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6 09:32: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類與環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類生存與環境有著緊密的關系,可人類賴于生存的環境卻被人類任意踐踏。我們痛心地看到,人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過程中給大自然乃至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災難:據統計,世界每年排入環境的廢水約4000多億噸,二氧化硫廢氣達到1.5億噸。全世界有10億人口飲用被污染的水,大氣污染形成的酸雨酸霧使數以萬計的湖泊酸化而“死亡”,全球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森林由于土壤酸化正以每年2000多公頃的速度在消失;全世界土地沙漠化的面積已達40多億公頃,遍及100多個國家,而且正以每年沙化600萬公頃的速度繼續擴展,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形成的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已經意識到環境的惡化,已經投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這實際上是人類的一種自我拯救。近年來光化學煙霧污染環境問題已引起人們的注意,目前,許多城市都已嚴格規定了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并加強檢查力度。一些城市的新聞機構還按時報告空氣質量狀況或空氣質量日報,以使人們能清楚地了解生活環境的狀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如上海城市的環??谔枿D―讓上海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衡量空氣質量的三指標: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我們國家非常重視環境問題,也提出了節能減排的措施。我們知道,生活垃圾和工業生產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是世界三大社會問題之一,所以垃圾資源化、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的重要課題之一,化學在這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化學新課程已把“垃圾資源化”作為課題編入教材,讓學生親身體驗變費為寶,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一舉兩得。
世界其他國家在環保問題上也非常重視。2003年,通過美國環境改善委員會和綠色化學協會等多方的努力,美國化學會加入了每年4月22日舉行的慶祝世界地球日活動,這是一年一度“化學家慶祝地球日”活動的開始。美國化學會每年紀念“世界地球日”的活動都嚴格遵守“化學家慶祝地球日”活動章程,通常圍繞4個方面的話題(水,空氣,植物/土壤,循環利用)確定一個年度主題。如2003年“化學樹(Chemical Tree)”2004年“你了解水嗎?(What do you know about H2O),2005年“無處不在的空氣(Air,here,there,everywhere)”,2006年“土壤探秘(Dig it (soil)?。?。為了使公眾掌握回收可循環利用物質的有關步驟,2007年美國化學會確定了“循環利用――化學可以做到?。≧ecycling―Chemistry Can?。钡哪甓戎黝}。美國化學會每年所設計的操作簡單、緊扣年度主題的化學實驗活動已成為化學家慶祝世界地球日活動中的重要項目。
保護環境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使融化的冰川,泛濫的河水,污濁的空氣,枯瘦的森林,流失的土地,的地球這些嚴重的現象趕快消失吧!
參考文獻:
[1] 張守林.2007年美國化學回世界地球日化學實驗活動述評.化學教育,2007,(12):P54
[2] 徐月新.化學教學中生態人格的培養.化學教育,2007,(12):P34
然而,人類大肆地開發大自然,雖然掌握了高超的技術和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卻動搖了人類生存的根基。本文試圖分析科學的雙重性及如何處理科技發展與自然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
恩格斯曾經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技術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思想文化和社會變革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面對這異彩紛呈的科技文明,我們自然而然會認為科學是萬能的。只要繼續發展科學,不斷加強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那么人類的生活就會越來越美好。
然而,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我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夠造福于人類,又能夠危害于人類。
一、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積極影響
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使得人類在自然界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人類的經濟、軍事、生產等實踐活動對自然生存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以基因工程和電腦網絡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表明了科學對我們生活世界的重新塑造和再改造的能力,并且給人類帶來了顯著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前者將會改變人類的自然屬性,后者將改變人類的社會屬性。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巨大變革,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最為變幻莫測的時代。與此同時,新觀念和新思想源源不斷的涌現,不僅增強了人類的進取精神,還樹立了時間觀念和競爭意識。
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它憑借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來幫助人們不斷地認識世界的現象本質和內在規律,拋棄一切落后的、錯誤的東西。科學技術的內在精神氣質必然會導致人類思維方式的創造性和革命性,使得人類不斷進取,不斷創新。
二、科學技術對人類的消極影響
科學技術會積極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但在科學成功的背后,也會給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消極影響?,F代工業和現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絕大部分來源于煤和石油,地球積攢的非再生能源終歸是有限的。從目前的開采速度來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很有可能會看到它徹底被耗光。
工業所帶來的還有大氣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污染、化學品污染、城市垃圾泛濫,還有使用化肥帶來的土壤肥力遞減、森林銳減、水源短缺和物種滅絕的問題。
當今世界,人類的科學技術活動,因為過細的學科分化,導致了許多學科領域出現了獨樹一幟的價值觀。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孤立的價值觀可能與人類的終極目標背道而馳。例如,研究汽車的學者毫不例外將“速度”和“舒適”作為追求的目標,用智慧和熱情努力奮斗去實現他們的目標。
但是,他們很少顧慮到人類在多少邁的速度與什么樣的舒適度下更為滿意,更不會考慮地球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去實現這種“速度”和“舒適”。
三、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一)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近代以來,技術開發的輝煌成就,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技術開發的正面效應表現為可以控制人口增長,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減少自然物質消耗和創造新的能源、治理環境污染、減輕自然災害。
技術開發的負面影響表現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巨大威脅。
人們對科學技術肆無忌憚地濫用,不但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而且引起了新的疾病的產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自然界中環繞我們的新鮮空氣、藍天和綠水,現在已成為一種難得的稀缺資源,嚴重制約著我們的生存?;瘜W工業發展過程中強烈的大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開采,使環境污染問題達到了空前嚴重的程度。
環境污染直接破壞了地球的生態平衡,大量的森林植被因濫砍濫伐而所剩無幾,大片的草地因過度放牧而荒蕪,大片的湖面因圍湖造田而干枯,物種大量的減少導致稀有動物瀕臨滅絕。
(二)科學技術與人類生存環境和諧發展
在科技與生存環境的問題上,要樹立“生態至上”的生態正義觀,只有對自然界悉心愛護和精心管理,才能獲得人類自身的利益。以科學技術發展為前提的工業文明社會是以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促使經濟的快速發展。
因此,我們不可以將物質需求的增長作為人類生存的唯一目的,而是應該在考慮自然資源制約和生態容量的基礎上,追求滿足和有意義的生活,建立一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
面對現實的問題,人類的未來我們不敢定論。因此,要解決發展科學技術與維持生存環境這一矛盾需要各方努力,一方面,要有效規范管理科學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引導全社會建立和諧的生態生存理念和生態生活方式。
人類只有正確處理科學與自然的關系,就一定能夠建立起一個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和諧統一的環境,達到與自然界和諧共處,實現全面協調發展。
Last weekend, I wanted to swim in the river that I usually wen in the childhood. When I went there, I was shock. The river is no longer like before. It was full of rubbish.
It seemed that the rubbish is from the villagers themselves.
In order to put the rubbish nearer, they put all of them into the river.
Not only the water is not clean any more, the river also smelt bad. I real touched.
Why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couldn’t live harmonious? Long time ago, they could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Why not now? People have to stop their behavior to harm the environment. Otherwise, it would cause destruction to both sides.
