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7: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生活的諺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學習的諺語】1、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2、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3、 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4、 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5、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6、 到處留心皆學問。
7、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8、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9、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10、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11、 三人行,必有我師。
12、 人貴有志,學貴有恒。
13、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4、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15、 失敗是成功之母。
16、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17、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18、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19、 讀一書,增一智。
20、 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21、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22、 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23、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24、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25、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26、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27、 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28、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29、 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30、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關于讀書的諺語】1、 有志漂洋過海,無志寸步難行。
2、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3、 問遍千家成一家。
4、 一日讀書一日功,一日不讀十日空。
5、 失敗是成功之母。
6、 走不盡的路,讀不完的書。
7、 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8、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9、 學問勤中得,巧自熟中生。
10、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11、 學問之根苦,學問之果甜。
12、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13、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14、 寧思考一天,不硬寫兩日。
15、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16、 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心靈手巧。
17、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18、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19、 三分靠教,七分靠學。
20、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2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3、 東西越用越少,學問越學越多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讀一書,增一智。
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
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固而知新,可以為師已。
1.識是智慧的火炬。
2.讀一書,增一智。
3.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5.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6.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7.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8.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10.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12.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13.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14.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16.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17.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18、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19、到處留心皆學問。
2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2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22、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2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4、三人行,必有我師。
25、人貴有志,學貴有恒。
2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7、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28、失敗是成功之母。
1、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2、知識可羨,勝于財富;
3、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4、胸中有知識,勝于手中有錢;
5、為了求知識,代價雖高也值得;
6、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7、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
8、刻苦耐勞是獲得知識的前提;
9、要想懂得一門知識,先得承認自己無知;
感恩教育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深入探究其內涵和價值,悉心凝練教育智慧,積極開發有效策略。本文謹對感恩教育的意義、難點和策略做一點剖析。
