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貿易條件理論

貿易條件理論

時間:2023-06-07 09:30: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貿易條件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貿易條件理論

第1篇

關鍵詞:中國;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單要素貿易條件;雙要素貿易條件

中圖分類號:F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2

從整體上來看,近年來中國的貿易條件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貿易條件變動情況研究、影響我國貿易條件的綜合影響因素分析以及對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條件比較研究。本文經過梳理將這些研究主題劃分為以下四類:1.貿易條件變動趨勢及其原因分析;2.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分析;3.貿易條件與貿易利益、貧困化增長研究;4.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途徑。現綜述如下:

一、貿易條件變動趨勢及其原因分析

國內關于貿易條件的研究比較集中在我國長期的貿易條件發展趨勢方面。從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的總體趨勢是不斷惡化的(王如忠1999;趙玉敏2002;朱錦娟2008;黃滿盈2008等),收入貿易條件不斷改善(陳飛翔2005);單要素貿易條件長期以來以較快的速度增長;關于雙要素貿易條件,多數學者計算了我國與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得出90年代以后,我國與美國、日本的雙要素貿易條件日益改善,我國與韓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不容樂觀(胡靖2008 汪素芹2008 張燁2004 王曉婷2008)。很多學者從貿易條件構成、產業機構、FDI、技術進步等不同的角度對貿易條件進行研究后,得出了不同的原因。

1.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分析

幾乎所有的文獻中我們都能找到我國總體的價格貿易條件呈惡化趨勢這一結論。具體到我國的分類制成品貿易條件的分析,我國的初級產品價格貿易條件有所改善,但工業制成品貿易條件長期以來趨持續下降(張海波2006;黃滿盈2002;朱錦娟2008;李漢君2009等),而制成品目前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因而我國總體貿易條件呈下降趨勢。中國屬于人口大國,勞動力供給可以視為無窮大,出口企業主要依靠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獲得自身的競爭優勢,產品附加值低,價格彈性低。目前我國在全球化的生產體系中,我國的生產位于下游,外貿方式也多以簡單的加工貿易為主,所創造的產品附加值低,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造成我國的出口產品價格難以快速上漲;而我國進口以高技術的機電產品為主,國外掌握了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高,導致工業制成品的進口價格只上不下,從而導致我國工業制成品的價格貿易條件持續惡化。

都曉巖等(2004)從制度層面分析了我國NBTT惡化的原因,認為舊有的貿易制度和貿易體制是制約我國NBTT改善的根本因素。孫慧(2006)以貿易戰略為立足點,理論上分析了我國80年代以后貿易發展戰略的選擇和轉移情況,認為基于比較優勢下的完全自由貿易戰略是導致我國NBTT惡化的基本原因。

外資企業出口也是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初級產品進口是隨工業制品的出口而影響貿易條件的,而外資企業出口對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效應大于其對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效應(韓青,2006)。一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在促進我國出口增長的同時,也帶動了進口的迅速增長,導致我國進口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在我國通過利用企業內貿易,采取高價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機器設備, 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以達到轉移價格、減少稅負、轉移資金與利潤,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進口品的價格卻降低了出口品的價格,導致價格貿易條件惡化 。

2.我國收入貿易條件改善的原因

近二十年來收入貿易條件長期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出口貿易數量的激增,尤其在我國加入WTO以后,ITT指數更是加速上升(陳飛翔,2005)。出口數量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是我國大規模的加工貿易產業,其次是我國的出口鼓勵政策(崔津渡2006;朱錦娟2008)。世界經濟的全面增長和各類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性的提高也是出口數量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程敏,2006)。可見,出口數量激增和出口鼓勵政策在改善收入貿易條件的同時,也對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產生了深深遠影響。

3.我國要素貿易條件變動原因

早期的文獻研究里,由于數據的不可獲得性,一些學者僅僅研究了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劉志永(2009)在此基礎上,主觀估算了我國的要素貿易條件后,確定我國的貿易條件整體情況。顯然這些分析方法在從整體上來看是片面和不完善的。一方面,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并不能說明我國的貿易利益受損。例如,如果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是由于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所致,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在促進我國出口產品供給的同時,雖然惡化了價格貿易條件,但只要其單位出口產品價值的下降幅度低于出口產品數量的增加幅度,我國的出口收入水平仍是會改善的;另一方面,在融入世界一體化過程中,全球的國際貿易量不斷增長,與伙伴貿易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從長期來看都是處于上升趨勢。從貿易雙方利益分配的角度來看,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我國貿易利益受損的事實。因為它并不能說明我國出口產品的實際競爭能力。只有進一步考慮到雙要素貿易條件,我們才能更深入且全面地研究貿易條件與貿易利益的變動。

我國單要素貿易條件的長期增長毫無疑問是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在對勞動生產率的計算上,產生了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勞動生產率,具體包括: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工業制成品勞動生產率,制造業勞動效益系數(張燁2004)以及要素產出率(王曉婷2009)。無論運用哪種標準來衡量勞動生產率,其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攀升都彌補了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的惡化。

從雙要素貿易條件看,中國與日本、美國和德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基本上是趨于改善的,但是與韓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的波動則比較大(胡靖2008),甚至處于惡化趨勢(汪素芹2006)。黃勇峰、任若恩(2002)對中美兩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差距進行了實際測度,建立起1985年雙國比較的標準,以表明中國與美國國際競爭力的實際差距和我國價格競爭優勢形成的本質原因。結果顯示,雖然在中美兩國間存在巨大的全要素生產率差距,但由于勞動小時工資率相對于勞動生產率卻大大低于美國的水平,這使我國的產品獲得價格的優勢,相比之下,資本生產率與資本服務價格水平與美國卻大致相當。這其實從側面說明了我們不能對我國與美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日趨上升的現狀盲目樂觀。

總體來說,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勞動力供給豐裕所導致的出口數量的急劇擴張和出口價格的持續偏低引起的;其次,我國的進口產品大多數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并且這些進口產品富有價格彈性。再次,我國的出口加工行業的技術附加值低導致制成品出口價格持續走低;而外商直接投資不僅提高了進口中間產品成本的上升而且壓低了出口產品的價格,并且抬高了進口中間產品、原材料的價格,人為惡化了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最后,我國近十多年來鼓勵出口的政策,導致外貿依存度持續上升,在這一過程中匯不可避免地會忽視出口產品的結構優化,導致出口價格一直上漲持續低迷。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主要在于勞動供給的豐富導致的出口數量的激增。單要素貿易條件在于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的持續上升。

二、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因素

在梳理所參考的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中,筆者把影響貿易條件的主要因素歸納為經濟增長、匯率、關稅、勞動生產率、外商直接投資、貿易結構、技術進步和貿易戰略等因素。

事實上,早在1999年,王如忠教授就較早地對我國的貿易條件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 。他從理論上分析了最優關稅、關稅同盟、貨幣貶值、經濟增長、貿易自由化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作用,并且指出:大國征收最優可以改善貿易條件;關稅同盟內部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對各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一國貨幣貶值只有跟本國的進、出口供給彈性結合起來,才能確定本國貨幣貶值是否會引起本國貨幣同比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不同型態的經濟增長對貿易條件的效應也不同的。

匯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方面,謝建國(1999)認為匯率的波動不僅通過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改善或惡化一國的貿易條件, 而且還通過貶值后的數量效應、結構效應和成本效應對貿易條件產生滯后影響。姚旦杰(2008)、楊娉(2009)認為,匯率變動能夠改善初級產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卻使工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匯率變動對各行業進出口價格的傳遞是不完全的,出口價格的匯率傳遞效應低于進口價格的匯率傳遞效應,但總體上人民幣匯率變動不是導致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張學忠(2007)認為長期內,人民幣實際匯率與貿易條件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在短期內,實際匯率對貿易條件有顯著影響,而貿易條件對實際匯率的修正作用并不顯著。

與匯率不同的是,所有學者都肯定了技術進步在貿易條件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武海峰等,2004;陶旺生,2008);除此之外,貿易結構也是不少學者關注的焦點,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承認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阻礙了我國貿易條件的健康發展(王允貴2004;曾錚、胡小環2005;李漢君、孫旭2009等)。張建華和劉慶玉(2004)將貿易條件變化的大部分原因歸結為產業結構的變化。

黃滿盈(2005)對1980-2004年中國貿易條件的諸多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勞動生產率對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為負,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關稅及FDI對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為正。并且通過對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分解的結果,指出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確實呈長期惡化趨勢,價格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呈遞減的趨勢,這種波動性主要是由“國別價格效應”引起的。

三、貿易條件與貿易利益、貧困化增長

盡管貿易條件一直作為衡量一國貿易利益的指示器,價格貿易條件長期處于惡化趨勢,我國的貿易利益是否因此受損?我國是否進入了貧困化增長階段?長期以來,這些疑問也一直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張先鋒、劉厚俊(2006)理論上分析了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與我國貿易條件之間的關系,短期內,經濟增長會導致貿易條件惡化;長期來看,我國貿易條件會不斷改善;總體來看,貿易條件可能會呈“U形”變化。單純的價格貿易條件惡化不能充分說明我國福利水平的降低。我國目前需要糾正因國內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扭曲導致的貿易條件惡化;林桂軍、張玉芹(2007)通過Sawada (2006)的居民實際人均消費支出作為經濟福利的指標, 運用顯示偏好弱公理來研究經濟福利的變動方向,并通過計算我國年度貿易條件、GDP年損失率、實際人均GDP增長率得出我國的貧困化增長系數,發現盡管價格貿易條件不斷惡化,但我國并沒有出現貧困化增長;謝飛(2003)從理論和實證方面進行了綜合分析,利用Cypher&Dietz(1998)模型分析了由技術進步帶來的動態貿易利益,據此認為當存在技術進步效應時,貿易條件惡化并不一定會產生“貧困化增長”;劉志永(2009)測算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單要素貿易條件的變動情況,估算了我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發現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和單要素貿易條件不斷改善,而價格貿易條件和雙要素貿易條件呈不斷惡化趨勢,據此認為我國雖然目前沒有出現絕對的貧困化增長,但我國有“相對貧困化”增長的可能。

四、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途徑

無論我國是否進入貧困化增長階段,價格貿易條件不斷惡化是個不爭的事實。諸多學者也根據自己所研究的不同的影響因素對癥下藥,探討了改善中國貿易條件的途徑。首先,運用外貿政策、產業政策、外資政策和匯率政策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以改善中國貿易條件(李蕊,2007;于刃剛等,2008);其次,提高技術水平,加快技術進步,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附加值,加強產業鏈的聯系,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趙玉敏等,2002;張宏建,2008;陶旺生,2008;武海峰,2004;張先鋒,2006等),引導外資合理流入我國新型產品的開發中,利用外資帶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朱廷2007;姚旦杰,2008等)。再次,積極擴大海外市場, 避免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大力發展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如東歐、南美洲、非洲等) 及周邊國家( 如俄羅斯、韓國、東盟等) 的貿易往來, 使我國的出口市場多元化, 從而減緩主要貿易伙伴國經濟狀況變化帶來的沖擊(孔慶峰等,2007)。

五、存在的問題

首先,國外學術界從普雷維什-辛格命題開始,貿易條件方面的理論研究就一直成為熱點,到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地步。但這些理論基礎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例如,目前國內外學者僅限于對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進行孤立的研究,未能理清各種貿易條件變動之間存在著的種種內在的聯動機制以及由此反映出來的貿易利益的變動情況。

其次,實證方面大多數學者采用了單一的時間序列的處理方法,這樣就會造成樣本數據比較少,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尤其存在眾多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里,這一弊端顯得尤為明顯。由于我國對外開放的時間比較短,樣本數據的選取比較有限,這也就成為我國在實證方面的缺陷不可避免。

最后,我們認為對貿易利益的研究,貿易條件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對外貿易更多地通過促進本國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提高進出口企業生產率方面獲得貿易利益。因此若研究貿易利益方面的問題,應更多關注后者。

注釋:

①朱廷.外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貿易條件的影響研究.國際經濟合作. 2007.01.

②王如忠.貧困化增長:貿易條件變動中的疑問[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參考文獻:

[1]徐建斌,尹祥朔.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J].世界經濟,2002(01).

[2]王如忠.貧困化增長:貿易條件變動中的疑問[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3]劉渝琳,楊小玲.外商直接投資、貿易條件與政策選擇[J].國際貿易問題,2007(07).

[4]王允貴.貿易條件持續惡化[J].國際貿易,2004(06).

[5]韓青.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惡化[J].世界經濟研究,2007,10.

[6]姚旦杰.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協整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10.

[7]曾利飛.南北貿易模式與中國貿易條件決定模型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05).

[8]劉志永.對外貿易中“貧困化增長”問題及對策分析―基于貿易條件變動趨勢的角度[J].國際經濟合作,2009(02).

[9]莊芮.質疑“普雷維什-辛格命題”[J].世界經濟研究,2006(09).

