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8:51: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長歌行古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等待陽光照耀。
春天給大地普施陽光雨露,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老來悲傷也沒用了。
2、《長歌行》
兩漢: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1、青青園中葵的下一句是朝露待日晞。
2、此詩句選自漢樂府——《長歌行》。整句話的意思是:園中的葵菜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3、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
(來源:文章屋網 )
1、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佚名
2、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古詩漢樂府《長歌行》
4、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雜詩》
5、落日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6、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閣詩》
7、老去光陰速可驚。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歐陽修《采桑子》
8、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和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9、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10、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過去了,今日徒懊惱。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業在今日,莫徒明朝悔今朝。——明·文嘉《昨日歌》
(來源:文章屋網 )
一、珍惜糧食的古詩
鋤禾
唐·李紳(一年級上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數字的古詩
山村
宋·邵雍(一年級上冊)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張的古詩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級上冊)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2、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級上冊)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級上冊)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四、描寫長江、黃河的古詩
1、涼州詞
唐·王之渙(六年級上冊)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浪淘沙
唐·劉禹錫(六年級上冊)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五、惜時
1、漢樂府民歌
《長歌行》(一年級下冊)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六、描寫除夕的詩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級上冊)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七、詩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級上冊)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八、詩中山水
1、絕句
唐·杜甫(一年級下冊)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級下冊)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九、詩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級上冊)
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浩浩四無邊。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十、詩中風
贈花卿
唐·杜甫(三年級上冊)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風
唐·李嶠(二年級上冊)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十一、歌頌母愛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級下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謙(三年級下冊)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十三、其它寫景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三年級下冊)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舟夜書所見
一、誦讀,能促進學生把握古詩詞的主題內容。
古詩詞都是古人在一定背景下,對其心理感受的一種表達。而通過誦讀來理解詩歌內容,不僅是對作者當時心理感受的一種還原,也是對時代背景以及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種解讀。[2]當然,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例如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教師先要指導學生了解其寫作背景。這是蘇軾被貶謫到密州的時候,和同僚出獵的時候寫下的一首作品。雖然被貶,但是蘇軾的情緒并不消沉,而是仍然充M著為朝廷效力的雄心壯志。接著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帶著理解去誦讀這首作品,并且根據學生誦讀的實際情況予以具體指導。當學生能用雄心勃勃而又頗為自得的語調去讀“親射虎,看孫郎”,用低沉充滿期盼的語調去讀“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用慷慨激昂的語調讀“西北望,射天狼”。那么學生對蘇軾這首作品中抒發的情感,以及這首宋詞的魅力理解的相當透徹了。
二、誦讀,能幫助學生形成多種語文能力。
很多優秀的古詩詞能夠膾炙人口,不僅是因為其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也和這些詩詞中運用了很多藝術手法有關。理解掌握這些藝術手法,感悟它們在表達情感、刻畫人物、描繪意境中的作用,對于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這些藝術手法的作用,單靠教師的講授是不行的。而把這項內容和學生的反復誦讀結合到一起,效果就要明顯多了。
例如陸游的名作《卜算子?詠梅》,詞中作者通篇運用了象征手法,在對梅花高貴品質的贊美中,抒發了作者對高潔之士矢志不渝精神的崇尚之情。而在描寫梅花形象的時候,作者沒有運用太多的形容詞,也沒有正面直接進行贊美,而是通過描寫“驛路斷橋邊”這一獨特的環境,和“只有香如故”這一細節,來完成的梅花形象的塑造。
學生掌握這些手法對于提高語言表現力和寫作能力都很有好處,而讓學生深刻體會這些手法好處的有效途徑,就是合理安排充分誦讀環節。當學生用悠遠凄婉的語調,讀出“驛路斷橋邊”這一句的時候,他們的頭腦里一定會勾勒出荒郊野外生長著一棵孤獨的梅花這一畫面。這個時候教師稍微引導一下,學生就會明白典型環境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其寫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三、誦讀,能深化古典文學對學生心靈的熏陶。
學習古詩詞,既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但是其最終目標,還是繼承優秀古典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3]學生可以在誦讀中加深理解,在誦讀中提高能力,也可以在誦讀中受到古詩詞更深刻的影響。
打開中國古典文學的寶庫,能對學生產生正面影響的作品比比皆是。《詩經?蒹葭》中追尋夢想的百轉千回;《長歌行》里珍惜時光的明智;《觀刈麥》里拷問良知的濟世情懷;《竹里館》的超脫悠閑與世無爭;李白在《行路難》中的自信豪邁,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深沉惜別,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中的樂觀豁達,辛棄疾在《破陣子》中的沉痛悲壯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好素材,反復誦讀,便能讓這些好素材的積極意義最大程度得到發揮。
