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10:48: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進出口貿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當前 貿易形勢 進出口貿易 影響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風暴襲席卷了全球,對全球經濟貿易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穩定性。隨著國際金融貿易市場中的不斷變化,人民幣匯率處于一個逐漸升值的階段,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國進口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出口貿易的發展。當前貿易形勢在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給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了機遇,如何處理好進出口貿易中面臨的挑戰、把握好機遇,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國際貿易形勢的現狀
就目前來看,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給歐美國家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對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給歐美國家的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一狀況改變了歐美國家人民的消費觀念。金融危機到來之后,一些歐美人民開始逐漸的積攢積蓄,這就導致歐美等一些國家的消費水平處于一個逐漸降低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際貿易的形勢,雖然金融危機所產生的影響呈現著一種逐漸消退的景象,但是這還不足以使歐美國家的消費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反而歐美國家消費水平所顯示出來的是一種非常緩慢的上升速度,嚴重的影響了國際金融貿易市場的持續、穩定發展,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仍處于一個低迷的階段,但是也逐漸的開始呈現復蘇的狀態。
歐美地區中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制造業,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機給服務業與金融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短時間之內還沒有辦法進行快速、有效的恢復,歐美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這一轉變,嚴重的影響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歐美國家還加大了對外貿易中的一系列關稅。
二、當前貿易形勢對進出口貿易造成的不利影響
1.我國出口貿易項目逐漸減少
就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實際情況來看,美元在國際匯率市場中處于一個持續貶值的狀態,這就導致我國人民幣處于一個不斷升值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中存在的價格優勢,極大的降低了我國在出口貿易中的經濟收入。針對這一現實情況,人民幣匯率不斷的上升,國外各個地區中的資金大量的涌入中國經濟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美元的貶值,我國在美國這一方面的出口貿易的局勢也就越來越復雜,目前我國出口貿易中企業的產品還是主要以價格為優勢,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這一種出口貿易局面中對出口貿易額的增長有很大的阻礙作用,使我國出口貿易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局勢。
2.主要貿易國的消費需求呈現降低的趨勢
主要貿易國,是我國對外出口貿易中主要的經濟來往者,直接影響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經濟收入,主要貿易國的消費需求關系著我國出口貿易的局勢,如果消費需求大,那么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產品就能夠有一個廣闊的市場作為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國的出口貿易,如果主要貿易國中的消費需求低,則會嚴重的影響我國出口貿易中貿易額的上漲,導致我國出口貿易額大幅度的降低。
3.出口貿易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足
就目前來看,我國出口貿易中的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非常的稀缺,出口貿易產品的品牌效應也非常的低,在國外經濟市場中主要是以價格優勢為核心競爭力,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國外金融市場環境中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根據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在加工貿易這一方面呈現著不穩定的狀態,而普通貿易所受到的影響要遠遠低于加工貿易,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所占份額非常的少,這就致使我國出口貿易產品的競爭力出現嚴重不足的現象。
4.進口貿易額降低
我國是一個貿易出口的大國,在進口這一方面主要以一些稀缺能源為主,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下,我國在進口貿易中的處于一個被動、不利的地位,一些能源資源大國由于自身經濟的緩慢發展,在貿易中提升產品的價格,這就需要更多的資金成本對進口貿易進行支撐,不僅影響了進口貿易額的下降,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政府、企業在財政方面的負擔。
三、當前貿易形勢下,進出口貿易的應對措施
1.政府要合理的對進出口貿易政策進行調整,推動進出口貿易
我國在進出口貿易中,要堅持“走出去”這一戰略方針,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政府要針對進出口貿易的實際情況,對相關的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一些新的國際貿易項目進行擴展,參與到國際市場的分工中去,合理的利用一些國際資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開各個國家中存在的貿易壁壘,將進出口貿易中的被動局面轉變為主動的局面。
2.擴展內部市場,將一些出口貿易產品在我國經濟市場中進行銷售
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下,我國可以對內部經濟市場中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將一些出口貿易中的產品在內部經濟市場中進行銷售,一些外貿企業可以將貿易目標轉向滿足國內經濟市場需求,滿足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需求,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拉動我國內需。
3.加強進出口貿易中服務與技術的創新,完善進出口貿易體系
進出口貿易中的外貿企業,應當加強在服務與技術這兩個方面的創新,提升出口貿易產品的技術含量,在服務這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升出口貿易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政府要完善進出口貿易體系,對進出口貿易進行宏觀調控,確保外貿企業基本的經濟利益。
四、結語
就目前來看,我國人民幣的匯率正處于一個不斷上升的階段,造成一些國家中的熱錢不斷的涌向我國,嚴重的影響了我國經濟市場的穩定性,增大了我國經濟市場中的風險,面對這一實際情況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應對方案,提升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穩定性,切實解決進出口貿易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政策導向;中國煤炭;進出口;貿易
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的發展,而煤炭進出口的工作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推動了我國基礎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是一個能源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消費大國,煤炭行業在國家的總體能源消費、資源供給等各個方面中占據著很大的份額。國家經濟在不斷地上升,經濟結構也會有所轉變。尤其是在煤炭進出口貿易調控方面,政府力度也有所加大。這主要是因為煤炭的數量較多,而消費消化確是有限。針對這種煤炭資源的發展狀況以及市場的需求,國家必須實施相關的政策,從而促進我國的煤炭貿易獲得長遠的發展,因此本文即將對于中國煤炭行業的進出口貿易發展情況,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探討,旨在幫助煤炭行業能夠獲得可持續性與的發展。
一、我國煤炭的進出口貿易發展基本情況
(一)我國煤炭的進出口貿易發展變化。我是人口大國,因而對于各種各樣能源的消費量龐大的,帶動需求也是在源源不斷地擴大。根據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情況來分析,進出口政策也在隨著國際形式以及我國的發展狀況而不斷地改變。根據市場的變化以及消費者的需求,煤炭進出口的貿易量也在及時地調整與控制。根據過去的經驗,我國曾經對于煤炭的進出口貿易方面的政策有所放松,大力支持去進口那些優質的煤炭。當然也會出現對于煤炭進出口量數量進行嚴格的控制階段。從政策的角度分析,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煤炭的進出口的比例。例如將2004年的煤炭進出口的數量于2014年的煤炭進出口數量,二者進行對比。就會發現煤炭出口的數量是遠遠減少了,進口的數量是大大增加了。在近幾年國家的政策也發展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堅持踐行科學發展觀,進行多元、多角度的發展。國家通過對煤炭貿易稅收的調整,促進煤炭進出口的健康發展,從而達到節約環保的目的。當然了,國際市場的發展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煤炭的需求量也是會隨之而產生一定的變動。(二)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的形式分析。從最近幾年來論述,世界對于煤炭的生產以及消費等方面都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對于發電時所需要的煤炭數量也是在不斷地增加。所以,煤炭在運輸成本上也有所降低,也就極大地促進了煤炭在國際貿易方面的發展。實際上中國煤炭的發展變化是非常大的,從二十年里就可以窺見一斑。這主要是因為煤炭是一種最基本的能源,需求量還是較大的。與石油相比,煤炭資源就具備可靠性高、穩定性高的特點,這也就更增加了煤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當然了,隨著政策的發展與變化,煤炭貿易也會存在著一定的波動,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實。所以,了解貿易的形勢一定是要放眼整個國際市場,不能僅僅局限于當下的發展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夠使用一種長遠的眼光,進行客觀合理的進出口貿易情報分析。此外,也要關注國內市場的發展變化,從而抓住抓住國家的優惠政策,進行煤炭進出口貿易的長遠發展。因此,關注國內外的政策變化,及時發現市場的動態,二者最為關鍵。而抓住機遇、隨機應變是提高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基礎。(三)對煤炭進出口貿易發展產生影響的政策條件。隨著社會市場的發展,國家對于煤炭進出口貿易也會進行及時的調整與變化,旨在推動煤炭進出口貿易的良好發展。根據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在1998年之前的發展狀況是得益于經濟的不斷增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煤炭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而在2006年的時候,國家就開始對煤炭的出口政策進行緊縮,相反支持煤炭出口。而從2014年開始,煤炭行業經濟發展勢頭減弱,導致很多的煤炭企業則面臨著巨大的虧損現實。因而,我國在無煙煤和煉焦煤的進口稅率設置等方面就將其完全取消了。同時,還提出了最惠國國稅。由此可見,國家的政策對于煤炭的進出口具體發展的方向,有著極其密切、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時候,也會受到匯率政策的影響。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人民幣匯率對于各行各業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人民幣匯率是價格的無形杠桿。人民幣匯率的浮動都會對于國際的收支平衡,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國際貿易過程一般會以美元作為結算的基礎,在出口煤炭的時候,價格也是會受到市場的嚴重影響,所以,人民幣對于美元匯率的變化情況,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了,匯率的政策也會對煤炭的價格產生很大的變化。當在進行國際煤炭的貿易時,使用美元作為結算的標準,而我國的人民幣在升值方面,就會難度較大。同時,導致煤炭在進出口的價格難以上漲;價格難以產生優勢,煤炭的進出口需求有所增加,煤炭在國內的發展空間也會有所降低。煤炭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一定是根據國際的貿易形式以及市場的需求情況,從而進行有計劃的、科學的調整,才能夠將進出口煤炭的比例進行合理的分配,從而促進我國煤炭貿易的良性發展,促進國家經濟的可持續性進步。