一、感恩是道德修養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支點
1.感恩是靈魂的健康
如上面的諺語所述,既然我們都受到了他人的恩惠,自然應該懷感恩之心。感恩是對善行的褒獎,這種態度和行為既滋養個體的心靈,也是對施與者極大的激勵,它可以使施恩者變得更加快樂、更有愛心和熱情。感恩是一種善于發現和欣賞心靈美的道德情操,是創造幸福生活的一種能力;感恩也是一種處世哲學,包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它能使人變得豁達、樂觀,更有進取心。尼采認為,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亞美契斯認為,謝恩的心是高尚的,而在這高尚的心中還有一種自尊的精神,就是以為:自己雖貧窮,卻能送禮物于有錢有勢的人。[1]的確,當我們學會了感恩,才會更加理解生活的意義,才會發現生活中的確有很多感人之處。常懷感恩之心的人,不會為自己的所無而耿耿于懷,卻常會因生活中的小收獲而欣喜不已,一個禮節性的微笑、一聲簡單的問候都會讓他們感覺生活萬般美好。這樣的人更容易理解愛、給予愛,也就更容易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健康的心態,擁有幸福的生活。因此,就像我們不能拒絕生活一樣,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內心摒棄這樣一種包含真善美的情懷。
2.感恩是智慧的體現
你身邊是否有經常抱怨的同學、朋友?他們生活得幸福嗎?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夫妻百日恩”,雖然這種表達不免有夸張的成分,但聯想到很多學生在學生評教時對嚴師報復性地打低分,甚至毆打教師;離婚率高企,很多夫妻在離婚時為了爭奪為數不多的家產甚至不惜反目成仇的現實,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缺乏感恩這種智慧,甚至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愚蠢。如果一個班級的學生不但不感恩,還用給教師打低分的辦法報復教師,后面的老師可能多會采取放任的態度,而一旦教師對一個班的學生不負責,那最終吃虧的必然是全班學生。如果鬧離婚的雙方當事人能看在孩子的份上多感念對方的恩情,少一些較真,盡力挽回婚姻或平和地離婚,將來才有望在子女的撫養和教育上密切合作。否則,他們能給予孩子的愛必將大打折扣,而后者是任何理智的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由此可見,感恩不單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生存智慧。懂得感恩能使自己在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依然贏得他人的尊重,不懂得感恩即便是位高權重也會被人嗤之以鼻。所以,最高層次的感恩教育應當是關于智慧的道的教育,而不是關于感恩之術的教育。
3.感恩是人際關系的催化劑
生活中,有的人雖然能力平平,但非常有人緣,有的人雖然天資聰穎、技藝超群,但周圍的人都對他敬而遠之。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前者懂得感恩,周圍的人認為他值得期待;后者不懂得感恩,周圍的人不敢對他抱任何指望。社會心理學中有增值交換和減值交換理論。增值交換指的是人際關系的雙方都是重情輕物,懂得感恩,他們會放大對他人對自己的情誼,從而更加關心對方,希望為對方付出更多,并且不求對方回報。與此相反,減值交換指的是人際關系的雙方都感到對方欠自己的人情,期待對方為自己付出更多,并且不愿意為對方的付出做出回報。[2]無論是夫妻、家人,還是上下級、合作伙伴,不懂感恩,必然淪入減值交換的泥沼,懂得感恩,才有可能進入增值交換的軌道。
二、感恩之心和感恩之舉缺失的原因
1.對義務和責任的理解與認識較為片面
什么是恩情?圓滿履行義務或超越責任和義務的一般限度的行為和意識才能算得上是恩情。于是,對責任和義務的邊界的認識是否清晰就成為影響感恩之心的重要因素。當前,家庭教育的嬌生慣養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重分數、輕能力和個性塑造的宿弊導致孩子“感覺遲鈍”,這些都可能導致對他人的恩情毫無知覺。不難想象,如果一個學生不懂得傾聽,把學長善意的勸告當做耳旁風,自然也不會想到要去感恩。這樣的學生,無論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在小事上說多少謝謝,也很難說是真正懂得感恩。
2.對不同客體采取不同的處置原則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國樞則從關系取向角度分析了中國人在人際關系網絡中的運作方式。他認為,中國人的人際或社會關系,依其親疏程度可以分為三大類,即家人關系、熟人關系和生人關系。在家人關系中,彼此要講責任(責任原則)。在熟人關系中,相互要講人情(人情原則)。在生人關系中,只能依照當時的實際利害情形而行事(利害原則)。[3]責任原則、人情原則和利害原則都會影響人們對他人所施之恩的正確解讀,或者造成過度感恩,或者造成不知感恩。例如,有不少為感念摯友之恩兩肋插刀的人,但路見不平挺身而出的人相比之下要少一些。為患不治之癥的普通朋友捐款時無比吝嗇的人卻可能會為了給父母治病債臺高筑。
1、知識需要反復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爾諺語)
2、誰把一生的光陰虛度,便是拋下黃金未買一物。
3、同時趕兩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4、太陽落山了,人才感到陽光的可貴。
5、多練多乖,不練就呆。
6、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7、珍寶丟失了還可以找到,時間丟失了永遠找不到。
8、揮霍金錢是敗壞物,虛度年華是敗壞人。
9、針越用越明,腦越用越靈。
10、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性。
11、學問之根苦,學問之果甜。
12、等時間的人,就是浪費時間的人。
13、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14、誰游樂無度,誰沒空學習。(法國諺語)
15、沒有艱苦的學習,就沒有最簡單的發明。(南斯拉夫諺語)
16、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17、學如駕車登山,不進就退。(日本諺語)
18、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9、不經過琢磨,寶石也不會發光。
20、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21、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22、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23、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24、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25、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
26、記得少年騎竹馬,轉身便是白頭翁。
27、搓繩不能松勁,前進不能停頓。
28、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29、你和時間開玩笑,它卻對你很認真。
30、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
3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32、先學爬,然后學走。
33、瞄準還不是射中,起跑還不算到達。
34、學習如趕路,不能慢一步。
35、懶人嘴里明天多。
36、學習如鉆探石油,鉆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識的精髓。
37、溫固而知新,可以為師已。
38、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39、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4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1、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過來當師傅。
42、只有努力攀登頂峰的人,才能把頂峰踩在腳下。
43、知識好像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麥諺語)
44、有錢難買少年時。
