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7: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關秋天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utumn, cloudless, the autumn wind stroke.
Migratory birds are eager to fly to the south. Geese for a while in "people" glyph, neatly flew through the air, so, don't listen to the migratory birds that ringing the songs and calls of. The sparrows chirp to busy looking for food, the frog to dig holes, ready to sleep comfortably, such as spring up!
The orchard, a row of fruitful. Round apple like children face; Pear yellow, like a small bottle gourd; Red hawthorn like a small lantern; A purple grapes, like pearls were shining brilliantly.
In the field, the sorghum like drunk, nodding; Corn is sleeping in the yellow clothes; Soybean small slope in the belly, also jumped out; Chinese cabbage as soldiers lined up neatly arranged in in the vegetable garden. Farmers are busy reap the fruits of the year, from time to time heard gales in the field...
Ah, the autumn scenery is beautiful!
秋天,萬里無云,秋風拂面。
候鳥都急切地飛往南方。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形,整整齊齊地從空中飛過,于是,再也聽不到候鳥們那清脆的鳴叫聲了。麻雀們唧唧喳喳地忙著找食物,青蛙抓緊挖洞,準備舒舒服服地睡大覺,等明年春天起床呢!
果園里,一排碩果累累的景象。圓圓的蘋果好像小孩兒的臉蛋;鴨梨黃澄澄的,像是一個個小葫蘆;紅紅的山楂像一個個小燈籠;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像珍珠一樣晶瑩透亮。
田野里,高粱像喝醉了酒,頻頻點頭;玉米正在變黃了的衣服里睡大覺;大豆也小坡了肚皮,蹦了出來;小白菜像列隊的士兵整齊地排列在在菜地里。農民正忙忙碌碌地收獲著一年的成果,田野里不時傳出陣陣歡笑聲……
啊,秋天的景色真美啊!
【習作要求】
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先跟同學說一說圖畫的內容,再寫一寫你選的或畫的畫。注意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寫好后讀給同桌聽,根據他(她)的意見認真改一改。
【習作指導】
秋天在校園里——桂花不知不覺地開了,銀桂,白白的,純潔無比;金桂,金燦燦的,富麗華貴。秋天在菜市場里——又圓又大的白蘿卜趕上了小足球,還有脆脆的青蘿卜,紅紅的胡蘿卜,物美價廉,任人挑選。秋天在公園里——火紅的楓林,像燃燒的火焰,像早晨的太陽,散發著光和熱。秋天在農家小院里——樹杈上,掛滿了一串串金黃的玉米棒子;屋檐下,火紅火紅的辣椒,像一掛掛等待人們點燃的鞭炮。秋色撲上主人的臉,露出了豐收的喜悅……
這次作文就是讓我們走進秋天,去描寫一幅自己喜愛的秋天美圖,說簡單些,就是看圖作文。那么,圖是怎么選擇的呢?從習作要求分析得知:這幅圖可以是自己平時玩耍的圖片,可以是報紙、雜志等課外讀物上圖片,可以是家里的照片,還可以是自己觀察秋天景色后畫的圖片。要注意的是,所選圖片一定要和秋天有關,而且是自己喜歡的,圖片內容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動的場面。
選好圖片以后,我們要仔細觀察畫面,做到觀察有序,如從整體到部分,或從遠到近,或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反之也行。有序觀察時還要細致,根據景物的變化(如:秋高氣爽,天氣漸涼,燕子南飛,橘子黃了,樹葉落了……)弄清秋天的特點,以及與人物的生活、工作、學習的關系,感受秋天的美;根據人物的外表特征,動作、神態,弄清人物在干什么;根據人物的衣著打扮、相貌,弄清人物的年齡、身份及性格等。有序觀察也要合理想象,補充畫面以外的內容。一幅圖畫是生活中的一個“定格”,我們要以畫面為中心,大膽地推前想后,對畫面做出合乎情理的補充。補充時,要讓圖中的內容“活”起來,就是不僅要看到景物的形狀、顏色和人物,還要聞到景物的氣味,聽到景物和人物發出的聲音等,讓靜止的畫面“動”起來。這樣細致的觀察,了解就多,感受就深,作文時就不愁無話可寫了。
有話可寫不一定能寫好作文,只有寫出秋天的美,才能寫好這次作文。首先要按照自己的觀察順序來寫。其次,為了突出自己確定的主題——可以是贊美秋天的美麗,可以表現秋天中人們豐收的喜悅……要抓住景物的形狀、大小、顏色、聲音、氣味、變化等特點寫細致,并合理選用自己平時積累的描寫秋天的好詞好句,巧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景物寫具體。如《秋天的雨》中,扇形的銀杏樹葉——形狀,淡黃的——顏色,香香的梨——氣味,準備過冬的青蛙——變化,還有巧妙的比喻(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和擬人(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這樣文章就生動具體了,讓人讀起來能身臨其境,真確地感受到秋天的美麗。
習作寫好后,要對著圖片自己仔細檢查,看是不是寫清了圖中的內容,是不是寫出了秋天的美麗。自己檢查后,再讓同桌讀一讀,評一評,并根據他(她)的意見認真修改一下。
【關鍵詞】小學作文;多媒體教學;積極參與
我經過幾年將多媒體運用于教學的嘗試,深切感受到多媒體猶如一縷春風,一掃以往作文課的枯燥沉庸,給課堂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
1 多媒體輔助與學生閱讀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自外而內的吸收,是學習語言;寫作是閱讀的目的,是自外而內的表達,是運用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必須以學習語言為基礎,必須通過閱讀的內化吸收來完成。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不僅能提高閱讀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傳統教法中的“讀”,主要有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朗讀等形式,篇篇課文皆如此,長年累月無變化,學生自然會感到枯燥乏味。對教材中一些敘事性較強的記敘文及抒情味較濃的散文,如果采用與教材配套發行的課文朗讀錄音,其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我們知道,播音員的語音平穩和諧,娓娓動聽,主持人的語氣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令人賞心悅耳。然而,每個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個教師既有播音員的聲音又有主持人的語氣,而在教學中運用錄音媒體便能揚長避短。另一方面,學生對于自己沒有或很少聽到過的專家、名人的朗讀錄音懷有極大的興趣,注意力會更加集中。用錄音作示范和在因條件限制難于表現的伴奏、演唱等的情況下采用錄音,可以使學生正確領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掌握規范的聲調,使學生認識改進自己的發聲練習,從而達到教學要求應有的意境。錄音手段的運用,也有利于教師集中精力進行啟發,指導教學。
