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09:37: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急診醫生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嚴重復合傷;急救;觀察;護理
嚴重復合傷是臨床常見的急重癥之一,致傷原因以車禍為最多,其次為墜落、砸傷、擠壓傷等外傷所致的胸、腹、腦等損傷是最嚴重的多發性復合傷,患者病情危重, 出血量多,常伴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時救治,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做為急診科護士,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急救護理知識和技能,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在最短時間內配合醫生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使病人轉危為安。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80例,男性50例,女性3O例,年齡18—70歲,入院時血血壓60/40mmHg一160/110mmHg,診斷為顱腦外傷20例,胸腹聯合傷2O例,血氣胸10例,腹外傷合并骨盆骨折10例,肝脾破裂20例,搶救成功77例,死亡3例。病人來院時基本處于休克狀態,全部病人經過手術治療,治愈77例,死亡3例。
2急救護理:
2.1病情評估嚴重復合傷病人入院時往往病情危重,大部分病員不能訴說病情或描述不清,接診護士應快速對傷情的危重性作出初步的評估,如病人的一般情況、意識、瞳孔、呼吸、血壓、脈搏、四肢溫度、傷口出血、四肢活動情況等,同時詢問受傷情況,檢查受傷部位,注意疼痛性質及伴隨癥狀等,同時盡快通知值班醫生,準備實施進一步搶救【1】。病人到醫院后的最初幾分鐘,往往決定了早期救治傷員的質量和速度,是決定傷員生死存亡和順利康復的關鍵,所以急診護士應做到瞬間判斷、正確評估、果斷處理。
2.2保持呼吸道通暢及供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急救過程中最主要措施【2】。嚴重復合傷病人多伴發呼吸困難和窒息,必須吸引或用手清除口腔和鼻咽部血液、分泌物和泥沙等,向前托起下頜,把舌拉出并將頭偏向一側,以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對嚴重呼吸困難、呼吸心跳驟停者,給予氣管插管或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以保證良好的通氣與氧供。
2.3維持有效循環血量迅速建立有效靜脈通道,快速補充血容量,早期足量擴容是糾正休克的關鍵治療。用靜脈套管針迅速建立2.3條經脈通路以保證輸血輸液通暢,對靜脈穿刺困難者應及時靜脈切開,在前3O分鐘內輸平衡鹽液1500m1.2000ml,以保證重要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然后輸入膠體液,全血。
2.4選擇靜脈通路時應考慮:下腹,腹部嚴重復合傷病人應選前上臂靜脈,頭,上肢或胸部外傷,可選用大隱靜脈,頸內靜脈置管是任何部位創傷的首選,即可補液,又可監測循環血量。在休克代償期,由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表現為血壓正常或升高,脈搏增快,這一假象往往掩蓋了病情,作為護士一定要掌握休克病人的病理、生理知識,正確觀察和判斷病情變化,為成功搶救病人提供良好的依據【3】。對休克病人要避免過多的搬動和檢查,先處理緊急情況,待病情穩定之后再作進一步的檢查, 以免貽誤最佳搶救時機。
2.5控制活動性出血開放性外傷病人,出血多、出血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病人血容量銳減而導致休克,因此應立即止血,及時用加厚紗布加壓包扎,抬高傷口以減少出血,以便于進入手術室行探查手術。對閉合傷病人,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若經過積極抗休克治療,病人血壓仍出現進行下降,脈搏細速,面色蒼白,四肢濕冷,應考慮內臟有活動性出血,若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即可確診,應迅速做好術前準備,送病人入手術室進行剖腹探查手術。
2.6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做好記錄密切觀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脈搏、血壓、呼吸,皮膚顏色,感覺,出血量,尿量等以了解病情進展情況,同時向現場人員詢問、了解致傷原因,判斷有無合并傷, 以便及時處理。
2.7做好術前準備護士應及時做好配血、皮試、留置胃管、備皮、導尿等術前準備工作。在搶救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經常使用的介入性血管插管和其他導管,加強消毒隔離,定期更換,嚴格處理污染物,以減少醫源性感染率,同時也要加強醫務人員手的保護,養成操作前后洗手戴手套習慣,避免交叉感染。
2.8加強心理護理。意外創傷,傷勢嚴重,又急需手術,患者易產生恐懼甚至絕望,對此我們應注意觀察和了解患者心理情況,鼓勵和安慰病人,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并嚴密觀察病情,給予因勢利導的心理護理,使之配合各項檢查和治療,樹立樂觀精神,戰勝疾病。同時還要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獲得家屬支持,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家屬的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干擾,有利于患者救治。總之,通過對嚴重復合傷病人的急救與護理,使我真正體會到時間就是生命,只有在最短的時間內密切配合醫生對病人進行緊急而迅速的搶救、嚴密細致的觀察、周到細心的護理,才能使病人脫離險境,順利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明子.如何撰寫高質量的護理論文[A].河南省護理學會糖尿病及腹膜透析護理新進展學術交流研討班資料匯編[C];2007.
急診危重患者經過急診科搶救、復蘇、早期處理后,因診斷與治療的需要,常需轉至檢查科室、手術室或病房,途中雖然只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對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隱患,如嘔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驟停,靜脈輸液管路、氣管插管等各種管道脫出,氧氣供給不足,內臟二次出血等。有文獻報道,院內轉運能增加重癥患者的并發癥,轉運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險[1]。因此,成功轉運對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傷殘率有著積極的意義。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我院急診科共對156例危重患者實施院內轉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56例中男92例、女64例,年齡3~76歲,顱腦損傷患者32例,腦血管意外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胸腹部外傷21例,刀砍傷患者8例,急性中毒1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慢性支氣管炎、呼吸衰竭患者26例,其中院內轉運需要機械通氣支持者26例,需2個通路以上靜脈輸液者48例,15例在轉運過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轉運過程中突發呼吸心搏驟停,4例在手術臺上呼吸心搏驟停,2例在入院后1h內死亡。
2轉運的目的
進行CT、X線片、急診手術以及運送到病房進一步治療。
3轉運的要求
3.1轉運前正確評估病情急診護士與主管醫生一起充分評估轉運的可行性,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生命體征、呼吸道管理、用藥情況、途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等。如果患者在轉運前生命體征不平穩,而又必須轉運的情況下,應有主管醫生同往,并做好充分準備,如急救藥品、儀器等。醫護人員應將轉運途中的風險告知家屬,征得家屬理解并簽字同意,才能實施轉運。
3.2轉運人員的要求負責轉運的護士應有較強的責任心,準確的判斷力,并具有獨立工作和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若患者生命體征不平穩,轉運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員,要求主管醫生同往。
3.3轉運前充分準備和預處理出科前由護士測量生命體征,做好患者的詳細交接班,了解患者的病情,轉運前10min電話通知相關科室并交待需要的特殊準備,如呼吸機、監護儀、吸痰器等,確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準備。檢查各種管道是否通暢,各連接是否緊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脫,清空尿袋,檢查各種轉運中應用儀器蓄電池情況,保證電量充足。轉運前清除患者氣道內分泌物,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較低患者預先氣管插管,保持氣道通暢,備好人工呼吸氣囊和便攜式呼吸機。妥善約束煩躁患者,適當適用鎮靜劑。輸液時最好選用靜脈留置針。便攜式氧氣瓶給氧,并檢查氧氣裝置是否通暢。盡量避免使用氧氣枕供氧,因氧氣枕的氧濃度與氧流量難以估計。根據不同的病種及病情輕重,選擇合適的轉運工具,最好以整床轉運,避免因搬運造成管道脫出,甚至加重病情。護士在轉運準備過程中,保持有條不紊,動作熟練,并實施心理護理,使患者及家屬有安全感,安靜地配合治療和護理[2]。
3.4轉運途中的護理轉運時抬起床欄或采用約束帶交叉固定,保持安全合適的轉運,意識障礙的患者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轉運中避免劇烈震蕩,保持頭部在前,上下坡時保持頭高位,注意觀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無躁動、氣管插管與呼吸器的連接是否完好,各種引流管避免脫管、堵管,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情況,做好應急處理,生命體征異常及時處理,轉運途中突然出現呼吸心搏驟停,立即就地搶救,同時呼叫附近醫務人員協助,做好轉運中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患者的各項監測指標數值、意識活動狀態、檢查或治療期間情況及轉運過程中發生意外的救治等。(責任編輯:admin){本文僅供參考,如需定制或指導原創論文,請聯系論文圖書館客服!}
3.5轉運到目的地的護理到達目的地,護送人員與病房護士一起將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內容采用專門設計的轉運記錄卡,交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檢查項目、化驗項目、過敏試驗結果、輸入藥物情況、各種管
3.6轉運到目的地的護理到達目的地,護送人員與病房護士一起將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內容采用專門設計的轉運記錄卡,交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檢查項目、化驗項目、過敏試驗結果、輸入藥物情況、各種管道在位情況、傷口情況、應用止血帶情況、皮膚情況以及各種術前準備等,雙方科室交接人員簽名。
4小結
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轉運前的正確評估,采取恰當的保護措施是安全轉運的保證。做好人員、器材、藥品的充分準備,轉運途中保持監護與搶救措施不間斷,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做好應對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風險性和傷殘性,為明確診斷,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擁有215萬粉絲的微博明星“急診科女超人于鶯”,以她特有的于氏冷幽默講述醫院里和生活中的趣事,深受網友喜愛,曾創造了3天吸引10余萬微博粉絲的紀錄。
在重新踏上職業征途前,于鶯對自己10余年的從醫生涯做了一番回顧、梳理及展望。
我為什么要學醫
我不過是一名普通的主治醫師。論資歷,醫療這個行業知識分子多得“成災”,隨便召集幾位大夫開個小會,平均學歷就是碩士以上;要論文筆,前有馮唐,后有張羽,我充其量也就寫點兒豆腐干大小的文章,因為太懶,總覺得花幾個小時低頭碼字是件極其辛苦的事情。
要不是在新浪微博有200多萬的粉絲,要不是我多嘴說了些“醫院推諉急診重患”“醫保定額”等業內人盡皆知的“秘密”而引起媒體關注,誰會關心一位普通大夫的離職呢?
