響。課題中的“實驗與研究”,指對語段描寫中“具體”教學的基礎實驗、基礎研究。

2、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⑴通過分析、實驗、論證,提高學生語段描寫水平。協助教師語段描寫教學,不僅有所參考,而且可以提供一份理論支持。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的主要問題

第一,研究的重點

促進語段描寫豐富方法的有效傳授及其有效訓練。

第二,研究的難點

語段描寫豐富方法的有效傳授及有效訓練的設計與把控。

2、理論假設

⑴語段描寫方法的有效傳授及有效訓練,對學生語段描寫效果擁有積極影響。

⑵把控細節,對于語段描寫教學意義重大。

四、本課題研究方法、實驗對象、研究途徑及技術路線

1、研究方法

使用“不設控制組有前測單組設計”實驗法。

2、實驗對像

宣武分院附中高三(3)班學生19人和宣武分院附中高一(3)班學生25人。

3、研究途徑

由調研、探究、實驗、對比、歸總作為研究途徑。

4、技術路線

⑴課題組實驗

第一階段——調研

操作時間:11月第四周,兩課時。

操作任務:對語段寫作的現狀調研,并進行前測。

第二階段——“使用有效方法,將語段描寫豐富”的實驗

⑵時間安排

12月第一周、第二周和第三周,每周3課時,共計9課時。

12月第四周,1課時,進行后測;選取另一組沒有實驗的學生進行對比測試比較。

⑶操作任務

使用有效方法,訓練語段描寫實驗,進行“使用有效方法,將語段描寫豐富”的分析、歸總。

第一步——實驗準備就緒

第二步——開始“使用有效方法,訓練語段描寫實驗。

第三步——進行“使用有效方法,將語段描寫豐富”的分析、歸總。

第四步——選取另一組沒有實驗的學生進行后測比較。

⑷結題

操作時間:一周。

操作任務:寫出結題報告。

五、課題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能力

課題負責人王偉國,宣武區中學語文骨干教師培訓3班學員,師從袁志勇先生學習寫作教學四年,帶過兩屆高三,具備一定的段落描寫教學實踐經驗。并且正參與國家級課題“以‘思維臺階’,51lunwen.com/ktbg/提高中小學生作文能力的研究與實驗”和國家級課題“創設開放性教學環境”研究,并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所撰寫的論文《淺嘗校園戲劇表演,搭建文化活動舞臺》獲本課題一等獎,此為本課題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實踐基礎。

在課題組里,有經驗豐富,成果顯著的特級教師袁志勇先生指導,有積極參與研究的師生,這是本課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根據!

六、本課題預期成果

1、結題報告:《高中學生作文課,將語段內容描寫豐富的研究報告》

2、學術報告一個

第4篇

宋濤

文學碩士,洪澤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連續兩年參加高考閱卷,獲得好評,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作文輔導類稿件20余篇,對高考作文有一定的研究。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有陽光也有陰霾,但只要心頭有一個信念,我們就能趟水過河,迎來光輝的明天。高三了,我們面臨著許多困難,此時尤其需要一個信念,它能帶著我們挺過去。但有人說,信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詞兒,真有那么神奇嗎?

其實,信念有時候也是有重量的,而且大得讓人無法想象。

美國阿默斯特學院曾經進行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研究人員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南瓜逐漸長大時,能承受的壓力有多大,最初他們估計南瓜最多能夠承受500磅的壓力。

在實驗的第一個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壓力;到第二個月時,這個南瓜承受了1 500磅的壓力;當它承受2 000磅的壓力時,研究人員必須對鐵圈進行加固,以免南瓜將鐵圈撐開。直到最后,南瓜承受了超過5 000磅的壓力,瓜皮才產生破裂。

研究人員打開南瓜,發現它已經無法再被食用,因為中間充滿堅韌牢固的層層纖維;為了吸收充分的養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長的鐵圈,它所有的根全方位地伸展開來,直到控制了整個花園的土壤資源。

人們頓時被這個小小的南瓜深深地震撼了,它本是大自然中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色,竟然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壓力,也許這一切就來源于它的一個信念――撐開箍住它的那一道道鐵圈。有人說過:“大自然是偉大的一部書,只要你認識了這部書,在這世界上便寂寞時不寂寞,貧困時不貧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力量,迷失時有方向。”這顆南瓜,它在大自然的這部書里,寫下的不正是關于信念的篇章嗎?

其實,成功的人生往往很簡單。當信念確定后,我們能為自己的信念去不懈追求、不斷努力,成功就會隨之而來。正如這顆南瓜,沒有喊半句空話,更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將軀體變成堅韌牢固的層層纖維,將根系向四方伸展,以吸取土壤中更多的營養。

讓高三的我們都來反思一下,我們也許都確定了信念,但我們像這個南瓜一樣,沒有喊半句空話,更沒有怨天尤人了嗎?高考是一塊試金石――通過高考淘磨出來的金子才會閃閃發光。這是一場需要頑強毅力才能跑到終點的馬拉松;這是一場需要奮力拼搏才會獲勝的百米短跑;這是為每一個不屈服于命運安排的平民百姓孩子所準備的最公平的賽場,更是為新時代學子的無悔青春所奏響的命運交響曲。

我們對自己能夠變得多么堅強、多么勇敢似乎無法預料。其實,只要用短短的一生去堅守一個信念,總有一天,我們能看見自己像南瓜一樣創造出奇跡,到那時――平凡的已不再平凡;遙遠的也不再遙遠。

第5篇

一、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1.作文的技巧要求提得過早、過多

教師過早過多地要學生去掌握作文技巧,如怎樣開頭結尾,怎樣布局謀篇,從一開始就要求學生按統一的格式作文,致使學生感到作文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2.命題脫離學生的需要,缺乏新意

傳統的作文教學,多從作文技巧角度設計訓練體系,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更不能結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命題,使學生認識不到作文的實際價值。

