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索比拉特

索比拉特

時間:2023-05-30 10:18: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索比拉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那天,我打開電腦,進入賽爾號游戲。我輸入121550的賬號,密碼555555,我進入了賽爾號。

突然,一條白光閃爍,我被帶進賽爾號的世界。我看到了我最喜愛的精靈索比拉特。他是滿個體。

我和我的索比拉特去赫爾卡星,不幸,遇到了海盜,他們用了50多只100的精靈把我索比拉特給抓走了。索比拉特把我一推,我被推到了遠處。就這樣,我逃走了。

魔焰用自己257的速度向前沖,把我們拋在一邊,我叫他等等,他說:“不行,索比拉特是我們的弟弟,我在也不能忍受了,你如果還是他的主人就支持我。”我不知不知辦,就答應他了。

見到海盜,我看見我的魔焰和索比拉特被捉走了,我特別氣憤,我叫魯斯和麗莎和他們硬拼。可還是都不過。正在這是,海盜要對我下手了。我下的都尿褲子了。說時遲,那時快。我打蓋亞和雷伊,上古炎獸,哈爾翼峰等許多100級的精靈過了就我。我高興的不得了了。

我消滅了海盜。

第2篇

多國奧斯卡送選外語片選定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已啟動運作,各國報送最佳外語片的截止日期為10月1日。印度方面,此前頗受推崇的電影《午餐盒》意外落選,而鮮為人知的古吉拉特語電影《公路故事》(The Good Road)爆冷入選。《公路故事》由印度國家電影發展公司(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投資制作,影片圍繞三組人展開故事,他們中有大人有小孩,都沿著印度一條向西的公路旅行,期間相互之間產生命運交匯。這部公路電影于今年七月在倫敦電影節上首映,也曾作為古吉拉特語電影,獲得國家電影獎(National Film Award)。第86屆奧斯卡獎的提名將于2014年1月16日公布,因與俄羅斯索契冬奧會閉幕日沖突,頒獎禮延遲至2014年3月2日在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

《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2013.9.27

發行近280年 《勞埃德船舶日報》宣布印刷版停刊

出版發行近280年、世界上最古老印刷報紙之一的《勞埃德船舶日報》(Lloyd’s List)日前宣布將于今年12月停止發行印刷紙質版,全面轉入數字報紙行業。《勞埃德船舶日報》創建于1734年,多年來,這份報紙一直被認為是全球航運業新聞領域中的權威信源。該報副主編理查德·米德(Richard Meade)在一份聲明中說:“鑒于越來越多的讀者已經開始轉向數字報紙,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停發紙質版媒介。此外,數字報紙除了編輯速度更快之外,還可以為每一位讀者量身定制有深度、有價值的信息。”隨著數字時代的全面到來,傳統的紙質媒介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相當一部分傳統報紙已開始嘗試推出電子版,并推行付費墻等收費模式。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2013.9.25

金牌制片人布魯克海默與迪士尼分道揚鑣

好萊塢再傳“分手”消息,曾打造過《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的金牌制作人杰瑞·布魯克海默與老東家迪士尼不再續約,合作明年正式結束,就此,這段從上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在好萊塢堪稱最成功的一段合作關系宣告完結。迪士尼方面的解釋是公司今后將會把發展重點放在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和盧卡斯影業上面,而布魯克海默則正在尋求制作一些“更成熟、更大眾”的作品。在合約到期前的時間里,迪士尼和布魯克海默還將完成之前定下的工作項目:其中包括《加勒比海盜5》和《國家寶藏3》,而原定于2015年7月10日上映的《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將被挪后至2016年。

《綜藝》Variety 2013.9.27

四部英語電影入圍羅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第3篇

關鍵詞:人物發展軌跡;形象定位;外形層面;內心層面;行為層面

1 劇本創作中的人物發展軌跡

《為奴十二載》的主人公索羅門?諾瑟普遵循了劇本創作中“平靜生活――打破――進入情境――發展――情節1――情節2――――結局”的人物發展軌跡:

索羅門?諾瑟普是一名木匠兼小提琴手,他受過一定教育并且已婚,在美國紐約州的薩拉托加過著平靜的生活。在一次想要尋找“打工”機會的過程中被兩個白人誘拐綁架,而這一切打破了他原有的生活,開始進入“奴隸生涯”的情境。故事的發展是他被迫改名為“普拉特”并被賣給種植園主福特。情節點一是索羅門與種植園的管家迪比茨相處并不融洽,在一次被處以殘忍私刑之后,福特不得已將所羅門賣給兇殘的埃德蒙?艾普斯,這開始了他奴隸生涯中的又一次轉折。情節點二是索羅門妄想用錢請一位白人幫他寄一封信到紐約,不料背地卻被告發,他只能悄悄將唯一的希望燒掉。故事的是索羅門經過不懈努力尋求到了來自加拿大木匠巴斯的幫助。結局是重獲自由,回到紐約的家。

整部影片的劇情和世界化的人性闡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觸動,美國的黑奴制度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問題,更是世界人類發展史中難以抹去的一筆。導演史蒂夫?麥奎因能夠客觀全面地消化原著,并利用電影手法從細節處著手帶領我們一步步走進索羅門?諾瑟普的內心世界。從剛剛被綁架為奴隸時的自報家門辯白自身身份,到漸漸變得安靜含辱偷生,在這過程中的伺機逃跑作罷,絕望著一直到后來,那個曾經血氣方剛的索羅門幾乎連自己都快要相信自己是從喬治亞州逃跑出來的奴隸。

2 人物形象定位之外形層面

從人物形象定位的第一個層面肖像、外貌、神態來看,索羅門黝黑的皮膚,蜷縮的卷發,緊皺的眉頭,向外凸出的眼球和泛白的眼珠以及厚實的嘴唇,永遠刮不干凈的胡茬和破爛不堪的衣服,這幾乎將黑人奴隸的全部特質融入血液。從他含情脈脈地凝視妻子可以看出索羅門深愛他的妻子兒女,愛自己的家庭;但從他與兩個白人騙子交談時流露出的篤定神情又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善良而單純的人。另外,在這一層面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極大的反差和對比,在未被綁架贖賣之前,索羅門是西裝筆挺、杖棍在手的翩翩紳士,而不幸進入奴隸群體后就只剩下破舊骯臟的薄衣衫和整日的蓬頭垢面。初進牢房時,索羅門的神情是帶有反抗性的,堅毅而倔強,但經過一次次的虐待毒打,甚至目睹了黑奴被殺的過程之后,索羅門的神態更大程度地變為順從柔軟、膽怯和恐懼。直至最后時刻,巴斯答應他的請求并被救出,索羅門才充滿希冀地淚流滿面。

索羅門神情態度的變化并不是一朝夕間就完成的,主人公是在經歷了與原有生活極為不符甚至慘絕人寰的壓迫之后一點點轉變的。其中一個轉折點就是幾天來跟他“共苦”的克萊門斯被主人救贖逃生,這給了索羅門不小的打擊。之后的重點轉折是在福特老爺的種植園中,索羅門得到了福特老爺小小的“尊重和重用”,他天真地以為福特會了解他的苦衷給予他重生的機會,卻不曾想自己竟被福特狠心賣給下一任奴隸主,這件事情對索羅門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創傷,他幾乎不敢更不能去信任任何人,所謂的“奴性”不得已地慢慢被激發出來。

3 人物形象定位之內心層面

神態外貌的變動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這要歸結于它們的根――內心層面。從人物形象定位的第二個層面――性格、心理、情緒來看,作為一個受過教育并擁有良好修養的人,索羅門的性格是堅毅剛強、自信而高傲的。例如,在影片中,索羅門聽聞兩個白人對自己的夸贊后驕傲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哪怕是在被販賣后索羅門向福特老爺講述自己的工程觀點時都是自信而胸有成竹的。而就是這樣一個性情的人,在眼看著女奴伊萊莎與子女分離、自己慘遭轉賣、被令親自鞭打帕茨后心理狀態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一次意圖妄自寄信的大膽行為被埃德溫識破,埃德溫夾緊他的脖子質問,索羅門的心情緊張不安到了極點,燒信時汩汩的淚水也將所羅門所有的美好向往和積極心緒摧毀。但從索羅門“臥薪嘗膽”的忍辱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性格中堅毅隱忍、剛強篤定、充滿智慧的一面,即使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索羅門還是在不斷地尋求自救的途徑。他在與自己所處的整個歷史背景相抗衡,更是在與自身幾乎被摧垮的心理情緒相抗衡,在逆境荊棘中的無聲奔走,用淋淋鮮血開辟自由之路。

4 人物形象定位之行為層面

從人物形象定位分析的第三個層面――語言、動作、行為,我們更容易直觀地剖析主人公索羅門。從影片開頭索羅門調試琴弦、拉小提琴的行為動作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有著高雅情調的人。在牢房中他一腳踢走地上的飯碗并站起來大聲解釋自己的身份,可以看出他的愛憎分明和對自我的重視。他的多處語言如“為了捍衛自由,我的背上滿是傷痕,你別亂譴責我”,“你得知道,我不是奴隸,我來您這兒之前是個自由人”等表明索羅門是一個崇尚自由、擁有極強自尊心的人。他嚴詞拒絕帕茨的自殺要求,可以看出索羅門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品質。他將桑葚汁當作墨水,削尖竹簽寫字體現了他的機智靈活、有想法和主見。但在經歷了難以承受的種種之后,他卻欣然捧起了黑奴主分發的食物,這樣回答埃德溫夫人的疑問:只懂“零零星星一兩個詞,但書面文字我根本看不懂”。他用力地摔爛自己曾經如獲至寶的小提琴,用粗糙的手一遍遍撫摸刻在上面的妻兒的名字,也許這里是最讓觀眾感動的地方,也許這就是支持索羅門不斷改變自己、放低自己、忍辱負重等待偷生機會的全部力量。

在影片的00:47:05~00:51:22長達四分多鐘的時段,索羅門被吊在一棵樹上,清晨到黃昏,來往的奴隸沒有一人敢將其救下,唯有女奴帕茨偷偷喂他一口水后匆匆離開。就像影片前半部分克萊門斯所說的“生來就是黑奴,黑奴可沒膽量反抗”。索羅門?諾瑟普的人物形象承載了一個黑奴的十二年乃至一生,這也是舊殖民地時代千千萬萬個黑人奴隸的縮影。也許最可怕的不是被販賣至異處它地,可怕的是失去自由、失去對非自由的反抗、失去追尋自由的念頭。

5 結語

堅毅、剛強、求生、要自由,就是索羅門。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曾經講過一句話:“我一直在尋找一個進入奴隸制的角度,后來我找到了這本書《為奴十二載》,一個自由的人,因為綁架而被賣為黑奴。選擇自由之身的角度是因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他。”一個宏大繁雜的史詩性題材如何拍攝,導演選擇從最微不足道、切實可行的電影人物入手,永遠站在最普通的觀眾角度,實為明智。其實我們都沒發現,索羅門也許不僅僅是電影的主人公,也是一個帶著我們講完整個歷史故事的人。

參考文獻:

[1] 陳祖繼,于寧.影視編劇教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 路易斯?賈內梯(美).認識電影[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第4篇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海莉?斯坦菲爾德如是說。2011年2月27日,在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14歲的美國女孩兒海莉?斯坦菲爾德因獲得最佳女配角獎提名而備受矚目。

海莉出生在美國洛杉磯,父親是室內設計師,母親是健身教練。海莉曾在加州上學,但12歲那年開始在家自學。她具有過人的表演天賦,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8歲就在一些青少年教育電視節目中擔任配角,同時還擔任美國著名零售商店K-mart的代言人。海莉的才華和美麗最終引起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得主科恩兄弟的關注,受邀參演他們的新片《大地驚雷》,飾演“Mattie Ross”一角。海莉的精彩表演贏得廣泛好評,并使她成功亮相奧斯卡。

2011,誰的青春比我比亞莉克希亞?索洛尼如是說。2011年4月,歐洲議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會議,會場設有專供翻譯員工作的小屋,歐洲議會曾有規定,走進這間小屋的人不得小于14歲,然而,年僅10歲的英國女孩兒亞莉克希亞?索洛尼改寫了歷史。在長達兩個小時的高級環境會議中,她戴著專業的頭戴式耳機,一邊傾聽耳機里代表的發言,一邊準確無誤地進行同聲傳譯,將西班牙語和法語譯成英語。來自英格蘭的代表羅伯特?斯特迪說:“我們都愛這位天才又迷人的小姑娘!在這樣高規格的會議上,10歲的她能如此出色地完成工作,真是太神奇了!”

索洛尼出生在劍橋市,父母都是劍橋大學的教師,會講法語和西班牙語。兩歲時,索洛尼得了神經膠質瘤(惡性腦腫瘤的一種),危及生命,經過18個月的痛苦化療,雖保住了性命,但視神經受損而完全失明。在父母的愛護和幫助下,她4歲時接受盲文教育,6歲時學習最難的漢語,9歲時以全A成績順利通過GCSE(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的法語和西班牙語考試。如今,索洛尼是公認的語言奇才,精通英、法、西班牙和中文。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王江如是說。2011年8月5日,王江順利通過金融投資考試(FINRA),并于8月8日成為注冊股票經紀人,年僅17歲零77天,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股票經紀人。王江,英文名JohnWang Clow,是一位中美混血兒,父親是美國人,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博士,母親是中國人,畢業于哈佛大學數學專業,也是一位博士。王江的童年時光在中國武漢市和美國圣保羅市輪流度過。受父母的影響,王江對寫作、聲樂、鋼琴、圍棋都充滿了濃厚興趣,他曾兩次參加楚才作文競賽,并都獲得好名次。數學更是他的最愛,從武漢的初中畢業后,他被美國圣曝羅中學錄取,憑借在中國積累的數學基礎,直接跳讀該校高四的數學課程,當時令他的美國同學目瞪口呆。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侯逸凡如是說。2011年11月,在女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對抗賽中,17歲的中國女孩兒侯逸凡成功衛冕,成為歷史上兩奪世界冠軍的最年輕棋手。

侯逸凡出生于中國江蘇省興化市,小時就有男孩氣。5歲時,大孩子教她學跳棋,她一學會就將那些小老師全部打敗。父母注意到了她的天賦,盡一切努力幫她學棋。父母甚至雙雙辭職全程陪伴她的學棋之旅,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家三口擠在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過著艱辛的“北漂”生活。9歲時,侯逸凡進入國家隊,每天訓練5小時,12歲時,成為世界最年輕女子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侯逸凡下棋思路清晰,棋風充滿霸氣,被譽為“天才少女”。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喬丹?羅梅羅如是說。2011年12月24日,年僅15歲的美國男孩兒喬丹?羅梅羅成功登頂南極洲最高峰溫森峰,成為了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最年輕征服者。這一成就是許多職業登山家到三十多歲才可能達到的目標。

喬丹?羅梅羅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和繼母都酷愛登山運動。9歲那年,喬丹被學校走廊上描繪世界七大高峰的壁畫深深吸引,就萌生出征服這些山峰的夢想。于是,在父親的幫助下,他開始進行艱苦的登山訓練,并自己出面向鄰居和同學募集登山經費。從10歲起,在父親、母親和繼母的支持下,他先后登頂了非洲乞力馬扎羅山、歐洲厄爾布魯士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北美洲麥金利峰、大洋洲查亞峰、亞洲珠穆朗瑪峰等六座高峰。2011年圣誕前夕,他終于實現了登頂七大洲最高峰的夢想。這個有點靦腆的少年有一段經典語錄“我想為自己做些值得銘記的事情,登山只是生命經歷和體驗,不過碰巧現在我只有15歲罷了。”

