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題臨安邸

題臨安邸

時間:2023-05-30 09:04: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題臨安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幾時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熏:_________________

醉: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畫線詩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兩句詩描寫了杭州的美景和繁華,體現了詩人對杭州的喜愛及贊美之情。

B景物描寫,體現出杭州的美麗。

C這兩句詩是對統治者糜爛生活的直接描繪,表達作者對他們醉生夢死生活的諷刺。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整首詩的意思。

【參考答案】

1.幾時才能停下。

吹。

陶醉。

第2篇

1、汴州就是開封,開封在河南中部偏東。有詩句: 《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2、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詩中的汴州指的就是北宋首都、金國南京的開封。

3、汴州:古地名。今開封市,古稱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1、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3、范成大《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4、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陸游《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6、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7、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9、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范成大《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經典愛情語句.

此文章是由()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希望各位朋友能夠喜歡,并支持我們,我們會做的更好!—— 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及原始鏈接,謝謝合作!

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陸游《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第5篇

一、品味詩眼,訓練語感的準確性

《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里的“綠”字,詩人王安石初寫時為“到”,后為“過”,再為“入”,又為“滿”,最終定為“綠”。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品味的:

1.“綠”字一般怎樣理解?

(表示顏色。)

2.詩句中的“綠”并非只是表示顏色,它更顯示出一種動態的過程,應怎樣解釋?

(使……變綠、將……吹綠。)

3.詩人在選用“綠”字前,先后用了“到、過、入、滿”等詞,詩人為什么最終決定用“綠”呢?

(因為“綠”字寫出了春風里生機勃勃、綠遍江南的美景。)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眼中的“綠”字不再是單一的“綠色”了,而是詩人所要描摹的意境,體會到“綠”字的精妙。

同樣,對“暖風熏得游人醉”中的“熏”字,我是這樣引領學生品味的。

1.“熏”可以換成哪個詞?

(吹)

2.“熏”和“吹”相比,有什么不同?

(“吹”僅指暖風從某一面吹向某一面,接受面是單一的;“熏”則指暖風從上、下、左、右、前、后等各個方向滲透,接受面是全方位的。)

3.在這一詩句中選用哪個詞好?為什么?

(“熏”寫出了達官貴人沉浸在暖風里昏昏然誤國殃民的丑態,也道出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此讓學生對詩句多作品味,既能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句的精妙,又能提高學生對近義詞的辨析篩選能力,更能訓練學生用詞的準確性。

二、展開聯想,訓練語感的全面性

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一般是唐代以來的近體詩,篇幅短小,內涵豐富。詩人在創作中,有時為了旋律優美,寫得朗朗上口;有時為了語言形象,用了鮮明的諷刺;有時為了避趨鋒芒,委婉含蓄,往往選用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教學中,我們必須抓住這些意象,由此及彼地聯想,挖掘其內涵,探究其處延。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中的詩句“西湖歌舞幾時休”,“西湖歌舞”并非單指在西湖邊上唱歌跳舞的生活,而是涵蓋了類似于此的那種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生活。為了訓練學生語感的全面性,我帶領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展開聯想:“西湖歌舞”可具體地認為是哪些生活?學生進想狀態后,馬上依次義憤填膺地說:“貪污受賄幾時休?”“貪生怕死幾時休?”“巧取豪奪幾時休?”“不勞而獲幾時休?”“游手好閑幾時休?”……這樣的訓練,學生能全面地感受到“西湖歌舞”的內涵和外延。

三、理順詩句,訓練語感的靈活性

古詩的語言跳躍性大,詞與詞、句與句之間存在著許多空白;也有的詩人為了詩句的押韻或對仗,在創作時有意識地更換位置。教學中,有必要帶領學生理順詩句。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采取的是一問三答的形式,只有童子的答語,省寫了松下的問話。從表面上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為了訓練學生語感的靈活性,我指導學生把省寫的補起來,變為一問一答的形式:(師往何處去)言師采藥去。(采藥在何處)只在此山中。(在山何部位)云深不知處。