可我就是這么辭職了,甚至在沒有找好下家的情況下。無數人不解,這其中包括曾經以我為榮的父母。要知道,當年我能踏上學醫這條路,也都是因為我的家庭。
我高二那年,媽媽得了乳腺癌,好在發現得比較早,在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做了手術。媽媽的手術做得很順利,全家人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那會兒我就想,我也要當醫生。
我選擇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當時協和醫大在上海一共只招6名學生,而我的成績在班級里排不上第一,所以班主任并不看好我的選擇。好在我神經大條,上考場的狀態就跟現在值夜班一樣,完全是“打雞血模式”。結果,考試成績出乎意料地好,我順利進入協和醫大。
讀懂協和精神
在協和醫大讀書,前兩年半是在北京大學生物系上醫學預科班。之后才回到醫科大學本部—— 一座8層的大樓里。協和與北大條件落差相當大,誰能想到國內排名第一的醫科大學充其量也就是一座8層的大樓。
但就是在這里,我們逐漸了解了什么是醫學、醫學中人文科學的地位,以及作為醫生,我們能為病人做些什么。
記得剛到本部時,在北大讀書的一位老同學來找我,他妹妹有很嚴重的哮喘,時好時壞,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眼看快中午12點了,我拉著他妹妹就往門診跑,隔著診室的小方玻璃窗望去,有位年紀很大的教授正站起來收拾東西,我們走進去央求加號。老教授擺了擺手,微笑地看著我們說:“都是學生,不要掛號了,我直接給你看了吧。”得知同學的妹妹是自費,老教授第二天還拿來幾支進口的氣霧劑送給她。
幾年前我在搶救室值班,這位老教授深夜來看一位患者,是他的朋友。我驚訝地站起來,因為之前沒有任何人打招呼要我們關照一下。他小聲地向我詢問病情,我小聲地向他講述,他依舊是那么溫文爾雅,謙遜有禮。
“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在我看來,這句話最好地詮釋了所謂的協和精神。
臨床工作不是死記硬背
協和的實習生訓練計劃非常“強悍”,實習期間需要陪著住院醫生一起值夜班。晚上病人有情況呼叫大夫,護士會毫不客氣地先把實夫叫起來,由實夫進行問診查體,完成必要的檢查,并向住院醫生匯報,給出合理的處理措施。
我輪轉的第一個病房是感染科,那次遇上的是一位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上著心電監護。整夜我都不敢睡,守在病人床邊,旁邊放著搶救車等設備。半夜患者出現一陣劇烈咳嗽,心電監護上的波形由于受到干擾,出現大幅度的震蕩。我一看慌了神,以為是室顫,叫值班護士過來準備除顫。護士將我拉到一邊,嚴肅地指出我的錯誤,又走到患者床邊,重新給他貼上監護的電極片,心電圖恢復正常了。我羞得滿臉通紅,一頭大汗。
臨床工作不是死記硬背,要靠經驗的積累。剛進入臨床,護士,哪怕是病房的老護理員,都是你的老師。
后來自己開始帶實習生、帶年輕住院醫生,我會給他們講我的這一段糗事,告訴他們臨床積累經驗的重要性和謙虛接受別人指正的必要性。
我不再急躁
畢業后我選擇了內科。2003年,“非典”席卷全國,北京不幸淪為重災區。作為一名住院醫生,我當然需要去一線工作,我認為這是一次考驗自己的機會,怎么也不能錯過。
“非典”結束后,我仔細分析了一下自己干脆利索、神經大條、愛熬夜的特點,發現十分適合急診的工作,于是2004年9月我正式調到急診科。
剛到急診科,遇上重癥病人搶救,氣管插管、中心靜脈、心肺復蘇,全套流程下來,當看見患者恢復自主心率、家屬感激地流下眼淚時,內心真的很有成就感。但沒想到才一個月時間,急診科主任就找我談話了。
原因是一位吃安定自殺未遂的患者,投訴我服務態度不好,因為我說了一句,“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你當然應該聽我的!”主任委婉地提醒我說:“于鶯啊,你的技術、知識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就是你這心直口快的性格以后會讓你吃大虧。”
后來我慢慢琢磨明白了。醫學并不是絕對的科學,且醫學并沒有發達到能實現“藥到病除”這一層面,所以,其中的人文關懷就相當重要。一位醫生,除了治病之外,還應該想一想面前的患者最需要的是什么,該怎么去緩解他的緊張、焦慮和痛苦。
慢慢地,我不再急躁,也不會居高臨下說一些超出患者承受力的話。周圍的病人覺得我值得信任,也愿意和我交流,每次看急診只要我在,有些人寧愿多等一會兒。
盡量讓老百姓不得病
身在中國頂尖醫院的急診科,我深感我們國家的醫療資源、醫生水平的巨大差異,以及患者對基層醫療的不信任。
來協和急診的1/3都是外地患者,有些是不相信當地的診斷,寧愿跑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最頂級的醫院,哪怕經一名年輕住院醫生的口說出“不治之癥”這4個字,也會毫無怨言地離去;有的是缺乏基本的健康醫療常識,小病不去看,等到挺不住了再來急診,卻已經是器官衰竭期了,讓人扼腕嘆息;也有的患者來到急診,掏出當地醫院全套檢查的病歷,我們不禁汗顏,這也做得太多太全了吧,有的根本不需要做。
再看三級醫院的專家、教授,周一到周五最多也就2~3個門診,剩下的時間都在申請課題、開會、講課、會診。
我們為什么不能把醫療力量分一部分到基層呢?這也就是所謂的全科醫療和健康管理。
全科醫療早就不是什么新鮮詞了,英國、澳大利亞,還有臺灣地區都做得風生水起。人們把錢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撥出80%左右給全科醫生,醫生拿到錢最根本的想法就是不讓患者得病,就算得病也要盡量得小病,這樣他們才有錢掙。如果一位居民今年健康狀況良好,明年交給保險公司的醫療金就會相應減少,所以這位居民為了少交錢,也會盡量鍛煉身體,讓自己不得病、少得病。這樣形成的三方制約,才是一個良性的健康管理模式。
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每每想到這些,我就覺得自己不能在疾病的終端給人治病,而應該想辦法沖到前面去,盡量讓老百姓不得病。就算得了慢性病,也能得到很好的疾病管理,延緩疾病的進程。就這樣,我辭職了,打算去探索一條健康管理的全科醫生之路。
述職報告是簡明扼要的介紹自己的基本工作情況,如所任職務,任職時間。然后要詳細介紹自己的崗位職責范圍,即自己分管的工作、任職期間的主要工作目標。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骨科主治醫生個人工作述職報告范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骨科主治醫生述職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作為一名骨科醫生,我的工作職責是投身醫學事業,為人民大眾的醫療衛生、健康保健貢獻自己畢生精力。參加工作至今的實踐工作,我對自己工作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我本年度的述職報告:
一、努力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素質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學習在黨的十__大上的報告,并把它作為思想的綱領,行動的指南。充分利用電視、電腦、報紙、雜志等媒體關注國內國際形勢,努力學習各種科學理論知識,學習各種法律、法規和黨政策,領會上級部門重大會議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終同黨同領導保持一致,保證在實踐工作上不偏離正確的軌道,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主導思想,堅持改革、發展和不斷進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各種政治學習及教育活動。
二、恪盡職守,重視自身道德修養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認識到一個合格的醫生應具備的素質,要做一名好醫生,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細心刻苦的作風,同時要對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術前多與病人溝通,多細致詢問病情,術后多察看病情變化并及時處理。
三、勤學苦練,不斷提高專業技術
工作以來,本人深切的認識到一個合格的骨科醫生除了應具備的以上的素質外,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超的專業技術是做好骨科醫生的前提。
注重臨床科研工作,積極參加科內各項科研工作并取得相關成績,并能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總結臨床資料積極撰寫論文,同時認真完成各院校實習生及外院進修醫生的帶教工作,并能以身作則,積極指導下一級醫生完成學習診治工作,并負責教學三基培訓、講課等,進一步提高自身基本理論知識。
四、醫療安全工作
醫務科針對醫院發生的醫療糾紛制定了《醫療事故防范和處理預案》,繼續加強對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技術能力培訓;特別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學習;舉辦急診系列知識培訓,加強醫務人員的業務技能的培訓;舉辦《醫療事故防范和處理》的專場講座,結合身邊的或本院發生的典型案例進行剖析,教育廣大醫務人員如何有效地防范醫療糾紛,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組織全院醫務人員學習《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護士管理辦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衛生專業法律法規,在全院上下掀起學法懂法守法的熱潮。通過我們的努力,有效扼制醫療糾紛發生的勢頭。
五、個人總結
通過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科室各項工作任務,但工作標準和工作質量與領導的要求還有差距,思路還需要更加寬闊。在新的一年里,要加大政治學習力度,提高工作質量,團結一致,扎實工作,高標準完成本科的工作任務和領導交辦的各項臨時指令性工作任務。
在過去的1年里,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我自己及組織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將繼續踏實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不辜負組織上對我的培養和期望。
骨科主治醫生述職報告
作為骨科主治醫師的兩年期間,本人認真履行主任職責,較好地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指標,現從三方面述職如下: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業務素質。
二、求真務實,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三、打造良好團隊精神。
骨科的工作就是“無規律”、“不由自主”,一年到頭都忙忙碌碌,加班加點連軸轉,沒有腳踏實地的作風,沒有無私奉獻的精神,真是難以勝任工作。
甘于奉獻、誠實敬業是外科工作的必備人格素質。兩年來,本人踏踏實實地做好上級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不靠一時的熱情和沖動,堅持每天從零開始,以積極熱情地態度投入工作,只要工作需要,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翻過去的一頁已成為歷史,成就只能為將來醫院發展奠基。如果說做了一些工作,能順利完成各項任務,這主要與每位院領導的支持和認可分不開的,與在座的每位同事的關心幫助分不開,與科室全體人員的團結協作分不開。
但自己深知離各位領導的要求和同事們的期望還有很大的差距,做好醫務科的管理工作,我決定做到以下幾點:
1、服從醫院領導,完成醫院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定期在院內組織政治學習,抓好職工的政治思想教育。
2、進一步完善醫院的發展及加大業務管理力度,重點抓好專科建設、科技興醫,以進一步提高我院的品牌效應與知名度。
3、進一步抓好醫療常規及規章制度的落實,協助醫療糾紛的調查處理、教學管理工作。
4、著重加強提高醫務人員的整體業務水平,加強業務學習,加快醫務人員知識的更新,提高醫務人員的競爭意識,以扎實的業務水平和技術優勢來面對當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來帶動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5、以醫療安全為保障高質量、高績效的工作量。醫療安全是前提,沒有醫療安全作保障,提高工作量和增收節支均將成為無的之矢,醫院的發展就成為一句空話。
6、科室與醫院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醫院的發展建立在各科室發展的基礎上,但各科室的發展又以醫院總體發展為依托。
如果沒有醫院的總體發展,科室的發展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好比一局圍棋,要有良好的總體布局,局部的勝利才會對全局有意義,圍棋中光顧了局部取勝而失去整局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相信大家,各位同仁以大局為重,辯證地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系。我科有值班同志放棄值班后應有的休息時間,長期投入到醫療工作中,值得表揚。
骨科主治醫生述職報告
我是一名中醫骨傷科的醫生,從醫9年來,本人一直以“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做為天職。自古以來,凡成大醫者,皆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醫術。
所以,在從醫這些年來,除了給病人治病,我更強烈的感覺到,醫學的進步,需要我不斷的學習。就像一句老話說的:“活到老,學到老!”下面本人將近年來的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注重醫德醫風
“為醫者,德為先”,醫德是醫務人員立身之本。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我始終以“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的一切”為服務宗旨。
在思想上,我時時處處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黨的組織紀律從嚴要求自己,自覺抵制不正之風,提高政治鑒別力和防腐拒變能力,始終做到重事業、淡名利,以滿腔熱忱地為患者服務,事事處處以病人為中心,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只要病人需要,我都隨叫隨到,毫無怨言。對工作精益求精,對患者極端負責,關愛病人,甘于奉獻。
二、和諧的醫患關系
工作中,我對前來就診的患者做到耐心接待,認真解決患者及家屬的疑慮,盡量減輕患者、家屬的壓力,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作為一名醫務人員,工作是很辛苦的。身上時刻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且還常常受到來自患者及其家屬的責難和不理解不配合。
但是,當與死神的拔河終于獲得勝利;當癱瘓在床的病人能站穩他的腳步;當痛苦的表情被放松的微笑所代替,作為醫務工作者,那一份滿足和喜悅,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那是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體會到平凡中的快樂。
路遇時一句不經意的問候,相逢時一個真誠的微笑都在無形間拉近我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我們帶給他們戰勝病魔的勇氣和能力,他們讓我們在凡俗的生活中得到自信和升華。
三、專業技術情況
做為中醫骨傷科主治醫師醫師,我必須為其他人做好表率,做好榜樣。取得主治醫師資格9年,我主要從事中醫骨傷科門診工作,還從事門診急診急救工作,對門診急、危、中重病人有較強的處理能力。同時帶領全科醫護人員不斷學習以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更使全科醫護人員意思到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性。
當然,我并不滿足于這點兒進步,要知道,醫學是無止境的!我們在醫學上每前進一小步,就能救活和治愈成百甚至是上千的人。所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新技術,希望自己能夠帶給病人更多的福音,讓更多的笑容在患者臉上綻放!