上周末,我想去我小時候經常去的那條河里游泳。當我去那里的時候,我很震驚。河水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了。河里面到處都是垃圾。似乎這些垃圾都是村民丟的。為了不走那么遠丟垃圾,他們把垃圾都丟到河里了。水不僅僅不干凈還會散發出臭味。我真的觸動了。為什么人類和環境不能和諧地相處呢?很久以前,他們可以好好相處。為什么現在不可以了呢?人們必須停止他們傷害環境的行為。否則,最后會是兩敗俱傷。
原始農業出現的背景
距今一萬三千年前,末次冰期結束,全球氣候逐漸變暖。氣候的變化為各種可食用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人類食物中的植物性食物比例逐漸增加,采集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的細小化,尤其是磨盤、磨棒的出現,便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原始農業出現的過程
距今一萬一千年前后,地球出現了一次較為明顯的降溫。到距今一萬年左右,氣候又逐漸轉暖。此后,全球氣溫開始持續上升,到距今6000年時達到高峰。氣候的變暖和可食用植物采集業的發展,為植物栽培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其具體過程是:人們從發現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如野生稻和野生粟)到對它們重點給予關注和管理,最后發展成為對稻和粟等作物的栽培,原始農業就產生了。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我國南方地區植物栽培的出現可能接近距今1萬年。需要指出的是,栽培的對象不僅有稻、粟等農作物,在有些地區最早被栽培的植物可能是胡桃、粟等堅果類或塊根類植物。
原始農業的產生與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現
我國南方地區(如湖南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的考古發現表明,原始農業與陶器的出現和磨制石器的出現大體同步。三者之間當有某些聯系。陶器的出現應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更直接的可能是與人們的食物結構的變化有關,即植物性食物在人們飲食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大,及其所導致的烹調方式的變化和儲存食物的需求有關。另外,陶器的出現也與人們的定居生活有關,而定居是以食物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證為前提的,這又依賴于自然環境的變暖及由此帶來可食用植物的供給量的增加。因此,可以說,農業的出現是自然環境的變暖、可食用植物的增加、采集活動的發展及定居生活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
農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磨制石器的出現,與人們砍伐森林和修建房屋的需求增長不無關系??撤ド值哪康?,一方面是為了修建房屋,更重要的是與栽培農業所必需的土地開墾有關。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導致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進而導致了生態環境的變化。后來出現的為滿足金屬制造業所需燃料而進行的對樹木的大規模砍伐,是又一次對生態環境的大破壞。
史前農業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距今8000—6000年間,在我國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新鄭裴里崗和舞陽賈湖、河北武安磁山、陜西西安半坡和臨潼姜寨等遺址為代表),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應當與此期間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農作物生長有密切關系。伴隨著農業的發展,以豬為主要對象的家畜養殖業也發展起來。當時的社會基本上是平等的氏族社會。與此同時,人類文明在和藝術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距今5500年至4000年間,在遼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社會的階層分化日益加劇,等級制度逐漸建立,顯貴階層掌握了部族的權力,各地區集團之間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各地出現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筑起來的城址和祭祀遺跡,反映出集團首領在調動組織人力物力的權限日益增大。這個新階段的到來,是以上個階段環境的變暖以及由此出現的農業大發展為基礎的。因此,有理由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堯舜禹時期洪水泛濫的可信性及對黃河流域人類生活的影響
在先秦文獻中,常見堯舜禹時期洪水泛濫、禹帶領民眾成功治水的記載。而關于其可信性,學術界頗多爭論。2002年發現的制作于西周中期的“希公?泵?文中,明確記述了禹治理河川的事跡。它表明,在西周時期,大禹治水的傳說曾在民間廣為流傳。近年在青海民和喇家、山西襄汾陶寺等龍山時代后期的遺址中,相繼發現黃河泛濫遺留下來的痕跡,前者還發現地震發生的跡象。陶寺遺址位于傳說中堯的活動區域(今山西南部)。在這里,考古發現了面積達280多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其年代距今約4300年左右。有跡象表明,這座城址曾一度毀于洪水,而后又經重建。規模如此之大的城的興建,顯然不可能僅僅依靠一個部落的成員,它應是一個有相當勢力的區域集團的成員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結果。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結構的狀況。根據最新的考古資料,在城內,已經出現了功能分區,加之在城內發現的墓地中,大中小型墓葬在規模和隨葬品的有無和數量及質量方面的差距已相當懸殊,從而表明,當時的社會已經不再是平等的原始社會,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已成為等級鮮明的復雜社會,初期的王權和國家業已出現。
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長江中游的湖北石家河遺址發現的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的龍山時期大型城址,城墻外有寬數十米的護城壕,這些護城壕有些是利用天然河道,有一部分則是人工開掘而成。如果僅僅為了軍事防御,如此之寬的城壕似無必要。根據其地形和地貌,估計這些城壕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抵御洪水的侵襲。由此可見,當時在長江中游地區,水患對人類生活構成巨大威脅。在長江下游,前后延續達一千多年、并曾盛極一時的良渚文化在其晚期逐漸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氣候的變化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據長江下游古環境的研究,在良渚文化晚期,曾低溫多雨,地下水位上漲,使海拔很低的這一地區很多地方成為沼澤,難以維系正常的農業生產,從而大大削弱了良渚文化集團的實力,最終導致良渚文化集團的分裂和衰落。自然環境的變化雖不一定是導致良渚文化衰亡的唯一或直接的原因,但應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夏王朝在黃河中游地區崛起的環境原因
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在黃河中游地區崛起,從而打破了原來各方勢力割據一方的局面,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新時期。夏王朝在黃河中游的脫穎而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環境因素當是重要原因之一。黃河中游地區地處黃土地帶,這里土質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更為重要的是,與長江流域相比,黃河流域的地下水位低,土地滲水性好,不易形成長時間的洪澇,洪水過后,人們可以較快地實行自救,恢復農業生產。有理由認為,環境因素是導致黃河中游地區夏王朝從小國林立的局面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晨
夏商周王朝相繼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原因
夏商周王朝在中原地區的相繼建立,使黃河中游地區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中心地區。這一中心地位的形成,并非完全由于自然環境的原因,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自然環境的因素之外,可能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曾發揮了作用。
首先,有跡象表明,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的龍山時代(即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黃河中游地區的勢力集團比較“世俗化”,在宗教祭祀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遠較長江流域的勢力集團要少,這就有利于其實力的積蓄,推動這一地區文明的發展。
其次,由于華夏集團地處中原,是連接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因而要面對周圍地區諸集團強有力的挑戰,這就迫使它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包括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外來的威脅也促使其集團內部凝聚力的增強和首領權威的提高,加快了該地區王權出現和國家形成的步伐。
【關鍵詞】環境法;環境法的價值;環境法的發展
哲學告訴我們,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誠然,在環境保護領域,人們的認識也是如此。在漫長的人類社會里,人們的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經歷了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過程。說到環境法的價值與發展,筆者認為必須解決以下問題。
其一,人們對環境法學的認識最初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是什么現象導致了人們對環境的認識?
人類社會環境法的發展經歷了古代環境法、近代環境法、現代環境法這三個時期。那么,為何人們要開始認識環境,研究環境法學呢?筆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認識源于實踐。人們對于環境的認識是從環境遭到破壞后才萌生的。所以,環境損害是環境法學的邏輯起點這個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環境法學的基本任務是在理論上說明、闡釋與論證環境法律制度的作用、方法與原則,其使命是保護環境以滿足社會的需要,這與環境損害相對應。筆者認為,考察一部環境法是否為良法的標準正是基于其有沒有達到減輕或者消除環境損害,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同時,該邏輯起點也是環境法與其他部門法的區別之處。
其二,環境法與傳統的部門法有什么不同?環境法單獨成為一門部門法是否具有合理性?