2 多媒體教學與再現藝術形象
2.1 要寫好作文,觀察是第一步
觀察是否深刻、細致,直接關系到文章質量的高低。觀察深刻,感受、體驗就深,就能觸發寫作動機,發現題材價值。由于小學生無意注意占主導,因此很多小學生雖然置身現實生活中,但對現實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細致觀察,難以發現其間內在的聯系和發展關系,以至于出現作文內容重點不突出、條理混亂,不能清楚地寫出所見、所聞、所感。因此,需要教師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導學生按順序、有重點地學會觀察、善于觀察。而多媒體課件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具有獨特的優勢。多媒體可將文字、聲音、圖象直觀形象地顯示出來,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把圖中的事物作從小到大、從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從表面到本質的處理,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反復觀察、從而使學生的觀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細致。如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時,先在電腦上顯示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再用“閃爍”的方法,按從整體到部分或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向學生顯示,并充分利用特寫鏡頭、慢鏡頭、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導學生觀察,把觀察順序和寫作順序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時再讓學生說一說小白兔可愛的外形,由于學生觀察有序而細致,因而他們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2 再現場景,能較好地解決怎樣寫的難點
由于再現場景,使觀察的對象比較集中,觀察的時間比較充裕,學生有充分的感知過程,還可以在再現的場景中自選畫面,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這樣就既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又培養了思維的多向性。我在指導寫《美麗的秋季》時,讓學生說“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學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關秋天的一段錄像:在悠揚的樂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有果園,有麥田,有田野,有莊稼,有水果……看完錄像,學生的小手舉得高高,爭著說,“我到果園里尋找去秋天,我發現了黃澄澄的梨,我認為秋天是黃色的?!薄拔襾淼搅颂镆埃野l現了紅紅的辣椒,我認為秋天是紅色的?!?“我到果園里尋找去天,我發現了紫色的葡萄,我認為秋天是紫色的?!薄?緊接著我說:“我們大家發現秋天有這么多顏色,我們說秋天是五顏六色的?!睂W生的思維的到了充實和發展,學生開闊了思路。
2.3 大量、廣泛地閱讀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途徑
教師通過Internet下載與學生作文相關的資料,也可以教給學生如何選擇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導學生上網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以往要求學生閱讀作文的內容,學生總是顯得興趣不濃,而現在要求學生自己去尋找、下載有關的資料時,那色彩鮮艷的圖畫、優美動聽的音樂、豐富多彩的內容能深深地吸引學生,喚起他們學習的潛在意識,激發他們的興趣、情感。改變了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的被動地位,使學生逐漸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積極的知識探索者,主動的能力構建者。
3 改變過去評改方式
一、利用多媒體能跨越時空的優勢創設情境,提出要求,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水,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息。”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作文教學,可突破時空的限制,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進課堂,創設良好的寫作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寫作。這樣,學生就不會“無話可說”、“無事可寫”。
在一次指導學生寫《介紹家鄉》的作文時,我首先將多媒體制作的欣賞內容(即把采集到的家鄉漢中的風光圖片配上著名歌唱家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畫面生動,歌聲甜美)通過網絡的手段展現在學生的電腦屏幕上,然后教師富有激情地誘發學生的表達熱情:“欣賞了著名歌唱家那甜美的歌聲,領略了家鄉漢中那美麗的風光、富饒的物產,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一定有很多的感想,想把自己的感想表達出來嗎?”通過情境的創設喚起了學生與本次作文有關的情感積累,讓學生提前進入了寫作的準備狀態。
二、讓多媒體走進作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小學生對作文感到最苦惱的是“沒啥可寫的”,其次是“寫不清楚”、“寫不具體”。要幫助他們突破這些難點,必須根據其心理特點及“遷移規律”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整體優勢。
1.圖文并茂,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寫作要做到觀察、思維、表達密切結合起來。要寫好作文,觀察是第一步,觀察是否深刻、細致,直接關系到文章質量的高低。觀察深刻,感受、體驗就深,就能觸發寫作動機,發現題材價值。由于小學生無意注意占主導,因此很多小學生雖然置身現實生活中,但對現實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細致觀察,難以發現其間內在的聯系和發展關系,以致于出現作文內容重點不突出、條理混亂,不能清楚地寫出所見、所聞、所感。因此,需要教師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而多媒體課件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具有獨特的優勢。多媒體可將文字、聲音、圖像直觀形象地顯示出來,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把圖中的事物從小到大、從遠到近、從整體到部分、從表面到本質做出很好的處理,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反復觀察,從而使學生的觀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細致。如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時,先在電腦上顯示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再用“閃爍”的方法,按從整體到部分或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向學生顯示,并充分利用特寫鏡頭、慢鏡頭、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導學生觀察,把觀察順序和寫作順序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時再讓學生說一說小白兔可愛的外形,由于學生觀察有序而細致,因而他們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以說促寫,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多媒體進入課堂,為學生的說創設了情境。