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鄭成功的故事

關于鄭成功的故事

時間:2023-05-29 18:24: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鄭成功的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鄭成功的故事

第1篇

尋找鄭成功的影子

決定去洞頭,還得緣于去年溫州文聯在文成舉辦的“文學周”活動。或許有人會說,不就是游山玩水嘛,用不著這番解釋。事實上我在文成已經與洞頭的朋友結下了情誼,是他們的熱情和真摯,讓我有了再次去看海的渴求。在文成的幾天里,我一直與洞頭文聯的幾個朋友在一起交流,其中有文聯副主席張志強、文聯常務副主席莊明松、文學學會會長葉明旭等,他們對待我這個“新溫州人”像老朋友一樣親切熱情。偶然的說到洞頭,鄭志敏在里就說:“來洞頭玩,就得去看海。”

于是,我們便去洞頭看海。

從汽車上下來,一行五人疲憊的臉,頓時被清爽的風拂得一干二凈。長期呆在辦公室里面的人,被海風一拂,便會覺得人生還有如此美妙的感受,心里會不由得羨慕起居住在這個島上的人,如此的山和水,如此清新怡人的風。

鄭志敏領著我們上了公交,看了洞頭的新城區,然后到達吉祥閣商務賓館。張志強主席已等候多時,談笑間,他向我們介紹了洞頭的風景名勝,最后安排我們下榻,休息幾分鐘后開始出發,先看城區,吃過午飯,再去看鄭成功校場遺址。

我看過北京整潔的街道,上海完美的建筑,卻從來沒見過如此干凈的小巷。洞頭的建設很讓人想起重慶山城,它街街串連,時高時低,水泥地或墻面上一層不染,連那一片飄落的樹葉,似乎也自覺的跌進了垃圾箱里。與其說它是城市里的小巷,要是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做陪,不如說是鄉間小道般令人欣喜,讓人不得不感嘆居民們熱愛環境的理想與現實,不得不追求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種種美麗。午飯非常豐富并熱鬧,除了洞頭的文藝工作者外,還有文成縣文聯副主席王國則和《人民文學》編輯商振,從飲食文化談到旅游文化,再談到文學創作,普通的飯桌變得并不普通。我心里在說,這次洞頭之行,算是沒白來。照年齡說,在座的都比采風團大一個年代或兩個年代,但大家并沒有年齡的代溝,而是敞開心懷,談天說地,許多從未聽聞的故事從長輩們的嘴里講出,年輕一代受益非淺。

要去鄭成功校場遺址,必須得過海。一片藍瑩瑩的海,就像一條藍色的布帶一樣與山石纏綿,蕩漾的幾艘漁船和客輪,發出幾聲攸長的汽笛,微波之中,倒映著山、建筑群、船、人……客輪發出一陣顫抖,或是連續咳嗽般的聲音后,在海面上激情的飄蕩起來,載著我們開始乘風破浪。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寬闊的大海,盡管上一次到了海濱浴場,卻沒有下海嘗試過海水的滋味,此次乘船吹著海風,心情也自然豁然開朗,往常的愁郁也被那一個接一個的小浪頭,沖散后不知蹤影。隨著客輪的緩進,遠處的幾座山漸漸的露出了面目,鄭志敏指著右前方的一座山告訴我:“那就是鄭成功呆過的地方。”心頭不竟緊張起來,再過些時間,我就可以看到鄭成功操練兵馬的地方了。能看見一個英雄的起居地,難道不值得興奮嗎?