讀不是目的,用誦讀的方法實現對古詩詞的理解,學習古詩詞優秀藝術手法,接受古詩詞情感意蘊的熏陶,這才是目標。也唯有如此,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才能盡得中華燦爛古文化的精華,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古文化更多的滋養。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J].王素芹.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09)
越長大越懷念,懷念那些單純而美好的回憶;越長大越懷念,懷念那些逝去的流年。
—題記
懷念童年
童年時,經常騎在父親的背上,看著天上的白云優雅輕快地飄過;童年時,經常和父親玩著百玩不厭的捉迷藏。童年的時候,無數次看著飛過的鳥兒發問,為何鳥兒會飛?為什么花的生命那么短?為什么……天真無邪的疑問都曾在那幼小的心靈中畫著巨大的問號,也許如今的我已經可以解答出當年那幼稚的問題,但我再也不曾有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在靜靜的月色下,我也曾在大腦搜索美好的往事,可不再有當初那純真的感覺。長大了,童年的回憶多少次在呼喚我,我很懷念那時的我,一個整天伸手向父母要糖吃,整天發問,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獨特視覺的小丫頭,一個幼稚又傻傻的我。
懷念情感
如今,我十三歲了。十二年,四千三百多天的日子,曾經過無數喜怒哀樂的情感。曾經會因考試考得佳分而喜,曾經會因與伙伴一點小事鬧別扭而怒,曾經會因聽到壞消息而哀,也曾經會因聽到好消息而樂……這些情感一次又一次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雖然這些情感有時令我高興,有時令我難過,但,它們都有一個美好的回憶!很懷念情感,是它讓我們生活過得充實!
懷念時光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快上初二了,眼前仿佛還能看見剛踏入小學大門的同伴們的身影在眼前晃動。可我已經大了,不再是以前那個背著“鋤禾日當午”,伸手向父母要巧克力的小女孩了。時光慢慢地溜走了,我非常懷念我那逝去的時光。
每個人都會懷念自己的往事,我喜歡自己一個人,靜靜地懷念自己的往事。也許,只有在懷念的過程中,我們才會明白“時光一去不復返”這個道理,明白: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
越長大越懷念,懷念過去美好的回憶。而回憶只能代表過去,“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又吟《長歌行》這首五言古詩,由懷念過去想到人生易逝,越發覺得我們少年人要珍惜時光,努力向上!
2.別有幽愁暗恨生,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其葉沃若。(《詩經?氓》)
4.樓船夜雪瓜洲渡,______。(陸游《書憤》)
5.______,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______!(李清照《聲聲慢》)
6.夫夷以近,______;險以遠,______。(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7.鳥雀呼晴,______。(周邦彥《蘇幕遮》)
8.______,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9.歲暮陰陽催短景,______。(杜甫《閣夜》)
10.纖纖作細步,______。(《孔雀東南飛》)
11.采之欲遺誰?______。(《涉江采芙蓉》)
12.山不厭高,______。______,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13.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______,______。(陶淵明《歸園田居》)
14.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15.積土成山,風雨興焉;______,______;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______,______。騏驥一躍,不能十步;______,______。(荀子《勸學》)
16.______,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17.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李白《蜀道難》)
18.__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興八首》)
19.歌臺暖響,______;______,風雨凄凄。(杜牧《阿房宮賦》)
20.莫聽穿林打葉聲,______。(蘇軾《定風波》)
21.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______?(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22.薄霧濃云愁永晝,______。(李清照《醉花陰》)
23.______,知來者之可追。(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4.心非木石豈無感?______。(鮑照《擬行路難》)
25.______,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26.______,______,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軾《赤壁賦》)
27.出師一表真名世,______!(陸游《書憤》)
28.山寺鐘鳴晝已昏,______。(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29.______,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
30.湖月照我影,______。(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31.戎馬關山北,______。(杜甫《登岳陽樓》)
3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屈原《離騷》)
33.______,開國何茫然!(李白《蜀道難》)
34.臥龍躍馬終黃土,______。(杜甫《閣夜》)
35.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______。(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6.______,可以卒千年;______,便作旦夕間。(《孔雀東南飛》)
37.云青青兮欲雨,______。(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38.水面清圓,______。(周邦彥《蘇幕遮》)
39.______,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40.風急天高猿嘯哀,______。(杜甫《登高》)
4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______。(歐陽修《伶官傳序》)
42.事不目見耳聞,______,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43.鷹擊長空,______,______。悵寥廓,______,______?(《沁園春?長沙》)
44.迢迢牽牛星,______。(《古詩十九首》)
45.少壯不努力,______。(《長歌行》)
46.駕一葉之扁舟,______。(蘇軾《赤壁賦》)
47.鍥而舍之,______;鍥而不舍,______。(荀子《勸學》)
48.______,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陽樓》)
49.同是天涯淪落人,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0.今宵酒醒何處?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鈴》)
51.舞榭歌臺,______。(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52.一種相思,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53.煢煢孑立,______。(李密《陳情表》)
54.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閣序》)
55.花徑不曾緣客掃,______。(杜甫《客至》)
56.兩情若是久長時,______!(秦觀《鵲橋仙》)
57.亂石穿空,______,______。(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58.______,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______。(李煜《虞美人》)
59.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______,______。(杜甫《兵車行》)
60.千呼萬喚始出來,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1.嗚呼!______,非秦也;______,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
62.縱使相逢應不識,______,______。(蘇軾《江城子》)
