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駱賓王在獄詠蟬

駱賓王在獄詠蟬

時間:2023-05-30 09:27: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駱賓王在獄詠蟬,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詠物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詠物詩。如蘇軾的《紅梅》(2004年北京卷)、陳維崧的《醉落魄?詠鷹》(2007年安徽卷)等。另一類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如駱賓王的《詠鵝》、張謂的《早梅》等。詠物詩既可用來托物言志又可用來詠物明理。詠物詩除運用托物言志手法外,還兼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比興、聯想和想象等修辭,達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備的佳境。因而鑒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一、分析所詠之物的外在特征、環境特點、內在神韻、品格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于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欣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中的一題: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2)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鑒賞詠物詩要從托物言志人手。首先,弄清所詠之物在形態、聲音、色澤、環境等方面的特征。呂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其次,分析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揭示所詠之物特征的,答題時要用到“比喻、擬人、對比、襯托、象征”等表達技巧類術語。呂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運用了擬人修辭描述木芙蓉。最后,分析作者借所詠之物抒發的思想情感,答題時要用到“正道直行、堅貞孤傲、高潔超逸”等表達思想情感類術語。

二、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由于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身居高位的虞世南在《蟬》(2002年京皖卷)中表達的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表明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憑借,自能聲名遠播。被誣入獄的駱賓王在《在獄詠蟬》中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通過餐風飲露的秋蟬形象,表達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心情,也流露了“飛難進”而欲飛、“響易沉”而仍欲響的不甘沉淪的奮進精神。仕途蹇滯的李商隱在《詠蟬》中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展示了一個懷才不遇、生活清貧的正直文人形象,譴責了當時的政治集團。三位詩人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借詠蟬比興,寄托個人不同身世遭遇。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托。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第2篇

劉熙載《藝概》說“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也就是說,詠物詩詞往往是詩人將自己的形象、情感傾注在客觀物象中,借助物象來表現自己的心態、情志、愛憎,把物人化,詠物以寫人、借物以抒情。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唐代三首著名的詠蟬詩:

其一虞世南《蟬》

垂矮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筆下的蟬:矮兒長垂,居高位,飲清露,聲清遠播。

其二駱賓王

《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筆下的蟬:身處深秋,露重風多,雖然竭力鳴唱,其聲音也只能是低沉并易沉寂的。

其三李商隱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筆下的蟬:棲居高樹,吸風飲露,故而饑餓難飽,苦吟至五更聲竭仍無人同情,只是徒勞。

為什么同樣是蟬,同居高樹、吸風飲露、高聲鳴唱,卻或清高聲遠、或低沉壓抑、或苦楚哀怨而截然不同呢?作者的氣質、地位、遭遇不同也。虞世南乃初庸宰相,時人稱贊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詩人筆下的“蟬”,就是他自我意識的表露。而駱賓王當時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政見不合,觸怒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莫須有的貪贓罪名下獄。其詩是他在獄中聽蟬鳴有感而作。全詩雖寫蟬聲,卻處處浸透著一種低沉、壓抑的情緒。至于李商隱一生困擾在牛、李黨爭之中,雖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可惜“運與愿違”,為人清高,仕途困頓,生活清貧。其詩借與蟬對話的形式詠物起興,興之所至充溢著作者的情思,那憂郁感傷的調子、感嘆個人的淪落、世道衰敗的情緒正是位卑寄人籬下的苦楚。難怪有人評價說:“虞世南是清明人談論真理,駱賓王是患難之人訴說隱痛,而李商隱則是不滿現實的牢騷話。”三位詩人同是寫蟬,我們看到的卻是三位詩人各自的影子,寄托了各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理想志趣,構成了不同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

既然詠物詩詞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描摹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追求的,那么鑒賞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體物,欣賞作者對于所咪之物特點的描摹和劉畫,即意象分析

詠物詩首先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征等等,追求貼切逼真;或寫其所處環境,求其“形似”。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詞時首先從文本出發準確把握詩詞中所塑造的客觀物象。如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住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在下闋塑造了“孤鴻”的形象,欣賞時要注意詞作對“孤鴻”意象的描摹:其所處環境即上闋的“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顯然是夜深人靜時極微小的一點光亮變化;其動作為“驚起”“回頭”“揀”“不肯棲”,只得歸宿于寂冷的沙洲;其心境(當然是詞人的揣度)“有恨無人省”。據此進一步對“孤鴻”這一意象概括為:驚恐不安,異常警惕,心懷幽怨,孤獨寂寞之藝術形象。