20____年-20____年間,我參與搶救180余例急、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98%以上,成功轉診300余例患者,專業方面師從董福慧教授,獨創采用腕“休息位”固定法治療Barton氏骨折12例獲顯著療效,解決了Barton氏骨折復位后不易固定的難題,自創“劃船法”治療粘連性肩周炎68例,方法簡便實用,療效顯著,并在《____》雜志發表相關論文,獲得好評。
20____至20____年本人考取____大學醫學院就讀中醫本科,致力于軟組織損傷的中醫辯證治療,尤其在膝關節疾病等軟組織損傷方面有獨特見解及較強的診治能力,利用手法加局部外敷、中藥熏洗等方法治療膝關節病變10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并在《____》雜志發表相關論文2篇。
20____年本人受聘____社區衛生工作站組長,勤于學習,以身作則,多次組織本站職工參加院內業務學習,提高社區服務水平。任職期間發表國家級論文2篇,省級3篇。
由于熱愛教學工作,于20____年,本人帶教順德大學20____屆全科醫學大專班共8名,指導實習生對全科醫學的了解和提高臨床實踐技能、熱愛社區工作,成為合格的全科醫師,獲得好評。
同時本人還重視科研項目研究,20____年申報《____》獲____省____市衛生局醫學科研立項課題,(立項編號:(____)本人為此項目第一負責人,科研已結題,并在國內期刊發表相關論文。
本課題采用針藥結合對____市老年男性腎陽虛部分患者(中醫診斷標準確診)52例進行治療,治療前后對比,用藥后的T均值明顯升高,E2均值下降,E2/T之比值也明顯下降,與用藥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溫針灸法配合補腎陽中藥有促進中老年男性性功能作用,并可調節中老年男性體內性激素水平使之達動態平衡。取得顯著療效,對提高佛山市中老年男性生活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20____年獲得先進個人和醫德醫風獎項。專業技術水平受到領導及同事的認可。20____年考取全科醫師。
在經過長期的實踐之后,我覺得很有必要,把自己在實踐中學到的學下來,留作參考。本人于20____年3月在《____大學學報》發表省級論文:《____》。20____年6月還發表國家級論文兩篇,《____》和《____》。
1背景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脹(如全球1000萬人口以上城市上世紀70年代中為5個,現在則有20個)。世界各國對急診醫療需求持續增加,對急診科急性疾病的診治水平期望也越來越高。一些急診醫學發展成熟的國家(如美國)已經實施急診住院醫師培養計劃,標志著急診醫學專科醫師將成為急診科提高醫療質量的主力軍,而其中的部分急診專科醫師對一些急診醫學亞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如中毒學、小兒急診、災害醫學、運動醫學等。雖然國際急診醫學界對急診醫學亞專業并沒有被完全認可,但因其前景廣闊,且富有挑戰性,對年輕醫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1994年美國加州LomaLinda大學最早開展國際急診醫學FellowshipTraining項目,此后哈佛大學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等7所大學急診科相繼開展國際急診醫學FellowshipTraining項目,向有志于從事國際急診醫學研究的急診住院醫師提供系統學習和參與國際合作的平臺,同時也幫助其他國家培養急診醫學專業的進修醫生[1]。在我國盡管存在許多問題和面臨諸多困惑,但廣大急診醫務工作者對急診醫學的發展充滿信心。
100%受調查者對急診醫學發展充滿信心,認為這是一個有前途的新興學科,是反映醫院醫療水平和醫德醫風的窗口。因為: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健康保健的需求不但要求質量高、服務好,更要求快捷有效的服務。②隨著社區醫療制度逐漸完善,很多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在社區醫療機構能得到有效診治,而危重病復雜疑難病必須送到大中醫院就診急診科是當然的一線服務者。③現代醫學進展使專業分化越來越細,許多專科醫生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日益專一化,有的僅是某病的專家,而患者是一個整體,且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常有多種慢性病同時存在,某種慢性病急性發作或在許多慢性病的基礎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這時各個系統的疾病相互交叉發生在一個病體上,決非單一專科醫生所能解決,這就需要有專門的醫生對病人的病理生理狀態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期對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2]。而這正是急診科醫生應該并有能力完成的。④交通事故傷和急性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升高,中毒自殺等事件亦呈漸增趨勢,以及地震水火災建筑物倒塌飛機失事等意外災害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需緊急救助的醫療重任。同時急診是平時和戰時均能應用的學科,這些因素決定了急診醫學是一個前景燦爛的新興學科。
2急診醫學發展現狀
盡管急診醫學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根據各國急診醫療體系的成熟程度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不發達,發展中和成熟。通過階段的劃分有助于各國認識他們目前所處的階段,以及今后優先發展的方向。不發達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許多急診醫療體系不發達的國家(如一些非洲、東南亞和拉美國家)對急診醫療服務的財政支持也非常匱乏。在這一階段,急診醫學并不被承認是一門獨立的醫學專業,在急診科工作的醫生并不都認為他們是急診醫生。也沒有全國性的急診醫學組織和住院醫師培訓項目,缺乏專門的急診醫生,從事急診科臨床工作和日常管理的醫師很少受過急診醫學專業培訓,急診醫療系統中的其他元素也不完善,如院前患者運送(患者通常是坐私家車和出租車來急診看病)。發展中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在這一階段,″急診醫學是一門獨立的醫學專業,需要相應專科化的醫生″這一觀念得到國內多數醫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認同,并形成急診醫學專業模式,如建立全國性的急診醫學組織,住院醫師培訓項目,和專業證書考試。急診醫學學術體系也開始發展,出版急診醫學專業雜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急診的需求迅猛增長,促進了急診醫學的發展。急診醫療體系和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院前急救人員已經具備基礎生命支持等基本技能,幾項重要指標(如醫院內分診、加強心臟生命支持、創傷處理等)也有明顯提高。大多數急診科有成熟的急診管理體系。成熟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在一個成熟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中,系統發展日趨完善,急診醫學領域得到明顯的擴展。急診醫生開始發展急診醫學學術體系,如全國性的數據庫,專業雜志和急診醫學亞專業(如院前急救、小兒急診、中毒學、災害醫學、運動醫學等)的研究。急診醫學專科醫師資格考試也已完善。這一期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急診患者的處理(如患者的轉運、多發性創傷的處理、急診綠色通道的建立等)和急診醫學管理(如質量控制、同行評議、危險管理、費用-效益分析和促進患者滿意度等方面)更加科學和合理[1]。
中國大陸急診醫學初探。現有急診科模式:(1)依賴型:只有專職主任,個別固定醫師和護士,工作主要依靠各專科醫師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醫師和護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還需各專科經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診科有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與各專科只是會診和協作關系[2]。按照上述分類原則,根據2001年中華醫學會對53所醫院急診科進行的調查顯示:僅有3個急診科為自主型,其余多為支援型和依賴型。表明急診醫學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且發展很不平衡。院前急救和醫院急診科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四種:(1)北京模式:急救中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內的病房及急診,其本身也是一個醫療中心,下設急救站,120救護車將患者送到醫院或接回急救中心;各醫院僅設立急診科,院前急救均由急救中心負責。但從去年起急救中心已不再設立病房和急診,僅負責院前急救。(2)上海模式:院前急救醫療服務統一指揮,根據所在地區醫院的急救半徑,派救護車送往較近的醫院進行搶救。(3)重慶模式:急救中心與醫院合二為一,醫院急診科直接承擔院前急救任務。(4)廣州模式:由急救指揮中心根據醫院所在位置由醫院直接派救護車進行現場急救。我國大陸急診醫學雖發展時間尚短,但近年來發展較迅速。在院內急診科的建設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型醫院均建立較合理、規范的急診科布局,并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急診監護病房,在新技術新項目的運用上已有了巨大提高。但就全國急診醫學普遍的現狀來看,我國的急診醫學尚處于較落后狀態,在很多方面須借鑒國外成熟的急診模式并結合我國國情建立適合自身的急診醫學模式。急診專科與通科醫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急診醫療屬于通科醫療,急診醫師必須經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專業急癥醫療訓練以及急診醫療危重癥搶救訓練,從而對急診患者進行初步認識、評價,處理及進一步處置安排。而中國急診醫療(院內急診)從一開始建立就實行分科急診。
其原因在于:①先有急診醫師,后有急診住院醫師訓練項目;②急診住院醫師訓練項目還不規范;③急診醫師缺乏準確定位;④專科化進程遲于西方國家,從而在西方國家醫療專科化趨勢逐漸減弱的同時,中國才進入專科化的高峰期。有別于西方國家醫院急診醫療流程我國絕大多數醫院的急診室(科),除搶救患者時急診醫生必須到搶救室工作外,其余均是模仿門診醫療模式對待急診患者,即讓急診患者圍著急診醫生轉。這就造成急診患者流程與門診患者流程混淆;在急診患者中,按病情程度不同來區別配置急診資源觀念淡漠;“以患者為中心”的醫院工作理念淡漠;急診護理與急診醫療環節脫節。急診醫學住院醫師培訓項目通科急診醫師培訓或是專科急診醫師培訓項目決定了急診醫療專業發展方向。完善的住院醫師培養計劃建立與實施是形成專業學科的基本條件。沒有相當數量經過急診醫療專業訓練的急診醫師,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急診醫療學科。建立特色急診醫療建立通科急診或事實上已形成的相對通科急診,不應當拒絕建立自己的專業特色。即便在眾多的急診急癥疾病中,選擇某些急癥或創傷作為發展重點與特色,對于科室與學科發展、一專多能、急癥專病管理建設和科研與教學頗為有益。況且特色醫療是一個臨床學科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目前激烈的醫療競爭市場中也尤為重要。新技術、新項目在急診醫療中的運用急診醫療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其它專業成熟的新技術、新業務項目尚未能在急診醫療中廣泛開展。某些急癥處置措施常常落后于其它專科對該急癥處置1~2年,甚至更長,從而使急診患者進入急診醫療體系后不能獲得與這家醫院相適應的醫療處置質量。跟蹤與引進其它專業新技術、新業務在急診中的運用是急診科刻不容緩的任務。急診病歷及其病歷資料管理長期以來,國內急診病歷沿用門診病歷管理方式,相當多醫院急診病歷隨急診患者在急診科醫療活動的完成而被患者帶走。急診科乃至醫院不能保存急診病歷,從而導致急診醫療質量評定與監控困難。急診醫療流行病學、急診醫療管理與臨床研究也缺乏基本臨床數據與資料。因此,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急診病歷使用與管理系統實為必要。
