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白帝城在哪里

白帝城在哪里

時間:2023-05-30 08:56: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白帝城在哪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林老師教《早發白帝城》讓我在讀古詩上開了竅!

他很會抓詞兒。比如說吧,“朝辭白帝彩云間”,為什么詩人會感到是在“彩云間”呢?我想,肯定白帝城地勢很高,否則不會有彩云繚繞。為什么說是“彩云”而不是“白云”“烏云”呢?我想,這一定是燦爛的朝霞把云彩染紅了。我想啊想,好像跟隨詩人一起登上了即將出發的船。

最讓我難忘的是林老師講“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他問:“夏天,如果你坐在汽車上飛快地行駛,這時去聽公路兩旁樹上的蟬叫,會有什么感覺?”

說來也巧,去年暑假我跟媽媽乘車到鄉下去,就親身經歷過一回,樹上的蟬叫聲接連不斷,一路上就沒有停過。我忽然聯想到錄像帶倒帶時發出的“嘰嘰啾啾”的聲音。我想,李白當年聽到兩岸高山上猴子的叫聲,大概也跟這聲音差不多吧。

接下來,林老師問大家:“這次你們陪同詩人在三峽旅游,玩得高興不?”

“高興!”大家興高采烈地回答。

“好,我們就再來一次畫中游,不過這回不是讓你們讀,而是讓你們寫。寫哪一首?自交給你們。題目就叫‘我隨詩人畫中游’。”

我決定寫杜牧的《山行》,因為我對

這首詩比較喜歡,尤其是“霜葉紅于二月

花”這句,太棒了!

見到爺爺,我就興奮地述說林老師

是如何如何教我們讀《早發白帝城》的,

我還請求爺爺為我的這篇改寫支招。

爺爺沉思了一會兒才說:“詩人胸有境,

入境始與親。打個比方,詩人所描繪的境界好比是一座

大門緊閉著的花園,你只要掌握了大門的鑰匙,就能夠

領略到園子里的萬紫千紅。”

“鑰匙在哪里呢?”

“我認為林老師已經把兩把鑰匙交給你們了。”

“哪兩把鑰匙呢?”

“一把就是要學會抓詞兒。”爺爺說,“比如說吧,‘遠上寒山石徑斜’,一個‘遠上’,一個‘斜’,就很值得我們玩味。”

我想了一想說:“從‘遠上’我看到了眼前有一座高山,有一條長長的石板路一直通向山頂。從‘斜’字我看到了這條石板路是曲曲折折的。”

接著爺爺把話題一轉:“你看到過深秋的楓林嗎?”

我還真的看到過楓林哩。那是兩年前的一個深秋,

爸爸帶我到棲霞山去看紅葉。嘿,遠遠望去,像是燒

起的片片紅霞,是那么熱烈,那么精神,那么生機勃

勃,讓我的心靈為之一振!雖然已是深秋,我卻感受

到春天般的生命力!

爺爺說:“你的這個感受,跟詩人在這首詩

里所表達的感受十分相似,可以幫助你領會‘霜

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

第2篇

【關鍵詞】古詩文;韻律美;語言美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是情感領域的藝術,也是展示客觀世界的藝術。它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民族母語的精美之本,是民族文字運用的典范。讓學生誦讀大量的古詩文,既可以使他們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又可以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高尚情操的熏陶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基于這個背景意義,本文主要談談在開展古詩文誦讀教學的時候,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古詩文的美。

一、善于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古詩起源于勞動,它同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是富有音樂美的一種文學,它講究韻律,平聲仄聲交錯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諧的節奏,所以誦讀就成了古詩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小學課本里的古詩大多數都是五言絕句或七言律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興趣,采取不同的吟誦方式,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如五言絕句的節奏一般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律詩的節奏一般為“三、四”或“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形式。把這些規律告訴學生,指導學生根據詩歌的特點劃分并讀準詩的節奏,做到停頓正確。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采用了四三的節奏來讀,正確的停頓、富有節奏的誦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的角色,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上海青年教師戴建榮自創的“讀唱吟舞”法就非常好,根據平長仄短的規則,邊唱邊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學生讀得搖頭晃腦,唱得津津樂道,自然而然就進入了詩歌的意境之中。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誦讀方式,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進行科學地誦讀指導,引導學生把握詩句中的音節語句的聲調節奏,讀出高低、長短、輕重、抑揚和強弱這幾種不同的聲調,體會詩句誦讀中的音樂美,讀唱時的抑揚頓挫,能有效地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為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善于創造性地挖掘學生的審美潛力,教會學生理解詩句的意境美