3.教師對學生作文修改過多

責任心強的語文教師,對學生的習作總要細細地修改,從用詞、句式、布局甚至立意都要作出評點,給分又低。過分要求完美,使學生認為作文只有一種寫法,且高不可攀。

4.教師批評、責難多

一些教師對學生期望過高,求成心切,總希望學生進步快些。而作文水平的提高,又恰非一日之功。這就使他們灰心喪氣,從而訓斥學生。

二、作文心理障礙的預防與克服

1.提早起步,激發興趣

兒童在入學前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入學后認識了一定數量的漢字,積累了一定的詞句,掌握了一定的作文知識后,就想用這些知識把自己所想的東西用書面語表達出來,有了強烈的“發表欲”。如果降低作文的要求,組織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用句群、段落、短文寫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使小學生感到作文并非高不可攀,有助于從小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據朱作仁對“大量讀寫·雙軌運行”實驗的發源地龍口市實驗小學的現場檢測,一年級~五年級均以《杭州客人到我班》為題的作文,一年級人均寫出364字,多者達六七百字,并且絕大多數均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段落分明、病詞病句極少。這些實證性的研究證明,提前起步,滿足學生的“發表欲”,對于優化作文學習心理,提高作文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豐富生活,開拓素材

小學生習作經常感到無東西可寫,沒話可說,無事可寫。豐富學生生活,開拓素材來源,從根本上說,也是克服學生多種習作心理障礙的一劑良方。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觀察周邊的人和事,利用課間走入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交流生活見聞。為了豐富素材,我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培養觀察能力。如指導《記一次活動》時,由于平時的活動都沒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就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圖書跳蚤市場”活動,活動中學生自己策劃、自己組織、親身參與活動。活動后,我再和他們一起敘內容,談感受,在他們興趣盎然的時候,我故意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寫下來”的要求,學生自然能夠接受,一個個欣然提筆。對寫得很好的學生,我就及時給予表揚。再如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和鍛煉,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

3.感悟生活,點燃激情

葉圣陶說:“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說有字之書是使學生得到觸發的“流”,那么社會、學校、家庭生活應是使學生得到觸發的“源”。如果說在寫作與生活之間,觀察是橋梁,那么感受與體驗則是這座橋梁的基石。因此,在平時指導學生觀察時,不能局限于對外在客觀事物的觀察,同時還要強調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內在心靈的感受。如果觀察外物特征時又能觀察自己的內心,在挖掘生活的同時又能挖掘自我,那么這種觀察才是充滿靈性的。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教會學生如何去觀察,發現事物內在的魅力,發現生活的美,從而去感悟生活的美。親身經歷某一事情,親眼目睹某一場景及蕓蕓眾生的生活,可以從中引發關于生活的思考。作文訓練就是把這些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化作生動的語言,使生活在學生的筆下變得豐富多彩,從而點燃寫作激情。

4.參與評改,不斷進步

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活動結果進行自我監察,自我反饋,自改作文,既有可能又有必要。為使學生能有效地進行作文自評和互評,教師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1)對學生的自我評定要有明確的要求。(2)指導學生評定的方法。自我評定之初,教師要提供評定的范例,讓學生一起評述,有意識地傳授評定作文的有關知識和方法。(3)提供評價要點表。教師只有確信學生已經全面掌握了作文評定的主要標準,才可以要求他們自評互評。可行的措施是教師擬出一份作文評定要點表,然后再讓學生對照表上各項指標作出評定。

第6篇

關鍵詞 檔案袋評價 綜合英語 學習策略 學習成績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40

An Empirical Study on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Comprehensive English Teaching

QIN Caifeng[1], XIA Li[2]

([1]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Liuzhou, Guangxi 545004;

[2]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angxi Education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23)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es of portfolio assessment, which serves well for the practice in Comprehensive English teaching. Then it further analyses its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Portfolio assessment; comprehensive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 learning outcomes

隨著檔案袋評價(portfolio assessment )研究的發展,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它是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有效方式,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實現有效學習與有效教學。

1 檔案袋評價的概述

1.1 檔案袋評價的定義

國內外學者對檔案袋評價的定義分別做出了不同的表述。國外學者O’Mally&Pierce(1996)等認為檔案袋評價是指系統地收集來源不同的反映學生進步作品,并加以評價和建議的過程。而Sarah&Jennifer(1998)則把檔案袋評價稱之為系統地、長時間地收集學生在完成具體、既定教學目標的作品,并按照相關的評價標準進行的評價。根據我國學者趙瑞萍(2009)的觀點,檔案袋評價也稱之為“成長記錄袋評價”,指以檔案袋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客觀的、綜合的評價,它不僅對學生進行了多樣化的評價,還體現了學生成長的重要方面。而吳娟(2013)則把學習檔案袋評價定義為是指以學生學習檔案內的各項學習材料為依據,借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結果進行追蹤與監控,并及時有效地進行評價。

結合上述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檔案袋評價即是依據相應的教育目標,系統、長期地收集學生的完成的相關作品,并進行客觀、綜合地評價,以反映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

1.2 檔案袋評價的特點

教學評價的方式有很多,而外語教學者有必要根據教學需要與評價的目的來選擇適合的評價方式。依據Sarah&Jennifer(1998)的觀點,檔案袋評價具有如下的特點(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檔案袋評價具有全面、客觀、評價與教學相融合、師生共同參與的特點。由此,檔案袋評價的運用,將有利于師生互動、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教師的教學反思,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1.3 檔案袋評價的內容

學生學習檔案包括一個時期內所有與學生學習有關的資料,它有多種形式,既包括傳統的作業、項目報告和測試結果,也包括圖片、聲音資料或是視頻資料等(羅少茜,2003)。筆者根據教學實際,并通過師生共同協商,確定了綜合英語學習檔案的內容,具體如圖1所示。

2 國內檔案袋評價研究述評

隨著西方教育評價改革的發展以及學習檔案袋越來越多的運用,檔案袋評價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評價方式于20世紀60年代應運而生,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隨著檔案袋評價的發展,國內關于檔案袋評價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但關于檔案袋開發與應用的實證研究則主要集中在中小學。近年,檔案袋評價運用于高校英語教學的研究成果也開始逐漸出現。呂鳳平(2008)探討了檔案袋評價中學習者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周明娟(2009)主要闡述了檔案袋評價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優勢與挑戰;劉芹等 (2010)以實驗的方式進行了中國大學生口語能力檔案袋評價的可行性研究;王華(2011)以實證研究的方式,主要探討了寫作檔案袋評價中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王莉(2013)創設自主寫作模型,設計了檔案袋評價融入到大學英語寫作的教學模式;李玲琳等(2014)通過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閱讀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后,把檔案袋評價運用于英語專業閱讀教學中。

這些研究雖沒涉及到檔案袋評價在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實踐研究,但為本研究為如何開展提供了指導及大量的理論基礎、實證材料和研究方法。

3 檔案袋評價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3.1 研究的問題

本文基于當前檔案袋評價的研究現狀,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兩個專科班共66名2013級英語教育專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驗教學方式探究以下兩個問題:(1)檔案袋評價的運用是否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有影響?(2)檔案袋評價的運用是否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有影響?

