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35: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呼蘭河傳全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在她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色彩詞語,這與她對繪畫的熱愛有著巨大的關系,她有意地運用色彩詞語增強文章的藝術表現力,表達她對生活的體悟與理性思考,就是這種特殊的藝術手法使得她的作品在中國文壇上走得更遠。
關鍵詞:蕭紅;色彩;意蘊
蕭紅用她那質樸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充滿詩意的小說畫卷,向我們展現了東北這片廣袤大地上生存著的人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抗爭與無奈,他們的辛酸與苦難。翻看蕭紅的作品,往往會被她那不符合小說特點的特質所吸引,這種特質便是她詩性的話語,而這種詩性來源于她在小說敘述中色彩詞語的獨特選取與運用。
一、早年的繪畫經歷培養了蕭紅對色彩的敏感
蕭紅出生在黑龍江省呼蘭河縣,童年時與祖父在后花園的玩樂的經歷為她日后喜歡繪畫奠定了基礎,而蕭紅真正與繪畫接觸還是在她考入哈爾濱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與當時的美術老師高仰山認識之后。在學校里,“蕭紅雖然不是學校美術小組的成員,但是酷愛繪畫,有一次在校園里寫生被高仰山,發現將她列入重點培養的對象之一。”就是這樣一次機會開始了蕭紅真正的繪畫學習。從那以后,蕭紅結識了很多同樣對繪畫有興趣的同學,如徐淑娟,沈玉賢等,他們組織了一個野外畫會,經常相聚一起背著畫夾到松花江兩岸去寫生。蕭紅在美術課上得到了專業的訓練,主要學習西畫,“第一年學鉛筆畫,第二年學水彩畫,第三年學油畫。”這樣的專業訓練讓蕭紅對繪畫有了更大的熱情,甚至曾希望自己成為一名畫家。后來,與蕭軍在哈爾濱相依為命時,蕭紅曾成為金劍嘯的助手,幫助其承接繪畫和廣告業務,負責畫插畫等工作來貼補家用。這些經歷一方面說明了蕭紅對繪畫的熱忱,另一方面說明了她在繪畫上的造詣,正是這種繪畫天賦和專業訓練,讓她對色彩具有特殊的敏感,在對生活的觀察中也能捕捉到別人看不到的色彩;同時用繪畫來表達感情,也為她在日后文學創作中選用色彩詞語進行表達奠定基礎。
二、作品中色彩詞的運用表達了蕭紅對生活的體悟
《呼蘭河傳》是蕭紅后期創作的帶有自傳色彩回憶性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她盡情地表達了對自己童年、少年時的全部記憶與體悟。小說開篇便將讀者帶入到了東北的寒冬歲月,一種天寒地凍隨著文字撲面而來,大地是凍裂的,人的手是凍裂的,整個世界被白色的冰、白色的霜覆蓋著,“大地一到了這嚴寒的季節,一切都變了樣,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風之后,呈著一種混沌沌的氣象”。在灰白的氛圍下,作者回到了故鄉,開始了看似散漫的敘述。在作者的記憶中,故鄉并不是美好的,那里有冷漠的父親、難應付的繼母、不親切的祖母,所以在回憶故鄉時,作者選用了灰白這種具有強烈壓迫感的顏色,籠罩著全篇小說,在呼蘭河生存的人們仿佛也被籠罩在這種灰白之中。面對自然、人生,他們是麻木的、冷漠的、不求甚解的,他們的生命就像由各種顏色混合而成的灰色,自然、命運給了他們什么他們就接受什么,生命對于他們,只不過就像四季一樣,是一種生與死的輪回。“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這種灰白之色在《呼蘭河傳》中還有另一種替代――“刮風和下雨”。在小說中多處可見“刮風和下雨,這院子是很荒涼的了”的描寫。刮風下雨的天必定是陰沉沉灰蒙蒙的,在這種氛圍的包圍下,后花園是荒涼的,“我”的家是荒涼的,一切都顯得那么虛空,頹敗。蕭紅對故鄉的回憶是感傷的、沉重的,她批判地憶述故鄉的事、故鄉的人,故鄉的一切封建陳腐、愚昧麻木,所以在《呼蘭河傳》中才會隨處可見灰白的顏色。