2011,誰的青春比我狂?賈斯汀?比伯如是說。2011年歲末,在世界權威財經媒體《福布斯》雜志所公布的2011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100名人排行榜中,年僅17歲的加拿大流行小天王賈斯汀?比伯綜合排名第三,收入高達5300萬美元。

第5篇

哈爾濱猶僑深受俄羅斯民族的影響,十分偏愛音樂與戲劇藝術,經常可見猶僑在中東鐵路俱樂部、商務俱樂部、秋林俱樂部等場所舉辦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及獨唱、合唱音樂會。20世紀20年代始,一大批技藝精湛、德藝雙馨的猶太音樂家受邀來此表演,使哈爾濱猶僑的音樂戲劇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不僅培養了一大批猶太音樂家,同時也學習傳播了中國的民間音樂,音樂文化的相互交流也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對西方音樂藝術的興趣愛好。正是由于猶僑對音樂藝術的偏愛,因而對音樂教育與人才的培養亦十分重視。1925年11月18日,在俄國市政當局的倡議下,由俄國猶太人U.M.戈爾德什京與妻子V.I.迪龍在哈爾濱市道里區炮隊街(今通江街)上開辦了一所音樂學校。

U.M.戈爾德什京1910年畢業于德國柏林皇家學院音樂系,師從著名小提琴家馬托教授。1913年他在彼得堡音樂歌劇院任首席小提琴獨奏。1915年至1923年,他在高加索組建了“巴庫音樂學校”并擔任校長一職。1917年他初識天才鋼琴家V.I.迪龍,即邀請她一起合作演出并擔任“巴庫音樂學校”的鋼琴教師。迪龍生于俄國薩拉托夫市,幼年曾在烏克蘭波爾塔瓦的“萊索夫斯基音樂學校”受過系統的鋼琴培訓,12歲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家人送往德國萊比錫公立音樂學院繼續學習,師從著名鋼琴家泰克馬勒教授。1911年畢業后輾轉到彼得格勒(圣彼得堡舊稱)繼續跟隨布盧門菲爾德教授學習演奏技巧。1923年,U.M.戈爾德什京與V.I.迪龍在莫斯科演出時遇到了大提琴家S.M.施皮爾曼,三人商量組建一支“莫斯科三人演出小組”,開始在俄國國內及國外眾多城市間展開巡演活動,深受觀眾歡迎。

其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U.M.戈爾德什京一直考慮在上海建立一所音樂學校,但機緣巧合,他與妻子迪龍在哈爾濱定居下來并且一住就是十二年。他們夫妻倆開辦的音樂學校一開始叫“哈爾濱市立音樂學校”,1928年8月18日才改為以俄國著名音樂家、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格拉祖諾夫的名字命名的音樂學校,即“A.K.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由U.M.戈爾德什京親自任校長,V.I.迪龍任鋼琴部主任兼學校藝術顧問,S.M.施皮爾曼任大提琴部主任。同時,學校還聘請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擔任教師,包括:B.M.拉扎雷夫、I.M.霍維茨、B.希費爾布拉特,以及著名歌唱家A.Y.索洛維耶娃-馬澤列維奇、M.V.奧斯波娃-扎卡爾耶夫斯卡婭。

為了方便學生中午下課后可以來學音樂,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安排每天下午3時開始授課,學校完全采用俄國和歐洲音樂課程設置方法,設有大提琴、小提琴、鋼琴、聲樂、管樂、樂隊合奏、合唱、理論作曲及其他有關理論課程,教師大部分是俄國猶太人。從學校建立伊始,U.M.戈爾德什京就牢牢秉持辦學的基本方針:即與俄國國立音樂學院的一線教師緊密合作,共同培養中俄兩國青年音樂家,相互提升音樂水平并學習中國民間音樂,擴大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相互影響,盡己所能地擴大中國人對西方音樂藝術的興趣愛好。學校成立伊始,資金并不充裕,為了解決經費來源問題,U.M.戈爾德什京與夫人迪龍組織教師、學生參加各種募捐演出活動、室內音樂會等,一方面解決了資金不足問題,一方面以練促學提高了學生們的現場演奏技巧。

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人才濟濟、師資力量雄厚,該校鋼琴部授課教師有V.I.迪龍、L.B.阿普捷卡列娃、I.M.霍維茨、I.M.伊康尼科娃、R.G.卡爾波娃、Z.A.普利貝特科娃、T.A.齊納列娃、N.V.魯迪科娃。小提琴部授課教師包括:U.M.戈爾德什京、N.A.希費爾布拉特。大提琴教師有S.M.施皮爾曼、I.M.烏爾斯坦因、S.I.斯圖賓、K.I.夏皮羅、N.D.科察列夫。管樂器授課教師有I.A.阿爾比茨基(巴松)、P.F.索博列夫(黑管)、L.F.奧維欽尼科夫(雙簧管)、D.I.塔伊洛夫(小號)、S.P.施耐德爾(圓號)。聲樂(獨唱)部授課教師有F.P.卡恩、A.S.波利卡爾波娃、M.V.奧西波娃-扎卡爾捷夫斯卡婭、V.G.舒什林、A.N.索洛維耶娃-馬祖列夫斯卡婭。聲樂(合唱)部授課教師為I.P.拉伊斯基,音樂史教師為S.S.阿克薩科夫,藝術史教師有M.A.蘇加諾夫、V.M.安娜斯塔謝耶夫、I.P.瓦爾福洛梅耶夫、A.Y.澤林斯基。此外還有打擊樂器部教師L.J.切爾諾莫爾丁,銅管樂器部教師D.I.伊洛夫和S.P.施耐德,意大利語教師S.P.彼得瑞茲,而音樂和聲理論則由校長U.M.戈爾德什京親自傳授。

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共培養近500名音樂人才,絕大部分為猶太青年。畢業生中后來成為蘇聯和其他國家著名的音樂家和音樂理論家的人數不少。其中成績最出色的的有喬治?克雷切夫、阿里克謝?貝比科夫、安納托利?波帕、西格斯蒙德?莫拉夫斯基、亞歷山大?迪賽加爾,此五人皆為U.M.戈爾德什京教授之高足,以及塔蒂亞娜?切娜麗娃、伊麗娜?費德洛夫斯卡婭、安納托利?維德爾尼科夫、斯維特拉娜?布爾蘇克、文西?托瑪切夫斯卡婭,五人均系V.I.迪龍教授的弟子。這些優秀的音樂人才不久就顯露出他們的卓越藝術才華,有些人甚至蜚聲國際。特別是校長U.M.戈爾德什京的女兒埃莉奧諾拉?戈爾德什京,后來成長為國際著名鋼琴演奏家,在她離開哈爾濱之前,年僅9歲的埃莉奧諾拉與父母共同演出了一場音樂會,哈爾濱當地主流報紙皆詳細報道,評論家們稱贊埃莉奧諾拉的演奏精彩絕倫,并預言其日后必成可塑之才。

從1925年學校創辦之初,到1936年學校關閉,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共舉辦過七屆畢業學生演奏會,此外教師們為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經常在商務俱樂部、鐵路俱樂部舉辦教師經典作品系列音樂會,所有藝術家都輪番上臺獻藝。僅1929年一年教學計劃中就安排了4場學生音樂會,其中1場是歌劇作品節目,導演由I.P.沃爾夫洛梅耶夫擔任,其余3場分別為:紀念俄國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35周年音樂會、紀念俄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逝世20周年音樂會,以及巴赫、舒伯特作品專場音樂會。1931年1月,學校舉辦了紀念莫扎特誕辰175周年室內音樂會。2月舉辦了第二場室內音樂會,演奏德國作曲家舒曼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四重奏作品。3月舉辦三場室內音樂會,分別演奏了尼克拉耶夫的小提琴奏鳴曲、阿倫斯基的雙鋼琴組曲、圣-桑的雙鋼琴組曲、福爾埃的小提琴奏鳴曲、舒曼的雙鋼琴組曲,以及現代派作曲家馬克斯?列格爾里、哈爾德?什特拉烏斯和多納尼的音樂作品。

1936年,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舉辦了第七屆也是最后一屆畢業演奏會,在那之后不久學校就關閉了。學校教師有的返回蘇聯,有的回歸巴勒斯坦,還有的則繼續輾轉于中國其他城市從事音樂教育,例如聲樂教授V.G.舒什林和音樂史教師S.S.阿克薩科夫。

V.G.舒什林1924年僑居哈爾濱,是哈爾濱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的音樂教師,又是哈爾濱歌劇院的演員和歌唱家,在哈爾濱期間曾參加歌劇《浮士德》、《拉克美》、《霍夫曼的故事》、《塞爾維亞的理發師》、《葉甫蓋尼?奧涅金》等劇目的演出。1929年輾轉到上海,應國立音專校長蕭友梅博士之邀請,任該校聲樂教授前后達26年之久(1956年返回蘇聯)。舒什林桃李滿天下,得意門生眾多,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然、男低音歌唱家斯義桂、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周小燕、高芝蘭、茅愛立等人,他們有的享譽歐洲,有的知名新大陸,故時人認為,“中國的聲樂藝術之所以能夠列入國際藝壇之林,舒什林教授是不無功勞的”。

S.S.阿克薩科夫系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及音樂理論家,畢業于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俄國著名音樂家A.T.格列恰尼諾夫。1918年僑居哈爾濱,1925年起任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的音樂史教師。1928年移居上海任《上海柴拉報》音樂編輯,不久應聘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鋼琴及理論作曲教授,其授業弟子有:呂翼、向偶、楊偉烈、黃廷貴、林亭玉等。阿克薩科夫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活動,1930年曾被評為上海最受歡迎的演員(鋼琴)之一。

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在經受過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及同年8月哈爾濱特大洪水襲擊,又經過1935年蘇聯政府單方面將中東鐵路賣給日偽政權等幾次重大政治、軍事事件的沖擊后,于1936年停辦。校長U.M.戈爾德什京及其夫人迪龍教授后來遷往巴勒斯坦,1938年4月10日,夫妻二人在特拉維夫開辦了一所音樂中學,并在“亞沙-海菲茨”大廳舉辦了一場成功地音樂會,不久之后這對年輕的夫婦離開了巴勒斯坦,移民美國。有關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在哈爾濱所創造的輝煌成績的史料,近年來不斷地被學者們所發現。

第6篇

[后麥克拉倫時代的矯枉過正]

誠然,史蒂夫?麥克拉倫掌舵英格蘭隊之旅可謂失敗透頂,但在帶領中小俱樂部方面,這位曾師從弗格森多年的憨厚大叔卻絕對有兩把刷子――執教特溫特的首個賽季,他便征服了挑剔的荷蘭記者,球隊風評之高甚至超過了冠軍球隊阿爾克馬爾。而在其2001~2006年執教米堡的六個賽季里,也曾給予這支積貧積弱的球隊以盎然生機。2005-2006賽季,米堡在河畔球場連續斬殺阿森納、曼聯和切爾西三大豪門,聯盟杯也一路挺進決賽,麥克拉倫風生水起仰仗的不是本土青訓,而是那些廉價的外籍戰士:在巴塞羅那難覓養老合同的門迭塔成為了球隊的發動機,全能戰士羅申巴克在為前者保駕護航之余還能秀一腳重炮攻門,博阿滕和哈塞爾巴因克的荷蘭中軸始終心有靈犀,雅庫布和維杜卡兩大強力中鋒曾不止一次地令費迪南德與特里難堪……那時的米堡陣中,能長期占據主力位置的英格蘭人只有后衛線上的里戈特、帕納比和現在的主教練索思蓋特。

也許是目睹了隊內的年輕人被外援壓制得如此凄慘,2006年當麥帥高升“三獅軍團”,索思蓋特見習井轉正后,第一件事便是對隊內的外籍軍團揮起裁員的大刀。

誠然,麥克拉倫召人的一群外籍老將的爛尾合同對于財力并不雄厚的米堡而言是沉重的負擔,但索氏的清洗策略顯然過于激進,上賽季便是明證。維杜卡固然人老珠黃,但慷慨到連轉會費都不要直接送給紐卡斯爾聯,白白錯過敲一筆竹杠的機會;架不住埃弗頓的軟磨硬泡,以1000萬英鎊的低價將尼日利亞鐵塔雅庫布折現,結局是只能在去年冬季忙不迭地貼上200萬英鎊拉來阿豐索?阿爾維斯救場;而早在以球員兼教練身份實習的2006-2007賽季,索思蓋特的“慷慨”就人盡皆知,馬卡羅內和涅梅特被分別送到錫耶納和亞琛,均是分文不取,也難怪轉會市場上被套牢的米堡本賽季無力引進新援,只能依靠上賽季加盟的通恰伊等人苦苦支撐。

稍有英超閱歷的主教練都明白,一名優秀的外援尤其是前場外援,在中下游球隊的保級路上是何等重要。盡管通恰伊勤勤懇懇、滿場飛奔,但他歸根結底并不是一個純射手,當扎基、西塞和麥卡錫分別帶著威根、桑德蘭和布萊克本暫時逃離降級泥潭時,曾勇奪歐洲銀靴、荷甲場均進球一個以上的阿豐索?阿爾維斯(一個半賽季39場進45球)卻只能在場上無所事事――索思蓋特對外援的不信任乃至偏見,讓阿爾維斯空有一身本領,卻得不到支援:加里?奧尼爾這樣的純工兵不能給阿爾維斯輸送炮彈、埃姆內斯這樣的一年級菜鳥也不行、享有左路無限盤帶權的隊長唐寧同樣對巴西人頗有微詞。給予英格蘭本土球員過長試用期,甚至不惜重金頻繁添購是基思、英斯和亞當斯等長期浸英式足球文化的前巨星級少帥履新后犯過的共同錯誤,而索思蓋特不過是在這個“陣亡”名單上添加了一個更加極端的案例――本賽季米堡最輝煌的勝利、第33輪以3:1大勝赫爾隊一役,恰是瓊斯(澳大利亞)、胡特(德國)、阿利亞迪埃(法國)、通恰伊(土耳其)和阿爾維斯(巴西)五大外援聯袂首發的結果,這對少帥的本土化戰略不啻為天大的嘲諷。

[“戀童癖”更適合游戲世界]

本賽季英超恐怕沒有哪支球隊擁有米德爾斯堡多達12名青年隊教練的編制,也沒有哪支球隊敢直接提拔五名U-19球員進入一隊,但是索思蓋特做到了。在近乎病態的新陳代謝需求下,1983年出生的加里奧尼爾和1984年出生的唐寧儼然成了老將,他們統領著22歲的麥克馬洪、21歲的安德魯泰勒、貝茨和惠特、20歲的埃姆內斯……

如果是在足球經理游戲中,這批大有潛力可挖的青年軍也許會在兩三個賽季后打出名堂,然而這卻是全世界競爭最殘酷的英超聯賽,每一輪都事關生死。即便以提攜新人不遺余力而聞名的溫格,依然要召入經驗豐富的西爾韋斯特,米德爾斯堡卻第一個在全英超實現了一線隊絕無30歲以上球員。在本賽季大多數時候,首發陣容平均年齡不足22歲的他們更像是一支國青隊。

去年普拉特領軍的英格蘭U-21國家隊只是因參賽資格問題才無緣奧運會,但那屆歐青賽冠亞軍荷蘭和塞爾維亞在中國被打得落花流水,相形之下,足見那支英格蘭國奧隊成色幾何。米堡的年輕人們恰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就憑這點微不足道的比賽經驗要想在英超賽場上去抗衡一群在成年國家隊呼風喚雨的名將,實屬螳臂擋車。在冬季轉會沒有補充混跡英超兩三個賽季的馬龍金之前,這群娃娃兵的進攻效率之低令人不忍卒睹。一則冷笑話很能說明問題:當卡佩羅為英格蘭隊門將人選發愁時,媒體力薦米堡年輕門將特恩布爾。理由?他在英超同年齡段門將中出場機會最多,被蹂躪的次數也最多,心態肯定比哈特利卡森好!