3.2 研究對象的具體分析

本項研究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2013級英語教育專業專科2個自然班的學生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兩個班共66名學生,詳細情況如表2所示。

在實驗前,為了確認兩個班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相似以及英語學習水平相當,筆者于2015年3月初分別對實驗班和控制班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與測試,采用的是同一套調查問卷及測試題目。為了保證實驗的信度與效度,調查問卷采用的是Oxford(1990)設計的學習策略調查表,并借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適當的修改;基于專科班學生的英語學習實際情況,實驗前,采用了2013年6月大學英語B級測試題對兩個班進行了前測。實驗班與控制班的獨立T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不難看出,實驗班的平均分為3.088,控制班的平均分為3.084。雖然實驗班的平均分比控制班的平均分要多.004分,但從Sig值為 .860可以得出:在實驗前,兩個班的學生在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上沒有明顯差異,學習策略使用相當。

從表4不難看出,實驗前,雖然實驗班的平均分要比控制班的平均分高1.738分,但從Sig值為 .575可以得出:實驗前,兩個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英語水平相當。

3.3研究實施

在教學實驗過程中,參照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大綱以及教材體系,來設定具體的教學計劃與教學活動;并通過采用新的教學評價方式來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使其意識到掌握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借以提高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學習成績與英語學習自主能力。具體步驟如下:

(1)實施前準備。在教學實驗前,首先對實驗班和控制班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以及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進行了相應的問卷調查與測試。其次,結合問卷調查與測試的結果制定了學習策略的培訓要求、模式與具體、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為了保證實驗的信度與效度,實驗班與控制班都是由同一位老師來承擔教學工作,選用相同的教材,并確保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相同。同時,向實驗班的學生講解建立學習檔案的要求、意義及具體的操作方法。

(2)實施過程中,首先,實驗班的學生建立綜合英語課程學習檔案。經過師生共同討論,學習檔案的內容最終確定為既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如值日生報告、角色表演等;又把學生的課后參與活動情況,如競賽活動參與等納入進來。

其次,學習檔案內容的匯報展示。以小組的方式,每三周進行一次學習檔案的匯報展示,展示的方式為口頭演示或是PPT展示。

再次,三位一體的檔案袋評價模式。學生的值日生報告、角色表演、作文等,要求學生能做到學生自評、同伴互評以及教師點評的三位一體的評價模式,并制定好相應的評價標準。

此外,教師需要根據評價反饋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使得學生能更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

最后,教師需進行教學反思。為期18周的教學試驗中,教師需要根據實驗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實驗開展情況等方面進行教學反思,并對教學實驗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使實驗能順利有效進行。

而對控制班的學生,只是要求他們完成與實驗班相同的作業,不需要他們建立綜合英語課程的學習檔案。

(3)實施后結果分析。為期18周的課堂教學試驗結束后,筆者于2015年7月用相同的問卷再次對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學生進行了英語學習策略的問卷調查,并采用了2013年12月大學英語B級測試題對兩個班進行了英語水平測試。以下內容是開展了檔案袋評價的教學實驗活動之后,兩個班的學生在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績的具體結果與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的問卷平均分要比控制班的平均分高.06分,并且T實驗的Sig.值是.000

從表6不難看出,實驗班學生的平均分為75.611,與控制班平均分75.611,對比起來有著明顯的優勢,平均分高出了7.425分,且T實驗的Sig.值是.004<.05, 由此可見,教學實驗后,兩個班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成績上存在著明顯差異。

4 結語

實驗教學表明,檔案袋評價能影響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檔案袋是一個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手段。首先,它能和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能更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并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其次,它能給教師提供及時的教學反饋信息,使得教師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最后,它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使學生能更好掌握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1] 劉芹,王莉.中國大學生口語能力檔案袋評價可行性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6):48-52.

[2] Barnhardt,Sarah;Kevorkian, Jennifer; Eelettt, Jennifer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Summer 1998.

[3] 呂鳳平.檔案袋評價中的學習者反思[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增刊.

[4] 李玲琳,鄒華.檔案袋評價模式在英語專業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4(3):168-169.

[5] 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6] 王莉.基于檔案袋評價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實證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2):103-105.

[7] 王華.寫作檔案袋評價過程中不同評價主體的探索研究[J].外語界,2011(2):90-96.

[8] 吳娟.檔案袋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3(6):54-55.

第7篇

化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課程。初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化學不僅與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也是材料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技術的重要基礎。是推進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貫徹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國策能否長期堅持,關鍵是對國民進行有效的科學教育。初中化學課程標準關于初中化學課程性質論述:“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基礎性。”美國西博格教授說,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可一些地方受高考制度改革的影響,讓初中化學教學強行與高考接軌,人為地弱化初步中化學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

一、化學在中考中的地位不斷下降,中考是義務教育階段終結性考試,與高考性質不同。可一些地方把中考與高考對接,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分值都上調到150分,而物理下調到85分、化學下調到60分。分值下調勢必壓宿考查的容量,很難按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全面考查。

二、化學實驗被嚴重弱化,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創設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和交流討論中學習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新課程方案中十分重視化學實驗教學,幾年前一些地方在中考中增加學生物理、化學的實驗能力考查,這一舉措促進了化學實驗室建設,促進了化學課堂教學的改革,促進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如今中考物理、化學分值下調,實驗技能考查也不被重視,很多學校的實驗技能考試,只是由老師指導學生填寫好實驗報告,學生進入實驗后只是交實驗報告,面對實驗臺上的藥品、儀器卻一頭霧水。

三、科學探究被形式化,科學探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內容中單獨設立的主題,旨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標準中關于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現實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把科學探究落實在“做科學”上,而是停留在“練科學”上。