二、政策在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當中的作用
(一)政策的正向影響。首先,從政策的積極影響角度來論述,政策在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當中的作用。我國的政策變動,通常情況下,都是為了能夠提高國家的煤炭發展效率,能夠獲得可持續性的、健康性的發展,有效增強煤炭公司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當國家大力支持煤炭出口,實際上是能夠實現煤炭在我國內部的供應與需求的有效平衡,從而使得國家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推動國家的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而帶動相關的資源環境的良性變化;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煤炭產業及時轉型與升級,強調的是不斷地促進經濟的循環發展;從而使企業不斷地朝多樣化、多元化以及長久化方向發展。如果國內的煤炭經營出現了一定的難題,國家在政策上支持出口,可以實現創匯的效果。實際上,這對于促進我國的煤炭供應和需求的平衡也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能夠對于國家的產業結構起到一定的調整作用,提高國家在能源儲備方面的實力。從而也能夠使國家的經濟發展更為穩健,有效地改善氣候環境條件。從我國煤炭能源分布的現實情況來分析,東南沿海地區的煤炭資源相對比較貧瘠。所以,國家制定了“東進西出,南進北出”這一煤炭政策。而這個政策可以有效的減少地區煤炭資源之間的差異,解決能源的需求問題。所以,我國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進煤炭企業技術的改進和提高,促進經濟的可循環發展。同時,我國實行走出去的政策,或者是進行國外的市場投資,再或者是企業收購。同時,還可以進行跨國煤炭企業的擴建。這一系列政策都是積極的、正面的,對于煤炭企業進行健康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煤炭企業更應該主動地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主動追求突破,進而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二)政策的負向影響。煤炭行業也是在政府以及市場兩方面的影響之下,獲得一定的發展。當政府通過對于產能、進口的限制等政策來幫助解決煤炭貿易問題時,實際上,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煤炭產能釋放量大,而與下游的產業需求不想匹配。所以單單只是通過相關的進口控制政策,以此來進行國內的煤炭企業的發展,但是卻很難使得國內的企業走出口門,在整個國際化的大環境之下的取得良性競爭與發展。此外,不僅僅受到整個中央政策的宏觀調控,還有地方政府性的政策,也會使得國內的煤炭價格出現變動,使得企業面臨著虧損的風險。比如,地方的保護性措施使得省外的煤炭行業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導致市場發展不夠多元化,也不夠活躍。同時,在電力以及其他相關行業也會對于其他省煤炭進出口進行一定的打壓。這一切都是因為煤炭行業僅僅是所有行業發展鏈條當中的一部分,對于上下游的行業市場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當處于生態鏈條上的煤炭行業發展出現了困難,就會導致其他的行業造成一定的損失。其次,從政策實施的消極影響來分析,如果只是單純的通過控制進口的政策上,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也會對于我國煤炭企業在整個國際市場中的長期發展。當我國的煤炭價格普遍下降,導致很多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存在著虧損。而實際上,國家在煤炭政策的時間,遠遠是遲于整個煤炭行業的現實狀況變動速度,也就會導致政策缺乏一定的時效性和有用性。所以,客觀地來講,我國的在制定煤炭進出口貿易政策的過程當中,一定是可以進行適當調整,但卻無法做出最及時的解決辦法。所以,如果國際政策以及我國的政策同時做出一定的調整,使得整個煤炭進出口貿易的政策處于穩定的狀態,使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呈現一種穩定的健康發展狀態。(三)關于政策導向的重要性。在我國進出口煤炭進出口貿易發展的過程當中,國家政策的指導一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國際經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市場也是異常活躍,而我國也在不斷的進行產業結構的變化與調整,所以,國家的煤炭行業在需求方面速度增快,煤炭行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種新的狀態。而從煤炭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論述,企業必須及時地調整發展的模式,逐步地向高質量、高效益、集約型的方向發展。而從國家的方面論述,使用一定的政策,對于煤炭貿易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控制,進行正確而合理的布局。同時,讓能源供給逐步走向穩定化,才能夠保證煤炭企業獲得穩定性的發展,從而一定程度上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也逐步走向可持續性。總言之,政策的變化是同時受國際以及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的長遠發展,也不再是取決于煤炭發展的數量或者是速度。更為關鍵的是,依靠整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模式以及正確的發展手段。在政策的影響之下,進行合理的貿易發展,促進能源發展的平衡性,引導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
三、推動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政策的發展策略
(一)調節總量,優化結構。煤炭的替代品實際上是石油,如果石油在國際上的價格大幅度地下降,那么煤炭在國際市場需求非常的旺盛,使得煤炭行業在國際上獲得一定的發展。而在國內,如果煤炭能量過于剩下的話,國家就會制定一系列限制產出的政策。同時,市場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將剩余的產能消化掉。那么,現實情況就一定會給煤炭行業帶來很大的發展壓力。而國內供應和需求上的關系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價格也會有所降低。針對上述的相關情況,第一點一定要在總量上實行一定的控制,針對我國東西南北地區在煤炭能源分布不均勻的情況之下,進行合理的戰略布局。這樣,能夠使得煤炭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得煤炭資源在供應和需求方面達到一定的平衡。第二點,就是要讓相關的煤炭企業經營關閉或者是合并轉讓,實現資源重組能夠使得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使得企業走向往集約方向發展的道路。實際上,這種策略不僅僅使得煤炭企業有更為強大的發展能力,也挽救了那些處于困難中的企業。第三,就是要加強對于煤炭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因而,一定要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開采煤炭的法律法規,使得煤炭的開采工作走向標準化和科學化。所以,在進行煤炭開采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重與生態環境的協調一致,努力保護資源,從而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第四點,就是要對于煤炭企業進行一定的政策支持與幫扶,才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及時的產業升級和改造,提高它們在煤炭生產方面的能力,淘汰落后的硬件設備,減輕企業發展負擔,進而在根本上保護煤炭企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企業長遠性的發展。 (二)發揮市場作用,政策幫扶。在影響煤炭企業發展的各類因素中,市場一定是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一切都是從實際出發,市場的供應和需求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企業發展的目標。所以,根據市場的現實狀況,我國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從而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例如,國家通過實施進出口關稅的支持,推動我國從煤炭出口向煤炭進口發展。而近幾年,過的煤炭數量存在著一定的積壓。所以,企業在經濟上虧損,最終導致整個煤炭行業處于進退兩難的發展困境。所以,國家根據這種現狀就制定了一定的調整政策。比如,減少煤炭品種出口的關稅、提高對于煤炭進出口在結構、數量以及發展方向等方面的管理。同時,還要及時關注國內外的市場發展的變化,進而給出最及時的煤炭進出口發展政策。因此,市場在整個資源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國內外市場都應該得到廣泛的關注,才能夠在整個國際市場上取得一定的競爭地位,推動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的良好發展。政策幫扶,既是立足于市場之上,更是在進行一定的市場調控,進而促進煤炭進出口的健康發展。(三)兩手抓,兩促進。實施兩手抓,兩促進的策略,能夠使煤炭進出口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煤炭進出口不能夠健康地發展,那么政府就應該采取一定的調控手段進行合理的調控,從而在一定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效果。實際上,這也是能夠提高我國煤炭貿易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從我國煤炭市場進出口的速度,逐漸的放慢的現實狀況來分析,我國應該在煤炭的情況方面充分的利用市場以及資源,能夠讓煤炭的微量元素的控制逐漸減少,使得優質的煤炭能夠多多進口,而那些劣質的煤炭進口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從而使我國在進行資源開發的過程當中,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此外,政府也可以進行政策鼓勵方面的實施,減少關稅、資源稅,從而使貨源以及鐵路運輸等各個環節得到相關有力的保證。而煤炭企業在實力上得到增強,在國際的市場當中也可以占據一定的比例,獲得一定的地位,使得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增加。
四、結束語
首先,本文對于我國的煤炭進出口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同時,針對政策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當中起到的相關作用,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最為關鍵的是,本文給出了推動我國煤炭進出口貿易政策發展的策略。而國家政策的變動,這也主要是根據國內外的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變化的。國家對于政策的制定也是三思而后行的,旨在推動煤炭企業能夠獲得更為長遠性的發展,進而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縱覽本篇論文,我國在煤炭進出口的數量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動,從不出口、出口少,到出口多、進口少。現在也主要是出口變少了,而進口在慢慢的變多。而煤炭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一定要及時關注我國制定的相關煤炭政策,不斷地拓展企業的實際競爭力,從而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獲得持續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嚴杰.基于政策導向視角下中國煤炭進出口貿易[J].財經界(學術版),2016,(12):24.[2017-08-17].DOI:10.16266/11-4098/f.2016.12.019
[2]彭云艷,孔凡玲,閆靜怡.基于政策導向視角下中國煤炭進出口貿易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15):267-269.[2017-08-17].