還是以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為例,當學生觀察了小白兔后,教師很自然地用一句過渡句:“其實,在大自然里,還有許許多多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不信你們瞧!”“空格”鍵一按,屏幕上顯示出了很多種小動物,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了,學生看到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歡呼雀躍:“呀!怎么有這么多小動物!”“真有趣!”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介紹?”“想!”學生的表現欲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你們按剛才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后選一只你最喜歡的小動物向大家作介紹。比一比誰是最佳講解員!”鮮明生動、圖文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愿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小組討論、大組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再現場景,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一、啟迪思維———發現美
在教學中,可運用多媒體把文章的結構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從中發現文章的立意之美,尋蹤文章的語言美點———美在用詞,如“”貶義褒用,極富動感、情趣;美在比喻———以最簡潔的文字傳達出最豐富的信息;美在開頭,起筆突兀,出人意料;美在主旨———美一旦與頑強結合,就能產生震撼心靈的力量。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美,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從而以美的心靈去領悟美,以美的眼睛去發現美,以美的行動去創造美。
二、豐富情感———品味美
作為美的載體,中學語文教材編選的課文蘊含了人類文化傳統中各個領域的美,凝聚著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獨特而深刻的人生體驗。“綴文者情動而辭大,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為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善于“再現”作者的思想情感,讓學生感受到作品的藝術美,產生情感的共鳴,震撼自己的心靈。中學語文教材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諸多的審美教育資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領他們細細品味文章的意韻美。老舍的散文大雅若俗,只要如實地閑扯下來,便成就了妙筆佳文。他深厚扎實的生活積累讓個性的靈氣滲透進每一個字眼兒,爐火純青的語言使老舍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文章本是有情物,要讓讀者感動,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摯。老舍對濟南冬天的一往情深,處處流于筆端,溢于言表。
“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這樣的句式,既寫出了個人的獨特感受,又顯得語意懇切,“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這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他唯恐讀者不信。“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窗?hellip;…”作者以情動人,令人身臨其境。通篇都是娓娓道來,情懇辭切,猶如與不見面的讀者促膝談心,不時在進行著情感上的交流。這樣親切的文筆,使人們對濟南的冬天倍感親切。《濟南的冬天》在老舍充滿愛意的筆下,是那么明媚那么絢爛,短短的千字之文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溫暖如春的濟南的冬天。
三、陶冶情操———創造美
中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發現美、品味美的最終導向是實現創造美。在寫作教學中,有意識地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獲得的審美教育運用到寫作中,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陶冶情操,讓他們在寫作中去創造美、表達美。如今的作文教學,都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可在生活中發現美并且在文章中表現美、創造美,對一個中學生來說,是非常不易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練就敏銳的觀察力———平淡的生活孕育著豐富的生活美,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得到生活的真諦,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練中發現美、鑒賞美。
我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啟迪他們在作文中創造美,“我手寫我口”,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很放松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記錄下來。正值深秋季節,教師可安排學生去觀察秋天的景色,尋找秋天的心靈感受和思考秋天給他們的啟發;收集整理一些古今中外寫的與秋天有關的詩文及優美語句,從中激起他們的靈感頓悟;讓學生展開以“秋”為話題談談自己的收獲———交流有關秋的詩文名句體味作者的情感、擬題訓練,擬出自己欣賞的題目、交流展示題目,借以打開寫作思路。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審美感受,可以把握住審美對象的特征,把對美的創造融入自己的作文中。
四、結語
總之,中學語文教材,似一股清泉,注入學生干涸的心,澆灌著學生心田中美的花朵。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張揚這種審美情感教育。在愉悅的審美情感教育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創造美的情感。
作者:鄭立池 單位:寧晉縣第三中學
摘要: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采用“身臨其境”教學法,根據教材和作文題材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情境,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語言環境,使語言訓練和發展智力二者統一在情境教學中,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關鍵詞:小學作文 寫作文 有效手段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有生活才有語言??梢哉f,離開了具體的生活情境,一個人在孩提時期無法學會語言,少年時期也是無法學好語言的。而且情境教學具體形象,為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