四、對化學的關注度明顯下降,由于中考化學學科分值下降,社會、家長、學生、學校管理者心目中化學已成為一門邊緣化學科,客觀上化學學習遠比學習記憶性的文科困難的多,所以學生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文科學習上。

幾點思考:

一、中考制度如何改革?中考是基礎教育結業考還是高一級學校選拔考?如何定位,這些年一直搖擺不定,有時分兩輪考,一輪算結業,一輪算升學,但兩輪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政府、家長負擔太重。再如試卷分兩卷,一卷作結業評價,一卷作升學選拔依據,兩卷考又會增加試卷長度和考試時間。現要又有人提出取消中考,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發展水平,取消中考不現實的。高中分流,教育部門總得提供一比較客觀的依據供家長選擇。十二年義務教育條件還不具備,中考作為基礎教育結業評價的定位還是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按照這一定位,中考中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之間的分值差異就不宜過大,同時還可以實行兩輪中考,初二時進行歷史、地理、生物考查;初三進行語文、數學、外語物、物理、化學、思想品德考試。中考試成績應由多方面組成:筆試成績和技能成績,如外語有口語成績,物理、化學有實驗技能成績。

二、化學實驗教學應給予足夠重視。評價中國教育,大家都說學生動手能力差,創新意識不強,這和我國長期以來不重視實驗教學密切相關,在新的初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把科學探究單獨設立主題,讓學生在“做科學”探究中發展科學素養。前些年,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省政府投入巨資扶持蘇北農村中學,建起了較高質量的實驗室,下拔了藥品和成套設備。可是蘇北農村中學的實驗開出率仍很低。很多儀器、藥品到今天還沒拆封,實驗室水路不通,易損、易耗儀器、藥品無法及時補充。原因有(一)、由于編制有限,實驗室沒有專職實驗員和管理者,(二)學生實驗是在黑板上,試卷上進行的。年度對實驗室考評,看看資料,走訪一下學生,而學生是否真的實驗,操作能力如何無人過問。(三)長期習慣紙上探究,老師在黑板寫實驗計劃,學生在試卷上猜想和假設,在試卷上做探究、在試卷收集數據、整理資料,在試卷上進行交流、反思。有一種怪現象:真正動手實驗的學生考實驗時還考不過沒有動手實驗的學生。

重視實驗教學,一要重視實驗室建設,定期補充藥品、儀器。疏通實驗管道,維護實驗器材。二要加強實驗室管理,配齊實驗室管理人員。三要強化實驗室軟件建設。四要重視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評價。當然這種評價也應是從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評價。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實驗態度、合作意識、實驗數據收集整理、實驗結論分析,實驗后自我評,同組同學評價,老師評價,綜合這些因素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以等第形式進行評價,與中考筆試成績一起作為初中學生化學學業成績。

三、基礎教育如何評價?做法一:全面考試,用全面應試教育,促進全面素質提高。初中階段學習內容都要納入評范圍,中考八年級進行一部分如地理,生物,音樂,美術,九年級五月份進行體育、信息技術、英語口語等中考。六月份在進行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思想品德考試。把多次考試成績相加,再劃定各類高級學校錄取線。這種全面考試,只是選拔考試,因為只要學生參加,不論成績如何都畢業,這樣基礎教育等于放任自由。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現狀實在令人堪憂!尤其是農村中學學生連整數四則運算都無法進行,小數除整數必須借助計算器。語文方面應用文能有多少會寫?錯別字連篇,把大量網絡語言應用到作文上。英語雖然現在全民學英語,大有在基礎教育中進行之勢。可學生的英語成績并不比語文,數學好。我們在實施基礎教育時,有時要全面考察,有時又宣稱減負。基礎教育已經到了無所適從的地步。

學習評價是教學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良好的評價活動應具有下列特征:關注學生三維學習目標的達成;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作為初中學生化學學業評價到少應有三個部分組成:理論考試成績;科學探究能力考查等第;學習檔案袋評價。

第8篇

【關鍵詞】作文教學 改革 觀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對正在接受新課標改革實驗的初中學生來說,要求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培養他們的能力,而寫作能力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新課標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作文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文章本非無情物”。作文教學改革應著重從解脫學生思維情感的種種禁錮,培養

他們的創新能力著手。從培養觀察能力起步,以說促寫,經過反復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培養觀察能力,注重積累素材

學生一提到寫作,有的就頭痛。究其原因是無話可寫,這除了語言運用能力方面的問題外,不善于觀察生活。因此,在寫作之前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積累素材。

1.從觀察中積累材料。觀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積累的過程,對周圍一切事物進行細心觀察,這就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到寫作的時候,便會涌向筆端。清人魏禧打了個比方,他說觀察“辟之富人積財,金玉布帛竹頭木屑類土之屬,無不預貯,初不必有所用之,而當其所需,則糞土之用,有時與金玉同功。”什么時候桃花開了,什么時候燕子翩然歸來,什么時候布谷鳥叫了,什么時候植物孕育果實,什么時候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銷聲匿跡。這些現象,平時看來是無關緊要的,到一定的時候是極有用的。葉圣陶先生指出:“在實際生活中養成精密觀察與仔細認識的習慣,是一種準備功夫。不為寫文章,這樣的習慣也得養成,如果養成了,對于寫文章大有用處了,你想,咱們常常寫些記敘文章,講到某些東西,敘述某些事情,不是全靠觀察和認識嗎?”可見,要寫出東西來,沒有觀察積累是絕對不行。

2.指導學生帶著情感去觀察,觀察跟情感有密切的關系。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同樣的道理,沒有情感,在人們面前是一片灰色,一片混沌,什么也觀察不清。日月星辰,花鳥草蟲本沒有什么感情。只要善于帶著情感去觀察,便可產生感情。正如王夫之所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情”就是指人對景物,對客觀的審美感情。這感情促使我們對事物產生一種濃厚的興趣,這興趣又促使我們去深入地觀察事物。情隨景遷,觸景生情,講的就是這方面的道理。譬如,同樣的秋景,不同的情感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杜牧感受到秋天是很美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甫感受到秋天是悲壯的:“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感受到秋天又是多么富有生氣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實際上,觀察中的情感是一個心理問題,是觀察訓練中十分重要的問題。在觀察的時候,要把喜怒哀樂愛惡欲的情感傾注到觀察現象上去。這樣,寫作的時候就會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情實感來,學生寫的文章自然明白通暢,情真意切。