63.憑誰問:______,______?(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64.______,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65.______,______。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66.老當益壯,______?窮且益堅,______。(王勃《滕王閣序》)
67.______,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68.______,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箜篌引》)
69.______,______。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
70.于是廢先王之道,______,以愚黔首;______,殺豪杰;______,聚之咸陽,______,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論》)
71.山圍故國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__。(劉禹錫《石頭城》)
7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______,______,______。推此志也,______。(司馬遷《屈原列傳》)
73.北海雖賒,______;東隅已逝,______。(王勃《滕王閣序》)
74.______,最難將息。(李清照《聲聲慢》)
75.學而不思則罔,______。(《論語》)
76.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羨乎!(蘇軾《赤壁賦》)
77.______,塞上風云接地陰。(杜甫《秋興八首》)
78.映階碧草自春色,______。(杜甫《蜀相》)
79.______,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80.昆山玉碎鳳凰叫,______。(李賀《李憑箜篌引》)
81.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屈原《離騷》)
82.身無彩鳳雙飛翼,______。(李商隱《無題》)
83.______,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84.此地有崇山峻嶺,______,又有______,映帶左右。(王羲之《蘭亭集序》)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076-01
目前,幼兒園中班、大班每冊《幫我早讀書》教材中都有幾首古詩,這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教師倘能于講授前鉆教材,入腦筋,便可在課堂上坐春風,施細雨,取得良好教學效果。下面說幾點淺見:
一、吃透教材,成竹胸中
漢樂府歌辭《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里僅摘取后四句,欲教學這四句,須對前六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黃華中衰”有深刻的理解,備課做到通覽全首,胸有成竹,教學才能厚積薄發,事半功倍。可以這樣設計教案:孩子們都吃過葵瓜籽,對葵花的生長過程卻知之甚少,啟發他們七嘴八舌,定會說得差不多,教師只需點明葵花的生長,一要雨露滋潤,生根,發枝,長葉;二要陽光照射,開花,結果,成熟。葵花的生命雖然短暫,整個過程僅僅兩百來天。但它對人類的貢獻卻是很大的,它能榨油,能炒著吃。葵花如此,萬般植物亦如此。倘對教材有了這樣的理解,講授后面的四句便不會顯得突然。在讓幼兒聯系江水從何而來,到哪里去,回不回頭,理解“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后,重點講授“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通過師幼互動,教育他們從小珍惜時間,學習做人,努力成才,便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二、領讀全詩,指導賽誦
唐朝駱賓王詩《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教學這類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的古詩,可先由教師領讀,幼兒跟著讀三五遍,找班上善讀的幼兒再領讀兩三遍。教師接著用動作把詩從頭至尾表演一番,進行講解;詩描寫白鵝游泳時的情景,“曲項”“白毛”“紅掌”,是白鵝的體形特點,最好聯系幼兒的身材、相貌、服裝加以比較;“浮綠水”“撥清波”,是白鵝的生活習性和行動特點。詩人抓住這些,把白鵝游水時的形象和它悠然自得的神態寫得非常生動、逼真。白毛、紅掌,在碧綠的清水映襯下,色彩鮮明,惹人喜愛。相傳詩人寫這首詩時還只七歲。第三步,指導幼兒先從頭至尾朗讀三四遍,再兩句兩句默記三四遍,開始比賽,要求舉手到講臺面前,面對大家誦詩,一氣呵成,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感情豐富。教師視情況口頭獎勵背得好的,鼓勵背得差的。最后強調,幼兒年齡小,想學游泳一定要有家長陪同,保證安全。
三、貫穿德育,講明道理
唐朝孟郊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講授此詩時,宜先用最通俗易懂的白話,解釋相關詞語。如“游子”指離鄉外出打工或做其他事件較長時間不回家的兒子;“慈母”指能夠撫愛子女的母親;“寸草心”指寸把長左右小草的心,這里比喻游子;“三春”指春季三個月,整個春天;“暉”指太陽光;“三春暉”指三春的陽光,用以比喻母親對兒子的撫愛。接著領讀全詩,指導學生熟讀全詩。然后,簡要講解詩意:兒子要到外地去,母親千針萬線,把衣服縫得結結實實,擔心兒子久久在外,無人給他縫補。母親對子女的慈愛,正如春天的陽光使得小草得以生存一樣,做子女的又怎能報答得了母親的恩情?詩中選取母親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服的小事,通過形象的比喻,把母親兒子,兒子敬重母親的感情,表現得真切感人。最后告誡幼兒,我們一定要對母親包括父親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言,感恩之行。中央電視臺有一則廣告,畫面是一個幼兒見到母親每晚用盆端著水給奶奶洗腳的情景,之后就模仿起來,每晚也用盆端著水給母親洗腳,可向幼兒推介,教育他們自幼養成尊敬長輩、孝敬長親的傳統美德。
四、從我做起,檢查效果
唐朝李紳詩《憫農二首(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詩通俗易懂,好誦好記。前兩句寫景,形象逼真;后兩句抒情,感人肺腑。先引導幼兒誦讀詩句六七遍,直至能背誦時,講授詩意: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鋤禾,那一滴滴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當看到擺在餐桌上盤中菜和盛到碗里飯時,是不是人人都想到這些了呢?再說:一粒種子,變成糧食,需要整田、播種、鋤草、施肥、抗旱、排澇、防蟲、收割,要費多少勞作,糧食打成米,做成飯也不簡單。中央電視臺也有一則廣告,說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供兩億人吃一年,真令人驚奇!因此,我們在幼兒園里進餐,一定要吃干凈,碗里不能剩下一粒飯,也不能剩下一點菜,大家做得到嗎?回答非常整齊“做得到!”。建議每次進餐放碗時,大家互相檢查,看誰碗里最干凈,沒有浪費糧食現象。你們在家里吃飯時,還可以與父母比,看看誰最節約糧食。
一、教育視角下的國學教育意義
國學教育是個體自我塑造的一個過程,它關注傳統文化對性格的熏陶和習慣養成的作用, 其作為載體,來潤化個體心靈,激發個體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建構自身精神的熱情。國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包含有中國傳統多個思想流派的內容,如儒家的《論語》、《中庸》、《大學》和《孟子》;道家的《莊子》和《老子》;墨家的《墨子》等,將這些古代的精華,運用現代教學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與其說這樣是為了使傳統文化得到保存,但其最終還是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二、國學與政治課堂結合的必要性
1.政治課教學的現狀
表面上看政治課在課堂上確實受到了學生的重視,但不能回避的是,這些都是迫于高考的,而被逼學習的,其實政治課是一門不被歡迎的課,很多學生對它都沒有多大興趣。深刻剖析學生對政治學習興趣不高、效率低下、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我們發現,政治課對學生知識(智力)功能和培養能力的價值無可厚非,但是其在德育和其他方面的作用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