2、移情,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詠物以寫人,借物以抒情,鑒賞的第二步就是由物到人,由實到虛,體悟其精神品格,求其“神”,即“不滯于物”。詠物詩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托的感情。蘇軾筆下“驚恐不安,異常警惕,心懷幽怨,孤獨寂寞”的孤鴻不正是蘇軾被貶黃州“幽約怨悱不能自言”的自我寫照嗎?同樣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而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托,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鑒賞詩詞一定要了解一些詩人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適當了解詩人所處時代的風貌,這有助于準確把握詩歌內容及思想感情。孟子曰:“頌其詩,讀起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也就是知人論世。

3、分析咪物詩的表達技巧

詠物詩詞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比興等表達技巧。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具體描寫上,又通常運用白描、渲染或側面烘托等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高考鏈接:

(一)2010全國Ⅰ卷12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

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

(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

[命題分析](1)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與表達技巧的能力,即體物。(2)題考查考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與表達技巧的能力,即移情。

[參考答案](1)這首詩描寫了素蝶隨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襯日光騰起,順著風勢返回;在花叢中時出時沒,于樹葉間上下翻飛。是通過索蝶和周圍事物的關系(或“以物襯物”)、對不同情況的反應(或“白描”)來描寫的。

(2)這首詩通過對素蝶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最后兩句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借物寓意”)的手法。

(二)2010山東卷14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8分)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

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

適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

但恨處非位,愴恨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②愴恨(liang):悲傷。

(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

(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

[命題分析](1)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即體物。(2)題考查考生評價詩人思想情感與表達技巧的能力,即移情。

第3篇

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時也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歷九月,如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之句,再如唐代杜審言《登襄陽城》中有“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之句。

2. 九秋

整個秋季共分為九旬,故古人有時也用“九秋”來代稱秋天。如晉代詩人張協的《七命》詩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飆。”再唐代白居易《望月有感》詩曰:“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3. 金秋或“金天”

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屬金,故稱“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奉和圣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一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金天凈兮麗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詩人陳子昂在《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也有這樣的句子:“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4. 素秋或素節

古人認為,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白黑黃)中的“白”,故稱。有時指重陽節,有時則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云:“我來夏云初,素節今已屆。”再如唐代廖匡圖在《松》中有云:“直待素秋搖落日,始將凡木斗榮枯。”

5. 金素

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編撰的《昭明文選》輯南朝宋代山水詩人謝靈運《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術職期闌署,理棹變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6. 素商、商秋

按古代“五行”之說,秋天色尚白,屬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的音階,故秋天又稱素商。元朝馬祖常《秋夜》詩云:“素商凄清揚微風,草根知秋有鳴蛩。”

又因晚秋寒風凄厲,與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應,故名商秋。晉代潘尼《安石榴賦》中有句云:“商秋授氣,收畢斂實。”

7. 勁秋

指肅殺的寒秋,因秋風勁吹,故名。晉代陸機《文賦》中有句曰:“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8. 泰秋、白藏

泰,物豐,謂其時安泰吉祥。《管子·山國軌》有這樣的記載:“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發。”按五色學說,秋色為白,秋又為收獲儲藏季節,故稱。如《爾雅·釋天》曰:“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9. 西陸

古代指太陽運行到西方七宿的區域,本為二十八宿中昴宿之別稱,后亦代稱秋天。如晉代司馬彪《讀漢書》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陸之秋”之句,唐初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在獄詠蟬》詩中亦曰:“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第4篇

一、借助標題,可以把握詩歌的題材內容

1.即景抒情詩

(1)以四時早晚等時間名詞為題。如《春曉》(孟浩然)、《錢塘湖春行》(白居易)、《早秋》(許渾);(2)以自然景物、山川名勝為題。如《江雪》(柳宗元)、《月夜》(劉方平)、《滁州西澗》(韋應物)、《黃鶴樓》(崔顥);(3)以“登”、“書”、“望”、“游”、“觀”、“題”等詞語為題。如《登鸛雀樓》(王之渙)、《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望廬山瀑布》(李白)。此類詩歌以寫景作為主要內容,多借描寫四時眼前之景來抒發作者當時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類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1997年高考詩歌《望洞庭》(劉禹錫)、《題君山》(雍陶),1998年高考詩歌《題李凝幽居》(賈島),2007年江西卷的《金陵晚望金陵圖》即屬此類。