現在,環境法作為一門部門法已被各國所認可。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環境保護法》誕生之初,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調整的對象主體都離不開人。長期以來,人們眼中的法律就是調整人類利益的一種產物,是判斷人與人之間博弈的一種工具,是衡量人與人之間對錯的一種標準。而《環境保護法》調整的是一種環境社會關系,即調整因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改善及其管理所發生的環境社會關系。
很多人可能覺得《環境保護法》和《憲法》一樣都是“沒牙的老虎”,在實踐中的作用不明顯。但事實并非如此。傳統部門法在解決環境保護問題方面是有很大缺陷的。先看我們最熟悉的《民法》,我們可以用三個詞匯概括這部法律,分別是所有權、意思自治、過錯歸責。我們知道,在《物權法》中,我們對于“無主物”采取的是先占的原則,那么,那些南極、北極、沙漠等地區中的那些物如何保護呢?至于,“意思自治”它是貫穿民法整部法律始終的基本原則,典型體現在《合同法》中。環境不像人們之間的契約,它具有整體性。它與“資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資源往往與人們之間的利益相關。至于“過錯歸責”,對于環境而言,適用《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過于絕對化,不能夠很好的調整環境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再看我國《行政法》和《刑法》,同樣地,在環境保護領域,它們采用的也是事后救濟,保護的也是個人利益。
綜上,《環境保護法》作為一門單獨的法律,它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它彌補了傳統法律事后救濟、個人利益的缺陷,它側重保護環境自身而非個人利益。我們應該肯定《環境保護法》存在的意義,讓環境立法順應社會的發展。
其三,環境法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它的演變與發展趨勢是怎樣的?現在的發展又是怎樣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已將眼球朝向了環境領域。筆者認為,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一切物質,每個人都無法離開環境,都負有保護環境的責任?,F在我們應當讓環境自身得到保護,不應打著保護環境的幌子去保護人類的利益。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環境保護法》,但《環境保護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們應當思考《環境法》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環境法的立法目的。
其四,我們應當將環境法放在何種位置?應當如何將其與傳統法律相聯系?
很多學者認為環境法與其他法律的不同點在于其調整主體的特殊性,他們認為環境也可以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傳統法理學認為法律的調整對象僅限于人與人之間,只有人才能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蔡守秋的“調整論”有一定的道理。從法定關系與法律關系、現實關系與想象關系、原始關系與侵權關系這三對關系的差異性出發,同樣的,我們可以突破傳統法理學的牢籠,將環境法也列入法律關系主體中。法律關系不同于法定關系,它是理論上的概念.學者們已經先后提出了道德人、階級人、經濟人、生態人等“法律人”的模式。所以可以將人與環境的關系單獨作為一種法律關系。筆者認為,雖然法理是研究一切法律的基石,但法理也是人類認識的產物。人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因而法理學也應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上述四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揭示了環境法產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及人類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發展。從環境法的發展來看,環境損害是人們最初認識環境、保護環境的前提,人們對環境的認識經歷了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中心主義的轉變;從環境法與其他部門法的區別來看,《環境保護法》有其存在的價值,民法、刑法等部門法對于環境保護的范圍狹隘;從環境法目前的現狀來看,環境法急需進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保護環境;從環境法未來的發展來看,筆者認為人的認識應當與時俱進,傳統法理學的觀念是否應當進一步拓展值得人們去重新思考。對于環境法而言,公平、正義、安全、秩序、效率等均是它的價值。我們應當轉變觀念樹立生態整體利益價值觀,以生態整體利益為中心完善環境法立法體系。同時,應當從經濟向生態人轉變,以保護生態與維護自然平衡為己任。
參考文獻
[1] 胡中華.論環境損害為環境法學的邏輯起點[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環境,環境與人類存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保護環境、改造環境,加強小學生的環保素質教育,是各級教育教學階段的首要任務。如何搞好環保素質教育,處理好人口與資源,人類與環保的關系,讓自然與人類協調發展,是目前的各教育教學階段,研究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我就環保與素質教育談三點。
1. 加強環保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素質
小學生思想是逐漸走向成熟階段,思想比較幼稚、單純,接受事物比較快。因此,在小學生階段進行環保素質教育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學內容。要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保護環境,保護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如何。
我們說,環境是一個較大的概念,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過程中都離不開環境,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類的健康發展。加強環境保護,提高人類的環保素質,勢在必行,所謂的環境,就是指人類生存的環境,是環繞于人類周圍的客觀事物整體,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這里的自然因素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卜社會因素是人類集體因素。自然環境是按照它固有的規律發展的,自然環境的客觀屬性與人類的主觀要求之間,客觀發展過程與人類無計劃的活動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因而自然環境不僅是人類利用的對象,而且也是被人類改造的對象。自然環境在人類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和改造過程中,才逐漸被轉變為更合適于人類活動的生存環境,而新的生存環境又反作用于人類。由此看來,在反復曲折的過程中,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同時也改造了自己本身,所以說人類生存的環境,即不是單純的自然因素,也不是由單純的社會因素構成的,而是在自然背景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改造和加工形成的,它凝聚著自然與社會兩大因素的交互作用。體現著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性質和水平,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所以說要加強環保素質教育,使學生養成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良好作風。
2. 加強環保教育,增強環保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自然知識的學習,把學生引入大自然的環境之中,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所居住的地球,自內而外是呈帶狀構造,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的是地表幾個圈帶,它包括巖圈、水圈、氣圈三個基本帶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交錯帶上,又產生了土圈和生物圈,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類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的誕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人類的發展,人的活動遠遠超過了地理圈和地理環境,向下已深入到地殼,向上已進入近地空間,至于影響它的因素,那就是廣闊和地理環境,其核心依然是地面幾個圈帶。因為只有這里才同時存在著人類所必須的空氣、飲水、食物等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所必須的社會條件。所以說人類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自從有了人類之日起,就開始了人類與環境辯證發展的階段。
要經過各種形式向學生介紹自然、介紹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好地珍惜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環境。
3. 加強人口與資源教育,弄清兩者的辯證關系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加強人口與資源兩者關系的教學,使學生懂得保護環境和控制人口增長的利害關系。要重點強調大自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使學生明白,物質資源的生產是派生的,是適應和滿足人類的生產發展需要而發展的。維護人類自身的生產目的、發展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手段,目的是通過一定手段才能達到的,所以,人類自身的生產發展,要依據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后者是前者的約束條件,但兩者生產的發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它們既受環境條件的約束,又會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破壞和污染或改善和改進環境的發展,變化了的環境再反作用于兩種生產的發展。
由此看來人口與環境,是一脈相承的,密不可分的,它們兩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保護自然環境是人類勢在必行的重要任務。各教育機構要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提高他們的環保素質,增強環保意識,人類才能健康發展。
[關鍵詞]西方環境倫理學價值立場內在缺失
環境倫理學在爭論中前進,其價值立場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其一是指環境倫理學理論建構的價值基礎,或者說是環境倫理學存在的哲學理論根據;其二是指環境倫理學的價值指向問題,即它所服務或服從于某一社會階級與集團的利益。
一、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基礎與價值指向
(一)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基礎
西方環境倫理學主要可分為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兩大類型,只是在出發點和終極目標上人類中心論者堅持以“人的利益”來統一自己的思想,非人類中心論者卻以“地球優先”來表達自己的理論訴求,因此他們各自從不同的價值立場來構建自己的理論。