2.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課改要求“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因此政治課堂的構建,應該順應新課改、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必然要求。政治課堂上,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生活和學習經驗的指導,啟發學生對現實生活情境創設激情,使學生通過對身邊人和身邊事的關心,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新課程標準對政治課的教學目標有一個“三位一體”的建構,就是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中學政治課的綜合性和生活性價值也必須得到認可并加以挖掘。思想政治課課程設置情況來看,不僅涉及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法學、心理學、宗教等有關的基本觀點、基本知識,而且還涉及教育科學理論知識、自然科學常識,以及文學、歷史、地理等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3.國學常識的魅力所在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背景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沖擊和挑戰。作為現在世界上唯一一種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知識、思想及智慧和青春的活力獨立于世。相比于西方其他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更注重修德和做人的教育,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極其重要,一方面它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也是當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一種反思;另一方面,這也是傳統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的最好形式。
三、國學與政治課堂結合的途徑
1.廣用國學經典名句,擴充德育資源
翻開人教版《生活與哲學》模塊教材,“名言”“探究”“相關鏈接”“綜合探究”中都可以見到國學經典名句的身影,各類練習也經常出現以經典名句為載體,來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P24、P29)“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P47)“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P49、P110)“天地之變,陰陽之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P11、P34、P77)諸如此類的教學資源散落在教材及各類教輔材料中,所以,教師在運用德育經典思想配合教學以實現教學目的的過程中,這些閃爍著古人智慧的句子正是對人類心靈的良好啟迪,在政治課堂上,將之與相應的主題結合在一起,既能深化政治課的內涵,又能回避空洞的政治說教,如果能將這些經典名句背后的歷史故事、人物傳奇相結合,必然能產生深刻的教育效果。
2.借用誦讀詩歌,潛移默化中進行思想滲透
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呢?筆者談談看法。
一、漢字激趣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領略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國學基礎。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走近中國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
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意象,寓教于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學”字金文為“”,上面兩邊是兩只手,表示合力辦學;中間是金“爻”,表示讀音;下邊是個房子,房子里有個“子”,表示教孩子讀書。所以,“學”本來意思是學習,引申為學校。另外,還可以科學地安排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進入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端正、工整,教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寫字教學中可融入書法教學,因為漢字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美,日常教學中可每周安排一兩個課時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范。
二、詩詞吟誦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誦讀詩詞的重要作用。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在逐漸提高。小學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國學詩詞進行啟蒙教育,講授傳統美德,讓學生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國學和古詩詞,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結晶,可以說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在聲情并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三、故事熏陶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覺,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成語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如“任重道遠”成語解釋: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教師在課堂中可這樣說這個成語故事:曾子的學生問曾子:“讀書人應該怎樣做人?”曾子回答:“必須剛強而且有毅力!因為讀書人要勵志治理天下,這任務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遙遠。我們要為實現這個目標奮斗終生――正可謂任重道遠!”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后,由學生合作表演成語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欲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對成語的理解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關鍵詞:延展;辨證;聯系;發展;主題變思想;知識變智慧;能力變習慣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材,全面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積極倡導美好道德情操及人文精神,著力滲透創新、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是當今集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為一身的信息傳播媒體、素質訓練工具、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教與學的工具,而不再是完成教育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教師也不僅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實踐者、建設者、創新者。新教材、新理念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揮創造的空間。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創造性地拓展、凸顯教材的工具性,使教材、教師、學生在創新中成為和諧發展的統一體,已成為新理念下對每位教師的迫切要求。延展文本——是一條借水行舟的創新捷徑。
一、由文本與文本相互延展,構建文本與文本的內在聯系
通過文本與文本的內在聯系,使孤立的文本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使知識、能力、價值觀體系化、整體化,綜合提升學生的想象、分析、辨別、歸納的整合水平。以古詩為例,梳理小學階段描寫春天的古詩,建立“春詩”版塊,以此為起點,建立夏、秋、冬版塊,拼在一起便形成四季古詩體系。學生能夠全面、整體、直觀地對文本的寫作特點、表現手法、情感價值進行比較、鑒賞、體驗,創造性地實現了教材的整合。如學習了《開國大典》設計如下題目:按時間順序排列《開國大典》《金色魚鉤》《豐碑》《飛奪瀘定橋》《再見了,親人》《吃水不忘挖井人》。通過排列,使學生初步感知中國革命史,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創造感性基礎,使語文教材的工具性作用于其他學科,創造地實現了學科間的相互作用。又如學習了《三味書屋》《少年閏土》《草船借箭》《再見了,親人》,順便介紹一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赤壁之戰》《誰是最可愛的人》,先入為主,為后續學習激發興趣,照應未來文本。
這樣,通過文本與文本的相互延展,有機結合,相互作用,便用教材創造出知識的“航母”。
二、文本自身的橫向延展
