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

時間:2023-05-29 18:03: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景園林建筑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風景園林設計中,通常需要用到兩大材料,一種是硬質景觀材料,主要包括山石、水體和建筑等;另外一種就是軟質景觀材料,即植物,園林植物體現了自然屬性和因為季節變換產生的時空序列變化的景觀表現特征。因為植物和山石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用不同的形式表現了園林的美好,吸引了人們的興趣,滿足了人民群眾休閑娛樂活動的需要。

風景園林學的簡介

1.風景園林學的定義

風景園林學是一門專門的學科,是在古典造園和風景造園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方式建立的一門新的學科。從傳統的風景造園到現在的風景園林學,經過了從為少數人服務到為人類和生態系統服務;從單一的審美價值取向到生態和文化綜合的價值取向;從中微觀到全尺度的發展過程。

2.風景園林學科的分類

風景園林學以空間營造理論為核心基礎,包括風景園林學規劃理論和風景園林學設計理論。

(1)風景園林學規劃理論

風景園林學規劃理論包括表述模型、評價模型、過程模型、變化模型、決策模型和影響模型等,是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進行施工前的參照基礎。

(2)風景園林學設計理論

風景園林學設計理論包括:范圍和目標的確定、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經濟文化背景分析、完成調研報告、概念設計和施工設計等,是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基礎。

3.風景園林學在風景園林建筑中的應用

(1)對風景園林建筑進行規劃與設計:通過對園林建筑地的分析,進行功能整合,對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因素進行研究,對園林景觀進行整體性設計。

(2)在園林中對植物的應用:研究城市園林植物的多樣性,對城市園林樹種進行規劃,實現園林植物是配置和設計。

植物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植物在風景園林中的配置原則

風景園林的景觀建筑設計必須要有科學性和藝術性,把科學性和藝術性進行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和環境的生態相適應,又要符合藝術構圖的原理,把植物的個體和群體美展現給觀眾,并讓觀眾在欣賞的時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風景園林的植物景觀設計也要符合繪畫藝術和造園藝術“統一、調和、均衡和韻律”等原則,實行協調對比,體現植物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作用。

2.植物顏色的配置設計

風景園林在進行景觀建筑設計時,對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類別、顏色等,這些都要根據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要求進行選擇。大部分植物的顏色都是綠色,因為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和景觀效果,所以在進行植物配置設計的時候,要根據植物顏色的不同進行。

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據植物顏色的不同,進行色度的對比,色度級差別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銀杏和檜柏顏色對比明顯,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較相近,從顏色配置上來說,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大葉黃楊和海桐,顏色相近,而且形狀相似,不適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進行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時候,應該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顏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進行配置設計,實現最佳的觀賞效果。

3.植物在風景園林中的作用

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植物一般都具備表現季節變化、可以作為觀賞景觀和能夠襯托其它景觀的作用。風景園林景觀的建筑設計一定要符合園林植物的配置原則,體現植物的個體美和群體美,充分發揮作為園林景觀的觀賞特征,吸引觀眾的興趣,實現園林建筑的目的。

山石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山石在風景園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風景園林中的布置營造,應該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則。認真進行景石的選材和山石景觀的造型,創造山石的意境,體現石材自身自然和個性的優點。在對風景園林建筑設計進行置石和山石景觀的藝術創作過程中,保證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體景區的構造,保證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環境協調關系。根據風景園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區的不同特征,對山石景觀進行不同的藝術構造。

2.山石景觀的分類

風景園林景觀的建筑設計中,對山石景觀的構造分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觀、藝術造型式山石景觀、意境式山石景觀和抽象式山石景觀。風景園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觀的構造,應該根據巖性和地質構造不同,進行景觀構造,使觀眾感受自然的美好;對自然山石景觀進行概括和重組,通過夸張和變形等藝術手段對山石景觀進行處理,體現山石景觀的藝術性;用抽象的意境進行山石景觀的構造,引發觀者的聯想;運用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山水造型進行抽象處理和構造,,表現風景區園林景觀建筑設計的內在意境。

3.進行山石構造的方法

(1)提高對景觀園林學的應用:置石與山石景觀是園林重要的構造組成部分,體現風景園林學的藝術理論,對成功的風景園林景觀進行借鑒,發揮山石構造在園林景觀建筑中的作用,融入園林環境。

(2)建設現代化山石園林景觀體系:對風景園林景觀山石的構造,建立置石和山石景觀的現代化理論體系,實現風景園林山石景觀的藝術創作。

(3)創新風景園林山石構造的方式:對風景園林景觀的置石和山石景觀藝術創造形式,進行創新,豐富山石景觀構造的內容。

總結

第2篇

關鍵詞:風景園林建筑;設計;自然因素

風景園林建筑作為園林建筑設計領域的方向之一,在園林建筑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以獨特的理念,將風景作為園林建筑工作考慮的因素之一,而這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緊密聯系,符合一定的自然發展規律,因此這一園林建筑方向在這個以生態建設為時代潮流的社會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其建筑的構思與設計層面,就要充分考慮人們對自然生態的種種訴求,將建筑地周圍的自然因素通通考慮進封建園林建筑的設計中,才能使其建筑的實際建設活動向人們期望的那樣穩步發展。

1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的地形元素

1.1 地形與景觀建筑布局的關系

我國的地形與地勢復雜多樣,在一定程度上呈規則變化分布,因此在實際的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環節就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的具體地形特色來構思相應的建筑設計,以便使該設計能夠全方位與當地的實際地理環境相契合,進而使風景園林建筑彰顯其獨特的生命力,同時也能夠滿足人們的訴求。而具體來說,設計師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地型特征,讓其園林的嵌入能夠完美地協調進當地的地址生態環境領域,從而實現園林建筑與地理環境的和諧共存,互為補充,從而衍化出更為強勁的生命力。在面對地勢相對起伏大的地貌時,可以適當地將這種自然的起伏結合到自身的建筑設計中來,如在起伏較為明顯的表面設立一個雕塑等,通過這樣巧妙的方式將起伏合理蓋化,從而保持建筑的設計美感,帶給當地游客群體完美的視覺享受。

1.2 地形在提升視覺效果方面的作用

園林建筑設計中必須考慮地形因素,這是保障園林建筑視覺效果的基礎。風景園林作為城市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同時也是人們放松心情,陶冶心情的重要地點。所以在設計風景園林時,必須將地形因素考慮進來,確保園林建筑的視覺效果。一般來說地形上的因素有兩方面需要考慮,其一就是園林建筑設計與地形方面應該統一,確保天際線尺度能夠體現出設計者的特點與思路。其二則是如果地形坡度較大的話,設計時應該顯現出地形的起伏,并將整個地形作為風景園林的背景。這就要求風景園林建筑設計師能夠結合地勢特點,對風景園林的整體定位加以考慮,從而確保建筑風格的和諧、統一。

2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的植物因素

2.1 植物在風景園林建設環節起到的作用

與風景關系最為密切的當屬植物了,植物群體與風景相輔相成,并且互為補充,其作為風景自身的一部分而存在,為風景增添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視覺張力,而風景以一種和諧的方式將其囊括到自身當中,使其在視覺上與周邊的其他自然元素和諧地融為一體,在一定程度上對植物施加一定的約束力,使植物的生長更為規范化,從而變相增加當地風景的和諧感與質感。因此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自然因素。建筑設計人員在進行風景園林建筑設計時應該將其列入自身的考慮范疇之內,使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的某些細節以相應的植物為中心,通過植物的修剪與規劃種植,為風景園林建筑增添一份獨到而和諧的天然美感,而在此環節之中,樹木與花草的作用都不可忽視,要盡量將全部的植物都利用起來,以確保植物在設計環節所發揮作用的最大化。

2.2 植物與建筑的協調性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該盡量保障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這就要求園林設計師必須確保園林中原有的植被不被破壞。但是這樣可能就導致園林的綠化面積有所減少,影響園林建筑的整體布局。有鑒于此,園林設計師應該靈活考慮,兼顧園林美觀與生態和諧統一。與此同時,風景園林中的建筑布局應該與園林中的植被景觀相互搭配、協調。比如說建筑物在修建時可以適當增加一部分外部平臺,以便種植相匹配的植物,不僅增加了園林的植被覆蓋,還有效節省了園林挖掘的面積。建筑設計師要充分利用灌木、喬木以及草地的作用,將其蘊含的豐富生命力以及色彩展現出來,帶給人們充足的活力。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要結合植被的分布特點與生長習性,將建筑物與其充分融合起來,以便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狀態,從而為人們提供良好、溫馨的棲息地。

3 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的水體因素

3.1 水體與風景園林建筑的關系

環境的自然因素復雜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主要還是以承載風景和建筑的土地、與建筑相契合的植物以及維持當地生態平衡與有機物生存的水分為主要構成成分,因此相對土地元素以及植物元素而言,水體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水體本身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其為基點,深入挖掘,便不難發現水體在整個風景園林建筑所存在的生態系統中還起著維持該地生態平衡的作用,因此在設計環節就務必要考慮到水體的規劃,盡量在不破壞水體質量與其文化意義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相應的建設活動,將其文化內涵自然地添加進風景園林建筑的設計之中,以彰顯水體的重要性。

3.2 水體在風景園林建設進程中起到的效果

設計師在考慮風景園林的建設設計時,同樣應該重視水體的裝飾作用。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有諸多作品歌頌人與水的關系,所以將水體資源加以開發,作為風景園林中必不可少的自然景觀是一項非常科學的設計與規劃。此時設計師就應該注意,人們對于水具有一種依賴情緒,在設計時就應該對水體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在開發時注重水體與風景園林建筑的合理搭配,避免喧賓奪主。

結束語

總而言之,風景園林建筑設計與新時代背景之下人們的生活環境的營造息息相關,將其周邊的自然元素作為建筑設計環節的考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風景園林建筑所在地的生態開發建設,有利于維持當地的生態平衡,有利于帶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美感,同時還有利于我國整體園林建筑事業的革新與進步。因此相關部門應予以其一定的重視態度,給予其一定的經濟和政策支持,同時集中對施工人員和相應的技術人員進行一定的技術和思想培訓,使其能夠將全新的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理念完美地融合到自身的設計之中,進而從這一角度推動我國風景園林建筑事業的發展與革新。

參考文獻

[1]王輝.淺析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應考慮的幾個自然因素[J].城市建筑,2013

[2]李艷麗,李慶國.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應考慮的自然因素[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

[3]朱巧.生物友好型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第3篇

【關鍵詞】風景園林建筑;地形;植物;水體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便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明顯地提高。同時再加上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風景園林建筑開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并成為了建筑行業中的重要工程。風景園林建筑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而且還能滿足人們對大自然追求的向往,從而受到了社會的重視。在風景園林建筑的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的將地形、植物、水體等因素科學合理的運用其中,使其與城市景觀、自然風景能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風景園林建筑中地形的運用

(一)地形的概念

所謂的地形主要是指地表形態。我國的地形主要分為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和山嶺這五種地形,不同的地形對當地的氣候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特點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風景園林建筑中,地形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風景園林的整體設計需要根據其地形作為依據,使之設計出來的風景能夠與地形看起來十分和諧,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