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詩句“黃河入海流”,教學中,我帶領學生理順詩句時問學生:詩句中的哪個詞順序放錯了?寫成黃河流入海可以嗎?然后告訴學生:理解古詩時,要靈活,有時不能完全按詩序理解。

四、設疑挖掘,訓練語感的深刻性

詩句往往體現、寄托著詩人的某種思想感情,某種生活情趣或某種人生哲理。又往往借助一定的景物進行滲透和抒發。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可以設疑挖掘,使詩人的感情、情趣、哲理更加明朗化、深刻化。如,在指導學生理解《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我是這樣設疑挖掘的:“花”看到當時的時局會感傷嗎?“鳥”會因怨恨離別而心驚嗎?這“花”、這“鳥”的感情實際上是誰的感情呢?詩人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寫呢?通過如此的設疑挖掘,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杜甫強烈的憂家愛國之情,“花”這樣,“鳥”如此,人還用說嗎?

又如,林升《題臨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樓外樓”,我是這樣設疑挖掘的:這首詩抒發的是詩人痛恨達官貴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山外青山樓外樓”這一詩句是多余的嗎?學生討論后認為:這一句不是多余的,這一句正寫出了詩人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反襯出詩人更強烈的痛恨之心和憂國憂民之情,使詩人的感情有源可循,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感情誦讀,訓練語感的欣賞性

唐代以來的近體詩,非常重視節奏、押韻、對仗。五言詩的節奏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詩的節奏一般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押韻一般是偶句句末。唐代以來的近體詩誦讀起來朗朗上口,旋律優美。有的一氣呵成,如長江奔騰;有的婉轉動聽,如山泉潺潺。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誦讀,培養學生對詩句的感彩、節奏、語調等方面的感受和把握。如,誦讀《春望》,我是這樣指導的:

春 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第6篇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杏子。

細雨如絲,一棵棵杏子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嫩綠的枝條,一片片心形的葉子,撐著淡紅色似的大花傘在雨霧中歡笑著。陽春三月花謝后,小杏子一個個爬上了枝頭。四月過后,杏樹上擠滿了杏子。

杏子心形,和水蜜桃一樣大小,遍身生著茸毛,等杏子漸漸長熟,茸毛也漸漸的不見了。摘一個放在嘴里一咬,舌頭觸到杏子那胖胖的身體上,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

杏子先是青色,然后變成淡黃,最后變成金黃,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鮮黃的果肉,同時嘴唇上、舌頭上染滿了黃色的汁水。沒有熟的杏子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我小時候,有一次吃杏子,吃得太多,發覺牙齒又松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我才知道杏子雖然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吃夠了杏子吃別的東西,才感覺到牙齒被它酸倒了。

聽大人們說:“杏子不能吃得太多,少吃可以開脾健胃,助消化,吃多了肚子會悶氣。杏仁還可以入藥,用于止咳平喘。”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特產——杏子。

定西市大城小學四年級:韓文杰

最新投稿作文   敘事作文 寫人作文 寫景作文 議論文 讀后感 小學

作文

我的暑假  我的班主任  我心底的風景  好習慣成就人生  讀《老人與海》有感  珍惜那份感動  老師,我想對您說  難忘的星期天  《弟子規》之我見  讀《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把傘的愛  小小的我閃亮的我  鄉村生活  忠誠的伴侶—書籍  讀《雷鋒》有感  “饞貓”分糖記  我的媽媽  夏  甘苦漫談  讀《普羅米修斯》有感  我愛我家  雨中的溫暖  海南島之旅  快樂是什么?  包容是一條五彩路 親情的涌流  媽媽的愛  春天  生命不分貴賤  讀《水滸傳》有感 初中

作文

北極星的微笑  我明白了父愛  秋初  論苦與甜  讀《水滸傳》有感  游泳記趣  老伯  雨后的天空  團結就是力量  《狼道》讀后感  我就這樣長大  濃濃的父愛  家鄉印象  論命運  讀《童年》有感  我在傾聽中獲得快樂  我最敬佩的一個人  夏日窗景  意志戰勝挫折  讀《培根隨筆》有感  初三的煩惱  我,不平凡  夕陽無限  擁抱愛  讀《羞于說真話》  同學不會忘記  我的father機器人  浪漫之旅  內心的譴責與傾訴  讀《八十天環游世界》 高中