45、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46、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47、上如階盡管費力,卻一步比一步高。
48、最珍貴的財富是時間,最大的浪費是虛度流年。
49、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50、好高騖遠的一無所得,埋頭苦干的獲得知識。
51、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
52、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5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4、失落光陰無處尋。
55、節約時間就是延長壽命。
56、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57、百藝通,不如一藝精。
58、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59、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60、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61、心堅石也穿。
62、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
63、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
64、把握一個今天,勝似兩個明天。
65、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66、一日無二晨,時過不再臨。
67、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68、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69、時間是寶貴的財富。
70、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學,不怕千萬卷。
71、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72、常說口里順,常做手不笨。
73、讀一書,增一智。
74、困難是人的教科書。
75、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76、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77、汗水和豐收是忠實的伙伴,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麗的情侶。
78、一個不想蹚過小河的人,自然不想遠涉重洋。
79、守財奴說金錢是命根,勤奮者看時間是生命。
80、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81、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82、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
83、注意力是智慧的門戶。
84、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
85、勤勉是成功之母。()
86、誰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亞美尼亞諺語)
87、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88、才華是血汗的結晶。
89、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唯有通過生活才有效。”捷克有位教育家也曾說:“無論學什么東西不可只因其在學校里有價值才學,而更應該因它在生活上有用而學。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才不至于一出校門就立刻忘記。”可見聯系生活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在高中各學科中,地理與生活聯系最為密切,從整個自然界到人類社會,處處有地理,設立地理學科的目的就是要發展、完善生活。因而,為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地理教師在教學地理時應走出課堂,擴展時空。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地理,解決地理問題。
受傳統的教學習慣影響,真正要在實踐中把地理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對大多數地理教師來說實非易事。地理教師可根據學校的實際狀況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筆者認為教師必須秉承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 實用性原則
即盡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包括對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用的、能聯系實際的地理知識,重視地理與生活的鏈接,讓地理服務于生活,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如講述中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教師為提升教學效率,可要求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課前結合現實生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資料,為避免學生搜集的內容太散不利于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引導學生主要從我國南北方在衣食住行、性格愛好、社會經濟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搜集資料,然后根據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探尋其地理因素。并就這些差異進行地理原因的追尋。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如下:
衣:南方人喜歡絲綢,透氣滑爽,北方人喜歡耐寒的毛皮。地理因素是南方氣溫高,屬熱帶和亞熱帶;北方氣溫較低,冬季月平均氣溫普遍在零度以下。
食:南方人喜吃米,北方人好吃面,都會吃辣椒但目的不一樣,南方人吃辣是為祛濕,北方人是為驅寒。地理因素是南方高溫多雨,耕地多為水田,適宜種水稻;北方少水,耕地以旱地為主,宜種小麥。
住:建筑風格各異。南方屋頂高而尖,園林建筑輕巧纖細,內外空間連貫,有層次感。其地理因素是為適應南方多雨水及炎熱氣候,如此建筑有利于排水又有利于通風散熱。北方屋頂多為平頂,建筑粗壯,內外有嚴格界限。其地理因素是為適應北方干旱寒冷氣候,如此設計既可節省建筑材料,還可兼任晾曬作物之用,并且有利于保暖,可謂是一箭三雕。
行:南船北馬。即在我國古代交通運輸方式中,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地理因素是因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衣、食、住、行都是學生每天要經歷的生活,這就是以生活為鎖鏈,通過學習和討論,打通了教材、學生和環境的關系,使學生們深刻體會到了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從而激發了學生想要學好地理的熱情。
二 趣味性原則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其興趣愛好選擇相關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和探索,既滿足其好奇心又讓其感受到地理給生活帶來的無窮魅力。如要求學生用地理知識來分析關于風的諺語。風是流動著的空氣,它來自四面八方,而且來自不同地方的風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生活中關于風的諺語非常多。如湖南的“四季東風是雨娘”;上海的“偏東風吹得緊要落雨”;湖北的“東風急,備斗笠”等,從這些諺語中可發現風與雨水有關。廣東的“五月南風遭大水,六月南風海也枯”;江蘇無錫的“六月西南天皓潔”;湖北的“六月起南風,十沖干九沖”諺語中的“天皓潔”指天氣晴好;“沖”指山沖,“十沖干九沖”意思是十個山沖就干掉九個,旱情十分嚴重。這些天氣諺語是流行于我國南方及東南沿海各省的夏季。東南季風是從太平洋上吹來的,是濕潤的,為什么又會旱情嚴重呢?這是因為降水的形成必須要有凝雨的物質——水蒸氣;而這些水蒸氣能否變成云雨,又得要有氣流上升降溫的條件,這個條件,在東部平原地區的夏季,就要靠熱力的對流作用或兩支不同方向來的氣流之間的鋒面活動。于是就出現了旱情嚴重的狀況。
