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26: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描寫秋天豐收的句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秋天,落葉飄灑在小院里,看上去像給小院鋪上了一層‘葉被”。無花果挺著它那光禿禿的枝權和幾個殘留在枝頭來不及成熟的果子,在蕭瑟的秋風中輕輕搖擺,仿佛在說產冬天就要到了,我要睡覺了,明天春天再見!”葡萄和桃樹也已謝盡了葉片,只剩下互相交錯的枝條。曹帚苗己經割去,只有草驀,還在一片金黃中抖動著不甘凋謝的綠葉。
2、秋季的天使,穿著薄如蟬翼的秋霧涼衫,來到了大自然。她趁著大地來不及疊起天使饋贈的霧衣,就揮動神筆,將赤、橙、黃、綠、青、藍、紫融為一氣。而后,一往情深地揮灑在萬物之上。當霧退云消,初升的朝陽驚奇地發現:哦!迎接它的,竟是一派赫然金黃!
3、清明剛過,蘋果樹的枝頭上就長出了無數花骨朵。花骨朵呈淺紅色,是那樣鮮艷,那樣可愛。隨著大氣變暖,花骨朵逐漸長大。4月下旬,蘋果樹上的花和其它花兒一樣,爭先恐后地開放了,一眼望不到邊的蘋果園變成了花的海洋。遠遠望去,紅彤彤的一片,春風一吹香飄萬里。這無邊的花海,不但招來了成群的蜜蜂采蜜,也招來了成千上萬的游客來觀賞拍照。
4、如今,秋風又起,樹枝樹葉交織出金色的育窿,落葉遍地,踩上去很柔軟,好像此時此刻不勝涼意的心情。
5、桂林秋天的風是飽含著花香和水果香的。她催開了燦若云霞的一樹樹桂花。看,那金燦燦的金桂,銀閃閃的銀桂,黃澄澄的丹桂都張開了那細小的花瓣,密密地綴滿枝頭,散發出陣陣濃郁的馨香,把游人都熏醉了,也引來了一群群勤勞的蜜蜂采蜜。市郊那一片片黃金稻海在秋風的吹拂下,微微揚波點頭,像是贊美著生活的甘甜;一嶺嶺碧綠的桔樹在熟透了的桔子的點綴下,顯得格外打眼;一株株抽子樹上那金燦燦的碩大的袖子,活像一個個大元寶……農家正忙著收谷摘果,孩子們正望著熟透的果子歡笑,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6、線雨,這是我取的名字,雨又細又長,看上去像一條條線。雨滴很大,似乎還有“咚咚”聲。太熱鬧了,有些俗氣,就像秋天豐收的喜悅。秋天是美的,它也擁有毛毛雨,有春天的氣息。但是由于秋天的底色是金黃的,它的主調就顯得更深沉,更成熟了。
7、秋天的果實真多呀:有蘋果、有香蕉、有桔子、有梨子、有石榴、還有柚子……
8、秋姑娘來到農田里,玉米可高興了,它特意換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開嘴笑了,露出滿口金黃的牙齒。
9、瓜果飄香的金秋卻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秋天來到了樹林里,從遠處看,黃葉紛落好似成群結對的金色的蝴蝶,它們飛累了,落到了我的肩膀上、頭上、腳上。
10、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11、流連菊園或獨自欣賞一盆艷菊,慢慢地陶醉在那股股清香里。
12、啊!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要在這受獲的季節里,像農民伯伯一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獲得豐碩的成果。
13、紅彤彤的蘋果像一個害羞小姑娘,黃黃的香蕉像一艘艘小船,桔子像一個個乒乓球,梨子像一個黃澄澄的小燈籠,石榴是一個高興的小女孩,它總笑,柚子像一個胖胖的臉。蘋果很脆。香蕉很甜,桔子很酸,梨子很甜,石榴也很甜,柚子很酸
14、天氣很暖和,陽光時而透過云縫照射下來;成群的麻雀在窗臺下的灌木叢中吱吱喳喳地歡跳;五彩繽紛的候鳥早已飛往南方。
15、秋天,比春天更有欣欣向榮的景象,花木燦爛的春天固然美麗,然而,碩果累累的秋色卻透著豐收的喜悅;秋天,比夏天更有五彩繽紛的景象,()枝葉茂密的夏天雖然迷人,可是,金葉滿樹的秋色卻更爽氣宜人;秋天,比冬天更有生機勃勃的景象,白雪皚皚的冬天固然可愛。
16、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澀,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內向。
17、的顏色真不少:黃色、粉紅色、白色……那大大的花朵,卷曲的花瓣,像一個卷發的小姑娘。
18、“叭嗒,叭嗒”,又有幾片葉子落了下來,把我從回憶中喚醒,眼前又出現了落葉妝成的秋色。有人說秋的感情是“悲”山山黃葉飛”更顯出肅殺凄涼。可我覺得,秋是美麗濃艷的,眼前的落葉更是美好的:當它還只是一片嫩芽,就向人們報知了春的信息;當它長成一片翠葉,便盡力吸收陽光、養分,來增強大樹的枝干。秋天,它衰老了,欣然離開了樹木,投向大地的懷抱,化作一份肥料。沒有贊美詩,只有秋風颯颯;沒有墓志銘,大地是歸宿,樹木記下了它的功績。它用自己的奉獻,換來金秋的累累碩果,用自己的生命,贏得了秋日的無限生機,這是多么崇高的犧牲精神啊!