2.傷時感遇詩

用一個短語或句子,敘述詩人遇到的人或經歷的事。如《江南逢李龜年》(杜甫)、《過故人莊》(孟浩然)、《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楓橋夜泊》(張繼)、《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韋應物)。此類詩歌以敘寫詩人遇到的能觸發某種心理活動和情感的人或事為主要內容,多采用融情于事的寫法。2000年高考詩歌《約客》(趙師秀)、2002年《春夜洛城聞笛》(李白)、2007年遼寧卷《秋夜獨坐》(王維)即是此類。

3.送別懷人詩

標題中往往有“送”、“寄”、“懷”、“憶”、“別”、“夢”等字眼。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夜雨寄北》(李商隱)、《天末懷李白》(杜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孟效)、《留別王維》(孟浩然)、《夢微之》(白居易)。此類詩歌多以送別或懷念親人、情人、友人為主要內容,抒寫真摯的親情、愛情、友情,表現對親人、情人、友人的思念,有時也表現游子旅居的愁苦和孤寂。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2001年高考詩歌《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2007年山東卷《出關》(徐蘭)即屬此詩。

4.詠物詩

以動植物名稱作為標題,如《在獄詠蟬》(駱賓王)、《蟬》(李商隱)、《鷓鴣》(鄭谷)、《金錢花》(羅隱)。此類詩常以詠某一動植物來表示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某種認識、理解和追求,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1994年高考所選元稹的詩歌《》、2007年北京卷《》、2007年重慶卷《海棠》(蘇軾)和《牡丹花》(白居易)即是此類。

5.詠史懷古詩

(1)以歷史人名為題。如《蜀相》(杜甫)、《賈生》(李商隱)、《西施詠》(王維);(2)以遺址地名為題。如《石頭城》(劉禹錫)、《赤壁》(杜牧)、《隋宮》(李商隱);(3)有“懷”、“古”、“懷古”、“詠”等詞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越中覽古》(李白)、《詠懷古跡》(杜甫)。此類詩歌往往以歷史遺跡、歷史人物、歷史事跡為題材,或抒發詩人對世事巨變、物是人非、國家興亡的慨嘆,或總結經驗、告誡統治者吸取教訓,或謳歌歷史人物,表達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理想。多采用借古諷今、對比等手法。2007年湖北卷《華清宮》(吳融)和《過華清宮》(杜牧)、浙江卷《烏衣巷》(劉禹錫)即是此類。

其他如邊塞詩、宮怨詩、田園詩、題畫詩等,標題都有一定的語言標志,憑借這些語言標志都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把握。

二、借助標題,可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1.有些標題明示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書憤》(陸游)從標題看,“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再如2007年遼寧卷《秋夜獨坐》(王維),借助標題可知本詩抒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

2.有些標題暗示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唐代崔涂的《孤雁》,從標題可知,這是一首詠孤雁的詩,再結合詩句不難發現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再如2007年的安徽卷的詞《醉落魄?詠鷹》(陳維崧),從題目中作者吟詠對象“鷹”可以猜測出,本詞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

三、借助標題,能夠解讀詩歌的表達技巧

《考試說明》對詩歌鑒賞的要求,鑒賞文學作品表達技巧。我們借助標題可以了解作品的表達技巧。

第5篇

一、理想人格的象征與追求

蟬本來只是作為普通一物出現在早期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因素較少,后來逐步豐富化。太康文人陸云在其《寒蟬賦序》中云:“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侯守節,則其信也;加一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此段文字對蟬的優良品德大加贊美,歸結為“文”“清”“廉”“儉”“信”五德,可以作為士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了蟬意象上寄寓的人格追求。

在古人眼里蟬有許多特征,“蟬蛻于污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它棲于高枝,餐風飲露,因而蟬是清高的,頗有遠離塵世、自守高潔、與世無爭的隱士風度。梁代名士楮曾贊它“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北周盧思道也說:“輕身蔽數葉,哀鳴抱一枝。”唐代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則突出強調詩人的人格美。萬事非一帆風順,當理想和現實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士人的視角往往由對蟬的敬仰轉化為內在的惺惺相惜,轉化為內在的堅守。蘇軾《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說蟬“蛻形濁污中,羽翼便翾好。秋來閑何闊,已抱寒莖槁”正是語意雙關,表現士人不屈于黑暗現實,潔身自好,隱身保節的堅定信念。