[老國腳出走揭穿“偽青訓”]

米德爾斯堡果真對青訓情有獨鐘?就索思蓋特執教以來球隊在轉會市場的運作,恐怕難以支撐這一定論。記性稍好的球迷不會忘記,2006-2007賽季,米德爾斯堡從皇馬租借來了半報廢的伍德蓋特,一個賽季下來,當年的“玻璃人”踢出了自2000 2001賽季在利茲聯打進冠軍聯賽半決賽后的最佳水準,米堡在賽季結束也行使優先購買權隊700萬英鎊將其拿下。但僅僅半年之后,托特納姆加價區區100萬,便將伍德蓋特從河畔球場帶到了白鹿巷。作為土生土長的米德爾斯堡人,鄉情本可令英格蘭中衛抵擋住金元誘惑,但俱樂部CEO蘭姆的一席話卻令人心冷:“我們有許多中衛,惠特和胡特都回來了,我們還有波加特茨,主教練認為應該走一人。”當身披托特納姆39號球衣的伍德蓋特在上賽季頭槌絕殺切爾西,以一尊聯賽杯捍衛了胡安德拉莫斯的帥位時,為了蠅頭小利送出良將的米堡作何感想?本賽季同樣的一幕又發生在了盧克?揚身上,一度作為英格蘭隊首發右后衛的他不滿30歲便被低價處理,這對米堡經驗匱乏的防線無異于滅頂之災。

第7篇

點球決出勝負這種方式本身不乏爭議,很多深受歡迎的優秀球隊都倒在了12碼線前,許多球藝非凡的巨星都因為罰失點球而飲恨終生,但是跟用擲硬幣來決定誰勝誰負相比,罰點球畢竟要合理得多。

6月30日在柏林的奧林匹克球場進行了一場四分之一決賽,120分鐘緊張激烈的大戰之后,德國和阿根廷這對宿敵沒能決出勝負,雙方不得不進行殘酷的點球決戰。雙方門將萊曼和弗朗哥走到球門前經受考驗,諾伊維爾,巴拉克和阿亞拉等人先后主罰……氣氛緊張得讓人屏住呼吸,不過四輪罰球結束之后,贏得勝利的又是德國人。

比賽結束后阿根廷《民族報》說:“該死的點球!萊曼――阿根廷人的噩夢!”如果點球對別人來講是惡夢的話,那么對德國人來說則是美夢。克林斯曼賽后表示:對于點球,我對我們主罰點球的所有球員都充滿信心,而對萊曼則更甚。他是多么偉大的一個守門員啊!今天就是他帶領我們進入半決賽的!點球大戰中的無往不利幫助德國足球笑傲群雄,稱霸世界,從1982年至今,德國人已經連續贏得了4次點球大戰。

1982年世界杯半決賽德國vs法國(3:3,點球)

對手是普拉蒂尼領軍的法國隊,這場強強對抗異常激烈。德國隊由利特巴爾斯基率先攻進一球,而后普拉蒂尼罰進點球扳平比分,90分鐘比賽結束后雙方戰平。加時賽開始后法國隊發起攻勢,德國隊守門員舒馬赫兇狠的犯規讓巴蒂斯通重傷離場,但未受到任何懲罰。法國隊群情激憤,連進兩球以3:1領先,如果當時采用金球制的話比賽早就結束了。但是德國人奮起直追,不可思議地扳平了比分,替換上場的魯梅尼格和首發的菲舍爾先后建功,將比賽拖進點球決戰。

前兩輪雙方四名罰球隊員都命中。法國隊第三個主罰的18號羅什托踢進點球,德國隊第三個主罰的老將施蒂利克的射門被撲出,形勢一下子變得對法國隊很有利。德國隊的門將舒馬赫開始大顯神威,他撲出了接下來法國隊西克斯的射門,接著利特巴爾斯基罰中,讓雙方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而后第五輪出場的普拉蒂尼和魯梅尼格先后罰中,普拉蒂尼罰球時施蒂利克埋頭不敢看。雙方平分秋色,不得不進行加罰。舒馬赫向右撲出了博西斯的點球,隨后德國隊的赫魯貝施一蹴而就,將球隊送進決賽。

不過在決賽中德國人被意大利人擊敗,沒能第三次贏得世界杯。

法國 德國

第1輪 吉雷瑟 罰中 卡爾茨 罰中

第2輪 阿莫羅 罰中 布萊特納 罰中

第3輪 羅什托 罰中 施蒂利克 罰失

第4輪 西克斯 罰失 利特馬爾斯基罰中

第5輪 普拉蒂尼罰中 魯梅尼格 罰中

第6輪 博西斯 罰失 赫魯貝施 罰中

198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德國vs墨西哥(點球4:1)

跟四年前相比,德國隊的主教練換成了足球皇帝貝肯鮑爾,馬特烏斯和布雷默等球星挑起了大梁。對手則是神奇教練米盧蒂諾維奇執教的東道主墨西哥隊。一方是四年前飲恨決賽的老牌強隊,一方是在家門口作戰的美洲勁旅,雙方自然是互不相讓,在120分鐘比賽里各被出示了一張黃牌,貝特霍爾德和阿吉雷先后被罰下。但是誰也沒能改寫0:0的比分,墨西哥隊只擊中了兩次門框,兩隊不得不進行點球大戰。當時爭奪四強席位的四場比賽中有三場是靠點球來決勝負的。

阿洛夫斯和內格雷特先后主罰,均命中,他們都把球踢向了右側;布雷默踢中路,罰進,基拉夫特也選擇了中路,舒馬赫向右側作出了移動,但他用腿將球擋出,2:1接下來主罰的是馬特烏斯,在之前同摩洛哥隊進行的八分之一決賽中,他剛攻入一記漂亮的任意球,四年前他坐在替補席上觀看了球隊點球戰勝法國隊,這次輪到他親自上陣了,馬特烏斯干脆利落地踢進點球,而墨西哥隊塞爾文的射門綿軟無力,被舒馬赫輕松撲在懷里,3:1;第四個主罰的是技術細膩的利特巴爾斯基,他如果罰進,比賽將提前結束,他選擇了左路,一記輕巧的射門將球送進球門,4:1,德國隊勝利了!

德國球員四罰四中,門將舒馬赫也發揮出色,撲出兩記射門,幫助德意志戰車有驚無險地戰勝了對手。在墨西哥這次德國隊又打進了決賽,可惜他們碰到了如日中天的阿根廷隊,馬拉多納正值巔峰,德國人又一次屈居亞軍。

德國 墨西哥

第1輪 阿洛夫斯 罰中 內格羅特 罰中

第2輪 布雷默 罰中 基拉爾特 罰失

第3輪 馬特烏斯 罰中 塞爾文 罰失

第4輪 利特巴爾斯基 罰中

1990年世界杯半決賽德國vs英格蘭(1:1,點球5:4)

1990年世界杯以乏味難看而著稱,這場在阿爾卑球場舉行的半決賽觀賞性較高,是為數不多的場面壯觀的比賽。布雷默的任意球讓德國隊取得了領先,他踢出的球碰到前來“堵槍眼”的英格蘭球員身上,高高飛起后詭異地落進了球門。這個有些不走運的失球沒有讓英格蘭隊束手就擒,萊因克爾在內奮不顧身的搶點攻門扳平了比分。加時賽雙方各打中一次門柱,最后又迎來了點球大戰。

英格蘭隊首先主罰,萊因克爾的射門力量角度均無可挑剔,得分,布雷默踢出一記地滾球,希爾頓判斷對了方向,但球還是滾進了大門;比爾茲利選擇了向上的射門,罰進,馬特烏斯的射門勁道十足,罰進,這是他第三次在世界杯賽場上經歷點球大戰;第三輪普拉特和里德爾罰中,防守里德爾的射門時希爾頓又判斷對了方向,但沒能撲出點球,他跪在地上仰天長嘆;皮爾斯的射門被伊爾格納用腳擋出,留著小胡子的托恩將球罰進;英格蘭隊的瓦德爾第五個出場,他必須罰進,比賽才能繼續下去,但是他踢出的皮球飛出了橫梁……

英格蘭 德國

第1輪菜園克爾 罰中 布雷默 罰中

第2輪比利爾茲利罰中 馬特烏斯罰中

第3輪普拉特 罰中 里德爾 罰中

第4輪皮爾斯 罰失 托恩 罰中

第5輪瓦德爾 罰失

200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德國vs阿根廷(1:1,點球5:3)

剛剛結束的這場大戰同樣留下了令人難忘的鏡頭。德國隊擁有兩名實力不相上下的門將,卡恩和萊曼兩人都經驗豐富,發揮穩定。從2000年歐洲杯開始卡恩就是國家隊的主力,四年前他還當選了韓日世界杯的最佳球員,但這次克林斯曼選擇了和卡恩同歲的萊曼。克林斯曼的做法廣受非議。這次在罰點球之前,卡恩來到萊曼的身邊,他緊握著萊曼的手鼓勵他戰勝對手。另外守門員教練科普克將一張神秘的小紙條交給了萊曼,上面總結了阿根廷罰球隊員的射門方式,萊曼在防守坎比亞索的射門之前從球襪中掏出這張紙條看了看,然后果斷地撲向左側,封殺了坎比亞索的射門。

雙方球員在賽后的感言:

萊曼:我們的小伙子們打進了一些漂亮的點球。我不想再多說什么,因為又一個巨大的挑戰正在迎接著我們。我要開始為迎戰下一個對手做準備。

諾伊維爾:這是本屆杯賽我們經歷過最艱難的比賽。最終,我們只是比對手稍微運氣好了點,因為比賽順利地進入了點球大戰。今天我們表現出了某些德意志民族的特質,在落后的情況下繼續在比賽中頑強奮戰。

拉姆:萊曼是那種能夠散發出強大自信心的守門員。而我們所有人也對他充滿信心。他每一次都能找出正確的方向,并且成功地撲救了其中兩個――沒有人能夠做得比這個更好。

施魏因斯泰格:小伙子們面對點球時的勇氣并從容射進點球的方式真的太棒了。他們成功地擊垮了對手。我們知道只要犯下的失誤越少,比賽就將越輕松。

弗朗哥(阿根廷隊門將):我認為我們的表現很出色。我們輸了比賽,這便是全部,但在比賽中你總是需要一些運氣,不幸的是我們一點都沒有。在罰點球時他們比我們更冷靜。

贏得一兩次點球決戰或許運氣會占據主導因素,但是德國人的屢戰屢勝說明除了運氣之外,他們肯定有值得稱道之處。

德意志民族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發揮了作用,像這次科普克提供給萊曼的小紙條,對細節的重視讓球隊取得了勝利。在1990年世界杯的決賽中,馬特烏斯本是罰點球的第一人選,他在同捷克和斯洛伐克隊的四分之一決賽罰中點球,幫助球隊晉級。但是決賽時他球鞋的鞋釘出了問題,作為隊長的馬特烏斯將點球機會讓給了布雷默,后者憑此攻入了全場比賽的惟一一粒進球。馬特烏斯曾在自傳中層示過自己的那雙球鞋,鞋釘快脫落了。

第8篇

關鍵詞:王表;《同步王表》;亞述;巴比倫尼亞

DOI: 10.16758/ki.1004-9371.2017.03.002

《同步王表》(Synchronistic King List)是一部由亞述書吏于公元前7世紀末作成的阿卡德語(新亞述字體)泥版文獻。該文獻以表格形式記載了上自古巴比倫王朝(公元前19世紀)、下至新亞述帝國(公元前7世紀)近1200年間82位亞述王與98位巴比倫王的名字。在泥版上,亞述王與巴比倫王分列左右兩側,同時在位的兩國國王則被登記在同一個單元格內,形成水平方向上的對應關系,因此,W界稱之為“同步王表”。1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歷史文獻中,王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為王表記載的國王序列與統治年限構成了年代學乃至一切歷史研究的基石。2而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諸王表文獻中,3《同步王表》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為《同步王表》是唯一同時記載亞述與巴比倫兩國國王的王表,從而可與《亞述王表》及《巴比倫王表》形成史料上的互補性。

迄今已知的《同步王表》文獻,包括一塊泥版(A.117)及6塊殘片(A.118、VAT 11931、VAT 11261、VAT 11345、VAT 11262、VAT 11338),均由德國東方學會于20世紀初在阿淑爾城遺址(Qal‘at ?erqa?)挖掘出土。1A.117與A.118現藏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其余藏于柏林近東博物館,詳情參見下表:

20世紀初,《同步王表》諸版本最早由魏德納發表,2A.117(第三、第四欄)及所有殘片的摹本最早由施羅德(O. Schroeder)發表。31926年,A.117在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被重新發現后,魏德納又根據納索伊(E. Nassouhi)提供的館藏照片改進了A.117的文本復原及泥版摹本。4在此基礎上,埃貝林(E. Ebeling)、5盧肯比爾(D. D. Luckenbill)6及奧本海姆(A. L. Oppenheim)7分別將《同步王表》譯為德文或英文。1949年,克勞斯(F. R. Kraus)首次校對了A.117第一欄。81956年,《巴比倫王表C》被發現后,波貝爾(A. Poebel)重新修復了A.117第二欄。91969年,格雷森(A. K. Grayson)首次校對了《同步王表》的所有殘片。101971年,布林克曼(J. A. Brinkman)校對了A.117第一欄的部分內容。111989年,格雷森匯集并轉寫了《同步王表》諸版本的文本。12013年,筆者重校了除A.118之外的所有殘片,并結合A.117與A.118的考古照片,在文本考證、文本格式、文獻性質等方面對《同步王表》首次展開了系統性研究。2在波貝爾與格雷森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改進了A.117第二欄的文本復原。3

A.117是《同步王表》的主要版本。現存泥版約保留了原泥版的三分之二,正反雙面刻寫(其余所有殘片均為單面刻寫),正面損毀嚴重,反面保存狀況較好;每面泥版由中間豎線均分為兩欄,每欄再以豎線均分為兩列,亞述王被登記在每欄的左列內,巴比倫王被登記在右列內,同時在位的兩國國王之下劃定一條橫線。此外,某些國王的“烏瑪努”(即首席書吏),4也被登記在國王之下。根據A.117的文末題署,王表共記82位亞述王,5始于埃瑞舒姆一世,終于阿淑爾巴尼拔;記巴比倫王共98位,始于蘇姆―拉―埃爾,終于坎達拉努。A.117應作于阿淑爾巴尼拔統治時期。6