第7篇

--《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2、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唐·劉禹錫

3、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唐·杜牧

4、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唐·劉禹錫

5、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秋夕》唐·杜牧

6、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

--《贈花卿》唐·杜甫

7、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題臨安邸》宋·林升

8、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往來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朝天子·詠喇叭》元·王磐

9、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南宋·陸游

10、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南宋·陸游

11、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南宋·辛棄疾

1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南宋·李清照

13、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14、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15、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唐·杜甫

第8篇

第一回合 歲月修行

蔣捷是南宋遺民,他的凄涼、悲哀和感慨里,脫不去國破家亡的沉重影子。或許是因為看盡世事興衰的感悟太深,他一寫,就寫出了人的歲月滄桑。請根據以下描述填字:“一個人從少年到老年,心情難免會有劇烈轉換的落寞與惆悵。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在燈紅酒綠的歌樓上聽到風雨之聲。壯年的時候,我在漂泊求索的客船上聽到風雨之聲。而今,我的雙鬢已經斑白,我便在清靜的僧廬之下聽到風雨之聲。回想一生,經歷過太多的悲歡離合、變幻無常,萬般心緒卻無言,只能聽著窗外的秋雨一滴滴敲打著石階,直到天明。”

少年聽雨歌樓上,___________昏___________。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___________低、斷雁叫___________。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紅燭;紗幔;壓枝;殘陽

@李 琳 紅燭;羅帳;云;西風

第二回合 輸贏修行

人生如同一局殘棋,輸贏二字永遠沒有定論。世上總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無法達到最終目標,也沒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每一步,人生的棋便不是死局。請根據提示及圖答出原詩作者。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蒼雪大師

@李 琳 納蘭性德

第三回合 生死修行

這是著名詩人蘇軾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的詞。大概感情濃到極處,已來不及也不愿意用華麗的辭藻修飾裝點,只能語淡情真。請說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下一句。

A.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B.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A

@李 琳 B

第四回合 孤修行

孤獨,是詩人筆下永恒的主題之一。讀李白的詩,感受最深的是曠世的孤獨,也是憤世的孤獨,所以在他的詩中總能看到借酒澆愁的傷感。請根據描述填字。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棄;去;不可留;入;心;多煩惱

@李 琳 棄;去;不可有;亂;心;多煩憂

第五回合 感傷修行

下列詩句中,出自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寄黃幾復》的是哪一句?

A.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B.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B

@李 琳 A

第六回合 寂寞修行

根據下面給出的關鍵字,寫出詩句。

知 曉 搖 音

弦 有 少 時

誰 斷 何 了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李 琳 春花秋月何時了。

第七回合 心靈修行

唐代詩人李涉的《題鶴林寺壁》描寫的是沒有一種快樂比得上內心的祥和,沒有一種享受比得上內心的安寧。從現實的紛擾中解脫出來,回歸到輕松愉悅中去,讓簡約淡泊取代熙攘紛雜,讓寧靜安詳取代焦慮浮躁。請根據描述接句。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終日昏昏醉夢間;偷得浮生半日閑。

@李 琳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得浮生半日閑。

第八回合 紅塵修行

初于世間,他因年少輕狂的桀驁,目無萬物的狂放,不甘于命運的不斷奔波,而一再沉浮。漸入而立后,他才于浮沉中覓得些許功名。于是他浮于水面,豪情壯志滿懷,妄圖凌駕于眾生之上。奔波一世,無論成敗與否,他終于嘗盡世間百味,如醍醐灌頂般,幡然通透。從此心靜如禪,于茫茫世間,只求淡然了卻余生。請根據上圖答出作者及詩名。

挑戰者答題:

@吳小多 陸游的《題臨安邸》

@李 琳 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

雅言說

第9篇

關鍵詞 古詩教學 意境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3-0117-02

古詩的“意境”,是古詩中描繪的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相交融而構成的藝術境界,“意”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人描繪的客觀事物。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均是名篇佳作,語言精煉優美,包含了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