通過圖畫、攝影、音樂和文學語言的描繪這些藝術的手段,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教材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過去,講讀課運用的“發胖式”的分析法,確實流弊很大。它的癥結是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破壞了文章的意境和整體的美,減弱了教材的感染力,孤立地講授基礎知識。而情境教學,可以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去,促使學生細致地觀察了解客觀事物,深切體察自己的感受,從整體上去理解詞句,加深對教材的領會。通過師生動作的演示,創設和教材有關的情境,進行語言的基本訓練。
在教課文時有效地使用“提示語”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人說話時的種種神態動作,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運用提示語,我設計了兩個情境,兩個動作。一是指名一個學生演示動作:歡蹦著進教室,同時說:“我們班上得紅旗啦!我們班上得紅旗啦!”一是我自己微笑著說:“小朋友好!”分別訓練說一句描寫人物說話時動作、神態的句子。演示時,全班學生一個個凝神視之。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可以知道,此時,他們的大腦皮層形成了優勢興奮中心。這種興奮性越高,注意力就越集中;注意力越集中,觀察得就越持久,越真切。這就向學生提供了鮮明的感知材料。加之要求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這必然促進學生思維力、想象力、記憶力得到全面發展。學生積極思考,竭力從他們胸海中“詞語小倉庫”里挑出一個個合適的詞語加以描述:“××連蹦帶跳地說:‘我們班上得紅旗啦!’”“××歡天喜地地說:‘我們班上得紅旗啦!’”“李老師滿面笑容地說:‘小朋友好!’”“李老師親切地說:‘小朋友好!’”用了十多個不同的詞語來描寫人物說話時的神態動作,促使他們把詞和形象結合起來了。而那種干巴巴的文字形式上的變換和組合,學生不僅索然無味,而且收效甚微。學生學習的興趣,得不到進一步的培養。
因為學生在觀察、感受時,管形象思維的大腦的右半部興奮,觀察后,用語言表達情境時,管抽象思維的大腦的左半部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就可大大挖掘大腦潛在的力量,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之中學習語言,而不致感到疲勞。
結合教材或作文,把學生直接帶入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讓學生進行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的訓練。這種身臨其境教學法,往往是從觀察入手,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材料。學生童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認真的觀察有利于他們有感而發,觸景生情。我帶學生登高望遠,讓學生認識家鄉的美景;教學“春天”的一組教材,我帶他們到公園的花叢、草坪、樹下、水邊找春天;秋天來了,我又結合課本中有關秋天的內容,帶他們去觀察莊稼成熟了的豐收景象;初冬時節,我又帶他們到野外、到農家院和田野里去認識初冬特有的景象,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教材。
帶學生去觀察大自然,就是帶學生去認識世界,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世界上再沒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師了,因為她能教給你無窮無盡的知識。所以大自然絢麗的畫面,是我常常選取的情境。情境要讓學生感知,才有所表達。感知目標鮮明,才便于學生進行對象的分析、綜合;對象的分析、綜合的過程,正是學生智力積極活動的過程;而智力活動的過程,便是學生內部語言發展的重要過程。事先,我總是一個人到野外去,認真選取感知目標,并從景物遠、中、近的層次確定觀察的角度,安排合理的觀察順序。
確定了感知目標,還得考慮好帶有啟發性的導語和提問。例如:我帶學生觀察秋天的景色,帶領他們到農家院觀察一大片絲瓜棚。指導他們先看棚上的花的色彩、形狀和花上飛舞的蝴蝶,然后看棚下的瓜,向學生提問:“你們看,那大絲瓜該多大啊。你們的手臂和它比比看,哪個粗?”“那些小絲瓜躲到哪兒去了呢?”這些導語和提問,激起了學生的想象和思維,使他們觀察得精確,表達的內容也就具體了。學生這樣描述絲瓜:“我們來到農家院里,眼前是一片絲瓜棚,棚上開滿了一朵朵小黃花,真像一只只金色的小喇叭。棚下掛著一條一條大絲瓜,有的比我們的胳膊還粗呢!小絲瓜呢,它比不過大絲瓜,就不好意思地躲到綠葉背后去了……事先考慮好導語和提問,指導學生觀察時才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當然,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還要因時制宜,讓學生去攫取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情境。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作文時就無須搜索枯腸,他們的作文雖然短小,總是言之有物,沒有空話和假話,很在生活的情趣。因為在情境教學中學生的智力和語言都得到了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我們要想讓學生們愛上寫作,就要引導他們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讓他們能在生活中發現可寫之人,可寫之事。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重視他們的不同意見,善待他們的創新想法,讓他們能自覺地去追求創新,彰顯自己的個性潛能。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一、素材積累——個性化作文的基礎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就是說,要想寫好作文,我們必須注重素材的積累?,F在有很多小學生都害怕寫作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感覺沒東西可寫,不知道該如何下筆。他們的思維也都被局限在固定的范圍之內,像在家的一日三餐,在校的讀書作業,視野相當的狹窄,而且很難突破常規去寫作。事實上,可寫的東西是特別多的,事事都可作文,時時都有作文,四季變化皆可入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墒菍W生因為年齡小,知識積累少,眼界不開闊,他們對身邊的寶庫視而不見,不知道拾取和積累。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注意積累素材,并學會用素材中的寫法,換一個角度看周圍的一切,讓他們慢慢地體會周圍就有無數的珍寶。當然,個性化寫作也就是要引導學生打開身邊寶藏的大門,讓他們能乘上飛毯,飛進那神奇的峽谷,獲取不一樣的靈感,寫出不一樣的作文。
茅盾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薄。無論到哪里,你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這就要求學生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人們也常說:“作文功夫在課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引導學生們學會捕捉素材,還要組織學生多讀好書,讓他們在書中吸收營養,拓寬知識面,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為豐富寫作素材打下基礎。在開學時,我就讓學生準備兩個軟面抄:一個做摘抄,一個做觀察記錄。這樣他們會隨著記錄的增加,不斷地從身邊的世界中發現不一樣的東西,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及自己真實的感覺和體驗,他們的作文也會漸漸變得與眾不同。
