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湯姆叔叔的小屋讀后感

湯姆叔叔的小屋讀后感

時間:2023-05-30 10:37: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湯姆叔叔的小屋讀后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湯姆叔叔小屋讀后感范文   最近,我讀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哈麗特·比徹·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又譯作《黑奴吁天錄》或《湯姆大伯的小屋》。

  這本書講了奴隸主謝爾比在股票市場上投機失敗,為了還債,決定把兩個奴隸賣掉,一個是湯姆,另一個是伊麗莎的兒子哈里。伊麗莎不是一個俯首貼耳聽主人擺布的奴隸,當她偶然聽到主人要賣掉湯姆和自己的兒子哈里后,就連夜帶著兒子逃跑了。她的丈夫喬治·哈里斯是附近種植場的奴隸,也因不滿主人的虐待逃了出來。一家三口歷經艱險,終于在廢奴派組織的幫助下,成功地抵達加拿大。

  湯姆卻是另一種遭遇。他支持伊麗莎逃走,但是他自己卻甘愿聽從主人擺布,被轉賣成了奴隸販子黑利的奴隸,并被黑利賣給了一個叫克萊爾的人做了他的家奴,湯姆在這期間與主人的小女兒伊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久小女孩病死,圣克萊爾根據小女兒生前愿望,決定將湯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圣·克萊爾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殺死,圣·克萊爾的妻子不但沒有解放湯姆和其他黑奴,還將他們送到黑奴拍賣市場拍賣。從此,湯姆落到了一個極端兇殘的奴隸主勒格里手中,在勒格里在非人的折磨下湯姆的身心遭到了巨大的摧殘。最后,為了保護兩名逃跑的女奴,湯姆被主人打的死去活來。就在湯姆奄奄一息的時候,他過去的主人的兒子喬治·謝爾比趕來贖買湯姆,但是湯姆已經無法接受他過去的小主人的遲來的援手了,他遍體鱗傷地離開了人世。喬治·謝爾比以湯姆大叔的名義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并對他們說:“你們每次看見湯姆大叔的小屋,就應該聯想起你們的自由。”

  看了這本書,我知道150年前那些黑人的辛苦,也知道了那時人們心里的黑暗。我要作一個像湯姆叔叔一樣正直的人。我認為那時人們對自己的奴隸像牛羊一樣是不對的。只要是白人生下來就是主人,只要是黑人生下來就成為奴隸,一些黑人頭腦精明,十分能干,卻要聽所謂的“主人”擺布。讓人深思的是,是誰讓黑人成為奴隸?是誰讓一個能干、樸實、勤勞、正直的湯姆被人打死?是誰讓一個能干的黑人變成一件商品?是誰讓一個累死的奴隸像一條死狗一樣在法律上不受保護?是150年前人們的暴力、血腥和殘忍!

  從這本書上我知道了人不自強、自力要受欺負,國家不強大要受戰爭。讓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吧!讓我們不像黑人一樣成為別人的奴隸。加油吧!努力吧!鑄造輝煌的我們祖國的明天吧!

  湯姆叔叔的小屋讀后感范文

  黑奴的悲慘,和人們對于奴隸的不屑并且惡毒而造成的。這種現象在很多書內有所體現,《湯姆叔叔的小屋》能夠說是代表作了。

  《湯姆叔叔的小屋》全書以湯姆的命運為主線,寫了一個黑奴的一生。湯姆一出生就是黑奴,長大后因為主人欠債而無奈被賣出。但他遇到了可愛又善解人意的小伊娃,伊娃的爸爸花重金買下了他。但不幸的是伊娃和男主人接連著去世了,家里剩下的唯一能做主的女主人從來沒有對他正眼相待過。于是,可惡的女主將其賣給了一個莊園的主人,在那里,湯姆幫忙兩個向往自由的女工逃跑。而他,卻依然忠心耿耿地留下了。當喬治少爺趕來贖回他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了。

  其實這本書內最打動我的是伊萊薩帶著孩子逃跑時的情景,那一段的細節描述十分細致,讓我覺得眼前都是一片血紅。光著腳跳過浮冰,這對于一個虛弱的女子來說,幾乎不可能做到,但她做到了。是什么樣的情節讓她變得這么勇敢除了她對孩子的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懼。這是對債主的一種恐懼,她必須明白如果此時被抓會被打的體無完膚,所以她選擇了放手一搏。

