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10: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藥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我是一名普通的調劑工作者,已經從事本項工作20余年。在這20多年期間醫院可以說沒有吸納中醫藥方面的新生力量,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才嚴重匱乏,原因認為如下。
中醫醫療項目價格偏低
據對全國102所中醫醫院現在執行的國家公布的97項中醫醫療項目價格的調查,在計算出了成本的54個項目中,有40項處于虧本狀態,虧損項目將近3/4。另外,就醫院而言:①看中醫的患者大部分為門診治療不需要住院:中醫藥治療慢性病、疑難病、各種腫瘤效果很好,而這類病人基本上不需要住院,在家口服藥物就可以,因此給單位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比較小。②調配過程需要的人力較多:中草藥的調配過程也比較麻煩,需要的人員較多、調配處方既費時又費力。③藥品損耗大、炮制過程需要敷料:炮制過程麻煩、需要的敷料多、藥品損耗大、儲藏條件要求高,因此中草藥的成本比較大,而產生的效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也是各級醫院不重視中醫藥的主要原因。
從事中醫藥的人才嚴重匱乏
現在報考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是越來越少。中醫藥人才出現了嚴重短缺的問題。有關統計結果表明,1949年全國西醫人員僅有8.7萬人,而到2001年已達到175萬人,增加了20倍;中醫人員1949年全國有27.6萬人,到2001年為33.4萬人,僅增加了21%。在全國當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1名中醫。
中醫藥服務領域在縮小
國務院研究室與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當代中醫藥發展與管理改革研究》報告:“目前全國有2800多所等級中醫院,但沒有1家是真正傳統的中醫院,幾乎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據統計2011年全國中醫院的藥品收入中中藥只40%,西藥則60%”。另有資料表明,我國中醫醫院普遍存在“三低”現象,既中醫治療率低、危急重癥就診率低、中草藥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醫藥治療的更少。
具有5000年歷史的國粹-中醫藥,正面臨著炮制技術流失、行業后繼無人、服務領域縮小、藥材質量下降等諸多問題,這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過去數年來,國外企業悄悄以合資、獨資等形式介入中國中藥飲片的生產。這導致中藥核心技術-炮制技術正在大量流失,而且中國本土的中藥飲片質量、技術繼承更是令人擔憂。中藥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其中中藥材是中藥飲片的原料,而中藥飲片是中成藥的原料。所有環節中中藥飲片最為關鍵,中藥的療效也就是中藥飲片的藥效。中藥的炮制歷史久遠,經過炮制可以讓中藥材降低毒性、增強療效、保證用藥安全,中藥飲片的炮制技術是中藥的核心,擁有5000年歷史的中藥正面臨一個嚴重的考驗。但是進入21世紀的人們關心生存質量的提高,渴望綠色醫藥,為中醫藥學學科建設和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而且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其有效的實踐和豐富的知識中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繼承發揚中醫藥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以滿足時展和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解決我國廣大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醫療保健作用。在提高醫療保健水平和覆蓋范圍的同時降低醫療費用和成本是中國和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中醫藥具有易于普及和“預防、治療、康復、保健”一體化的醫療模式,能夠為民眾提供“簡便、有效、價廉”的醫療保健服務,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將有可能為現代社會提供新的醫療保健模式。醫學模式的轉變為中醫藥充分發揮作用創造了有利條件。“生物-社會-心理-環境”醫學模式的建立,改變了西方生物醫學模式只重視“病”而忽視“人”的問題。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科學發展觀,以及疾病防治戰略的“前移”和重點的“下移”,為中醫藥發揮整體觀、辨證觀、個體化思想,對疾病、亞健康狀態進行防治和綜合調理,在延長生命的同時提高生存質量的優勢創造了機會。中醫養生將成為“現代人的健康方式”,養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這是中醫最大的一個特色和優勢,不僅可減輕疾病的痛苦而且還可以節約醫療開支。許多慢性病、疑難病很多都是因為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引起的,如果我們能將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靜養、茶道、按摩、針灸、藥膳、太極拳等具有促進人們身心健康作用的系列養生活動推廣開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因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疾病的發生。西醫雖然已經十分發達和非常先進,仍然不能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不能治療所有的疾病,甚至在治療的同時還會給患者帶來新的麻煩和痛苦,這就是西醫主張的對抗治療破壞了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大量使用化學藥品必然會帶來一系列可怕的不良反應。在我國,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十分普遍,由此產生的細菌耐藥性正在逆轉醫學的進步,人類一旦感染了這些耐藥細菌,將會帶來嚴重后果。例如:患者死亡率增加;住院時間延長;用于治療的費用增加(選用昂貴的抗生素,數種抗生素合用,使用抗生素的時間延長);與治療相關的醫療開支增加;感染并發癥增加;增加耐藥細菌散布傳播的機會。因此,應該采取下列各項措施以保障中醫藥事業的有效良性發展。
加大投入:國家支持中醫藥創新發展,形成項目聯動機制。國家和地方加大中醫藥科技經費投入,同時引導企業增加研究開發的投入,積極吸引社會投資和國際合作資金,形成支持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體。
政策扶持:制定若干鼓勵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法規,推動適合中醫藥特點的標準規范的建立與完善,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和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廣、共享機制;制定積極的人才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吸引跨學科人才和海內外人才,建設一支多學科、跨領域的人才隊伍。
組織協調:加強中醫藥發展戰略和機制研究,協調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推動本規劃綱要的實施,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特色和優勢條件,積極支持組建以中醫藥現代化為目標的區域科技協作共同體,引導企業和社會參與,促進本規劃綱要目標的實現。拓展國際合作方式與渠道,通過政府、國際組織、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推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
發展教育:創造一個利于中醫醫生成材的社會環境,讓中醫醫生的水平能夠與時俱進,在一個以中醫理論、中醫臨床為核心的前提下來振興中藥。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才,沒有未來。現在的中醫教育不是在培養中醫人才,而是在西化中醫,改造中醫。這種教育模式不改變,中醫藥就沒有出路,更談不上現代化。
近幾年來看中醫的人越來越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生活,綠色環保觀念的不斷深入人心,人們對使用化學藥品心存芥蒂。中醫的自然療法,平衡人體陰陽的理念,調節人與大自然關系的做法以及天然中藥的使用,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濟越發展,科技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中醫就會有更大的需求,有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藥法 ; 特點 ; 問題 ; 對策
【Abstract】The Chinese medicine has develop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having abundant clinical experience, special theories system, outstanding treatment result,it is a precious wealth in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 time with disease over a long period.and it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because of history , cultural,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as strong impact and rigorous challenge, how to treat the Chinese medicine ? How to research the Chinese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the Chinese medicine ? This article sets out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edicine law, emphasizing analyse the existent lawmaking problem in our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evelopment and elicit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
【Keyword】Chinese Medicine law; characteristic ; problem ; countermeasure
中醫藥法是伴隨著中醫藥科學的發展而逐步興起的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目前,已成功將中醫藥立法的國家和地區有新加坡、越南、泰國以及加拿大卑詩省、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等,中醫在世界范圍內的立法呈現出樂觀景象。由于各國衛生保健發展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狀況及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因此中醫藥立法也有很大差異,但總體上看,世界各國對中醫藥的立法,都有相同之處。 [1]
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中醫藥法具有許多不同于傳統部門法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其有別于其他部門立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我國,中醫藥法就是指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以調整中醫藥社會關系、保障人們的中醫醫療權益為目的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與我國其他部門立法相比,我國中醫藥立法雖起步較晚,但其發展較為迅速,目前,我國中醫藥法的內容已經涉及到醫療機構、從業人員、中藥品種、中醫藥教育等許多領域,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因此,研究中醫藥法的特點及我國中醫藥立法現有的一些問題,并探討完善我國中醫藥法的途徑和對策,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醫藥法的特點
作為一個法律部門,中醫藥法與其他法律部門一樣,也具有法律的一般屬性,但由于它所調整的是中醫藥醫療及其發展而引發的各類社會關系,從而決定了其必然具有某些自己的特征。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綜合性
與其他的部門立法相比,中醫藥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一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說明:首先,就調整對象來看,中醫藥法的調整對象是中醫藥社會關系,具體的就是指因中醫藥教育、認證、醫療、管理、規范、發展而形成的各類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是由許多種社會關系共同構成的,所以它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關系。其次,調整對象的綜合性,決定了中醫藥法所采納的調整方法和手段也是具有綜合性特征的。再次,從體系上來看,中醫藥法律體系是一個較為龐雜的法律體系,該體系中不僅包括了其他法律部門中的許多調整中醫藥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以及大量的技術規范、標準和操作規程等等,可見,中醫藥法律體系也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特征。
(二)倫理性
倫理道德是醫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中醫藥法的調整對象是中醫藥社會關系,所以,其在對中醫藥臨床醫療活動調節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倫理與道德問題。這就要求中醫藥法做到以下兩點,即:它既要對某些傳統的倫理道德規則做出評價,同時又要對某些新的倫理道德規則做出評價,以決定是否應予以認同和保護。這樣一來,中醫藥法必須將某些基本的倫理道德原則納入自身的調整體系,并上升為法律規范;同時對那些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加以禁止。因此,中醫藥法具有濃厚的倫理性。
(三)科技性
中醫藥法的調整對象不僅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還包括人類與生物圈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中醫藥法就必須要建立在中醫藥科學的基礎之上,就必須要遵從基本的中醫藥科學規律,如中醫學理論中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兩個特點,對人體的生理有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體質學說四部分,以及對疾病、防治的病因、發病、病機學說。[2]中藥的基本理論還有中藥來源、產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以及臨床應用規律等等。[3]這就是中醫藥法的立法基礎。而中醫藥科學的技術性決定了中醫藥法必然也具有科技性的特點。表現在:首先,中醫藥法必須將中醫藥科學的某些成果作為自身的內容之一,如我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試行)》中關于中藥等術語的解釋就明顯是中醫藥科學成果在中醫藥法中的反映和體現;其次,在中醫藥法律體系中,擁有大量的中醫藥技術標準、規范和操作規程,如我國的《中藥材GAP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試行)》等。