3.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春天來了,為了讓學生寫好“春天的田野”這篇文章,筆者先講清觀察提綱,再提出觀察要求,并著重強調了如何觀察這一環節。

比如,觀察山,可從山頂、山腰、山腳各部分:從山左面,山右面各個方位;從山的形狀、顏色;從山上的巖石、草樹、道路、建筑物等方面進行觀察,還可從不同的距離、角度、方位、時間來觀察.近觀怎么樣,遠眺怎么樣,幾十里外觀又怎么樣;正面觀察怎么樣,側面觀察怎么樣,背面觀察又怎么樣;霧雨觀察怎么樣,陽光下觀察怎么樣,月色中觀察又怎么樣;早晨觀察怎么樣,中午觀察怎么樣,傍晚觀察又怎么樣。

二、加強口頭作文,促進寫作訓練

這一訓練是針對目前中學生“說話難、寫話難”這個問題改革的,這項訓練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片段到全篇,形成臺階,逐步提高。初一開始,從每節課前3分鐘演講做起。由說片段到“說一件事”,再到“一事一議”,先口頭完成作文,后再把口頭作文整理變為書面作文,經過幾年的實踐,筆者初步感受到,口頭作文訓練確實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這是因為:

1.建立了競爭機制,激發了寫作欲望。由于口頭作文是當眾進行的,自然營造出了一種知識廣度、認識深度、應變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等等的競賽場面。這種場面一出現,對于好勝心強,性格還沒有固定的初中學生來說,是很有感召力的。每當一次口頭作文中脫穎而出一兩名學生時,而課后驚嘆者、稱贊者、崇拜者、不甘落后的好勝者就不只是一兩名了,而是一大批,而這一大批在課后又積極討論,廣泛讀書,認真探索與思考,力求能在下一次口頭作文中成為佼佼者。成功的渴望,未來的幢憬感召著他們,激勵著他們,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

2.強化了思維訓練,提高了學生的獨創性。文章是進行思維描述與信息傳遞的。思維又是寫作智能的核心,寫作思維的規律是寫作本身最基本的規律。只有想得清楚,才能說得清楚,只有說得深入淺出,才能寫出有見解、有深度的文章。

首先,口頭作文可使形象思維更加活躍。例如,教學《老山界》一文時,關于以聲寫靜的用法,讓學生說一句話描述。于是,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考場上很安靜,只能聽到“沙沙沙”的寫字聲;有的說,深夜,我一個人在書房里看書,周圍一片寂靜,靜得連我心臟的跳動聲也聽得十分清晰。

其次,口頭作文還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創造性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口頭作文訓練中,筆者特別強調獨創性,要求學生不能人云亦云,要說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心中皆無的話。比如,有一天下起了大雪,及時捕捉時機,讓學生以雪為作文對象,自命題目進行口頭作文。有的學生贊嘆雪的潔白美麗;有的詛咒雪的虛偽,以暫時的潔白掩蓋了它的污濁:有的寫積雪融化,滋潤大地;有的以雪寓人歌頌品德。

3.提高聽說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在組織學生口頭作文訓練時,也訓練口頭作文的口頭評論,因而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聽的能力,要評得準,就要學會注意聽。引導學生在注意聽的過程中主要聽他人作文的主旨、要領、層次,領悟他人作文構思的特點,記住他人作文的警句與病句。聽后要求同學們能以簡明的語言進行中肯的評論。在評文中進行討論或論辯,培養了學生聽與說的能力。開始,學生不會“聽”,往往抓了枝節丟了關鍵,評論也切不中要事,又感到無話可說。

第9篇

【關鍵詞】電子設計自動化;電子信息專業;實驗教學;本科教學

1.引言

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工具的出現為電子設計工作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方法。開展EDA教學可使學生開闊眼界,從中小規模的分離器件上升到可編程邏輯器件,從傳統的低效、低可靠、費時費力、且成本高昂的自底向上的設計方法,上升到適應現代電子設計需要的自頂向下的設計方法。這種思想上的改革不僅僅是知識的更新,更是培養未來高水平的國際化高科技人才的需要。

計算機與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設計自動化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和可編程邏輯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的發展都非常迅速,熟練地利用EDA軟件進行PLD器件開發已成為電子工程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2.電類本科專業EDA教學內容

EDA技術作為電子信息類本科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大多數高校的相關學科中已成為共識,但就其教學內容和實驗安排上,當今尚有諸多不同看法,這里列出幾點,以供探討:

a)課程應分三個層次來教學,即將諸如EWB、PSPICE和Protel的學習作為EDA的最初級內容;VHDL和FPGA開發等作為中級;ASIC設計為最高級;

b)認為EDA技術學習中,VHDL的學習需要花費半年乃至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c)EDA技術只是數字電路課的延續和補充,因此,實驗內容應該具有一致性,即只需以EDA的手段完成與數字電路實驗相近的實驗項目即可。

以上的看法值得商榷,關鍵的問題在于怎樣緊緊把握課程教學中最實質的東西,即必須突出要點。EDA技術的教學必須圍繞這樣一個核心內容來展開,即學習一種通過軟件的方法來高效地完成硬件設計的計算機技術,盡量略去其他沒有直接聯系的內容,如EWB、PSPICE、Protel等,因為這些工具僅屬CAD的范疇,它們沒有現代自動化設計中關于行為與結構綜合的概念,沒有自頂向下設計理論的內容。此外,因為無論是ASIC還是FPGA,都只是EDA最后的實現目標。EDA的特性決定了其實現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而最實質,最能體現創造性的是利用EDA技術完成某一項目的設計方案。因為基于FPGA的實現幾乎如同軟件一樣可以隨心所欲,而ASIC的前端設計與FPGA十分相近,可以利用ASIC設計EDA軟件來完成,其最終的實現通常類似于交付PCB制作文件一樣,可將最終的網表文件交付專業廠家來負責。今天的EDA技術已經使得“從事IP開發的無芯片EDA公司”和“無生產線的IC企業”成為可能,而且將可能成為我國現代電子技術的重要產業。