(二)風景園林建筑中地形的具體運用

首先,應該對當地的地形條件進行充分地利用。在一個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之前,需要對施工現場的地形進行仔細的勘察,并對環境氣候等特點也有所掌握,考慮到其中能夠對地形產生影響的因素,隨后再根據所勘察的地形特點對風景園林建筑進行合理的設計,從而保障設計出來的風景園林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對當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在風景園林建筑中,如果有些地形的表面不平,起伏比較大的時候,不能采用人工進行平整,因為這樣不僅無法體現出當地的地形特點,而且還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當地的地形特點,例如可以在這種地形的地勢比較高的位置設計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樓閣或者是亭臺,從而使得地理環境與園林建筑相互融合;其次,風景園林建筑設計應該與當地地形相互結合。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不僅需要充分利用地形,而且還需要與地形有效的結合起來,將地形的缺點通過設計成為優點,并與整個風景園林建筑的景觀相互襯托。風景園林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地方,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人們的視覺感官,將園林建筑根據地形而進行建造,并根據地形元素,突出風景園林的特點和風格,這就像多種不同顏色的顏色混合在一起,只有進行合理的搭配和調試,才能保障兩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從而滿足觀賞者的視覺要求。

二、風景園林建筑中植物的運用

(一)植物的概念

植物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其主要是指具有生命特點和形態的事物,種類復雜繁多,常見的植物類型有苔蘚植物、種子植物、蕨類植物等。植物的生長主要是依靠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而維持地,并利用光合作用,將光能變成糖分,同時釋放氧氣,并給自身的成長和呼吸補充養分。植物對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空氣質量的凈化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風景園林建筑中,植物是主要元素之一,不僅能夠為風景園林的景色添加一種環保的功能,而且還能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風景園林建筑中植物的具體運用

首先,將植物與風景園林建筑的景觀配置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風景園林建筑中,對于景觀配置的第一步驟是充分保護植物的完整性,不能輕易覆蓋新搬植物或者是動工翻新,這樣不僅能夠減少綠化的面積,而且還能影響設計師的設計思維,局限思考空間。為了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原有的植物景觀的基礎之上搭配一些與之和諧的植物品種,經過合理的配置,盡量將新的植物品種與原有的植物自然的結合再一起,從而增添風景園林建筑的和諧之美;其次,利用植物的配置提高風景園林建筑的整體美感。在風景園林件建筑中,植物是人們視覺接觸的直接事物之一,為了能夠滿足人們的視覺要求,可以增添植物的種類,讓風景園林在一年四季中有著不同的景觀。因此,在風景園林的設計過程中,無論是在園林的室外還是室內,都應該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以及人們的興趣愛好,選擇一些合理的植物進行搭配。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地方配置不同種類的植物,使之能夠在不同的時間季節內為觀賞者提供不同的景觀。同時在種植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層次種植法,這樣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視覺感受,而且還能提高風景園林建筑的整體美感。

三、風景園林建筑中水體的運用

(一)水體的概念

水體是水的集合總稱,是自然環境中地表水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淡水和咸水這兩大類型,其中淡水只占有2.5%左右的比例,剩下的全部是咸水。在一個風景園林建筑中,如果沒有水體,就如同失去了生命力和靈性,從而使得風景園林建筑看起來比較沉悶和生硬,因此水體在風景園林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二)風景園林建筑中水體的具體運用

首先,是開闊視野,構建空間。眾所周知,水是人體日常所需的重要物質之一,并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很多人在園林建筑中也喜歡與水相接觸。因此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科學合理的引入水體,使之與風景園林建筑中的景觀和建筑自然的融為一體,在建筑的外部引入水體,不僅能夠開闊人們的視野,而且還能擴寬空間。此外,還需要對當地的地下水進行充分的利用和保護,根據原有的水體條件,縮小建筑的范圍,使得風景園林的建筑風格和建筑國模能夠與水體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其次,將建筑與水文化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在傳統文化的觀念中,水是文化的源頭,具有文化性的特點。因此在風景園林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能夠將設計出來的水體充分反映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從而構成與之相適應的園林建筑形式,這樣不僅提高了園林建筑的欣賞功能,而且還充分發揮出了文化的傳播作用,從而使得風景園林建筑充滿了人文氣息。

結束語:

在風景園林建筑中,地形、植物和水體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風景園林建筑的設計過程中,應該對這三者進行充分的利用,使得風景園林建筑的景觀與自然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從而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和諧美麗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畢迎春,張駿,王未等.地形、植物、水體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4):21123-21126,21130.

[2]夏唐福.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地形、植物、水體的應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4,(22):205-205.

[3]朱文元.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地形、植物、水體的應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4,(18):11-11,13.

第4篇

關鍵詞:傳統園林;現代風景園林;影響;對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garden ar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garden architectural art style of modern landscape impact on how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garden architectural art sty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hop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t and carry forward the benefit to the work.

Keywords: traditional garden;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在文化、哲學、藝術等影響下,造園逐漸演變成為了一門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藝術。特別是我國園林藝術,其具有的鮮明的中國特色文化品位和藝術價值,在世界園林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深入,但越來越多的建造的人工景觀正逐漸失去了我國本土的和原生的特質,而只是在形式上追求所謂的現代化,喪失了傳統建筑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需要我們花大力氣,研究融中國傳統園林風格和現代建筑模式于一體的建筑風格,這對于繼承我國傳統園林藝術特點意義是重大的。

1我國傳統園林的藝術價值

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價值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土壤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特別是“天人合一”的追求和親近自然的品位,始終貫穿于傳統園林的建筑式樣中。我國傳統園林的藝術價值是我國幾千年造園史的深重積累,顯現了豐富的哲學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1.1自然和人的和諧

自然和人的和諧始終是我國園林藝術的根本原則,也是現代園林藝術追求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的源頭。這要求我們在園林設計中,要主動遵守自然規律,反映和提煉出適于人生活的自然屬性。

1.2生活和藝術的和諧

中國傳統園林的一大特色是追求人生活的舒適度,滿足人休閑、交友、娛樂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這在園林風格中,凸顯出園林必須具備詩情畫意的風格,以適應人的審美需要。

1.3園林要素間的和諧

我國傳統園林包含山、水、建筑、植物等要素,造園藝術的精髓就是使這些要素能夠得到完美的融合。通過對造園要素組織和布置,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和深邃的空間感。

1.4位置和環境的和諧

在選擇造園位置時,必須考慮園林選取位置是否和周圍環境相協調,將園林內外景觀串聯起來,形成有機整體,保證園林位置和周圍環境的協調一致。

1.5景物和意境的和諧

我國傳統園林的一大特色是其具備的深邃的意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表現了造園者的藝術品味和修養水平,這也被現代建筑師所高度推崇。

2我國傳統園林建筑藝術風格對現代景觀園林的影響

我國傳統園林建筑藝術對現代景觀園林影響是深遠的,突出表現在融合和吸納兩個方面。縱觀我國園林建筑史,從沒有停止過對前人建筑藝術特點的吸納和總結,同時通過融入時代特色,形成了反映時代文化品位的園林風格。

改革開放后,我國現代景觀園林伴隨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園林建筑藝術風格對其影響是相當明顯的[2]。

2.1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思想的影響

在當代,民眾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重視自然、環境和生態的和諧。我國傳統園林藝術中,體現的“天人合一”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哲學思想和審美需求,被廣泛應用在了現代景觀園林的設計思想中,體現了現代建筑風格和自然的和諧一致。傳統園林雖然迥異于現代自然式園林,但其中體現的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的理念,是與現代建筑設計思想是相連相通的。

同傳統園林比較,現代風景園林體現了跨學科和多學科交融的特點,其藝術和科學領域已遠遠超過造園本身。現代風景園林在位置選取和設計規劃中,強調以自然生態學為基本工具,以滿足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為根本目的。同時,現代風景園林反映了現代人的審美觀,符合了民眾對于多樣化藝術品味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是追求風景園林的舒適和優美,更為重要的是追求園林的友好環境。從這個角度上,可以看出,現代景觀園林是對傳統園林設計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2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形式和方法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和新工藝被應用于現代景觀園林建筑方法和形式上。比如,在造園中常用到的硬質景觀材料,除常用的傳統磚木材料外,還加入了鐵、鋼、鋁、玻璃、塑料和其他很多新型建筑材料。另外,多種多樣的植物材料被應用于現代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這使得景觀構造物和園林小品的多種形式不斷涌現,比如早期以休閑為主要目的的園林模式――公園、花園、綠色開放景點等,已增加了很多功能和要素(娛樂、環保、教育、運動)。

雖然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給現代景觀園林的建筑設計帶來了很多奇妙復雜的變化,但是我國傳統園林的設計形式和方法,在很多方面對現代景觀園林的設計師們,仍然提供了極大的啟迪作用。比如,在園林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亭塔位置選擇、水榭選取、疊山理水方式等等,都離不開對傳統園林設計方法和形式的借鑒。此外,在具體園林的布局形式和造園模式上,傳統園林所具備的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根本目的的建筑模式,對現代景觀園林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3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園林建筑藝術風格的建議對策

園林設計的成功離不開對傳統園林建筑藝術風格的繼承和發揚,這有利于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利于繼承傳統文化遺產、有利于對傳統園林的保護[3]。

3.1營造良好的園林建筑師工作氛圍

現代園林景觀是為了滿足大眾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建造的,離不開民眾對于園林設計的積極參與。而在具體設計時,一些領導從個人喜好出發,對園林設計橫加干擾,造成了園林設計建造的“政績化”傾向,失去了園林設計的初衷。這導致園林建筑師忽視了對傳統園林藝術特點的吸取,喪失了建筑設計表現設計者審美情操的體現。因此,民眾和官員應該對園林建筑師的設計表現足夠的認同和尊重,通過協商的方式對設計提出自己的修改看法,這樣才能保證園林設計的功能和審美達到足夠的標準。

3.2提倡園林設計師對傳統園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時,體現其自身的文化藝術追求。因此,設計師的傳統文化修養對我國傳統園林文化的保護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實際中,有些設計師為了設計的迅速和高效,常常傾向于選擇“短平快”的西方設計風格,這造成了我國建筑設計的乏善可陳,杰作匱乏。我國園林設計師必須認識到自身對于保護我國傳統園林文化的重要作用,并主動承當起這個責任,同時,政府和社會也應該對園林文化的保護持積極態度,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推出具有我國傳統園林藝術風格的現代風景園林的精品。

3.3堅強傳統園林專業的教育

教育是傳統園林保護能夠得到持續重視的關鍵環節。雖然近年來我國教育界對園林教育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數都集中在了對于西方園林建筑設計的了解和學習,對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園林教育還沒有給予高度重視。這導致我國很多現代園林景觀,雖然修建的美輪美奐,但基本上只是西方園林風格的復制,而沒有體現出我國現代風景園林所應該具備的地域特色、傳統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我們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改變我國園林教育現狀,將園林教育重新引向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園林藝術特點的正確軌道中來,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傳統園林繼承和保護工作得到深入,現代景觀園林的設計也能得到持續發展。

4結語

我國傳統園林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體現了我國的本民族特色,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影響深遠。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園林藝術特點,才能使我國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取得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 丁紹剛. 景觀意象論――探索當代中國風景園林對傳統意境論傳承的途徑[J]. 中國園林. 2011.01

第5篇

1.1擬定建筑方案時要充分考慮結構選型

在園林建筑設計工作中,應考慮園林建筑的觀賞性、藝術性及場地因素等方面的要求,往往有多種建筑方案可供選擇,同時也引發多種結構方案需要甄選,我們應遵循安全、美觀、經濟的原則來確定最優的結構方案.

