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人際溝通理論

人際溝通理論

時間:2023-06-07 09:11: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際溝通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人際溝通理論

第1篇

關鍵詞:PAC理論;人際沖突;人際溝通;啟示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6-0137-01

1 PAC理論概述

PAC理論是加拿大的伯恩博士在1964年《人們玩的游戲》一書中提出的,該理論認為,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P)、成人自我狀態(A)、兒童自我狀態(C)(見圖1)。

PAC理論認為,人際溝通基本上有兩種類型:

(1)平行性溝通。

這種溝通是互補的,是人們預期的反應,可以使雙方溝通順暢,關系良好。這樣的交往有六種具體形式:P-P型、A-A型、C-C型、P-C型、P-A型、C-A型。

(2)交叉性溝通。

這種溝通是交叉的,雙方不能獲得適當的反應或預期的反應,溝通信息會受到阻礙,故溝通會中斷。這樣的交往有四種具體形式:AA-PC型、AA-CP型、PC-PC型、CP-CP型。

2 人際沖突的PAC歸因

人際沖突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溝通不足或不當,在人際溝通中,個體的三種不同心態所發出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信息內容與信息情感兩個方面[見圖2]。

P心態A心態C心態

由圖2可以看出,三種心態的信息內容都具有合理性,但三者的信息情感卻各不相同,難免會產生人際沖突,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1)溝通過程中信息內容和信息情感出現偏差。

溝通過程中,傳信者在發出信息時,不僅表達了相關內容,同時也包含了信息情感;對于接受者也是一樣,不僅接受的是具體內容,而且也在接受信息時產生一種情感。在這一過程中,信息中的“內容”和“情感”哪部分比較重要,對于溝通雙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二者之間易出現偏差,故而使溝通得以持續進行。

(2)“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態”的出現。

即在人際溝通中,交往雙方中有一方以不良P心態發出信息,另一方出現對應的不良P心態,從而形成一個或幾個回合的P-P交往;之后,有一方中止P心態,轉到不良C心態,另一方也隨之出現對應的不良C心態,從而形成一個或幾個回合的C-C交往。這種交往心態組合可以表達為: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態模式,其結果往往是在雙方無預謀的情況下,形成嚴重后果,是造成人際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3)溝通過程中心態結構的僵化。

即在人際溝通中,溝通者不能靈活地轉換自己的心態,而是固守于某一種心態結構。事實上,每個人在人際溝通中都受會交往環境的影響,僵化的心態結構不利于人際溝通的順利進行,甚至會造成人際沖突,是不可取的。

3 PAC理論對處理人際沖突的策略啟示

通過以上的理論分析,作者總結出幾點處理人際沖突的建議:

(1)在人際溝通過程中,盡量采用互應式溝通。

在人際溝通中,雙方的交往心態具有對應性,而在應答時具有調節性。即甲乙交往時,若甲以某種交往心態發出信息時,乙可以形成與甲相同的心態,采取與甲相同的心態反饋信息,也可以中止這種與甲相同的心態,而主動調節到另一種心態發出信息。例如,甲以A姿態出現,乙也以A姿態出現。雙方都以協商式的情感傳遞合理的信息,從而保持交往的持續進行。再如,甲以C姿態出現,乙則以P姿態出現。甲以任性的情感傳遞任意發揮的信息,而乙則以命令式的情感傳遞合理的信息。這樣一來,雙方形成互補性溝通,也易保持良好的交往關系。互應式溝通可以使我們在人際溝通中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和對方的心理狀態,作出適宜的反應,避免不必要的人際沖突,達到良好溝通的目的。

(2)盡量避免“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態”的出現。

人際交往是個復雜的過程,存在著許多矛盾,易形成“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態”,引發人際沖突。所以,為了減少人際沖突,在人際溝通中,當交往雙方有一方以不良P心態發出信息時,另一方應及時轉換心態,最好用成人刺激誘使對方的心態調整到A心態,形成AA交往,這樣可以避免形成一個或幾個回合的P-P交往和C-C交往,從而避免”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態”的出現。

(3)保持動態的心態結構,以變應變。

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際溝通也不可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它也會隨著環境和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人際溝通中,我們應當始終保持動態的心態結構,以變應變,避免不必要的人際沖突。

參考文獻

[1]王飛.社區警察人際交往的PAC理論及其訓練模式[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07,(4):86

第2篇

人際溝通 實踐教學 教學評價 護理本科

溝通能力不僅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最能體現護士職業價值的行為之一。目前,國內高等醫學院校護理本科專業《人際溝通》課程體系尚無統一標準,各個學校辦學差異很大,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有研究顯示,本科護生普遍體會到《人際溝通》課程結束時仍有大量的溝通知識和技能未能很好消化吸收。溝通對實踐的訴求很強,本研究在夯實護生溝通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探索出一套適用于本科護生《人際溝通》的教學體系。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我校全日制四年制護理本科二年級學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類實驗研究,方便抽樣法。對研究對象講解此次教學實踐的意義、具體內容及安排,采取自愿報名參加的形式。共招募到173名學生,其中女138人,男35人,年齡19~23歲。在完成《人際溝通》課程理論教學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附屬醫院、社區進行護患溝通實踐教學活動,至少每周溝通實踐一次,為期一個月。在開展實踐教學前后采用楊芳宇研制的自評《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測量研究對象的溝通能力。該量表包括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問題、共同參與、傳遞有效信息、驗證感受和總分7個方面,其信度為0.84、效度為0.84。

1.3具體實踐步驟

學校開具實踐介紹信,學生與護理部及相關科室護士長取得聯系征得同意后,自行選擇溝通對象,溝通主題。臨床實踐過程中,科室護士長及帶教老師積極參與學生整個溝通實踐過程。合理有效地開展護患溝通,具體步驟為交際性溝通、評估性溝通、治療性溝通。其中,以交際性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生的信任度;以評估性溝通確定溝通主題,并進一步制定、完善溝通方案;以治療性溝通與患者進行實質性溝通。整個溝通過程用錄音筆錄音,溝通結束后將錄音轉化為文本,以備臨床帶教老師和課程專任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及指導。此外,通過課程老師與學生之間,生生之間,臨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護生與患者、家屬的護患溝通的實踐,環環相扣,逐步強化護生的溝通意識提升其溝通能力。

1.4教學效果評價

運用全面、綜合的教學效果評價模式,護生學習《人際溝通》課程的效果評價包括筆試、溝通能力問卷調查、護患溝通實踐報告、匯報等。

1.5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13.0、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T檢驗法分析定量資料。

2結果

《人際溝通》實踐前后,研究對象的《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得分在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問題、共同參與方面有統計學差異,且總分亦有統計學差異(詳見表1)。

3討論

3.1護生溝通能力培養模式現狀

現有護生溝通能力培養模式仍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溝通實踐,理論與實踐脫節。查閱文獻得知,目前國內對于提高護生溝通能力的研究或關注于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如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等),缺乏臨床溝通實踐的真實體驗;或關注于技巧,忽視溝通內容的評判、溝通系統的實施;或關注于溝通結果的衡量,忽略溝通過程質量的監控與反饋。此外,課堂教學的“統一標準”,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了學生實踐操作的空間,限制了學生創新活動開展。

3.2實踐教學對護生溝通能力的影響

3.2.1實踐教學有助于提高護生大部分溝通能力

本研究中實踐教學前后,護生建立和諧關系、敏銳傾聽、確認病人問題、共同參與及溝通能力總分方面均有提升。在實踐教學中強調以交際性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所以能促進和諧關系的建立。在實踐演練中,有特定的溝通對象,有真實的溝通情境,能激發護生共同參與的熱情,并有意識的應用敏銳的傾聽。而評估性溝通的實施,確保護生能確定患者的問題,確定溝通主題及方案。

3.2.2實踐教學對傳遞有效信息與驗證感受方面無顯著影響

該研究對象為二年級護生,其專業知識及技能尚未完全涉及及掌握,故在傳遞有效信息及驗證感受方面存在不足。

4小結

事實上,溝通既是技術更是藝術,對于護生護患溝通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依靠學校《人際溝通》課程的培養;另一方面,依靠溝通實踐中的積累。實踐教學有助于提高本科護生溝通能力,值得在改良護理本科專業《人際溝通》課程體系中推廣。

參考文獻:

[1]佟術艷.美國高等護理教育標準[J].護理研究,2000,(14):183-184.

[2]Rossiter JC.Caring in nursing: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nurse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2,9(2):293-302.

[3]唐麗麗,李孜孜,陳曉勤.護理專業學生人際溝通課程反思日記的質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1):988-990.

[4]楊芳宇,沈寧,李占江.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的初步研制.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5]Schwartz Bercott D,patterson BJ,Lusardi P,et al.From practice to theory: tightening the link via three fieldwork strategi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2,39(3):281-289.

[6]張詠梅,江智霞,肖燁.護生人際溝通知識轉化為人際溝通能力的教學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2):154-155.

第3篇

關鍵詞 學長制 大學生 人際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Effect Research of Senior System Enhance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GUAN Yuanyuan, SUN Houch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senior system in practice, by way of self-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ode, a flat roof of communion and mutually for freshman and old boy ,prefect system brings into full play enhancing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Key wordssenior system;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學長制”是一種大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點在于通過高年級學生以平等、博愛的精神與新生實現良性互動,幫助他們解決在全新的環境中所必然面臨的各種學習、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難,以早日適應正規的大學生活。作為一種新老生交流互助的平臺,學長制的實施對提高新老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有著顯著的作用。

1 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現狀分析

人際溝通也稱人際交往,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人的成長、發展、成功、幸福都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其個性發展、心理健康、成長成才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大學時代是人生重要驛站,是準社會化時期,大學生要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單靠書本學習的方式是不夠的,必須進行人際交往。①人際溝通能力在大學期間顯得尤為重要,具有良好人際溝通能力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相反,如果人際溝通能力欠缺,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一份2004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癥狀自評測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在南京醫科大學每年對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對在大學期間的人際交往有信心的學生基本都低于參加測評人數的一半。影響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現在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從兒童時期開始,由于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關愛使得與同輩人交往的時間偏少,而與父母的交往中子女占絕對優勢,由于父母無原則的退讓,讓很多兒童養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優勢”,導致交往技能的缺失;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對成績的過分重視,使學生把時間都用于課本學習,不重視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在進入大學以后,由人際關系的變遷與重構而導致的疏離與孤獨,使大學新生產生環境適應障礙;②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也給大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造成其社會化的不足,導致其人際關系的非人性化傾向的出現。③

2 學長制的實施對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是社會性動物,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進入大學之后,大學生們面臨著新的環境、新的群體,重新整合各種關系,處理好與交往對象的關系便成為他們新的生活內容。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后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學長制的實施是現行的輔導員管理模式和導師管理模式的有效補充,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實現,有利于新老生的互相交流,有利于人際溝通能力的提高。