A.118分為左右兩欄,右欄現存14行,登記14位巴比倫王,始于卡什舒―納丁―阿赫,終于巴巴―阿哈―伊迪那,應與A.117第三欄第四行以下內容一致;左欄現存11行,登記亞述王,僅余阿淑爾巴尼拔及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與A.117不同,在該殘片上,國王的烏瑪努并未登記在國王名字之下,而是登記在與國王并行的另一列內。格雷森認為,巴比倫王所在的右欄應屬于原始泥版第三欄左列,而亞述王所在的左欄則應屬于原始泥版第四欄右列,7即A.118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應與VAT 11338原始泥版一致。A.118應作于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統治時期。8

VAT 11261與VAT 11345應是同一塊泥版上的兩塊殘片,9其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應與A.117近似。在VAT 11261上,亞述王登記在左側,共計10位,始于尼努爾塔―阿匹爾―埃庫爾,終于沙姆什―阿達德四世,與A.117第二欄第七行至第三欄第三行內容一致;巴比倫王登記在右側,共計9位,始于施瑞克提―舒卡姆那,終于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一世,與A.117第三欄第七至第二十行內容一致。然而,只有各巴比倫王之間以橫線隔開。1VAT 11345共登記5位巴比倫王,始于尼努爾塔―阿普拉―,2終于那布―舒瑪―伊施庫恩,應與A.117第三欄末殘缺部分內容一致。

VAT 11931現存13行,前6行登記了6位國王的名字,前3位難以確定,后3位應是辛那赫里布、埃塞爾哈東及阿淑爾巴尼拔;后7行僅存一些數字,如果這些數字表示國王的統治年限,則這些國王應為中亞述國王,始于埃瑞巴―阿達德一世,終于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格雷森認為,這塊殘片應位于原始泥版的中間部分,前6行屬于原始泥版第四欄右列,原登記巴比倫王,后7行屬于第三欄左列,原登記亞述王。3由此看來,VAT 11931的原始泥版文本格式也應與A.117近似,即亞述王登記在左側,巴比倫王登記在右側。

VAT 11262現存9行(最后兩行為空白),所載國王均為亞述王,始于恩利爾―那塞爾二世,終于阿里克―登―伊利,應與A.117第二欄首殘缺部分內容一致。格雷森認為,在原始泥版上亞述王應登記在右側,巴比倫王(現已全部遺失)應登記在左側,即兩國國王的相對位置應與A.117的情況完全相反。4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亞述王被登記在同一行中并只記有一位烏瑪努(見第六行)。

VAT 11338原始泥版的文本格式與A.117基本一致,唯一的不同在于,在VAT 11338原始泥版上,亞述王登記在右欄,巴比倫王登記在左欄。在這塊殘片上,左欄現存5行,共載3位巴比倫王,始于尼布甲尼撒一世,終于馬爾都克―納丁―阿赫,應與A.117第二欄第十六至第十八行內容一致;右側現存6行,共載5位亞述王,始于尼努爾塔―圖庫爾提―阿淑爾,終于阿沙瑞德―阿匹爾―埃庫爾,應與A.117第二欄第十二至第十八行內容一致,但相互對應的同時在位的國王存在差異。

以下《同步王表》諸版本中譯文由筆者根據泥版照片及泥版殘片對文本進行修復并譯出,原文遺失而又不可復原的內容以“”標示。譯文以兩欄對照形式對應原始泥版的分欄格式,故僅顯示原始泥版上書吏劃定的橫線,而未顯示豎線。各版文本評注于譯文后順次列出。該王表涉及王名與官名繁多,相關拉丁化轉寫不便于譯文與注釋中隨文附注,特將相關人名拉丁化拼寫與國王在位年限按附于文后;為便檢索,相關條目按譯名拼音順序排列。

一、A.117

【譯文】

第一欄

(欄首殘缺部分)[1]

1. 阿達西同上[2] 達米克―伊利舒同上

2. 貝爾―巴尼同上 伊什―基巴爾同上

3. 利巴亞同上 舒什同上

4. 沙爾瑪―阿達德一世同上 古爾基沙爾同上

5. 伊普塔爾-辛同上 吉什―恩同上[3]

6. 巴扎亞同上 派什伽爾達拉麥什同上

7. 魯拉亞同上 阿達拉卡拉瑪同上[4]

8. 基丁―尼努阿[5]同上 埃庫爾杜安那同上

9. 沙爾瑪―阿達德二世同上 麥拉姆庫拉同上

10. 埃瑞舒姆三世同上 埃阿―伽米爾甘達什[6]同上

11. 沙姆什―阿達德二世同上 阿古姆一世,第一個,他的兒子同上

12. 同上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一世同上

13. 同上同上 阿庇拉塔什同上

14. 同上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二世同上

15. 同上同上 烏爾茲古魯瑪什同上

16. 同上同上 哈爾巴―施帕克同上

17. 同上同上 提普塔克茲同上

18. 同上同上 阿古姆二世同上[7]

19. 伊施梅―達甘二世同上 布爾納布瑞阿什一世同上

20. 沙姆什―阿達德三世同上 同上[8]

21. 阿淑爾―尼拉里一世同上 卡什提里阿舒三世同上

22. 普祖爾―阿淑爾三世同上 烏拉姆布瑞阿什同上

23. 恩利爾―納塞爾一世同上 同上同上

24. 努爾―伊利同上 同上同上

25. 阿淑爾―沙杜尼同上 同上同上

第二欄

(欄首殘缺部分)[9]

1. 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同上 同上

2.

3. 阿淑爾―納丁―阿普利[10]同上 同上

4. 同上同上 同上

5. 阿淑爾―尼拉里三世同上 同上

6. 恩利爾―庫都瑞―烏蘇爾同上 同上同上

7. 尼努爾塔―阿匹爾―埃庫爾同上 阿達德―舒瑪―烏蘇爾同上

8. 同上同上 梅利―施帕克同上

9. 同上同上 麥勞達赫―巴拉丹一世同上[11]

10. 阿淑爾―丹一世同上 扎巴巴―舒瑪―伊地那同上

11. 同上同上 恩利爾―納丁―阿黑同上

12. 尼努爾塔―圖庫爾提―阿淑爾同上 馬爾都克―卡庇特―阿赫舒同上

13. 穆塔基爾―努斯庫同上 是他的烏瑪努

14. 阿淑爾―賴沙―伊施一世同上 伊提―馬爾都克―巴拉圖同上

15. 同上同上 尼努爾塔―納丁―舒米同上

16. 同上同上 尼布甲尼撒一世同上

17.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同上 恩利爾―納丁―阿普利同上

18. 阿沙瑞德―阿匹爾―埃庫爾同上 馬爾都克―納丁―阿赫同上

19. 是他的趼昱[12]

20. 阿淑爾―貝爾―卡拉同上 馬爾都克―沙皮克―澤瑞同上

21. 阿淑爾―貝爾―卡拉同上 阿達德―阿普拉―伊地那同上

22. 阿淑爾―貝爾―卡拉同上 同上

23. 同上同上 同上

24. 同上同上 同上[13]

第三欄

1. 埃瑞巴―阿達德二世亞述之王 辛巴爾―施巴克阿卡德之王

2. 是他的烏瑪努

3. 沙姆什―阿達德四世同上 埃阿―穆金―澤瑞同上

4. 阿淑爾納塞爾帕爾一世同上 卡什舒―納丁―阿赫同上

5. 沙爾瑪納塞爾二世同上 烏爾瑪什―沙金―舒米同上

6. 阿淑爾―尼拉里四世同上 尼努爾塔―庫都瑞―烏蘇爾一世同上

7. 阿淑爾―拉比二世同上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同上

8. 阿淑爾―賴沙―伊什二世同上 瑪爾―比提―阿普拉―烏蘇爾同上

9.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二世同上 那布―穆金―阿普利同上

10. 同上同上 尼努爾塔―庫都瑞―烏蘇爾二世同上

11. 同上同上 瑪爾―比提―阿赫―伊地那同上

12. 是他的烏瑪努

13. 阿淑爾―丹二世同上 沙瑪什―穆達米克同上

14. 阿達德―尼拉里二世同上 同上同上

15. 卡利亞是他的烏瑪努

16. 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二世同上 那布―舒瑪―烏金一世同上

17. 加比―伊拉尼―埃萊什 是他的烏瑪努

18. 阿淑爾納塞爾帕爾二世同上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同上

19. 加比―伊拉尼―埃萊什 是他的烏瑪努[14]

20. 沙爾瑪納塞爾三世同上 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一世同上

21. 魯哈亞是他的烏瑪努

22. 沙姆什―阿達德五世同上 馬爾都克―巴拉蘇―伊克比同上

(欄末殘缺部分)[15]

第四欄

1. 辛那赫里布亞述之王 阿卡德之王

2.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是他的烏瑪努

3.

4. 阿卡德之王,在阿卡德人

5. 反叛之后,

6. 他將阿淑爾―納丁―舒米扶上王位[16]7. 辛那赫里布 耐伽爾―烏舍茲布,伽胡爾(Gahul)人

8. 穆舍茲布―馬爾都克,達庫魯(Dakkuru)人

9. 是阿卡德之王

10. 辛那赫里布 亞述與巴比倫之王

11. 貝爾―烏帕黑爾 卡爾布是他的烏瑪努

12. 埃塞爾哈東,辛那赫里布之子 亞述與巴比倫之王

13. 那布―澤魯―利西爾、伊施塔―舒瑪―埃萊什 是他的烏瑪努

14. 阿淑爾巴尼拔同上 沙瑪什―舒瑪―烏金同上

15. 阿淑爾巴尼拔同上 坎達拉努同上[17]

16. 伊施塔―舒瑪―埃萊什是他的烏瑪努

17. (共計)八十二位亞述之王 從埃瑞舒姆一世,伊魯―舒瑪之子

18. 到阿淑爾巴尼拔 埃塞爾哈東之子

19. (共計)九十八位 阿卡德之王

20. 從蘇姆―拉―埃爾 到坎達拉努

21. 那布―圖克拉特―蘇

【注釋】

[1] 根據《亞述王表》(Grayson 1980-83, pp. 105-106),從埃瑞舒姆一世到阿達西,共有14位亞述王;

根據《巴比倫王表A》(Grayson 1980-83, p. 91)與《巴比倫王表B》(Grayson 1980-83, p. 100),從古巴比倫王朝第二位國王蘇姆―拉―埃爾(實際上,蘇姆―拉―埃爾與古巴比倫王朝第一位國王蘇姆―阿布姆應為同時代人,見Wu Yuhong, S. Dalley, “The Origins of the Manana Dynasty at Kish, and the Assyrian King List”, Iraq, Vol. 52 [1990], pp. 162-163;A. Goddeeris, Economy and Society in Northern Babylonia in the Early Old Babylonian Period, ca. 2000-1800 BC, Orientalia Lovaniensia Analecta 109, Leuven-Paris-Sterling-Virginia: Peeters Publishers and D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dies, 2002, pp. 316-325)到海國第一王朝第三位國王達米克―伊利―舒,共有12位巴比倫王。由于每位王在《同步王表》中至少占據一行,此處殘缺部分應至少包含14行。

[2] 根據《亞述王表》的記載,阿達西本為“無名氏之子”(見I. G. Gelb, “Two Assyrian King List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3, No. 4 [1954],[下文簡作“Gelb 1954”] p. 225;Grayson 1980-83, p. 106),即不具有王室血統,但依據《亞述王表》所構建的王族譜系,阿達西又是后世所有亞述王(魯拉亞除外)共同的先祖(這一點可在新亞述帝國時期某些國王的王銘中得到直

接反映,見E. Leichty,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Esarhaddon, King of Assyria [668-669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the Neo-Assyrian Period 4, with a contribution by Grant Frame, and the editorial assistance of Jamie Novotny, Matthew T. Rutz, and Amy E. Barron,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2011, No. 48: 48’, No. 98: Rev. 17’;R. Borger, Beitr?ge zum Inschriftenwerk Assurbanipals: die Prismenklassen A, B, C = K, D, E, F, G, H, J und T sowie andere Inschriften, mit einem Beitrag von Andreas Fuchs,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96, p. 169;G. Frame, Rulers of Babylonia from the

Second Dynasty of Isin to the End of Assyrian Domination [1157-612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 Babylonian Periods 2, Toronto, Buffal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5, B.6.31.12: 27’, B.6.31.15: 28’, B.6.33.4: 23’;J. A. Brinkman, “Bēl-Bāni”, in K. Radner ed.,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Neo-Assyrian Empire, Vol. 1, Part II: B C G, Helsinki: The Neo-Assyrian Text

Corpus Project, 1999, p. 288),或者說,阿達西之后,直至公元前7世紀末新亞述帝國滅亡,其間整個亞述歷史時期可被統稱為“阿達西王朝”(見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continue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 No. 4 [1942],[下文簡作“Poebel 1942”]

p. 467)。在《同步王表》中,“同上”(寫作楔文符號“MIN”;“同上”也出現在《亞述王表》及《巴比倫王表B》中,寫作“KI.MIN”)有兩個功能:1、表示王銜的重復(如每行末尾所記),即本行所記國王的王銜同于每欄首行所記國王的王銜(如“亞述之王”、“阿卡德之王”);2、表示王名的重復,即本行所記國王同于上一行所記國王。

[3] 亞述王伊普塔爾―辛也出現在《豪爾薩巴德王表》(Khorsabad King List;該王表是《亞述王表》

的其中一個版本,見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 No. 3 [1942], pp. 247-306;Poebel 1942;A. Poebel, “The Assyrian King List from Khorsabad [concluded]”,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2, No. 1 [1943], [下文作“Poebel 1943”] pp. 56-90;Gelb 1954, pp. 209-230)中(見Gelb 1954, p. 225;Grayson 1980-83, p. 107),但里德(J. Reade)認為(見id., “Assyrian King-Lists, the Royal Tombs of Ur, and Indus Origin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60, No. 1 [2001], pp. 6-7),伊普塔爾―辛與普祖爾―辛(根據《普祖爾―辛銘文》,該統治者了沙姆什―阿達德一世家族在阿淑爾的統治,見A. K. Grayson, Assyrian Rulers of the Third and Second Millennia BC [To 1115 BC],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 Assyrian Periods 1, Toronto, Buffal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7, pp. 77-78)應是同一人,書吏可能將“普祖爾”(Puzur)誤寫為“伊普塔爾”(Ip-tar)。巴比倫王吉什―恩僅出現在《同步王表》中,而并未出現在《巴比倫王表A》及《巴比倫王表B》中。這位國王名字的拼讀并未在學界達成一致,因為在A.117上,“EN”前面的楔文符號非常模糊,魏德納將其轉寫為“…-ri-en”(見Weidner 1921, p. 13),蘭茨貝格爾(B. Landsberger)轉寫為“x.K?D-en”(見id., “Assyrische K?nigliste und ‘Dunkles Zeitalter’ [continued]”,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Vol. 8, No.2 [1954], p. 69),格雷森轉寫為“G??-EN”(Grayson 1980-83, p. 117),達利(S. Dalley)則轉寫為“DI?+U-EN”(見id., Babylonian Tablets from the First Sealand Dynasty in the Sch?yen Collection [Cornell University Studies in Assyriology and Sumerology, Vol. 9], Maryland: Capital Decisions Ltd, 2009, [下文簡作“Dalley 2009”] p. 2)。