三 可行性原則
[關鍵詞]中日諺語;十二生肖;動物意象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098-03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古往今來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征意義的諺語。在日語中,也有很多關于十二生肖的諺語,下面按照十二生肖的順序比較如下:
一、中日兩國十二生肖諺語中動物意象的對比
(一)鼠
老鼠在中國的主流文化中,一直是貪婪、陰險的代表。諺語中也常被比喻為做壞事的人。例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人或事物人人痛恨。“老鼠看倉,看得精光”,比喻監守自盜的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形容害群之馬,因個人之弊壞了團體利益。
在日語中“老鼠”也有“暗中損人的壞人”之意。
(二)牛
在漢語中,通常將牛視為吃苦耐勞的代表,通過艱苦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在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也有對牛的勤懇,堅韌的贊揚之情,“如牛負重”比喻負擔特別重,“牛角上掛稻草”比喻十分簡單、容易。“力壯如牛”“黃牛犁地”比喻有計劃的發揮作用。
在日語中,將牛用于貶義的用法比較多,大多是愚蠢,笨拙,緩慢的象征。例如:牛篦脫(其笨如牛)牛一散(一時興起亂干一氣)牛骨(對來歷不明者的謾罵語)牛步(行動遲緩,進展得特別緩慢)諺語:
(三)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一直被當做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為人們所敬畏。例如:“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有顧慮,敢作敢為。“不如虎穴,焉得虎子”、“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氣”等詞語,贊揚生活中的人和物,表達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
老虎在日本是威嚴和兇猛的象征,老虎的皮毛也被認為是非常貴重的物品。例如:
此外,在日語俗語中,“虎”還表示“醉鬼,醉漢”。
(四)兔
在中國,兔是和平,膽小,聰慧的素食動物。這些都可以在諺語:“兔子不吃窩邊草;”“兔子急了也咬人;”“趕兩只兔子,一只都捉不著;”中充分體現。
在日本,由于受唐代文化的影響,也有關于“玉兔”的傳說。除此之外,在日本的《古事記》中,有“因幡之白兔”的傳說。另外,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在《今昔物語》(天竺部卷第五第十三)中有一則故事,塑造了一個舍身行善的兔的形象。例如:
(五)龍
在中國,龍是高貴的象征,是中國皇帝的證明。在漢語中,與龍相關的俗語、諺語很多。多有一種威風凜凜的氣勢。例如:神龍見首不見尾;龍無云不行,魚無水不生;龍與蟲是相對的,吃飯像條龍,做活像條蟲;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后創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屬于水物,它的產生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例: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龍少澇,龍多旱;
龍在日本文化中并沒有帶有非常明顯的民族象征意義。主要指:1.想像中的動物。2.在將棋中指攻入敵營的飛車。3.用于與天子有關的詞。4.指8尺以上高的馬。主要有如下諺語:
(六)蛇
蛇在漢語中常是狠毒,邪惡的形象,因為一旦被蛇咬傷,通常都會危及性命,因此形容一個人心狠手辣,就說這個人“蛇蝎心腸”。諺語中也有“惡龍難斗地頭蛇”這里的“地頭蛇”就代表當地的惡勢力。“蛇咬一口,入骨三分”,比喻受到壞人誣陷,難以開脫。“蛇走無聲,奸計無形”,比喻做壞事搞陰謀詭計的人總是偷偷摸摸,不露聲色。
同樣,在日語中,蛇也一樣是兇狠殘忍的形象,如:
(七)馬
在中國古代,因為交通工具并不是很發達,所以馬成為了人類中最重要的乘坐工具而使用。在諺語中有:“人怕理,馬怕鞭,蚊子怕火煙”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天敵,一物降一物。“一馬不跨雙鞍”比喻一女不嫁二夫,即從一而終。“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處。“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意為路途遙遠,才可以知道馬的力氣的大小;經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才可識別人心的善惡好壞。
在日本,馬出現的較晚,但依然肩負著“運輸…‘農耕”等功能。例如:
(八)羊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傳說中,羊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民俗地位。羊是吉祥的生靈,古人把羊作為美好的象征,這與羊的體型肥美、性格溫順有關。人們也常常借助于羊而形成不同的詞,例如: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駕馭強橫而有野心的人叫做“使羊將狼”;比喻官吏殘酷地欺壓人民,人們稱之為“如狼牧羊”;損失小而收獲大,被形容為“亡羊得牛”;某一地方官多而百姓少,被形容為“十羊九牧”;一個人學習或做事無恒心,沒毅力,難以獲得進步或成功,人們常說“多歧亡羊”。諺語中:“掛羊頭賣狗頭”:比喻用好的名義做幌子,實際上名不符實或做壞事。“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喻某處所花費的,仍從某處取回。
在日語中,與羊搭配的詞語多帶有消極含義。例如:
(九)猴
在漢語中,猴的形象多數是聰明伶俐,機智靈敏。例如:“殺雞給猴看”:比喻懲罰一個人來警告其他人。“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也充當主要角色。“沐猴而冠”:獼猴戴帽子。比喻外表雖裝扮得很像樣,但本質卻掩蓋不了。樹倒猢猻散:指大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隨之而散。比喻大人物了,依附者就失去靠山而散伙。
在日本,人們把飼養猴子作為娛樂。關于猴的詞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十)雞
在中國的歷史上,雞是非常普通的家禽。中國飼養雞的歷史久遠,人們與雞的關系也很親密。但越熟悉的事物,越容易被人們看低。例如:殺雞焉用宰牛刀;雞大飛不過墻;偷雞不成蝕把米;雞蛋碰石頭;
在日本,雞被認為是有靈性的鳥,因此它被神社飼養著。人們相信早餐第一聲雞的嗚叫能夠驅趕在夜間活動的怪物。可見雞在日本的歷史文化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例如:
(十一)狗
在中日兩國諺語中,“狗”的褒義形象都有“忠實、忠誠”等。兩國都通過狗對主人忠心這種特性來比喻臣子對君主的忠心。例如:“狗不嫌家窮,兒不嫌娘丑”、“犬不棄賤主,子不揚父丑”等。
日語中也有相似的情況。例如:
兩國諺語中“狗”的貶義形象,都是“卑賤”“無知”“兇惡”等。比如人們熟知的“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人”,“好人不聽狗挑唆”“狗肉上不得臺盤,稀泥巴糊不上墻”
在日語中,例如:
(十二)豬
豬與中華民族有很深的淵源。中國人飼養豬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豬的形象是可愛,有親和力的。例如:六畜興旺豬為首,五谷豐登糧領先;豬的主要用途是被人宰割,成為人們的盤中物,此外再無其他的作為。“龍生一子定乾坤,豬生一窩拱墻根”比喻養育兒女不在多少,貴在成材。豬養尊處優,絕對沒有好下場,因為一旦肥壯就被宰殺,所以有時名聲遠揚常給人帶來煩惱,這就是“人怕出名豬怕壯”。
在日語十二生肖中的豬并不是家豬而是野豬。因此有勇猛、剛強的象征。例如:
摘要:在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活動中,盡管它涉及其他課程的內容,但它必須姓“語”,其著眼點仍然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因此,教師需要將語文綜合性學習引導到培養語文素養的實效上來,即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凸顯語文本色,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散發語文氣息。