非人類中心主義作為西方環境倫理學的主流話語,從其總體理論建構上講,他們力圖站在整體主義的立場,把生態系統當作一個獨立的整體,強調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以及由生物和無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正基于此,非人類中心論者以自然價值與自然權利為理論基礎,提出自然事物是價值的載體,自然價值主要由自然事物的性質決定,是客觀的,這種客觀性是以事物的真實存在為基礎的;其次他們認為自然的內在價值是以生存主體的目的性來定義的,生存是生命與自然界的存在目的,追求生存、實現生存這就是自然的內在價值,這種價值與人一樣是有目的性的,這種目的性不僅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一種善的、好的,正因為這種客觀性與目的性,人應該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自然權利論者認為,權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在內涵與適用范圍上是應該不斷擴大的,既然自然與人一樣存在內在價值,那么自然也應該與人一樣具有權利,這種權利主體范圍的拓展反映了文明與道德的進步。實際上自然權利提出的目的在于對人類行為進行約束與引導。
非人類中心論者提出“自然價值論”與“自然權利論”引發了人類中心論者的質疑,生態中心論者主張自然價值的基礎在于自然界的內在結構屬性,以及生態系統內在的相互依賴關系特性是他們的價值表現。自然價值存在與否與人的評價無關。這一理論正好是混淆了價值與存在的關系,忽視價值的屬人特征,如果拋開人的因素就會使環境倫理本身失去存在的基礎,自然的價值也只是生態學意義上的判斷,或是生態共同體的一種存在屬性而已。在實踐中,作為生態個體的人與生態整體的自然之間面臨矛盾選擇時,自然價值論必然會消解人的主體地位,取消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動性,使人消極被動的適應自然規律,這與將人的主體地位降低到與動物一樣的普通生物地位沒有什么太大的分別,這是一種典型的貶損人的價值與尊嚴,高揚生態共同體的價值與權利的理論,這種理論運用到現實的國際經濟與政治關系中很容易形成一種“環境至上主義”,出現以環境權高于國家的論調干涉別國的行徑。這種理論的內在矛盾決定了它無法有效地指導人類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同時也引起了人類中心論者的深刻反省,他們認為:傳統人類中心主義把人看作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價值的源泉,這并不符合客觀實際。默迪認為,人之所以比其他生物物種具有更大的價值,主要是因為人類目前處于地球和生物進化的頂點,比其他生物具有更大的創造潛力,這也意味著人類的行為對地球生態系統具有更大的影響并由此擔負著更大的責任,人類應該充分理解人類同生態共同體的聯系,處理好人類個體和人類整體的聯系。因此,只要我們堅持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那么我們就可以建立起一種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學,也沒有必要像傳統人類中心主義那樣,否定自然的內在價值與人類對自然的道德義務。①總而言之,在人類中心論者看來,人類的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是人類保護自然環境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促進人類保護自然的行為依據,也是評價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尺度,這是人類中心主義者的基本信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處于主導地位,不僅對自然有開發利用的權利,而且對自然有管理和維護的責任與義務,這是人類中心主義者社會實踐的基本原則。
由此可見,現代人類中心論者的價值立論基礎是從全人類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出發,認為解決當代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不在是否承認人之外的自然是否有內在價值與權利,而在于立足于人類的長遠利益與根本利益,徹底的貫徹人類中心主義。因為當代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問題正是由于人類沒有真正的從人類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出發來維護人類的整體利益,有的只是一種個體利益或群體利益,這正是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指向在實踐中的偏差產生的。
(二)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指向
西方環境倫理學雖然從哲學世界觀的角度,揭示了傳統人類中心論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科技理性是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但是它們都脫離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歷史條件,指導人類擺脫生態危機的出路歸結為“是走出人類中心論還是走入人類中心論”的抽象的價值爭論,實際上是一種西方中心論的生態倫理學。①由此可以看出,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理論它是服務與服從于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的,因此它的價值立場是不可能脫離具體的社會制度與社會歷史條件。從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指向看,其本質是為西方利益或利益集團服務的。
首先,從環境倫理學對環境問題的根源分析看。回顧歷史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資本對資源與市場有一個無限擴大的趨勢,隨著資本主義的對外殖民擴張,資本主義開始對廣大殖民地國家的殖民掠奪,這種殖民掠奪破壞了廣大殖民地國家的資源與環境,使環境問題具有了全球共有性。“二戰”后這些殖民地國家走上經濟建設的發展道路時,由于經濟結構本身是附屬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這種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慣性,使這些取得獨立后的殖民地國家不得不仍然以破壞本國的資源與環境來維持本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另外發達國家為了提高本國環境質量,不僅把一些污染強的產業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甚至向這些國家出口垃圾,這是新時期的“生態殖民主義”??墒钱敶Y本主義國家卻借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出現,在捍衛“人類整體利益”口號下,不僅不承擔其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責任,而且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實行所謂“綠色貿易壁壘”,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中心論的價值立場,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本國資本追求利潤的需要。在目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不斷擴張的條件下,在生態問題上,如果我們放棄民族利益,實施“全球倫理”只會導致本國更大的生態災難。
其次,從西方環境倫理學服務的對象上看。西方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不可能在實踐中不表現出服務的對象來,盡管人類中心論者強調,面對當今全球性的環境危機,應該從全人類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通過對人的環境道德價值觀的改變來達到對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但是在現實的實踐中,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價值觀,從來沒被踐行過,真正踐行的只有“階級中心主義”“集團中心主義”和“地區中心主義”,所以我們不能將當代的環境危機歸為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當代環境問題的實質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資本追求利潤、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作為先發的現代化國家,他們不僅耗費了人類主要的資源,而且在其現代化的早期與完成時期,通過暴力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大量資源,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他們的環境污染,而在現代化完成后的現時代,他們利用他們所主導的不公平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以破壞本國的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式來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與技術。因此當代環境危機的責任首先應歸于發達國家,他們也理應為改善人類的生態環境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
最后,西方環境倫理學具有明顯的環境利己主義傾向。在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與義務上,世界不同的國家與民族本來應該共同協作才能有所作為,但是實際上各民族國家在利益爭奪中不會真正的遵循這一原則,它最終只能服從并服務于資本利益集團對利潤的追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認為在世界舞臺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原則。在東京舉行的聯合國關于削減污染排放指標大會上,唯獨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排放國,拒不簽署《京都議定書》。今天的人類活動具有了全球性,我們必須為此承擔責任,但是在環境責任與義務承擔標準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應該有所不同,這種責任只能采取相同的環境道德責任與義務,不同的環境道德要求才能彼此協作,這種全球協作不能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為代價。①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上的責任理解上卻不愿意承擔主要責任,西方發達國家的這種環境利己主義思想決定了中國的環境倫理學不可能認同西方環境倫理學的這種價值立場。