[4] 達利認為,派什伽爾達拉麥什與阿達拉卡拉瑪統治時期臨近古巴比倫王朝末期,為海國第一王朝

的繁盛期(見Dalley 2009, p. 1)。

[5] 亞述王基丁―尼努阿的名字的拼讀在學界曾有爭議。在《豪爾薩巴德王表》及《SDAS王表》

(Seventh Day Adventist Seminary King List;該王表是《亞述王表》的其中一個版本,見Gelb 1954,

pp. 209-230)中,這個名字寫作“??-URUAB×HA”(見Gelb 1954, pp. 214-215;Grayson 1980-83, p. 107),但在《亞述王表》的一塊殘片(VAT 9812)上,這個名字寫作“m??-U-dAB×HA”(見Grayson 1980-83, p. 115)。《同步王表》上的寫法應與VAT 9812上的寫法一致。然而,波貝爾認為,VAT 9812上的寫法是錯誤的,因為“尼努阿”(NINUA)即尼尼微,顯然為地名,而非神名(見Poebel 1942, p. 475)。格爾布(I. G. Gelb)將這個名字讀作“基丁―尼努阿”(“Kidin-Ninua”,見Gelb 1954, pp. 225-226),但布林克曼讀作“舒―尼努阿”(“?u-Ninua”,見Brinkman 1973, p. 318)。經過重新校對VAT 9812,黑澤爾(N. P. Hee?el)認為,這個名字應讀作“基丁―尼努阿”,因為原文應為音節拼寫形式,即“[mKi-d]in-dNINUA”,并且,根據相關文獻證據,“??”可被用作“kidinnu”(阿卡德語,意為“神靈的保護”)的表意符號(見id., “Zur Lesung der K?nigsnamens ??-URU.NINA”,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2002/3, pp. 60-61)。

[6] 埃阿―伽米爾(海國第一王朝末王)與甘達什(迦喜特王朝第一位國王)被登記在同一行之內,

在A.117的文本中,這是僅有的例外。一種可能的解釋是,A.117的作者一開始漏掉了甘達什,發覺這一疏漏后才將甘達什的名字補錄進這一行。但波貝爾認為,這是一種獨具匠心的設計,意在表明:在時間上部分重合的海國第一王朝與迦喜特王朝本應該分別登記在并列的兩欄內,而非前后相續地登記在一欄內(見Poebel 1943, p. 61, n. 236)。

[7] 亞述王沙姆什―阿達德二世與8位迦喜特王并列登記,他們顯然不可能同時在位。阿古姆一世

的名字后面附有“第一個”(IGI)、“他的兒子”(A-?ú)的記載,此處記載似乎可以理解為“第一位阿古姆,甘達什之子”。在《巴比倫王表A》中,“IGI A-?ú”也出現在阿古姆一世的名字之后(見Grayson 1980-83, p. 91)。由于此處首尾兩位迦喜特王均名為阿古姆,雅里茨(K. Jaritz)認為,A.117的作者可能不確定沙姆什―阿達德二世與哪一位阿古姆同時在位,遂將兩位“阿古姆”之間所有的迦喜特王登記在一起(見id., “Quellen zur Geschichte der Ka???-Dynastie”, Mitteilungen des Instituts für Orientforschung, Nr. 6 [1958], p. 195)。揚森(T. Janssen)則認為,沙姆什―阿達德二世應該與第二位阿古姆、即阿古姆二世同時在位(見id., “Untersuchungen zur kassitischen und assyrischen Herrscherchronologie vom 17. bis ins 15. Jahrhundert v. Chr.”, Akkadica, Vol. 132 [2011], pp. 48-49)。然而,問題在于,為什么是沙姆什―阿達德二世而非其他的亞述王與眾多迦西特王并列登記?鑒于第一欄內兩國國王的并列登記多為“一一對應”的形式,《同步王表》的作者可能為了保證下面兩位國王,即第十九行的伊施梅―達甘二世與布爾納布瑞阿什一世能夠并列(對于這兩位國王同時在位,A.117的作者必然十分確定),而將在此之前的所有國王(第十行以下)全部登記在一起。

[8] 此處巴比倫王(布爾納布瑞阿什一世的繼任者)的名字完全遺失,目前也沒有任何史料可直接提

供相應的信息。在早期的研究中,魏德納認為,這位巴比倫王應是梅利―施帕克(見Weidner 1921, p. 14)。然而,對于布爾納布瑞阿什一世的繼任者,格策(A. Goetze)認為有兩種可能:庫里伽爾祖一世或梅利―施帕克(見id., “The Kassites and near Eastern Chronology”,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Vol. 18, No. 4 [1964], p. 99);布林克曼則提出了3種可能:卡什提里阿舒三世、烏拉姆布瑞阿什或阿古姆三世(見Brinkman 1976, p. 26, n.71)。弗朗(P. J. Furlong)則主張,此處巴比倫王應是庫里伽爾祖一世即布爾納布瑞阿什一世之子(見id., Aspects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Chronology [c. 1600-700 BC], New Jersey: Gorgias Press, 2010, p. 84)。

[9] 第一欄最后一位亞述王是阿淑爾―沙杜尼,第二欄第一位亞述王是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

世,根據《亞述王表》(見Gelb 1954, pp. 226-227;Grayson 1980-83, pp. 108-110),此處殘缺部分應共含有13位亞述王,即從阿淑爾―拉比一世到沙爾瑪納塞爾一世。第二欄右側諸巴比倫王的

名字幾乎全部遺失,然而,由于第三欄第一位巴比倫王是辛巴爾―施巴克(埃阿―穆金―澤瑞的直接前任),故根據《巴比倫王表A》(見Grayson 1980-83, pp. 91-92)、《巴比倫王表C》(見Poebel 1955, p. 3;Grayson 1980-83, pp. 96-97)及迦喜特國王序列(見Brinkman 1976, pp. 11-16),第二欄第一位巴比倫王可能是卡什提里阿舒四世。依此而論,此處殘缺部分應共登記了14位巴比倫王,即從阿古姆三世到沙伽拉克提―舒瑞阿什。

[10] 此處亞述王為阿淑爾―納丁―阿普利,與《納索伊王表》(Nassouhi King List,該王表是《亞述

王表》諸版本之一,見E. Nassouhi, “Grande liste des rois d’Assyrie”, AfO 4 [1927], pp. 1-11)及《豪爾薩巴德王表》的記載一致(見Gelb 1954, p. 218; Grayson 1980-83, p. 110)。然而,《SDAS王表》將這位亞述王記為阿淑爾―納塞爾―阿普利(見Gelb 1954, p. 219; Grayson 1980-83, p. 110)。波貝爾認為,阿淑爾―納丁―阿普利與阿淑爾―納塞爾―阿普利為兩兄弟,同為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之子(見Poebel 1942, p. 488)。山田重郎則認為,“阿淑爾―納丁―阿普利”與“阿淑爾―納塞爾―阿普利”應是同一人,后者是前者的誤寫形式(見S. Yamada, “The Assyrian

King List and the Murderer of Tukulti-Ninurta I”,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1998/1, pp. 26-27;id., “Notes on the Genealogical Data of the Assyrian King List”, Eretz-Israel, Vol. 27 [2003], p. 269)。彼得森(O. Pedersén)也J為這兩個名字應指同一人,但他提出,“阿淑爾―納塞爾―阿普利”應是“阿淑爾―納丁―阿普利”的簡寫形式(見id., “A Problematic King in the Assyrian King List”, in B. B?ck, E. Cancik-Kirschbaum & T. Richter eds., Munuscula Mesopotamica: Festchrift für Johannes Renger,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267, Münster: Ugarit-Verlag, 1999, pp. 369-373)。

[11] 述王尼努爾塔―阿匹爾―埃庫爾顯然無法依次與3位巴比倫王,即阿達德―舒瑪―烏蘇爾、梅

利―施帕克、麥勞達赫―巴拉丹一世同時在位,因為尼努爾塔―阿匹爾―埃庫爾即位時,阿達德―舒瑪―烏蘇爾尚在位(見C. B. F. Walker, “Babylonian Chronicle 25: A Chronicle of the Kassite and Isin II Dynasties”, in G. van Driel et al. eds., Zikir ?umim: Assyriological Studies Presented to F. R. Krau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Leiden: E. J. Brill, 1982, p. 401;J.-J. Glassner, Mesopotamian Chronicles, 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04, p. 283),但尼努爾塔―阿匹爾―埃庫爾在位十三年(見H. Tadmor,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Correct Rendering of Akkadian d?ku”,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17, No. 2 [1958], p. 135;M. B. Rowton, “The Material from Western Asia and the Chronology of the Nineteenth Dynasty”,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25, No. 4 [1966], pp. 241-242;H. Freydank, Beitr?ge zur mittelassyrischen Chronologie und Geschichte, Berlin: Akademie Verlag, 1991, p. 29& p. 195;E. Cancik-Kirschbaum, “Nebenlinien des assyrischen K?nigshauses in der 2. H?lfte des 2. Jts. v. Chr.”, 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Band 26/2 [1999], p. 217;Y. Bloch,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ssyrian King List: Toward a Precise Reconstruction of Middle Assyrian Chronology [Part I C II]”,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Vol. 25 [2010], pp. 28-30),而梅利―施帕克在位十五年(見Grayson 1980-83, p. 92)。

[12] 從第十二行開始,右側巴比倫王為伊新第二王朝國王。《巴比倫王表C》被發現后,波貝爾修訂

了魏德納之前對A.117第二欄文本的復原(見Poebel 1955, p. 14)。根據《巴比倫王表C》,伊提―馬爾都克―巴拉圖是伊新第二王朝第二位國王,而非第六位;同時,波貝爾排除了伊新第二王朝有一位國王名為“馬爾都克―沙皮克―澤瑞―馬提”(“Marduk-?apik-zeri-Mati”)的可能,即只有一位國王名為“馬爾都克―沙皮克―澤瑞”(見Poebel 1955, pp. 16-17)。格雷森認可了波貝

爾的修訂(見Grayson 1980-83, pp. 118-119)。然而,波貝爾的修訂依然存在兩個顯著的缺陷:1、如果伊提―馬爾都克―巴拉圖被列入第十二行,則將導致兩位亞述王與兩位巴比倫王并列登記,這有悖于《同步王表》的格式規范,即在一個單元格內(上下兩條橫線之間的方格),只能有一位國王與另一國的一位或幾位國王并列登記(即只有“一對多”或“多對一”,而沒有“多對多”);2、如果馬爾都克―沙皮克―澤瑞被列入第十八行(即替換魏德納的“馬爾都克―沙皮克―澤瑞―馬提”),則將導致馬爾都克―沙皮克―澤瑞重復出現在第十八行及第二十行,這也有悖于《同步王表》的文本格式,即一位國王僅能出現在一個單元格內。因此,波貝爾的修訂須進一步完善。為避免以上兩個缺陷,伊提―馬爾都克―巴拉圖不可被列入第十二行,而應被列入第十三行;第十二行的位置應是馬爾都克―卡庇特―阿赫舒的烏瑪努。相應地,伊提―馬爾都克―巴拉圖的名字以下,直至馬爾都克―納丁―阿赫,每一位巴比倫王應順次下移一行(見Chen 2016, pp. 42-44)。

[13] 亞述王阿淑爾―貝爾―卡拉的名字連續寫出3次,僅余兩行以“同上”代指。同樣的現象出現在

第四欄第十四至第十五行,阿淑爾巴尼拔的名字連續寫出兩次,并未以“同上”代指。這并不符合《同步王表》文本的一貫特點:國王名字在同一單元格內的重復均以“同上”標注,以此來表

明王位的連續性,即上下兩任國王之間并無任何第三者(見Poebel 1943, p. 61)。然而,對于阿淑爾―貝爾―卡拉與阿淑爾巴尼拔的特例,目前尚無法解釋其原因。

[14] 加比―伊拉尼―埃萊什先后任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二世及阿淑爾納塞爾帕爾二世兩位國王的

烏瑪努。值得指出的是,他出身于一個顯赫的亞述書吏家族,其后代那布―澤魯―利西爾及其子伊施塔―舒瑪―埃萊什(見第四欄第十三、第十六行)則出任亞述王埃塞爾哈東及阿淑爾巴尼拔的烏瑪努(見Parpola 1983, pp. XVII, XIX)。此外,那布―澤魯―利西爾的另一個兒子舒瑪居是亞述驅魔師(見S. Parpola, Letters from Assyrian Scholars to the Kings Esarhaddon and Assurbanipal, Part I: Texts,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5/1, Kevelaer: Butzon & Bercker,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Verlag des Erziehungsvereins, 1970, No.174, 238);那布―澤魯―利西爾的兄弟阿達德―舒瑪―烏蘇爾則是埃塞爾哈東的私人驅魔師(見Parpola 1971, p. 28;Parpola 1983, p. XV),而阿達德―舒瑪―烏蘇爾的兒子烏拉德―古拉也曾任亞述王辛那赫里布的醫生及埃塞爾哈東的驅魔師(見Parpola 1971, p. 44;Parpola 1983, p. XVI)。

[15] 第三欄最后一位亞述王是沙姆什―阿達德五世,第四欄第一位亞述王是辛那赫里布,因此,根

據《亞述王表》(見Gelb 1954, p. 229;Grayson 1980-83, pp. 114-115),此處應含有7位亞述王。然而,由于《巴比倫王表A》第三、第四欄殘缺不全(見Grayson 1980-83, p. 92),此處巴比倫王的準確數目無從得知。

[16] 與辛那赫里布相對應的前兩位巴比倫王的名字(第一、第三行右側)已遺失。由于第四至第六行

的巴比倫王是辛那赫里布之子阿淑爾―納丁―舒米,第三行的巴比倫王應是貝爾―伊布尼,一個養在亞述宮廷中的巴比倫人質,在阿淑爾―納丁―舒米之前被辛那赫里布扶上巴比倫王位(見K. Radner, “After Eltekeh: Royal Hostages from Egypt at the Assyrian Court”, in H. Baker, K. Kaniuth & A. Otto eds., Stories of long ago. Festschrift für Michael D. Roaf, Alter Orient und Altes

Testament 397, Münster: Ugarit Verlag, 2012, pp. 473-474)。然而,第一位巴比倫王難以確定,因為在辛那赫里布統治時期,在貝爾―伊布尼之前的巴比倫王有兩位:麥勞達赫―巴拉丹二世與

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二世。相較而言,后者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在辛那赫里布統治時期,麥勞達赫―巴拉丹二世乃是第二次執掌巴比倫王位,在此之前,他已在辛那赫里布之父薩爾貢二世統治時期占據巴比倫王位逾10年之久(公元前721―前710年),因此,他極有可能已經

與薩爾貢二世一同登記在第三欄末殘缺部分中。

[17] 由于史料中(除個別王表及年代記文獻外)極少提及坎達拉努,學界一度認為坎達拉努并非真實

存在的歷史人物,而僅是阿淑爾巴尼拔在巴比倫尼亞地區使用的化名,但這一觀點現已被摒棄(見J. A. Brinkman, “Babylonia in the Shadow of Assyria (747-626 B.C.)”, in J. Boardman et al. eds.,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2nd ed., Vol. 3, Pt. 2,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 F. F. Walk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60-61;Na’aman 1991, pp. 251-252)。事實上,坎達拉努應是阿淑爾巴尼拔家族的一位王室成員,因為他曾與阿淑爾巴尼拔的妹妹舍盧阿―埃特拉特一同出現在一封信件中(見G. Frame, Babylonia 689-627 B.C.: A Political History, Leiden: 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het Nabije Oosten, 1992, p. 195)。

二、A.118

【譯文】

第三欄

(欄首殘缺部分)

1. 卡什舒―納丁―阿赫

2. 烏爾瑪什―沙金―舒米

3. 尼努爾塔―庫都瑞―烏蘇爾一世

4.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

5. 瑪爾―比提―阿普拉―烏蘇爾

6. 那布―穆金―阿普利

7. 尼努爾塔―於既稹烏蘇爾二世

8. 瑪爾―比提―阿赫―伊地那

9. 沙瑪什―穆達米克

10. 那布―舒瑪―烏金一世

11.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12. 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一世 穆―帕普[1]

13. 馬爾都克―巴拉蘇―伊克比

14. 巴巴―阿哈―伊地那

(欄末殘缺部分)

第四欄

(欄首殘缺部分)

1. 辛那赫里布,亞述與巴比倫之王 那布―巴尼[2]

2. 卡爾布

3. 貝爾―烏帕黑爾

4. 埃塞爾哈東,亞述與巴比倫之王 那布―澤魯―利西爾

5. 阿淑爾巴尼拔 伊施塔―舒瑪―埃萊什

6. 同上 同上[4]

7. 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3]

8.