2.1 學長制實施對學長的人際溝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際溝通是一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和訓練出來的。新生在學長的幫助和指導下,能使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盡快適應大學環境,而學長自己本身也是學生,也會遇到和低年級同學相同的問題,通過指導和幫助低年級同學,老生能夠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適應能力等,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學長制的順利實施關鍵在于學長的選聘、培訓、工作指導與考核,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學長競聘的學生通過書面申請、面試等程序,比其他同學擁有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在工作開始前的培訓使學長擁有了更多的人際溝通方面的理論學習機會,而學長在開展工作時能否順利進行主要依賴于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

人際溝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動機、情感、態度等。認知是個體對人際關系的知覺狀態,是人際關系的前提;動機在人際關系中有著引發、指向和強化功能;情感是人際關系的重要調節因素,直接關系著交往雙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滿足程度,它往往被當作判斷人際關系狀態的決定性指標;態度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變量,每時每刻都在表現某種態度,態度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建立、形成與發展。擔任學長的學生對人際溝通的重要性認同感強,在交往過程中主動性強。學長一般擁有很強的責任心,為了給新生做好生活、學習等方面的指導工作,為了在幫助低年級學生的過程中展現更好的自己,他們會更加積極、認真的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會更多的接觸老師、同學,請教更多的人,也就擁有了更多的人際溝通的機會,而如何將自己的所學、所感很好的傳達給低年級的學生,他們也會更花心思去研究人際溝通的技巧,從而在實踐中提高了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

學長制的實施,豐富了老生的工作經歷,提高了他們適應社會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了視野,擔任學長的學生在我們所做的問卷調查中,全部認為擔任學長工作提高了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而在我們的日常觀察中,也發現學長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在逐步提高,自信心不斷增強,在與人交往中更加得體、積極,人際溝通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學長的人際溝通能力提高也體現在就業過程中,我校于2006年開始實施學長制,首批擔任學長的70名2005級的學生已經畢業,一次性就業率為100%。他們進入社會后,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幫助自己更快地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第4篇

1 存在的問題

1.1 理論基礎不扎實,缺乏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

表現在無論做何事都較盲目與盲從,不求甚解。以至于當病人問一些與專業有關的問題時,往往無言以對、一臉茫然,讓病人對整個科室的服務質量產生信任危機,滿意度大打折扣。

1.2 心理素質差,缺乏自信

表現為無論是給病人做宣教還是與其它科室進行業務聯絡時,不敢大聲說話,表現膽怯與退卻,不能將白衣天使那落落大方、自信得體的一面展示給公眾,給人感覺不舒服。

1.3 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技巧性

表現為與病人溝通時,有時語氣生硬、冷漠,缺乏同情與寬慰之心;有時與其它科室老師打電話時不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在處理棘手問題時,說話不注意技巧,易讓病人抓住“辮子”,產生護患糾紛。

1.4 協調與解決問題能力差,缺乏應變能力

表現在當一成不變的事物發生突變需要去調整解決時,卻變得束手無策、方寸大亂,不能以沉著冷靜、波瀾不驚的態度去面對、去解決,讓病人對護士信任度下降。

2 對策

2.1 注重護生實習階段的培養與提高

臨床實習是護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轉折。它是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生理論聯系實際、護理技能進一步提高和形成護理專業態度的過程。[1]牢牢把握住八個月的臨床實習時光,對鞏固加深理論知識,對今后的護理職業生涯將大有益處。

要想提高實習效率,筆者認為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護生自身要有緊迫感,充分認識到臨床實習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學習,自覺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從書本中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并善于總結,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為其日后早日成為理論扎實、技能突出的佼佼者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是提高臨床護理教師的教學能力,后者對教育者來說是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講授技能、教師對護生的態度、營造鼓勵護生學習的氛圍。[2]好的教師具備不責備護生而能指出她們缺陷的能力,具備熱情、誠實、理解、忍耐、平等等品行,這些都是激勵護生積極向上、主動學習的良好外部條件。

2.2 實行崗前培訓

對即將上崗的見習護士進行為期7~10 天的崗前教育,由醫院人力資源部、科教科、護理部、院內感染科組織安排,培訓內容包括:醫院規章制度、醫院文化、服務理念、相關法律法規、護理人員職業素質和禮儀要求、護理文書規范書寫要求、院感知識等。培訓后進行理論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分配到各科室進行為期1 年的輪轉學習。

2.3 注重學習人際溝通技巧,提高見習護士交流能力

人際溝通是護理職業的必備技能,與患者有效溝通,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有利于取得患者配合和更多的信賴、信任,保證臨床護理工作的順利完成;與醫生及醫院其它各類人員有效溝通,可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關系,有利于護士開展工作,保持身心健康。當見習護士初次接觸醫院,對醫院、醫護人員及患者了解尚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她們常常面臨如何主動接觸患者,如何與患者及醫護人員交談,如何指導患者接受診療和護理等,這就要求護理教育管理者及帶教老師制訂切實可行的護患溝通交流路徑,規范護患溝通語言及非語言溝通模式與技巧。

2.4 為見習護士創造條件,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以建立自信心

護理管理者可利用交班會、護理查房等機會,讓見習護士大聲宣讀學習心得體會,回答帶教老師的提問。此外,護理部與黨委可聯合組織《天使風采》演講大賽,讓見習護士充分展示自我,肯定自我,增強自信心。

3 小結

見習護士是正式護士的前身,其人際溝通交流能力的高低影響患者及醫生對護理質量的評價,影響護理隊伍的形象。如何提高見習護士的人際溝通交流能力,使其在護理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在正式成為一名護理工作者之前有一個良好開端,成為高素質護理人才的后備力量,必須從提高臨床實習效率、提高專業理論知識入手,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做指導,才能具備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工作能力,才能為順利開展人際溝通交流提供有力保證。

參考文獻

第5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嫉妒心理 人際溝通

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環境,大學生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保持優勢是日后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為此,大學生們會為擁有某個領域的能力優勢而努力。然而,當進入新的環境或加入新的團體后,他們經常會發現別人在那些領域的表現超過了自己,由此導致內心產生痛苦,這在大學校園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感覺和現象。這種痛苦會激發其潛在的嫉妒心理,使人際溝通變得緊張且無效,最終會對人際關系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為此,洞察大學生之間這種嫉妒情緒并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職責。

一、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源

嫉妒是對在才能、地位、成就、機遇和條件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產生的一種怨恨和憤怒相交織的情緒。每個大學生都渴望獲得成功,并努力在某些領域超越同學,一旦發現原來的專業或技術優勢被同學趕超后,他們通常會變得不舒服、焦慮和緊張。尤其當其他同學在那些對自己來說非常重要的領域中擁有出色的表現,而這個領域正是嫉妒者定位自己的中心要素時,一些大學生會對勝過自己的同學不服氣,當對自己的失敗不甘心卻無法改變時,就會沖動地批判、抵制、對抗,甚至打擊、報復同學,以此來縮小相互之間的差別,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對大學生嫉妒心理的一種解釋是自我評價維護理論。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可能會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受到威脅,威脅的程度取決于對方與我們的親密程度,以及該行為與我們的相關程度。因此,如果對方與自己關系十分親密,但超過我們的領域并不被自己看重,則彼此間的關系并不會受到影響,反而還可以為朋友的成功和優秀而感到高興。但當好朋友對自己很看重的領域或能力有比自己更出色的表現,各種心理失調情緒就會被激活。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嫉妒與其所處的文化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和規范有關。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嫉妒情境,不同的文化導致不同的嫉妒心理和行為反應,因此,嫉妒具有文化的多樣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特點。嫉妒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一種社會現象。而行為理論認為嫉妒是人在生活環境中習得的行為習慣,是刺激——反應模式的產物,嫉妒受一個人周圍所發生事件的直接沖擊或塑造成型。

在人際溝通中,嫉妒是一種非常有害的情緒,會阻礙嫉妒者和被嫉妒者雙方的正常交往。正如斯賓諾沙所說:“嫉妒是妨礙一個人努力或活動能力的情緒。”嫉妒者會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別人的行為和成績上,對別人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關注。對他們來說,讓別人失敗可能比自己成功所獲得的快樂更大。這種扭曲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的精力無端地被消耗和消費,阻礙了自己的進步與發展。

嫉妒情緒會迫使大學生去面對自我概念與行為之間的差距,并不斷減少這種認知失調。大學生或者改變自己今后的行為,使行為與失調的認知相一致;或改變某些認知,來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又或者增加新的認知,來為自己行為尋找理由。

二、嫉妒心理對大學生人際溝通的影響

保持自我形象,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是一種極為正常的自尊心表現。與自尊相伴的嫉妒,由于是一種不為社會所認可的情感,就一直隱藏在大學生內心深處。一旦大學生的嫉妒情緒被激活,則校園中的一些平常事很容易被過分放大。為維持自我評價,大學生嫉妒心理活動必然反映到個人在人際溝通中的表現。

1.嫉妒心理的疏遠效應。為克服由嫉妒心理引發的認知失調,大學生會選擇疏遠這個勝過自己的同學,認定對方不再是自己的親密朋友了。盡管可以選擇與對方建立良性互動和挑戰,但嫉妒者無法克服向對手學習或彼此合作的心理障礙。嫉妒心理的疏遠效應會導致人際溝通的中斷和失敗。大學生為何會與自己嫉妒的朋友如此疏遠?根據心理學家Abraham Tesser的觀點,當一位十分熟悉的好友在相關領域取得成就時,比起陌生人取得的成就,更令人感到不愉快。因為陌生人是抽象的,他們的成就僅是統計數字,而自己熟悉的朋友的成就是生動的。

2.嫉妒心理的蔑視效應。為減少嫉妒帶來的壓力,大學生在人際溝通中會選擇改變對原來看重能力的評價。一旦同學擁有自己無法輕易獲得的那些優勢,大學生在公開場合就會貶低那些優勢的價值,表現出不屑一顧和冷嘲熱諷。例如,原先在羽毛球上擁有出色的技術,當朋友圈中多了一位羽毛球水平更高的朋友后,就會對此失去原來的興趣,而認為游泳才是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屬。只要有嫉妒,就不能夠和諧、融洽地相處。當他人得到自己所得不到的獎項時,便會散布各種小道消息,從而使其他同學也感到生活在不公平的環境中沒有好處,從而影響到集體的團結。

3.嫉妒心理的破壞效應。大學生處理自尊威脅的第三種選擇是對同學的努力加以破壞。尤其是在團隊合作中,一旦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比上同學,則會采取惡劣的手段——暗中給同學制造障礙。例如,某個團隊有兩位出色的同學,最初關系親密,學習和工作時互相鼓勵,追求團隊的成功。當A同學在其他同學中的威信不斷上升時,B同學的嫉妒心理便會被激活,但開始還能自我控制,暗示自己的價值遲早也會被同學認可,但不安和焦慮感已經形成。當其他同學對A的領導能力形成了穩定的評價時,B的情感再也無法抑制,猛烈地爆發出來。B開始貶低A,在同學之間用開玩笑的方式評論A,并制造關于A的非正式新聞,繼而在人際溝通中公開對A表現出冷淡、敵意,甚至是采用攻擊性的語言或行為。同時,B對集體事務不再主動進取,態度變得消極,甚至可能與A翻臉,終結了彼此的專業合作關系而離開團隊。

