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8:17: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傾聽,提高學習實效
小學生的生活實踐不如成年人豐富,涉世不深,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傾聽。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許多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較遠,學生通過認真傾聽教師的述說,可以豐富自己的積累;通過傾聽同學之間的交流,可以補充自己的不足,從而提高自己的知識內涵,擴大見識面。例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戰爭風云下的苦難》時,學生不知道2003年伊拉克戰爭讓多少人失去親人,讓多少人失去健康,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聽老師講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聽同學介紹相關的戰爭資料,邊看視頻邊聽解說,就能夠提高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才能產生對戰爭的自我看法:戰爭,讓兒童失去受教育的機會;戰爭,讓家園飽受戰火的摧殘;戰爭,給人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整理資料”相關練習。引導學生對和平生活的珍惜,對繁榮昌盛的美好未來充滿向往。
二、表述,提高課堂內涵
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把知道的事情說出來,可以訓練自己的表情達意能力,還能間接豐富別人的認識。在《品德與社會》學習時,根據課文主題表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能有效提高課堂內涵,讓更多同學知道自己的見解。例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男生和女生》時,分別讓男女生說說自己在吃、穿、玩、學習等方面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讓彼此更多地相互了解,也讓大家明白: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男女生無論是外在的表現,還是內在的性格,既有差異,又有很多的共同點。再讓學生說說彼此之間交往的點點滴滴,表揚同學的優點,用含蓄的語言指出同學的不足,以此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三、朗讀,提高文本理解
朗讀是理解后表達的有效途徑,只有對事物的真正理解,才能用不同的語音語調,表達自己不同的感受和態度。《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也要注重學生朗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表達自己的觀點,讓朗讀增進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只有一個地球》時,讓學生知道地球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空間、資源和環境,人類對地球的依賴是不可改變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地球。在理解地球的慷慨與脆弱之后,讓學生朗讀這一課的《我們唯一的家園》,就能有良好的效果。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人類還無法創造出一個像地球一樣的生存空間,從而教育學生要保護好地球。甚至可以讓學生把語文書拿出來,翻開課文《只有一個地球》,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讀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用朗讀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朗讀增加對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教育,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方式。
四、寫作,提高思想表達
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問題如果讓學生用文字表達,更能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思想和觀點。例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只有一個地球》時,學生充分理解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后,通過交流提高了認識,通過朗讀增進了理解,再讓學生寫《我的感想》,基本上沒有什么寫作的難度。學生紛紛在作文中表達他們對地球的熱愛、保護之情,如“保護地球,保護家園,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地球,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感謝你為我們慷慨地提供一切豐富的物產資源,我們會珍惜所有的資源,保護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讓你同人類世代永存”。又如,教學同冊第四單元《臨別感言》時,結合學生即將畢業的現狀,給學生構建一個表達自己心里話的平臺,讓他們在平臺上表揚身邊幫助過自己的同學,或請班上文筆好的同學寫出自己為同學、為老師留的贈言,再讓同學學著互相寫臨別贈言。
五、活動,提高自我認識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認識社會的渠道,實踐是經驗的來源。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調查活動,能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例如,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日益富強的祖國》時,事先讓學生到菜市場調查,然后再讓學生在課堂交流自己調查所得。不難總結出: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從舊社會的貧窮落后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學生也很容易理解“現在我們用占全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決了占全世界約21%人口的吃飯問題”,讓學生更加懂得社會和諧的重要,只有安定的社會環境,祖國才能繁榮昌盛。