從西方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建構上來看,西方環境倫理學畢竟是西方學者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現實問題而創立發展起來的,服務于西方民族和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價值立場與價值取向,其思想理論體系的后面隱含著對西方民族的利益和價值的選擇與追求。比如非人類中心論者一味地強調環境倫理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不是人的利益而是自然生物共同體本身的和諧、穩定。沒有進一步揭示被掩蓋在“生物共同體利益”之中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主張人類中心主義的學者一味強調人類的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而他們所說的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實際上是抽象的,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地區中心主義,這就沒有進一步揭示被掩蓋在“人類共同利益”之中的西方國家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事實上,西方環境倫理學家無論哪一學派的研究,歸根結底都是從屬于并服務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保護運動的。自從環境問題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一方面對自己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消費世界五分之四的商品和服務的事實沒有絲毫的反省,對自己繼續惡化全球生態環境質量的行為沒有有效的制約,推諉或逃避治理全球性的環境責任與義務,甚至繼續半公開或隱蔽地向發展中國家轉嫁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又指責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問題,并要求發展中國家建立自然保護區,他們企圖維持世界現存的貧富格局和生態格局,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現狀凝固化或擴大化。就人類中心主義學派而言,有些學者裸的站在西方發達國家既得利益的立場鼓吹為維護富國的現有生活方式,不惜犧牲窮國的生存權利。就非人類中心主義來說,有些西方學者雖然包含著對發展中國家的同情,強調權利平等基本需要的優先權,但是同樣包含鼓吹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至上主義,即以發達國家的生態環境為中心而不是以全球的環境為中心。例如西方深生態學者主張,人作為一種生態學的“小我”,應和諧地融入整個生物界的“大我”之中,只有全體獲救,個體才能得救。生物權利平等論者主張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有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主張人類對自然采取不干預或盡可能的少干預的原則。當我們從實踐的角度來評價西方生態倫理時,更清楚地看出它們的自私。
二、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內在缺失
(一)西方環境倫理學理論根據的內在缺失
西方環境倫理學宣稱自己是為了維護全人類的整體利益,但實際上,他們所講的“人類利益”卻是抽象的。因為現實中只有不同利益的具體的、特殊的價值主體與倫理主體,因此人類中心論者主張的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基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缺乏現實基礎的。非人類中心論者企圖放棄人類的主體地位來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明顯是不成立的。因為非人類中心論者主張自然生態共同體的價值高于人類的價值,自然生態共同體成為價值主體,要求人類為了自然生態平衡而放棄自己的主體地位,放棄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這樣就走進了為保護自然而保護自然的誤區了。
不僅如此,人類中心論者與非人類中心論者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帶有明顯的西方主客二分的觀念與思想。現代人類中心論者把人類的自身價值看作自然界中的最高價值或惟一價值,主張從人類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出發,在尊重生態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保護自然;非人類中心論者從自然價值與生態系統整體價值出發,主張不光應從人類利益出發,更應從自然本身利益出發來保護自然環境。但是它們卻總是繞不開西方文化中的主客二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盡管現代西方環境倫理學也提出了重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要求,如深生態學、自然價值論等,但是他們忽略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滲透性和統一性。
把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對立起來是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又一內在缺陷。這里所說的“人類”是從西方國家的利益出發來說明的。西方環境倫理學特別是非人類中心論者認為,西方自啟蒙以來主客二分的傳統的環境倫理思想,導致了今天的環境問題與環境危機,因為人類或者說西方國家總是在資本追求更多的利益與財富的惡性循環中不斷的膨脹,不斷的破壞全球的資源環境,要想解決當今的環境問題就只能放棄發展,保護環境用以休養生息。正如羅馬俱樂部的學者們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認為,西方國家的發展已經使全球的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了即將崩潰的邊緣,西方國家的人要想維持今天的物質生活只能讓經濟發展處于零增長或負增長??傊麄儧]有認識到人類的發展與保護自然雖然存在一定的張力,但卻沒有認識到人類發展與保護自然也存在內在統一性,從而把人類的發展與保護自然環境對立起來,這種單向性思維當然不可能為環境倫理學的發展找到一個更好的出路。
(二)西方環境倫理學價值指向的內在缺失
西方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價值預設,環境公平性考察的是環境利益和負擔的社會分配問題。一個不能公平的分配這些利益和負擔的社會,至少從表面上是不公正的,因為一談到生態危機問題產生的原因時,許多西方國家所突出強調的只有一個因素,即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在他們看來,人口問題才是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而至于消費問題、污染問題、貧困問題、經濟增長模式問題等都是由人口問題所牽涉出來的,如果沒有過大的人口壓力,這些問題都是不會出現的,由此發達國家得出的結論就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而引起的,因此發展中國家在環境問題上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這種拋開人類歷史發展實際和社會制度因素來談論當今的環境問題,本身說明西方環境倫理的環境利己主義性質。哈丁用他的“救生艇倫理”把西方國家在處理國際環境事務方面的心態表達得的非常明白。發達國家在指責發展中國家破壞生態平衡的同時卻為自己追求奢侈的生活作辯護,理由是“人類不能忍受生活標準的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價值立場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現實出發都是為維護西方社會的自身“整體利益”發展服務的。
西方環境倫理學的西方中心論的價值立場不僅僅表現在國際環境正義問題上的不公正立場,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環境倫理適用上,也存在不公平與不公正。因為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在環境責任與義務的分配與承載上,同樣存在不公正地分配環境利益和負擔的事情,常常表現在對待社會的弱勢群體身上,如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等。所以美國環境倫理學家賈丁斯也指出:“幾乎所有的社會都把負擔分給了處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像窮人和有色人種。這樣這類政策更確切地應當屬于環境法西斯主義?!?/p>
所以環境倫理學雖然是從維護人類整體利益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建構環境倫理學體系的,但是它忽視社會歷史與現實發展的不平衡性,從而在現實的環境問題上成為服從與服務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工具。也正因為西方環境倫理學的西方中心論的價值立場與價值取向決定了它不適合中國環境倫理學的建構與發展。一定意義上說,環境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應該更多的著眼于通過不同的途徑與方法,建立一種全社會普遍公認的環境倫理制度與法則,引導和規制人們的環境行為,從而讓這種環境倫理作為一種美德與價值觀念達到對社會與人們生活的重塑與保有,這才是環境倫理學的最終價值追求。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韓立新:《環境價值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李培超:《環境倫理學的正義向度》,《道德與文明》2005年第5期
[3]盧風:《現展觀與環境倫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4]佘正榮:《中國生態倫理傳統的詮釋與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關鍵詞】環境平等,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論
倫理思想體系環境倫理學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倫理原則、倫理范疇和德行規范的知識體系。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全球性的環境危機迫使人類開始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將自然當作是客體,不斷地與客體斗爭,甚至期望戰勝它的想法,已經無法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因此將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起新型的人與自然平等、和睦、協調、統一和相互尊重的關系,才能更好的解決現今愈發嚴重的環境問題。而環境平等理念作為環境倫理學的一大思想分支,其體現的是環境倫理學對自然價值的肯定,這種理念貫徹、滲透于整個環境之中,為其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一、環境平等理念
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充滿艱辛的歷程,從早期原始人對自然的敬畏發展成農業時期人對自然小心翼翼的利用,再到工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徹底對立,而今放佛經歷了一次輪回,人與自然的關系又回到了對自然的尊重,倡導人與自然的平等、人與其他生物的平等。在與自然的“博弈”的過程中,人也開始不斷加深了對自身的認識,人不再以自己為宇宙的中心,開始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倫理觀也在此基礎上不斷的發展,環境平等的理念也因此誕生。環境平等理念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它要求確立人與自然的平等觀,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共存共榮;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它強調確立人類的平等,實現人類利益平等,發展權利平等;在人與動物(生物)的關系上,它強調人的生存要依賴其它生物,從而主張動物(生物)的平等。
二、人與自然平等的環境道德觀
人與自然平等的環境道德觀強調大的是人類的利益在自然系統中與所有生物的利益通過相互依存關系協調為一個有機整體,基于此要求人類首先考慮整個自然的利益和其他部分的利益,其次再考慮人類自身的利益,以此來約束人類對自然無止境索取的行為。它是完全一種區別于以往“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觀。
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觀中,人與自然絕不是平等的關系。與人類中心主義相反,生態中心主義者或自然中心主義者將人視為生物圈中的平等成員,人類與其他生物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固有的“內在價值”,這種價值不依賴于其對人類的用途。因此,對自然的價值不能僅僅從人的尺度進行評價,如果只是從人的尺度進行評價---這是自然界價值的外在尺度---只是使自然界服從人的主觀目的。通過對比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對人與自然平等理念的態度,前者完全無視人與自然平等的關系,將人類價值完全凌駕于其他價值之上;后者則過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共性,忽略了人在自然中的特殊性,忽略了人類在地球環境演變過程中的積極能動作用。
