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風煙滾滾

風煙滾滾

時間:2023-05-30 10:28: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煙滾滾,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夜倚筱欄,面捋清風,漣漪泱泱戚天愁。朦朦曖色?平鋪,滿江春寒。悠悠歲月,滾滾徜徉,翻徹西樓硯臺下,宣紙泛黃。停筆且駐,滿面相思淚漣漣。素衣遮面,惹得醉花塵香謝。迷蒙物鏡輕染風煙,淺觀明眸,又是一曲零散,清音滿地。

幽幽蹣跚,輕盈碎步踏前邁。柔行青苔,駐足石階,淡望清湖虹光。泛瑟情調蕩漾,企是一場離愁邂逅?

輕浮珠簾玉碧,屏風花影綽綽。淡朦,淺隱,凄清艷光的媚,暖色失調的醉。毋是銅鈴鏡中人?為何如此憔悴?淚人相思,情愫的傳波,琴瑟是否可以到達?輕扶窗,冷月光,院落散滿清滄。簌簌梧桐飄落,怎奈秋風勁,漂泊滿園楚淚瑩瑩。

月下亭光臺,飄渺的有點迷離。光情交錯,纏綿玲瓏翠玉酒杯。青綠澀滿惆悵,飲進鎖骨輕攢動,是醉?抑苦?粉淚兩行,滴入杯中酒。漣漪微漾,竟是紅塵酸痛!蕭索前方瀟湘樓,何時還歸?明朝?抑是無從歸處?

星月低垂閑柳,朦朧色的基調平鋪颯颯風琴,霧色飄渺在夜泊秦淮,道是誰人碧波輕揚?換做一縷悠然殘夢,輕盈悱惻滿愁心思。

夢醒?夢醉?任何辨清?擱淺在風中微笑也是久違的漩渦,紅塵歲月的悄然釋夢,為何總讓我夢醉時分,淚染帛枕?

相守的諾言太年輕,承載不住太多的無奈,幽幽蒼涼花蝶,只會在空中飛舞,斑斕的色彩,卻不知道慢慢的褪盡色凋,林蔭小道,霧氣纏綿,飄灑的落葉纏綿在黃昏后的樹梢,那這是一種怎樣的無奈?秋風席卷,瑟瑟飄零,為何只有我獨自一人苦苦守候?你的諾言,如今又飛向何處?我等的好苦,好累……。.

長長地屋檐下滴答開美好的結局,我靜靜的守望,即使?jié)M地的殘雪,熒光照射,射進我的心扉,痛又開始在這一刻蔓延,苦苦的尋覓,尋覓中的苦苦,你是否知道?

有太多的凄迷讓我感到無奈,冷清的院落,只有慘淡的月光會光臨這遺失的角落,黑暗蔓延,痛徹我的心扉,素色秀娟,淚光閃閃,扶風影,笑佳人,慘然的逝去,是不是可以遺忘,滿地的荒蕪狼籍,變成不可追回的過錯……。

無恨過往,輕輕的,輕輕的,只想憩一香醴,攜一幽云,在高山之巔,放飛我苦苦守候的醉夢,放飛,你獨自漂泊…。.

不再依戀,歲月變革,我會輕輕的淺笑,隨風煙消云散,一切無痕……

第2篇

叫你一聲“長安”,我心如飲千年美酒,醉倒在線裝書中。

我不喜歡“西安”這個沒有特色的名字,讓我叫你一聲“長安”吧。長安,多好的名字,讀來音韻流美,唇齒生香,恍然間,絲綢之路在眼前展開,飛天的舞姿抖落萬千花瓣,那是多么繁華富麗、縱橫捭闔的大唐氣象……

穿越千年風煙的兵馬俑。是誰賦予你泥的本質,又兼具人的神采?經(jīng)歷暗無天日的幾千年后,你以灰黃色的閃亮登場,揭開一頁塵封的歷史。原來,兵戈雖已止息,泥土的深處卻裹挾著風雷,浸潤著血腥。威武雄壯的軍陣,堅毅俊朗的神情,身揮鎧甲,手握劍戟……黃土不能埋掉戰(zhàn)馬的嘶鳴,沉靜的地表下,似乎有遙遠的烽煙蓄勢待發(fā),時刻在等待死灰復燃。拋開雕塑、冶金等藝術的范疇,你的存在是歷史癥結的再現(xiàn)。戰(zhàn)爭是人類最慘痛的傷疤,兵馬俑是傷疤的結晶。

來到驪山。載著秦嶺之風,翹望渭水之氣,驪山就像一匹青色的馬,抖動郁郁蔥蔥的鬃毛,揚灑出一個綺麗奢靡的故事。這故事,源于一個愚蠢荒唐的君王。烽火臺點燃了褒姒的一笑,天下滾滾的狼煙在一個女子的裙下飄搖,助她升空,而周幽王,從此下了地獄。而驪山,背負著誤國的標簽,供后世嘲笑,一越千年。

“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宮在史冊中是一個軟玉溫香的詞語,它見證了盛世的歌舞升平和末代的衰敗淪落。那一騎紅塵,揚起大漠的沙塵,也牽引出樂坊的遺曲。那傾國傾城之牡丹絕色,那超越時空的嬌媚巧笑,依然在《長恨歌》里縈回。馬嵬坡前的三尺白綾,則縊盡天下女人溫情而無奈的夢。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里,紅顏本薄命。紅顏從來都不是禍水。華清池的水,才是禍水。

華山以險著稱于世。朝陽峰,蓮花峰,落雁峰,峰峰雄奇險峻;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山山變幻多姿。“勢飛白云外,影倒黃河里”。沒有誰能真正超越它。也許只有秦腔那激越的聲線,才能夠直達頂峰?翠靈宮,舍身崖,玉女峰,斧劈石,觀日臺……壯美的景色令人心醉,神奇的故事更引人遐思。除了造化之神功,還有詩人墨客的神筆,野老漁樵的想像為你添彩。因而,你的風韻,綿延不絕。

不能不說古城墻。在繁華的都市,它是一個堅守的存在,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目光深邃而蒼涼,穿過歷史的迷霧,向人們訴說著輝煌的過去。灰色的墻磚,用厚重的文化底蘊燒制而成。那高大而穩(wěn)固的身形,以軍事家的姿態(tài),敘說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榮辱。信步城頭,迎面吹來現(xiàn)代的風,我相信,腳下的每一塊方磚就是一個典故或傳說,幫助我們解讀這個十三朝古都的典籍。古老的城墻擋不住滾滾時代潮。城外,灞橋柳色正參差。

叫你一聲“長安”,我心如飲千年美酒,醉倒在線裝書中。

第3篇

大浪淘沙,風煙滾滾,歷經(jīng)歲月輾轉輾磨,無數(shù)英杰豪士湮沒消逝。模糊的記憶中卻仍然有那蕭蕭的易水,悲愴的的訣別,隱忍的辛酸與痛楚……

為什么荊軻愿得謁之,為什么荊軻愿冒著生命危險刺秦王而義無反顧,又為什么荊軻終已不顧?是田光先生以死殉國的激勵與奮進嗎,是樊巫期的頭函使然嗎,是兩條生命的價值體現(xiàn)嗎,是兩個人甚至是天下蒼生的命運背負嗎?荊軻或許并不清楚,但他心中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如巨大的磐石深深壓在心底。而我是荊軻的另一半,我懂荊軻的內(nèi)心:

如果荊軻是滿腹經(jīng)綸的的屈原,那《離騷》該是更加的堅忍與豪邁。

如果荊軻是武藝精湛的岳飛,是飛將軍李廣,那罪不可赦的秦王就不會得以逃脫。

如果荊軻是卑鄙丑陋的秦檜,荊軻或許早已逃之夭夭而茍且偷生。

如果荊軻是要離,是聶政,是專諸,那荊軻就是歷史的弄潮兒,就是成功的刺客,就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壯士。

如果荊軻是我,那荊軻就不可能臨危受命,不可能因擔負兩個人的生命和天下蒼生而義無反顧。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行必果。”

太子丹婉責荊軻,而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俠人快語,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激獻樊頭,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大義凜然。太子丹疑其有改悔,而荊軻怒斥太子丹曰:“今日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他耿直剛烈,不畏權勢。秦武陽色變振恐,而荊軻顧笑武陽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震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王。”秦廷上下疑竇冰釋,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可謂化腐朽為神奇,令人拍案叫絕。荊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罵:“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雖然荊軻像潑婦一樣的箕踞大罵,雖然荊軻沒有保持君子的儒雅,從他最后的“遺言”中我們還是能夠聽出他對太子丹的赤誠之心。忠心耿耿,日月可鑒。

又是一陣秋風瑟瑟,又是一曲悲愴挽歌,悠悠愛國情,慷慨壯士節(jié),如凌寒料峭的梅花傲然開放……

山東省萊蕪一中高一:山東家鄉(xiāng)