二、高處不勝寒的失意之悲

前文中說蟬處高枝,餐風飲露,不食黍離,表其高潔脫俗。然而當周遭環境惡化,其又雙翅難展,有聲難發,高處不勝寒。宦海浮沉、世態炎涼等,難免滋生文人命運坎坷的迷惘和感傷,因此蟬成了文人筆下絕佳的寄托之物。

例如賈島《病蟬》“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通過對蟬的描寫反映了自己的失意之悲。實際上,在污濁的社會現實中,高潔之行和獨孤失意之悲是密不可分的。這種無人賞識理解、世無知音的深沉痛苦,在士人中較為普遍。“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獄詠蟬》)詩人借蟬自喻,寄托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之情,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飛難進”比喻政治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蟬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為一體,寄托遙深。再如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保,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對蟬處境的概嘆分明就是對自己境遇的喟嘆,表現出一個仕途落魄者無奈的悲情。“無情”二字將蟬和詩人的失意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三、生命短暫,感時傷逝的時間意識

蟬的生命頗為短暫,盛夏始成蟲,深秋便死去。莊子在其文《逍遙游》中說“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即是蟬。蟬的這一習性極易引發文人的情感共鳴,當人們聽到秋蟬的高吟往往會觸發自己的生命之感,生出人生短暫而宇宙無窮的無邊愁緒,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強烈的時間意識。對于人生來說,生命只有一次,猶如自然界的季節更迭,到了秋季萬物蕭瑟如蟬一樣好似到了末路,故而易悲秋傷己。初唐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六首·其十二》曰:“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中唐詩人劉禹錫《答白刑部聞新蟬》說:“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詩人在凄涼的蟬聲中寄寓了他們對流逝生命的體驗。蟬在秋日鳴叫,似在哀怨命不久矣,是對生命留戀的離別曲。反觀詩人,滿懷希望入世,而在嚴酷的現實中希望落空,于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萬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么士子的生命體驗投射到具有某種相似特質的蟬上也不足為奇了。自古以來,傷逝傷時之中往往也滲透著把握當下的生命意識。詩人寫蟬,在對生命驚恐悲嘆之余也包含著對人生的把握和執著。正如曹操感嘆“人生幾何”的同時,又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四、羈旅離別的悲情體驗

蟬意象也是古代詩人羈旅之愁的載體。蟬即是秋的代名詞,又給秋增加了一些悲涼凄清的氛圍,經過長久的文化積淀,蟬的這一特定意義所指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一種孤冷意象融入到遠游別離之中。古人為生計為功名背井離鄉,羈旅天涯。飽受凄風苦雨和人生重壓的士子們感受秋涼襲人,寒蟬悲鳴時,很容易觸景生情,或融情于景。一方面,蕭瑟之景,凄切之聲直刺人心,引發人們的悲愁情緒;另一方面,人生勞苦、困頓、離愁凝聚心頭,融入到鳴蟬、秋景之中,無疑找到了一個具體直觀的表現方式。因而,在以離別、相思、羈旅為主題的詩詞中,蟬意象頻頻出現,或作為表現愁緒的媒介,或作為點染悲情不可或缺的佐料。

詩人張喬《蟬》:“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細聽殘韻在,回望舊聲遲。斷續誰家樹,涼風送別離。”說的就是離別之苦。傷離別最為出名的當屬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悲情渲染,把離別時的典型場面和景物攝入此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詩人把離愁別恨寄于蟬身,而蟬的孤獨悲苦卻又常常是詩人的化身,“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朱熹《宿寺聞蟬作》)。蟬在凄寒的夜晚哀鳴,詩人在他鄉客居惆悵,“蟬”“客”用一個“驚”字連接,同在夕時發嘆,物我感應、融為一體,孤獨無助,羈旅之悲令人動容。

第6篇

一、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1、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3、梅花。“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于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征。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澤民:“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肌膚姑射白,風骨伯夷清。”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托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4、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劉禹錫:“后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里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另外,如象征高潔的品質,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

二、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1、芳草。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土》:“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2、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3、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4、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對友人的懷念。劉長卿《謫仙怨》:“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寫別后相隔之遙與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對月恩人就更多了,如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

5、杜鵑。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6、蟋蟀。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元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后的惆悵。