1.2根據建筑方案確定結構計算簡圖

個異性是風景園林建筑的特征之一.對于造型或結構特殊的構筑物或建筑小品,我們必須根據方案的實際情況,確定結構計算簡圖.

1.3荷載統計分析

荷載分析我們一定要做到不重不漏,要分清荷載的類型、荷載作用的久暫、是有利載還是不利荷載,這關系到荷載分項系數和組合系數的確定.

1.4內力計算

根據結構計算簡圖確定相應的內力(剪力、彎矩、扭矩等),而由于建筑造型的特殊性,扭矩計算有時較為重要,甚或扭矩是控制內力,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5確定結構處理方案

風景園林建筑由計算確定的結構配置可滿足結構的承載力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但構造的要求亦不可忽視.由于園林建筑所處空曠露天或依山傍水環境,受環境侵蝕嚴重,構造處理對建筑物耐久性影響猶大.

2風景園林建筑結構選型與設計方法

2.1結構方案的選定案例

某公園湖岸邊一游樂亭.根據建筑方案,有兩種結構方案可供選擇,方案一將游樂亭的一部分礎設置在湖中,方案二從岸邊設置懸挑結構以撐起亭子的湖面以上部分.兩種方案中方案一雖然看似簡單,但由于我們對湖底地質條件缺乏了解,這就增加了基礎處理難度及勘查所需要的費用,且由于水下作業而質量難于保證.方案二雖然結構計算復雜,但施工方便且質量易于保證,造價相對較低,可以認為方案二比較合適.

2.2結構穩定性驗算案例

在園林小品種中,有些假山或置石為了達到造型上的某種效果,結構的重心偏向一側或有較大懸挑石,這樣結構就存在傾覆的可能.因此我們從安全角度考慮需要對該類結構進行抗傾覆驗算。總之,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美觀及藝術效果是第一考慮因素,但安全與實用問題亦不可忽略.由園林建筑體量不大,經濟因素往往作為次要考慮的因素.我們在對荷載的統計分析時,一定要考慮荷載的種類及性質,這對我們進行荷載分項系數的確定乃至結構的安全十分重要.

2.3構造要求案例

現代建筑向密集、高層且多為屋頂綠化的方向發展.精巧、別致、風格獨特的屋頂花園或草皮屋頂是建筑與環境合作的精品.他們是建在建筑物的結構層、保溫隔熱層和屋頂防水層之上,與普通屋頂不同之處是增加了為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構造做法,一般草皮屋面各層構造.構造處理是否得當對于建筑的適用性和耐久性至關重要,在屋頂花園或草皮屋頂中尤為明顯.

2.3.1基質層(植物生長層)

植物基層的主要功能是滿足植物正常生長要求.為降低屋頂荷重,一般采用一種比天然土壤輕得多的混合土壤,同時還要求土壤具有足夠的養分.為保護種子,在生長層表面往往還要鋪一層沙礫覆蓋層、不僅可以防風、還可以在干旱季節時保護下面基質層中水分的作用,根據草的生長要求,該層的厚度一般為30~50mm.

2.3.2排水蓄水層

排水蓄水層多采用砂礫,并在該層中鋪有膨脹粘土、浮石或泡沫塑料排水板、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屋頂綠化層的含水量.雨水通過植物生長層迅速響下滲透防止植物根系處于過分潮濕的環境中;同時還可以把部分雨水儲存起來以供干旱季節植物生長之需.

2.3.3防水層

一般情況下植物根系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為防止對屋面密封層的損害,一般在排水蓄水層與密封層之間設一層抗穿透層,常用做法是在結構基層上作一層厚20mm的1:3水泥砂漿找平層,再鋪一道復合防水材料.

2.3.4屋頂坡度

相關研究成果表明,為保證屋面能及時將剩余的水排走,屋頂最小坡度5°,適宜綠化的最佳坡度為5~15°.在此種情況下,一般通過結構找坡,這樣有利于降低屋面的荷載值.

3結語

第6篇

關鍵詞:風景園林;低碳建設;生態理念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84

風景園林建設是目前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現代城市人居建設與自然環境保護為一體的園林建設項目。不同于住宅建設以及城市市政建設,風景園林建設既能滿足現代城市人民生活休閑和審美的需要,又能夠促進城市自然環境的優化。而要實現風景園林的價值,則在建設過程中要奉行低碳原則,即保證建設以及園林應用盡量節約能源和資源并且能夠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踐行生態理念勢在必行。

1 生態理念以及踐行方法

1.1 生態理念

生態理念是指人類對于自然環境和包括小城鎮在內的社會環境的生態保護和生態發展觀念,涉及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在風景園林的建設中,展現生態理念即是要關注到園林建設中的用料環保、園林環境與當地自然環境相吻合、園林建設適合多樣化物種生存以及人居應用需要,實現園林從建設到應用的整體性的統合和自然循環。

1.2 風景園林低碳建設中生態理念的踐行模式

現代園林建筑講求按照低碳理念進行建設,即在園林建設的過程中實現材料、人工以及建設效果的最大效益,并且達到提高園林的利用價值的目的。實際上,要實現低碳建設,除了在建筑過程中進行用料和人工的預先計劃之外,許多能夠體現低碳價值的過程,需要以生態理念的踐行為基礎,主要包括以下2個方面:風景園林中的植物造景實現低碳價值,這意味著多樣化的植被科學配置,而這樣的配置一旦完成,則意味著整個園林整體的植物組成種類足夠多并且覆蓋率大,這是構建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風景園林在應用的過程中既能滿足審美需要又能節約能源并且能夠促進資源和能源的再生。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著重園林建設中的某些特殊功用以體現其低碳建設的目的,而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展現園林生態性的必經之途。

2 在風景園林低碳建設中展示生態理念的方法

2.1 在植物景觀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

使用綠植是園林景觀設計中必要的內容,綠植本身具有美化和綠化的功能,其自身就能夠有效地實現“低碳”的設計目的,而植入綠植又是目前我國環保工作中最受推崇的一種方式。不同的綠色植物具有不同的環保作用,在景觀設計中應用具有特殊功效的綠植,是實現低碳理念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也是踐行生態理念的1種方法。目前,在大多數的城市風景園林的設計圖紙中,都涵蓋了大量的植物景觀設計,這些植物景觀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印證風景園林的主題,為了實現低碳建設、發揮園林對環境維護的生態價值。這樣的景觀設計在一般的城市園林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城市公園,這是最普遍最常見的風景園林建筑,而在城市公園中,大量的綠植被廣泛應用,盡管有些城市公園以娛樂為主要的建設目的,綠植仍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綠植包括枝葉密度較大的高大灌木、根系發達而植株短小的草。灌木和草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在園林綠化設計中卻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灌木能夠做出各種創意造型,增加園林景觀的設計感;草能夠營造“公園”型的景觀氛圍,在低碳功效方面,高密度灌木起到隔絕噪音的作用,減輕建筑設計中的隔音壓力,變相節約了建筑材料;草則以發達的根系儲存大量的水分,而且具有多年生的特點,養護容易,節約綠植的養護成本。

2.2 在園林造景中展示生態美感

植物的應用在調節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體現符合人類生態立場的審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生態園林的審美理念進行植物配置,在造景的過程中展現生態美感,將“人”作為風景園林造景過程中展現其生態性的1個要素,也是踐行風景園林生態理念的1種方法。生態園林的審美理念指的是生態園林符合城市居民的觀賞和休閑需要,在滿足自然生態平衡時,將人居需求納入到生態系統當中,相當于將人類納入到環境的生態系統當中,兼顧其他物種和人類的共生。例如,華南地區的生態園林中樹木種植錯落有致,但無論是高大的喬木還是低矮的灌木,都以水分吸附能力強、排濕能力強的植物為主,這些植物對減輕南方城市由于多雨導致的城市內澇和環境過分潮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華北和東北地區的生態園林植物配置,具有非常明顯的由外到內、由高到低的植被排列特征,這樣的植被種植模式不僅能夠使整個生態園林成為城市中的“標志”,使人們進入園林,如同與煩亂的城市隔絕,給人以寧靜舒適的感覺,而且能夠充分滿足防風隔音的需要;東北地區的一些城市公園以及風景園林,尊重了自然環境的本身形態,按照自然林的狀態栽植樹木,僅進行道路的鋪設以及路標的設立,游覽者只能步行進入園林,一旦進入園林就有進入森林的感覺,在游覽園林時甚至能夠與野生小動物同行,這樣的園林促進了游覽行為本身的低碳化,也突出了人與其他生物平衡、平等的意義。

2.3 在園林設施建設中突出生態功能

園林景觀中的許多事物,都可以在原有的功能中加入其他的新的功能,實現“1物多用”的目的,也能夠體現出其低碳環保的價值,這是風景園林建筑活動本身以及非生物性的園林建設過程和園林應用帶來的生態影響,也是踐行生態理念的1種方式。例如,在園林中的雕塑小品的設計中,使用環保型的材料并設計成即能實現美化目的,又能夠提供休息功能的樣式,減少景觀中的座椅擺放數量,以此節約資源;在進行園林道路設計過程中,將道路旁邊的綠植作為立面背景,將道路作為平面,使綠植和道路形成立體的景觀,這樣就能夠減少道路附近的獨立小景布置,減少資源的應用,而后期養護和維修與綠植養護可以一同進行,節約人工;園林中的風景墻也可以使用建筑廢料進行設計,即滿足低碳的要求,還能夠引發園林的使用者關注環保問題,主動愛護園林設施。這些低碳環保功能的凸顯,實際上為整個園林的生態價值實現以及人與自然、與其他物種和諧、共同應用和保護資源的生態行為奠定了基礎,因此,此類園林設施建設,也具有著突出園林生態功能的價值。

3 在風景園林中展現生態理念的關鍵

3.1 園林的整體設計生態化

城市風景園林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美化城市環境,提高人居滿意度,這意味著風景園林的對城市環境的整體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為了在園林中展現生態理念,就必須將園林的整體設計置于生態化的角度去考慮,無論是園林的選址位置、效用空間等,都應該考慮在其生態價值的實現范圍內,只有這樣,生態理念的展現才能夠更加完整。

3.2 施工生態化

一座能夠符合低碳建設要求并且能夠展示出生態理念的風景園林,其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踐行園林的低碳環保和生態價值的過程。這意味著施工方在園林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使用各種能源和資源,還是進行綠植栽培,都必須以生態、低碳為根本出發點,盡量做到提高綠植的成活率、節約或者循環利用水電資源,只有這樣,風景園林建設的生態理念才展現的更有價值。

4 結 語

風景園林以城市環境的美化為主要功效,在進行低碳建設過程中,展現園林建筑的生態理念成為提升園林功用的必經途徑之一。綠植的科學化栽培、園林的生態審美作用突出以及園林設施的生態功能實現都是展示生態理念的有效方法,值得園林設計師和建筑者們進行參考。

參考文獻

[1] 于永江.生態理念在風景園林低碳建設中的展現[J].現代園藝,2014(09):110-111.