急診護理現行的急診護理工作主要限于急診搶救患者、急診觀察患者以及急診靜脈輸液治療的患者。然而上述急診患者僅僅是急診患者中的一部分,大部分急診患者并沒有急診護士接觸,沒有護理干涉與評估。整體護理概念在急診護士中比較模糊,整體護理在急診科的實踐更是滯后。由于急診護理的滯后狀態,直接或間接影響急診整體醫療質量與服務質量。組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急診一體化醫療體系一體化的急診醫療體系是包括院前急救中心(站)、醫院急診科和ICU或CCU或專科病房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一個完整的現代化醫療機構。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國各地區普遍還很落后,應借鑒法國、美國的長處,建立有效的急救通訊網絡,使得急救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準確的位置。并且要加強院前急救的水平,急診醫師應介入到院前急救中去,盡可能在現場及轉運途中平穩患者的病情,使搶救的成功率及速度能得到提高。此外,還應重視院前急救中心與醫院急診室的交流,使得救治過程更順暢、嚴密。而醫院急診科的建設應借鑒香港的布局模式,即急診布局ABC:A區為搶救區,送入A區的患者,不經掛號、分診,即刻送到搶救室展開搶救;B區為危重病就診區(分內外科就診區),主要適用于不易搬動的危重病者;C區主要適用于各種常見病多發病急診患者即輕型患者就診。而急診科醫師的培養則應專業化,即培養專業的急診科醫師,而非各專科醫師的簡單集合。關于急診科醫師的培養則應體現一專多能的特點,即每一名醫師除了掌握急診醫學的全面知識,又要在某一專業領域內學有專長。在建設監護病房方面,考慮到我國就醫的患者以老年人占多數,而這一部分病人通常患有多科疾病,不能收入專科病房治療。這就需要急診科建立一個可以收治此類患者的綜合病房及監護病房,并且也可根據本醫院的優勢建立相應的監護病房。
3目前存在問題
由調查可以看到急診醫學專業的發展在目前還存在許多不足和令人困惑之處,這主要表現在人員隊伍不整齊,急診科有固定醫師者僅有20家醫院占40%;院領導重視急診科的建設者僅占53%;急診科在醫院中的地位和待遇與同級科室相比,較低的竟占81%;受暴力或暴力威脅的幾乎為100%;職稱晉升困難者達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與同級臨床科室相比,急診醫護人員面臨著待遇差、工作強度大、易受暴力威脅和患者家屬辱罵,而又晉升困難,這些客觀及主觀的境遇不佳是阻礙急診科發展的一大困難。急診是醫院的窗口、是真正體現時間就是生命和治病救人的場所。方便患者,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均在急診科得以體現。因此要辦好急診首先就要解決這些問題,醫院管理部門要認識到急診科醫務人員雖然與其它科室醫務人員一樣均在從事醫務工作,但急診科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①面對的患者危急重,家屬心情焦急都希望自己的親人能得到及早診治和最佳搶救,而醫務人員編制有限或技術優劣不齊,常顧此失彼,易使患者家屬的情緒不能控制造成暴力或辱罵。②急診經常會面對社會的一些不法之徒,如醉酒者、吸毒者、小偷、打架斗毆以及流氓地痞和犯罪分子,這些人無法無天,急診醫護人員首先易受到他們的無端攻擊。有些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如:小病或無病曠工要開急診假條,指名開藥或要求等等而對醫護人員無理施暴。③急診醫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不到20年,與傳統的大內科或外科及各個亞科比較,人員未專業化,專業未標準化,病種包羅萬象,未形成自己救治范圍,難以定向研究,以致專業論文撰寫困難。而評審專家均為系統學科專家很少涉獵急診醫學專業,因而專業不被評審專家理解而造成晉升困難。④從調查得知,醫院由于人力或物力的原因或由于認識上的差異對急診科不夠重視,不把急診科放在與其它臨床科室同等位置上對待,結果往往是人員缺編或搶救儀器設備不齊全,以較少的人力和物力來承擔大量急診患者的救治工作,致使力不從心[2]。
1.1醫療投訴,糾紛增多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問題已基本解決,對自身健康投以較大的關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近年來人們看待醫患關系時,把醫療服務活動視為單純的經濟交往,即商品關系,[2]使得醫療活動與病人的健康權益、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當醫療的效果與病人的期望值相背馳時,即發生醫療投訴或糾紛。另一方面,醫生護士在接診時,服務態度簡單粗暴,解釋工作不耐心等,也是引起投訴和糾紛增多的原因之一。
1.2留觀病人增多,護士超負荷工作
隨著上海市醫保制度的出臺,據我們調查上海市各家醫院的來急診就醫者中,更加突出了以老齡、慢性病為主,尤以危重者居多。由于大部分就診者需留院觀察治療,其結果造成急診觀察室的床位供不應求,只有靠加床來緩解人多的矛盾,以醫院急診為例,有固定的留觀床數41張,但實際上每日留觀人數達70人左右,最多時達86人。在護士人數按41張床位編制配備的情況下,加床病人的治療、護理工作,只能靠加班來完成。長期的超負荷工作致使許多護士患有神經性耳聾、血尿、胃潰瘍等多種心身疾病。
1.3護理隊伍年輕化,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差
據統計,急診室等特殊科室的熟練護士培訓周期為4~5年,而目前,我院急診護理隊伍中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的護士占急診護士總數的60%,成為急診一線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她們工作年限短,缺乏對復雜病情的判斷能力,缺乏處理特殊事件的應急能力,缺乏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能力。急診病人就診的特點是單位時間內病人比較集中,而就診的病人都認為自己的病情比較重,迫切希望能優先診治。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護士有較強的協調能力,才能按照就診的先重后輕、先急后緩的原則及時的處置各類病人,而不引起爭執。由于年輕護士普遍存在處理問題綜合能力不強的現象,致使一些簡單問題復雜化,造成了處理問題難,甚至影響就診秩序。
1.4開放式急診醫療環境弊多利少
急診工作的突出特點是搶救生命,而所收治的病人多數是病情兇猛,常常需要就地立即搶救,形成了開放式醫療環境。在這種開放式醫療環境下,醫護人員對病人所實施的搶救、治療、護理工作,家屬均親眼目睹,特別是當危重病人搶救無效時,給同病房的病人和家屬加重了心理負擔。另一方面,隨著病人及家屬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對在搶救治療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或者一些不理解的行為,都希望有個說法,[2]有的甚至以此來擾亂正常的醫療秩序。
2護理管理對策
2.1認清形勢,更新觀念,提高服務意識
隨著醫療市場的進一步改革,病人需要醫院提供更新、更具有價值的診療和服務。醫家至上的觀念已不適應當代醫療市場的發展,病人至上,以病人驅動為導向,使需求者滿足才是醫院發展的關鍵。[3]只有認清醫療改革的形勢,主動更新思想觀念,提高服務意識,才能在醫療服務市場競爭贏得病人。
2.1.1禮儀服務、接診熱情
急診護士是病人來院就診接觸到的第一位醫務人員,其儀表、言行、態度等,不僅體現了醫院的精神風貌,也影響著病人及其家屬的思想情緒。我們首先從提高護士的職業素質著手,要求對待就診病人做到:儀表端莊、態度和藹,病人有求必應、有問必答。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病人主動給予幫助,對無家屬陪伴的病人給予全程服務。同時規范了急診護士語言服務,如接診時,注射處置前后,以及安慰危重、死亡者家屬時等常用語氣。開展禮儀服務以來,使急診病人的滿意率由過去的70%提高到95%,提高了25個百分點。
2.1.2理順就診的各個環節
急診是一個整體,護理人員要密切與醫生及其他臨床科室、醫療科室的聯系,有時還需要密切與陪伴的家屬和醫療網間的聯系。在各種聯系中護士往往發揮著直接或中介的調節作用,任何局部的停滯都會影響急診工作的正常運行,因而理順各個環節,給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是獲得病人滿意、減少投訴和糾紛的關鍵。為此,我們在雙休日和晚間18:00~22:00特設1名護士長或組長負責協調各個環節的工作。同時,為了方便急診病人盡快熟悉急診布局,我們一方面在各診療室、檢查室等部門設醒目標志;另一方面,對留觀的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紹就醫環境、程序及制度等。消除了急診秩序混亂、工作不協調的現象。
2.2培養護士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
針對目前新護士多,處理問題能力差的特點,我們首先從更新護士知識著手,通過在崗培訓,提高她們對病情的判斷能力、應急能力,與病人和家屬的溝通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
2.2.1加強急救理論學習
急救醫學的迅猛發展,大量高精尖儀器設備和技術的應用,需要急診護士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急救醫學的發展水平。為了培養專科人才,拓寬護士的知識面,我們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培養在職護士。利用教學醫院的優勢,請專家教授講述新業務、新技術在急救中的應用,選派年資高的護師以上人員參加全國、全軍、上海市舉辦的各類急救護理學習班、護理論文交流會,及時了解新的學科信息。同時要求工作3年以下的新護士每人每月書寫1~2篇讀書筆記,并定期組織交流優秀的讀書筆記。要求工作4年以上護士及護師每年完成1~2篇護理論文,通過更新知識方法的實施,有力的促進了全體護士急救理論水平的提高。
2.2.2加強急救技能培訓
新時期病人對醫療的需求,更重視服務的質量,特別是對急救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全體護士達到搶救技術過硬、操作技術嫻熟,使病人及家屬產生依賴感和安全感,除了熟練掌握15項護理技術操作外,我們對全體護士特別是新護士定期進行急救技能培訓,將急診常見“十大”疾病搶救預案制定為:1人搶救程序,2人配合搶救程序,3人配合搶救程序,并進行急救情景演示模擬考核,訓練護士應激隨機事件的能力。對常用的急救儀器操作考核每年2次。以達到提高整體急救技能的目的。
2.2.3加強培養護士與病人溝通能力
“溝通”,也就是多與病人及家屬“說”。針對新護士普遍存在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能力差的現象。我們要求無論是給病人治療、護理或是搶救,均要給病人或家屬“說”到位,取得良好的溝通。并請常年急診工作的老護士現身介紹與各類急診病人溝通的技巧,特別強調在與一些特殊的病人家屬,如:車禍傷、重危病人溝通時,要本著對病人高度的同情心,誠懇解答家屬提出的問題,以解除病人家屬焦急的心情,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另外,當前正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職工醫療保障制度,在診療過程中,病人的經濟意識比較強。因為目前的醫療費用一改過去公費勞保幾乎全包的做法,而是從個人醫療帳戶中出。[4]針對這一特點,我們要求護士要及時與病人或家屬溝通所用的治療護理費用,以免引起誤會造成糾紛。
2.3綜合治理急診,減輕護士負擔
針對目前存在著醫院減編,病人增多,急診護士長期超負荷工作的問題,我院采取對急診一線護士實行政策傾斜,除改善急診工作環境和夜班護士休息條件外,并根據急診護士工作年限每月給予適當補貼和提高晚夜班的補助標準。與此同時,實施彈性化、科學的排班制,加強繁忙時間段人員力量,充分發揮現有人力和物力的最大工作效率,引入護理工作微機網絡,使護士從繁忙的手工操作中解脫出來,相對的降低了勞動的強度。除采取上述措施外,綜合治理急診。減輕護士負荷還需要建立社會醫療管理機制,合理的分流病人到二級醫院和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在病人選擇醫院就診時給予方向性引導。使得慢性疾患康復、保健在社區,感冒、發熱輕病在二級醫院,重危急癥在三級醫院,形成一個良性的就醫環境,不但可緩解急診病人多,無床位的矛盾,也使各級衛生資源得以合理、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摘要】 通過對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醫患關系的現狀和成因進行分析,從社會、醫方、患者和政府的不同角度,結合相關資料和經驗,對如何構建和諧的院前急救醫患關系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 院前急救模式 醫患關系 和諧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the causes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Shanghai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on on how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It can be realized by combining related materials and experienc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society,physicians,patients and government.