[關鍵詞]美國對日本貿易統計數據實證分析經濟演化模型經濟預測
一、引言
利用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歷史統計數據(歷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借助計量經濟學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找出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規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美國經濟演化的一個計算機仿真模型,是一個有意義的工作。以此模型為基礎,根據經濟學原理,可以解釋這個模型各個參數的經濟學意義,從而通過對各種參數的調節或變動所導致的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路徑的偏移進行計算機仿真展示,把握住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的某些客觀必然趨勢,以及對我國與美國和我國與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的影響,預先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從而增強我國的經濟安全保障。
本文研究進行這一工作。
二、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歷史數據的實證分析和經濟演化模型
美國經濟在建國200年所打下的堅實基礎之上,借助其科技優勢、美元的支配地位等有利因素而高速發展。用計量經濟學軟件,我們對其1974年1月~2006年2月的對日本進出口貿易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1.先進行數據截取:19741月年至2006年2月的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數據作為模型創建樣本;用以預測2008年至2020年的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主要指標取值。所用數據來自歷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中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指標數據。
2.然后對主要經濟指標系例數據作出散點圖(圖1中的圓圈表示)。
3.據數據散點圖進行回歸分析。函數形式設定:因為經濟系統常態發展具有最大可能值(經濟系統的最大負荷)和對負荷的一定的占據速率(經濟增長速率),因而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函數形式:
首先確定各參數的粗略估計值。L是曲線最大極限值即經濟系統的負荷,b是曲線的增長速率因子即經濟系統對其負荷的本征侵占速率,a近似是曲線的縮小因子即經濟系統內在的交易費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強度,據這三個參數的意義其估計值可近似由統計數據的演化態勢進行估計。我們取為:L=6000,a=7,b=0.8。
在此基礎上,借助計量經濟學軟件,對統計數據回歸函數的參數進行優化估計,得出精確的統計數據回歸函數完備表達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步驟可能進行多次,以便使殘差最小。最后得出的優化參數值是:L=6546,a=6.7,b=0.9899,殘差值為151093044。
于是我們得到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演化的數學模型(百萬美元):
圖1美國對日本出口貿易額演化模型(據1974年1月~2006年2月樣本數據)
4.據回歸曲線進行主要經濟指標在未來20年~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為預測區間)的取值預測(圖1中的加號表示)。
5.據回歸曲線進行經濟系統演化態勢分析:由仿真曲線可以看出,美國經濟加速增長期目前已經越過其相變點(仿真曲線的拐點即經濟增長相變點);但是,仿真曲線顯示,緩慢增長漸漸接近其飽和值還有著巨大的區間(一直延伸到2025年以后);在接近極限點附近(6546百萬美元),就是美-日經濟結構的變革期。
同樣地,美國對日本進口貿易額演化模型為:
殘差為:354647648。相應地,美國對日本進口貿易額模型曲線圖如圖2。
圖2美國對進口貿易額演化模型圖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美-日貿易作為一個大的復雜自適應演化的經濟系統,在美國科技優勢、美元支配地位等有利條件下,各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得以充分開發,各種比較優勢得以充分利用,各種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得以充分溝通,科技創新借助于因大量引進各國優秀人材而使美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突飛猛進,制度創新隨著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而日新月異,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機制不斷趨于最優配置,使得美國對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總體態勢在經過高速增長長達20多年后,目前處于漸漸接近飽和值的穩定發展的時期。認清這一基本態勢,從各個方面規劃和協調我國對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等各方面的關系,促進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高速發展,應該是未來二十年我國對美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
四、結論
美-日經濟貿易系統是一個紊亂的、以邏輯斯蒂模型為主線演化的、進出口差額越來越大的復雜自適應演化系統,它的演化值將在不發生世界大戰或或嚴重自然災害的條件下,緩慢接近其飽和值14686和6545(百萬美元),經過20年左右的穩定期和一個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再進入新一輪的邏輯斯蒂演化。
關鍵詞:中非;進出口貿易;對策
中圖分類號:F7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3月31日
一、中國對非洲進出口貿易現狀分析
(一)中國對非洲進出口貿易額分析。1997年中非進出口貿易額僅為567,300萬美元,占當年中國對外商品貿易總額的1.74%,2000年增長到1,059,708萬美元,是1997年的1.87倍,在中國對外商品貿易總額中占比提高0.8個百分點,達到2.23%。21世紀以來,隨著雙方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非商品貿易額進一步擴大,非洲在中國商品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近10倍,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占比增至4.18%。2000~2010年間中非進出口總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30.24%,遠遠高于同期世界商品年平均增長率。這表明中非商品貿易增長勢頭迅猛,兩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密切。(圖1、圖2)
盡管中非商品貿易總體呈增長的態勢,但是發展并不平穩。1997~2010年中非商品貿易年增長率最高值為2000年的63.28%,最低為2009年的-15.06%,波動達78.34%。1998年、2001年、2009年中非商品貿易年增長率分別出現三個極小值:-2.48%、1.91%、-15.06%,其中1998年是因為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2001年則是受到歐洲經濟機構調整、“9·11事件”沖擊及美國經濟復蘇延遲的影響,全球貿易水平降低,中非商品貿易也受到沖擊;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剛剛開始消退的背景下,全球貿易額同比下降。2009年的最小值說明中非貿易還存在著一些潛在問題,其抗風險的能力還比較脆弱。
(二)中國對非洲貿易地理方向分析。2010年中國在非洲前十名的貿易伙伴分別是南非(2,570,310萬美元)、安哥拉(248,1941萬美元)、蘇丹(862,670萬美元)、尼日利亞(776,847萬美元)、埃及(695,890萬美元)、利比亞(657,692萬美元)、阿爾及利亞(517,732萬美元)、利比里亞(441,937萬美元)、剛果(布)(347,609萬美元)、摩洛哥(293,750萬美元),以上十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占當年中非進出口貿易額的75.93%。區域貿易差距仍舊顯著,2010年中國和南部非洲的貿易額約是與東部非洲的4.42倍,貿易極差達到198.91億美元,體現出中國對非洲商品貿易地理方向的極不平衡性。西非和北非是我國對非洲出口的主要出口目的地,2010年中國對兩地出口額共計398.5億美元,占對非出口的66.47%。中國對非洲的貨物進出口有明顯的區域聚集特征,這在短期內有利于中國有重點地同非洲展開合作,然而也增加了貿易風險,影響到中非全方位多角度合作關系的展開。(表1)
二、中非商品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抵抗系統風險的能力。中非貿易合作機制尚不成熟,非洲對于歐美經濟依賴性仍較強,故當全球性危機出現時,中非貿易容易受到沖擊,例如2009年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了60%之多。
(二)貿易不平衡。1997年至今,中國對非洲凈出口整體上逐漸縮小,貿易平衡性向好發展,但最近4年又出現大幅震蕩。中非貿易不平衡主要是由進出口產品結構造成的,中國進口商品大多是礦產品和農產品,而出口商品主要是機電制品和紡織服裝,進出口商品價格差額巨大。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對非洲產品供應能力了解過少,導致中國從非洲進口非農非礦產品種類較少,金額較小。
三、對中非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建議
(一)因地制宜,促進合作多元化。鼓勵中國企業和非洲企業展開深層次的經濟合作,加強雙方經濟聯系,鼓勵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參股、參與金融活動、建立跨國企業聯盟。中石油投資蘇丹、中非發展基金投資埃塞俄比亞漢盛玻璃廠和馬拉維棉花種植項目,均充分利用了東道國的資源優勢和經濟特點,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又對東道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中國企業應繼續發展能源礦產領域投資,加大農業、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加強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的投資,促進投資多元化發展。
(二)多種方式促進中非交流。促進中非商品信息交流是打開雙方市場的首要措施,信息交流的形式包括展銷會、互聯網展示、借助大型國際活動進行宣傳等。例如,廣交會入口專門設置非洲展區,提供免費的展臺、運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同時網上廣交會推出的“產品速遞”服務則方便那些不便跨越重洋的中非商家。
(三)集中優勢,提高投資競爭力。中非經濟互補性很強。中國制造業中輕紡、家電、通信、電子機械等部門不僅具備較強的比較優勢,而且具有相當規模的加工制造能力,很多產品的技術和質量非常適合非洲的市場需求。未來,中國企業借助國家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尤其是集群式對外投資的契機,進一步加強中國優勢產業對非洲轉移,充分利用非洲勞動力和市場優勢,降低投資風險,提高投資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2011.
關鍵詞:fdi;進口;出口;協整檢驗
自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跨越國界以來,對外直接投資(fdi)與國際商品貿易間的關系就成為經久不衰的研究課題?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國;截止2006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利用fdi已達7039.81億美元,大量的fdi流入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了較準確的衡量fdi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機制,本文擬以“長期”作為時間跨度,應用協整方法和誤差修正模型,重新檢驗改革開放以來fdi對中國進口和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國內外文獻綜述
有關fdi與國際貿易關系的理論研究很多,mundell(1957)最初提出貿易替代模型,之后先后出現了“互補貿易模型”(markuson,1983)?“小島清模型”(kojima,1987)等理論?helpman(1984)?helpman和krugman(1985)認為,在要素稟賦不對稱和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下,由于跨國公司的專有資產很難通過外部市場達成交易,就會產生大量的公司內交易和對中間產品的需求,由此帶動母國的出口貿易?fdi與國際商品貿易間關系的實證研究主要有nakamura和maryamiti(1998,2000)的研究表明兩者呈互補關系?eaton和tamura(1994)?goldberg和klein(1998)對日本的檢驗證實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對商品進出口起到了促進作用?盡管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fdi對國際商品貿易具有促進作用,但是,goldberg和klein(1998)的另一實證研究發現,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減少了雙邊貿易額,兩者呈替代關系?此例說明fdi與國際商品貿易間的關系在不同國家或地區是相異的?
中國學者對fdi與貿易的關系也進行了不少研究?冼國明等(2003)依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分析得出fdi與中國的出口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陳憲,陳晨研究發現fdi增長與進出口額增長的相關性呈現由強到弱后又增強的趨勢,原因是fdi在當年通過帶動進口刺激了對外貿易增長,數年后則通過推動出口對外貿增長再次產生影響?史小龍等(2004)則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得出:fdi流入對我國商品進出口有長期的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出口的短期變化影響不顯著?陳繼勇等(2006)用貿易引力模型,結合混合回歸分析與橫截面分析兩種方法得出fdi對中國商品進出口?出口?進口的增長均存在長期且顯著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促進作用存在時滯,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是波動的,但從總趨勢來看,是在不斷增強?本文將采用1980—2006年的數據,運用協整分析方法和誤差修正模型重新研究fdi和進出口貿易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及由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調整的過程?