古典詩歌是由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與自然景物的貫通交融。正如王維說:“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這就是詩的意境。它具有生動的形象,包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須把詩人的情感內容所產生的審美趣味作用于學生的情感,達到“悅心悅意”的情感體驗效應。如李白的《朝發白帝城》一詩,寫詩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歡快、振奮,急切盼望與家人團聚。詩中無一字直接寫情,但又無一字不言情,詩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因此,誦讀古詩必須引導學生根據詩中的內容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去,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學生腦海中浮現加工,展現一幅立體畫面,使他們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心靈的碰撞,情景的交融。全國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啟發學生展開聯想,體會詩歌的意境非常妙:在學生通讀全詞之后,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1.作者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2.作者為什么如此長相思?這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大膽設想,紛紛回答,最后教師總結:作者經過崇山峻嶺,經過大河小川,經過山海關,經過軍營的帳篷,還經過許許多多的地方,總的來說作者身在征途。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學生從原文中馬上找出心在故園。是呀,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園,這種身心分離的感受,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時教師播放背景音樂《愴》,讓學生們閉著眼睛,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去感受那種“聒碎鄉心夢不成”的復雜情感,再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味這種情感,然后再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理解作者為什么如此長相思?一番入情入景的誦讀后,學生悟出了:這就是作者重任在肩,為了自己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化作了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水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這種聯想、層層深入、緊扣主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這樣的引導恰到好處,巧妙地把學生引到詩的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思其境、會其意,思考便水到渠成。

三、善于指導學生背誦積累,感受詩歌語言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是藝術的語言。詩歌的語言又是文學語言中最富有表現力的。它凝煉精辟,生動形象,往往一字千鈞,震撼人心,留給讀者許多想象的空間,多背誦,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底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一個“照”字活現了月華傾瀉、樹影婆娑的景象,一個“流”字渲染出了萬籟俱靜、惟聞水聲潺潺的林間幽靜,給人的視覺和聽覺都留下了美的享受。還有更多的詩句則以其豐富的情感和精辟的哲理啟迪后人,流傳千古。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名詞佳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糧。學生學習背誦這些詩句,對精神的提升,習慣的培養,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童年階段是最好的記憶時期,“童子以記誦為能,少壯以學識為本,老成以德理為重”。巴金七歲就背誦了《古文觀止》,楊振寧一年級的時候,父親就教他背誦了幾十首唐宋詩詞。余秋雨10歲左右就背誦了不少詩文,還有臧克家、魯迅、朱自清、郭沫若和錢鐘書等,如果沒有昔日足夠的背誦積累,就不能取得如此光輝的文學業績。這種背誦積累不僅用來培養文學家,而且是每個中國人的民族血脈文明素養和精神底蘊,這些古典精品,會同空氣一樣毫無痕跡地從學生的口中滲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融會凝聚在詩中的智慧、風景、操守、意境,都將成為孩子們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資源。

所以,從小學階段開始,就應該強化學生對古典詩文的背誦積累,做到熟讀精背以至默記于心,達到語言積累和情感熏陶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的古詩教學應當充分挖掘詩歌的美學價值,利用古詩來引領學生認識美,領悟美,欣賞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審美素質,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第3篇

一、創設情境,開門見山

語文課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冰心的《小桔燈》,教師可自制小桔燈,在導入新課之前,將模型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學生尋求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也為學生架起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冰心奶奶筆下的《小桔燈》該是怎樣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如何?又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帶,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錄音,創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巧設懸念,激感

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情節,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測情節會如何發展,人物的命運會怎樣。通過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

如教學《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變色龍》《競選州長》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可采用這種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如教學《孔乙己》,在講到孔乙已很久沒出場時,讓學生猜猜他怎么了,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后,讓學生想像一下他最終的命運會如何,這樣通過設置懸念,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就有了。

三、創設疑問,啟迪思維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針對所講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這樣導入新課,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感,增強講課的吸引力。如教學《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學習,如愚公為什么要移山?他移山要達到什么目的?眾人對他移山的態度如何?總共有幾人參與了移山這一工程?你是怎樣看待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的?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學生情感被激發起來,完成學習任務也就輕松愉快了。

四、巧用故事,激感

我們都是聽著父母的故事長大的,故事在學生的成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初中生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對所學新課產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入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在教學《出師表》這篇課文時,可以根據學生對諸葛亮這個人物普遍感興趣這一情況,讓學生講講他的生平事跡,教師適當補充“三顧茅廬”、“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在故事中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學習課文來也更有感情了如教學《陳涉世家》里,可以適當穿插“指鹿為馬”、“鴻鵠之志”等故事,這樣學生在學習枯燥的文言文時可以不斷地被激感,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增長學生見識,既激發學生情感,又調節課堂氣氛。