7、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三、寄依依惜別之情

1、柳樹。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 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2、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著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他們都借助于猿啼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

四、抒盛衰興亡之感

1、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臺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里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2、烏鴉。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李商隱《隋宮》:“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五、送邊、送別之所

1、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第7篇

關鍵詞: 古典詩詞;“悲秋”;意象;情景交融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3)02-0073-03

“悲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曲感傷旋律,它由蕭瑟、凄切、衰敗的秋景、秋物、秋色、秋聲結合人自身境遇而感發,主要抒發的是人對自身悲劇的感慨和一種生命的悲哀。

對“悲秋”的研究,有的學者從文學史時序出發研究“悲秋”的原型、歷史接續及影響;有的學者研究“悲秋”的言敘方式;更多的學者則從“情景關系”角度來研究“悲秋”。在這里筆者則試圖通過一系列“悲秋”意象來探究“悲秋”的意義。

一、古典詩詞的“悲秋”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重要的詩學審美范疇,《周易·系詞》提出“立象以盡意”原則,所以意象的古義是“表意之象”。[1]意,包括情、志、事、理等方面;象則包括景、物、色、聲等方面。二者結合起來構成古典詩學的基本范疇。[2]“悲秋”意象是多種多樣的,與秋外在的自然形態和自然之物是分不開的,在詩詞中多呈現為意象群。“悲秋”意象, 主要可分為秋景秋色、秋物秋聲和秋日天象三大類。

(一)秋景秋色,主要包括秋風落葉、秋雨和霜露等三種意象

1. 秋風落葉

瑟瑟秋風是身感耳聞的悲涼之氣;枯槁飄零的落葉是可以目見的,易引起人的感傷情緒,產生生命易逝的悲哀。先秦時代,屈原《湘夫人》中“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已有悲秋因子的存在,秋與人之哀傷有了一定程度的關系,即秋引發、加深和表現了詩人的哀傷。[3]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句,此一聲“悲哉”開中國文學史上“悲秋”主題的先河。賈島《憶江上吳楚士》“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頗富動感,氣象雄渾,渭水西風陪襯居者懷念行者的心情,將一段悲愁之情寄于秋風落葉。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曾說這兩句詩是“置之盛唐不可復別”。[4]

2.秋雨

秋雨最易扯動人的情思,也最易扣響情感的門環。李商隱作《夜雨寄北》時只身在蜀,家小在河內,巴山秋夜,夜雨瀟瀟,激發了作者纏綿的相思之情并以詩代書。柳永《八聲甘州》首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使整個畫面有一種凄清的動態美,物態總是與心靈相遇相契才產生詩意,“暮雨灑江天”告訴我們詩人的心靈是流動的,雨水仿佛在洗滌著清冷的殘秋,灑濕了江天,也灑濕了羈旅漂泊者的心靈,雨水灑洗,秋天越發清冷凄涼,客思越發濃烈。

3.露和霜

霜露屬冷色調,從視覺上就給人一種清冷之感,身感至心。駱賓王《在獄詠蟬》中“露重飛難進,風多響亦沉”,以蟬的艱難處境“露重” 以及“風多”喻己之冤屈難伸,感慨仕途的艱難并抒發自己的哀怨之情。柳永《八聲甘州》中“漸風霜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這幾句描寫使人滿目蕭瑟,更覺風霜漸漸凄冷,但氣象雄渾,悲壯中蘊含著無限的感慨蒼涼,一股思鄉之情演繹成了漂泊游子對精神家園的渴求。

(二)秋物秋聲,主要包括動物和植物兩大類

1. 動物:主要包括(孤)雁南飛哀鳴、秋蟬殘鳴和寒鴉悲啼等三種意象

雁南飛是秋天特有的現象,南飛即“還鄉”,易引起人的思鄉情懷。孤雁南飛哀鳴,更易勾起文人的孤獨感傷悲涼之情。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描寫邊地的秋夜中偶爾的雁鳴給人的心理觸動。戰事頻繁,邊地交通早已中斷,路上已沒行人,邊塞秋夜籠罩著沉郁死寂的氣氛,大雁不僅沒有給邊地帶來一絲生機,反而更增添了幾分冷落與悲涼,路斷人行是目之所見,戌鼓雁聲是耳之所聞,詩人通過對自己所見所聞的描繪,生動具體地展現了一幅邊地秋景圖。尤其是“一雁”突出地表現了作者一種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漂泊無依的艱澀。[5]蔣捷《虞美人》“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景物描寫視聽結合,小舟在濃云低垂下空闊的江面上漂泊,西風中傳來失群大雁的哀鳴,這孤雁漂泊的愁思長長,誰問誰憐?孤雁的聲聲悲鳴叫人心碎。