二、實證模型和研究方法
(一)實證模型
本文應用非平穩時間序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研究方法來重新檢驗fdi對中國進口和出口貿易的影響?該方法基礎思想在本文的應用體現在,如果fdi與出口(或進口)值呈現非平穩性,但它們的某種線形組合卻呈現平穩性,表明fdi與出口之間存在某種長期穩定關系,即協整關系?在協整檢驗之前,本文將采用adf1法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如果變量是非平穩的,還需檢驗其差分的平穩性,所有變量同階單整,且這些變量的某種線形組合是平穩的,則稱這些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根據stock的證明,本文直接使用傳統的ols方法?
對fdi和出口?進口分別進行ols回歸:
誤差修正模型是協整分析的一個延伸,短期波動和長期均衡結合在一個模型中?在確定了fdi與進出口之間的長期關系之后,我們可以轉而估計它們之間的誤差修正過程?考慮解釋變量短期波動?誤差修正項和各變量滯后變化的影響,
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二)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1980年至2006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發生額(fdi)和進口額(im)?出口額(ex)的數據作為實證檢驗對象,1980—2005年的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2006年的統計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本文首先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變化趨勢進行簡單分析,然后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確定每個變量的平穩性及變量間長期穩定關系的存在與否,最后用誤差修正模型檢驗變量的短期偏離狀況?
三、實證分析結果
自1980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呈現出穩步快速增長的態勢,尤其是1998年以來,進口額和出口額迅速增加,這可以歸因于中國關稅壁壘的日益降低和參與國際垂直分工的逐步深入?中國實際利用fdi在1992年之前徘徊不前,之后有了較大的攀升,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中國吸收外資數量連續兩年處于低迷水平,此后又出現恢復性增長?雖然fdi與進出口貿易的增長狀況有所差異,但總體增長趨勢是相似?那么中國fdi的增長對國際貿易到底有怎樣的影響,本文將通過協整檢驗進行分析?
首先對fdi,ex,im的自然對數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的結果表明所有變量一階差分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表明這些變量是1階單整(i(1))?于是,進一步檢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
可見,方程(1)?(2)的回歸殘差?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表明是平穩的,fdi和進出口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即協整關系,且方程(1)和(2)便是這種長期關系的定量表示?
回歸顯示,在1980-2006年期間,我國fdi與進口和出口呈現正相關,模型擬合較好,各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r2和調整后的r2均在97%以上,f統計值顯著(具體數值見表2)?殘差自相關校正后的回歸方程具體數據如下:
lnex=3.4291+0.5301*lnfdi
+[ar(l)=1.0083,ar(2)=0.0368]
lnlm=4.3539+0.4761*lnfdi
+[ar(l)=1.3483,ar(2)=-0.3486]?
進一步運用誤差修正模型,采用hendry從一般到個別的建模方法選擇每一個變量的滯后長度,根據方程(3)和(4)分別得到fdi和進口?fdi和出口的ecm模型,其結果如下:
fdi與出口的ecm:
誤差修正項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在短期內,進口和出口都可能偏離它與fdi的長期均衡水平,但它們的關系由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調整的速度很快?就平均而言,出口每年對上一年的非均衡偏離的糾正程度為26%,而進口每年對上一年的非均衡偏離的糾正程度為36%?
四、結論
從方程(1)和(2)的協整回歸結果可知,fdi變動1個百分點,會帶來出口0.53個百分點的同方向變動和進口0.47個百分點的同方向變動?這表明fdi與出口和進口之間仍然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fdi流入帶來出口的增長,是我國出口導向政策以及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更廣泛深入參與國際分工的結果?而fdi流入促進進口增長,則需要深入分析?因為理論上,我國的進口替代政策及fdi的貿易替代效應會使fdi與進口的規模反向而動?但是從另外的角度分析,外商到中國投資,必然會大量進口國外先進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等,因此,實證分析才會出現fdi在我國的貿易替代效應相對不顯著,“進口替代”政策的效果不明顯,fdi導致了進口的增加?
誤差修正模型顯示,fdi與出口的關系,每年對上一年非均衡偏離的糾正速度為26%?短期內,fdi的變動不會導致出口的迅速反應,因為fdi從實際引入到產品出口需要一定周期?出口的短期變動受誤差項和自身滯后一起變動的影響較大?而fdi與進口的關系,每年對上一年非均衡偏離的糾正速度則較快,達到36%?且
進口的短期波動對滯后一期的fdi變動較為敏感?因為外商投資的初期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所以滯后一期的fdi變動會推動進口的同方向變動?總體上,誤差修正模型不僅反映出fdi和進出口的關系由短期偏離向長期均衡調整的速度較快,而且證明了fdi和進出口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
參考文獻: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2004,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 陳繼勇,秦臻.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商品進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5).
[3] 高峰,高越.外國直接投資與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關系——基于不同貿易方式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4).
[4] 冼國明,嚴兵?張岸元.中國出口與外商在華直接投資——1983—2000年數據的計量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3,(1).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0.7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73.91億美元,年均增長31.2%,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速度14.2個百分點。盡管浙江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在政府實施“走出去”戰略之后迅速增長,對外直接投資額從1989年的499萬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000萬美元,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可見,浙江的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都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為了衡量對外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實證分析。在國內,有關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貿易關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對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之間關系的研究卻很少,實證研究尤其是具體到某一省份的實證研究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的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時間較短,對外直接投資的數量少,占GDP和進出口的比重都不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尚不顯著。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尤其是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會進一步凸現,研究這一經濟現象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回顧
迄今為止,雖然對各國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研究為數眾多,但眾多的理論分析所得出的代表性結論只有二個:一是以芒德爾為代表的相互替代關系理論(Mundell,1957);二是以小島清 (1987)為代表的相互補充關系理論。芒德爾于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貿易與投資替代模型。芒德爾認為,由于受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一國的對外貿易常常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有效地避開貿易壁壘,成為對外貿易的替代物,從而也就出現了“貿易替代型對外直接投資”。而小島清的互補模型則認為,國際直接投資并不是對國際貿易的簡單替代,而是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互補關系:在許多情況下,國際直接投資也可以創造和擴大對外貿易。小島清模型的基本含義是: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生產函數不同的條件下,一國對另一國的直接投資可以擴大對方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改變雙方的比較優劣勢的態勢,從而直接創造了對外貿易。無論是芒德爾的替代模型,還是小島清的互補模型,都是從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來的,并沒有經過實證的檢驗。這既有統計數據殘缺不全的限制,也有統計方法與工具上的瓶頸。
從總體上看,對外直接投資與投資國對外貿易之間的互補性要大于替代性,為數不少的經驗統計顯示,貿易與直接投資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Lipsey、Ramstetter 和 Blomstrom(2000)依據日本、美國、瑞士的統計數據,研究了這些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同行業的國際貿易更多地顯示的是正面的積極影響。Markuson(1983) 和Svensson (1984) 對要素流動和商品貿易之間的相互關系做了進一步的分析, 指出它們之間表現為替代性還是互補性, 依賴于貿易和非貿易要素之間是“合作的”還是“非合作的”,如果兩者是合作的, 那么,貿易和投資表現為互補關系,如果兩者是非合作的, 那么,貿易和投資表現為替代關系。以上主要是對發達國家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的理論分析,而對于有其自身特點的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關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Agarwal(1986)對印度進行的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貿易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上述結論的差異表明,在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之間并不存在清晰的替代或互補關系,且這些研究大多數是針對發達國家,對于處在轉型經濟的中國來說意義甚微。由于國內對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甚少,而具體到某一省份對兩者關系的研究更鮮有人為之,本文試圖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浙江省的歷年統計數據,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兩者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誤差修正模型,研究兩者之間的短期均衡關系。
二、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
由于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加之統計數據并不完善,樣本僅設定在1989-2005年之間。本文選取浙江年鑒和2005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的對外直接投資額(CFDI)衡量對外直接投資量,以外商直接投資(FFDI)衡量外商對浙江省直接投資量,以出口額(EX)、進口額(IM)來衡量對外貿易。蔡銳和劉泉(2004)認為, FFDI 在中國發揮作用時,中國的吸收能力存在時滯問題,同理,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的效應也可能存在時滯問題。所以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到上一年度為止累計的浙江省內外向對外直接投資值總和(ACFDI、AFFDI )。同時浙江省經濟增長較快,其影響不容忽視,于是引入變量“浙江省生產總值指數(GDP)”來度量浙江省經濟規模和經濟增長。
(二)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關鍵詞 進出口貿易;隱含碳;投入產出法