三、人類平等的環境道德觀
(一)代際平等。代際公平,是從時間特性和人類認識能動性出發提出的一種現世人類應有的道德責任感和對未來人類利益的道德義務感。其基本含義是:人類社會是作為一個世代延續的狀態而發展的;當今世代的成員與過去和將來世代的成員作為一個整體來共同擁有地球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共同享有適宜生存的環境;在特定的時期,當代人既是未來世代地球環境的管理人或受托人,同時也是以前世代遺留的資源和成果的受益人;這賦予了當代人保護地球的義務,同時也給予當代人合理享用地球資源與環境的權利。
(二)代內平等。代內公平指的是代內的所有人,無論其國籍、種族、性別、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方面的差異,對于利用自然資源和享受清潔、良好的環境享有平等的權利。也就是說要求資源和環境在當代所有人之間進行公平分配,不能以損害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發展為代價來實現自己的發展,從人類長遠的、整體的利益出發來看待環境和發展問題。代內平等的道德原則,強調當代人在利用自然資源、滿足自身利益上機會均等,在謀求生存與發展上權利均等,從實踐來看還可以將其分為國內平等和國際平等。
四、動物(生物)平等的環境道德觀
動物(生物)平等的環境道德觀指的是在處理人與動物(生物)的關系的過程中要尊重生物,認識到人是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以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其他生物。同時還應該認識到,人并不比其他物種更加優越,每一個擁有“好”的實體,都具有同等的天附價值。
這種觀點事實上也是生態中心論所提倡的觀點。生物中心論是一種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其主要由以下四個信念組成:1.人是地球生物共同體的成員;2.自然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3.有機體是生命的目的中心;4.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優越。
具體來說,生態中心論認為,生物系統的健康本身具有價值,人類對它負有直接的義務;生命個體、物種、生物過程作為生物系統的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具有非(人類的)工具價值,人類對它們同樣負有道德義務。
五、反思與總結
關鍵詞: 地理課堂教學 環境教育 價值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強調“高中地理課程是高中階段學生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高中地理課程要“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筆者以為高中地理課程是滲透環境教育的良好載體,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意義。
1.地理教學理念的環境教育,突出了全面發展的理念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永恒主題。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形成了許多不同的理論。這些理論在實質上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其一是強調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作用的“以地為本”的人地觀,如地理環境決定論;其二是強調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作用的“以人為本”的人地觀,如唯意志論;其三是強調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如人地關系協調論。前兩類觀點,只強調人地關系中單方面的因果關系,帶有明顯的片面性,這是人類當前面臨的困境和危機的根源所在。與前兩類觀點相比,人地關系協調論是人地關系思想的一大進步,是現代科學對人地關系的正確認識。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礎地理教育把人地關系協調論作為一項重要的指導思想加以貫徹,時至今日,重視人地協調觀點的教育,已成為地理教育工作者普遍遵循的重要地理教學思想。高中地理課程把人地關系作為主線,通過地理教學將環境保護的理念和意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可持續發展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人地關系的最高追求水準,是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地理學科是以“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基本內容的學科,這就決定了可持續發展既是新的地理學思想,又是高中地理課程的重要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在《標準》的各部分都有充分體現,如在“前言”部分就開門見山地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杯h境教育的終極,即可持續發展,為高中地理課程的環境教育構建了總體框架。
2.地理教學目標的環境教育,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
高中地理課程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要求: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這與環境教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幫助學生獲得有關環境和環境問題的知識,使他們有能力作出科學的判斷;發展學生識別、分析和嘗試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基本上是一致的。這些目標要求無不透視出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責任意識。
高中地理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要求: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與環境教育的價值觀目標(要樹立對待環境的正確的價值觀與態度,使他們充分認識環境對人類社會的重要價值,形成新型的環境與發展觀)也十分吻合。
3.地理教學內容的環境教育,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地理課程要使學生理解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懂得人口的增長對地球環境和資源帶來的壓力。《標準》必修模塊中專門列出了“人口與城市”這一教學內容,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地理課程要使學生懂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在發展進程中必須愛護這些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標準》必修模塊中要求“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與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選修模塊“環境保護”中還專門列出了“資源問題與資源利用、保護”這一內容,要求“舉例說明主要的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舉例說明非可再生資源消耗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并說出人類采取的相應措施;根據有關資料,說出非可再生資源開發過程中應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結合實例,說明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問題,以及保護、合理利用的成功經驗”。
20世紀中后期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危機成為影響經濟發展、人類生存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因素,而與之相關的環境權理念亦隨之得到了迅速發展。環境權從20世紀60年代提出之后日益深入和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歐洲人權會議逐步接受了環境權的理念并將環境權作為基本人權加以肯定。1973年維也納歐洲環境部長會議制定了《歐洲自然資源人權草案》,將環境權作為新的人權并將其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的補充。1972年聯合國召開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環境權首次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并在《人類環境宣言》中加以明確確認。隨著環境權理念為人們逐漸接受,學者們也對環境權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釋義概括。蔡守秋認為:“環境權為環境法律關系主體就其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承擔的基本任務”;呂忠梅認為:“環境權是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和利用資源的權利”;陳泉生認為:“環境權是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有適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環境,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基本權利”。在《環境科學大辭典》中,環境權解釋為:全體社會成員所享有的在健康、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權利,包括生命健康權、財產安全權、生活和工作環境舒適權等。j·g·merrills在其《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uman rights:conceptual aspects》一文中尖銳地指出環境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他從5個方面反思了環境權研究的現狀,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出必須明確環境權概念的確定性和一致性問題。筆者認為在環境權研究蓬勃發展,學者們普遍承認環境權的基礎上,我國應該致力于明確環境權概念的一致性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從而集聚有限的學術資源促進環境權的進一步發展。基于自由權和發展權而發展起來的環境權是環境法學的理論基礎,其應該作為一種基本人權而為國家憲法所確認,只有當環境權明確入憲它才能對保護公民乃至人類的環境權發揮積極作用。作為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資源匱乏性國家,為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我國應該借鑒歐美國家的經驗積極探索,盡快將環境權明確寫進憲法,使之作為憲法性的權利而有力保障資源環境的保護及有效利用。
1 環境權的出路:理清人與自然的關系
環境權的存在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其法理和哲學基礎的,理清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更加明確環境權研究的出路。在環境權的研究發展過程中,由于環境權理念概念的不確定性而導致存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權觀和“生態中心主義”的環境權觀,但這兩種環境權觀都有其自身缺陷。人類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思想也不斷蛻變,對各種環境觀加以分析將不難發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觀才應是指導環境權理念發展的法理和哲學基礎。