二、個性指導——個性化作文的關鍵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注重以生活為源,以興趣為先,以個性的展示為主線,以習慣的養成和培養創新精神為終極目標。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們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們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們自由表達,提倡自主擬題,文體不限?!笆澜缟蠜]有一片相同的葉子,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們寫出自己的個性,寫出自己的獨特視野。
例如:在一次秋游結束以后,我讓同學們寫一寫與秋天有關的作文。我沒有限定寫作的方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寫游記,寫詩歌,寫散文,只要是你喜歡的,或者是你擅長的,你都可以用。當作文交上來時,我發現多數孩子寫的是游記,他們用自己不同的視角去寫秋游中看見的景色,聽到的話語。還有一些學生寫的是散文,文中沒有涉及秋游,而是寫秋天的景色,不僅談了自己對秋天的喜愛,而且談了自己對于秋天豐收景象的向往。還有一位學生寫的是詩歌,雖然看起來不太對仗,但是他也寫出了自己的風格,秋景和秋游被他融合到了一起,看起來像是一首打油詩,當我讓他朗讀時,學生們給予了熱烈的掌聲。這樣的作文形式是學生喜歡的,他們可以通過自己不同的想法,讓他們的作文更具有靈性,更具有個性。
三、多元評價——個性化作文的方向
作文個性化的評價要從學生自身出發,盡量放大他們作文的優點,少說缺點,要善于抓住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因此,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哪怕只看到一個好詞,我都會用紅筆把它圈出來,給予鼓勵。針對學生的作文,我還會采用綜合講評、佳作講評、個別講評等方式,來給予學生最大的鼓勵,即使是滑稽可笑的,只要他能寫出自己的個性,我也會予以肯定,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去進行指導,讓他們的個性之火呈現燎原之勢。
例如:在一次作文課時,我讓學生寫一寫20年后的自己。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寫出自己的理想,寫出自己的成就,寫出自己的風格。當作文收上來時,我先批閱了他們的作文,在有閃光點的部分,給予肯定,并在作文本上,寫下了許多贊揚的話語。之后,我在課上又讓學生們互評,如果覺得老師說得不準確,可以直接用鉛筆幫老師修改評語。如果你能在同學的作文中發現閃光點,你也用鉛筆把它們圈出來,一會與同學分享。我在說完之后,學生們都帶著興奮的心情去閱讀同學的作文,他們很專注,因為他們想找出同學的優點,也想學習一下同學的寫作方式,更想窺視一下同學的理想,發現同學的小秘密。當我再次把作文收上來時,我發現作文的內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好多孩子竟然用鉛筆幫同學續寫作文,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到同學的作文中。雖然有些脫離了主題,但是我還是看到了他們的良苦用心和他們的熱情。之后,我在評講作文時,給予這些同學充分的肯定,看著他們笑容滿面,我也為他們開心。這樣的評價形式是學生特別喜愛的,他們不僅能通過老師的批閱吸取別人的優點,還能通過自己的批閱發現別人的優點,對于他們自己作文的提高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想讓學生們的作文具有個性,首先就要尊重學生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個性就是尊重他們的生命。我們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積累素材,讓學生學會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世界,運用自己的方式去進行個性化寫作,學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評價學生的成果,讓他們在寫作中,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起他們寫作的興趣。讓學生在寫作中釋放了個性,讓寫作成為了他們張揚個性的舞臺。
現行語文課本中有關景物的描寫是非常多的,但類型歸納起來有下列幾種:
《珍珠泉》一課,“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水是那樣深,又是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深褐色的石頭,能看見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边@段是屬于自然風景的描寫,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的美景怎能不吸引游客呢?《十里長街送總理》:“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又如《小英雄雨來》一課,“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有一條還鄉河,河里長著許多蘆葦……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12歲的雨來就是這村的。”這兩段描寫屬于環境描寫。前段寫去世后,首都人民為他送行的情況,的逝世,全國人民是無比悲痛的?!疤旎颐擅傻模株幱掷??!倍潭虄删渥匀画h境的描寫更創造了悲痛的氣氛。緊接著后邊的語句是“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擠滿了男女老少”。體現人們不怕任何困難為送行,也體現人們對的熱愛。后段是對《小英雄雨來》美好家鄉環境的描寫。“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把這十幾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軟的蘆花里?!斌w現濃郁的地域風土特色。“因此,這村就叫蘆花村?!?/p>
課本中《我的戰友》“排炮過后,敵人竟使用了燃燒彈,我們附近的荒草著火了。火苗呼呼蔓延,燒得枯黃的茅草噼噼啪啪地響。我忽然間聞到一股濃重的棉焦味。扭頭一看,哎呀!火燒到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經燒著,火苗趁著風勢亂竄,一團烈火把他整個身體包住了?!边@段是對戰斗場面的描寫,但它是段有景物、環境、人物的綜合描寫。襯托了為革命壯烈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據現行課程標準看,小學還是以記敘文為主,即記事、記人、敘景。那么小學階段如何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寫景呢?我覺得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魯迅先生說過:“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觀察,首先要從身邊的事物或周圍的生活開始,抓住人、物的特性。一年四季,寒來暑往,事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春天,楊柳依依,花草遍地;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教師應結合課文中的范文,布置有關寫景的作文。
例如:《春天》這篇作文,可引學生出外,以春游的方式去田野、河邊,觀察花、草、樹木的顏色、生長狀況;去河灘觀察鳥類的活動情況;人們的勞動、釣魚等場面。又如:《我們的學?!愤@篇作文,可組織學生由學校大門前開始,逐漸向里觀看校園里的樹木、花草及教室是怎樣布置的。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我們應怎樣愛護學校?怎樣刻苦學習?這樣按觀察順序把觀察對象勾勒出來,要求學生看到什么,怎樣想的就怎樣寫。結合寫作文,又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從而培養學生寫作文的興趣。