然而,蕭紅的童年并不完全是灰白色,祖父給了她無限的溫暖與疼愛,“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地愛我,使我覺得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和祖父在后花園的日子是蕭紅尤為珍視的,那段日子對童年的蕭紅來說是最快樂的,所以那段時光在蕭紅的記憶中是明亮的、鮮艷的、溫暖的。在《呼蘭河傳》中第三章是對那段記憶的描寫,在文字處理上明顯地亮麗起來,色彩鮮艷起來。“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與《呼蘭河傳》全文籠罩的灰白顏色不同,這段描寫情感上十分歡快,色彩上也很明艷,這種鮮明的色彩反差,使得悲涼格外悲涼,明艷更加明艷,充分顯現了蕭紅在色彩的把握上的獨到之處,和她在用色彩表達情感上的匠心獨運。通過運用不同色彩展現對生命、生活、人性的不同體悟,在蕭紅這里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
三、色調背后暗含著蕭紅的理性思考
蕭紅從呼蘭河逃出、從那個頹敗封建的家庭中逃出,在離家的決絕中是無畏的反抗精神在支撐著她,在她的早期作品中也集中的顯現了她對封建、父權的反抗,對希望、美好的追求。這種對頹敗封建的批判和對美好希望的追求的思想的兩面在蕭紅色彩的世界中就形成了黑與紅、黑與白這種明與暗,消沉與新生的鮮明對比。《生死場》是蕭紅早期的代表作,在小說中她選用紅與黑作為主色調。“像紅色的水晶,像紅色的夢”,“菜圃上寂寞的大紅西紅柿,紅著了。小姑娘們摘取著柿子,大紅大紅的柿子,盛滿她們的筐籃”。這些火紅的東西是具有生命的,是能給人希望的、憧憬的、美好的,然而在這種生的希望中死神也悄然埋伏在人們的周圍。“女人突然苦痛得臉色灰白,臉色轉黃,全家人不能安定。為她開始預備葬衣,在恐怖的燭光里四下翻尋衣裳,全家人為了死的黑影所騷動。”“這邊孩子落產了,孩子當時就死去!傭人拖著產婦站起來,立刻孩子掉在炕上,像投一塊什么東西在炕上響著。女人橫在血光中,用肉體來浸著血。”在紅與黑的交織對比中,蕭紅表達出了對生與死的理性思考,對半生半死的人們的強烈的批判,對木然乏味的人們的深刻的抨擊。在這種批判與抨擊中又含有她對人生命的一種悲劇感的體悟,她把自己的遭遇與人物相聯系傳達出一種更深層次的人生悲涼。由此,這種紅黑對比的色調中就一方面表現了蕭紅對溫暖的渴望與對封建、麻木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將蕭紅的思考引向深處,開啟了對生與死、文明與愚昧、光明與黑暗、精神與物質、人性的高貴與卑瑣,以及人與命運等對立關系的思考。
翻看蕭紅的小說,總能感受到小說中撲面而來的黑、灰等顏色營造的壓迫感與窒息感,但同時也能在這種壓抑感中看到紅、綠等新鮮顏色的存在,也能通過這些顏色感受到溫暖與希望。蕭紅小說中的這種黑灰主色調與紅綠副色調交織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與反差,使得黑灰更沉重、紅綠更鮮亮,這反映出蕭紅一種理性思考,她清楚的看到東北人民的悲劇,意識到他們身上那種冷漠、木然、周而復始的混沌的生命存在狀態,在進行猛烈抨擊、批判、反抗的同時她也渴望看到人性溫暖的一面,蕭紅這種主題思想的矛盾性將他的的理性思考引向到了更深的層次,這也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多重深刻的主題意蘊。(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季紅真:《蕭紅全傳》,現代出版社,2012年版。
語文是人學習語言文字、接受文化洗禮的學科。語言和言語以及其中所包蘊的人類優秀文化,都本源于人的心靈。學生心靈的成長,需要成長的資源,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扎實、真實、豐實的言意融合,感悟言語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思想內涵,即學習和品味言意融合來幫助學生將已經積累的但并不系統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充盈自身情感的、彰顯自身個性的“話語”,可以成就一個個樂觀向上的、鮮活的心靈。健康的心靈用豁達面對生活,用真誠待人接物,用寬容對待同伴,他們的語言和心靈一樣可貴。那么,我們如何找到一個契合點,讓言意融合與學生心靈同筑共生呢?