4.嫉妒心理增加了人際溝通成本。與成功的同學刻意保持距離的態度,導致了溝通機會的錯失,以及學習效率的下降。我們發現,大學生傾向于向外部人群學習而不愿向周圍同學學習。例如,同樣的方案,若被告知來自外部,則評價很高,若被告知來自周圍同學,則評價一般。不難理解,如果人們向外部學習,說明很有事業進取心;如果向周圍同學學習借鑒,則襯托出對方是這個集體中有智慧的領導者,無異于貶低自己了。 轉貼于

三、大學生克服嫉妒心理的對策

正如英國思想家羅素所認為的:“嫉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只是走向死亡的毀滅。”嫉妒心理從某種意義上看是一種力求上進的表現。如果對大學生的嫉妒心理進行有效管理,則可以促使他們去奮斗進取。

教育大學生克服人際溝通中的嫉妒心理,首先要靠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其次,教師要注意在與學生的日常溝通中不要觸發他們的嫉妒情緒。

1.引導大學生發掘嫉妒情感的價值。嫉妒情緒暗示了極具價值的信息,可以把它視為大學生自身價值觀的體現。大學生要敢于承認自己所嫉妒的其他同學擁有的條件和品質。要鼓勵大學生敢于坦白被自己感情所掩飾的那些最恐懼缺乏的優勢。一旦將掩藏在內心的嫉妒顯露,就有利于在同學之間形成坦誠的氣氛,為良好的人際溝通、互相學習和進步打下基礎。

2.引導大學生在人際溝通中要肯定并關注自己的優勢。盡管可以讓嫉妒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觸動因素并加以控制,或者回憶自己曾經取得的成就而淡化因別人的成功而引發的焦慮,但確實很難讓他們做到為其他同學的成功而喜悅。一種可行的干預策略是,讓大學生學會肯定自己所擁有的獨特力量和優勢,以減少由同學的出色表現而引發的威脅和壓力。不可否認,將自己與同學做比較是大學生的天性,也是一種積極的動力,然而,過分比較就容易導致嫉妒,尤其是當不懂得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時候。因此,控制和管理好大學生的嫉妒情緒,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將精力集中在自己最關心的領域,而不是過多地關注周圍同學的業績,要鼓勵大學生善于與自己的過去做比較。

3.引導大學生形成多元化的價值體系。單一的價值觀會使大學生陷入有限的目標競爭。如果讓大學生意識到自己可以扮演多種角色,可以在其他的專業領域發揮作用,就能避開偏執的競爭,減少令人厭惡的比較,使大學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價值。

4.鼓勵大學生學會資源分享。要強調通過團隊合作來提高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技巧。但團隊成員在爭奪他們認為是有限的資源時,就會表現出相互排斥。當某些資源確實稀缺時,教師要強調其他資源是容易得到的。引導大學生與其他團隊共享資源也有助于一定程度上消除嫉妒情緒。鼓勵大學生學會與其他團隊分享資源,才能贏得在大學生活中的利益互惠和未來合作的基礎。

5.教師也要避免語言暗示。教師在與學生的日常溝通交流中所發出的某些信息,會無意識地觸發大學生的嫉妒情緒。例如,教師公開表現出對某位同學在某方面努力的欣賞,這種暗示很可能被理解為盡管其他方面的努力對學校同樣有價值,但不會引起老師的注意。因此,老師在與學生溝通中要格外謹慎,避免對特定同學的過度公開贊揚。

第6篇

關鍵詞 護理實習生 臨床實習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The Refl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DENG Xin

(Medicin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writer has found that the nursing interns have some universal problems in clinical practice during the clinical student nurses' management. The writer deeply feels the clinical practice situation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in the future mostly depend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habit, and skills in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s from basic education, so the teachers should lay stress on vocational features and train, manage the students with clear target.

Key words nursing intern; clinical practice; vocational education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是很多醫學生都會背誦的醫學生誓言。然而,要真正踐行這誓言,卻需要高尚的醫德和過硬的職業技能做支撐。在近幾年對護生臨床實習的管理工作中,筆者發現各院校護理專業實習生在臨床實習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筆者深感護生臨床實習狀況的好壞及將來執業狀況的好壞,極大程度地取決于在校幾年職業素養、職業習慣、職業技能的培養。職業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必須突出職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以訓練和培養。以下,筆者將對護生臨床實習中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

1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1 無菌觀念淡薄

無菌操作貫穿于臨床護理過程的始終,是提高護理質量、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保證,也是護理教學的重點。但筆者在臨床實習帶教中發現,護生普遍存在著無菌觀念淡薄的現象。

具體表現:配藥不戴口罩、帽子或不按規范穿戴口罩、帽子、工作服;不按規定修剪指甲;不按規范步驟洗手或進行手臂消毒;已戴無菌手套還摸眼鏡、摸口罩,摸頭發,用手直接在消毒盒內拿紗布等等。

原因:(1)護生缺乏足夠的院內感染知識,沒有認識到無菌操作的重要性。(2)在護理教學中,教師強調和監督得不夠,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例如:上護基操作課時,為保證教學進度,不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在學生沒有按規范戴口罩、帽子、穿護士服時,老師沒有及時要求學生改正,或糾正了學生的錯誤卻不說明原因,不分析危害。久而久之,學生就不重視規范著裝、規范操作了。有時,教師的示范教學也不規范,讓護生誤以為有些步驟是不重要的,是可以省略的。

1.2 安全意識差

護生在實習過程中會遇到兩個方面的安全問題:一是勞動安全。二是人身財產安全。而實習帶教過程中,筆者發現護生在這兩方面的意識都很差。

1.2.1 勞動安全意識差

具體表現:在實習中后期,自以為各項技術已掌握熟練,在未征得帶教老師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對病人進行侵入性操作,或擅自省略操作步驟,不嚴格執行三查七對等。對差錯事故故意隱瞞不報,以為可以瞞天過海,導致錯過了補救的最佳時機,引發更嚴重的后果。在操作過程中不注意自我保護,替病人拔針換藥時,手被病人使用過的針頭扎到,不做處理或不規范處理,導致自身受到感染。

原因:(1)角色定位不清,法律意識淡薄。由于在校學習和臨床帶教過程中對護生在醫療行為中的身份都介紹得很少,很多護生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對自身的行為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缺乏足夠的認識。一方面認為實習就是不拿工錢的工作,把自己等同于護士,對病人進行各項操作,一方面又把自己當學生,認為出了事也不過是寫檢討認錯,受學校處分,所以做事不謹慎,甚至草率馬虎。(2)理論知識不扎實,經驗不足。(3)缺乏職業道德和責任心。沒有真正理解“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真諦,為了避免受到帶教老師的批評或病人及病人家屬的責罵,對差錯事故故意隱瞞不報。

1.2.2 人身財產安全的自我保護意識差

具體表現:在校外租住房屋,夜間不注意關好門窗,貴重物品、現金、銀行卡隨意擺放被盜;不能正確用電用氣,導致失火,煤氣泄漏。上下班途中不注意交通安全,出現交通事故。不遵守規定,深夜下夜班不在值班室休息,獨自回租住地,給人身財產安全帶來隱患。

原因:(1)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夠。(2)護生長期住校集體生活或在家庭中生活,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良好保護,缺乏個人獨自在外生活的經驗,缺少防備意識和安全知識。

1.3 人際溝通能力差

現代整體護理的實踐表明,護理工作中護士需要用70%的時間與他人進行溝通。①因此,人際溝通能力是護生做好護理工作的關鍵能力之一。但在臨床帶教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護生存在人際溝通不良的狀況。

具體表現:(1)擔心帶教老師對自己產生不良印象,遇到不懂的知識和現象不愿或不敢向帶教老師請教。(2)人際溝通缺乏主動性和技巧,本來是正確的操作,由于沒有跟病人及其家屬事先溝通或溝通不到位,導致病人誤解甚至投訴。(3)不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看法,或缺乏自信,遇到帶教老師操作不規范時立刻否定自己的正確操作,按錯誤的操作做。

原因:(1)學校對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長期以來只以考試分數判定學習的好壞,只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人際溝通等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2)護生對人際溝通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有的護生片面地認為,只要專業技能過硬,就能勝任工作中的一切問題。有的盲目追求“個性”,認為溝通就是妥協,是沒有個性和主見的表現。常常采取冷漠對待或逃避正面接觸的方式與人相處。(3)人際溝通課程大量灌輸理論,實踐性教學少,沒能引導護生將溝通技巧和理論運用于日常生活,沒能讓護生真正體會到人際溝通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對策

2.1 在日常護理教學中強化護生的無菌觀念

(1)在護理教學中結合臨床實例,加強對醫院感染知識的講授,分析消毒滅菌不嚴格、隔離措施不得當、無菌操作不規范導致的危害。

(2)在講授無菌操作時,讓護生按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實驗指導的內容做空氣和咽部細菌的培養檢查。通過對細菌培養結果的觀察,使護生加深對空氣和咽部有大量細菌存在的印象,進一步增強其對手術室、治療室、嬰兒室等場所空氣消毒和在醫療操作過程中戴口罩重要性的認識,自覺樹立無菌觀念。②

(3)加強實驗室建設,建立模擬手術室、模擬病房等,讓學生在一個相對標準化的環境中上操作實驗課。同時,在護基操作課中教師要規范示教,對學生的操作練習要嚴格把關。只有每一次都堅守原則,才能樹立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

2.2 加強法律意識、職業道德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1)在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針對醫療責任事故,重點學習《護士法》、《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詳細講解醫療責任事故的處理流程,使護生明確自己的身份,明確自身行為的法律責任。

(2)搜集近年來護理實習生出現醫療差錯事故的案例,在新生入學教育和護理專業課相關章節的學習過程中重點舉例強調。學工、教務部門和輔導員也可以舉辦“模擬病房”、“人生AB劇”等活動,讓學生通過預設的特定情景,體會如何避免、減少、處理、面對醫療差錯事故。

(3)通過思想政治課和職業規劃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明確職業特點和職業目標,增強護生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

(4)學工部門、安全保衛部門應當定期開展一些安全知識講座,印發安全知識手冊分發給學生,輔導員應當多到學生寢室巡查,遇到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要及時在全班指出問題,分析后果,及時督促整改,利用班會時間組織學生自由討論發言,不斷強化學生的防范意識。

2.3 轉變教育觀念,全方位提高護生的職業技能

學校和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分清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區別。明確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將護理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的各項知識和能力全面羅列出來,細化分解成具體可操作性的單項指標,貫穿于各科課程學習和學校活動中,全面提高護生職業技能。

(1)在新生入學初期,通過知名校友報告會,優秀畢業生交流會,臨床見習和暑期社會實踐等,讓護生從入校開始就認識到培養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自覺主動地提高自身人際溝通能力。

(2)基礎護理、人際溝通、護理管理、護理禮儀等專業課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將專業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人際溝通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講授,既讓護生學到專業知識,也讓護生同時學會各種情景下與病人、病患家屬及其他醫護人員溝通的方式。