五、環環相扣,入“情”入理

語文教學可通過“入畫入情入理”這樣的環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入畫,即以畫導入,讓學生進入畫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畫將學生導入課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讓學生由情明理,認識到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如教學《白楊禮贊》就可采用這種方法。先通過朗讀整體感知白楊樹的外在美,再通過思考討論明白白楊樹的內在美,最后通過聯想想像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整個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全學生認知規律,易于調動學生情感。

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語文教學紛繁復雜,小到字詞句,大到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手法,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加選擇,所有的東西一鍋端地教給學生,那這樣不僅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屬于典型的得不償失、事倍功半。其實教學中,教師完全可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只抓住文中的重點加以點撥,這樣,就能使學生一下子領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學《賣炭翁》時,教師可就“心憂炭賤愿天寒”的“愿”字,剖析賣炭老人復雜的情感世界,激起學生對賣炭老人的同情和對官僚的憎惡之情。這樣既抓住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

七、留有余地,意味深長

第4篇

關鍵詞:激趣;想象;朗讀;拓展

我國古詩詞流傳千年,是文壇上的一朵奇葩。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詞對了解我國古代的燦爛文化,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習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有著重要作用。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練,魅力無窮。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各個學段的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內容和目標,由此可見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古詩詞顯現的生活,畢竟與現在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因為它的語法、平仄等現在已經不常用了,如果對其籠統的進行全面教學,耗時費力不說,學了也沒有多大的用處。因而,小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更多的是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法上要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靈活有效地授課。

一、以情激趣,激發熱情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長期以來,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不大,古詩文教學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教師在教學時特別需要創設與古詩詞相和諧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如臨其境深入感受。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教學中我經常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韻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詩詞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音律,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可選擇古箏曲配樂吟誦,教師隨著明快的樂曲聲吟誦,學生從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聲、有小船的美的景象,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配樂讓學生練習吟誦這首詩,更能激發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借助掛圖、圖畫、簡筆畫等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詩的優美意境。又如教學古詞《長相思》時,教師先用凝煉而有詩意的導語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創設詩的情境,借助書上的插圖和布景,讓學生穿越千年的時空,走進詩人的生活情景。指導學生將《長相思》讀得有板有眼后,再引導學生對話。教師:納蘭性德的身在何方?學生:身在崇山峻嶺、小河大川、山海關外、軍營帳篷……教師巧妙地將站著的學生連成作者經過的地點,從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然后,再次對話。教師:納蘭性德的心在哪里?學生:心系故園。接著,教師在這兩句上畫了一個圓圈,引導學生感悟作者“身”“心”分離的痛苦,帶著這樣的感受、心情朗讀《長相思》。最后,教師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范讀詩句,將靜止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立體的有生命的文本體現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探究的欲望。

二、展開想象,入境悟情

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詩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們在詩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詩的意境,理解詩意。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尋隱者來去過程,與童子會晤時的問話一字末提,童子答問很少,詩人僅摘三句,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弄清大概意思和人物,再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語言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從而領悟到詩的意境。又如教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前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即啟發學生想象:假如自己一個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時此刻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呢?這時,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暢談了自己的感受。教學中還可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如教學“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讓學生先理解“綠”的本義是“綠色”。在此詩句中“綠”是“春天來到,萬物生機勃勃”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不用吹、到、入、滿等詞呢?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綠”字你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引領學生欣賞詩的意境。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真正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

三、反復朗讀,讀中悟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詩文無論是五言絕句還是七言律詩,不管是何種句式,它們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煉,富有節奏,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讀培養語感,深解詩意,進而領悟詩情。這就要求教師要采取恰當的誦讀方式,合理地引導學生讀詩。可先讀通、讀懂,再讀出形、讀出韻。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語言積累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并有所感悟。

如在教學《絕句》一詩時,我先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到讀出詩的停頓,再到初步讀出詩的韻味,就在這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的基礎上,使詩中的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形成印象。然后我又讓學生默讀古詩,標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對詩的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最后調動學生們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拉近與文本的距離,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的色彩、味道、姿態等。經過這樣一番引導和鋪墊,教師配著優美的音樂解讀詩句的意思,在學生的頭腦中將所有意象匯成一幅畫,再讓學生想象著畫面品讀古詩,感受詩中的美好意象,體會詩人情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又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三分詩、七分吟”,教師以朗讀吟誦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努力把這種情感轉換為自己的經驗,并通過吟誦抒發出來。學生時而朗朗出聲地誦讀,時而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x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

四、文本拓展,升華情感

知識的理解、運用、創造離不開實踐,實踐是推動教學的重要方法。古詩產生的年代較久遠,加之學生的閱歷淺薄,僅僅拘泥于文本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要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文本外得到升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