(四)預見性
中醫藥法是以保護中醫藥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為目的的,而中醫藥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中醫藥法必須正確預測中醫藥科學技術的效應,并在此基礎上對有關的中醫藥科技活動作出恰當合理的引導和規制。一方面,中醫藥法要保障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中醫藥創新權,另一方面,它又要對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權予以必要的約束,對那些可能產生社會危害后果的行為加以嚴格規制。這就使得中醫藥法在立法過程中必須特別注重超前立法的原則從而在立法內容上具有極強的預見性。[4]
二.我國中醫藥立法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醫藥立法起步相對較晚,其內容涉及到了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教育科研、藥品監管、中醫藥標準等領域,雖然擁有了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規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制定程序規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服務管理基本規范》、《鄉鎮衛生院中醫藥服務管理基本規范》、《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獎勵管理辦法(試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等,然而,就總體來看,我國的中醫藥立法還存在許多問題。表現在:
(一)立法步伐滯后,缺乏預見性
立法滯緩是我國各部門立法的一大通弊,在中醫藥立法領域,這一弊病更加明顯和突出。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我國中醫藥方面的立法不論從數量還是從廣度都比起其他部門法去之甚遠,直到1982年才由衛生部制定并頒布了《全國中醫醫院工作條例(試行)》。再如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建國后相關的法規《人事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執業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執業中藥師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及〈執業中藥師資格認定辦法〉的通知》卻直到1995年初才姍姍而來。這充分暴露了我國中醫藥立法的滯后性。
(二)法律體系不健全
法律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5]總體上來看我國中醫藥立法體系還遠沒有健全,甚至嚴格一點來說,這些立法還難以真正成為一個體系。其主要表現在:在我國中醫藥法律體系中,還沒有一部能夠承擔起“領頭羊”作用的基本法,這就使得我國中醫藥法群龍無首,難以真正成為一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內部協調一致的法律體系。
(三)內容不完善
當前,我國的中醫藥立法對中醫藥科技活動的規制基本上還只是采用行政法律規制一種形式。表現在具體法律制度上是我國尚未建立中醫藥科技活動的民商事制度和刑事制度;另一方面,某些有必要法律化的倫理道德原則或規則尚未被納入我國中醫藥法之中。例如,知情同意原則等,都顯然還沒有明確成為我國中醫藥立法的規則,這也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中醫藥立法內容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完善我國中醫藥立法的對策及建議
法律并不總是消極地承認現狀,它還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秩序的一種勾畫、設計和引導。為此,需要立法者在總結經驗、認識現實的過程中,正確把握立法的基本要求和規律,分析事物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便做出科學的預測。[6]
(一)國外的中醫藥立法
1.中醫藥立法在美國
1971年以后中醫針灸在美國出現的“針灸熱”,使加州的中醫針灸展現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景象,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適時出臺了加利福尼亞州針灸條例和針灸執照法。后來加州在1980年通過了《中醫行醫規范法案》,該法案對中醫的執業行為進行了規范,規定了中醫師可以使用的行醫方式。目前,在美國針灸是以州法律的形式被列為醫療手段,中醫藥總體上已逐漸為美國衛生行政部門所接受,并被批準為公眾合法的醫療保健手段。 [7]
2.中醫藥立法在澳大利亞
2000年5月3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通過了《Chinese Medicine Bill》(中醫注冊法案),這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中醫注冊法案。該法律執行后,維多亞利州的中醫行業已經逐漸洗脫江湖郎中的習氣,改變了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中醫生形象,中醫師的執業行為走上了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并且,有多家保險公司承保中醫治療保險,包括診費和針灸費,治療者可按比例由保險公司償付在中醫藥方面就診、吃藥的費用。中醫師有資格使用醫生(doctor)的頭銜,并被賦予處方權。中醫同西醫一樣,具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 [8]
3.中醫藥立法在新加坡
新加坡傳統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發表了《傳統中醫藥報告書》,對新加坡中醫藥狀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議。2000年國會通過了《中醫師法案》,從而確立了中醫藥在新加坡的法律地位。現在針灸師注冊工作已經完成,一些綜合性現代醫院已設針灸科,新加坡的中醫藥事業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內將大幅度發展. [9]
(二)我國《中醫藥法》的立法構想
1.中醫藥法的名稱
關于中醫藥法的名稱,學術界提出了兩種主要的選擇方案,一種方案是制定傳統醫藥法,其中包括行中醫藥、民族醫藥與中西醫結合等內容;另一種方案是制定中醫藥法,非中醫藥的部分不納入立法范圍。在科學上中醫藥學可以表述為:“以系統科學的理論、方法,研究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醫學體系。”[10]而西醫生物醫學的定義是:“以還原性科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層次上的結構與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學體系。”[11] “中西醫結合”不是相對獨立、成熟的醫學體系。它更不能與中醫藥學與民族醫藥學相提并列。而民族醫藥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其中包括藏醫藥、蒙醫藥、維吾爾醫藥、傣醫藥、壯醫藥、苗醫藥、瑤醫藥、彝醫藥、侗醫藥、土家族醫藥、回回醫藥、朝鮮族醫藥等等。[12]它與中醫藥也不是同一范疇的事物。所以在界定我國的中醫藥法的范圍上,只包括中醫、中藥兩個方面,不應該包括民族醫藥和中西醫結合的部分,即采用第二種方案。
2.中醫藥法的宗旨及基本原則
(1)我國中醫藥法的宗旨應該是:保護人體健康,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步伐,支撐中醫藥事業的全面、快速、協調發展。以往法律原則總是把人的本位置后,而中醫藥法則應該把保護人體健康放在首位,這不僅是由于本法的性質決定的,更是由于現代法學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只有保護好了就醫者的健康,中醫藥事業才能在全社會更好的繼承與發展,才能更好的進行現代化和國際化。
(2)中醫藥法的基本原則是貫穿中醫藥法之中, 指導中醫藥法制定、執行、遵守以及解決醫患糾紛的基本準則。筆者以為,我國中醫藥法的原則大致上有:繼承與創新并重原則、中醫中藥協調發展原則、現代化與國際化相互促進原則、多學科結合原則。具體來說,繼承是中醫藥發展的基礎,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兩者并重,才能更好的發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開展新實踐,爭取新突破;中醫是中藥應用的指針和開發的源泉,中藥是中醫醫療保健的主要手段,中醫中藥協調發展,才能使中藥研究成果為中醫臨床服務,促進中醫藥發展;國際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現代化是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兩者相輔相成,所以要互相促進;中醫藥理論融合了多學科的知識,多學科結合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然途徑,通過多學科、跨領域的發展才能博采眾長,有所突破。[13]
3.政府在扶持、發展中醫藥方面的職責
(1)加大投入
集成國家相關計劃支持中醫藥創新發展,形成項目聯動機制。比如可以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藥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絡”。[14]
(2)政策扶持
制定若干鼓勵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法規,推動適合中醫藥特點的標準規范的建立與完善,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和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廣、共享機制;制定積極的人才政策。條款中可以規定“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及名老中醫設立多種形式的中醫醫療機構,開展相關診療服務” ;“國家鼓勵中醫藥開發、研究的國際交流合作,鼓勵中醫藥的醫療、教學、科研機構依法到境外開展醫療及學術交流活動”。 [15]
(3)組織協調
加強中醫藥發展戰略和機制研究,協調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推動本規劃綱要的實施,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特色和優勢條件,積極支持組建以中醫藥現代化為目標的區域科技協作共同體,引導企業和社會參與,拓展國際合作方式與渠道,通過政府、國際組織、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推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
4.醫療機構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并按照《中醫醫療機構管理辦法(試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后,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5.從業人員以及執業規范
從業人員的規范包括考試和注冊、執業規則、考核和培訓等方面,我國目前的中醫師準入基本上能夠貫徹《執業醫師法》考試和注冊的要求。[16]執業規范應該包括診療、繼續教育、保護患者、完成病歷、緊急救治、知情同意、突發事件的災害防治等方面。
6.中藥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
由于中藥成份的復雜多樣性,因此,應該在中藥的生產、經營、管理的法律規范上彌補質量控制的不足,充分體現“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的基本原則。可規定,申請已有國家標準的藥品注冊,一般不需要進行臨床研究。需要進行臨床研究的,化學藥品可僅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需要用工藝和標準控制藥品質量的中成藥和生物制品,應當進行臨床試驗。對一些可能導致品種質量差異的注冊申請,應該規定進行臨床研究從而保證申請注冊的品種上市后的安全和有效。于中藥的特殊的用藥歷史,以及其活性成份的復雜性,有時僅改變一些工藝條件又不足以改變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故需規定,改變劑型或生產工藝時,如果生產工藝無質的改變,可減免藥理、毒理和臨床的申報資料。
7.教育與科研創新制度
按照我國中醫藥發展的具體情況,其教育體系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模式:大學教育模式、繼續教育模式、傳統師傳模式。前兩種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而后一種有的專家認為已經過時或者不可信,實際上,我國中醫藥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這不僅體現在中醫藥教育投入資金的流向上,更反映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上,我國中醫藥人才分布不均,水平層次不一,在農村很多地方主要是傳統師傳模式,即“鄉村中醫師”、“民間中醫師”,所以政府加大對中醫藥的投入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在這些方面下大工夫,例如立法中可以將“地方政府通過對鄉村中醫師、民間中醫師進行培訓,承認其執業資格,保護其執業行為,并創建相應的執業環境。”
關于科研創新制度,需要建立中醫藥創新發展平臺,如立法可以規定,“國家建立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及其運行機制,通過重點研究室(實驗室)、臨床研究中心和產業化基地建設,以及中醫藥基礎數據庫和國際化信息庫的建設,促進適應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需求的創新體系的建立,提高科技支撐能力。”
8.保障制度
國家可以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來促進我國中醫藥的發展,在地方政府要嚴格把關,防止將中醫藥事業經費挪作他用。立法可以規定“國家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藥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9.獎勵制度
我國中醫藥獎勵制度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闡述:(1)獎勵范圍:學科領域新規律、新事實、新概念的研究成果;中醫藥的基礎理論實質和客觀規律研究成果;中醫證候、診法、治療、針灸、經絡、中藥防治疾病的機制和原理研究成果;醫史文獻研究成果;軟科學研究成果;標準、信息研究成果。(2)申請途徑:其途徑可以分為申報和推薦兩種。申報是指由個人、集體申報。在推薦中應注意推薦人的范圍,例如可以規定由以下單位和專家推薦:①、省級中醫藥學會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各專科分會;②、解放軍中醫藥學會;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④、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有關部委局及直屬單位;⑤、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等學會。(3)評審:評審工作實行初審、終審的二審終審制。初審實行差額推薦,終審對初審推薦授予一等獎的項目進行答辨,并實行差額評定獎勵項目。申報獎勵的項目按創新性、科學性、實踐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個條件進行綜合評定。(4)公眾監督與爭議處理:公示制度,對公布的獲獎項目如有發現其有作弊行為的,應該規定其應該追究的法律責任。(5)獎金:可以成立國家中醫藥獎勵基金會,采用基金的方式專門管理和發放中醫藥獎勵資金。