第2篇

關鍵詞:產品內分工;垂直專業化程度;產品內貿易條件

中圖分類號:F7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4―0065―04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美貿易發展迅速,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逐年增加的趨勢非常明顯。2006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1442.6億美元,占當年美國全部貿易逆差的19%;2007年1~4月中國出口總額3495.2億美元,對美國出口約占我國總出口的20%,加上香港轉口部分,向美國出口占中國出口比例會更大,而美國的對華出口只占美國總出口的很少一部分,這幾組數據凸顯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從絕對數量上看,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逐年增長,但是中國從中獲得的利潤卻沒有那么多。傳統貿易理論已經不能很好地解釋產品內分工發展帶來的貿易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從產品內分工的角度去分析中美貿易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產品內貿易條件(TIPT)的提出

(一)垂直專業化和產品內貿易條件

Feenstra(1998),Kei-Mu Yi(2003),Grossman與Helpman等學者把國際貿易在過去20多年的飛速增長歸因于“垂直專業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Feenstra形象的用芭比娃娃的生產與銷售過程為例,對垂直專業化作了說明;Grossman與Helpman(2005)根據WTO的1998年度報告,給出另一個“垂直專業化”的例子:“在一輛美國轎車的價值中,約30%是由韓國的裝配線生產,日本的部件與先進技術占價值的17.5%,德國的設計占價值的7.5%,臺灣與新加坡的零件占價值的4%,英國的廣告與市場營銷服務占價值的2.5%,而愛爾蘭與巴巴多斯的數據處理則提供了價值的1.5%。這就是說,美國國內所創造的產值只占37%。”這種垂直專業化的生產方式與一體化的市場營銷之所以可以解釋世界貿易在過去30年內的飛速發展,并解釋國際貿易對于全世界平均關稅下調的非彈性,其深刻原因在于作為最終產品組成部分的原材料、中間產品、半成品與零部件反復經歷各國海關。

產品內貿易條件(Terms of Intra-product Trade)是我國學者新近提出的基于產品內分工角度的貿易條件計算方法。國際經濟學界對貿易條件的研究經歷了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要素貿易條件等幾個階段,對應于國際貿易發展的進程,不同的計算方法有不同的經濟學解釋,也反映了國際貿易參與者所關心的主要問題的變化。自從印度經濟學家巴格瓦蒂提出“貧困化增長”以后,貿易條件一直就是世界各國所關注的焦點。20世紀70年代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原來集中于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產品生產分散到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產品分工從產業間、產業內深入到產品內部,在此基礎上的中間投入品貿易就稱為產品內貿易,它是繼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以后,國際貿易領域新的貿易方式,產品內貿易的出現使廣大發展中國家更恰當的參與產品垂直分工,更好的實現產品價值鏈的攀升。產品內貿易條件從產品內分工的角度關注國際貿易利益的分配,為貿易條件理論的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

(二)產品內貿易條件的推導

影響產品內貿易條件(TIPT)的主要因素有垂直分工程度和價格貿易條件兩個方面,發展中國家產品內貿易的獲利能力主要由生產加工產品的數量(進口用于出口的數量)以及加工產品的增值率來體現,增值率與市場價格的波動可以用價格貿易條件來體現,生產加工產品的數量指標可以用Hummels所測算的垂直專業化比重來表示,由此發展中國家產品內貿易條件的表達式為Tvs=T×VSS。其中,T為價格貿易條件,VSS(vertical specializationshare)為垂直專業化比重,它也是產品內貿易條件計算的關鍵。

本文采用Hummels計算垂直分工程度(VSS)的公式。假設經濟中有n個部門,用MIi表示i部門進口的中間產品,Yi表示i部門的總產出,Xi表示i部門的總出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二、我國制造業產品內貿易條件(TIPT)的計算

計算垂直專業化比重需要的數據主要是投入產出表和商品進出口數據。我國只在逢0、2、5、7年份編制全國投入產出表,而逢0、5年份的投入產出表實際上就是2、7年份的延長表。對其他年份的投入產出表,根據平新喬(2005)的計算方法采用代替法解決。投入產出表中的中間投入是包括了國內外的總投入,本文需要的是國外的投入,因此要計算出中國投入商品中來自國外的比例。其次,無論是中國對世界還是對美國的出口,制造業出口都占一大部分,所以本文選用投入產出表的八個制造業部門: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紡織、縫紉及皮革制造業,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產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最后,進出口數據采用各國報送聯合國的商品進出口數據,由于聯合國的進出口數據是采用SITC分類標準,并沒有現成的關于這八個部門的明確分類,本文根據聯合國數據自己整理得出,主要采用了SITC編號為0,00,12。33,32,55,61,65,66,69,71,72,73,74,78,79的進出口數據。本文選取1995~2005年11年的數據作為樣本。

選取制造業八部門的數據進行計算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文主要考慮制造業內部的垂直專業化程度,選取了典型的八個制造業部門,可以用計算得來的數據說明制造業內部垂直專業化程度具有效性。此外,本文采用中間投入品的數據并沒有考慮資本的因素。

貿易條件是衡量一國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價格貿易條件雖然沒有要素貿易條件全面,但它更直觀的反映了一國貿易利益的變動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圖1給出了1995~2005年11年的價格和收入貿易條件,用以和下文計算的TIPT進行對比。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11年來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整體呈下降趨勢,在1999年略有提高,然后惡化并趨于穩定,2004和2005年又有輕微改善;收入貿易條件總體來看具有上升趨勢,呈臺階式發展,1999~2001、2002--2005分別是兩個層次。其主要原因

是我國經濟發展對進口品的需求增加,導致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快,而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價位低、附加值低;收入貿易條件改善是因為出口數量擴張彌補了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導致的進口能力損失。這樣我們就不能從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截然相反的趨勢中去判斷中國在中美貿易中的獲利情況。可見,傳統的貿易條件對于貿易利益的說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圖2是根據產品內貿易條件公式所計算的結果。我們所選取的八個部門的TIPT中,除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外,其它部門與收入貿易條件總體趨勢基本是一致的。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品內貿易條件數值最高,遠遠超過了其他部門。從實際來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產品具有更方便零散化生產的特性,也就便于零部件的全球分工和采購,產品內貿易條件最低的部門是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其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垂直專業化程度處于比較低的范圍,計算的數據和現實是基本吻合的。而中美貿易摩擦最嚴重的紡織業產品內貿易條件處于中游,并且多年來呈平穩趨勢,只在2002年后呈上升趨勢。計算11年間各部門的平均產品內貿易條件從高到低依次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紡織、縫紉及皮革制造業;金屬產品制造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

從八個部門的發展趨勢來看,在1995年八個部門很明顯的分為三個層次: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位于第一層也就是最底層;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金屬產品制造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四個部門位于第二層;其余三個部門位于第三層。第一、第二層的TIPT發展比較穩定,第三層中的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上升趨勢最為明顯,并逐漸脫離第三層。隨著我國參與世界分工的程度的加深和貿易量的擴大,從1997到2003年間,第二和第三層TIPT數值和趨勢逐漸接近,到2002年以后,除煉焦、煤氣及石油加工業以外的其它部門TIPT逐漸提高并分散發展,不再像1995年一樣層次分明。這和我國制造業八個部門全面、深入的融合到世界分工中有必然的聯系。

三、結論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和價格貿易條件分別從橫向和縱向影響TIPT,決定了各部門TIPT的分布,價格貿易條件則影響了數值的高低,兩者共同對總趨勢產生影響。

分行業來分析,在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中,TIPT最高的行業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以2005年為例,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產品內貿易條件為16.06%,其次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9.78%)。中美貿易摩擦頻繁的紡織業的TIPT比較低,大約在7.67%,主要是因為該部門成本主要來自國內,較少采用國外中間產品,這也是中美紡織業摩擦較高的癥結所在。其他TIPT比較低的部門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并不是很高,這是因為紡織業對美國出口量巨大,同時也是最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美國來說,因為其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都比較發達,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相對弱小,政府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工資問題的焦點轉移到中美貿易,部分美國學者認為是因為中國低廉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擠占了美國國內同類產品市場,使工人失業、工資降低。和垂直專業化程度一樣,TIPT越低說明中國在出口中的凈得益較大,就容易引起美國的抵制。

美國之所以愿意進口TIPT比較高的部門的產品,從根本上說還是為了自己國內企業的利益,利用其比較優勢,使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得到效益最大化,同時,對TIPT較低的部門產品進行制裁,用以補償對美國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的就業沖擊。

第3篇

【關鍵詞】 人民幣 均衡匯率 基本經濟因素

引言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和諧發展與其采用的匯率水平是否恰當有著重要關系。匯率失調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同時可能導致國際摩擦。就我國而言,許多學者和專家都曾探討:究竟怎樣的匯率適合中國?但不管怎樣應遵循基本的原則就是創匯和用匯均衡是用于貿易雙方的最佳匯率,也就是說不能偏離了均衡匯率。愛德華茲等人證明,均衡匯率方法比較適合于對發展中國家匯率的評估和評價。

由于現階段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過程之中,因此可以借鑒均衡匯率的影響,并利用它們之間存在的系統聯系來估計和評價人民幣匯率。均衡匯率理論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經濟因素變化對均衡匯率的影響,并利用他們之間存在著的系統聯系來估計均衡匯率。關鍵是如何選擇能夠反映中國經濟增長特點且對人民幣匯率有顯著影響的基本經濟因素,這也是本文的重要視覺所在,事實上,斯坦為代表的自然均衡匯率理論把反映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增長力這一指標在模型中加以體現比較適合轉型中的中國。因此,本文試圖綜合以上特別是實際匯率理論和自然均衡匯率理論成果,淺究決定人民幣均衡匯率模型和基本經濟因素。

1. 基本經濟因素變動與均衡匯率

愛德華茲、威廉姆森和斯坦等人曾深入地分析了基本經濟因素變化對均衡匯率的影響,得出了重要結論,我們在借鑒的同時,結合中國實際從理論上分析貿易條件、外資流入、關稅、出口補貼、技術進步等基本因素變化對均衡匯率的影響。

1.1貿易條件與均衡匯率。一般來說,貿易條件改善會產生收入和替代兩種效應。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貿易條件改善首先會增加實際收入,從而不僅會增加對進口品的需求,也會增加對非貿易品的需求,非貿易品相對價格因此會上升,這會導致均衡匯率升值,這是貿易條件改善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同時,貿易條件改善的直接后果是進口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這時原先的國內需求將有部分轉移到貿易品上,這會減少對非貿易品的需求,從而導致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這時又要求均衡匯率貶值。這是貿易條件改善所產生的替代效應。一般情況下,由于貿易條件改善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大于替代效應,所以貿易條件改善的結果是導致均衡匯率升值。相反,如貿易條件惡化,即導致均衡匯率貶值。當然,對于發展中國家,由于受特定的經濟條件制約,在貿易條件改善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產生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的現象。這時,貿易條件改善會導致均衡匯率貶值。相反,貿易條件惡化則會導致均衡匯率升值

1.2關稅與均衡匯率。關稅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影響進口品的價格來達到調節進口量的目的。假設其它條件不變,那么降低關稅就意味著降低了進口商品的價格,這時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就會相應地增加,如果馬歇爾---納勒條件成立,將會打破原來的經常項目平衡,這時就會產生均衡匯率貶值的壓力。另一方面,關稅降低還會產生進口品對非貿易品的替代,消費者會因為進口品價格下降而增加對它的消費,導致非貿易品均衡價格下跌,這也會導致均衡匯率貶值。

1.3外資流入與均衡匯率。一般來說,外資流入會導致均衡匯率升值。因為流入外資的一部分,會通過結售匯或銀行間外匯調劑市場,而直接或間接地增加外匯市場的外匯供給。在外匯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在短期內就會導致均衡匯率升值。從長期看,如果外資是以借債的形式流入的,由于不存在還本付息的問題,所以這些流入的外資,如果全部進入消費部門而不創造任何生產力,最終會導致均衡匯率貶值;如果是進入投資部門,則會導致均衡匯率升值。如果外資是以產業投資的形式流入的,特別是投資于外向型部門,則會導致均衡匯率升值。

1.4出口補貼與均衡匯率。出口補貼實際上是一種負關稅,歲調節出口有較大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減少出口補貼會使出口商的出口利潤減少而抑制了出口。出口減少會使結售匯需求不變,則會導致均衡匯率貶值。這是減少出口補貼所產生的供給短缺效應。另一方面,出口補貼減少同時會改善政府的財政狀況,政府的這部分購買力若最終被用于非貿易品支出,則會增加非貿易品需求,從而促使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上升,這又會產生均衡匯率升值的壓力。在現實中通常是由于政府支出結構比較多樣同時其作用有滯后性,即前者的效應大于后者,所以減少出口補貼一般會導致均衡匯率貶值。相反會導致升值。

1.5技術進步與均衡匯率。正常情況下,技術進步會導致均衡匯率升值。原因在于,技術進步的最直接結果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顯著增強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改善對外貿易條件,這時就要求均衡匯率升值,以維持外部部門可持續平衡。我們知道,均衡匯率指在國際收支不受流動性約束的前提下,能夠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的匯率。它描述了經濟增長與均衡匯率的關系,技術進步能直接導致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由于貿易品部門具有開放性和面臨國際競爭力的特點,所以一般情況下貿易品部門的技術進步,相對來說總是比非貿易品部門快。這樣就會促使貿易品對非貿易品的相對加爾 不斷地下降,從而導致均衡匯率升值。實際上,以上兩個方面是共同作用、相互轉化的,所以技術進步對均衡匯率的升值作用是比較明顯的。

2. 人民幣匯率的合理性探討與結論

第4篇

關鍵詞:經濟增長;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根據傳統的貿易條件理論貿易條件包括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及要素貿易條件一方面由于價格貿易條件是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的基礎另一方面又由于要素貿易條件的數據難以獲得。其中,1997-2006年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數據來自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網站(省略)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8年在線數據庫,2007年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一、貿易數據調整分析

表1 1997-2007年價格貿易條件變動對實際GDP的影響

從表中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首先,貿易條件調整的數據指標分析表明從總體上看價格貿易條件變化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產生了負效應,另一方面隨著出口額的快速增加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其次,協整分析的結果表明經濟增長與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之間存在著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在長期關系中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與經濟增長之間都呈正相關并且這二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當。

再次,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也都驗證了協整分析的結果。

為了避免價格貿易條件繼續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我們應采取多種措施來改善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另外,在長期中,雖然價格貿易條件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作用,但價格貿易條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卻不顯著,這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價格貿易條件變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中間渠道不順暢。

二、我國對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

對外貿易主要分為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兩種形式。國外經濟學家針對進、出口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國內經濟學家針對相關問題也進行了分析了年實際出口貿易額與實際GDP之間的關系,研究得出出口貿易額增長短期內對于經濟增長呈現為拉動作用,長期內這種拉動作用并沒有表現出統計上的顯著性。他們認為進口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出口與中國經濟增長表現為相關性不顯著。研究得出在特定條件下,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一樣可以對經濟增長發揮促進作用。

三、國際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

國際貿易的形成過程和各國間經濟自由交流的必然性,我們可使用微觀經濟論據,對國際貿易或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間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找出更為充分的證據來說明更加透明、自由的國際貿易準則或貿易政策與中國經濟增長間的關系,以及國際貿易活動是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

1.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

關于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盡管眾多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進而所建議的對外貿易政策也不盡相同,但所用的研究方法卻極其相似。都是通過考察不同國家宏觀經濟水平,利用標準的計量經濟學方法,把各國對外貿易的開放程度和經濟運行情況作為變量,從而試圖用實證的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關系。盡管在研究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所采用的變量和計量經濟學方法都在不斷地改變、有所發展,但總的來看,這些研究結果并不能為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積極的有說服力的建議。

2.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分析考察我國和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對外貿易依存度和直接投資依存度的變化趨勢,分析我國經濟增長中,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貢獻,提出在新時期要大力發展外向經濟、提高直接投資依存度、保持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穩定增長,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對策。

3.維持和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促進我國的對外貿易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將工業制成品分為資源基礎型、低技術、中等技術、高技術四個層次,我們發現初級產品、資源基礎型產品以及主要的低技術產品在總出口中的份額都下降了,中等技術產品上升了,高技術類產品在總出口中的份額上升程度非常大。在對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競爭力的關系進行分析時,我們發現外商直接投資總體上促進了我國的出口,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投資創造出口,外商直接投資不僅從總量上促進了出口,還優化了我國的出口結構。

出口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出現出口競爭力和出口量的同時滑坡,就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困難。因此,當前應未雨綢繆,首先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整,鼓勵出口企業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附加值,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確保出口企業競爭力穩步提高,保持出口持續增長。其次應對影響上述拐點的諸多因素進行認真研究和預測,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防止或推遲拐點的到來,從而避免由于出口貿易出現嚴重滑坡而出現的災難性后果。

(中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經濟;湖北;武漢;430000)

參考文獻:

[1] 劉志迎,郭雅清.現代管理科學[J]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評述,2007,55- 56.