9. 那布―圖克拉特―蘇

10.

11.

(欄末殘缺部分)

【注釋】

[1] 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一世的烏瑪努也出現在VAT 11261第二欄第十行(見F. Chen, “mMU.

PAP and [m… …]-?a-a-a”, Nouvelles Assyriologiques Brèves et Utilitaires, 2015/1, [下文簡作“Chen 2015”] pp. 24-25)。

[2] 辛那赫里布的第一位烏瑪努那布―巴尼僅出現在這塊殘片上,在A.117第四欄第二行,他的第一

位烏瑪努是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3] 根據A.117第四欄第十四至第十五行,此處與阿淑爾巴尼拔對應的兩位巴比倫王可能是沙瑪什

―舒瑪―烏金與坎達拉努(名字均已遺失)。與A.117不同,此處“同上”的楔文符號是“ILIMMU4”,而非“MIN”。

[4] 此處與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對應的巴比倫王難以推定。納阿曼認為,這位巴比倫王應是坎達拉努,因為按照納阿曼的年代學框架,坎達拉努統治的最后一年同時也是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統治的最后一年(見Na’aman 1991, p. 248)。然而,根據《那波尼德哈蘭銘文》(Harran Inscriptions of Nabonidus,見B. Landsberger, “Die Basaltstele Nabonids von Eski-Harran”, in Halil Edhem H?tira Kitabi / In Memoriam Halil Edhem, Vol.1, Türk Tarih Kurumu Yay?nlar?ndan VII. SERI, No.5, Ankara: Türk Tarih Kurumu Bas?mevi, 1947, pp.115-151;C. J. Gadd, “The Harran Inscriptions of Nabonidus”, Anatolian Studies, Vol. 8 [1958], pp. 35-92;M. Gerber, “Die Inschrift H[arran] 1.A/B und die neubabylonische Chronologie”, Zeitschrift fü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 Arch?ologie, Band 88 [1998], pp. 72-93),阿淑爾巴尼拔在位42年,與坎達拉努歿于同一年,緊接著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才登上亞述王位,一年之后,那波保拉_爾登上巴比倫王位,新巴比倫王朝建立(《那波尼德哈蘭銘文》的作者似乎誤將那波保拉薩爾的即位年等同于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的第三年,并將那波尼德之母阿達―古皮的卒齡計算為104歲,而非102歲,從而與現行的年代學體系產生了兩年的差異);同時,根據《烏魯克王表》(見Grayson 1980-83, pp. 97-98),在坎達拉努與那波保拉薩爾之間先后有兩位巴比倫王(在位共計1年):辛―舒姆―利西爾與辛―沙爾―伊施庫恩。因此,此處與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對應的巴比倫王極有可能是辛―舒姆―利西爾。

三、VAT 11261

【譯文】

第一欄 第二欄

(欄首殘缺部分)

1. 尼努爾塔―阿匹爾―埃庫爾 (欄首殘缺部分)

2. 阿淑爾―丹一世 1.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

3. 尼努爾塔―圖庫爾提―阿淑爾 2. 瑪爾―比提―阿普拉―烏蘇爾

4. 穆塔基爾―努斯庫 3. 那布―穆金―阿普利

5. 阿淑爾―賴沙―伊施一世 4. 尼努爾塔―庫都瑞―烏蘇爾二世

6.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 5. 瑪爾―比提―阿赫―伊地那

7. 阿沙瑞德―阿匹爾―埃庫爾 6. 沙瑪什―穆達米克

8. 阿淑爾―貝爾―卡拉 7. 那布―舒瑪―烏金一世

9. 埃瑞巴―阿達德二世 8.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

10. 沙姆什―阿達德四世 9. 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一世

(欄末殘缺部分) 10. 穆―帕普[1]

11.

(欄末殘缺部分)

【注釋】

[1] 格雷森認為,穆―帕普與A.117第三欄第十一行的魯哈亞應為同一人(見Grayson 1969, p. 114;

Grayson 1980-83, p. 119)。然而,穆―帕普應是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一世的烏瑪努(另見A.118第三欄第十二行),而魯哈亞則應是亞述王沙爾瑪納塞爾三世的烏瑪努,因為他們分別被列在各自國王的名下。此外,魯哈亞的名字的第一個音節應該為“LU?”,而非“MU”,并且“?a-a-a”與“PAP”之間也無必然聯系(見Chen 2015, pp. 24-25)。

四、VAT 11345

【譯文】

(欄首殘缺部分)

1. 尼努爾塔―阿普拉―

2. 馬爾都克―貝爾―澤瑞

3. 馬爾都克―阿普拉―烏蘇爾

4. 埃瑞巴―馬爾都克

5. 那布―舒瑪―伊施庫恩

(欄末殘缺部分)

五、VAT 11931

【譯文】

(欄首殘缺部分)

1.

2.

3. [1]

4. 辛那赫里布

5. 埃塞爾哈東

6. 阿淑爾巴尼拔

7. 27(年)

8. 35(年)

9. 10(年)

10. 12(年)[2]

11. (20+)13(年)

12. (20+)10(年)

13. (30+)7(年)[3]

(欄末殘缺部分)

【注釋】

[1] 此3行內容已不可復原,但據A.117第四欄第六至第八行,如果此3行記載了辛那赫里布之前的3

位巴比倫王,則他們應是阿淑爾―納丁―舒米、耐伽爾―烏舍茲布、穆舍茲布―馬爾都克。

[2] 根據國王在位年限,此4行可能記載了4位亞述王的名字,分別是:埃瑞巴―阿達德一世、阿淑

爾―烏巴里特一世、恩利爾―尼拉里、阿里克―登―伊利。然而,根據《豪爾薩巴德王表》,阿淑爾―烏巴里特一世應在位36年(見Grayson 1969, p. 109)。[3] 第十一至第十三行數字保存不完整,原數字應分別是33、30、37。據國王在位年限,此3行所記3

位亞述王可能分別是阿達德―尼拉里一世、沙爾瑪納塞爾一世、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然而,據《豪爾薩巴德王表》,阿達德―尼拉里一世應在位32年(見Grayson 1969, p. 110)。

六、VAT 11262

【譯文】

(欄首殘缺部分)

1. 恩利爾―納塞爾二世 阿淑爾―尼拉里二世

2. 阿淑爾―爾―尼舍舒

3. 阿淑爾―里姆―尼舍舒

4. 阿淑爾―納丁―阿赫二世 埃瑞巴―阿達德一世 阿淑爾―烏巴里特一世

5. 恩利爾―尼拉里

6. 是他的烏瑪努

7. 阿里克―登―伊利

8.

9.

(欄末殘缺部分)

七、VAT 11338

【譯文】

(欄首殘缺部分)

1. 尼布甲尼撒一世 尼努爾塔―圖庫爾提―阿淑爾

2. 穆塔基爾―努斯庫

3. 阿淑爾―賴沙―伊施一世[1]

4. 恩利爾―納丁―阿普利[2]

5. 馬爾都克―納丁―阿赫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

6. 阿沙瑞德―阿匹爾―埃庫爾

(欄末殘缺部分)

【注釋】

[1] 尼布甲尼撒一世的名字下方兩行均為空白,此處空白的意義似乎可以理解為“同上”,即尼布甲

尼撒一世名字的重復。

[2] 此行右側為空白,這在一個單獨的單元格內極為罕見。按照布林克曼的解釋,這表示此處仍為

“阿淑爾―賴沙―伊施一世”,即阿淑爾―賴沙―伊施一世與尼布甲尼撒一世和恩利爾―納丁―阿普利先后同時在位(見Brinkman 1968, p. 28)。

附錄:國王在位年代與人名拉丁字母轉寫

一、國王在位年代1

阿庇拉塔什(Abirata?)

阿達德―阿普拉―伊地那(Adad-apla-iddina),約公元前1068―前1047年在位

阿達德―尼拉里一世(Adad-nirari I),約公元前1305―前1274年在位

阿達德―尼拉里二世(Adad-nirari II),公元前911―前891年在位

阿達德―舒瑪―烏蘇爾(Adad-?uma-u?ur),約公元前1216―前1187年在位

阿達拉卡拉瑪(Adarakalamma),在位28年

阿達西(Adasi)

阿古姆一世(Agum I),在位22年

阿古姆二世(Agum II)

阿里克―登―伊利(Arik-den-ili),約公元前1317―前1306年在位

阿沙瑞德―阿匹爾―埃庫爾(A?arid-apil-Ekur),約公元前1075―前1074年在位

阿淑爾―埃提爾―伊拉尼(A??ur-etil-ilani)

阿淑爾巴尼拔(A??urbanipal),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

阿淑爾―貝爾―卡拉(A??ur-bel-kala),約公元前1073―前1056年在位

阿淑爾―貝爾―尼舍舒(A??ur-bel-ni?e?u),約公元前1417―前1409年在位

阿淑爾―丹一世(A??ur-dan I),約公元前1178―前1133年在位

阿淑爾―丹二世(A??ur-dan II),約公元前934―前912年在位

阿淑爾―里姆―尼舍舒(A??ur-rim-ni?e?u),約公元前1408―前1401年在位

阿淑爾―納丁―阿赫二世(A??ur-nadin-ahhe II),約公元前1400―前1391年在位

阿淑爾―納丁―舒米(A??ur-nadin-?umi),公元前699―前694年在位

阿淑爾―納塞爾―阿普利(A??ur-na?ir-apli)

阿淑爾納塞爾帕爾一世(A??urna?irpal I),約公元前1049―前1031年在位

阿淑爾納塞爾帕爾二世(A??urna?irpal II),公元前883―前859年在位

阿淑爾―拉比一世(A??ur-rabi I)

阿淑爾―拉比二世(A??ur-rabi II),約公元前1012―前972年在位

阿淑爾―賴沙―伊施一世(A??ur-re?a-i?i I),約公元前1132―前1115年在位

阿淑爾―賴沙―伊什二世(A??ur-re?a-i?i II),約公元前971―前967年在位

阿淑爾―納丁―阿普利(A??ur-nadin-apli),約公元前1206―前1203年在位

阿淑爾―尼拉里一世(A??ur-nirari I),在位26年

阿淑爾―尼拉里二世(A??ur-nirariII),約公元前1424―前1418年在位

阿淑爾―尼拉里三世(A??ur-nirari III),約公元前1202―前1197年在位

阿淑爾―尼拉里四世(A??ur-nirari IV),約公元前1018―前1013年在位

阿淑爾―沙杜尼(A??ur-?ad?-ni),在位1個月

阿淑爾―烏巴里特一世(Ashur-uballi? I),約公元前1363―前1328年在位

埃阿―伽米爾(Ea-gamil),在位9年

埃阿―穆金―澤瑞(Ea-mukin-zeri),約公元前1008年在位

埃庫爾杜安那(Ekurduanna),在位26年

埃瑞巴―阿達德一世(Eriba-Adad I),約公元前1390―前1364年在位

埃瑞巴―阿達德二世(Eriba-Adad II),約公元前1055―前1054年在位

埃瑞巴―馬爾都克(Eriba-Marduk)

埃瑞舒姆一世(Eri?um I),約公元前1974―前1935年在位

埃瑞舒姆三世(Eri?um III),在位13年

埃塞爾哈東(Esarhaddon),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

巴巴―阿哈―伊迪那(Baba-aha-iddina)

巴扎亞(Bazaja),在位28年

貝爾―巴尼(Bel-bani),在位10年

貝爾―伊布尼(Bel-ibni),公元前702―前700年在位

布爾納布瑞阿什一世(Burnaburia? I)

達米克―伊利舒(Damiq-ili?u),在位26年

恩利爾―庫都瑞―烏蘇爾(Enlil-kudurri-u?ur),約公元前1196―前1192年在位

恩利爾―納丁―阿黑(Enlil-nadin-a?i)

恩利爾―納丁―阿普利(Enlil-nadin-apli),約公元前1103―前1100年在位

恩利爾―納塞爾一世(Enlil-na?ir I),在位13年

恩利爾―納塞爾二世(Enlil-na?ir II),約公元前1430―前1425年在位

恩利爾―尼拉里(Enlil-nirari),約公元前1327―前1318年在位

甘達什(Ganda?),在位26年

古爾―基沙爾(Gulki?ar),在位55年

哈爾巴―施帕克(Harba-?ipak)

基丁―尼努阿(Kidin-Ninua),在位14年

吉什―恩(G??-EN),在位12年

坎達拉努(Kandalanu),公元前647―前627年在位

卡什舒―納丁―阿赫(Ka??u-nadin-a??e),約公元前1007―前1005年在位

卡什提里阿舒一世(Ka?tilia?u I),在位22年

卡什提里阿舒二世(Ka?tilia?u II)

卡什提里阿舒三世(Ka?tilia?u III)

卡什提里阿舒四世(Ka?tilia?u IV),約公元前1232―前1225年在位

庫里伽爾祖一世(Kurigalzu I)

利巴亞(Libaja),在位17年

魯拉亞(Lullaja),在位6年

瑪爾―比提―阿赫―伊地那(Mar-biti-a??e-iddina)

瑪爾―比提―阿普拉―烏蘇爾(Mar-biti-apla-u?ur),約公元前984―前979年在位

馬爾都克―阿普拉―烏蘇爾(Marduk-apla-u?ur)

馬爾都克―巴拉蘇―伊克比(Marduk-balassu-iqbi)

馬爾都克―貝爾―澤瑞(Marduk-bel-zeri)

馬爾都克―卡庇特―阿赫舒(Marduk-kabit-a??e?u),約公元前1157―前1140年在位

馬爾都克―納丁―阿赫(Marduk-nadin-a??e),約公元前1099―前1082年在位

馬爾都克―沙皮克―澤瑞(Marduk-?apik-zeri),約公元前1081―前1069年在位

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一世(Marduk-zakir-?umi I)

