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1 09:12: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圣施威降大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亂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
第九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
第十回:老龍王拙計犯天條,魏丞相遺書托冥吏;
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
第十二回:唐王秉誠修大會,觀音顯圣化金蟬;
觀音菩薩在《西游記》中有著較為突出的地位,在《西游記》回目中出現觀
音形象的有:《觀音赴會問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唐王秉誠修大會觀音西顯圣化金蟬》、《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服熊黑怪》、《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大圣殿勤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三藏有災沉水宅觀音救難現魚籃》、《行者假名降怪猴觀音現像伏妖王》等等。另外也有很多回目中不曾標出觀音而內容中出現了觀音形象。觀音的活動貫穿于整個取經過程中。小說《西游記》則借觀音幫助唐僧師徒克服取經困難的情節,藝術性地再現了稱名救苦,隨類應現的觀音形象。對觀音形象的考察也成為研究者所關注的內容之一。
歷來研究者對于小說中觀音形象進行了多層次的解讀,其中有從古代民間觀音信仰來考察觀音形象,有周秋良的《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及其民間性》;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的,如張錦池的《論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從民俗學角度來把握小說中觀音形象,如陳文新的《西游記與民俗文化》。
周秋良的《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及其民間性》認為小說中塑造的觀音形象體現了古代民間觀音信仰,也就是說,古代民間的觀音崇拜熱潮是小說塑造觀音形象的源泉。明代社會三教合一,從皇帝到普通民眾對佛教信仰的推崇,對觀音的信仰更為突出。在一般人心目中,觀音的地位不只是超過了其他菩薩,甚至超過了佛祖。在當時的皇宮里還出現了觀音神授經書的傳說,如永樂之妻徐皇后(1362年一1407年)在焚香靜坐誦經時,忽見閣中充滿紫金光,觀音菩薩現身,她的意識也隨著觀音到了曹門者崛第一道場的凈土世界,觀音在此授與她《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她醒后取筆記下了此經,并命名為《大明仁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還把永樂皇帝能順利登位,歸功于持念此經的靈驗。同時,在民間宗教信仰中,觀音成為它們供奉的主要神抵,把觀音與呂祖、濟公、關帝等相提并論。在這種民間宗教逐漸興盛的環境下,觀音信仰更為世俗化,整個社會對觀音的熱情非常高,各種供奉觀音菩薩的寺廟尼庵也遍及全國各地,不可勝數。如明朝萬歷年間(約萬歷二十年,1592年),宛平知縣沈榜對北京城內外的寺廟進行調查,根據其《宛署雜記》可知,北京城內有觀音寺七座、城外六座;觀音庵城內八座、城外十座;觀音廟城內一處、城外二處;觀音堂城內三座、城外七座,共計四十一座寺廟。單是一個北京城內外,就有四十一座觀音寺廟,由此可以窺見全國各地觀音信仰的盛況了。
《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就是這種觀音信仰下的反映。小說全面表現了民間觀音信仰的內容,不僅把一些流傳的民間觀音故事納入到具體情節中,如觀音化老母、觀音現魚籃等等,同時還通過一些熱情洋溢的贊語來表達人們禮拜觀音的熱情。如金頭揭帝去請菩薩來降白龍,那菩薩降了蓮臺,徑離仙洞,與揭帝駕著祥光,過了南海而來,有詩贊曰:佛說蜜多三藏經,菩薩揚善滿長城,摩訶妙語通天地,般若真言就鬼靈。致使金禪重脫殼,故令玄獎再修行,只因路阻鷹愁澗,龍子歸真化馬形當觀音幫助行者收服了熊黑怪,帶回落伽山,又有詩贊曰:祥光藹藹凝金像,萬道繽紛實可夸。普濟世人垂憫恤,遍觀法界現金蓮,今來多為傳經意,此去原無落點瑕,降怪成真歸大海,空門復得錦裂裝當觀音隨著悟空去五仙觀,又有詩贊曰:玉毫金象世難論,正是慈悲救苦尊,過去劫逢無垢佛,至今成得有為身,幾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絕點塵,甘露久經真妙法,管教寶樹永長生。②這些普濟世人、慈悲救苦等等的贊語正是人們對觀音最基本、也是最廣泛的看法。 從神魔小說的發展歷史來看,《西游記》的出現,使得觀音從頂禮膜拜的符號,變成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藝術形象。觀音的神力與現實相聯系,從抽象變成為獨立的存在實體,成為了一個文學典型。取經故事傳播過程中對于觀音菩薩的塑造,也反映了佛教世俗化的過程。 張錦池的《論西游記的觀音形象》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分析,認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想象中的自我,集中表現了作者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因此集母性力量和女性美于一體的觀音女神寄予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文章通過論述觀音與孫悟空的關系,惜之用之、束之誨之、勉之助之、諒之容之,寫出了觀音是幫助孫悟空取經成功、道德完善的重要女性。唯才是舉、慈悲善良的觀音與不會用人、寵債輕賢的玉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觀音成為悟空的良師益友,這實際上是作者對朦朧平等自由觀念的向往,折射出現實社會的丑陋和罪惡。