關鍵詞:初中;綜合性學習;語文本色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思路的論述:“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聯系,還是與生活的結合,它的起點都是立足于語文,回到“語文素養”上來的。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最終目標。作為語文教師,就要把著眼點放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將語文綜合性學習引導到培養語文素養的實效上來,也就是說要凸顯語文本色,體現“語文味”,讓課堂充滿語文氣息。如何在綜合性學習中凸顯語文本色,營造“語文味”,我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語文的氛圍
首先,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處處有語文”,要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感受到自己每天生活在語文的氣息之中,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比如各種書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紙、廣告、甚至是店名等等,都包含著不同的語文元素。借助綜合性學習,營造大語文氛圍,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使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讓他們學會關注生活中的語文,感受語文的氣息。
例如,在《主題探究學習:新聞》的活動中,設計以下的探究內容:(1)對一周的國內、國際要聞進行擇要分類概括,用口頭交流的方式彼此補充,綜合敘述。(2)以校園學習、生活為內容,采寫一則300―400字左右的短消息,報道新近發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新聞,而學生在學寫新聞前,先去找身邊的新聞,了解新聞最基本的特點,然后采訪記者,領悟新聞采寫要旨,再來寫新聞。學生自己利用生活中的資源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就能感受到生活就是語文的大課堂。
二、注重語言的積累
語文的功夫都在平時的積累上。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沒有語言的積累,哪來的語文運用能力?特級教師余映潮說,“在語文教育中,不注重積累,學生的語文倉庫就會貧瘠,學生的語文泉流就會干涸”。語言貧瘠,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積累豐富了,語文素養也就提高了。因此,在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中,不忘積累語言,才能凸顯語文本色,體現“語文味”。
在《學會利用圖書館》的活動中,順便讓學生積累在圖書館內張貼的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后拋磚引玉,讓他們積累更多關于書或讀書的名言,如“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歌德)”等。在《主題探究學習:橋》的活動中,讓學生搜集資料,積累與橋有關的歇后語、諺語、俗語、格言、名言、詩歌、故事等。如:與橋有關的歇后語、諺語:橋頭上跑馬――走投無路;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楚;橋孔里插扁擔――擔當不起。……與橋有關的詩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三、加強能力的整合
語文能力,包括“聽、讀、說、寫”四個方面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明確指出:“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所以,在綜合性學習中,培養學生“聽、讀、說、寫”的能力,讓其有機統一,能提高語文素養。在活動中,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呈現學習過程和結果,如采訪調查、辦手抄報、主體演講等,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其“聽、說、讀、寫”能力均衡發展。
在《文學采風》的活動中,可將全班同學按民歌民謠、傳說、故事、諺語、歇后語五項內容分成五個小組,分別進行一項內容。然后制定實施計劃,讓學生采訪南安本地年歲較大、閱歷較豐富的人,或自己熟悉的人。采訪的過程,有學生設計的有針對性的提問,如“我們南安有什么歇后語?”等;有學生的傾聽及傾聽后的重點記錄;也有學生在展示課課堂上的介紹;還有學生采訪后的調查報告。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鍛煉。
四、培養豐富的情感
“情感與價值觀”是語文學習的三維目標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是獲取知識的土壤和動力”,布魯姆把情感看作是影響教育過程的三大動力之一。綜合性學習要凸顯語文本色,使其充滿“語文味”,就必須注重情感熏陶、價值引領。教師作為活動中組織者、引導者,要善于在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中挖掘出情感內涵,使課程資源的情感點、學生的情感和教師的情感之間形成共鳴,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環保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要讓學生在點滴的小事中,如隨地扔紙、隨手摘花,感受到自己行為的可恥。因此,《環保小課題研究》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反思自己,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保護環境中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總之,讓語文綜合性學習凸顯語文本色,充滿“語文味”,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根本,是語文教學創造性的體現,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園地。當然,要開展好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教師就要自覺更新知識結構,創新教學方法,整合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不僅能享受共同參與的樂趣,能享受探究學習的快樂,更能享受語言文字的優美,能積淀厚重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凸顯語文本色,充滿“語文味”,散發出濃厚的語文氣息。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教育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 氣象諺語;預測;天氣變化;氣象知識
中圖分類號 S1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037-02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s from Common Weather Proverbs
HUANG Xiu-yan
(Fengsh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engshan Guangxi 547600)