10.法律責任
本法的法律責任對象的主要包括:中醫藥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教育機構、非法行醫的個人。可以規定給予相應的處罰。
(三)行業自治體系的建立——中醫藥行業協會的引入
根據國際慣例一個具有相同高等教育經歷、高超專業技能,執業道德要求較高的專業群體應當實行行業自治,因為行業自治能降低政府管制成本,加強群體自律,更好地為公眾服務。而要達到上述目的行業協會必須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強制和唯一)和懲戒性,并能在這一基礎上做好服務協調、自律和發展工作。[17]
目前我國法律在中醫藥行業協會的定位問題上沒有規定中醫師強制加入職業組織的規定,這一點將加大社會的管理成本,也對保護外資醫療機構的中醫師權益不利,尤其難以做到從道德上管理醫師,因此《中醫藥法》首先在這一點上有所作為,應當明確中醫師加入中醫藥行業協會的強制性,有了充分的法律基礎,則中醫藥行業協會組織自律、協調、服務、發展的功能就會更好地體現。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醫藥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也有待解決,運用行業自治組織,學習西方國家的一些成熟經驗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文章來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國外傳統醫藥立法的特點分析》,中國人大網。
[2]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0—24頁。
[3]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頁。
[4] 劉長秋,《淺論生命法的特點及我國生命立法的問題與對策》,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上海,200020。
[5]張文顯:《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98—100頁。
[6] 喬克裕:《法理學教程》,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1頁。
[7]文章來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國外傳統醫藥立法的特點分析》,中國人大網。
[8]文章來源:《中醫藥立法在澳大利亞》,中國中醫藥報, 1849.cn,2006年3月15日。
[9]靳士英:《中醫中藥在新加坡》,《現代醫院雜志》,2002年6月第2卷第3期。
[10] 李致重:《中醫復興論》,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第9頁。
[11] 李致重:《中醫形上識》,香港奔馬出版社,第190頁。
[12] 文章來源:cmam.org.cn/news/2005425154513.htm,《中國民族醫藥簡介》,CMAM信息中心,
[13]《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14] 文章來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國外傳統醫藥立法的特點分析》,中國人大網。
[15] 文章來源: 同上
[關鍵詞] 糖尿病;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a)-094-02
中醫藥在長期臨床實踐積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對糖尿病的治療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由于中西醫理論的巨大差異、中醫治療糖尿病臨床研究的質量問題及療效評價方法和標準尚未統一,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優勢和療效難以得到廣泛認可。
1 治療糖尿病的中醫藥物
1.1 中成藥
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有玉泉丸、參芪消渴顆粒等。隨著現代藥理學的發展,降糖模型建立,中醫藥工作者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結合降糖效果,經過藥理篩選,又開發了一系列以降糖為主、改善癥狀為輔的中成藥方劑。適用于輕、中型糖尿病的中成藥,如降糖甲片等。具有明確降糖效果的中成藥,例如以番石榴葉提取物制成的消渴降糖膠囊,以黃連、黃芪、金銀花組成的金芪降糖片等。后者不僅能改善機體糖代謝和脂質代謝,同時恢復了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乳酸和促進肝糖元合成。
1.2 單味中藥
中醫治療糖尿病常使用復方,而較少使用單味藥。但單味藥是組成復方的基本要素,其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是復方發揮整體臨床療效的物質基礎。因此,無論從提高組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還是從開發治療糖尿病新藥的角度出發,對降糖單味中草藥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來,中醫藥工作者對中醫古籍所記載的治療消渴病的中藥也進行了大量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寫的《中華本草》[1]記載,現代藥理實驗證實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藥有100余種,臨床上常用的有人參、地黃、知母、黃連、大黃、馬齒莧、荔枝核、黃芪等。其中《中國藥典》[2](2005年版)收載42種,均為臨床和民間常用藥物,以植物藥為主,有人參、三七、山茱萸、山藥、女貞子、天花粉、五加皮、川烏、紫草及黃連等40味;動物藥為白僵蠶、蛤蚧2味。陳仁壽[3]曾對以上藥物進行性效分析,其中以苦、甘和寒、涼性味為多,其功效以清熱、滋補為主,這與消渴病的治療原則基本相符。
2 糖尿病中醫療法的優勢與不足
2.1 優勢
2.1.1 中醫治療糖尿病作用緩慢,但屬治本范疇,對慢性并發癥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中藥可以把養陰、健脾、益氣、活血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從而可以根治糖尿病。
2.1.2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較單用中藥或單用西藥為優。從目前臨床所用或即將應用的降糖藥物來看,西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應,甚至是很嚴重的不良反應,如導致低血糖、乳酸中毒等,中藥正好有自己的優勢,并且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2.1.3 中醫治病強調陰陽平衡,整體調節。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明顯改善癥狀,標本兼顧,療效穩定,而且能更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種并發癥的產生。
2.1.4 藥物內服與藥物外敷、針灸、氣功、按摩、體育運動等多種療法的結合運用,可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2.2不足
2.2.1 許多中藥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及機制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深入。
2.2.2 中醫藥絕大部分是復方湯劑或中成藥,全國統一的辨證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不一,這就為療效判定、經驗交流帶來很多不便。
2.2.3 中醫藥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較差。
2.2.4 目前,中醫藥對糖尿病的治療藥物尚無像胰島素那樣療效肯定、降糖迅速的中成藥或單驗方問世。
2.2.5 劑型有待改革。傳統的湯劑和口服液不易保存,給慢性糖尿病患者的長期用藥帶來不便。
3 現代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前景和發展趨勢
3.1 強調綜合治療
限于目前的醫學水平,糖尿病還是一種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持續的醫療照顧。與現代醫學類似,中醫也應強調綜合治療。節制飲食、避免高粱厚味,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根據身體條件,制定合理、適當的運動計劃,亦為消渴的基礎治療措施之一。在治療全過程中,應貫穿對消渴患者的糖尿病知識教育,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從而堅持長期合理治療,對患者的預后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3.2 開發治療糖尿病的中藥新藥
糖尿病并發癥重在預防。尋找既能降糖又能防治并發癥的藥物是目前最理想的選擇。由于糖尿病并發癥的病變多呈慢性過程,所以開發作用持久、價格便宜且幾乎無不良反應的中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雖至目前尚未發現療效高于或等同于降糖西藥的中藥,但中醫藥工作者應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建立藥學界認可的、不同機制的降糖模型和選擇好相應的對照藥物,廣泛地從單味藥、驗方、小復方、活性部位及單體成分中篩選,開發具有多種降糖機制的、可以治愈糖尿病的中藥新藥。
4 小結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現代中醫的發展既要立足中醫藥自身特點,不斷挖掘中醫內涵規律,還要充分運用現代醫學科技及多種學科知識,最大能力地促進中醫藥的發展。我們新時代的醫者既要秉承歷史傳承的優秀經驗,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借鑒西方研究方式,用科學的方法推動中醫對糖尿病臨床與治療的新時代,得到世界的認同。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6389,6264,6666.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一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25.
[3]陳仁壽.降糖中藥的性效探悉[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2):959-960.
[4]趙暉,陳家旭.淺談中醫臨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醫藥導報,2005,11(11): 1-2.
[5]潘長玉.中國糖尿病控制現狀――指南與實踐的差距[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5,25(3):174-178.
關鍵詞:學習方法;中醫藥;中醫;中藥
學生們對中醫藥類課程普遍反映的問題是:“學起來很枯燥”、“要記的東西太多”、“記不住”、“難學”。本人從事中醫藥教學工作20年,在這個過程中,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們對該專業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在此作一總結。
1 聯系法
記憶的本質是聯系,聯系是記憶的基礎,所以聯系法是最基本的記憶學習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想辦法使可以相互關聯的知識點發生聯系,自然能增加記憶的效率。比如中藥“桂枝”有一個功效是發汗解肌,桂枝的“枝”和發汗解肌的“肌”音相近,可以發生聯系而加強記憶。又如“白芷”的功效,能除濕止白帶、通竅止痛,白芷和白帶都有一個“白”字,這樣就便于記住其止白帶的作用,而“芷”和“止”音同,發現了這個聯系,就利于記住其止痛、止帶的作用了。
2 比較法
常用于存在共性的不同知識點的記憶學習中,尤其在中藥學、方劑學課程中的應用尤為廣泛。比如每一章藥都是以該類藥物的共性歸類,所以只要在記住它們的共性的基礎上,再一一記憶各藥的個性就好了。
3 諧音法
諧音法廣泛用于中醫藥類課程的記憶學習中,也是一種基礎的記憶法。如上述所說的白芷的“芷”,和“止”諧音,以此來記住該藥的“止痛、止帶”的功效。又如“麻黃湯”藥物組成:“甘{草}麻(黃)桂(枝)杏(仁)”,與“干媽貴姓”諧音,變得很有意思,很快就能記住了。
4 歌訣法
歌訣法是中醫藥專業學習中既古老又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方劑學中常常應用方歌的形式來記憶該藥方的組成、功效和主治等。如“麻黃湯”的方歌:“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惡寒發熱頭項痛,無汗而喘此方宜”,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我記得當年自己讀大學上方劑課時,學到“六味地黃丸”藥物組成的時候,當時的方劑老師說了一個記憶的竅門:“地八山山四,澤瀉丹苓三”,至今記憶猶新。在中醫基礎和診斷學的學習中,這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比如外感表證的辨證要點:“惡寒發熱頭身痛,鼻塞流涕打噴嚏”,用一首歌訣就能記住了。
5 形象記憶法
該法又稱為“趣味記憶法”,其要點在于把枯燥無味的學習材料經過重新整理,組合成形象生動、饒有趣味的形式,以便于記憶。其原理在于大腦對形象生動的材料印象更深刻。其實上面諧音法的“麻黃湯”的記憶方法“干媽貴姓”就是一種典型的形象記憶法。又如我初學逍遙散藥物組成的時候,是這樣記的:“胡術逍遙,國老姜薄,芍茯當歸”,可以想象成“金兀術逍遙,國老淺薄,當歸”的形象,20年過去了,印象仍然十分深刻。
6 歌訣法、形象記憶法
這是我學習方劑學和中藥學最常用的方法,實踐證明,記憶效果很好。比如“藿香正氣丸”的藥物組成和主治,我是這樣記的:“藿香正氣茯姜蘇,白術皮厚梗大腹,國老芷棗半夏曲,外寒內濕均能除”,可以想象成“藿香正氣凜然的赴江蘇,白豬皮厚而且肚子大(更大腹),國老只找半夏陪藿香去”,這樣的話記起來就方便很多了。其實是在前人歌訣法的基礎上稍作改動而變來的,方劑學每一首方歌我都用這樣的方法來記憶,雖然在重新編排的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最終的結果是自己對方劑學的記憶和學習效果很好,而且這樣的方法越用越熟練,剛開始的時候要編排一首滿意的歌訣,可能要花上1~2h的時間,到了后來,往往只是幾分鐘或者十來分鐘的事情了。其實中藥學的每一章藥物,最好也用這種方法來學習,效果也是很理想的。比如瀉下藥的記憶:“攻下將軍薈硝葉,潤下郁李仁麻仁,大戟遂牛豆花陸,峻下逐水功效良”。想象成“攻下將軍(大黃)薈(會見)硝葉(肖爺),潤下郁李仁麻仁(罵人),大戟(大只)遂牛(水牛)豆(逗)花陸(花鹿),峻下逐水功效良”。每一章都編成這樣的方式,學習記憶起來就變得簡單了。
7 歸納總結法
如寒證和熱證的辨證要點學習,可以總結成“顏色”、“渴否”、“汗否”、“寒熱喜惡”和“脈象”等幾個方面,如果顏色是紅的或黃的一般是熱證,口渴的一般是熱證,有汗一般是熱證,喜涼怕熱的一般是熱證,脈數的一般是熱證;反過來就是寒證。
此法有時候又稱提綱挈領法,如泄瀉的辨證論治,只要把握住其病機的關鍵是一個字“濕”,故其常見證型為“寒濕”和“濕熱”2種,由此入手學習起來容易了。又如不寐的辨證論治,只要總結出其病機的關鍵是“陽盛陰虛”4個字,那么其常見的證型無非“陽盛”之“肝火、胃不和”、“陰虛”之“血虛”和“陰虛陽盛”兼具的“陰虛火旺”三種類型,這樣學習思路就清晰了。
8 理解記憶法
需要理解的材料,應當盡量理解、搞通搞透,不要怕花時間。中醫藥的知識,是十分講究理解和領悟的。有時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真正要悟透可能要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比如我在很多年前看到過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句話的時候,就不能理解為什么春夏這么熱還要養陽,而秋冬天氣冷了反倒要養陰,這個問題一直留存在心里,未能解決,數年之后有次要給1個公司做養生講座,再次想到這句話,當時忽然間思想豁然開朗:“哦,原來這就是中醫天人合一的道理!”后來按照這個原則去養生,這幾年身體素質明顯要比以前好,身體不怎么怕冷了、身上的疼痛少了、感冒也少了。才明白常言道的“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處方”,誠非虛言也!