(3)以賽代練,以賽促學,通過職業技能競賽,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校內,教學管理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團委、輔導員、學生會、學生社團應當緊密結合護理專業特點開展學生活動。同時,要鼓勵、推薦學生參加校外的職業技能比賽,通過比賽,拓寬視野,提高技能,找到差距,樹立信心。總之,要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和平臺,讓護生在活動中明確自身職業發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注釋

第7篇

關鍵詞:高校 師生溝通 研究 對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高校教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高校迅速擴招,部分高校師生比例從原來的1/14發展到1/40,師生關系的失調現象隨之產生;其次高校學生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的逐步增強,獨生子女在高校學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等,這些現象都促使師生關系發生變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出現困難。本文以海南省高校師生溝通的現狀為例,通過對當前高校師生溝通現狀的分析,尋找構建良好師生溝通的渠道和行動對策,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實際參考價值的理論和依據。

一、高校師生溝通現狀

為了了解高校師生溝通的基本情況,2004年我們采用網絡調查及實地調查的方式,對海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共864名師生溝通情況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師生對溝通需求迫切;師生雙方都認為師生之間的溝通對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師生皆期待以“朋友”的平等方式進行溝通。其次,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非平等的溝通前提;不懂得溝通技巧等因素成為目前高校師生溝通的最大障礙。現將海南省高校師生溝通情況的現狀描述如下:

1、通過溝通實現人際目的,師生均認為喜歡與對方溝通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超過半數的師生認為自己喜歡與對方進行溝通。其中認為喜歡與教師溝通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56.94%;認為學生喜歡與自己溝通的教師占調查人數的77.83%。根據人際溝通的人際目的理論,人際溝通是有目的的,人際溝通是為實現既定的人際目標而存在的。學生之所以認為喜歡與教師溝通出發點主要表現為:46.81%的學生認為是為了“促進溝通和了解”,40.98%認為是“能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在校園生活中,除了與同學溝通接觸外,大學生最重要的社交對象就是教師,在中國現行的教育環境中,教師又多扮演“主考官”和“裁判員”的角色,學生希望自己被教師所了解,將自己展示給教師,從而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認可,以達到人際目的,因此56.94%的學生認為自己喜歡與教師溝通。從教師角度而言, 教師期望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夠實現預期的目標,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須通過師生之間有效的高質量的溝通、學生的積極配合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在認定學生學習的目標與教師的教育目標一致的情況下,77.83%的教師認為學生喜歡與自己溝通。從以上分析可見,師生對雙方溝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師生雙方都認為師生之間的溝通對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2、強烈的平等溝通意識,師生均認為“朋友”是雙方溝通的角色期待。

在問題“你認為教師在校園生活中應該扮演什么?”認為“權威”學生占3.94%,教師占1.74;認為“家長”的學生占5.21%,教師占3.91%;認為“教育者”的學生占5.84%,教師占13.48%;而認為應該扮演“朋友”角色的學生高達83.12%,教師達80.00%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師生均認為在師生溝通中教師應該扮演“朋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是師生心目中雙方溝通的最佳定位。根據Eric Berne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論,人們在溝通時會采取三種被稱為自我心態:家長、成人、孩童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種,人們可以運用其中的任何一種,但在三種溝通狀態中,成人心態被認為是理智的、平等的溝通狀態。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權威”的角色,雖然希望與學生的溝通中盡量能保持穩定、平和的態度,但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卻常常自覺或不自覺采用家長式自我心態(Parent ego state),表現出保護、控制、呵護、批評或指導傾向。雖然如此,不能否認的是,調查中教師們已經意識到溝通過程中“成人狀態”的重要性,期待與學生以“朋友”角色進行溝通,80.00%的教師的認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證明。其次,從大學生的方面看,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主體意識和成人意識的發展,他們喜歡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與教師的交往中,教師不是總是教育、批評甚至是訓斥的父母溝通態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態,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從而縮短心理距離,使溝通得以順利進行同樣是他們對與教師溝通的理想期待。

3、非平等的溝通前提,導致師生關系疏遠與冷漠

調查中有15%的學生認為教師難以親近,彼此無法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學生覺得與教師相處十分愉快;23%的學生認為教師不想、不愿、不主動與他們溝通,從而導致師生間溝通出現障礙。以上現象的產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師生觀影響,師生之間體現著“師道尊嚴”,部分教師仍以“權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教師的主宰、權威地位仍未動搖,這種舊的師生關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師認為與學生深入交往是輔導員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課即可,因而導致雙方疏遠與冷漠;再次,位差效應在師生溝通與交流過程中雙方心理的直接影響。54.80%的學生認為在課堂上無任何地位可言,80.67%以上的學生不會也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更談不上提尖銳直率的質疑和批判, 80.09%的學生認為教師往往以知識傳授者和答案給予者的身份出現。以上非平等的溝通前提,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疏遠與冷漠。

4、處于斷乳期的兒童心態,學生期待與行動存在差異

中國應試教育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從中學時代班主任及課任教師保姆式的教育進入大學自我管理。入學初期,必然要經歷從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斷乳期。初入大學時的不知所措,令他們期待老師對他們的關心與呵護,幫助與指引。調查資料顯示43.22%的學生覺得需要老師的關心,此時他們與老師的溝通狀態是典型的兒童狀態(Child ego state),

以沖動和變化為標志,希望得到老師的批準,更喜歡立即的回報;但是,從生理的角度,他們又認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教師應該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兩者的矛盾導致了他們期待與行動的差異:一方面總認為老師對自己的關心不夠,為自己不被老師了解而產生失望、沮喪、自卑的情緒,行動上表現出對老師課程的抵觸感;另一方面卻期待老師能把自己當成年人來對待,不要過多干涉自己的事情,覺得對老師是否關心自己采取“可有可無”或無所謂態度的學生在調查中占28.55%,不是特別需要的占26.18%。這些數據都顯示學生對個人獨立意識的加強和不想過多依賴老師的期待成長心理。與此同時,在調查中,有29.34%的學生認為沒有得到老師的關心;50.16%的學生覺得自己得到教師的關心,但關心是微不足道的。與學生的認識相反,在調查中,70%的教師認為學生是需要老師關心的,71.30%的教師認為雖然對學生關心比較少但大部分學生能得到教師的關心,21.74%的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能得到較多的關心。教師與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的反差其實也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實際的教育領域中,師生關系并不像人們理想中的那樣,絕對地互相尊敬、熱愛,互相得到雙方需要的滿意回報。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應該如其他溝通一樣,雙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寬容,積極行為等方面做出應有的努力。

5、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不懂得溝通技巧,是師生溝通的最大障礙

人際溝通理論認為,信息在交互的過程中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溝通所處的特定時間、地點以及周圍的環境、氣候等有關因素對溝通起著相當大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其次,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如語言和非語言表達技巧、傾聽的技巧、建立關系和增進關系的技巧等是人際溝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在師生人際溝通中要提高溝通效率,保持溝通通暢,良好的溝通環境和師生都接受的溝通方式是溝通成功的關鍵因素。調查中,我們發現,師生溝通不暢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溝通、師生不同的心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及不懂得溝通技巧。調查資料顯示,學生認為不喜歡與教師溝通的原因不是溝通雙方存在代溝,認為存在“代溝”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師喜歡擺架子,認為老師喜歡“擺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認為“不知道用什么溝通方式”的卻高達60.80%。至于溝通環境, 46.09%的老師和43.69%的學生都認為辦公室不是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都不希望和老師在“辦公室面談”,反而對非面隊面的網絡、電話或書信溝通,學生更愿意接受。這說明無論是老師或者是學生認為辦公室是一個比較拘謹,過于嚴肅的溝通環境,是不利于學生與教師在較為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溝通和暢談的,老師或者學生都期待有一個較為寬松的溝通環境。以上數據表明師生溝通的最大障礙主要來自于缺乏良好的溝通環境和沒有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

二、高校師生溝通對策研究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寧的課堂氣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著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學校是人們心靈相互接觸的世界”。無數的教學實踐表明,師生良好的溝通,是實現教學目的,取得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也是影響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據以上對海南省高校師生溝通的現狀的分析,我們對高校師生溝通提出以下溝通對策,以期更好解決目前高校師生溝通中存在的問題,為高校師生有效溝通提供具有實際參考價值的理論和依據。

1、對良性溝通動機的鼓勵與支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與教師溝通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兩方面:一是學生通過與教師的溝通,獲得教師對自己學習、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導,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長;其二是促進學生與教師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為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達到“教學相長”。以上的溝通動機是良性的,無論對學生的成長或者是對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實現都是有益的,因此,針對調查中師生對雙方溝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師生雙方都認為師生之間的溝通對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溝通目的與心理需求,筆者認為這樣良性的溝通動機在高校教學與管理中,應當是鼓勵、支持與提倡的。

人際溝通理論認為,信息在交互的過程中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在溝通過程中要提高溝通的效率,溝通環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可通過多種渠道,鼓勵學生積極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相應增加對師生良性溝通動機的鼓勵和宣傳,引導和提倡,從而使學生對良性溝通動機的肯定與信心,消除害怕與教師溝通被誤解為討好教師,達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負擔;其次,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表現出良性溝通動機的需求心理,給予良性溝通動機以積極的暗示,思想的鼓勵和行動的支持,從而在教學環境中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給予寬松的溝通環境,促進師生溝通的更好實現,最終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良性溝通動機的鼓勵與支持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師生比嚴重失衡的現狀,對于師生更好進行溝通,爭取更多溝通機會是非常重要有意義的。

2、以平等為溝通前提

管理學中的位差效應理論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處在比別人高的層次而具有某種優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處在比別人低的層次而有某種自卑感。位差效應在人際溝通與交流過程中是客觀存在的,其對溝通過程中雙方心理有直接的影響。在高校師生溝通的過程中同樣存在位差效應。我國的高校中雖然一直倡導師生溝通的民主平等,但由于傳統的師生觀念的影響以及師生雙方實際處在直接或間接的隸屬關系中,各自的權限和地位的不平衡,因而形成了習慣性的心理定勢——教師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居高臨下“家長”的心理狀態,學生相應存在自卑或戒備的心理壓力。在師生溝通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懼心理,無法大膽、坦誠地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則多以權威者、施與者的身份出現,難于以成人的心態對待已經成人的學生;以至于溝通不成功或者根本無法進行。針對調查中高校學生處于“斷乳期”的特殊情況和師生雙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進行溝通的溝通期待,師生要進行有效的溝通,筆者認為最有效和最為可行的應該是首先應確立以平等為雙方溝通的前提的溝通思想。在溝通過程中,師生均應學會換位思考,注意位差效應,教師應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態而非以家長的心態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主動調整自己形成平等的溝通氛圍引導學生展開溝通;而學生則應消除主觀先入的對教師的偏見與下位意識,在教師的幫助和個人的努力下盡快走出“斷乳期”,逐漸形成成熟的個人溝通心理,同樣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態而非兒童心態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3、建立多渠道的溝通方式