19、秋天,具有黃金的特征:莊重、深沉、和平、富有。難怪人到中年的爸爸媽媽都說秋是他們心中最美好的季節。常言道:“春華秋實”。萬物始于春,而成于秋秋天―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孕育了成功的希望,啊,秋天是美麗的。
20、金秋的陽光溫馨恬靜,侗鄉的秋風和煦輕柔,藍天白云飄逸悠揚。
21、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嫵媚,夏那么火熱,冬那么含蓄。
一、建立合作學習團隊,相互取長補短
小組合作學習于70年代率先興起于美國,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其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
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組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目前有很多學校采用此種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操作過程:導學案前一天或前一節課發放,學生自學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小組交流學習成果,教師組織調控進程。
課例:詩歌教學《秋天》。
學習任務:你看出了怎樣的秋天?用幾個詞概括并說明理由。請小組用最好的方式給大家朗誦。課前30分鐘完成自學、交流、合作。第二節課大班交流,也是大展示環節。每個組爭先恐后地上臺來發言與展示。一個組6人上臺依次發言,說到:我們讀到了秋天豐收的喜悅,因為有“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擬人手法說出了豐收的喜悅。
師:請為大家朗誦豐收的喜悅。請另一組上來闡述你們的觀點。另一組說:我們讀到了凄涼的秋天。因為漁民沒有捕到魚……
師: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另一個小組上來解說……每個小組都發表意見后教師總結學生交流的信息,歸納后教師再引導提升作者寫詩的情趣和意境。
整個課堂始終以學生小組展示學習成果為主,教師是主持人,適時站出來組織展示的順序,最后才歸納總結。真正實現學生是課堂主角,展示的也是學生學習的成果。課堂是學生思維碰撞的訓練場,知識情感交流的體驗場,教師不再做無謂的講解。這樣的教學形式,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這樣以生教生,以小組促學習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激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及時反饋學情,激發學習熱情
問題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提出了問題,寫下了反思,如果不加利用,那就失去了學習的激情,所以教師要將這些學情反饋到解惑課堂。
《孤獨之旅》是長篇小說《草房子》的節選。課文通過杜小康的放鴨之旅來表現成長主題。導學案自習后學生學情反饋:事件的概括梳理90%正確。19位同學提問:杜小康為什么要去蘆蕩放鴨?他家為何會一落千丈?6人提問:他哭了起來,并不是悲哀,他為什么哭?杜小康為什么要冒著危險找回鴨子?5人寫出自己的孤獨經歷。于是筆者設計了解惑方案,以“孤獨的環境”為課堂主線,把學生的提問(學生提問1:“為何會一落千丈”,“為何去蘆蕩放鴨”,“父親的計劃是什么”;學生的提問2:“滴血”句、“哭”句的理解)貫穿課堂,重點分析成長環境,最后上升到主題反思。
課堂中學生完全融入了課堂,融入了小說,最后由2位同學配樂朗讀自己的格言時課堂進入,響起陣陣掌聲。所以解惑時要把學生問題還原課堂激發學習激情,引導學生在課堂體驗感悟加深理解。
三、讀析悟寫多種體驗式教學促進文本理解
1.讀析結合促理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前言》中指出“國文和英文一樣,是語言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指導有方的朗讀教學,能讓學生在朗讀之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例如高爾基的《海燕》,解惑課堂中要注重朗讀,激情的朗讀可以把課堂引向,教師的朗讀可以調動學生的激情,指導學生自己朗讀可以在音樂聲中被感染,從而促進學生體驗理解作品中的意象。
師:你從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中讀出了海燕的勇敢、樂觀?