1.1 古代“天人合一”環境觀
“古代‘天人合一’的環境觀以天為討論人類生存環境的出發點,以人類社會的生存需求為中心,以順天應人的實用理性為實現生存需求的根據”?!豆茏印分杏休d日:“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不可復振也”。當時人類局限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只能順應天理并將這種觀念運用到社會生活領域,指導人類社會生活實踐。人類對環境的關注僅僅建立在順應天意的物質層面即向大自然索取所需的層面上,這時候人類只是適應環境而并不關注環境對人類生命本身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說此時的環境觀是人適應自然、人與自然的局部和諧與發展的環境觀念。
1.2 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環境觀
作為一個在自然界中占支配地位的物種,人類從其建立起有組織的社會以來就以自己的利益為目標為中心改造著自然環境,并將環境資源作為財產和所有物加以占有,這就是所謂的人類中心主義。也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人類在滿足自己物質利益需求的同時也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環境問題,環境危機隨之而來。當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時,一些生態學家提出了生態中心主義觀點:他們認為人類只是大自然中對其他有生命物種沒有任何特權的一個有生命物種,人類在實際生活中僅僅根據他們固有的天性而利用環境資源,人類僅僅是依賴環境資源為生而已。無疑,這給人類法律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顯然一個以生態中心主義的國家法律體系是無從產生的,人類法律只會遵循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而規范自己的法律體系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
在人類中心主義基礎上構建環境權觀念是以人類為中心而將其他生物物種排除在環境權利之外,它是依據整個人類法律體系而構建的。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利益問題,過去如此,將來也如此,所謂利益,只能是人的利益。環境權的保護無可厚非應當從人類自身利益出發,但如果不考慮其他生物的環境利益,只是為了當代人類生存,即使對后代人生存也只通過“物競天擇”達到“適者生存”,顯然極有可能會陷入以當代人類為中心而無視自然的傾向,不利于環境資源的保護,也不足以應對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危機。
以生態中心主義為基礎來構建環境權理論的一個主要觀點即是將整個生物界的生命物種作為權利主體,認為自然享有權利包括“重要的、瀕危的物種具有生命權和良好的生存權,主要的動、植物具有清潔空氣、清潔水權,河流、沼澤等具有不受侵害的權利”,給環境權立法帶來了難題。法律只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行為,非人類生命不能夠行使其權利也不能夠承擔相應的義務,因而它不能為法律所調整。保護生態環境及其他物種只是為保護整個地球的和諧發展而對非人類生命的人道主義關懷,絕不能理解為賦予其法律上的權利。生態中心主義環境權觀將完全顛覆傳統法律體系,因而是不太現實的。
1.3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環境觀
從古代的“天人合一”到“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中心主義”再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循環,最終回到和諧發展才是符合自然客觀規律的。只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人
轉貼于
類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離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只會自取滅亡。筆者認為構筑環境權理念不應該簡單地吸收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某些觀點來作為理論基礎,我們的環境權觀念應該從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同時避免極端的以生態中心主義否定傳統的法律思想,在此基礎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環境法以實現雙重和諧的發展機制為最終關懷,和諧必將會成為整個環境法的主導精神”。只有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處于一種和諧發展的狀態之中,才能確保當今和未來世代的環境權。
2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
蔡守秋教授曾經說過“目前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修改、充實、明確和突出環境權的問題”,20多年之后這句話仍然對環境權適用,依然還是沒有突破性的進展。環境權不能禁錮于傳統法學的樊籬,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構筑環境權理念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嘗試路徑。
自然法則是不變的,環境權的保護也必須在遵循自然法則的基礎上去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不同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權觀。雖然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注重人類本身的利益、不改變傳統法律觀念體系、不將其他生命物種作為環境權的主體,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觀更強調和諧基礎上的環境權利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本質上就是一種“限制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權觀,它以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為基礎賦予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有良好環境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本權利,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環境權理念。這樣既保證了人類本身的環境權益的保護,又保證環境資源不至于被人類肆意掠奪,從而使二者達到和諧發展的目標。
確立和實現環境權是為了達到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目的,因為環境是每個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而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基礎上的環境權理念更宜于從和諧的角度出發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和后代人的環境權益,不至于陷入越來越深的環境危機之中?,F今環境污染和破壞、自然資源的匱乏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條件,當代人和后代人的環境權要求更為強烈。環境權保護的理想結果應為環境質量的改善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發展,無疑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才可能最好地保護這種結果的出現。
作為一項脫胎于自然權利的新型權利,環境權需要獲得憲法保障而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并通過部門法提供具體的保護途徑,真正使得環境權成為保證人類生存發展的法律保障并且落實到實處,即環境權需要盡快完成從應有權利向法定權利和實有權利的轉化。環境權是一項新型人權,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它既是一項法律權利,同時也是一項自然權利,是不能剝奪的。環境權已是多數學者承認的應有權利——人權,還應該進一步使環境權法律化、制度化。實有權利是權利價值的最高表現形式和權利追求的最終結果和歸宿。環境權的法律化,實質上是其從應有權利到法定權利的轉化,這種轉化包括在國內法和國際法中轉化兩個層次。從應有權利向法定權利再向實有權利轉化應該作為環境權實現的基本發展形式。法定權利為應有權利向實有權利過渡創造了條件和基礎,但也并不等于所有的法律規定都可以轉化為現實的權利,環境權的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就需要走環境權憲法化、具體化的道路,賦予環境權主體根本性的和具體的權利,才能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深入人心得到有效實施,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和有序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是順應自然規律的,也是符合時展潮流的,和諧發展才是根本。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不可避免地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也是維護人類物種的必要措施。但是遵循客觀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能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保證人類世展的利益。對環境法律的基礎性權利——環境權,也應該辯證地看待:我們不能僅以生態中心主義構筑環境權,但可以吸收其中保護生態利益的合理觀點;完全的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權觀也不利于環境資源的保護,因此應該對之進行必要的限制??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最符合人類自身的發展,將之具體化、憲法化會促進環境權得到更好的確定和發展。
3 和諧發展理念下的環境權現實意義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危機,在憲法和相關立法中明確規定環境權已經刻不容緩。而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基礎的環境權理念對環境權的確立及環境法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促進環境法律的發展
每個部門法都是以一定的法律權利的存在及保護為前提條件的,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也應該有其自身存在發展的基礎性權利——環境權。雖然現在對環境權的研究在不斷進行,但是它仍然處在理論探索階段,環境法在保護內容方面缺乏環境權從而導致環境法保護權利的缺失,使環境法僅僅成為容納諸部門法對環境問題采取法律措施的綜合體。就環境權而言,由于當代社會在長期的法律實踐基礎上已經圍繞傳統法律觀念建立起了相對穩固的社會關系,因而環境權理論的提出將極易與傳統法律觀念發生沖突。
環境立法的目的應當是在維護人類自身生存利益的前提下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世代間的平衡,并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得以實現。環境權的和諧發展理念以和諧發展為基礎,它不否認傳統的法律觀念而在此基礎上構建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利,有利于其作為環境法的核心權利早日確定。環境權在環境立法中得以體現并確立使得環境法有其自身存在發展的基礎性權利,會促進整個環境立法的發展推進,最終促進環境法律得以繼續發展。
3.2 促進環境權的司法實踐保障