中圖分類號 F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3-0008-06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國。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在《世 界能源展望2006》一書中指出,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國可能在2010年前超過美國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而來自荷蘭環境評估署(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Assessment Agency)的一份報告則指出,如果只計算化石燃料燃燒和水泥生產所產生的二 氧化碳,中國2006年的排放量為62億t,已經超過美國的58億t而居全球第一位 。 盡管這 一數字的真實性還有待商榷,但中國的碳排放量基數大且在迅速增長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國 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國際碳減排壓力。長期以來,我國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一直堅持三個論點,即不僅看排放總量,還要看人均 排放量;不僅看當前的排放量,還要看歷史累積排放量;不僅看排放的數量,還要看國家發 展的階段。在2007年6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新聞會上,國家發改委 主任馬凱發表了第四個論點,即不僅看本土排放,還要看轉移排放。“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 產業分工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國生產的產品要在多國去消費,一個國家又要消費多個國 家的產品。所以,生產、出口高耗能、高排放產品的國家,要承擔本應在進口國排放的二氧 化碳,而進口消費這些產品的國家,在他們的排放總量的計算中,卻沒有計算這部分產品的 排放量”。“拿中國來說,直接出口的,去年出口鋼材2 500多萬t,焦炭1 400萬t左右。這 里面都包含了很多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這還不算,我們還出口了大量的機械產品, 里面也有能源消耗,這相應地增加了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減少了進口國的二氧化碳的 排放量”。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融入經 濟全球化的 重要標志,中國外貿總額從2000年的4 700億美元一路攀升,到2006年末,已達17 600億美 元 ,在出口額和進口額高速增長的同時,出口增速高于進口,導致1994年以來貿易順差持續增 長。近年來,更由2000年的241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 775億美元,2007年貿易順差更達26 22億美元。在目前的產業分工中,發達國家處在產業鏈的上端,出口產品以高技術和服務業 為主,碳排放量相對較低;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則以低端產品為主,碳排放量較高。對 我國這樣一個出口低端產品,卻有巨大貿易順差的國家來說,通過國際貿易,為其他國家轉 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當可觀。如何定量估算這些轉移排放?這些轉移排放對我國及世界有 什么影響?本文將在這方面展開研究。
1 隱含碳
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碳排放。為了得到某種產品,而在整個生產鏈 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稱之為“隱含碳”。從對外貿易的角度上來說,“隱含碳”和“轉移 排放”的含義基本相同,但“隱含碳”更具有科學性。在國際上的相關學術研究中,隱含碳 被稱之為“Embodied Carbon”。Embodied概念由來已久。早在1974年,國際高級研究機構 聯合會(IFIAS)能源分析工作組的一次會議就曾指出,為了衡量某種產品或服務生產過程 中直接和間接消耗的某種資源的總量,可以使用“embodied”這一概念;原則上,“embodi ed”后可加任何資源的名稱,如土地、水、勞動力等(Brown and Herendean,1996)。之后 ,為了衡量各種生態產品生產過程中直接和間接消耗的太陽能的量,以便衡量生態產品的價 值,Odum等人提出了“emergy”(國內譯為“能值”)的概念(Odum,1983;1996;1998)。 20世紀90年代,Tony Ally 將embodied概念用到了水資源研究當中,提出了“虛擬水”(vi rtual water)的概念,其意義為某種產品或服務生產過程中直接和間接消耗的水資源的量 齊?曄等: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估算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3期(Allan,1997)。同樣在20世紀90年代,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 l提出了一種度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方法,它是一組基于土地面積的量化指標,他們將其命 名為“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其含義為人類生活直接和間接占用的各種生 態產品(如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海洋)的面積(楊開忠等,2000 )。本質上講,從“能值”概念到“虛擬水”、“生態足跡”,都是embodied概念的發展。
Embodied核算和投入產出經濟學極其相似,因此,投入產出經濟學中的許多概念被應用到em bodied分析中(Brown and Herendean,1996)。20世紀90年代以來,利用投入產出表,結合 “embo died”概念,學者們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從研究區來看,涉及到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歐 盟(Reinders et al,2003;Ahmad and Wyckoff,2003)、日本(Ackerman et al,2007;Kond o et al, 1998)、巴西(Tolmasquim and Machado,2003;Schaeffer,1996;Machado et al, 2001)、挪威(Peters and Hertwich,2006)、意大利(Mongelli et al,2006)、芬蘭(M aenpaa and Siikavirta,2007)、西班牙(Sanchez and Duarte,2004)、澳大利亞(Lenze n,1998)、維也納(Thi and Ishihara,2006)、中國臺灣地區(Chang and Lin,1998)、 中國 大陸(Li et al,2007;Shui and Harriss,2006; 周志田,楊多貴,2006;劉峰,2007)等。從 研究的對象來看,主要集中在貿易中的隱含能(周志田,楊多貴,2006;劉峰,2007;Tolmasqui m and Machado,2003;Machado et al,2001; Mongelli et al,2006; Thi and Ishihara,200 6; Li et al,2007)、隱含碳(Ahmad and Wyckoff,2003;Ackerman et al,2007; Tolmasqu im and Machado,2003;Schaeffer,1996;Machado et al,2001; Mongelli et al,2006;Maenp aa and Siikavirta,2007;Sanchez and Duarte,2004; Shui and Harriss,2006)、隱含污 染物(Peters and Hertwich,2006),也有一些文獻研究國內最終消費中的隱含能(Reinde rs et al,2003;Ahmad and Wyckoff,2003)、隱含碳(Maenpaa and Siikavirta,2007;Len zen,1998),或隱含碳對國內碳排放的影響(Kondo et al, 1998)。
關于我國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國內外研究甚少。僅見于Shui and Harriss的工作(Shui a nd Harriss,2006)。他們利用Economic Input OutputLife Cycle Assessment軟件中提 供 的美國對華出口貨物的碳排放系數,以此為基準估計了中國對美出口貨物的碳排放系數,進 而計算了1997-2003年中美貿易中的碳排放,指出,我國碳排放總量的7%~14%間接出口到美 國并最終被美國人所消費。該文僅研究了中美貿易間的隱含碳,揭示了一些重要問題,但對 于我國這樣一個貿易大國來說,研究是不全面的。
2 方法和數據
2.1 計算方法理論上講,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可以表示為:
其中,C為進口或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總量,Mi為第i種進出口商品的價值量,該數據為海 關 統計量,θi為第i種進出口商品單位價值中包含的隱含碳,即碳耗系數。商品生產過程中 的隱 含碳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即燃料燃燒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工農業生產過程所排放的二氧 化碳,如水泥生產等。對于大部分商品來說,燃料燃燒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因此,θi可用下式來近似計算:
θi=E固×α固+E液×α液+E氣×α氣(2)
其中,E固、E液、E氣為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固體能源、液體能源和氣體能源的量, 單位為焦耳;α固、α液、α氣為固體、 液體和氣體能源各自的碳排放系數,單位為千克碳當量/109焦耳。α固、α液、α 氣分別取值為24.79,19.89,13.96(中國氣候變化國別研究組,2000)。
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應用“投入產出法”來計算消耗系數。投入產出法涉及的概念較多, 與本文相關的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直接消耗系數反映了部門之間的直接經 濟技術聯系。第j部門生產單位產品直接消耗第i部門的產品數量,稱為j部門對i部門的 直接消耗系數,記為aij,則
所有aij構成直接消耗系數矩陣A,A可由投入產出表直接計算得出。
完全消耗系數通常記為bij,它是指第j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最終產品時,對第i部門 產品和服務 的直接和全部間接消耗之和。所有的完全消耗系數bij構成完全消耗系數矩陣B。A和 B之間有如下關系:
根據上式,可求出各部門對一次能源部門的完全消耗系數,進而得出該部門每生產單位價值 的產品所需要的固體燃料、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的價值量。根據一次能源部門的產值―實物 轉換系數,可求得該部門最終產品對固、液、氣各燃料的實物消耗量。結合式2,可求出各 部門產品的碳耗系數,即θi。
2.2 相關技術處理
盡管理論上較為完備,但在應用上述方法計算我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碳的實際操作中,仍然 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本文作了如下處理:
(1)1992年以來,我國海關采用HS編碼體系(The Harmonization Code System)來對進出口 商品進行編碼、分類和統計。HS碼共有22大類98章,每章包括幾十甚至上百種商品類型。受 現有技術條件和資料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以具體商品為單位來計算隱含碳進出口。因此,本 文選擇HS碼二級分類作為本研究的基本商品分類,共98類。
(2)我國現有的最新且最為詳細的投入產出表為《2002年中國投入產出表》(國家統計局國 民經濟核算司,2006),該表包括122個部門。該表中的部門分類與海關進出口統計中的HS 碼分類不一致,在對應上存在一定困難。本文以HS碼二級分類為基本分類,根據投入產出表 中得出的122部門產品的碳耗系數,依照典型商品對應的原則,確定了98類商品的碳耗系數 。
(3)理論上講,從不同國家進口的商品,其碳耗系數應根據不同的投入產出表來計算。但是 ,我國的貿易國有近百個,一一根據投入產出表來確定其各類商品的碳耗系數難度較大。同 時,在獲取我國和各貿易國之間的進出口數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出于簡化的目的,本 文選擇日本作為進口國家的代表來計算進口貨物的碳耗系數。選擇日本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各主要貿易國中,日本在節能方面的技術水平最為先進,日本的碳耗系數低于歐美 等發達國家,依據日本計算得出的隱含碳進口量可視為我國隱含碳進口量的下限(亦即我國 凈出口隱含碳的上限),這對于正確認識我國貿易中的隱含碳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日本是 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是我國最大的進口國家。從日本進口的商品,主要為機械、電子類商 品,在我國進口商品中較為典型。
(4)依據《2002年中國投入產出表》計算得出的碳耗系數僅代表2002年水平。如果應用技術 方法將投入產出表調整到2002年之外各年,所需要的數據量和工作量都將十分龐大,短時間 內無法完成。為了簡化計算,本文對基準年之外其他年份的碳耗系數,作了技術水平、價格 指數和匯率三個方面的修正(見表1)。
(5)對于涉及到二次能源的部門,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煉焦業、石油和核燃料加工 業、電 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利用投入產出法計算得出的碳耗系數,實質上包含兩個部分,即 :這些部門產品本身所具有的能源可能排放的二氧化碳(尚未燃燒排放),和生產這些產品 過程中消耗的能源所排放的碳。其中,第二部分為該部門產品的隱含碳。
(6)以國內消耗系數計算出口,國外消耗系數計算進口的方法,適用于一般貿易,在加工貿 易方面會有較大偏差。 以中國和日本為例,日本生產的產品進入中國,中國加工后再銷往他 國。為了簡單起見,設中國加工過程中沒有實現增加值,也沒有消耗能源和排放溫室氣體。 以該方法計算的結果,出口產品的隱含碳高于進口產品。但事實上,二者 應該相等。由于缺 乏加工貿易進出口貨物的詳細 資料,本文對加工貿易作了如下處理:采用中國消耗系數計算 加工貿易中的隱含碳凈出口,以日本消耗系數計算加工貿易中隱含碳的進口量,以凈出口和 進口的和來計算隱含碳總出口。加工貿易進出口數據來源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
3 結 果