9 實踐學習、用而求學
關鍵詞: 抑郁癥;中醫藥療法;辨證論治
抑郁癥是一種以情感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隨著社會競爭加劇,抑郁癥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高發病率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 年,抑郁癥將成為威害人類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
1 病因病機
抑郁癥在祖國醫學屬“郁證”范疇,中醫認為郁證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引起的一類病癥。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郁、脅肋脹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失眠等各種復雜癥狀。抑郁的主要病機是由于情志所傷、肝氣郁結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受累以及氣血失調而成。總之中醫認為郁證的發生因郁怒、悲哀、憂愁七情之所傷,導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初病因氣滯而挾濕痰、食積、熱郁者,則多屬實證;久病由氣及血,由實轉虛,如久郁傷神, 陰虛火旺等均屬虛證。
2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是中醫的基本原則,采用陰陽消長的整體性、平衡對稱性,萬物消長的同一性及清熱除煩、養陰生津 ,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綜合運用,以達到治療目的。代表方劑解郁湯如下:枳殼15 g、丹參15 g、川芎15 g、白術15 g、石菖卜12 g、神曲30 g、合歡皮20 g、梔子15 g、夜交藤30 g、炒棗仁30 g、甘草10 g、每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方中枳殼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川芎、丹參、涼血、活血、化瘀通絡。梔子清熱除煩、解瘀涼血。合歡皮、夜交藤、炒棗仁養血安神定志。石菖卜豁痰開竅,活血散風,除煩。白術補脾益胃,燥濕和中,治療不思飲食、倦怠少氣、頭暈自汗。神曲開胃健脾,適于腹脹、食欲不振者。諸藥合用治療本病。
3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情志所傷、氣機不暢,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故疏肝解郁是治療的主要方法,治療方劑為逍遙散和甘麥大棗湯和方,柴胡20 g、當歸20 g、白芍15 g、白術15 g、茯苓20 g、生姜10 g、薄荷5 g、大棗5 枚、淮小麥15 g、炙甘草20 g。
其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去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郁,生姜 溫胃和中,加之治臟燥的淮小麥、大棗,共達解郁除煩,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
4 養心安神法
中醫認為心為人體精神活動的主司,如果心血不足,陰不斂陽,血不養心則出現精神神志的異常,治療以養心安神為主,方劑以養心安神湯加減,主方見:五味子25 g、百合20 g、夜交藤50 g、棗仁15 g、合歡皮15 g、遠志20 g、郁金20 g、,其中五味子、百合滋陰養心,夜交藤鎮靜催眠,棗仁、合歡皮、遠志安神定志,郁金理氣化瘀。諸藥合用達養心安神的目的。
5 健脾化痰法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之氣,升清降濁,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心智被蒙而致神志改變,故健脾化痰亦為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擬方:厚樸20 g、茯苓15 g、半夏15 g、梔子15 g、郁金20 g、牡蠣15 g、竹茹20 g、陳皮15 g,其中以厚樸、茯苓、半夏健脾化濕,郁金開郁理氣,梔子清熱,牡蠣、竹茹去痰,陳皮健脾理氣,諸藥合用則痰無以蒙神竅,上通下暢共達良好功效。
痛風病是嘌呤代謝障礙所致的疑難病,血(尿)中嘌呤代謝最終產物——尿酸持續增高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種病變的疾病。過去我國此病被認為是罕見病種,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痛風病的發病率已逐年增高,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人體尿酸主要由細胞代謝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類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經酶的作用分解而來。尿酸在細胞外液的濃度取決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經腎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關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減少,或雖排泄不減但生成超過排泄,均可使尿酸積累而出現高尿酸血癥。長期高尿酸血癥,尿酸鹽在組織內沉積,引起痛風。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發性痛風。
高尿酸血癥的產生,多數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腎排尿酸通過腎小球濾出、腎小管重吸收和腎小管分泌3個環節來實現。原發性痛風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為腎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礙所致;少數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過多,或生成過多伴排出減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導致尿酸生成過多;陽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常與痛風伴發;高嘌呤食物對于具有痛風素質者可成為發病的促發因素;飲酒、創傷、受寒可使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
原發性痛風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癥,但高尿酸血癥患者只有一部分發展為臨床痛風,因此,高尿酸血癥和臨床痛風兩者間的界線往往不容易劃分。痛風的典型表現為:①痛風性關節炎:起病急驟,多于夜間或清晨發作,受累關節以拇趾、第一跖趾關節多見,其次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鎖、下頜、脊柱、骶髂和髖等處偶可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并有發熱、局部皮膚脫屑和瘙癢、關節腔積液,約數天或數周后緩解。每因受寒、勞累、感染、創傷、手術、飲酒、進食高嘌呤飲食等誘發。長期反復發作后,則轉為慢性關節腫大、僵硬及畸變。②痛風石:以對耳輪、耳輪、跖趾、指間、掌指等部位常見。痛風石經皮膚破損可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③腎尿酸鹽結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發腎絞痛和血尿發作。不少患者可有腎性高血壓和蛋白尿,最終可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μmol/L以上,更年期后與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為2.36~5.9mmol/L);急性期痛風性關節炎,關節紅、腫、熱、痛;慢性期有關節畸形、痛風石、腎功能損害等。
1從痹論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醫早就有“痛風”之稱,如朱丹溪《格致余論》中就曾撰“痛風論”專篇,并設有“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不過此言痛風,大抵指風寒濕邪乘虛侵襲,致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及活動障礙,實為“痹證”。痹的病名,最早見于《內經》。《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者也”。《痹論》認為:風寒濕邪留連于筋骨,則疼痛難已;病深日久,營衛之行澀,皮膚不營,則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內傳于五臟六腑,則導致臟腑之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在《素問·痹論》的基礎上,把痹證分作“風濕痹”“風痹”“風不仁”“風冷”“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等證候,其論述對唐宋醫家影響很大,唐《千金方》《外臺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說,把痹證和歷節加以分別,而都納入“風”病門中論述。
目前,中醫學術界在辨治痛風時,多根據患者的某些臨床癥狀和Gout的漢語譯名“痛風”而將此病辨證與中醫學中的“痛風”相等同,而在治療上多從痹論治,籠統施以風門諸通套藥,關節癥狀可暫得緩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僅有近效而無遠功。故而在認識和療效上存在極大局限性。
2對痛風病的探索和再認識
從痹論治痛風之局限,促發了眾多中醫學者對痛風的深入探索和再認識。近代中醫界有提出痛風癥乃濁毒淤滯使然,其名風而實非風,癥似風而本非風采用運脾滲濕法治療;也有認為痛風病與中醫關于“腳氣”病的某些認識相符,故運用溫宣降濁,行氣決壅等治法;為數不少者認為痛風病實屬“歷節”范疇。即便是古代醫家亦對祛風藥的濫用提出了質疑,張子和《儒門事親·指風痹瘺厥近世差玄說》對隋唐以降,風痹痿厥腳氣均混入風門中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風冷治之,下虛補之,所以曠日彌年而不能愈者”。顧松園《醫鏡》認為熱痹不僅可由感受濕熱之邪而起,就是風寒濕邪,“邪郁病久,寒變為熱,濕變為痰”,亦為濕熱,提出以通絡活血、疏散邪滯,降火、清熱、豁痰的治療大法。王清任《醫林改錯》還提出痹為淤血致病說,唐容川《血證論》、張錫鈍《醫學衷中參西錄》有頗多闡發。葉天士對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絡”之說,倡用活血化淤及蟲類藥物,搜剔宣通絡脈。
筆者經過廣泛查閱文獻,聯系臨床實際,認為痛風的病機乃酒醴乳肥過度,傷脾生濕化熱,濁濕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隱白、解溪等處,治則為清熱利濕,祛淤止痛。
3清熱利濕的實踐和療效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首選清熱利濕法治療痛風,尤其是在急性關節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劑量黃柏、知母、車前子、澤瀉、蒼術,加強清熱利濕作用,實踐證明,該法療效可靠,療程較短,效果鞏固。
4活血化淤的依據與驗證
現代醫學的實踐已證實,痛風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變學的檢測提示高黏血證、高聚血證等淤血指標者占有絕大多數,而中醫亦素有“久病入絡”之說及病處固定屬淤等經驗,故在治療痛風時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蟲類藥物,如丹參、玄胡、水蛭、牛膝、乳沒、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關節紅腫疼痛之消退尤速。
5中西優勢互補的思路與方法
目前,西醫對痛風的治療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別嘌呤醇,促進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鎮痛如消炎痛、秋水仙堿等,尚不能徹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學藥物因其副作用較大而難以長期堅持。
[關鍵詞] 中醫藥;本體;語義網;術語系統融合
[中圖分類號] R-0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1(a)-0092-03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TCM terminology fus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web
YU Tong LI Haiyan LIU Jing JIA Lir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actitioners have constructed a series of terminologie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erms. These systems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difficult to be integrated, therefore they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cs applications. Terminology fusion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applicability of TCM terminolog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TCM terminology fus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web: transforming terminologies into semantic web ontologies, which are then linked and merged together. This method is used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merging of TCM terminologie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 which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proposed metho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tology; Semantic web; Terminology fusion
本體是一種用于表示領域知識的計算機模型,它定義了一個領域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系,從而對領域概念體系進行精確描述[1]。本體技術具有邏輯嚴謹、易于維護、支持推理等特點,因此逐漸成為構建生物醫學術語系統的一項主流技術[2]。近年來,中醫藥工作者還將本體技術引入中醫藥領域,研制了“中醫藥學語言系統(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system,TCMLS)”[3]、“中醫藥臨床術語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erms,TCMCT)”[4]等大型的術語系統。實踐證明,本體能很好地處理中醫藥領域中的詞義模糊、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等各種復雜的語言現象,是構建中醫藥術語系統的有效手段[5]。
中醫藥領域的術語系統已漸成體系,初具規模,但彼此之間并不兼容,難以融合,嚴重影響了中醫藥術語系統的應用效果。實現多術語系統的融合,已成為推動術語系統應用的一個先決條件,可將各種形式的術語系統統一轉換為規范化的本體,并建立這些本體的映射和關聯,從而解決術語系統融合問題。作為一項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語義網(semantic web)[6]為實現基于本體的多術語融合提供了理想的技術手段。本文簡要介紹語義網的相關技術,并闡述基于語義網的中醫藥術語系統融合方法及其應用價值和意義。
1 語義網技術簡介