[2] 朱璇.提倡生態理念實現風景園林低碳建設[J].科技致富向導,2014(03):125-126.

[3] 周娟琴.基于生態理念的風景園林設計關鍵點[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10):103-104.

[4] 鐘樂.風景園林建設中“低碳理念”的實踐途徑[J].江西科學,2015(06):118-119.

[5] 尤為.生態設計理念下城市建設風景園林的發展[J].現代園藝,2015(02):125-126.

第7篇

關鍵詞:建筑、景觀設計、園林、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造園藝術博大精深,中國園林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的美景,經過人工加工和提煉,創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賞心悅目、變化豐富的景觀環境。為使游人在園林環境中有較好的視覺效果,景觀建筑在園林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園林規劃設計時需精心的組織其空間序列,經過有效的處理和組織,使園林空間曲折變化,更加富于層次感。依據不同的景觀建筑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園林建筑會成為一個園林的標志,大大加深人們對于園林的印象,將具有藝術魅力的人文建筑景觀科學地放置在園林背景中,實現人文與自然的有效融合,達到園林設計的整體的完美。

一、景觀建筑設計的重要性

風景園林的規模大小不同,內容繁簡不一,但都包含著四種基本的要素:土地、水體、植物、建筑。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營造便相應成為四個主要的造園手段。而園林景觀建筑比起山、水、植物,較少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人工的成分最多,因此也是造園手段中運用最靈活、最積極的一個手段。

中國園林建筑多姿多彩,奇妙而獨特,常化整為零,以小見大,融于自然,立意有章,可謂是“風景的觀賞,觀賞的風景”。理想的園林景觀應該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融合,景觀建筑設計本身就是一種人為設計的自然景觀,它既有使用功能,又能與環境組成景色,它的主要作用不僅表現在點綴、觀賞風景,還為人們提供游覽的場所、優雅的自然環境。景觀建筑是整個園林設計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特色景觀,它不僅豐富了園林景觀,而且也為游人提供了使用的便利,景觀建筑是園林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景觀建筑設計在園林中應用的方法和技巧

中國古典園林構圖自然、布局靈活、巧于借景、因地制宜的創作手法,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景觀建筑作為園林設計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不同于其它建筑類型,它既要滿足一定的功能要求,又要求藝術性、觀賞性強;既要滿足游客在動中觀景的需要,又要重視對室外空間的組織和利用,使室內外空間和諧統一。因此,景觀建筑在設計上更靈活多變,可說“構圖無格”,有其強烈的個性符號和獨一無二的外形特征,作為現代園林設計工作者,我們需要掌握景觀建筑的設計方法和技巧,營造一個個優美的環境空間,供人們觀賞、游憩、娛樂,在現代城市鋼筋混凝土森林中,重尋回歸大自然的樂趣。

(一)選址

園林的設計中,對于景觀建筑的設計和園林的構景的關系密切,因此選擇合理的景觀建筑的建造位置,關系到各個園林景觀建筑和周圍環境的關系,可以促使他們之間構建和諧統一的整體,這樣才能夠設計出渾然天成的景觀。設計者在景觀建筑選址的時候,需要因地制宜考慮景觀建筑的位置、周圍的水文、地理條件,并且詳細的了解景觀建筑所處地區土壤、水質、風向等因素,綜合的考慮環境的條件。這樣才能夠然各種景色合理的搭配,又能夠突出景觀建筑的特色。

園林景觀建筑選址與組景構思是分不開的,如何使園林景觀建筑和周邊各種環境發生對話關系,構成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是建筑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首先要注意結合環境條件,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建筑、地形、水體及植物配置等問題,既要注意盡量突出各種自然景物的特色,又要收放自如,恰到好處。另外,還要充分考慮、詳細了解土壤、水質、風向、方位等地理因素對建筑的影響。

(二)立意

意者立意,匠者技巧,立意和技巧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園林景觀建筑的立意包括設計意念和設計意向兩個方面,意念是基于對設計對象初步研究而產生的概念性設計意圖,它與特定的項目條件緊密相關。意向是意念的形象化結果,它是指設計者通過建筑語言進行積極的想象和發揮形成形象性的意圖。園林建筑立意強調景觀效果,突出藝術意境創造,但絕不能忽視建筑功能和自然環境條件。如承德避暑山莊內有七十二景,各景布局不同,就是在立意上結合功能、地形特點,采用了對稱和自由等多種多樣的空間處理手法,才使全園各景各具特色,總體布局既統一又富于變化。另外,園林建筑的創造性還在于設計者如何利用和改造環境條件,如綠化、水源、山石、地形、氣候等,從總體空間布局到建筑細部處理細細推敲,才能達到:“景到隨機,因境而成,得意隨形”的境界。

(三)布局

園林設計者需要充分的重視景觀建筑的布局,因為只有合理的景觀建筑布局才能夠構建出形態完美的園林藝術。園林的景觀建筑可以有多種空間的組合形式,選擇合理的空間組合形式,是園林景觀建筑布局的關鍵。景觀建筑可以選擇環境和景觀建筑獨立結構,這樣可以形成開放性的空間,也可以選擇建筑群落的組合開放性的空間,還有景觀建筑圍成庭院的空間以及混合式的空間組合;在園林景觀建筑的設計中可以采用對比的造景手法,通過景觀建筑之間的對比,可以對多樣化的景觀進行協調處理,也可以把具有顯著差異的景觀建筑相互對比、相互襯托,這樣可以突出主次,達到景觀的完美組合。雖然對比的手法在園林景觀構建中比較常用,但是對比運用不當就會破壞園林景色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借景在園林景觀建筑規劃設計中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目的是把各種在形、聲、色、香上能增添藝術情趣,豐富畫面構圖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間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富于變化。通過借形組景、借聲組景、借色組景、借香組景等手段,利用借景對象自身特點,達到藝術意境和畫面構圖的需要。

三、在園林設計中景觀建筑的具體應用

(一)廊的空間曲折化

廊是線形觀景的建筑,又為狹長空間,所以會顯得比較單調,尤其是直廊,為了改變這種單調的感覺,我們應將廊的內部空間進行曲折化,即把直廊設計為多折的曲廊( 曲廊是由直廊彎曲所得) ,曲廊將會通過一曲一折來引導游人在行進時不斷變換角度、改變方向,以變換不同的園林景色,這樣不僅能使直廊原有的內部空間產生層次變化,景觀豐富,使其不再單調,同時也能增添園林景觀效果,增加游人的游廊興趣和游覽時間,給游人留下不同角度的風景。

(二)廊的立面造型

廊在立面造型上突出表現了虛實的對比變化,在立面及空間處理上做重點裝飾,強調虛實對比,從整體上以虛為主,常用漏窗、欄桿、掛落等空心構件,形成似隔非隔,隔而不擋的效果,以豐富整體立面形象,突出其美觀效果。另外,為改變廊的單調感覺,常與亭、榭、橋等建筑相組合,從而豐富其立面造型。

(三)橋的設計和建筑

園林設計景觀建筑設計中缺少不了河流,河流可以起到調節氣候、濕潤空氣的作用。而通常會在河流上建筑橋,這樣游人可以近距離的接觸河流,感受自然的氤氳。園林景觀中的橋可以為游人提供最佳的觀賞景色的地方。橋可以發揮橋梁建筑景觀的渲染景色的作用,這樣可以把橋和園林的整體景色融為一體。在園林景觀建筑設計中,利用橋可以增加園林景觀的層次性和空間感,更難過突出水面幽深和悠遠。

(四)涼亭的布局和設計

涼亭成為我國園林景觀設計中重要的人文建筑景觀,涼亭在園林景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為游人提供休息、乘涼以及避雨的場所,又能夠增加園林景觀的景色。涼亭大多建筑依水而建,這些地方風景優美、空氣清新、風光綺麗,成為游人賞景的最佳場所。涼亭分為傳統涼亭和現代涼亭,傳統涼亭以梅花形狀為主,多數亭的頂部采用單屋檐、雙屋檐以及多重屋檐,而現代的涼亭亭的頂部以弧形和坡面為主。這些形狀千變萬化的涼亭可以增加園林建筑的藝術魅力。

結束語

隨著園林建筑藝術的發展,景觀建筑被廣泛的應用于園林的設計中,并且對于豐富園林的景色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園林設計中廣泛的應用景觀建筑可以提高園林的觀賞性,增加園林設計的藝術美感。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園林,現狀,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nalyzes the promblems and error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measures, in order to be of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nally promo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前言

建筑設計與園林的關系密不可分,從古至今,好的園林需要有建筑的點綴,而好的建筑,也只有在優美的園林環境中才能更彰顯其魅力。俗話說,建筑是園林的眉眼,植物是園林的衣飾,道路廣場是園林的骨架,可見建筑在園林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與園林相關的建筑,我們稱之為園林建筑。園林建筑是指建造在園林和城市綠化地段內供人們游憩或觀賞用的建筑物。通過建造這些主要起到園林里造景,和為游覽者提供觀景的視點和場所;還有提供休憩及活動的空間等作用。現今的園林建筑在類型呈現多樣化,在功能上要求明確化與復雜化。它們獨特的造型和色彩,在園林綠化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現就當前園林建筑設計中存在的有關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園林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加以探討。

1 建筑設計與園林的關系

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園林綠化不僅是實現人們休憩的途徑,也是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重要舉措。在園林史上,建筑作為園林景觀中的重要元素,在游覽游憩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弘揚我國園林傳統文脈的意義,因此,園林中建筑的設計,在實現自身功能的同時,也影響這園林整體景觀效果。在園林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重視建筑設計與園林之間的關系,

1.1 園林對建筑設計的功能要求

一直以來,園林建筑作為游客園林活動的重要載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動內容也日益豐富,對園林建筑以及園林在內容、形式和功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園林建筑的功能需呈現多樣化,不僅滿足人們休息、游覽傳統功能,也必須考慮到文化活動以及宣傳活動等要求。(如圖1、圖2)

圖1 珠江公園:娛樂休息廊道圖2 曉港公園:園林小賣部

備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自己拍攝

1.2 園林對建筑設計的景觀要求

園林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搭配,是我們園林建筑的顯著特點。在我們園林建筑史上,園林建筑都不僅僅是體現其自身的使用功能,其獨特的設計與周圍環境和文化氛圍密切配合,構成美麗的園林風景,成為園林綠地景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3、圖4)