然而現在的古詩教學中,很多教師常常花大量的時間串講詩句,使古詩教學僅僅停留在“解釋”的層面上,把完整和諧的詩歌藝術品分解得支離破碎,把其中蘊含的意境美掃蕩殆盡。那么,古詩教學中,我們怎樣才能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步入真正意義上的鑒賞境界,從而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使古詩教學富有詩意呢?我想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吟誦感悟,入情入境

古人作詩,注重音律。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詞,大都平仄錯落有致。而誦讀,能以其聲情兼備的獨特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與古人的距離,與之氣息相通,心靈相融,實現學習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進而發揮出經典古詩無可替代的永恒魅力。

吟誦,要讀出古詩的語言美。詩人的情思,有時是通過古詩的節律、節奏這種特定的語言表達形式才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的。在古詩的誦讀中,讀出節奏,才能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實現與詩人的情思進行零距離的對接。如讀杜甫的《春望》時,讓學生讀出這首七言特有的節奏:“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鮮明的節奏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沉痛悲苦的心情和杜甫詩歌那種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讀王之渙的《登鸛鵲樓》時按這樣的節奏來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助于將學生的神思帶入到千百年前的鸛鵲樓邊,看到那孤帆和滔滔江水有如電影般一一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里,體會到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感人場景。

吟誦,要讀出古詩的情感美。情是古詩的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景交融,諸如愛國情、山水情、兒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師只有帶領學生盡情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辨別,學生才能體會出作者的情,并產生共鳴。如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洋溢著濃濃的親情的佳作。教學時,教師不應把重點放在分析、串講,而應重在讓學生誦讀,帶著感情去讀,在讀中想象意境。讀著讀著,學生的感情上來了,古詩描繪的情境,古詩中作者的感情也逐漸浮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那些有形的方塊文字,漸漸地演繹成各種豐富的畫面和意境,學生不僅欣賞到了語言的美感,更從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聯系生活,體驗對接

古詩中不少名句是作者在當時當地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的反映,具有哲理性和啟迪性。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古詩與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進行對接,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學生與古詩的距離,為學生架起與古詩、與詩人對話的橋梁,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如教學《題西林壁》時,學生不一定到過廬山,但一定有過登山的經驗。讓學生聯系自己登山時的情景,說說自己在山腳下、在半山腰、在山頂時看到的不同的景物。這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就有異曲同工之妙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聯系生活,聯系情感體驗,打開思路,賦予了古詩句以新的含義。

聯系生活,也可以把古詩教學放在生活情境中進行。教學《游園不值》時,讓學生想象自己就像葉紹翁一樣,來到朋友家園門外踏青的情景:來到園外,輕叩園門,耐心等待,見到一枝怒放的紅杏從墻內伸出來。讓學生在設身處地的體驗中,進入古詩的意境。這樣,葉紹翁那種求春意而不得,最后無意中感受到春天的情景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作者惜春、愛春的心情也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那種春天的生機勃勃也深刻地留在了學生的精神世界里。

三、開發資源,拓展學習

詩人要抒發感情,必然離不開自己的生活經歷。因此,詩歌教學一定要結合詩人的經歷,結合當時的背景,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情感,才可以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詩歌教學除了可聯系生活之外,還要開發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進行拓展性的閱讀和學習活動。

1.詩句勾連。教學一首古詩,只盯著字、詞是不夠的,有時需要有所拓展,有所勾連,旁征博引,左右印證,才能引導學生深入體味詩詞,既擴大了學習的知識面,又做到了融會貫通。詩句勾連,可以是同一人的前后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人的相關作品。如教學《春日》時,可與葉紹翁的《游園不值》進行勾連,讓學生想一想,同樣是描寫春天,兩位詩人的描寫角度有何不同。通過比較,讓學生感受到萬紫千紅是春光,一枝紅杏也可以反映出滿園的春色,培養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2.拓展閱讀。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可讓學生閱讀拓展資料《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為引導學生體會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作好鋪墊。