陳文新的《西游記與民俗文化》從民俗學的角度,分析了觀音的世俗性、人情味,認為觀音在作品中的母性品格表現得十分明顯,孫悟空作為一個被佛封為斗戰勝佛的英雄角色,對觀音女神有著一種深層的母性依賴心理,觀音對孫悟空也時常表現出一種廣博的母性關愛。作為母親,她會在悟空遇難時伸之以援助之手,當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時,觀音第一個去探望他,并訴之以解脫之法;悟空會在無處可去時找觀音垂淚訴苦,觀音則會像一慈愛的長者耐心詢問有甚傷感之事,明明說來。并細心安慰:莫哭,莫哭,我與你救苦消災也。悟空也是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菩薩,會對她發牢騷:這菩薩也老大憊懶!該他一世無夫!。正是這些細節刻畫增添了觀音濃厚的人情味,使其形象有血有肉,更加豐滿。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 興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閱讀對語文教學的作用和意義之大。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手段,我們應充分發揮其理解、體會、感悟以及表現的重要功能,讓學生把書讀懂、讀活、讀美,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語文在近年中考和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而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如何搞好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倍受眾多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我認為要做好新課改下的閱讀課教學,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閱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就相當于成功了一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要“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駕馭知識的情感態度”。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以掛圖設置懸念導入
掛圖直觀形象,不僅有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喚起其求知欲的魅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如我在教《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課時,先掛出兩幅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因為這是生動有趣的情節,學生的興趣很快就激發起來了。
2.以音樂設置懸念導入
音樂輕松活躍,能愉悅學生的身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時,可以先播放一首王菲唱的優美動聽的歌曲《明月幾時有》,隨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美妙音樂,讓學生情不自禁的唱起來,興趣一下高漲起來。接下來,學生們迫不及待的翻開課本,帶著好奇心去認真閱讀課文。
3.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單一的閱讀方法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降低閱讀效果。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可把快速閱讀與精讀兩種方法結合,整體閱讀可以快速閱讀,了解課文內容。而精讀其中的景物描寫部分,探究精彩的語句、寫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此外,還可以結合朗讀等方式,合適的豐富多彩的閱讀方法往往能取得意料不到的效果。
4.情景表演,提高閱讀興趣
表演是情感的舞臺,能綜合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施展學生才華的天地。在表演中,學生通過腦、眼、手、耳、口的綜合活動,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深化思想教育,發展記憶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讓學生演一演。如《皇帝的新裝》一課,是一個趣味性很強的童話故事。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完課文后,根據角色讓學生演課本劇。從而引導、組織學生去品,去析,去賞!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個個都喜形于色的表演起來。通過表演,不但能使學生輕松愉快的閱讀課文,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5.用抒情式的語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的情感通過語言抒發出來,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認同和共鳴,收到以情動人的良好教學效果。如教師可以在教學優美詩文時可以用抒情式的語言,激發學生感受詩文的美,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祖國、親人的熱愛。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要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以讀書為樂事是閱讀的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課內課外都能勤讀,培養學生閱讀的主動性。首先,激發興趣,創設各種生動活潑的氛圍,讓學生多讀教材,把握語文的思想蘊含和文化內涵,做到閱讀認知教學、智能訓練、人格教育的結合與統一。教師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不斷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品味。再次,以讀為樂,學生在閱讀中有了許多收獲,受到了成功的鼓勵,作為認識主體的價值和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品嘗,去領悟閱讀的樂趣,經過長期的閱讀,經過不斷地勞動最后是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在這種樂趣中成長。
2.課堂閱讀教學要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學生的閱讀是教師永遠不可代替的,教師只能從閱讀方法、閱讀技巧、閱讀內容上加以指導,充分讓學生去感知、發現、辨別、理解到再認識的活動過程,從而讓學生達到閱讀的個性社會化,只有這樣,才能從課內到課外,從課本到書庫,從學校到社會,博覽群書,通觀社會,汲取豐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3.指導學生質疑
閱讀的重點不在讀,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還要不斷地知其所以然。完整的閱讀過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評價―再創造過程。激發學生大膽思考,敢于質疑。要讓學生掌握一些閱讀的思考方式,充分發揚課堂民主,給學生思考的權利,創設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的思考獨立化、個體化,充分調動已有知識去思考,去理解,以獲取更多的更高層次的知識以及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