Abstract Weather proverbs ar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understanding natur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ime-tested and tempered, which accumulated in long-term practic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nature and that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Although people often mention and use weather proverbs in daily life and work, the true meanings are knowed little by peopl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s are simply explained for common and scientific and guiding weather proverbs, so as to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weather proverbs more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weather proverbs; forecast; weather chang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大自然中,風、云、雨、霧、日、月、星以及動植物等,都與人類的生存密不可分,人民群眾通過仔細觀察它們活動的規律,不斷總結和積累,然后用以簡明扼要和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出來,就有了氣象諺語的產生[1]。現通過以下4個方面來簡要分析其所蘊含的氣象知識。
1 看天識天象
1.1 看云識天象
觀察天空來識別天氣,是人們最常用的方法。而對霞這一自然現象就有著深刻的感性認識,用霞出現的時間、方位與色彩來了解未來天氣的變化,有了一定的效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早晨太陽照射在西邊的云彩上經過云彩的散射,使云彩呈深紅色,這就是朝霞。它說明西邊天空已經有云存在,而早上起云是由于天氣系統性原因而成的。未來隨著天氣系統東移,本地將逐漸轉受其影響,天氣將轉陰雨[2]。相反,晚霞是夕陽斜照在東邊天空上的云彩而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西部天空沒有云彩,而東邊天空的云彩隨著時間的推移離本地愈來愈遠,不會影響本地,天氣會晴好。“早燒不出門,晚燒曬死人”、“今晚火燒云,明天燒死人”、“日出紅云,勸君莫遠行”、“ 東虹日頭西虹雨”等,也是類似的道理[3]。氣象諺語中也有很多是關于云與天氣的描述,因為云的形狀、高低和變化趨勢都能直接反映當時當地天氣運動的狀態,能預示著天氣未來的變化。故有“云是天氣的招牌”之俗稱。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馬尾云,吹倒船”、“天上掃帚云,三五天內雨淋淋”。這里所提到的云都是高云,其中鉤鉤云指的是鉤卷云,馬尾云、掃帚云指的是毛卷云。這些云常產生于系統入侵前后,常是刮風下雨的天氣。預示著好天氣的云也有“瓦塊云,曬死人”、“天上起了老鱗斑,明天曬谷不用翻”、“今夜斑斑云,明天曬死人”。這些諺語描述的都是透光高積云,它常產生于單一氣團內部,在穩定云層下,是好天氣的征兆。夏日晴朗的天空,大家所常見又熟知的白云飄飄,即是淡積云和碎積云。關于它們的諺語有“早上朵朵云,下午曬死人”、“疙瘩云,曬得歡”、“早上浮云走,晌午曬得歡”等。
還有關于描述云移動方向來預測天氣的諺語有“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曬谷。”天空上下云層一致,天氣比較晴好。高低層云移向不一致,天氣變化會很劇烈、復雜。正如諺語所說“天上亂云交,地上雨傾盆”、“順風船,頂風雨”、“逆風行云天要作變”等等。
1.2 看太陽、月亮、星星識天象
此外,人們還通過太陽、月亮、星星等的外形變化來預測晴雨天氣。“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月色胭脂紅,非雨就是風”,這說明大氣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和塵埃等雜質,而這種情況容易產生陰雨天氣。但是,如果沒有其他條件如系統入侵、熱力對流等的影響是不足以形成降水的。因此,日落和月色的“胭脂紅”,只能說明未來天氣不陰雨的可能性大而已。“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門要帶傘”,這是晴朗無云的夜間,星光閃爍,往往反映出空氣層結相當不穩定,有亂流、湍流存在,預示天氣可能會轉壞。
1.3 聽雷聲識天象
雷聲也常被人們作為預測天氣的依據,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這條諺語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聲隆隆,表明這次下雨是局部地區受熱不均勻等熱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熱雷雨,雨量不大,時間很短,局地性強,常出現“夏雨隔條河,這邊下雨,那邊曬日頭”的現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緊不慢連陰雨”、“雷聲水里推磨,下雨漫滿河”。這幾條諺語指先下雨,雨后靜風、悶熱,雨勢越來越猛,雷聲不絕,預示要降暴雨[4]。“西南雷轟隆,大雨往下沖”、“西北雷聲響,霎時雨滴滴”,指這2個方位起雷暴,來得快,風力大,時間長。諺語中根據打雷的方向來判定雨量的大小有“東北方響雷,雨量不大”、“東南雷聲響,不見雨下來”等。
2 看風識天氣
風是由于空氣的流動而產生的一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氣變化趨勢,也就是說風對天氣變化有明顯的預兆。關于風的諺語,也是不計其數的。“早西暮東風,正是旱天公”、“早西晚東風,曬得海底空”、“晚上起東風,明日太陽紅通通”。這些諺語意思是午后到傍晚吹東風,晚上和清晨吹西風,一般都是晴好天氣。其實諺語里所說的東風和西風,即在氣象學上是指海風和陸風,這種海陸風現象一般產生于單一氣團控制下的穩定天氣系統里。因此,可以預兆未來天氣仍為晴好天氣。“晝息不如夜靜”意思是白天沒有風不如晚上沒有風更能說明天氣狀況穩定少變,未來天氣仍舊晴好。這是因為處于穩定高壓控制下晴朗天氣正常情況是白天風力逐漸增大,晚上風力逐漸減少,甚至無風。晚上從沒有風到出現有風,說明有新的天氣系統移來影響[5]。而白天有風,就有2種可能了:一是日變化造成的;二是天氣系統影響。因此,“晝息不如夜靜”更能說明天氣晴好的可能性大。“南風多霧露,北風多嚴霜”,霧、露和霜的形成條件除了空氣中水汽達到一定的含量外,還要有一定的溫度條件。溫度在0 ℃以上只能形成霧和露,在0 ℃以下或左右才有可能形成霜。南風帶來的空氣一般都是較高的溫度,相反,北風帶來的大都是寒冷的空氣。因此,吹南風更容易形成霧和露,吹北風則易形成霜。“狂風暴雨不終朝”、“颶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些諺語主要指狂風狹著暴雨來勢猛,但維持的時間不會很長,描述的是夏天常見的熱雷雨過程。
3 看物識天象
民間群眾還常根據動植物的一些特定變化來預測天氣。因為在氣象條件發生變化時,它們的活動規律和習性會發生一些明顯的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氣變化的規律。“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這是因為龜身貼地,龜背光滑陰涼,當暖濕空氣移來時,會在龜背冷卻凝結出現水珠,而暖濕空氣通常帶來陰雨天氣。“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將有大雨到”也是類似原因。“燕子低飛蛇過道,螞蟻搬家山戴帽”、“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蜻蜓千百繞,不日雨來到”、“魚兒出水跳,風雨快來到”、“蚊子聚堂前,來日雨盈盈”、“蚯蚓封洞有大雨”、“蜘蛛結網天放晴”。這些測天經驗,幾乎家喻戶曉。它們都是動物對陰雨前氣壓降低、濕度增大所做出的自然生理反應。人在晴天轉雨時,也會感到悶躁,疲倦不適,老人腰酸背疼,病人傷口發癢,關節疼痛,就會有“腰酸瘡疤癢,有雨在半晌”的諺語。
4 結語
氣象諺語不但是一種知識,而且還是民間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在看天種地的時揮著舉足輕重的引導作用,它以通俗易懂、言簡意賅、貼近生活的方式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時至今日,科學主導的時代,天氣預報已經深入到全國各地農村,但氣象諺語仍不失為廣大農民看天看地種莊稼和安排農業生產的參考依據[6]。希望通過該文能讓更多的人不只是知道它字面上的意思,還能理解其真正蘊含的氣象知識,并恰到實處地運用到生活當中。
5 參考文獻
[1] 嚴光華,官秀珠.氣象與農諺[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242-243, 258-260.