我國環境立法對于保障環境權不夠完備、不夠具體,而與之相比環境權在司法實踐中的保障更是非常欠缺。傳統的理論和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或削弱了司法救濟對環境權的保障功能,環境權在司法實踐中很難進行操作與保護,但我們仍需積極探索,促進其在司法中的實際應用。環境權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能夠積極推進環境權作為環境法的核心權利確定,從而推進環境權的具體環境立法,保障環境權在司法實踐中得以維護。
環境權的理論以其在法律上沒有具體規定,性質和內容不定,主體不一等原因而在判例上遭到否定。在司法實踐中,以環境權為訴訟理由的訴請遭到否定的理由大概有如下幾種:將憲法關于環境權的有關規定解釋為程序性的規定或綱領性的規定,認為不能根據這些規定直接取得具體的環境侵害請求權;認為環境權是針對環境而言的利益,這種利益不能說是應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只不過是反射性利益;還有的認為環境權的內容和范圍、環境權的主體范圍不明確,無法具體適用;也有人認為,環境是公共利益,任何個人不能成為它的利益主體,因而原告不符合訴訟主體資格等。這就需要在研究和實踐中努力克服環
轉貼于
境權的“綱領性規定說”或“抽象性規定說”,通過修憲或者憲法解釋途徑確認環境權作為具體性的憲法基本權利,從而有效地拘束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國家權力。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基礎保護環境法律關系主體的環境權利,應該是一種具體性權利。將之作為具體性權利寫入憲法予以保護,憲法的該條款就會具有審判規范性效果,司法權亦應對此條款負有實施司法保障的法的義務。另外,隨著我國法治的不斷推進和法制化的發展,也可以借鑒歐美國家的程序作法予以保護:通過環境權人權化的學術主張,從人權的角度將環境權變成現實的法律實踐,并通過人權法院、憲法訴訟來強化公民環境權意識,以及通過創制新的程序和信息工具來保障公民的環境權,然后在社會取得共識的情況下,逐漸將其納入憲法化、具體化和公民權化的發展軌道。在環境權入憲以后,著手解決環境權在部門法中的具體化問題,并使其通過訴訟程序得到保障。通過以上途徑就可以推進環境權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環境權的保護真正落到實處。
3.3 推進可持續發展
在世界可持續發展思潮的影響下,我國也提出轉變觀念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法律制度的構建,而法律的發展也會產生反作用促進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只有增設新的環境權,才能實現對環境的充分保護,促進生態平衡,保證人的生存、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更利于從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后世人的環境權益。在環境危機和資源匱乏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情形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權理念才能達到環境質量改善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想結果。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人類在追求自己利益時會更多地考慮環境資源的因素而不會無視自然規律.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目標,促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園林;培育環境;規劃設計
環境的物質基礎是自然存在的,環境雖然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但是不可創造,因此我們對園林的規劃設計也必須是一種培育的過程,培育園林的說法比當前提倡的創造園林的說法更合適。
1、環境的內涵
在環境科學中,一般認為環境是指圍繞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稱。在世界各國的一些環境保護法規中,往往把環境中應當保護的環境要素或對象稱為環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所規定的環境是指:“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盡管環境所包含的范圍并不僅限于上述法定范疇,然而環境保護法所指明的環境范疇,則是環境管理的法律依據。因此,環境是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并互相影響的空間中各種要素的總稱。?
環境具有自然性,這是由環境的自然因素決定的。環境的組成要素中雖然包含著人類生活和發展帶來的社會因素,但是人類以及其他任何生物必須要生存在環境提供的自然因素DD空氣、水、陽光、土地等物質要素的基礎之上,因此環境的身上已經被深深地打上了自然性的烙印,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雖然為了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更加適宜,人類在自然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創造,如建造城市、圈養動物、種植植物等等,但人類必須生活在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之上,人類不能不利用自然憑空創造一個環境出來。脫離了自然談環境無異于建造空中樓閣。至于我們普遍的說法“創造一個環境,”不過是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而已。
2、培育環境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大氣、水源、土地、草原,這些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環境的物質基礎;而森林、礦藏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證條件。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憑借地球環境所提供的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打著創造適合人居環境的旗號下,開發利用環境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也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問題,現在人類冷靜下來,開始思考環境和人類之間的關系,并采取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措施,如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創建和諧社會、和諧環境等。其實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中,中國古代的人已經認識到了這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如師法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等等,這些理論即使是在現在也仍不過時,可以作為我們對環境保護性開發利用的理論依據。
因為環境具有自然屬性,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其固有的個性,結合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需求,來開發、利用,并加以保護。不能妄想去創造一個環境,而是要學會發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教育我們,忠告我們,并啟發我們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就像母親教自己孩子說話、走路、奔跑一樣,熱愛環境,培育環境,使其充滿無限的愛。因此環境不能夠隨心所欲地創造,培育環境比創造環境更貼切。
3、對園林的規劃設計是一種“園林培育”
園林規劃設計的主體是城市園林綠地,作為城市環境中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種環境。所以,對園林的規劃設計也應該是一種“培育”,即培育一個園林。?
園林規劃設計就是要在城市中創造一個更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具體講即為城市居民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目的。就是利用具體園林中的自然要素(如處于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山石、水體、植物等),通過直接使用,或借助借景、對景、露景、框景等造景手法,或通過工程技術方法,堆山、理水、配植植物、營造建筑等,使人與園林環境自然和諧地共居。
世界環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那么20xx年世界環境日是什么時候哪一天?世界環境保護日的由來是什么?世界環境保護日的宗旨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跟查字典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xx世界環境日時間:20xx年06月05日,農歷五月初一,星期日每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這是聯合國確立的關于保護環境的紀念日。設立世界環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環境日也是聯合國提高全球環境意識、敦促各國政府對環境問題采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
世界環境日由來1972年6月5日~16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研究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出席會議的有113個國家,共1300多名代表。會議討論了當代世界的環境問題,制定了對策和措施。這次會議提出了響徹世界的環境保護口號:只有一個地球!會議最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簡稱《人類環境宣言》),以及包含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呼吁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類環境宣言》提出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規定了人類對環境的權利和義務,呼吁“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而保護和改善環境”,“這個目標將同爭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兩個既定的基本目標共同和協調地實現”。會議建議將大會開幕日這天作為“世界環境日”。1972年10月,第27屆聯大確立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
世界環境日宗旨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政府對環境問題的注意并采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
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這一天開展各項活動來宣傳與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當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并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發表環境狀況的年度報告書。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共同家園,然而由于人類常常采取亂砍濫伐、竭澤而漁等不良發展方式,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正使生態系統滑向不可恢復的臨界點,如果地球生態系統最終發生不可挽回的惡化,人類文明所賴以存在的相對穩定的環境條件將不復存在。
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要求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