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母親節手抄報內容詩歌

母親節手抄報內容詩歌

時間:2023-05-29 18:01: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母親節手抄報內容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母親節手抄報內容詩歌

第1篇

三年級的手抄報

盼望已久的星期天要到了,每個同學都很想過星期天,我們的語文作業是做一張關于母親節手抄報,我決定好做。

拿出一張比較硬朗的八開白紙,先初步構思,為了表示對媽媽的愛,我在中間畫了一顆大大的心形,接著畫花邊,然后用彩筆勾勒修飾了顏色,絕對漂亮!該添加內容了,想起媽媽每天辛苦的身影,我選了一首“游子吟”寫在“心”里面,接著上網查找了一些贊美母親的詩歌,摘抄到了手抄報上,終于大功告成了,時間已經指向22點了,真累啊,恨不得一下撲在床上睡個大覺。

回想一下,一年級的手抄報很簡單,真想還回到從前,可惜的很,我們不能夠讓時間倒流,還是接受事實吧,呵呵!

第2篇

【關 鍵 詞】 教育;學生;道德

道德教育是一個古老又常新的話題。與時俱進,在新時期“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大問題;而如何豐富活動載體,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又是值得我們德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我校是全國首批500所“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聯系點學校,我們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對如何培養“中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了積極的探索。筆者認為,由、中央文明委發起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是新時期如何確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中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應包括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兩個方面的內容,學生應學習道德知識、培養道德意識、提升道德情感、內化道德行為。

一、以養成教育為基礎,規范日常言行

(一)確立德育目標

遵循“被動――主動――自動”德育規律,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我們確立了德育三級目標――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做一個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圍繞上述目標,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起點,堅持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規范、認同規范、遵行規范并形成習慣,進而培養學生健康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加強養成教育

緊扣校情實際,編印校本教材《學生手冊》;該手冊融《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文明細節三十問》等內容為一體,對學生出勤、學習、就餐、就寢、禮儀、活動等生活和學習細節做出了詳細規定,用規范健全的制度告知學生“該做什么”“怎么去做”,讓學生在德育過程中實現自我道德教育。

二、以感恩教育為突破,提升道德境界

(一)通過課堂教學,滲透感恩

為了實現感恩教育的多元滲透,要求各學科教師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教材中的經典素材,大力實施感恩教育。如語文課上,“投桃報李”“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二十四孝”等成語故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動人詩句,《陳情表》《項脊軒志》《背影》等名篇選段的教育意義在教學中得以挖掘和強調。自然科學中攻堅克難、執著追求的名人故事得以介紹,政治課上的道德探討得以開展。耳濡目染之下,潛移默化之中,學生感恩意識得以喚醒,道德情感得以激發。

(二)利用德育陣地,宣傳感恩

開展“常懷感恩之心”文明提示語征集活動,并精選優秀作品制成精致的標識標牌,讓墻壁說話,讓環境育人。充分利用每周一國旗下講話,集中全校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每年各班都要舉行一次“感恩”主題的演講比賽,每學期至少辦一期感恩教育專題板報和手抄報,并組織檢查評比。此外,學校還定期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全國道德模范頒獎晚會》等感恩影片,組織學生吟誦《游子吟》等感恩詩歌,教會學生傳唱《感恩的心》《為了誰》《愛的奉獻》等感恩歌曲。這些感恩教育活動,既豐富靈活,又各具特色,讓學生寫出了《做感恩的人》《恩由心來,報從體行》等真情篇章,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與奮斗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感化作用。

(三)依托節日活動,強化感恩

各種傳統的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德育財富,只要善加利用,就可以極大地提高德育效果。每逢母親節,組織學生給母親制作賀卡送祝福,或寫家書感恩情。教師節前后,不失時機地對組織開展“向老師獻真情”活動,要求學生以寫一封信、談一次心、做一張賀卡、獻一束鮮花、提一個建議、送一句祝福等“六個一”活動方式來表達感激之情;重陽節,組織志愿者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整理內務,表演節目,陪老人談心;中秋節、春節,則組織留守學生給外出打工的父母寫封感恩信。這些活動,大力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鞏固和強化了感恩教育的效果。

(四)結合學生實際,拓展感恩

根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動態和道德表現,學校及時分析研究,適時開展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針對學校留守學生人數較多,且由于長期缺乏家庭的親情溫暖而導致的與父母親人的感情疏離,校政教處利用每年寒暑假,組織開展了“四個一”道德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假期調查“媽媽的菜譜”“爸爸的收入”,主動與父母談心,在除夕夜給父母洗腳,春節期間為鄰居、朋友送祝福等。高考、中考前夕,針對少數學生離校前心情煩躁,破壞欲較強等心理特征,學校又組織開展了“告別恩師,文明離校”系列活動,感召畢業班級的學生主動參加義務勞動,向低年級同學捐贈書籍資料,主動向老師致謝,與老師告別,在母校留下美好印象。