目前海南省以及我國大部分高校師生溝通多局限為課堂、講座等一對多的溝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及單一的溝通方式是調查中影響高校師生溝通的最大障礙。為此,建立多渠道的溝通方式,是解決目前高校師生溝通障礙的有效途徑。具體溝通方式建議如下:

(1)多種溝通媒體的使用,滿足師生溝通中對不同媒體形式提供不同的溝通方式的要求。

面隊面的溝通,以信息傳遞的及時以及信息反饋的快速成為人們喜歡的人際溝通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校長接待日”制度,借助這一制度,師生可以直接與校領導面對面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解決須解決的問題。建議教師也可在任課期間給予學生相對固定的溝通時間設立類似校長接待日的“教師接待日”,以便學生課后的溝通。

書信溝通,針對部分同學不習慣與教師面隊面的溝通,或者對一些問題難以面隊面提出,可以以書信為溝通的特殊媒介在師生之間開展溝通和交流活動,如可以設立“師生溝通信箱”“課程教師專用信箱”等形式,方便師生溝通。

電訊溝通,包括電話、手機短信、電子網絡等電訊溝通方式。目前“校長熱線”“書記熱線”已經成為校園溝通的常見的方式,但畢竟熱線有限,校長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熱線接待,平常的師生溝通則要頻繁的多。借助電子通訊設備進行師生溝通,是目前最為快捷有效和可行的溝通方式。電子通訊設備的不限時性和靈活性使溝通不限于時間、地點等因素,隨時可以進行。建議課任教師在任課的第一時間便可以給學生留下可聯系的電子通訊方式,可以是電話號碼、電子郵箱、QQ號等等,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可為學生提供可聯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師在第一時間通過公開聯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現了教師積極的溝通思想與及對學生的信任,給予學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為以后課程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礎;學生亦應主動將聯系方式告知教師,以方便師生之間溝通。其次,在學校網絡上建立“師生論壇”,學校相關部門定期在論壇上、更新相關信息,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可在論壇上與教師進行交流;通過論壇,師生之間可以在此敞開心扉,自由交流,暢所欲言,不但能增進情感,還為教師及時教學信息,通知教學事項提供快速的服務,為師生溝通提供互動的平臺,

(2)個性化的溝通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溝通需要。

個別溝通。針對高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個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不同的溝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認識,要求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不能采用統一的,固定的方法處理所有學生的問題,師生可選擇個別溝通的方式,一對一進行溝通,從而了解學生的需求,更好地進行交流。

團隊溝通。團隊的人數以三到五個為宜,通過學生事前與教師約定談話問題的方法開展,如針對“大學生大學期間是否可以戀愛”問題,師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認識,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

專業溝通。通過在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研究中進行師生溝通與交流。如學生通過參與教師課題研究的方式與教師進行長期的聯系與交流,學生不但可以在專業知識上有所收獲,同時也會在長期的合作中與指導教師加深了解,增進感情。筆者發現,在多年的教學中,認識和了解學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指導學生課后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師生接觸頻繁,交流機會增加,隨著活動的開展,師生之間的了解逐漸加深,友誼隨即增長,師生情誼甚至在學生工作以后轉化成朋友關系。

(3)其他溝通方式。在高校師生溝通中,除以上溝通方式外,充分發揮學校現有的學生會、學生社團的橋梁作用,借助不同的學生活動,通過邀請教師指導,參與活動等方式,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提供平臺。其次,目前各高校都已經建立的“學生心理咨詢室”也應在師生溝通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不是長期的閑置于閣,型同虛設。

4、學習一定的溝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溝通動機、形成平等的溝通意識、具備一定的溝通環境氛圍,要達到師生良好的溝通,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以提高溝通的能力。調查中,師生普遍認為,師生溝通的障礙還表現在對溝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溝通技巧,往往給期望溝通者帶來許多的困惑和尷尬,甚至令溝通無法進行,因此,師生都應加強溝通技巧的學習。目前我國高校針對大一新生普遍開設思想道德修養、心理教育等課程,然而,開設人際溝通課程的學校卻極少,個別學校在全校性選修課程中開設了“人際溝通”(如海南省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生選修踴躍),但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老師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況下才開設,不能保證每學期或每年課程的開設,也就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針對學生對人際溝通技巧學習的迫切與及人際溝通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建議各高校能對課程的開設給予一定的條件,如減輕任課教師其他專業課程教學的任務,增加課酬等方式,使任課教師能騰出時間及吸引教師進行人際溝通課程的教學;其次,可根據學校的不同情況,采用定期講座、溝通游戲活動等形式進行溝通技巧的學習。

參考文獻

1、伍茂國,徐麗君.人際交流.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第8篇

摘要:廣告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通過語氣隱喻的廣泛使用,有助于建立與目標顧客的特殊人際關系,進而實現產品最大價值。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中的“語氣隱喻”及“人際功能”理論為分析框架,選取60則英文化妝品廣告為語料,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英文化妝品中語氣隱喻實現人際意義的路徑進行探析。研究發現:英文化妝品廣告的語氣隱喻體現的陳述和命令功能可以用祈使、感嘆、疑問語氣來表達;在化妝品廣告中適當地使用語氣隱喻具有積極的交際功能,具體表現為:信息傳播功能、人際溝通功能、勸說功能。從語氣隱喻的角度,探究英文化妝品廣告的人際功能,以期為廣告商提供一些有效的撰寫策略,從而促進產品的推廣,達到廣告宣傳的效果。

關鍵詞:英文化妝品廣告;語氣隱喻;人際功能

中圖分類號: H05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7)02010305

廣告具有勸導消費、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功能,不僅能夠帶動生產與消費,而且還能夠起到營銷的效果。近年來,針對廣告語氣隱喻及人際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廣告語言設計者與接受者之間形成良好互動,實現廣告價值最大化。隱喻是近幾年來很熱門的研究話題,被廣泛地應用在各個領域,一則好的化妝品廣告,可以通過語氣隱喻的方式來實現廣告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人際溝通與交流。語氣隱喻及人際功能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可以探究出廣告文本撰寫的技巧以及實現廣告商與公眾之間的交流策略。

本文以韓禮德系統功能語法中“語法隱喻”及“人際功能”的理論為指導,聚焦化妝品行業,選取60則英文化妝品廣告為語料,如倩碧、蘭蔻、歐萊雅、蘭芝、雅詩蘭黛等品牌,旨在從語氣隱喻視角探討英文化妝品廣告的人際功能,探究廣告語言撰寫策略。

一、研究綜述

(一) 隱喻與廣告語

Aristotle的《修辭學》中最早提出了隱喻,他認為隱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辭作用。Lakoff 和 Johnson[1] 指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們一種認知活動,其本質是一種思維和行為現象。Halliday[2]認為,隱喻無處不在,它是意義表達的變體,存在于詞匯和語法層面。他同時提出了語法隱喻的概念,指出語法隱喻包含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人際隱喻又可以分為語氣隱喻和情態隱喻,每種語氣可以體現多種言語功能;范文芳[3]指出,英語語氣隱喻具有雙重或者多重語義特征,語氣隱喻就是從一個語氣域向另一個語氣域的轉移。魏在江[4]對比研究了英漢語氣隱喻,認為兩者在語氣句法上存在非一致性,英語多采用形合手段,漢語多采用意合手段。隱喻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語篇分析領域,如新聞語篇、法律語篇、學術語篇、廣告語篇等。Geis[5]認為,隱喻在廣告語篇中不僅有修飾的功能,還有勸說的功能,能夠通過語言及圖像形式建立起廣告商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關系。Leiss, Kline and Jhally[6]指出,隱喻已經成為現代廣告語言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和媒介。徐健[7]探討了英語廣告語篇中的語氣隱喻,認為語氣隱喻在廣告中能夠起到禮貌性、商討性、模糊性、聯想性以及語篇銜接的功能;李妍妮[8]探討了隱喻的認知性在廣告語言中的作用,認為跨國的廣告策略要充分考慮文化背景因素。

(二)隱喻與人際功能

語言是人際溝通的重要媒介,因而必然具有人際功能。Halliday[2]將人際功能理解為通過語言與他人交流,并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評價,試圖影響或者改變別人看法的功能。在語篇中,人際功能主要是通過語氣和情態系統來實現的。黃國文[9]研究發現,認為通過人際意義的使用,能夠提升廣告標題的言語功能。朱洪濤[10]認為,人稱和語氣等人際功能在化妝品廣告中的應用能夠影響消費者行為。在廣告語篇中,廣告商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實現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實現人際意義,以此來拉近彼此的距離,達到勸說消費者購買產品的目的。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化妝品廣告的人際功能。李華兵[11]認為,語氣隱喻的恰當使用有助于實現廣告的人際意義和功能目標。鄔倩[12]從語氣、情態、人稱等方面對比了英漢化妝品廣告的異同之處,并指出所表達的人際意義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英文化妝品廣告中的語氣隱喻

(一)語料收集與整理

本研究共選取60則英文化妝品廣告為語料。為保證語料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品牌選擇方面不僅包括雅詩蘭黛、迪奧、蘭蔻、薇姿等國際知名品牌,也包括玉蘭油、雅芳、完美等國內品牌;品牌來源包括美國、法國、n國、中國等七個國家。語料全都選自國外化妝品品牌網站以及公共媒介等官方正式渠道。其中在60則廣告中,奢侈品品牌占31.67%;大眾品牌占68.33%。具體的化妝品廣告品牌分布如表1所示:

表1英文化妝品廣告品牌分布表

國家美國日本法國中國韓國意大利德國頻率2410106631占比(%)4016.6716.67101051.66 (二)英文化妝品廣告中的語氣隱喻

Halliday[13]指出,在交際過程中,由于交流物和交際角色的不同,形成了4種言語功能:陳述、疑問、命令和提供。這4種主要的言語功能是由語氣系統體現的,包括陳述語氣、祈使語氣、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言語功能的一致式和隱喻式的具體表現方式,如表2所示:

表2言語功能的一致式和隱喻式體現

言語功能一致式隱喻式陳述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疑問疑問句祈使句;陳述句命令祈使句陳述句;疑問句提供祈使句陳述句;疑問句由于在化妝品廣告中情態隱喻的特征不是很明顯,因此本文僅從語氣隱喻角度來探究英文化妝品廣告中的人際意義,表3是60則英文化妝品廣告中是語氣隱喻類型的分布情況:

表3英文化妝品廣告中的語氣隱喻體現

語氣隱喻頻率占比(%)祈使語氣表達陳述功能2247.83感嘆語氣表達陳述或命令功能1021.74陳述語氣表達命令功能817.39疑問語氣表達陳述或命令功能613.04從表3可以看出,語氣隱喻在英文化妝品廣告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其中祈使語氣表達陳述功能占47.83%;感嘆語氣表達陳述或命令功能占21.74%;陳述語氣表達命令功能占17.39%;疑問語氣表達陳述或命令功能占13.04%。下文將分別闡述這4種典型的語氣隱喻類別在英文化妝品廣告中的應用。

1.祈使語氣表達陳述功能

祈使語氣是表達直接命令或請求的語氣,它還用來表示禁止、許可或任何其他類的勸告。范文芳[3]指出,語氣的一致性表現為:祈使語氣表達的是命令的功能;語氣的隱喻式表現為:祈使語氣大多用來表達陳述功能。在英文化妝品廣告中,祈使語氣表達陳述功能占比47.83%,其作用不是命令消費者去購買,而是為了勸說消費者選擇產品。例如:

(1)Experience LIFTACTIV Dem Source for smoother, firmer and more radiant looking skin, if you are not looking for a permanent lift.