[2]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21-22.
[3] 陳珍.自然密碼中的“弦外之音”——漫談氣象諺語[J].內蒙古林業,2009(4):58.
[4] 李曉光,賀敬.談天說農諺[J].農民致富之友,2011(7):43.
一、導入借用諺語,揭示新課目標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課的導語就像唱戲的開臺鑼鼓,未開場先叫座。諺語語言簡練,生動形象,雅而不俗。巧用諺語導入新課的好處是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寥寥數語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確立明確的探索目標和正確的思維方向。
我在上《聲音》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中國有句諺語‘聽話聽音,鑼鼓聽聲’。鑼鼓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呢?”我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的結論是要經過敲打才能發出聲音。于是我引出一個實驗:當老師敲鑼打鼓時讓學生摸一摸鑼鼓,然后談談感覺。同學們說手感到振動,從而得知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然后讓學生尋找能體現聲音振動的物體,并用多種實驗方法進行了驗證。
二、課中運用諺語,激趣兼顧小結
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諺語誘導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聯想、探索,有效地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鋪下基石。通過研究我們知道土壤主要有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種,可是為什么說“黃土壓上沙,好似孩兒見了媽”、“黃泥配沙田,一年當兩年”呢?在諺語的啟發下,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討論起來,他們猜想不同的土各有特點。我順勢提問:這三種土究竟有什么不同,可用哪些方法研究?學生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提出可用看、聞、摸、涂等方法。在學生自主選擇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讓他們利用自帶的不同的土、礦泉水瓶、自來水、紗布等實驗用品,全員參與,分工合作,興趣盎然地進行實驗活動,最后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不同的土壤滲水能力不同。這類有趣味性的實驗很多,通過實驗,學生們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積極思索的狀態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結合在一起,延長了他們的有意注意,并將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使他們從關心玩的過程發展到關注玩的結果,從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過渡,最終完成樂趣向智趣的轉化。
三、課后活用諺語,拓展深層探究
通過研究,學生認識了三類常見的土壤,了解了土壤的不同特性,掌握了鑒定土壤特性的一般方法,但教學活動并沒有結束,我繼續引導學生研究自己家鄉的土壤,用各種方法調查家鄉的土地資源,了解家鄉的環境資源以及植物的種類。同學們有的問家長,有的查資料,發現關于土壤的諺語還有不少。四川人說他們的土壤是“刮風滿天飛,下雨起堆堆”,因為那里的土壤是松散的灰色土。江西人說他們的土壤是“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團糟,日出賽火石,雨后像鍋膠”。湖北人說:肥田種棉花,高田種芝麻,瘦田就把黃豆撒。這些諺語是當地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我們所在的廣州,其土壤又有什么特點,適于種植哪些作物呢?請同學們好好學習研究。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學習,加深了學生對土壤的認識,了解了更多的關于植物、土壤的知識,這對于生長在城市的孩子們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有益的經歷。
四、日常積累諺語,培養科學興趣
【關鍵詞】習語 中英 飲食文化
前言
在日益融合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對于氣候,飲食、民俗等信息的了解是各國人民在國內外的跨文化交際中首先需要接觸的問題。對中國與英國飲食習語的比較,可以使得英國學習漢語者和國內英語學習者能夠更多地了解雙方目的語國家的飲食傳統文化,理解彼此的飲食文化習俗,幫助他們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一、習語的含義概述
習語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期使用、千錘百煉而造就出來的語言形式,它結構穩定,語義深刻,是語言文化的集中體現。中文中的習語正如楊元剛先生所言,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俗語,歇后語等。而在英語中,沒有類似中國歇后語這樣語言形式的習語,但卻有與歇后語意義類似的 Rhyming Slangs(同韻俚語)。它們既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載體,又是各自民族語言的精華集錦,不同于民間普通百姓使用的白話的直白、簡單、通俗易懂,也不同于文學作品中追求語言辭藻的華麗、晦澀、形而上的哲理思辯。習語語言形式多樣,根據不同的地方特色,可含蓄幽默、可嚴肅典雅、可粗獷大氣,它與其他語言形式的最大差別在于它是真正的“百姓語言”,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本地風情,是普通民眾在數千年歷史發展中通過生活實踐得出經驗,并將之口耳相傳至今的寶貴歷史遺產。同時《牛津簡明詞典》(2000)對習語給出的定義是這樣的,習語是一組由使用者制定的,不能從各自字面含義推斷意義的句子。( 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nd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
二、中英飲食習語之間的比較
1.中英飲食諺語比較。諺語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一種習語形式,在語言形式上比較簡單,而且表達簡潔,意思明確的話語。諺語是各民族民間智慧的集體結晶,反映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無所不包,同時諺語中所用的意象也選自生活的各個方面,源于生活,表達現實。
中國飲食諺語在形式上呈對稱狀,在語義上呈現對比或者遞進關系,巧妙利用漢字同義詞的特點,通過人民日常生活中最頻繁接觸的飲食問題,表達對現實的警示、教誨。比如:當家才知油米貴,養子方知父母恩。粥越煮越爛,力越練越強。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蔥。
英國飲食諺語在用詞上比較口語化,形式上短小精煉,句式對稱,注重語言的修辭性,主要采用對偶,比喻,擬人,押韻等手法,與中國飲食習語不同,英國飲食習語不具有利用同音不同義之詞的特性,因此在口語表達中更加的直白,簡單。在語義上注重利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對對立的事物和現象進行客觀的陳述。例如:An overcrowded chicken farm produce few eggs.雞多不下蛋。What soberness conceals , drunkenness reveals.酒后吐真言。
2.中英飲食俗語比較。俗語,顧名思義,即通俗的語言。目前關于俗語與習語的定義比較模糊,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因此,在本文的論述中,采用楊元剛先生的說法,將俗語歸于習語名下。俗語和諺語一樣,都是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俗語包括兩層意思,就是通俗易懂和約定俗成。首先,俗語具有強烈的口頭性,將習語中的成語、諺語、慣用語、俚語、俗語、歇后語在口頭性的程度高低進行排名,俗語的口頭性程度排名列于前茅,由此可見俗語具備較強的口頭性。其次,俗語具有較強的隨意性,與成語不一樣,俗語沒有一種固定的語言結構,不具備不可更換性,俗語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域改變其內容。