[2] 張華勇.經濟研究導刊[J]經濟發展的貿易效應,2009,9- 10.

[3] 薛敬孝,佟家棟,李坤望.國際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張洪峰.統計與管理[J]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2006,30-31.

[5] 徐徐,邱云見.商場現代化[J]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理論研究,2009,1.

第5篇

關鍵詞:要素貿易條件;勞動效益系數;勞動要素貿易條件

中圖分類號:F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6260(2008)06-0047-06

在中國外貿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貿易條件的變動一直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比如,近年來商品貿易條件(NBTT)指數的下降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普遍關注和廣泛討論。而相比之下,要素貿易條件由于計算過程相對復雜而較少被人們所關注。其實,要素貿易條件指數反映的是一國在參與國際貿易過程中貿易凈利益的變化,在更深層次上反映了一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能力,在理論和實際意義上的重要性都不比商品貿易條件指數低。可以說,要素貿易條件所衡量的是一國技術能力的變化,這一指標對于一國調整產業結構,加速技術改造,從而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加快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文獻綜述

“貿易條件”和“比較優勢”一起被認為是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就對貿易條件的研究而言,主要涉及到用什么方法來衡量比較合理,對不同的貿易條件指數如何計量和判斷,貿易條件的變動如何影響一國經濟的發展等方面的問題。

由Prebisch (1951)和Singer(1950)于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提出的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的命題,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這一命題本身包含兩方面的意義:第一,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收入彈性低,導致貿易條件持續下降。第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進步速度不同,勞動市場結構存在差異,導致前者獲得的貿易利益下降。同時,由于勞動市場存在過度競爭,會導致勞動要素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報酬下降。可見,Prebisch和Singer已經注意到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不只是單純的商品貿易條件下降,要素貿易條件下降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劉易斯(1984)指出,要素貿易條件決定發展中國家商品貿易條件的變化,而決定要素貿易條件的是國內的生產率水平和勞動力的供給彈性。在一個以初級產品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中,勞動力供給具有無限彈性,國內的平均工資水平增長較慢,而工資水平較低不僅影響社會的總物價水平,也對勞動生產率進步具有不良影響,進一步導致其要素貿易條件下降。

貿易條件的變動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影響。Mendoza(1997)的一項研究表明,出口商品價格的上升使得相關生產部門的投資預期回報率提高,從而加速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他的回歸結果是,貿易條件每上升1個百分點,將使得消費增長0.2個百分點。Bleaney等(2001)利用Mendoza的模型對1980―1995年間14個亞撒哈拉國家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隨著貿易條件改善,投資增多,單位資本產出的GDP不斷增長。Hadass 等(2003)的實證研究也表明,貿易條件改善和經濟發展之間聯系密切。

關于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動問題,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商品貿易條件上。鄭智海等(2002)對1993―2000年間中國與美國、日本、東盟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之間的貿易進行考察后得出中國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的結論。趙玉敏等(2002)根據拉斯帕爾斯公式,分別編制了中國1993―2000年間初級產品、制成品及制成品分類以及前述所有產品的商品貿易條件指數。結論是這一期間中國整體商品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貿易條件下降是導致中國貿易條件整體下降的主要原因。張蕾 (2004)、吳亮(2001)等人認為,中國商品貿易條件指數在上世紀80和90年代呈小幅下降趨勢,與此同時,要素貿易條件并沒有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惡化。陳飛翔等(2005)的研究表明,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商品貿易指數在持續地下降,但收入貿易條件指數卻呈現出明顯改善的趨勢,僅僅根據商品貿易條件指數來做出中國貿易條件下降的判斷是不合適的。

到目前為止,關于中國要素貿易條件的實證研究還相當有限。這就使得國內關于中國貿易條件變動的相關討論缺乏充分的根據,至少分析的角度仍然不夠全面。因此,本文擬對近20年中國要素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進行一個初步的實證分析,為中國進一步的貿易發展與轉型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指標測度方法的選擇與計算

為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要素貿易條件變動趨勢作詳細的分析,我們選擇了1985―2004年20年的數據。傳統的要素貿易條件僅考慮生產要素的效率,而沒有考慮生產要素的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一國所取得的貿易利益,不能解釋一些經濟強國勞動生產率很高,但其產品卻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現象,也不能反映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真正競爭力。可見,要全面反映一國所獲得的貿易利益,只考慮勞動生產率還不夠,還要考慮投入要素的價格。因此,本文將對要素貿易條件進行進一步修正,結合勞動力成本提出勞動效益系數,進而計算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指數。

1.單要素貿易條件(SFTT)及其計算

單要素貿易條件(Sing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 ,簡稱SFTT),計算的是每消耗一單位國內生產要素用于出口后,該國獲得多少進口,衡量的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國內消耗單位生產要素所能換回的利益。單要素貿易條件上升,反映一國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的提高。

單要素貿易條件指數計算公式: SFTT=(Px/Pm)×Zx

其中:Px、Pm分別是一國的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價格指數。Zx為一定時期內本國出口商品的生產率指數(計算結果詳見表1)。(注:關于勞動生產率的計算說明如下:在現有的統計資料中,對于勞動生產率的計算大都是依據所有工業生產部門數據,但我們認為這并不能真實反映出口產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因此,要準確地衡量出口部門勞動生產率,必須依據出口部門數據,排除非出口部門。依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可以查找我國歷年主要出口商品種類,然后,在其所涉及的生產部門范圍內,依據1986―2005年多種統計年鑒獲取出口商品部門生產總值、從業人數以及周平均勞動時間等指標數據,依據下式測算我國出口部門勞動生產率指數:出口部門勞動生產率=出口部門年生產總值/(出口部門年從業人數×出口部門產業年平均勞動時間)。因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了部分附表,感興趣者可直接與作者聯系。)

單要素貿易條件表明發展中國家出口部門生產率提高所引起的實際國民收入增長可以改善“二元經濟”結構的負面影響。出口部門生產擴大可以吸引落后部門生產要素的流入,這樣,整個國民經濟生產率也會因生產要素資源配置的改善而提高,從而,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會因平均生產率的提高而得以彌補。但是,隨著一國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如果生產率提高而單要素貿易條件出現下降,就有可能出現巴格瓦蒂所說的“貧困化增長”。這時,就需要對現行的貿易結構進行調整,所以說,單要素貿易條件指數是一國結構調整的重要信號,其變動對一國外貿和經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2.雙要素貿易條件(DFTT)及其計算

雙要素貿易條件(Doub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 ,簡稱DFTT),計算的是每一單位的國外用于本國進口的生產要素可交換到多少單位國內用于出口的生產要素。雙要素貿易條件的變動,反映了一國國內對于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相對其他國家是提高還是降低,可以反映貿易利益在各國之間的分配情況。

雙要素貿易條件指數計算公式: DFTT=(Px/Pm)×(Zx/Zm)

其中:Zm為一定時期內外國生產本國進口品生產率指數。Zx/Zm指的是兩國相互貿易品相對勞動生產率的情況,表示需用多少單位包含在出口產品中的本國生產要素來換取包含在進口商品中的單位外國生產要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的單要素貿易條件一般都是呈上升趨勢,不能很好地反映各國間貿易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現實,而雙要素貿易條件可以更準確地說明國際貿易中利益的分配。因此,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雙要素貿易條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指數。

在中國的貿易伙伴國中,與美、日、德、韓四國的直接貿易額占總貿易額的51%,因此通過考察中、美、日、德、韓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比值的變化,可以較好地反映中國雙要素貿易條件的變化趨勢(計算結果詳見表2)。

3.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及其計算

要全面反映一國所得的貿易利益,僅考慮勞動生產率是不夠的,還要考慮投入要素的價格。因此,我們對要素貿易條件進行了修正,結合勞動力成本提出勞動效益系數的概念。

勞動效益系數為:L=Y/W

其中,Y、W分別為每個勞動力在單位時間內產出的增加值和勞動力價格。

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亦可同樣分為單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SLFTT)和雙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DLFTT)。計算公式分別為:

SLFTT=(Px/Pm)×LxDLFTT=(Px/Pm)×(Lx/Lm)

其中,Lx為一定時期內本國出口部門勞動效益系數。Lm為一定時期內外國生產本國進口品部門勞動效益系數(計算結果詳見表3、表4)。

三、中國要素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

1.傳統要素貿易條件變動趨勢分析

過去的20年,中國的單要素貿易條件指數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其中近10年來增幅尤為明顯,這與商品貿易條件指數的不斷下降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見圖1)。尤其是自1995年以來,中國商品貿易條件指數處在不斷下降的趨勢中,2004年下跌到80.04的最低點。相比之下,中國的要素貿易條件指數則在2004年達到新的歷史高點。導致中國要素貿易條件指數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是工業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工業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商品貿易條件指數的下降速度,因而要素貿易條件指數保持了快速改善的趨勢。

勞動生產率的橫向比較顯示,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與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詳見圖2)。1985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美國的3%,日本的3.1%,德國的3.2%,韓國的13.4%。1985―1991年間,差距進一步拉大。1992年以后,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加快,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所縮小,2004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相當于美國的4.3%,日本的8.8%,德國的9.6%,韓國的7%。這說明中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要素勞動生產率自1992年開始得到大幅提高和改善。因此,中國雙要素貿易條件變動趨勢遠不如單要素貿易條件樂觀,雖然整體是一種上升的趨勢,但表現不是非常明顯,而且波動非常頻繁,在90年代雖對韓國的改善幅度較大,但近年來相對于韓國又出現了很大幅度的下降。這表明中國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在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上還有很大差距,且這種差距縮小的進程較為緩慢。

雙要素貿易條件的變動僅僅反映中國在勞動生產率上的劣勢,并沒有反映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從而無法反映中國出口商品的真實競爭力。因此,我們有必要結合勞動效益分析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

2.對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變動趨勢的分析

過去的20年中,中國的單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指數總體呈現增長趨勢(見圖3),尤其自1995年開始,呈現連續增長的趨勢,2003年達到495.76的最高點,2004年雖稍有下降,但并不影響上升的大趨勢。相對同期商品貿易條件的不斷下降,中國單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勞動效益的不斷提高,即勞動效率的增長快于工資率的增長。而與單要素貿易條件上升了近16倍相比,單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僅上升28.87%,表明中國的工資水平同樣在這20年中有了大幅增長,導致勞動效益提高幅度有限。

同樣,當我們將中國的勞動效益在世界范圍內作橫向比較,情況就沒有那么樂觀了。從圖4中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中國雙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一直呈下降趨勢,90年代初雖稍有上升,但很快就因為工資率的大幅增長而重新下降,直至1997年后,中美、中日和中德雙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才呈現總體上升趨勢,這表明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供給充裕,工資增長放緩,增長率相對勞動效率的提高慢于日、美、德。與此同時,中韓雙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處于不斷下降中,表明中國對韓國的單位勞動報酬創造的增加值優勢在減弱。

3.對總體變動趨勢的整體判斷

結合相關計算與分析,我們對近20年中國要素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作出如下判斷:

第一,總體上中國貿易條件是持續改善的。盡管中國20年間商品貿易條件在波動中有所下降,但要素貿易條件指數卻顯示,中國工業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商品貿易條件指數的下降速度,要素貿易條件指數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改善,與此同時,單、雙勞動要素貿易條件整體保持一定的上升趨勢,這一點不僅從實證計算結果得到反映,也可以從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得到有效支持。事實上,為了從不斷擴張的對外貿易中獲取更多利益,中國政府和企業在完善市場機制、優化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生產技術、提高勞動力素質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第二,單要素貿易條件的改善快于雙要素貿易條件的改善。20年來,出口部門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使單要素貿易條件指數快速上升,而勞動效益的不斷提高亦使得單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指數總體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但把中國國內對于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勞動效益相對其他國家進行橫向對比可以發現,對美、德、日的貿易條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對韓國則波動比較大,貿易利益在各國之間的分配是不均衡的。

第三,貿易條件改善的速度有波動。由于中國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改善,單要素貿易條件的波動幅度不大,基本上保持持續改善的趨勢,但雙要素貿易條件的波動比較頻繁,特別是對韓國從90年代初到1999年持續改善,而且增長較快,但從2000年開始又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勞動效益要素貿易條件指數波動更為頻繁,特別是在整個90年代,出現了快速改善而又急劇惡化的過程。這主要是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1993年前后中國工資水平的快速增長的影響。

參考文獻:

陳飛翔,鄭靜,聶釗. 2005. 我國收入貿易條件變動分析:1995―2004[J]. 經濟經緯(5):30-33.

劉易斯. 1984.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M]. 北京:商務印書館:37-45.

吳亮. 2001. 對貿易條件的分析和思考[J]. 蘭州商學院學報(2):40-42.

張蕾. 2004. 細究中國對外貿易條件[J]. 中國國情國力(5):20-22.

趙玉敏,郭培興,王婷. 2002. 總體趨于惡化:中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分析[J]. 國際貿易(7):18-25.

鄭智海,趙玉敏. 2002. 1993―2000中國貿易條件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69):23-36.

BLEANEY M,GREENAWY D. 2001. Long-run trends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primary commodities and in the terms of trad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R]. Oxford Economic Papers, 45: 349-363.