風浪停息下來,客輪靠在一座碼頭般的水泥建筑物邊,船夫拴好繩索,一個個把我們撫上岸。盡管乘了快一個小時的船,卻不顯得疲憊,相反從船夫面帶微笑的臉上可以看出,能長期在海面上漂泊,也是一種樂趣。沿著車輛可通行的水泥道行走,一百多米遠就到了村落,和一片光滑的沙灘。我們開始拍攝,沙灘、輪船、山頭、石屋、村民……剛剛在大海里看到的山突然就變得高大起來,從狹口進去,還真的別有洞天,或許鄭成功當初選擇這種地方屯兵,主要就是地勢。資料上有介紹:當年鄭成功揮師北伐,曾在大瞿等島備戰休整,在此進行軍事操練,檢閱將士。它成立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舟師北上抗清。一路上攻關奪隘,勢如破竹。于翌年正月在大瞿島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軍事演習,然后再繼續揮師北伐,直取金陵,憑吊古跡,發思悠清,讓人豪氣頓生,壯志干云。鄭成功的校場遺址位于大瞿島的中部,距洞頭本島3公里,交通不方便。單體兩旁楊梅,柑桔成排成片,西北部有孔雀開屏,扁舟巖宮財巖,還有以日月為燈蠟燭臺,遍地都為草藥,鐘靈毓秀。那么,我們所到的島,也就是傳說中的大瞿島了。

說到鄭成功,念過書的人都會聯想到他收復臺灣的凌云壯志,想到他英雄的一面。而在我們面前的遺址,卻沒有完全開發出來,用直觀的話說,它就是一片山頭。荒涼的山頭,更容易讓人想起幾百年前在這個荒島上所發生的事,或許那時候并不像現在這么荒涼,而是戰鼓齊鳴,人聲振奮的年代,加上濤濤海浪,別是一翻壯烈的風景。

只有一條石砌小路上山,這條路大約是后人想保存鄭成功校場遺而建造,時至今日已失去驕傲的面孔,在叢草中顯得低微,或許它們已經經受不起歲月的賤踏,被海風拂多了皺紋,顯得有些自甘墮落。路的兩旁是石砌小屋,繞山而建,有單獨平房,也有一樓一底,石頭被鑿得四平呈長方形,用石灰或水泥堆疊起來,頂上蓋著青絲瓦,倒也像古村落的樣子,人們的屋前再掛上魚網或曬著海鮮,更有一份漁家村莊的別致。一開始,路還算開闊,走著走著,路上全是野草,再就是看不見了路,在一人多高的雜草中攀登著。路邊偶爾會看見幾株杜鵑花,開得鮮艷,在萬綠中卻略顯調零。一行人一邊稱贊杜鵑的美麗,一邊抱怨上山的艱難。

登上了大瞿島的中峰,大海一覽無余,奇峰怪石也盡收眼底。一亭立于涯上,向前十余步便是石涯,豎著的幾根鐵欄上拴著幾條生繡的鐵鏈,中部已經斷裂……或許是很久沒有游客,涼亭也只是供給山野村夫們棲息之用。可想而知,一代英雄豪氣干云之地,竟淪落如此。或許,幾年后,這個地方每天會有成千上萬的游客,追憶鄭成功當年的風姿。我們繼續延山攀登,時而曲折,時而伸展,大多都被樹木的枝干或雜草擋住了去路……爬到一片空曠的草坪上時,有人在前面大聲的叫喊:“到了!到了!”

山腰上長滿了野草,竹、樹……這一片荒涼之地,讓我開始想象電影里鄭成功指揮千軍萬馬奮戰的場面……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舟師北上抗清。一路上攻關奪隘,勢如破竹。于翌年正月在大瞿島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軍事演習,然后再繼續揮師北伐,直取金陵,憑吊古跡,發思悠清,讓人豪氣頓生,壯志干云。我們還想往上走,卻被眼前的叢林難住了,樹干和雜草中,再也找不著路的影子。

黃昏的云彩披著淡紅掛在天際,在海面上鋪出一面屏障,波光鱗鱗。一行人沿著來時的路下了山,又回到了那片沙灘上,拍照或談及山上的驚險。我回頭看著那片滄桑的山頭,朦朧中似乎看到了一個古時的戰將,揮著旗子在吶喊……船開了,所有的思緒都回到了蕩漾的海面,歡笑聲沖淡了那片滄涼,慢慢地,鄭成功的影子遠了,然后在大海的盡頭只剩下一個小黑點。

我深吸了口氣,心里在說:“鄭成功,有一天我會再來看你!”