萬維網創始人Berners-Lee等[6]于2001年提出了語義網的技術構想,認為它將成為一個機器可理解、人機共享的信息空間。自2001年至今,語義網技術及其應用迅猛發展,出現了本體編輯工具、推理機、語義瀏覽器、語義搜索引擎等大量的實用工具,使語義網從一個構想發展成為一套相對完整的技術體系[7]。語義網技術在中醫藥領域已得到了成功的應用[8]。
語義網的基礎性數據模型被稱為“資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7]。RDF的基本單元是形如(主體、謂詞、客體)的三元組,被稱為RDF陳述。RDF陳述表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謂詞則用于定義這一關系的類型。RDF陳述可被表示為一個有向圖,其中:①主體被表示為一個節點;②客體被表示為一個節點;③屬性被表示為從主體節點到客體節點的弧。一系列RDF陳述可組成一個RDF圖,用于描述領域知識。簡單地說,將兩個RDF圖進行融合意味著求兩個RDF陳述集合的并集。RDF使用統一資源標識(URI)來表示共享領域術語,因此RDF圖的融合不會造成語義的丟失和扭曲。這一技術特點決定了語義網在解決術語系統融合方面的內在優勢。在國際上,已出現了一系列實用的RDF庫,用于RDF數據的管理和維護。SPARQL(simple protocol and RDF query language)是語義網的標準查詢語言,可通過SPARQL查詢語言對RDF庫進行查詢和訪問[9]。
在語義網的技術體系中,有一項專門面向術語系統等知識組織系統的技術規范,被稱為“簡單知識組織系統(simpl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SKOS)”[10]。SKOS將各種知識組織系統的共性提煉出來并給予明確規定,以支持知識組織系統的規范化表達。SKOS所規定的核心詞匯(即SKOS core),可用于將術語系統表達為機器可理解且能在互聯網上和交換的領域本體[11]。因此,SKOS為各種術語系統在互聯網上的、共享與連接提供了通用的數據標準格式。
2 基于語義網的術語系統融合方法
SKOS和RDF相結合為術語系統的規范化表達提供了理想的模型,可用于中醫藥術語系統的、轉換、移植、融合等,可通過SKOS/RDF技術,將中醫藥術語系統轉化為語義網本體,從而實現中醫藥術語系統的融合。為此,采用Protégé[12]、Pellet[13]、OntoGraf[14]等技術開發了相關的術語系統融合工具,并通過這套工具將TCMLS等術語系統整合在一個術語資源庫中。術語系統融合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驟:①將術語系統轉化為語義網本體;②實現多個語義網本體的合并和對齊;③將融合后的本體存入術語資源庫中,實現中醫藥術語資源的集中式管理與服務。下面對這一過程進行具體介紹:
第一步,將各種術語系統轉換為SKOS格式的規范化本體。于彤等[11]介紹了將TCMLS這一典型的術語系統轉換為SKOS本體的方案:TCMLS的數據被轉換為對應的RDF陳述,這些RDF陳述最終構成了一個SKOS本體。通過該方法,進一步將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15],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傳統醫學術語(以下簡稱WHO Terms)[16]等其他術語系統轉換為SKOS本體。
下面以圖1所示的RDF圖為例介紹這些SKOS本體的形態。在TCMLS這個RDF圖中,包括“木”“火”等概念以及“生”等語義關系,它們都帶有“tcmls”的前綴。RDF圖中包括概念的編碼、標簽及定義等語義信息,以及概念之間的語義關系。例如,“木”與“火”之間有一條標記為“生”的邊,表示“木、生、火”這條語義關系。WHO Terms這個RDF圖中,則以英文為主表達類似的內容。
圖1 中醫藥術語系統融合示意圖
第二步,將上述本體匯集在一起,實現本體之間的對齊(Alignment)。本體對齊的主要工作,是在不同本體的概念之間建立語義關系。如圖1所示,以TCMLS和WHO Terms這兩個術語系統為例,本體對齊主要是在它們的概念之間建立等價(owl:sameAs)關系,例如:在TCMLS中的“tcmls:火”與WHO Terms中的“who:fire”之間可建立owl:sameAs連接;在TCMLS中的“tcmls:木”與WHO Terms中的“who:wood”之間也可建立owl:sameAs連接。這些等價關系將本體融合在一起,從而豐富了概念的語義信息。例如,在融合后的本體中,“木”這個概念具有了中英文兩種定義。
在語義網的框架下,可綜合使用各種方法來生成本體之間的語義關系。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通過SPARQL CONSTRUCT實現的規則。例如,如圖2a所示,如果兩個術語資源具有相同的正名(skos:prefLabel),則它們之間具有語義等價性。又如,如果兩個術語資源具有相同的編碼或ID,則它們之間具有語義等價性。再如圖2b所示,如果某個屬性具有唯一標識性,兩個資源具有相同的屬性值,則這兩個資源是語義等價的。一個典型的實例是關于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如果兩個資源(foaf:Person表示“人類”這個類別)具有相同的電子郵箱地址,則它們具有語義等價性,即指代同一個人。
第三步,建立術語資源庫,對多個術語系統進行集中管理,并基于萬維網提供統一的術語服務。這一術語資源庫是基于RDF庫構建的,它可通過SPARQL查詢語言進行訪問、編輯和擴充,并通過萬維網服務接口為各種語義網應用程序提供統一的術語服務。
3 討論
術語系統融合是中醫藥術語加工與應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首先,通過術語系統融合,能有效提升術語系統的規模和完整性。中醫藥領域術語極其豐富,且隨著學科發展在不斷產生新詞。即使是TCMLS之類大型的通用術語系統,也難以完整覆蓋中醫藥領域的術語。但若能將面向中醫理論、中醫臨床、溫病學、針灸學等各專科的術語系統融合起來,則可產生更為完整的術語系統,從而更好地滿足信息應用的需求。其次,通過術語系統融合,能夠顯著提升術語構建工作的效率。從頭開始構建一個術語系統往往是一項復雜的工程。若能重用已有術語系統中的內容以形成新的術語系統,則可避免術語資源重復建設。通過術語系統融合方法,可從已有的術語系統中提取出相關內容,融入新的術語系統之中;也可將多個術語系統融合起來,再進行必要的增加、刪除、修改操作,從而得到新的術語系統。再次,通過術語系統融合,可建立中醫藥術語集成服務系統,面向網絡用戶提供一站式的術語服務,支持用戶對多個術語系統進行檢索、瀏覽、編輯、糾錯與分析。這有助于術語學家歸納中醫藥術語系統的共性特征,對術語系統進行比較分析以及進一步的改進。最后,術語系統融合能更好地滿足信息系統的術語需求。例如,基于融合后的術語資源,可構建更加完整的領域知識庫,對領域知識資源進行更為系統的組織;術語系統融合方法與語義網技術相結合,可支持語義維基、語義搜索等語義網應用系統的實現。
近年來,中醫藥術語系統的建設方興未艾,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時,也存在系統之間無法有效融合的問題。RDF、SKOS等語義網技術為在互聯網環境中實現術語系統的規范化表達、統一訪問及進一步的融合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本文提出了基于語義網的中醫藥術語系統融合方法,用于將TCMLS等術語系統轉化為語義網本體,實現這些術語系統的語義融合。這項研究初步驗證了采用語義網實現中醫藥術語系統融合的可行性,對于實現中醫藥領域其他術語系統的轉換與融合具有借鑒意義。術語系統融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術語資源庫對外提供術語服務的過程中,可進一步增加術語系統,添加術語系統之間的關聯關系,不斷充實術語資源庫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Rubin DL,Shah NH,Noy NF. Biomedical ontologies: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J]. Brief Bioinform,2007,9(1):75-90.
[2] 于彤,崔蒙,楊碩,等.生物醫學本體工程進展[J].中國數字醫學,2012,7(11):3-6.
[3] 賈李蓉,于彤,崔蒙,等.中醫藥學語言系統研究進展[J].中國數字醫學,2014,9(10):57-59,62.
[4] 董燕,李海燕,崔蒙,等.中醫臨床術語系統建設概況與改進措施[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35(8):43-48.
[5] 于彤,崔蒙,李敬華,等.中醫藥本體工程研究現狀[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7):110-112.
[6] Berners-Lee T,Hendler J,Lassila O. The semantic web [J]. Scientific American,2001,284(5):28-37.
[7] Hall W,Berners-Lee T. The semantic web revisited [J]. Intelligent Systems,2006,21(3):96-101.
[8] 于彤,崔蒙,李敬華.語義Web在中醫藥領域的應用研究綜述[J].世界中醫藥,2013,8(1):107-109.
[9] Pérez J,Arenas M,Gutierrez C. Semantics and complexity of SPARQL [J]. ACM Trans Database Syst,2009,34(3):16.
[10] Manaf NA,Bechhofer S,Stevens R. The current state of SKOS vocabularies on the web [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2,7295:270-284.
[11] 于彤,崔蒙,張竹綠.從中醫藥學語言系統到簡單知識組織系統本體的轉換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 21(12):38-41.
[12] Knublauch H,Fergerson RW,Noy NF,et al. The Protégé OWL plugin:An ope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semantic web applications [C]// McIlraith SA,Plexousakis D,Harmelen F. Third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004:229-243.
[13] Sirin E,Parsia B,Grau BC,et al. Pellet:a practical OWL-DL reasoner [J]. J Web Semantics,2007,5(2):51-53.
[14] Sean Falconer. OntoGraf [EB/OL]. Stanford,California,USA:Stanford University,2010 [2015.7.23]. http://protegewiki.stanford.edu/wiki/OntoGraf.
[1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GB/T 16751.2-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
【關鍵詞】 中醫藥療法 非酒精性脂肪肝 綜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所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包括單純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變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與其發病關系密切[1]。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nafld發病率不斷上升,發病年齡有低齡化趨勢,并且部分患者可進展到終末期肝病,因而日益受到醫學界關注。目前,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西醫尚無療效顯著的藥物,主要運用調節血脂的藥物作為輔助治療。而中醫藥治療本病有其獨到的優勢,近年來在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現就近年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醫治療綜述如下。
臨床治療研究
1.煎劑辨證治療
楊欽河等[2]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以肝郁脾虛為主要病機,治宜疏肝健脾為主,同時要注意祛除致病因素、治療原發疾病,代表方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中期主要表現為痰濕內阻或濕熱蘊結,主以祛濕化痰清熱之法,阻斷病勢,代表方如二陳湯、溫膽湯、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甘露消毒丹等;晚期痰瘀互結證候突出,并常兼見正氣不足之證,以化痰散結活血通絡法治療為主,同時扶正之劑不可或缺。提出疏肝健脾法應貫穿其治療的始終,代表方如溫膽湯、膈下逐瘀湯、血府逐瘀湯等。王亞平等[3]運用益肝降脂方(組成:瓜蔞30g,姜黃15g,郁金10g,水蛭9g,白芥子12g,茵陳30g,制大黃20g,柴胡9g。加減:合并氣虛加生黃芪、黨參,肝腎陰虛加首烏、黃精,脾胃虛弱加焦白術、白茯苓,大便秘結加生大黃或蘆薈,轉氨酶異常升高加垂盆草、龍膽草、六月雪,肝脾腫大加生牡蠣、莪術等)治療痰瘀互結型非酒精性脂肪肝64例,結果臨床治愈18例,顯效23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89.06%,治療后血脂、體重明顯下降(p<0.01)。提示益肝降脂方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良好療效。嚴付紅[4]運用清肝降脂湯(組成:虎杖20g,垂盆草20g,丹參20g,赤芍20g,山楂30g,澤瀉20g,郁金10g,青皮10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對照組25例用護肝片治療,每次4片,每日3次。均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改善臨床癥狀、肝功能、降血脂等均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88.0%,對照組6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清肝降脂湯治療nash有明顯效果。張加軍等[5]運用散瘀化濁湯(組成:柴胡、郁金、茵陳、萊菔子、黃連、澤瀉、草決明、夏枯草、丹參、生山楂、澤蘭、白術、白蔻仁、制首烏、桑椹子、青皮、黨參、黃精、當歸、白芍等)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另設對照組60例服肝得健膠囊,3個月為1療程,服藥期間停用其他中西藥物。結果: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53.3%,治療組肝功明顯改善,血脂含量下降,肥胖者體重得到有效控制與減輕,聲像圖也顯示肝臟質地的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結論:散瘀化濁湯對脂肪肝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改善肝功、控制體重,降低血脂。吳其愷等[6]運用脂炎消煎劑(由黃芪、莪術、荷葉、何首烏、澤瀉、丹參、五味子等組成)治療nafld63例,對照組34例口服多烯康膠丸,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4.1%,對照組為58.8%,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和谷氨酰轉肽酶(ggt)均有明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較治療前顯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較治療前明顯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脂炎消煎劑治療nafld有確切療效,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脂。
2.膠囊、顆粒、丸劑治療