馬爾都克―扎基爾―舒米二世(Marduk-zakir-shumi II),公元前703年在位

麥拉姆庫拉(Melamkurra),在位7年

麥勞達赫―巴拉丹一世(Merodach-Baladan I),約公元前1171―前1159年在位

麥勞達赫―巴拉丹二世(Merodach-Baladan II),公元前721―前710年、公元前703年在位

梅利―施帕克(Meli-?ipak),公元前1186―前1172年在位

穆舍茲布―馬爾都克(Mu?ezib-Marduk),公元前692―前689年在位

穆塔基爾―努斯庫(Mutakkil-Nusku),約公元前1133年在位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Nabu-apla-iddina)

那布―穆金―阿普利(Nabu-mukin-apli),約公元前978―前943年在位

那布―舒瑪―烏金一世(Nabu-?uma-ukin I)

那布―舒瑪―伊施庫恩(Nabu-?uma-i?kun),約公元前760―前748年在位

耐伽爾―烏舍茲布(Nergal-u?ezib),公元前693年在位

那波尼德(Nabonidus),公元前555―前539年在位

那波保拉_爾(Nabopolassar),公元前625―前605年在位

尼布甲尼撒一世(Nebuchadnezzar I),約公元前1125―前1104年在位

尼努爾塔―阿普拉―(Ninurta-apla-)

尼努爾塔―阿匹爾―埃庫爾(Ninurta-apil-Ekur),約公元前1191―前1179年在位

尼努爾塔―庫都瑞―烏蘇爾一世(Ninurta-kudurri-u?ur I),約公元前987―前985年在位

尼努爾塔―庫都瑞―烏蘇爾二世(Ninurta-kudurri-u?ur II),約公元前943年在位

尼努爾塔―納丁―舒米(Ninurta-nadin-?umi),約公元前1131―前1126年在位

尼努爾塔―圖庫爾提―阿淑爾(Ninurta-tukulti-A??ur),約公元前1133年在位

努爾―伊利(Nur-ili),在位12年

派什伽爾達拉麥什(Pe?galdarame?),在位50年

普祖爾―阿淑爾三世(Puzur-A??ur III),在位14年

普祖爾―辛(Puzur-Sin)

薩爾貢二世(Sargon II),公元前721―前705年在位

蘇姆―阿布姆(Sumu-abum),約公元前1894―前1881年在位

蘇姆―拉―埃爾(Sumu-la-El),約公元前1880―前1845年在位

沙爾瑪―阿達德一世(?arma-Adad I),在位12年

沙爾瑪―阿達德二世(?arma-Adad II),在位3年

沙爾瑪納塞爾一世(?almaneser I),約公元前

1273―前1244年在位

沙爾瑪納塞爾二世(?almaneser II),約公元前1030―前1019年在位

沙爾瑪納塞爾三世(?almaneser III),公元前858―前824年在位

沙伽拉克提―舒瑞阿什(Shagarakti-Shuriash),約公元前1245―前1233年在位

沙瑪什―穆達米克(?ama?-mudammiq)

沙瑪什―舒瑪―烏金(?ama?-?uma-ukin),公元前667―前648年在位

沙姆什―阿達德一世(?am?i-Adad I),約公元前1813―前1781年在位

沙姆什―阿達德二世(?am?i-Adad II),在位6年

沙姆什―阿達德三世(?am?i-Adad III),在位16年

沙姆什―阿達德四世(?am?i-Adad IV),約公元前1053―前1050年在位

沙姆什―阿達德五世(?am?i-Adad V),公元前823―前811年在位

施里克提―舒卡穆那(?irikti-?uqamuna),約公元前985年在位

舒什(?u??i),在位24年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Tiglath-pileser I),約公元前1114―前1076年在位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二世(Tiglath-pileser II),約公元前966―前935年在位

提普塔克茲(Tiptakzi)

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Tukulti-Ninurta I),s公元前1243―前1207年在位

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二世(Tukulti-Ninurta II)

烏爾茲古魯瑪什(Urziguruma?)

烏爾瑪什―沙金―舒米(Ulma?-?akin-?umi),約公元前1004―前988年在位

烏拉姆布瑞阿什(Ulamburia?)

辛巴爾―施巴克(Simbar-?ipak),約公元前1025―前1008年在位

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

辛―沙爾―伊施庫恩(Sin-?ar-i?kun)

辛―舒姆―利西爾(Sin-?um-li?ir)

伊魯―舒瑪(Ilu-?uma),約公元前1934―前1921年在位

伊施梅―達甘二世(I?me-Dagan II),在位16年

伊普塔爾―辛(Iptar-Sin),在位12年

伊什―基巴爾(I?kibal),在位15年

伊提―馬爾都克―巴拉圖(Itti-Marduk-bala?u),約公元前1139―前1132年在位

扎巴巴―舒瑪―伊地那(Zababa-?uma-iddina),約公元前1158年在位

二、人名拉丁字母轉寫

阿達―古皮(Adda-guppi)

阿達德―舒瑪―烏蘇爾(Adad-?uma-u?ur)

貝爾―烏帕黑爾(Bel-upa??ir)

加比―伊拉尼―埃萊什(Gabbi-ilani-ere?)

卡爾布(Kalbu)

魯哈亞(Lu??aja)

穆―帕普(MU-PAP)

那布―阿普拉―伊地那(Nabu-apla-iddina)

那布―巴尼(Nabu-bani)

那布―圖克拉特―蘇(Nabu-tuk-lat-su)

那布―澤魯―利西爾(Nabu-zeru-lisir)

卡利亞(Qalia)

舍盧阿―埃特拉特(?eru’a-eterat)

舒瑪居(?umaju)

第9篇

關鍵詞 信息化 信息化指數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美國自1991年處以來,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出現了“高增長率,低失業率,低通脹率”的現象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從美國國內看,對美國經濟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美國信息產業的投資已經超過了其他產業投資,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形成了經濟持續增長的推動力。美國的信息化水平已遠遠領先與其他國家。其產業結構已經歷了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目前正向信息密集型的產業結構邁進。信息化迅速席卷全球,各國紛紛把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加快推進信息化作為發展的戰略目標。以計算機、通信、軟件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推動著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

1 信息化概述

1.1 信息化的定義

信息化最初時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描述社會形態演變的綜合性概念,信息化同工業化一樣,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標志。

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提出的“后工業社會”的概念,其研究中已經含有“信息社會”的含義。1962年普林斯頓大學F·馬克魯普在《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一書中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這些研究為人們信息化奠定了理論基礎。1977年美國經濟學家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arat)出版了《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一書,他的研究包括信息產業的劃分、信息業創造價值的測算、信息業從業人數的測算等幾項主要內容,將美國就業結構的變化用工業、農業、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的四分法來分析。中國信息化問題的提出較晚,在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研究信息化的發展,形成了對信息化的許多不同的觀點,一般認為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信息化就是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環境中不斷豐富、不斷提高的過程。完整的信息化應該包括: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產業水平;社會信息基礎環境支持的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允許信息化發展的自由度;信息活動的不斷提高和豐富的過程。

1.2 信息化水平的測度

要了解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先要了解信息化水平。一個國家的信息化水平是可以測量的。目前世界上測度信息化水平的代表性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美國學者提出的波拉特法,二是日本學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數法。與前者相比,信息化指數法簡便易行,便于推廣。它是以指數的形式來測定信息化的發展程度。信息化指數是以下四項指數的算術平均值:信息量指數,信息裝備率指數,通信主體水平指數,信息系數指數。

信息化指數=信息量指數+信息裝備率指數+通信主體水平指數+信息系數指數

信息量指數:是以人均函件數、人均年通話次數、每百人報紙期刊數、每萬人圖書銷售網點數指數和每平方公里人數指數的簡單算術平均;

信息裝備率指數:是百人電話機普及率指數、百人電視機普及率指數的算術平均;

通信主體水平指數:是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百分比指數和百人中大學生在校人數比例的算術平均;

信息系數指數:指平均個人消費中雜費占總消費比例的指數。

我們國家在利用此模型計算信息化指數時,自然采用信息量、信息裝備率、通信主體水平、信息系數四大類指標,但具體指標與日本學者提出的有所不同。

2001年7月我國成立了“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公布了《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此方案共有20個指標構成。這一標準的出臺,使國家信息化實現了量化管理。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于2003年3月在北京公布了國家信息化指標測算結果,報告顯示,1998~2000年,中國信息化水平總指數提高了48.6%,平均每年提高16.2%,大大快于國民經濟7%~8%的增速。

2 信息化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理論分析

信息化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的途徑有三個。

2.1 產值總量增長的貢獻

即信息產業和非信息產業信息部門直接創造的產值對國民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可以直接創造GNP。信息產業是高增長的產業,它本身極具潛力,以裂變式的速度向前發展,極具轟動效應。由于信息產業具有知識技術密集、高滲透、高增長的特點,使得它在經濟增長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據統計,2000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的1/3要歸功于信息產業。具體來說,信息化對國民生產總量增長的貢獻可分為兩部分來考察,一部分是信息產業的增加值,另一部分是非信息產業信息部門的增加值。用公式可表示為:

EP=%

EP:信息化對國民生產總量增長的貢獻率;

P:統計期信息產業和非信息產業信息部門創造的增加值總額;

GNP:同期國民生產總值。

由于其貢獻可分為兩部分,故上式可進一步分解成:EP=EPI+EPJ

其中:

EPI=×100%;

EPJ=×100%;

PI=Pi; PJ=Pj

EPI:信息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

EPJ:非信息產業信息部門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

EI:信息產業創造的增加值之和;

EJ:非信息產業信息部門創造的增加值之和。

2.2 信息要素內生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早期的經濟增長理論只包括勞動和資本兩大要素的投入。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反映出來。Y=AK?琢L?茁,其中A為常量,表示技術水平;K為資本要素投入量;L為勞動要素投入量;α為資本的產出彈性;β為勞動的產出彈性。說明社會總產量僅由資本和社會勞動兩個因素來決定。然而經濟發展的現實顯示經濟增長不僅由資本和勞動兩個要素決定,而且還存在其他要素。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首次引入了技術進步因素,并對此進行了測算;美國經濟學家索羅利用“索羅余值法”再次計算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保羅·羅莫(1986年)把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改寫為: y=AS?琢K?茁L?姿,認為科技進步是經濟的第三增長源。此外還有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的“增長因素分析法”、“投入產出法”及“全要素生產率分析方法”等。但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這些方法都沒有充分考慮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隨著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信息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為此需要對信息化要素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更加詳細的數理分析。

若把資本投入、勞動投入、信息投入作為三個并列的生產要素,則產出與生產要素間的函數關系可表示為:Y=f(A0,K,L,I),

此公式反映了產出和資本、勞動、信息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為了驗證這種關系,將上述公式變化為:lnY=a+?琢lnK+?茁lnL+?姿lnI,通過回歸得到計算結果為:

lnY=0.841597lnI+0.255566lnK+0.697838lnL-0.032861

線性回歸判定系數:R2=0.9289。回歸結果表明,GDP與K、L、I間有很好的相關關系,經濟的增長由信息、資本、勞動三種要素決定。其中信息要素的作用最大,因此應把信息化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即通過增加信息要素的比重為原動力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2.3 產業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信息化的發展是信息產業與非信息產業不斷融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

現代經濟的增長往往伴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演進,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H·錢納里等認為:經濟結構轉變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關系。這不僅表現為不同收入水平上經濟結構的狀況不同,而且表現為經濟結構的轉變,特別是非均衡條件下的結構轉變能夠加快經濟增長,并且結構轉變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隨發展水平而變動。

當今各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主要通過發展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產業化來實現。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新興產業———信息產業的形成、發展和壯大。信息技術革命改變著傳統結構和增長方式,以極強的滲透力,極高的倍增效應,成為眾多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和核心。同時,隨著信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農業、工業及服務業等非信息產業中逐漸開始融入信息產業,如信息技術設備再各部門的普及,各行業信息活動量的不斷增加等,使得傳統產業得以改造和優化,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

2.4 通過對其他要素的優化促進經濟增長

信息化對資金和勞動力有優化作用。電子轉帳系統,信用卡支付系統等支付手段的應用可以加快資金流轉,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的需求將占據主導地位,這有利于改造勞動力資源,促進就業人口向高技術領域的轉移,從而帶動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提高勞動生產率。

3 信息化與我國的經濟增長

首先分析信息化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根據前面的公式:,將此式先求對數再求導:

lnY=a+?琢lnK+?茁lnL+?字lnI

=+?琢+?茁+?字=

a+?琢+?茁+?字

利用此公式可計算出資本、勞動、信息和余值要素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實際計算時,首先用年增量代替公式中的微分變量,其次假定α、β、γ為常數。根據已知數據,利用上式進行回歸估計,可求出估計值:、、。代入上式整理后得:

K=,L=,

I=,A=1-K-L-I

A剩余要素的貢獻;K資本投入的貢獻;L勞動投入的貢獻;I信息投入的貢獻。

在利用上述公式計量信息化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時,我們對生產要素指標作如下規定:

一是用國有單位固定資產存量代替全社會固定資產存量;二是用國有單位勞動力數量代替社會勞動總人數;三是用郵電業務總量代替信息活動總量。通過對我國1988~1997年的經濟增長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近1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推動力,仍然是以依賴大量的資金投入為主,10年間資本要素對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貢獻率占據了主要地位,說明我國近1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大量有形資產或物質資源的消耗。

另外,從分析中還發現,信息活動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另一重要源泉。勞動投入和信息活動對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率基本相等。信息投入已經與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并列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三大生產要素”。

目前,我國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較低,與美國相比,國民經濟信息化投入相差45倍,社會信息化落后美國40年,因此中國應加速發展信息化的過程。從我國具體情況來看,我國的工業化尚未完成,拋棄工業化來實現信息化是不可能的,也不宜重復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傳統模式老路。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 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我們應抓住信息化這個契機,推動我國信息化的進程,充分利用當代信息技術,發揮其在國民經濟現代化和社會信息化中的支柱作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的轉型。通信網、計算機、信息源、微電子和人才是我國信息化的五大關鍵要素,我們應圍繞這幾個關鍵要素,來推動我國信息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烏家培.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 靖繼鵬.應用信息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 吳剛,施利.經濟增長的引擎—消息化[M].北京:冶金出版社,2002

第10篇

瑪利亞?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1923年12月2日出生于紐約的一個希臘移民家庭,父親以開藥店為生。4歲時,小卡拉斯總是喜歡長時間地坐在鋼琴旁,一邊用小手胡亂按著琴鍵,一邊隨聲哼唱。母親在她身上隱約發現了音樂潛質,為她購買了人生的第一張唱片――普契尼歌劇《托斯卡》中的詠嘆調《為藝術為愛情》。這冥冥中似乎是上帝的安排,“為藝術為愛情”竟然成為她一生的寫照。

從7歲起卡拉斯開始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10歲時就能演唱歌劇 《卡門》中的詠嘆調,13歲進入雅典音樂學院學習。15歲時,卡拉斯獲得了一次難得的教學演出的機會,在《鄉村騎士》里飾演桑圖扎,她出色的表現引起了著名聲樂大師艾爾薇拉?德?伊德爾格的注意,她要求卡拉斯試唱。后來伊德爾格回憶說:“當卡拉斯演唱的時候,我聽到了強烈的情感宣泄而出的聲音”,“充滿了戲劇的激情”。