【Keywords】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harmony
醫患關系是醫者及其相關人群與患者及其相關人群在醫療實踐中,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它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1]。醫患關系是當前社會的熱點,是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是醫療單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2]。分析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醫患關系的現狀及特點,探討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醫患關系管理的方法,對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上海市院前急救醫患關系的現狀及特點
1.1患者及其家屬缺乏對上海市院前急救運行模式的認知
伴隨著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從八十年代中期起,由原來的“單純運輸”逐步轉變為“院前急救與快速轉
運相結合”獨立型模式。但是很多市民對上海的院前急救模式缺乏認知,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把現在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當做是單純運輸的工具,持有此觀點的甚至包括一些院前急救的從業人員和個別急救醫師;二是把獨立型的上海院前急救模式與國內其他地區的院前急救模式混淆;三是不確定院前急救人員中誰是急救醫生,甚至不確定是否有急救醫生。
1.2現有急救網絡難以滿足患者和家屬對院前急救的期望和需求
大多數患者和家屬對于突發疾病都缺乏心理準備和認識,在正常的應激反應作用下,總是期望120救護車和急救人員一叫就能到,一救就能活。但是現有的急救網絡和醫療技術水平離人們的期望和不斷增長的需求還有較大距離,叫車難,車到慢的情況時有發生,增加了院前急救醫患關系的緊張和矛盾。
1.3醫患關系表現為明顯的信任缺失及由此引發的問題
在當今的醫患關系中,信任缺失是很常見的現象[3]。而上海院前急救模式下的醫患關系的信任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患者和家屬經常否決急救醫師建議轉送的醫院;二是患者和家屬不信任急救醫生在現場和途中所采取的醫療急救措施。
1.4院前院內急救鏈脫節引發患者和家屬不滿
急救鏈脫節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病人轉送到院內急診后,院內急診沒有做好接診準備,導致一些患者送達醫院后無人接診和救治;二是由于患者轉送前院前與院內未進行有效溝通,送達的醫院不具備該疾病的診療能力,或院內急診就診患者集結太多,超過了急診的接診能力,迫使患者不得不多次轉院,引發患者和家屬對醫療工作的不滿。
2原因分析
2.1急救模式的多樣性和院前急救的自身特點混淆了人們對院前急救的認識
人們對院前急救運行模式的認知不足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內院前急救模式多樣性以及各個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性,使人們對院前急救缺乏統一的認識。二是在上海市院前急救人員中,急救醫師跟急救駕駛員和擔架員的工作服沒有明顯的區別標志,而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認為只有穿白大褂的才是醫生。
2.2上海市城市規模的快速發展和總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提高了人們對院前急救的需求,城市道路擁堵限制了急救車的快速反應
一方面伴隨著上海地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總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人們對院前醫療急救的需求也急速增長,而院前急救網絡的建設相對滯后,導致了院前急救叫車難狀況的發生。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日益加劇擁堵狀況,救護車也經常被堵在路上,導致了患者和家屬經常會遇到車到慢的情況。
2.3社會輿論和社會風氣的誤導導致了醫患關系的不信任
在社會輿論對衛生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的片面和錯誤的宣傳下,以及受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很多患者和家屬認為醫生就是千方百計為了拿回扣一個群體,把醫療過程中少數的醫德敗壞形象看做是整體的醫德敗壞。同時,在當今的醫患關系影響下,醫務人員也對患者和家屬產生了防備心理。
2.4院前與院內缺乏信息溝通機制是導致急救脫節的主要原因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優點,但是由于院前與院內的各自獨立性,因此也容易產生急救鏈的脫節。現在上海各醫療急救中心與院內的預報模式,大多數都采用間接預報模式,即急救醫師通過調度員向要轉送的醫院進行預報。也有很多情況,院前急救醫師不向院內預報,直接送入醫院,使該醫院并未做好接診的準備。交接的形式也主要是口頭交接,甚至存在著院前與院內根本不進行任何信息溝通的情況。由于急救鏈的脫節,經常引起家屬對院前急救和院內急診工作的不滿,有時還引發院前急救和院內急診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
3討論和建議
目前,我國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有:單純型模式、指揮型模式、獨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聯動型的蘇州模式等六種類型[4]。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采用獨立型模式,主要承擔市民的日常院前急救服務,各類突發性災害事件的應急醫療救援,在滬舉行的各類重大活動的醫療保障;同時還承擔危重病人的轉院或出院及一些特殊病人出院的非急救轉送工作。主要功能定位于現場和轉送途中的醫療急救,維持病人的基本生命體征,防止再損傷,并快速送達醫院。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城市,是國內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重要窗口。因此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對于上海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相關資料和經驗,認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可從以下五大方面考慮:
3.1加強急救團隊的自身建設,建立科學的考核和管理機制
在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首先要加強院前急救團隊的自身建設和科學管理,通過制定科學的培訓和考核機制,不斷提高院前急救人員的職業素養、人文素養和溝通技巧,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夯實基礎。一是加強對急救調度員的培訓和管理,要著重培養調度員的良好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包括耐心接聽患者和家屬的呼救電話、快速記錄信息的能力、對病情初步判斷的能力、調度指揮能力,同時還包括在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前穩定調節家屬和患者心理的能力[5]。二是加強駕駛員和擔架員的培訓和管理,要側重于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病情觀念、以及服從和協同急救醫師搶救病人的能力和素養。三是加強急救醫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急救醫師診治能力和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能力。另外對急救醫師應該設有明顯的標示,讓患者和家屬一眼就能識別急救團隊中誰是急救醫師,這種視覺信息能夠更快緩解患者和家屬的緊張不安的心理,以及更好的取得他們的配合。
3.2加大社會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患者和家屬對醫療的認識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其次要加大社會宣傳和教育力度,讓市民了解、支持和配合醫療工作。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五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強健康知識教育,提高全民的醫學知識水平,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和生命觀;二是是可以通過社會媒體,讓他們多宣傳一些院前急救積極的一面,比如說我們參與的重大事件的醫療救援和保障工作,以及院前急救取得的新進展;三是走進社區,宣傳急救知識和院前急救制度,擴大社會影響力和增加社會知名度,同時還可以通過與紅十字會合作的方式提高市民對于院前急救的知曉率;四是建立患者回訪制度,增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同時彌補在院前急救中溝通不足引發的矛盾;五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醫患觀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在網上尋找醫療信息的人越來越多,網絡信息對于醫患關系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利用網絡的效應改善醫患關系,在國外已有相關研究和報道[6]。
3.3完善相關法制建設,構建法律和制度規范下醫患關系
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還需要完善相關法制的建設:一是通過完善法制建設規范急救人員的權利和義務,以及規范患者和家屬的權利和義務;二是通過完善法制建設規范投訴管理體系,使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糾紛能夠得到迅速、妥善解決,減少醫患關系惡化的機率[7];三是建立醫患第三方協調機制,積極發展醫療意外傷害保險和醫療責任保險,完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 [8]。
3.4完善院前與院內的信息交流機制,共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上海院前急救模式有其自身的優點,但院前與院內的各自獨立性,也容易引起院前與院內急救鏈的脫節[9]。因此完善院前與院內的信息交流機制,增強院前與院內的信息溝通,對于緩解和避免因急救鏈脫節引發的醫患矛盾,以及院前急救人員和院內急診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都具有重要意義。完善院前和院內信息交流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規劃各區域內院內急診網絡建設,規范轉送目標醫院,明確院前急救醫師具有確定轉送醫院的權利;二是建立聯接調度指揮中心與各定點接診醫院的信息系統,定點接診醫院實時向調度指揮中心可以接診各種病人的信息;三是建立院前急救人員、調度指揮人員和院內急診醫務人員的實時溝通機制,以及患者院前院內的醫療信息資源的共享機制;四是建立院前急救醫師和院內急診醫師的交流和互換機制,促進急救醫師和急診醫師對于急救全過程的了解,增進相互了解和相互配合,共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10]。
3.5政府加大對院前急救的關注和投入
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也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院前急救的關注和投入。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促進全民急救知識和醫療法規的普及,同時通過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的文明素養;二增加院前先進醫療設備的投入,提高院前診療技術水平;三是統一院前急救模式,制定一個能夠滿足我國國情和對外開放需要,能充分體現現代化城市應急能力和城市文明水平,安全、快捷、高效的院前急救體系[11];四是實驗和開展空中立體救護,培養空中立體救護隊伍,緩解地面救護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壓力;五是增加財政投入,完善急救網絡建設,解決叫車難,車到慢的問題。