張瑋等[7]運用強肝膠囊(由茵陳、郁金、白芍藥、秦艽、山楂、神曲、板藍根、當歸、丹參、黃精、黃芪、黨參、甘草、生地、澤瀉、山藥等組成)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濕熱蘊結證60例,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臨床痊愈16例(26.67%),顯效9例(15.00%),進步20例(33.33%),無效15例(25.00%),總有效率為75.00%。強肝膠囊能改善患者的肝/脾ct比值以及癥狀體征;對血清γgt、alt、ast、tc、tg、hdlc的改善治療前后也有統計學意義。劉文全等[8]用消脂化濁、舒肝通絡法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療組采用海桃肝脂寧膠囊(海藻、桃仁、決明子、熊膽粉、丹參、山楂、澤瀉等)口服,對照組給服東寶肝泰片。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7.50%,高于對照組之73.68%;且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及各項生化指標方面優于對照組。結論:消脂化濁、舒肝通絡法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法。趙曉琴等[9]排毒降脂膠囊(白術、大黃、澤瀉、丹參、山楂、生首烏等)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69例,對照組43例用東寶肝泰治療。療程為3個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達88.4%,并在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方面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排毒降脂膠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具較好療效,有臨床應用價值。劉文全等[10]運用肝脂樂顆粒(處方為虎杖、法半夏、澤瀉、莪術、桃仁、水紅花子、甘草)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90例,對照組46例服用東寶肝泰片治療,療程均為60天。結果:治療組臨床顯效率為73.3%,有效率為90.0%,對照組分別為54.3%、69.5%,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對肝功能、血脂水平的改善作用優于對照組。結論:肝脂樂顆粒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較理想的藥物。朱春沁等[11]運用肝脂清濃縮丸(采用柴胡、陳皮、制半夏、炒蒼術、炒白術、山楂、生首烏、決明子、丹參、銀杏葉、絞股藍等中草藥制成)對非酒精性脂肪肝40例治療作用進行研究,對照組36例用東寶肝泰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2.5%,對照組總有效率58.33%,經χ2檢驗,χ2=5.38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3.穴位及針灸治療
金建軍等[12]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實驗組用足三里(雙側)注射凱西萊注射液2ml,一周3次,對照組給予靜脈滴凱西萊注射液200ml,每日1次,分別治療3個月后觀察療效,治療后兩組癥狀及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草轉氨酶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足三里穴位注射凱西萊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作用與靜脈注射凱西萊注射液相似,均具有很好的療效,而穴位注射具有操作方便,經濟實惠,無明顯副作用的特點,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方法。胡衛東等[13]運用針灸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將10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電針組60例,取豐隆穴電針治療,留針10分種,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6天后休息1天,共治療8周,西藥組48例給予阿托伐他汀片10mg,1次/天,口服,肝泰樂片0.2g,3次/天,口服,連續治療8周,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電針組總有效率91.7%,西藥組為83.30%,電針組療效優于西藥組(p<0.01),治療后兩組的肝功能指標、血脂水平及纖維化指標均有改善,且電針組優于治療組,結論:電針豐隆穴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和抗肝纖維化作用,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實驗研究
1.單味藥的研究
譚德安等[14]通過實驗研究了姜黃素對大鼠nafld的治療作用。42只sd雄性大鼠分為正常對照組(14只)和nafld組(28只),以高脂飼料飼養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將其隨機平分為兩組:nafld對照組和姜黃素治療組,12周末處死所有動物,檢測血脂、肝功能、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脂聯素、肝脂質等指標,并觀察肝組織病理學變化。結果:姜黃素治療組與nafld模型對照組比較,肝功能明顯改善,肝脂肪變性明顯好轉。結論:姜黃素可以用來治療大鼠nafld,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jnk酶的活性來起作用。趙文霞等[15]進行了赤芍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方法:用高脂飲食聯合四環素腹腔注射致大鼠脂肪肝模型,觀察肝組織病理變化,檢測alt、ast、肝勻漿tg、游離脂肪酸(ffa)、丙二醛(mda)的含量,并與空白對照組、東寶肝泰組對照。結果:3個用藥組的血清alt、ast及肝勻漿ffa、tg、mda均顯著低于模型組(p<0.05),且抗脂肪肝的作用由強至弱依次為:赤芍低組、赤芍高組、東寶組(p<0.05)。結論:赤芍防治脂肪肝的主要機制是促進脂質代謝、抗脂質過氧化。江慶瀾等[16]研究了虎杖提取液對nafld大鼠腫瘤壞死因子α基因表達的影響,應用rtqpcr方法檢測分析nafld動物模型藥物干預效果。經過4周的干預試驗,干預組大鼠脂肪組織的tnfα mrna相對水平比對照組顯著下降。干預組的肝組織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均低于對照組,其中總膽固醇含量的差異顯著。表明虎杖水提液可以顯著地降低nafld大鼠脂肪組織的tnfα mrna水平,也可以降低大鼠肝組織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葡萄糖的含量,在調節肝脂、肝糖代謝和改善肝細胞脂肪變性具有一定效果。
2.復方的研究
應力等[17]研究甘正復方對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形成的影響。方法:30只sd大鼠隨機分為3組(各10只):正常組喂普通飼料;模型組和治療組喂高脂飼料。治療組高脂飲食12周后同時給予甘正復方治療。結果:模型組血清alt、ast、tc、tg及mda增加, sod減少;免疫組化示cypⅱe1表達增高,pparα表達明顯減少;肝臟組織出現脂肪變性和炎癥壞死。治療組較模型組血清alt、ast及tg、mda均下降,sod增加,cypⅱe1表達減少,肝臟脂肪變性和炎癥壞死的程度明顯減輕。說明甘正復方能通過調節tg代謝、抗氧應激和脂質過氧化有效地治療大鼠脂肪肝。馬贊頌等[18]觀察了降脂顆粒對nafld大鼠模型肝臟脂質的影響。方法:高脂飼料制備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隨機分為東寶肝泰組、辛伐他汀組、中藥低劑量組、中藥中劑量組、中藥高劑量組和模型對照組。治療4周后行肝組織生化和病理學檢測。結果:降脂顆粒能明顯降低nafld大鼠模型肝脂(tg、tc)的水平,改善脂肪變性,降低肝臟炎癥反應。結論:降脂顆粒對nafld大鼠肝臟脂質和炎癥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吳其愷等[19]觀察了脂炎消煎劑對nafld肝組織病理學的影響。方法:采用高脂飼料喂養,建立建立大鼠nafld模型,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和脂炎消煎劑大、小劑量組(20g/kg體重和10g/kg體重),第24周用戊巴比妥鈉腹腔注射,麻醉后開腹取肝組織作常規病理學檢查并觀察肝臟形態學改變。結果:與模型組比較,脂炎消煎劑組肝臟形態學改善明顯。結論:脂炎消煎劑具有改善肝組織病變的作用,對nafld具有一定的療效。趙文霞等[20]研究消脂護肝膠囊對nafld大鼠模型肝臟病理和肝細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表達的影響。方法:32只sd大鼠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觀察組和對照組4組,后3組以高脂飼料聯合四環素腹腔注射建立nafld模型,造模1周后分別給予消脂護肝膠囊和東寶肝泰片治療。實驗結束時觀察各組肝勻漿游離脂肪酸(ff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肝臟病理及肝組織cyp2e1 mrna表達情況的變化。結果:觀察組肝勻漿ffa、mda含量降低,sod增加,肝脂肪變性程度減輕,cyp2e1 mrna表達減少,效果優于東寶肝泰對照組。結論:消脂護肝膠囊能夠顯著抑制cyp2e1 mrna表達,阻止脂質過氧化反應,從而發揮防治nafld的作用。陳高峰等[21]研究丹澤降脂方對模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干預作用。41只雄性wistar大鼠隨機分成正常組、模型組和防治組,模型組和防治組給予高膽固醇、高脂肪飲食喂養共8周以復制nafld模型,防治組同時給予丹澤降脂方灌胃。8周后處死大鼠收集標本,檢測外周血alt、ast、tbil、alp、ggt活性,肝組織tg和血清tc含量,對肝臟組織進行he染色、油紅o染色。結果:丹澤降脂方能有效地減輕大鼠體重和肝重,明顯減輕模型大鼠肝內脂肪沉積,改善肝細胞的脂肪性病理改變。結論:丹澤降脂方能夠有效防治nafld的病理損傷。趙和平等[22]觀察降脂益肝沖劑對nafl大鼠肝組織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pparα)及硫氧還蛋白(trx mrna)表達的影響,探討其治療機理結果模型組大鼠肝組織pparα及trx mrna表達均減少,降脂益肝沖劑能上調二者的表達。說明降脂益肝沖劑促進pparα及trx mrna表達可能是其治療nafld的重要機制之一。郭留芹等[23]觀察中藥柴胡、丹參復方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結論:柴胡、丹參復方可使肝組織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的表達增強,能顯著降低肝臟內三酰甘油儲存、減輕脂質過氧化反應,使肝細胞脂肪變性及炎癥程度顯著減輕。柴胡、丹參復方可通過增強核轉錄因子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的表達,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組織脂質過氧化反應和炎癥介質的釋放,有效逆轉高脂飲食造成的肝損傷。
評價與展望
目前對于nafld的治療,西藥有一定的副作用,依從性差,價格昂貴,而用中藥治療不僅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少,長期使用無耐藥性,價格低廉,因此中醫藥治療nafld具有較大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但目前nafld的中醫藥研究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如目前的研究多為臨床研究,而對于中醫藥療效機制則難以完全闡明,中藥治療的機理是直接作用于肝細胞,還是對機體全身起調節作用,具體的作用環節又在哪里,作用機制是什么,尚待探明。目前尚缺乏大樣本、長周期的中藥干預脂肪肝的實驗,而且治療脂肪肝的中藥大多是由調脂藥衍生而來,單味中藥和復方中藥對肝臟的長期損害尚缺乏報道。因此,在臨床研究的同時,建立實用而確切的且符合中醫證型的的nafld動物模型,并藉此闡明nafld的病理特點、中醫藥療效機制,或許能在中醫藥防治nafld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肝臟,2006,11(1):68.
2 楊欽河,凌家生,平換換,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醫藥防治思路與對策[j].中醫雜志,2007,48(8):746.
3 王亞平,要全保,張志銀,等.益肝降脂方治療痰瘀互結型非酒精性脂肪肝64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2):21.
4 嚴付紅.清肝降脂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50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6,14(1):60.
5 張加軍,張廣業.散瘀化濁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176.
6 吳其愷,程井軍,聶 廣,等.脂炎消煎劑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63例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07,22(2):34.
7 張 瑋,邢練軍,王 奕,等.強肝膠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濕熱蘊結證的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4):26.
8 劉文全,趙 強.消脂化濁、舒肝通絡法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2):163.
9 趙曉琴,張 霖,排毒降脂膠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2):474.
10 劉文全,邵鳳珍.肝脂樂顆粒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9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17(5):482.
11 朱春沁,周佛養.肝脂清濃縮丸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甘油三脂及肝臟b超影響[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20(1):88.
12 金建軍,徐亞莉,鄭 昱.穴位注射對非酒精性脂肪肝血脂代謝及肝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6,26(2):100.
13 胡衛東,楊浩明,鄭高坪,等.針灸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3(1):39.
14 譚德安,府偉靈,周智廣.姜黃素治療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實驗研究[j].重慶醫學,2007,36(16):1626.
15 趙文霞,段榮章,李建國,等.赤芍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醫研究,2005,18(3):13.
16 江慶瀾,李瑜元,潘錦瑤,等.虎杖提取液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腫瘤壞死因子α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藥材,2005,28(10): 917.
17 應 力,姜春萌,王朝暉,等.甘正復方對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6,14(1):30.
18 馬贊頌,柳 濤,鄭培永,等.降脂顆粒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臟脂質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5):942.
19 吳其愷,張 玲,劉麗嬋,等.脂炎消煎劑對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組織學的影響[j].河南中醫,2007,27(11):26.
20 趙文霞,劉曉彥,段榮章,等.消脂護肝膠囊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病理及cyp2e1基因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 22(6):363.
21 陳高峰,成 揚,周 揚,等.丹澤降脂方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實驗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7,17(4):214.