3.歌曲鏈接。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楓橋夜泊》時,抓住“寒山寺的鐘聲”這一意象,讓學生反復吟誦古詩,同時進行歌曲鏈接,讓學生聽唱歌曲《濤聲依舊》,進一步體會寒山寺鐘聲的魅力,體會古詩所承載的文化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

第10篇

這本書描述的的是主人公金鈴她周邊發生的種種有趣的故事。金鈴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小學生,長得挺胖的。但她有一顆善良寬厚的心。面對陌生的人她也能用極具感染力的熱情與并不是怎么好看卻善良真誠的笑容來跟他人交流。可這一點也正是他的媽媽——趙卉紫最頭疼的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怕如果金鈴遇上壞人,就……

學習上,語文金鈴如果遇到符合她胃口的作文題,那發揮的可謂是淋漓盡致,美妙絕倫。英語口齒挺標準,這讓英語老師大為所愛;可提到數學,金同學的算數能力可謂是驚世駭俗——可以算到她姥姥家。(額這點貌似跟我很像)

如果把金鈴一家比做一幅畫,那可能就是一幅抽象畫。各種色彩與溫馨融合一起,值得人們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去發現里面各種與眾不同的家庭瑣事。其實,這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每天發生的普普通通的事。但它卻包含了世界上千千萬萬個家庭幸福融洽的情節與畫面。

與其說金鈴一家的幸福生活,金鈴在學校的豐富多姿的生活更耐人尋味。

金鈴的同桌是一個瘦瘦小小的男孩——尚海,她和金鈴,這兩個活寶可會耍小聰明了。有一次他們兩數學都考砸了,這可是孫語空大鬧天空——慌了神。結果他們竟把報刊上的笑話當計謀,假冒家長簽了名。最后還是逃不過老師的法眼,回去面壁思過了。

除此之外,金鈴還有個死對頭——倪志偉。倪志偉人稱白臉曹操。這不僅是因為他長得白,而且也想曹操那樣奸詐狡猾,撈了班上同學的不少油水。話說有一次,班上組織開六一聯歡會。倪同志出了個餿主意:排練豬八戒背媳婦,并讓金鈴當豬八戒。金鈴氣的直跺腳。可金鈴也不是那么好欺負的,于是金鈴以牙還牙,把倪志偉平時的惡行全寫在作文上。老師看見作文并得以證實后大發雷霆,一氣之下撤掉了倪同學副班長一職。倪同學這幾天像貓見了耗子,膽怯怯的。

金鈴也在六一兒童節認真表演豬八戒(媳婦:尚海飾)。萬萬沒想到電視臺突然來訪,把金鈴的表演轉播到電視,金鈴可風光了一把,把倪志偉嫉妒的,恨不得一頭撞死。

除此之外金鈴也非常有愛心,她十分愛護小動物:會為一只小鳥的死亡而哭泣,會為一只只小蠶的生命而頂著被挨罵的風險來飼養它們……

金鈴的身影我們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她的純真,她的善良也是我們這些孩子所具備的。金鈴的生活也許也很貌似我們的生活,是那么歡樂自在。感謝黃蓓佳阿姨為我們創作了這么好的一本書。讓我們看清楚自己是怎樣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看清楚自己是怎樣一步一步成長的。《我要做個好孩子》將伴隨著我們永遠永遠……

樂安縣實驗小學六五班六年級:斯雪瑾

【編輯推薦閱讀】:

最新投稿作文 敘事作文 寫人作文 寫景作文 議論文 讀后感 小學

作文

我的暑假 我的班主任 我心底的風景 好習慣成就人生 讀《老人與海》有感 珍惜那份感動 老師,我想對您說 難忘的星期天 《弟子規》之我見 讀《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把傘的愛 小小的我閃亮的我 鄉村生活 忠誠的伴侶—書籍 讀《雷鋒》有感 “饞貓”分糖記 我的媽媽 夏 甘苦漫談 讀《普羅米修斯》有感 我愛我家 雨中的溫暖 海南島之旅 快樂是什么? 包容是一條五彩路 親情的涌流 媽媽的愛 春天 生命不分貴賤 讀《水滸傳》有感 初中