煙雨望海樓

原本計劃晚上回溫州,但洞頭的朋友已經安排好晚飯,并且來了很多人,不好推辭,只得留了下來。當然,讓我們留下來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望海樓。鄭志敏說:“來洞頭不去看望海樓,那就是白來了。”一種好奇,頓時涌上了我的心頭。

第二天一大早,文聯副主席張志強就來到房間,他的熱情讓我和朋友們有些措辭起來。吃過早餐,招來兩輛出租車,開始繞山而上。奇怪的是天公作媒,下起蒙蒙細雨,讓情景增加了些感覺。當然,雨天旅游是一件糟糕的事,但看望海樓,我認為要有些雨,這樣就多了分情調。

“氣吞吳越三千里,名貫東南第一樓。”

能得此名句的望海樓,想必有著神奇的景象。在出租車上,我就看到了這么一句關于望海樓的宣傳標語,它既然能馳騁千里,定有它的緣故。之前就所道洞頭是由103個島嶼組成,素有“百島”之稱。清朝詩人王步霄還曾惟妙惟肖地描繪洞頭的神韻:“蒼江幾度變桑田,海外桃源別有天;云滿碧山花滿谷,此間小住亦神仙。”那么這第一樓的氣魄,理當也充滿無盡的神韻。

汽車在山路上行駛了近二十分鐘后,停在了一頂峰上。望海樓到了。

沒有絕世美景,也沒有百花襯托,只是一幢普通的樓。樓有五層,層層木雕,吊角而起,掛有牌扁及字畫,更有名師楹聯,樓色暗紅,青瓦彩檐。據說1500年前南北朝時,永嘉郡守顏延之在洞頭筑望海樓亭以觀海景。公元825年,唐代詩人張又新任溫州太守后,特地乘船尋樓并寫詩紀游。因此重建望海樓景區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意義。

現在看到的望海樓,所披掛的楹聯從全國征集,上口絕佳,其意猶然。正門的那幅:“仰層檐抱月,曲檻橫云,氣吞吳越三千里;俯靈海奔濤,遙天返棹,名貫東南第一樓。”畫龍點睛,不但說出了望海樓的氣魄,還道出了洞頭悠久的文化歷史。

我第一次看見如此精致的工藝品,全是由五顏六色的貝殼加工而成,有十二生肖、漁夫、魚類、船只……直看得眼花繚亂。一樓陳列的這些工藝品,讓同行的朋友們愛不釋手。大廳的中央放著洞頭地形展示臺,各島、河流、鎮,一覽無余。沒想到若大的百島,在眼里是那么的清晰,一山一水,寸草寸木。鄭志敏指著一條公路標志的線說:“這就是你們來的那條路,跨海的,你看,多長啊!”

上了二樓,便看見船,從古代到現代的船模展示。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的船,盡管在電視里看過無數的船只,但親眼看到船的發展史,倒是有些觸景生情。這些船,有獨木舟、木板船、舢板、泥涂船、大排、丁送天、釣槽、木質漁船、水產收購船、鋼質漁船……從遠古到近代,從原始作業到機械作業,那些竹蔑、螃蟹蘢墨魚蘢,讓我想起電影里那些漁夫捕魚的畫面,他們勤勞的雙手長期浸泡在海水里,那一絲收獲的喜悅就像燦爛的陽光,照耀著他們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三樓的漁民生活廳里,擺放著各種漁民燈具和漁民常用物品,墻壁上的平板電視里播放著洞頭民俗風情專題片。現在洞頭人還會在元宵節這天放燈,如水燈和孔明燈。這些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奇般的故事,形似貝殼、魚、龍、鳥、馬……一切都與漁家有關。再看擺設的特產菜,墨魚餅、鰻魚鲞、茭子飯、貓耳朵……基本上的菜我們昨天都已吃過,看了介紹,回味無窮。四樓的漁業生產展示更讓我瞠目結舌,最先入目的就是那件掛在墻壁上的蓑衣。這讓我想起家鄉的農忙季節,農夫們戴著斗笠披著蓑衣在稻田里插禾苗……漁民們作業所用的櫓很有講究,還分鴛鴦櫓、透頂櫓、鍋鏟櫓。我看到了漁民所用的網、網梭、回燈、螺號……真想一件件的把玩這些有趣而意味深長的漁民用具,感受漁民在風浪中作業的那種心情。那些古老的竹碇和石碇,散發出被海水浸的氣息,一道道穿波破浪的痕跡是那么的深刻和引人深思,深思漁民出海前親人關懷的神色,深思在浪花中拼搏的干勁,深思那討海襖的魅力。一排洞頭風光照片讓我的思緒回到了現實中,神奇海島、漁家風情、漁舟晚唱……