景物描寫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的基礎上,因人、因事、因環境而寫好景物,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感悟、表達、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出來,發表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表現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抒發自己真實的感情。在學生的作文里滲透著他們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和認識。教育管理者曾提倡教師經常寫一些教學后記,總結一下成敗得失,這樣的體會文章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由此我想到,教師在教學生作文的同時,如果能指導學生寫點作文后記,也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在作文教學中,我作了一點嘗試,嘗到了甜頭。我深切得感受到作文后記能為作文教學點亮一盞燈。
何謂“作文后記”?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每篇作文寫作評改講評之后,學生寫的本次作文的得失、思想認識以及作文修改方案等的文字記錄,一般附于本次作文之后,故取名曰“作文后記”。
“后記”都寫些什么內容呢?什么都可以寫,只要與本次作文有關即可。比如,你在作文中寫的事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其中哪一點最能打動自已?寫作時最感困難的是什么?當時怎么克服的?評改時最滿意的是什么?今后應該注意什么?評改他人作文的收獲有哪些?自己作文之前和評講之后的認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在后記中暢所欲言,篇幅可長可短,形式不拘一格。由于要學生寫的東西都是學生在作文活動中剛剛體驗過的,因此他們寫起來不僅不以為困難,而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般都能在一、二十分鐘內自覺、迅速的完成。我后來不用強調,每次作文,在評改后自然附上“后記”,說明學生已經把“后記”當成是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以上問題,有的是文章內容的補充,有的是作文寫法的評析,有的提出寫作中的問題,請教師幫助解答,……讀這樣的后記,我每次都很高興,因為其中既包含了學生對教師的充分信任,又有學生在創作上認識的提高,更有對創作規律的總結。當我把其中一些挑選出來連同文章一起貼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時,學生們更是指點議論,情緒活躍。
其實,“作文后記”就是一個學生相互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由于是建立在評改講評的基礎之上,所以作文水平得以逐步提高,“后記”本身也越寫越長,越寫越豐富,學生作文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寫作文后記大有益處。正如一個學生在畢業前的一次作文(題目是《“作文后記”得失析》)中說的那樣:“總之,我認為,寫‘作文后記’,不但提高了我們的寫作能力,而且使我們養成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寫‘作文后記’,好比是老師交給了我們一把金鑰匙,帶上這把鑰匙,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可以隨時隨地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獲取我們所需要的知識。這將使我們終身受益?!?/p>
我深切地體會到指導學生寫“作文后記”,就好像為作文教學點亮了一盞燈,獲益多多:
第一,它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教學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作用。許多學生通過“后記”把自已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向教師提出;教師也通過“后記”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講評作文也有了切實的依據。如學生梁陳在《父親,我理解你》一文的《后記》中寫道:“在這篇文章中,我覺得結構搭配上有些不理想,在對父親的情感表達中還有些不充分,不能說出心中想說的所有話,當提筆時,我感覺可說的話很多,但就是不知怎么安排處理,寫完后自已都感到很散,前后關系混濁不清?!蔽艺襾韺W生,就他所擁有的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學生后來又重新修改了一次,比原文進步很多,事例更典型,抒情更充分。
第二,學生可以在“后記”中總結自已的寫作實踐,有利于提高和再創作。學生劉心悅在《秋》的《后記》中寫道:“我們寫秋天,大多都是先描寫金黃色的谷穗,然后就是金黃的樹葉落下來了……意味單調,不能更深刻的寫出秋天特有的情調。我認為,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切身投入到自然中去。葉文玲(初三課文作者,作家――筆者注)也說過,作文要寫真情實感。確實,秋天如果沒有切身的體會是很難寫好的,所以說,我們從現在起,就要學會體驗生活,感受自然。”她又寫道,“如何寫好景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其次,要有順序寫,否則就顯不出它的美了;再三,動靜結合,無論什么文章,光寫靜景或光寫動景,都會失于片面;再則,還要注意情景交融。”看,文學源于生活的理論和創作理論,學生自已通過“后記”就體會到了,勝過教師枯燥的說教百倍。
作文教學,是一項繁重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如果企圖得到什么“錦囊妙計”、“靈丹妙藥”,希望“抄小路”、“走捷徑”,那簡直是異想天開。作文教學,必須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安恢筒?,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的總目標是“千里”“江海”。而每篇作文的具體目標是“鮭步”“河流”,由于“作文后記”的目標明確,要求適度,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更能激起他們追求新目標的強烈愿望。這樣,引導學生每次寫作文向前邁一步,一步一個新臺階;步步相連,階階相接,一期下來,便登上了一層樓。期期登樓,年年攀高,初中三年,學生的作文能力自然提高。
第三、反饋及時,糾錯迅速,提高了教學效率。心理教學實驗表明:學生及時反饋比延時反饋效果好。傳統的作文教學多為間周一次。上周寫的作文,等到下周才能與學生見面。作文的目標與要求,學生早已遺忘無余。此時的講評,勞工費時效果甚微。寫“作文后記”老師可及時審閱趁熱打鐵,教學效果較好。
另外,教師從中也深得好處。雖然學生自已的評語不一定都比教師把握得準確,但“后記”中的思考以及具體性都是教師很難篇篇顧及的,有的“后記”甚至就是思想的火花。有了這樣的評語,教師還要多說什么呢?對學生的評語加以肯定就好,省時又省力,事半功倍。作文后記是作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把握好這一環節,并持之以恒的貫徹始終,就好像為作文教學點亮了一盞燈,為師生照亮成功的路。■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3—4年級習作的要求有:“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的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要求,強調了樂于寫、樂于讀;強調了新鮮、新奇有見聞。要讓學生樂于寫、樂于讀,教師在課堂上就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生互動,使每個學生主動參與。