HADASS Y, WILLIAMSON J G. 2003. Terms of trade shocks and economy performance 1870-1940: Prebisch and Singer revisited[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1 (April): 629-656.

MENDOZA E. 1997. Terms of trade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54: 323-56.

PREBISCH R. 195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n and its principle problems [J]. 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ica, (7):1-22.

SINGER H W. 1950. The distribution of grains between investing and borrowing Count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 473-485.

Empirical Study of Factoral Terms of Trade in China:1985-2004

HU Jing CHEN Feixiang NIE Z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第6篇

中國與韓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的經貿關系發展迅速。1992年,雙邊的貿易額只有50.3億美元,在2005年,雙邊的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119.3億美元的新高,2007年雙邊的貿易額達到1599.0億美元,是1992年的31倍多,15年年均增長26%,占當年中國對外貿易額的7.4%,同時韓國也成為中國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已成為韓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是韓國第一大出口對象國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那么,貿易利益在中國與韓國之間究竟如何分配?也就是說中國同韓國的貿易條件究竟如何?這應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貿易條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其長期趨勢的變化情況;二是其波動性(volatility)。并且Blattman、Hwang和Williamson對不同類型國家貿易條件的變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還發現,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條件的波動相對其長期趨勢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更重要,也更值得關注。然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對中國貿易條件的關注也主要集中在其長期變化趨勢的研究上,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趙玉敏、郭培興和王婷、林麗和張素芳、黃滿盈等。最近,關于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國內學者也開始關注。黃滿盈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從進出口商品結構角度和國別角度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波動性進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不論是關于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情況還是波動情況,國內學者都還尚未涉足。一方面由于韓國在中國對外貿易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由于韓國是中國的重要近鄰,因此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情況和波動情況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在聯合國統計司Comtrade數據庫的基礎上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變化和波動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

二、數據說明

由于中國與韓國的經貿關系自1992年以來才開始迅速發展,因此本文也重點分析自1992年以來中國同韓國的貿易條件。本文在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第2版4分位數的基礎上,根據Lall對進出口商品的分類,共選擇初級產品145種、資源型制成品196種、低技術產品161種、中技術產品200種、高技術產品66種。為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本文所有的原始數據(1992年~2006年)都來自聯合國統計司Comtrade數據庫(/Depts/unsd/index.html)。另外,為了反映觀測期內進出口數量變動在價格指數構成中的作用,本文在計算進出口價格指數時均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formula)。

三、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變化情況的經驗分析

1.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如圖1所示,從1992年~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出現了小幅下降,2006年與1992年相比下降了2.6%。從1992年~1994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大幅上升,并在1994年達到歷史的最高點,這很大程度上與當年的外匯體制改革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大幅貶值一方面增強了中國商品特別是制成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同時有效遏制了進口的增長,從而降低了進口商品的價格。但匯率調整的影響是有限的,也是暫時的,在1995年,隨著進口價格的大幅反彈,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快速回落。在1996年,由于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大幅改善,帶動了整體貿易條件的大幅反彈。1997年由于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大幅下降。此后,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基本上呈振蕩走低的趨勢,并在2004年達到歷史的最低點。不過,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在2005年和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連續兩年出現了反彈。

資料來源:本文計算整理

2.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如圖2所示,從1992年~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06年與1992年相比下降了8.9%。在1992年~2006年間,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在大多年份都小于100,也就是說,在大多年份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都比基期(2000年)要差。在1996年,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達到歷史的最高值,這主要是由于當年初級產品出口價格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在1998年和1999年,由于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只是略微大于90。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自2004年以來,中國同韓國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連續下降,并在2006年下降到歷史的最低點,這主要是由于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大幅上升所造成的。

資料來源:本文計算整理

3.中國同韓國的制成品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如圖3所示,從1992年~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出現了小幅的下降,2006年與1992年相比下降了1.9%,其中低技術制成品與中技術產品的貿易條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資源型制成品與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從1992年~1994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不斷上升,并在1994年達到歷史的最高點,此后基本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并在2004年達到一個相對的低點,在2005年和2006年雖然出現了一定的反彈,但幅度非常小。中國同韓國的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在1992年~1994年間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都大于175,并且不斷上升,在1994年達到歷史的最高點,此后呈波動中下降的趨勢,在2006年由于高技術制成品進口價格的大幅上升,導致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大幅下降,并達到歷史的最低點。中國同韓國的中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在1998年以前呈波動上升的趨勢,并在1998年達到一個相對的高點,此后出現了一定的下降,但自2003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在2006年,由于中技術制成品進口價格的大幅下降,從而使中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大幅上升,2006年與2005年相比上升了50%,達到歷史的最高點。在此,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中國同韓國的資源型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6年以來、低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4年以來都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特別自2003年以來,下降幅度非常明顯。

四、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情況的經驗分析

1.理論模型:貿易條件的分解

關于貿易條件的波動,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一方面,不同類別的進出口商品(比如初級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由于其產品特征和國際市場結構的不同,其貿易條件的波動將會不一樣,我們把由不同類別進出口商品貿易條件波動引起的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稱為“分類商品價格”效應;另一方面,不同類別商品相對出口價格或相對進口價格的波動(比如初級產品相對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價格或進口價格)也會對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產生影響,我們把這種效應稱為“相對商品價格”效應。下面,我們將根據這一思想來對貿易條件進行分解。

用px表示整體出口價格指數的對數,那么,

(1)

其中,pix表示i類出口商品價格指數的對數,pp、rb、lt、mt及ht分別表示初級商品、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αix表示i類出口商品在全部出口當中所占的份額,并且。

同樣,用pm表示整體進口價格指數的對數,那么,

(2)

其中,pim表示i類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對數。αim表示i類進口商品在全部進口當中所占的份額,并且。

用(1)式減去(2)式便得到貿易條件的對數,

(3)

根據前面對“分類商品價格”成分和“相對商品價格”成分的定義,通過對(3)式進行代數變換,我們可以把貿易條件表示成這二者之和,但是,表示形式并不惟一。這是為什么?我們可以這樣考慮,為了把這些“分類商品價格”成分加總到整體貿易條件當中,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權重,既可以采用出口份額作為權重也可以采用進口份額作為權重。所以,對(3)式可以有兩類分解方法,一類采用出口份額作為“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的權重,另一類采用進口份額作為“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的權重。另外,對每一類分解方法,表示形式也不惟一。這是因為對“相對商品價格”成分,我們需要選擇一種商品作為基準商品,這有五種選擇,所以對每一類分解方法,就有五種表示形式。在此,限于篇幅,我們僅列出每一類分解方法的一種表示形式。

(4)

(4)式右邊的前5項表示的是“分類商品價格”成分,分別表示的是不同類別商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后面的4項表示的是“相對商品價格”成分,分別表示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及高技術產品相對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

(5)

(5)式右邊的前5項表示的仍是“分類商品價格”成分,不同(4)式的是用進口份額做了權重;后面的4項表示的仍是“相對商品價格”成分,與(4)式不同的是,這4項分別表示的是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及高技術產品相對初級產品的出口價格,而不是相對進口價格。

2.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性

在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原因進行分析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中國同韓國整體貿易條件及分類商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在計算各種貿易條件的波動性時,均采用它們年度增長率的標準差來計算,這一方面是因為貿易條件的短期波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相對其長期趨勢來說顯得更為重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單位根的出現。實際當中,Razin、Baxter和Kouparitsas對貿易條件波動性的測算也都是這樣處理的。具體的計算結果見表1。

資料來源:根據樣本數據本文計算

從1992年~2006年,中國同韓國的整體貿易條件年均波動10.6%,其中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波動大于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年均波動13.0%;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小于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年均波動9.9%。所有分類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都大于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其中資源型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稍大,年均波動分別為19.2%和20.0%;低技術制成品和中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稍小,年均波動分別為16.0%和17.0%。

如果以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為分界,把整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來考察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在兩個不同的階段,中國同韓國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在制成品內部,除了中技術制成品,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總的來說,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在前后兩個階段是有顯著差異的,即加入WTO之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大于加入WTO之后貿易條件的波動。

3.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原因分析

在此,我們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來對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原因進行分析。根據前面的分析,對貿易條件的分解共有兩類分解方法10種表示形式,而選擇哪一類分解方法哪一種表示形式并無優劣之分。在此,本文選擇(4)式和(5)式對中國同韓國的貿易條件進行分解。分解時,式子的右邊共有9個方差項和36個協方差項,這些協方差項對整體貿易條件方差的影響很小,忽略它們并不影響文章的主要結論,實際當中,Baxter和Kouparitsas對貿易條件的方差分解、Rogers和Jenkins)對真實匯率的方差分解也都是這樣處理的。具體的分解結果見表2。

中國同韓國的貿易條件根據(4)式和(5)式分解的結果一致,即“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的波動在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當中起主導作用。根據(4)式的分解結果,在“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當中,αmtx(pmtx-pmtm)和αhtx(phtx-phtm)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較大,這二者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35%,結合表1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方面是由于αmtx和αhtx比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較大引起的;在“相對商品價格”成分當中,(αmtx-αmtm)(pmtm-pppm)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較大,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14%,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較大引起的。根據(5)式的分解結果,在“分類商品價格”成分當中,αmtm(pmtx-pmtm)和αhtm(phtx-phtm)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較大,這二者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59%,這一方面是由于αmtm和αhtm比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較大引起的;在“相對商品價格”成分當中,(αmtx-αmtm)(pmtx-pppx)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較大,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10%,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較大引起的。

資料來源:根據樣本數據本文計算

總之,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的波動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中技術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在中國同韓國進出口貿易當中所占的份額較大、中國同韓國中技術制成品貿易的不平衡(出口遠小于進口),以及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的較大波動。

五、減小中國同韓國貿易條件波動的對策建議

第7篇

關鍵詞:東盟:貿易條件:波動性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8)04-0040-05 收稿日期:2008-01-16

1987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僅有43.8億美元,自1991年與東盟的對話進程開始之后,雙邊的經貿關系迅速發展,特別是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標志著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04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58.8億美元的新高。2007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達到2025.5億美元,是1987年的46倍多,同時東盟也超過香港成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另外,由于中國與東盟在自然稟賦、技術水平、生產傳統等方面具有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導致了中國與東盟各成員之間的貿易具有很強的相似性與競爭性。因此,研究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條件顯得日益重要。

貿易條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其長期趨勢的變化,二是其波動性(volatility)。并且Blattman、Hwang和Williamson(2003,2004,2007)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貿易條件的波動對其宏觀經濟的影響更重要,也更值得關注。然而長期以來,學者們對中國貿易條件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其長期變化趨勢的研究上,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趙玉敏、郭培興和王婷(2002)、林麗和張素芳(2005)、崔津渡和李誠幫(2006)等,但是關于中國貿易條件的波動問題,國內學者到目前為止還尚未涉足。隨著東盟在中國對外貿易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研究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的波動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數據說明

由于在1992年之前中國對進出口商品貿易的統計是按照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進行的,而在1992年之后則是按海關協調編碼制度(HS)進行的,為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本文所有關于東盟的原始數據(1987~2006年)都來自聯合國統計司Comtrade數據庫(),它有各種分類之間的轉換,并且也與中國海關的統計相一致。本文在SITC第2版4分位數的基礎上,根據Lall(2000)對進出口商品的分類,共選擇初級產品145種、資源型制成品196種、低技術產品161種、中技術產品200種、高技術產品66種。

為了反映觀測期內進出口數量變動在價格指數構成中的作用,本文在計算進出口價格指數時均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 formula)。另外,本文在計算各種貿易條件的波動性時,采用Razin(1995)、Baxter et al(2000)對貿易條件波動性的測算方法,用它們年度增長率的標準差來計算。

二、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變化情況的經驗分析

(一)中國與東盟的整體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圖1報告了中國與東盟整體貿易條件的變化情況。總的來說,從1987~2006年,中國與東盟的整體貿易條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升,2006年與1987年相比增長了38.7%。從1987~1993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條件在波動中不斷上升,并在1993年達到一個相對的歷史高點。之后從1993~1998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條件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都大于110,并在1998年達到歷史的最高值,這主要是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與東盟進出口貿易影響的不平衡所致,1998年中國與東盟的出口價格維持了自1992年以來不斷上漲的態勢,盡管幅度有所下降,但進口價格與上年相比卻出現了較大程度的下降。隨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化和蔓延,它對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的負面影響也充分表現出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條件在1999年和2000年大幅下降,雖在2001年出現了小幅反彈,但在2002年和2003年又接連下降,并在2003年達到一個相對的歷史低點。此后,在2004年出現了小幅反彈,不過在2005年和2006年又接連兩年下降。

(二)中國與東盟的初級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圖2報告了中國與東盟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變化情況。從1987~2006年,中國與東盟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2006年與1987年相比增長了33.6%。從1988~1993年,中國與東盟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不斷上升,并在1993年達到歷史的最高點,這主要是由于當年中國與東盟初級產品出口價格大幅上升,而進口價格小幅下降所致。在1994年和1995年,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連續回調,在1996年又大幅反彈。在1997年,由于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初級產品出口價格大幅下降,從而使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大幅回落。在1998年,由于初級產品出口價格小幅反彈,而進口價格繼續大幅下降,從而使這一年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大幅上升,并達到一個相對的歷史高點。然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自1998年之后,中國與東盟的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呈振蕩走低的態勢,自2004年以來,已連續三年下降。

(三)中國與東盟的制成品貿易條件變化情況

圖3報告了中國與東盟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及分類制成品貿易條件的變化情況。從1987~2006年,中國與東盟的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化,2006年與1987年相比下降了26.8%。在制成品內部,資源型制成品、中技術制成品及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下降幅度最大,2006年與1987年相比下降了73.6%;而低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則出現了大幅上升,2006年與1987年相比上升了116.7%。從1987~1998年,除了1992年,中國與東盟的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基本比較穩定,數值在125上下波動。然而自1999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并在

2003年達到歷史的最低點,雖然在2004年出現了一定的反彈,但在接下來的兩年又連續下降。中國與東盟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的這種走勢很大程度上是受高技術制成品和中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變化的影響,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3年以來、中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8年以來,都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同時資源型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8年以來、低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7年以來也基本呈下降的趨勢(雖然在一些年份出現了反彈,但反彈的幅度都比較小)。