抓住文本中相應的情節,展開想象,有機地插入相關內容,拓展文本的表達力,滲透學生的感悟,凸顯教材的工具性。
1.節外生枝,錦上添花。如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姑娘》后,抓住“奶奶是唯一疼愛她的親人”這一情節,讓學生去聯想:她的媽媽呢?給富人打工去了?剛生下孩子就去世了?難以忍受父親的虐待而出走?這些情節會更加突出小女孩的悲慘身世,豐富文本內容,深化主題,滲透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擴大了文本的工具性。像《小音樂家楊科》《小珊迪》《凡卡》等均可添加類似的情節。
2.借題發揮,巧妙嫁接。如《跳水》一課,當孩子走到最高橫木盡頭,這一驚心動魄的時刻,讓學生搜集查詢,說出描寫孩子岌岌可危的成語,水手驚慌失措的成語,船長機智勇敢的成語,孩子轉危為安的成語。學生寄情于景,觸景生情,能夠說出120多個相關成語,大大豐富了詞語的積累。更可貴的是學生在搜集過程中要對多少個詞語進行比較、篩選,又要見識多少個詞語呢?這一過程要比結果更有價值——教材的工具性無限延展。
三、借助文本向縱深延展
用辨證發展的眼光看待教材。教學目標是面對全體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僅僅滿足于此,而停止對文本的深究,那是對教材的極大浪費。教師應趁熱打鐵,利用已得體驗向縱深延展,挖掘目標之外更有價值,學生成長更需要的東西。將文本的知識、技能、情感實實在在地轉化為學生的智慧、素質、思想、習慣、行為,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學以致用,學以創新。相同的教材培養出不同的人才關鍵于此,這一點更能體現教師的創造性。如《匆匆》《長歌行》教學目標僅要求學生感悟時間的寶貴性,而如何創造時間,珍惜時間,節省時間未作要求,而后者正是學生現實生活中、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一個優秀的教師會抓住寶貴的時機,借助文本聯系生活實際,深究“怎樣高效地利用時間”。如制定時間表、做事有計劃、提高時間效率等,只有這樣才會對學生起到全面、實際、有效的時間觀念教育,將抽象的時間觀念化為習慣性、行為性、物質性的收獲。將對文本的認知體驗化為思想、方法、能力、習慣。如《田忌賽馬》,課文僅讓學生認知科學的重要性,智慧的不可戰勝性,而“科學方法的由來”才是學生成長中最寶貴的體驗。只有延展文本探究“如何獲取科學的方法”,才能使學生從小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赤壁之戰》如深探一下雙方勝敗的原因,對于學生成長的指導意義遠遠超出文本本身。再如像《竹石》《墨梅》《石灰吟》等一類借物抒情文本,教學要求僅停留在將某種精神具體在某種景物上,雖將抽象變得形象,但再具體形象的精神也是有鮮活的人的行為來承載的,具體形象的精神與鮮活動態的人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延展文本,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尋找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才能將形象的精神具體到活生生的人的行為上,拉近了文本與現實生活的時空,將思想變為行為。
四、利用寫作將文本向縱深延展
如《假如我見到賣火柴的小女孩》《我班的楊科》《沐浴奧運》《夢醒后的凡卡》《桑娜和她的孩子》等與文本有關的寫作題目,均能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將文本的主題變為實實在在的思想,進而是理想、行動。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2、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4、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6、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7、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8、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0、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11、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12、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鶴林玉露》
13、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1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5、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16、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17、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9、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
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趙翼
21、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
2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2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2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26、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2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3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1、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3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3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34、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進學解》
3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36、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3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
38、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9、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40、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4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2、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43、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44、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45、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46、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47、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8、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49、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50、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51、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52、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史記》
53、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54、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5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56、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5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58、將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5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60、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61、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62、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6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64、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65、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漢書》
66、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葉適
67、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68、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69、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70、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7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72、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73、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74、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7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7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7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78、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79、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8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81、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8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83、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84、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85、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左傳》
86、曲則全,枉則直。——老子
8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
88、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曹學
89、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90、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9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93、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94、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9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96、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97、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98、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
99、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00、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增廣賢文》
101、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史記》
102、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103、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104、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105、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10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0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0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109、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
110、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11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1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11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1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116、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記》
117、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118、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11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120、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121、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1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史記》
1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2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1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126、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27、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1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12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130、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13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13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34、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13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13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13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13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139、人有悲歡離合,月由陰晴圓缺。
14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14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42、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4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144、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145、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146、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