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只要一提到糖尿病,大家都覺得此類病人實在太多了,稍懂行的人都知道,目前這種病還沒有太好的辦法來解決它,絕大多數病人只能依賴每天吃西藥和打胰島素來維持。
西藥和胰島素只能治其表象,解決不了根本,雖然有不少的副作用,還會有引起并發癥的高危風險,病人也只能無奈地接受了。對于本病,我用中醫診治已有十七八個年頭了,許多老病號已成了多年的老朋友,我深知他們的煩惱與痛苦,渴望我從傳統中醫里,幫助他們配制出康復的靈驗良藥。十多載春秋悄然離去,而今,歷經無數個不寐之夜,我捧出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純中藥產品消渴靈。
家住廣東珠海市南屏北山路28號的老謝,患糖尿病多年,原來空腹血糖大多在10左右,使用消渴靈兩個多月后,不僅告別了西藥,其血糖一直控制在6點多。我對老謝說,照此發展下去,你可以逐步減少消渴靈的服用次數,再過半年多有望停止服藥,別忘記了規范用藥。
河南新鄭市郭店鎮人防公司的張偉,其嬸嬸患有中風偏癱和糖尿病,空腹血糖為12,張先生請我無論如何想想辦法。患者服用消渴靈二十余天后,血糖便平穩下降至7點多,張先生來電向我致謝,我說消渴靈是純中藥,使用時間稍長一些其效果更為突出,康復得更加徹底,一定要堅持規范用藥,讓療效更扎實些。
安徽毫州市魏崗鎮杜莊村的周文蘭,血糖在8左右,不算高,不過老周總想著能再理想一點,用了消渴靈半個多月后血糖便一直在5點多,目前每天只需少量地吃兩次藥。像老周這種狀況,如果血糖較長時間在正常值范圍內,可以考慮每天只服一次藥,直到最后不再用藥。
去年初冬,新疆昌吉的一位老戰友給我來電,他的多位親朋好友患糖尿病,其中兩位已有并發癥,邀我前往診治。老戰友之間盛情難卻,我匆忙趕去并接連診治6人,其中4人安排服用消渴靈,兩名并發癥患者我開出中藥湯劑各7副,服完后接服消渴靈。目前6名患者中4人已基本康復,兩名并發癥患者癥狀已消除,只是每天少量服用消渴靈作鞏固性治療。
消渴靈由人參、玉竹、天冬、石斛、沙參等18味中藥組方,每瓶200粒,全面替代西藥和胰島素,修復病態胰島素受損基因,恢復胰臟、胰腺功能,從根本上解決了糖尿病這一重大難題,大多數疾病患者有望獲得全面康復,不僅能夠全面預防并發癥,而且對已經有了并發癥的患者,也有著極好的治療作用。這是祖國傳統醫學創造的又一驚喜,從此,糖尿病患者可用祖先留下的中醫藥這一瑰寶,重新獲得康復。
深深感恩我那或已仙逝或已耄耄之年的三位恩師,是他們哺育和指引了我的中醫人生,使我在攻克多種疑難頑疾上獲得突破性進展。我還要向當年軍旅生涯時同為部隊醫院的老戰友致敬,感謝在臨床應用、醫案建檔等諸多方面的傾情支持和幫助。而今,我終于可以給相識和不相識的糖尿病朋友一個交代了。
建議糖尿病朋友可先購買1個療程3瓶進行驗證,請記住消渴靈對你的康復極為重要,現如今要想尋找到治療本病的完全純中藥的特效良藥,幾乎不太可能。醫關民命,醫為仁術,請相信一位情系病人的傳統中醫所撰寫的這些文字。
[關鍵詞]中藥內服;慢性盆腔炎
[中圖分類號]R2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2-0146-02
慢性盆腔炎為婦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愈所致,或體質較差病情遷延,或無急性過程直接發展為慢性炎癥[1],給廣大婦女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響。筆者以中藥內服配合大青鹽熱敷、耳穴貼壓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007年1月~2009年2月間我科收治了4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關于本病診斷標準。發病年齡22~46歲,平均34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為4.6年;均為已婚婦女,無人流史者23例,人流1次者2例,人流2次以上者6例,有宮內節育器者40例。
1.2 治療方法:中藥內服:采用自擬中藥方內服治療。藥物組成:敗醬草15g,紫花地丁15g,薏苡仁30g,車前草15g,赤芍10g,紅藤10g,白芍10g,山藥15g,香附10g,延胡索10g,木香6g,甘草5g。帶下稠者加蒼術10g,黃柏6g,椿根皮10g;帶下味臭者加龍膽草20g,黃芩10g;腰酸者加續斷10g,桑寄生15g;疲乏無力者加黨參20g,黃芪20g;小腹包塊者加莪術10g,夏枯草15g;輸卵管阻塞者加皂角刺10g,路路通10g。每日1劑,水煎服,月經期停藥。耳穴貼壓取穴:子宮、卵巢、內分泌、腎上腺、盆腔、交感。耳部用酒精消毒,將王不留行籽粘附在0.5cm×0.5cm大小的膠布中央,然后貼敷于耳穴上,并適當按壓耳部,使產生熱、脹、痛感。每次貼壓一側耳穴,兩耳輪換,3d后更換,在耳穴貼壓期間,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2~4次,每次每穴1~2min,夏季留置時間適當縮短。大青鹽腹部熱敷,大青鹽1000g炒熱裝入2個約20cm×20cm棉布袋內,患者取仰臥位,把2個熱鹽袋分別敷于下腹兩側,上方可加熱水袋保溫。為防止皮膚燙傷,可先在皮膚上墊兩層毛巾,待鹽溫度稍下降后,再將鹽袋直接貼于皮膚。月經干凈2d后開始熱敷,每日2次,每次1h,每個月經周期熱敷15d,2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大青鹽可以反復炒用20次后再更換。
2 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3]痊愈:癥狀完全消失,婦科檢查體征陰性,B超提示盆腔無異常;顯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盆腔臟器壓痛不明顯,B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塊明顯縮小,盆腔積液消失;有效:腹痛減輕,婦科檢查盆腔臟器壓痛有所改善,B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塊縮小,盆腔積液范圍縮小;無效:治療3個療程,癥狀及體征經均無改善,B超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治愈19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65%。
3 討論
盆腔炎在臨床上以慢性多見。其發病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療轉為慢性,或無明顯的急性期,就診時已是慢性期。當病情轉入慢性階段,其病理變化主要是盆腔纖維組織增生,使宮底韌帶增厚變硬、彈性消失[4]。中醫無盆腔炎的病名,其癥狀可見于帶下病、熱入血室、婦人腹痛、痛經、不孕等。如《傅青主女科》云:“婦人帶下色黃者,宛如黃茶濃汁,其氣腥穢,所謂黃帶是也。夫黃帶乃任脈之濕熱是也。”中醫認為其發病主要是濕濁與血互結,氣滯血瘀,傷及沖任二脈而致[5]。由于胞宮血虛之時,正氣不足,濕濁熱毒乘虛侵襲,與血互結,瘀滯胞宮胞絡,氣血
2020年衛健局中醫藥管理局體會經驗做法特色亮點成效
以點帶面
促進中醫藥發展
x省x州x市衛生計生局堅持“以點帶面”方式,促進中醫事業和中藥產業發展,中醫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中醫藥文化特色不斷彰顯。
以提升服務能力為“著力點”,強化中醫藥體系建設
x市按照“強龍頭、壯樞紐、固網底”的發展思路,強化市、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形成了以市民族中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涵蓋市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私立醫院和私立診所的中醫藥服務網絡體系。
一是強化“龍頭”建設。將市民族中醫院作為全市中醫藥工作的“龍頭”打造,突出專科專病建設,醫院設有36個臨床醫技科室,其中國家級重點中醫建設專科1個、省級重點中醫專科5個、州級重點中醫專科4個,是x省中醫住培基地和x市中醫藥工作的醫、教、研中心。
二是強化“樞紐”建設。全市14個鄉鎮衛生院均規范設置中醫科、中藥房,并建立了14個古色古香的國醫堂,連接上下,作為中醫藥“樞紐”服務力量不斷強大。
三是強化“網底”建設。全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作為“網底”單位,完善硬件設備,均建立標準化的業務用房,中藥飲片配備在100種以上,中成藥配備在50種以上,基本滿足了農村群眾對中醫藥防病治病的需求。
以深化醫改為“關鍵點”,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一是同步推進公立中醫院改革。將市民族中醫院納入醫改試點范圍,與綜合醫院改革同步推進,嚴格落實各項醫改政策,完善調整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積極探索適合中醫院特點的支付方式和薪酬改革制度。
二是積極參與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建立中醫藥優勢資源上下貫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推動中醫優勢資源下沉。市民族中醫院牽頭3家鄉鎮衛生院組建了醫共體,鼓勵市民族中醫院的醫師到基層多點執業或對口幫扶,鼓勵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全科醫生積極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三是貫徹發展中醫藥的醫改政策。落實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中藥飲片加成銷售、醫院中藥制劑和中醫藥非藥物療法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將中醫院中醫門診診療服務納入首診范圍等政策,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
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支撐點”,促進中醫藥學術進步
一是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采取師帶徒、進修學習、集中培訓、遠程培訓、自學考試、學歷教育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加速人才培養。實行優先落實基層中醫藥人員編制備案管理和職稱評聘;優先安排新進編基層衛生院的中醫藥大學生享受大學生補助等政策。
二是建立名醫評選機制。開展市級“名中醫”評選,推薦市級“名中醫”參加州級“名中醫”評選,成功申報了13個x省知名中醫工作室。
三是建立學術研究機制。加強中醫藥學術研究和交流,鼓勵撰寫學術論文及開展中醫科研項目,編撰完成國家級科研課題《x醫藥學概論》,填補了x州無國家級科研課題空白。
以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為“創新點”,實施供給側改革
一是大力開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市民族中醫院結合“中醫養生堂”建設,設立了“治未病中心”和“治未病科”,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為重點,積極開展體質辨識、健康教育、養生保健等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服務,深受群眾歡迎。
李瑋研究認為目前小兒易感的發病病因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多是食積內熱導致衛表不固引起外感。徐麗總結郭教授的經驗認為由于飲食結構和社會環境等的改變,導致氣機郁滯,陽熱不能發泄,郁久化火,火勢上炎,腠理疏松,外邪反復侵襲而發病。
2、內治法
2.1清熱助運法
胡淑萍等運用清熱通腑為主、健脾助運為輔治療本病68例,藥用黃芩、連翹、梔子、蒼術、厚樸、陳皮、茯苓各10g、蘆薈1g、防風6g、黃芪6g。結果顯示:有效94.74%,顯效70.05%,治療后測定的T細胞亞群CD4、CD8及CD4/CD8基本恢復正常。李瑋運用保和丸(山楂、神曲、陳皮、萊菔子、地骨皮各9g、連翹10g、半夏、梔子各6g、茯苓12g)以調脾和胃、消食清熱治療42例RRTIs的患兒,總有效率為95.23%。
2.2健脾益肺法
龔勤運用玉屏風散合四君子湯化裁(黨參10~15g、黃芪10~20g、白術6~10g、防風6~10g、茯苓10~15g、川貝母3~9g、甘草3g,余熱未退加金銀花、連翹各9~15g,鼻塞流涕加辛夷花、蒼耳子各6~10g,自汗加五味子3~9g,納少加雞內金3~6g,谷芽、山楂10~15g,便溏加薏苡仁9~30g,便秘積滯加生大黃3~6g,枳殼3~9g)治療56例門診病人,有效率為37.5%,顯效59%。李娟等運用補中益氣湯免煎劑(黃芪、黨參、當歸、白術各10g,升麻、柴胡、陳皮各6g,甘草3g)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200例,治療后其血清CD3、CD4、CD4/CD8比值免疫指標升高,總有效率為90%。陳茂偉等觀察在運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復方參蘇顆粒(太子參、蘇葉、葛根、前胡、橘皮、半夏、枳殼、淡豆豉、神曲、蔥白,顆粒為其本院制劑每包3.09g)治療本病60例患兒,治療顯示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5%,其作用可能是通過中藥的補肺健脾功效以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從根本上控制了疾病的發生。薛征等運用肺脾雙補法治療RRTIs患兒120例,其感染期基本方:太子參、炒白術、茯苓各3~10g,炙甘草1.5~6g,風熱重合用銀翹散,發熱喘促合用麻杏石甘湯,咽喉腫痛加牛蒡子、山豆根,熱重加柴胡、黃芩、板藍根、大青葉),恢復期用感染期基本方加黃芪6~15g、防風5~12g,納差加焦三仙,盜汗加龍骨、牡蠣,治療前后檢測免疫球蛋白、T細胞亞群并且隨訪3個月,治療結果顯示有效率為92.6%。