  伊萊薩沒了命似的逃跑,兩個女工費盡心思地逃跑,這也顯現出社會對于黑奴的瞧不起和輕視,正是這種輕視,使得湯姆忠心耿耿卻慘遭厄運。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或許伊娃的笑臉和小喬治的諾言,給了他堅持到最終的力量吧。

湯姆叔叔的小屋讀后感范文   《湯姆叔叔的小屋》講述了一個黑奴在一生中的經歷。在肯塔基州,農場主塞爾比家中有位叫湯姆的黑奴,他是一位有著虔誠的信仰、并且心地善良的人,深受塞爾比一家和其他奴隸的喜愛,尤其是塞爾比的兒子喬治和湯姆感情最好,稱他為湯姆叔叔。

  他們本來有著平靜安定的生活,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打亂這一切,湯姆的主人塞爾比經商失敗,正面臨著因欠債而失去田地的困境。塞爾比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湯姆和另外一名黑奴當做抵押品,抵押給專門買賣奴隸的商人黑利來換取資金。這一場變故為湯姆悲慘坎坷的一生拉開了序幕。

  在小說中,黑人湯姆是一個擁有慈祥外貌、心地善良的中年男人,面對許多事情都用很樂觀的心態去看,去面對。自從被賣出去以后,湯姆叔叔就經歷了各種痛苦和挫折,他被抵押出去后常受到鞭打和喝斥,而他只能選擇忍耐,因為在他的背后,有他的妻子和孩子在等待著他,這堅定了他活下去的信念。從那以后,湯姆叔叔的主人越來越殘忍的對待湯姆,一次次鞭打,一次次訓斥,都讓他十分的痛苦,但是他自己沒辦法掌控命運,在那個年代,就是一個黑奴時代,只要是黑人,就沒有辦法享受優厚的待遇。最終的湯姆,還是和其他的黑人奴隸一樣,慘死在奴隸主的教鞭下。

第2篇

今天,我細細品味了一本經典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看了這本書,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湯姆,他忠心耿耿,全身心維護主人利益。另一個是哈里,他和他的父母,歷經艱險,最終成功地抵達加拿大。

這本書中,湯姆的遭遇令人同情。在奴隸們紛紛逃跑的情況下,他自己沒有逃跑。他從小就忠順于主人,甘愿聽從主人擺布。在這期間他被轉賣到新奧爾良,成了奴隸主海利的奴隸。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湯姆救了一個奴隸主的女兒的命,孩子的父親從海利手中將湯姆買過來,為主人家趕馬車。不久主人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殺死。于是湯姆又被拍賣掉了。從此,湯姆落到了兇殘的奴隸主萊格利手中。萊格利經常任意鞭打奴隸們。湯姆忍受著痛苦的折磨,最后為了幫助兩個女奴逃跑,湯姆被打得皮開肉綻,但是他最后什么都沒有說。在他奄奄一息的時候,他之前的主人來買湯姆,但是湯姆最終遍體鱗傷地離開了人世。

看了這本書后,我從湯姆叔叔身上看到了善良、能干,還有樂于助人的好品質,我一定要向他學習!

昌平小學六年級:朱紫盈

第3篇

【摘要】小學課外閱讀情況不容樂觀,小學教師應從提高認識、激發興趣、創設閱讀環境和條件等方面入手,指導學生選擇書籍、科學的閱讀方法、做好積累。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提高

“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缺乏獲取新知識能力、缺乏發展潛能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文化內涵淺薄、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呆板沉滯、令人窒息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 ”必然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

然而目前農村小學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

一、課外閱讀資源貧乏,涉及的范圍十分窄,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的局限性。在大部分家長與學生的思想里,形成了優秀的作文等同于課外書籍這一狹隘的概念。為了考試,只好針對性的買些作文書,學生平時閱讀的內容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著、民間傳說、科幻讀物等。

二、有的學校雖構建了圖書角、圖書廚柜,只是擺設。因此,學生的課外閱讀存在如下問題:

1.沒有好書讀。因為多數圖書角、圖書廚柜很少有小學生喜聞樂見、高質量的、緊跟時代的課外書籍。家中更不用說有藏書,有合適的書。

2.沒興趣讀。書廚、柜中只有一些陳舊的書或是作文書,沒有學生感興趣的讀本,所以他們不想讀。

3.沒有時間讀。長期的應試教育,單一的評價手段,導致老師、家長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用大量的練習擠占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同時電視、網絡等有聲媒體的普及,占去了學生一部分課外閱讀的時間,學生不愿意面對單調的文字。