3.1 中國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凈出口估算上限如前所述,理論上講,從不同國家進口的商品,其碳耗系數應根據不同的投入產出表來確定 。但是受資料的限制,我們目前還不能對所有貿易國展開分析。在中國的諸多貿易國中,日 本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選擇日本產品的碳耗系數作為所有進口產品的碳耗系數,計算結果 可視為我國貿易中的隱含碳進口下限。同時,以中國的投入產出表和出口數據為基礎,計算 了我國貿易中的隱含碳出口量(見圖1)。圖1中,隱含碳進口線為我國的隱含碳進口下限,實 際情況可能高于該線。隱含碳出口線則接近實際,但受加工貿易的影響,實際情況可能 比此線略高。灰影部分表示隱含碳凈出口量,其值可視為我國的隱含碳凈出口上限。為了方 便比較,列出了1997-2006年我國的碳排放情況(見圖2)。可以看出,1997-2002年,我國的 碳排放是一個緩慢增長的過程,2003年之后增長加速。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1997-2006年,我國進出口產品中的隱含碳都在逐年增加,但出口 產品中的隱含碳總量大于進口產品中的隱含碳總量。通過隱含碳的形式,中國實際上為國外 排放了大量的碳,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1997-2002年隱含碳凈出口量占當年碳排放總量的1 2%~14%,2002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該數字已達29.28%。1997-2006年累計隱含 碳凈 出口達1 821 Mt碳當量,超過2006年全國碳排放總量。與隱含能相比,隱含碳凈出口占當年 碳 排放的比例,比同期隱含能凈出口占當年能源使用總量的比例要略高,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 能源使用結構以煤為主,同能效情況下碳排放要略高。
3.2 中國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凈出口估算下限
中國的主要貿易國包括美國、日本、歐盟等,這些國家的能源效率都高于中國。用中國的技 術水平和能源使用結構計算出的隱含碳進口量,可視為我國的隱含碳進口上限(即假設進口 產品都在中國生產)。同時,該計算結果也 反映了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碳排放的影響。這是因 為:對于一件無差異商品來說,通過從發達國家進口,可以節約相當于我國同產品碳耗水平 的能源,從而減少了相當于我國同產品碳耗水平的碳排放。因此,用中國技術水平估算進口 產品中的隱含碳,除了可以估算隱含碳進口上限,對分析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碳排放的影響也 具有重要意義。
圖3表示了中國貿易中的隱含碳凈出口估算下限。圖3中,隱含碳進口線為我國的隱含碳 進口 上限,實際情況低于該線。隱含碳出口線則接近實際,但受加工貿易的影響,實際情況可能 比此線略低。灰影部分表示隱含碳凈出口量,其值可視為我國的隱含碳凈出口下限。
從圖3可以看出,即使保守估計,我國仍為隱含碳凈出口國。1997-2004年,隱含碳凈出口占 當年碳排放總量的比例在0.5%~2.7%之間,2004年之后迅速增加,2006年該數字達10%左右 。 保守估計和樂觀估計表現出了相同的增長趨勢。但保守估計和樂觀估計之間差別較大,這從 側面反映了我國能耗水平、碳耗水平達到日本時的節能潛力和減排潛力。
4 結論和討論
4.1 近年來我國碳排放總量的飛速增長與日益擴大的貿易順差密切相關1997-2006年,中國存在大量的隱含碳凈出口,2003年以后增長明顯。保守估計下,2006年 的隱含碳凈出口量占到當年碳排放總量的10.32%;樂觀估計下,這一數字達29.28%。中 國碳 排放總量的快速增長和貿易順差的日益擴大是一致的。這些增長的碳排放所創造出的經濟 成果,有很大一部分被外國人所占有和消費。中國承擔了本應進口國承擔的碳排放量。
4.2 受資料的限制,本文僅估算了隱含碳凈出口的上限和下限 ,但這對于全面認識我國的碳排放具有重要意義要做到隱含碳的準確計算,除了需要雙邊貿易的詳細數據之外,還需要各貿易國當年的投入 產出表。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的投入產出表每5年更新一次,要了解其他年份的投入產出 情況,需要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除此之外,本文還采取了許多近似 方法來簡化計算過程,這也給計算結果帶來了一定誤差。盡管離準確計算還有一定差距,但 通過上限和下限,揭示了我國隱含碳凈出口的一些基本情況。
4.3 以價格為基礎的投入產出法,扭曲了各國技術方面的真實差異,這 是投入產出法的一個重要缺陷這種假設實際上以碳排放增加為代價掩蓋了高額的增加值。以價格為基準的投入產出法,不 能反映各國能源效率方面的真實差異。如果對每一類產品均采用購買力加權(Purchasing P ower Parities,PPP)方法加以改進,該缺陷可能會有所改善。
4.4 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受益者,都應該對氣候變化 負責自1972年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提出“污染者負擔原則(Polluter Pays Principle )”以來,污染者付費已成為國內外在治理環境問題上的一個基本原則。然而,在氣候變化 問題上,這一原則并不適用。發達國家為了降低其碳排放和改善環境,往往將高能耗高排放 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將發展中國家裝扮成“生產者”的模樣。這種情況下,只要 求生產者付費是不合理的。作為受益者,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應該對氣候變化負責。
4.5 發達國家技術水平較為先進,生產低能耗低排放產品;發展中國家 技術水平較低,卻生產高耗能高排放產品,這種分工增加了全球碳排放 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表明,世界上勞動生產率不同的國家, 通過國際商品交換,都能給交換的雙方在經濟上帶來利益。即使在各個生產領域生產率都比 較低的國家,通過生產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仍然可以獲得利益。遺憾的是 ,在雙方都獲得利益的情況下,環境受到了損害。既然不能由發達國家來生產全部產品,那 么,發達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必要的技術轉讓或援助,對于全球環境來說,就顯得非常必要 。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2002年中國投入產出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National Accounts Division,2002 China Inputou tput Table[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6.]
[2]劉峰.中國進出口貿易能源消耗問題的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7. [Liu Feng. Re search on Energy Consumption of Trade in China[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 y, 2007.]
[3]楊開忠,楊詠,陳潔.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J].地球科學進展,2000,(15): 630 ~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Chen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 ncept, Method and Cases[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2000,(15): 630~636.]
[4]周志田,楊多貴.虛擬能――解析中國能源消費非常規增長的新視角[J].地球科學進展, 2006,(21):320~323 [Zhou Zhitian, Yang Duogui, Virtual Energy:a New VisualAngle to Analyze the Hypernormal Growth Rate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6,(21):320~323.]
[5]中國氣候變化國別研究組.中國氣候變化國別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 0. [Group on China Country Studies on Climate Change. China Country Studies onClimate Change[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0.]
[6]Ackerman F, Ishikawa M, Suga M. The Carbon Content of JapanUS Trade[J].Energy Policy, 2007, 35(9): 4455~4462.
[7]Ahmad N, Wyckoff A W.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 rade of Goods[EB/OL]. OECD Publications, 省略/sti/workingpape rs,2003.
[8]Allan J A. Virtual Water: a Long Term Solution for Water Short Middle Easte rn Econom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7 British Association Festival of Scienc e[M]. Leeds: University of Leeds Press, 1997, 24~29.
[9]Brown M T, Herendeen R A. Embodied Energy Analysis and EMERGY Analysis: a C omparative View[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9(3): 219~235.
[10]Chang Y F, Lin S J.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CO2 Emission in Tai wan: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Energy Policy, 1998,(26):5~12.
[11]Kondo Y, Moriguchi Y, Shimizu H. CO2 Emissions in Janpan: Influences of Importand Export[J]. Applied Energy,1998,(59):163~174.
[12]Lenzen M. 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 mption: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Energy Policy, 1998, 26(6): 495~506.
[13]Li H, Zhang P D, He C Y, et al.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mbodied Energy in In ternational Trade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 007,(62):136~148.
[14]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 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 39(3): 409~424.
[15]Maenpaa I, Siikavirta H.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 ade and Final Consumption of Finland: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Energy Pol icy, 2007, 35(1): 128~143.
[16]Mongelli I, Tassielli G, Notarnicola B. Global Warming Agreements, Interna tional Trade and Energy/Carbon Embodiments: an Inputoutput Approach to the Ita lian Case[J]. Energy Policy, 2006, 34(1): 88~100.
[17]Odum H 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 ng[M]. New York: John&Wiley,US,1996.
[18]Odum H T. Selforganization, Transformity and Information[J]. Science,1998,(242): 1132~1139.
[19]Odum H T. Systems Ecology: An Introduction[M].New York: John&Wiley,US,1983.
[20]Peters G P, Hertwich E G. Pollution Embodied in Trade: The Norwegian Case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 16(4): 379~387.
[21]Reinders A H, Vringer K, Blok K.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 t of Household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nergy Policy, 2003, 31(2): 139~153 .
[22]Sanchez C J, Duarte R.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v idence for Spain[J]. Energy Policy, 2004, 32(18): 1999~2005.
[23]Schaeffer R, De S A. 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 ports and Export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1996, 37(6~8): 955~9 60.
[24]Shui B, Harriss R C. The R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 . Energy Policy, 2006,(34): 4063~4068.
[25]Thi A T, Ishihara K N. Analysis of Changing Hidden Energy Flow in Vietnam [J]. Energy Policy, 2006, 34(14): 1883~1888.
[26]Tolmasquim M T, Machado G.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 l Trade of Brazil[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3,(8) : 139~155.