對于教學內容如果要分層次的話,從實現的方法和內容上去分比從實現的工具和工藝上去分更為合理。例如可以將邏輯行為的實現作為最低層,即用EDA工具完成數字電路實驗中的部分內容,如紅綠燈控制、數碼譯碼顯示、邏輯表決等;將控制與通信的實現作為第二層次,如A/D高速采樣、工業自動化控制、接口與通信模塊的設計等;而將算法的實現作為最高層次,如FIR、FFT、CPU的設計等。因為這樣能使教學效果更好地反映EDA技術最本質的內容。

近年來,隨著集成電路技術和EDA技術的不斷發展,集設計、模擬、綜合和測試功能為一體的V HDL語言,已作為IEEE標準化的硬件描述語言。由于其在語法和風格上類似于現代高級匯編語言,具有良好的可讀性,描述能力強,設計方法靈活,易于修改,又具有可移植性,可重復利用他人的IP模塊(具有知識產權的功能模塊)等諸多優勢而成為EDA設計方法的首選。

3.EDA教學的難點

EDA教學語言選用VHDL(Very high 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甚高速集成電路硬件描述語言)語言。學習VHDL語言的學生,大多已系統學習過C或PASCAL等高級語言,對于語法的理解一般不存在困難。但VHDL語言作為硬件描述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其它高級語言有本質的區別。其教學難點具體表現為:

a)VHDL語言與其它高級語言的區別

VHDL語言的形成與一般高級語言十分類似,具有規范的程序設計結構和靈活的語句表達式。而其每一條或每一部分設計程序都對應著相應的硬件資源的支持,而最終的設計,其硬件資源是確定的,其邏輯功能也是確定的。由于硬件資源是確定,故而不能期待特定的硬件資源去實現不同的功能。

b)數據類型、運算、運算符和程序包之間的關系

VHDL語言是一種強類型語言,不同的數據類型其運算操作符不同,不同的操作要求的運算符不同。同一運算符在不同的環境下要求的運算對象不同,而不同的運算符要求不同的程序包的支持。這就決定了在在程序設計中應針對不同的數據類型、運算、運算符,在程序設計的USE區應引用不同的程序包。

c)多進程中信號的更新問題

用多個進程描述邏輯,每個進程只描述整體邏輯的一部分,進程之間通過信號相互聯系,這種方法稱為多進程描述。其中信號的更新問題是一個難點,也是VHDL語言與其它高級語言的區別之一。

4.電類本科專業EDA教學與實驗方法

首先改善教學方法。考慮到目前的本科課程門類已大為增加,任何一門非公共課的學時都不會很多。顯然,突出要點才能有效控制學時。建議這門課可安排42學時左右,包括實驗課學時。這就要求主要以引導性教學為主。例如對VHDL的教學就不能像C或匯編語言那樣逐條語句講授,而是應結合具體實例講解最基本的語句現象及其使用方法。

其次是注重教學實效。數字電路與EDA技術課程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于邏輯行為的認知和驗證;后者則側重于實用電子系統的設計,因此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針對性強的實驗應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EDA實驗更應注重實驗的質量,而決非僅僅使用了什么EDA軟件。在初級階段,用EDA工具重復一些數字電路課中的實驗是必須的,但這遠非EDA實驗的全部。因為數字電路實驗的重點是邏輯行為和功能的驗證,因而可用手工插線方式來完成“設計”,而不涉及任何技術指標和規模。眾所周知,電子系統技術指標是十分重要的,這包括速度、面積(芯片資源)、可靠性、容錯性、電磁兼容性等。有時往往指標要求決定了所使用的技術,指標要求推動技術的發展。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題中從來不提使用何種工具或技術來完成賽題,但參賽者不得不根據給出的技術指標做出選擇。因此,EDA課程的實驗,除了必須完成的基礎性項目外,引導學生完成一些傳統電子設計技術(包括單片機)不能實現的內容,從而突出這一現代電子設計技術的優勢。例如UART、PS/2或USB接口的設計突出自主知識產權的概念;VGA顯示器的控制或狀態機控制A/D采樣突出了高速性能指標的實現;FIR設計表現了基于EDA技術特有的IP應用技術;純硬件奏樂電路的設計體現了EDA工具面對復雜邏輯電路設計的突出優勢等。在這些實踐過程中,會使學生發現,諸如ISP下載方式、FPGA、ASIC乃至EDA軟件等設計手段本身都成了配角,而唯有對更高質地完成實驗項目而不懈追求的設計能動性和創造性成了主角,從而有效地提高這門以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的課程的教學效果。

再次就是注重實踐與實用。教學內容上,在講清內容的同時,對每部分內容均需安排有針對性的教學實驗。對設置的大部分的實驗除給出詳細的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思考題和實驗報告要求外,還應包含2至4個實驗項目(層次),即:第一實驗項目(層次)是與該部分內容相關的驗證性實驗,對于該部分實驗,學生只須將提供的設計程序輸入到計算機,并按要求進行編譯仿真,并在實驗系統上實現即可;第二實驗項目(層次)是在上一實驗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性實驗;第三、四實驗項目(層次)屬于自主設計或創新性質的實驗。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實驗學時數和教學實驗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實驗項目。

最后,注重速成。一般認為EDA技術難點和學習費時的根源在于VHDL語言。對此,根據電子類專業的特點,教師需放棄流行的計算機語言的教學模式,放棄常規的教學思路,以電子線路設計為基點,從實例的介紹中引出VHDL語句語法內容,通過少數幾個簡單、直觀、典型的實例,將VHDL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解釋清楚,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有效地把握VHDL的主干內容,而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系統地”學習語法書。要求教師從時間中抓效益,從效益中提高學生學習與研究能力的培養。

總之,高校教師需力爭在不增加課時的情況下,保持EDA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使學生通過學習,VHDL語言的精髓。通過驗證性實驗,初步掌握EDA技術最基本的內容。同時通過向導性實驗,通過幾個典型實用示例的設計練習,使學生在只有數字電路基礎知識的條件下即能迅速學會使用原理圖或波形輸入設計方法、文本輸入法和學會利用大規模可編程邏輯器件完成較復雜的數字系統的設計實驗,真正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小學科學 觀察實驗 教學 見解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探究離不開觀察實驗,離不開學生的動手操作。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是觀察實驗。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教師必須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自己提出觀察實驗的方法,自己動手實驗,通過觀察實驗活動,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敢于探求新知識的精神。