圖3 華清宮:景觀舫圖4 麓湖星海園:景觀廊

1.3 園林對建筑設計的生態要求

植物造景為主,建筑造景為輔是園林建筑建設應遵循的基本準則。在園林建筑設計中,有時大面積的建筑非但不能創造景觀效果,反而破壞生態環境。植物是軟化建筑的良好素材,是美化環境的生態因子。因此,在設計中,我們應結合園林的性質和環境特點,因地制宜,配置各種園林建筑和小品,使其在發揮使用功能的同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好。

2 現階段園林中建筑設計存在的誤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周邊的生活環境也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園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階段的園林,在注重功能、景觀和生態的同時,夸大地強調了園林建筑。有的園林中,建筑造景過多,喧賓奪主,片面強調建筑造景而忽略了植物造景的重要性(如圖5);又有的園林中,建筑尺度過大,裝修華麗,違背了中國園林建筑的特點――化大為小,融人自然;還有的園林中,過分強調險、奇、新,忽視 安全隱患,在園林建筑的位置選擇、平面布局和空間處理上過分強調險、奇、新,而在結構設計和施工中又未采取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致使許多建筑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從人們的實際需求出發,現階段園林中建筑設計存在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圖5 曉港公園長廊:不實用不景觀

2.1 實用性

園林中建筑設計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然而,現實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露天的廣場、陽光曝曬的座椅和沒有避雨措施的廊道,是人們被迫去選擇的游憩娛樂場所。人們在園林建筑或者園林小品中休息時,該場所首先應該體現其實用性,一個可以讓人們感到舒適、愉快的場所。

2.2 危險性

園林建筑設計時,不考慮地形、位置、布局等,給人們造成一定的危險性。例如,在行車道邊修建園林建筑小品,這意味著在其中休息的人們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危險的襲來,車輛翻到、轉彎、失控等等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時刻造成威脅,這些景觀建筑本不屬于這些場所,但是放置在了不合適的位置。

2.3 私密性

現代社會競爭的日益競爭,人們急需寧靜的環境來釋放心理的壓力,借助園林建筑的合理布局遠離工作時段的緊張生活,享受適當的放松、休閑。但是本應用來看書、休息等安靜的場所里聽到了嘈雜的城市噪音。為了構圖的需要,這種園林建筑變得無私密性可言。

2.4 生態性

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渴望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然而現階段的建筑設計大多坐落在認為設計的草坪、灌木等自然環境中,很難看到自然的環境,很難體現按照植物本來特性生長的特點,大量植物為了迎合建筑的需要,被修剪成規則的幾何體。

2.5 景觀性

園林建筑要重視美觀的要求,建筑體型、輪廓要有表現力,增加園林畫面美,建筑體量、體態都應與園林景觀協調統一,造型要表現園林特色、環境特色、地方特色。在現有的園林中,我們時而可見造型笨重,風格不一,顏色突兀的建筑,這嚴重影響了園林的景觀效果。

3 園林中建筑設計的改進對策

在追求建筑造型新穎奇特,外表迷人可觀的同時,作為設計人員,應該端正思想,有強烈的責任心,正確處理景觀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充分發揮園林建筑在園林中的作用,讓建筑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3.1 空間處理

在空間層次上,園林建筑要努力避免軸線對稱,整齊劃一,追求多樣變化,參差錯落,空間劃分要靈活得當,通過空間規劃,形成不同空間的對比,增加層次感,擴大空間感。

3.2 造型處理

在造型上,園林建筑要盡量體現美觀的要求,建筑的體型、輪廓要表現恰當以增加園林畫面美;建筑的形態與園林中景觀也應協調一致,建筑造型要更好的服務于園林特色、周圍環境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簡言之,在造型上,體量輕盈,形式活潑,簡潔明快,通透有度,實現造型與景觀的協調一致。(圖6) 。 圖6 華清宮:景觀亭

3.3 布局處理

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規劃選址在考慮功能實現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地形,結合周圍環境,與自然融為一體,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3.4 立意處理

實現情景交融,園林建筑需結合情景,抒趣,特別在古典園林建筑中,與歷史文化結合,加強感染力,達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境界。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園林為主。一般來說,園中應以自然山水為主體,這些自然山水雖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園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須要有自然的趣味。為了使園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圖7 華清宮:建筑山水融為一體

可居之地,園林中必須建造各種相

應的建筑,但是園林中的建筑不能壓倒或破壞主體,而應突出山水這個主體,與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達到自然與建筑有機的融合,并升華成一件藝術作品(如圖7)。

4 園林中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

園林建筑是耐久性景物,同時也是人們休息、游賞的重要場所,與其它建筑的不同之處是以小巧、雅致見長。因此,園林建筑不僅要美觀、經濟,還要適用、安全。裝飾裝修在滿足景觀要求,與周圍環境統一的同時,還須與建筑的內容和功能相一致,繁簡適宜;建筑色彩調和與對比相結合,在視覺和感覺上給人以美的情趣。同時,在設計過程要時刻保持結構安全意識,建筑的造型、選材、施工等環節,須符合結構安全要求,以免造成安全隱患和質量事故。

結語

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給中國園林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園林中建筑的發展同樣要符合時展要求。園林建筑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它既要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又要滿足園林景觀的造景需要。作為園林設計工作者應該把握時代脈搏,以園林文化內涵為創作源泉,在從事園林建筑設計實踐中不斷提高園林藝術修養水平,開拓思路,善于繼承,不斷創新,使建筑設計更加完美。

參考文獻:

[1] 安吉鄉,衷園.中國傳統建筑特點分析[J].藝術探索,2007,(03).

[2] 鄭蔚.城市?建筑?園林三位一體的建筑科學[J].城市,2004,(03).

[3] 魯一平,朱向軍.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4] 吳為康《景因建筑工程規劃與設計》.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

[5] 杜汝儉等.園林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6] 唐學山,李雄,曹禮昆.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7] 諾曼 K.布思,風景園林設計要素[M].曹禮昆,曹德鯤,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

[8] 羅伯特.霍爾登,蔡松堅譯.環境空間 - 國際景觀建筑[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9] 關利軍.園林建筑小品及其植物配置研究[J].河北林業技,2008(4).

[10]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第9篇

論文摘要:通過考察學習幾個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情況,結合校本實際認為:城市規劃專業必須抓住設計主線,充分利用農林特色,兼顧城市宏觀規劃,加強課程體系的調整和優化,力求更能體現人才培養的要求。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已進入了城市化大發展時期,相應地城市規劃學科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全國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了城市規劃專業,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學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也有以農林專業為特色發展而來的,有資料顯示,我國的城市規劃專業依其學科背景大致可分為4類:一是建筑類,約占65%;二是工程類,如測量、環境等,約占15%;三是理學類,以地理學科為基礎,約占15%;四是林學類,約占5%。[1]近日,我們走訪了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在這幾所學校中,既有農林占優勢的院校如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和清華大學。通過走訪與學習,對本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國內各高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建設情況

(一)農林院校中的城市規劃專業

國內依托農林優勢而建的城市規劃專業大多走風景園林方向,風景園林要求學生要了解城市規劃設計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風景園林的發展趨勢,重點掌握自然環境的保護,利用和開發人工生態環境的理論和方法,能勝任城市開放空間,各類園林綠地、風景名勝區、風景園林建筑等方面的規劃設計和研究工作。主要專業課程包括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生態學、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風景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建筑設計、觀賞植物學、建筑結構與構造、風景園林藝術、風景園林工程等。畢業生可在城市建設部門、城市規劃部門、園林部門、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從事城市規劃、城市景觀設計、風景園林規劃。從其主要課程和培養目標來看,既要求學生能夠從大的方面——景觀生態角度進行城市規劃,也要求學生能夠進行詳細設計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說充分利用了園林、園藝和城市規劃的優勢。這一點和我們園林學院的目標相一致,因為我們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學院農林的優勢,今后走風景園林這個方向。

1.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屬于園林學院,是該學院五個專業之一,主要培養從事城市規劃設計、風景區、森林公園、旅游區及城市各類綠地規劃設計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我院培養方向與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業大學的五個現有專業(即風景園林專業、城市規劃專業、園林專業、園藝專業、旅游管理專業)中,園林、園藝和旅游管理專業授予農學學位,而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專業均授予工學學位。北京林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負責人介紹,辦真正的城市規劃應注重區域經濟、交通規劃、市政、園林等,計劃加強在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方面的力量和師資。今后要辦成既有農林特色的風景園林專業,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專業靠近的城市規劃專業。

2.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的做法對我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啟示。中國農業大學本身在林學院沒有城市規劃本科專業,只有碩士點是園林植物觀賞園藝方向。但是中國農業大學因為其自身的農林優勢,本著“規劃的基礎是生態,設計的基礎是歷史”的理念,他們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規劃著重是考慮生態化。而城市生態學包括的內容有很多,如農田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等。當然這一點,現在也切合國家重視環境生態的的實際。目前國內很多高校也著重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華,生態規劃和水系規劃也開始被重視起來。因為現在很多高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在開了植物學以后,仍然在規劃設計階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這些高校中還不乏有農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說應該加強學生在植物和生態方面的訓練和思維,將此思想引入風景區規劃、區域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讓學生知道好的生態要保護,不好的環境我們要恢復,以此達到指導設計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規劃專業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規劃專業的課程和建筑學課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學科是建筑學,主干課程中除了公共課程以外,在專業基礎課中就開設很多門類的不同課程,如設計基礎課群像畫法幾何、陰影透視、工程制圖、設計初步、圖示思考與表達、美術等,重點培養學生的手繪能力;另外開設專業基礎課群像建筑設計及原理、城市規劃設計及原理、規劃師業務基礎、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重點培養學生方案設計的能力;最后還在此基礎上加上專業史論群像城市規劃概論、中外城市建設史等,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和創作內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現設有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工業設計三個本科專業,前兩個專業的學制五年,最后一個專業的學制四年。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現具有建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下設四個二級學科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技術科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學位授予權;并具有建筑與土木工程門類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因為是以建筑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礎課程的開設,在貫徹理論和實踐的原則下,相關院系還開設很多的實習和實踐課程,如美術實習、園林植物實習、城市交通工程實習、城市認識實習、城市市政工程實習、城市規劃設計實習等。所有這些都是對理論課程的良好的補充和完善,實踐完成后要求學生提交相應的設計作品,從而使學生盡快及早進入設計創作中來,而不是統統把設計集中到畢業設計階段。

2.清華大學

目前,清華大學設有建筑系、城市規劃系、景觀學系和建筑技術科學系;還有建筑設計研究所、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住宅與社區研究所、美術研究所、景觀園林研究所、資源保護與風景旅游研究所、建筑與技術研究所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研究所等8個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綜合體清華大學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學院。從其專業特色和研究方向來看,清華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顯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學專業,相關設計模型作業也可以看出他們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空間構思能力。

這幾所以建筑為主的學校里,一個共同點是都注重學生的基礎課訓練。在設計初步階段,都分別有學生開始接觸設計,并且做一些相關的模型。特別是清華大學,學生作業分為大一階段、大二階段,并且全是計算機繪圖,可見學生的設計是從開始就逐步滲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開。當然傳統的以工科建筑學專業為主的院校均有一個共性,其學科基礎架構在建筑學的基礎上,這一類院校的學生雖然設計思維能力強,擅長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但不足之處是對社會經濟等宏觀城市問題分析訓練少,對專門的規劃技術掌握不夠。[2]