第4篇

在慢品一杯茶的時候,心中便會有了一片溫柔的空間。茶香裊裊,陽光明媚,草木欣欣向榮,露珠晶瑩剔透。茶香裊裊,月光皎潔如水,遠方寄來的魚雁尺素悄然彌散出動人的溫暖。遠方的那個人,在裊裊的茶香里,也在心間,浮現(xiàn)甜甜的笑意。

清夜靜無塵,月色明如銀。慢品清茶時,勿須斟滿十分。那一刻,人才明白,世間名利皆如浮云,苦苦追尋虛勞神,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名利不如做人真。且心意陶陶,樂盡天真。滾滾紅塵,莫做追名逐利人。閑暇時,對著一張琴,一杯清茶,一溪白云。

偶爾在古典的詩詞里徜徉,即使寒夜深沉,窗外擁著千堆雪,卻在清茶的芬芳里伴著詩詞到夜闌更深,燈花輕輕落棋盤,月光融融子規(guī)啼,拋卻了名利和人間紛擾,慢品一杯清茶,靜聽一縷悠悠的清音。

握著滑潤瑩白的茶杯,清芬的茶香靜靜彌漫,沁人心脾,耳邊仿佛響起茶圣陸羽在吟誦“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的關于茶的句子。這樣的意境中,猶如采擷菊蕊入茶,飲下了一首清雅的詩。

一縷縷的清香,一縷縷的素雅,我坐在那里,靜心聽任茶香自杯子里彌漫出來,聽任好水與清茶初見,想著山間采茶時踏響萱草的聲音,還有落花撫唇、飛鳥吻著月聲的情境。

依稀看到江南古鎮(zhèn)上那手織的素絹如白練,池中的芰荷亭亭出水,幾尾錦鯉游動在碧波中,在演著一折又一折的戲。

一寸寸寧靜的時光,默默地慢品。

眼兒媚、憶江南、點絳唇、浣溪沙、南歌子、秋千索。一闋闋動人心弦的詞牌名,在清茶的香里一路走著,一路慢品著,走過了亭臺六七座,數(shù)完了八九十枝花,就品到了美好的意境里。

漾著輕舟,流水便把人引到了花深處。煙波浩淼,淡淡斜陽暮,美好的情境讓人忘卻了來時的路,卻記得流螢點點,歌謠聲聲,柴門聞犬吠,階前月色皎潔如水。

年少時曾經(jīng)以為,紅塵作伴對酒當歌是人生中的瀟灑境界,如今卻覺得,歲月斑駁、風煙俱凈,獨處慢品一杯清茶,更是明心見性的生活。

越來越喜歡慢品一杯清茶了。慢品,是一場愉悅的清歡,是一場笑擁風月的旖旎心事,是沾了杏花煙雨的一闋婉約詞,亦是一個人綻露的不染塵埃的素雅心事。

細雨靜無聲。攬幾縷清風入杯中,花香茶香便撞了個滿懷。輕啜慢品,緩緩入喉,先是一股清爽,飲盡后便是回味綿綿的芬芳。一場花事,一陣細雨,都在這向晚的黃昏中搖曳多情了起來。

草叢花間,住著的是云水過往。書卷難寫江湖老。光陰的平仄中,翻閱起的是幾多往事,用情至深卻是反而無言。若是到了戀無可戀的時候,就和往事干杯吧。今晚的新月一彎,會暖了過去的舊時光。

我愛茶,向往和古人那樣依花傍月,雖然不是文人騷客,卻也是無茶不歡。無論是風流豪爽,抑或是心思寥落,一杯清茶,都會溫暖一個人的性情。繁華背后是蒼茫,清茶初嘗人亦醉。品茶雖然不是像飲酒那樣的琉璃盞和琥珀光,然而,慢品一杯清茶也可以見真心、真意、真才情。

第5篇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直接訴諸人的情感,而道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這其中,情是關鍵。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一個“情”字,將音樂教育與道德教育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培養(yǎng)新世紀人才的最佳途徑——素質教育已經(jīng)是不可逆轉,而是否重視音樂教育,也成為當今實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區(qū)別的明顯標志之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音樂教育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不僅有著自身特有的審美功能,而且還具有智育功能、健身功能,特別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

“音樂是建筑在美的基礎上面的一種藝術。”教育理論家也曾肯定地說:“音樂是美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廣大青少年最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可見,音樂教育有著其他諸傳統(tǒng)美德的“美”和“德”自古就是不可分的,因為美主要體現(xiàn)在內(nèi)在的“精神美”“心靈美”以及外在的“行為美”“道德美”。音樂教育屬于美育范疇,這就決定了它的德育使命。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怎樣利用音樂學科的特點,通過不同形式發(fā)揮教育因素,因勢利導,以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的,是我們應該深思的重要問題。初中音樂第一、二課歌曲《彩色的中國》《七色光》,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展現(xiàn)了少年一代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和遠大理想:而欣賞曲目《川江船夫號子》是一首激發(fā)斗志的動人樂曲,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所獨具的純樸、豪放的精神美,表現(xiàn)了船夫們闖灘獨險,同兇水惡浪搏斗的堅強意志及高尚品德。通過教學,實現(xiàn)了音樂“美”中育“德”的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是一種美德,世界上不少音樂家都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中國的聶耳、冼星海……他們以不同形式和體裁的音樂作品表達了對自己祖國無比的熱愛和贊美,在祖國最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甚至做出犧牲。他們的不朽作品交響詩《我的祖國》《新世界交響曲》《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深受聽眾喜愛,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一曲“風煙滾滾唱英雄”的《英雄贊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為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音樂教育滲透德育可以產(chǎn)生極強的效應,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能以聲激情,以情感人,以情促德,這些過程都是以潛移默化方式進行的。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真善美將從音樂教育中獲得。所以,它的德育功效深遠而持久,這也是音樂區(qū)別于其他諸育之處。

總之,音樂教學除了本身的藝術性外,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小視的重要作用情感,它能夠從政治態(tài)度、倫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對人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發(fā)揮音樂教學的德育作用,努力做到寓教育思想于教學之中,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健康的音樂教育不僅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實施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愿德育之花在音樂教育這片花園中開放得更加絢麗!

(作者單位 青海省門源縣第二寄宿制初級中學)

第6篇

英雄是值得使人們?nèi)ベ澝溃瑢W習其美好品質的,下面為大家分享了歌頌英雄的現(xiàn)代詩,一起來看看吧!

 

 

當贊歌再度唱響

——寫在英雄故里

當年你縱身一躍的地方

生長出一座巍峨的高山

《滿江紅》悲憤的仰天長嘯

又多了一闕慷慨悲壯的詞牌

黃河上高吭的船夫號子

此起彼伏,一聲聲

呼喚著驃悍不屈的民族之魂

千迴百轉,流淌到今天

把你為國雪恥的壯舉

化作一座英雄的豐碑

聳立于白云藍天之間。

五千年的民族從不低頭

五千年的民族流淌著英雄血

仇恨燃燒的危急時候

每一根骨頭都堅硬如鐵

只須振臂一呼,便可響徹天地

所有不屈的生命

都可以走進歷史

走進民族英雄的行列

看看這個英雄的民族

看看這片不屈的土地

當我們在英雄故里再唱英雄

當祖國的南海風云四起

每一個讓窺視者膽寒的國之利器

都是我們眾志成城的血肉之軀

你的名字

默念你的名字

他已融進狼牙山的群峰

融進峭立的巖石

融為碧濤林海

融入山谷青青的野草

誦讀你的名字

他已響徹紀念碑的上空

白云駐足傾聽

星星默默觀望

峭壁頷首樹木肅立

凝視你的名字

他在識字課本里

在連環(huán)畫冊里

在熒屏上在人心中

銘記你的名字

不忘那場戰(zhàn)爭

牢記歷史榮耀

尊嚴與恥辱

信仰與和平……

都已鐫刻靈魂之柱

你的名字

映著日月的光輝

歌頌英雄

我們必須明白

我們的生活來源于

無數(shù)人對使命的忠誠

我們的幸福來源于

熱血男兒不畏兇險的堅定

“8·12”火災爆炸事故中

面對大爆炸火災

奮不顧身勇往直前英勇犧牲的

那些現(xiàn)役與非現(xiàn)役消防員

都是勇敢的英雄

英雄必須被致敬

不管他們生前

屬于哪個階層

我們必須向英雄致敬

因為他們是國家的長城

因為他們是民族的精英

他們的犧牲給了我們生活的保障

他們的犧牲給了我們歲月的安定

他們的犧牲

彰顯出了人間的大愛

他們的犧牲

彰顯出了人間的真情

他們是時代潮頭的弄潮兒

他們是守護祖國祥和的排頭兵

他們無愧于時代的重托

他們無愧于人民的尊崇

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他們是盡職盡責的消防兵

歌頌英雄

青鋒直刺一百個世紀

馬蹄聲里

歷史被扯成碎片

蝴蝶般飛舞在

昏濁的淚燭前

風起了吧

東風 西風 南風 北風

大海里

又能起幾寸波濤

何況大海 也不過

囚在那口酒碗里

一仰脖 任心中

山崩海嘯

受傷了

隨手扯片烏云包扎

怒視著的

仍是那高不可測的幽冥上

天堂與地獄相唱和的狂笑

即使只剩下了一口氣

也還能仰天長嘯

震落滿天星辰

去淹沒那

宇宙間

膽戰(zhàn)心驚的鬼哭神嚎

風煙滾滾唱英雄

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

晴天響雷敲金鼓

大海揚波作和聲

人民戰(zhàn)士驅虎豹

舍生忘死為和平

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英雄猛跳出戰(zhàn)壕

一道電光裂長空裂長空

地陷進去獨身擋

天塌下來雙手擎

兩腳熊熊趟烈火

渾身閃閃披彩虹

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英雄故里

英雄故里是一朵紅碩的花,

佩戴在祖國大地的胸襟;

英雄故里是一面不倒的旗,

高高飄揚在人們的心里。

走向這里的路很近,

象回鄉(xiāng)的路一樣熟悉;

走向這里的路很遠,

來自狼煙遍地血與火的記憶

懷著高山仰止的崇敬,走進你!