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喧鬧的生命十分短暫。秋蟬殘鳴既從聽覺上給人一種凄切的感觸,也預示著生命的脆弱和即將結束。李商隱的《蟬》,以蟬自喻,抒發自己的清高、清貧和不得志,詠嘆出了詩人在動蕩的晚唐時代,個人遭遇的坎坷不平。[6]柳永《雨霖鈴》首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讓清秋的寒蟬殘鳴聲營造了一種離別時濃厚的感傷氛圍。

烏鴉又叫寒鴉,這和秋的凄冷有關。鴉凄切的叫聲和秋天中人的感傷又相關,寒鴉棲息于樹,幾聲悲啼,易于引起孤獨漂泊者的愁思,引發多種感觸,故鴉在秋天悲啼也使人感到秋的寒涼。張繼《楓橋夜泊》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烏啼”是秋聲的象征,見其棲巢不穩,打破夜的寧靜,引發愁思,正以映襯滿懷旅愁的不眠之客,創造了悲愁的情感基調。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首句“枯藤老樹昏鴉”中“昏鴉”為這幅黃昏蕭條的孤旅圖更添了幾聲悲啼。枯藤纏附于老樹,黃昏時烏鴉歸棲于老樹之上,草木野鳥都有歸宿,正以反襯游子之漂泊無歸。

2. 植物:主要包括秋菊和蘆、菰、荻、江楓、梧桐(雨)等一些特殊意象

秋菊色彩美麗燦爛,亦可作為“悲秋”意象,當秋菊這種美麗與人物的生命和所處的環境不能與共時,便產生失衡感、落寞感和孤獨悲哀。秋菊作為“悲秋”意象,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這在李清照詩詞中表現得較為典型,李清照后半生有過較長時間顛沛流離的生活,感傷敏銳的心靈面對秋菊有憂愁,更有孤獨冷清。憂愁如《醉花陰》里“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孤獨冷清如《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深秋正在盛開,可是容顏已經憔悴消損,“人比黃花瘦”,又怎有心思去將它采摘?

蘆、菰、荻、江楓、梧桐(雨)等是一些特殊的“悲秋”意象。蘆、菰、荻等屬水生植物,根系脆弱,秋天花白,秋日殘敗是顯而易見的,使人產生生命的脆弱之感。江楓秋天變紅,象征秋色,能引發愁思,滲透著生命將逝的意味。秋雨滴打著梧桐枯葉,目見耳聞,容易觸動人的心靈,產生感傷之情。張繼《楓橋夜泊》中“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經霜,與“漁火”相映而紅,如炯炯的眸子,與愁人無言相對,巧妙地烘托了江上孤客的旅愁。韋應物《夕次盱眙縣》中“人歸山郭暗,雁下蘆州白”描寫人歸雁宿,各安其居,看著白茫茫的蘆花催生了懷鄉之情,天大地大,何處是家?白居易《琵琶行》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中一組意象“楓葉荻花”瑟瑟作響,營造了一種感傷的送別氛圍。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女詞人聽梧桐細雨,敏感破碎的心靈被滴打著,分不清是聽覺還是心靈的感觸。《踏莎行》中“隔夜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雨聲菰葉交響生悲,借凄清之景抒凄涼之情,詩人從風雨菰葉聲中感受得特別深刻。

(三)秋日天象,主要包括秋月和星(牽牛織女星)兩種意象

月亮在古典文學中作為一個綜合型意象頻頻出現。秋夜,月亮分外明亮,望月的人會把思鄉懷人等種種情感寄予明月,明月發揮著情感傳遞功能,秋月作為意象,更蘊含著濃郁的“悲秋”氣息。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亮觸動著詩人的心,勾起滿腹思緒,月明人遠,思深情長,滲透著淡淡的悲哀。李煜《相見歡》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殘月一鉤,勾起心中千絲萬縷的去國懷鄉之愁和無限的亡國之恨。

牽牛織女星作為“悲秋”意象,用來表現情侶之間遠在天涯的相思之苦,但也別有所寄托。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織女隔銀河以望牽牛,可望而不可即,無限相思。詩中將織女星擬人化,言因終日相思不能織布,淚落如雨。[7]杜牧《秋夕》一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中“牽牛織女星”觸動了遭棄宮女的心,哀婉自身不幸,傾慕他人之有幸,心事盤繞全在這舉目仰望之中。聯系作者人生的窮愁潦倒,何嘗不蘊含著政治上不得志的愁悶呢?