4.有的學生雖能調控課外閱讀的時間,但目的不明、方法不當。學生們認為,看課外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考出好成績。因而,即便閱讀也,是流于形式,是囫圇吞棗,摘抄些所謂好詞佳句。

如何面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切實在小學生中廣泛、深入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與能力呢?可以根據學校實際,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讓學生有書讀。首先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成立“書香讀 ;開放圖書室,內有上萬冊小學生喜聞樂見、高質量的、緊跟書社”時代的課外書籍;并對圖書分門別類,把它分成中外名著長篇小說類、童話類、寓言類、民間故事類,科技類,歷史典籍類,道德精品類,學習工具類等等,方便學生借閱。

其次我們通過告家長一封信、家訪、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宣傳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家長多為孩子買課外讀物,現在很多高年級學生的藏書量達到幾十冊以上。

再次我們還建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每天都能有圖書借閱,同時我們還建立了圖書交流制度,讓圖書動起來,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家長花較少的錢讓孩子能看到更多的課外書。

二、讓學生有好書讀。時下出版物眾多,但魚目混珠,所以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課外讀物非常重要。因此,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水平,制定了各年級學生的必讀書目,如二年級學生的必讀書目為《一千零一夜故事》《豪夫童話》(注音版);三年級學生的必讀書目為《伊索寓言》《愛麗斯漫游奇境》等 。與此同時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差異性,還可以推薦了一部分選讀書目,如《會飛的房子》《湯姆叔叔的小屋》《月亮寶石》等。這些課外讀物思想健康,學生閱讀后能使他們從中認識真、善、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讓學生有時間讀。留給學生足夠的課外閱讀時間,是落實課外閱讀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學校建立了課外閱讀時間保障機制,并從地方課程中開辟一節作為課外閱讀指導課,這樣極大的保障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

四、讓學生有興趣讀書。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要靈活機動采取興趣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

1.成立“讀書社團”為了滿足部分課外閱讀量大、能力強的學生,定期組織他們開展讀書交流探討活動,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閱讀需求,提升了他們的文學素養。

2.建立“書香少年”“書香班級”評選標準,每學期進行一次評選,在評選都能激發班級整體學生愛讀書。

3.榜樣激勵。教師經常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喜愛讀書的例子,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與此同時我們還以身邊的教師和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為榜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利用各種集體活動、競賽,讓學生充分展示他們的閱讀成果,可更好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如開展介紹一本好書、講故事比賽、讀后感交流會、成語擂臺賽等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著比較持久的興趣。

五、讓學生會讀書。在培養學生讀書興趣的同時,還注重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的培養,既教給學生恰當的讀書方法,還注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讓課外閱讀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的需求。

1.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曾把書分為五類,認為“有當讀之書,有熟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當備以查考之書。”教師要正確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例如對經典性的書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優美文字,體會真情實感,應用細讀和精讀方法。對于一般性書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讓學生略讀,或選讀其中部分章節或片斷進行閱讀。

2.指導學生做好課外閱讀的積累。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個人光讀書不做筆記,其效果遠遠比不上邊讀邊記。初中生應學會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材料,要寫好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門別類,也可以是綜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節本式的。有時摘取書一二個句子或部分章節,有時也可以把自己認為是佳作的文章作為精讀,做好摘錄并作簡單的評價,對自己訂閱的報紙,也可以作剪貼分類,做成剪報本。

還可根據學生的愛好及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個別指導。如喜歡探索的可介紹自然類書籍,喜歡軍事的可推薦他看看有關軍事的書籍,作文語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優美的文章……這樣可做到因材施教,學生也各有所獲。

總之,只要持之以恒地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讀書就能逐漸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課內外;互動;英語;故事;閱讀

一、問題的提出

北京師范大學易代釗教授曾強調,“要提高外語教學效率,必須加強中學階段的外語閱讀教學”,并提出學生要讀原汁原味的外語語料。十六字教學法創始人張思中老師也認為,閱讀原著是快速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也提出了不同等級的閱讀能力要求及不同學段學生年閱讀詞數量(初中約年10~15萬詞)。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常態課閱讀教學狀況讓人擔憂:教師死摳文本中的語言知識,課上舍不得給學生足夠的真正閱讀時間,更缺少恰當的閱讀策略指導;學生課后模仿錄音背誦課文,做與課文相關的語言知識訓練題,或功利性地做些語篇閱讀理解題,學生完全是在被動地接受英語閱讀應試訓練。我校經過在初一、初二學生中的探索與實踐,發現在中學生的英語故事閱讀訓練過程中采取的“課內外互動”模式是學生通過閱讀認知世界、搜集處理信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通過閱讀與文本對話、生成新認識和感悟的過程,更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