三、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波動情況的經驗分析

(一)理論模型:貿易條件的分解

關于貿易條件的波動,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一方面,不同類別的進出口商品由于其產品特征和國際市場結構的不同,其貿易條件的波動將會不一樣,我們把由不同類別進出口商品貿易條件波動引起的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稱為“分類商品價格效應”。另一方面,不同類別商品相對出口價格或相對進口價格的波動也會對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產生影響。我們把這種效應稱為“相對商品價格效應”。下面,我們將根據這一思想來對貿易條件進行分解。

用px表示整體出口價格指數的對數,那么,

根據前面對“分類商品價格成份”和“相對商品價格成份”的定義,通過對式(3)進行代數變換,我們可以把貿易條件表示成這二者之和,但是,表示形式并不唯一。這是因為我們考慮到:為了把這些“分類商品價格成份”加總到整體貿易條件當中,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權重,既可以采用出口份額作為權重也可以采用進口份額作為權重。所以,對式(3)可以有兩類分解方法,一類采用出口份額作為“分類商品價格成份”的權重,另一類采用進口份額作為“分類商品價格成份”的權重。另外,對每一類分解方法,表示形式也不唯一。這是因為對“相對商品價格成份”,我們需要選擇一種商品作為基準商品,這有五種選擇,所以對每一類分解方法,就有五種表示形式。在此,限于篇幅,我們僅列出其中的兩種表示形式。

式(4)和式(5)右邊的前5項表示的是“分類商品價格成份”,分別表示的是不同類別商品的貿易條件;后面的4項表示的是“相對商品價格成份”,分別表示資源型制成品、低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及高技術產品相對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和出口價格。

(二)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的波動性

在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條件進行方差分解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中國與東盟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分類商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具體的結果見表1。

從1987~2006年,中國與東盟的整體貿易條件年均波動16.7%,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年均波動34.5%,制成品貿易條件年均波動12.8%。在制成品內部,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最大,觀測期內年均波動98.6%,而資源型制成品和中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較小。

如果以1994年中國外貿外匯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和2001年底加入WTO為分界點,把整個時期分為三個階段來考察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波動性的變化情況,結果發現,在三個不同的階段,中國與東盟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都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在制成品內部,低技術制成品和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在三個不同的階段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在2002~2006年間,這二者的年均波動分別降低到4.2%和4.3%。資源型制成品和中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在第二個階段波動最大,年均波動分別為14.6%和25.0%,不過到第三個階段分別降低到4.9%和5.3%。

(三)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波動的原因分析

在此。我們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對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波動的原因進行分析。根據前面的分析,對貿易條件的分解共有兩類分解方法10種表示形式,而選擇哪一類分解方法哪一種表示形式并無優劣之分。在此,本文選擇式(4)和式(5)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條件進行分解。分解時,式子的右邊共有9個方差項和36個協方差項,這些協方差項對整個貿易條件方差的影響很小,忽略它們并不影響文章的主要結論,實際當中,Baxter和Kouparitsas(2000)對貿易條件的方差分解、Rogers和Jenkins(1995)對真實匯率的方差分解也都是這樣處理的。具體的分解結果見表2。

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條件根據式(4)和式(5)分解的結果一致,即“分類商品價格成份”的波動在中國與東盟貿易條件的波動當中起主導作用。根據式(4)的分解結果,在“分類商品價格成份”當中,αxpp(Pxpp-pmpp)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最大,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72%,這一方面是由于αxpp的波動比較大(1992年之前,初級產品在中國對東盟的出口當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在45%以上,此后不斷降低,到2006年,只占10.16%的份額),另一方面是由于Pxpp-Pmpp的波動比較大造成的;在“相對商品價格成份”當中,(αxrb-αmrb)(pmrb-Pmpp)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最大,可以解釋整體

貿易條件波動的10%,這主要是由于αxrb-αmrb較大造成的。根據式(5)的分解結果,在“分類商品價格成份”當中,αxpp(Pxpp-Pmpp)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最大,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49%,這一方面是由于αmpp的波動比較大(1998年之前,初級產品在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當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在40%以上,此后不斷降低,到2006年,降低到19.33%),另一方面是由于pxpp-pmpp的波動比較大造成的;在“相對商品價格成份”當中,(αxrb-αmrb)(pxrb-pxpp)的波動對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影響最大,可以解釋整體貿易條件波動的31%,這主要是由于αxrb-αmrb較大造成的。

總之,中國與東盟初級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的不穩定(初級產品進出口份額都不斷下降)、資源型制成品進出口貿易發展的不平衡(進口大于出口)、以及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大的波動對中國與東盟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起了主導作用。

四、主要結論

(一)從1987~2006年,中國與東盟的整體貿易條件和初級產品貿易條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自1998年以來,這二者基本呈不斷惡化的趨勢

從1987~2006年,中國與東盟的整體制成品貿易條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化,其中資源型制成品、中技術制成品及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低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則出現了大幅上升。但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高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3年以來、中技術制成品貿易條件自1998年以來,都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同時,資源型制成品自1998年以來、低技術制成品自1997年以來也基本呈下降的趨勢。

(二)從1987-2006年,中國與東盟的整體貿易條件年均波動16.7%。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年均波動34.5%,制成品貿易條件年均波動12.8%

在制成品內部,高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最大。而資源型制成品和中技術制成品的貿易條件波動較小。分階段考察的結果表明,在三個不同的階段,中國與東盟整體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制成品貿易條件的波動性都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第8篇

關鍵詞:貿易條件 技術進步 產業政策

貿易條件的內涵

(一)價格貿易條件

價格貿易條件又稱商品貿易條件或凈實物貿易條件。美國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多米尼克·薩爾瓦多教授認為,價格貿易條件是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和進口商品價格的比值,用來衡量出口對進口的單位購買力。在一個貿易商品種類豐富多樣的世界中,貿易條件被規定為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和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之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貿易條件指數(N)=出口價格指數(Px)/進口價格指數(Pm)×100%

如果貿易條件指數大于100,說明出口價格相對進口價格上升,出口同量商品能換回比原來更多的進口商品,該國的貿易條件相比基期得到改善;如果貿易條件指數小于100,說明出口價格比進口價格相對下跌,出口同量商品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比原來減少,該國的貿易條件相對基期惡化。由于數據容易獲得、計算方法簡單,在實際生活中被廣泛使用,本文中所提到的技術進步對貿易條件的影響都是指對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

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出口導向型貿易增長會使一國的貿易條件惡化,而進口導向型增長則會改善一國的貿易條件。同時,克魯格曼的標準貿易模型指出:一國貿易條件的改善會增加一國的福利水平;反之,貿易條件的惡化會降低一國的福利水平。

(二)收入貿易條件

收入貿易條件反映的是一國在出口基礎上的總進口能力,相當于價格貿易條件與出口量的乘積,被認為是出口商品的購買力。其計算公式如下:

貿易條件指數(I)=出口價格指數(Px)/進口價格指數(Pm)×出口數量(Qx)

相對于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對一國的貿易利益和經濟福利的反映更全面、更準確。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出口量會隨之下降,若出口量下降的幅度超過出口價格上升的幅度,從出口得到的總收入下降,出口所能換取的進口商品數量減少,該國貿易利得下降,貿易條件惡化(此時貿易條件指數小于1)。如果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出口量會隨之增加,若出口量增加幅度大于出口商品價格下降的幅度,從出口得到的總收入就會增加,出口所能換取的進口商品數量增加,該國貿易利得增加,貿易條件改善(此時貿易條件指數大于1)。

(三)要素貿易條件

要素貿易條件包括單要素貿易條件和雙要素貿易條件。單要素貿易條件衡量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產業要素生產率變動后,出口產業單位要素收入所能獲得的進口商品變動情況。其計算公式如下:

貿易條件指數(S)=出口價格指數(Px)/進口價格指數(Pm)×出口產業要素生產率指數(Fx)

單要素貿易條件比價格貿易條件能更準確地反映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變動引起的貿易利益的改變,如果出口商品價格下跌而使商品貿易條件惡化,但這種相對價格變動是由出口產業生產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引起,而且要素生產率提高幅度超過價格下跌幅度時,該國貿易利得不但未減少反而增加,說明貿易條件改善(此時貿易條件指數大于1)。如果出口商品價格下跌幅度超過要素生產率提高幅度,該國貿易利得確實下降,說明貿易條件惡化(此時貿易條件指數小于1)。單要素貿易條件惡化經常是需要調整出口結構的重要信號。將出口初級產品轉向出口工業制成品、或者從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向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往往可扭轉貿易條件惡化趨勢。

雙要素貿易條件則不僅考慮出口商品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而且考慮進口商品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是以價格貿易條件為基礎的,經本國出口產業生產要素生產率與貿易對象國出口產業要素生產率修正后形成的一種貿易條件,為價格貿易條件與本國和外國出口產業要素生產率之比的乘積。當進口商品相對價格穩定,本國出口產業要素生產率相對于外國提高,則貿易條件改善;本國出口產業要素生產率相對于外國下降,則貿易條件惡化。

技術進步的類型

技術進步發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同樣的產量只需較少的投入,或者同樣的投入能帶來更多的產量。技術變化有不同的方式,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希克斯按照技術進步在不變要素價格情況下,對降低資本勞動投入比的效應將技術變化進行了分類,包括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和中性技術進步。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即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資本要素生產率的增加比勞動要素生產率的增加要多,在工資率/利率之比不發生改變的前提下,出現資本替代勞動的情況,使資本/勞動之比提高,這意味著對于每單位的勞動需要更多的資本。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正好相反,因為勞動替代資本,使資本/勞動之比降低,現在每單位勞動需要的資本減少。中性型技術進步則意味著資本替代勞動或勞動替代資本的現象都不會發生。

技術進步的偏向性廣泛存在于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在全球貿易的大背景下,針對我國的進出口現狀,又可將技術進步分為出口偏向型技術進步和進口偏向型技術進步。出口偏向型技術進步即技術進步主要發生在出口部門,從而使出口商品的結構優化升級或者是技術含量大大提升,增加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進口偏向型技術進步則意味著技術進步主要發生在進口部門,使得國內相關企業生產的產品對國外同類進口商品的替代性增加,由原來的單純依賴進口過渡到自給自足,弱勢產業也逐漸轉變為優勢產業。

技術進步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不同類型的技術進步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一國的出口部門為資本密集型產業,該部門內部出現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會使得勞動力向進口競爭部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使得出口數量相對下降,進口替代產品產量上升、進口產品價格和競爭力下降,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反之,如果一國出口部門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該部門內部的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會擴大產品出口,供大于求、出口產品價格下降將使貿易條件惡化。如果一國的出口部門(資本密集型產業)出現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在相對生產成本不變和資源充分就業條件下,出口產品數量增加,貿易條件可能惡化;反之,如果發生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的出口部門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貿易條件會得到改善。如果一國的出口部門為資本密集型產業,進口競爭部門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性型技術進步發生在前者而后者技術不變,這時雖然相對優勢未變,但資本密集型生產增加、產品供大于求、相對價格下降,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相反,因而貿易條件惡化;但是,如果一國進口競爭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性技術進步恰恰又發生在該部門,則該國貿易條件會有所改善。

從出口偏向型技術進步和進口偏向型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說,前者會使一國出口產品的成本降低或數量增加,從而使其價格下跌,導致貿易條件惡化;后者會使一國的進口競爭部門勞動力成本下降、工資率上升,工資率的傳導性使出口部門的勞動力成本增加,導致出口產品的價格上升,在進口產品價格不變或降低的情況下,該國的貿易條件會得到改善。

表1計算了1991-2006年我國貿易條件指數的變化趨勢。從表1中可以看出,到2006年,我國的貿易條件指數整整下降了47.29%,貿易條件持續惡化。這有其深層原因。從圖1可以看出,1978-2006年我國的資本/勞動比率不斷上升,這說明我國的技術進步主要是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出口導向和投資驅動。長期的出口產業政策導向使得出口企業比國內其他企業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出口產品的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的比重不斷下降,工業制成品的比重不斷上升,在工業制成品內部,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在不斷上升,不再單純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運用多種手段支持推動出口部門的技術進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及技術含量。

出口偏向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的結合,使我國的貿易條件持續惡化。一方面,我國的出口部門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這導致出口產品數量增加、在國際市場上供過于求、價格下跌,貿易條件惡化;另一方面,雖然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實現了資本替代勞動,但由于我國勞動力過剩,出口部門勞動力的節約反而使勞動者的收入下降,國民福利指數縮水。

此外,在我國的工業出口中,加工貿易出口占到總出口額的50%。這其中,加工業出口企業越是涉及計算機、通信裝備、電子設備等所謂的“高技術產品”,獲得的附加值越低。以計算機為例,在全部附加值中,國內企業所獲附加值比重僅為5%左右,通信裝備和電子設備產品國內附加值也僅僅是維持在2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屬于打工企業。同時,由于這些高技術產品在主要的出口國如歐美、日韓等都存在大量的替代產品,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價格競爭便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這些都使得我國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我國技術進步的產業政策導向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的出口偏向型和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是造成我國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當出口產品價格下降的情況無法控制時,調整進口價格指數以改善本國貿易條件便成為第一選擇。這要求國家在產業政策的導向上將進口偏向型技術進步和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或中性型技術進步相結合。我國應高度重視進口部門特別是薄弱產業的技術進步,通過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鼓勵進口競爭部門進行產品研發、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增強對進口產品的替代能力,進口產品的競爭能力和價格被迫下降,本國貿易條件自然得到改善。在引進或開發技術時,要利用我國勞動力豐富和工資率低的先天優勢,同時正視出口部門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現實,大力發展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和中性型技術進步。我國的人口眾多,基數的龐大可以彌補個體知識存量匱乏的情況,使我國擁有開發中高級技術產業中核心技術的能力。當我們掌握了這些產業的核心技術、將其轉化成生產和出口能力并能維持市場壟斷地位時,貿易條件會得到改善,以進口偏向型技術進步為產業政策導向的做法也要隨之做出調整。

此外,上文中,以加工貿易為主導的出口結構也是導致我國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國要在促進進口偏向型技術進步、資本節約型和中性型技術進步的基礎上,調整現有的出口結構,提升加工出口企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出口結構的優化升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出口的結構性因素對貿易條件產生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唐世超.對中國貿易條件變化的研究[J].現代商業,2006(5)