2.3健脾固腎法
槐杞黃顆粒(槐耳菌質、枸杞子、黃精)具有補益脾腎的功效,宋敏用槐杞黃顆粒治療RRTIs恢復期患兒51例,測定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并隨訪半年,結果顯示槐杞黃顆粒可以提高RRTIs小兒的免疫力并減少患兒的發病次數。黃可丹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用槐杞黃顆粒治療RRTIs患兒50例,有效率為86.00%,通過測定藥物能降低血Th17細胞,顯示藥物具有增強患兒機體的免疫力的作用。李根區運用槐杞黃顆粒治療RRTIs患兒50例,治療后實驗組癥狀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94.0%,免疫球蛋白、CD3、CD4、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以上三個實驗可以認為槐杞黃顆粒具有顯著增強RRTIs患兒免疫力的功能。
2.4補腎固表法
曹臘梅等整理董幼祺的治療方法的經驗認為,小兒主要的體質特點為肺脾腎不足,臨床應以扶正固腎祛邪為主要治療方法,藥用黃芪、黨參、焦白術、熟地黃、懷山藥、制首烏、五味子、紫河車、茯苓、麥冬、防風、蟬蛻、山楂13味中藥,共奏益氣斂肺、滋陰固腎、祛邪消積、標本兼顧,達到邪去正安、陰平陽秘的目的。
2.5調和營衛法
大多數RRTIs患兒除了呼吸道反復感染外,平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多汗、動則尤甚、撫之不溫的特點。汪受傳教授認為是由于衛陽不固、營陰外泄的原因所致,張永春等根據這一特征自制金屏湯(炙黃芪、防風、炒白術、炙甘草、煅龍骨、煅牡蠣、桂枝、白芍)加減治療48例患兒,總有效率為89.58%,本方由桂枝龍骨牡蠣湯和玉屏風散加減而成。
2.6化痰祛瘀法
疾病后期和慢性疾病一般存在瘀血的癥狀,朱慧華等認為在本病的發作期、遷延期和緩解期都存在著瘀的征象,如舌質紫黯、瘀斑瘀點、疼痛等。感染期用祛邪藥加用理氣化痰和化痰活血的藥物,以盡快控制感染緩解癥狀;遷延期化痰活血藥配以補益藥和祛邪藥;恢復期臟腑虛弱,化痰活血藥配以補益藥,以標本同治,在臨床運用中取得較好的療效。
2.7肝脾同治法
陳鳳媚等運用健脾清肝扶土抑木的方法(藥用:太子參、白術各12g,白芍、茯苓各10g,防風8g,象牙絲6g,獨腳金10g,甘草6g)治療30例復感患兒,治療后測患兒的血清IgG、IgA明顯增高,總有效率為96.67%。廖若莎總結李宜瑞教授運用疏肝理氣扶脾助運法治療RRTIs,認為調達肝氣是扶脾助運的關鍵,為此提出“肝為脾之樞機”強調疏肝調肝對于脾胃升降氣機的重要作用,選用柴胡、夏枯草、鉤藤、木瓜、白芍分別起疏肝、清肝、平肝、柔肝、養肝的作用。
3、自擬方
楊祥正自擬膏方(基本藥物:黨參、扁豆、陳皮、山藥、桔梗、甘草、五味子、蒼術、防風、制首烏、紫河車、云苓、焦三仙、雞內金各10g,薏仁、生白術、夜交藤、黃芪各30g,浮小麥40g,煅龍骨、煅牡蠣各20g)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45例,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100%,與治療前比較,28例治愈患兒的IgA、IgG、IgM水平明顯升高。秦仁生自擬參萸湯人參、當歸各3~6g,山茱萸、枸杞子、黃芪、白術各6~10g,山楂10g,防風5g,砂仁(后下)2g,生姜2~3片,大棗3~5枚治療RRTIs恢復期的患兒114例,有效率為95.6%,本方即益先天,又補后天,使機體正氣充盛,免疫功能增強。周瑩等運用自制扶正化痰活血煎劑(黃芪20g,黨參、防風、當歸各10g,丹參8g,半夏、南星、甘草各6g,陳皮、白術各12g,云苓15g)以扶正活血為君、化痰為佐使治療88例RRTIs的患兒,分析治療前后血清微量元素、免疫功能、幽門螺旋桿菌、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病原學檢測指標的變化,治療結果有效率為78%。李劍瑩自擬益氣固表養陰湯(黃芪、太子參各20g,防風、白術、麥冬、玉竹、茯苓、山藥各15g,白芍、陳皮各10g,咽痛加馬勃15g、牛蒡子10g,咳甚加前胡、紫苑各15g,咽干口渴加天花粉15g)治療71例患兒,總有效率為94.5%。
4、外治法
4.1穴位推拿
劉向亮運用四時辨體捏脊法(基本穴:捏脊、摩腹、補脾經、補腎經、揉外勞宮、揉足三里,立春加肝俞、肺俞,立夏加心俞、小腸俞,立秋加肺俞、大腸俞,立冬加腎俞、膀胱俞,痰濕加三焦俞、脾俞,內熱加肝俞、心俞、大椎,氣虛加脾俞,氣陰兩虛加脾俞、肝俞)治療RRTIs200名患兒,治療前后體液免疫指標和細胞免疫指標比較有明顯改善,體質指數變化無臨床意義,感染次數明顯減少。陳秀珍治療組采用調肺健脾推拿法(揉膻中、迎香、二馬、推脾經、推肺經、捏脊),對照組口服玉屏風口服液,臨床療效和免疫指標(IgG、IgA)顯示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陳喆以疏風散寒、健脾宜肺為施護原則,退坎宮、開天門、揉風池、揉太陽、推板門、掐四縫、推三關、揉足三里、揉膻中、揉肺俞、順時針摩腹、捏脊手法治療RRTIs患兒30例,總有效率為90%。何玉華運用推拿治療肺脾氣虛型RRTIs56例患兒,在緩解期單純用推拿治療,部分處于感染期患兒以中西藥對癥處理控制病情,并加用推拿方法促進康復,以預防復感。推拿穴位為:分陰陽、補脾經、肺經、腎經、運內八卦、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揉風池、捏脊,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2.9%。馬融運用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根據季節、體質、發病特點總結了一整套治療RRTIs的推拿方法,在臨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方法有:①常規捏脊;②四時取穴法;③辨體質取穴法。黃甡28]在患兒非感染期運用單純推拿手法分三步治療60例患兒,第一步,清法:退六腑,清天河;第二步,運法:運內八卦、揉足三里、涌泉、摩腹;第三步,補法:補腎經、揉肺俞、脾俞、捏脊。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5%。
4.2中藥穴位敷貼
梁捷梅等用神闕貼治療復感兒,上呼吸道感染貼神闕、天突、大椎、膻中穴,下呼吸道感染貼神闕、天突、肺俞、膏肓穴,觀察治療后發病次數和癥狀明顯在減少,唾液分泌型IgA的含量升高,總有效率為91.66%,認為神闕貼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秦文等30]運用中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黃芪、白術、肉桂、丁香按3∶5∶2∶2∶5∶3∶1∶1的比例研粉姜汁調膏貼附于風門、肺俞、脾俞、關元穴治療后三個月檢測其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不同程度升高,總有效率為92.45%。沈秀鳳等運用益氣健脾方加穴位敷貼治療本病,敷貼的藥物含白芥子、延胡、生黃芪、膽南星、生白術、細辛按2∶2∶2∶2∶1的比例研成細粉,貼附于大椎、風門、肺腧穴、脾俞穴并在藥餅的中央放置艾條,對比治療前后體液免疫指標,IgG、IgA及補體C3有顯著改善。劉成全等用艾灸配合中藥穴位敷貼的研究,選用肺俞、心俞、膈腧先用艾條灸再用藥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肉桂等分)敷貼,對照組只選用穴位敷貼法,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為76.67%。王利然運用傳統穴位加神闕穴伏貼治療66例患兒,治療組同時貼敷兩方,伏貼Ⅰ號方: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麝香貼于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穴;伏貼Ⅱ號方:丁香、砂仁、蒼術、白術、黑胡椒貼于神闕穴,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0.91%。夏以琳等運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貼法治療70例患兒,其中1組單純用穴位敷貼,在三伏天用甘遂5g、白芥子、細辛、白芷各3g,貼于天突、大椎、肺俞、膏肓,同時微波照射。治療第2組在第1組的基礎上加用喘可治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療結果顯示治療1組總有效率為71.43%,治療2組的總有效率為91.43%,分別對治療前后和組間進行比較sIgA的升高均有臨床意義。楊麗霞等運用益黃散(陳皮37.3g,木香、丁香各5g,訶子、青皮、甘草各18.7g)敷神闕穴治療RRTIs患兒34例,臨床觀察發病次數減少,大便雙歧桿菌(B)數量增加,大腸桿菌(E)減少,B/E比值增加(P<0.05),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楊濤36]辨證論治分型治療44例患兒,痰濕內蘊型用白芥子、皂莢各5g選用雙側肺腧穴;氣陰不足型用五倍子10g選用神闕穴;陰虛火旺型用肉桂5g選用雙足涌泉穴,顯效15例,好轉22例,總有效率為84.1%。吳新泉等選取RRTIs患兒68例予以中藥百部、桔梗、膽南星各100g,細辛50g,元胡80g,冰片15g,撲爾敏0.4g,氨茶堿10g,制成貼劑貼敷(肺俞、膈俞、定喘),觀察血清中IgG、IgA、IgM及補體C3含量均升高,T細胞亞群、CD3、CD4和CD8治療前后有顯著差異性。
4.3其他外治法
張一棟運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療RRTIs恢復期30例患兒,對照組用中成藥玉屏風口服液,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背部督脈及膀胱經走、留罐的方法,治療后發病次數及癥狀明顯下降,治療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增高較多。陳亞杰等應用刮痧療法治療RRTIs60例熱度在38.1~39.2℃的患兒,穴位取:太陽、印堂、天門、大椎、脊柱兩側膀胱經、頸部夾脊穴、三關、六腑、天河水,治療師遵循“掛牽掛后,陰陽對刮”“寧失一穴,不丟一經”的原則。治愈45例,顯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王湘茗等研究用佩戴“防感香囊”的方法治療46例患兒,防感香囊由生黃芪600g,炒蒼術、辛夷、白芷、蟬蛻、桑葉、野、魚腥草、桂枝、炒麥芽、砂仁、蘇葉各300g,防風、花椒、川芎、桔梗各200g,柴胡、冰片各100g組成,夜晚放在枕邊,30d更換1次,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王小平等運用針挑結合艾灸治療53例患兒,針挑、溫和灸選用的穴位:身柱、肺俞、足三里、四縫,治療后顯示發病次數和持續時間減少,發病程度降低,總有效率為84.9%。鮑春等用中藥熏蒸法治療肺脾兩虛型復感兒40例,藥物組成有:黃芪、白術、防風、蒼耳子、辛夷、山楂,通過熱療效能傳遞熏蒸全身起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2.5%,唾液分泌型IgA升高的有32例。
5、動物實驗
周亞兵等研究補腎固表方對反復呼吸道感染小鼠模型免疫功能的影響,補腎固表方由補骨脂、生黃芪、生白術、防風、柴胡、黃芩、烏梅按重量比10∶10∶10∶10∶5∶10∶5的比例組成,實驗結果顯示本方有下調CD4+CD25+foxp3+Treg活性,增強輔T細胞1型免疫反應,調節Th1/Th2平衡的作用。陳歡運用扶正固腎祛邪合劑治療RRTIs雄性ICR小鼠60只,扶正固腎合劑的組方為:黃芪、黨參、焦白術、熟地黃、制何首烏、茯苓、五味子、紫河車、茯苓、麥門冬、防風、蟬蛻、山楂、懷山藥。治療組分為三種劑量,結果顯示三種劑量皆能提高小鼠CD4、CD4/CD8水平,降低CD8水平。劉竹云等運用健兒樂顆粒(焦山楂、雞內金、黃芪、黨參、冬蟲夏草、蜂膠、防風、陳皮、五味子、甘草)治療昆明種RRTIs小鼠,治療組按計量不同分三組,實驗結果顯示藥物能增強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顯著抑制碳末在脾虛小鼠腸內的推進,提高小鼠氣管酚紅排出量,顯著抑制由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結論為藥物具有增強免疫、健脾利氣、抗炎和祛痰的作用。
6、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