(2)Say goodbye to the signs of aging…say “ya” to breakouts.

例(1)通過祈使語氣的隱喻式表達,使其表現為陳述功能,用來提品信息,這則廣告旨在向消費者傳達:使用薇姿這款產品,能夠讓你的肌膚更加絲滑、緊致、看起來更加容光煥發。消費者在了解產品功效后,才能夠逐漸被吸引并且購買。例(2)是雅詩蘭黛的一則廣告詞,其語氣隱喻功能體現在并不是真的讓消費者對衰老說再見,感嘆自己的改變;而是告訴消費者這款產品能夠抗衰老,讓你的肌膚煥然一新。通過這種隱喻的方式,能夠與消費者建立一種自然親切的人際交往方式,讓消費者更容易而且更樂意接受產品信息,進而選擇該產品。

2. 感嘆語氣表達陳述或命令功能

在英文化妝品廣告中,感嘆語氣表達陳述或命令功能占比21.74%,感嘆語氣的隱喻式表達通常是表達陳述或者命令功能,通常是通過贊美產品的特性和功效,可以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向往以及渴望,從而勸服消費者選擇該產品,加大了廣告宣傳的力度。例如:

(3)With French essence and real rose petals, you’ll feel like you’re in Paris in no time!

(4)Clean Nate…Clean never felt so fresh!

例(3)是科顏氏的一款法國玫瑰水的廣告詞,其語氣隱喻功能體現在用感嘆語氣實現陳述功能,向消費者傳遞出產品信息,即該款玫瑰水的原料就是取自于法國,成功地營造了一種畫面感。例(4)是露華濃的一句廣告詞,其語氣隱喻功能體現在用感嘆語氣實現命令功能,表面上在感嘆產品給皮膚帶來的清爽感覺,實際上是想讓消費者采取行動,親身體驗產品的功效。這種感嘆語氣的隱喻表達方式能夠間接地向消費者傳遞產品的信息,更易于勸服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

3.陳述語氣表達命令功能

在選取的語料中,陳述語氣表達命令功能占比17.39%。陳述語氣的一致式是想向消費者提供大量的產品信息,而隱喻式表達一般會通過陳述語氣來表達命令功能,是用一種更加委婉、禮貌的語氣來勸說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例如:

(5)ESTEE LAUDER, suitable for all ethnicities.

(6)Real women, real results at .

例(5)是雅詩蘭黛的一句廣告詞,是陳述語氣的隱喻式表現,表達的是命令的功能。意在說明,這款產品適用于各個國家、各個種族的人群,從而勸說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者購買該產品,充分體現了廣告商對產品的自信。例(6)用陳述語氣表達命令的功能,向消費者告知倩碧的官網,是想讓他們垂詢該網站,更多地了解產品信息。這樣語氣隱喻的方式不僅可以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特性和優勢,而且勸說其購買行為也會顯得更加親切自然。

4.疑問語氣表達陳述或命令功能

在所選語料中,疑問語氣表達陳述或命令功能占比13.04%。通常情況下,疑問語氣是用來提問,找尋答案的。而在廣告語篇中,疑問句也可以用來表達陳述或者命令的功能,使用語氣隱喻式的表達會顯得更加委婉、禮貌一些。例如:

(7)An elixir of a cream that promises to turn back the clock by ten years in ten days?

(8)Why do we love it?

例(7)是SK-II的一句V告詞,以疑問語氣出現,但不需要消費者回答,只是想向消費者提供一種信息,讓他們知道這款產品能夠讓他們的肌膚在十天之內恢復到十年以前的狀態,雖然這是一種夸張的手法,但是卻讓消費者了解到產品的功效,能夠讓你隨時保持年輕,可以起到勸說的目的。例(8)是貝玲妃的一則廣告,通過疑問語氣的表達,間接地向消費者說明了產品受到了廣大人群的歡迎,因此消費者很有可能就會被廣告所吸引,從而做出購買行為。疑問語氣的隱喻式表達,是廣告商與消費者之間進行溝通的一種良好的方式。

三、英文化妝品廣告中語氣隱喻的人際功能

楊才英[14]認為,語氣隱喻的功能具有:禮貌性、商討性、人際連貫性;曾曉光[15]認為,語氣隱喻具有表達判斷和語篇銜接的功能;徐健[7]認為,廣告語篇中,語氣隱喻具有:禮貌性、商討性、模糊性、聯想性和語篇銜接的功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英文化妝品廣告中語氣隱喻的人際功能:提品信息和功效、形成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勸說消費者選擇并購買產品。

(一) 信息傳播功能

提品信息和功效通常是由陳述語氣來實現的,是語氣一致性的體現;而語氣隱喻式是指用祈使語氣、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來表達。例如:

(9)Applying on eyes for 10 minutes can reduce under-eye puffiness and relieve stress and tension.

(10)It’s gentle! It’s mineral.it’s the answer: L’OREAL Bare Natural Mineral Foundation.

例(9)是通過祈使語氣來向消費者提品信息,能夠淡化眼紋,舒緩疲勞;例(10)是通過感嘆語氣告知消費者歐萊雅富含礦物質,能讓肌膚變得更絲滑。通過語氣隱喻的表達,能夠讓消費者帶著好奇和興趣去了解產品,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產品信息,有助于擴大產品知名度。

(二)人際溝通功能

在很多V告中,廣告商一味地給予消費者信息,卻得不到消費者的回應,沒有與之進行溝通和交流;而用語氣隱喻的方式,卻能夠實現很好的人際溝通功能。李華兵[11]認為,疑問語氣就能夠使廣告商與消費者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例如:

(11)Why you’ll love it?

(12)This product is aim at those wrinkles and fine lines caused by aging.

例(11)是通過疑問的語氣,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力,讓他們知道產品的魅力,能夠和公眾形成良好的溝通。例(12)通過陳述語氣實現與公眾的溝通,試圖讓消費者產生共鳴,如果該產品和功效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將有助于他們有傾向性地篩選產品信息并購買產品。語氣隱喻的使用能夠實現廣告商與消費者之間的良好溝通和交流,從而促進產品的推廣。

(三)勸說功能

廣告設計者的最終目標是勸說消費者購買產品。一般情況下,勸說的功能是由祈使語氣來實現的。廣告中的語氣隱喻,也可以用來勸導消費者選擇并購買產品。例如:

(13)Dare to go bare? Scan for your free ample today.

(14)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例(13)和例(14)都是用疑問語氣來勸說公眾了解產品,并促使消費者采取行動。廣告中慫恿消費者購買產品并沒有使用祈使語氣,是因為廣告商不能命令或者強制消費者做出購買行為。語氣隱喻的表達能夠間接地向消費者提供信息并起到勸說的功能,從而能夠促使消費者采取行動,具有很好的促銷功能。

四、 結論

廣告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向消費者宣傳產品或服務,從而達到推廣并銷售商品的目的,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廣告商就必須與消費者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溝通。本研究發現,語氣隱喻在英文化妝品廣告語篇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較好地實現了人際功能,包括信息傳播功能、人際溝通功能和勸說功能。為更好地實現化妝品廣告的人際功能,廣告設計者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化妝品廣告中充分并合理地使用語氣隱喻。恰當地使用語氣隱喻能夠很好地實現人際溝通功能,通過提品信息和功效與消費者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成功勸說消費者購買產品。

第二,化妝品廣告中用其他語氣來表達命令功能。如果想要勸說消費者采取行動,最好用陳述、感嘆或者疑問的語氣來表達命令的功能,起到勸說的作用。祈使語氣在廣告中會讓消費者有距離感,而用其他語氣就會讓廣告語言變得更加委婉、禮貌,從而易于消費者接受廣告中推銷的產品。

第三,使用多元化語氣來表達陳述功能。想要實現與消費者之間的良好溝通,廣告商就必須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并使他們產生共鳴。例如用感嘆或者疑問語氣,將消費者帶入到特定情境中去說服消費者購買產品,從而促進產品的銷售。

語氣隱喻在化妝品廣告中的成功使用并成功地實現其人際功能,對化妝品廣告設計者在制作優秀廣告文案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也為廣告業走向國際化提供一定的參考。當然本文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于英文化妝品廣告的研究僅限于語氣隱喻,對于情態隱喻、概念隱喻和語篇隱喻等方面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 London: Arnold, 1994.

[3]范文芳.英語語氣隱喻[J].外國語,2000,(4):29-34.

[4]魏在江.英漢語氣隱喻對比研究[J].外國語,2003,(4):46-53.

[5]Geis, M. The Language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2.

[6]Leiss, W. , Kline, S. & S. Jhally.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 Images of Advertising[M]. Tomota: Methuen, 1990.

[7]徐健.英語廣告語篇中的語氣隱喻探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71-73.

[8]李妍妮.論廣告語言中隱喻的認知性[J].前沿,2010,(14):167-169.

[9]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5.

[10]朱洪濤.英文廣告語篇中人稱、語氣的人際功能[J].山東外語教學,2003,(2):101-105.

[11]李華兵.從語氣隱喻角度解析廣告語篇中的人際意義[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146-149.

[12]鄔倩.漢英化妝品廣告語篇的人際意義對比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99-102.

[1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5.

[14]楊才英.語氣隱喻:言語功能擴展的機制[J].外語研究,2006,(3):1-5.