本學期將迎來小學畢業考試和升學考試,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個學期,對學生、老師來說都是一個大的挑戰。本班學生通過近六年的學習,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比較感興趣,基礎知識掌握比較扎實,平時能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開展一些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但班級中也有個別學生由于低年級時的基礎不扎實,以致于現在的成績很不理想。本學期將教給學生合理的學習與復習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語文基礎,使他們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編本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試行。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六組,依次是:
民風民俗、外國名篇名著、人間真情、體會人物品質、科學精神、難忘小學生活。本冊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六組“難忘小學生活”。這個專題包括“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大部分。
本冊共有課文17篇,精讀課文12篇,略讀課文5篇。這六組教材,每組基本由“導語”“課例”“口語交際”
“習作”“語文園地”五部分組成。課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課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不定,有的單元沒有略讀課文,有的單元有
1——2篇略讀課文。其中,第三單元安排了習作例文,所以沒安排語文園地。第六單元是綜合性學習單元,也未安排語文園地。精讀課文后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連接語。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
“閱讀鏈接”。
全冊安排
“閱讀鏈接”四次,未安排“資料袋”。“口語交際和習作”依然作為一個獨立的欄目。整冊共安排口語交際三次,分別是同讀一本書、即興發言、辯論。全冊6個單元便安排了5次習作,除第六單元外,其他每個單元都安排了一次習作,另外還安排了兩次小練筆。一次是學習了《臘八粥》一課后,讓學生照樣子寫一種最喜歡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學習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以后,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用幾個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全冊共安排“語文園地”四次,“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是固定欄目,另有“書寫提示”“快樂讀書吧”穿插安排,其中,“書寫提示”在第一、五單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單元語文園地后安排了一次“快樂讀書吧”,主要向學生推薦世界名著。
另外,與本套的其他各冊教材不同,古詩詞并沒有根據內容安排在相應的專題中,而是在六個單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組“古詩詞背誦”。這10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中沒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艱深,適合小學生讀讀背背。這樣的編排也體現了向初中教材過渡的編寫意圖,在初中教材中,古詩詞背誦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二、教學目標
(一)
識字與寫字教學。
本冊教材沒有安排識字,要求會寫120個字,安排在精讀課文中,隨課堂教學完成。對于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遇到的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語,鼓勵學生勤查字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獨立識字和理解詞語的能力。
(二)閱讀教學
1、精讀課文的教學
(1)指導朗讀、默讀。
(2)把握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
(3)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加深理解。
(4)積累語言,鼓勵運用。
2、略讀課文的教學
一是內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大體理解內容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四)口語交際教學
注意激發興趣,引導互動交流。交際目標要明確。教材安排的交際話題類型不一,每堂口語交際課的交際目標也應各有側重。要注意從傾聽、表達、應對等各個方面考慮,提取需要重點訓練的方面,教學時做到心中有數,適時給予點撥、指導。對于辯論、演講等需要專業技能的口語交際話題,要根據教材安排給予一定指導,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語交際與習作合在一起,要注意處理好口語交際和習作指導、講評的關系。總之,在口語交際課上,要科學安排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五)習作教學
本冊教材的習作安排有兩種形式,一是每個單元課文后“習作”中安排了5次習作,二是結合課文的學習,安排了2次小練筆,分別安排在3課和16課后。
(六)綜合性學習的教學
本冊教材安排一次綜合性學習,是一次大的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綜合性學習的編寫,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除了學習專題和必讀材料要予以落實以外,學習的具體內容、方式、方法,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等等,師生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七)古詩詞背誦
本冊教材在最后一組──“綜合性學習”后面,安排了10首古詩詞背誦,包括7首古詩。
(八)綜合復習
本冊教材最后安排了“綜合復習”,這既是為了給老師提供一些復習的材料,更是為了向老師提示一種復習思路和復習方法。
三、教學措施: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不隨意拔高或降低。
2、加強訓練,方法多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本學期著重進行分段的訓練,但仍應繼續對學生的識字、寫字給予重視,幫助他們積累詞匯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達方法。課堂教學中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朗讀、默讀和做其他各種練習的時間。要設計有效的方法,擴大訓練面,努力讓全班學生人人參與訓練,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個體活動時間。教師應嚴格要求,及時反饋和矯正,講求實效。
3、注意聽說讀寫的聯系。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學表達,從讀中學寫。在作文訓練中,要充分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理解能力。持之以恒,不斷地加強積累。