1.挖掘學生的潛力

科學課的學習空間不僅僅是在課堂內,關鍵是要讓學生接觸生活,接觸社會。觀察、實驗教學的落實,教學器材缺乏的難題,如果用拓展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來思考,或許能得到較好的求解。

1.1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

案例一:例如,人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中有一章節是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與浮"的問題。其中主要內容是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與浮。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個單元時,至少要考慮三個步驟:首先,要了解學校和學生其他生活范圍中適合開展學習這個內容的環境,盡力給學生開放更多的時空;第二,要根據實際條件在教學方案中制定出學生探究的時間和地點,并提出相關的探究要求;第三,讓學生根據方案的要求再結合自身的實際開展一個個具體的探究活動。

盡力為學生開放實踐探究的時空時,教師還要把握幾個要點:一是要注意活動場地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和周邊人群的力量;三是在探究的過程中,既要有的教師參與,更要有學生的反饋。

觀點:關于教學器材的準備應不斷解放思想,它不僅僅是科學老師的一項工作,也可以看作是學生的一項學習任務。一些難于組織到位的器材若交給學生,反而能夠集思廣益,解決教師的燃眉之急的同時往往還能獲得意外的教學效果。通過讓學生準備教學器材,讓學生更充分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這也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充分挖掘和體現。

1.2 改進教學和評價方法。

在每學期的第一節課,我們的常規做法是和學生一起來通覽本學期的學習內容,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本學期我們將學習和研究哪些方面的科學內容?其中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內容?簡單說說原因?(2)本學期我們需要準備哪些科學學習的器材?你想提前做哪些準備?(3)為學好本學期的科學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打算?通過這種組織方式,一方面讓學生對本學期的科學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有個全面、系統地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啟發學生提前對學習器材的準備;第三方面引導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廣泛地參與到科學學習中,以積極、主動、負責的姿態來關心自身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發展。

2.挖掘器材的潛力

其實每所學校的教學儀器和器材并不是一無所有,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上級配備的各種儀器、器材,只要有機地整合,是能在科學課教學中發揮最大效益的。

2.1 建庫立冊――為兼課教師提供方便。

學校除一名專職科學教師外,還有多名兼職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觀察實驗的開出率,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將原有的和新課程配置的教學儀器、器材進行分類梳理、整合,按冊分柜擺放,重新布置了科學教學儀器室,同時編制了科學教學器材目錄冊。

2.2 材盡其用――發揮每件器材的作用。

(1)充分挖掘特殊材料的效應。對于一些較為特殊的材料,或是教師和大部分學生沒有準備到的器材,就要有效利用,充分挖掘這些器材的作用。如學習"巖石與礦物"單元,學生采集到不少浮石,這是本地較為豐富而其他地區都稀缺的資源,在課堂上學生們仔細觀察了浮石的結構特點,動手實驗觀察到放在水中浮在水中的奇特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又激發了學生課外繼續探究本地浮石的成因、分布情況的興趣。我們還建議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浮石,作為禮品送給外地的小伙伴,讓他們在學習巖石知識時也享受到我們的資源。這樣將科學探究和家鄉資源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2)發揮各種不同器材的作用。學生帶的器材有時會不盡相同,甚至還會出現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違例"器材和異類器材。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和巧于利用,這其中恰好隱藏著組織教學的良機,也往往是教學出彩的前因。

3.挖掘校園的潛力

我們處在農村小學,對某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如科學課中對馬鈴薯沉浮的原因的觀察,雖然學生在校外有條件觀察,但出于安全性、時效性等因素的考慮,課堂教學時也必須把馬鈴薯請進課堂。

在科學課程的實施中,只要我們想方設法努力改變教學器材的缺乏現狀,相信科學教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參考文獻

[1]鐘名光. 淺談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 四川教育. 1988(02) .

第11篇

和所有家長一樣,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鄭錚成為一個博學多才、出口成章、全面發展的好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我發現語文課本已經不能滿足孩子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在一次家長會上,鄭錚的班主任陳一新老師告訴我們,學校要開展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課程實驗――“語文主題學習”,并讓我們了解了學校的“大閱讀計劃”。“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結合語文課本上的內容,旨在讓孩子在課堂上實現大量閱讀。作為家長,我一開始就對這個實驗充滿了期望。

每天鄭錚放學寫完作業后,我都陪他一起閱讀他從學校帶回來的書籍,并就書中的故事和他一起交流看法。以往孩子讀書只注重那些緊張有趣的故事情節,讀過以后就如蜻蜓點水,少有痕跡,更不會欣賞品味那些優美的語言。但漸漸地,我發現鄭錚會讀書了,每次讀書都是拿起筆來把自己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語和不明白的地方用不同的符號標出來,再利用查閱字典等工具書、上網搜索等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懂的問題。他說,這是陳老師教他們的讀書方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班每人都有一本精美的《讀書記錄冊》,上面記錄著孩子們積累的好詞好句,每當鄭錚在作文中用上這樣的詞句時,成就感就瞬間迸發出來了,閱讀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

配合實驗,學校在教學樓的每一層都設置了“讀書吧”,班級還開展了讀書漂流活動。我看了看推薦給孩子們的書籍,涉及范圍很廣:有人物傳記,有關于歷史的、自然的、科技發明的、童話寓言的、行為品德規范的,內容豐富,風格多樣,非常有閱讀價值。就這樣,在課堂上,老師會耐心地指導孩子閱讀的方法,并領著孩子們按計劃一起進行科學的閱讀;在課間活動中,孩子們可以自行去借閱、瀏覽群書。每每看見鄭錚在我面前提及書中的細節,那種按捺不住的閱讀后的喜悅心情,以及迫不及待想與我分享讀書的快樂神情,我都深感欣慰。孩子已經對文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現在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已經開始嘗試著寫小小說了。

