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8:55: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時記趣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生活性;多元性;創新性
王菘舟校長在他的演講稿《語文為生命奠基》中列舉了一則典型的教學實例《秦始皇兵馬俑》:上課的時候,老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這雄偉壯麗的秦始皇兵馬俑,你覺得最應該感謝誰?”
第一個學生說:“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秦始皇。”
第二個學生說:“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寫這篇文章的作者。”
第三個學生說:“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馬俑的勞動人民。”
學生多角度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展現了他們豐富的心靈世界,這些感受合理、細膩而又真實,是學生們思維活動的結晶。我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這份獨特的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如果我們強制學生的答案,必將扼殺學生的思維,最終根本上導致學生不會閱讀。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只要教師能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的思維一定是活躍的,有個性化的,學生的體驗感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生活性
閱讀主體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總會與自身的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如學《錯過》時,學生總會想起自己生活中一次次錯過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和感受,從而深刻領悟作者的感受,或者產生共鳴,或者提出不同的見解。在“也談錯過”中,有的同學說:“曾經錯過的,不要再留戀;把握未來,才是最重要的;而將錯過延續成過錯則是最可怕的”。
2.多元性
由于學習的進程是以人的經驗為基礎的,而每個學習者的生活經歷、認知結構不盡相同,因此不同的學習者對文本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樣,甚至會有很大的差異。如在談范進是否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時,有的同學聯系目前社會所需人才的素質談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范進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范進表面上看取得了成功,但作為一個被朝廷挑選出來的人才,竟然在得知自己中舉后會發起瘋來,這種心理素質如此差的人將來又能有什么大的作為呢?范進就是一個在心態上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極深的人。
3.創新性
學生因為不受傳統觀念束縛,他的思想就如自由的精靈,細心的觀察、親身的體驗總會給他們帶來偶然的發現、獨有的感悟。如有的學生用自己的慧眼發現歷來被人唾罵的胡屠戶身上也不乏一些閃光之處——勤勞純樸。因為他從“五更鼓就要往東頭集上迎豬”,直到范進喜極而瘋以后“還不曾回來”;其實“他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但他很清楚,若不勞動,一家老小只能喝西北風。在七年級新生學習《幼時記趣》時,對鞭打蛤蟆這一細節,有的學生就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不是虐待動物嗎?盡管這一舉動是充滿孩子氣的,但對于接受環保教育的“00年代”,他們也是無法理解的,這也正是學生的閱讀感受,何必強迫學生一定去接受呢,我認為從這里我們可以帶領孩子去分析兩個方面,一是孩子確實是無知的,而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要膚淺地停留在教參的答案上,而要更深一步地思考,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生命原動力,假如我們也整天接受教參,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失去閱讀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和幫助著。要引導學生感悟、評價學生的感悟、幫助學生提升感悟,我認為教師必須:
1.成為學習的先行者
如果教師自己沒有認真研讀課文,披文入情,情動于中,又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并評價學生的感悟呢?如我在備《窗》這篇課文時,讀完這篇小說,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想法:為什么同處一個位置,兩個病人看到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窗外景象?當時我沒有急于去翻教案,找答案,而是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通過親身的體驗尋找答案。
2.成為交流的組織者
因為學生的認識存在差異性,此時,只有通過“社會協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才可能達成共識。建構主義認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交流,學習者可以知道自己與他人在認識上是否一致,或者一致的程度如何;可以領略他人是如何認識同類問題的。所以,建構主義強調,教師必須重視合作、討論、人機互動等交流方式在學習中的作用,努力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持久的、深入的溝通,讓同伴間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提升自己的認識,糾正自己的不合理認識。
3.成為學生獨特感悟的欣賞者
作為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相信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欣賞每一個學生的“悟得”。無論是幼稚不成熟的看法,還是大膽新穎的設想,教師都要讓其暢談并耐心傾聽。或許他們的想法會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此時作為教材先行者的教師也是學生獨特感悟的欣賞者和保護者,只要是他們真實的感受,教師都要表示贊許。同時教育其他同學“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失敗都是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