[15]曾曉光.再解讀報刊英語中的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3):29-31.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劉軍偉,等:英文化妝品廣告人際功能研究

第9篇

關鍵詞:西部地區;溝通能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078-03

基于整體社會競爭力提升的要求,大學生人際關系、溝通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成為重要的議題。西部地區作為經濟后發區域,對高素質群體的需求潛力較大。西部地區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質量。

一、西部地區大學生溝通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大學生溝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群體的人際交往,對大學生學習生活造成較大影響。表現為推動或困擾著大學生是否積極學習生活的狀態。大學生溝通能力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大學生自身因素。在大學校園階段的大學生群體處于心理發展成熟度慢于生理成熟度的階段。一方面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求對自己的各種需求和行為進行獨立的思考和選擇,希望形成自己獨立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社會認知經驗的缺乏、過于理想化等的心理特征,不能滿足生理發展的需求,從而產生沖突,形成矛盾的心理。這種矛盾心理若無法得到有效引導與排解,會極大地影響大學生主體之間的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

環境與家庭因素。西部地區大都處于經濟不發達區域,現實的經濟社會氛圍影響著大學生成長與成熟的整個過程。欠發達的經濟社會現實往往決定了整體社會氛圍處于封閉狀態,對大學生成長中的開放、包容需求發生沖突。同時,在社會轉型期,傳統家族式家庭關系與家庭教育都在被沖擊,新型家庭關系與家庭教育正在逐步形成。導致大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不斷發生深刻變化,影響著西部區域大學生在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的能力。

大學環境的氛圍因素。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場所,對大學生溝通具有深刻的環境意義。尤其是從中學生向大學生身份轉變的過程中,其生活方式、學習模式和交往模式都存在較大的變化。從大學入學前的個體分散式生活變化為遠離家庭的集體化生活容易引起不適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不適感表現較多;同時,傳統大學教育的以知識傳授、理論傳授為主,缺乏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人際交往教育的強調,這種教育的不足引起大學生發生情緒障礙等事件容易無所適從,導致溝通能力與人際交往的提高較慢。

社會與技術變化因素的影響。快速發展與急劇變型的社會不斷侵擾著大學校園的主體的學習意識。社會環境對于處在正在成長階段的大學生有著全面深刻的影響。技術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進步,導致大學生溝通方式從傳統的面對面溝通變化為網絡化溝通方式,這種方式雖然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屏蔽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交流的社會地位、專業、出身等實際差異,提供了一個全新、便利的交際渠道,但這種交際方式減少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情感溝通機會,使得大學生一旦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溝通受阻,就會逃向虛擬社會尋求心靈安慰,消極面對現實生活,逃避自身溝通能力不足的現實。

二、西部地區大學生溝通能力測度

本文借鑒國內外學者關于溝通理論所積累的溝通能力結構與維度的成果,對西部地區大學生的溝通能力狀況進行測度。根據已有研究的整理,大學生主體溝通能力主要由三個維度組成,分別是溝通技能、溝通認知、溝通傾向等。溝通技能主要是主體在溝通過程中的行為方式選擇以及表現狀況;溝通認知則體現了主體對主體本身、溝通參與方和溝通所發生的實際情景的理解能力,進而體現出判斷效果體現的能力;溝通傾向則表現為主體關于溝通的實際偏好及其體現在行為狀況中的趨勢及動力等。

本部分的主要過程是首先參考心理學領域關于溝通能力的量表,結合西部地區大學生實際特征設計調查問卷來反應西部地區大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在進行試調查的基礎上對問卷進行修改,形成正式的問卷。問卷的發放主要是作者所在高校的三個校區的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總共發放問卷300份,剔除掉無效問卷,使用EPIDATA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并進行統計分析,從而了解不同年級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狀況。

(一)大學生溝通能力三元結構模型與問卷編制

大學生群體的特征與其他組織群體主體特征有所不同,借鑒有關人際溝通能力的研究,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特征歸納,提出大學生人際溝通的三元結構模型。分別包含溝通技能、溝通認知和溝通傾向。在模型中,三元維度起不同作用,綜合互相關聯、系統化描述大學生溝通能力狀況。如圖2-1所示:

根據上述溝通能力三個維度,設計調查問卷。三個維度分別編制題項9、8、10個,題項內容遵循李克特量表的表述方式,根據程度差異分別賦分5、4、3、2、1分,5分表示完全符合,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中間各分值程度依次遞減。

(二)問卷信度與效度檢驗

衡量所設計問卷的信度需要借助內部一致性系數,即Cronbach's Alpha。表2-1的Cronbach's Alpha的值為0.428,表明本例中所設計的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在信度。

評估因子的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到除了溝通認知因子以外,其余因子的相關系數相對比較理想。表明問卷調查設置在本研究中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

Bartlett球度檢驗和KMO檢驗是進行因素分析的先決條件。Bartlett球度檢驗可用于檢驗相關矩陣是否為單位矩陣,即各變量是否各自獨立。經過對預試問卷的初步分析,Bartlett球度檢驗值為1886,顯著性水平為0.000,差異極其顯著,說明變量之間存在共享因素的可能性,適合做因素分析。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進行因子分析KMO為0.728,球形檢驗結果顯著。原27個變量可歸納為9個公因子,它可以解釋總方差的61.832%。驗證大學生人際溝通的維度結構是合理的。因此,可以認為本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問卷結果與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實際狀況的吻合度較高。

(三)案例學校大學生溝通能力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西部某大學為例,該校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對象為其大學2011級、20012級、2013級和2014級本科大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并對問卷進行回答完整性與真實性檢查,剔除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289份,有效率為96.3%。

年級差異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的多獨立樣本檢驗分析結果;

表2-4采用多獨立樣本檢驗考察大學生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的三個影響因子溝通技能、認知和傾向的年級差異,通過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在人際交往溝通能力上面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在三個維度方面,溝通認知年級差異顯著,在溝通技能和傾向上面則年級差異不明顯。

從上述表可以看出,大學生雖具備基本的溝通能力,但仍缺乏系統、深層次提高溝通能力的訓練;無法更好地適應與不同對象之間的溝通交流。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培養基本策略與建議

通過上述嚴密的問卷設計與問卷發放及回收,對數據的整理與統計分析,了解了西部大學生年級差異角度下溝通能力的現狀。針對大學生溝通能力尚弱的總體結論,基于研究所采用的三個維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本部分從大學生群體的相關層面,主要包含學生群體、家庭層面和學校層面出發提出提高西部地區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對策。

(一)對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的強調

在對實際人際交往過程的總結與研究中發現人際交往必須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平等原則、誠信原則、適當原則以及互利原則等。平等原則與誠信原則是人際交往的基礎與前提,只有在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的基礎上才能保證人際交往中大學生主體的順利進行。目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的培養中比較忽視原則性的作用,較為隨心所欲,為了提升溝通能力必須對交往原則進行強調。

(二)對人際交往技巧的培訓

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面對的人群性格各異,不存在單一的技巧或方法可以應對所有類型的群體與不同性格的人。為了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必須注重對人際交往技巧的培訓。技巧是處理人際交往過程中各類關系的技術與方法,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是決定人際交往及溝通能力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對交往群體關系的優化有著推動與制約的作用。總之,根據不同類型對象與群體,進行針對性地交往技巧的培訓對大學生溝通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

(三)對良好人際交往心理的培養

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從學生到社會人轉變的中間環節。這個轉變環節的劇烈震蕩對大學生良好心理適應力要求較高。同樣,大學生人際交往溝通中心理適應力對溝通能力影響明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溝通中往往會產生很多消極心理,例如自卑、自負、嫉妒以及猜疑等,這些心理障礙對良好的交往與溝通產生消極作用。為了提高溝通能力與效率,必須培養大學生群體良好的人際交往心理。

(四)優化家庭環境,創建和諧家風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人際關系的第一所學校,兒童的人際交往技能首先是在與家人的情感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家庭是孩子學習人際關系的第一所學校。基本的說話方式、交往方式、表情、手勢等人際交往中需要的方式方法都是兒童在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學會的,家庭環境直接決定著孩子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對待別人的態度,人際交往是否成功,人際交往成功的孩子則會感到心情愉悅,不被同伴接受的孩子則會產生自卑或狂躁的心理,心理上會產生較大的波動。從家庭層面引導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體驗,對于積極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意義重大。

(五)對溝能能力培養相關課程的開設與創新

相對于家庭,學校層面對大學生溝通能力的提升可以提供理論支持與技術輔導。學校層面可以創新教育,開設相關溝通類課程,例如《公務禮儀》、《有效溝通》、《溝通理論》等相關課程,通過對實際溝通背后普遍規律的教授,促使學生掌握溝通交流的相關知識。通過實踐類課程,從著裝認識、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教導與教學模式的創新,使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得到豐富,提升應對溝能困境的能力;注重大學生年紀差異,不同年紀根據溝通狀況與困境設置不同認識水平的課程,促使溝通能力體系在大學生認知體系的基礎上得以建立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勇,彭新梅.網絡環境下高校師生溝通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01):45-48.

[2]陳華,甘雪花,徐天耀.基于網絡溝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9):137-138.

[3]付梅.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人際交往的關系研究[D].安徽:安徽師范大學,2005,7.

第10篇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當前,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人們面臨巨大壓力,傳統單一的好友互動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用戶的人際交往活動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日常人際交往更容易受到通信工具、通信方式以及通信環境的影響。微信以互聯網為依托,以智能手機為搭載平臺,以便捷高效的通信服務為重點,正在逐漸進入大學生的生活。作為一種新型的社交媒介平臺,微信為用戶提供了新鮮的社交體驗,使用者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存在單一性與多向性、匿名性與半公開性、偶然性與S機性等特點,都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

本文采用社會調查法對“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采用多段抽樣、分層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對H大3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首先,運用文獻法提出了研究假設:對微信的主觀評價越積極,對微信的使用越積極,線上人際交往越積極、程度越深;對微信的主觀評價越消極,對微信的使用越消極,實際生活中人際交往越密切;并根據理論框架內容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情況,包括是否使用微信、使用者性別等;(2)微信的使用情況,包括是否使用真人頭像,使用微信的原因、目的、頻率、時長,經常使用的微信功能以及使用微信與他人互動的情況。問卷調查以網絡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通過得到的數據分析得出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二、大學生對微信的使用情況與主觀評價

在248份有效數據中,微信的使用率達到了100%,由于調查問卷的傳播途徑主要集中于微信自帶的功能朋友圈內,因此此數據雖不能嚴謹地體現出當今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率,也能夠大致推斷出微信在現今大學生中的普及率是不低的。在對微信的使用頻率一欄中,48.39%的同學表示會保持隨時接收消息,43.55%的同學表示經常使用,選擇偶爾使用的同學僅占8.06%。超過九成的大學生經常使用甚至保持全天在線的狀態,這表明微信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因而也可以推斷出,微信在人際交往中的使用頻率相當之高,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影響之高。

隨著時代的進步,法制觀念的普及,以及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安全程度(信息的私密性、真實性等)”成為了大學生選擇社交軟件的必要考量標準之一。

根據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學生會在微信上真實的信息或使用真實的頭像,其中內容為完全真實的占30.65%,大部分真實的占48.39%,部分真實的為19.35%,僅有1.31%的同學在微信上的個人信息為完全虛構。這表明大學生對微信的信任度較高,會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微信與自身相關的真實信息。同時他們也認為相比其他社交軟件,通過微信添加的好友的真實性更可靠,好友的信息也更可信,因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微信的主觀評價還是相對比較高的。

微信相關功能的使用頻率按照調查結果由高到低排列主要有以下幾項:聊天、朋友圈、微信支付、公眾平臺、二維碼。其中聊天和朋友圈是大學生最常使用的兩項功能,在248人中分別有181人、165人對其進行了選擇。而選擇微信支付、公眾平臺、二維碼這三項功能的分別為139人、132人、100人。可見,微信在人際交往中作為通訊工具的功能仍是其最重要的屬性,超過半數的微信支付選擇率表明微信支付功能的使用率也在迅速提升,這也表明微信功能的方便快捷性對大學生也極具吸引力。