二、完善我校城市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專業特色的確定

1.抓設計主線

作為一個省屬高校來講,最主要的問題是要考慮學生以后的就業問題。針對我們現有的師資和專業情況,我院城市規劃建設應該針對學生今后的就業,抓住設計的主線。因為大的規劃雖然學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強,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們的學生不能做而一些詳細的設計如現在就有新鄉市區周邊的縣市做一些新農村規劃、小學校改造等等,這一類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學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實的話,就連這些小的設計也無法勝任。所以我們必須抓住設計的主線,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專業課程調整。

2.充分利用農林特色

對于整合資源來講,我們在園林、特別是園藝方面很有優勢。所以我們可以劃出一條園藝——園林——規劃方面的一條線,讓資源共享,同一門課可能在三個專業都開,不過側重點不一樣。例如園林植物學,對園林和園藝專業,植物生理、植物識別、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對規劃專業則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點突出植物的外觀和生長特點,使學生能夠重點達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顧城市宏觀規劃

城市發展的實踐證明,僅僅依靠以設計為核心的傳統城市規劃理論,無法解決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日益復雜且龐大的城市問題。如現代城市規劃搖籃的英國,自20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專業教育內容從傳統的建筑學和工程學擴展到了地理學、經濟學和統計學等領域。[3]城市規劃是一門學科較廣的專業,因此,要求學生的專業知識要廣泛。所以我們還要抓好學生宏觀經濟、地理、社會、人文方面的綜合素質。這些可以為以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提高其團隊協作的意識。

(二)課程結構的調整

1.基礎課

第10篇

關鍵詞:園林建筑;建筑設計;知識模塊;橡計

風景園林是一門包容性極大、學科交叉性極強的邊緣性學科,它橫跨建筑、藝術和生態三大學科體系。園林建筑設計通常是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中的核心課程,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革。

1、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定位

1.1 園林專業培養目標

根據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特點,我校大專類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使畢業生成為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的職業型人才。經調查我校園林專業畢業生主要走向有:專升本繼續深造,園林植物種植、養護方面的管理工作,偏重園林建筑方面的工作等。

1.2 園林建筑設計課程定位

建筑是我國造園四要素之一, 《園林建筑設計》這門課程是園林專業的必修專業課,其重在實踐。我校園林專業現有課程開設及學時分配更偏重園林植物種植、養護管理方面的技能,但就近幾年學生就業情況看《園林建筑設計*課程內容應有予于加強與擴展。在教學要求上,應側重于學生對建筑基本知識的掌握,了解一定的建筑美學知識,培養一定的美學素養,能借助建筑這一造園要素,創作出更美的園林作品。

2、我校園林專業《園林建筑設計》課程學習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現狀教學模塊及內容

經調查我校《園林建筑設計》課程現狀教學基本上可分兩大部分:園林建筑基本知識講解,課程實踐教學。

1)園林建筑基本知識講解

此部分主要講解園林建筑的分類,每類建筑特點及建筑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用時約8課時(2周)。

2)課程實踐教學

此部分主要教學內容為:課程設計任務書講解,課程設計一草、二草、三草、正圖繪制。共用時約60課時。此部分理論講解很少,大部分時間為對學生方案進行個別輔導。

2.2 教學過程存在問題

我校專科《園林建筑設計》教學最突出的問題即是:前置課程不足、后續課程匱乏,理論教學太少。目前園林專科專業學制為三年,

《園林建筑設計》為大二下半學期,相關前置課程儀有園林制圖,無后續課程。現有教學特點導致了教學過程中一系列不盡人意的表現:

1)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

因前置課程不足,現有教學理論課時太少,直接進入課程設計學生常用無從下手之感久而久之就出現部分學生態度消極、作業潦草的情況。

2)學生建筑基礎知識太差,草圖錯誤太多

對于建筑學學生來說,建筑設計課程設計我們主要指導學生的功能、造型外觀等;但是就以往專科園林專業圖紙來看,建筑造型與外觀設計很少有時間去指導修改。因為學生甚至不知道踏步高寬、常用門窗大小、建筑模數、建筑組成構件等等這些對于建筑學來說常識性問題。

3)學生美學素質低,建筑設計表現效果差

因未開設建筑表現技法類課程,學生大部分設計表現方式是用丁字尺、針管筆繪制的黑白圖。

3、《園林建筑設計》教學模塊探討與整合

根據課程定位要求及現存問題,確立了以下相互關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三大知識模塊,從而構建《園林建筑設計》課程內容體系:建筑基礎知識模塊一建筑設計提高模塊園林建筑設計實踐模塊。

3.1 建筑基礎知識模塊

園林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與大量的科教建筑、衛生建筑、辦公建筑等有共性的一面, 《園林建筑設計》課程的學習必須以建筑學相關課程為背景,學生需要了解建筑的概念、當今有影響的建筑流派、建筑構造基礎知識等等。但是我校園林專業是以農林學科為背景開設的,更偏重園林植物的種植養護方面,而規劃與設計方面課程開設較少。在目前教學時數偏緊的情況下,又要保持專業特色,不可能將與園林建筑相關的建筑類課程逐門開設,且學習深度也遠不及建筑學專業要求。故而可將《建筑初步》、 《建筑構造》、《建筑史》等幾門課程的相關內容抽出,結合建筑緒論、園林建筑與普通民用建筑聯系區別,園林建筑基本知識等共同整合為“建筑基礎知識模塊”。

“建筑基礎知識模塊”的設立可以彌補現狀教學中學生必要建筑基礎知識不足的問題,并且較逐門單獨開設節約學時,節余的學時用于實踐環節的操作,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幾項內容合并講述,可以加強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避免了相互脫節。

3.2 建筑設計提高模塊

建筑設計提高模塊主要針對學生美學素質低、建筑設計表現效果差等問題而開設的。對現狀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看,雖然其從事理論研究和直接進行建筑設計的人較少,但是很多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部分人甚至有對方案的決策權。所以關于鉛筆淡彩、單色(復色)渲染等建筑表現技法,我們對園林專業的學生雖不做普遍要求,但至少要他們進行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美學素質并學會對案例進行分析。

3.3 園林建筑設計實踐模塊

此模塊的教學要求是:掌握園林建筑設計的基本方法,包括設計程序、方案構思及一般的園林建筑設計施工圖的基本畫法,達到綜合運用所學的園林建筑設計的基本知識,進行獨立設計和制作工程圖紙的目的。

此模塊分為理論內容與實踐環節兩部分。理論內容包括設計程序、原理方法與技巧的掌握,實踐部分為相關類型園林建筑單體設計訓練。

4、各模塊主要內容,重點難點及課時分配

4.1 主要內容及重點難點

“建筑基礎知識模塊”主要內容為建筑的本質與簡史、園林建筑的概念與分類及與建筑相關“常識”性的基礎知識。本模塊的目的為:提高學生對建筑設計的興趣、積累學生相關的建筑基礎知識。此模塊知識學生容易掌握與理解,不存在重點與難點。

“建筑設計提高模塊” 主要內容是學習一種建筑表現技法,提高建筑表現效果,對優秀案例進行分析,提高學生審美及設計能力。重點為案例分析,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

“園林建筑設計實踐模塊”是本課程的難點與重點所在,又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個環節。理論環節主要內容為園林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程序、方法與技巧,園林建筑單體設計等;實踐環節主要為相關類型園林建筑單體設計,以學生進行課程設計,教師進行課堂輔導的形式進行。此模塊以園林單體建筑設計為重點,使學生具備單體設計能力,難點為在設計的過程中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園林建筑設計的基本知識,并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4.2 課時分配

園林專業《園林建筑設計》課程學時分配為68學時,一個學期上完。 “建筑基礎知識模塊”2―3周,“建筑設計提高模塊”4―5周,“園林建筑設計實踐模塊”9―10周。前半學期側重理論,后半學期側重實踐。因內容多,學時緊,可以提前布置實踐任務,使學生能夠補充大量業余時間來完成教學任務。

5、結語

高職高專教育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本文主要根據學生就業方向及教學現存問題而提出的大專類園林專業《園林建筑設計》教學模塊,合適與否有待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檢驗和修正。

參考文獻:

[1]李宏 粱獻超 構建應用型本科《園林建筑》課程知識模[J]壘陵科技學院學報2008,3

第11篇

關鍵詞:園林建筑;景觀設計;融合

中圖分類號: 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概述

園林建筑是一種具有獨特的特點的建筑,它是造園的重要要素之一,它不僅要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還要滿足建筑的景觀功能,實現與自然統一的原則。中國園林建筑有著其獨特的外觀特征,“意”和“蘊”貫穿于設計的始終。通過園林建筑實現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出變幻莫測的感覺。我國古代的園林建筑都趨于嚴格的對稱美和趣味盎然的自然美。在有限的空間中實現能夠欣賞到無限空間的美是中國園林建筑的最大特色。

二、園林建筑設計要求

1.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規劃選址除考慮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結合自然環境,與自然融為一體。

2.要情景交融,園林建筑應結合情景,抒趣,尤其在古典園林建筑中,常與詩畫結合,加強感染力,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在空間處理上,園林建筑要盡量避免軸線對稱,整形布局,力求曲折變化,參差錯落,空間布置要靈活得當,通過空間劃分,形成大小空間的對比,增加層次感,擴大空間感。

4.在造型上,園林建筑要重視美觀的要求,建筑體型、輪廓要有表現力,增加園林畫面美,建筑體量、體態都應與園林景觀協調統一,造型要表現園林特色、環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體量宜輕盈,形式宜活潑,力求簡潔明快,通透有度,達到功能與景觀的有機統一。

三、園林建筑和景觀設計的融合

1.園林建筑與植物景觀設計

園林建筑是園林景觀中最大的人工景觀,不僅具有遮風避雨的使用功能,而且更多地在園林人文景觀中起著點題、主景的作用。在中國傳統園林中許多園林景點都是以園林建筑為題命名,杭州西湖牡丹亭、南雪亭、暗香疏影樓、聽雨軒等。園林建筑的植物景觀設計主要依據建筑的形式、色彩、體量以及表征的建筑性質為依據,傳統的園林大致有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每類園林依建筑特征不同所呈現的氣質也不同,要求植物配置有所區別。皇家園林所表現的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尊貴,其園林建筑雄偉,富麗堂皇,所對應的植物配置在主建筑前也多采用對稱種植,其植物材料也是形體大方威嚴的種類,如松柏。這些植物形體高大,四季常青,形態堅挺有力,可以和皇家園林建筑的雄偉相匹配,植物配置多從整體角度考慮。而南方的私家園林則更多的體現出江南風情,其植物配置多注重細節,所到之處無不體現細微之處的雕琢。常常是從一幅畫的構圖角度考慮,背景為白墻,幾叢竹子、幾塊太湖石為主景。西南地區的園林建筑比較渾厚,由于氣候條件的優越,植物長得比較茂盛,園林建筑淹沒在茂密的植物中顯得更加悠遠。寺廟園林顯現的是一種禪意:嚴肅、神秘,園林植物多采用松柏類常綠植物,增加了場地的隱秘性。現代園林建筑運用大量新材料、新形式,其造型簡潔、大方。植物配置迎合這種建筑形態,多采用修剪型綠帶構織建筑為前景,花卉灌木點綴在建筑周圍,增加環境的色彩,其背后種植喬木作為背景,整個景觀富有層次感和現代感。