2.陶旺生.技術進步方式與貿易條件變化研究[J].經濟經緯,2008(6)

3.應麗景.貿易條件變化的技術進步視角研究[J].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第9篇

內容摘要:本文以大國參與國際貿易面臨的優勢與劣勢比較作為出發點,結合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要素稟賦、出口部門生產、國內消費方面的具體國情,探討了中國外向型發展戰略的合理性問題。通過從理論和現實層面分析大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優勢與劣勢,文章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結論,并應用到中國國情的具體分析當中,認為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自身受大國地位影響在獲取貿易利益時更多地處于劣勢,因此中國有必要調整當前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逐漸向內需主導型經濟過渡。

關鍵詞:經濟大國 貿易大國 貿易條件 貿易利益 外向型發展戰略

問題的提出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尚未完全對外開放,引入外國直接投資和進行對外貿易構成了中國與世界經濟融合的主要形式,而持續擴大的貿易規模則表明這一融合進程在不斷加速和深化,最近幾年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已達到60%-70%上下,外需相對內需的比例明顯增加,經濟的外向型發展趨勢日益顯著。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經濟大國,目前又躋身貿易大國行列,這一發展中“雙重大國”的身份很特殊。一般來說,小國由于國內資源和市場有限必須依賴外部市場,因此其貿易依存度往往高于大國;發展中國家則由于人均收入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需求,同時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因此其貿易依存度往往高于發達國家;而中國既是大國,又是發展中國家,所以上述規律對中國都不是很適用。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通常認為小國適合選擇外向型發展戰略,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是否適合選擇外向型發展戰略則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的高貿易依存度已經引發了不少關注,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過高,增大了國家經濟風險,主張中國逐漸向內需主導型經濟戰略調整,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徐清軍(2000)、劉國光(2001)、金遠(2005)、廖國民(2009)等;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國的貿易依存度被高估了,當前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是適當的,應當保持或進一步擴大貿易規模,例如沈利生(2003)、張素芳、房劍(2006)、姜鴻(2007)的研究。

筆者認為,鑒于中國發展中“雙重大國”的特殊地位,考慮上述問題時有必要根據中國大國經濟的特征和實際國情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比較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參與國際貿易時,在獲取貿易利益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兩方面,在此基礎上選擇更符合中國長遠利益的經濟戰略。這一分析過程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明確大國參與國際貿易時,在獲取貿易利益方面一般具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因為大國和小國在參與國際貿易時面臨的條件往往不同;經濟大國一般具有規模較大的內需,而經濟小國內需規模有限,這些區別使得大國參與國際貿易時在某些方面比小國更具優勢或者劣勢。通過理論和現實層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大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優勢或劣勢地位的一般性結論。第二個層次是結合中國國情分析上述優勢與劣勢對中國的適用性,即分析中國在現實條件的約束下能否實現上述優勢,或者克服劣勢。相對于一般意義上的大國,中國經濟具有很多特殊性。這些國情的特殊性可能與上述大國貿易優勢或劣勢成立的一般條件相符或相悖,這決定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是由于大國地位獲得貿易利益的優勢較多,還是處于劣勢較多。通過對優勢和劣勢兩方面進行比較,可以相對客觀地判定中國目前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是否需要進行調整。

筆者首先從理論和現實層面分析了大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優勢與劣勢,得到一些普遍性的結論,然后將所得到的結論結合中國實際國情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有關的政策建議。

大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優勢與劣勢比較

(一)大國含義的說明

廣義的“大國”可以從不同角度界定,在經濟學范疇內對“大國”有兩種理解,一個是經濟大國,另一個是貿易大國,二者概念不同。一般認為,經濟大國應當具有很大的經濟規模,具體表現為較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大容量的國內市場;而貿易大國通常是指進口或出口量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份額較大,從而可以通過進出口影響商品貿易條件的國家。也就是說,即使一個國家規模較小,但如果該國只集中生產少數產品,并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則該國就被認為是該種產品的出口大國,可見經濟大國與貿易大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濟大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往往也是貿易大國,但貿易大國未必是經濟大國。

本文所分析的大國指既是經濟大國也是貿易大國的國家,一般具有地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經濟規模、市場容量和對外貿易規模較大的特點,例如發達國家當中的美國,發展中國家當中的中國、巴西、印度。

(二)大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優勢

第一,貿易利益的分配與貿易條件密切相關,而大國可以影響貿易條件,因此理論上來說大國可以通過提高進口商品關稅來減少進口需求,進而改善自身貿易條件,小國則沒有這種能力,只能接受世界市場既定的貿易條件。圖1以提供曲線的方式對此進行了說明。圖1中A國為大國,該國出口X產品,進口Y產品,其提供曲線為OA,世界其他國家向A國出口Y產品并從A國進口X產品,其提供曲線為OB。自由貿易時的貿易均衡點為A,A國按照射線OP斜率所代表的貿易條件出口OM單位的X產品,進口ON單位的Y產品。A國對Y產品征收進口關稅后,該國意愿減弱,提供曲線內移至OA',出口和進口分別減少為OM'和ON',新的貿易條件為射線OP'斜率,此時A國能夠以更少的X產品換取原來等量的Y產品,對A國而言貿易條件改善。

第二,在規模經濟引起的國際貿易當中,大國較小國更有可能在國際分工中進入規模經濟部門并得到該部門生產擴大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的利益。規模經濟是指在產出的某一范圍內,平均成本隨產出的增加而遞減的現象,包括存在于企業層次的內部規模經濟和存在于行業層次的外部規模經濟。對存在規模經濟的部門而言,市場容量直接制約著規模經濟的實現程度,因此國家經濟規模對貿易模式有著重要的影響:與小國相比,經濟大國由于享有更大的市場規模,因此本國規模經濟部門廠商的產量更大,從而能夠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形成較低的國內價格,在國際分工時進入規模經濟部門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圖2顯示了大國在內部規模經濟部門與小國相比具有的優勢。圖中大國A和小國B擁有的要素稟賦和消費偏好相同,在某種內部規模經濟部門的生產技術也相同,因此具有相同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但由于A國市場容量大,代表性廠商的產量為QA,B國市場容量小,代表性廠商的產量為QB,因此A國廠商的生產成本CA低于B國廠商的生產成本CB,在兩國之間進行分工和貿易時,A國更有可能進入該部門。在外部規模經濟條件下,大國同樣因其市場容量大而具有成本和價格優勢,更容易在國際分工當中進入外部規模經濟部門。此外,在動態意義上,大國率先進入外部規模經濟部門后,還可以獲得動態規模經濟利益。即經由“干中學”效應積累相關的知識和經驗,使產業平均成本隨累積產量的增加而遞減,這可以進一步排除其他國家進入這一產業的可能性,鞏固自身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優勢地位。

第三,一般來說大國由于國內市場容量和需求規模較大,在面臨外部經濟衰退和需求下降的沖擊時,可以借助本國的內需來保持經濟的相對平穩,即大國抵御外部需求下降沖擊的能力更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出口成為很多國家總需求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而言,小國較大國更依賴于外部市場,其經濟增長主要靠外需帶動,而大國由于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健全的工業體系,以及充分的市場容量,對外部市場依賴程度較低。這樣,在國際經濟局勢發生不利變化,外需規模下降時,大國總需求當中的國內消費、投資部分仍足以支撐本國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增長,而小國則往往由于總需求的急劇下降陷于經濟停滯,只有等到外部市場復蘇才能恢復經濟增長。從近年來世界經濟下滑時各國的實際表現來看,一般也都是大國率先擺脫危機,進入復蘇階段。

(三)大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劣勢

第一,大國對貿易條件的影響力可能會使之發生不利于本國的變化。當大國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商品,或者向國際市場大量出口商品時,都會改變相應商品的世界供求形勢,并造成本國貿易條件惡化,而小國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此外,在一國發生經濟增長時,以不變的貿易條件衡量該國國民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會通過影響生產和消費而影響到該國的貿易量,可能造成超順貿易、順貿易、中性、逆貿易和超逆貿易幾種不同的結果,除超逆貿易型增長外,其他類型增長均導致貿易規模的擴大。如果該國是小國,因其貿易量的變化無法影響世界價格,國民收入增加即為小國經濟增長的全部福利效應;但如果該國是大國,除非經濟增長是超逆貿易型的,否則增長后該國貿易量會擴大,并造成自身貿易條件惡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國民收入增加帶來的福利水平提升,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貧困化增長。

如圖3所示,圖中OCI代表一國經濟增長前的提供曲線,射線OP的斜率代表增長前的貿易條件,OCUA、OCA、OCN、OCP和OCUP分別表示超逆貿易、逆貿易、中性、順貿易和超順貿易型經濟增長對應的新提供曲線。如果該國是小國,則貿易條件保持為OP的斜率不變;如果該國是大國,則虛線代表該國增長后面臨的新貿易條件,可見只有超逆貿易型增長會導致大國貿易量下降和貿易條件改善,其他類型的增長均導致大國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條件惡化,且增長后的貿易規模越擴大貿易條件惡化越嚴重。

第二,從貿易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大國較小國更容易與別國發生貿易摩擦,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攻擊對象,不利于本國持續獲得貿易利益。雖然理論上來說自由貿易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各國福利水平,但現實當中各國都會為保持或提升本國及國內特定利益集團的福利水平,而實行保護貿易政策,并因此造成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與小國相比,大國往往由于其進口或出口規模大而更容易與他國發生貿易摩擦,對于一些商品出口大國來說這一問題尤其突出。一方面,就出口的總規模而言,出口大國從進口大國長期獲得大量貿易順差,容易招致進口國的反對并導致貿易摩擦;另一方面,就出口的商品結構而言,特定商品的大規模出口往往會對進口國的相應產業造成沖擊,使得進口國有關產品銷售下降并引發失業問題,由此招致進口國有關利益集團的反對并導致貿易摩擦。

中國情形的探討

上述大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優勢與劣勢分析結果具有一般性,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在要素稟賦、生產模式、需求結構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突出的特點,將一般性結論結果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進行分析,則可以從貿易獲利的角度比較中國的優勢與劣勢,并探討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是否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一)阻礙中國實現貿易優勢的因素

大國實現貿易優勢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一是能夠調整進口關稅,從而改善自身的貿易條件;二是具有廣闊的國內市場,從而能夠在規模經濟產業領域更好地發揮優勢,以及在外需下滑時穩定總需求規模,保持經濟平穩。但以下分析表明,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不能很好地滿足這些前提條件,也就阻礙了潛在的大國貿易優勢的實現。

在進口關稅設置方面,由于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作為WTO成員國必須遵循WTO規則,通過消除貿易壁壘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因此中國關稅水平是不斷削減的,最終將達到零關稅。2002年以來中國一直嚴格遵守“入世”承諾,逐步降低關稅總水平,到2009年中國關稅總水平已降至9.8%,可以預見,關稅水平還將繼續下降。這一現實情況客觀上決定了中國已不能通過調整進口關稅來改善自身的貿易條件。

在規模經濟方面,雖然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容量,但是由于居民消費水平偏低且增長緩慢,抑制了國內一些潛在規模經濟產業的發展。規模經濟效應顯著的產業一般為先期投入固定成本較高的重化工業或資本密集行業,以及“干中學”效應明顯的行業。這些產業中大部分不是中國傳統優勢出口產業,以向國際市場大量出口的方式來實現規模經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國內市場容量的大小直接關系到這些產業能否實現規模經濟,提升國際競爭力。國內總需求由國內消費需求和國內投資需求構成,其中,國內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投資從根本上來說只是為了滿足最終消費的中間需求;而在國內消費需求當中,政府消費需求主要是一個政策變量,居民消費需求才是國內消費需求的主體,也是真正意義上影響一國市場容量的決定因素。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水平低,加上住房、醫療等方面的支出擠占了一定的居民消費能力,因此中國消費需求占到GDP的比例一直較低,近幾年只有3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從發展趨勢來看,數據表明2002年以來中國國內需求當中消費需求相對投資需求是不斷下降的,消費需求當中居民消費需求相對政府消費需求也呈下降趨勢(見圖4)。中國居民消費需求的緩慢增長制約了市場的實際有效規模,不利于一些規模經濟產業的發展,也使得本國難以實現大國在這類產業領域當中,一般應享有的成本優勢。

與內需規模增長緩慢形成對比的是外需規模的顯著上升。近年來,中國的制造業生產越來越依賴于外需拉動,貿易依存度達到60%-70%。從圖4可以看到2002年以來內需相對外需而言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國內市場相對于國際市場而言,吸納本國生產能力減少了。這樣,當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國外經濟不景氣時,外需水平下降,而國內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水平過低,無法吸收企業過剩的生產能力,也就不能達到大國依靠內需規模穩定總需求水平,支持經濟增長的效果。從現實情況來看,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并對中國的出口產業造成極大的沖擊,很多出口導向型企業經營困難、失業增加。由于國內需求不振,內需并沒有起到緩沖的作用。雖然中國通過一系列增加政府支出和刺激投資的政策措施保證了經濟的總體穩定,但這種不合理的總需求結構缺乏可持續性。由于世界經濟的發展總是呈周期性波動特征的,因此從長遠來看,中國有必要構筑起強有力的國內需求,來應對可能不定期出現的世界經濟下滑。

(二)大國地位使中國處于獲取貿易利益劣勢的原因

關于大國貿易劣勢的一般性分析表明,大國地位在一些條件下不利于該國獲取貿易利益:一是大規模的進出口或者非超逆貿易型的經濟增長,都容易造成本國貿易條件惡化,減少貿易利益;二是大量的出口容易引起與他國的貿易摩擦,妨礙本國持續獲得貿易利益。

目前,中國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大都投向了加工貿易領域,外資企業通過利用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對進口零部件進行加工組裝再出口,形成了外資主導型的貿易模式。隨著外資規模的擴大,中國對外貿易當中加工貿易的比重也明顯提高。1980年中國加工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僅為4.4%,而2001-2005年間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額與進口額已分別占到總出口額和進口額的55%和40%;2006-2008年間雖然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比重有所下降,分別為49.8%和37.1%,但比重仍然很大。加工貿易模式需要大量進口原料和中間投入品,組裝后再大量出口,這種“大進大出”的貿易模式正與大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前提條件之一相符,因此造成中國進口物資的世界價格上揚,而出口商品的世界價格下降,貿易條件惡化。另一方面,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GDP一直保持著8%以上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是順貿易或超順貿易型的,即經濟增長增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意愿,表現為貿易規模增長的速度超過了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而前面的分析表明,對于大國來說,非超逆貿易型的增長均導致其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條件惡化,且增長后的貿易規模越擴大貿易條件惡化越嚴重,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顯然屬于會使貿易條件嚴重惡化的增長類型。