師:哪位同學給我們讀一下這兩個句子,要讀出“越來越勇敢,越來越興奮”的感覺來。
……
師:第4、5、6段寫海鷗、海鴨、企鵝,通過它們的膽怯襯托出海燕的勇敢。這些動物的“膽怯”體現在哪些詞語上?圈出來,與描寫海燕的詞語進行對比,感受表達效果的不同。用你的語言讀出他的特點。(生圈劃)
師:說得多好啊,有跟有據,有頭有尾。請給這些詞加上重音來讀一讀。讀出他們膽怯的心理。
2.抒寫感悟,提升表達,人文教育與語言訓練同步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在《弘揚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說“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應該是語言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綜合。”語文教育也是教育,它注重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的培育。
有效的語文課應該創設一些活動和情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文章和作者的內心,并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心聲,提升自己的思想。
丘吉爾的回憶錄《我的早年生活》對學習上并不理想的學生觸動很大。導學案中反應,學生能做出完整的內容概括,因為全班基本能概括出3-4個事件,但文中人物的性格品質的概括比較片面,還需要集體交流并深入感悟,需要再通過一些交流活動將丘吉爾的優秀品質內化為自己的性格品質。
本文的內容和主旨學生都還易理解,但是要真正深入內心是需要在課堂上強化體驗的。所以筆者設計了2次學生活動來促進理解和表達思想:板書自己對丘吉爾的評價詞;抒寫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語。
評價與概括、抒寫與表達都是語文課中應該訓練的能力。學生板書自己的閱讀體驗,很有成就感。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寫下感悟后,深情地朗讀自己的格言很有自豪感,語言訓練與人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
四、巧妙點撥,逐步挖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由于學生的閱歷較少,所以有時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會比較淺,這就需要教師巧妙點撥,逐步引導學生提高認識。教師不僅要善問善答,更要重視鼓勵和教會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
例如教學案例《我的叔叔于勒》:38份學案,有13人對小說主要內容有完整概括,還有很多同學概括不全面或者錯誤,這就要求教師在第二課時對這項內容做概括指導;有11人對故事情節有正確清晰的梳理,但對故事的劃分還有商榷的地方,所以在第二課時教師還要就情節發展的劃分做分析點撥。
有30人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評價為“虛偽、貪婪、唯利是圖、自私、冷漠”,大多數學生只看到父母的可鄙的一面,只有1位學生也理解到父母這樣做也是出于無奈,因為生活貧窮,也只有1位學生理解到作者用文中“我”來觀察父母,觀察人生,小孩和父母對金錢的看法是不同的,父母太看重錢。但這樣的認識也是片面的,這時就要加進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適當做發散引導,教師發散性提問:“你們對菲利普夫婦只有憎惡嗎?還有其他情感嗎?說說你的理由。”由此提升學生的認識,使學生對小說人物和主題的理解可以更多元化。教師再接著引導提問:“難道社會真的是世態炎涼嗎?小說中有溫情嗎?”從而引出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思考和讀者反思。
所以在“先學后教”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導學案,把學生的問題整理好,設計好解惑策略,并有意識地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等方式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那才是一堂有思維活力的課。
參考文獻:
[1]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李志厚.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