Accounting Embodied Carbon in Import and Export in China
QI Ye1 LI Huimin2 XU Ming3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 084, China;
2.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 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尊敬的總經理、各位領導:
我從去年x月中旬進入本公司到現在,在這近x個月的時間里承蒙各位領導的關心和厚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這段時間的工作對我本人的幫助非常大,學到了很多東西,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此我深懷感激!
但遺憾的是,在這段時間里,我感覺自己還是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公司的工作氛圍里,故特向公司提出辭職!在今年x月份的工作結束后,我將離開公司。做出這個決定對我個人而言是相當困難的。作為公司進出口貿易部的一名成員,我的離去可能會對公司近期內的網絡信息收集,部分客戶的聯系溝通帶來一定的損失。我會在剩下的工作時間里盡力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并在離職前交接好手頭的工作以盡量減少或避免這些損失。
希望公司能體恤我的個人實際,對我的申請予以考慮并批準
此致
敬禮 !
全球化時代流通鏈太長而需要分工
我想先把觀點亮出來。
外貿公司做內貿,或者外貿公司內貿化,我覺得不是一個太確切的提法。這會被誤度讀為內貿怎么做,外貿也怎么做。我的觀點是什么呢?全球產業鏈中間有一段叫做流通鏈。生產出來了,從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之間的一段流通過程叫做流通鏈,或者叫流通渠道、或者叫銷售渠道。當代分工不但產業鏈越來越長,一個產品從設計到研制、開發,產業鏈越來越長,而且流通渠道或者銷售渠道也越來越長。可以說,當代商業社會,幾乎沒有一家廠商可以不去分工協作,依靠自己的力量覆蓋整個流通渠道。因此,必須有揚長避短和分工。
外貿公司的優勢是什么?我認為就在進口和出口的環節上面。如果不用外貿公司的這些特長,一味強調外貿公司內貿化的話,外貿公司大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情況。
那么確切的提法是什么?如果承認全球商業鏈、流通鏈太長需要分工,應當提倡外貿公司、內貿公司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聯手做貿易。那么,外貿公司、內貿公司如何聯手呢?
內外貿公司應當找準
各自優勢分工協作
我們以消費品的出口為例,來看看內外貿公司應當怎么樣分工協作聯手做貿易。從商品跨出國境線之后,如何去國外市場打交道、如何建立培植管理并開拓好自己的銷售渠道,應當是外貿公司比內貿公司更有優勢去做的事情。而內貿公司的特長可能在商品生產出來以后跨出國境線之前的一段流通過程。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外貿公司并沒有把工作重點放到自己有特長的地方,這點下面還要詳細分析。
我們再看進口。外貿公司的所長同樣在國境線之外,它們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什么東西。外貿公司了解國外市場、具備客戶網絡、把握談判機會、善于規避風險。而內貿公司的所長可能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渠道上。
總之,我的觀點是內外貿公司應該根據自己的優勢進行分工:在出口問題上外貿公司應當重點去拓展國外的銷售渠道,去占領銷售渠道的下游;在進口問題上外貿公司應當重點參與進口環節上的工作,去占領銷售渠道的上游。內外貿公司要根據各自的優勢有分工,而不是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廣交會助長“偷懶”的坐商作風
外貿公司今天做出口,只做好了一半。
今天我們的這個銷售渠道,到國際線上嘎然而止,沒有延伸出去。我們外貿公司做的是內貿公司也可以去做的這一段上游渠道,而下游渠道則拱手相讓給國外的銷售商。由于坐失了國外渠道的增值機會,因此今天不少外貿公司抱怨出口賺不到錢。為什么?你大批量地賣給了人家,后面的國外渠道這一段,你沒有去做,當然賺不到錢。出口要賺錢,有兩個因素:品牌和渠道。你沒有好的品牌,你渠道又讓人家去占領,如何能賺到錢呢?
典型事例是廣交會。我可能要對廣交會提出一些批評,到現在為止我沒有看到報紙上面對廣交會提出批評。廣交會舉辦已經105屆了,上世紀50年代,我們商品出不去,怎么辦?就在離香港最近的一個城市廣州搞一個交易會。這個廣交會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好的銷售模式,我們解決了我們的出口問題,賺到了當時非常緊缺的外匯。然后習慣成自然,路徑變依賴。50多年過去了,廣交會的交易模式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越來越強化。這種強化有什么問題呢?
首先,廣交會是一種思想僵化的路徑依賴。我們好好的商品,在廣交會上只能非常便宜地賣給老外。有沒有更好的銷售機會呢?如果你能夠大膽到國外市場去開拓,你一定能夠發現更好的銷售機會!為什么參加廣交會的外商把他們從我們這里采購去的商品怎么樣再轉賣不對我們說呢?
其次,廣交會造成了我方被動的擺攤格局。在廣交會上同類商品集聚一起,有利于外商的壓級壓價,不利于我方價格同盟的堅持。老外一來,貨比三家,一個客人,大家都搶。
再次,廣交會助長偷懶的坐商作風。我們的出口公司以為出口就是坐在家里擺攤頭,忘記了出口更主要的工作是到國外市場去開辟銷售渠道,是去做個行商。
最后,廣交會使得我們的出口商坐失渠道的增值機會。像上面提到過的那樣,把艱難的銷售渠道的建立管理和開拓拱手讓給了外商,同時也把這段下游渠道的增值機會讓給了外商。
可以說,廣交會是一種解決出口創匯的交易模式,不是一種解決出口創利的模式。反廣交會之道行之的對策措施是:把外貿公司趕到國外市場上面做生意,把它趕出國,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參展。
內外貿公司
應當聯手做好進口工作
再來談外貿公司的進口,當前的進口大有可為。我認為今年上半年,我們的貿易順差太多,出口降了,進口也降了,但是進口降得更多。為了消化這些貿易順差,大量進口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風險分析;有效規避
隨著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全世界范圍內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依賴程度也在加深。我國企業在進出口貿易規模擴大下不斷發展壯大,但需要面對的貿易風險也在不斷變大。企業一旦無法規避貿易風險,就會對其本身造成極大的損失,嚴重的會擾亂國內外行業市場秩序,因此做好進出口貿易風險管理及規避工作極具現實意義。
一、進出口貿易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國際經濟環境變幻莫測,我國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企業需要面對更多的貿易風險。加上近些年來國際經濟環境萎靡,無形中進一步加大進出口貿易風險,部分國家為應對金融風險不斷調整本國內信貸政策,造成我國進出口貿易風險變大,壞賬率不斷增加,影響企業正常經營發展,因為進出口貿易風險蒙受損失的企業多不勝收,嚴重的甚至出現破產倒閉情況。作為進出口貿易風險發生的重災區,我國相關企業應該做好進出口貿易風險研究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的目的[1]。
二、進出口貿易風險特征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其本身也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進出口貿易風險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客觀存在性
即進出口貿易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在進出口貿易中是“必然”的,因信息不對稱、操作錯誤、認識偏差等的影響,在進出口貿易中的風險幾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二)相對變化性
進出口貿易風險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是因為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等相應地發生改變,且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消費能力、消費偏好均有所改變,企業的風險預警意識也隨之增強或削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及其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表現[2]。
(三)無意識性
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產生是貿易主體的無意識行為所造成的,貿易主體作為進出口貿易的主導者,其認識上的偏差、決策上的失誤、操作中的差錯等均可能引起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發生。換言之,進出口貿易風險不包括惡意、故意行為而導致的情況,即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發生是難以預見的,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
三、提高企業應對進出口貿易風險能力的措施
現如今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國內進出口貿易受到不小的沖擊,因此需要提高進出口貿易企業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本文中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身經驗,從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及操作風險三方面入手,給出提高抗風險能力。
(一)應對價格風險
套期保值是貿易企業應對價格風險的有效措施,指的是將價格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將來現貨市場上買賣物品的臨時替代物換成期貨合約,為現在買進以后售出或將來需要買進商品價格提供相應保險的交易活動。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種類的商品同時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即在買進或賣出實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同等數量的期貨,經過一段時間,當價格變動使現貨買賣上出現的盈虧時,可由期貨市場上的虧盈得到抵消或彌補[3]。最終在現與期、近期與遠期之間建立完善的對沖機制,最大程度降低價格風險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二)控制信用風險
應對進出口貿易風險首先需要選對合理供應商,只有確保供應商才能確保商品質量,企業進出口貿易進行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首要風險就是信用風險,控制信用風險主要是有效控制客戶風險,關鍵點在于供貨方是否具有真實背景、相應能力及誠信度等。所以實際中首先需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及準入條件;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做好內控制度建設,貿易開始前對信用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全面了解供貨方相關信息,確保商品質量符合相關標準,企業以最低價格獲得相關商品,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促進貿易企業發展壯大。
(三)應對合同風險
對于合同風險的應對,需要全方位了解《合同法》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國際貿易相關法律知識,還需要在簽訂合同之前,認真審查合作者的資信情況等必要時委派專人通過工商、稅務和銀行等渠道,進行實地調查;在簽訂合同時,仔細斟酌合同的每道條款,參照政府所展示的合同示范文本,保證合同條款的詞句不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4]。案例企業在簽訂合同的同時,深入了解了東道國的貿易合同慣例,謹慎使用該國的貿易術語,以及了解各種交貨方式的優點和缺點;最后是在執行合同時,安排專業工作人員監督合同條款的落實,最大限度降低貿易合同風險。
四、結束語
針對目前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特點,進出口貿易企業應該深入了解風險產生的原因,并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風險規避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涉外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現效益最大化,并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發展空間,最終實現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磊.進出口貿易專業的工作過程及核心能力研究[J].廣西教育.2014.