二、“課內外互動”的內涵

“課內外互動”包含兩個層面:教師課內導讀,學生課后自讀。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內閱讀指導與閱讀分享,教會學生運用課內所學的方法在課后自主開展閱讀實踐。英語故事指的是經過改編后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分級英文名作,如外研社出版的輕松英語名作欣賞系列叢書Uncle Tom’s Cabin(湯姆叔叔的小屋)、Peter Pan(彼得潘)等。

三、“課內外互動”前的準備工作

(一)英語教師的培訓

首先,學校對英語教師進行培訓,改變教師的某些觀念及方法,讓教師從“教教材”改為“用教材教”。故事閱讀訓練不僅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素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讀書、會思考、愛讀書,進而形成終身學習、終身閱讀的習慣。其次,要讓教師改變閱讀課授課策略。英語故事是經過改編的經典,其內容豐富,情節跌宕,引人入勝,發人深思,圖文并茂且篇目較長,故課內導讀環節問題的設置就不能簡單沿用普通閱讀課教學模式,且授課教師要提前閱讀完一學期學生閱讀材料,即提前感知文本。當全體英語老師對“課內外互動”的中學生英語故事閱讀訓練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學校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連仲老師、華中師范大學北京研究院張劍老師等專家對教師進行再培訓,進一步解讀該閱讀模式,并由張劍老師親自示范如何上好英語故事閱讀課、如何進行導讀訓練等。

(二)學生閱讀的狀況

學生是閱讀的實踐者,所以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及能力就顯得很重要。于是學校從學生的課外英文閱讀材料、閱讀時間、閱讀速度、閱讀習慣及興趣等方面對學生的閱讀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以利于更好地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并有效開展英語故事閱讀實踐。

四、“課內外互動”的開展

(一)給學生創造自由閱讀的空間

閱讀是需要時間保證的。老師要提高上課效率,課上盡可能多地擠出時間給學生閱讀,課后也要少布置些書面作業,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

閱讀初期應該是原生態的、綠色的休閑閱讀。教師不要過多打斷學生閱讀過程,要給予學生連續閱讀的機會。該階段主要以培養學生閱讀耐心、閱讀興趣及課后閱讀習慣為主,對學生的閱讀要給予信任,讓學生體驗閱讀的快樂,而不是把閱讀當作負擔。同時,要杜絕對閱讀材料詳細信息或細節的問答、檢查,多一些對文本人物、作者意圖、故事情節的探討或交流,不設標準答案,每人有話可說,各抒己見,多給予學生鼓勵,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熱情。

(二)加強導讀設計,提升閱讀素養

當學生的初期閱讀實踐進行一段時間后(約2周),教師要逐漸加強對學生的閱讀策略指導及閱讀能力的培養,即課內導讀訓練,并提醒學生將課內閱讀實踐所形成的策略、感悟積極運用到課后的自主閱讀,提高自身的“習得”能力。對于一本讀物某一章節來講,課內導讀過程常分為三段:讀前的導、讀中的導和讀后的導。

1.讀前的導――導出閱讀欲望,開啟質疑之門

教師在該環節進行導讀設計時,要最大化地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閱讀材料充滿期待,大膽預測,帶著質疑的眼光和渴望解謎的熱情投入閱讀實踐(孫曼麗,2003)。以“Uncle Tom’s Cabin”的第二章節“Leaving Home”為例(以下均以“Uncle Tom’s Cabin”中的章節為例),教師可以進行以下導讀設計:Why did Eliza run away with Henry? Can they run away successfully? What would happen to them if they failed to run away? Did Uncle Tom run away together with them? Why didn’t Uncle Tom run away?