煙雨已經散去,站在樓廊上隱隱看見遠處的城鎮、海、漁輪,相機的快門一響,留下了一幅朦朧的畫面。朋友們不由得嘆息這種天氣,抱怨陽光為什么不那么燦爛。或許陽光能給望海樓帶來無限生機,會讓它更光流光溢彩。償若換種心態去對待事物,細心的觀察它在煙雨中的韻味,自然有一種收獲。

第2篇

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中學歷史課;教學改革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群體中的一員,本人也在思考如何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我國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有一個基本理念,那就是“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的評價機制,歷史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基于這樣的改革理念,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覺得中學歷史課程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

一、更新教學理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

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老師和學生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得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加高效。因此,新的課程需要教學更加強調師生互動,更加貼近學生。

1.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充當“導演”角色,更多地把“課堂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實際上,學生的學才是教學活動真正的軸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可以更多地充當“配角”和“導演”工作,設計好課堂,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使得師生合作的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2.在教學中,不能簡單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結論,而要讓學生在記住結論的同時,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形成結論的過程。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來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注重學生對歷史反思能力的培養。如,在“朝鮮戰爭”的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對朝鮮戰爭的國際影響進行分析。例如,對日本等國的影響。再例如,讓學生思考當時的背景下中國為什么要出兵?如果不出兵朝鮮,對中國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等等。

二、完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

1.注重對多媒體課件體系的挖掘和建設。多媒體教學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真實感。因此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要著力在電子課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多動腦筋。例如,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容教學時,通過各種圖片、錄像資料的使用,來增加學生對戰爭殘酷性的認識,使學生從心靈上得到震撼,這樣在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認識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對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的認識。

2.在教學中通過情景教學方式來讓學生體驗歷史。例如,在講授鄭成功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并模擬實景,通過學習課堂內容并查閱文獻,了解當時的背景,鼓勵學生通過上臺表演的方式,模擬鄭成功與荷蘭殖民者的對話,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自己查閱相關知識,拓展知識面,同時還能促進學生間的合作,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的持久興趣。

三、培養人文精神,重視素質教育

以往的歷史教學中,普遍存在泛政治化、教條化的弊端,不能真正體現歷史課程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本質。而新課程標準則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觀念,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特別是強調要讓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中吸取思想養料,真正領會歷史的教益,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而不是簡單的歷史知識背誦記憶。實際上,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強、寓意深刻的事例,通過合理地安排和引導,完全可以通過寓教于史、寓理于事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更多的道理。這樣的歷史教學,才是新課程標準所追求的方向。

四、突破作業的單一性,布置自主、開放性的作業

以往的教學中,作業形式相對比較機械和繁瑣,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教師在作業布置上進行一些革新,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業,而在作業的形式上,要更增加習題的自主性和開放性。總體上,要讓學生不能簡單的背誦記憶,而要通過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多實踐、多運用,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例如,在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章節時,組織或者布置學生觀看電影《東京審判》,然后布置一些討論題,比如,通過該電影你提取了哪些歷史信息?你怎么看待東京審判?關于東京審判存在什么樣的爭議?等等。這樣的開放式作業形式,會更受到學生的喜歡,也能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消除過去對作業的枯燥感和無奈感,給予學生更大的發揮和想象空間。

對于每一個教師來說,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新課程標準倡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鼓勵和要求教師實行多樣化、現代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要不斷創新,實現多樣化。新課程標準為教師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同時,這種改革要求也給每個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歷史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也要積極倡導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理念,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為目標,大膽改革,努力創新,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郭延慶.對中學歷史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108-110.