一、心靈所需――剝絲抽繭,找尋適合的言意融合點
言語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思想內涵是值得我們去深究的。鼓勵學生與文本進行真正的對話,去讀懂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尋找到適合的言意融合點,才能真正獲得認識水平與思想內涵的提升,獲得心靈的成長。
語文學科具有提升學生語言和人文素養的價值,有了人的主動發展,才有言語的主動發展,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作品人物,作品中人物的健康心靈也影響了學生的心靈發展,一旦遇到恰當的語境和貼近自己的話題,學生就能運用言語,在言語中表露自己的觀點,宣揚自己的生活態度。
例如:《姥姥的剪紙》一文中,全文洋溢著姥姥與孩子之間濃濃的親情。但是文章語句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學生很難進入情境。為了讓學生看到姥姥對“我”無盡的關心與寵愛,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讀文章,劃出姥姥給我創作的三幅剪紙。讓學生讀,并且設身處地地為姥姥想一想,姥姥為什么要創作這些剪紙?用“就是”說一說。
經過默讀,學生若有所思:
“一只頑皮的小兔子騎在一頭溫順的老牛背上,就是姥姥背著‘我’。”
“一頭老牛和一只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就是姥姥和‘我’在一個鍋里吃飯。”
“一頭老牛定定地站著,出神地望著一只歡蹦著遠去的小兔子,就是說姥姥心里牽掛著遠在他鄉的‘我’。”
“姥姥剪的兔子都是蹦跳的、奔跑的、睡覺的,而老牛總是拉車的、耕地的、干活的,這么多關于兔子、老牛題材的剪紙圖樣,其實就是姥姥在表達自己對‘我’的愛。”
……
我感動于孩子們的善良,也驚喜于他們敏銳的感受力。孩子們自己也進入了文本,好像文中的姥姥就是自己的姥姥,他們為姥姥的付出而感動,真切地感受到了姥姥的百般寵愛。
抓住這個契機,我鼓勵孩子寫寫自己的親人,于是,平時的點滴涌上心頭,一些小事,一些孩子們認為大人理所當然該做的事情都成了他們感動的源泉,文字在筆下流動起來。
二、心靈所享――細嚼慢咽,品味真實的言意融合點
語文學習是據言得意、由言表意的過程。我們堅持言意融合訓練中的學習和表達,就是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說了什么,更要學會關注課文是怎么說,怎么寫的。
閱讀理解的首要任務在于對“文意”的追尋,而對“文意”的追尋始于對言語的感知。想要讓學生體會到言意融合的精妙,就必須讓學生反復朗讀和揣摩文本語言的表達形式。
例如選自蕭紅代表作《呼蘭河傳》中的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文字清新自然,回憶了“我”童年時代跟隨著祖父在園中勞動和玩耍的情景,字里行間流露著“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的自由感覺。這樣的自由,對于如今城市里學業壓力頗為繁重的孩子來講,很是遙遠和羨慕。如何讓孩子通過語言文字,感受到這一份自由,進而感悟到是祖父的愛放飛了“我”的天性,使“我”的心靈都是自由的,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自由”,了解作者的表達方式。
三、心靈所至――暢所欲言,表達全新的言意融合點
學習張曉風的《我喜歡》一文時,學生在據言得意的過程中,美好的生活已在眼前鮮明起來,同作者一樣,學生對生活也懷有深深的喜愛之情。“情動而辭發”,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達的欲望。這時候,就必須以言的介入來實現意的表達。于是,我適時地要求學生也學著作者用上“我喜歡……但我同樣喜歡……我還喜歡……”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學生習作中摘取的部分語句:
我喜歡不畏風雪、生命頑強的“歲寒三友”――松,竹,梅。但我同樣喜歡那默默無聞地開放在墻角、磚縫里的野花。我認定偉大的上蒼在創造牡丹、玫瑰這等艷麗妖嬈的花朵時,也不會忘記為這野花傾注一份獨到的樸素之美,并賜予它一種別的花不可取代的特殊尊榮。我還喜歡另一種常青的植物,它在人們的身上蓬勃生長。當我在課本中讀到海倫凱勒身患殘疾卻努力學習時,我知道,這種植物也在海倫的身上頑強地生根、發芽、開出堅強之花、勝利之果。(談穎萱)
我喜歡在陽春三月與小伙伴們結伴出去郊游,但我同樣喜歡在驕陽似火的夏天,呆在空調房里,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故事,我還喜歡在蕭瑟的秋天,拿著一本好書,與朋友一起靜靜分享,在寒冷的冬季,和他們沿著學校的操場慢慢跑步。(陳博文)
我喜歡人與動物的友好共存。地球不是我們人類所獨有的,它是我們和動物共有的美麗家園,是大自然中一切生靈的棲息之所。但我同樣喜歡家人的和睦相處,所有的人相敬相愛,其樂融融,沒有面紅耳赤的吵架,沒有大聲嚷嚷的喧嘩,使歡聲笑語飄蕩在每一間屋子。我還喜歡同學間的親密相處。當同學遇到了困難,我們都伸出援助之手。你摔倒了,我扶你起來;我落淚了,你聽我訴說。(陳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