綜上所述,“悲秋”意象可概括為秋風落葉、秋雨、露霜、(孤)雁南飛哀鳴、秋蟬殘鳴、寒鴉悲啼、秋菊、蘆菰荻楓、梧桐(雨)、秋月、牽牛織女星等。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單一的,而是審美主體適時適地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間相互映襯生發、對比強化、和諧浸染、視聽動靜結合,就形成了“意象紛呈,觸類多通”。[8]如呂巖《梧桐影》:“明月斜,秋風冷,古人今夜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全詞四句,由明月、秋風、梧桐等組成意象群,畫面豐富多彩,有利于情感表達的需要,更有利于創造詩詞意境。

二、情景交融——“悲秋”情懷與“悲秋”意象的契合點

“悲秋”是一種復雜的情懷,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中國文論講究詩歌的本質是情景交融,提倡感物說和言志說,即外感于物,言動于心。情與物遇,目擊道存,精神與物態的契合,有時是“一見鐘情”式的拍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因而詩的意象,有時簡直就是物象,而抒情也簡直就是狀物。[9]如歐陽修《秋聲賦》中“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秋中有情的感傷,情中有秋的落寞。

詩人之怨憤與愁緒不源自物,而源自人生的窮途失意。詩人摶結秋日景觀,正是以其性情,而“悲秋”也。并不是欲悲秋日之草木零落,而是悲其人之窮、愁。哀怨之心甚熾,胸中全是秋意,則已無需值秋日而有悲秋,其發而為詩,則無往而不含秋意。秋本無情無志,更沒有感傷,不過是秋外在的自然形態和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之更契合中國文人的心境罷了,情與景的交融方見中國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

[2]趙永紀.詩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3.

[3][10]陸玉林.傳統詩詞的文化解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02;106.

[4]賀新輝.全唐詩鑒賞辭典(第九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713-1714.

[5]林高俊.邊塞詩賞析[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77.

[6]傅德岷.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214-215.

[7]賀新輝.古詩鑒賞辭典(第三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05.

第8篇

【關鍵詞】詩詞鑒賞 高考 探究

古詩詞自1994年引入高考試卷以來,至今已考查18年了。十余年間,除了1996年考的是元曲外,其余的年份均考查唐宋詩詞。高考之所以選擇唐宋詩詞作為命題的內容,其原因是唐宋詩詞體裁齊全、流派眾多、名家璀璨、影響深遠,代表了我國古代詩詞的最高成就,以此作為命題文本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

一、避免失分的三要素

1.必須讀懂作品。詩歌鑒賞,可以在“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以及“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任何一個“點”上命題,但無一例外的是,任何一道題都會是“考查一點,關涉全篇”的。所以,讀懂全詩是解答鑒賞題的前提。就如要求鑒賞詩詞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準確理解詩人在詩中描繪的意象,認識詩人在詩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就不可能把握詩作的內容,不可能參透詩作的主旨,也就不可能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沒有讀懂詩作,即使在解答其他相關試題時,也會因為缺乏對詩作的整體把握而出毛病。

2.必須掌握一些文學鑒賞常用的名詞術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結構形式”“修辭手法”“藝術風格”這些基本概念各是指的什么,又包含著什么,它們與相關概念之間有些什么區別又有什么聯系,這些問題必須弄明白。筆者認為,此類知識性的問題,只要集中一段時間,花費一些精力,收集一批資料,增加一輪訓練,就能較好地解決,考場上,那些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的答案一定會大大減少。

3.必須注意答題規范。考生能夠正確地理解詩詞,但不注意答題規范,不能恰當表述,同樣會造成失分。因此考生在答題時一定要明確答題要求特別是隱性要求,題目問什么就答什么,題目要求怎么答就怎么答,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帶水。所作答案要符合簡答的一般格式,既要有觀點又要有分析,觀點要清楚明了,不能含糊其辭,分析要緊扣作品,不能東扯西拉。同時表述一定要規范,做到簡明、連貫、得體。