1、想得越少的人,說得越多。
2、死得其所,流芳百世。
3、逆境出人才。
4、時間能緩和極度的悲痛。
5、好景不常;朝陽不能光照全日。
6、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
7、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8、齊心的螞蟻吃角鹿,合心的喜鵲捉老虎
9、時間檢驗一切。
10、行是一個人的內在,名譽是一個人的外貌。
11、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
12、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13、歲月無情;歲月易逝;歲月不待人。
14、有關自然現象的諺語:
15、常客令人厭。
16、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17、說大話者多謊言。
18、需要之時方知友。
19、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20、患難見真情。
21、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2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23、曬草要趁太陽好。
24、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25、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26、聽宜敏捷,言宜緩行。
27、美名勝過美貌。
28、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
29、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30、一張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
31、檢驗真理。
32、昨日不復來。
33、知音難覓。
34、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3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6、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37、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3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9、朋友之間不分彼此。
40、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41、一個今天勝似兩個明天。
42、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4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4、讀書使人充實,交談使人精明。
45、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46、時光易逝。
47、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
48、君子之交淡如水。
49、“ 您先請”是禮貌。
50、滿招損,謙受益。
51、謹慎和勤奮才能抓住機遇。
52、時來必須要趁時,不然時去無聲息。
53、事實勝于雄辯。
54、沒有十全十美的。
55、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56、萬物皆有時,時來不可失。
57、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58、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59、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60、戲謔不能化敵為友,只能使人失去朋友。
61、說謊者即使講真話也沒人相信。
62、燕子低飛,要下雨。
63、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64、今日事須今日畢,切勿拖延到明天。
65、蠟燭照亮別人毀滅了自己。
66、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
67、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68、驕傲來自淺薄,狂妄出于無知。
69、事事及時做,一日勝三日。
70、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71、明天如有事,今天就去做。
72、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
73、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74、得朋友難,失朋友易。
75、敵人逃竄時,人人都成了勇士。
76、吃一塹,長一智。
77、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78、光陰一去不復返。
79、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80、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81、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82、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83、不善始者不善終。
84、謙虛的人學十當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85、切莫依賴明天。
8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87、工作多,光陰迫。
88、快樂時光去如飛。
8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90、欲要看究竟,處處細留心。
91、常求有利別人,不求有利自己。
92、歡娛不惜時光逝。
93、品日里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94、妻賢身體好是男人最大的財富。
95、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96、見強不怕,遇弱不欺
97、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98、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9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00、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101、讀一書,增一智。
102、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103、幫人要幫到底,救人要救到頭。
104、習慣是后天養成的。
105、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 敗家子揮金如糞,興家人惜糞如金。
106、有關學習的諺語
107、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108、狗肚子盛不得四兩油。
109、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會一過,永不再來。
110、與其掛在嘴上,不如落實在行動上。
111、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112、幫助別人要忘掉,別人幫己要記牢。
11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活水源頭來。
114、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115、濃縮的都是精品。
116、吠犬不咬人。
117、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
118、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119、不怕慢,單怕站。
120、節省時間就是延長生命。
121、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122、騙人發不了財。()
123、博學之,審問之,慎寺之,明辯之,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