作文

北極星的微笑 我明白了父愛 秋初 論苦與甜 讀《水滸傳》有感 游泳記趣 老伯 雨后的天空 團結就是力量 《狼道》讀后感 我就這樣長大 濃濃的父愛 家鄉印象 論命運 讀《童年》有感 我在傾聽中獲得快樂 我最敬佩的一個人 夏日窗景 意志戰勝挫折 讀《培根隨筆》有感 初三的煩惱 我,不平凡 夕陽無限 擁抱愛 讀《羞于說真話》 同學不會忘記 我的father機器人 浪漫之旅 內心的譴責與傾訴 讀《八十天環游世界》 高中

第11篇

汴京,魂寄何處

兒時,開封縈繞于《楊家將》的夢幻里,勃發于《水滸傳》的豪氣中。這個曾經演繹著英雄傳奇,承載著俠肝義膽的地方,成為我幼時熱血沸騰的記憶,盼望有一天能踏上這片金戈鐵馬與折戟沉沙交織的土地,拾上一截銹蝕的劍戟。

對梁山好漢鬧東京的著迷,讓我透過文字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東京,一個瑰麗與神奇的東京,一個浪漫而纏綿的東京。林升的《題臨安邸》,“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為我解讀東京揭開了全新的維度,夢回東京的深深依戀,喚起我對一個民族難以名狀的感佩。承載民族憂患、愛國情懷的東京開封,已經悄然走入無盡的民族記憶。心湖的陣陣漣漪,涌動著沉靜的夕陽,拜訪開封,卻始終是老屋檐角掛著的那抹晚霞,絢麗而飄渺。時間久了,開封成了我心里一個溫暖而虛幻的童話,但凡見過的、聽過的,關于開封的圖畫、故事、傳說、典故,全成了腦海里描幕的因子,長袍綸巾的行人、市井瓦肆的叫賣,東京在我腦海里一天天鮮活起來。即便如此,當我有一天看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東京的鼎盛與繁華,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亭臺樓閣,勾欄瓦肆,漕運虹橋,城闕通衢,達官貴人,販夫走卒,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我仿佛立于開封街頭,端詳他們的穿著、神態,解讀著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追求,他們的愛恨情仇,誰能說他們的背后,不是一本本厚厚的故事呢?隨著年歲的增加,對開封前世今生的了解越來越多,掩映于歷史氤氳中的古都似乎在漸漸褪去神秘的面紗。就在我真正能夠外出的時候,不經意間,開封悄悄淡出我的視野,一樣的北方,一樣的黃沙,身處黃土地上的我,羨慕著江南的豐潤靈秀,江南的似水柔情。

然而一個草長鶯飛的清明時節,我走進了綠意萌動的開封——傳說中的東京,一陣如愿以償的眩暈,讓我頓感飄然如羽。開封,即便已經褪去了誘人的神秘,能在成年之時,了卻兒時的心愿,終究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遠遠望見斗拱結構的“開”子雕塑,矗立于十字街頭,我情不自禁:這就是“七朝都會”的東京。不過,川流不息的車流,新潮時尚的高樓,耀眼眩目的現代元素,讓我無法和古都聯系起來。準確的說,這里是今天的開封,不是曾經的開封,更不是我想象中的東京。

早知,東京城已深埋于泥沙之下數百年,如今身臨其境,不免有些傷感。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何況一個王朝?城沒了,不會什么也沒留下吧?能留下些什么呢?我也說不出清楚,內心的復雜與糾結,幾乎沖淡了游玩的興致。我要看的開封,難道就是仿宋御街的熙攘喧鬧,就是勾欄瓦肆的雜耍賣藝,我怎么看不到夢中東京的影子呢?