懷著波濤起伏的激情,走進你!

路旁的老柳樹高擎如傘,綠蔭匝地,

象英勇的哨兵,

守衛(wèi)著這塊不屈的土地;

村里的滿井泉汩汩有聲,清澈見底,

象深情的眼睛,

凝視著這片血運旺盛的土地。

這里的每一扇門扉都很淳樸,

操著和英雄一樣的親切鄉(xiāng)音;

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會說話,

講述著英雄在苦難中成長的過去。

在英雄的塑像前瞻仰,

我仰問于天,

我們信仰的天空,

還有多少霧霾天氣?

在英雄的故居前沉思,

我叩問于地,

我們的精神家園,

還有多少未被污染的綠地?

走在英雄走過的路上捫心自問,

我的腳步

是否還那么堂堂正正,堅定有力

在英雄的遺物面前自省,

我的脊梁,

是否還那么坦蕩無私,正直挺立?

緊緊拉住鄉(xiāng)親們的手啊,

還有多少親如一家的話語?

坐在熱哄哄的土炕上,

已經(jīng)陌生了多遠的距離?

走進你,走進英雄的根!

走進你,走進英雄的土地!

當英雄贊歌再度唱響,

江河為之揚波,群山為之奮起,

每一寸土地,都有激情燃燒的回音。

繼往開來的新一輩啊,

經(jīng)歷了一次心靈的震撼,

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偉大的民族之魂啊,

讓世界矚目,讓人類仰視,

在祖國廣袤的疆域里,

生生不息!

英雄贊歌

在驕陽如火的七月

比天氣更熱烈的是英雄故里

在英雄名字的.感召下

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

聳立于藍天白云之下的英雄塑像

更加莊嚴肅穆,高大無比。

當英雄贊歌再次響起

我們的隊伍

在英雄的旗幟下再度聚集。

這是一個濃蔭深掩的普通村莊

我們的英雄就來自這里

這是一條象鄉(xiāng)音一樣樸實的鄉(xiāng)路

走過英雄的最初的足跡

在人們記憶里

他永遠是廿一歲朝陽般的年記

在歷史的記憶里

他是這個民族不屈的英雄魂

他原本和我們一樣普通

在民族危亡的時刻

他應聲而來,挺身而出

歷經(jīng)血與火的錘煉

為了民族的尊嚴

毅然舍棄了年輕的生命

以自己的血肉之軀

化成一座比狼牙山更高的高峰

如果不是那個狼煙遍地的歲月

他也許在平凡生活中勞碌一生

是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

使他走完了從平凡到英雄的歷程

讓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

象一顆明亮的金星

永遠閃耀在祖國歷史的天空。

我們緬懷英雄

因為一個民族

不能忘記英雄

我們呼喚英雄

因為一個時代

不能沒有英雄

我們歌唱英雄

因為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

需要更多的英雄

我們向英雄致敬

因為每一個華夏兒女

都有一個英雄的夢

在英雄旗幟的召喚下

在祖國大地的每一條道路上

第7篇

【關鍵詞】三美理論 意美 音美 形美 古代文學翻譯

一、引言

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現(xiàn)今,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開始轉向對中國唐詩的翻譯研究,中國唐詩逐漸走向世界。其中,許淵沖教授和楊氏夫婦是國內(nèi)比較系統(tǒng)地對唐詩進行翻譯的兩大家,各自分別出了《唐宋詩一百五十首》、《唐詩》等書。許淵沖教授更是提出了“三美”、“三化”、“三之”理論。筆者將通過對比許淵沖和楊氏夫婦的譯文,詳細闡述許的“三美”論在唐詩翻譯中的實踐,并探討其理論對中國唐詩翻譯的指導意義。

二、“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

在不同時代,人們對翻譯活動的認識和理解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譯審美觀念。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人們把翻譯看作是譯語對原作的同化過程,所以在確立翻譯的標準和原則時,往往把求同作為立足點,追求同而排斥異。20世紀西方興起的語言學美學,破除了語言僅僅是傳達意義的工具這一觀念,轉向了語言創(chuàng)造并構成意義的新立場,從而使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翻譯的本質和審美原則。許教授的“三美”翻譯理論,就是在這種詩流的背景下提出的。

“三美”是指意美、音美和形美,來源于魯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說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許淵沖將其運用到唐詩翻譯中,認為譯作應該首先準確無誤地傳達原詩的意思,其次才力求保持譯文的音美和形美,將三者完美地結合。

1.意美:準確傳達原詩的意思和意境。筆者認為“意美”中的“意”指“意思”,“美”指“意境”。即譯作不光要翻譯出原詩句的字面意思,還要深究其深層韻味,以達到傳神的境界。這一原則是由中文語言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唐詩多為五言或七言,短短幾十余字言簡意賅,卻足以以小見大。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時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許)

You’ll leave the town walled far and wide,

For mist-veiled land by riverside.

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

For both of us are strangers here.

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

He’s near to you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Bidding Deputy Magistrate Du Farewell (楊)

The capital and palace are guarded by the land of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distance the Five Ferries** are screened by wind and mist.

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

And we will both be officials away from home on duty.

So long as we remain bosom friends in our heart of hearts,

We’ll still feel like neighbors despite the distance apart.

So don’t let us shed silly tears like youngsters,

At that last moment when we both wave goodbye.

Notes:

*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present-day Shanxi Province.

* Five Ferries: alluding to Sichuan Province because of the five big ferries along the Mingjiang River in the west of the region.

S淵沖結合中文特點,在他的譯文中對于意美的表達使用了三種方法,即“淺化”、“等化”和“深化”。“淺化”是指將字面意思一般化,主要用于唐詩殊地名、人名等的翻譯。如原詩中的“三秦”、“五津”分別指代古時的長安和五個著名的渡口,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許淵沖將其分別翻成了“town walled”(石城)、“riverside”(河邊),便于西方讀者的理解。反之,“深化”是指將字面意思深層化,特殊化。這一點就如剛才所提到的源于中文以小見大的簡潔特點。原詩中“與君離別意”的一個“意”字極其抽象化,僅一字就飽含了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種種情感,亦或悲傷,亦或不舍。在許淵沖看來,要達到準確傳達原詩的意思就必須理解并翻譯出詩句背后的意境。因此,他將其翻譯成“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分別在即,我感到悲傷和憂郁),將原詩中的“意”字所包含的感情形象化了。“等化”最為簡單,即對等翻譯。如原詩中的“天涯”,既不是特殊名詞,也非包含深層意思的抽象名詞,采取等而化之即可,許將其譯成“at world’s end”(天的盡頭)。對應地,楊氏夫婦對這三處采取的則是直譯法。最為明顯的是對前兩句中的“三秦”(three Qin Kingdoms)和“五津”(Five Ferries)進行了逐字翻譯;第二處的“與君離別意”(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與許淵沖的譯文也有很大不同。筆者認為楊氏夫婦只譯出了前四字“與君離別”,僅描述了與友人分別在即的事件,譯文與原詩相比,顯得比較直白,與友人分別時的不舍之情也略顯蒼白。第三處“天涯”沒有明顯差異,楊將其譯為“distance”(遠方)。

2.音美:押韻,譯作的韻腳盡可能音似于原詩。“三美”的第二條標準是“音美”。許淵沖對“音美”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他提出了譯作不僅要押韻,而且韻腳應盡可能的音似于原詩的韻腳,這樣的譯作才算是上乘之作。許淵沖在他的《翻譯的藝術》論文集中談到過他的得意之作――李白《靜夜思》的兩種譯本,最能體現(xiàn)其韻腳相似的標準。不過,現(xiàn)有《靜夜思》的十二種英譯中沒有找到楊氏夫婦的翻譯,所以無法在此列舉以體現(xiàn)許譯的特點。但是,筆者將以李商隱的《錦瑟》為例,雖然許淵沖的這首譯作的音美效果較《靜夜思》相比要稍遜一籌。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The Sad Zither (許)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watch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The Gorgeous Zither (楊)

For no reason the gorgeous zither ha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fret, racalls a youthful year.