(三)貿易條件惡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很多學者考察了中國不同時期的貿易條件,絕大部分研究結果支持中國貿易條件總體不斷惡化的結論,例如趙玉敏、郭培興、王婷(2002)、林麗、張素芳(2005)、崔津渡、李誠邦(2006)等等,雖然有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說明了在價格貿易條件下降的同時中國的收入貿易條件仍然是上升的,但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在出口商品單位價格降低的情況下,以更大的出口數量去抵補,才避免了總收入的下降,從長期來看并不可取。貿易條件的惡化意味著中國只能以出口更多的出口商品去換取一單位進口商品,即出口單位商品的貿易利益減少,而相應的進口國貿易條件改善,這種相對價格的改變事實上使實際收入從中國向進口國轉移。對中國出口企業而言,由于核心零部件基本都依賴于進口,中國出口企業以收取勞動加工費用作為主要收入,所以其利潤是很微薄的,貿易條件的惡化則進一步壓低了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國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中國對外貿易持續擴大帶來的另一個大國劣勢效應是貿易摩擦增多。2000年以來,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國,由此加劇了中美貿易摩擦;中國與日本、中國與歐盟的貿易摩擦也不在少數;此外,中國與在國際市場上相競爭的印度、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在WTO框架下,這些貿易摩擦大多以反傾銷、保障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方式隱性地體現出來,而在矛盾激化時則上升到貿易談判的層次。自1995年以來,中國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截至 2006年6月,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反傾銷立案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的3%上升到40%,中國還多次被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或者實施保障措施。此外,近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直要求人民幣升值,2009年后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進一步加大。這樣的發展形勢顯然不利于中國長期依賴外部市場獲取貿易利益。

結論及啟示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與大國實現貿易優勢的前提條件不符,而與大國處于貿易劣勢的條件相符,因此中國難以在獲取貿易利益方面發揮出大國優勢,反而更多地是處于劣勢。具體表現為:一方面中國作為WTO成員國無法通過關稅改善自身貿易條件,且囿于內需限制不能很好地發揮出規模經濟優勢,以及在外需下降時通過國內市場吸收企業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則出現了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貿易摩擦日益加劇的不利發展態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長期來看外需主導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并不適合中國。當前的外向型發展戰略是需要調整的,應逐步將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規模降至與中國經濟總體規模相適應的水平。與此同時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會保障、抑制商品房價格上升、補貼耐用品消費等政策措施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最終形成主要以國內居民消費需求來拉動國內投資需求和經濟增長的內需主導型經濟模式,而對外貿易則作為該經濟發展模式有益的補充。這樣,中國就有可能通過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為一些規模經濟產業的成長創造條件,培育有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改變中國出口長期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的格局,并使國民經濟能夠更好地抵御外部需求下降的沖擊,同時避免和扭轉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的趨勢,緩和與他國的貿易摩擦,為本國經濟發展營造一個更加穩定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

參考文獻:

1.崔津渡,李誠邦.中國對外貿易條件:1995-2005年狀況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6(4)

2.林麗,張素芳. 1994-2002年中國貿易條件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11)

3.趙玉敏,郭培興,王婷.總體趨于惡化――中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分析[J]. 國際貿易,2002(7)

4.姜鴻.中國理論外貿依存度的測定與國際比較[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6)

5.金遠.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面臨的問題及建議[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7)

6.廖國民.對中國當前啟動內需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9(4)

7.劉國光.關于當前經濟形勢的幾點看法[J].現代經濟探討,2001(12)

8.沈利生.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測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4)

第10篇

關 鍵 詞:人民幣匯率;升值;貿易條件;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6)10-0101-04

在國際貿易中,貿易條件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狀況好壞的一個指標,分為純貿易條件或凈貿易條件,又稱價格貿易條件(barter terms of trade)、收入貿易條件(income terms of trade)和要素貿易條件(factorial terms of trade)三類。其中純貿易條件是最為常用的,一般是指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的比值,體現了一國以出換進口的條件,所以貿易條件也稱為進出換比價。

根據定義,如果用表示貿易條件,則

這里,Pm0、Px0分別表示進出口商品基期價格,Pm、Px表示考察期價格。因為Pm0、Px0是既定的歷史數據,所以實際由Pm/Px決定。特別地,還可假定初始時貿易條件為中性,即Px0 /Pm0=1。

當上升(d> 0)時,意味著Px /Pm上升。這時,出口一定的商品可以換回更多的外國商品,這種情況稱為貿易條件改善或貿易條件上升。當下降(d

一、人民幣升值并非必然改善我國貿易條件

匯率變動對本國的進出口價格都有明顯的影響,所以會影響到該國的貿易條件。傳統的理論均認為,本幣貶值的直接后果是出口價格下降和進口價格上升,貶值國的貿易條件惡化。

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很多人以為人民幣升值可以提高出口價格,同時降低進口價格,所以我國的貿易條件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改善。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個常見的理解錯誤。

根據定義,貿易條件=P/P=P/P,(P為出口產品的本幣價格,P為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P為進口產品的本幣價格,P為進口產品的外幣價格),它取決于以本幣或者以外幣衡量的進出口價格變化情況,只有出口價格上升和進口價格下降的時候才能改善貿易條件,并且出口價格上升和進口價格下降需要使用同一種貨幣來衡量。

實際情況是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以外幣表示的價格P不變的情況下以國內貨幣表示的出口價格P下降了。正是由于P下降造成了國內出口商的利潤下降,于是他們有提高P的動機。而對于進口來說,人民幣升值造成以外幣表示的進口價格P不變的情況下以國內貨幣表示的價格P降低了,P降低擴大進口需求,將促使P上升。所以從出口和進口看都要分兩步分析。

第一步是直接影響,人民幣升值直接造成了以本幣表示的進出口價格的變化,即P下降了,P也下降了,此時由于人民幣升值造成的P和P下降的幅度是相同的,都等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所以貿易條件是沒有變化的。從外幣表示的進出口價格看,在短期內外幣表示的價格是沒有變化的,所以貿易條件是沒有變化的。

第二步是由于匯率變動引起以本幣表示的相對價格變動,引起了進出口供求量變動,進而影響到了以外幣表示的進出口價格,此時P上升,P上升,所以此時的貿易條件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是不確定的,取決于P和P的相對變化幅度。

下面對影響P和P變化幅度的因素做一些分析。

人民幣升值之后,我國出口商出口同樣多的商品取得同樣多的外匯收入,但是兌換成人民幣的收入減少了,利潤下降了。出口商的選擇可能是:第一,提高出口商品的國外售價,保持收入水平不變;第二,不提高出口商品售價,承受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潤損失;第三,一定幅度內提高出口商品售價,但不足以彌補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利潤損失,承受一部分利潤損失。

僅僅從出口角度看,只要存在出口商提高出口商品售價的行為,都會改善我國純貿易條件,因此在第一種和第三種情況下我們的純貿易條件都存在改善的可能性。如果出口商在人民幣升值之后沒有提高出口商品的國外銷售價格,那么人民幣升值就不會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

或者換個角度說,由于人民幣升值造成我國出口商利潤下降,甚至部分出口商倒閉,因此出口供給減少,進口國內該商品價格因為供給減少而上升,因此改善了我國的純貿易條件,但收入貿易條件可能因此惡化,兩者存在著反向變動關系。

可以看出,在出口中人民幣升值是否影響我國的貿易條件,關鍵是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是否提高。影響我國出口商品提高價格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的需求價格彈性。如果彈性小,提高價格不會嚴重影響銷售量,有利于我國出口商提高價格從而改善我國貿易條件。但如果需求彈性大,則提高價格會導致銷售量的顯著下降,是得不償失的。

第二,國外競爭對手情況。首先要看有沒有在同類質量檔次和價位競爭的國外競爭者,如果有,要看這些競爭者的數量和供給能力如何。如果數量大而且供給能力很強,那么我國出口商提高價格,而國外競爭者不提高價格,則市場份額可能被國外競爭者大量奪去,從而嚴重影響我國出口量,因此制約了我國貿易條件的改善。這實際上是競爭狀況制約了出口商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向出口價格的轉嫁,不能轉嫁或者不能完全轉嫁都將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

第三,我國出口商的成本水平和利潤空間。如果我國出口商的成本很低、利潤空間比較大,人民幣一定幅度的升值對利潤水平影響有限,完全有能力承受,那么可以不提價;但如果利潤空間很小,人民幣一定幅度的升值可能使利潤完全消失或者造成虧損的話,那就不得不提高價格。但提高價格之后,銷售量可能萎縮,使該出口商陷入困境。因此雖然被動提價改善了我國價格貿易條件,但是很可能惡化了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

在進口的情況下,進口同樣多的商品需要支付的人民幣少了,成本節約了,購買能力增強了,以人民幣表示的進口價格降低了,這將增加進口商品的消費。此時,以本國貨幣衡量,進口價格降低了;但以出口國貨幣衡量,進口價格因為國外進口的增加而有上升趨勢,而這種上升趨勢將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影響我國進口商品價格的因素有:

第一,進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如果需求價格彈性大,人民幣升值造成的進口價格下降會刺激該種商品進口量的大量增加,從而引起該種商品以外幣表示的進口價格的明顯上升,從而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如果這個彈性小,則有利于抑制國外出口商提高價格,從而抑制我國貿易條件惡化。

第二,該進口商品的國外供給價格彈性。如果國外供給價格彈性小,我國進口量的擴大會提高該種商品的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從而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

第三,進口商品的國際競爭狀況。如果進口商品存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則國外出口商如果提高價格,很容易被其他國際出口商替代,這樣會抑制國外出口商提高對我國的出口價格,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利于通過價格轉嫁成本,從而抑制我國貿易條件惡化。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條件影響的幾何圖形說明

下面通過幾何圖形來說明人民幣升值引起以人民幣表示的進出口價格的變動,如何影響進出口供求量變動,然后再如何影響以外幣表示的進出口價格的變動,并且最終影響貿易條件的變動。

圖1只是考慮了一國對外貿易商品市場上供求均衡受匯率波動的影響情況。從圖1的左圖可以看到,中國出口的商品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相當于被征收一定比例的出口稅,這樣會造成中國出口商品供給曲線向左移動,人民幣升值并不會改變國外消費者的需求曲線。所以,人民幣升值之后會形成新的產品供給均衡。外幣表示的出口價格上升,出口量下降。

圖1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條件影響的幾何圖形說明

從圖1的右圖可以看到,中國進口的商品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相當于給國內消費者一定比例的補助金,造成進口商品的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同樣人民幣升值也不會使國外商品的供給曲線移動。所以,進口市場會形成新的供求均衡點,進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但升值會使進口商品的人民幣價格下降,所以進口量上升。

在人民幣升值之前,我國的貿易條件是0=P/P,而在人民幣升值之后,我國的貿易條件是1=P/P。由于P>P,P>P,即人民幣升值以后,以外幣衡量的進口價格和出口價格都提高了,因此1是否大于0是不能直接判斷的,只有P/P>P/P時,我國的貿易條件才能得到改善。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條件影響的實證分析

由于我國沒有公布對外貿易中的進口、出口價格指數,因此無法直接計算我國的貿易條件數據,這里的貿易條件數據借鑒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所整理取得的數據見表1。

根據表1、圖2和圖3,我們可以看出,從1980年到2004年,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從1982年到1986年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出現大幅度惡化;從1986年到1994年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又出現大幅度的改善;但從1997年到現在,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又出現了持續惡化的局面。與此同時,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卻出現了持續改善的局面,假設1995年數據為100,則我國收入貿易條件從1980年的15.69上升到了2004年的225.51,改善了10多倍,這反映了我國貿易量的快速增長和我國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

在現實中,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匯率變動的影響,匯率變動影響進出口的相對價格,將直接對貿易條件產生影響。其次,貿易條件的變動反映了一國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體現了一國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速度上,一般來說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體現了一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所以經濟增長率也對我國貿易條件產生影響。另外,貿易條件的變動還與進出口供給和需求的彈性有關,受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條件變動的影響。由于這里采用的是中美雙邊名義匯率,所以也考慮美國貿易條件變動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于是可以建立如下的多元回歸模型:

PTT=+E+GDP+PTTUS+ (1)

其中PTT為我國價格貿易條件,E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GDP為我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PTTUS為美國價格貿易條件數據。、、分別為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對匯率、我國GDP和美國貿易條件變動的敏感系數,為常數項,為隨機項,反映其他因素變動對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

根據表1的數據,可以得到如下回歸分析結果。

表2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影響實證分析結果②

根據表2的回歸分析結果可以得到如下模擬回歸方程:

PTT=278.7991+6.8020*E-0.00025*GDP-2.0956*PTTUS

(5.718) (4.928) (-2.968) (-4.167)

R2=0.639182F=11.21938

從回歸模擬分析的結果看,雖然模型通過了t檢驗和F檢驗,但是擬合優度不高,存在一定程度自相關,結果不理想。但我們可以粗略地看到,我國的匯率、GDP增長和美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都對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產生影響。其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相關系數是6.8020,表明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貶值1個單位,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改善6.8020個單位;反之,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升值1個單位,我國價格貿易條件惡化6.8020個單位。這個結果證明了人民幣升值不一定必然帶來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改善,反映了在世界商品供過于求的態勢下,我國人民幣升值之后,我國出口商難以通過提高出口產品價格彌補匯率變動的損失,而人民幣升值帶來進口增加的時候卻造成了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從而惡化了我國的貿易條件。

此外我們可以看出,我國GDP增長和美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對我國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系數都是負數,表明當我國GDP每增長1個單位,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將惡化0.00025個單位,反映了我國經濟增長將帶來進口價格的較大上漲,而出口價格卻不能同幅度上漲;而美國價格貿易條件每改善一個百分點,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將惡化2.0956個百分點,反映了我國和美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

對于收入貿易條件來說,我們建立如下的模擬回歸模型:

ITT=+E+GDP+ITTUS+ (2)

這里的ITT表示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ITTUS表示美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其他變量含義如上。可以得到如下模擬運算結果:

表3人民幣升值對我國收入貿易條件影響實證分析結果(一)

根據表3的回歸分析結果可以建立如下回歸方程:

LNITT=-5.600144545-0.4650*LNE+0.9175*LNGDP+0.2549*LNITTUS

(-10.531)(-3.175)(5.839)(0.836)

R2=0.990528 F=662.2942

從表3的運算結果可以看出,在三個自變量中,美國收入貿易條件沒有通過t檢驗,因此去掉ITTUS這個變量,然后所得的回歸模擬運算結果。根據表4的回歸分析結果可以建立如下回歸方程:

LNITT=-5.6870-0.5102*LNE+1.0346*LNGDP

(-10.988) (-3.776)(14.681)

R2=0.990180 F=1008.307(下轉第120頁)

(上接第104頁)

表4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收入貿易條件影響實證分析結果(二)

從表4中的參數可以看出,各個變量都通過了t檢驗和F檢驗,擬合優度很高,沒有明顯的自相關,模擬效果良好。其中的各個變量都取了自然對數。從模擬運算結果看,對我國收入貿易條件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是我國的匯率變動和我國的GDP增長速度。其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變動一個百分點,我國收入貿易條件反向變動0.5102個百分點,即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我國收入貿易條件提高0.5102個百分點;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我國收入貿易條件提高1.0346個百分點。

從以上實證分析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已獲得巨大發展,成為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引擎”之一。然而,從表面上看,我國外貿形勢喜人,特別是在出口商品結構實現轉換升級,工業制成品占絕對比重的情況下,給人們造成我國貿易條件大幅改善了的假象。事實上,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出現了一種先降后升再下降的情況,總體趨于惡化。雖然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出現了持續改善,但主要是由貿易數量擴張實現的,而價格貿易條件目前處于逐步惡化之中,這意味著我國交換國外單位產品時需要付出更多的實際資源,除非這些資源都是完全可再生的,否則可能造成我國資源浪費,不利于我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

注釋:

① 價格貿易條件、貿易量指數和收入貿易條件數據的基期選擇為1995年,主要考慮了1994年匯率“雙軌制”并軌的影響;美國價格貿易條件數據的基期為2000年。

② 采用eviews統計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得到的結果,下同。

――――――――

參考文獻:

[1]王光偉. 貨幣、利率與匯率經濟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83.

[2]王如忠. 貧困化增長――貿易條件變動中的疑問[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張根能,徐麗秋,徐瑞平. 我國貿易條件變化的綜合分析. [J]. 經濟管理與研究,2005,(8).

[4]陳飛翔,鄭靜,聶釗. 我國收入貿易條件變動分析:1995-2004[J]. 經濟經緯,2005,(5).

第11篇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構建了具備微觀基礎的經濟模型,對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了相應的理論分析,得出了在經濟均衡狀態應該具備的動態方程,據此采用VAR實證模型實證檢測了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績效沖擊,結果證明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在貿易條件上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但同時在長期將形成門檻效應,在產出方面結構調整沖擊體現出了短期負面沖擊。從經濟績效方面考慮,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應該選擇漸進式的調整路徑。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 路徑 貿易條件 相對產出 VAR

理論模型的構建及相關命題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假定有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每個國家都有兩種產業及相應產品,分別用m、c表示,其中m代表高科技產業及其產品,c代表低技術產業及產品,為了便于研究,本文假定兩種產業的生產符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即:

Ym=AmKmαLm1-α (1)

Yc=AcKcαLc1-α(2)

其中,Y代表產出,A代表技術,K代表資本,L代表勞動投入,α為常數。又由于m代表高科技產業及其產品,c代表低技術產業及產品,因此,可以在函數中用不等式相應表達出相應關系,即Am>Ac。相應地,國外生產函數也假定為這種對稱的形式,以上標*進行區分。同時,假定消費者的效用函數也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即:U=CmμCc1-μ (3)

其中,C代表消費,μ為常數,反映出m和c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對稱性地,國外消費者函數也假定為這種形式,以上標*進行區分。

另外,本文假定每個國家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且勞動力不能在兩國流動,但資本可以在兩國流動。同時,兩國之間的貿易是完全自由的,沒有任何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限制,也沒有運輸成本。

(二)模型的推導及主要結論

由于勞動力市場完全競爭,每個產業工人所得應該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出,即:

wm=(1-α)AmKmαLm-αPm (4)

不難得到:(5)

加入收入約束,對效用函數進行拉格朗日最大化可得:(6)

在兩國貿易均衡狀態下,由于兩國價格相同,消費傾向對稱,可以看出兩國消費結構是一致的,同時在全球消費和產出總額應該是相等的,可以得到:

(7)

命題1:只要一國發生了進口替代型的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就會有經濟績效方面的改善,并不一定要集中調整到高新技術產業。

如果本國在進口部門m產業發生了實際的正向沖擊(例如,m產業技術進步、國家鼓勵政策有實際影響力的沖擊等),即Am增加,從(7)式可以看出兩種經濟績效方面的沖擊機制:第一,在Am增加時,本國貿易條件將得到相應改善;第二,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首先發生的將是Ym的增加,同時將導致本國就業人數從c產業向m產業轉移,實現產業調整和GDP的增長。上述兩種效應都會改善本國經濟績效,可以得出結論:由于本國在m產業實際正向沖擊的發生,一國整體福利會得到改善;但也可以發現,對于國外如果正向沖擊發生在c產業,同樣的會產生類似效應。 命題2:進口替代型的產業調整方向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時,將會有更大的福利增長,其中在調整過程中的福利所得將大于貿易逆轉后。

從上述兩種效應可以看到,只要進口替代型產業調整在發生,這種福利的增進就不會停止,但如果發生貿易逆轉,即進口產業由于過大的正向刺激變成了出口產業,此時,繼續的正向技術沖擊會導致本國貿易條件的惡化,但同時由于國內GDP仍然保持增長,難以斷定本國的福利狀況是否會好轉,貧困增長陷阱有可能發生。但在本文基于我國往高新技術產業的調整來看,高新技術m產業具備較好的發展潛力,能夠隨著經濟發展具備較高的μ值,發生貿易逆轉要求的時間和沖擊幅度較大,中間調整過程將被延長,意味著這種往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的福利所得會更大。

命題3:從傳統經濟績效考慮,我國目前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應采取漸進式路徑,但如果考慮更為廣泛的能源及環境效應的話,可以考慮加速調整。

同時,在調整過程中會產生摩擦性失業等負的短期效應。而且逆轉成功后,如果繼續對成為出口部門的產業進行制度和技術沖擊,得到的經濟績效的改善速度將會下降,可以推測出漸進式調整比沖擊力過大的激進式調整要好一些。但如果聯系我國目前出口和生產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高耗能產業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現實情況,加快沖擊以更快調整到高新技術產業也并非沒有實際意義。

命題4:進口替代型產業調整過程中,正向的技術或政策沖擊將具體表現為貿易條件改善、進口產業的相對擴張和FDI的相對流入。

對公式(7)兩邊取對數同時微分,并將資本流入換為直接投資,得到動態方程:

(8)

分別表示本國m產業對c產業技術的相對變化率、貿易條件改善的變化率、產出增長的相對變化率及FDI流入的相對變化率。等式(8)說明了在進口替代型產業調整過程中,正向的技術或政策沖擊將帶來貿易條件改善、m產業的相對擴張和FDI的相對流入。

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

從上面理論分析我們已經得到相應的待估方程(8),然后運用VAR實證進行相關處理較為合適。VAR是基于數據的統計性質建立模型,將系統中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值的函數來構造方程,從而成為處理多個相關經濟指標的分析和預測最容易操作的方法。本文將僅從產業的相對價格和相對產出兩個方面對相關產業的相對技術沖擊進行VAR實證分析。在產業選擇方面,本文采取了我國兩個有代表性產業進行分析,即代表低技術產業的紡織業和高技術產業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相對技術、相對價格和相對產量均來自于中經網數據庫相關數據并經計算平滑調整而得,其中相對技術指標采用指數化形式的相對績效指標代替。數據樣本采用了月度數據進行分析,時間起止點為2005年11月和2008年12月。

(一)單位根檢驗

確定合適的滯后期,在正確估計VAR模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足夠的滯后期能夠準確反映出模型內生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而另一方面,過大的滯后期會減少VAR模型的自由度,影響模型參數估計的有效性。為此,本文采用LR(似然比)檢驗方法進行測度,得出最優的滯后期是1期,并且根據AR根的結果顯示,當滯后期為1期時,所有的參數矩陣的模都小于1,說明滯后1期的VAR模型是穩定的,詳細結果見表1。

(二)Granger因果性關系檢驗

從時間序列趨勢可知,本文3個內生變量是顯著相關的,而且從上文經濟理論中也可以發現,他們之間的因果聯系比較復雜,難以據此斷定代表產業調整的相對技術指標A可以作為外生變量對待,以分析它對其他兩個代表經濟績效的變量之間的具體影響。對此,必須進一步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以判斷相對技術指標A的滯后變量是否能夠引入到其他變量的方程中。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Y不能Granger引起A的P值有0.9979不能拒絕原假設,與此同時,A不能Granger引起P及Y的P值分別為0.2131和0.1560,都比較小,據此可以認為相對技術指標A能夠作為外生變量以分析該指標的變動對其它兩個變量的沖擊。

(三)脈沖響應分析

在提供了穩定性和Granger因果性關系檢驗的基礎上,根據本文研究目的,在此主要分析了代表產業調整的相對技術變動A對代表經濟效益的P及Y的影響,為了體現出動態變動,本文采取了利用各變量自然對數取代變量自身數據的方法,脈沖結果見圖1。

首先,分析經濟績效中的價格方面,從圖1中可以看到給產業調整指標A一個正向的沖擊,從第一期開始對我國的貿易條件就有一個正向的影響,說明我國這種往高新技術方向的產業調整能夠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不過這種改善在第4期之后將慢慢變為負值,說明我國對外貿易產業調整的作用將慢慢下降,在第4期以后將出現貿易逆轉,之后我國從產業調整中得到的價格優勢將下降,產業調整在經濟績效中的價格作用方面將體現出門檻效應。

其次,在經濟績效中的產出方面,從圖1中可以看到,正向的技術沖擊給予相對產出的是一個漸漸變大的負向影響,這種影響先從小到大,在第7期將達到最大值,然后再慢慢變小重新回到均衡,這種變化同上文模型得到的結論是相反的,但理論模型探討的是均衡狀態的影響,這種結果正說明我國從產業調整中得到的產出增長福利來得較慢,而且在傳達方面受到了其他阻礙市場均衡方面的影響。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中具有以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相對穩定性,產業調整雖然不能快速取得效果,但能夠避免我國目前這種低技術產業出口過度增長產生“比較優勢陷阱”的鎖定效應,這種解釋能夠得到我國目前學術界較多學者認同(魯曉東、李榮林,2007);第二,我國勞動力市場流動性有限,產業轉移相應的就業調整需要較長時間,這樣正向的政策或技術上的產業調整刺激并不能讓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迅速相應的擴張,其中摩擦性失業問題應該得到相應重視。

結論及啟示

本文利用具備微觀的理論模型及VAR實證模型,對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績效進行了相關理論及實證檢驗,得出如下結論:一是在目前均衡發展策略下,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這種往高新產業方向的調整,在對外貿易條件改善上體現出較為明顯的經濟績效增進;二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無論是勞動力市場還是商品市場,應對沖擊還缺乏相應的靈活性,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績效中產出增長方面的改善作用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夠得到,而且在短期這種沖擊還表現為負向的;三是理論模型分析得出我國對外貿易產業調整過程中得到的好處要大于過度調整發生貿易逆轉之后的好處,而實證結論也證明了這種觀點的正確性,說明我國對外貿易產業調整具備門檻效應;四是鑒于以上幾個方面的結論,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調整方式宜采取漸進式,不僅能夠減少摩擦性失業等負面沖擊,同時也能夠延緩甚至避免門檻效應的到來,改善我國經濟績效。

參考文獻:

1.高莉.新貿易模式與世界經濟失衡―基于NITP―GEM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5)

第12篇

關鍵詞:匯率變動人民幣升值進出口貿易貿易結構

一、人民幣匯率變動背景分析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我國的貿易結構的調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升值對于那些依靠價格優勢、科技含量較低的行業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沖擊;但另一方面,升值將有利于促進行業進一步的產業整合,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擴大市場份額。在長期內,我國貿易發展的成功實踐通常與貿易結構升級相輔相成,貿易結構升級是克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有效措施,因而人民幣匯率升值也對貿易結構的升級提出了要求。

(二)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

從國內外學者關于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影響的理論分析可知,人民幣匯率變動與我國的貿易條件變動具有正相關性,即人民幣匯率升值,則貿易條件改善,刺激出口而抑制進口;人民幣匯率貶值,則貿易條件惡化,抑制出口而增加進口。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而言,為改善我國日益惡化的貿易條件和避免貧困化增長現象,可通過實現人民幣匯率升值達到。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對策分析

(一)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促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首先我國應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培育健全的外匯市場;其次要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幅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浮動。同時,我國應完善央行干預機制,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二)調整我國產業結構,促進我國貿易結構的動態升級

目前我國的出口產品中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且面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會弱化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勞動成本優勢,降低利潤空間,形成對出口貿易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國應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鼓勵企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企業競爭力。

(三)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控制升值速度

總的來說從2001年-2011年這11年,人民幣對美元、港元都升值了,但是對日元卻是貶值狀態,這是因為各國的幣種、匯率政策不盡相同所導致的。從表一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在2001年-2005年人民幣的匯率都保持了較高的穩定性,人民幣升值真正開始展現明顯的趨勢是從2005年開始的,及至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的累計升值幅度已經超過25%之多。2005年中國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中國根據貿易與投資的密切程度,選擇若干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設定浮動范圍,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防止人民幣增值過快,保證其幣值穩定。(作者單位:武漢大學)

參考文獻

[1]許可.人民幣匯率及其波動對中國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影響研究[J].預測,2012,31(3):8-12.

[2]王磊,曹顯兵.人民幣匯率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8,38(21):71-77.

[3]谷宇,高鐵梅.人民幣匯率波動性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分析[J].世界經濟,2007,(10):49-57.

[4]曹偉.人民幣匯率變動與中國的貿易收支——基于匯率傳遞視角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6):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