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兒童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三年級學生才剛開始接觸作文,要讓他們對作文產生興趣,使之產生愉悅的情感,從而進一步讓他們產生求知的需要。這時候,作文便順理成章了。感受到寫作文的快樂,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在作文起步教學中的一些小做法。
一、讓作文悄無聲息地來
低年級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是以兒歌和韻文的形式出現的。這些文章短小精悍,簡潔易懂,貼近兒童生活、富有意趣,很受孩子們的喜歡。在上閱讀課時,我們可以結合教材特點,啟發學生想象,練說練寫,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讓我們的作文教學悄無聲息地走來。
例如:在學習《陽光》一文時,在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發揮想象,根據課文中的重點句:“________,因為有了陽光,___________?!睂W生續編出了這樣的語句:
公園里的小花,因為有了陽光,臉蛋更紅了。
林子里的小鳥,因為有了陽光,歌聲更美了。
湖里的水,因為有了陽光,更像一面大鏡子了。
學校里的小朋友們,因為有了陽光,更加快樂了。
……
再如《媽媽的愛》中有這樣的詩句:“有一個很熱很熱的晚上,我從夢中醒來,媽媽正為我扇著扇子,汗水卻濕透了她的衣裳。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痹娭卸际呛⒆觽內粘I钪械默嵤?,當學生通過品讀詩文感受到母愛的平凡與偉大的同時,我引導學生,從生活的點滴小事中去發現自己的媽媽無私的愛,他們羅列出了:
有一回我遇到了一個難題,
媽媽給我耐心地講解,
那聲音溫柔極了。
啊,媽媽的愛是輕柔的話。
有一次我摔倒了,
我趴在地上傷心地哭了,
媽媽轉過身,
對著我微笑,
鼓勵我爬起來,
啊,媽媽的愛是甜甜的笑。
就這樣,悄悄地把寫話說話練習融入到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了當詩人,當作家的成功,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習作熱情,更加樂于表達,樂于書寫。
二、給作文教學換件新衣服
很多的作文課中,學生總是被動地按照老師說的去做,要么是冥思苦想,半天寫不出來,要么是寫出的作文,千人一面,太多雷同。我給我的作文課換件新衣服,在作文教學過程事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設計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
在教學第五冊第四單元寫觀察日記這個單元里,我給作文課換上了新衣服,設計了幾套方案。第一個方案,讓他們寫一種玩具。上課開始,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玩具,成立了一個“玩具交易市場”。在這個“市場里”學生要相互介紹自己的玩具的外形、質地和功能,盡量把自己的玩具推銷出去。學生情緒高漲,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把自己所說的話寫下來的愿望,這時讓他們寫作文,便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個方案,讓他們寫一種水果。首先,創設情境。“開縣這座移民新城正在蓬勃發展,很多城市甚至國外很多人都知道了開縣這個地方。我們開縣正在著力打造旅游行業,開縣被稱為‘帥鄉、桔鄉、金開縣’,今天,我們就要向全國甚至全世界人民推薦我們的桔子,縣文廣局正在征集各類文章,也請小朋友們幫著設計一個有關桔子的廣告?!甭犃诉@個消息,學生們喜笑顏開,躍躍欲試,表現出一種特別強烈的參與欲望。這時,我拿出準備好的桔子,引導學生觀察、品嘗;在觀察和議論中,學生對桔子的色、形、味有了具體的了解。還在熱烈活躍的討論廣告詞過程中,明白了很多有關桔子的知識,提高了習作興趣,開拓了學生思路,作文的命題也有創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還有讓孩子給勞累一天的爸爸媽媽泡一杯熱茶,和父母交流,一起品嘗那杯茶,然后很多學生自愿寫出了日記。學生既覺得有話可寫,也覺得這樣做很有意思。
三、把教材中的課文來個大變臉
皮亞杰說:“對于孩子來說,從他一來到這個世上的一舉一動,無不都是以模仿為基礎,正是這種模仿才成為日后形成思維的準備?!比昙墝W生習作剛開始起步,沒有什么寫作技巧,怎么才能寫出好文章,仿寫是一種好辦法。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審美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3-0156-01
一 走進自然, 感悟生活之美
寫作教學要著重引導學生去發現和表現自然、社會生活的美,為創作積累豐富的素材。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自然中,教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對大自然的感悟,從“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嚴冬的幾株傲雪的臘梅,從鄉間的小橋流水到城市的高樓大廈,從春天飛來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葉,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絢麗多姿。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春夏秋冬及早晨黃昏的變化去細心觀察,去深入體會,寫一些作文、隨感片段,要求學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機會,去親近自然,欣賞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蘊蓄著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靈內容。因此,作文教學應重視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材料,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觀察力去透視點滴的生活細節,由小見大,可以在現實中感悟豐富生活內容的同時,引發心靈的震動,產生寫作激情。
針對小學生好動的天性,我們可以組織一些輕松的校外活動。如春天,教師可帶領學生到野外踏青、放風箏,到桃園中去看桃花等,讓學生暢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誘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暢想美、創造美,用真摯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師可帶領學生到附近的農田參觀,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欣賞田野的美景,仔細觀察田間農民在忙些什么,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麗,并讓他們用筆、用自己的心去描繪自然的可愛,使他們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觀察生活不僅要用眼睛看、耳朵聽,還要全身心地去感受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時要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從而喚起對所要表達的人和事的豐富情感。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浮想聯翩,創造出新的形象。