2.園路與植物景觀設計

園路是園林造景的重要因素,是構成園林景觀的骨架。園路的植物造景主要以道路為觀賞面,從道路往里層次由低到高逐漸推進。園路一般以步行為主,因此其景觀配置以人步行的速度來考慮,植物配置單元不宜過長,注重細節的雕琢。根據觀賞需求不一,對園路兩側植物配置手法也不盡相同,由植物營造的道路景觀有鮮花大道、林蔭道、景觀道等很多種說法。在道路的植物景觀設計過程中常常會結合整個區域景觀特色、景點需求來考慮植物的疏密、高矮搭配。更多的設計手法是考慮道路的級別、功能,先對道路的景觀意向進行確定,然后在此定位基礎上進行植物造景。

景區主干道是人車兩用的道路。景觀要求視線明朗,向兩側逐漸推進。通過控制植物的體量,按照體量的大小逐漸往兩側延展,將不同色彩與質感合理搭配。靠近入口處的主干道還要體現景觀的氣勢,或是通過量的營造來體現,或是通過構圖手法來突出。大量色彩明快的花卉或地被植物,成片的或以構圖形式種植,體現入口的熱烈氣氛;通過對稱的構圖方式可以增強入口的氣勢,將焦點引向景區深處。

景區的主游路是以步行為主的景觀道路。景觀形式多樣,因景易路,因路易景。即道路是隨著總體景觀功能的變化而變化的,而具體的植物配置細節則是隨著道路的變化而改變的。例如通常先確定景觀區域(疏林草地區、密林區、開敞娛樂區等),景觀區域定位后,相應的道路配置就比較清晰了。疏林草地區的道路自由流暢,其植物配置隨著道路的延伸,植物層次逐漸遞進:開敞的草地、花卉(或地被)、花灌木、背景林;如果是草坪加喬木林這種可進入式休閑林,道路的功能則弱化了。密林區的道路往往是峰回路轉,道路形式變化莫測,其植物配置也是變化多樣,在轉彎處內側往往采用枝葉茂密、觀賞效果較好的植物遮擋視線,增加觀賞情趣 。

景區的次游路及步道,由于步行速度特別慢,植物景觀尤其注重造景細節,體現植物多樣效果及色彩質感搭配,對植物的造型非常重視精雕細琢。對道路本身也采用嵌草、沿階草或苔蘚的形式增加觀賞趣味。階梯由于考慮水土流失等技術問題其兩側常常采用擋土墻,因此為了掩飾其生硬,往往配置枝葉茂盛的植物,增添景觀層次的同時還可固土。

園橋是園路的另一種形態,它連接水體兩側的道路,其本身也是一種非常別致的景觀。橋頭兩側厚重的基石,通過花灌木、草花對基礎進行美化,采用喬木作為框景,富于畫意。現代園林中,道路往往采用幾何曲線組合形式,其植物配置也是順應時下的審美趣味,整體格調自由簡單,多采用幾何曲線造型以及剪型球點綴,著重突出植物整體的豐富色彩。現代先進的生物培育技術使植物景觀設計的素材越來越豐富,使園林道路的景觀極富吸引力

3.擋土墻與植物景觀設計

擋土墻從工程的角度是起到擋土、防止泥土滑落等作用。根據邊坡的高度和坡度等不同條件,分別采取不同的護坡工程。一般對邊坡小于1.0:1.5的土質或沙質坡面,可采取植物護坡工程。在進行防護過程中關鍵是做好工程的護坡,在此前提下通過植物來美化生硬的墻面。根據擋土墻的大小,可以選擇不同體量的植物進行配置。為了防止植物的根系破壞擋土墻,通常選擇淺根性植物。

擋土墻的植物配置包括兩種方式。一是擋土墻自身的綠化,就是坡度在1.0:1.5的土質或沙質擋土墻上種植淺根性草本類植物。另一種是在擋土墻周圍進行植物裝飾,這種方式不限制擋土墻的坡度,而且擋土墻是必須依靠工程防護的,在擋土墻的上下端可種植藤本植物進行立體綠化,或通過花卉、花灌木植物在其基礎進行裝飾,通過竹類、棕櫚類植物在兩側處理成框景。如果擋土墻過高則可以分段處理,每一段退臺覆以種植土,并結合擋土墻的色彩、質感、形態等特征構圖造景,種植淺根性花灌木、竹類、棕櫚類及草本植物。

四、結語

園林建筑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它既要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又要滿足園林景觀的造景需要。因此,在設計中,一定要強調建筑的“因境成景”,無論是立意、選址、空間布局還是體量、色彩、質感及造型上,都要依具體環境條件來決定,協調好建筑的人工美與環境的自然美,只有這樣才能使園林建筑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成為具有藝術美的景觀建筑。

參考文獻:

[1]王春宇,張力剛.園林規劃與設計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第12篇

關鍵詞:風景園林;建構;地形設計

收稿日期:20111103

作者簡介:陳軍偉(1985—),男,河南太康人,天津城市建設學院規劃與建筑系碩士研究生。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05008604

1引言

在符號、圖像、觀念的組合與物理實體的建造之間存在著主觀與客觀的區別。前者僅僅是人類心智與想象力的運用;后者卻在其本質上關聯于人類的物質性身體與知覺。在哲學史上,笛卡爾式的身-心區分為前者作為高級文化的自我認同提供了理論支持;而后者的獨立性質,在20世紀現象學哲學家梅洛-龐蒂對人作為“身心統一體”和“個體化的身體性存在”的思索中,才被提供了鮮明的理論基礎[1]。

然而,符號、圖像、觀念的構成與物理實體的建造之間的區分并不易分辨。在信息化和充斥圖像媒體的環境中甚至有更加模糊的趨勢。這種混淆,在現代建筑和風景園林設計的理論中造成了麻煩[2]。

舞臺布景的畫面也能提供幾近真實的知覺體驗。然而,建筑和風景園林設計為人類提供的獨有的環境體驗,卻是讓人從現場感受到其建成環境的意義。建造產生出環境的藝術品質,這是它們最終區別于布景術和其它一切圖像藝術的關鍵。

空間、體量、色彩、質感,以及材料、結構、構造、建造——無論建筑還是風景園林設計產品都涉及這些因素的選擇、布置和操作,產品的美學品質從中產生。與第一代現代主義建筑師一樣,早期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師為先鋒派美學的空間效果激動不已[4];也曾深受后現代主義的符號學手法、地域主義的拼貼手法等“潮流”的影響。如今,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早已遭到普遍的懷疑和拋棄,然而它在現代中國的風景園林規劃和設計中仍然大量存在。如今,建筑學理論已回過頭來梳理現代建筑運動,其結果是建筑史的重新書寫。“建筑是具有物性的物體,而不是符號[3]。”這種觀念反對將建筑和風景園林設計產品符號化、圖像化、觀念化,由此產生對后現代主義的拒斥。

但在中國風景園林設計領域,將“景觀”視為純粹圖像和“意向”,而將其與材料、構造和建造過程割裂,將后者單純作為手段的思維習慣仍然普遍存在——其后果,就是使大量風景園林設計產品看似一種“布景技巧”的產物。混凝土造型和石材貼面等裝飾性構造被濫用[4]、眾所周知的“意向圖”的流行以及效果圖公司令人驚異的興旺繁盛都只是表面的現象。

本文是一個引論性質的考察,意圖對風景園林設計中圖像性(廣義的圖像性)和建構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并為考察當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困境與成就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新的理論視角。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將重在批判和理論梳理,而將詳盡的實例分析和理論建設留待獨立成篇。

2風景園林中的建筑分析

2.1建筑學的啟示

在中國建筑學領域內,美國學者弗蘭肯普頓對現代建筑歷史中“建構文化”(Tectonic Culture)的研究是近幾年最為人關注的理論話題之一。2002年《時代建筑》等平面媒體的熱播、南京大學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以及網上一些學者對中國所謂先鋒建筑師的批判和辯論[5],曾一度引起了對這一話題的熱情。當然,一個理論方向的價值并不在于其一時流行的程度,而在于其與學科本體的緊密聯系或應對現實問題的持久啟示意義。建構雖然漸漸被認為是“建筑學的基礎之一”(與空間屬同等層級)而并非革命性的先鋒主義,但其影響并未消退。建構議題被認為可對中國當代“充斥消費文化”、過于功利化的建筑行業發揮持續的平衡作用;對建筑中結構和構造思維的訓練逐漸滲透到中國許多知名院校的建筑系教學中[6],補充了傳統單一強調空間想象力的“空間構成”訓練的不足;而《當代建筑構造的建構解析》(2005.11)、《材料呈現》(2008.3)等“建構”議題著作接連出版,特別是弗蘭肯普頓的代表作之一——由同濟大學王俊陽教授翻譯的《建構文化研究》中譯本在2007年問世和受到的廣泛好評,使“建構”成為了建筑學“自主性”討論中最核心的主題之一——這些都表現出該議題在中國仍然顯著的生命力。

風景園林的現代主義滯后于建筑現代主義運動并受其影響:這里僅需指出兩個例子:一是歐洲20世紀早期的風景園林現代主義潮流由建筑師設計的展覽花園引起;二是美國“哈佛革命”中格羅皮烏斯教學思想的影響。

眾多案例顯示出風景園林設計與建筑設計的競爭和互滲關系:一些建筑作品以其高度精美的室外空間塑造“侵入”風景園林的領域,其影響甚至被寫入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歷史。例如建筑師路易斯·巴拉干和卡洛·斯卡帕[7]。

2.2建構的含義

弗蘭肯普頓在《建構文化研究》中對建構(tectonic)進行了詞源學、人類學和哲學諸方面的考察。

(1)tectonic發源于古希臘人對木作工藝的稱謂,強調材料構件之間的連接,強調“鉸接節點”和“編織”而非砌筑堆積和燒制塑形。

(2)tectonic所指向的編織技藝在許多文化圈中與巫術性儀式和宗教傳統密切相關,它是人類一種儀式化的體驗過程。并非單純的工藝技術。作為一種海德格爾所謂的“技藝”(techne),它以物理實體的建造和身體-知覺的經驗,而非引用語言符號的“所指-能指”關系來生產出文化意義。

(3)以tectonic的視角來考察現代建筑史,我們會發現建筑的藝術性和人文內涵的生產并不僅僅來自空間布局、體量形式的創造和符號形像的引用:許多最優秀的建筑師把更多(至少不是更少)的精力投入到結構、構造和建造過程的詩意處理。