Master Zhuang woke from a dream puzzled by a butterfly,*

Emperor Wang reposed his amorous heart to the cuckoo.**

The moon shines on the sea, pearls look like tears,

The sun is warm at Lantian,*** the jade emits mist.

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memory to recall,

But, even then, it was already suggestive of sorrows.

Notes:

*According to a fabled story, Zhuang Zi(c.369-286BC), a famous philosopher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and when he woke up, he was so confused that he could not tell whether it was him that ha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or it was a butterfly that was then dreaming of being him.

** A legendary king who had affair with his prime minister’s wife and after his death his spirit changed into the cuckoo.

*** A hill famous for its jade in present-day Lantian Country, Shanxi Province.

Ρ紉胛暮馱詩,許譯中的韻腳分別為/i?/,/ai/,/aiz/,/en/,原詩中的韻腳為“弦”、“年”、“鵑”、“煙”、“然”和“淚”、“蝶”以及第七句的末尾詞“憶”,發(fā)音上有相近之處。而楊譯的韻腳為/i?/,/?u/,音似程度較遠。并且許譯的押韻更工整,為aabbccdd,讀起來朗朗上口,頗有一番吟詩的感覺。而楊譯則沒有這一特點,比較隨意,缺少了一絲音律的美感。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的“音美”原則更適合唐詩翻譯。

3.形美:長短、音節(jié)、對仗。“三美”論的第三個標準是“形美”,主要指譯文每句詩句的長短和音節(jié)要大致相當。如果原詩對仗工整,譯作也應盡可能對仗。鑒于在同一首詩中觀察形美的幾個要求,以下便選用唐詩中對仗最為工整的名作《登高》為進行兩者譯文的對比,觀察許的“形美”原則在翻譯中的實踐。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On The Heights (許)

The wind so swift and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

Climbing a Terrace (楊)

Wind blusters high in the sky and monkeys wail;

Clear the islet with white sand where birds are wheeling;

Everywhere the leaves fall rustling from the trees,

While on for ever rolls the turbulent Yangtze.

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 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lth, climb the terrace alone;

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對比兩首譯作,很明顯可以看出許譯中相鄰詩句的長短更工整些。其次看音節(jié),許譯的八句詩的音節(jié)分別為12-12-11-12-13-13-12-12,而楊譯的八句詩的音節(jié)則為11-12-11-12-13-16-11-15。相比之下,前者在用詞和音節(jié)的處理上更加考究。最后再看一下這首被前人評為“古今七律第一”的七律詩。通篇對仗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因此對于這首詩來說,譯到長短、音節(jié)相當仍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使譯文也具有對仗的特點,這樣才能真正傳達原詩的韻味。英譯中的對仗主要是指詞性相同,和中文詩的對仗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包括單復數(shù)對應),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等等。許譯在前四句的翻譯中幾乎是完美無瑕,如名詞對仗:wind(風)對water(渚);sky(天)對beach(沙);apes(猿)對birds

(鳥);forest/its leaves(落木)對river/its waves(L江);形容詞對仗:swift(急)對clear(清);wide(高)對white(白);boundless

(無邊)對endless(不盡);動詞對仗:cry(嘯)對fly(飛);sheds

(下)對rolls(來);副詞對仗:wail(哀)對wheel(回);shower by shower(蕭蕭)對hour after hour(滾滾)。相比之下,楊氏夫婦的翻譯就遜色很多。如第一句為并列句,第二句為狀語從句,幾乎完全拋棄了原詩對仗的特色。

三、“三美”論對中國古代文學翻譯的指導意義

1.許淵沖提出的“三美”論對翻譯界的影響頗大,特別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唐詩宋詞類的對外翻譯指導作用頗豐。雖然和國內(nèi)長期流行的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有相似之處,但許淵沖的說法更加具象,對翻譯的意、音、形要求作出了具體的解釋,對中國古代文學翻譯的實踐起了重要的導向作用。筆者認為,在翻譯實踐中,我們應在意美的基礎上,其次再追求音美和形美。因為,意是根本,音形是修飾,不能本末倒置。

2.通觀上述許和楊的譯作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楊氏夫婦多采用直譯法,而許淵沖在翻譯時更傾向于意譯,許淵沖本人在《翻譯的藝術》論文集中也談過這一點,承認他更喜歡意譯。從上述譯文對比來看,筆者認為許的三首譯文要更勝一籌,意譯法的使用更能傳達原詩的深層含義。這不僅僅是由于中文語言是抽象的、言小及大的,更重要的是意譯法賦予譯者在選詞上更大的靈活性,更能達到“音美”、“形美”的標準。

3.雖然,筆者覺得意譯法更適合中國古代文學翻譯,但并不是說任何詞都應該用意譯法來翻譯。上述三首詩中,楊譯有兩首都在譯文后加了注釋,解釋譯文中直譯的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詞或典故。雖然許淵沖用“淺化”法讓譯文更易于譯語讀者理解,甚至為了便于理解故意漏譯了原詩中的一些特殊文化詞(如《錦瑟》中漏譯了第三句中的“莊生”),但這樣中國文化特色也同時在譯文中消失了。因此,筆者認為,在翻譯中國古代文學有詞匯時,采用楊氏夫婦的直譯+注釋,更能達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雙重目的。

四、結束語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瑰寶,值得我們翻譯成外文傳播到世界上以供文學、美學以及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中國唐詩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需要譯者有很深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底蘊。借鑒許淵沖的“三美”論,筆者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譯文出現(xiàn),使中國的古代文學翻譯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許淵沖.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11).

[2]許淵沖.唐宋詞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9).

第8篇

一、從事情的余味中導入

興奮升溫,容易調動人的情緒,使興奮加值。抓住剛剛過去的,但學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為導入的一個點,既合學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開教學。例如,教《范進中舉》這課時,由于剛學過魯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一文,同學們已經(jīng)對那個被封建教育殘害的孔乙己有了深刻的了解。一上課我就告訴他們,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殘害的人不單單僅孔乙己一人,趁機我就向同學們介紹即將要學《范進中舉》,文中寫的是的那個54歲才中舉,為功名富貴掙扎一輩子,結果喜極而瘋的范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科舉制度的殘酷及當時世態(tài)的炎涼。這樣就很快地調動了學生的情緒,也為他們跟文中主人公范進的悲慘命運作對比,為加深課文的理解做了鋪墊。

再如:我在上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時引了兩條趣聞: 其一:報載,山西某山區(qū)農(nóng)村,偏僻閉塞、教育落后,很多人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有一次記者去采訪,碰到一村婦,當無意提到葡萄牙時,村婦頓時驚訝萬分:“什么?葡萄牙?葡萄還有長牙的?我活了50多年,從來沒聽說過。”(生笑) 其二:近日瀏覽網(wǎng)上新聞,看到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某縣一名語文教師在講解成語,突然,他大聲說了一句話,接著迅速躲在講臺后面。等了一會兒才出來,說:“同學們懂了嗎,這就叫做‘一言以避之’!”真是誤人子弟!(生笑) 前一個例子錯誤地咬文嚼字,把“葡萄”和“牙”拆開理解,鬧了笑話;后一個例子按字面理解,生吞活剝,也出了洋相。可見,有時候咬文嚼字真的很重要。好,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咬文嚼字》。

二、從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導入

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對事物,事理進行直接描繪,或借助電化教學媒體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境,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這種情境式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興趣。如在導入《國寶――大熊貓》這課時,我設計了師生間的對話。話題是:你印象中的大熊貓是怎樣的當學生積極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后,我就用簡潔的語言過渡: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溫厚活潑,人見人愛,而且非常珍貴。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國寶――大熊貓》,去進一步了解它,認識它。這樣,學生就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帶著對知識的渴求,在一種和諧的氣氛中,和老師一同走進課文。又如教學《春》時,可引導學生背誦古今描寫春景的詩句,或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春色導入。這種導入法,創(chuàng)設了與教學內(nèi)容相應的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想感情的共鳴,進而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之中。

三、從歷史的背景中導入

歷史是風,從遠古吹來,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過去的每一天都成為歷史,歷史待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陰里。 轉貼于 讓歷史作載體,讓歷史作紐帶,讓歷史見證昨天,讓歷史啟迪今天,從而借助歷史作語文課堂的導入,學生腦中再現(xiàn)了歷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課堂。例如,有關戰(zhàn)爭題材的文章,或許現(xiàn)在的中學生接觸的并不多,但從歷史課本上他們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戰(zhàn)爭,從現(xiàn)在的新聞上也了解到了還在進行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場面大多是刀光劍影,血流成河,是硝煙,是戰(zhàn)火,是哀嚎,大部分學生都知道這樣的戰(zhàn)爭場面。上《梅嶺三章》那課時,我先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戰(zhàn)爭的場面和自己對戰(zhàn)爭的看法,讓他們說說戰(zhàn)爭的場面是不是總是那樣:風煙滾滾,槍聲四起等。而后進入文章,讓他們領略與他們的想象相距較遠另一種戰(zhàn)爭的場面,這樣就能啟發(fā)他們的思考,進入新的文章。戰(zhàn)爭題材的文章很多,戰(zhàn)爭的自然環(huán)境,場面,人物等都可以作為一個切入點,用來導入不同的文章。善用昨天的歷史,也要善用今天的歷史,讓歷史的風吹醒沉睡在舊模式下的語文課堂,讓歷史的風吹出語文課堂導入的新意。