4、注重實踐,培養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課文內容,并在自學實踐中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5、落實各單元訓練重點,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要以訓練點為重點組織教學,從內容分析導向到訓練目標上來。課文教學時,要著重考慮怎樣讓學生掌握本單元訓練點規定的那項閱讀基本技能,避免字、詞、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內容分析,忽視訓練重點。
6、做好每個單元的測試工作,及時反饋,補漏查缺,加強培優補差,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7、加強教學研究工作,及時積累經驗,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合格的畢業生。
四、自身業務學習方面:
1、堅持學習教育理論,不斷吸納先進的語文教學理論和方法,用科學的教育理論來充實自己,指導教學。
2、積極、認真地參與各項語文活動,提高業務水平。
3。上網看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
4、若聽取教研部門,得認真寫好教學反思。?5、加強自身進修,勤做教學摘記,認真寫好教學反思,每學期至少積累3個好的教例,寫兩篇教學論文,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課時
教學內容
備注
1
2月10日—2月14日
6
開學第一課
1、北京的春節
2、臘八粥
10號開學
2
2月17日—2月21日
6
3、古詩三首
4*、藏戲
習作:家鄉的風俗
3
2月24日—2月28日
6
語文園地
第一單元測試
5、魯濱遜漂流記(節選)
4
3月2日—3月6日
6
6*騎鵝旅行記(節選)
7*湯姆.索亞歷險記
口語交際:同讀一本書
習作:寫作品梗概
5
3月9日—3月13日
6
語文園地
快樂讀書吧
第二單元測試
8、匆匆
國慶放假7天
6
3月16日—3月20日
6
9、那個星期天
習作例文
習作:讓真情自然流露
7
3月23日—3月27日
6
第三單元測試
10、古詩三首
8
3月30日—4月3日
6
11、十六年前的回憶
12、為人民服務
13*金色的魚鉤
口語交際:即興發言
9
4月7日—4月10日(4月6日放清明節)
5
習作:心愿
語文園地
第四單元檢測
清明節放假一天
10
4月13日—4月17日
6
14、文言文兩則
15、表里的生物
16、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11
4月20日—4月24日
6
17*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
口語交際:辯論
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
12
4月27日—4月30日(星期五放勞動節)
5
語文園地
第五單元檢測
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
勞動節放假一天
13
5月4日—5月8日
6
第六單元檢測
古詩詞誦讀
14
5月11日—5月15日
6
古詩詞誦讀
綜合復習
15
5月18日—5月22日
6
綜合復習
16
5月25日—5月29日
6
綜合復習
17
6月1日—6月5日
6
綜合復習
18
6月8日—6月12日
6
綜合復習
19
6月15日—6月19日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指導比較薄弱,甚至缺失。因此,有必要研究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教學策略:一是開展課題實驗,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促進研究;二是尋找和開發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運用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有效學習;三是開展閱讀策略指導,培養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
[關鍵詞]
非連續性文本;挖掘;開發;整合;資源
當今是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時代,非連續性文本以其直觀醒目、簡明扼要、概括性強、信息量大、易于比較等特點,在各種媒體中廣泛應用,生活中隨處可見。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從中提取信息、篩選信息、整合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之一,它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現狀分析與理性思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第三學段學生“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可見,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是小學生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閱讀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指導還比較薄弱,甚至缺失。
現狀一:無論是哪種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幾乎都是文質兼美的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現狀二:非連續性文本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關注和重視,教師自身對這種文本缺乏研究,課堂上較少開展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實踐活動。
現狀三: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連續性文本的能力,但對于圖表、表格、清單、徽標、說明書等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較為薄弱,表現在不習慣于閱讀圖表類的文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及分析判斷的能力較差。
反觀以上的教學現狀,應如何提高教師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重視度?應如何充分運用現行的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教學資源?怎樣將非連續性文本和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相融合?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怎樣沿著《課標》指引的方向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二、實踐探索與教學策略
(一)開展課題實驗,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促進研究