醫患關系是醫療技術、衛生體制、衛生政策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倫理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2]。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必須綜合考慮影響醫患關系各主要相關因素,僅從醫方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13]。因此,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醫方、患者、社會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參與,各方都應盡好各自的責任,承擔好各自的義務,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相互溝通,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客觀認識,多一些建設意見,共同構建我們的和諧醫患關系,促進我們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龍,周綠林;CRM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管理,2009(04):77-78
[2]梁建業,李永澤,韓彥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相關問題分析[J],醫院管理論壇,2009,26(2):23-27
[3]陳懋:《醫患關系困境及其改善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4]鄭惠娟;我國醫療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外醫療,2009,28(30)
[5]舒敏,駱水發;院前急救調度人員的培訓與再教育的探討[J],臨床急診雜志,2008,9(1)
[6]Pearl Jacobson; Empowering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The effect of Internet [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vol. 2, no. 1 (2007)
[7]應維華,朱麗娜,任建萍,鄒鈴;杭州市醫患關系現狀調查分析[J],健康研究,2010,30(4)
[8]《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衛醫管發,[2010]20號;2010年2月23日
[9]周華,黃丕強,徐相瑞,趙珊;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0)
[10]王亞東,劉蘭秋,彭迎春,關麗征,李航,吳優,陶麗麗,梁萬年;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的銜接[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7,23(12)
[11]范錦;談如何促進院前急救發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5)
他,就是孫振中,九三學社社員,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他號稱“圣一刀”,寓意就是只要他親自手術,多么嚴重的病情都會轉危為安。親切的稱呼背后是對他精湛得無可挑剔技術的認可,是病人絕望處逢生的喜悅,是家屬難以言表的信賴與感激。十二樓病房,他的名聲譽滿病房。在患者、護士、其他醫生心中,他是位受人尊敬與愛戴的男神級醫生。
脊柱外科的守護神
脊柱微創手術憑借手術創傷小、療效滿意、恢復快、手術出血少、皮膚切口小等優點,成為近年來脊柱外科最新發展方向,并受到青睞。較之傳統脊柱外科手術,微創手術難度高、精細度高,讓很多脊柱外科醫生望而卻步,特別是在一些綜合性大醫院,能成功、熟練掌握這一技術,并且讓術后并發癥降到最低的,也是為數不多。在無錫脊柱外科領域,孫振中則是掌握這一技術的醫生之一。
在九院手外科,不計其數的危重脊柱外科病人痛苦地躺著入院,卻微笑著柱著拐杖出院,恢復了肢體功能,重獲新生。越來越多的患者慕名前來。孫振中儼然成了患者心目中的守護神。無論多危重,只要有孫振中在,都不是什么問題!而每當病人笑逐顏開,連連道謝時,孫主任由衷地笑了。一個笑聲,一聲感謝,是對孫振中和他的脊柱微創手術的認可。對他來說,這才是最大的安慰與褒獎。
惠山夏先生是監獄的獄警,年僅25歲。一年前,他出現了腰部不適,伴有左下肢放射性痛,嚴重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曾多次輾轉于多家醫院就診,卻不見好轉。一個月前,他再次出現腰部疼痛加劇,伴左下肢放射痛明顯。聽聞孫主任精湛的醫技后,慕名前來。孫振中診斷為L5-S1椎間盤突出后,果斷進行了椎間孔鏡髓摘除術這一脊柱微創的革命性創新技術。術后三天,夏先生帶著無限的感激出院了。
68歲老人張阿姨,原先患有頸椎3-4級間盤突出,半年前開始手麻,在一次不小心摔倒后,左上肢不能動。孫振中為她實施了頸椎中央損傷綜合病術。手術使用了頸椎微創融合器,即RL-C微創器械,這是無錫最早使用該技術的手術。通過清除頸椎中樞神經、對接、固定頸椎等系列方法,成功地幫助張阿姨擺脫了多年的頸椎病痛。
骨科感染的克星
口感染在創傷骨科的臨床實踐中并不少見,一旦發生,輕則反復住院,多次手術,重則導致感染部位截肢,甚至危及性命。因此,骨科感染號稱災難性的術后并發癥,讓很多患者談及色變。
在手外科十二樓病房,孫振中收治了數不清的傷口感染病人。刮創USD、骨搬移、肢體延長、皮瓣修復……這些先進的省內乃至國內首創的骨感染處理術,成功地幫助患者擺脫了無休止噩夢般的病痛,重新拾回了精彩的生活。
一位黃姓病人腿被摩托車撞斷。在某醫院已動了兩次手術,因護理不慎,術后感染,又植皮失敗。眼看著傷腿不保,病人火急火燎地轉到了手外科醫院。孫振中接手后,立即采取了措施,清洗,去腐,驗血,外敷抗生素。數日后,再行擴創灌洗術,一個月后終于控制住了感染。又行植皮修復創面手術,補骨,上鋼板術,終于救下了這條斷腿。病人感激不盡。
西方有句名言,“你對鏡子笑,鏡子也會對你笑。”醫患之間更是如此。不少帶著絕望情緒的患者懷著一線希望,出于信任,選擇了孫振中。
一名30出頭的患者,因為工傷壓斷了腿,雙腿膝蓋以下嚴重損傷,并手術感染,被當地醫院告知要截肢。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上孫振中的專家會診,并果斷地來到手外科十二樓。在系列的皮瓣、移植、骨搬移等手術后,患者的腿不僅保住了,而且能正常活動。患者動情地說,孫振中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如果沒有兩條腿,作為家里頂梁柱的他,不知該怎么面對一雙年幼的女兒和體弱的妻子!
驍勇善戰的將軍
無論寒冬還是酷暑,孫振中忘我地工作著。每天,他常常要安排幾個手術,有時候是出診、會診,還有不可預測的急診。如果說,醫院猶如戰場,病情猶如軍令,那么孫振中就是一位堅守陣地驍勇善戰的將軍。
多少次救護車的鈴聲把他從睡夢中喚醒,多少次他徹夜不眠,從夜晚戰斗到天明,一個疑難急診,孫振中和他的同仁們都要在手術臺前穩穩地站立十幾個小時,運用他睿智的大腦,靈活的手指,聚精會神地工作……一個平凡的身軀,蘊藏著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在手術臺纖毫無保留地盡情釋放,這是何等動人的一幕!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超越體力的極限舍己救人?是醫生高度的責任感,是白衣天使的敬業精神!
常州的一名病人,其手不幸卷入了車床,被生生拉斷,失血4千多克,生命岌岌可危。家屬手捧那只血淋淋的手臂,救護車呼嘯而至手外科醫院。周圍人見了無不心驚肉跳。接診的孫振中立即組織輸血搶救,第一時間為病人做了一個高難度的精細手術,歷時12個小時之久。斷肢重植了,患者得救了……又歷時數日,病人已在做康復訓練了。這臺手術的成功實施,讓醫生、護士、家屬無一不感嘆他的“藝高膽大”、成竹在胸和從容淡定。
人總是血肉之軀,成年累月強節奏的工作,孫振中的身體也發出過警報:感冒、發燒。護士催著他輸液,他總是見縫插針地去輸液,輸完液又繼續巡視病房,做到輕傷不下線!只有回到家,他才絕對臥床休息。
在醫學研究領域,孫振中勤奮、進取,同樣也是個“捋起袖子加油干”的人。先后獲得各類獎項10項,其中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項,省、市醫學新技術引進獎多項;近5年來,他以第一作者20余篇,其中SCI論文5篇,中華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同時,他還是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部顯微外科學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醫生學會骨顯微修復工作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骨科學會創傷學組委員、無錫市骨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厚德無私的奉獻者
精誠、堅韌、博愛、進取……這是孫振中的座右銘。
他和藹可親,從不端著架子;他懂得病人心理,善于做思想工作。有的病人因術前談話比較直接,心中忐忑不安,對手術有恐懼感。孫振中聞聲就親自來到病床前,用親切的話語、熱心的鼓勵,并以豐富的臨床經驗說利弊,講成功概率,給病人吃上一顆定心丸。最后,病人愉快地配合接受了治療,并一如他所說的術后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曾有為數不少的病人出于感激給孫振中呈送紅包,孫振中一概拒收,他唯一的回答是: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有時還會幽默地調侃一句:你這樣送紅包,我要白搭你看病了。他的言行,展示出了高尚的品德,使得病人既感恩又欽佩。據手外科《久苑報》報導,2016年,孫大夫是拒收病人紅包數額較高的醫生。
金子默言。在他的辦公室里,一面面錦旗,一束束鮮花,不僅看到了孫振中把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醫學事業,用雙手創造了一個個醫學奇跡,繪就了絢麗多彩的人生,更展示了一名九三學社社員的風采。“醫學精湛,妙手回春;醫德高尚,溫暖人心。”這就是對他幾十年行醫的忠實寫照!
【關鍵詞】 住院醫生; 繼續教育; 發展路徑; 現狀; 問題
【Abstract】 Resident physicians belong to the title in a relatively low-level,but it carries a lot of responsibility,as in the case with the superior guidance of the physician director,conscientiously do his work,and to have a good attitude and consciousness.Patients with overall responsibility for managing their own jurisdiction,to attend the morning meeting on time,strict shift timing summarize clinical pliance work shift system,good writing shift,and strictly enforce the duty system.In addition,for purposes of residency must also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continuing education,learning new technologies,research,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ad the relevant papers,to further enrich themselves,but also to better serve patients,improve themselves,commentary titles,etc.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However,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the more grass-roots hospitals,for each area are scattered by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s,they effectives as a hospital,if we constantly improve ourselves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to the masses of people.However,China’s grass-roots hospital doctors continuing education status quo is not optimistic,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therefore an urgent need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th.Author of the literature and own practice,doctors from the hospital and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urrent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to credit mode,resource sharing system, all system and case discussion meeting system and other system-based approach,and hope some related work reference.