老師逐一拋出問題供學生思考、猜測,激活學生思維,學生在后續的閱讀過程中不斷對先前的預測進行驗證或修正。在課內導讀初期,教師要精心設計導讀問題,設置懸疑,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同時,尤其要注重對每一本讀物第一章節的導讀設計,這關系到學生對整本書的興趣。隨著學生閱讀實踐活動的深入,導讀環節可逐漸側重于對讀物背景的介紹與討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2.讀中的導

(1)導出文本真情,激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皆有情。名作故事閱讀的一個本質,就是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與欣賞,同時,也是對語言背后情感態度和人文價值的頓悟。教師在導讀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尋找文本中的關鍵語句,然后聯系上下文語境進行細讀、深讀,感受字里行間所蘊含并傳遞出的情感色彩。以第二章節“Leaving Home”中的幾句文字為例:

So she jumped on a chunk of ice in the river.

Then she jumped onto another piece of ice!

She wasn’t wearing any shoes, and her feet were bleeding.

But at last she crossed the river.

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默讀上述文字,并思考幾個問題:①Was it cold on that day? How do you know? ②Do you dare to walk on the ice without shoes? Why did Eliza (she) dare to? ③Why didn’t Eliza stop when her feet were bleeding? What would you do in that case? ④What do you think of Eliza? Why? ⑤Why did the writer use an exclamation mark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sentence?學生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體驗了情感,并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母親的堅強及母愛的偉大。接著,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緒拉回到現實,讓學生尋找身邊的母愛,使學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升華。

(2)導出文本聯系,提升整合能力

簡易名作雖是改寫而成,但它仍然保留了原作的結構體系、故事情節及人物特征等。教師在導讀設計時要建立大語篇觀,跳出某一段落或章節,充分利用作者對人物及事件的描寫及讀物的較長篇幅,讓學生全篇搜索,歸納細節,整合信息。以第四章節“Uncle Tom meets an angle”為例。

教師通過呈現問題,讓學生討論:What makes Eva become an angle in Uncle Tom’s eyes?學生通過到本章節前、中、后大跨度地搜尋信息,再歸納整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學生通過搜索文本內在細節,整合信息,培養了大語篇意識,更是成功地進行了文本重構。而初中教科書由于受篇幅及文體的限制,缺少故事情節,教師難以組織類似訓練。

(3)導出文本留白,拓展想象空間

閱讀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以讀者為中心的文本解讀,而非作者為中心,更不是教師為中心。文本中常有一些作者有意無意留下的空白,尤其是經過改編簡寫的名作,從而形成“言已盡而意無窮”“余音繞梁”的閱讀空間(邵國興,2009),這就賦予讀者多元解讀的契機。所以,教師在導讀時要很好地利用這些文本留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想象空間。以兩個章節為例:第一章節“Slaves and masters”中,Master Shelby與Mr. Haley進行奴隸交易時是如何討價還價的?Master Shelby說Uncle Tom是他的最好奴隸,Uncle Tom究竟好在哪里?第三章節“North to freedom”中,Eliza的丈夫是如何成功逃離他的主人的?Eliza一家團聚后是如何享受短暫快樂的?

學生通過與文本的互動,填補留白,重構故事,拓展了想象力,同時也真正地與文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并展開心靈的碰撞。

(4)導出文本疑惑,培養批判思維

所謂批判就是對文本信息進行質疑或反駁,對文本的“隱蔽”或“漏洞”進行探究,而中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所以,教師在導讀設計時要適時地、有機地通過讀物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提高批判思維能力。以第四章節“Uncle Tom meets an angle”中的部分文字為例:

One day, she called her father to her bedside.

“I am going to see the angels soon,”She said.

“Promise me you’ll free Tom after I die.

He needs to go home to his family.

Mr. St. Clare could not say no.”

“Okay, my dear. I promise I will.”

Finally, Eva died.

After Eva’s death, Mr. St. Clare called Tom into his office.

“Tom”, he said with a smile,

“I’m going to make you a free man”.

Tom was the happiest he’d ever been in his life.

……

Moments later, Mr. St. Clare died.

He had died before finishing Tom’s freedom papers.

Mrs. St. Clare sold Tom to a mean farmer named Simon Legree.

教師可以提出質疑:既然Mr. St. Clare按照女兒Eva的遺愿同意給予Uncle Tom自由,雖然未來得及簽寫賦予Tom自由的法律文書,在Mr. St. Clare突然死后,他的妻子難道就不能履行女兒的遺愿嗎?是不是給予黑奴自由一定要有法律文書?