二、古典詩詞鑒賞高考復習策略探究

1.明確目標,避免盲目。高考既是對人才的選拔,也是對高中語文學習效果的檢測。因此,它對高中語文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由前面兩部分的分析得知,高考詩詞鑒賞試題重在對學生理解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評價鑒賞能力的考查。我們在平時的詩詞鑒賞教學中就應該注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詩詞鑒賞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把高考詩詞鑒賞試題作為范例,結合教材和讀本中的詩詞內容,對高考詩詞鑒賞試題考查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一個知識體系,然后將這個系統化了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在詩詞鑒賞學習中就有了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避免了他們在這方面學習的盲目性。

2.感知語言。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詞語言的特點是含蓄、凝練、音樂感強、有韻味的。鑒賞一首詩歌,我們應學會指導學生品味語言。首先要讀,不是一般地讀,而是用腦、用心地讀,有感情地讀,這樣就會感受到適應思想內容的需要而產生的優美旋律,就會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思想內容就會從對語言的品味中表現出來。其次,品味詩詞語言要了解詩詞語言的特點,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杜甫的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語言率真樸素,平白如話。陶淵明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語言平淡真切。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對不同作家、不同的語言風格了如指掌,為詩歌鑒賞打好基礎,以便考試時得心應手,答題準確。

3.評析煉字。仔細分析設計的問題,揣摩命題意圖,弄清題意,找準答題的切入點,看題干限制,弄清問什么,避免先入為主,答非所問,解題時要注意題目要求:問怎樣描寫的,就要從正面與側面,虛與實,動與靜,時空順序層次的安排,各種感覺的調動,意象的選擇 ,修辭的使用等角度入手;概括某方面特點,只要簡單的一兩句;賞析則要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賞析思想內容,就要大處著眼,整體把握,有觀點有根據,不要簡單地翻譯詩句;談藝術技巧就應從用了什么技巧,這個技巧如何有利于內容的表達入手;談語言特色則要分析語言風格是含蓄蘊藉還是直白曉暢,是典麗精工還是樸素自然等。

4.聯系作者生平,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在分析詩歌內容之前,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社會背景并學習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孟子說“知人論世”,了解一個詩人的性格特點、創作經歷、風格特征對鑒賞其詩作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在鑒賞詩歌時我們只是就詩論詩,難免犯片面、盲目的錯誤。了解詩人生平、了解詩作背景,是我們把握詩歌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的必經之路。在鑒賞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時,一定要聯系作者生平,聯系作品的創作背景。

5.抓住題目,聯想主要內容。感情是詩的生命,詩歌是以抒發真實的、強烈的、帶有普遍性的情感為主要特征的。詩人描寫人、事、物或景時,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張。同時,詩還是敘述生活的藝術,是人生哲理的藝術反映,一般有理想信仰、人世經驗、社會風云、生活智慧的閃光。詩歌的思想內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隱晦曲折的,需要考生深入領會把握。

有些古詩詞的題目直接暗示了詩歌的主題思想,抓住詩歌題目,通過聯想分析便可以大致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以及作者的思想傾向。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一例,假設在不知道詩歌內容的情況下只分析詩題,我們至少能獲得三方面的信息,一是詩作的主要內容是在寫春夜的一場雨;二是詩人的情感基調是欣喜而快樂的;三是詩人喜悅快樂的心情是由這春夜之雨引發的,那么這場雨一定是一場能滋潤大地、滋潤人心田的喜雨。通過解讀詩題,學生便能簡單明了地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再加上對作品背景和詩人經歷的分析,整首詩的基調其實已經掌握,分析鑒賞起來自然輕松自如。

要了解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情感,關鍵在于如何看出詩詞的情感來。首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從作品的整體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語就下結論。其次,要關注題目及注釋。有些題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等。考題后的注釋是鑒賞中必須加以關注的內容,雖短短幾字,卻是出題人有意識提供給你的必要的暗示。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解題時一定要仔細研讀。

三、結束語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文化中最精致、最燦爛的一頁,是整個中學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由于學生生活經驗不同、藝術經驗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藝術靈感不同,他們在同一首詩中發現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們指導學生鑒賞古詩詞,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就必須要求學生加大文化底蘊的積累力度,多背誦一些古詩詞、名句名篇,多熟悉一些典故和古代文化常識。同時,在平時的詩歌閱讀中,要注意揣摩、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覺接受詩歌文學的熏陶,積極培養自己的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