【Key words】 Resident; Continu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The status quo; The problem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5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44
醫師職稱包括住院醫生、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及主任醫師四種,住院醫生作為屬于初級職稱[1],也叫做“住院醫”,主要責任在于完成基本醫療工作,比如收治患者、記錄病程、按照上級醫師指導開局醫囑、實施某些基本的臨床操作等[2-5]。住院醫生屬于醫師職稱中比較低級的一種,但其承載的責任卻很大,如在科主任與上級醫師指導下,認真做好分內工作,并且要具備良好的服務態度與意識;全面負責與管理自己管轄的病患,按時參加晨會,嚴格交接班,定時總結臨床經驗;下班遵守交班制度,做好書面交班,并嚴格執行值班制度等。此外,對于住院醫師而言,還必須積極參與繼續教育,學習新的技術、科研,并主動閱讀相關論文,進一步充實自己,也為更好地服務患者、提升自己、評職稱等打下良好的基礎。基層醫院擁有大量住院醫生,而且從相關報告來看,基層醫院住院醫生以中專及以上文憑較多,而目前醫療結構、服務手段、就診方式及工作技能等隨著社會進步、醫學發展出現了改變[6-10],住院醫生若不及時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為了進一步探討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的發展路徑及相關問題,本文進行了淺談。
1 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現狀
醫生的繼續教育在國外已有多年歷史,而我國自從80年代才將繼續教育的概念引入醫學教育中,之后經各種措施與辦法后促使其快速發展,且于1991年我國頒布《繼續醫學教育暫行規定》,以此標志我國醫生繼續教育走上制度化、正規化的道路,住院醫生作為醫院有生力量[11],加強他們的繼續教育十分必要。就目前來看,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發展現狀有如下幾個方面:(1)住院醫生繼續教育是培養醫學人才及提高醫療水平的主要措施,各地醫院均應嚴格按照《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法》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繼續教育方案,甚至可組成專門的培訓機構(由醫學會、醫學院校及當地醫院等共同組織),從而促進住院醫生繼續教育有效實施。(2)加強相關制度建設,根據衛生部文件要求,結合發展需求,制定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細則,強化管理并監督落實,以便從政策與制度上雙重保障繼續教育的質量[12]。此外,還要明確規定職稱晉升、發展與繼續教育考核息息相關,促使住院醫生將繼續教育作為聘任與升職必備條件,從而更好地調動自身積極性投入到繼續教育中[13]。(3)根據住院醫生結構針對性實施繼續教育,這些結構包括人數、等級、工作年限及工作要求等,不同結構有不同的針對性教育,比如臨床醫學針對性教育、基礎理論針對性教育、綜合素質針對性教育等,全方位分配資源,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2 住院醫生繼續教育面臨的問題
面對目前我國醫院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發展現狀,進一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第一,未能充分認識到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的重要性[14]。醫學繼續教育發展在國內歷史不長,而專門針對住院醫生的繼續教育更少,進而導致醫院對住院醫生繼續教育并未引起重視。特別是基層醫院,一些地區甚至未開展住院醫生繼續教育,這些都使得其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第二,繼續教育形式與資源嚴重匱乏。基層醫院住院醫生繼續教育往往在院內開展,主要通過聽取高級醫師講座或統一上課的形式開展,很難聘請國內高級專家專題教育,且教學模式單一,一些醫學信息難以及時與全面了解與掌握。第三,繼續教育經費與設施不足。在一些基層醫院中住院醫生繼續教育機構設置在鄉鎮、農村醫院等,這些地方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教育,而且未能配備良好的平臺以供住院醫生學習[15]。此外,經費不足也會造成激勵機制欠缺,無法實施免費與補償機制,同時基層醫院收入少,難以自費或者通過教育培訓展開繼續教育。第四,缺乏有效的教育考核評估標準[16]。繼續教育考核評估是對教學成果的評估,同時也是加強住院醫生管理與質量監控的手段,基層醫院因教育體系不完善,導致考核評估方法欠缺,以常規分數體系處理,過于單一,而且住院醫生學歷層次不齊,使得難以客觀評價。
3 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發展路徑初探
針對前述分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著手探尋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發展路徑:(1)分布提出發展路徑:基于發展落后、認識不足及支持力度不夠等,可制定階段性目標,逐步推進,促進整體發展。其一是分布發展,改變當前繼續教育現狀;其二是分布實施,提高住院醫生綜合素質。通過宣傳繼續教育,使人們認識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制定管理制度,促使政府、醫療及醫院單位等重視并著手實施繼續教育;出臺文件細則,指導住院醫生穩定良好開展繼續教育,全面提升綜合素質[17]。(2)強化繼續教育及其培訓發展力度:第一,實施學分制培訓體系。總分100分,其中病歷及醫療文書10分、醫德醫風教育10分、專業技能30分、臨床實踐操作15分、醫療學術活動10分、外語與服務5分、寫作5分[18-26]。通過對住院醫生前述方面接受教育與表現情況展開評估,確定最終學分,學分合格者則予以等級晉升,并實施新一輪的繼續教育,而不合格者則返回初次繼續教育,直到合格進入下一輪為止。第二,開展全方位教育制度。針對住院醫生進行患者管理、醫學知識、人際關系處理策略、職業道德素質及獨立處理問題等方面教育,全面提升住院醫生綜合素質[19]。住院醫生素質高低影響醫療水平與患者滿意度,同時也是自身綜合能力的體現,在繼續教育道路上,應重點加強全方位素質培養,包括內科、外科及婦科等專科教育,盡量培養出更為優秀的高級醫師。第三,定期進行病案討論。定期開展病案討論是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發展途徑中比較有效的一種,通過臨床科室間定期實施病案討論,促使他們以患者來學習疾病,以臨床工作來拓寬知識,從而活學活用,不斷擴展自己的繼續教育知識結構、知識面。有條件情況下,可邀請資深醫師傳授知識與經驗,而學員之間應相互學習與探討,共同進步。第四,資源共享體系的構建。一些基層醫院應信息閉塞、資源匱乏,為此應構建共享資源體系,看從實際資源與虛擬資源兩個方面著手。其中實際資源指的是和周邊醫療機構、地區等合作,加強學術交流、傳遞工作經驗,及參加相關學會科研等;而虛擬資源則指的是搭建網絡平臺,以便住院醫生能及時了解新資源、新技術及新信息,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27-30]。(3)創建住院醫生工作站:通過住院醫生工作站,促使住院醫生工作更加智能化。住院醫生工作屬于醫院主要環節,任務重、工作復雜,創造良好工作站可更方便住院醫生完成自身工作與任務,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
4 結語
住院醫生屬于醫院比較重要的組成,但因其繼續教育發展歷史較短,而且一些地區未能加強重視,使得繼續教育開展現狀不佳,存有問題,為此建議結合當地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現狀,加強住院醫生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出臺相關條例,提供配套設施,加大資金投入等,不斷充實教育資源及評價方法,更好地促進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的發展,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住院醫生屬于醫師職稱中比較低級的一種,但其承載的責任卻很大,如在科主任與上級醫師指導下,認真做好分內工作,并且要具備良好的服務態度與意識;全面負責與管理自己管轄的病患,按時參加晨會,嚴格交接班,定時總結臨床經驗;下班遵守交班制度,做好書面交班,并嚴格執行值班制度等。此外,對于住院醫師而言,還必須積極參與繼續教育,學習新的技術、科研,并主動閱讀相關論文,進一步充實自己,也為更好地服務患者、提升自己、評職稱等打下良好的基礎。但從目前我國醫院發展來看,基層醫院較多,為此各個地區都零散分布者大量的住院醫師,他們作為醫院有生力量,若能不斷提升自己,可以為人們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曉艷,樊文竹.基層住院醫生繼續教育現狀及其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5):166-168.
[2]潘玲麗,李熙鴻,母得志,等.急診科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3,18(3):139-140.
[3]孫濤,趙玉虹.住院醫師培訓制度與方法在美國的進展和借鑒[J].醫學教育探索,2009,8(2):119-123.
[4]孔江聯.臨床住院(專科)醫生規范化培養模式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1,11(2):178-179.
[5]董輝,董愛生,徐欣,等.網絡及數字病理資源在病理住院醫師培訓和繼續教育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4,16(4):584-586.
[6]張淑華,管遠志,何仲,等.對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公共必修課學員的調查分析[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4,34(3):430-432.
[7]梅晶,王琳.從病歷質量看住院醫生培養中的問題[J].重慶醫學,2011,40(16):1614-1615,1618.
[8]麥超,吳新軍.發展醫學模擬教育提高急診住院醫生臨床實踐能力[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10):825-827.
[9]蔡桂生.住院醫生醫德教育探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5):982-984.
[10]覃佳強,溫晟,王忠良,等.住院醫生規避醫療糾紛能力的培養[J].重慶醫學,2014,43(12):1525-1526,1531.
[11]紀濤,劉隨意,翟驍,等.住院醫生血糖管理能力的調查分析[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4,35(9):1020-1023.
[12]劉鵬飛,郁衛剛,張偉,等.PBL理念結合“準住院醫生”模式在醫學生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2):1650-1652.
[13]崔渺,冉素娟,卜迎,等.多源反饋評估住院醫生溝通能力調查[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9(7):499-501.
[14]王永剛,趙繼宗.參考美國住院醫生培訓制度改進我國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2):54-56.
[15]張麗,趙潔.Mini-CEX在內科住院醫生培訓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5):8-9.
[16]楊冬,張軍.婦產科住院醫生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5,13(16):142-143.
[17]胡世頡,李兵,趙建輝,等.神經外科監護室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的初步探索[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1):2138-2140.
[18]葉華茂,彭泳涵,卓冬蘭,等.標準化病人在外科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3):610-612.
[19]朱傳明.助理全科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中急診實踐能力的探討[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4,19(4):415-416.
[20]張真真,張聲,陳林鶯,等.病理科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一對一導師制”的實踐與探討[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8(1):51-53.
[21]朱金水,張瑞,達煒.住培生宿舍人際沖突調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作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7):13-14.
[22]王壽宇,劉明川,李慧珍,等.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5,36(11):82-83.
[23]雷星,闞金慶,張學瑜,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人文教育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0(2):16-18.
[24]何建娥.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誤區及其糾偏[J].藥學教育,2014,7(5):24-26.
[25]王夏強,周逸萍.淺論醫學人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4,34(3):384-387.
[26]楊恩品,葉建州,廖承成.從《中醫外科學》教學談醫學人文教育的融入[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24):62-65.
[27]馬家忠.醫學人文教育的關懷哲學基點探究[J].醫學與哲學,2013,34(15):63-68.
[28]李晏鋒,郭莉萍.醫學人文教育與轉化醫學[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6(1):80-83.
[29]龔謇.中西方醫學人文教育的比較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2(5):792-794.