通過以上兩個途徑可以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抒發出真情實感。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想象力、審美感受力。在作文教學中通過采取情境教學,融入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可以有效地使以上三方面得到培養。
二 增強閱讀,感受作文之美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可以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前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學生借別人的審視眼光和審美趣味來培養自己的眼光。學生閱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夠在廣泛的涉獵中不斷吸納,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一切作品無不滲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課文中生動的藝術形象、優美的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可引導學生品詞賞句、反復吟誦,從課文字、詞、句、篇的學習中體味到文章所熔鑄的美的情感,欣賞到語言表達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向外張望,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這里賦予了石榴喜悅的心情和動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狀是那么吻合。讀了這一段,學生不僅掌握了石榴成熟時的特征,而且還被作者的喜悅心情所感染。眾所周知,模仿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種學習過程的需要。在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則能提供數量更多、內容更廣、體裁更多樣的學習范例。
莫懷戚看到“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看到“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看到“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冒著水泡”,就聯想到了它們共同的內在本質“生命”。這樣的聯想是很富詩意的,它可以使讀者得到審美的體驗。他又從“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中,聯想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如此意味雋永的效果,就是通過由小及大的相類聯想達到的。
聯想的方式很多,其本質就在于由此及彼。生活閱歷豐富,情感細膩的人,說話寫文章往往善于即物起興,引經據典,妙“喻”連珠。如何使聯想合乎情理、富有情趣且使情感主題得到升華,七年級上冊的不少名家大作,都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范例。
聯想,可以由物到物,其核心在于細致的觀察。比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寫“野花”,就抓住了雜花遍地、生機勃勃的特征,聯想到了“星星”和人的“眼睛”,把野花在陽光下閃閃爍爍、“漸欲迷人眼”的盎然生機表現得生動傳神。再比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寫到“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時,聯想到了唐代名手畫的“小水墨畫”,渲染了唯美浪漫的意境,一下子就觸發了讀者心中對美的向往。
聯想,可以由物到人,其關鍵在于對事物本質的把握。還是《春》一文,作者由“春”聯想到“剛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這樣的聯想把春天擬人化,讀者眼前似乎站著一個美麗鮮活的生命,強烈地激發了讀者對春天的熱愛珍惜和贊美之情。
聯想,還可以由物到理,要自然貼切而不生硬牽強。比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和席慕蓉的《貝殼》。宗璞由“花事”聯想到“人事”;席慕蓉由貝殼里的生命聯想到自己的生命――兩位女性作家不約而同地從身邊的事物中感悟到了生命啟示。如果我們有心,可以經常作這樣的“觸景生情”的自我訓練。這樣的聯想感悟對于七年級的同學來說尤為重要,它可以使我們的精神家園更加充實,也可以使我們的思想人格更加成熟。
聯想,也可以由此事到彼事,其要點在于適宜有度不旁逸斜出。比如《散步》中,寫到母親“現在很聽我的話”時,聯想到了“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魏巍《我的老師》中,寫到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是多么的依戀”,就很自然地聯想到暑假的一個夜里,“我忽然爬起來,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要去找蔡老師的情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文中,寫“妹妹推我去北??戳恕?,聯想到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其實全文所寫有關母親之事,都可以理解為是去北??此a生的聯想。敘事散文的寫作,就是要學會圍繞主題,合理有序地展開聯想或想象。先嘗試發散聯想,再進行合理剪裁。
神話、童話包括寓言故事的創作等,就更多地需要想象。但它和聯想一樣,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積累和審美品位基礎上的。所以說,多親近自然,多體驗生活,多閱讀積累,從而陶冶性情,擁有善于體察人情事理的慧眼慧心,永遠是寫作的真正秘訣。
一 故事接龍(七年級課文題目串燒)
這一個《秋天》的夜晚,靜謐得只聽見草叢中《綠色蟈蟈》的吟叫,和那偶爾飛過的夜梟的鳴叫。星星們仿佛都去陪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了,《紫藤蘿瀑布》也早已在夏和秋的《風雨》合奏之中消失不見,握著《我的老師》送給我的畢業禮物――《貝殼》,《春》來時,老師在《散步》中和我一起背《金色花》的情景依稀還在,那低回悠遠的聲音就蕩漾《在山的那邊》,如今,我只有《秋天的懷念》。老師,你感受到了我的《秋思》嗎?
葉有容|浙江省舟山市第一初級中學七(3)班
假如愛
就和我一起《散步》
不想一個人《走一步,再走一步》
仿佛《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低吟《秋天的懷念》
假如愛
就送我一朵《金色花》
不要那《羚羊木雕》和《皇帝的新裝》
不要讓《我的早年生活》,擱淺《在山的那邊》
假如愛
就陪我去《觀滄海》
不要只在《化石吟》中
感受《錢塘湖春行》和自然的變遷
假如愛
就成為《再塑生命的人》
《雖有嘉肴》,也不如和我一起在《風雨》后
終于迎來溫晴的《濟南的冬天》
舒一諾|浙江省舟山市第一初級中學七(3)班
【師說】
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課題串燒能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培養他們合理聯想或想象的能力。但這種方式也容易流于形式,學生滿足于課題的堆砌,結果是只見“課題”不見主題。但這兩位學生立意在先,選“題”在后,富有創造力。第一位同學由“秋天”這一詞得到啟發,扣住對老師的懷念這一主題進行聯想和想象;第二位同學以詩歌形式闡述對親情的理解,構思新穎視角獨特,選用課題自然巧妙。兩段文字雖短,但良好的語感和聯想想象能力,令人贊嘆。
你們好!
在《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3年第12期第9頁,《請給我一片蔚藍的天空》中有些語句錯誤:第二段“我不知看了多少年,今日終于在我手心呈現!”改為“今日終于在我手中呈現”會比較好;“我強忍著濕潤的眼眶”改成“我強忍著滿眶的淚水”會比較順;第四段的“無可奈何花落云”是否有錯?希望你們可以采納我的建議!
祝
天天快樂,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