[2]葉世鋒.中學歷史課教學改革新思路[J].廣東科技,2010(02):98-100.

第3篇

斗轉星移,寒來暑往。屈指算來,我在教育這塊園圃里已經耕耘了21個春秋。回想當初,不知是職業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職業,在多夢的季節,為了孩子們燦爛的明天,我默默地躬耕于三尺講臺。這21年來,我體味到了一名教師的艱辛,更多的是享受到了做一名教師的幸福。這21年里,我從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成長為宿遷市名教師、江蘇省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宿遷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從一名普通的、懵懂的小學教師,成長為宿遷市優秀班主任、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從一個最不喜歡語文的年輕教師,成長為每年都會在省級報刊上發表不少文章、深深愛上語文的小學語文教師……

回首自己的成長歷程,回顧諸多榮譽的獲得,我由衷地感嘆:讀書、研究、反思、寫作是我成長的四個支點。

“讀”領:用“閱讀”厚實底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身處浮躁社會的教師,常常抱怨沒時間讀書,不是忙著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就是應付這個檢查,那個評比什么的,總能找到自己疏遠讀書的借口。其實,我們是有時間的。多年來,我已養成每天都擠出時間讀書的習慣。早讀課時,我把自學考試的書籍帶入教室,和學生高聲誦讀;每晚臨睡覺前,我都津津有味地翻起教育類書籍與雜志。讀“玫瑰”(竇桂梅)、“看云”(薛瑞萍)、李鎮西、吳非等人的教育專著,愛的陽光溫暖我的心田,教育智慧積淀腦中;《小學教學》《小學語文教師》《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教書育人》等香茗撲鼻的報刊,讓我大開眼界,教育理念逐漸更新。我還喜歡和學生一起讀兒童文學作品,如曹文軒的《草房子》《青銅葵花》、黃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漂來的狗兒》等,潤澤我的心靈,讓我與孩子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讓我永葆一顆不老的童心。

因為我是語文教師,必須與書作友。在教小學語文中,也提高了我的藝術素養。李白眼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是那樣壯美;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樣明麗;鄭振鐸眼中的活潑、輕盈、俊俏的燕子,是那樣的賞心悅目;精衛填海彰顯的是不屈意志;船長哈爾威表現出來的是處變不驚、從容面對、置生死于度外的永恒信念……這就是我們的小學語文,一個蘊藏著精神的無限自由和生命的無量豐妙的小學語文。在教書中,提升了我的道德境界,培養了我的審美情趣,豐富了我的文化底蘊。

讀書改變了我的一切,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思考學習中成長。是讀書,讓我在單調重復的生活中找到了快樂。讀書成為我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日不讀,就感到欠缺或不安,便覺“語言無味”。

“思”心雜念:用“反思”洗禮靈魂

作家秦牧曾對思考有過精辟的論述:“一個缺乏胃液的胃袋難以消化食物,一個缺乏思考的腦袋,也難以消化四面八方涌進來的知識,使它升華為智慧。”可現實中就有那種“只顧埋頭拉車,不顧抬頭走路”的苦干不思型教師,他們沒有反思意識,只知道“是什么、怎么做”,至于“怎么做最好、為什么是這個、為什么要這樣做”等問題卻鮮有考慮,所以不能收獲較高的專業成長。

教學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思考,思考可以促進教學。每天備課時,我都會認真閱讀課文兩三遍,都會在思考如何深入淺出地教學本課,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獲得知識。每節課結束后,我都會認真地進行反思:哪些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的片斷值得細細咀嚼,哪些生成讓我措手不及,哪些環節還需要改進……在日常教學中學會了思考,我感受到了自己點滴的進步。思考讓我的思想不至于平庸,更讓我的心變得平和沉靜下來。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無視現實而閉著眼睛跪著思考。為此,我常常告誡自己:自己一定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一定要“站直”了教書!