批判思維的實質就是學生在閱讀進程中對文本的不斷反思與評估。批判性閱讀能力是中學生審視文本和閱讀世界的必備“工具”。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就無從談起。所以,廣大英語教師也應有義務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3.讀后的導

學生經過基于課內的導讀實踐,課后仍需對先前文本進行二次或多次閱讀,即鞏固性閱讀,或對課內未讀完材料進行自主續讀,也可選擇分級英文名作中的新語料進行閱讀。相信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對文本反復閱讀的次數越多,我們的發現就越多,感悟也會越深。所以,對學生課后的導讀也顯得非常必要。課后導讀提倡“五鼓勵”。

(1)鼓勵動筆

向學生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動筆有兩個要求:第一,鼓勵學生摘抄文本中的好句、好短語、好詞等,通過日積月累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學校則適時地安排學生進行英語類的語言知識競賽;第二,鼓勵學生先自主寫短評、寫讀后感、編制手抄報或進行故事續寫等,再在學習小組內進行分享、交流、修改,推出最佳人選或材料參加班級交流,并在班級英語角張貼展示。

(2)鼓勵朗讀

通過朗讀,學生做到了眼到、嘴到、耳到,可謂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專于心,更增強了語感。同時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與讀物配套的錄音進行模仿跟讀。

(3)鼓勵編演

對已讀文本的編演是對讀物的二次創作。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團結合作,分工角色,將靜態的文本變得鮮活起來,學生的表演才能得以展示,所學語言也得以運用,學生會有成就感。

(4)鼓勵自讀

學生課后自己開辟閱讀空間,根據自身需要及實際,恰當選擇讀物,將課上閱讀體驗獲得的經驗及策略運用到課后的自讀實踐。

(5)鼓勵交流

課后開辟時間或網絡平臺供學生交流閱讀心得,分享自己的心愛讀物,或進行“圖書漂流”。

五、“課內外互動”中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

根據學生閱讀實踐反饋的信息,在閱讀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有機地解決以下問題:生詞的處理,不規則動詞過去式、過去分詞的認知,長句子的剖析。針對暴露的問題,我們進行了適當調整。

(一)生詞的處理

在導讀過程中培養學生根據上下文及圖片揣摩生詞的能力。以第五章“The deep south”中的幾句文字為例:

That night, Tom lay in the shed.

He was badly injured.

He couldn’t move at all.

“injured”是本段的生詞。如果孤立地看單句,學生難以猜出詞義。這時,教師可提醒學生觀察文本中Tom被鞭打的圖片及前后句動作“lay in the shed”及“couldn’t move at all”,并發揮想象,答案便可迎刃而解。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也是課標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

(二)不規則動詞過去式、過去分詞的認知

阻礙學生閱讀的又一障礙是不規則動詞過去式、過去分詞。教師可以將課標不規則動詞進行分類,或鼓勵學生到網絡下載,分階段背誦且背熟。對于這部分內容,學生會讀、了解詞義便可。

(三)長句子的剖析

長句子指的是各種狀語從句及定語從句,其中尤以定語從句最難理解。根據我們的實踐,如果教師講解恰當,并加強與狀語從句對比,找出差異,學生對于定語從句的認知阻礙便可解決。當然,在后續的閱讀中,如果出現長句子,教師可鼓勵學生加強辨認,提高對長句子的剖析能力。

六、結束語

以上闡述的“課內外互動”是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英語故事進行閱讀的一種訓練模式。隨著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自制力的提高,對閱讀需求度的增加,教師要將閱讀自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實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甚至原版讀物,這時學生就真正成了閱讀的主人,閱讀才會真正發生,學生也才會從閱讀跨越到“悅讀”。當然,此時“課內外互動”模式的內容將發生變化,即變為學生課上交流匯報,課后自主閱讀,此時的教師則成了監控者、協調者或欣賞者,整個閱讀又回到了原點,回歸了自然。經過兩年的實踐,我校初一、初二學生閱讀興趣更濃,閱讀習慣得以培養,閱讀速度不斷提高,詞匯量逐步上升,語言表達更趨地道。葉寧慶曾說:“讓學生在人生記憶力最佳、思維最活躍的階段閱讀經典名作”。因此,廣大英語教師一定要行動起來,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在黃金年齡段擴大閱讀量,增加語言輸入,為學生自身發展打下堅厚的語言文化基礎。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孫曼麗.高中英語閱讀課導入與小結的創新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3(9).

[3]易代釗.關于提高外語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2(8).

[4]邵國興.談談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