四、從故事的情趣中導入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課堂上提出課本外的內(nèi)容時,學生積極性很高,對這些內(nèi)容很感興趣。教師課堂中如能根據(jù)學生的這一特點,以一些故事來導入課文,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裝》一文,教師可把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事先輔導,讓學生上課前登臺講給同學聽:"許多年前,有一個皇帝,特別喜歡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來了兩個騙子,自稱能織出一件很特別的衣服:任何不稱職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最后,皇帝就這樣光著身子參加完游行大典。"這個荒唐的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

再如用笑話導入:每個人對笑話都是不會抗拒的,尤其是永遠笑不夠的學生。一上臺就“整”一個笑話,必將使課堂沉浸于融洽的氣氛中。我在上藥時這樣開頭—— 給大家講個笑話:從前有對父子極其迷信,每天早晨都要翻翻老皇歷,看適宜做何事,忌諱做什么。一天,老頭要出去辦事,習慣性地翻開黃歷——不好!上面說今天“不宜出門”,這可急壞了他。但他靈機一動:不宜出“門”,我翻墻頭不行么?于是就去翻墻,由于土墻年久失修,塌了,把老頭壓在下面起不來。他大喊:“兒子救命!”兒子聽到后說:“別急,我來翻翻黃歷——不好!上面說今天‘不宜動土’,所以我不能救你!”結果老頭活活被壓死了。(學生笑) 我們在笑的時候,也感到悲哀——多么迷信、多么愚昧!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藥》,講的事也很愚昧:竟然有人認為人血饅頭可以治病!……

第9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文經(jīng)典自然情懷

隨著人類與環(huán)境關系的日趨緊張,自然、自然觀這一關系人類現(xiàn)實存在和未來命運的哲學范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語文新課標中多次提到要引導學生“學習認識自然”,要求“逐步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逐步加深“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也要求利用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引導“尊重自然,培育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tài)文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親近自然的情感。培養(yǎng)自然意識,關注自然生態(tài)這一嚴峻話題是教育工作者的莊嚴使命,而語文教學利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自然意識、濡養(yǎng)學生的自然情懷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自然精神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都是最具根源性,富有奠基意義和最能彰顯民族心理本質性特征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在自身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地“認同自然,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并與自然相融相依”。中國古代文化同樣不例外地體現(xiàn)了中華先民對自然――這一所有情感思想的起源和終極指向所做的探索性研究和獨特闡釋。

在粵教版的教材中,專門安排了一個“認識自然”的單元,由徐遲的《黃山記》梭羅的《瓦爾登湖》和周濤的《鞏乃斯的馬》三篇文章組成。其實如果我們注重挖掘中國古典文化經(jīng)典,就會發(fā)現(xiàn)語文教材中古代文化選文部分同樣蘊涵著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先進辨證的自然思想以及對自然尊重熱愛的深厚情感。利用好教材中的古文經(jīng)典也許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自然情懷教育,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生命境界。

那么我們應該從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中給學生帶來怎樣的自然意識、領會怎樣的自然思想、培養(yǎng)怎樣的自然情懷呢?

首先,從古人對自然的神圣崇拜中學會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隨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以及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以萬物之靈長自居的意識無限膨脹,對自然缺乏敬畏和尊重,破壞植被、污染水源、亂砍濫伐等等隨意踐踏破壞自然的行為充斥著這個世界,所以要在學生心中種下對尊重自然的種子,從而實現(xiàn)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這些思想在教材古文經(jīng)典中可以隨手拾來。

孔老夫子站在滾滾而逝的江水之濱發(fā)出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不正是人類在永恒宇宙面前對自身渺小與短暫的最真切概嘆。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將人類在浩闊宇宙時空面前的渺小感孤獨感更是宣泄的淋漓盡致。感嘆自然偉力、時光永恒與人類渺小短暫的文字在教材中幾乎隨處可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李白更是直接唱出“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的詩句。

對自然的敬畏更升華為一種對大自然的尊重,遵從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數(shù)罟不入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的告誡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然觀、發(fā)展觀,充分體現(xiàn)了先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

人類本身在自然中的束縛與認識到的自然廣闊無垠、永恒久長,足以引起人們對自然磅礴宏偉的氣魄、深沉博大的氣度、包孕萬物的胸襟產(chǎn)生敬佩和景仰之情,而早早扎根與心的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會讓人類日后與自然相處的行為中多幾絲審慎,少幾分輕浮和傲慢,這樣我們才能在揮舞屠刀砍向美好的自然生命的時候有罪惡感,才會有對自然美好生命的憐憫和尊重。這無疑會對創(chuàng)造更加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大有裨益。

其次,從古人與自然的親近中感受美好自然,從而熱愛自然,感受生命生活之美。

古人從不僅敬畏自然的磅礴偉力,以虔敬之心仰望生育養(yǎng)育生命的自然,也對自然造化賦予的神奇美麗充滿著喜愛之情。在古人筆下,自然充滿著無窮的魅力:奔騰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明麗的湖光山色,深邃的大漠隔壁,浩瀚的宇宙星空,寫不盡畫不完的美景常使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在教材中,既有“洪波涌起,山島竦峙”的激情峭拔,也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吞云吐日。既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深情繾倦,也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肅殺凄厲。。在古詩詞中還有著豐富的色彩組成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優(yōu)美動人的畫面:“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明麗的色彩組合,將詩人舒展開闊的心境刻畫的生動優(yōu)美,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由衷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楊萬里贊美西湖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鮮艷的紅色點綴了無窮無盡的碧綠,西湖美景帶來的視覺享受讓人陶醉。 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更是用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幅瑰麗壯美的畫卷。其實不僅是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很多的山水小品文中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足以讓人心襟動蕩,比如“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桐廬山水真讓人對美麗自然留戀向往,生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之意。

大自然在古人的文字里變換多姿地展示著豐富多彩的美,美麗而多情的自然賦予了我們太多美好的記憶和情愫,研讀這些文字的時候讓學生充分感受自然的美麗神奇,能讓學生更加熱愛自然,從美麗的自然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更加熱愛生活,享受生命。

再次,從古人對自然的效法中學習回歸自然、師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領略自然之美,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固然重要,但與自然還處于一種想分離的狀態(tài)。其實自然孕育的人類,原本是自然的一份子,與萬物同生同源、同體同構、同體與共。正如西諺:你來自塵土,必將歸于塵土。來自自然的人類也必然回歸自然,融于自然。而只有真正認同物我同袍的道理,我們才能真正認識鐘靈毓秀、神秘莫測的自然,從自然中汲取生命的滋養(yǎng),學習生存發(fā)展的哲理,從而真正實現(xiàn)古人所追求的天地渾同、物我一體的崇高境界。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飲酒》等將人擺脫世俗嘈雜、拋棄功名利祿,而回歸自然、執(zhí)著本性時天人兩忘、與物俱化的悠然陶醉之情描摹的優(yōu)美動人,以致后人常常以他作為一種精神的坐標。對自然的回歸并不僅僅存在于像陶淵明、王維這樣的山水田園詩人的心中。在古典文學中,融身自然,從自然中學習生命生活道理的看法同樣俯拾即是。

自然是吾友,自然是吾師。《道德經(jīng)》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則直接化身為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從翩躚飛舞的蝴蝶感受自然的無窮魅力,從喧囂的人生走向了無窮的逍遙之境。

這些都強調人要了解自然,從大自然中學習自然之道以指導我們的人生,讓我們能真正做到逍遙于自然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先進》中,孔子對曾皙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泳而歸”的適性隨意、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生活也充滿向往,也同樣追求一種天地渾同,物我一體的生命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終貫穿于中國文化的進程,以自然為最高法則,追求返樸歸真的思想引領了中國文人的生命。

人與自然、自身天性以及自然規(guī)律相合的追求,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回歸自然,引導人們走向和自然融為一體。在文化經(jīng)典中引導學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固然很難,但對于引導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克制自己容易膨脹的物質欲望,追求寧靜淡薄、超然灑脫的風尚無疑是重要的。