許多語文教師對“非連續性文本”的認識比較模糊,有關非連續性文本的界定、實踐價值、教學策略及命題方向等都不夠清晰。我們可以開展有關“非連續性文本”的課題研究,如《小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偏低的原因分析》《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目標的探索》《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指導策略研究》《小學高年級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非連續性文本命題策略探析》《非連續性文本的課堂高效教學研究》等。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課例研討、課堂觀察、主題辯論課、開發校本教材等多種方式,在教研共同體的實踐探索與提升總結之中,加強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閱讀指導水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尋找和開發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運用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有效學習
1.挖掘語文教材資源,從連續性文本中設計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雖然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本,但在教學上是相輔相承的。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教材資源,運用圖表的形式引導學生提取信息,表達信息,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練習。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的第二自然段,可讓學生抓住表示方位的詞語,畫出天安門廣場的平面示意圖,然后根據示意圖復述這段話。這一設計不僅使學生清晰地了解了會場布局,還訓練了按方位順序表達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的第四自然段重點寫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可以采用列圖表的方式,讓學生將“恐龍演化的時間”“生息繁衍情況”“特點”及“作者說明的角度”等分別填入表格,通過對比、朗讀、復述等,直觀感受恐龍的演化過程,體會說明文采用各種說明方法的好處及用詞的準確性,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又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七律?》一課,可以出示線路圖,與課后的資料袋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口述經歷的省份及重大戰役,談談體會,以加深對的了解,為體會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做鋪墊。
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感受非連續性文本的作用。例如,開學第一天,學生拿到新的課本,可指導他們閱讀目錄,了解整冊書的編排,對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心中有數;學習課文,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板書;期末復習時,可指導學生用圖表的形式整理知識點。通過這些方式,提煉課文的重點、難點,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提取、篩選與整合信息的能力。
2.整合其他學科資源,提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實效
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難覓非連續性文本的蹤影,但數學、科學、品生和品社等學科里存在大量的圖表類非連續性文本,我們應注重學科間的整合,有意識地選取一些其他學科的“非連續性文本”內容,讓學生進行圖表與文字的對比表達,在將“圖”意或“表”意用語言文字表述中,知曉圖表的功用與價值。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是圍繞“祖國在我心中”這個專題編排的,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時,可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不屈的中國人”進行整合學習。通過觀察三幅地圖的變化,了解中國近代國土被列強強行租借、巧取豪奪的情況;通過閱讀條形統計圖,了解1800~1838年列強向中國輸入鴉片牟取暴利的激增情況;通過閱讀表格,了解中國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割取或強租中國領土的國家及我國被列強侵占或強行租借的地方……這樣的整合閱讀,省時高效,可鍛煉學生學習和運用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又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三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因學生的生活體驗較為單薄,不少學生感到無從下筆,可結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第二單元“新的生命”進行作文指導。布置學生觀察各種花,用表格的形式記錄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數量、顏色、氣味;布置學生觀察青蛙卵孵化過程或小雞的孵化過程,填寫在表格中,了解它們孵化的秘密。之后,指導學生把觀察記錄的發現有條理地寫下來。這樣的訓練,對學生閱讀圖表的能力及圖表與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都很有益處。
3.活用生活資源,重視“真實的”“實用的”語文學習
臺灣的李玉貴老師說:“為什么非連續性文本會長期被我們集體忽視而不自知?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學長久以來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脫了節。”的確,非連續性文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導游圖、樓房設計圖、汽車站牌、列車時刻表、合同、產品使用說明書、藥品說明書、旅游行程安排表等,這些文本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我們可以將其與語文綜合性學習及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可布置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高年級學生上網情況進行調查,將“上網的男女比率”“每天上網的時間、地點”“上網目的”“上網活動”“一周平均上網時間”“家長是否支持”等數據和資料,以表格、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方式呈現,并寫出結論。布置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作業時,可嘗試布置此類作業:和父母去旅行,設計一個幾日游的旅行計劃,到達旅游目的地,學會使用地圖,看地鐵線路圖;到科技館、博物館擔任小導游,學會看導游圖,能根據導游圖為游客做講解;學會看列車時刻表,通過互聯網訂票,等等。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非連續性文本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給生活帶來便利,在閱讀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