也許,我的夢承載了太多的臆造和期待,承載了太多的懷舊與思古。化不開的情結促使我拼命的尋找著開封與夢相通的東西,期盼翹起我失落的心靈。幾處辟為景點的歷史遺跡,被嚴嚴實實的包裹起來,隔世于街市一隅,靜默于喧囂嘈雜,重建的大梁門倔強的矗立于人們的習以為常里,大梁門的北側的“城摞城”,有心人總愛透過深埋于厚土之下的層層疊疊的城墻、馬道,讀著“大梁”、“汴州”、“東京”、“汴京”的滄海桑田, 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和金,將這里累積為 “七朝都會”,厚重而內斂的汴梁見證了多少盛極而衰,隱喻著多少輪回更迭。我只能在時空的深井里打撈開封已經褪色的煌煌大觀,業已發霉的泱泱雄風。我有些不甘心,何至于此,我捫心自問,是不甘心繁盛之都的沉淪,還是不甘心夢之東京的消逝。 即便在游人如織的清明上河園里,我還是從今人的宋服裝束中,從造設的勾欄瓦肆尋覓著開封的遺韻。( 散文網: )

琵琶弦驚,粉荷綻放,彩衣飛舞,燈火闌珊,開封夜空,飄來《虞美人》的哀怨喟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南唐王朝的滅亡成就了李煜撕心裂肺的曠世絕唱,幾乎淹沒了全場的情緒,國破家亡的悲愴喚起人們對歷史興衰的無限悵惘。一片絢爛奪目,一片恢宏大氣、一片蕩氣回腸,將我緊緊的挾裹。“東風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 、“天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墻里佳人笑” “萬國仰神京,禮樂縱橫”,“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晚風殘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熙攘的市井風情,奢華的都城東京,友幫來朝的蔥蔥佳氣,烽火硝煙的壯懷激烈,承載千年的一輪明月,在光影交錯,水霧彌漫中穿越。《醉東風》、《蝶戀花》、《齊天樂》、《滿江紅》、《水調歌頭》,一闕闕意境,在時而悠揚,時而激越、時而溫婉的旋律中;在時而火紅、時而嫩綠、時而金黃的光韻里;在時而纏綿、時而決絕、時而舒緩的舞姿里,鋪排著北宋王朝如夢如幻、美輪美奐的鼎盛與雍容。《大宋,東京夢華》用音樂、舞蹈、燈光、煙火,掀起了宋風詞韻的狂潮,脹滿了夢回東京的狂飆——

“……回望中國中部消失在歷史塵埃里的大都會開封,也許會使我們更清醒。”

大宋遠去,精魂安在;東京深埋,氣韻尚存?

第12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038-01

古詩詞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富。”詩言志,詩傳情。因為古詩詞的藝術概括力最強,鑒賞時,要從古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入手,進而把握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品味古詩詞所抒發的情感,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感受古詩詞的優美意境。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指導下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探索出教學古詩詞的新思路。根據我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認識。

一、從詩文入手,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詩人都善于觀察,他們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用優美精煉的語言刻畫出來。如《鵝》、《游園不值》、《春曉》等詩。這些詩的教學可以通過直觀啟迪,從詩文入手,讓學生對教材有感性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夠觀察到。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需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順理而下,自然就領會到詩中意味:碧空萬里,江面浩蕩,江面上一葉孤舟,東去。站在黃鶴樓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敬愛的孟浩然就在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遠去了;帆只剩下影子了;眼一迷糊,帆影不見了。可見詩人矚望已久,思念之切。

古詩詞的節奏感較強,這些節奏往往是詩人心境的體現,明快的節奏,往往表現作者輕松的心情,急促的節奏往往表現作者昂揚的情緒;低沉的節奏,則大都表現為悲哀的情調。而古詩詞與音樂又有著與生俱來的緣分,所以不妨把音樂引進來。教師可以在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后來一段配樂朗誦,以此把學生帶入詩人的感情世界,與詩人同悲同喜,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朗讀者的情感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音樂的魅力,讓學生把自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變成美麗的畫面,透過畫面領悟到詩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樂曲里提升對文化的傾慕和敬重。

二、通過朗讀,合理發揮想象

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通過朗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的提高。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從而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同時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又如在指導《題臨安邸》中“西湖歌舞幾時休”這一句|的朗讀時,隨著課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圖”,配以旁白“多么繁榮的景象,但是現在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飯袋們葬送了一個蘩華的汴州,難道他們就不能再葬送一個風景如畫的杭州嗎?”同學們很快就投入到了詩的意境,感覺到自己就是那位愛國的詩人,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限的憤慨。

三、多元教學,入情入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