如弗蘭肯普頓所言:“我在本書里關注的并不僅僅是建構的技術問題,而且更多的是建構技術的表現可能性問題。如果把建構視為結構的詩意表現,那么建構就是一種藝術……建筑物無法避免依附于大地的天性,正如它包含視覺風景園林的成分一樣,它也包含建構和觸覺的成分[3]。”

如果現代建筑運動中的確存在著根深葉茂且至今仍在成長的“建構文化”——即以建造、結構、構造的安排生產出藝術性和人文意義——那么我們反觀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歷史和現實,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2.3風景園林中建構議題的局限性

然而在討論建構對風景園林設計的意義前,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建構議題的局限性。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具有多元性學科內核[8]:風景園林規劃、游憩規劃與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同屬“規劃”層面,其運作不會延伸至物理性的建造,而風景園林資源管理與視覺管理評價更是與建構無關。唯有同建筑設計處于同一層級的“風景園林設計(LA Design)”,由于其核心內容是將設計延伸至施工完成,從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建構的表現性問題。

另一方面,植被作為風景園林設計的材料,其幾乎不可剝奪的自然性格也限制了作為人工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和處理手段上技術革新的可能;風景園林沒有室內環境所需的嚴格的功能維護;大多數時候風景園林結構僅需抵抗交通和地面停留的重力……所有這些都使得風景園林設計與人類社會生產力變革的聯系遠不及建筑緊密。作為風景園林設計的物理實體,土地與植被如同大自然本身,似乎僅僅是循環演進。

2.4景觀布景術——圖像與符號濫用的源流

然而,當代的“自然”早已被高度人工化,即便是看起來原始的風景,也成為人類監控、管理和旅游消費的對象。問題不在于一處景觀是否被人工化(對“自然式”與“規則式”的武斷劃分已變成一種誤導),而在于它被“人工化”的不同方式。

圖像,正是一種風景園林人工化的主導性模式。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由風景園林學科的內核所決定。

將Landscape作為“圖像”(Pictures)進行認識、設計和傳播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此無法詳述,但可以指出以下這些關鍵主題:

(1)最初,德語詞匯landschaft的意思并非視覺風景,而是一種集體工作的環境;不僅僅是一種空間組織,還暗示著人與土地、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存在與維持。

(2)文藝復興時期隨著透視法的發明,在建筑領域,作為人文學者的architekton(“建筑師”)[3]出現了,他們認為自己所作的不是建造建筑和房屋,而是用抽象的構思安排建筑元素的秩序,使它們形成藝術整體。

同樣,文藝復興園林設計的手法是在幾何學和透視科學控制下對造景元素進行布置。這個時代誕生了作為視覺控制系統的巴洛克式規劃[10]。這或許是第一種擁有理論自覺的風景園林設計:而它是高度視覺取向的。

(3)英格蘭的文人們(和給他們靈感的畫家們)發起了自然風景園運動,將英國國土上不斷擴大的牧場風景與獨立式鄉間別墅的形象直接拼合起來;將原野風景與敘事、異域或教喻性的園林建筑拼合在繪畫式構圖中——而這些建筑的折中主義遠離建筑的現代主義運動演進,僅僅是一種“布景”。

風景園運動余波最大的影響,或許還不在于對“如畫式”或“自然式”的膜拜,而在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一個試圖以構筑小型誠鎮和郊區的方式解決大城市問題的思想——長期主導了公園設計者的思維[12]。而事實上,大城市有其獨特的本質,大城市醞釀著人類環境建造手段和方式的巨大轉變。這使得風景園林設計師長期錯失思考大城市全新類型景觀及其建造的機會。

(4)城市公園運動在規劃的意義上創造出優質的開放空間和游憩場地,在設計文化上卻讓風景園林成為了對懷舊田園和自然風景進行消費的載體[5];城市美化運動使人懷疑:我們通過景觀消費了什么?而也許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更深的疑問是:這是怎樣的一種消費模式?

(5)后現代主義和地域主義的接近。強調現代人應通過地域化景觀尋獲其“身份認同”的理論,與房地產廣告中常見的異域文化標簽采用著相近的手法:后現代主義,特別是其符號學和類型學取向的手法。地方文化也好、傳統文化也好,只是在同一個意義生產模式中換上不同的符號和素材——理論基礎不變,僅僅呼吁內容的更換,在風景園林市場的商業邏輯面前只能是蒼白無力,甚至反而推波助瀾。

另一方面,現代媒體對風景園林圖像的復制和傳播也對風景園林的生產邏輯產生了結構性的巨大影響,使得景觀進一步符號化。

3風景園林建構的理論初探

3.1知覺現象學與景觀體驗

Tectonic如何將物理性實體與人文意義結合,而不依賴于理智層面的反思或圖像符號化的中介?這里涉及到知覺現象學與對環境中非視覺體驗的研究。在此我們重點考察梅洛-龐蒂哲學的意義。

梅洛-龐蒂發現人類是作為不可分割的“身體-主體”來體驗世界的。意義發生的中心在前反思的身體運動和情景中。“我們的身體使我們知覺角度的改變和變換成為可能,進而使其相隨的意義的改變和變換成為可能”[1]。這意味著:行走時體會到的地面角度的變化、下意識的情緒與環境噪音、聲學效果、觸摸與對材料沉重或輕盈的感受、在構造形象的節奏中感覺重力的作用……這些現場即時經驗,其影響遠大于反思所得的概念性意義。

建筑與風景園林設計,擁有其獨特的、不可復制的身體-知覺體驗,就是使人在現場體驗中,感受到建造過程的智力游戲和詩意品質。

3.2“基座”與“圍合表膜”——森佩爾的啟示

德國建筑理論家森佩爾在人類學調查基礎上提出了“原始住宅的4個基本要素”:基座,壁爐,構架/屋面,輕質圍合表膜。很容易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發現“基座”(the earthwork)與“表膜”(the lightweight enclosing membrance)的影子:前者關聯于一切試圖融合于大地的人造地表結構物,后者則與之對立,仿佛不承受重力般劃分空間并以其表皮化的裝飾傳達人文意義。

可以把風景園林結構看成是基座與圍合表膜間的一種關聯:或親密接近,或分裂對峙。而前者意圖融入大地,后者意圖隨“構架”(the framework)升向天空[3]。兩者的對話和爭執形成了景觀內部的張力。

以下將從基座——即地形與表面的角度展現風景園林建構的一些實例。在這些實例中,所有用于劃分空間、打破地平線連續性的“圍合表膜”結構都傾向于融入土地之中。

3.3地形表面的建構——幾個實例

“場地需要身體的移動以及這一移動對整個神經系統的影響才能體驗。”[3]地形并不僅僅是光影形象,而是讓人體感受到重力方向、地平線(作為人類潛意識中定位基準)的改變和移動。而讓人感受到風景園林中地形與地表充滿獨創性的建構方式,則使得簡單的“地面”景觀具有了內在的人文性。

3.3.1土地造型的精確建模

大地藝術的地形處理風格已成為被廣泛模仿的對象。然而,通過一成不變的建造技術來勉強達成抽象的地形塑造,這只能是模仿,不會有持續的原創能力。

從這一角度可以觀察風景園林設計師凱瑟琳·古斯塔夫森的地形塑造:例如戴安娜王妃紀念噴泉(Dia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噴泉水道石材凹凸不平的表面制造方法是:由設計者手工制作陶土模型,再通過數字掃描進入計算機編輯,與其合作的建模公司制作出545塊石材的三維數字模型,再指導精確地切割施工[12]。這一精確建模的技術也被應用于古斯塔夫森的許多土地造型藝術中。

這一建造技術的運用是為了使得人們可以使用和體驗的地形能夠精準實施,建造的高質量超出了圖像的形成。紀念噴泉的人文內涵最終落實到石材表面水流精妙的肌理效果帶給人的觸覺性感受,并由此生發出更復雜的人文意義的解讀。

然而在這里,仍能感到將土地作為雕塑來造型的傾向,風景園林內在的圖像性和體量性仍然可能壓倒其建構品質。因為利用更粗糙的技術也能勉強復制出形似的土地造型,使其風格化:成本更低廉,卻易于貶值。

3.3.2土地固定技術的藝術化創新

Kiefer工作室的沃爾夫斯堡Aller公園是另一個地形建構的杰出案例。通過極為簡潔的細部設計:以特定角度向上折疊排列的大尺度考登鋼板(Corten steel)發揮了擋土墻、景墻、臺階靠背、礫石步道框邊的多重功能,引導人穿越崎嶇不平的地形。材料質感和構造交接的大膽簡約始終吸引著人的感觀[12]。

對擋土墻式構造功能的藝術化重新詮釋,以更為令人信服的功能主義出現于CALA風景園林設計事務的西雅圖奧林匹克公園中。為了以最經濟的方式固定大尺度的土地造型,同時促進而不是犧牲場地的整體感,該項目應用了被稱為MSN的擋土墻系統:用裝有石塊和沙礫的鋼框堆疊,再加裝預置混凝土板材拼接的防護層。這個充滿土木工程結構理性的細部設計,形成了城市公園新穎的形象和體驗[13]。

2012年5月綠色科技第5期3.3.3表面與邊緣——取代傳統鋪裝的設計策略

在紐約一區高架鐵路的改建、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城市廣場[13]和巴塞羅那西海岸公園中[14],可以發現一種相近的設計策略:傳統的鋪裝場地-綠地場地的分割被打破了。設計被作為一個整體的“表面”來處理,由被設計為一組的“鋪裝組件”來覆蓋大部分場地,而鋪裝與綠地交接傳統上的非此即彼的界限也被更靈活的“邊緣組件”所取代。組建的交接形成了統一中有微妙變化的表面肌理效果,這種肌理正是契合于場地的文脈,生產出意義豐富的解讀。

這是將“地表面”作為一個有厚度的、多功能的系統來進行塑造的努力。這里已沒有篇幅來進一步分析這些實例建構邏輯的理論意義。但作為景觀布景術的對立面,它們(特別是已經建造成功的項目)的先鋒性起到了觀念的平衡作用。

4結語

風景園林設計的建構文化還沒有得到系統的認識和研究;在高校風景園林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教學中,材料、節點構造、建造的教育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設計訓練也互相割裂。若要使風景園林設計不致淪為布景術,若要擺脫其學科內核的模糊化,風景園林建構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 周詩巖.建筑物與像——遠程在場的影像邏輯[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3] 肯尼斯·弗蘭肯普頓.建構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 馬克·特雷步.現代景觀——一次批判性的回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 朱濤.“建構”的許諾與虛設──論當代中國建筑學發展中的“建構”觀念[OB/OL].[2010-1-1]..

[6] 王輝.關于《建構文化研究》對話的對話[J].DOMUS-China,2008,18(1):27~28.

[7] 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8] 劉濱誼.景觀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J].風景園林,2005(2):218~220.

[9] 詹姆士·科納.論當代景觀建筑學的復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10] 伯納德·盧本.設計與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11] 肯尼斯·弗蘭肯普頓.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12] 丹尼爾.綠色地帶——現代景觀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