(三)開展閱讀策略指導,培養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
如何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怎樣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及生活體驗去感受文本表達的內涵?怎樣利用非連續性文本呈現的信息進行語言文字表述?這些都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閱讀策略的指導:一是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敏銳地捕捉關鍵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據題目給出的問題進行“定位”,找到信息源,再進行“分析”;三是學會“圖文轉化”,靈活提取信息,學會比較、歸納、綜合;四是分類閱讀,各個擊破,對于文字類、圖形類、表格類等非連續性文本,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
總之,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價值,通過“研讀教材、開發資源、整合資源、聯系生活”等途徑,積極探索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對策,尋求“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相互轉換或相互結合的訓練點,更好地突顯語文課程綜合性及實踐性的特質。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寫作能力
在小學階段,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梳理出一些教學方法,多多的來幫助學生進行一些寫作上的指導,讓學生在教師梳理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自身的寫作能力。并且讓學生明白,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根本就不是為了去應付那些所謂的考試,而是在自己需要表達情感的時候成為利器。
一、課內外相結合,完善寫作基礎
對于寫作,教材中的文章無疑是最好的寫作范本。在對于課本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教材和生活進行融合,進而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以一種積極的姿態來進行作文的書寫。例如,在教授《廬山的云霧》的時候,要明確教學的目標,要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的意思,并能用“流連忘返”造句;感受廬山云霧的變幻無常,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之后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之上,仿寫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仿寫一處景物,讓學生在讀與寫的交替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更好的促進學生對于寫作手法以及寫作知識的積累。
當然,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內的一些教材,還要能夠拓展到課外。例如,在現在這樣一個風和日麗的時光里,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春游,讓孩子們在感受自然風光的同時,寫出自己在過程中的體驗,之后,教師再將班級中所有學生的體驗都搜集起來,讓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這樣一個方面能夠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從而保證在新基礎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更好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增強。
二、營造寬松情境,提升寫作興趣
對于寫作,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它就像樹根之于樹,水源之于水一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只有觀察了,才有寫作的素材。在小學階段,存在要寫觀察日記的單元,這就為學生進行觀察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新基礎教育過程中,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這里我們應該說是自主觀察的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金魚的生長情況,并把這個生長情況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在觀察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捧一盆金魚到教室中,創設相關的觀察情境,吸引學生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提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你們猜猜它們在想什么?”“它們在平時都是吃什么呢?”等,給學生一些觀察思維上的指點,當然,教師要也要多多的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究,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強,從而更好的進行相關寫作的訓練。與此同時,教科書中不少作品給學生留下了“空白”,教師也要敏銳捕捉信息進行小練筆訓練,提升學生對于相關語言的運用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于學習興趣。
三、積累生活素材,拓展寫作思維
積累是寫作的基礎,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知識積累一般都來自于生活,對于語文寫作也不例外。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很多大作家的很多文章都是來自于他們對于平凡生活的感悟和體會。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很少有教師會去結合生活,這樣就會讓課堂局限于教材的條框之中,無法得到發展。所以,教師要能夠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寫作回歸到生活,不斷的讓學生把握生活中的一些寫作的素材。