比爾蓋茨做慈善,就是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經(jīng)典引導他超然灑脫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曾向搜狐財經(jīng)表示:“我們都有一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規(guī)則”,而這就是孔子的話,可見,比爾蓋茨已經(jīng)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運用的爐火純青。他明白了中國老祖宗的舍和得的關系。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的道理,所以他做慈善,樂此不疲。 事實證明: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當比爾蓋茨學了《弟子規(guī)》 和《孝經(jīng)》后,就道出了人間真諦: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他明白了,無論你是富翁還是乞丐,無論你是天子還是平民!可見,中國文化也能讓世界名人與自然、自身天性以及自然規(guī)律完美相合,中國文化也濡養(yǎng)和成就了世界名人。

第10篇

鳳溪,上海虹橋機場以西、臨近水鄉(xiāng)朱家角的一個小鎮(zhèn)。

上海主城區(qū)至朱家角的公路,穿鎮(zhèn)而過。

公路兩旁建筑物受飛機起落限制而大都在三層以下:汽車配件廠、汽修公司、鳴鳳小區(qū),聯(lián)華便利超市、虹橋交通樞紐建設指揮部、鳳溪物流公司、鳳溪賓館、大眾交通公司第十八練車場……這里要講的是大眾交通公司第十八練車場。

從立夏至秋分,我作為“通飛駕校”學員,在鳳溪鎮(zhèn)上的大眾交通公司第十八練車場內(nèi)消滅了所有周末――凌晨,匆匆起床,手捏面包和礦泉水,在我家門前路邊等候李建明師傅的教練車駛來。一輛破舊的白色桑塔納2000。上車,身邊是陌生或熟悉、衰老或稚嫩的同學――共同學習如何駕馭不吃青草吃汽油的汽車。穿越燈火稀疏、寂無人影的主城區(qū),進入郊區(qū)――在向練車場奔馳的這些天色朦朧的凌晨,我發(fā)現(xiàn)上海的蘇醒是從郊區(qū)開始的,像一個女人的激動是從裙子花邊的顫栗開始的!――郊區(qū)率先喧囂:各種裝滿蔬菜、海鮮、日用品的卡車,從公路邊的批發(fā)市場內(nèi)奔出,接連不斷地涌向主城區(qū);商販們駕馭摩托或三輪車,在路燈下閃爍著模糊的身影;奔走中的女子們脊背上甚至拴著睡夢中的嬰兒……

亢奮而迷茫的清晨郊區(qū)。擦肩而過,我睡眼惺忪奔往三十公里以外的鳳溪練車場。

分三階段學習駕馭桑塔納:“倒樁”(正倒、逆倒、移位。歷時一個半月。考試,通過),“小路”(走單邊橋、拐彎、爬坡、走S線。歷時一個月。考試,通過),“大路”(在人群和車流中穿行、掉頭、靠邊停車,注意路邊草叢中消防栓的位置。歷時半月。考試,通過。獲得駕照)……

2

面積約兩平方公里的巨大練車場,如沙盤,妄圖把上海市城區(qū)主要道路移植在這里,路標林立:“南京路”、“蘇州河路”、“河南路”、“西康路”、“延安路”……甚至還有外灘所在的“中山東路”!但此處的“中山東路”,旁邊是一片高低錯落的雜樹林,似乎在摹仿外灘那一系列輪廓優(yōu)美的銀行建筑物?樹林中那個醒目的巨大鳥巢,是在模仿外灘著名的鐘樓?鳥鳴熱烈,如同鐘鳴――這些鳥,述而不作,符合孔子信條。

顯然,練車場的設計者很隨意地把自己喜愛或熟悉的上海若干道路,重構在這里,道路面目以及彼此關系煥然一新,比如,那條“康定路”竟然比“南京路”還要開闊!且“康定路”逶迤著涌上一個體積碩大的假山,汽車爬坡項目在此訓練實踐――有道理,“跑馬溜溜的山上”“康定溜溜的城”嘛!當我發(fā)動桑塔納,加油,掛擋,一路狂奔到假山頂上的時候,還真有一點策馬高原的豪情在小心眼中微微蕩漾!還真幻想有“一朵溜溜的云”飄過車頂呢――但車窗外常常出現(xiàn)飛機,冒充白云,飽含乘客這些虛偽的雨滴,從訓練場上空掠過、下降,落向虹橋機場。

李建明師傅透露:最初,當?shù)匾桓晃虈疬@片田野,插上路標,雇了保安,練車場就開辦起來,財源滾滾而來。當時路標是簡陋木牌,富翁用毛筆歪歪扭扭地寫著“方向”、“新疆方向”、“四川方向”等等,幽默而瘋狂。富翁除了數(shù)錢之外,喜愛駕駛一輛奔馳牌越野車在練車場內(nèi)朝各個“方向”奔馳,像一頭動物園里的狼,碰撞過若干墻角、電線桿、樹木、路標。后來,富翁把這個練車場賣給了大眾交通公司,離婚,駕車,去了青海一帶遙遠的地方。據(jù)說,他在一場泥石流中消失了。李師傅感嘆:“他這折騰的命啊。不是個安靜的人,不像我們上海人,規(guī)矩、本分――哎,他像你們這些新上海人――來練車的人中,你們外地人最多,能折騰。”

大眾交通公司刪除了令那個富翁躁動的各種“方向”、各種遠方,在練車場內(nèi)重新樹立了鐵質藍色路牌,路名貼合于城區(qū)道路大勢,但格局微微變形。我懷疑,一個人如果喝醉,在傍晚獨自撞進這人去車散、野草生長、寂靜異常的練車場內(nèi),閱讀暮色或月色中似是而非的路牌,會懷疑進入了一個虛構出的微型上海、廢墟上海!會懷疑自己成了幽靈,嚇出一身汗來――去傍晚或深夜的鳳溪練車場內(nèi)散步,是酒徒醒酒的好辦法,也是喚醒一個狂熱的物質主義者的好辦法。虛擬的路牌,指示出上海本相?

3

李師傅五十歲出頭,發(fā)型是體現(xiàn)辯證法精神的三七開――這一發(fā)型在司機群體中少見。衣服干凈,手指修長,不握方向盤時就握著茶杯。不抽煙,不喝酒,但要喝好茶葉。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女同學聞出茶香,發(fā)嗲:“師傅哎,碧螺春哩?!”同時向李師傅的茶杯投射出嫵媚眼神。師傅就幸福地嘟囔:“呵呵味道跑了呢。吃虧了呢。我要把杯蓋子再擰緊一絲絲!”一車人都笑。我遇到過這個女同學兩次,不知其名。她身上有淡淡的不過分的香水味道,似乎是熱愛麻將的全職太太,有一個電器生意很成功的丈夫。她學車的目的,是感覺開著車去與一群女人聚會,比乘出租車或地鐵去要體面一些,“免得一身汗味哎,也免得衣服皺得走形哩”。

師傅每天都要設法湊夠四個學員、把那輛桑塔納車擠得滿滿當當一起來鳳溪練車。他提前一周就在腦海里擬好了每天練習駕車學員的名單,對臨時變卦不來練車的人異常氣憤:“只有滿滿一車人,我才能攤薄汽油成本呢。一車只來一兩個人,虧死了呢!”他扳著指頭給我們算算賬,每教出一個學員收入大約六百元,“還包含汽油費呢”。他心疼自己汽車消化掉的汽油而不是那些茶香。

教練車,吃汽油的教練車,被一車學員輪換著駕馭、奔跑。正倒、逆倒、移位、走單邊橋、拐彎、爬坡、走S線。在人群和車流中穿行、掉頭、靠邊停車……

李師傅一般坐在駕駛位置旁邊的教練位置上,喝茶,兼顧隨時剎車――一個人從少年開始踏上通往暮年的漫長道路,正倒、逆倒、移位、走單邊橋、拐彎、爬坡、走S線,在人群和車流中穿行、掉頭,最后在醫(yī)院里的最后一張床邊停車,這一路怎樣才能開得安好、誰來坐在身邊隨時幫助剎車?李師傅很神氣――像一輛車構成的小教堂里的神。

李師傅在車尾儲物箱內(nèi)固定兩個裝著熱開水的茶瓶和一把小凳子、一把傘。天氣炎熱的中午,他坐在自己撐起的遮陽傘下面,眺望教練車上練習倒車的學員甲蟲般緩慢蠕動,像一個田埂上的農(nóng)夫在觀察莊稼生長狀況,偶爾發(fā)出咆哮:“怎么開的?!打方向盤、打!回輪!回輪!戇啊!”憤怒如農(nóng)夫發(fā)現(xiàn)麻雀飛進五谷豐登的田野。

在鳳溪練習駕車的日子,我發(fā)現(xiàn):若拍攝功夫片、黑社會一類題材,電影導演選擇群眾演員,駕校可作為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那些教練師傅,夏天,大都穿圓領衫牛仔褲;秋天,流行穿休閑西服或皮夾克;剃平頭,或光頭;凸肚,戴墨鏡,抽煙,金戒指在煙卷附近閃光,大笑,目光炯炯。當他們?nèi)杭⒃u論一個笨拙的學員屢屢撞桿,那情形酷似電影中的黑幫兄弟群集,評論一個軟弱的對手。也許,長期駕車經(jīng)歷,能夠使一個男人增加匪氣或英氣?――車如馬,輪胎如馬蹄鐵,摩擦大地,人如騎兵,沙場風煙洶涌――練車場內(nèi)密集的教練車尾部排放物,模仿風煙洶涌?