[2]魯藝偉.論進出口貿易中合同風險的防范[J].知識經濟.2014.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FDI;協整分析;Granger檢驗;西安市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8-0133-03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FDI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將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各個地區紛紛將引進外資與擴大對外貿易作為一項重要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西安市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國家級西咸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等重大發展機遇,一方面積極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大力發展出口工業,另一方面積極吸引外資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由此促使了進出口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2015年,西安市進出口總額為240億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3倍;實際引進外資153.23億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西安市進出口貿易與FDI的同步快速增長是否存在某種內在聯系,或者說FDI是否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對外貿易增長、是否有利于吸引外資,是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經濟問題。
近年來,學者們對進出口貿易與FDI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楊迤[1]、胡恒松[2]分別采用回歸分析和狀態空間模型研究了我國FDI與進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得出FDI能夠顯著促進我國的對外貿易。劉曉玲[3]、王華[4]、陳一鳴[5]分別運用虛擬變量回歸、協整理論與VAR模型分析了湖南省、江蘇省與山東省等中部、東部省份FDI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結果均表明FDI能夠促進相應省份對外貿易額的增長。總的來說,已有文獻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國家層面與中東部省份,較少涉及西部省份及其省會城市。因此,本文選擇西部省會城市西安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協整理論與格蘭杰檢驗研究了西安市進出口貿易與FDI的內在關系。
一、西安市對外經貿的發展狀況分析
長期以來,西安市進出口貿易呈現“出口強、進口弱”的發展現狀,出口吸引外資的能力明顯強于進口。具體來說,1993―2008年期間,出口貿易額均超過進口貿易額,貿易~大小關系表現為出口強于進口;2009―2012年期間進出口貿易進入調整期,貿易額大小關系表現為不斷更替;2013年以來,進口貿易額超過出口貿易額,貿易額大小關系表現為進口強于出口。從出口的地區與國別來看,主要的出口地區是亞洲,其次是北美洲和歐洲;主要的出口目的地是香港、美國與韓國;主要的進出口貿易方式為進料加工貿易、一般貿易、海關區域進口設備與物流貨物;主要的進出口商品是核反應堆、機器、鍋爐、機械器具、電氣設備、電視圖像、電機、錄音機與放聲機等。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深度融入與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的快速推進,西安市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經濟外向度明顯提高,吸引外資規模逐漸擴大,2015年外商直接投資40.08億美元,合同金額19.37億美元。從外商投資的方式、行業、來源地與目的地來看,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較為單一,主要的投資方式為外商獨資企業;外商投資的領域較為廣泛,主要的投資行業為制造業,其次為信息傳輸與批發零售業、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外商投資的來源地較為聚集,主要的投資來源地為亞洲的韓國,其次是香港和新加坡;外商投資的區域較為集中,主要的投資目的地為西安高新區與經濟開發區,其次為城六區。總的來說,按照外商投資的規模可以將西安市FDI的發展歷程分為4個階段:(1)1983―1991年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FDI表現為規模小、基數低。(2)1992―1996年的高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FDI表現為投資領域拓寬、基數增大。(3)1997―2003年的調整階段,這一階段的FDI表現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上下波動。(4)2004年至今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FDI增幅較明顯。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與數據選取
選取西安市1993―2015年的進出口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的樣本數據,分別用IM、EX和FDI表示進口值、出口值和外商直接投資;為了消除可能的異方差,分別對上述變量取自然對數。數據來自《西安統計年鑒》。
(二)平穩性檢驗
為了避免可能的偽回歸現象,對時間序列變量lnIM、lnEX、lnFDI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當檢驗形式為存在趨勢項、截距項時,lnIM、lnEX、lnFDI三個時間序列ADF檢驗的P值分別為0.513 9、0.723 4、0.854 1,均遠大于0.05,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三個變量均存在單位根,是不平穩序列。而以上三個變量的一階差分ADF檢驗的P值分別為0.000 1、0.000 4、0.039 7,均小于0.05,說明三個變量的一階差分是平穩的。
(三)Johansen協整檢驗
通過滯后期準則檢測發現,2階滯后的VAR模型較優,選擇Trace統計量對變量lnIM、lnEX、lnFDI進行協整檢驗,結果見表2。在5%的檢驗水平下,lnIM、lnEX、lnFDI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運用OLS法確定的協整關系式為:lnFDI=
-4.4825+0.1014lnIM+1.1463lnEX,調整R2為0.9721,DW值為1.5317,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優,解釋能力為97.21%。對殘差項進行平穩性檢驗,得到ADF檢驗的P值為0.000 9,可以認為殘差項是平穩的,所以協整方程能夠解釋lnIM、lnEX、lnFDI之間的長期平衡關系。由協整方程可知,西安市出口與進口貿易都對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但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出口貿易每增長1%將促進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1463%,而進口貿易每增長1%僅僅促進外商直接投資增長0.1014%。
(四)格蘭杰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表明出口額、進口額與外商直接投資之間存在平衡關系,但這些變量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可以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見表3。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滯后期分別為1、2、3時,進口既不是外商直接投資的Granger原因,也不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外商直接投資不是出口的Granger原因,卻是進口的Granger原因;出口既是外商直接投資的Granger原因,又是進口的Granger原因。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西安市進出口貿易與FDI的實證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出口額、進口額與FDI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出口與進口貿易都對FDI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但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出口貿易每增長1%將促進FDI增長1.1463%,而進口貿易每增長1%僅僅促進FDI增長0.1014%。(2)出口貿易有利于擴大FDI與進口額,同時FDI促進了進口貿易的發展,進口貿易對出口與FDI的影響有限。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西安市的對外開放能力已得到顯著提升,但也存在一些明顯不足,如在金融服務、信息來源、市場開放等方面的投資環境仍需改善;投資結構不合理、大型項目的引進稀缺;外資企業投資方式單一、技術溢出效應有限。
為了促進西安市進出口貿易與FDI更加協調、快速的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優化對外貿易環境。進一步強化企業與政府在對外貿易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針對企業在技術、資金、人才方面的困難,政府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完善網絡平臺建設,創新引資的體制機制,為企業營造高效化、法制化、便利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2)加快對外合作載體建設。依托高新保稅區與西安保稅區的平臺基礎,積極申報陜西航空保稅區、自由貿易@區,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提升口岸的貨物通關能力,努力將“西安港”建設成為國際中轉樞紐港。(3)提高對外貿易發展水平。搶抓絲綢之路國家戰略機遇,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加快外貿結構升級,優化進口結構,推動新型外貿業態與進口融資租賃快速發展。依據西安市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具體策略與發展規劃,加大短缺資源與原料的貿易規模。深化對外投資合作,提高FDI利用效益,積極引導外資向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先進制造業轉型。
參考文獻:
[1] 楊迤.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相關分析[J].世界經濟,2000,(2):44-49.
[2] 胡恒松,栗榮劍.我國外商直驗資與進出口貿易關系的研究――基于狀態空間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6,(7):
59-66.
[3] 劉曉玲,熊曦.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以湖南省為例[J].管理世界,2016,(2):184-185.
[4] 王華,梁峰.外商直接投資對江蘇省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2):67-72.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by using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09, and does regression analysis by establishing a distributed lag and time series integrated model. The conclusion is that not only the export trade but also the import trade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obtain 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oint of view that export trade is more importance than import trade in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This can bring some useful inspiration to Guangxi'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y empirical research.
關鍵詞: 進出口貿易;經濟增長;統計分析;實證研究
Key word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economic growth;statistical analysis;empirical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0-0172-04
0 引言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例如董秘剛(2000)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的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原因。李晶(2005)根據1978~2003年我國出口、進口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數據,利用協整檢驗和因果關系檢驗等計量方法,對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并認為出口、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從增長率角度來看,出口和進口共同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其中出口對GDP的增長具有更強的促進作用。石傳玉等(2003)運用誤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內出口促進經濟增長、長期內進口與出口共同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任永菊(2003年)在建立VAT模型的基礎上,檢驗了我國進口與出口之間的協整關系,指出進口在滯后1-2個時期能促進出口增長。盡管各自選用的方法不同,結論有異,但一個廣為接受的現實是對外貿易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對于是進口或者是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比較大則莫衷一是。
當前,對全國研究的成果較多,而對地方研究的較少;對東部地區研究多,而對中西部地區研究少。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因而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在不同地區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數量關系。廣西作為西部各省中惟一沿邊沿海的省份,在對外貿易中占據良好的區位優勢。本文把統計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結合起來,比較分析進出口貿易對廣西經濟增長的貢獻。從而驗證廣西的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的或者是進口導向型的,并據此提出建議。
1 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統計分析
1.1 進出口貿易與經濟總量的增速分析 從圖1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從1978年的2.6931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42.0599億美元(數據來源于廣西統計年簽各期),其中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2%,進口貿易年均增長20%,都高于GDP年均11%的增長速度。在進出口增長速度快的年份,經濟增長也快,而在進出口增長速度放慢,經濟增長率也減慢,充分說明了進出口貿易都促進了經濟增長。
1.2 進出口彈性分析 為了揭示進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作用影響的大小,可以利用進出口彈性來進行分析。進出口彈性(TE)是GDP增長率與進出口增長率之比,即進出口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經濟增長的百分點數,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除了個別年份以外,進出口彈性都大于零。見圖2。
從1978~2009年,廣西平均出口彈性為6.0。進口彈性為0.3876,這說明出口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了廣西GDP增長6個百分點,進口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了我國GDP增長0.387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廣西GDP的增長與進出口增長的關系。
1.3 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TC)和拉動度(TL)的分析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以通過計算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和拉動度這兩個指標來進行定量分析:
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進出口增量/GDP增量;
進出口對GDP的拉動度=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GDP的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