例如,教師在講解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七組習作7“一件值得寫的事”時,這個題目明顯是要結合生活中具體的事例進行寫作的。為了使教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在寫作之前先請幾個學生分享一下自己記憶深刻的事情,這樣就給寫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當然,教師在聆聽的過程中要能夠在適當的位置對學生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將事件描述完整。這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素材就得到了豐富。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維反應能力上還是很迅速的,也是思維定式還沒能形成的一個階段。因此,教師在對于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要能夠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不斷的加大學生閱讀理解的量,引導學生進行自身情感的文學性表達,并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認真的觀察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并把它寫進自己的作文中,有了生活的作文才是有血有肉的,這樣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是靈動的,寫作的真諦還是在于此的,同時還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的小學語文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淑香.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J].赤子(上中旬),2015.04:172
【關鍵詞】延伸;遷移;把握;創設
每冊語文書上安排的寫作練習機會并不多,真正來說只有八次習作,六年級下冊更是只有五次。如果每學期只練習八次寫作,可以說,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那是很難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城鄉結合部的孩子,知識面和見識面相對來說比較窄,所以特別怕寫作文。為此,我想盡各種辦法給學生創設和提供一次又一次動筆練習的機會,希望能一點一點地提高孩子們的寫作能力。現簡單地把做法小結如下:
一、延伸課文內容
雖然每個單元真正的習作訓練只有一次,但不少課文內容都可以延伸,課后練習也安排了小練筆。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小練筆的機會,如,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讓孩子寫一封信寄到天堂給小女孩,對小女孩說說看完她的故事后想對她說些什么;用詩歌的形式抒發自己對小女孩的情感等。學完《凡卡》,可以想象凡卡睡醒后會發生什么事,續寫故事。
二、遷移寫作方法
每篇課文都有他自己獨特的寫作特色,我們組織學生學習文章除了是要提高閱讀能力,主要的還是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該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提高文字組織能力,即寫作能力。因此,我不時穿插一些“小練筆”,組織學生模仿課文寫一寫。如:《為人民服務》一課的寫作特色主要是圍繞一個觀點展開闡述,層層遞進。課后,我讓學生挑選出一句自己最喜歡的名言警句,然后用具體事例說明該觀點。當然,學習這篇文章,學生才是第二次接觸議論文,論述肯定不會很嚴密,也很難做到層層遞進。
實例:
梁烷梅同學寫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句名言說得真對。
有一次,我數學測驗獲得97分,得意忘形地到處問同學:“你多少分啊?我97分!”不用很久,差不多全班同學都知道我多少分了。由于太得意了,就連老師評講試卷,我也沒聽進去,這種興奮保持了一段時間。很快到了第二次數學測驗,結果只得81分,只是剛過“優”分的門檻兒而已。
英語也獲得96分時,我不敢再到處向別人炫耀了。別人問我,我謙虛地回答:“我只是96分而已,楚欣和孔泳比我還高。”同時,不管上什么課,我都專心致志。數學第三次測驗時,我檢查了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一直檢查到收卷前的最后一秒鐘。測驗卷發下來了,我獲得98分。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句名言永遠是對。
這篇學生的“小練筆”,雖然文采不算很好,也談不上很優秀,但是學生們都能領悟到“小練筆”的訓練目的,學會遷移在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到自己的習作當中,所以作為某一種寫作方法的單項訓練,我覺得學生還是成功的。
三、特意創設情景
在一節語文課上,我故意拿著一疊作業,一聲不吭地搬來椅子,坐下來就改作業,什么也沒說,既沒有眼神的暗示,也沒有動作的提示,就只是埋頭改作業。學生們顯得非常納悶,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老師為何如此異常。十來分鐘之后,我讓學生們各自說說看到了什么,心中有什么疑惑……其實,我這次故弄玄虛,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觀察,注意到老師的神態、動作等細節,更重要的是能寫出自己的心理活動。事后,大部分孩子們也的的確確在這兩方面得到了訓練。
實例:
潘楚華同學寫的《有驚無險》:
“鈴鈴鈴......”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了課室,右手拿著一疊作業本,走上講臺后,不讓我喊起立,也不跟我們問好,只說:“坐好!”然后就讓我回到座位上。
老師搬來椅子坐下,一聲不吭地低著頭改作業。我向同學們看去,大家一臉的疑惑,頭頂冒出了許多問號。難道我們又犯了錯?要不然就是我們的作業質量太差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老師依然坐在講臺上改作業,我們坐在下面大氣也不敢喘。只見老師的紅筆沒有停過,一會兒打勾,一會兒圈字,一會兒劃線……改著改著,忽然搖了搖頭,接著長嘆一聲。這時,我可以肯定老師的一聲不吭是在批評我們的作業質量差。
突然,老師說了一句:“好了!”接著還讓大家說說剛才看到了什么。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故弄玄虛是讓我們寫小練筆呀。我長吁了一口氣,放下心來。
我受到這個案例的啟發,照著這位老師的方法做了一遍。有所不同的是,其一,廢紙是我故意放在地面的,擔心學生看不見,還特意在前門、后門各方了一塊。其二,目的不同,案例中的老師主要是對想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而我的目的主要是創造情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寫作的機會,當然我也會趁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