我們的李師傅,偶爾發(fā)出咆哮的李師傅,與周圍那些硬漢味道十足、臟字脫口而出的師傅們相比,面目柔和許多,氣質似乎接近于外灘一帶的公司白領。他有引以自豪的駕車經(jīng)歷:“卡車、公共汽車、三輪摩托車、賽車、凱迪拉克加長車、三輪車、自行車,我一概開過,哈哈哈哈……”他對煙味反感,把愛抽煙的“小海南”趕下車去:“儂站在路邊好好抽吧,大家練習完了你再練,勿毒害阿拉!”他喜歡上海話與普通話交叉表達、流暢銜接,語調中有殘余的優(yōu)越感。他在教練車內(nèi)播放輕音樂而不是歌曲,心情好――也就是徒弟們比較省汽油的時候――他就隨著音樂輕輕哼哼出一些感傷的旋律:“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但師傅畢竟是師傅,況且是一個開過各種輪子所推動的多種鐵皮立方體的李師傅。他對徒弟們屢屢出現(xiàn)的熄火現(xiàn)象,流露出難以抑制的痛苦:“熄火、再發(fā)動,最耗油啊!戇呵,我的女士們先生們……”他不斷強調:“加油之后,就掛高擋!高檔省油。”這讓我想起單位上司的要求:“加薪之后,就要高效率!高效率節(jié)省成本。”李師傅要求我們:“要快、快!別磨蹭!速度快起來、快起來,不要讓別的車加塞――處處有競爭啊!”讓我想起上司的暗示:“別懈怠!工作節(jié)奏快起來、快起來,不要讓某某加塞――人人想晉升啊!”

李師傅代替上司、代替這座城市,敦促我們:快起來、快起來,無論在主城區(qū)內(nèi)的南京路,還是在這郊外的鳳溪鎮(zhèn)。

4

上海市區(qū)的快速道路規(guī)劃,十年之前僅僅是一個“申”字形結構,其中的“口”就是內(nèi)環(huán)線,總長度約八十公里,環(huán)繞主城區(qū)。進入新世紀以來,車流、人流、物流、信息洶涌澎湃,上海就在“申”字形的相繼增加了中環(huán)線、外環(huán)線和繞城高速,增加了三個越來越大的“口”――一座城市在用越來越大的嘴巴,呼喊、詠嘆、打著哈欠?

我單位,最初只有六七輛轎車供六七位領導上下班及接待來賓使用,相應有六七個司機分別駕駛。單位某些職工,竟然常常混淆了那些司機和領導的面孔――他們都顯得那么霸氣。那些領導對待自己的司機倒顯得親昵、客氣――在轎車內(nèi)這樣一個只有兩人長時間相處的狹小空間里,一個司機充滿了“身在主場”的自負:他掌燈、掌管著車燈刺破夜色,他掌控車的方向、速度、情緒,他掌握大量的隱私、秘密和流言。所以,一個時期內(nèi),這些司機的工資、獎金水平遠遠高于一個工程師、一個部門主管的薪酬。春節(jié),領導們還會隨手給這些司機塞一個紅包:“辛苦一年了,謝謝謝謝!”這些司機有理由霸氣十足。

漸漸地,這些領導們也開始學車,到鳳溪、嘉定、南匯等郊區(qū)的駕校里練習奔馳。那些司機最初很高興:“好嘛,領導會開車,周末也能讓我們休息休息嘛。”但他們漸漸不安。那些拿到駕照的領導開始自己駕車,面對司機時的表情也漸漸冷峻。若干司機相繼被裁減。剩余兩三個司機的薪酬也調整到合適水平。他們的霸氣漸漸收斂,見到一般職工也能熱情招呼:“用車,就說一聲,為了工作嘛。”

同事們也紛紛練習奔駛、拿到駕照。單位內(nèi)的道路、小廣場漸漸成為了停車場。有人開始覬覦單位中央的一片樹木茂密的綠地:“不行的話,就把車停在這里?”我反對:“到處都是車了,總得留點喘氣的地方吧。”遂遭到嘲諷:“小資情調、詩人氣質,呵,呵……”

目前,上海市的汽車保有量已經(jīng)達到三百萬輛,不包括那些掛有外地牌照在本市小心翼翼掠過的轎車、卡車、長途客車,像持有外地身份證的人在本市小心翼翼掠過。汽車成為日常生活用品,車展、F1汽車拉力賽、撞車、車震等新聞緋聞廣泛流傳。凌晨,周長八十公里的“申”字形快速道路上,賽車手們飆車的引擎轟鳴聲刺破寂靜――據(jù)說,全程飆車的時長紀錄已經(jīng)逼近二十分鐘!

鳳溪練車場以北三十公里、以東六十公里,分別是通用汽車公司、大眾汽車公司所在的汽車城。當下,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度的實力,似乎都與汽車生產(chǎn)能力存在關聯(lián)。像古代,衡量一個酋長、一個國王的地位要看他擁有多少馬匹。在汽車城龐大高闊的生產(chǎn)車間流水線上穿過,我看到一輛汽車從框架組裝(骨骼發(fā)育)、到發(fā)動機安裝(內(nèi)心豐沛)、到外觀噴色(形象生成)、出廠(邁入社會)的全過程――汽車后身的備用輪胎,酷似一個少年脊背上的行囊……

現(xiàn)在,我,一個中年人練習奔駛,練習以一種新銳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我即將快起來、快起來了,我即將拋棄“懈怠”、“滯后”一類的評價了?

但,我究竟能“晉升”到星空里還是霧霾間?

5

三個月的周末時光,迅速流逝。我逐步熟悉了多次相逢在一輛桑塔納里的幾位同學。他們的身份和狀態(tài),似乎真的符合李師傅的判斷:外地人多,在“折騰”。比如:

“小海南”,海南人,不知其名。為戒除毒癮,十六歲時被母親領著來上海隨姨夫做快遞業(yè)務員,騎電瓶車、乘地鐵,飛馳,掌握了客戶資源,熟悉了業(yè)務流程。他正猶豫,是否背叛姨夫去建立自己的快遞公司。他被善良和物欲,朝兩個方向拔河。他對我嘀咕:“我學車的費用是姨夫出的呢。可他總是不漲我的工資!我二十歲了呢!”我問他:“談女朋友了吧?花錢的速度快了?”他惆悵:“快多了呢!女朋友能一天耗完我一個月的工資,怎么辦?”他抽煙的指頭被熏染得金黃如同鳳溪上空的夕陽。

“張江男”,不知其名,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qū)某IT公司內(nèi)工作。常常加夜班,棉被放在辦公桌下可隨時攤開睡去。他對我駕車考試時出示的上海市公安局印發(fā)的身份證很羨慕:“大哥呵,你有上海身份了呢,穩(wěn)定。我只有居住證。七年后才能申請戶口呢――走到哪里,我都不敢說我是上海人――上海發(fā)明出的‘新上海人’這個概念,我都不好意思去對號入座。我是西安人――俺們西安倒沒有發(fā)明什么‘新西安人’這樣的標簽!上海人就是精明,分類指導!”我說:“西安太古老嘛,再新的人進去,也變成舊人了哈哈。”他興奮起來:“大哥說得好!大哥老家哪里?”“河南南陽。”“鄰省!鄰居!我陜西商州!賈平凹老家!我也會唱豫劇!”

小顧,女,大齡女青年,表情郁悶,正與那個熱愛同居但不想結婚的男朋友冷戰(zhàn),同時又與正糾纏著她的老板周旋――教練車在前進,我閉目養(yǎng)神,從她與另外一個女同學的幾次低聲交談中看見了隨風蕩漾出的隱秘波瀾。手機鈴聲頻頻響起,她掐掉,改成震動狀態(tài),埋頭發(fā)短信。偶爾眼含淚水,對小鏡子補妝。李師傅側目:“小顧呀,你分神走神,考試是過不去的呀,開車上路我也不放心呀……”果然,她的“小路”考試沒有通過,等待一個月后補考。從此,她就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世界上似乎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人存在。

周教授,白發(fā)蒼蒼,臨近退休。社會學家。閑談中知道他出版了幾本書。詢問書名,他謙虛:“一堆廢紙,人云亦云。”他說,喜歡開車時把握大局、獨立自主的感覺。他在大學評教授職稱時屢屢被卡,失敗感很強烈。看得出來,周教授坐在方向盤前神情激動而肅穆。或許,他也認出我是一個書呆子。站在“衡山路”路標下,他用書面語向我傳授社會學心得:“老了老了才明白,一個人是可以擁有多種形態(tài)和社會屬性的。我們不僅僅可以熱愛散步,也可以體驗飛動,駕駛汽車不是富豪專利,也不是年輕標志――如果不來學車,我怎么會認識這么多各階層的人,包括咱們車上那個黃發(fā)女人。社會廣大呀,老弟。過得多一點,就是過得好啊,小余。”他對李師傅說:“再年輕二十年,我就做一個駕校師傅,多自由、瀟灑,還可以隨便罵罵人的!”李師傅笑了,對周教授更尊重了,在周教授屢屢熄火浪費汽油時忍耐力比較強了。