心臟是人體的生命中樞,當人的心臟出現問題時,僅幾分鐘的時間,就足以讓人丟掉性命,而他竟然從死神手里奪回了一條條生命。
記者前去采訪李永東那天,他去做一個心臟介入手術沒能及時趕回來。當時記者很疑惑,心內科醫生怎么還要做手術呢?事后得知,心內科醫生所做的手術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即冠狀動脈放置支架和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手術。這兩項手術都是心內科主任醫師李永東的長項,那么,李永東的故事也就從這兩項手術講起。
一路領先的高材生
1993年,李永東于內蒙古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內蒙古包鋼醫院心內科工作。對于心內科業務,李永東似乎有一種掩飾不住的靈氣,他工作僅6年,就以優異成績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同濟醫科大學)攻讀心血管病介入專業碩士,成為包鋼醫院較早的一批研究生,主攻方向為冠狀動脈放置支架手術和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手術。
李永東在同濟大學讀研究生的3年時間里,第一年的前半年專攻理論學習,之后就進入臨床實踐和科研活動階段。為了弄清楚一氧化氮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效應中所起的作用,李永東在動物身上做了長達半年時間的實驗。他對兔子的主動脈內皮細胞進行培養,廢寢忘食地觀察其反應和記錄數據,遇到困難就及時向他的導師、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馬業新教授請教。有老教授的悉心指導,再加上李永東的勤奮鉆研,使李永東在后期干預實驗中得到了令人驚喜的發現。作為這個課題的負責人,他完成了《一氧化氮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效應中作用的實驗研究》的科研論文,并在國內首次報道:一氧化氮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作用機制中的一個重要信號通路。這一論點的提出,對于冠心病介入治療即放置支架術后的再狹窄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而對于他本人日后主攻的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更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份資料顯示,近3年時間,李永東就完成冠脈造影、PTCA及支架術500余例,永久起搏器植入術100余例,所開展的新技術新業務即心臟再同步治療心力衰竭(CRT)共完成10例。
今年44歲的李永東,在心血管內科領域已經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但他尚不滿足,仍在專業道路上馬不停蹄地奔跑。2012年7月,李永東又考入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主攻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專業,方向為動脈硬化中脂蛋白的信號轉導機制。那么,這個專業又與他的臨床業務有什么關系呢?李永東說,這個專業的學習,對于冠心病動脈硬化發病機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李永東從事心血管內科工作19年,擅長各種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壓的診治和冠心病介入、心臟起搏及心電生理的介入手術治療,熟練掌握了心內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和各種心血管急癥的搶救技能。并且,作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和內科教研室副主任,他已培養3名研究生。
急救,對醫生的考量
心血管專業有它的特殊性,患者發病急、病情危重。這就要求醫生不僅要有快速反應能力和識別診斷能力,而且,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每一個患者的搶救,都是對醫生的考量,也就是對醫生責任心和醫德的考量,對醫生醫療水平的考量。這是李永東在心內科工作19年的感慨。
其實,這種考量是不為人知的,是需要醫生們默默付出的。當手術中患者突發心跳聚停或室顫時,是患者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刻,醫生們要迅速進行電擊、除顫及一系列應急處理,一場搶救下來,醫生們往往是大汗淋漓,不僅心跳加速、情緒緊張,而且身心疲憊。而植入支架時,要求醫生要眼疾手快,不允許有任何一個動作的失誤,哪怕是極細小的動作。由此可見,心內科手術是風險極高的手術,也是鍛煉人而又考驗人的手術,更是讓一名醫生靈魂閃光的手術。
心內科的患者大多是急診入院,那么,心內科的醫生也就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了。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急診入院時,表現為大面積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神情恍惚,血壓只有70/40mmHg。李永東當晚10點十萬火急地從家里趕到醫院后,立刻率領科內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急診冠脈介入治療、開通“犯罪”血管,同時進行主動脈氣囊反搏升壓術。整整搶救了一晚上,患者血壓才有所回升,情況開始好轉。
患者返回病房后,當李永東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出手術室時,發現患者呼吸功能不好,于是李永東又給予其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并密切觀察病情,最終使搶救圓滿成功。
【關鍵詞】 社區教學基地;全科醫學;師資培訓
隨著當前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的醫學院校為醫學生開設了社區實踐活動,以使學生較早地接觸臨床服務環境。為了解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的教師的培訓需求和探討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建設策略,我們對正在建設的全科醫學教學基地的10名醫生進行了調查。現將主要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我們主要采用了專題小組訪談、知情人物訪談等定性研究技術進行調查。訪談對象為正在建設的全科醫學教學基地的10名醫生,這些醫生在接受本訪談之前經過了廣東省衛生廳的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考試。知情人物訪談對象是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的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訪談提綱的主要內容包括:目前醫生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對診療知識有何培訓需求、與個人發展相關的培訓需求有哪些、對培訓形式時間的建議、帶教意愿以及對工作待遇的滿意程度等。
2 結果
以訪談提綱的主要內容為線索,現將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2.1 服務內容存在局限 經過訪談,90%的醫生認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的醫生對患者服務有一定的連續性,服務內容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慢性病長期管理、計劃生育指導、心理咨詢、常見病診治、社區康復、家庭病床服務工作等方面。由于他們缺乏救治危重患者的臨床經驗和設備,所以比較擔心心腦血管病等危重癥的救治,在遇到該情況時,被訪談醫生一般都采取呼叫救護車轉診的方式,轉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此外,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缺乏進一步的規范培訓,所以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不是特別高。
2.2 專業技能培訓需求較強
參與訪談的醫生100%的認為每月安排3 d左右的專業技能培訓十分有必要,并且他們普遍認為對內科的鑒別診斷、常見慢性病和老年病管理規范、急診急救技術、外科常見病的診治和包扎縫合技術、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腦卒中的康復技能、心理學知識等專業技能培訓有著強烈的需求;70%左右的訪談對象認為應給予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術、社區常見病并發癥的篩檢和轉診標準、社區診斷的知識與操作技能、兒科知識等方面的培訓;40%左右的訪談對象認為應加強預防醫學、婦幼保健、老年保健、傳染病處理等方面的培訓。
2.3 醫生個人發展培訓需求強烈 參與調查的醫生都希望在工作中探尋個人發展機會,認為應給予更多的科研設計、論文寫作方面的培訓,尤其希望通過適當的培訓教會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選擇科研課題,在日常診療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收集資料的方法;他們普遍認為缺乏統計學的方法和技能,但75%的人認為學會統計分析方法對他們來說很困難,希望結合具體的課題資料分析給予講解。
2.4 培訓途徑比較有限 各機構人員的工作負荷大、經費、家庭負擔等因素制約他們外出進修學習。在既往的培訓中,他們認為大多數培訓內容不能滿足他們改進服務的培訓需求,或者認為對工作沒有幫助;雜志中的部分內容如全科醫療的診療思維、案例分析等對他們較有幫助,但具體的臨床操作技術需求仍不能滿足。
2.5 帶教意愿 經統計,75%的被訪談醫生認為可以從教學的壓力中成長和學習,愿意接受醫學院學生的實習帶教任務,但同時認為應該加強教學方法的培訓。對于不愿意帶教的醫生,我們了解到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自身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日常工作負荷較大、自身對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療工作存在的諸多困惑等。
2.6 工作滿意度 參與訪談的醫生認為他們的收入較工作負荷和因工作內容不斷擴展所帶來的壓力來說,是非常不滿意的。他們均比較喜歡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認為政府在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制度建設和投入,對未來個人的待遇的改善抱有希望,認為將來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會跟學生抱怨這些問題。
3 討論
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不僅承擔著醫學生的教學,還主要承擔著全科醫學住院醫師這一更高層次學員的培訓,對教學基地的基本條件要求較高,必須有一定的患者群體和疾病種類,對教師的條件要求也較高,不僅臨床知識和技能要寬廣扎實,而且人文、社會科學、法律道德的知識也要全面,而且因為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內涵要求,預防醫學的知識和技能也要足夠。此外,我們還要重視教學基地師資的選拔和教學技能的培訓,掌握一定教學技巧的醫生才能把自身經歷和實踐經驗升華并講給學生,使學生在社區實習中得到最大的收獲!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急診內科護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188-01
1 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護理行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屬于服務行業的一種。它旨在為患者解除病痛,寬慰患者的心靈,為患者的健康做出貢獻。醫院護士是白衣天使,她們的護理工作更是一份神圣的事業。但是,由于患者的過激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大眾媒體對各種偶發性醫療事故的夸張報道,建立在護士和患者之間的護理過程常常極不和諧,甚至不安全。急診內科是一個特殊的臨床科室,其收治的病人來得急,病情往往較重,病情發展迅速,變化快。這對急診內科的護理人員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稍不注意,就會引發醫療糾紛,甚至導致病人死亡,所以,這就要求每一個急診內科護理工作人員熟練掌握引起急診內科護理的不安全因素,小心的規避它們,才能出色地完成護理工作。
2 引起急診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因素研究
急診內科的護理工作難度大,在所有的科室中,是公認的最容易引發醫療事故,引起醫患和護患關系緊的科室。結合臨床的護理經驗來看 ,引起急診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2.1 病源因素
急診內科病源多,患者病情復雜,病種多樣,病情變化較快,而且也較重。比如,急診內科經常收治多臟器功能衰竭、休克、臨床常見的腦病與危象、急性中毒、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等病人。眾所周知,這些疾病都是極其危重的疾病,醫護人員的工作如若不到位,則很容易引起患者的生命危險。另外,在急診內科,尤其是急診內科夜班門診中,經常能夠碰到因為打架斗毆而受傷的病人,這類病人往往各方面素質都較低,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不積極配合醫生及護士的工作,遵囑性較弱,給護士的護理工作造成嚴重障礙,因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容易導致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2.2 醫源性因素
醫源性因素是指護理人員的行為以及言語不當或護理行為過失,給病人造成不安全感和不安全結果。在醫院里.百分之七十的工作均是有護理人員來執行的,其工作內容極其繁瑣,大到幫助病人完成諸如霧化治療等特殊護理,小到幫病人穿衣洗頭發等一般護理。在中國醫療護理行業,各大醫院的護理人才極度稀缺,她們的工作量往往超出了她們正常應該擔負的工作量,每天的工作時間常常長達八九個小時。下班回歸到家庭中還要做家務,照顧家人,每天都身心疲憊,會影響到工作的質量。另外,由于護理行業人才稀缺,醫院的招聘要求不是很嚴格,某些專業知識不扎實,職業道德不佳的護士進入到臨床工作,一到急診內科這樣需要過硬的基本功以及反應能力的工作崗位,她們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導致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2.3 護理管理制度以及監督制度不完善
護理規章制度和護理操作規程都是利用長期總結的臨床工作實踐總結出來的,甚至是用血的教訓和患者的生命換來的,每個護理環節都必須遵循操作規程,稍有大意都可鑄成大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急診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也包括護理管理制度以及監督制度不完善。比如,護士夜班期間是禁止睡覺或者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的,急診內科的護士更加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因為急診內科經常在夜間出現急診,且急診內科的病人病情多較急較重,可能就因為急診內科護士因為在工作崗位上打瞌睡或者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而晾成大錯。
3 針對急診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3.1 加強急診內科護士業務培訓,提高其技能素質
社會的進步,醫學的發展使人們對醫療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患者稍不滿意就會造成護患關系的緊張,急診內科更是如此,所以必須注重護士的業務培訓,提高其技能素質。比如,每周可以針對急診內科護理過程中常見問題的進行理論授課,還可以模擬一些突發事件進行實地演練,并定期結合所授課和所演練的內容進行考核。醫院出資選送急診內科護理骨干前往國內知名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進行進修學習,鼓勵她們撰寫論文以及參加各大學術會議。
3.2 合理調配護理人力資源,以改善超負荷工作狀態
急診內科護士工作量很大,頻繁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一旦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應迅速上報主治醫師,因此,她們經常處于高度應激狀態,身體和心理上都會感覺到很疲憊。所以,醫院應該合理調配護理人力資源以改善超負荷工作狀態。比如,可以從稍微清閑的科室調配一些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經過急診內科護理部專業培訓后,前往急診內科上崗等等。
3.3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監督機制
一件不安全護理差錯的發生的原因不是孤立的,追根溯源,在其發生的背后往往影射出諸多與之相關的因素,護理的管理制度以及監督機制與之密切相關。急診內科護理部的相關管理人員應當結合本科室的特征建立一套適用于自己的管理制度,并且在不斷總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它。好的制度需要有責任心的監督人員監督執行。急診內科護理部應當組織專業人員對科里護士的日常工作情況進行不定時的隨機抽查。對表現好的護士大肆表揚,對表現較差的護士作出嚴厲的批評,屢教不改者,可處以行政處罰。
4 結語
護理安全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護理安全與病人的生命安危休戚相關。所以身為一名急診內科醫護人員,熟悉掌握以上這些導致急診內科護理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它們的防范措施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做好這些才能保證患者的安全與健康。
參考文獻
[1]何曉英,閆翔,王雪梅.淺談護理安全管理和風險防范[J].西南軍醫,2007,9(11):143- 144.
[2]石新平.急診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79.
[3]閻成美,翁廬英,李妮.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管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3(7):