三、以經典誦讀為特色,陶冶學生心靈

(一)講《弟子規》,入腦入心

由語文教師開展《弟子規》教學講解活動,幫助學生對其由來、含義等初步理解;政教處、校團委組織新生各班舉行了“熟讀《弟子規》,講身邊事”主題演講比賽,同學們從孝親、待友、尊師、愛校、講誠信、講文明、講道德、守法紀等不同角度,表達了自己讀《弟子規》后的深切體會,呼吁廣大同學積極行動起來,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第3篇

關鍵詞: 職中語文教學 德育滲透 五條途徑

古人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精辟地道出傳道和授業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語文教師要利用語文教學的陣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廣開途徑,把德育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品質教育,激發學生積極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從而使語文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們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通過自己十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職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可以通過以下五條途徑進行。

一、通過不同的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課文大多是名篇佳作,語言文字規范、典型,思想性極強。其中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革命先烈的光輝形象,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跡,科學家、文學家的杰出貢獻,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有如詩如畫的錦繡江山,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熾烈的愛國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等等,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素材,在學習中,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中華民族文化有著五千年的豐富積累,其中關于人的道德修養的智慧總結,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要豐富和全面。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論語》、《孟子》、《愛蓮說》、《岳陽樓記》、《陋室銘》等。教學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讓學生明確文章所傳達的思想主張,所提倡的主題精神,以及這種思想、精神在長期歷史延伸中所鑄就的民族性格特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有孔子的謙虛勤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有周敦頤的高潔品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為公的曠達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中有劉禹錫安貧樂道的節操……這些名言警語膾炙人口,起著對人勸誡、警示的作用,有著讓人銘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不知有多少人從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營養,得到戰勝困難、戰勝自我的力量。在一個學年結束后,可引導學生列表歸類,設立前途、理想、尊師、品德、文明等欄目,分別從課文摘錄出相關的語句、詩行、典故事例,這不僅會使學生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傳統美德的教育,而且能使學生積累十分寶貴的寫作素材。

總之,只有激發學生心底的真摯情感,才會使學生逐漸脫離低級趣味,產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追求真、善、美,樹立遠大的目標,并為之而奮斗。

二、在誦讀訓練中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課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上講究起承轉合,宜于誦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在文章的結構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體現,教師引導學生合理利用領讀、分讀、齊讀等方式有感情朗讀,能突出顯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從而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如教學《出師表》一課,文中大多為對稱短句,且長短句結合,讀來朗朗上口,其結構亦條理分明,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學中,我讓小組分讀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讀后四段,當我用懇切的語氣,語重心長的口吻進行朗讀時,教室里靜寂無聲,當朗讀到末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我的聲音低緩,表情凝重,而全體學生亦久久沉浸其中,無不為諸葛亮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誦讀可以說是一種思想熏陶,一種精神享受,一種情操感染,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

在教學古典詩、詞、曲時,采用錄音配樂與范讀相結合的方法,把學生帶入作品的意境,可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主題,感悟作品所蘊含的生活哲理,接受傳統美德教育。如講授《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陽關三疊》的音樂,讓學生感受純潔的友誼,增進同學間的團結友愛;講授《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可播放旋律急驟的琵琶曲,讓學生感受詩中反侵略的愛國激情;講授《望天門山》則配上氣勢磅礴的鋼琴曲《黃河》,讓學生在音樂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增強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能夠反映學生的認識能力、心理活動等,同時,教師通過批改,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尤為重要。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與學生一起看電視,開主題班會,學生寫演講稿、寫作文,發表自己的見解,認識平安生活的美好,獻出愛心。結合奧運會,讓學生寫作文、舉辦演講比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祖國的高尚品格。

中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往往對家長有逆反心理。針對這個情況,我通過“我愛我家、老照片的故事、母親節獻禮、父親節祝福”等作文活動教育他們理解父母,用心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同時學會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讓家成為愛的港灣,讓愛雙向流動,培養他們自我支配、獨立生活的能力。

四、通過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是學生提高思想素質的另一途徑。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收集剪報、做手抄報、開討論會、演講等。這些活動可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例如語文方面的競賽,既能激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古典詩歌朗誦、講成語故事,不僅能學生掌握朗誦、演講的技巧,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收看“感動中國”節目,摘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能夠提高思想認識,學習他們高尚的品格。

五、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