后來,伊德爾格成為卡拉斯的導師。經過伊德爾格的傳授和指點,卡拉斯的歌唱技巧和舞臺表現有了很大的進步,并且學會了像女瘋子一樣的工作方式:她整夜整夜地背誦樂譜而不知疲倦;每天早上10點鐘到老師上課的地方,晚上與最后一個學生一起出來――她不只是學習自己的課程,而且聽老師給每一個學生上課,聽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演唱分析。卡拉斯對其他人演唱的各種曲目也如醉如癡,她說:“每個人都有優點,即使是最笨的學生也有值得我學習借鑒的地方。有學習提升的空間對我而言并不是辛苦,反而是一種享受。”

1940年11月,17歲的卡拉斯在雅典歌劇院首次正式登臺,從此進入輝煌的歌劇世界,奠定了自己一生的地位。

即使在聲名遠揚之后,卡拉斯的精力依然幾乎全部傾注在事業上。“她的活動范圍就是家――劇院――家。”指揮家尼古拉?雷西尼奧回憶說,“在外面吃一頓飯是她不同尋常的享受和例外。”卡拉斯曾經宣稱:“一個真心實意想達到歌劇要求的藝術家,必須始終處于一種緊張忙碌的工作狀態中。”

然而卡拉斯的確是個歌唱天才。1949年,圖里奧?塞拉芬推薦卡拉斯出演貝里尼花腔類歌劇《清教徒》中的埃爾維拉,卡拉斯僅用7天就學會了《清教徒》總譜,演出引起了歌劇界的巨大轟動。此后,卡拉斯復活了一些已經被人遺忘的劇目,其中包括19世紀初期美聲學派的傳統劇目,如威爾第的《納布科》《西西里晚禱》、貝里尼的《夢游女》《諾爾瑪》《海盜》、多尼采蒂的《安娜?博萊納》《露克列齊?亞波吉亞》、格魯克的《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等歌劇。這些作品經由卡拉斯演唱后,被注入了新的色彩、賦予了新的生命,在舞臺上重現光芒。而通過出演這些不同類型的角色,卡拉斯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全能歌唱家。

從1951年到1957年的7年間是卡拉斯事業的巔峰期,她是全世界歌劇界矚目的巨星,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1951年,她在斯卡拉歌劇院開幕季的演出劇目《西西里晚禱》轟動一時,宣告著這位希臘女高音時代的來臨。在那個披頭士和貓王都尚未成名的時代,卡拉斯是唯一一位擁有巨星般地位的國際歌唱巨星。1965年3月19日,卡拉斯自1958年3月5日最后一次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7年之后,重返大都會演出普契尼的偉大作品《托斯卡》。當她躲在幕旁剛唱出第一聲“馬里奧”時,觀眾已經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剛剛步上舞臺的她立刻引爆全場震耳欲聾的、長達4分多鐘的歡呼聲。

作為歌唱家的卡拉斯光芒四射,她的成功就是一片大海,但海水冰冷而喧囂, 淹沒了作為女人的卡拉斯。

1949 年4 月21 日, 卡拉斯和她的演出經理――意大利人喬瓦尼?梅內吉尼結婚。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式婚姻。

一天, 一艘“海上宮殿”般的豪華船出現在卡拉斯的眼前: 它有著青金石的欄桿, 純金的浴室飾物, 名貴的油畫珍品, 西方現存最古老的嵌寶佛像, 用克諾索斯彩石鑲嵌畫的放大復制品裝飾的游泳池, 這就是著名的“克麗斯蒂娜”號。它的主人是世界首富、希臘船王阿里?奧納西斯。船王奧納西斯對卡拉斯展開了強烈而浪漫的追求。當時,過完35 歲生日的卡拉斯正在巴黎。有一天上午、中午和晚上演出前,卡拉斯連續三次收到一大束紅玫瑰,花束中附著用希臘文寫的美好祝愿,署名一次比一次簡單, 最后干脆沒有署名。卡拉斯覺得這真是浪漫極了――這就是她對奧納西斯的最早的印象。

終于, 奧納西斯攻克了卡拉斯的最后一道防線, 她決定和丈夫離婚。卡拉斯戴著奧納西斯送給她的一枚刻著“TMWL”(“送給我親愛的瑪利亞”四個詞第一個字母的組合)的手鐲,驅車直奔意大利西爾米奧內。卡拉斯滿懷欣喜地享受著她的愛情,而她并不知道, 奧納西斯的前妻和他幾年后的妻子杰奎琳?肯尼迪都得到過這份特別的禮物。

卡拉斯直截了當地告訴梅內吉尼,他們之間的婚姻結束了。1959年底,他們正式辦理了離婚手續。卡拉斯已經決定留下來和奧納西斯在一起。隨后的8年, 人們認為他們隨時可能結婚,但是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 卡拉斯與奧納西斯之間的關系成了一個謎。和奧納西斯在一起使卡拉斯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與快樂, 然而她的健康出現了問題。這自然影響到了演唱。媒體認為是她與奧納西斯的關系影響了她的歌唱事業, 導致她犧牲了一切。但卡拉斯卻始終認為與她所熱愛的至高無上的藝術相比, 和奧納西斯的感情永遠是第二位的。她告訴人們: 即使到她臨死的那一天,卡拉斯也決不會為任何人或任何事而犧牲哪怕是一點點的藝術。

第11篇

今年4月。上海中潤解放傳媒在當地媒體上刊登了一個整版的對PPG的債務催款公告,稱PPG拖欠中潤165萬余元的廣告。由于PPG是國內最早做服裝B2C的公司,此事不僅引得PPG遭到質疑,整個服裝B2C行業也遭遇到媒體和投資界的質疑。

知難而退還是繼續向前?服裝B2C行業走到了十字路口。

就在市場風聲鶴唳的緊張期,同樣是服裝B2C網站的凡客網卻又獲得了總額達3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據悉,此次投資由啟明創投領銜投資,IDG、聯創策源、軟銀賽富跟投。此輪投資是凡客網進行的第三輪投資,第一輪投資來自凡客網創立之初,投資者包括聯創策源、IDG兩家投資公司以及陳年、雷軍等創始人。參加第二輪投資的VC除首輪的IDG、聯創策源外,增加了軟銀賽富。陳年透露,前兩輪投資獲得的資金超過1000萬美元。

勝利?

PPG率先開創了服裝B2C的商業模式,曾是這個行業的領跑者,并最先獲得了風投的青睞和注資。從2005年10月到去年4月,TDF、JAFCOAsia以及KPCB分別向:PPG進行了兩輪投資,總額接近5000萬美元。

在資本助推的情況下,PPG獲得了快速發展。根據PPG提供的數據:PPG去年全年的營業額超過10億元,相比2006年同期增長近50倍;至去年底,PPG擁有員工500人,每天銷售的服裝數量超過1萬件,接近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的雅戈爾,雅戈爾每天的銷售量約1.3萬件。

VANCL也趕上了這個行業的膨脹期。VANCL副總載鐘凱欣向記者稱,其目前已實現單月銷售額超過6000萬元,按此速度,全年的營收將超過7億元。

PPG與VANCL的成功使得傳統服裝行業的巨頭們眼熱心癢。去年底,報喜鳥集團宣布,向其旗下在線直銷網站BONO投入8000萬元,隨后香港領秀旗下男裝品牌Latland(拉特蘭)也宣布巨額投資服裝B2C。一時間,形成風投、傳統服裝巨頭搶食服裝B2C的局面。

“服裝B2C的超速發展是互聯網的勝利。”VANCL某人士表示,服裝B2C沒有任何形式的門店、廠房和流水線,只有幾個小倉庫,用戶通過互聯網、呼叫中心就能送貨上門,而雅戈爾在全國的零售網點超過1500多個。

記者獲悉,由于PPG事件的影響,啟明創投對VANCL進行投資時,進行了極為嚴格的調查和評估;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年輕人已經喜歡上了這種簡單、便捷的網上生活方式,并且表示漸漸養成了網上購物的習慣,這將改變了以前在傳統門店購買服裝的習慣。

陳年認為,互聯網的勝利不止是服裝B2C目前獲得的成功,其最終的成功是對人們行為習慣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剛剛開始。

陳年的選擇

盡管服裝B2C的超高速成長令業界和資本極度欣喜,但PPG拖欠廣告事件開始讓行業開始警覺。

對此,鐘凱欣認為,VANCL能在緊張期獲得風險投資的青A,與自己的商業模式有很大的關系,“VANCL的模式與PPG有區別的。”

PPG最初的成功來源于對用戶界面的改變,傳統服裝業的用戶界面是專賣店、大賣場等,服裝巨頭的產品通過這些界面到達用戶:而PPG的用戶界面則是平面媒體、電視、電腦,通過這些界面,只要用電話呼叫中心就能實現送貨上門。

PPG最主要的用戶是電視與平媒,然而要占有平媒、電視兩大用戶界面。就必需投入巨額廣告費用。此外,為了吸引電視、平媒受眾的注意力,PPG還要請明星代言,這也要一筆不菲的廣告支出。事實上,在這次PPG拖欠廣告費事件中,即是付給平媒的用戶界面費用。

運營成本的增加還提高了贏利門檻,VANCL一位人士稱,僅以互聯網作為用戶界面,5億元銷售額即可贏利,但以平媒、電視為用戶界面,卻無法實現贏利。“VANCL的優勢就是專注以互聯網為用戶界面,堅決不做平媒、電視用戶界面。”鐘凱欣說。

VANCL的這個模式借鑒了以往圖書B2C的經驗和教訓。

在服裝B2C異軍突起之前,國內B2C行業并無真正贏利的行業。B2C模式最先發展起來的是圖書音像行業,代表是卓越、當當,但即使它們如今營收已經超過10億元,卻仍然處于不贏利的窘境。這似乎在印證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美國經驗――B2C需要做到百億美元規模以上才能真正賺錢。

陳年是卓越創始人和高級副總裁。2005年4月時,陳年離開卓越單獨創業,他當時便開始尋找這樣一個商業模型――仍然堅持B2C模式,但規模不需要那么大就能賺錢。從1998年開始進入B2C行業,陳年仍然鐘情于這個商業模型,堅信B2C商務模型在中國的未來。最終,陳年找到了服裝行業。

鐘凱欣說,服裝行業之所以不同于圖書音像行業,能在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就贏利,緣于不同的商業模式,圖書音像電子商務網站的本質是一個商,出版社、唱片發行公司的產品,而服裝行業不同,做的是自有品牌。

第12篇

【真題再現】

⑴在“科海泛舟”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制造了諸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社會問題。根據你了解的有關科學技術正面功能和反面效應的事實,參照例句,仿寫一個句子。

例句①基因工程可以用來治病,也可以用來毀滅人類。

例句②塑料袋的發明和使用可以方便人們的生活,也可以污染環境。

⑵閱讀下面的材料,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材料一】潛水艇的發明者之一西蒙在自傳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現代直升飛機發明者西科斯基的靈感源于年輕時讀了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云的快船》,他經常引用凡爾納的話“一個人可以想象任何東西,另一個人可以使之變成現實”。

【材料二】1914年,威爾斯出版了一本名為《世界釋放》的科幻小說。該小說想象1933年出現“人造”原子能,接下來發生一場災難性的世界大戰,最后出現一個全球性的和平政府。物理學家齊拉特于1932年閱讀了這部小說,該書啟發他于1933年解決了核鍵式反應出現的一個問題,也啟發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起了在國際上控制軍備、和平利用核能的運動。

從以上材料中你看出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

⑶科學是人類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的巨大動力。請你寫一句贊美科學的話。(至少用上一種修辭手法)

【試題解析】

⑴題考查了學生的仿寫能力,做好本題需要注意:1.內容要協調一致,前后呼應。內容協調一致,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仿句和被仿句(或稱例句)的內容要有內在的聯系,要能夠互相搭配,互相銜接。二是仿句與被仿句的內容和精神實質要一致。(感彩、正反對立關系、富有哲理性和啟迪性等方面。)一定要結合被仿句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2.句式要統一。句式,即句子的結構形式。句式要統一,是指仿句與被仿句的結構要一致。3.修辭要相同。是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辭方法要完全相同。4.字數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⑵題考查了考生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做好本題需要考生仔細閱讀兩則材料,從兩個材料中提取相同的信息,抓住“科幻小說給人的啟發,以及科幻小說的貢獻”去寫出其中的任何一點即可。在寫作時注意語言得體、簡明、連貫即可。

⑶題要考生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對科技說一句贊美的話語,屬于考察口語表達方面的能力。寫作時考生要用上一種修辭,最好把科學比喻成什么,當然也可以使用擬人等修辭方式,最后要注意語言的凝練性。

【參考答案】⑴示例:①核能可以用來發電,也可以用來制造原子彈。②汽車的廣泛利用可以方便人們出行,也可以成為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之一。③冰箱、空調可以使人們生活更舒適,也可以破壞臭氧層。④互聯網的使用可以開闊視野,快速獲取信息,也可以使人沉溺于虛擬世界難以自拔。⑵示例:①科幻小說能給科學家很多啟發,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②科幻小說為科學的啟蒙和文明的傳播做出了貢獻。③科幻小說能激發科學家的靈感,促進他們把幻想變成現實。⑶①科學像一粒種子,孕育了巨大的生產力。②科學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文明創新思維的大門。③我愛科學,它給了我學習的動力,給了我創造的信心,給了我前行的力量。④讓科學之樹,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⑤科學就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為人類的發展導航。

【試題演練】

1.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各題。

材料一:作為高科技產品的電腦、手機,在十多年前還是一般人不敢企及的高檔商品,如今卻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尋常百姓家,特別是手機,在中小學生中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據調查,某城鎮中學學生手機擁有量已達80%。手機已不再是單一的呼叫接聽器,還有收發短信、游戲、聊天、上網等功能,有人甚至在平時考試時用來傳送答索。一個自制力差的學生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可達一個多小時。有的學生課上課下,隨時隨地手不離機;有的學生白天不敢玩,深夜起來偷偷玩。很多學生因為玩手機,成績越來越差。

材料二:2012年10月,青島市民張先生約弟弟妹妹帶著孩子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爺爺屢次想和孫子孫女們交流,但孩子們卻并不在意,只顧著低頭玩手機。老人不高興了,說了一句“你們和手機過吧”之后,摔了眼前的一個盤子,生氣地回了房間。原本其樂融融的家庭聚會,立刻變得尷尬無比。

⑴讀了兩則材料,談談你的觀點或看法。

⑵如果看到你的同學在課堂上玩手機,你該如何勸說?

2.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各題。

有關部門對兒童接觸和使用電子科技產品的現狀進行了一次調查,數據顯示:67. 28%的孩子接觸過類似iPad的平板電腦;84. 14%的孩子每天都會使用QQ;80. 08%的孩子每天都會上網看視頻;71. 21%的孩子每天都會玩網游;42. 02%的孩子每天都會使用騰訊微博;50. 41%的孩子擁有屬于自己的手機,或與父母爭奪手機玩網絡游戲。

⑴請你用一句話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容(不超過40個字)。

⑵針對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請你給家長或孩子提兩條建議。

【參考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