“咱們車上那個黃發(fā)女人”――小馬。小馬的《駕校學員登記表》,屢屢被李師傅抽出來瞟一眼,表格上有小馬的彩色照片和出生地等等信息。師傅說:“小馬不來練車了,幾百塊錢泡湯了。她忙著那種生意呢,不容易……”李師傅拒絕我們窺視小馬的全名和家鄉(xiāng)地址等信息。我只見過一次小馬,她就在風溪鎮(zhèn)練車場上消失了。素面、黑衣,但艷妝痕跡依然繚繞,如同夜色依然繚繞于四月凌晨的桃樹。她不喝水,喝大桶牛奶。李師傅后來含蓄、曖昧地給我們分析:“小馬這一行,耗體力呢……”他說:“好多這樣的女孩子來學車,但堅持下去的不多。生活沒規(guī)律呢,折騰呢。況且,長得漂亮,還用自己開車嗎?”直到今天,想起小馬,我就回憶起這樣一個細節(jié):在擁擠的教練車后排座位上,她扭著腰低聲問我:“我這里叫什么呀,大哥?半年了,很痛!”她手指著那一部分露出的腰,白腰,風情洶涌。我看著她無邪的臉,有些困惑地回答:“這里,就叫腰啊!”現(xiàn)在想起她,我感到了自己的冷漠和有邪。她腰部或許真的存在著什么隱疾。她或許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問候、一個安慰。

6

李師傅批評我:“你心事重、腦子復雜,等學會開車就好了――生活得快一些,每小時七十到一百公里之間,快活、安全,汽油也能發(fā)揮出最大值,節(jié)約,呵呵。”李師傅像哲學家,坐在為我們選定的共進午餐的小餐館里對我調侃。

小餐館無名、簡陋,在鳳溪練車場附近的公路邊。一只名字叫“阿旺”的土狗,在桌腿和我們褲腿之間流連穿梭。餐館老板娘在門前菜地和雞籠之間喜氣洋洋地流汗、發(fā)言:“咱自己的菜、自己的雞,綠色食品沒有添加劑,放心吃,還便宜!”由駕校繁衍而出的這類小餐館,在鳳溪鎮(zhèn)上的這條公路旁有數(shù)十個。看到我們幾位學員爭先恐后買單,李師傅就很愉快。

李師傅崇尚快捷。但他不知道,我或許是在用頭腦的復雜,來遮掩自己缺乏行動力這一短板――按照“木桶理論”,木制水桶中最短的一塊板,決定了水桶容積的大小。我左腿微短,所以身體微微傾斜如木桶,內(nèi)心和夢境就不夠平衡,時時潑濺出來一些思緒情緒。我故意給自己制作思想的小迷宮,從而有了推遲、甚至放棄行動的理由?

其實,開車,僅僅是一種出行方式,一種透過汽車前窗左側及左右后視鏡來主動審視這座以大為美、以快為樂的城市的方式,一種揭示上海的方式――上海,到大海上去――我試圖練習把桑塔納開進大海,去揭示魚蝦、礁石、海市蜃樓?但這也完全可能是一種回避上海、拒絕上海的方式。用汽車上的鋼鐵、玻璃、喇叭,組成盾牌,回避、拒絕與這座城市復雜的靈魂和細節(jié)對視,以免魂不附體――那在弄堂、小街道、蘇州河、石庫門、舊式公寓、舞廳、碼頭一帶細微徘徊流蕩著的緩慢的上海靈魂……

一個人看到了什么,他就成為什么――城市萬物,被一個人的眼睛和內(nèi)心加以潤色點染,就成為屬于他個人的風土。張愛玲的上海怎能等同于魯迅的上海?梅蘭芳的上海與杜月笙的上海也迥然有別。一個人,在一言難盡的城市里怎么行走,實際上就是在怎么生活。在單行道上快速飆車一樣生活,在蘇州河上劃動慢船一樣生活,在南京路上散亂游走、茫然四顧一樣生活……如此,一個人完全可能與上海混為一談。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那居住于高處的神伏身于太陽或月亮這個單筒顯微鏡下的一枚城市切片。一個人漸漸與上海混為一談――你熱愛這座城市,是因為你自愛而且有一些自戀。你厭倦這座城市,是因為你有一些自卑甚至自棄。

人到中年,我才遲遲疑疑加入到練習奔馳這一行列里來,大約是因為我內(nèi)心被硬化拓寬的速度,微微落伍于上海吧。在當代,一個城市設計者與古代的城市設計者,在對道路兩側景觀的設計上顯然有著不同原則:前者,坐在迅疾的汽車里勾勒出大局;后者,則步行、至多是坐在馬車里,工筆線描出細節(jié)。在我身體內(nèi)部,或許有若干汽車、馬車在沖突――只有讓汽車減速、馬車提速,當代與古代才會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接軌、和解?

7

目前,這些駕校同學已與我失去了關聯(lián)。我猜測,他們繼續(xù)呼吸、折騰、疼痛在我家附近的街區(qū)――駕校學員一般都是在自己居住地附近某一駕校報名、聚集、奔赴鳳溪或其他練車場。盡管如此,我和他們的交集也許不會重現(xiàn),除了在菜市場內(nèi)遇到過一次“小海南”,身邊跟著一個女孩。

猶如不同的魚,我和他們游動于上海的不同水域,謀食、掙扎。但我們神似,即:渴望通過駕駛汽車來改變路徑和速度,進入這座城市的腹地,或者說被這座城市進入。上海,與我們這些生態(tài)、心態(tài)上的異鄉(xiāng)人,都希望通過彼此進入方式的快、更快,來忽略對方的漏洞和破綻,加深彼此的關聯(lián)和情感?這類似于十九世紀的于連、愛瑪們,渴望依托狂奔的馬車,從外省進入巴黎,被重構,或被毀滅……

漸漸遺忘這些駕校同學的面孔,就像他們大概已經(jīng)遺忘我。一個被遺忘的人相當于已經(jīng)消亡。如果他們殘存一絲對我的印象,也無非是“一個腦袋碩大、肥胖、走路傾斜的家伙”“某公司職員”“沉悶”“身影孤單、恐懼落伍而又彷徨四顧的中年人”“晉升空間不大”“姓……余?于?俞?魚?”“外地人”等等,而已。

是的,我,人到中年,半渡――“半渡而擊”這一古老成語中的軍隊,一半士兵騎馬進入河流,正是對岸敵人發(fā)動攻擊的好時機――我正處于“半渡”狀態(tài),一半生命沉沒到了過往時光的河流中去。但我不知道“對岸敵人”何時以何種形態(tài)發(fā)起攻擊。我不知道自己在中年練習騎馬一樣練車,是增加了“過河”的力量還是平添了“溺斃于河中”的風險?成語“銜枚疾進”中的馬,嘴唇間噙著一枚箭,以免發(fā)出驚動敵人的馬嘶――在我發(fā)動汽車上路的時候,大概也要少鳴喇叭,以免驚動“對岸敵人”?

但最近發(fā)生在鳳溪的一個事件,高調進入本市電視臺的《晚間新聞》,也許會喚醒駕校李師傅和同學們對一個人的記憶:某日,我心血來潮,開著一輛裝有GPS道路定位儀的舊吉普,自市中心出發(fā),高速直奔我在路線圖上選定的“鳳溪”,在高速中逐步趨近某種般的體驗,卻在某顆衛(wèi)星指引下,沿一條鄉(xiāng)間土路狂奔進入鳳溪鎮(zhèn)附近蓮花怒放的小池塘……在奔入、涌入一池蓮花的過程中,我固執(zhí)地貫徹著來自天上的陳舊意圖,卻忽視了地面道路早已被篡改的坎坷現(xiàn)實――這,似乎是一個寓言。

當?shù)踯噷⑽液图哲噺闹車徎ㄖ杏朴瓢纬觥⒏吒呱鸬臅r候,在電視臺記者們扛著攝像機幸災樂禍地捕捉社會新聞的時候,我終于隔著車窗、居高臨下地把握了整個鳳溪鎮(zhèn)的格局:汽車配件廠、汽修公司、鳴鳳小區(qū)、聯(lián)華便利超市、虹橋交通樞紐建設指揮部、鳳溪物流公司、鳳溪賓館、大眾交通公司第十八練車場。當然,我重點將目光投向練車場,致敬,五秒鐘左右――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類似小鳥、鳳凰的角度,俯瞰上海西郊的一個小鎮(zhèn)。

在鳳溪練車、練習在中年時區(qū)加速奔馳的日子里,始終沒有見到當?shù)貍髡f中熱愛溪水的鳳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