鄭錚是個做事認真的孩子,但他以前做事情只管自己做好就可以。在此次“語文主題學習”活動中,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互幫互助成為課堂上每天都在發生的事,他漸漸地明白了只做到自己好是不夠的,還要做到和小組成員一起進步才行,孩子的責任感逐漸增強,變得喜歡幫助同學了,他告訴我任何一個獨立的個體都遠遠比不上一個上進的集體。以前他做事情沒有十分的把握是不會去做的,與人打交道也顯得膽怯,見到陌生人更不知道怎樣說話才好,現在他明白了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不應只會看笑話;做錯事、說錯話也是很正常的,最主要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現在的他自信心倍增,課堂上回答問題特別踴躍,還特別愛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鄭錚回家后經常對我說:“媽媽,我覺得在學校上學遠比讓我玩電腦、打游戲開心得多!”孩子喜歡學校,喜歡和同學們一起讀書的感覺,這是讓我最欣慰的,也是我們每一位家長最期待的!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也愛上了讀書,在陪孩子一起讀書的日子里,自己是如此快樂,如此充實。每天可以和他交流很多想法,有時我們躺在床上還要一起回顧書中的內容,一起開心地談論,開心地笑著。

最近在陳一新老師的提議下,“語文主題學習”活動又有了新項目――聽書。這又是一件讓我們全家都為之興奮的事情。全家人在茶余飯后,不約而同地坐在一起,迫不及待地準備聽書,就連太姥、太爺也自覺地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了。書中情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時而婉轉凄涼,時而慷慨激昂。每每聽書完畢,所有人甭提有多激動了,爭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太姥和太爺說,很久都沒有這種感覺了,原以為自己看不了書了呢,沒想到還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跟隨著書中跌宕起伏的內容,變換著我們的心情。這項活動開展的輻射面好像超出了我們的預測,不過也正是這項活動的開展,讓我的家庭變得更有凝聚力,每個人的臉上常常洋溢著滿足和幸福。

通過這項實驗的開展,我發現鄭錚不僅學到了知識,喜歡上了讀書,更為可喜的是懂得了與人為善,關心他人,關注社會,注重環保,他的思想認識也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熏陶和升華。而我的家庭以及整個家族也被帶動著變得煥然一新,每一位成員都感覺到了讀書的快樂與充實,我們愿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向上,踏踏實實,充滿希望,過好我們的每一天!

第12篇

一、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要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各學科教學中,老師不僅要熟練把握信息技術手段,準確理解信息技術內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重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有意識、有目的地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揮。而信息技術的介入,為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并帶來了活力,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從而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有效提高。

(一)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幻燈片讓學生融入情境。

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21課《偉大的悲劇》時可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組有關探險遇難者的故事及圖片。用生動的資料來激勵學生對失敗英雄的敬仰,還可展示南極的圖片補充探險地點的相關地理知識,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探險者所遇到的艱難困苦。這樣比往常的直接導入更生動、形象,不但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而且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更易讀懂文章內容,感受到作者融入在其中的情感。

2、通過視頻,讓學生動起來。

信息技術可利用自身的聲、畫功能,建立一個虛擬的環境,讓學生通過各種操作和觀察,在微觀世界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例如我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實踐活動“戲曲大舞臺”時,在聽一聽、唱一唱的環節,我們可利用信息化技術設計多媒體課件,先通過卡拉OK向戲曲名段中的名角“拜師學藝”,然后自己也“粉墨登場”拿起話筒,進入電腦中的虛幻世界,自演自唱。從而了解不同地方劇種在聲腔、技法、服裝、角色上的不同特點。這樣學生動了起來,在賞戲,學戲,演戲的過程中,感受到戲曲的魅力,在鑒賞與實踐中提高藝術品位,豐富了課內外生活,激發了學生對中國戲曲的熱愛,突破了本次活動目標的重、難點。

3、建立信息庫,讓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覺得沒東西可寫。其實不是“沒東西”,而是“沒積累”,他們缺乏寫作素材。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此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微機存儲信息量大的重點,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建立素材庫。在素材庫中按照物、人、事、景、情、理不同的內容再建立不同的箱柜,然后將這些內容分類熟記于心。這樣需要的時候,學生就可根據不同的作文類型,去激活相應素材庫中的內容,不再感嘆作文難,難于上青天了!另外,我們也可利用素材庫讓學生將自己學過的東西條理化。這樣,他們就可通過電腦選擇自己需要的知識點,自由地進行復習和練習了,充分地體現了自己需要的知識點,自由地進行復習和練習了,充會地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要比傳統教學中的死記硬背有趣的多,從而使他們在學習的主動性方面有很大提高。

(二)信息技術在其它學科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教育并不是孤立的一門學科,它滲透在其它學科之中,沒有任何一門學科、任何一種工具能像信息技術這樣和其它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除了語文,在物理教學中,我們可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演示一些無法正常進行的實驗操作。在數學教學中,可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觀察圖形在某一側面的變幻,增強直觀感;在音樂教學中,可通過信息技術播放一些舞蹈視頻,使學生模仿其準確的動作;在政治課堂上,觀看辯論賽實錄,學生不但掌握辯論技巧,而且可以調動其積極性。……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恰當應用,極好地渲染了教學情境,又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了所學的知識,既成功的導入新課,優化教學過程,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愛好,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縱觀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僅在優質課、觀摩課中出現的較多,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還難于推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師的信息技術整合能力差。

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迅速發展,對師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具有運用現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現代信息環境下進行教學和科研的能力,即信息技術整合能力。但現在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時,教師經常出現:1、不能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信息技術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2、不能正確分析、把握學習者特征及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去胡亂應用信息技術。3、不針對學習者的特點和發展需求,論證信息技術的潛能和不足,選用合適的信息技術。4、考慮各種因素不充分,導致信息技術的使用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不良現象。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教師應在利用學科 “整合”的實踐中,通過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和反思以及系統科學的研究不斷提高自已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術及有關資源促進持續的專業能力發展和終身學習。學校也應充分利用假期時間,不斷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培訓。

(二)學生只重“熱鬧”,不知“門道”。這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流于形式,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之前應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目的,并提醒學生在活動中要勤動筆,把活動中的關鍵信息記錄下來,以便今后整理復習。

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和挑戰,對于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是我們相信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實驗的不斷深入,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必將推動教育改革的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貝蒂?科利斯《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新的教育情境》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