在微信好友來源方面,主要有3種途徑:手機通訊錄、QQ好友、二維碼掃描,樣本中分別有237人、224人、148人選擇了上述3項。可見,基于熟人間關系網絡聯系的需要,是微信好友的主要來源,也是人們選擇微信的重要原因。在使用微信的原因這一項中,上述結論得到了進一步證實:248人中有225人使用微信是因為“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在用”,希望加強與他們的聯系,遠遠超過其他選項。其中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微信是一個私人網絡,用戶之間唯有互相確認才能成為好友。這個機制首先就在各自的社交網絡中淘汰了一批“不相關用戶”的不相關信息,從而“加密”了自己的私人賬戶。

事實上,微信雖靠熟人社交起家,但其早已成為雜糅了工作、好友、親人的復雜關系網,人們的社交結構和信息獲取方式被迫重構。由于中國人沒有養成郵件溝通的習慣,微信承載了大多數職場人的工作、商務溝通,因此,許多工作上的“弱關系”也被搬到微信上來。私人、工作、親友等信息和關系不可能再度分離,人們在弱關系上變得更為小心翼翼。雖然用在“弱關系”上的溝通時間不多,每次發個朋友圈,前思后想、字斟句酌所耗去的精力卻增多,在微信上維護“弱關系”的成本高昂。

三、微信對大學生現實人際溝通的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在頻繁使用手機微信,微信開始成為日常生活溝通、分享的重要平臺。在這種虛擬的網絡溝通中,是否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成為我們本次調查的重點考察方向之一。在我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有在受訪的248名同學中微信好友主要來源于QQ和手機通訊錄的分別有224人和237人,分別占總數據的90.32%和95.56%。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的微信通訊好友是來源于在現實生活中熟悉的人,并且248個樣本中有218個樣本認為微信的有利影響在于方便熟人間的聯系,同時他們認為微信可以加深熟人間的感情,而且因為微信的出現使他們處于失聯的許多人際關系重新獲得聯系,擴大了他們社交網絡。

由樣本估計總結,可以認為,虛擬化網絡下的微信是有利于人際溝通的。但就微信消極影響的問題中,也有30個樣本認為,微信的頻繁使用者沉溺網絡世界,與現實缺少人際交流;泛濫的微商讓朋友圈的信息真假性參差不齊,讓大學生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文字與符號表情的蒼白描述容易產生朋友間的情感誤解等消極問題。從兩方面的數據結合分析,大學生多數還是認為微信有利用人際溝通,但對于促進現實交往中的人際溝通還是有所欠缺的。在我們此次的調查中,受訪者有174人即70.16%認為微信于社交能力的提升并不一定有幫助,他們在使用微信后對于現實人際交往的改變并沒有什么感覺。239位受訪者認為微信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就目前而言還是利大于弊的。

綜合我們以上幾項調查數據,可以推論出微信對于網絡溝通和網絡交往是具有推動作用的,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發送微信文字、語音與他人進行溝通,也通過發送朋友圈介紹日常生活內容的形式和朋友們分享,以評論點贊、搶紅包、漂流瓶等新穎的形式增加互動,在形式上極大豐富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同時微信的搖一搖、漂流瓶等方式也實現了雙向性的跨區域交往,從而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圈;校園以及社會上的各種微信公眾平臺更是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微信都已然成為大學生溝通交流的主要途徑,影響著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學生的人際社交。但我們始終要回歸于現實的生活中,工作和生活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面對面溝通,需要用我們真實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真實的自己。過多地使用社交軟件會慢慢侵蝕與生俱來的言語表達,給我們帶來不會說、不會表達 、不會察言觀色等一系列虛擬社交后遺癥。因此增強現實生活的人際溝通能力是大學生亟須鍛煉的能力之一,大學生需要在實踐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等能力而不是通過微信這類的社交軟件。現實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線上的交友達人卻是線下的社交恐懼者。我們應該避免這種阻礙作用的影響,平衡虛擬網絡交流和現實世界的交流,這對于大學生的自我發展至關重要,同時這也是大學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內容,學校應該多開展各種社團活動、體育賽事、心理咨詢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它們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流部分,讓微信交往成為他們補充交往和獲取便利的非主流交往形式。

四、結語

當代大學生作為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微信文化”已經對大學生社交產生了深刻影響。如何引導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解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就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適當使用微信,不能過度依賴微信來維持現實的人際交往,也不能過度相信微信中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不要做新時代的“低頭族”沉迷于虛擬的社交網絡,要多參加校園的社團活動和社會的實踐活動,做積極向上的新時代青年,要提高自律自控能力,加強安全防范意識,趨利避害,讓微信真正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和學習生活的助手。

參考文獻:

[1]王靜溪,李威.微信對大學生入際關系的影響研究――基于天津師范大學大學生調查[J].新媒體與社會.2014,(3).

第11篇

摘 要:目前,中職院校班級管理中存在著“凝聚力、歸屬感缺乏,學生主動交往意識不強,自我管理意識差”等問題,對團體心理輔導引入班級管理的可行性進行了實踐探索,并通過實際案例介紹了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班級管理;中職生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進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員能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的過程,探討自我,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團體心理輔導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發現團體心理輔導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活動,其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總的來講,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美國心理學家勒溫的群體動力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團體中每個成員之間都會產生相互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個體行為受其所處團體的影響和制約,團體對個體具有較大的支配力。(2)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個體學習的方式主要觀察模仿,個體的模仿要經歷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階段,個體能否進行模仿的動機有三個方面的來源:直接的外部強化、替代強化以及自我強化。另外,羅杰斯個體中心理論、行為訓練理論;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論、人際溝通理論等也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理論基礎。

作為一種特殊的團體――班級,其是學校最小的行政單位,是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織,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場所。班級在發展的過程中,班級以及班級成員都會遇到一些成長問題,那么如何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更好地促進班級與個體成長就成為教育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從事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經過長時間的心理團體輔導實踐摸索,認為在中職班級管理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這種心理技術性強的活動是切實可行的,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班級管理和團體心理輔導的目標功能相同,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社會知識技能,提高人際交往水平,學會自主應對各種壓力沖突以及挫折帶來的困擾,還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認清自己潛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情緒和個性,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2)班級的相對穩定性以及中職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決定了中職學生班級適合做團體心理輔導。中職院校一個班級的學生往往年齡、文化水平、家庭狀況(中職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又面臨著相同的心理困惑,適合做團體心理輔導。

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與思考,認為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加強班級歸屬感,增強班級凝聚力;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改善學生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增強自信;當然團體心理輔導也可以利用團隊的力量幫助學生解決青春期的困惑。由于篇幅關系,筆者在這里以中職院校中最常見的人際溝通輔導為例對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做出闡述。在中職院校中,不少學生認為處理同學關系比較困難,通過與學生交流以及認真分析心理咨詢中收集的案例中,發現其實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同學關系是由于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與同學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鑒于此,筆者確定了心理團體輔導的活動目標:(1)讓學生通過團體活動以及從其他成員的交流分享中學會正確認識自我。(2)讓學生在團體活動中體驗溝通的重要性并學會必要的溝通技巧,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根據活動目標,筆者設計了6次團體輔導活動,下面是其中一次團輔活動:(1)暖身活動(翻樹葉):剛開始所有成員都站在葉子上面,帶隊教練宣布活動規則,活動結束,所有成員針對如下問題進行討論分享:任務完成的關鍵是什么?適當的人際距離對人際關系有幫助嗎?(2)“找朋友”――填寫人際吸引特質檢視表:團隊教練說明規則(填寫自己喜歡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學習,可以是外在的特征,也可以是內在的氣質),活動結束,大家交流分享,通過交流分享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3)情景扮演,通過情景扮演讓學生體驗溝通的重要性。(4)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與心得,總結歸納溝通過程中必要的技巧。(5)折紙游戲,體驗雙向溝通的重要性,分享感受與心得。

參考文獻:

盧學欽,李毓靈.發揮團體心理效應促進班級管理優化[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

第12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utiliz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procedure and the discussion law to Hainan Province partial University, the middle school is engaged in the sports research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eacher ha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ew the curriculum theory implementation's feasibility obtained, to be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at the sports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to raised the student multi-dimension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the function.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多元智能學生

Key word: Sports and healthy curriculum teachingMulti-dimensional intelligence Student

作者簡介:沈新宇:(1970――)男 海南人 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多元智能理論是198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即:身體運動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自然觀察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自我認識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八種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具備這幾種智能的潛能, 每個人有擅長和不擅長的. 而成功的教育在于恰當的培養潛在的智能,使其得到充分的開發。在傳統體育教學中,由于受“體質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的影響,片面強調掌握運動技能,發展身體素質的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以及能力的培養。在新的形勢下,我們的新課程體育教學對學生多元智能培養起到如何的作用,本文試圖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進行探討。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運用問卷調查法對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海南華僑中學、海南中學、加積中學從事體育教學及教學研究的教師進行調查。

1.2 研究方法

2.2.1問卷法:共發放問卷66份,回收問卷63份,剔除不合格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6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9%。

2.2.2座談法:對填寫問卷的部分教師的答案原由進行了解,調查出教師理解某些問題的真實情況.

二、結果與分析

2.1新課程理念下產生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例如,演進式教學模式,在演進式教學模式與普通教學的教學效果對比調查中,可以看出,演進式教學比普通教學在學生的運動興趣、參與的主動性到培養學生運動能力方面都要明顯好于普通教學模式。新課程的教學方法多樣,關注學

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從學生角度出發,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將促進動作技能的學習,有利于長時期的從事體育活動,其結果有利于肢體運動智能培養。

2.2 水平目標與運動技能學習相適應有利于肢體運動智能發展

《標準》規定了各學習領域、各水平的學習目標,同時確定了依據學習目標選擇教學內容。例如,在7~9年級,學校可以按照內容標準中水平四的規定,根據學校各方面的條件和多數學生的興趣,在每一類運動項目(如球類、田徑等)中選擇若干動作技能作為教學內容;在高中學段(水平五),學生可以根據學校確定的內容范圍,選擇一兩個項目作為學習的內容。《標準》不僅對動作技能教學內容進行深化、細化,也對動作技能教學以外的內容進行了規定。所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對培養學生肢體運動智能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2.3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對發展學生人際溝通智能的作用

有38.3%和51.7%的教師認為體育新課程教學對學生的人際溝通智能培養起到了比較大和一般的作用,它可以為學生提供民主、自由、平等的學習氛圍。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不僅注重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也注重學生心智的發展,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教師轉換為指導者、服務者、設計者、組織者的角色,也因此我們的教學方法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教師不再是權威,他們和學生的心理相互影響,這樣學生擺脫了更多的思想顧慮,遇到問題就會主動與教師交流、探討。再次,讓學生在充滿通過合作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能夠讓他們體驗到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協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人際溝通智能的發展,這也體現了我們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三、結論與建議

調查結果表明,1)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對培養學生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言語語言智能方面的作用較為明顯;2)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對培養學生自然觀察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自我認識智能方面作用不明顯;3)與傳統體育教學相比,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在言語語言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方面有所加強;

參考文獻:

[1] 祝智庭;鐘志賢.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