“研”行一致:用“實踐”提升價值

近些年來,課題研究遭遇的非議實在太多,貶斥研究目的是門面工程,指責研究過程是紙上談兵。但我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這幾年,我共申報了五六個課題,都被不同級別立項。2007年,為了改革舊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索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學設計,我決定將“課堂教學設計模式”作為研究的方向。

觸摸教科研,我自己也明白,那是一種跟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由于我是這些課題的主持人,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分量。自課題立項后,我就很少逛街、去商場,但學校圖書室倒是我常光顧的地方,一有空我便借來很多的書和報紙雜志,埋頭搜索著,研究琢磨。

在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懷著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滿腔的熱情搞實驗,搞分析,搞調查,寫體會,組織并指導各課題小組開展各項工作。在平時教學中,我始終把課題研究深入到我的教學每一個環節之中,做到“心中有課題,課課有研究”。我現在想來,它給給我帶來好多疑惑,但更多的是收獲,不僅是在教學上,還無形中優化了我做人風格,讓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原先是一個很不喜歡語文的學生,但通過這些年教語文教材,讀語文課本,研究關于語文方面的課題,我漸漸地愛上了語文。感謝教書,感謝教語文。近幾年,我通過讀書,反思,也愛上了寫作。

課題研究讓我更加充實,更加懂得教育責任的重大。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的心態也不斷發生著變化。一開始,我為了裝點門面,申報了課題。當課題立項后,當和老師們共同研究時,才覺得課題研究很有意思,心態由當初的別人要我做悄然變成了我要做,也由當初的面子研究變成今天的感激和責任。我從參與課題研究開始,才嘗到語文教師的幸福,感受到語文教學是一種藝術享受,不再枯燥,不再困惑。真的是課題研究創造了我。

“寫”露天機:用“寫作”表達情感

翻開塵封的筆記本,閱讀不太工整的文字,點點滴滴的往事涌上心頭。或是賞心悅目的,或是喜不自禁的,或是感動心靈的,或是問心有愧的……曾經的畫面清晰又或是模糊地浮現在眼前。我沉浸其中,心靈得以凈化,行動得以矯正,情感得以熏陶,智慧得以提升。

這就是寫作帶給我的樂趣與感覺。

寫作,好像只是作家的事情,與教師無關。其實,做教師的,我們一直在寫作:寫教案,寫反思,寫小結,寫論文,寫評語……這些雖不能像名著那樣流芳百世,但也證明,老師每時每刻都在寫作。

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我不是想成名,只是想在工作中尋找快樂的感覺。近年來,我一直努力堅持寫教育教學隨筆。我沒有特別好的文筆,也沒有厚實的積淀,只憑著自己對教育的癡迷,便拿起筆來,抒發心中真實的想法。我所寫的內容大都是和學生之間發生的真人真事,或是在課堂上閃現的精彩一瞬,或是課后對某個問題的思考,但凡能寫的,我都想把它記錄下來。學習《鄭成功遠航》時,我在課堂上做起了數學題目,學生們更能深刻地理解“規模宏大”,這是成功的案例;小壯的母親來學校講述自己出了車禍而不能參加家長會,這是意外的感動;借鑒名師上課方法和教案,用在自己的課堂上,卻適得其反,這是失敗的教訓……這些可能也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只要及時記錄,每個人的生活都很精彩。

我知道,我所寫的還很稚嫩,但我愿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筆訴說在紙上,真實地記下自己教育教學經歷中一個個故事,一點點真切的感受。當然,我不必為“吟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而苦惱。只要心中有想法,或是心情不快的時候,就隨手拿起筆來書寫。看似普通、單調、重復的教育教學活動,由于有了筆的記錄,讓我從心底里涌現出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受。我尊重事實,忠實文字,所記錄的都是真實的、靈動的、鮮活的。因此,每每提筆,竟能淋漓盡致,甚至“廢寢忘食”,沉醉于教育的幸福中。

就這樣,每日記、常年寫,一點點時間,一個個瞬間,一次次堅持,都在自己平凡的筆下,變成永恒的記憶。讀著這些靈動的文字,我體會到做教師的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